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向

2024-05-25

专业性向(精选12篇)

专业性向 篇1

今年将继续加大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 同时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实行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政策。

农业部近日发布《2013年国家支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 内容涉及粮食生产、渔业、畜业以及农民生活、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共38项举措。其中提到, 今年将继续加大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 同时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实行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政策。

农业部表示, 今年良种补贴政策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 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 长江流域10个省市和河南信阳、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的冬油菜, 藏区青稞实行全覆盖, 并对马铃薯和花生在主产区开展试点。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青稞每667 m2补贴10元。

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则继续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 (场) , 补贴机具种类涵盖12大类48个小类175个品目, 在此基础上各地最多可再自行增加30个品目。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行定额补贴, 即同一种类、同一档次农业机械在省域内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

今年一号文件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落实一号文件, 农业部表示, 今年国家将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实行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等政策。

此外, 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今年中央财政还将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 安排151亿元;并且, 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并适当提高今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其中, 小麦 (三等) 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 kg 112元, 比去年提高10元, 提价幅度为9.8%;早籼稻 (三等, 下同) 、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50 kg 132元、135元和150元, 比去年分别提高12元、10元和10元, 提价幅度分别为10.0%、8.0%和7.1%。

专业性向 篇2

[摘要]园林专业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效果才能得以保证。

[关键词]园林 实践教学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175-01

一、强化技能培养理念

园林教学的实践性和季节性强,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应牢固树立技能培养思想,始终以技能培养为中心。在每学期之初,制订该学期的实习实训计划,并在该学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并按步骤有效实施。《花卉栽培》《园林苗圃》《观赏树木》等专业课,在教学目标、内容、顺序、手段等方面,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根据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紧密与季节、天气相结合,有选择、有侧重,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才能不失时机、不误农时,达到预期效果。

二、全面实施实践教学

(一)向实训基地要效果

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和所需的持续栽培管理,决定了该专业必须建有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以保障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丰富其专业阅历。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的园林专业时常把课堂搬到绿地,以校园绿地和衡水市区公共绿地为主要实训基地,结合外地参观实习,在干中教,在学中干,开拓了师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在理论教学时,又把绿地搬到课堂上。

(二)向教学资源要效果

在校内教学专用基地欠缺的情况下,师生齐心合力,因地制宜,开荒造绿,利用边角空地,见缝插绿,让原来的废墟地变成了块块花坛。引进外源,内外结合。为丰富植物繁殖材料,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搜集种子、枝条等30多种,与学生一起种在校园中和收藏留作标本。另外,插花制作练习发动学生就地取材,搜集废弃物的容器;为弥补插花材料的不足,专门搜购了可以重复利用的塑料花及绢花;室内扦插实训课之前,发动学生收集废弃的矿泉水瓶和纸杯作为实训容器。

(三)以点带面就是效果

每个班级都有喜欢专业,并能够吃苦耐劳的学生,根据其兴趣爱好,适当分配一些日常栽培管理任务给他们,使之能够观察到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并富有成就感。2009级申伟和史高飞;2011级田宇、高学越;2012级工程专业许淼、韩金刚、常龙、方泽境、刘鹏、张静、宋歌等,在劳动中寻找快乐,并且乐此不疲。榜样的力量带动了更多的学生,这便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向教学内容要效果

以教材为知识体系,以生产绿地为实际。为了增加学生动手练习机会,确保实习实训效果,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植物的物候期及重要节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抓住国庆节、五一节期间的参观实习;春季枝接、秋季芽接;春秋两季的播种、扦插育苗等。观赏植物丰富多样,而且新引进物种和对野生植物的开发不断增多。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不断补充更新,并及准确传递给学生。

(五)向教学方法要效果

园林专业《花卉栽培》《插花技艺》等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实例分析法、演示法、模拟法等;实践教学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识别、观测调查、设计练习等。

(六)向教学手段要效果

教学使用多媒体设备,结合网络搜图和照片自拍,制成课件进行教学,直观醒目,以看图说话的形式浏览相关的专业技能内容,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收到了间接的效果。

(七)向时间要效果

在课程总教学时数不变的情况下,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例如,《园林规划设计》《盆景与插花技艺》课程,在课堂上抓紧时间讲授,以便节省更多的时间用于设计练习和插花制作。此外,还根据天气状况安排实训教学场地。如果天气合适,则安排在室外观察或操作,将课堂讲授调为实习或实训。

三、教学效果良好

(一)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通过努力,师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实现了教学的第一时间、第一印象、最佳效果。将校园绿地作为露天课堂,边看、边讲、边做成为教学的常规模式。就《花卉栽培》《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插花技艺》等多门课程,时常在下课铃响起后,学生依依不舍。

(二)考核成绩良好

被测学生期末考试成绩,95%的同学均达到优良。历年学生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成绩,全部合格通过。2010年,2008级技能鉴定有98人参加考试,96人取得了高级工证书,其余2人获得中级花卉工证书。

(三)实践技能得到提高

2012年5月,河北省首届插花大赛中,两队均获团体三等奖及个人劳动能手称号;河北省2013年10月20日,河北省第二届插花比赛中,刘晓云等获得团体二等奖,专科组一等奖。2013年“唐山杯”河北省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赛中,张静等4名学生获专科组优秀奖。2013年河北省园林快速设计竞赛中,专科组王嘉寅、任燕分别荣获二、三等奖。通过实践教学,每个学生都学会了制作植物标本;掌握了播种、扦插、嫁接等繁殖技术及计算机辅助制图、测量技术等。

(四)改善校园环境

通过实践教学,收获了多种花卉种子,又在合适季节进行扩繁,培育花卉苗木,美化了校园。

(五)提高了就业能力

调查显示,从事专业重要岗位工作的毕业生,均为在校期间认真学习,喜欢专业的优秀学生。史高飞、郝永杏、闫倩倩、吴微、王杏等现正从事专业工作,并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有出色表现。

专业性向 篇3

大多数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前,对“职业”这一概念的认识还处于混沌状态。现代社会有几千种职业,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从业者有不同的要求,每位中职生都有着不同的职业性向。如果中职生能够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那么这必将大大有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 因此,对中职生职业性向测评的研究就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业性向测评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从学校角度,帮助中职生做好职业设计和职业选择,引导学生“择己所能,择己所爱”,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另一方面,要促进学生更加注重对自身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有意识地了解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了解专业知识结构,从而制订学习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才能逐步缩小自身职业能力与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

二、职业性向理论研究概述

1.职业的内涵

我国学者对“职业”这一概念的内涵表述:潘锦棠认为,职业是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工作。陈婴婴认为,职业是个人进入社会物质和非物质生产过程后获得的一种社会位置。黄友生认为,职业是指人们为了谋生和发展而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业业务的社会劳动。中国职业分类大典称,职业是“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

2.对性向的理解

在英国《牛津大辞典》里,对“性向”的解释经历了多次修订:做任何事都要具备的智力、才智,一种自然倾向性或习性,适合于一种目的或职位的品质,做任何事都要具备的一种自然能力,适合于任何情况的智力适合性。性向具有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及个性品质的特征。

3.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

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兰德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他对人进行了兴趣、能力、人格和价值观等要素分析,将人分为六大类,即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常规型(C)。职业也可以分成六大类。个体人格与职业是否匹配,决定了个人职业满意度和成就感。霍兰德认为,个体通常会选择那些能够满足个人需要而且能够增加个人职业满意度的职业。理想的职业选择是使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相互协调和匹配。两者的协调和匹配,才能使个体的才能与积极性达到最佳状态。

霍兰德提出的六种人格类型特征及其适宜的职业如下:

①现实型(R)人格倾向是:喜欢具有基本操作技能的、有规则的工作。这种类型人格的人适宜的职业有:技术性职业(机械装配工、摄影师等),技能性职业(技工、修理工等)。②研究型(I)人格倾向是:理性、精确等。这种类型人格的人适宜的职业有:工程师、科研人员、系统分析员、医生等。③艺术型(A) 人格倾向是:冲动、理想化、直觉等。这种类型人格的人适宜的职业有:艺术方面(如雕刻家、导演、建筑师),音乐方面(演奏家、歌唱家),文学方面(剧作家、小说家)。④社会型(S) 人格倾向是:善社交、洞察力强、友善、合作。这种类型人格的人适宜的职业有:教育或社会工作者。⑤企业型(E) 人格倾向是:独立、自信、精力充沛等。这种类型人格的人适宜的职业有:企业领导者、政府官员、营销等。⑥常规型(C)人格倾向是:谨慎、保守、稳重。这种类型人格的人适宜的职业有:图书馆管理员、文秘、会计、行政助理等。

六大职业类型的关系可以用六边形表示(如下图)。

六边形的六个角代表六种职业性向类型。六种类型之间存在不同的关系。大体可描述为三类:

①相邻关系,例如I与A、A与I、S与E、E与S等,这两种类型个体之间共同点较多。②相隔关系,例如I与C、I与S、R与A、R与E等,这两种类型个体之间共同点比相邻关系少。③相对关系,在六边形上对角线位置上的类型之间即为相对关系,例如E与I、I与E、A与C、C与A等,这两种类型个体之间共同点较少。霍兰德认为,只有当个体与职业属于同一类型时,才能达到相得益彰的状态,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和才能才会得到最好发挥。职业性向越相关,个体越容易选择某种职业,且个体与职业的适应度越高;如果个体进入的是与个人职业性向完全不同的职业环境,则个体工作可能难以适应岗位要求,难以享受工作的乐趣,甚至会感到痛苦。

三、研究方法

1.测试对象的选取

河南省外贸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笔者在该校二年级随机选取了230名学生。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通常会在第三年进入为期一年的实习期,因此,对于《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的测试,这些即将进入实习期的二年级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积极参与的良好态度。被试学生根据指导语完成《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的测试,并于一个月后进行重测。

2.职业名称的处理

①职业名称的来源。职业名称来源于《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

②职业名称的筛选修订。为了解中职生对各职业名称的熟悉程度,研究者把《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中涉及的职业名称编制成《中职生职业熟悉度问卷》,对河南省外贸学校二年级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7份。对于回收问卷,凡出现全部勾选或空项较多的问卷,作为废卷处理。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79份,有效回收率为97.2%。

③《中职生职业熟悉度问卷》的测试。被试者可以借助网络或工具书查询相关资料,没有给予严格的时间限制。以每个职业被选择的次数作为计分指标(熟悉度指数),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保留熟悉度指数高于0.5的有效问卷数的职业名称,并据此筛选修订《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中的职业名称。

3.内容效度检验

在正式施测前,预先组织小团体预测试,没有出现“天花板效应”与“地板效应”。

4.统计分析

最后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采集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测试结果

1.项目分析

对279份问卷做项目分析,主要指标包括每份有效试卷中六种不同职业类型分类得分的平均数、标准差,以及每份问卷所显示每位被试者在前后测中反应的相关。

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测量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每份问卷中六种不同职业类型分类得分的平均数分布于15和28之间,标准差分布在0.79和0.98之间。没有出现“地板效应”与“天花板效应”,分布比较均匀。第二,每份问卷所显示每位被试者在前后测反应的相关显著(p<0.02)。表明被试者在前测与后测中维持有相同的倾向,即在后测中仍保持与前测相同倾向的职业选择。

2.信度分析

①重测信度。对被试者间隔一个月,前后测所得的职业性向类型进行相关分析:第一,对被试者在六种职业类型上的得分高低进行排序,计算前、后测中六种职业类型排序的相关。结果表明,被试者前、后测所得的职业性向类型及六种职业类型得分的排序显著相关。被试者在前测中得到的职业性向类型与后测的结果显著相关(r= 0.75,p=0.02<0.05)。这说明,被试者在前测中得出的职业性向类型,在后测中较大可能维持同一类型。第二,被试在六个职业类型上得分的等级相关也显著(p<0.05),被试者在前测中如果某种职业类型得分最高,在后测中也较大可能是该职业类型的得分最高。这表明,在不同时间进行测试,《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

②折半信度。将《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按前后顺序,将计分部分的内容均分为两部分,按六种职业类型分别计算两部分之间的相关。六种职业类型的折半信度系数在0.68至0.85之间。这表明两半题项得分之间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3.效度分析

①内容效度。结合中职生实际,通过《中职生职业熟悉度问卷》,筛选保留中职生熟悉度较高的职业名称选项,使被试者对《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中的职业题项有充分了解,不会因为对职业名称的陌生而产生测试偏差。同时,还使得测试的题项能够较全面地代表中职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

②结构效度。霍兰德认为,职业兴趣各类型点之间的相关与它们的距离成反比关系,即相邻职业兴趣间的相关最大,相隔职业兴趣间的相关次之,相对职业兴趣类型间的相关最小。

《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各类型的相关矩阵(如下表)

由上表可知,在两两类型之间相关里,除了3组(RC、IA、RS)不符合,大部分的相关关系均符合霍兰德的理论假设。可以认为,各类型之间的相关关系基本符合霍兰德的六边形模式,结构效度良好。

五、结论

一般认为,信度系数在0.7~1.0之间的测量较为可靠。信度检验结果表明,重测信度系数和折半信度系数均较高,这表明《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信度良好。在两两类型之间的相关关系中,除了3组(RC、IA、RS)不符合,大部分的相关关系符合霍兰德的理论假设。现实型(R)与常规型(C)相关较低,可能与目前我国中职生动手实践能力与理论学习能力相差较大有关。研究型(I)与艺术型(A)相关较低,可能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对艺术教育重视度不够有关。蔡永红、林崇德等研究者针对国内中学生进行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现实型(R)与社会型(S)相关较高,反映出中职生动手实践能力与社会化活动能力较强。

总之,我们对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在中职生职业性向测评中应用的测量学指标较为满意。由此笔者得出以下结论: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可以作为中职生职业性向的有效检测工具。

专业性向 篇4

1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特征与方向

1.1 群内建设的服务领域和行业背景

所谓专业群就是围绕服务领域或是技术领域设置的特殊专业教育, 群内各专业具有相同的服务领域和行业背景, 它充分反映了高职院校的物质基础、社会关系与文化基础, 是专业教育长期发展沉淀下来的。

1.2 群内专业教学条件及课程内容

同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和课程内容大致相同, 这就说明专业群内拥有相同或相近的行业背景、技术基础、服务领域, 同时它也是在共有的平台课程和基础课程之上建立起来的。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群内各专业具备相同的实训条件、师资队伍以及课程内容等。

1.3 专业群构建方式

专业群建设主要以产业链、学科基础以及职业岗位三种方式, 也就是说无论是哪种构建方式或是选择群内何种专业, 均应考虑专业间资源共享, 充分实现专业群建设所需要的课程、实验、实训、师资等资源的优化及合理配置, 努力降低专业群建设成本。专业群建设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专业方向, 减少或增加相关专业内容, 以便于不断提升办学效益、适应市场需求以及经济社会服务能力。

2 高校专业群建设内容

2.1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满足现代化人才培养需求, 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及目标。高职院校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应尊重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人才培养既要重视技能技术水平的提高, 同时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忠诚企业、团结互助、以身作则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精神, 进而具备创新、技能、服务的核心能力。

2.2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不断加快我国人才建设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 大力推动课程与职业发展目标、专业设置和产业、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及终身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对接, 努力加快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建设, 积极大胆选用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 并将技能训练、顶岗实践和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能够逐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直接进行企业定员、定位、顶岗实习, 争取在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的共同指导下来完成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2.3 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努力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以便于更好地满足科技进步、产业转型升级, 从我国当前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任职要求出发, 突出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 制定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标准, 努力开创项目化教材和课程, 积极推动相应制度建设。

2.4 建设实训基地开放共享

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各专业内的资源共享, 提高各类设备利用率、建立专业核心技能训练。高职院校要坚持技能培养、产学结合及应用办学路径, 明确教学实训基地功能定位, 也就是构建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实践教学中心、创新创业平台、企业职工培训中心, 进一步显示出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和共享性。

实训基地建设应当积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 合理利用政府资金进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既可以是在整个学校也可以是学校部分, 以便于不断改善实训条件, 加强技能训练, 不断完善专业群发展和建设, 人员培训应当面向社会、面向实际, 努力提升设备使用效益及效率, 更好地完成一举多得目标。

2.5 建设“双师型”团队

“双师型”团队是专业群建设的基础。“双师型”团队建设可以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和骨干教师制度, 重点推动技术水平、企业背景等方面的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保证企业建设实际效益, 采用轮流选派方式和顶岗实践, 积极了解企业情况和争取技术服务, 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

2.6 构建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一体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构建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学习平台, 丰富专业资源内容, 形成鲜明的课程网站。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网络适应性较好, 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媒体资源, 明确信息化教学目标。建立操作方便且开发功能较强的仿真软件系统, 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不断降低专业课程教学成本。因此, 优化信息化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率, 推动行业、区域建设的共享性, 让学生能够在学校最大程度的享受到相关专业资源。

2.7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高职院校应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确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综合系统建设。因此, 高职院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目的、效果及过程, 并对能够影响教学质量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制, 进而提升人才培养持续性监控。

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全员性、持续性原则, 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努力完善确保质量, 并不断加强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监控体系制度完善、机制有效、运行正常。为切实保证实际效果, 高职院校还应建立教学质量联合监控机制, 以及毕业生质量调研制度、教学质量分析总结制度,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的保障体系。同时, 高职院校要注意采纳用人单位代表和校外专家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 征求他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等方面的意见或建议, 从而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和对毕业生的真实评价, 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3 专业群建设分析

由于专业群建设较为复杂, 它给师生认识、教学质量监控以及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等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为了加快专业群建设, 实现各方面的稳步发展, 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下两方面原则。

3.1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出于对职业教育同经济建设间的关系考虑, 专业群建设不应脱离内部实际状况以及外部客观环境。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 结合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地理位置、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环境, 以便于更好地顺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3.2 重视质量建设, 提升实际效力

专业群建设应坚持做好以下五点内容:第一, 坚定专业群建设方向性, 确立专业群建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提升办学效益的资源共享;第二, 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资源配置科学合理性, 加强专业群结构建设, 丰富群内建设内涵;第三, 明确专业群内各专业作用及地位, 增强专业间的联系, 了解群内各专业功能与地位;第四, 顺应专业群规模控制, 只有恰当的规模建设才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第五, 时刻掌握专业群动态性, 以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 优化专业群内容和结构调整。

4 结语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优势, 不断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 进一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掌握时代发展动态, 不断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及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 专业建设到专业群建设的转变已经势在必行, 专业群建设更好的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了有效的课程体系, 创建了良好的资源共享平台, 是提升现代化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专业群建设,教学资源,办学优势

参考文献

[1]曾宪文, 闫萌.简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基于量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8) :33-36.

[2]赵坚.适应物流产业群发展需要的物流专业群建设研究——以重庆市物流产业群为例[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 (6) :29-31.

关于司法应该向专业化发展的材料 篇5

1、浙江大学的贺卫方教授,他以〈不走回头路〉作为核心观点,表达了他对当前司法改革

方向的忧虑。他说:“司法不独立,永远屈从于某些地方政府官员的权力,还有甚么公正可言?”他认为,“现在的局势是,一些人要否定过去十多年的司法改革的最基本的思路。他们认为,不能走专业化道路,要走大众化(即所谓的民主化)道路。”在贺卫方看来,中国的司法独立好不容易才开始起步,却又有走回头路的趋势;国家一方面追求司法的专业化,另一方面又强调司法的民主性,强调“大众司法”,两个目标相互矛盾,相互冲突,从而使司法独立大打折扣。

2、贺卫方教授观点是司法应朝专业化方向努力:

“我认为法律职业的建构还是应该朝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去努力、去推动,职业化、专业化这条道路并没有错误,一个真正为人民作出贡献的司法群体,他们的语言,他们某些职业伦理的规范,偏偏是人民不大理解的。英国、美国的情况都是这样,他们绝对不会说为了让人民喜闻乐见,而把法律的语言的专业性去掉。

市场化与法治唇齿相依,所以现在面临同样的指责是毫不奇怪的。现在存在的腐败蔓延、贫富分化、社会不公不是市场化改革导致的,而是完全相反,是改革不到位的问题,是市场化还没有达到彻底程度造成的问题。同样,现在存在的司法不公等问题,也不是司法改革有问题,而是司法改革没有完成、是司法不独立的结果。真正的司法责任的清晰化和明确化,司法权运行中的中立、透明,都没有做到。司法改革在不到位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问题,就要走回头路,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3、何兵教授的观点是司业性不应排斥司法民主性:

“司法民主化批判者津津乐道的一个理由是,司法活动如此复杂,涉及专业术语的理解,法律要件的推演,普通人民无法理解,遑论参与。此言的实质是,人民水平不行,无法参与司法。我以为,这是历史上多次被批判的司法神秘主义的再一次抬头,是将司法的专业性无限拔高,从而为司法塑造神秘的外衣并进而造神――法官。为了造神,我们给法官们披上了法袍,但结局如何?“法袍穿在身,我心还是那颗心!”我考察瑞典法庭时发现,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们全都便服上庭,国家不为他们配发任何服装,无论是法袍还是西装――正义与法袍无关。而瑞典司法的公正廉明又是举世公认的。

无论造神者的良苦用心为何,造神的最终结局都是蔑视“人”,具有反民主性,对此造神者自身和社会大众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我当然承认,司法有其专业性,专业术语和法律推理确非常人所能操持,这是职业法官们存在的理由,但不是职业法官们垄断司法权的理由。作为辩论,我想请教批评者们,这些复杂的法律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法律不是议会里那些非专业人士表决出来的吗?当代社会,立法的重要性、立法的程序和实质复杂性远远胜于司法工作,我们可否因此要求人大代表必须法科毕业?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今天,司法的专业性并非高高在上、一枝独秀,专业性还表现在行政和立法过程。这个国家不仅法官在执法,行政官员也在执法。如果专业性构成是排斥司法民主的理由,则它同样是构成排斥行政和立法民主的理由,最终使民主无容身之地。

4、我觉得职业化的意义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个法治统治本身就是一种法律人的知识,法律人的技术,法律人的理念对社会秩序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和调整,如果宽泛来理解的话,这种法治带有精英化的色彩,我们所说的精英不过是托克维尔所说的法律人集团,他们是一门不能普及的学科的大师,由于他们对法律的一种研究和实践,使他们养成了对规范和秩序的热爱,使得他们对于来自民众盲动的情感总是抱着不屑一

顾的态度,他们一方面要控制政府的权力,另外一方面也要控制人民表达不满的方式。用一种人工制作出来的一种空间,运用一种人工的理性对社会做出判断,这样法治社会才能形成。

第二个方面,专业化、职业化的价值在于只有职业化才能够建设真正的宪政,宪政秩序在西方的形成历史,专业化的法律人群体的崛起对宪政带来的一种影响。他们渗透到政府之中,成为司法权的一个获有者。司法权力变成了非常专业化的一种权力,没有哪个人可以不经过法律家这样必要的教育和训练就可以成为法官,这实际上是司法权变成一种专业化的独特力量,尤其审查权通过司法的方式,对立法机关、行政机关进行制约的时候,整个宪政框架结构都离不开这种专业化力量,它是宪政秩序得以形成的前提。

第三个意义在于专业化能够保证法律的精确性和可预期性,法治社会优于人治,就是我们能够预测一个法官会做出怎样的判决,专业化能够保证这种决策的精确性和可预期性。

第四个方面,专业化意味着法律人成为一种真正的人群,他具备了跟其他力量相互交涉的能力,意味着建立一种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冲突,如果没有冲突,和谐社会是建立不起来的,而这个冲突本身包含着不同行业、群体、组织之间的冲突。当然冲突之外还有妥协,当法律人形成了一个团体的时候,他们的知识、语言、技术跟其他社会力量形成了一种冲突,而和谐社会建立的前提之一就是冲突之下的一种妥协。没有冲突这个前提,是不可能构成和谐社会的,这是构造合理社会的必要的紧张关系。

专业性向 篇6

校内实践新范式专业主导专业链主导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运行依然停留在以单一专业主导的水平,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除了要满足教学的需要以外,还要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构建校内实践基地与相关企业合作组合新模式。要实现这一新模式,转变校内实践的基本范式变得日益重要。

一、传统“单一专业主导”范式的形成及其存在問题

1.传统“单一专业主导”范式的形成

高职院校建立之初,由于没有现成的制度规定,学生校内实践主要借鉴发达国家及国内学生实习的经验,按照本专业狭义的体系设置校内实践基地,它主要体现在从单个专业本身,即从专业培养目标所阐明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主要在岗位与课程的结合、仿真模拟等形式体现。

2.传统“单一专业主导”范式存在的问题

(1)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专业技能素质和全面职业素质的矛盾。一方面,没有专业技能素质不可能做好某一岗位的业务工作;另一方面,没有学生全面的职业素质又不可能胜任某一岗位的各方面工作。专业技术技能是全面素质的显著特征和质的表现,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促进、不可偏废。

(2)在实训的安排上,存在着集中实训教学与分散实训教学的矛盾。分散实训虽然能与实训平台保持合理的组合,却又给实训师资、实训组织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也给班级教学与管理带来了严重的混乱。

(3)在实训教学的功能上,存在着实训学习功能与经营管理功能的矛盾。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活动犹如工科学生的实验活动,有一个让学生熟悉、适应、参与的过程,自然存在时间、机械设备和资源的开支与损耗过程,学生设计制造出某种成功的产品是其实践过程的结果,而不是实训的唯一目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这种效益可以作为评定检测学生的依据之一,但不能作为其唯一的依据,因为挫折和失败对实训者来说同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是收获成果形式不同罢了而已。

(4)在实训教学的方式上,存在着课堂模拟实训与社会实战之间的矛盾。通过一定的情景设计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能收到不是实战胜似实战的效果。用真实的案例进行模拟实训得到了世界教育界的充分认可与肯定,特别是在工商管理人员的培训方面更加广泛地使用。

二、专业链主导范式运作的理论基础

“专业链”,指学校的专业设置是以“链条式”组成有机整体的一种专业设置模式。专业链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必须必须依托优势转业和特色专业形成专业链和专业链平台,以此对接地方(区域)经济产业链;第二层次,是在相关专业群内部形成链条。科学打造专业链,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以为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的人才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

对于专业链的研究和实施,国内高校并不是很多。目前只有少数职业院校有所探讨,主要存在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提出以专业链、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实现学生就业无缝对接,学校专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并适当进行调整。第二种类型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奉化职中为主。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建设科学专业链,服务信息产业链,宁波奉化职中形成了“服装设计、服装财会、服装外贸、服装工艺和服装模特”链条式的专业格局。这两所学校主要探索专业群内部形成链条。

三、专业链主导范式的构建

1.以温州名购网为平台,形成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的专业链

早在2009年上半年,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温州市政府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温州名品购物中心”目标的号召,在温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温州市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温州名购网”,中文版网址为www.minko.cn。经过近2年的运营,市场反映良好。

2.以学生技能竞赛为核心,推进专业核心技能向外延伸

从2008年开始,我院多次组织各教研室教师调研讨论,在不断变革的经济体系中如何提高经贸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决定在学生中以各类技能竞赛为核心开展提升综合素质。在提升综合素质的过程中既体现专业核心技能的增量变化,又体现专业群内所需要的专业核心外延技能的增量变化。

3.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抓手,实现专业群内顶岗与就业无缝对接

一方面,对于企业不需求,暂停或取消合作;对于开明企业主有需求的,且能够按照导师制提供学生顶岗的,大力扶持,给予优惠条件如协助企业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到相关行业协会了解行业会员企业的近期动态,重点开拓有联合培养学生经验的企业作为作对象,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学校及学生三方共赢。

4.以学生自主创业为补充,推进专业间核心技能互补与优化

面对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的态势,我院主动抓住这一机遇,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创业的良好环境。2009年开始,每年邀请淘宝网专家到学院为学生提高理论讲解,学生受益匪浅。

四、结论

高职院校可以借鉴专业链思想,以某一重点专业为核心,整合重点专业上游职业技能到下游职业技能的链条,形成循环回路,依此带动辐射整个专业群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在开放的状态下,学生整合各种资源,按专业链技能要求参与、完成各项任务,通过真实项目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迁移能力、职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等。

参考文献:

[1]“专业链”:奉化职业中心服装专业设置新格局.奉化教育网,2007-9-6.

[2]彭元.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职教链对接产业链.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8-10-8.

[3]工程大以专业链、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实现学生就业无缝对接.上海新闻网,2008-2-13.

专业性向 篇7

现阶段, 在我国农村, 尤其是在欠发达的偏远山区县市, 由于油价的不断上涨, 从事货运物流的行业市场门槛偏低, 同时货运物流企业间同行竞争激烈, 利薄成本高成为这一行从业者的普遍现象。农村道路汽车货物运输发展在经历了“有货无车运、有货必有车、有车没货运”三个阶段后, 现在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困难。

首先, 农村道路货运经营主体存在着“多、小、散、弱”的现状。长期以来, 货运市场的政策, 除根据《道路危险品货物运输管理规定》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开业条件需自有专用车辆5辆以上的限制性规定外, 其他货运企业开业基本没有车辆数量限制, 进入行业的门槛很低, 导致货运经营主体多而小, 以至于不少经营主体只有一至二辆货运汽车, 造成农村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主体“多、小、散、弱”的特征非常明显, 这也加剧了农村货运业主对有限的货运资源进行恶性竞争。

其次, 农村货运市场运力结构不合理。目前, 在不少农村地区都存在着运力结构不平衡的矛盾, 其中, 中小型货车所占比例偏大, 专用货车和集装箱运输车辆所占比重偏小。普通货车的运力过剩直接导致货运市场的竞争加剧。不合理的运力结构加大了资源消耗, 降低了运输效率, 提高了运输成本, 无法适应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第三, 农村货车外挂现象严重。由于外地某些管理部门的“上门热情服务”和“一条龙”服务, 一些外挂车辆从购买至营运, 所有手续、证件、票据等都有人代为操办, 为了利益, 有人可以不顾车辆装备、技术状态等, 甚至可以“大吨小标”。而车籍地公安、交通部门无法对其实施日常源头管理, 导致有少数报废车、组装车、带病车堂而皇之在农村道路上行驶, 形成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死角。外挂车辆“吃本地饭、运本地货、赚本地钱、压本地路, 就是不缴本地一分税费”, 这种现象这不仅造成税费流失, 而且, 严重扰乱了农村道路货运的市场秩序。

第四, 农村货运市场恶性竞争日趋加剧。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货运市场放开后, 由于入市门槛低、投资不大, 迅速出现了货运市场运力供大于求、经营主体过多、过散的局面, 使货运车辆实载率下降, 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再加上这些年油料价格不断上涨, 整个农村货运业普遍处于微利和亏损状态。由此又引发了许多货运经营者为了争取货源, 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导致农村货运市场恶性竞争加剧, 致使不少农村货运企业难以经营。

交通运输应有所作为

那么, 怎么才能有效破解上述农村货运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呢?笔者以为, 农村货运向农村物流业转型, 是提升农村货运业层次和促进农村货运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渠道。农村货运业主只有顺应经济发展潮流, 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突出特色服务, 发展专业化运输, 成为供应链体系中具有独特核心能力的专业运输企业, 以自己的运输服务优势为依托抢先进入物流领域, 占领行业制高点, 才能拓展农村货运业生存的空间, 提高其经济效益, 从而得到更好的生存和更快的发展。

这年来, 浙江省交通运输部门的大物流战略不断推出新举措, 省交通运输厅连续印发了《关于推进全省交通物流基地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推进物流龙头企业培育工作的意见》。两个意见的出台, 明确指出要重点扶持一批示范性物流基地建设, 重点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示范作用显著的物流龙头企业。笔者认为交通运输部门主动担当起物流发展的主力军角色, 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在这种形势下, 地方政府及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特别关注与重视发展农村物流。因为, 农村物流作为大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是大物流建设的重要环节, 也是目前的薄弱环节, 应该有所突破。

当前, 全国各地的大物流建设都在步入快车道, 各级政府都在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来助跑大物流建设。这对肩负发展农村货运业和物流业管理重任的市县运管部门来说, 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市县运管部门应主动靠前, 抓住机遇, 依托“村村通路”和“村村通车”的“双通”成果, 下大力气推进农村道路货运业向现代农村物流业转型。

首先, 通过舆论宣传, 营造发展农村物流的浓厚氛围。可充分发挥运管机构的职责优势, 发挥农村货物营运车辆经营路线长、范围大、接触面广的优势, 通过广大货物运输经营户宣传发展农村物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可把宣传农村物流同市县里各种大型公益活动相结合, 如“文明创建宣传”、“计划生育宣传”、“普法宣传”等, 以搭“便车”的形式, 拓展运管部门发展农村物流的影响面;还可积极利用当地的各种新闻媒体, 或出动宣传车等, 进一步增强宣传效果, 从舆论氛围上大力烘托发展农村物流的重要性。

其次, 通过调研, 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县级区域综合物流体系的科学规划。市县运管部门在推动农村货运业主向专业物流企业转型的过程中, 要组织力量, 深入农村, 走村入户, 开展以发展农村物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主题的调研工作。要从农村各种货物流量、流向、流时、商品的物流成本以及物流对商品流通的综合影响力等方方面面入手, 采集数据, 制作文本。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 掌握第一手资料, 摸准农村物流的一般性规律, 从而制定出发展县级区域综合物流体系的科学规划。

第三, 要着眼于城乡物流对接与规范, 制定农村物流发展的长远规划。要以康庄工程的“村村通”为载体;以县乡村汽车站点、专业合作社网点、商业流通网点以及农村集市贸易市场为依托;以发展集约化商品经营, 夯实农林牧副渔生产基地, 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启动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基本方向。全力组建农村货运物流的专用车队, 全力组建农村物流综合信息平台网络, 规范农村物流经纪人和农产品运输车辆, 全方位建立县城综合物流中心、乡镇农村物流配送站、行政村和集市物流信息点等, 最终建成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从而实现城乡物流的无缝对接, 并最终实现农村“货畅其流”的境界。

当然, 推进农村货运业向物流业转型只靠市县运管部门的行业管理, 是难以承担重任的, 因为物流管理牵涉到太多的部门。因此, 需要地方各级政府全局规划, 统筹兼顾, 把推进农村货运业主向物流企业转型的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作为破解难题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

市县政府的扶植很重要

日前, 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 综合了一下各地的做法, 认为市县政府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进行扶持:

一是设立农村物流专项基金。市县政府可在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拨付款中, 设立农村物流专项基金, 主要用于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信息体系建设、物流技术研发推广等。而交通运管部门则抓好对农村物流运输车辆的经营许可、组建农村货运物流专用车队等项工作, 切实加强“绿色通道”建设。

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村货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技术标准, 改善农副产品的交通运输条件,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康庄公路建设, 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同时, 加快农村货运站场建设, 努力扩大农村货运网络的覆盖密度;扶持现有的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建设, 提高仓储、运输、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项的服务水平;加大力度扶持小城镇配送中心和中心城市物流园区建设, 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并组建区域性农村物流信息网, 免费为农村货运物流企业发布信息, 帮助物流企业建立农副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做好信息处理、发布和咨询等服务工作。

三是培育壮大农村物流企业。农村物流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培育农村物流主体, 推进农村物流企业创新, 是农村物流健康发展的组织保证。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 培育、壮大农村物流龙头企业, 将现有的农村道路货物运输、仓储、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等企业进行资源整合, 鼓励竞争、兼并和强强联合, 培育并推动物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努力形成少数大型物流企业与大量小型物流企业并存的格局, 以满足农村货运物流多样化复杂化的需求。

同时, 加快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 鼓励倡导农民合作运销组织以及农村运销户、农民经纪人、代理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 采用多种形式, 组建多元化物流模式;培育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 第三方物流的组织结构层次清楚, 它将实际上可操作的物流计划和运作功能归于一个权利和责任下, 促使道路货物运输公司向提供多种服务的综合服务企业转型, 为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降低道路货运成本。

专业性向 篇8

一、高职教师能力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校合并、升格上来的, 因为普教的学科体系与高职的行动体系教育侧重点不同 (如图1) , 在学科体系下教学已成习惯的师资在高职行动体系的教学中显得很不适应, 大部分教师固守原有学科模式, 使得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推行存在较大阻力。

在行动体系下,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教师要扮演的是技能传授者的角色。作为技能传授者, 高职教师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有过硬的职业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专业社会实践经验和技能等严重不足, 体现在能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数量太少, 特别缺乏技师及高级技师等高级技能型教师人才, 造成行业企业最新技术的技能教学任务不能落实, 实训教学往往只停留在一般性技能训练。另外, 教师在科研方面的能力弱, 联系行业的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职业能力也不足;课程改革中基于工作过程对学科体系内容解构和对行动体系内容重构等工作推进较难, 进度缓慢, 效果不明显。这些都严重影响到高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高职教师综合能力构建分析

(一) 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 因此, 其与学科体系不同, 更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三个对接”:育人理念与企业用人理念的对接;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对接 (实境育人) ;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的对接。强调“三个零距离”:专业设计与市场需求零距离, 瞄准市场设专业, 依托行业建专业, 校企合作强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零距离, 课程更加注重应用型、实践性和开放性;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零距离, 建车间式课堂, 办工厂化学校, 学做合一, 产学并举,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调“三个淡化”: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淡化基础实验室与专业实训室的界限;淡化专业课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的界限。

因此, 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而言, 首先要求具备传统学科体系下的技能, 行动体系下的能力也要求具有。如:根据1992年9月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 (试行稿) 》和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 (试行) 》的文件要求, 师范生要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教育理论指导下, 以专业知识为基础, 掌握从事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 形成独立从事学科教学工作的技能, 即掌握五大技能:教学设计技能、应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的技能及教学研究技能。根据2004年12月德国文化教育部长会议向公众颁布的全联邦性的《教师教育标准》的界定, 教师的理论知识主要来自对科学理论与方法的规范学习, 包括来自师范教育、教师培训等阶段的系统学习。教师在专业发展历程中应具有三种不同知识:理论知识、职业知识和教学行为知识, 从能力的组成上, 应该具备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成分等能力;从能力涉及的内容范围上, 应该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自2002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始举办公立全日制高职教育, 随着学校从中专升格为大专, 中职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向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转变, 在这期间, 经历了师资队伍从学科体系到行动体系的转型, 这种转型, 伴随着不适应和阵痛。根据我院的师资建设经验, 我们对高职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了内涵分析, 并归纳分类形成了综合能力结构图 (见图2) 。

(二) 高职教师的综合能力构成

从图2上可以看出, 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职业基本素质、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

1. 职业基本素质

职业基本素质是从事高职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其中, 专业知识作为理论知识是前提, 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能动手的凭证是教师实施实践教学的保证。

2. 职业通用能力

职业通用能力是从事高职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二, 教学能力领域定位教师是教学的专业人员, 一切与教学有关的技能都应该首先具备;教育能力领域强调教师要从事教育工作, 教书还要育人;评价能力领域更重视教师能科学、合理地从事课程考核评价;创新能力领域中强调教师能通过科研等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应用教学媒体更是高职教师必备的技能, 以上5个能力属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普适能力。

3. 职业特定能力

职业特定能力是从事高职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三, 这种能力是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所决定的,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是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可以说就业是检验高等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要取得高的就业率, 高等职业教育就不能闭门办学, 要随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根据新产业的发展、新技术的出现, 配套开发新专业。因此, 高职教师就必须具备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能力、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以上5个能力属于高职院校教师的特定能力。

本文中所指的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分别是指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

三、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研究

关注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是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换需要一座“桥梁”, 这就是“专业社会实践” (见图3)

(一) 转化理念

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办学理念;从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专业与产业集群结合、产学研结合“三个结合”的视野, 深化多元合作机制, 创新办学体制,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 转化模式

1. 职教集团模式

根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城乡联姻、校企合作、实现共赢”的集团化办学指导思想, 将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高等职业教育, 吸收多方力量, 整合各方资源, 以高职专业为主线, 通过校际、校企间的资源联合实现集团成员间的资源共享, 提供师资专业社会实践平台。通过推进集团化办学, 教师能了解企业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 从而进行实用性很强的教学和针对性的科研工作, 在实践中锻炼教师的职业能力,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 项目实施模式

采用“项目制”, 让教师参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面工作, 在参与项目建设中实现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 转化途径

1. 以“教育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理念, 促使高职教师认识到高职教育的“地方性”, 通过市场调研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促使教师在专业社会实践中了解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做到“专业设计与市场需求零距离, 瞄准市场设专业”, 训练高职教师在新专业的开设、老专业的调整方面, 敏锐地感知市场、预知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

2. 以“专业设置与产业集群建设相结合”的理念, 促使高职教师认识到专业群开发和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必要性, 在专业社会实践中体验“专业对应产业、课程对应岗位、内容对应工作过程”。通过教育教学系列改革, 训练高职教师在职业教学情境设计,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对接等方面的职业能力。

3. 以“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 通过科研绩点考核的方式, 促使高职教师在专业社会实践中, 与企业合作开展实用性的科研课题研究, 提升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能力。

(四) 转化保障

1. 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师资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深刻认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高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制订和完善有利于教师队伍职业能力转化的政策和制度, 如师资技能培训制度、师资专业社会实践制度等, 要求教师具有专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 必须到行业、生产第一线实习、锻炼。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的环境, 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

2. 平台提供

通过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及运行或教师社会实践基地提供师资继续教育的平台。让教师在职业氛围的实践中提升职业能力。

3. 经费支持

实施项目经费制度, 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改项目管理等设立项目经费, 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 促进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在改革中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

(五) 转化实践———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是“乐山硅材料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牵头组建“乐山硅材料职业教育集团”并担任理事长单位, 合作共建的有旅游职教集团、机械类和电子应用类职教集团, 正在研究加入华西医疗集团。

学院遵循“深化改革, 调整结构, 提升内涵, 狠抓建设”的方针,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出台了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 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授培养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 (试行) 》及补充规定、《学术和专业带头人认定管理办法》、《骨干教师认定管理办法》, 《学院名师、教坛新秀评选表彰办法》《关于开展教学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 《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工程》, 《学院专家培养工程》《教师出国培训管理办法》, 《专业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实施办法》《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和培养实施办法》、《教师培训进修实施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政策。已有300多名教师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或派送到企业顶岗锻炼, 取得双师素质, 目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面向社会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和能工巧匠100余人担任兼职教师, 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高技能水平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学院兼职教师达到30%。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化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 高职院校要树立高职教育理念, 搭建校企业合作的平台, 通过项目实施的形式, 在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和项目经费上配套跟进, 确保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斌艳.德国教师教育标准的理论依据及内涵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7, 2.

[2]范方舟.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 2010, 7.

[3]秦传江.徐益.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9, 14.

专业性向 篇9

1 存在的问题

临床工作者接受过医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已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基本掌握了临床技能,但未经过正规化、系统化教师教育体系的培训,缺乏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1 缺乏教师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教育专业素养包括:(1)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学生观。(2)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如何学习、思考。(3)教学基本功。包括普通话水平和沟通能力、板书能力、组织能力等。(4)一定的研究能力[1]。

1.2 缺乏教师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包括:(1)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临床工作者虽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在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仍需提高。(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如妇产科教师还需了解内科、外科、儿科等方面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紧跟时代发展步伐。(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1]。

2 对策

实现由临床工作者向专业教师的转变,需要个人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2.1 学校方面

学校要把教师岗前培训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养良好的师德。教师应具备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的教育信念,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2)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职业教育法》,使其对教师职业有一个全面认识。(3)全面介绍学校的发展史。让新教师了解本校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化,使其产生责任感、使命感,积极融入学校发展的轨道上。(4)学习本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及教学组织安排,并自觉遵守,尽快熟悉工作程序。(5)听优秀教师公开课,写听课体会。让新教师体会其他教师的授课方法、程序,从而取长补短,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6)组织资深教师授课,学习教育、教学研究法,使新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学会进行科学研究。(7)配备导师。学校给新教师配备一名优秀专业教师,由其亲自指导和解决新教师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备课、写讲稿及教案等。

2.2 个人方面

(1)快速熟悉学校环境,特别是教学环境,找出与优秀专业教师之间的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2)多与其他教师,特别是优秀专业教师进行交流,获得其指导和帮助,快速提高教学水平。(3)多参与教学实践。多听优秀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其教学方法,让老教师亲自观摩、指导,指出不足,予以改进、提高。(4)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知识。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班、学术交流等方式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从而充分领会现代教育理念,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5)扩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强化专业教学知识和能力。职业院校培养的是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即具备“双师型”资格[2]。临床工作者转变为专业教师后,可发挥技能操作强项,引导学生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应扩展知识面,不断吸收新知识、新观念,开阔视野、丰富教学。(6)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有机结合。(7)加强修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对象是具有情感的人、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因此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

总之,临床工作者向专业教师的转变,需要学校和个人的不断努力,才能尽快适应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新礼,周桂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解读[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专业性向 篇10

1.1 国家层面对医疗器械管理的要求

国家对医疗器械管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2000年4月1日国务院颁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267号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医疗器械的分类、注册、生产、经营等管理规范。卫生部分别于2010年1月18日颁布了《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卫医管发[2010]第4号),2011年3月24日颁布了《医疗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卫规财发[2011]第24号),对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使用安全加强规范。这些法规的出台充分说明国家层面对医疗器械在医疗机构诊断治疗、医疗安全、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视程度。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因此,医用耗材是医疗器械重要的组成部分。

1.2 内蒙地区医疗机构对医用耗材管理状况

1.2.1 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对医用耗材管理逐步重视

随医用耗材在医疗机构的使用规模迅速增长,内蒙地区的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对医用耗材的管理也开始重视。我院的医用耗材管理已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独有的管理模式。2010~2011年,先后有黑龙江大庆陇南医院、安徽省人民医院及山西6家三级甲等医院,以及自治区内的三级甲等医院来我院与医疗器械管理科就医用耗材的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交流,前来的各家医院的领队都是分管院长,可见医疗器械管理已逐步被医疗机构的高层所重视,医疗器械安全管理将成为医院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 部分二级医疗机构对医用耗材管理不够重视

2011年受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邀请,我院医学工程处的几位专家,对内蒙古地区各盟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评价工作进行巡回培训。其间,对培训的医疗机构进行了调查,分析数据显示,医用耗材的管理部门分布比较分散,归后勤部门分管占16%;归药剂部门分管占37%;归医学工程部门分管占48%。在内蒙地区,大多数二级医疗机构对医用耗材的管理,还是处在普通物品的账务管理,并没有将医疗器械安全、有效性,放在法律法规、学科管理的层面。

1.2.3 医用耗材管理人员的现状

对内蒙地区医疗机构医用耗材管理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硕士学历占1%、本科学历占30%、大专学历占46%、大专以下学历占23%;高级职称占32.4%、中级职称占35.3%、初级职称占23.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医用耗材管理人员与医疗设备管理人员相比,从业人员的学历、职称、专业能力相对较低。

目前在内蒙地区的大多数医疗机构中,医用耗材的管理还处在一般普通物品的账务管理阶段,对医用耗材的质量管理、风险管理还处在认识阶段,其管理水平与医用耗材的大量使用和新技术的应用不相适应。

2 医学工程与医用耗材管理的关系

2.1 国外临床工程师的定义

(1)美国的临床工程学院(ACCE)对临床工程师的定义[1]:“将工程与管理技能用于健康照护技术,以支援并增进病患照护之专业人士。”

(2)国际证照委员(ICC)对临床工程师的定义[1]:“将工程原理应用于病患环境中管理医疗系统及器材,专业聚焦于病患/器材界面的工程师。”

(3)美国医疗仪器促进协会(AAMI)对临床工程师的定义[1]:“对于医疗院所具有一定程度的教育水准、经验、及才能,使其能够负责、有效且安全地管理与接合医疗器材、仪器及系统与病患照护时设备使用者之专业人士。”

从上述国外临床(医学)工程师的定义看出,从事医疗器械管理的包括医疗设备、医用耗材、器械的管理人员都统称为临床工程师,只是侧重面不同。

2.2 国内医用耗材管理与人员的定位

(1)医院医疗技术管理是医院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医院质量安全管理的主体。医疗技术管理包括医疗、医技、护理、药品、医疗器械。医疗器械是医疗技术管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医疗技术质量安全管理的一个重点,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和质量管理,是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安全保障。

(2)医疗器械管理包括医疗设备、医用耗材、器械等管理和技术工作,医用耗材管理是医疗器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用耗材在目前医院的诊疗过程中,技术含量高、使用量大、涉及面广,是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管理重要的一部分。

(3)医用耗材管理是医学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产品的开发和各种高新技术的应用,技术含量高的耗材、器械和试剂在医疗机构广泛使用,使用量急速增长,医用耗材的安全管理问题成为我们的新的课题。2008年11月在杭州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年会上,成立了“医用耗材物流工程专业委会”,2011年在安徽年会将举办第一届全国医用耗材管理学术研讨会。近几年在各种相关杂志上就医用耗材的管理展开了讨论和交流,如《中国医疗设备》杂志,对医用耗材的管理作了专题讨论。这些充分说明医用耗材管理已成为医学工程学科重要的一部分,肯定了医用耗材管理在医学工程学科中的地位。

医学工程是对医疗机构使用的医疗器械在整个技术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过程管理。医用耗材的管理是对医用耗材在医疗机构整个技术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管理,在医用耗材管理过程中是集物流、质量、风险、培训、科研、试验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专业管理。医用耗材管理是医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4)医用耗材管理人员应定位于临床工程师。医用耗材管理人员与一般的管理人员不同,具有医疗器械行业的特殊性。在医疗器械技术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管理岗位,但具有共同的特性,就是具备医疗器械方面的法规、功能、结构、适用范围等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理论方面的知识,如:管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材料学、电子学、计算机应用等知识。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结合实际应用,逐步定位于临床工程师。

3 我院医用耗材管理向医学工程专业转变的实践

近几年随着对医用耗材管理认识的提高,我院医疗器械管理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医用耗材的管理模式逐步向医学工程专业转变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3.1 医用耗材管理新模式

3.1.1 物流管理

将日常的物流管理定位于对临床的服务,并确定服务理念为“安全、优质、高效保障医疗;热情、方便、用心服务临床”。管理的内容主要为将医用耗材配送至各临床护理单元,管理环节包括配送计划、配货、送货、与科室交接等。

3.1.2 质量管理

2004年,我院医学工程处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因此,医用耗材的管理严格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管理的主要范畴为医用耗材的一级库,主要核心环节包括计划管理、预入库管理以及条码化管理。对这几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不仅可以保证医用耗材的入、出库以及使用情况等信息透明、一致,更保证了临床使用的安全。

3.1.3 风险管理

针对医用耗材整个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风险因素,对其加以控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医疗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根据管理的实践经验,将医用耗材的风险主要分为管理风险和临床使用风险2类。

(1)医用耗材的管理风险。(1)医用耗材的准入:政策因素、资质证件、技术条件、价格;(2)采购环节:与临床要求符合性、供货合同符合性、经济;(3)入库环节:购入信息符合性、合格信息、抽检合格率;(4)仓储环节:时效、环境;(5)出库环节:时效、错发、破损;(6)临时库存(二级库管理模式):时效、环境、错发。

(2)医用耗材的临床使用风险。(1)临床使用环境:病人适应、环境、温湿度、消毒感染;(2)使用人员的技术:资格、熟练程度;(3)不良事件监测:上报、封存、分析原因。

针对上述医用耗材风险因素,医疗器械管理科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分别建立了医用耗材监督管理体系,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岗位职责,通过监督管理机制的运行,对各风险环节进行严谨的风险分析和严格风险控制。

3.2 开展医用耗材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医用耗材管理向医学工程专业转变,关键因素是人,是医用耗材管理人员自身的转变。医用耗材管理人员学历、职称、技能参差不齐的现象,在我院也存在。我院管理人员中有本科生、专科生、部队转业人员等,且专业也不尽相同。因此,首先要让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医用耗材的安全性、有效性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然后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为他们制定短期、长远规划,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内容有法律法规的宣贯、常用医用耗材的功能结构及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管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材料学、电子学、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知识。

(1)结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学历继续教育。我院医学工程处重视员工的学历再教育工作,在从事医用耗材管理的人员中,就有4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读研究生、3名在读本科生以及2名在读大专生。

(2)培训。(1)内部培训:医疗器械管理科要求所有医用耗材的管理人员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结合自己所管的耗材,将其原理、结构、使用特点、适应症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做成课件,每周轮流给全科讲课并进行交流。(2)厂家培训:定期安排厂家对其供应的医用耗材,特别是新产品,进行专业的讲解培训。(3)外部培训:对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医用耗材,派送人员到外地现场学习,回来后组织全科学习。

3.3 开展部分医用耗材的监测和科研方面的工作

(1)开展部分医用耗材的监测工作。2011年,医疗器械管理科开展了血糖仪的质量控制检测,建立了《便携式血糖仪使用与质控管理制度》、《便携式血糖仪质控程序》、《便携式血糖仪操作规程》等管理制度,逐步对血糖仪的使用科室开展三级监测。

(2)与临床结合开展科研工作。我国医疗器械的发展水平与欧美国家比较相对落后,目前,国内生产企业开发的医疗器械与大学院校合作比较多,但与临床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如果医用耗材的临床工程师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将会大大促进国内医用耗材研究发展的进程,从而进一步降低医用耗材的风险。医学工程处正在筹建独立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下一步会深入开展医疗器械,特别是医用耗材方面的临床科研工作,使我们从医用耗材管理真正走向医学工程管理。

4 医用耗材管理未来发展方向

(1)医用耗材的管理向物流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综合性管理方向发展;医用耗材管理向医学工程专业、职业化方向发展。

(2)医用耗材管理人员应提升自身素质,加强医用耗材方面知识(功能结构、原理、用途、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学习,为临床提供技术支持,降低医用耗材的临床使用安全风险。

(3)建立医疗器械监督评价管理机制和不良事件监督管理机制。

(4)医用耗材临床工程师与临床合作开展关于医用耗材临床应用的开发与研究工作。

5 总结

相信医用耗材的管理在国家法规政策的指引下、医学工程学会的引领下、医疗机构管理层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医用耗材的管理将会向医学工程专业方向逐渐转变,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使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高材,林康平,林峰辉,等.生物医学工程导论[M].台湾:沧海书局,2009.

[2]Joseph Dyro BS.linical Engineering Handbook[M].AcademicPress,2005.

[3]Yadin David,Wolf W von Maltzahn,Michael R Neuman,et al.linical Engineering[M].RC Press,2003.

[4]陈丽,林家瑞.临床工程的挑战及发展[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06,10(29):313-316.

[5]Grimes SL.The future of clinical engineering:The challenge ofchange[J].IEEE Eng Med Biol Mag,2003,22(2):91-99.

[6]Zambuto RP.linical engineers in the 21st century[J].IEEE EngMed Biol Mag,2004,23(3):37-41.

[7]张淼.浅析医用耗材的物流管理系统[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3):83-84,88.

[8]余立君.试论维修工程师向临床工程师的转变[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7):90-92.

[9]尹建东,郭启勇,沙宪政.临床工程师在现代化医院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8,27(3):309-310.

专业性向 篇11

关键词:课题研究;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彝汉杂居;生活自理能力

一、课题研究促进教师职业修养的提高

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我们彝汉杂居地区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工作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要有一种敬业精神。在课题研究进行的过程中,教师的这种敬业精神在不断地成长和升华,例如对于幼儿,是从最初的喜欢开始在更多的关注过程过渡到给予深刻的爱并把这种爱融入到保教活动当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习、探索、研究的精神,时时把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只有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了如指掌时,才会对幼儿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培养彝汉杂居地区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实践研究》开展的过程中,针对地区幼儿存在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较差的现状,找到更好的方法去引导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自主的发展,就成了实际开展活动中的重点之一。我改变了以往只需要知道幼儿的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的作法,对每个幼儿尤其是彝族幼儿进行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在了解的过程中,我发觉我自己在慢慢的改变着对幼儿的态度,对幼儿从喜欢慢慢的变成了是对幼儿更多的关怀和爱。更能深切的体会到作为家长尤其是隔辈的家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于孩子的那份关注和溺爱,但在理解的同时我思考的更多的是我怎样去帮助他们把这份关注和溺爱转化为正确的引导幼儿向更健康,更全面的方向发展。也因为如此,我更喜欢上了换位思考。站在家长的角度:每个家长都希望幼儿在幼儿园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和关爱。站在幼儿的角度:能在真正的快乐过程进行各项活动,完成自我的发展。而作为教师,我更应该做到面对不同的幼儿能平心静气的地去了解他们的能力发展状况,恰当地把握幼儿发展的进程,实施有效的教育。所以,我认为科研课题就像一个小小的助力器,有效的推动我向前进,让教师的保教工作思维活跃起来,让教师的专业展现光彩,让幼儿教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落在实处。

二、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自主的提高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教师保证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关键在于教育者怎样利用自身的教育技能来促进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原来一提到幼儿教师的技能,主观上就会局限于唱歌、舞蹈、绘画、弹琴等具体的一种或几种形式的技巧。但在进行《培养彝汉杂居地区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实践研究》的课题活动中,我发现,光有这些对培养幼儿,让她们的身心获得良好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幼教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虽然教学现状相对好多地方还教落后,但我也逐渐认识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的观察能力、反思能力、实施教育的手段、引导幼儿学习的方法以及对幼儿成长的分析评价等等这些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是关系到彝汉杂居地区幼儿今后成长的着眼点。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教师们的观察、记录、反思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例如:为了在研究过程中更好更切实的开展工作,要求教师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情况和生活习惯进行观察记录。从表面看,作为教师这只是一个被动的行为,但在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们总是有意识的对幼儿在自理能力方面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的情况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并对记录的情况做一些小小的分析。在课题组会议的时候,把这些记录的情况进行集体交流。通过一次次的记录,教师开始不断的发现问题,并对幼儿的种种表现进行了更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对于课题组的老师来说这正是进行科研工作的目的所在,是自身反思内化的结果。因为思考了,所以教育幼儿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是新纲要中对现代幼儿教师提出的更高标准的教育技能,是帮助我们自主提高专业技能的契机。

三、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的发展,有助于教师改变教师对教学的认识

在新《纲要》中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是——从原来的教育者、指导者、要求者转变为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以往的工作中,对于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教师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教师为教而教,幼儿为学而学的现象。在我们彝汉杂居地区,因为幼儿人数较多,所用方法更是如此,更多时候幼儿只是简单被动的按老师抛过来的方法去进行操作,甚至忽略了留守儿童较多,存在教育脱节的因素。所以收效总是甚微。

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教师们首先确定了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目标,进一步的就以往在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方面效果不太明显的原因展开研讨,大家认真地思考、踊跃的发言,在交流中我们把这个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教师教育指导进度太快,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幼儿积极性不高。

2.教师对造成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原因掌握不够,忽视个体差异。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少了重点的帮助和引导。

3.教师的关注度不够,给予幼儿集体展示,互相学习的机会太少。

问题产生以后,教师们很关注如何解决,再次整理和研究了课题开始时进行的调差报告,充分掌握了导致彝汉杂居地区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原因,确定了较为全面的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积极的准备各项活动,并与幼儿一起游戏、探索,由于教师的积极发现与良好的引导,所以在此基础上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内容的理解力也加强了,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角色也发生明显的变化,是幼儿的合作者、引导者、甚至是同伴和家长。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不知不觉转变为的主动行为,为幼儿和教师之间的平等沟通搭建了和谐有益的桥梁,也为幼儿教师的教育角色的转变提供了先决条件。

四、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在课题研究进行的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教师的知识广度会直接影响到幼儿认知的效果,课题研究的开展会促进教师对知识的不懈摄取,更恰当地面对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随着课题的开展,我惊喜的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一些多年形成的教学“惯性”,少了一些创新,以往掌握的有些知识和方法,已不能更好的提高幼儿的兴趣,真正达到拓展幼儿思维的目标,在不不知不觉中加大了阅读、参考、理解相关知识和理论指导的力度,让自己的思维、知识面以及教育方式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在科研过程中通过比较教育、反思教育,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技能,丰富自身的的知识,这种亲身经历的研究式学习,让自己深刻的认识到了它比为了教而去教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更能激发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责任心。通过一个个的“我明白了”使我在研究过程中的得到了更好的专业成长。

专业性向 篇12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发展,基础学习,专业化

数学是中职教育阶段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课程。数学可以激发人思维的创造性和发散性, 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是任何学科都不能代替的一门教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数学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模式是否专业, 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 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 对课堂教学兴趣不浓

据某项数据调查, 有54. 7% 的中职学生不喜欢数学, 只有45. 3% 的学生喜欢。有83. 6% 的学生觉得数学教学有用, 有16. 4% 的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没用。可是在问及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的态度时, 只有20. 2% 的学生认真听讲。这项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虽然大部分中职学生知道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可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却寥寥无几。显然大部分学生对于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兴趣淡薄。长此以往, 学生的数学成绩便会停滞不前, 学校的数学教育就难以发展。

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入学前数学基础就较差, 甚至有部分学生是因为数学差才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 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由于自身数学基础的不扎实, 便导致一些学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 课前不预习, 课后不复习, 考试时临时抱佛脚, 抱有得过且过的心理。对教师而言, 没有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大多时候将精力放在了维持课堂秩序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上, 而忽视了课堂教学本身的趣味性、引导性和灵活性, 最后导致数学教学水平不高, 教师的教学方式难以专业化。数学教学成了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因此受到影响。

2. 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据一项有效的数据分析, 大约72. 2% 的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只是为了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 61. 1% 的教师不喜欢数学课堂教学, 只有35. 5% 的教师在每堂课的课前有做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备课。这项数据报告说明大多数的中职数学教师存在自身教学态度不端正, 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守旧的问题。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再加上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学生基础较差, 甚至一些学生厌学、弃学, 这一系列问题又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评价太低, 使其本身也失去了传道解惑的信心。最后产生恶性循环, 学生厌学, 教师厌教。基础数学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枯燥的计算类学科, 如果没有专业性强, 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 那么教学就会变得更加艰难。

3. 学校对中职数学教学的认识不够

许多中职学校都是以学习技术为主的职业技能学校, 在过度强调专业技能的同时忽略了数学这个文化课程的重要性。甚至有些中职学校的数学课被占用, 学生的数学考试被应试化和形式化。过分强调学生毕业后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大量减少甚至取消数学这一文化课, 为的就是给专业课让步。学校对数学课的教程、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不重视, 使得数学这一为提高学生各种综合素质奠定基础的文化课程逐渐被学校边缘化。

据调查,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对数学教材安排的不合理, 没有充分体现出它的实用性和教学性。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不能与专业紧密联系, 教学资源方面也较为传统。很多职业中学的教材依然沿用的是普通高中的教学内容, 缺乏与职业中学的专业联系。数学的教学没有突出专业性, 没有体现中职学校的特点, 没有一套完善的教材与职业学校配套, 从而使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不能使之向专业化发展。

二、如何使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向专业化发展

1. 利用专业的技术性增强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日本学者米山国藏曾说: “数学知识可以记忆一时, 但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却永远发挥作用, 可以受益终生, 是数学能力之所在, 是数学教育目的之所在。”很多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较多且较丰富, 相比之下, 数学的学习明显无趣很多。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课, 形成了被动的学习态度。因此, 数学教学不能一成不变地运用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方式。作为教师应该利用职业学校的专业性技能,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趣味所在, 从而主动地学习数学。作为一名中职教师, 应该更加专业地将数学的魅力展现于课堂上, 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气氛。现在有些中职学校运用了新的数学教材, 从课程上以人为本, 加入更多的各专业知识, 将课本变得更加生动化和趣味化, 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 “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华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这就是对数学的魅力最准确的描述。

2. 改变教学模式, 加强实践和数学教学环节的专业化

很多人认为化学、物理、英语的实践操作性较强, 而数学怎么实践呢? 其实, 数学是一种基础学科, 它也是来源于生活的。既然来源于生活, 那么一定也可以实践于生活。《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育》指出: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重点不是力求把知识表达得一清二楚, 而应着重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组织实训、知识和理论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任何理论离开实践都是空谈。比如, 教师在课堂上讲完一道例题后, 可以让学生通过其他途径或者运用所学的其他专业知识和新的思维方法来解题。中职学校中的专业性知识以及任何机械的发明和操作都可以运用到中职数学的教学中来。这样, 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了, 学生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也就提高了。这种热情和态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也能让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变得比其他普通高中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 更能突出中职学校的特点。又比如针对烹饪专业, 在数学中的立体几何中, 学习关于棱柱体、圆锥体和圆柱体积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利用等量的食物材料制作出各种形状的菜肴, 然后让学生计算出每种形状菜肴的体积和面积。

3. 大胆改革和创新教材内容, 突出数学的基础性、实用性和专业性

现在, 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在不同专业上使用的都是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 这对于教师来说固然比较方便。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很多教学内容都是不实际的。这不仅浪费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对学生来说更是不能将数学知识联系到专业知识中, 学科之间就显得太孤立。虽然数学知识的基础性是达到了, 可是实用性和专业性却不能显示出来。所以, 学校应该在教材的编写上更加突出数学的实用性和专业性。教材内容应该根据专业来细分, 满足各种专业学生的需求, 使他们意识到数学教学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中职学校对于数学课程的安排应该更加具体化, 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加专业和实用的数学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区别对待, 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有选择性地调整教学内容, 使学生不仅学习到基础数学知识, 还可以把基础数学知识应用到专业知识中。不论是对机械专业的学生, 还是对电子专业的学生, 或者是对工程专业的学生, 数学教学中的知识都是他们必须学习的基础知识。在他们的专业技能中, 穿插着数学的基础知识, 在数学知识中又贯穿着专业技能的掌握。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因地制宜, 合理地安排数学教学的课时和课程, 突出它的基础性、实用性和专业性, 使数学教学与专业技能的教学相辅相成, 互相影响, 互相联系, 最终达到数学教学的专业化。

三、结语

中职数学教学向专业化发展逐渐成为目前中职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已经认识到数学教学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未来大部分的中职学校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都将贯穿此思路。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中职学校的专业技能水平,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习和基础课程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最终实现数学教学的专业化和学校的专业化, 使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钟丛香.中职数学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2]陆振.中职数学课程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3]康丽.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上一篇:整治举措下一篇:高职色彩构成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