成本渠道

2024-09-27

成本渠道(共9篇)

成本渠道 篇1

宝钢金属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宝钢金属”) 的资金管理目标是:用最少的资金、最低的成本, 满足生产需求、项目建设和公司发展的资金需要。宝钢金属正处于快速扩张发展阶段, 近三年年需要新建20多家新公司, 计划投资总额近100亿元, 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 除了传统的贷款和贴现等融资方式外, 我们还探索拓展了多种融资方式, 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平台委贷

1.平台委贷:

是以宝钢现金平台为依托, 为进一步提升现金平台的管理价值, 解决宝钢金属范围内相关单位间的资金余缺调剂, 对宝钢集团现金平台现有的资金余缺调剂功能进行优化和创新而新增的内部公司之间的委托贷款功能。

2.操作方式见图1:

3.操作效果:

宝钢金属自2009年5月获得宝钢集团批准作为委贷试点单位以来, 已获批15亿元委贷总额度, 累计发放委贷15.45亿元, 2009年、2010年上半年压缩银行贷款10亿元, 节约利息1000多万元, 实现了金属公司内部资金的余缺调剂, 降低了融资成本。

二、信托贷款

1.信托贷款:

是指信托机构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运用信托存款等自有资金, 对自行审定的单位和项目发放的贷款。

2.信托贷款操作方式见图2:

3.信托贷款操作效果:

宝钢金属自2009年12月份以来已经操作了两期信托贷款业务, 总计融资5.5亿元人民币, 融资成本达到了基准利率下浮20%。

三、BT模式融资

1.BT模式:

BT项目是英文Build (建设) 和Transfer (移交) 缩写形式, 意即“建设—移交”, 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BT模式是BOT (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 模式的一种变换形式, 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公司总承包, 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 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目前采用BT模式筹集建设资金成了项目融资的一种新模式。

2.操作方式见图3:

3.操作效果:

由于BT项目合同的履行期限长达几年, 资金垫支周期很长, 宝钢金属对于BT项目融资方案的策划思路是以首先转移收款风险为前提, 同时将资金成本控制在合同偿付的资金成本以内。目前, Livingsteel都江堰 (三期) 项目融资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风险转移。

四、应收款保理 (无追索权商票贴现)

1.无追索权商票贴现:

无追索权票据贴现即应收票据买断, 是指票据贴现后, 如果票据到期付款方无力支付票款, 贴现银行不能再向原收款方追索, 该风险由银行承担。

2.无追索权商票贴现操作方式见图4:

3.无追索权商票贴现操作效果:

宝钢金属下属子公司已经累计办理无追索权商票贴现6亿元, 票据贴现不附追索权后, 不仅可以加速公司现金回流, 规避风险, 还起到优化资产负债表结构及经营成果的作用。同时, 银行出于对宝钢良好信誉的认可, 愿意对宝钢金属的客户进行授信, 使得宝钢金属与客户共同实现了低成本融资 (融资成本为2.6%) , 实现了银行、宝钢金属、客户的三方共赢。

五、通过注册在香港的海外公司融资

1.背景:

近两年, 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 在一定期间内, 如果直接贷美元, 会产生一定的汇兑损益, 即汇率差。目前, 国内外币贷款受国家金融政策的影响, 额度非常紧张, 且LIBOR加点非常高。因海外公司注册在香港, 可充分利用香港全球金融中心的优势, 较易取得外汇贷款, 且低于人民币贷款利率, 可产生一定的利率差。

2.操作方式:

对于进口业务, 晚付美元。海外公司以背对背形式与外商签定进口合同, 同时, 各公司与海外公司签定进口合同;或者仍由各公司与外商签定进口合同, 但增加一个支付条款, 即双方约定由海外公司代为支付进口货款, 6个月以后, 各公司再根据海外公司出具的单据, 支付进口货款、融资费用及代理费。

对于出口业务, 早收美元。各公司与国内生产商签定国内采购合同, 同时与海外公司签定出口合同, 海外公司再以背对背形式与外商签定出口合同;或者仍由各公司与外商直接签定出口合同, 但增加一个支付条款, 即双方约定:海外公司根据各公司提交的相关出口单据, 提前支付出口款项给各公司;外商根据合同约定, 按规定时间支付货款给海外公司。海外公司定期向各公司出具相关单据, 收取融资费及代理费。

3.操作效果:

宝钢金属的下属子公司宝翼公司从2008年3月开始, 宝翼公司与海外公司合作进口涂料和铝材, 获得了利率差和汇率差收益。宝钢金属的另一下属子公司金属贸易公司与海外公司合作出口空压机等设备备件, 获得了利率差和汇率差收益。

六、发行短期融资券

1.短期融资券:

短期融资券是指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 并约定在1年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是企业在资本市场筹措短期资金的直接融资方式。

2.短期融资券的主要发行要素和特点

●发行主体:在中国境内注册成立的非金融企业, 有过去三年经审计的财务报告, 最近l个会计年度盈利。

●发行规模:企业待偿还债券的余额之和不得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

●发行有效期:发行额度一经注册, 两年有效, 可在额度有效期内分期发行。

●发行利率的定价机制:

●发行人信用评级:发行人的主体评级越高, 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利率越低。

3.宝钢金属发行工作情况

(1) 短期融资券发行工作的主要环节:

(2) 银行报价, 确定承销商并组建申报团队

通过前期调研, 对各机构的短期融资券交易量排名、兑付承接的支持能力、发行承销能力、交易商协会指导价格的影响力、融资成本、条款限制及相关风险等各方面进行了测算和评估, 确定招商银行为本次发行的主承销商, 组建了申报团队。

(3) 发行短融后的效果:

发行综合成本为3.346%, 比一年期贷款利率降低了36.98%。成功发行短期融资券将意味着宝钢金属在原来具有的融资能力的基础上, 具备了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能力, 为公司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发行短期融资券还将进一步提高公司形象, 增强公司信誉和在资本市场上的知名度, 提高宝钢金属未来的融资能力。

以上是宝钢金属拓展融资渠道的一些经验, 我们突破了银行贷款利率只能降低10%的界限, 通过采取这些渠道, 信托贷款和短期融资券分别比银行基准利率下降了20%、30%, 大大地降低了融资成本。

摘要:本文介绍了宝钢金属拓宽融资渠道的六种方式:平台委贷、信托贷款、BT模式融资、应收款保理、通过注册在香港的海外公司融资、发行短期融资券。我们突破了银行贷款利率只能降低10%的界限, 通过采取这些渠道, 信托贷款和短期融资券分别比银行基准利率下降了20%、30%, 大大地降低了融资成本, 效果明显。

关键词:融资渠道,融资成本,信托贷款,应收款保理,短期融资券

成本渠道 篇2

——基于锦州市葡萄流通的案例分析

时间:2011-04-16 00:00来源:《农业经济问题》 2011年02期 作者:杨宜苗 肖庆功 点击: 107次

摘要:本文以葡萄为调查对象,通过对不同流通渠道下各环节流通主体的深度访谈,调查了不同流通渠道下葡萄流通的成本、效率与利润分配情况。在我国葡萄流通中,从流通成本来看,“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从流通效率来看,“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从流通主体获利来看,以成本利润率指标来衡量,“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流通成本;流通效率;流通渠道;葡萄流通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编号:06JJD630003),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编号:09YJC630023)的阶段性成果

农产品流通渠道是指农产品及相关服务通过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组织(或个人)从提供者转移到消费者的途径、过程以及相互关系。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从总体短缺、供不应求转向相对过剩,农产品流通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渠道形式和渠道系统,使得农产品流通渠道整体上处于一种新与旧、破和立的交替时期(李春成、李崇光,2006)。那么,在农产品流通渠道呈现多元化格局的背景下,何种类型的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流通成本更低、流通效率更高?本文以辽宁省锦州市水果主产区北镇市生产的葡萄为案例,对不同流通渠道模式下农产品流通成本和流通效率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农产品流通渠道选择提供决策参考。

一、文献回顾

农产品流通问题,不仅是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而且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问题。

从农产品流通成本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涉及农产品流通成本及其与利润的关系。如Kumar、Husa(2002),徐志全(2002),张均涛(2007),王学真等(2005),汤石雨等(2006),翟雪玲、韩一军(2008),孙侠、张闯(2008)。

从农产品流通效率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涉及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衡量、影响因素及其优化对策。如Chahal等(2002),郭恒等(2008),寇荣、王可山等(2009),郭红莲等(2009),李春海(2005),张闯、夏春玉(2005),谭向勇等(2008)。

从农产品流通渠道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涉及:

(1)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变迁与类型(孙剑、李崇光,2003;李大胜、罗必良,2002;张闯、夏春玉,2005;杨年芳、孙剑,2007;杜红平等,2008;郭崇义、庞毅,2009.(2)农产品流通渠道绩效评价,如赵晓飞、李崇光(2008),王彬等(2008),孟菲、傅贤治(2007)。(3)农产品渠道模式选择,如赵晓飞、李崇光(2007),王广斌、冉维龙(2004),陈晓群、冉春娥(2007),郭崇义、庞毅(2009)。(4)农产品流通渠道创新,如袁华(2005),汪旭晖(2008),赵晓飞、田野(2009)。

通过文献回顾可知,关于农产品流通成本、效率和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研究正逐渐深入、具体,但该领域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从研究对象来看,主要涉及粮食、蔬菜、畜禽等农产品,而较少关注水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专门研究葡萄流通的文献资料;从研究方法来看,由于不易获取农产品流通相关数据,现有研究倾向于采用定性分析或案例分析的方法,这可能会导致其结果缺乏足够的解释力;从研究内容来看,倾向于孤立研究农产品流通成本、农产品流通效率或农产品流通渠道问题,其实这三个问题是紧密相联的,都是中国农产品流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采用多案例比较研究的方法,选取葡萄为调查对象,对不同流通渠道下的流通成本和流通效率进行分析、比较,以探寻最优模式的农产品流通渠道。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考虑到农产品流通包括生产、批发、零售、物流等诸多环节,且不同的流通渠道所涉及的流通环节差别较大,不宜采用统一标准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不同流通渠道、不同环节的受访者进行调研。因此本文选取案例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对葡萄农户、批发商、零售商的深度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本文研究的是同一种水果在不同流通渠道下的流通成本和效率。不同品种的水果虽然存在价格差异,但由于同一环节的流通费用相对固定,因此选取的水果品种对研究结论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同时,葡萄是城镇居民普遍消费的农产品,且锦州是全国有名的!葡萄之乡?,其葡萄生产和销售都具有典型意义。因此,本文选择锦州水果主产区北镇市生产的葡萄作为研究对象。此外,为了研究之便,本文假设几种流通渠道中所涉及的全部流通主体均只经营这一种水果。

(二)调研设计

按照流通渠道的环节层次划分,目前锦州市葡萄流通渠道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模式,所占比例约为50%;二是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模式,所占比例约为25%;三是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模式,所占比例约为20%。针对这三种葡萄流通渠道,我们将全部调研人员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负责与各种流通渠道相关的资料收集工作。

在深入访谈前,事先拟定了详细的访谈提纲,访谈内容根据对象的不同有所差异,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从业年限等;第二部分是受访者所处流通环节发生的主要费用,如生产环节的生产资料费用、土地投入成本、人工费用等;批发、零售环节的运输费、包装费、损耗费、市场管理费、雇用工人费等;第三部分是受访者的销售价格(即生产价格、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和收入水平以及对目前现状的评价。

正式调研分两次完成。第一次于2009年4-5月进行,主要对本研究所涉及的核心问题进行全面调研,如葡萄产出地农户的种植规模、投入、产出、销售情况、政府政策等;中间商和零售商所处的流通渠道、葡萄进价、流通成本、销售价格、损耗率等。

第二次于2009年8-9月进行,主要是对第一次调研的数据进行补充和修正。调研采用任意抽样、判断抽样与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为了完整、客观反映葡萄流通过程中的成本和效率,一方面通过访谈录音、纲要记录及时整理访谈资料;另一方面通过暗中观察、横向比较,并参照相关部门的统计信息对调研数据进行核准和确认。

(三)样本分布

本文重点调查了锦州市三种葡萄流通渠道下各个流通环节的流通主体。其中,深度访谈了22位农户、3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4个经纪人、5个批发商、2位大型综合超市经理、20位小商贩及10名水果超市经营者。接受访谈的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四)变量测量

变量包括流通成本和流通效率。流通成本是指葡萄由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中在不同阶段的总费用支出,主要包括人工、运输、包装、储存、损耗等费用。流通效率是指流通过程中所有收益与成本的直接或间接比较,是流通渠道中各环节主体和渠道整体的效率(寇荣、谭向勇,2008)。关于流通效率的评价,有些学者采用多维指标体系,有些学者选取单一指标,本文则采用流通费用率指标。

流通费用率是指在各个流通环节流通主体执行流通业务所需支付的流通费用与实现的销售额的比例,选取该指标主要考虑因素一是在多维评价指标体系中,市场整合度、市场集中度、信息化水平等一些指标难于准确测量;二是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样本数量有限,如果选取多维指标则难以选取适当的数学分析工具,分析结果将缺乏解释力;三是对流通者来说流通费用率是其极为关注的指标,采用这个指标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流通效率的高低。

三、案例分析

(一)不同流通渠道下葡萄流通的成本结构与利润分配

1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渠道。葡萄从产地农户流通到消费者手中共经过4个环节,这些环节与相应的成本构成如图1所示。

(1)农户生产环节费用。北镇市葡萄种植户目前均采用陆地种植方式栽种葡萄,葡萄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主要由直接生产资料费用、基础设施与生产工具的折旧费和维护费、人工费用以及其他费用四部分构成。根据这四项费用支出计算出农户在种植葡萄过程中每亩地的总费用约为2250.5元,平均产量为2750公斤/亩,则平均每公斤的生产成本为0.8184元。2009年8月北镇市葡萄大陆货的地头平均收购价格为2元/公斤,则农户销售1公斤葡萄平均可获得的利润为1.1816元。

(2)经纪人采购环节的费用。葡萄属于易损耗农产品,包装好坏对批发商利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最常用的包装箱有木头箱和塑料箱两种,皆为3公斤装,均价为1.15元/个。为了最大限度地防腐、防潮、降低损耗,每个箱子均需一个塑料袋、两片保鲜药,塑料袋为0.15元/个,保鲜药为0.05元/片。由此,葡萄的包装费用为0.4666元/公斤。

另外,6吨运货车通常需要雇用3名搬运工花费1天的时间整装,平均每名工人的费用为65元/天,此阶段雇工费用为0.0650元/公斤。由此,测算出采购环节费用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包装费和雇工费用都由批发商支付。另外,批发商还需向经纪人支付0.08元/公斤的代理费用以及2元/公斤的进货费用,则采购环节的总费用为2.6150元/公斤。

(3)运输环节的费用。北镇市与锦州市两地相距96公里,批发商每次进货周期为1天,以6吨货车为例,平均每百公里耗油11升,司机工资为2000元/月、维修费500元/月,保险费4000元/年。

2009年8月柴油的平均价格为5.5元/升,故往返一次的燃油费为116.16元。同时,葡萄在运输过程中因为包装或摆放不当产生损耗,平均损耗率为1%,各项费用如表3所示。

(4)在锦州市批发环节的费用。北镇市葡萄运到锦州市后,即进入锦州市水果批发市场进行销售,在批发市场销售过程中批发商需要支付以下四项费用(见表4):市场管理费。锦州市水果批发市场按照批发商当日的批发价格一次性收取3%的管理费,不再额外收取摊位费。2009年8月葡萄的平均批发价格为3.60元/公斤,则批发商日销售6吨葡萄需向市场缴纳管理费324元。冷库费用。葡萄的易腐蚀性决定其对温度、湿度的高要求,为最大限度降低损耗,批发商普遍租赁冷库以储存待销葡萄。冷库的费用分为两部分:租赁费和电费,平均每个冷库位的租赁费为10000元/年,电费为550元/月。雇工费用。批发商雇用的工人有两种:长工和短工。长工按月支付工资,平均1350元/月,主要负责整理、分拣、销售。而卸货、码垛则要雇用短工,平均工资为55元/天。1个批发商平均每天要雇用1个长工和2个短工,支付的雇工费用为155元/天。(损耗费。在批发环节,由于摆放、包装、储存等原因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损、腐烂,平均损耗率为1%。

综上所述,批发商要承担采购费2.6150元/公斤,运输成本0.1062元/公斤,则总成本为2.9322元/公斤。按2009年8月葡萄的平均批发价格3.6元/公斤计算,则葡萄批发商的利润为0.6678元/公斤。

(5)在零售环节的费用。零售商通常在早市和农贸市场各有2个摊位,平均每个摊位的费用为100元/月,则零售商每月缴纳的摊位费与工商管理费之和为400元。农贸市场为消费者提供的包装比较简单,每日成本约10元。另外,零售商虽然拥有丰富的水果销售经验,但受果品质量、销售周期、储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一般3公斤包装箱的损耗至少为0.5公斤。正是由于葡萄损耗率高的特性,长期从事葡萄销售的业主都会租一个专门的水果储存库,费用为500~600元/年。工作日的销售量约为150公斤/天,周末约为200公斤/天,则零售商每月的费用约为4533.58元(见表5)。

在零售环节,每公斤葡萄的费用为0.9256元,进货价格为3.6元/公斤,即零售环节的总成本为4.5856元/公斤。2009年8月葡萄平均零售价格为5.0元/公斤,则葡萄零售商的利润为0.4144元/公斤。

2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葡萄从产地农户流通到锦州市区消费者手中共经过3个流通环节,这些环节以及相应的成本如图2所示。

(1)农户生产环节的费用。与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渠道相比,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中增加了塑料袋费用420元/亩,损耗费则降至40元/亩,即每亩地的种植总费用约为2610.5元。按照优化栽培技术,优质葡萄的平均产量为1500公斤/亩,则平均生产成本为1.7404元/公斤。2009年8月优质葡萄平均回收价格为4元/公斤,则农户销售优质葡萄平均可获得利润2.2596元/公斤。

(2)合作社回收与运输环节发生的费用。通过与合作社负责人的深度访谈发现,合作社每年主要发生三项运营费用,以北镇市常兴店葡萄生产合作社为例,一是冷库费用。每一批回收的优质葡萄都要储存到冷库中,3000吨冷库的建设成本约为3000万元,使用年限通常为20年,每公斤葡萄占1.0元的折旧费;冷库使用中耗费的成本主要是电费,平均费用为0.6元/公斤。二是人工费用。人工费用包括合作社正式员工和临时搬运工的费用。

其中,正式员工的费用约为0.14元/公斤,临时搬运工的费用约为0.06元/公斤。三是包装费用。

在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渠道包装的基础上,还需对每个包装袋分别打孔,费用为1元/袋,故此流通渠道的包装费为0.8元/公斤。因此,在合作社回收环节葡萄的运营成本为2.6元/公斤(见表6)。

葡萄从合作社运输到锦州市超级市场的费用与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渠道在运输环节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没有差异。

(3)超级市场发生的费用。大型综合超市的水果经营多采用自营模式,通过大批量采购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来降低经营成本。通过对锦州市大润发、华联两家大型超市实地调查了解到,一个100平方米的水果区基础设施投入约为8.75万元,平均使用年限为10年,则基础设施折旧费用为8750元/年。同等面积的水果区,通常需要配备6名员工,负责水果上架、促销和展台管理,每名员工的平均工资为1000元/月。优质葡萄运到后需要超市自行雇工进行搬运,通常6吨车的搬运费为270元。大型综合超市一般常年租有冷库,用于储存不易储藏的水果,平均每个冷库的租赁费为10000元/年。在大型超市销售葡萄的过程中,还存在其他一些费用,主要包括电费、包装费、收银纸费等。

其中,电费1000元/月、包装费1500元/月、收银纸费200元/月。大型综合超市平均每天销售优质葡萄约1500公斤,由此计算各项费用如表7所示。

在本环节,每斤优质葡萄的运营成本为2.6782元/公斤,进货价格为8.3334元/公斤,则总成本为11.0116元/公斤。2009年8月,优质葡萄平均销售价格为11.916元/公斤,则超级市场销售优质葡萄平均可获得利润0.7884元/公斤。

3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葡萄从产地农户流通到锦州市区消费者手中共经过2个流通环节,这些环节及相应的成本如图3所示。

与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渠道相比,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中农户生产成本在损耗费方面差别较小,费用为130元/吨,而葡萄销售价格与流通费用则有较大差异。

市场覆盖率、销售量等因素共同决定了水果超市每次进货量的有限性,农户大多不愿满足水果超市零散的购买需求,通常选择等待经纪人的一次性大批量采购。因此,即使同为地头直接采购,水果超市也要支付略高的价格以补偿农户损失。一般情况下,大陆货的平均价格为2.6元/公斤。

在运输环节,因无法达到独立运输的货运量,水果超市大多委托专业运输公司代为运输。因此,这种运输方式直接按运输重量收取费用,平均运费为0.2元/公斤。另外,水果超市还需支付装卸、搬运费用,平均为0.2元/公斤,即运输环节的总费用为0.4元/公斤。

水果超市的经营费用主要包括城市管理费、场地租赁费、包装费、人工费用和损耗费。其中,城市管理费约为900元/年;40平方米的场地租赁费约为10000元/年;水果超市销售葡萄时所提供的包装为常见的简易塑料袋,费用为450元/月;同等规模的水果超市通常雇用1名工人负责日常销售和货物整理,平均工资为1200元/月;由于水果超市在销售周期、储藏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会产生一定损耗,通常占进货量的10%左右。以40平方米的水果超市为例,每天销售葡萄约500公斤,水果超市的经营费用如表8所示。葡萄成本为0.5906元/公斤,进货价格为2.6元/公斤,运输总费用为0.4元/公斤,按2009年8月水果超市的平均零售价格4.2元/公斤计算,则葡萄零售商的利润为0.6094元/公斤。

(二)不同流通渠道下葡萄流通成本和效率的比较。

流通成本。扣除各流通环节的进货价格后,计算出三种流通渠道模式下各流通环节及渠道整体的流通费用与销售额(见表9)。无论是从渠道整体还是从中间商环节或零售环节,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的流通费用都是最高的,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的流通费用最低,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渠道的流通费用则介于二者之间。

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的成本之所以是最高的,这可能是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在葡萄种植户产前、产中、产后都要提供相应的服务,耗费很大;大型冷库的建立与维护提高了成本。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渠道的成本次之,一方面,因为单个零售商的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并且面临水果超市等新型零售商的激烈竞争,为了实现理想

的收益,提高批零价差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因此提高了流通费用;另一方面,该流通渠道的流通环节多,多次装卸、搬运增加了流通损耗,无效物流费用高。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的流通费用最低,其可能的原因主要在于它有效连接了农户和零售市场,中间没有其他流通主体,仅涉及运输费用。

2流通效率。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渠道的流通费用率为21.83%,中间商环节与零售环节的流通费用率分别为24.78%和19.71%。农户+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的流通费用率为26.74%,中间商环节与零售环节的流通费用率分别为32.47%和22.70%。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的流通费用率为23.59%,零售环节的流通费用率为14.06%(见表10)。可见,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渠道流通效率最高,农户+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流通效率最低。

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渠道的流通效率较高,其原因可能是该流通渠道作为当前锦州市地区农产品流通的核心渠道,长期获得地方政府的政策性扶持。同时,相关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基础设施、管理水平能够较好地满足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服务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交易时间,降低了流通费用,也获得了较高的流通效率。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在零售环节的流通效率最高,这显示出大型综合超市业态的竞争力,但从渠道整体流通效率的角度看该流通渠道并非最优。这可能是因为,水果超市的组织化程度低缺少集约化的流通链条,流通量和销售量限制了大批量的经济运输需求,导致单位商品的运输成本、销售时间成本都很高,降低了该渠道的流通效率。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无论是整体效率还是分环节效率都是最低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的流通渠道发展思路是错误的。对此可能的解释是,一方面,合作社获得的政府扶持政策较少,常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另一方面,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不太规范且规模偏小,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现代化、组织化和管理科学化程度都很低,产生了较高的流通费用。

(三)不同流通渠道下不同流通主体的获利比较从表11可见,仅从利润额来看,无论在哪种葡萄流通渠道中农户获得的利润均最高,而零售商获得的利润均最低。然而,农户、中间商、零售商的获利周期存在明显差异。以葡萄流通为例,葡萄的生产周期为5个月,在种植过程中农户不仅没有收入,还要持续支付生产资料、人工费用等生产成本,时刻承担自然风险与价格风险。而中间商和零售商的获利周期通常仅为1天,且担负的风险较小。

因此,将获利周期这一时间要素考虑进来进一步考察不同流通主体的成本利润率可见,在三种葡萄流通渠道中,中间商的单位成本利润率均最高,而农户的单位成本利润率均最低。中间商的单位成本利润率是农户的2倍多,而零售商的单位成本利润率则是农户的1~3倍。这是因为农户作为交易主体,规模小而数量庞大,同时获利周期比中间商和零售商长,无法排除诸如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作为市场价格的被动承受者其收入常发生较大波动。而中间商和零售商通常拥有较强的渠道权力,交易对象选择余地很大,当销售价格发生变化时可通过压低收购价保持稳定的利润。与零售商相比,中间商的单位成本利润率要高出2倍左右,这是因为中间商的单位利润与销售量均高于零售商。

表11还显示,在葡萄流通的三种渠道中,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这种流通渠道的单位成本利润率最高,而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的单位成本利润率最低。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在三种葡萄流通渠道中,从流通成本来看,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从流通效率来看,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从流通主体获利来看,如果考虑获利周期这一因素,以成本利润率指标来衡量,则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农户+水果超市+消费。可见,从流通成本和农户获利的角度,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是最理想的葡萄流通渠道;从流通效率的角度,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是最理想的葡萄流通渠道;而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的功能还没有充分显现。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要充分发挥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的低成本优势和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渠道的高效率优势,同时还应发展和完善新型农产品流通渠道,例如农户+超级市场+消费者、农户+农产品经销公司+连锁超市+消费者、农户+龙头企业+零售终端+消费者等渠道模式,实现各种流通渠道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二要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增强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的功能。首先,政府应通过立法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主体地位,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其次,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如按合作社规模每年发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当市场价格出现剧烈波动时政府应追加部分价格补贴,以降低合作社所承担的市场风险。第三,适度放宽合作社的贷款条件,缩短贷款时间,优先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需求。第四,改进物流技术,降低流通损耗。应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形成生产-运输-储藏-销售的整体服务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高效运输通道,优化农产品物流环境。

重庆移动:低成本打造战略渠道 篇3

如今,该渠道已占据重庆的土要新兴社区和所有高校,从战略角度控制了通信业务和服务竞争的吧喉。

假如重庆移动通过自建终端(每个营业厅成本约300万元左右),无论耗资耗时,要达到如今“心连心”特许渠道的成就,几乎无法想象。另外,如果这个特许连锁渠道奉身稳定性不高,最后的成果也要大打折扣。

那么该渠道究竟是如何打造的?在不同阶段如何管理?这里将做详细介绍。重庆移动的案例,对以下企业很有借鉴意义:

■该企业的对手实力同样强大,与我方在区域市场的拉锯战情况明显,双方相持不下;

■该企业以前根本没有考虑过开设自控连锁店;

■该企业在某区域已经拥有众多的社会性终端网点,现在想开办自控终端连锁;

■该企业拥有丰富的传统渠道管理经验,但在开连锁店方面没有任何经验。

计算渠道容量

如果该区域已经有成熟的终端渠道,那么要开设新的自控连锁,该如何计算其市场容量?这就需要一个数学模型,在假定不增加通信营运成本的前提下,计算区域性市场容量R,即该区域理论上还可以开多少家店。

这虽然是个理论值,但对于保证以后店间距离和单店盈利性非常有用。

计算公式为:R=(φι-P-C)/ι。本表应用并不复杂,其中:

1.中表示代理费总额。φ=QIpl+Q2ta2+……其中Q表示业务的笔数,p表示代理单价。

2.ι表示代理费分配系数,即企业代理费收入总额中,用于返还终端的分配系数(0≤ι≤1)。当时重庆移动渠道收入分配系数系数ι=0.65(即0.35用于现有渠道的分配)。

3.P表示可控制的渠道利润,当时重庆移动公司的可控渠道利润为100万元/月。

4.C表示可控制的渠道总成本,当时重庆移动开网点可控制的渠道总成本为100万元。

5.ι表示单个连锁店的经营成本,重庆移动ι=0.814万元/月。

以2000年重庆移动主城区市场为例,说明公式的应用(见表1)。

则重庆上城区的连锁店容量为:

R=(φι-P-C)/ι=(1220×0.65-100-100)/0.814=728家。

截止2000年底,重庆主城区经营移动通信业务的终端总数为563家。在维持原有业务体系框架稳定的前提下,主城区终端理论上可新增175家。

实施步骤

第一步:明确战略目标和核,u理念

特许渠道建设的战略目标:在原有分销渠道的基础上,建立一张深入社区、能盈利,服务形象好的业务和服务网络,使移动业务网点象有序的蜘蛛网一样遍布整个重庆主城区,提升核心竞争力。

发展特许的核心理念:服务对象社区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商业模式的成功,即吸引顾客为便利和快捷的服务放弃其他消费选择,同时也保证了新业务推广的效果,在小范围、近距离树立中国移动的统一品牌形象。

第二步:制定独特的市场开发计划一功能性市场开发计划

即根据产品或服务本身属性,再按照产品或服务的顾客消费特点,将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区域,然后按照既定区域一个—个地开发,快速繁殖。

第三步:启动市场

启动期间的土要任务是建立10个样板店。样板店遵循以下原则:

定位为移动公司社区服务点,避开现有营业厅和同质化的竞争对手;不选人气差的环境,确保盈利的安全;店址尽量分开,仙同时侧重丁新兴的强消费社区群和高等学府。具体选址范围和原则如下:

女细分市场备选范围:“重大重师高校群”、“川外西政高校群”,“西师西农高校群”、“教院商院交院高校群”。高校群包括学校本身及周边社区,其优势足文化水平高,消费水平高、学生周期性更换。

☆新兴社区群优势:中高消费群体相对集中,中青年为主,消费倾向于追赶便利和时髦。

☆商业区备选范围:重百商场、大都会商场等。优势是人流量大,宣传效果好,服务更直接。

第四步:拓展市场

通过示菹店,总结不同功能市场的特点和操作方法之后,才开始规模化连锁。重庆移动采取了谨慎和稳重的拓展策略:从首批10个店逐渐发展到30家,然后60家……慢慢才到120家,最终完成整个渠道的建设工作。

管理特许渠道

一、管理受许方

在发展特许经营一开始,重庆移动基于精细的设计,严格界定了受许方的责权利,以保证重庆移动的通路建设主体地位,并拥有对通路的绝对控制权。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管理:

1.双方签署约束严格的特许经营协议。

在协议巾,除了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外,重点约定以下内容:(1)协议期限:(2)品牌使用约定;(])业务许可范围并规范经营;(4)同业禁止;(5)信息反馈;(6)违约处罚;(7)业务返费。每一方面约定都细致到“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2.成立扁平高效的“二级管理体制”。

除了特许管理部门,重队移动还设立专门的二级管理机构——片区管理小组,该管理组一般由2—3人组成,是日常的协调机构,与公司高层、其他邪门和加盟商都有联系,专门对口管理特许渠道,负责监督管理和上传下达。

整体上他们采取差异化政策米管理和刺激特许渠道,但对政策内容的设计又采用独特方法,与其他终端商不同。比如,代收话费政策方面,非特许渠道的经销商,返费按收取话费总额的一定比例(2%~3%)计算,而特许渠道一般按笔数(一般为5元/笔)计算,力度更大。

3.“量化管理”特许渠道。

严格管理特许渠道,考核范围包括服务和营销两个方面:服务方面为服务礼仪、服务态度、服务技巧、服务质量;营销方面包括营销技巧、新用户发展数等。

根据量化考核的结果,在遵循协议的前提下,对特许渠道严格奖惩。

4。针对某一细分市场,鼓励特许渠道创新经营。

例如在分销“动感地带”业务时,就充分发挥特许渠道独占细分市场的优势,直接将任务压给他们,最终快速抢占了高校校同中场。

5.高度强调沟通重要性。

由于特许店自身管理特性与企业管理特性有天然的“冲突”,为解决矛

盾,就需要双言不同层面的人员经常沟通协调。这时企业高层就会向连锁管理者方面进行角色转换。

二、特许总部的管理

在强化管理加盟商的同时,总部自身的管理更为重要。总部管理的核心是专业化和灵活性的结合,即根据特许渠道的不同发展阶段,落实不同的专业管理内容。

1.项目启动初期的管理。

重点在厂验证和总结,是整个项目发展的“种子阶段”时期。

该阶段管理特点在于:没汁适合项目的组织结构;物色适合项目运作的各个环节核心人才:初步开发连锁网点;初步制定各项制度。管理重点在于组织机构建没和制度建设。

初期组织包括:开发部、营运部、行政部、财务部。开发部负责选点调研、场地租赁的谈判、协议签署、门店的建设。营运部负责人员培训、网点稽核、营状申报,绩效设置。

店铺成败,首先就在于选址。因此在项目初期,开发部是整个公司的龙头,其余三个部门的工作都围绕开发部来开展。营运部确保网点的正常开业运行和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行政部、财务部各负其责,同网点数量相对较少,两个部门的人员配置相对较少。

启动期间整个人力资源配置约为36人,公司本部人员约9人~12人,连锁网点为32人。

在做好网点日常建设时,要做准备扩充网点,抓好以下制度建设:

■市场开发制度,例如:市场调查作业办法、社区关系制度。

■营运制度,主要包括营业厅促销活动管理办法、新门市隆重开幕活动、营业员制度、门店月会管理办法、能见度制度、品质检验制度,危机处理制度、顾客关系制度、顾客关系与服务管理制度、营业额与行销管理制度。

■加盟制度包括:加盟申请方式、加盟申请的审批程序、开业制度、加盟经营制度、特许经营加盟协议书。

2.项目建设中期的管理。

项目建设中期的主要矛盾在于:一方面网点开发经验已初步形成,另一方面随着网点的增加,管理细节问题倍增,必须调整原有管理组织。

与项目启动期相比,建设期的管理最显著的变化是:

女增设二级管理机构一一片区骨理组,配备3人:片区经理、片区助理和督察各1人。

片区经理主要职责是:负责该区域营业网点的日常运营安全和盈利水平监控,负责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销量任务,负责公司会议精神的下传,负责网点情况的上传。

片区助理和督察均足协助角色,前者协助片区经理完成财务方面的工作,后者协助片区经理按照公司制度督察营业网点的工作。

女总部增设市场经营部,主要职责是日常经营数据的分析及通报、经营政策的制定、经营指标的下达,业务考核、绩效政策的制定、新业务的开发。该部门非常重要。

根据重庆移动的实践发现:当连锁网点达到100多家后,整个渠道体系的员工达到四五百人,主要矛盾集中在绩效管理上,这将直接影响到连锁渠道效益的好坏:

一方面,随着加盟商自身资源的不断积累,其盈利导向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促使其必须向新领域拓展。比如进军非移动通信领域的业务。

另一方面,随着连锁业绩上升,各级员工对回报的期望值也逐渐增加,如何平衡资本利益与员工利益?

我们的经验是:设计科学的绩效体系,确保员工队伍旺盛的斗志。自2003年以来,重庆移动先后尝试了几种绩效管理办法,最终摸索出了一套“绩效量化管理法”:在一定时间内,将公司不同业务种类按照统一的标准换算成分值,公司根据分值多少确定山总绩效;然后根据不同岗位所在的绩效系数分配总绩效。

该方法通过业务分值标准的确立、岗位保底分值的设立、岗位绩效的考评等系列环节,确保了管理效率,同时确保了公司各业务种类能够平衡发展,用品类结构搭配出效益。

成本-收益分析

重庆移动从一开始就深知,非盈利性的渠道建设不可能换来长久稳定的自控连锁体系。因此企业在计算自身和加盟商的投入产出时,一直采取谨慎姿态。下面对其分析稍作介绍:

移动公司方面

重庆移动投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见表2):一是作为营业设施的固定资产投入,主要为用于单店数据传输的GPRS传输设备和计算机终端,二是无形资产投入。除此之外,重庆移动在推广方面也有人量,比如为新店开业时制作的横幅和DM等。

从这个基本标推算,在不计算品牌价值投人前提下,重庆移动在极短时间内就已收回向特许渠道的所有投资。这无疑是一笔投资成本相当低而投资收益相当高的项目。

加盟单店的收益

单店固定资产包括:装修费用15000元,一台打印机2000元,一台饮水机200元,其中固定资产按照36个月折旧分摊,每月分摊额为478元。

单店每月营业费用:房租2000元,水电100元,人员工资2500元,耗材等杂费150元。

单店月成本合计为5228元,由表3可知,单店月收入合计为10500元,因此单店月度毛利为5272元,毛利率为50.2%。这已高于一般店主的需求,加上他们的其他非通信业务,盈利性很强。

如何建立新兴低成本销售渠道 篇4

那么在传统营销渠道和模式上该如何进行创新?如何制定经济实效快捷的渠道拓展模式?

建立低成本白酒渠道的几个原则

1.快速流动原则:产品从厂家到终端在这个销售渠道流动的时间要尽可能的短;2.重点覆盖原则:渠道拓展模式应该可以满足产品对终端的集中覆盖;3.低成本原则:在渠道拓展过程中应该尽量降低企业的投入或直接投入;4.便于管理原则:渠道拓展模式应该是简单的, 便于渠道维护、管理的;5.高性价比原则:新的渠道模式应是投资成本更低, 但如果它不适合达成必要的销售目标, 那它就是不经济不适用的;而一个传统分销渠道即使是投资成本非常高, 如果它能达成数倍的销售目标, 也是合理的渠道选择。

优化团购渠道为酒市注入活力

从酒楼、酒吧、商场、烟酒行等多渠道开疆拓土之后, 下一个新兴渠道将剑指何方?那就是“团购”。作为独立于酒楼、酒吧、商场、烟酒行之外的新兴渠道,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 目前已逐渐受到一线名酒的重视, 加大网点的开辟和服务力度。在去年金融危机期间, “团购”凭借直控渠道, 有力防御了寒流。

近年来, 在“茅五剑”等名酒品牌的带领下, 团购渠道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已越来越活跃, 并成为日益重要的渠道力量。在南京、福州市场上, 一款江口醇打造的高档酒在市场操作上就是不进商超、酒店, 而是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专攻团购。

越来越多的白酒厂家和经销商注重“后备箱”工程, 白酒营销越来越多出现了“会员俱乐部”、“白酒沙龙”、“团购会”、“社区联谊”等新模式, 目的一方面是为回避高额的渠道和终端费用, 另一方面是培养忠实、固定的消费群体, 进行另类“团购”营销。

团购渠道是新兴渠道首选

目前夜场酒市商机巨大, 已成为白酒一个非常可观的新渠道空间。时下广州一些城市的不少夜场开始流行白酒勾兑消费。以广东某大酒店夜总会为例, 某品牌白酒单月在此的夜场销量就高达800箱。尝到夜场开发甜头的陕西白水杜康酒业销售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夜场喝勾兑白酒这一创新消费是杜康酒业淡季最稳定的收入来源之一。业内人士评估说, 一个中型夜场的消费量相当于一个县级市场的销售量。可见, 白酒在夜场的销售潜力巨大, 渠道空间巨大。白酒厂商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积极开拓培育夜场的白酒消费。

然而绝大多数白酒目前尚无法进入夜场, 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白酒度数较高, 不适宜勾兑, 且白酒的外型、包装都不适应夜场文化, 难于体现出夜场那种休闲、时尚的生活元素。因此白酒企业要进一步做强做大, 开拓新利润增长空间, 就必须要有大举进军夜场新渠道的战略气魄, 一方面要积极吸收、借用洋酒在夜场方面的成功经验, 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夜场消费文化特征, 推出的夜场白酒中要加入高雅、时尚的白酒风格和白酒元素, 特别是在酒瓶的造型上一定要融入时尚元素, 从而能体现出夜场白酒特色, 以赢得酒吧、KTV和夜总会等夜场中的消费群体的青睐。

目前夜场酒水消费正显示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这也为白酒业进入夜场带来新契机。前年, 五粮液旗下推出一款“仙林30°冰酒”, 进军夜场, 目前渐有斩获。

创新营销思维开辟电子网络渠道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以及随着互联网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深, 为渠道创新提供了新的机会。目前电子商务及网上购物的新消费形式已势不可挡地冲击和改造着传统的营销模式, 并且以一种清新的力量分享着传统酒类渠道的蛋糕。酒水消费者已经尝试采取多种渠道购物, 在线销售与离线销售已逐步紧密相联。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 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实现一倍以上的高速增长, 达到1263亿元, 2010年有望达到2790亿元, 而淘宝网已有高达1.2亿的网络购物人群, 这些金额和人群只要有1%比例转化成为酒类电子网络的消费额和群体, 那将为酒商带来相当可观的新增收入。

而2009年6月, 中国劲酒宣布启动“成为中国酒水行业网络渠道第一品牌”的项目工程, 此项目启动不仅对于劲酒, 甚至对于中国酒业实行电子网络渠道, 都称得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寻觅另类渠道商做大酒业

跳出酒商找经销商, 寻求另类经销商, 招用因资本饱和而欲外流寻求更大发展的其他业态的商业资本, 往往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获。“思维无定势”是这类渠道商的优势所在———对酒的一无所知使得它们在营销理念和战术上“无所顾忌”, 加上“初恋”的热情、全力地投入而也能出奇制胜。

比如, 全国名酒小糊涂仙、郎酒分别由广州房地产巨头云峰集团、四川专业销售公司阿尔泰山总代理, 金六福、五粮神等名酒, 其全国性总经销商也都不是做酒的, 而是一些做电器、医药、机械等不同行业的经销商做起做大的。可见“隔行也懂行”。

再如, 金叶神酒上市之际, 其认为“烟酒不分家”, 烟和酒是关联性较高的产品, 而且烟草渠道分布广泛, 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专业渠道, 进行铺货和管理都将非常便利。因此金叶神酒并没有选择进入传统的白酒销售渠道, 而是大胆瞄准了烟草销售渠道作为主推广的渠道, 与烟草厂商全力合作, 委之作总代。最终金叶神酒选择了以金叶烟草连锁为核心的烟酒专销店作为渠道推广商, 并脱颖而出, 快速完成了铺货, 取得不菲的业绩。

还有, 乳业在渠道创新也颇为成功, 值得酒企学习。众所周知, 在中国乳业高速发展的几年, 强势品牌都在跑马圈地, 在常用类型上快速扩张, 妙士并没有和传统的强势乳业品牌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去做直面竞争。妙士选择了酒店渠道作为突破, 专为酒店提供乳饮料。酒店奶的利润较传统渠道产品要高很多, 而且妙士是第一个定位酒店渠道, 于是迅速成为了酒店奶的第一品牌, 并创造了乳业的一个细分行业。

成本渠道 篇5

(一)自营体系建设渐成趋势 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服装企业的渠道体系也在不断创新。近年来,品牌运作在服装行业中得到了普遍实施,由于加盟经销方式难以满足各服装企业提升品牌内涵、提高品牌价值的需要,众多一线品牌服装企业在度过品牌早期积累后开始强化对渠道的控制,纷纷建立强大的自营渠道体系,使得早期仅仅在战略市场起品牌形象宣传的直营系统开始遍地开花。依靠加盟系统可以在早期促进服装企业的快速发展,但企业转入品牌深度运作时,服装企业势必要完全掌控市场,而这正是加盟方式难以企及的,所以建立自营体系势必成为服装企业渠道建设的趋势。

(二)渠道投入日益加大 国内众多服装企业纷纷上市,不惜重金投入到渠道系统建设中去。从公开资料看,美邦服饰于2008年8月28日上市,将所募集的13.4亿元用于销售渠道建设和信息系统改进项目,此后于2009年又再融资10亿元投入到渠道与终端建设中。国内其他品牌如希努尔、森马、步森等也在大力发展营销网络建设。2010年9 月,希努尔男装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募资13.3亿元;2011年3 月浙江森马服饰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 股,募资20亿元;2011年浙江布森服饰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募资2.29亿元,募集资金均主要用于营销渠道建设项目。由此可见,渠道投入已经成为企业支出最大的项目。

(三)营销网络迅速扩张 目前,国内一线服装企业主要通过在核心商业街区开设专卖店以及在重点商场开设专柜、店中店方式完成对市场的开拓。随着近年来对终端店铺资源的争夺白热化,很多品牌服装企业开始向二三线市场甚至四线市场进行了大力开拓,在“大城市开多店、小城市开大店”的思想指导下,各企业的服装终端店铺数量迅速增加。据公开资料,2010年,李宁在全国有店铺7000多家,安踏有8000多家,美特斯邦威有6000多家,森马有5000多家,报喜鸟有800多家。

(四)店铺质量明显改善 店铺数量只能解决品牌对市场的覆盖问题,但不能解决品牌对市场的占有问题,因此提高店铺质量对品牌的发展尤为重要。店铺质量的提升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所开设店铺基本都处于核心商圈。对于服装零售来讲,对商铺位置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抢占各地商业中心的店铺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国外品牌如ZARA、H&M、UNIKULO 等在我国大力开拓专卖店,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国内的众多服装品牌也凭借丰富的市场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已将很多一级城市的商业中心瓜分殆尽。在一线品牌所开设的店铺中,基本上都处于所在市场黄金商业街区,如上海南京路及淮海路、重庆解放碑、西安东大街、武汉汉正街、成都春熙路等,已成为一线品牌的必占之地。

第二,终端店铺面积得到快速增加。店铺的大小对销售及经营业绩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提升公司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各服装品牌企业都纷纷在重点城市租赁、购置面积较大的店铺。2011年,报喜鸟拟新增180家报喜鸟品牌主力店(单店面积400平米)、100家圣捷罗品牌主力店 (单店面积200平米),总营业面积92000 平方米,购置直营、合作经营店铺47家店铺共计16400平方米。2009年4月,美特斯邦威在一二线城市租赁、购买的店铺约8家,店均面积为1400余平方米,2011年在重庆新时代国际新店开业,面积约为8600平方米,是国内休闲装迄今为止面积最大的店铺。

(五)渠道公司化运作逐渐成熟 公司化是经销商或者分公司规范运作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国内服装市场发育的初级阶段,经销商、代理商绝大多数都是个体户,直营的渠道往往是以分公司形式存在,这种方式准入门槛低,可以快速建立销售网络,但发展到如今,其管理混乱、难以发展的弊端就显现出来。就分公司而言,由于在财务、人事、市场等方面没有相对独立的权限,因此也无法进行利润核算,导致分公司缺少必要的主动性,事事都要靠总部的强力推动。一旦公司规模扩大,分公司数量快速提升的时候,这种直营渠道体系就会失控,因此,2005年后,各服装品牌企业都在积极推进渠道公司化,不仅在加盟系统中改造传统经销商,对直营分公司也进行子公司的改造。目前各服装企业在渠道公司化已逐渐成熟,在品牌内部形成了一批独立经营、单独核算的子公司。

二、服装企业自营渠道成本构成及风险分析

所谓渠道成本是指企业在流通环节所支付的总费用,主要包括渠道的开发费用、建设费用、运行费用、人员费用等。渠道成本从性质上看可以来自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在某些方面看又属于固定资产投资,因此渠道成本不似生产成本,包含难以计量的交易成本和终端用户成本,它在核算中存在时间、空间范围广,牵涉部门多,构成复杂等特点。因此明确渠道的成本构成对管理渠道成本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渠道成本的构成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开发成本。开发成本是指为建立渠道而在前期所支付的相关费用,包括市场考察、招商、寻找和承租店铺等活动中发生的费用支出。市场考察费用主要包括差旅费、加班费、资料费及公务接待费;招商费用主要包括广告费用、会务费、资料费以及相关的餐旅费用;承租店铺费用主要是指店铺租金,同时也包括相关的税费等。开发成本多属于一次性支出,但在渠道成本中占据了核心部分,特别是购置或承租店铺所发生的费用,在当前环境中更是一路飙升。对于购置店铺来讲,购置成本通常为总成本的70%,租赁则在12%左右。

其二,建设成本。建设成本是建立渠道公司以及装修店铺所发生的费用支出。在这里特指装修店铺和购置相关设备的费用支出。在终端店铺中,装修费用是仅次于店租的部分,在某些高端品牌中甚至超越了租金。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服装企业在品牌内涵提升和外部形象改善上不遗余力,使得店铺装修在风格、用材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一般情况下,目前国内一线品牌服装企业的装修费用大概如下:休闲装3000元/M2,女装4000元/M2,男士正装5000元/M2,童装3000元/M2。

其三,人员成本。人员成本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绩效收入等,其次是销售人员的工资、提成、奖金、福利等。此外,一线品牌不断强化对终端销售人员的素质及技能提升,培训支出也在不断增加。

其四,运营成本。运营成本是指除人员成本以外的,用以保证渠道正常运转的其他费用,通常包括物流、促销、税费等方面的支出。就物流费用而言,国内服装品牌企业的生产基地通常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三个省份,而销售网络则覆盖全国,导致物流费用一路走高。此外,由于服装产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时尚型,在物流配发中往往采取量少次多的方式,也导致物流费用的高昂。经常性的促销活动在服装销售中司空见惯,除了直接的折扣和赠品外,往往还有进行大量的广告宣传和店铺静态展示,这些费用都构成了运营成本。

(二)直营店铺成本控制风险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融资风险。近年来国内各主要城市的房产价格处于上升趋势,国内已上市的服装企业为占据核心商圈的核心店铺,购置了许多商业房产。在直营模式下,由公司承担购买店铺的成本,一旦失误,将会给企业的资金流带来重大的影响,甚至危及公司正常的资金链。两年来,多家服装企业都采取了增发或者短期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其资金主要投入店铺的租赁和购买上。此外,公司通过回购方式对经销商进行公司化改造也吞噬了大量的资金。以上活动都使得品牌服装企业的资金链条绷得很紧,如果销售不畅或者融资受阻,就会导致资金链条断裂,给企业带来严重影响。

其二,人才成本风险。在我国,服装行业仍旧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大量的资源集中在生产环节,但随着服装行业向品牌化方向发展,势必要求在研发设计与行销两端加大投入,人才就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国服装类院校不多,但就是这不多的院校也着力在培养研发设计类人才,对行销类人才的培养严重不足。而现实中服装行销及行销管理要承担起渠道拓展、客情维护、卖场管理、货物配送、回收账款等工作任务,需要大量的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其中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人员成本的危险爆发。

其三,管理失控风险。目前服装行业的销售体系正在发生着转变,在激烈市场竞争下,拥有遍布全国的销售机构的企业,容易造成对连锁经营网络失去控制。直营系统的实施后,企业连锁经营网络经营规模将迅速扩大,对公司的管理和经营能力、品牌推广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管理架构、管理团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若管理不力,将导致管理失控。

三、服装企业自营渠道成本控制对策

当自营渠道开始成为企业掌控市场的重要手段的时候,企业加大对其的投入势成必然,但从财务角度来看,其风险的增加也不可避免,渠道成本的控制也成为一个核心工作。渠道成本的控制也逐渐从一个日常管理行为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决策行动。本部分将探讨自营渠道成本控制等相关策略,以期对越来越重视自营渠道建设的服装企业能起到点拨之作用。

(一)转变成本控制战略思想,提升渠道成本控制的地位 脱胎于生产制造的众多服装品牌企业,分销领域成本控制还是其成本控制的死角。在企业的各级管理和行销人员中,销量始终是其追求的目标,对于成本控制则缺乏科学的意识。因此,服装品牌企业各级管理及行销人员必须树立分销成本控制理念,改变粗放追求销量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充分认识控制分销成本对提高经济效益、塑造竞争优势的重大作用,深入了解企业分销系统存在的成本控制问题,努力探索分销成本管理的有效方法,形成成本领先、效益优先的管理思维。管理高层还要把自我意识变成全员意识,把分销成本控制从日常管理层次提升到战略管理层次,从业务部门扩展到市场、销售、渠道管理乃至广告、公关、客户服务、物流等部门,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从分销管理部门延伸到分销系统的基层业务单位。

(二)科学规划市场布局,促进渠道网点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国内服装品牌企业经过十年的发展,基本完成了对全国市场的覆盖,但现实中众多的服装企业还仅仅是完成了量的扩展,仍然存在一些业绩很差甚至是亏损的店铺,这些店铺不但没有提升销售和品牌知名度,而且还消耗了企业大量的资源,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因此,服装品牌企业需要重新组织市场开发行为,着力提升店铺质量。在具体的事实过程中,要根据企业品牌定位,对目标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在区域市场、商圈分析和店铺选择上进行科学的成本分析,确保盈亏平衡点的实现。

(三)加强渠道费用管理,降低运行成本 渠道工作是企业行销中的核心工作,涉及到众多环节和部门,费用的管控也显得十分复杂。在服装品牌企业自营渠道费用中,涉及到店铺租金、装修、人员、广告、促销、物流等,在这些费用的控制上需要一套严密的运行制度。作为公司总部而言,在店铺租金和装修控制上要实行严格的财务预算和审核;在人员费用上要根据市场状况核定编制,实行费用总额控制或与销售直接挂钩,同时要强化对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均效益而降低人员数量;在促销费用上则要求销售管理部门对广告及促销话动实施全程介入式管理;在物流费用上采取招投标方式寻找第三方物流企业降低物流费用。总之,多途径控制销售费用,降低渠道成本。

(四)加强审计稽核系统,防范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 渠道往往分布范围广、距离总部远、环境复杂且差异大,总部对渠道的管理难以做到及时有效,导致渠道环节往往是一个费用的黑洞。当前,服装品牌企业各区域经理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而总部对其的监控往往难以做到及时准确,在利益的诱惑下难免会出现一些损害公司利益的现象。为此,正常的管理制度约束下,公司有必要加强审计稽核工作,对派出机构和人员进行不定期的财务审计,以方便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大力扩建自营渠道已经成为一线服装品牌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不二法则,但这种方式往往又带来了巨大的成本控制风险。只有正视这种风险的存在,并从管理和行销的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服装品牌企业稳健发展才具有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冯任强:《浅谈服装企业的成本控制》,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1年第1期。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课题《温州品牌服装企业销售渠道的成本控制研究》(编号:Y2010188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成本分析 篇6

房地产业也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仍来自银行信贷。然而近些年来国家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过热问题频繁出台政策,其中银行信贷成为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监督重点:从2003 年央行下发的“121 文件”,到2005 年银监会公布的“212 号文件”;从央行上调房贷利率,再到限购政策的大力实施,直接导致了购房者对房地产的观望和推迟购房计划的态势的加强。因此,在传统的融资渠道(银行信贷)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打压下,大量的房地产企业经受着销售资金回笼漫长与融资难度加大的双重压力,房地产市场也因此从“春天”进入了“冬天”。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 年12 月9 日公布的消息,2011 年11 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9.87,这是该指数两年多以来首次跌破100 大关。纵观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房地产企业要想求得生存与促进发展,就必须比以往的任何时候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金融市场环境及政策背景,时刻保持与金融机构的沟通,根据自身实力、资金持有状况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三个方面来合理规划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同时,我国政府应加紧探讨融资新渠道的研究,加紧出台有利于房地产融资渠道发展的政策及措施,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以解决目前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化的现状,进而促进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分析

本文选取2001-2010 年深沪A股市场的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在总计为103 家房地产类公司的基础上删除了十年间被ST、*ST等实行过特别处理和财务状况异常的公司和财务数据不全的公司,最后得到了30 家深沪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其中深交所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共23 家,上交所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共7 家,见表1。本文所使用的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深交所和上交所网站公开披露的2001-2010 年间公司年报中的主要财务指标及财务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和利润分配表,其中被研究的数据均属于合并报表的数据。由于这些报表均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因而认为所研究的数据是真实可靠的。此外,本文部分数据来源于股票查询软件“大智慧”,并通过计算整理得出。

(一)债务融资成本

债务融资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债务融资成本= 债务融资筹资成本+ 债务融资资本成本

其中债务融资成本可再分为短期借款融资成本和长期借款融资成本,由此,长、短期借款的融资成本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短期借款融资成本= 短期借款的筹资成本+ 短期借款的资本成本

长期借款融资成本= 长期借款的筹资成本+ 长期借款的资本成本

在计算长、短期借款的融资成本时,将二者的筹资成本均定为企业所需缴纳的贷款手续费,数据为1.6%;二者的资本成本以央行2001-2010 年间发布的住房开发长、短期贷款平均利率为准(见表2)。

数据来源:摘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boc.cn/finadata/lilv/)整理得到。

(二)权益融资成本

权益融资成本包含了权益融资的筹资成本和权益融资的资本成本两部分。在计算权益融资成本时,将企业在股票发行时支付的发行成本定为其筹资成本,数据为2%;将3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历年的分红率定为权益融资的资本成本。3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历年分红率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国税发(1997)198 号】的规定:“股份制企业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不属于股息、红利性质的分配”,因此,本章分红派息总额的计算公式为:

(三)融资成本

具体为:

(1)融资成本的计算公式。根据债务融资成本和权益融资成本的计算结果,现计算30 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历年的综合融资成本(简称融资成本),计算公式为:

融资成本= 债务融资额/ 总融资额×债务融资成本+ 权益融资额/ 总融资额×权益融资成本

其中总融资额= 债务融资额+ 权益融资额;债务融资额= 长期借款+ 短期借款;权益融资额为实收资本。

(2)融资成本计算结果分析。根据表3 的数据显示,可以得出如下分析结果:一是融资成本的时间趋势分析。这样的变动趋势表明,除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相关外,融资成本的变动也与30 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历年选择的债权融资组合相关。融资成本为二者的加权平均值,计算后综合融资成本整体上均低于债务融资的单项融资成本。这说明了企业通过合理运用融资组合可以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二是融资成本的数值分布分析。在对30 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十年融资成本均值进行排序后,从数值分布中可以看到,在30 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中,融资成本均值在5%以下的共14 家,5%-6%间共5 家,6%-7%间共11 家,其中融资成本均值最低的公司为绿景控股,数值为2.26%;融资成本均值最高的公司为金地集团,数值为7%。这样的数值分布体现出,大多数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均值普遍分布在6%以下,只有金地集团的融资成本为7%,此外,深振业A和深长城的融资成本均为6.92%,数值接近7%,各区间内的数值差距不显著,整体数值分布较均匀。三是融资成本的公司差异分析。对融资成本均值为最低值的绿景控股和融资成本均值为最高值的金地集团比较后发现,绿景控股历年的融资成本均未高于5%,历年的融资成本均低于30 家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成本十年均值。而金地集团历年融资成本数值显示为:2001 年融资成本为最低值,数值为4.86%;2002 年至2004 年的融资成本开始上升,从2002 年的6.14%上升至2004 年的7.55;2005年公司的融资成本虽有下降,但到2007 年,融资成本已上升至十年间的最高值8.27%。2008 年此数值降低至7.59%,但2009 年融资成本又回升至7.7%。2010 年此数值降低到了6.84%。因此金地集团融资成本的整体表现为,除2001 年的融资成本在5%以下,其余九年的融资成本均高于30 家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成本十年均值。根据两家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权益融资成本和融资额的数据显示,绿景控股的债务融资成本十年均值为7.84%,权益融资成本十年均值为0。在融资额上,除2006 年以外,其余年份中公司的债务融资额均比权益融资额低,其中2008 年和2010 年债务融资额均为0,这说明绿景控股的资本结构中权益融资占主要位置。而金地集团的债务融资成本十年均值为7.81%,权益融资成本十年均值为4.42%,其中二者数值均高于30 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和权益融资成本的十年均值。在融资额上,金地集团的历年债务融资额明显高于其权益融资额,因此这说明与其权益融资成本相比,金地集团十年间的主要融资成本支出来自债务融资成本。

单位:%

数据来源:数据均来自30家样本公司历年年报披露的数据。“-”表示无此数据。

对绿景控股来说,由于公司十年间未进行任何分红派息导致了企业较低的权益融资成本,又由于企业的融资资金主要来自权益融资,因此企业形成了较低的融资成本。对于金地集团来讲,由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和权益融资成本均高于30 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二者十年均值,并且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债务融资,因此直接导致了金地集团融资成本的偏高的结果。

三、结论

成本渠道 篇7

为揭示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的具体传导渠道, 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大量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中, 最早出现的是由IS—LM模型发展而来的利率渠道。由于利率渠道不能解释产出波动, 信贷渠道、资产价格渠道、汇率渠道等也陆续进入研究的视野。主流观点认为这些都属于需求型的传导渠道,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改变利率来影响家庭与企业的储蓄和投资决策, 进而影响总需求。但为什么货币政策冲击减少了总需求却没有使企业降低产品的价格?传统理论和模型则很难解释。近年来, 作为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机制演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成本渠道存在与否, 及其在货币政策通过总供给对经济产生影响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的特别关注。

一、 成本渠道的基础理论

货币政策对价格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传统的观点认为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带来产出和通货膨胀的下降。然而, 大量的实证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研究货币政策冲击的文献中, 最具争议性的经验发现之谜之一就是“价格之谜”, 即尽管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而且在统计上只有勉强的显著性,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常导致价格水平的升高而不是下降。对此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是货币政策冲击中未预料到的部分没有得到有效测度;二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成本渠道”效应。前者的理由是目前广泛使用的VAR分析不能准确地度量和估计货币政策中的前瞻性变量。后者则认为不存在方法论上的问题, 相反地, 在受到货币政策冲击后, 正是成本渠道的存在才导致价格或通货膨胀与名义利率同向变动。

在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框架下, 货币政策分析一般都注重于价格刚性及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对总供给的影响则一直被忽略, 直到最近才重新引起重视。Bruckner和Schabert (2003) 把运营资本引入一个四部门经济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名义利率进入总供给曲线, 其变化显著影响着企业的借贷成本和边际成本, 虽然可以通过积极的利率政策来执行货币政策, 但这样会产生多重均衡。在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DSGE) 模型中, Christiano et al. (2005) 将成本渠道纳入总需求的框架内展开分析, 发现其可以解释货币政策冲击对通货膨胀惯性和产出持续性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也发现美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的确通过总供给对经济产生显著影响。

Barth和 Ramey (2001) 最早提出了“成本渠道”, 即在卖掉产品获得收入前, 如果企业要从金融中介借入资本为生产要素融资和支付工资, 那么, 名义利率进入生产函数并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定价, 最终会影响到产出和通货膨胀。除了传统的总需求渠道外, 货币政策还会通过产出成本对经济产生影响。虽然提高短期利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减少总需求来降低通货膨胀, 但企业的借贷成本也会因利率上升而增加。于是, 企业在定价时会考虑借贷成本并提高产品价格来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冲击通过成本渠道放大, 高利率会转换成高生产成本, 最后会导致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如果运营资本是企业生产和分配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与影响总需求一样通过总供给影响总产出。利率和信用约束不仅决定了企业的长期生产能力 (固定资产投资) , 还影响了企业的短期生产能力 (运营资本的投资) 。

在传统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实践中, 货币政策通常被视为需求管理政策。实际上, 货币政策通过调节利率, 既影响总需求也影响总供给。

二、成本渠道的微观基础

新凯恩斯主义和其他非主流的经济学家, 都认为中央银行不能完全控制货币供给, 并强调利率对信贷的影响。由于“金融加速器”是影响经济周期的决定性因素, 即使很小的货币政策冲击通过金融中介的放大也会导致经济的强烈反应, 短期利率的微小变动也会引起经济总量的巨大变化。货币政策是比较间接地影响企业和私人部门, 金融中介反而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改变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市场的预期和行为, 金融中介体系不仅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而且还是重要的成本渠道。

Hülsewig et al. (2009) 用一个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探讨了银行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所发挥的作用。在一个垄断竞争的环境里, 假设只有部分银行根据利率变化逐渐调整贷款利率与之相一致, 这即意味着贷款利率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是粘性的, 融资成本是影响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贷款市场的分割和摩擦会导致货币市场利率变动到贷款利率的不完全传递, 成本渠道的传递效果会因银行通过平滑贷款利率而使企业免受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而减轻。银行的行为抑制了对货币政策冲击的中性传播, 利率的不完全传递帮助解释了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冲击的滞后调整, 影响了货币政策冲击的传递效果。

在价格刚性的假设下, Kaufmann和Scharler (2009) 建立了一个经过校准的新凯恩斯经济周期递归模型, 并试图探讨金融中介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成本渠道发挥的作用及对结果的定量影响。成本渠道依附于传统的总需求渠道—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而存在, 并对最优货币政策执行的结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在某种程度上, 成本渠道的存在影响通胀的动态路径, 但是金融中介所起的作用和利率变动在对生产的直接成本的影响上是一致的。在高效率的金融中介体系中, 成本渠道反而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个低效的金融中介体系中, 货币政策对产出和价格的冲击及对直接成本的影响是有限的。

货币政策会影响企业的融资需求, 在货币紧缩时期企业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和弹性都会增加, 受融资约束的企业对现金流的敏感性比不受约束的企业更高。货币紧缩会对依赖于从金融中介融资的大多数中小企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高利率会增加企业的债务成本, 侵蚀现金流, 使担保贬值和外部融资溢价并挤出企业的融资需求, 最终通过影响企业的净值来影响企业的支出、投资和定价。因此, 企业不得不将信用条件作为边际生产成本来考虑并与产品定价决策相联系。企业借入运营资本的能力是制约成本渠道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成本渠道会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演化。

三、成本渠道对货币政策理论的冲击

目前,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逐渐成为货币政策的标准理论分析框架。名义刚性或粘性是成本渠道理论成立的基本前提假设, 这是因为如果价格和资产组合能迅速调整, 那么货币政策对利率没有初始影响, 以至于总需求和总供给不会有什么变动。要想研究货币政策工具对真实经济变量的影响, 就必须假设工资和价格刚性或粘性, 就样可以解释货币政策如何通过改变利率来影响消费和投资。总的看来, 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都或多或少同意货币政策在短期因名义刚性而非中性。

理论上, 成本渠道的存在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执行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的实际效果也因成本渠道的大小而相对有效。在价格刚性的现金先行约束假设下, Ravenna和Walsh (2006) 推导了存在成本渠道时中央银行的福利损失函数, 从而在一个形式化的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下考察了货币政策冲击对消费的边际效用和政府支出的影响。他们发现不能拒绝存在成本渠道的假设, 成本渠道在决定价格和产出变化中起着显著的作用。当企业的边际成本直接取决于名义利率时, 成本渠道必然存在。如果成本渠道存在, 那么内生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也会出现, 其对经济的任何冲击, 都会导致中央银行在执行最优货币政策时面临稳定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之间的权衡。在拓展Ravenna和Walsh (2006) 的模型的基础上, Liosa和Tuesta (2009) 在一个适应性学习的理性预期均衡的新凯恩斯分析框架内, 研究了货币政策的确定性和理性预期均衡的稳定性, 发现传统的泰勒规则可能具有误导性, 以预期为基准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并不总能确保结果的确定性和预期的稳定性, 成本渠道的存在增加了执行不同货币政策规则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加强中央银行执行最优货币政策承诺的可信度反而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为探讨成本渠道和货币政策规则之间的动态关系, 在一般均衡理论的框架下, 为研究怎样才能保证均衡的确定性, Surico (2008) 建立了一个扩充了成本渠道的标准粘性价格模型, 并进行数值模拟发现:无论是前瞻、后顾还是当期型的货币政策规则, 在扩充了成本渠道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中的模拟结果都是稳健的。边际成本不仅仅是产出缺口的函数, 而且还是名义利率的函数。如果中央银行试图对产出缺口做出反应, 那么就会产生多重均衡。当成本渠道效应在统计上显著时, 试图限制实体经济的周期波动则会导致不必要的通货膨胀和产出波动率增加。

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框架内, 学者们也对成本渠道的作用进行了激烈的探讨。Rabanal (2007) 建立了一个基于贝叶斯路径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在名义和真实刚性的假设下探讨了成本渠道存在的重要性。与主流观点相反的是, 在一定的条件下, 货币政策对需求的影响主导着其对供给的影响,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增加了用于生产的单位劳动成本。在遭受货币政策冲击后, 通货膨胀和利率以相同的方向运动。因此, 政策制定者没有必要太关注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后会导致短期通货膨胀上升。

Tillmann (2009a, 2009c) 认为中央银行在不确定条件下设计货币政策模型时引入成本渠道有着重要的政策意义。当货币政策模型存在不确定性和面临外部冲击和扰动时, 追求稳健型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要最小化对经济的最大损害, 就不得不加大调整利率的力度, 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成本渠道的存在削弱了调整利率应对冲击的有效性, 抵消了积极的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 从而也降低了货币政策承诺的可信度。

因为中央银行的目标函数和通货膨胀的调整机制是决定货币政策制定的关键因素, 成本渠道的存在从许多方面改变了过去标准的最优货币政策结论。

四、“成本渠道”存在的实证检验

为了证实成本渠道不仅仅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推测, 学者们分别从企业、行业和宏观层面上做了了大量的实证来证明成本渠道的存在, 尤其以宏观层面上居多。

Barth和 Ramey (2001) 同时使用美国的行业数据, 如行业产出价格与行业工资, 和宏观经济数据进行VAR分析, 发现了支持成本渠道作为解释价格之谜成因的证据。美国的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成本渠道效应, 在货币紧缩时期, 与模型中所推导出的供给冲击一样, 许多行业都表现出产出下降和升高的价格—工资比率, 即使把商品价格引入到样本数据内结果也是稳健的, 并且成本渠道效应在1959-1979之间比1983-1996年之间要显著得多。Christiano et al. (2005) 也得出同样的结论。Gaiotti和Secchi (2006) 利用时间跨度长达14年的2000家意大利制造业企业的大样本面板数据进行GMM回归, 发现企业的定价行为对成本渠道存在和货币政策通过总供给对经济产生影响给出了直接和充分的支持证据。

Chowdhury et al. (2006) 通过一个混合的结构化新凯恩斯Phillips曲线来检验和估计了G7国家成本渠道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实证结果表明法国、意大利、英国和美国存在显著的成本渠道效应, 而德国和日本这种金融中介部门被严格监管和竞争性不强的国家则存在但并不显著。在美国和英国这种高度竞争的金融市场中, 货币政策冲击由成本渠道迅速地传递到企业取得运营资本的成本上, 通过利率变化来遏止通货紧缩的效果因成本渠道而削弱, 产出减少的作用反而被增强。这也许是分别以市场为主导和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结构对货币政策操作和执行效果的直接不同影响。为试图解释欧元区的“价格之谜”, Henzel et al. (2009) 用最小路径法估计了欧洲大陆国家的成本渠道, 发现在某些参数限制下, 使用现有数据进行的计量分析不能拒绝成本渠道在货币紧缩后使通货膨胀升高的假设。Kaufmann和Scharler (2009) 发现成本渠道在美国和欧元区国家的确存在, 但影响有限, 欧元区的利率传递比美国的要快而且更完全, 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金融中介体系的不同结构。Tillmann (2008) 在一般均衡的框架内用最小路径法对前瞻性Phillips曲线的进行估计, 发现利率的现值显著影响着通货膨胀的动态变化, 成本渠道的存在加强了对美国、英国和欧元区国家通货膨胀变化特别是在高通货膨胀期间的解释力, 以往的标准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则无法解释这一点。Tillmann (2009b) 通过对一个扩展的新凯恩斯Phillips曲线的GMM滚动窗口估计, 研究了美国成本渠道的时变动态性质。与Barth和 Ramey (2001) 得出的结论相一致, 成本渠道效应在美联储前主席Volcker 任职以前明显, 但在Volcker–Greenspan 时期则没有那么显著, 但最近重新恢复其重要性。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是:一是Volcker–Greenspan 时期内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放松使运营资本的可获得性增加;二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美国转向浮动汇率制, 货币紧缩使汇率升值, 企业通过进口重要原材料可以减轻成本上升的压力;三是在Volcker任职前中央银行可以直接限制商业银行贷款的总量。

总的说来,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成本渠道的存在已被大量的实证证据所支持, 但实证的研究对象都是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是否存在成本渠道还有待检验。

五、简评

近年来, 许多国家的央行都提高利率来主动防止通货膨胀上升。为了使货币政策获得成功, 中央银行必须准确和综合评估其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具体影响和有效时间。成本渠道的存在并不是要否认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而是要说明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 货币政策通过总供给同样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都会权衡其对经济产生的冲击, 但对总供给的影响一直被忽视, 考虑成本渠道效应下的宏观经济稳定政策也似乎是相对有限的。

成本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正逐渐成为构建宏观经济一般均衡模型的一块重要基石。所有的理论和实证也都揭示, 假设货币政策完全有效是不现实的, 货币政策也不是万能的。货币政策最有效的用途反而在于作为一种稳定工具, 而不是成为调节经济远离衰退和过度通货膨胀的油门。

摘要:如果运营资本作为生产和分配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名义利率进入生产函数并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定价, 那么货币冲击就会同通过其他渠道影响总需求一样通过成本渠道来影响总供给。因此,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常导致价格水平的升高而不是下降。

成本渠道 篇8

1 企业发展中融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1.1 债权融资风险

就我国目前的融资状况来看, 债务性融资的优点较为明显, 例如程序不如其他方式复杂、融资的速度非常快等, 最重要的是债务性融资能够发挥出企业的财务杠杆作用。但在债权融资过程中, 对于融入债务的企业来说, 其债务性资金所承担的风险甚至超出了权益性资金。债务性资金不仅要支付本金, 还需要承利息, 给企业带来额外的负担。在经营状况较好的情况下, 或许偿债压力尚可承受, 但是一旦经营出现问题, 无法按期还款, 就可能导致风险甚至演化成为危机。企业面临的债务越多, 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 不堪重负最终破产的企业比比皆是。所以, 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应当控制债务的规模。此外, 企业负债越多、债权人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溢酬, 这将直接造成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 反而抵消了采用杠杆产生的优势。

1.2 股权融资风险

企业采取股权融资的方式进行融资, 股本无须在约定限期偿还, 相比债券融资的方式, 不需承担还本付息带来的压力、也不会有股利带来的负担。相对而言, 具有保守、风险小等特点。此外, 通过普通的股权融资能够形成权益性资本,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这样的资本无疑是信誉的最好证明。普通股的股本以及其产生的资本公积金与盈余公积金共同构成企业负债的基础, 能够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使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占据更大的优势, 降低融资带来的风险。但股权融资同样有着不足之处, 以控制权稀释风险理论来看, 投资的一方能够获得股权, 尽管这能够减轻企业负债压力、明显稀释经营风险。但是毋庸置疑, 企业原股东的控制权利也很大程度被稀释, 在股权转让较多的情况下原有的股东甚至无法掌控企业的经营。第二种是经营风险, 投资方股东与企业创始股东之间可能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别, 对于企业经营战略、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等方面都有可能产生分歧, 对企业实际运营决策造成困难。尤其是在企业最为核心的治理机构中, 这样的经营管理问题非常突出, 投资方股东往往要求保证自身在企业董事会中的席位。

2 企业融资渠道、成本和风险之间的关系

影响企业融资渠道、成本与风险的因素非常多, 总体有以下几种:①市场经济环境。总体经济环境决定资本的供给与市场需求, 此外还影响预期通货膨胀水平。社会经济中总体资金需求与供给发生变动, 投资方也会根据需求调整利益率;②企业自身经营状况。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在这里指的是经营风险与财务管理中的风险, 其中经营风险有企业前期的投资的决策决定总体表现为资产收益率的变化;而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则是企业筹资的结果, 经营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是指普通股收益率变化。例如一家企业的经营状况较差, 其面临的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也无疑更大。投资者的收益率要求也会随之增高;③证券市场因素。证券市场条件影响到证券投资的风险, 主要包括市场流动的难易程度及价格波动水平;④融资规模因素。如果企业的融资规模较大, 成本也相对更大, 风险也随之上升。

3 防范企业融资风险的对策

3.1 融资渠道多元化

防控来自于融资渠道的风险, 措施有很多, 其中效果最为显著的, 就是实现融资多元化。融资多元化是企业在现有国家政策下融资的最优选择, 更是满足市场发展规律的必然行为。融资渠道多元化的优势有很多:如新型的融资渠道与资金的使用效率高, 因此能够改善资金的流转速度、减少资金占用;多种融资渠道之间相互配合能够互为补充, 弥补各自的缺点, 从而优化资源的配置。在此基础上, 通过内部调资、异地融资等形式能够加快融资的速度, 是企业更好地把握商机;第三则是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信用意识, 改善整体的投资环境。主要方法有:引进海内外的战略投资者, 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能够充实企业的资本金, 还在同时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既满足企业融资需要, 还能够适应中国企业应对外部竞争的需求;第二是吸引风险投资, 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初期经营较为困难, 主要原因在于新产品市场较小, 资金周转不灵, 吸引风险投资者能够解决资金紧张问题。

3.2 寻找战略合作伙伴

企业要减少融资过程中的风险, 应当与金融投资机构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常见的方式有采取主办银行制度或者贷款额度授信管理制度。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构建长期性契约, 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形成稳固的关系。除此之外, 投资机构入股能够建立对应的产权关系, 从而借助投资机构的市场优势实现融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 企业应当以诚信为首位。任何欺骗和不道德行为, 都将影响到信誉, 甚至造成融资失败。

3.3 优化确定融资的组合方式

经济学中, 最优负债融资结构是指, 企业承担最小的融资风险, 且经营过程中成本最低、经营周期与还款周期相互适应的融资结构。企业应当合理安排长期或短期负债融资, 优化组合。确保长期负债融资能够满足企业的固定资产与永久性流动资产的需要;而短期负债融资同时能够满足临时性流动资产需要。二者之间相互匹配, 从而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用。

3.4 明确企业的资本结构与管理目标

在前文中提到, 通过负债经营, 企业可以获得财务杠杆所带来的好处。但是与此同时也要承担由此产生的风险, 维持这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适度负债经营, 维持相对合理的资本节本不但能够促进融资成功, 更对企业经营产生益处。因此, 企业在决定融资之前, 应评估自身财务水平、成本、投资项目收益率等, 从而确定选择债权融资或股权融资方式。不同的融资方式与渠道导致融资的难易程度和风险也不同, 须在融资之前考虑建立良好的财务结构与资本结构, 确保风险处于安全水平。在总体融资战略指导下设计不同的方案, 评析各个方案的优势与劣势, 从而在融资实践中动态选择。

3.5 强化企业的内部监控

充分发挥出财务部门在企业中的管理与监督职能,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所有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业务水平, 引进新的理念和管理手段, 才能够确保企业融资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

总而言之, 企业发展中融资渠道、融资成本及风险防范之间有着较大的关系, 其中融资方式与渠道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与风险。在实际经营过程中, 企业必须加强融资管理、规范自身的资本运行, 才有可能降低融资风险,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融资渠道、融资成本与融资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企业融资以及财务风险,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企业发展面对的经济环境变化较多。只有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制定可行的融资策略, 并选择最佳的资本结构与融资方式, 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关键词:企业发展,融资渠道,融资成本,融资方式,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刘伯超.我国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 2013, 28 (9) :60-62.

[2]李蓓.如何筑牢银行与民间借贷之间的风险“防火墙”——对小微企业涉足民间借贷的分析[J].中国农村金融, 2012, 20:76-77.

成本渠道 篇9

2011年, 各大运营商在电子渠道的建设部署上动作频频:中国移动以10086.cn整合全国各省业务门户并建立了极具个性特征的个人通信门户, 同时由浙江移动牵头在国内最大的B2C电子商务网站淘宝网上建立中国移动官方旗舰店;中国联通更是在一年多以前就建立了全国统一的10010.com的业务门户及网上商城, 今年还与京东、新浪团购等合作建立互联网合作渠道联盟, 扩大其3G业务在电子渠道商的分发能力;中国电信同样不甘落后, 继去年上海电信率先进行网厅销售化改造之后, 集团公司牵头组织各省统一推进网上营业厅的功能改造, 同时也同样与各主要电子商务网站合作开设网络旗舰店或直接销售相关产品……

三家运营商为何不约而同地开始高调部署电子渠道呢?一方面固然是由于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层面不断升级, 已从自身网络、产品、资费等因素的正面火拼, 逐步延伸到客户服务、渠道覆盖等软实力领域的对抗;另一方面, 也是因为运营商的电子渠道布局, 对于其销售能力和服务效率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和重大意义。

对目标用户群的更广覆盖

在电信运营商传统的发展模式下, 通常是通过实体渠道来与客户接触并销售产品, 或者通过自建营业厅, 或者通过社会代理渠道等, 移动通信卖SIM卡是如此, 固定通信更是如此。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 人们的购物方式和习惯也在逐渐改变, 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更热衷于通过网络完成商品的查询及交易, 传统的营业厅和代理点已很难再接触到这类人群。

此时运营商为了保持和这类目标人群的接触和沟通, 向他们传递最新的产品信息、促销政策等, 就不得不借助于电子渠道了。一方面通过强化自有电子渠道的功能建设如在线充值缴费、账单或详单查询等, 吸引用户主动接触, 另一方面在用户经常访问驻留的站点如淘宝、京东等设立旗舰店等, 对用户进行在线拦截。

因此, 通过电子渠道的建设与部署, 运营商可以成功地对实体渠道难以接触的目标用户群进行覆盖, “线上+线下”, 以实体和电子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目标用户群的全面覆盖。

争夺异网用户的便利途径

与此同时, 随着运营商竞争的日趋激烈, 主要电信业务的渗透率也逐渐饱和, 粗放式地依靠人口红利获得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摆在运营商面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精准抢夺对手网内的用户以及如何能够有效提升本网内用户的价值, 精细化营销的需要迫在眉睫。

目前, 运营商对异网用户的精准挖转, 往往是通过合作的电子渠道来实现, 因为异网用户一般不会到它的自有电子渠道上来。最近广东联通就通过新浪团购和新浪微博实施了一次针对性营销。它与新浪达成合作, 借助新浪团购和新浪微博的超高流量与人气, 开展针对中国移动网内iPhone用户的免费体验营销活动, 取得了非常好的营销效果。由于中国移动的iPhone用户中有大批的新浪微博用户, 同时新浪团购也有着成熟的交易管理系统与较高的流量, 广东联通与目标用户群聚集的互联网渠道合作, 先是实现了对目标用户群的有效覆盖, 同时策划了有吸引力的促销方案, 从而很好地实现了精准挖转用户的营销目标。

运营商对网内用户的基础信息、通信消费行为和习惯等有着完备的数据储备, 通过用户数据挖掘和分析, 能够有效定位用户潜在的向上消费需求或交叉消费需求, 因此, 对于本网内的用户, 运营商通常是通过自有电子渠道实现。在用户与运营商自有电子渠道接触过程中, 这一针对性的数据分析工作已在后台自动完成, 电子渠道能够适时地将该用户可能产生需求的增值产品或者捆绑融合类产品推荐给用户, 并引导用户完成相关交易。

减轻渠道成本压力

运营商在进行渠道建设时, 成本和效率问题一直是其困扰的核心问题。对于自有营业厅而言, 房租、水电、人工等成本居高不下, 同时由于员工工作时间的关系, 能给用户提供销售和服务的时间往往非常有限, 因此导致每笔交易或每次服务的平均成本都非常高。有咨询公司的调查统计显示, 2010年国内运营商自有实体渠道每笔交易的平均成本大约在20元左右, 而且这一数字随着国内物价持续上涨还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而对于社会代理店来说, 运营商则往往需要基于代理商的销售量支付不菲的佣金, 并且随着三家运营商对社会渠道的争夺日益激烈, 佣金的额度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 以国内某省级运营商为例, 其支付给代理商的佣金甚至达到一次性销售额的60%, 这给运营商带来巨大的营销成本压力。

因此, 在实体渠道建设的成本和效率问题持续未能有合理的解决方案时, 运营商不得不加大对电子渠道的建设和布局。而通过互联网渠道、呼叫中心等在线的方式, 可以大大降低每笔交易的成本, 据上文中提到的咨询公司的调查统计, 通过电子渠道的平均每笔交易成本大约只有实体渠道的10%左右, 并且随着交易规模和数量的持续扩大, 规模经济效果显现后, 电子渠道的平均每笔交易成本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此外, 电子渠道尤其是互联网渠道在效率方面更是有着实体渠道不可比拟的优势, 由于无需人工干预, 电子渠道可以提供“7*24小时”的优质标准化服务, 不仅不会因为人为因素影响销售和服务的质量, 还因为能够持续提供销售服务而使得销售机会进一步扩大。

上一篇:服饰文化的意义下一篇:冲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