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资渠道

2024-07-30

筹资渠道(精选8篇)

筹资渠道 篇1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日益增长,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相对不足, 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通过拓宽高校筹资渠道, 构建科学合理的筹资结构以打破资金短缺形成的高校发展瓶颈, 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高校筹资渠道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 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 其它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高校要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应该在努力争取政府稳定的、不断增长的财政支持的同时, 积极主动地面向社会多渠道筹措资金。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筹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1.财政拨款。财政拨款是高校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 指的是由国家各级财政部门下拨到高校的资金。作为财政预算中的全供事业单位, 高校办学经费的原本渠道就是各级财政的预算拨款。长期以来, 财政预算拨款承担了高校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科研支出及基本建设支出等的全部责任与义务, 它是高校的重要资金来源渠道。但是, 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未能与经济发展速度同步增长。面对近年来高校新校区基本建设对资金的巨大需求, 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并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 但财政渠道仍是高校办学经费的最稳定、最安全和根本性的来源。高校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就应当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学校办学经费的投入。

2.高校事业收费。这是高校依据收费许可, 在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中取得的收入。事业收费筹集的资金是高校教学、科研、图书、仪器设备、后勤保障等支出的最主要来源。但是按照国家定价的规则和计划原则, 学费标准不得高于生均培养成本的25%。因此, 短期内靠进一步提高学费标准以增加学校办学经费来源没有可实现性。高校可以通过采用扩大招生规模和调整招生结构的方式来争取尽可能多的事业收费收入。

3.银行贷款。高校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 就要解决发展与经费供给的矛盾, 银行贷款应可以用于维持高校正常运营的办公经费开支、教研设备的更新、基础设施建设等, 适度的银行贷款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发展。但由于银行信用贷款额度有限, 不能满足高校的需求, 且贷款所产生的利息也大大加重了学校的负担, 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高校必须以谨慎的原则把握好贷款金额与时间的度, 防范财务风险。

4.资产置换。高校的资产置换是指转卖或搬迁校区、出让学校闲置资产、出租设施、转让技术等手段获取高校发展资金的方法。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的区位优势, 将旧校区或部分分散的校区转让出去, 也可以利用土地级差把校区从比较繁华的城区搬到新大学城, 获得发展资金。

5.社会筹资。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持续发展的黄金时期, 投资教育的风险很小, 对社会上的投资资金很有吸引力。高校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学主体, 完全可以通过社会化的运作方式, 大胆采用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如学生公寓的建设, 可以通过投资者和学校签订相关的协议, 由社会力量根据学校学生公寓的要求进行开发建设, 高校通过学生住宿缴费、校内特许经营权等对投资者的利益予以保障。

6.社会捐赠。接受社会捐赠是国外许多高校的较为通行的做法, 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募捐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社会捐赠在高校资金来源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高校可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 通过政府的制度支持和政策引导, 利用其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密切、校友分布较为集中的优势, 依托校友会、职教集团及其他优势, 尽可能多地争取捐赠的公益性资金。

7.通过新型办学模式或教学服务种类等外延式的规模扩张增加办学收入。如国际合作办学、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在职研究生教育、短期培训、各种资格证书培训等。

各高校应本着明确资金需求, 明晰筹资渠道, 坚持财政主渠道筹资, 依据自身优势, 广开源头, 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 以保障高校教育事业的正常运行。

二、高校筹资风险

1.高校的收入来源风险。

目前高校的筹资渠道已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但财政拨款和事业收费仍是各高校筹资的重要渠道。虽然国家及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增加对高校的投入, 但财政拨款的投入基本上只能满足高校日常办学的需要, 无法满足高校大规模发展的资金需求。而对事业收费来说, 近几年正值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高峰期, 高等教育需求空前旺盛, 各高校均满负荷招生, 事业收费在经费来源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大。但适龄人口的高峰期过去后, 教育适龄人口将开始明显下降, 许多高校的生源将会不足。以河南省为例, 2011年高考报名人数85.5万, 比2010年减少近10万。如果高校的师资队伍素质以及学校的硬件设施不适应需求, 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学校的知名度, 进而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形势, 从而进一步影响到高校的事业收费。

2.高校的贷款风险。

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办学及基本建设投资已使高校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但目前财政拨款只能满足高校日常办学需要;事业收费不可能在短期内提高学费标准以增加学校办学经费;科研、社会捐赠没有可靠的机制保障, 很难在经济上对学校发展做出大的贡献。因此, 学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靠银行贷款来解决。但如果高校盲目扩张, 过度负债, 缺乏投资风险意识, 最终会使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利息, 从而形成财务风险, 成为高校发展的威胁。

3.高校资金结构不合理, 使用效益低。

我国高校的资金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投入基础设施的资金比较多, 投入其他方面的资金比较少, 造成高校的发展不平衡。此外, 高校在资金筹集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筹资数额和筹资用途的随意性很大。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低。事实上高校的发展不仅应表现在基础设施的完善, 规模的扩大, 更多地应体现在为社会所培养的人才的素质高低和为社会所做的贡献的大小。

三、高校筹资风险防范对策

随着高校筹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 高校在筹资、经营等方面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在新形势下, 如何科学合理的发挥高校财务管理的协调职能, 确保以最低的筹资成本和财务风险筹集到满足高校教学和科研发展的资金, 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1.优化筹资结构。

要进一步优化高校筹集资金的结构, 就必须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 确定最优筹资结构, 选择切实有效的筹资方式, 多渠道地筹集资金, 最大限度地降低筹资成本与风险, 并做到合理安排, 充分使用,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避免重复投资, 以进一步缓解高校发展所需资金的压力, 进而促进高校全面健康发展。

2.财务决策科学化。

通过向银行贷款可以解决高校经费投入不足与学校事业发展对资金需求扩大的矛盾, 可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条件, 适度缓解高校办学压力。但高校在贷款之前必须慎重考虑, 科学合理地预测学校发展所需资金, 坚持数额适度、满足需要、注重经济效益, 使筹集到的资金既满足学校的发展需要, 同时又避免盲目举债, 降低学校的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

3.强化监督管理。

从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和资金筹集的具体情况看, 一些高校监督不到位, 仅仅是走过场, 并没有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要强化高校财务管理与资金筹集, 就必须加快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充分发挥高校内部监督制约潜力, 切实加大财务与资金调度力度, 做到财务管理决策和资金使用都通过科学论证与集体讨论, 增加资金筹集的透明与公开,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4.严格绩效管理。

由于高校财务管理和资金筹集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 相关的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着不足与漏洞。因此, 必须加快建立高校财务管理与资金筹集绩效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建立绩效考核管理机制, 充分调动各方面主动参与财务管理与资金筹集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规范的监督制约新机制。对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表扬与奖励, 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工作目标考核、评优评先及晋升晋级的主要依据。反之则进行通报批评, 并追究相关责任。

总之, 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的筹措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在考虑如何多渠道筹集资金发展教育事业同时, 也要对筹资规模、筹资结构、资金用途效益及存在的风险等诸方面实施全面控制, 防范财务风险, 确保高校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办学经费短缺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制约瓶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资金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多渠道筹资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 随着负债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在筹资、经营等方面的风险进一步加大。通过优化筹资结构, 科学化财务决策, 强化监督管理, 严格绩效管理等措施, 可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确保高校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筹资渠道,筹资风险,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薛玉莲, 李全中.财务管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2]郭复初, 王庆城.财务管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

[3]冯锦慧.高校负债筹资风险及防范研究[J].会计之友, 2008 (20) .

[4]杨斌.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筹资渠道初探[J].财务与金融, 2010 (1) .

[5]刘平.高校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J].教育经济, 2011 (1) .

[6]龚敏希, 陈莹.拓宽高校筹资渠道构建科学的筹资结构[J].经济师, 2011 (3) .

筹资渠道 篇2

这位负责人指出,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不断加强,起到了养老保险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作用。各级财政积极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资金投入力度。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的养老保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从1998年的2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45亿元,地方财政也增加了投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从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向多种所有制从业人员扩展,参保人数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享受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这位负责人强调,要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和管理监督。征缴收入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必须依法做好征缴工作,做到应收尽收。要严格执行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申报制度,强化社会保险稽核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努力提高征缴率。凡是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对拒缴、瞒报少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要依法处理。对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追缴力度,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应收尽收。近年来,各级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力度逐年加大,对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养老保险事业的物质基础,是退休人员的“养命钱”,必须加强管理和监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要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挤占挪用。要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实现依法监督。各地要完善工作机制,保证基金管理监督制度的顺利实施。要继续发挥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共同维护基金安全。

公立医院筹资渠道及筹资决策管理 篇3

关键词:医院,筹资渠道,筹资决策

我国的公立医院属于政府举办的带有福利性质的非盈利性医院,医院传统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政府拨款和医院的事业收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医院需要不断扩大规模、改善医疗环境、购置设备,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要。在目前的形势下,国家有关医改政策和方案的重点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改革补偿机制,转变运行机制,政府资金的投入方向逐渐转向基层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领域,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在逐渐减少,公立医院财政预算资金比重相对较低,以江苏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04—2009年的资料为例:财政补助占总收入的比重2004年为3.42%,2009年为2.56%,同时,由于医疗保险资金结付不及时,又占用了医院大量的流动资金,这些情况要求公立医院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增强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运用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把握医院的投资方向,管好用活资金,使有限的资金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

我国公立医院由于受自身单位性质的限制,相较企业来说筹资渠道还很有限。目前,公立医院的筹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政府财政补助;2.政府贴息贷款;3.外国政府及金融组织借款;4.银行贷款;5.融资租赁;6.商业信用;7.医疗项目合作。

一、医院的主要筹资渠道比较

1. 政府财政补助

公立医院财政预算资金比重虽然相对较低,但其总量较大,来源稳定,不需偿还,仍然是公立医院最重要的筹资方式。财政补助分为经常性补助和专项补助。经常性补助每年纳入财政预算,相对稳定;专项补助根据医院科研、业务范围扩展、新技术应用、规模扩展等因素确定,医院应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研究、多争取科研课题,同时,医院还需要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让有关部门了解医院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可能解决的办法,以争取更多的财政专项补助。

2. 医疗项目合作

医疗项目合作是医院利用自身的技术、场地、人员、市场优势与合作单位共同开展医疗业务,以弥补自身资金和管理的不足,从而达到扩大业务范围、增收节支的一种筹资方式。这种方式曾经在很多医院得到应用,但由于管理不规范,容易鼓励公立医院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自身的非盈利性质,在法律上缺乏支持,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这种筹资方式已经逐渐退出。

3. 慈善捐款

接受慈善捐款是许多国外医院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不仅金额大,且来源稳定持久。在我国因税收政策、社会氛围、舆论宣传等因素的制约,医院接受的慈善捐款还主要局限于为个别患者筹集的专项社会捐赠,不仅金额少、比重低,使用方向也仅局限于患者治疗所需,无法用于医院的发展。

4. 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是由出租人融通资金,按照承租人的要求及同意的条件,为承租人购买所需设备,并以承租人支付租金为条件,将该设备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转让给承租人,并在租赁期末,可由承租人选择残值收购方式转移所有权的一种具有融资融物双重职能的交易。融资租赁具有租期长、风险低、支付压力小、租约不可撤销等特点,目前在我国许多医院,正越来越多的采用融资租赁方式购置CT、核磁共振、伽马刀等高值医疗设备,通过这种方式,在资金不足、而项目前景看好的情况下,医院可以通过分期支付租赁费,缓解资金压力,及时满足医院临床需要。

5. 经营租赁

经营租赁是指除融资租赁以外的其他租赁形式。医院只拥有租赁资产的使用权,定期支付租赁费,租赁期满后,资产一般不属于医院。经营租赁大多数是因为季节性、突发性的需要而租入的资产,租赁期限较短,以满足医院短期需求为目的。

6. 外国政府及金融组织借款

外国政府和金融组织贷款是以中国政府为借款主体,向外国政府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举借的非商业性信贷。这类借款贷款条件优惠,具有利率低、期限长、借款额度大、设备免税等优点。但其限制也较多:(1)时间限制。外国政府及金融组织借款,经办环节多,手续复杂,申报审批时间较长,难以满足医院的紧急需求。(2)采购限制。多数国家政府贷款都规定贷款总额的大部分必须用于购买贷款国的设备和技术,通常情况下不能自由选择贷款币种,汇率风险较大。(3)投向限制。利用外国政府及金融组织借款主要用于政府主导型项目建设,资金使用领域有诸多限制。

7. 政府贴息贷款

政府贴息贷款是指由医院偿还银行贷款本金、利息则由政府补助支出的一种筹资方式。政府贴息贷款有助于弥补政府卫生投入不足,通过贴息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卫生事业发展。目前,卫生系统对政府贴息贷款还不很了解,在如何利用政府贴息贷款促进医院发展项目的实施上,公立医院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课题。

8. 银行贷款

向金融机构取得借款,是目前公立医院普遍采用的筹资方式。银行贷款相对其他筹资渠道,资金来源快、审批相对简单、数额大、限制较少,成为大多数医院比较青睐的筹资方式。但其利率较高,还款压力大,医院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周密的用款、还款计划,合理安排现金流量,努力降低贷款利息成本和风险。

9.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医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和结算过程中形成的负债。主要形式有:赊购商品、延期付款,推迟应计负债的支付,采用商业汇票结算,预收住院病人一部分医疗款等。商业信用融资无需支付利息,如果运用得好,可以筹到一大笔流动资金。但是,商业信用融资是一种短期筹资行为,超出使用期不支付欠款会影响医院的信用;商业信用融资对实力雄厚的大医院容易,对小医院则比较困难,对有长期业务关系的单位容易,对无长期稳固业务关系的单位比较难。医院过多的采用商业信用筹资会损害供货单位的利益,不利于维护医院和供货商双方的合法权益,所以不能滥用。

二、不同筹资渠道和方式的筹资难易程度、筹资成本和财务风险各不相同。

正确认识不同筹资渠道的适用范围,是医院合理筹资的前提条件。医院要综合考察各种筹资渠道,选择最优筹资组合,使筹资成本最低,筹资风险最小。在实际筹资决策中,医院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合理选择负债结构、降低资金成本

虽然当前医院的借款利率相对较低,但由于公立医院的非盈利性质,医院没有医疗项目的定价权,所以对医院来说,要维持相当于借款利息的收支结余,形势还是严峻的。如果医院不能很好地控制包括利息支出在内的医疗成本,过高的贷款就可能使医院面临风险。公立医院在负债结构管理中,应尽可能加大无息负债比例,缩小有息负债比例,任何随随便便的借款,都可能会使医院走入困境。

2. 严格控制财务风险

公立医院在筹资活动中要引入风险防范机制。高负债运行的医院一旦出现突发性的资金缺口,无法归还到期债务,极易发生财务危机,直接影响医院的信誉和正常业务开展。因此,医院财务部门要注意保持负债结构安全合理,重点关注资产负债率、权益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财务指标,在筹资决策中树立风险意识,强化内部管理和内部审计,合理有效地安排资金[2]。各种筹资方式资金成本、风险、使用限制、筹资规模等不尽相同,医院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和自身实力,在保证医院经营发展的情况下,合理选择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筹资方式。

3. 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在任何情况下,我国卫生事业都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把医疗服务变成牟利的工具。但是现在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出现市场化倾向,公益性质淡化。医疗机构如果通过负债筹资来求得发展,必将加重这种逐利性趋势。因为医院不仅要通过创收来弥补运营过程中的人员、物料消耗,还要承担还本付息的义务,如果公立医院事前未经过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很容易形成沉重的债务负担,为了减轻还款压力,医院可能通过增加不合理检查、治疗的手段来创收,这种做法,虽然求解决了医院发展的资金问题,却违背了我国卫生事业的根本宗旨和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3]。

4. 坚决抵制营利性医疗合作项目

卫生部明确要求所有的公立医院严禁科室承包、出租科室,以及各种名目的营利性合作。营利性就是以赚钱为目的,营利性合作就是两个以上单位或个人以赚钱为目的组织起来的共同事实或行为。银行向医院发放贷款,医院向其他非医疗机构租赁或融资租赁设备,银行或其他非医疗机构都是以营利为目的,但他们不直接干涉医院的经营活动,只是通过收取利息或租赁费达到营利的目的,这种方式是合法的。但如果医院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中,双方采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非医疗机构直接参与医院经营管理,则这种合作必将演化为以逐利为目的,是为我国法律所不允许的,医院在筹资活动中,必须牢牢守住这道法律底线。

筹资渠道多样化,既解决了医院资金不足的困境,同时也增加了医院的运营成本和财务风险,公立医院的管理者要增强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灵活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努力降低筹资成本与筹资风险,使有限资金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操乐勤.国有医院的筹资渠道及其方式[J].卫生经济研究,2009,(10):45-46.

[2]张进.资本时代下非营利性医院之筹资生态[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06,(1):54-58.

高职院校筹资渠道分析 篇4

1999年, 高校开始大幅扩招, 从此,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8年,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2907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3.3%, 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大众教育”阶段。与以往的“精英教育”相比, “大众教育”的人才培养重点、组织架构都发生了诸多变化, 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迅速成为新兴教育单位。到2008年, 我国2263所普通高校中高职 (专科) 院校1184所。随着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多, 原有办学环境与新形势高职教育之间的矛盾逐步凸显, 各地高职院校纷纷进行改扩建, 资金缺乏成为困扰众多高职院校发展的突出问题, 为此, 对高职院校的筹资渠道进行分析探讨。

2 高职院校筹资渠道分析

2.1 财政拨款

目前, 由于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人们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十分有限, 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仍然是高职院校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但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却逐步下降。1994年, 我国高等学校经费总计247.54亿元, 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79.02亿元, 占总经费的72.32%, 而到了2006年, 高等学校经费总计3057.77亿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302.52亿元, 仅占总收入的42.60%。从整体上看, 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高, 占GDP的比重偏低, 2001年至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均未达到4%, 且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 (见下表) 。目前, 全世界高等教育占GDP的平均值为4.8%, 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也达到了4.2%。相比之下, 我国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实在是少得可怜。显然, 我国是以极少的资金投入, 办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

在这样的环境下, 高职院校面临资金紧缺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政府应针对高职院校的资金筹措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 例如可以发行高等教育专项国债, 各省市可以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资料来源:国家相关统计数据收集整理。

2.2 教育收费

收费是根据教育补偿和教育成本合理分摊的原则, 向受教育者收取学费和住宿费, 教育收费是世界各国教育财务管理的一项惯例。从1994年, 国家逐步加大了对上学收费制度的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 向受教育者收取学费和住宿费, 将越来越成为高校财务收入的一条比较稳定的渠道。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我国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学费收入突破70亿元, 1999年此项收入达到了100多亿元, 为我国高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持。但在之后的10年间, 虽然我国高职院校收费标准不断提高, 已超过了本科院校平均学费的20%到50%, 但仍不能满足高职院校规模发展的需要, 况且收费的提高还给相当一部分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这种情况下, 如果进一步提高教育收费, 势必客观上造成教育资源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倾斜, 这既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本质, 也不符合我国当前国情。即便存在进一步提高收费的可能性, 这种提升的空间也是非常有限的。况且我国高校没有自行提高学费的权利, 因此, 通过提高教育收费的途径来解决资金紧缺问题是不可行的, 也不具有可操作性。

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收费标准的提高, 学生拖欠学费已成为各地高职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并不是所有欠费学生都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交不起学费, 有的是将学费款项挪作他用。有些高职院校学生欠费金额很大, 几百万、上千万的学校很多, 使本来就紧张的办学经费更加捉襟见肘, 致使高职院校资金周转陷入困境。如果能遏止学生恶意欠费, 那么这笔数目可观的资金则可以有效地利用到学校建设中。针对学生故意拖欠学费, 高职院校应当制定相关制度, 设立专门机构, 加强学费管理信息化建设, 引用激励约束机制等对策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恶意欠费。同时, 可以尝试一些新的办法, 如挖掘校园卡功能, 建成基于校园卡的电子注册系统, 可以在选课、图书借阅、免费机房等数据接收系统中设定参数, 拒绝恶意欠费学生的校园卡, 尽可能减少在校生恶意欠费。对于已毕业学生欠费, 可以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 学生毕业时, 将诚信档案跟随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 在媒体上公布毕业三年以上仍未交清学费的毕业生欠费名单, 恶意欠费信息共享给社区、银行等征信部门, 建立互动的信用体系, 使学生交费信用记录延伸和延续。这样学生就会充分考虑恶意欠费的机会成本, 从而及时缴纳学费, 教育收费资金就能公平有效地利用在高职院校的建设上。

2.3 银行贷款

前面已谈到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这种情况下, 银行信贷必然成为高职院校解决资金紧缺问题的主要选择。例如,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管部的调查数据显示:南京高校建设资金绝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 而财政拨款和自筹资金很少。但是, 对于扩建的高职院校来讲, 贷款产生的利息将会成为学校的沉重负担, 产生很大的债务风险, 必须予以谨慎考虑。在国家发改委2007年公布的《上半年社会事业发展和下半年政策建议》中指出:高校债务风险逐步显现, 据人民银行统计, 截至2005年底, 高校贷款余额达2001亿元, 个别高校由于债务问题已影响到学校正常运行。但是, 在很大程度上讲, 高职院校贷款是一种良性贷款, 如果政府能对学校发展建设产生的贷款利息给予部分贴息, 这将对学校、银行、社会都有利。可是由于全国各省市的经济实力相差悬殊, 特别是西部欠发达的省份, 地方财政去分担高校的贷款利息是非常困难的。

各个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的财务状况, 确定合适的贷款规模, 在充分考虑时间价值的基础上, 确定还款方式, 而且要根据学校用款进度, 考虑贷款的时间顺序, 选择合理的长短期贷款组合。另外, 可以尝试灵活运用银行的各种融资产品, 形成一套适合本校的、具有可行性的组合融资方案, 从而达到降低财务费用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例如, 学校在购买价格昂贵的实训设备和仪器时, 对可接受汇票的企业使用银行承兑汇票, 并结合汇票贴现产品综合使用等。

2.4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携手共建, 按照“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责任同担, 利益分享”的原则, 更好地整合双方的智力与物质资源。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学生需要大量生产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中,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 有效地解决了校内实验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例如, 在产学研结合实践地推动下, 国内100多所高校与东莞市相关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学校增强了办学实力, 突破了资金紧缺致使学生实践条件不足的办学瓶颈, 企业获得了人才支持, 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了急需的技术。校企双方达到了以最低成本, 创造最大效益的目的, 实现了优势互补, 合作共赢。

当然,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注意, 尽可能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知名度, 这样相关企业才愿意尽一步合作。必须要注意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 力争达到互惠互利, 惟有如此, 才能为以后长期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5 社会资助

如今, 高等教育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社会共识, 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捐助蔚然成风, 社会资助已成为高校的资金来源之一。从2002年到2006年社会各界对高校的捐赠资金累计达到100多亿元。在国外, 社会资助是高校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 争取社会捐赠是他们的一种传统, 并且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 有许多慈善家纷纷成立基金会资助高等教育事业。高校教育基金会在我国是新兴事物, 近几年有些高校也意识到成立基金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纷纷筹建申报基金会, 但是还没有形成一种氛围。因此, 高职院校应充分意识到社会捐赠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广泛借鉴国内外高校的丰富经验,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以及科研优势, 积极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的资助, 为高校发展募集更多资金。

2.6 其他渠道

目前, 在其他项目实践中经常使用的如BT (Build-Transfer建设-转让) 或BOT (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 这些比较新的融资方式也可以借鉴到高职院校建设中。但是, 要特别注意的是, BOT这种方式只适用于学校扩建过程中的一些后勤项目, 如学生公寓、教职工住宅、食堂等非教学设施, 对于教学楼、实验室是不能也不允许进行商业经营的, 同样, 学校所收的学费也不可能作为一种经营收入交给投资方。

除了以上列举的这些筹资渠道外, 还可以采用融资租赁 (包括TOP模式) 解决因学校发展而急需增加的一些设备问题。另外积极与社会资金进行优良组合, 充分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学校建设也能缓解紧张的资金压力。

参考文献

[1]李连江.高校管理与后勤社会化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8.

[2]斯坦利.B.布洛克著, 王静译.财务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张士和.高职院校筹资渠道及财务风险研究[J].中国市场, 2009, (14) :30-31.

[4]杨玉成, 刘宏英, 徐昀, 等.欠发达地区市属高校筹资渠道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97-100.

[5]赵晖.论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87-90.

[6]王处辉, 彭荣础.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评议[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1) :31-36.

[7]陈国民.论高校筹资渠道与制度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 2006, (3) :175-176.

[8]刘淑蓉, 章新蓉.国外高校筹资渠道分析与借鉴[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西部论坛) , 2005 (1) :93-97.

[9]陈鸣, 朱字锋, 李仲平.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政策分析[J].教育财会研究, 2003, (3) :30-35, 43.

[10]洪成文.国外大学经费筹措的主要方式[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3) :107-111.

[11]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 加强银行贷款管理, 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Z].教财[2004]18号.

公司理财——企业筹资渠道 篇5

一、融资方式

现代企业中, 人才、资金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两大因素, 而资金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融资方式分为外部融资与内部融资两个方面。

二、融资渠道

1、企业与金融工具的理想结合

按照企业的类型, 大宗商品的供应商可考虑存货质押融资以获得资金支持, 扩大采购能力。例如棉花、天然橡胶、氧化铝、铁矿石、燃料油等等。代理商 (dealer) 可以考虑厂商银、保兑仓等融资模式, 运用银行资金的杠杆效应来做生意。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可以考虑开立商业承兑汇票, 以降低财务成本。大型企业的配套企业可以考虑保理, 及时获得销售回款。外贸类型的行业可以考虑远期结售汇、黄金投资产品来规避外汇风险。大宗商品生产商贸易商可以考虑运用商品期货来规避生产成本上升的风险及成品销售价格下降的风险。

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 不仅在贸易融资、项目融资、设备融资等领域, 在衍生品领域也有商品期货、股指期货、黄金期货、ABS、MBS、信用违约互换等。

2、应付票据贴现——融资新途径

(一) 降低融资成本

假设一笔交易, 买方A购买卖方B的一笔货物, 价款1000万人民币, 双方协商, A在一个月内付款, 如果A面临资金短缺, 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1 A向银行进行借款, 期限6个月, 按照银行半年期的基准贷款利率6.57%来算, 6个月后A需支付银行的利息为:1000×6.57%÷2=32.85万

2 A向B签发一张商业承兑汇票, 期限6个月, 由B申请贴现, A来支付贴现息, 按照贴现利率5.2%来算, A需支付的贴现利息为:1000×5.2%÷2=26万<32.85万

从上例中, 我们不难发现, 通过应付票据贴现后, 企业将成本降低了6.85万, 降幅达20.85%之多。

(二) 简化操作手续

传统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模式应付票据贴现模式

3、银行供应链融资———发展新动力银行助力一:供应链金融--池融资

所谓“池融资”, 就是企业无需额外提供抵押和担保, 只要集合形成具有相对稳定的应收账款余额“池”并转让银行, 就可获得一定比例金额的融资。该业务几乎可以覆盖企业所有应收款领域, 全面盘活各类分散账款、保障资金流动性, 帮助企业成长。

银行助力二:结构性贸易融资

所谓的结构性贸易融资, 是将现有的贸易融资产品进行有机整合, 融合了结算、信贷、保险、担保等多种产品。

(1) 出口信贷:由出口卖方信贷和出口买方信贷组成。

(2) 福费廷:即出口应收账款的卖断, 用于资本品出口和中期融资。

(3) 国际保理:以收购出口债权方式提供出口融资和风险担保, 用于出口和短期融资。

(4) 银行保函:银行信用取代了商业信用, 更好地为“走出去”企业的境外融资提供担保。

(5) 海外代付———应对外汇流动性趋紧

产品的关键在于利用了境内银行的海外代理网络, 帮助境内企业获得即期的海外低成本融资, 同时与境内银行远期售汇业务相结合, 帮助企业获得汇差收益。

三、优化企业融资结构

1、融资顺序

按照资本结构理论, 融资结构影响着企业的市场价值, 在税收不为零的情况下, 由于债券有"税盾"作用, 这样就形成了"啄食顺序理论", 企业理性的融资顺序应为: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 使得财务风险处于安全水平, 并且降低综合资金成本。

2、权益资本收益率

权益资本收益率是衡量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指标, 企业必须考虑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之间的合理搭配, 将税收利益和整体利益进行比较, 并做出合理的选择。

四、结束语

企业获得资金的途径多种多样, 每种方式都有其利弊, 怎样充分利用相应的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满足资金需求, 又能使融资成本最小化, 财务模式最优化, 是值得深思的。为了满足企业战略调整等方面的需要, 努力探索并优选筹资途径, 使资金得以形成、集中、积累、组合, 同时形成相应的责、权、利格局, 无疑是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的。

摘要: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呼声越来越高之际, 筹资已成为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将简要探讨企业的筹资途径, 实现资本结构最优, 并借此共同交流与学习。

关键词:筹资渠道,融资,现金流

参考文献

[1]赵卫斌:《企业筹资方式与筹资风险》银行联合信息网2008-05-13[1]赵卫斌:《企业筹资方式与筹资风险》银行联合信息网2008-05-13

[2]杨育谋: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中国中小企业》2007年第6期[2]杨育谋: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中国中小企业》2007年第6期

[3]李晓伟:信用形式与企业融资《商业研究》2006Π19总第351期[3]李晓伟:信用形式与企业融资《商业研究》2006Π19总第351期

[4]王会兰:应收债权的融资策略、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5, (2) :7275[4]王会兰:应收债权的融资策略、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5, (2) :7275

论技术资本的筹资渠道与方式 篇6

一、引言

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技术进步。技术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要素。优秀企业的发展经验充分证明了技术是利润增长的根本来源。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人均GDP5000美元以下时,主要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实现发展,在此之后要靠技术创新来实现飞跃。近十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与政策鼓励下,企业已充分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研企合作等方式提高技术水平以获取竞争优势,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有不少企业虽有雄厚的技术,但对价值影响甚微,甚至出现亏损。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重工”)例如是行业龙头企业,曾获得几十个国家以及省部级科技奖项,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多项,并多次被评为首批创新企业、拥有多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但其财务情况并不乐观。2011年该公司财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31日,该公司每股净资产3.4元,每股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分别为1.3及0.8元。可见,只有1.3元资金真正作为资本参与生产经营。由此可知,光有技术创新不行,还需要有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机制,这是技术创造价值的前提条件。经济学里的价值是由资本创造的,技术必须转为资本才能发挥其巨大的价值创造威力,企业里真正发挥价值创造功能的是技术资本。上海重工虽有大量技术,但这些技术大量沉淀闲置,没有转化为技术资本,其真正拥有的技术资本并不宽裕,参与价值创造的能力受阻。因此,研究技术资本的来源渠道,以及进入企业的方式对于促进技术朝资本转化,进而提升价值创造的能力非常重要。

二、技术资本的筹集渠道

技术资本的筹集渠道是指企业技术资本的来源。根据技术的获取渠道不同,技术资本筹集渠道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企业自主技术

企业自主技术应是技术资本最主要的来源。它具有增值强、成本低、风险大,收益高的特点,是企业最根本的内生性技术资本。但据《市场报》2006年9月披露,2006年国资委监管的166家中央企业,平均每家累计申请专利226件,不及国外一些大企业的1/5。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国产手机、计算机、数控机床售价,约有20~40%给予国外专利持有者。可见,在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弱的情况下,依靠自主创新筹集技术资本明显不足。多数企业转而采用迂回的内生性技术资本生成机制,即引进后的二次技术创新,这已被国内多家公司所采用,成为最主要的自主技术资本筹资渠道。但要做到可持续的技术供给,需要企业加强自身研发团队建设,在资金、人员、制度、信息平台、企业文化等方面加强对科技研发的配套支持。

(二)其他企业的技术

在内生自主创新不足的情况下,引进技术就成为非常重要的资本来源。按照地域的区别,技术资本可以从国内其他企业筹集,也可从国外企业筹集。从国内企业筹集的技术资本增值能力相对较弱,成本低、风险小、收益较小,从国外筹集的技术资本创新增值性更强,但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也较高。根据企业之间关系不同,技术资本筹集又可细分为从竞争对手筹集,从互补企业筹集,从非相关企业筹集。从竞争对手筹集技术资本比较困难,很难筹到创新较强的技术资本,技术增值性普遍比较弱,且容易受到对方的牵制,所以筹集成本较高,但因为同行的原因企业更易于把握,所以风险较小,但收益也较小。一般应用于关联企业之间或受到财务牵制的企业之间;从互补企业筹集技术资本相对较为容易,而且比较容易形成技术上的战略联盟,可作为企业二次技术创新的平台,但所筹集的技术往往以生产辅助技术居多,对核心产品创新能力提升作用不大,难以获得较大的升值空间,而且配置不当容易分散企业的核心技术创新,尽管筹集风险小,成本小,但收益也较小,仅作为企业的辅助对外技术筹资渠道,与以上两种方式相比,从非相关企业获得技术资本受到很多大型企业青睐。此种筹资渠道对于从事(或拟从事)跨行业经营的企业起到很好的技术推动作用。但由于企业间的非相关性,此种技术筹资渠道风险高,技术引进后需要企业多方整合,成本大,但若配置得当获得的收益也很可观,适用于内部各种要素配套比较完备,协调性好的企业。

(三)高校科研院所技术

很多企业与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作为其重要的技术资本筹集渠道。与企业相比,高校科研院所集中了大量的科研人才,他们拥有高学历,专业知识丰富,时间自由,擅长科研,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渠道来源。但这些机构也有自身弱点。他们往往理论知识丰富,但易脱离实践,创新的技术往往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影响了转化为资本的速度与效果。而且他们的科研资金往往都是企业或国家提供,所创造的技术往往没有产权,这直接影响到这些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这些都影响到技术的创新性与可操作性。实际上,很多企业从高校科研院所筹集技术资本后面临着诸多的应用性难题,由于利益分布不均导致后期的技术合作出现难以沟通的局面,最终很多技术难以发挥资本的作用,成为沉淀资本。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企业从高校科研院所筹集技术资本时需要做好长期合作的准备,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技术筹集-技术投资-资本配置-技术运营各个环节都要密切的合作,更为重要的是,合作开发成功的技术是多方人力物力共同的生产成果,其产权双方都有。所以这种筹集方式往往会影响到企业的权益结构。与其他方式相比,由于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撑,这种筹资渠道能够保证可持续性,并且与企业相比,易于合作,但合作成本较高。

三、技术资本的筹集方式

解决了技术资本的筹资渠道,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通过何种方式将这些技术资本筹集到企业。技术资本具有异质性、垄断性、正外部性等特点,技术资本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期限较长,不适合采用短期借入的筹集方式。

技术资本筹集方式有:

(1)吸收直接投资,让技术所有者成为企业的股东,同时增加企业技术资本。这种方式有利于加强企业同技术所有者的长期战略合作,但分散了企业的控制权,难点在于控制权分散比例的确定;

(2)购买。这种方式不影响影响企业的权益结构,属于资产内部的配置,对于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起到一定作用,但对企业的现金流要求较高,并且购买后技术资本的配置运转问题都需企业自己解决,对企业的协调管理能力要求较高,适用于现金流充足,管理制度健全的企业;

(3)内部技术投资转化。这种方式是将内部的技术直接确权登记其价值,并参与企业的生产运营,履行资本的功能,这种方式无需企业准备大量现金,而且防止技术外溢,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企业自己开发的,是企业真正的技术优势,是增值的根本,但对企业要求较高,需要有长期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才有可能成功;

(4)技术特许权转让。通过长期应付款的方式筹集技术资本,需要企业与技术资本所有者签订长期的让渡技术使用权的合同,在合同有效期内每年定期向技术所有者缴纳一定的使用费,以持续取得技术的使用资格。在特许权使用期内,技术所有者不能将该技术同时让渡给其他人使用,以保证技术资本使用者的独享权利。这种筹集方式比较灵活,尤其是在现代经济环境下,技术更新换代频繁,企业需要具有动态调整技术的能力,采用让渡使用权的方式拥有技术便于企业的更新换代,且没有过多的资金压力,但所能获取的技术往往都是二手技术,独创性差,增值能力小,比较适于一些中小型公司采纳。

四、技术资本筹资渠道与方式的权衡

技术资本的筹资渠道与方式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种筹资渠道可对应多种筹资方式,反过来同样适用。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技术资本的筹资渠道与筹资方式之间的使用关系如表1所示。

拓宽国有企业筹资渠道的途径 篇7

一、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

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等, 如今国内发展比较迅速和完善的是证券公司。通过证券公司进行融资主要有两种方式: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

1. 大力发展债权融资。

债权融资是最基本的外部融资方式, 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 具有成本较低、可以利用财务杠杆、保障股东控制权、便于调整资本结构等许多优点, 而且, 在企业面临收购或反收购时, 债权融资是最有效的筹集资金方式。

2. 有重点地发展股权融资。

发达工业国家的外源融资是以发行债券为主, 发行股票为辅。股权融资具有没有固定利息负担、没有固定到期日、无需偿还、筹资风险小等优点。相对于债权融资, 我国的股权融资发展地较为完善。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导向, 政府对股权融资提供了许多政策优惠。但这并不是说对股权融资没有限制, 目前, 占上市公司总股本70%左右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 大大限制了这一融资渠道。事实上, 允许国有股上市流通, 并不会分散国家对企业的控制权。这是因为, 国有企业大多规模庞大, 资金雄厚, 个人资本或个别机构资本与其相比只是九牛一毛, 根本“炒不动”国有股, 因此, 个别资本运作影响不到国有企业的经营, 更谈不上分散控制权。所以, 可以先允许部分国有股上市流通, 出让部分国有企业产权, 待各种关系理顺、运行正常后, 再允许大批国有股上市。其实, 只要拥有国有股51%的份额, 就可以把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即使持有低于51%的份额, 仍然可以掌握控制权, 同时又可筹集到大笔资金, 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二、民间资金

中国的民间资金是一支分散而强大的资本力量。近年来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率都在15%左右。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中有一半以上是在最近5年内形成的, 2007年4月底, 中国居民存款高达17.4万亿。一方面, 许多国有企业严重缺乏资本, 另一方面, 如此庞大的资本却被闲置在银行中, 违背了市场经济效率优先的原则。要将民间资本直接用于国有企业, 可采取以下措施:

1. 产权民营化改制。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仍在红红火火地进行, 所谓股份制改造, 实际上是出让国有企业的部分所有权, 由国有企业保留经营权。如果再向前走一步, 即将国有企业的经营权也转让出去, 只保留部分控制权, 就是产权民营化改制。实行这种转变后, 被转让出去的部分与原国有企业就形成了不严格连锁, 国有企业不仅可以集中精力、资本进行重点建设, 而且可以收取大笔的资金, 贯彻了十五大对国有经济提出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调整思路。青岛双星在这方面就走在了前列。2000年, 双星开始将连锁店的经营体制由“国有国营”转换为“民有民营”, 即出售给个人去经营。首先是双星集团西南地区的200多家国有连锁店改制为民营, 随后云南、沈阳、宁夏等3家经营公司也出售给了民营企业。及至2003年9月, 双星集团已将遍布全国的3000多家专卖店全部改制完毕;不仅如此, 双星下属的所有分公司, 以及集团旗下的房产、旅游、娱乐等140多家三产公司也全部改制, 均由职工持股。2006年4月24日, 双星决定向关联企业双星名人实业股份公司转让鞋类资产。此块资产的买主———名人实业, 法定代表人生锡顺的另一身份是双星集团副总裁。双星的总裁汪海是第一大股东, 占股21.88%, 并任董事长;包含汪海在内的双星5名高层人士合计持有名人实业46.78%的股份, 其他10名自然人持股为20.22%。此外, 双星集团工会持有剩余16.5%, 国有企业双星集团仅持有16.5%。真正形成了“国退民进”的产权制度新格局。

2. 建立共同投资基金。

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正在逐步向居民倾斜, 而居民的投资渠道却相当狭窄, 即使是在股票、基金火热的今天, 很多人仍然愿意选择把储蓄存款放在银行。在国外, 民间资金大都分散在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等各类共同基金中, 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资本市场, 是强大的资产买主和投资者。我国可以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 发展共同投资基金, 使居民的分散资金通过共同投资基金集中起来, 直接投向企业。这样, 既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 也有利于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缓解国有企业的资金困难,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目前, 关于有偿转让部分国有资产的问题已初步在各界达成共识, 认为有偿转让部分国有资产只是国有资产存在形态的变化, 并不损害国有资产本身。但问题是有没有买主和投资者来买这部分国有资产。根据近几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出现的情况来看, 民间资本在并购国有资产上表现出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例如, 民间资本浙江娃哈哈集团, 收购了四川涪陵三个国有企业。但是, 财大气粗的娃哈哈集团毕竟是民间资本中的凤毛鳞角, 面对数额巨大的国有资产, 分散的民间资本往往会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对此,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把规模庞大但却非常分散的民间资本中的一部分转化为共同基金, 使其成为国有存量资产的买主。

三、外商资金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要做好利用外资工作, 注重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优化结构, 加强对外资并购的引导和规范, 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原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希望外资并购能够做得规范, 能够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 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可见, 我国正处于利用外资的调整阶段, 利用外资逐步规范化, 从单纯量的积累转入对质的要求。国有企业如何更好地通过外商资金这一筹集渠道筹措资金呢?

1. 大力吸引直接投资。

直接投资具有间接投资所没有的优势, 不仅可以筹措现金, 而且能够直接获得所需的先进设备、技术以及管理方式, 尽快形成生产能力。而且可以防止或减轻政府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直接干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直接投资的财务风险较低, 不存在偿债压力。因此, 在利用外商资金这一筹资渠道时应以利用直接投资为主。当然, 利用直接投资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等投资条件, 而幅员辽阔的中国依靠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搞基础建设是不可能的, 国内资金又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中国只有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大量借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或政府贷援款, 才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疏通外商直接投资这一筹资渠道。

2. 利用国外基金。

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工具, 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受到了各国投资者和筹资者的普遍欢迎。近年来, 共同基金发展更为迅速, 有相当多的共同基金投向新兴市场。截至2006年底, 全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万多家,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过7000亿美元, 但从基金市场获得的外资比例不大。其实, 中国对国外共同投资基金的利用起步并不晚。早在1994年7月底国家证监会宣布的振兴中国股市的四项措施中, 就包括金融开放以吸引外国基金进入中国A股市场。只不过, 措施虽已写入文件, 落实尚有过程, 并且还有不同的认识。比如, 有人怕外国基金进入中国A股市场后, 由于财力雄厚, 有可能通过证券买卖, 收购兼并上市公司;还有人怕外国基金进入中国A股市场后会操纵市场, 加剧炒风。这些顾虑当然有它的道理, 但都可以通过制定规则加以管理。况且, 任何事物、任何措施都有利有弊, 有收益就要付出代价, 关键要看成本与收益哪个更大。

民办高校筹资渠道拓展方向探讨 篇8

一、民办高校拓展筹资渠道的必要性分析

(一) 民办高校经费结构单一, 经费总量不足

大部分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基本上就是学生的学费, 通过以学养学使学校运转起来。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 绝大多数民办高校还处在资本积累的原始阶段, 9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学费收入, 很多学校更是100%的依靠学费收入。以学养学, 靠收取学生学费作为其财政的主要支柱不得不成为大部分民办高校的无奈选择。

民办高校的人均学费远高于公立学校, 是一般大学的两倍以上, 但是, 由于学费收入受各种因素的限制, 筹集的资金量不可能无限扩大。在我国, 目前培养一个普通大学生, 每年成本约需10000元左右, 学生的学费收入仅能维持其支出, 难有节余;而民办教育由于在教学质量、学生生源、师资力量等各方面都不及公立学校, 若收取高额学费, 势必会导致生源流失。在计划生育的作用下, 生源的总体供应量逐年减少, 能保住原有的生源规模就已经不容易了, 要想扩大生源、吸引优质生源谈何容易。近二年, 在收费标准没有提高、资金原本不足的情况下, 物价飞涨, 用工成本不断提高, 办学成本不断攀升, 使原本捉襟见肘的资金面, 更是雪上加霜, 资金困难已经成为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民办高校贷款难

目前, 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学生学费, 其次是银行贷款。民办高校的贷款事项政府一直没有参与, 完全是其自主行为。银行向民办高校贷款, 往往需要贷款者提供担保。我国《担保法》规定, 民办高校等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相应资产不得用于担保, 故其只能依靠信用贷款, 但信用贷款额度普遍较低, 无法满足民办高校对资金的需求。从贷款的期限来看, 民办高校获得的多是一年期的短期贷款, 有的甚至只有几个月, 只有少量的中期贷款, 基本上没有长期贷款;从贷款用途来看, 主要是流动资金贷款, 用于校舍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不多。民办高校为了保证资金流, 不得不动用较多的力量去申请贷款, 以新贷还旧贷或增加贷款量, 从而增加了财务费用。

有了资金才能扩充师资力量, 添加教学设备, 提高办学质量, 而只有提高办学质量, 才能吸引更多的生源, 才能取得金融机构、民间资本以及其他投资者的信赖, 这两者形成了一对相互制约的矛盾。因此,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以加大银行对民办高校的贷款支持, 应尽快修改完善担保法, 扩大民办高校的可抵押资产范围, 为民办高校融资创造条件。

二、民办高校筹资渠道拓展方向

(一) 争取政府资助与社会捐助

众所周知, 政府的公共财政经费来自于全民纳税, 因此, 对所有的纳税人及其子女, 不管其就读的是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 均有享受教育经费的权利。政府对学校的资助, 可以减轻学校的财政压力, 使其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可以降低民办高校的收费, 利于扩大生源;还可以通过制定获取资助的条件, 对民办高校进行必要的管理。政府资助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来实现,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政府直接拨款显然不太切合实际, 但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 向就读于民办高校的学生予以资助。

民办高校在争取政府资助同时, 还应积极拓宽社会捐资渠道, 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和个人捐赠。可以采取:一是成立校友会。走上社会的优秀毕业生, 不仅是对学校的一种广告宣传, 更是学校的一笔巨大财富。建立优秀毕业生“档案跟踪制度”, 随时与他们取得联系, 定期开展活动, 加强校友之间的交流, 争取获得创业成功的校友的捐赠。二是成立专门的筹资机构, 负责社会捐资活动, 通过制定筹资计划, 研究筹资技巧, 争取以最低的筹资成本获取最高额的使用资金。三是以某种名义成立基金会, 以吸收某些个人或机构的资金。

由于现行法规政策的不完善或缺位, 使得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在民办高校中微不足道。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社会捐赠方面做得很不够, 这不仅表现在筹资的数量差距上, 更表现在人们的观念和制度的保障上。我国的税制在捐赠事宜上还有待完善, 目前, 企业或个人对教育的捐赠还不能从税前利润中支付, 大大制约了捐赠的积极性。所以除了号召全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投入更大热情和支持以外, 民办高校自身也要加大吸收社会捐助的宣传力度。

(二) 鼓励员工参股

目前, 我国民办高校多为民营股份制性质, 通常由几个股东掌控, 在资金不足、银行贷款难的情况下, 民办高校的高管应当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积极尝试员工参股, 把减少银行贷款的利息费用作为股利让渡给职工。这样民办高校不仅获得了长期稳定的资金, 员工得到了实惠, 而且把学校的兴衰与个人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增强了凝聚力, 稳定了军心, 克服了民办高校教职员工流动性大的突出问题。但是, 具体实施起来不能操之过急, 需认真做好招股计划, 应逐步稳妥推进, 可以先在中层干部中试行, 成功后再向全校推广, 为实现民办高校最终上市、吸引社会和个人资本流向教育事业、实行股份制化奠定基础。一所民办高校的成功, 可以带动其他民办高校的改革, 其意义深远。

(三)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寻求“订单培养”

民办高等教育, 在专业结构的调整方面比公立高校具备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可以更直接面向市场需求, 通过加强市场调研工作调整自身的专业结构、学科体系, 可以针对企业的需求动态设置专业, 积极推行与企业相关的重点课程建设, 为培养“适销对路”的专门人才提供保证, 为校企合作创造了条件。近年来, 家用轿车的快速普及、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高星级豪华酒店的不断涌现、人们对养生健身的重视等, 必然引起相关行业对专门人才需求的倍增, 民办高校应把握机遇不放松, 积极走出去, 请进来, 找生源, 签订单, 最大限度地开展校企合作, 既可以争取到企业的经费支持, 又可以使企业成为学校培养人才的实训基地, 还可以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增强学校的社会吸引力, 是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的一种教育模式。

(四) 寻求商机, 扩大自创收益

我国民办高校与西方发达国家私立高校的资金来源相比较, 除了社会捐赠存在较大差异外, 国外私立高校的自创收益所占资金来源的比例之高, 不仅与我国公办高校存在较大差距, 对民办高校而言更无法比拟。因此, 我国民办高校应在现有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下, 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 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大力开展“生产自救”, 扩大自创收益。自创收益的渠道细分起来很多, 作者在此仅探讨校内商机的自创收益。

众所周知, 一所高校的所在地, 其周边街区的商业极为发达。民办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内的消费资源、劳动力 (学生) 资源、场地资源以及专业技术资源等, 把部分或者大部分的商机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如餐饮、超市、文印、音像、图书、通讯、电子、维修等, 以学生教学实训基地的形式开展经营活动, 不仅可以得到税收方面的优惠, 为学校增加一定的资金来源, 并以低于社会平均价格为学生提供各项服务, 减轻学生的负担, 更重要的是可以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为困难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尤其是为毕业生将来就业、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举多得。

笔者建议, 自创收益的经营活动, 可采取“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模式。由学校组织的自创收益专门班子负责对内对外、全面协调管理, 由各专业系 (部) 负责筹划, 建立与本专业教学对口 (或相近) 的实训项目基地, 选派项目负责人, 由项目负责人负责日常管理。诚然, 要想做好自创收益这项艰巨的工作, 需要解放思想, 勇于探索, 努力就会有收获。

尽管各民办高校之间发展情况各异, 但从总体上看, 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大多数民办高校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艰难建设历程。提高教学质量, 扩大招生规模, 这是资金来源的根本保证。民办高校若想不断发展壮大, 必须立足自身, 以其内部灵活的运行机制, 多方开拓筹资渠道, 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2]教育部、财政部[2004]18号:《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2]教育部、财政部[2004]18号:《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

[3]武德昆:《高等学校筹资对策分析》, 《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5期。[3]武德昆:《高等学校筹资对策分析》, 《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5期。

[4]陈艳:《国外高校筹资的主要方式与启示》,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4]陈艳:《国外高校筹资的主要方式与启示》,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筹资渠道】推荐阅读:

企业筹资渠道06-03

筹资05-12

融资筹资06-15

筹资活动07-01

筹资管理07-04

筹资原因08-15

筹资费用09-01

筹资实践09-23

筹资风险10-28

筹资问题10-29

上一篇:国际商务游戏规则研究下一篇:高职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