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奈类促胰岛素

2024-09-28

格列奈类促胰岛素(共6篇)

格列奈类促胰岛素 篇1

瑞格列奈是一种促胰岛素分泌剂, 最大优点是促进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生理性分泌曲线的恢复。低血糖较黄脲类药物少见[1]。普洱市景东县医院应用瑞格列奈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54例, 现将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选择普洱市景东县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108例, 男68例, 女40例, 年龄 (53±18) 岁, 体质量 (55±10) kg, 病程4~13年。入选条件: (1) 经常规治疗及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2) 经上述治疗后, 空腹血糖仍高≥9.0mmol/L, 餐后两小时血糖≥12.5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8%。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感染、严重心肝肾疾病、1型糖尿病、孕妇、哺乳期妇女、原有胃肠道疾病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病程等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应用优必乐50R分早、晚2次皮下注射, 起始量按0.3U/ (kg·d) , 剂量根据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调整, 同时餐前加服瑞格列奈片0.5~3mg/次, 3次/d。对照组在应用优必乐50R基础上, 晨起加服罗格列酮2~6mg/d。每周测1次空服血糖 (FBS) 及餐后2h血糖, 每1个月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 检测病情6个月。目标血糖值:3.9mmol/L<FBS<7.0mmol/L, PBS<9.0mmol/L, Hb A1c<6.5。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及餐后2h血糖、Hb A1c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呈现出血糖平稳下降, 波动小及低血糖反应少。两组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 (P>0.05) , 见表1。

观察结束时, 治疗组4例发生低血糖, 对照组7例, 但低血糖症状均轻微, 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4例出现胃肠道反应, 对照组7例, 差异亦无显著性 (P<0.05) , 治疗组无水肿及体质量增加, 对照组8列出现水肿, 6列出现体质量增加,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3 讨论

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及社会压力日益增加, 2型糖尿病发病人数不断增多。我国目前已有糖尿病患者4000万人, 居世界第二位。但血糖控制达标率却不理想[2]。据北京地区调查发现Hb A1c<6.5、FBS<6.1mmol/L、PBS<8.0mmol/L的达标率分别24.6%, 19.7%, 19%[2]。2型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为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不足,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或增加胰岛素分泌, 可有效降低血糖。长期高血糖状态, 将导致代谢紊乱引起多系统损害, 特别是心脑血管、肾、神经、眼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3]。另有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构成了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的双重机制。在增加胰岛素用量过程中, 会出现体质量增加、低血糖发生率增加。瑞格列奈与胰岛β细胞膜SU受体的特异结合区结合, 引起胰岛素迅速释放, 达峰时间快, 弥补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早相分泌不足, 明显改善餐后血糖的控制[4]。瑞格列奈作为第一个餐时调节剂, 促进胰岛素分泌, 最大优点是促进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生理性分泌曲线的恢复, 低血糖发生率少[1]。本资料显示:单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时, 加用瑞格列奈或罗格列酮可明显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Hb A1c, 还可减少胰岛素用量。由于瑞格列奈促进胰岛素分泌、罗格列酮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联用时要及时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本试验发现瑞格列奈、罗格列酮分别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 两药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但瑞格列奈无水肿及明显体质量增加, 故有水肿、肥胖患者单用胰岛素治疗效果差时可选用瑞格列奈治疗。

摘要:目的 应用瑞格列奈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方法 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 治疗组经健康教育及固定饮食后 (常规治疗) , 应用优必乐50R分早、晚2次皮下注射, 起始量按0.3U/ (kgd) , 剂量根据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调整, 餐前加服瑞格列奈片0.5~3mg/次, 3次/d。对照组在应用优必乐50R基础上, 晨起加服罗格列酮2~6mg/d。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及餐后2h血糖、HbA1c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血糖下降平稳, 无显著波动, 低血糖反应少。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瑞格列奈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 可使患者的胰岛素用量减少, 血糖控制达标, 同时不良反应发生减少。

关键词:瑞格列奈,糖尿病,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杨宝锋.药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67-373.

[2]迟家敏.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四大因素-有效、早期、平稳、全面[J].中国医刊, 2010, 45 (1) :9-11.

[3]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770-788.

[4]田慧, 卢艳慧.胰岛素促泌剂类药物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刊, 2007, 42 (10) :21-23.

格列奈类促胰岛素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2012年10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BD患者18例,均为T2DM患者,男11例,女7例,年龄63岁~82岁,病程5年~21年。住院前均因使用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其中15例正使用胰岛素(男10例,女5例),其余3例因恐惧反复发作的低血糖,再次改为口服降糖药,但血糖控制差。入院前均发生过严重低血糖现象,平均频率为每天发作0.85次,所有患者均采用进食缓解低血糖症状,其中8例患者曾出现过低血糖昏迷现象。入院后监测空腹、餐后2 h及低血糖发作时血糖,空腹血糖范围2.6~17.3 mmol/L,平均9.2 mmol/L;全天血糖2.0~30.6 mmol/L,餐后2 h血糖平均15.9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平均为10.8%,尿糖(++)~(++++),尿酮体阳性,24 h尿糖定量11.4~101.5 g。

1.2 诊断标准

对脆性糖尿病的诊断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潘长玉等[1]在《实用内分泌学》第二版中提出了比较严格的标准。连续数月保持恒定进食量、运动量及胰岛素用量和注射方法不变,如果患者仍同时出现以下5种情况:(1)反复测定每天早上空腹血糖日差变动在5.55 mmol/L以上,变动百分率呈V形曲线者;(2)每日间尿糖排出量在30 g以上范围内波动;(3)不能预期的低血糖发作;(4)频繁出现尿酮体阳性;(5)血糖日内变动幅度达11.1 mmol/L以上,而且无明确原因可查(但须除外Somogyi效应及黎明现象),即可诊断BD。18例入院患者均已排除感染等诱因,反复出现低血糖和酮症,均达到以上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入院后严格控制饮食,计算热量按1/5、2/5、2/5搭配供给,适当运动,每天散步30 min,停用原来胰岛素,改用甘精胰岛素(来得时),起始剂量每天0.2 U/kg,早07:00皮下注射1次,三餐前加用瑞格列奈(诺和龙),起始剂量每次0.5~1.0 mg,合并有高血压等并发症者,按照常规治疗处理。根据空腹血糖每3 d左右改变甘精胰岛素1~2 U,根据餐后血糖调整瑞格列奈用量,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8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并随访3个月。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中的四格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3个月,复查患者尿糖、尿酮全部阴性,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显著改善,见表1。仅有2例发生低血糖事件3次,未有低血糖昏迷,见表2。

3 讨论

1934年Woodyatt[2]第一次用脆性糖尿病(brittle diabetes,BD)描述了糖尿病患者中不可解释的血糖浓度的明显变化,1977年Tattersall[3]将此定义为任何T1DM患者其生活持续受到低血糖或高血糖事件的影响,不论其原因如何,均定义为BD。目前对BD的诊断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事实上BD并非T1DM患者独有,很多T2DM患者随着病程的进展、病情的演变,亦可发展为BD。导致BD的因素众多[4],包括消化吸收不良,药物,不恰当使用胰岛素、升糖激素等,而Gill[5]的调查认为93%的BD患者血糖波动归因于各种精神及行为问题,且Schade[6]的病例研究发现半数患者有交流障碍,有25%的患者有学习能力的障碍。老年患者由于其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减退,对低血糖反应迟缓,更易发生严重的低血糖和反应性高血糖,并且其由于病程长,对生活与治疗失去信心,自认为是家庭、社会的负担,更容易发生BD,而Gill[7]和Benbow SJ[8]的调查同样显示在老年患者中BD也有一小的发病高峰。

BD又称不稳定型糖尿病,其特点是血糖波动大、病情极不稳定,患者表现为对胰岛素异常敏感,注射小剂量胰岛素或活动量稍增加即出现血糖急剧下降,甚至出现严重低血糖。反之,当胰岛素稍停注射,又可出现严重高血糖,甚至酮症酸中毒。我科近几年来收住18例老年BD患者,入院前均使用过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后改为预混胰岛素每天注射2次,使用过程中均发生过严重低血糖现象,其中8例曾出现过低血糖昏迷,而3例患者由于恐惧低血糖的发作,再次改为口服降糖药,但血糖控制差,入院时检测FPG、2h PG及Hb A1c均显著升高。

甘精胰岛素是胰岛素类似物,为长效胰岛素,其作用平稳,无峰值,每天只需注射1次,能模拟生理性基础胰岛素分泌,在控制总体血糖水平的同时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而瑞格列奈为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其起效时间快,作用时间短,有效控制餐后血糖,两者合用更加适用于BD患者。18例患者入院后,予以调节饮食、适当运动,停用原来预混胰岛素,改为甘精胰岛素起始剂量每天0.2 U/kg,早7:00皮下注射1次,三餐前加用瑞格列奈,起始剂量每次0.5~1.0 mg,根据空腹血糖每3 d左右改变甘精胰岛素1~2 U。根据餐后血糖调整瑞格列奈用量,按照《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5年)控制FPG<7.8 mmol/L,2h PG<11.1 mmol/L。治疗3个月后,复查FPG、2h PG及Hb A1c较前显著改善(P<0.05);与之前相比,治疗过程中仅有2例发生低血糖事件3次,但未有低血糖昏迷发生,经追问为不适当饮食与运动引起,立刻进食后症状缓解。

BD由于存在严重低血糖的危险,强化控制并不是其目标,其目标是在无症状的情况下尽可能防止严重的高或低血糖,并尽可能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应根据多次血糖值“微调”胰岛素的剂量,最好的方法是应用胰岛素泵,但因价格昂贵限制了其仅能在医院使用,对于院外治疗患者,既要控制好血糖又要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实属不易。本研究表明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能够有效控制老年BD患者的FPG和2h PG,降低Hb A1c,并减少低血糖事件发生。甘精胰岛素注射为每天1次,而瑞格列奈胃肠道等副作用小,两者合用能被大多数老年糖尿病患者所接受,是治疗BD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实用内分泌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356.

[2]Woodyatt RT,Diabetes mellitus.In:A Textbook of Medicine[M].3rded.Philadelphia:B.Saunders Company,1934:63.

[3]Tattersall RB.Brittle diabetes[J].Clin Endocrinol Metab,1977,6:403-419.

[4]Vantyghem MC,Press M.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brittle diabetes[J].Ann Endocrinol(Paris),2006,67(4):287-296.

[5]Gill GV,Lucas S,Kent LA.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rittle diabetes in Britain[J].QJM,1996,89(11):839-843.

[6]Schade DS,Burge MR.Brittle diabetes:etiology and treatment[J].Adv Endocrinol Metab,1995,6:289-319.

[7]GillG,LucasS.Brittlediabetescharacterizedbyrecurrenthypoglycaemia[J].Diabetes Metab,1999,25(4):308-311.

格列奈类促胰岛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随机选取58例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来该院接受老年糖尿病治疗的患者作为该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其中女性患者31例,男性患者27例,年龄58~73岁,平均年龄(63.2±4.1)岁,平均患病时间(6.2±1.3)年。经检查,这些患者饭前体内的血糖浓度均高于10 mmol/L,而体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维持在8.1%左右,并且在实验前每例患者均排除以下情况: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导致的酸中毒,精神类疾病,药物过敏史。比较所有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P>0.05,因此可进行该次研究。

1.2 研究方法

对5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均进行甘精胰岛素结合瑞格列奈治疗。甘精胰岛素在治疗前期的用药剂量为每天6个单位,为患者进行注射给药时注射部位均选择腹部[4],治疗后期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为患者进行注射,最终将患者餐前体内的血糖浓度控制在小于7 mmol/L,餐后体内的血糖浓度控制在小于10 mmol/L。而瑞格列奈在治疗前期的用药剂量为每次服用1 mg,每天早、中、晚各服用一次,且均在吃饭前的10 min内服下,治疗后期医生同样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但服用药物的剂量最多不能超过4 mg。

1.3 观察指标

应用己糖激酶法为患者饭前体内的血糖浓度和饭后体内的血糖浓度进行测定[5],应用色谱法为患者体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同时定期监控患者的体重水平变化。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用药前后的各项身体指标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浓度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将患者用药前后的餐前体内血糖浓度和餐后体内血糖浓度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记录,见表1。

由表1数据可知,患者在用药治疗后餐前体内的血糖浓度、餐后体内的血糖浓度以及体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比治疗前的数值低,说明患者经治疗后体内的血糖浓度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得到控制,患者的两种检验指标更接近正常水平。

2.2 体重水平变化

将患者用药前后的体重水平变化进行记录,详情见表2。

由表2数据可知,患者在用药治疗后的体重值及BMI值均比治疗前有所下降,说明患者经治疗后体重未进一步增加。

3 讨论

老年人随着年纪的增长导致机体各类器官的功能下降,身体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等内分泌失调现象,加之老年群体在夜间体内的肝糖输出量较一般人的输出量多,使得老年人体内的血糖浓度超出正常水平,加大了老年群体患有糖尿病的机率[6]。而一旦老年人患糖尿病,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会给患者带来各种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医学上对老年糖尿病的治疗格外关注。

近年来根据医学研究发现,要想将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其关键是要让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恢复正常[7]。早期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时,予以患者中短效胰岛素,该治疗方法虽能将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治疗同时会给患者带来各种不良的并发症,例如:低血糖反应,体重增加等,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所以近些年来为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更安全的治疗,临床上开始使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药物治疗的方法,且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甘精胰岛素是医学上采用基因重组技术研发的一类新型药物,其半衰期较一般胰岛素药物长,所以注射到患者体内后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药效,而瑞格列奈号称餐时血糖调节剂,其达峰时间快,与餐后血糖高峰相匹配,半衰期短,有效防止低血糖反应发生。其药理作用是通过有选择性的与患者体内的胰岛β细胞受体进行结合,使细胞去极化后增加钙离子流入细胞内的量,从而帮助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使患者饭后体内的血糖浓度不会太高[8]。用甘精胰岛素补充基础胰岛素分泌之不足,瑞格列奈削掉餐后血糖高峰,使全天血糖保持相对平稳。因此对患者来说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该次实验发现,5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在进行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后,餐前体内的血糖浓度、餐后体内的血糖浓度以及体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比治疗前的数值低,而患者在用药治疗后身体重量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增加。

综上所述,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给予甘精胰岛素结合瑞格列奈治疗,不仅能有效地将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控制在相对正常范围内,还能帮助患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卢天华.甘精胰岛素联合促胰岛素分泌剂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1):33-35.

[2]卢玉玲,张书芝.评估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降糖作用和安全性[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5):54-55.

[3]仰艳冰.瑞格列奈片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8):16-19.

[4]徐冠雄,徐小琳.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老年患者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1):147-149.

[5]雷振.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9):107-108.

[6]刘文浩,张树风,程丽霞,等.甘精胰岛素联合拜糖平对老年2型糖尿病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71-74.

[7]曾冰梅,吴刚强,曾旭.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5):706-708.

格列奈类促胰岛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4年8月来本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其中男43例, 女47例, 年龄43~65岁, 中位年龄56岁。所有患者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 且所有患者均未接受胰岛素治疗, 排除患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停用降糖药, 并进行饮食控制, 运动治疗及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于餐前30 min注射诺和灵30R, 起始用量为0.4 U/kg, 每日早晚餐各注射1次, 监测血糖浓度, 对药量进行调整;观察组患者于每日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 起始用量为0.2 U/kg, 监测患者血糖浓度, 随时对药量进行调整, 患者于餐前15 min口服瑞格列奈2 mg, 3次/d, 并根据患者餐后2 h血糖水平调整剂量, 最大剂量不超过6 mg/次。疗程4个月, 观察治疗前后的FBG、2 h PBG、Hb A1c、FINS、BMI、低血糖发生率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FBG、2 h PBG、Hb A1c指标有变化,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Hb A1c指标下降,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FBG、2 h PBG指标变化相比,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治疗后, 观察组发生低血糖患者5例, 占11.1%, 对照组发生低血糖患者19例, 占42.2%, 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与治疗前相比, bP<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中一部分患者为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血中胰岛素增高对其补偿, 但相对患者的高血糖而言, 胰岛素分泌仍不足。此类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 仅有轻度乏力、口渴, 常在明确诊断之前就可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2,3]。瑞格列奈是一种口服降糖药, 其通过与不同受体结合以关闭β细胞膜中ATP-依赖性钾通道, 它使β细胞去极化, 打开钙通道, 使钙的流入增加, 诱导β细胞分泌胰岛素。

本实验治疗后, 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FBG、2 h PBG、Hb A1c指标有变化,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Hb A1c指标下降,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11.1%, 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42.2%,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更好,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9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5例。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停用降糖药, 并进行饮食控制, 运动治疗及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于餐前30 min注射诺和灵30R, 观察组患者于每日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 并于餐前15 min口服瑞格列奈。疗程4个月, 观察指标有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 (FBG) , 餐后2 h血糖 (2 h PBG) ,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 空腹胰岛素 (FINS) , 体质量指数 (BMI) , 低血糖发生率等。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FBG、2 h PBG、Hb A1c指标有变化,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Hb A1c指标下降,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11.1%, 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4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FBG、2 h PBG指标变化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更好,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2型糖尿病

参考文献

[1]王谨, 包勇, 庄婷婷, 等.非小细胞肺癌同期放化疗后重度急性放射性肺炎的预测模型研究.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3, 22 (6) :455-459.

[2]杨小东.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当代医学, 2011, 17 (7) :79.

格列奈类促胰岛素 篇5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在北京燕化医院综合内科住院, 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42例, 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 病程在2年以上, 其中男22例, 女20例, 年龄在64~81岁, 平均年龄 (72±0.5) 岁, 其中有12例合并有高血压, 合并冠心病9例, 合并高尿酸血症13例, 入选前因使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有明显的胃肠道反应不能继续坚持服用而改为单独使用瑞格列奈治疗至少1年, 但血糖仍然控制不良, 空腹血糖在9.0mmol/L以上, 午餐和晚餐后2h血糖13.0mmol/L, Hb A1c8.0%以上, 患者不愿接受每天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所有患者均无感染、酮症、酸碱失衡及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同时排除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和肿瘤。

1.2 方法

所有患者配合糖尿病饮食, 体力活动相对固定。甘精胰岛素组根据患者生活习惯按每天早上7点或晚上10点皮下注射一次甘精胰岛素, 甘精胰岛素起始剂量是每日0.2U/ (kg·d) , 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调整甘精胰岛素用量, 每2~3d调整1次, FPG≤5.0mmol/L, 不增加剂量, FPG在5.6~6.7mmol/L, 增加2U/d, FPG在6.7~7.8mmol/L, 增加4U/L, FPG在7.8~10.0mmol/L, 增加6U/L, FPG≥10.0mmol/L增加8U/L, 同时瑞格列奈剂量不变;预混胰岛素组, 根据血糖值来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于早及晚餐前注射诺和灵50R, 起始剂量0.4IU/ (kg·d) , 每日总量按2∶1比例分配至早、晚餐前皮下注射, 每3天根据血糖调整剂量至血糖达标。期间监测三餐前、后2小时, 晚上10点以及凌晨3点血糖, 连续2周, 直到血糖水平达标出院, 平均住院天数14d。出院后继续监测血糖和调整用量, 3个月后比较治疗前后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 (FBG) 、餐后2h血糖 (PG2h) 、糖化血红蛋白 (Hb Alc) 、体质量、低血糖的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 均数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

2 结果

患者基线时情况比较见表1。

两组用药前后FBG及PPG均下降,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但甘精胰岛素组中胰岛素的用量, 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少于诺和灵50R组 (P<0.001) , 见表2。

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P<0.01;▲P>0.05

3 讨论

随着人均寿命延长, 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增加, 老年2型糖尿病所占比例也将越来越大。从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 杨文英教授领导进行的一项全国性抽样研究, 中国14个省市, 年龄≥20岁的46239名成年人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显示:≥60岁组糖尿病患病率达到20.4%[1]。

而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常常合并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害。本观察组42例患者其中有12例合并有高血压, 合并冠心病9例, 合并高尿酸血症13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增高, 而低血糖又易致心、脑、肾等脏器损害加重、血糖控制进一步恶化, 病情更趋严重。此外, 老年糖尿病患者还存在视力差、记忆力衰退、认知功能障碍等问题以致治疗的依从性差和临床症状轻微或滞后, 也是血糖、血压等控制不佳和易发生低血糖的重要原因。

UKPDS研究表明, 强化胰岛素治疗能够通过降低血糖使2型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及肾脏病变明显改善, 如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每降低1%, 可使微血管并发症降低35%, 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发生率下降25%等。但新近研究ACCORD试验结果又显示强化血糖控制的低血糖风险是标准血糖控制的三倍,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ACCORD研究中严重的低血糖风险发生于Hb A1c更高的人群, 老年糖尿病患者即是如此, 且病死率也有相同的趋势 (Hb A1c每增加1%, 病死率约增加20%) 。Diabetes Care 2008年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 指出糖尿病并发症风险不仅与Hb A1c有关, 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血糖波动都密切相关。Hb A1c仅是反映采血前1~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并非反映血糖的全部。空腹血糖可作为胰岛素抵抗的直观标准;而来自欧洲DECODE和亚洲DECODA的流行病学观察表明:与空腹血糖相比, 餐后2h负荷血糖升高已成为独立于空腹血糖的死亡预测因素。而血糖波动本身可激活氧化应激反应, 导致内皮功能障碍, 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血糖波动越剧烈, 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越大, 并且波动性高血糖对病死率的影响大于稳定性高血糖。不仅低血糖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而且低血糖也增加了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2]。国外一项由16871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参加的临床研究结果, 观察患者平均入院期间血糖值与病死率的关系, 统计结果显示, 急性心梗的病死率不仅和高血糖相关, 而且和低血糖亦相关, 两者呈双J形曲线。值得注意的是:低血糖出现的时候其病死率上升非常陡峭, 而高血糖则相对较为平缓的上升, 说明低血糖的危险更大[3]。

因此,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 尤其是其存在病程长、并发症多、依从性差等特点, 更应选择有效、安全、方便的治疗方案, 有利于血糖控制, 延缓患者重要器官的损害, 提高生活质量, 延长其寿命。在本临床研究中, 2组42例平均年龄 (72±0.5) 岁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 结果显示, 甘精胰岛素与瑞格列奈联合应用组与预混胰岛素组相比, 均可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 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 但在发生低血糖风险和胰岛素用量上前者比后者明显降低, 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LAPTOP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研究, 选取364例口服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24周, 旨在对比每天1次甘精胰岛素加口服降糖药治疗与每天2次预混胰岛素30R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结果显示:与预混胰岛素组相比, 甘精胰岛素组患者安全达标率 (Hb A1c<7%且无低血糖) 提高59%, 低血糖事件降低59%[4]。甘精胰岛素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合成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皮下注射后机体吸收延缓, 可维持24h以上, 无峰值现象, 较符合人体生理性基础胰岛素分泌;且临床应用方便, 不需摇匀, 每天只需注射1次, 不限时间, 是一种能较好满足基础胰岛素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降血糖作用平缓, 血糖波动幅度较小, 低血糖发生少[5]。但甘精胰岛素对餐后血糖的控制不佳。瑞格列奈在胰岛β细胞膜上具有高亲和力的结合位点, 结合与解离快速灵活, 促使钾通道迅速去极化与复极化, 因而刺激胰岛素释放快速而短暂, 有助于恢复胰岛素的早期分泌相, 避免了持续刺激引起的慢性高胰岛素血症;同时它不抑制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生物合成, 也不直接刺激β细胞胰岛素胞分泌作用, 避免了胰岛β细胞功能耗竭, 在保护胰岛B细胞残余功能和控制餐后血糖上有一定优势。两种药物联合应用, 取长补短, 与传统的预混胰岛素治疗相比, 特别是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 在保证达到良好血糖控制的同时, 减少了低血糖的风险, 大大提高了患者依从性, 对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都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Yang WY, Lu JM, Weng JP, 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 2010, 362 (12) :1090-1101.

[2]Monnier L, Colette C.Glycemic Variability:Should we and can weprevent it[J].Diabetes Care, 2008, 31 (2) :150-154.

[3]Mikhail K, Silvio E, Harlan M, et al.Glucometrics in PatientsHospitalized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Defining theOptimal Outcomes-Based Measure of Risk[J].Circulation, 2008, 117 (8) :1018-1027.

[4]Riddle MC, Rosenstock J, Gerich J.Comparison of basal insulinadded to oral agents versus twice-daily premixed insulin as initialinsulin therapy for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 2005, 28 (2) :254-259.

格列奈类促胰岛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新入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70例作为观察对象,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的断标准[1],其中男46例,女24例,年龄42~78岁。空腹血糖>11.1mmol/L (或) 餐后2h血糖 (PBG) >14mmol/L,糖化血红蛋白 (Hb Alc) >10%。排除严重感染、心功能不全、肝肾疾病、1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疾病。以前未曾接受过口服降糖药或皮下胰岛素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及BMI等基础资料对比分析,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两组一般基础资料对比分析见表1。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予甘精胰岛素加瑞格列奈治疗,甘精胰岛素起始剂量10U,每日一次,瑞格列奈0.5~2mg三餐前口服。对照组予美敦力胰岛素泵持续注射诺和灵R,初始剂量0.5~0.6U/ (kg·d) ,其中60%作为输注基础量,40%于三餐前30min输注餐负荷量。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FPG、2h PG、糖化血红蛋白 (Hb Alc) 、体质量指数 (BMI) ,观察3个月。

1.3 检测方法

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HbAlc测定采用拜耳公司的糖尿病专用分析仪,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4 疗效评价标准[2]

根据我国药物监督管理局降糖药物评价标准,以FBC测定为标准。显效:FBG降低>30%或<7.0mmol/L;有效:FBG降低10%~29%或<8.5mmol/L;无效:FBC无变化或降低<10%。总有效率按显效+有效计算。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表2)

经治疗后,两组FBG、2hBG、HbAlc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2.2 两组疗效比较(表3)

经治疗后,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2.3 不良反应

观察治疗过程中共发生低血糖3例次,无1例出现意识障碍,甘精胰岛素平均用量 (28.5±4.7) U/d,患者体质量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其基础胰岛素及餐时胰岛索分泌均明显下降。从而引起空腹及餐后血糖升高。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可能是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主要原因[2]。

磺脲类药物作为一线治疗2型糖尿病高血糖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它主要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控制高血糖。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随着病情发展,β细胞功能通常进一步的衰退,磺脲类药物作用减退,出现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在这种情况下,需改用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或新一代磺脲类药物,同时加用基础胰岛素治疗,尽快将血糖控制达标。近年来胰岛素的应用种类已从常规的人胰岛素逐渐向更先进的胰岛素类似物转换,长效的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的问世,为糖尿病患者的基础血糖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方式[3]。

甘精胰岛素皮下吸收平稳,作用时间长,每日只需注射一次,平稳吸收无峰值,有效作用24h,低血糖发生率低,患者易于接受。此外,甘精胰岛素补充基础胰岛素有利于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但单独使用基础胰岛素很难使HbAlc水平下降至7%以下,究其原因可能与餐后血糖没有很好地控制有关[4]。

瑞格列奈是一种非磺脲类促分泌剂,能迅速关闭钾通道,刺激胰岛β细胞发挥作用,刺激胰岛素分泌,有效控制餐后高糖,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取长补短,能够较好地控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其中瑞格列奈可有效恢复胰岛素早期分泌,甘精胰岛素可较好模拟基础胰岛素分泌,从而有效降低血糖,使血糖平稳,从而达到良好的整体代谢控制,临床应用安全有效[5,6]。

本组资料显示,经治疗后,两组FBG、2hBG、HbAlc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综上所述,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能给有效控制血糖,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

摘要:目的 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新入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70例作为观察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 观察组予甘精胰岛素加瑞格列奈治疗, 甘精胰岛素起始剂量10U, 每日一次, 瑞格列奈0.5~2mg三餐前口服。对照组予美敦力胰岛素泵持续注射诺和灵R, 分析并比较其治疗前后空腹血糖 (FBG) 、餐后2h血糖 (PBG) 、糖化血红蛋白 (HbAlc) 变化。结果 经治疗后, 两组FBG、2hBG、HbAlc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 且观察组上述指标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能给有效控制血糖, 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

关键词:2型糖尿病,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97.

[2]孙良.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糖尿病6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36) :115-116.

[3]江世亭, 汤仁礼, 余赛英, 等.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9, 27 (5) :156-157.

[4]谷秀兰.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9, 1 (2) :35-36.

[5]李蕴瑶.瑞格列奈治疗38例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10) :76-77.

上一篇:人工林的种类及用途下一篇:地膜覆盖机现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