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与方向

2024-11-28

特点与方向(共11篇)

特点与方向 篇1

1 桩基特点及其分类

由桩和连接桩顶的桩承台 (简称承台) 组成的深基础, 简称桩基。桩基具有承载力高、沉降量小而较均匀的特点, 几乎可以应用于各种工程地质条件和各种类型的工程, 尤其是适用于建筑在软弱地基上的重型建 (构) 筑物。因此, 在沿海以及软土地区, 桩基应用比较广泛。

当天然地基土不能满足地基基础设计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时, 可以采用地基加固, 也可以采用桩基础将荷载传至深部土层。桩基础有比较大的整体性和刚度, 能承受更大的竖向和水平荷载, 能适用高、重、大的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桩基础具有承载力高, 沉降量小而均匀, 沉降速率缓慢等特点。它能承受垂直荷载、水平荷载、上拔力以及机器的振动或动力作用, 广泛用于房屋地基、桥梁、水利等工程中。

工程中的桩基础, 往往由一定数量的桩组成, 桩顶设置承台, 从而把各桩连成整体, 将上部结构的荷载均匀传递给桩。桩基础按承台位置的高低可分为高承台桩基础、低承台桩基础等;按承载性质不同可分为端承桩、摩擦桩;按桩身材料不同可分为钢筋混凝土桩、钢桩、木桩、砂石桩、灰土桩等;按桩的使用功能可分为竖向抗压桩、竖向抗拔桩、水平荷载桩、复合受力桩等;按制作工艺可分为预制桩、灌注桩等;此外还可按桩直径、成孔方法以及截面的形式进行分类。

2 复合桩基及其发展方向

复合桩基是按大桩距 (通常指5~6倍桩径以上) 稀疏布置的低承台摩擦群桩或端承作用较小的端承摩擦桩与承台体共同承载的桩基础, 也被称为附加摩擦桩的补偿基础, 减少沉降量的桩基础, 桩筏体系等。在浅基础中, 上部结构荷载通过基础底板传递给底板下的地基土体。桩基础中, 上部结构荷载通过基础底板传递给桩体, 再通过侧摩阻力和桩端端承力传递给地基土体, 上部结构荷载全部由桩承担。在复合桩基中, 上部结构通过基础底板和褥垫层将部分荷载传递给基础底板下的地基土体, 同时也通过基础底板和褥垫层把另外一部分荷载直接传给桩体 (如下图) 。

复合桩基和复合地基是不同的概念。复合地基是指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 或被置换, 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 加固区是由基体 (天然地基土体或被改良的天然地基土体) 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的人工地基。在荷载作用下, 基体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作用。根据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将复合地基分成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和水平向增强复合地基两类, 又把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分成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柔性桩复合地基和刚性桩复合地基3种。

复合桩基与复合地基两者都同时考虑了桩和桩间土共同承担荷载, 在设计计算参数时, 又都采用了桩基础的两个抗力公式, 容易混淆, 但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从构造组成来看:复合桩基中的桩与承台相连接, 桩中钢筋是插入承台的, 是基础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复合地基的桩与承台不连接, 是地基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荷载受力来看, 复合桩基的桩是将承台上部荷载力传至桩间和桩尖持力层地基上, 属传力的基础, 而复合地基中的桩, 是将承台底地基土进行加固, 以满足承台上部荷载承载力的要求, 属受力的地基比如CFG桩;从承载力的确定和检测方法来看:复合桩基中的桩与桩基础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一样, 判定标准是用Q-s曲线的极限荷载值或沉降量来确定, 桩身质量判断可用高、低应变动测度验来检测, 而复合地基中的桩, 其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 只是供设计人员从理论上去推导复合地基承载力, 一般可以不检验, 主要应该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的Q-s曲线中比例极限或相对沉降量, 来确定其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桩身质量判断一般由予留混凝土试块或现场标贯试验确定。目前, 复合桩基设计有以下几个主要发展方向:

其一是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沉降控制复合桩基也称减少沉降桩基础或疏桩基础。在这种设计中, 考虑了桩土共同工作, 桩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减少建筑物沉降。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是介于天然基础和桩基础之间的一种基础形式, 它从单纯以承载力为控制条件进行桩基设计, 过渡到以变形和承载力双重控制。在软土地基中, 桩基设计往往以沉降为控制条件, 即桩基设计的控制条件往往并不是因为地基的强度不足造成的, 而主要是由于地基在荷载作用下产生过大的沉降。沉降控制复合桩基与常规桩基的设计方法相比, 桩数可以大幅度减少, 桩的长度也可以减小, 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其二是带褥垫层的复合桩基。在桩基的施工中, 由于承台下土的固结导致基础沉降和差异沉降较大, 过大的沉降导致了基础内应力的增大, 使承台因应力集中产生过大的变形。特别是在软土地基中, 土层产生固结沉降, 承台可能与桩间土发生脱空现象, 造成桩土不能共同工作。在承台和桩之间设置褥垫层, 避免承台和桩间土出现脱空现象。由于垫层对桩和桩间土的应力和变形具有调节作用, 能够减少承台的应力集中, 从而可以减小承台厚度, 降低工程造价。

其三, 以控制差异沉降为目标的桩基础设计。建筑物的沉降可以分为平均沉降和差异沉降, 在过去比较多的注重建筑物的总体沉降, 而对差异沉降的研究较少。差异沉降是一个比平均沉降更为关键的因素, 过大的差异沉降必然造成建筑物的开裂、倾斜, 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国内学者提出了“变刚度”调平的概念, 其核心思想是将结构+承台+桩土作为共同作用的整体进行设计, 不拘泥于局部塑性区的出现和桩顶荷载的不均, 而是着重于控制沉降变形的均匀度。该方法通过改变桩长、桩距、桩径等方法减小了差异沉降, 又节约了用桩量, 使基础的受力性能更加经济合理。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桩基及其分类, 并对复合桩基和复合地基特点进行了阐述, 指出了复合桩基目前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层,地基,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登武, 江红, 张可可.以沉降控制的复合桩基设计[J].华中建筑, 2009 (5) .

[2]李旺巧.桩土共同工作的复合桩基设计与应用[J].建筑施工, 2009 (7) .

[3]杨立, 刘卫功, 贺美德.复合桩基施工技术及试验研究[J].市政技术, 2008 (1) .

特点与方向 篇2

体育建筑

当前,体育建筑的需求量大,建设量少,感到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付出巨大投资后收效甚少,矛盾比较尖锐,迫使人们去思考,寻求良策,减缓矛盾,单一功能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综合功能的发展才是正确之路。

综合的功能的体育建筑将在两个方面扩大功能,走向综合,一是主空间功能扩大;二是附属空间的多种经营。主空间功能扩大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体育运动领域扩大使用功能。第二层次是扩展到其他使用领域,如向文艺、集会、展览等领域延伸。第二层次的功能扩大可以大幅提高使用面。多种经营既是社会生活需要周到服务的产物,也是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所以在体育馆中加入食品及相关器具买卖的商店就尤为重要。机动的布局,实现多功能,其平面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将是机动灵活的。其一,根据各种使用功能进行组合,寻求最佳综合布局,

场地大小及位置、坐席的分布以致大厅的形状都会有较大的改变。其二,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借助于一定的活动设备变化出多种单项功能的布局。两者缺一不可,没有综合布局设计将无所适从,缺少应变能力则满足不了高质量的使用需求。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以前某些难办的事变的轻而易举,如活动地板、舞台和看台,照明和音响设备等的成熟和商业化生产,已是机动布局成为现实。灵活的覆盖,大跨度建筑的屋顶设计技术要求较高,薄壳、网架、悬索等新结构近年来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充气结构和幕式结构也进入了发展阶段。屋顶形式也日趋灵活。天空晴朗,空气宜人时,人们更喜欢沐浴阳光,呼吸新鲜空气,置身在大自然中欣赏比赛。因而,人们既要求把大空间覆盖起来,又希望能引入自然,让屋盖可开可合随人们的心意自由调节。自然的复归,体育馆虽然避开了恶劣气候的干扰,但并没能把人们带进“世外桃源”,阳光不如室外充沛,空气不如室外清新,视野受限,景观单调,环境缺乏生机。因而,人们仍然向往户外环境的诸多优点,回归自然,特别是强身健体和愉悦身心更需要充满自然气息的空间环境。复归自然,不仅有不可估量的精神作用,也有节能和保护环境的生态学意义。

了解命题特点 把握备考方向 篇3

一、2014年全国高考大纲卷(广西)语文试题的命题特点

今年我区的全国高考大纲卷试题,更多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又紧密结合我区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担负起了引导我区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向新课标过渡的重任。具体说来,今年的命题有以下一些特点:

1.科学性

今年的试题,无论从测量目标的构成、比例,试题的难易度,还是从试题类型上,都充分体现了“考查语文基础知识、考查语文基本能力和考查思维能力三考紧密结合,其中又以考查能力为主”的命题思想,着重对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掌握及实际运用能力进行考查,试卷中“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等语文层级目标考核与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提出的目标一致,试卷结构、题量与赋分基本稳定,有新题型,但没有偏题、怪题,难度适中,有较强的区分度,可突出选拔功能,考试结果符合考试大纲“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的要求,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了我区语文教学的实际及考生的语文素养。

2.思想性

今年的考题思想性较为突出。高考承载着选拔与评价的功能,也发挥着引导的作用。考生通过答题,可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等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认识。比如今年取材于真实感人的新闻事件的作文题“农民工与医药费”,让考生从新闻当事人老王和医院以及老板之间诚挚信任、互敬互助的关系中,联想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和谐、诚信、敬业、平等、文明”等关键词,进一步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从积极角度去思考人生。现代文阅读材料,是有关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容,在设题上引导考生关注以下事实:中国的建筑之所以以木材为主,与国外以石材为主的建筑理念有较大差异,是因为我国古人有崇尚“人本”、厉行节俭、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主流价值观。考生在阅读并关注这些材料的同时,可增强民族自豪感。

3.时代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现实生活,语文学习不能离开现实生活。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要求。今年的试题在选材上贴近现实生活,突出了时代精神。如信息读取能力是现代社会即大数据时代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专家认为:“信息时代的阅读对象不再仅仅限于文字,对数据、表格、图片中信息的获取、加工和转化是大数据时代和多媒体时代对人处理、加工信息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即将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在今年的试卷中,有两处最为明显的考查:第4题是把网络阅读与传统的阅读进行比较,选择最为恰当的一组衔接句子;第20题是直接运用数据说话的题目,要求通过图表提供的数据信息,总结出我国2008年到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的特点。这些题目时代特征非常明显,可以引导考生拓宽阅读的视野,面向迅速发展的时代和社会需求,提高综合素质。

4.思辨性

今年的试题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温儒敏认为:“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这当然和语文教学的偏颇相关,但高考语文也责无旁贷。”有专家指出,思辨能力包括以下要素:判断论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的一致性;察觉出那些已经明说或未明说的偏见、立场、意图、假设及观点;从多角度考查合理性;在更大的背景中检查实用性;评价事物的价值和意义;预测可能的后果等。今年的试题在这些方面都有所加强。比如试卷的第二大题就是考查判断推理等逻辑知识的,有判断论据的可靠性、判断推理是否成立、判断已然或未然、预测可能的后果等。此外,试卷的第18题也是一道重视思辨的全新的题目:试题给出招聘值班经理的六项内容,要求考生按性质将它们分为两类,并为每类命名,考查的是分析、归纳、抽象的能力。作文题中,虽然“老王生病”这则材料与去年的材料有些相似,但在评卷过程中,更强调发展等级中“深刻”的要求,即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等,该题对考生的理性分析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5.衔接性

今年高考对于我区的普通高中来说,意谓着一个大纲卷时代的结束,因此今年的广西高考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引导广大师生向新课标高考过渡,今年的试题对此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如第四大题第13小题文言文的默写,一改过去直接填空补出上句或下句的做法,而是通过理解的方式考查记忆的程度,如“《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什么”,这与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对名句默写的考查方式一致。又如新课标全国语文考试大纲在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中提出了“探究”的能级要求,提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发掘文本所反应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今年试卷中的文学作品阅读题的阅读材料就是一篇蕴含了较为深刻的历史背景,同时可以看到作者积极向上的心理特征的美文,而且从题目的设计上也可看到这个特征,如“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等。另外,第六大题加大了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重视考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二、新学年语文教学建议及备考方向

针对以上考题特点和我区考生的基本情况,建议新学年以后我区的语文教学和来年备考,应多关注以下几点:

1.建构知识体系,提升能力层级

语文是一门科学,有它自己的知识体系。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熟悉它,并且要认识到帮助学生建构起语文知识体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如语法知识中的词性、短语、单句、复句等知识,阅读鉴赏中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知识,人物刻画中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知识,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的用法等最基本的文言文知识等。语文知识是相应语文能力形成的必要前提。

nlc202309012020

大纲卷语文高考考查五个方面的能力,它们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鉴赏评价,是由低到高的五个层级。识记是最基本的层级,要求记忆语文基础知识,如字音、字形、文学常识、名句名篇等;理解、分析综合都是在识记层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能力层级;表达应用是在前三种能力基础上的发展层级;鉴赏评价则是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为基础的发展层级。因此,高一层级的能力总是从低层级的能力发展而来,如要鉴赏文学作品,需要一定的文学文化常识,需要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表达我们对作品的艺术价值、思想水平的认识并做出评价。正如王荣生先生所说:“从语文课程的观点看,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个知识的问题,合宜的能力要由适当的知识来建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诊断自己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掌握语文知识系统,为能力的提升打下扎实的基础。

要特别指出的是,《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学科的考试内容中还提出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等级”。而且,今年的试题中已经出现了向考查“探究”能力过渡的题型。所以,明年的高考备考,老师们应该对此多加注意。

2.关注社会生活,积极思考人生

“生活处处有语文”,这是人们常说的大语文观。我们要向生活学习语文,要学习“活”的语文,有生命的语文。而在我们以往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过度重视考试技巧,重视解答题目,“躲进小楼成一统”,却缺乏对原生态的社会生活的关注,这会误导学生,让学生只懂考试,视野狭窄,还有可能将语文教成“死”的语文。今年教育部公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向,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考、高考中的比重。今年的作文题就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等内容的一个再认识,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再认识。今年的第20题,要求通过图表提供的信息,总结出我国2008年到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的特点。通过图表数据说明问题,是大数据时代的特征;作为一个现代人,图表文的转换应该得心应手,但是许多考生却缺乏这种能力。另外,这个题目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文化”。文化大发展是近年来国家提倡的一个基本方针,但是一些考生在答题时却“忽略”了这个关键词,根源在于学生对这个问题缺乏认识。因此,在教学和备考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可以通过开发和利用课外阅读、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报告会、博览会、纪念馆、文物古迹、民俗风情、日常生活等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帮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分析研究,学会思考人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拥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注重积累整合,加强整体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学生应在“积累、整合”上获得发展,“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仅靠高三年级一年时间远远不够。在阅读积累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明确的规定:“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但是,据有关调查,新课标提出的“读整本书”的要求,基本上形同虚设。学生们忙于做各种各样的练习题,根本无暇读完读熟一部书甚至一篇完整的文章。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微博微信早已成为人们常用的交流方式,碎片化的阅读已经成为常态,让人忽略了整体阅读,“他们的知识面似乎很宽,但肤浅无根,华而不实,只知其表,不知其里”。阅读对人的发展很重要,他让阳光照进心里,它让人幸福、高尚,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它构筑人的精神世界。温儒敏教授指出:“语文课的要义就是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过去高考语文命题对这方面是不够重视的,现在有改进,将促进语文教学,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那么怎样读书呢?精读略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短文与长篇相结合,注重内心感受,加强整体阅读。从阅读对象的整体出发,去领会、认识其中各个部分、各个要素的意义和作用,又从部分、要素与整体的联系中去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本质。我们要把高中的语文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策划,全面安排,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生读书。

4.加强理性思维,加深思维深度

今年试题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检验学生的思辨力,这也是我们课程改革的方向,也将是今后高考考查的方向。高考是一把检验理性思维深度的尺子。但是,在多年高考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些答题的套路,导致后续考生在作文中“套作”现象突出,考生思考社会问题浪漫化、文艺化。大家都在寻找突破的关键点,加强思辨性考查就是一个很好的破解方法。尤其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光要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认识,更要有“以理服人”的本事,要学会在提出了正确的观点后,通过理性的分析证实观点的正确性,通过恰当的事例、推理及其他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一点逻辑知识,掌握一些理性思维的方法,可以让他们成长得更快。今年试题中的材料,涉及社会、经济、时政、哲学、历史、科技等方面,拓宽了学生思维的角度,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分析、归纳及辩证思考能力。虽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一定要学生死记逻辑概念,但一定要将逻辑知识融入语文教学当中,让学生了解这个世界是在不断发展的,事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要让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世界,学会看到事物的因果关系,看到事物的矛盾性,学会寻找事物的规律性,学会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学会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思维的活跃度。

(责编 白聪敏)

特点与方向 篇4

1、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注:1990年和1995年数据为一市两数据, 2001年为15个城市数据, 2005年为16个城市数据。

注:1990年和1995年数据为两省数据, 2001年为14个城市数据, 2005年为15个城市数据。

2、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结构的演变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

1、从发展模式看, 长三角各城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长三角地区虽然处于同一个经济地缘板块, 但由于两省一市发展的观念差异, 以及在全国的地位和责任不同, 所以反映在产业发展上出现了发展模式的差异。

江苏模式:江苏省历来坚持“实业为本”发展观念, 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苏南各城市走的是一条“实业为本+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有利于夯实工业基础, 有利于积累集体资金, 为后期的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 苏南各城市转向了“实业为本+集体经济+国外投资”的发展模式, 苏南各城市成功地运用集体积累, 与外资紧密嫁接, 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步伐。如苏南经济最发达的苏州市, 制造业资本额中外资比重已占达55%左右, 制造业产值中外资企业占比重更是60%以上。

浙江模式:浙江省积淀的是“以商为先”的主流观念, 从80年代开始, 浙江各城市就着力打造各类市场, 诸如蜚声中外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轻纺市场、海宁皮革市场、慈溪化维市场等, 还有一批区域性的苗木市场、珍珠市场、花边市场、羊毛衫市场等等, 这些市场创造了无限的商机, 培养了大批商家, 积累了雄厚的私人资本, 有力地推动了浙江经济的迅速发展。90年代末, 浙江民营经济已具有强大的实力, 在政府的引导下, 浙江民营资本开始与外资嫁接, 浙江省引进外资的步子大大加快, 全面推动着浙江经济的发展。可以认为, 浙江的发展模式是一种“以商为先+民营资本+外资嫁接”的模式, 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是极具代表性的。

上海模式:上海历来是国有经济的主阵地, 80年代为了保证沿海经济特区的开发开放, 上海充当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后卫, 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使上海从改革开放的后卫走到了前沿。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是以陆家嘴、金桥、外高桥和张江四大国有开发公司为主体引进内外资金、进行滚动开发的。这一时期还有大批国有企业与外资嫁接, 发展合资企业。到2005年末, 在上海工业总资本和工业总产值中, 外资企业的比重已分别高达53%和62%左右。在近几年的发展中, 外资企业进入现代服务业的资金也越来越多, 占上海引进外资的比重日益扩大。因此, 上海的发展模式可以说是“政府搭台+国有经济主导+外资嫁接”的发展模式。

2、长三角地区产业布局形成了“Z”字型产业密集走廊

长三角地区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了由沪宁高速—沪杭高速—杭甬高速所构成的“Z”字型产业走廊 (见图1) , 2005年沿走廊10个市的GDP值为28573.5亿元, 占长三角地区GDP总值的84.1%。 (见表9)

形成这种产业布局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受交通格局的影响;其次是受次中心城市的影响;再次是受上海发展格局的影响。

3、长三角地区支柱产业已形成了较高的集中度

表10所列的是长三角地区产值规模在前10位的十大行业的产业集中度, 由表10可见, 这十大行业中前五个城市的产值集中都超过了65%。其中集中度最高的是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集中度达93.9%, 主要集中在上海 (39.7%) 、宁波 (31.2%) 和南京 (18.1%) 三大城市;居第二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集中度达92.6%, 主要集中在上海 (35.6%) 、苏州 (34.0%) 两个城市;居第三位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奢延加工业, 集中度为85.1%, 主要集中在上海 (28.4%) 、无锡 (23.5%) 和苏州 (17.9%) 三个城市。

4、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的外在化倾向仍然较为严重

由于跨国公司只是将长三角作为其国际化生产空间布局的一个结点, 目的是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或低劳动力成本优势, 从而降低其生产成本, 跨国公司的核心或关键技术并未能向本地渗透, 所以, 生产技术的溢出效应并不十分明显。关键零部件, 重要原材料的跨国采购更使得本地区研发能力的提高或发展受到制约, 进而导致本地区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而技术中心或研发部门的企业总部附近的原则, 使长三角地区目前只能是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空间布局的一个车间或加工地, 离成为制造业中心或“世界工厂”的目标相差甚远, 上海也仅100多家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 其它地区则可想而知。

辩证认识长三角产业趋同的问题

1、从表象到内涵分析长三角产业趋同的现状

(1) 从历史的角度, 分析产业趋同的发展趋势

纵向分析长三角制造业相似系数, 上海与苏浙两省的产业同构发展趋势渐弱。1990年, 上海与江苏的制造业相似系数为0.92, 2005年相似系数为0.82, 下降10个百分点;1990年, 上海和浙江的制造业相似系数为0.86, 2005年相似系数为0.67, 降幅更是接近20个百分点。另外, 以0.85的国际划分标准作为长三角产业同构高低的分界线, 上海与苏浙两省, 目前并不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问题。

(2) 从产业的角度, 比对产业层级的发展态势

依据研究惯例, 支柱产业是指某一产业与整个制造业产值之比超过5%的产业。支柱产业的产值比重反映该产业在制造业中的份额和影响力, 而全部支柱产业按照比重的列队则可以体现某一地区制造业的产业层级。

注: (1)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常州市为299.7亿元; (2) 交通运输设备栏中台州市为276.3亿元; (3) 石油加工及炼中泰州市为63.9亿元产值

上海的产业层级较高, 以通讯设备、交运设备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发展重点, “技术集约化”特征明显;江苏的支柱产业较均衡地涵盖三类产业;浙江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纺织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等消费品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显著。 (见表11)

(3) 从效率的角度, 判研重合产业的集聚效应

尽管长三角产业层级错落有致, 但是重合程度亦较高。以上海为例, 7个支柱产业就有6个与苏浙两省重合 (见表12) 。这些重合产业是否属于重复建设, 是否由此导致同质竞争, 是评价长三角产业布局合理性的核心所在。

注: (1) 劳动生产率是分析产业是否同质的指标:劳动生产率比值>1.5, 表明产业同构但产品差异, 具有资本和技术的效率优势;1.2>劳动生产率比值>0.8, 产业和产品均出现同质。 (2) 与浙江重合产业相比较, 上海均具有效率优势。故, 本表重点分析上海与江苏重合产业的关系。 (3) 近五年企业平均利润变动趋势是甄别“同质产品”产业在区域内发展情况的指标:如果平均利润不断增加, 该产业在区域内实现集聚效应, 反之出现恶性竞争。

2、从主观和客观分析长三角产业趋同的成因

(1) 从经济发展源头分析

追溯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 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宁波、杭州等大城市都曾是我国主要的轻纺工业城市, 具有相对较高的技术、人才和产业积累。改革开放以后, 长三角地区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 长三角经济的崛起也是从乡镇工业开始的, 而当时乡镇企业发展的技术、人才以至产品都是依托南京、杭州、苏州、宁波、无锡等副中心城市的, 到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 对上海的依赖性不断加大。正是由于乡镇工业对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的依赖性, 发展的源头由一脉所出, 这是导致产业局部趋同的根本所在。

(2) 从资源市场条件分析

长三角地区同处一个地缘经济板块, 一方面, 在资源条件上极为相似, 包括自然资源、工业基础、劳动力素质、技术与管理水平等都相当接近, 而资源条件是进行产业选择的重要依据, 因此导致各地区产业选择的结果也颇为相似;另一方面, 长三角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也基本相同, 产业发展的主要导向是市场选择。

(3) 从发展机遇分析

20世纪90年中后期开始, 长三角面临一个共同的机遇, 即国际制造业的大转移, 跨国资本以产业转移的形式加入长三角经济发展进程, 成为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 而跨国资本的转移是将长三角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目的区域来加以考虑的, 长三角各地区在承接世界产业转移上所面临的机遇和在世界产业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基本上是相同的, 客观上加剧了长三角各地区的产业同构。

尤其是国际跨国公司在长三角的产业布局, 也是导致长三角地区产业趋同的重要因素, 而这种趋同又是长三角地区自身很难调整的。

(4) 从体制层面分析

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隶属两省一市, 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和引导政策都是按照各城市自身的要求来做的, 所以在战略层面和规划层面就较为雷同。

长三角是全国吸引外资最多、或者说外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各地方政府为了尽可能多的吸引外资, 都制定了优惠的招商政策、土地政策等产业促进政策, 而相互之间的竞争迫使各地产业政策趋近, 继而出现了产业发展趋同。

长三角制造业的分类调整和提升

如果说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存在趋同现象, 那么这种趋同主要存在于制造领域。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体量较大, 行业门类齐全, 因此制造业的调整与提升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1、消费品工业:发挥市场力量, 在竞争中提升

(1) 长三角消费品工业的区域布局

消费品工业历来是长三角地区的传统支柱产业, 2005年长三角消费品工业产值为13187亿元, 占长三角制造业的22.2%。从区域分布看, 在16个城市中, 消费品工业占长三角比重居前四位是苏州、上海、绍兴和杭州四个城市, 所占比重分别在11%到15%;第二层次是无锡、宁波、嘉兴和南通四个城市, 所占比重均在7%-10%;其余城市占长三角消费品工业的比重均在4%以下。

从各城市制造业的内部结构看。消费品工业占本市制造业在40%以上的有嘉兴、绍兴和南通三个城市, 所占比重分别达52.7%、51.0%和44.1%;占本市制造业比重在25%到40%的有杭州、湖州和扬州三个城市, 分别为28.9%、25.6%和25.4%;其余各城市均在25%的平均值以下。

再从各城市消费品内部结构看。长三角16个城市的消费品工业中, 纺织、服装工业所占比重高达62.9%, 其中绍兴、无锡、嘉兴、常州和南通五个城市所占比重更分别高达83.3%、77.1%、76.9%和75.3%和74.6%。可见纺织工业仍然是长三角消费品工业的主要产业。

(2) 长三角地区消费品工业调整、升级的方向

长三角地区消费品工业的主要特点是:第一, 投资经营以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主, 国有经济已基本退出这一领域;第二, 消费品工业尤其是纺织服装业是长三角地区出口的主导产业, 大量产品出口欧美市场;第三, 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浙江的小商品市场对这一行业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这类行业对于市场的反映和选择极为敏感, 市场有空可钻、有利可图, 企业就能很快进入, 市场竞争激烈, 经营无利可图以至亏损, 企业必然会退出。如80年代长三角的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等“老四大件”, 90年代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收录机等“新四大件”都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淘汰、逐步升级的, 尤其是纺织、服装工业的进入与退出完全决定于市场选择。因此, 长三角地区消费品工业的调整和升级, 关键是要发挥市场的力量, 在市场竞争中通过淘汰、兼并, 从而不断提升。

在这一领域, 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实施政策, 加强控制和引导, 如制定产品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规定统一的能耗、物耗标准;培育民族品牌, 给优势产品以一定的政策鼓励等等。

2、高新技术产业:强化自主创新, 培育民族品牌

(1) 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第一, 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高的区域集聚度

如上所述, 长三角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和无锡五个城市, 五个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在长三角地区占有率达87.8%, 其中上海市和苏州市占了近66%, 其余生产分散在其它各城市。

第二, 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集中度

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IT行业, 以上海市为例, 2006年在上海IT产业的产值、年末资产、创造利润和税金分别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达88.9%、56.7%、46.9%和33.1%。在苏州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中, IT产业所占比重则更高。

第三, 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为外资企业 (见表13)

第四, 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尚属低效益行业

由表14可见, 2005年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百元资产创造利税为16.2元, 而IT行业创造的利税仅5.4元。几乎所有城市IT行业创造利税水平均远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 尤其是上海市, 2005年IT行业百元资产创造的利税仅2.2元, 只及制造业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2) 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调整的方向

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很大, 几乎均为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产业, 档次太低、水平不高, 对社会的贡献、对政府财政的贡献都不大, 而且该产业缺乏本国的自主技术、没有自己的品牌。因此, 政府必须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民族品牌, 加大力度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兼并、重组、调整和提升。

3、装备制造业:加强集成创新, 加快进口替代

(1) 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的区域布局

目前, 长三角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为27%, 其中上海占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达四分之一, 这充分反映了上海工业的综合实力;其次是苏州市, 苏州市占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为16.4%;比之于其它产业, 装备制造业在长三角其它城市的分布呈较为均衡的态势。

从各个城市的内部结构看, 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在30%以上的依次为台州、泰州、扬州、镇江、常州、宁波和上海七个城市, 分别占制造业的比重为48.8%、42.3%、38.5%、34.5%、33.7%、33.5%和31.3%。

(2) 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的内部结构

目前, 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较强的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和普通机械制造, 其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 较弱的是专用设备制造业, 只占装备制造业7.3%。在各城市, 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上海、南京、台州三个城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分别占30.2%、38.0%、35.4%;苏州、宁波、杨州三个城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别占36.2%、35.2%、33.4%;常州市和嘉兴市主要为普通机械制造业, 分别占32.0%和38.9%。

(3) 装备制造业调整的方向

真正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是装备工业的水平。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产值虽然已达6万多亿, 但工业生产用的机械装备65%-70%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从上海市和江苏省的进口结构来看, 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都在50%以上, 2005年进口机械及运输设备总额达1150亿美元, 相当于近9000亿元人民币, 先进机械装备尤其是专用设备的制造基本上由发达国家控制。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潮时期, 工业化的提升和城市化的推进必须在装备制造业上取得重大突破。长三角地区工业综合实力最强、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区域, 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 强化装备工业的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 努力推进装备工业的新一轮进口替代, 全面提升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

4、原材料工业:适度控制规模, 攻克高端材料

(1) 原材料工业的区域分布

原材料工业是长三角地区最大一个行业, 2005年工业产值为18000亿元, 占长三角制造业的比重为30%, 其中上海市占了23%, 其次是苏州、无锡、南京、宁波和杭州等副中心城市, 分别占13.3%、13.1%、10.1%、8.5%、和8.0%, 以上六大城市占长三角原材料工业的比重为76%, 其它10个城市占了23%。

在各城市制造业内部结构中, 南京、湖州和无锡市的原材料工业分别占制造业的比重达46.4%、44.9%和41.9%, 宁波、常州、镇江三个市分别占34.2%、35.3%、38.6%。

(2) 原材料工业的内部结构

长三角地区的原材料工业中, 主要为冶金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分别占34.9%和26.7%。

(3) 原材料工业调整和提升的方向

随着重化工业时期的到来, 中国原材料生产规模日益扩大, 但是原材料产品的生产仍处于中低端水平, 大量高端材料和专用材料还得依靠进口。如钢铁产品, 中国钢铁生产虽居全球之首, 但2005年钢材进口量达2582万吨, 耗资246.1亿美元, 进口钢材价格是出口钢材价格的1.5倍, 大量高端的钢材依赖于进口。又如化学产品, 中国化学工业规模也在世界领先, 但2005年全国进口的乙稀、丙稀类聚酯产品达1204万吨, 耗资128.8亿美元。

长三角地区由于原料、土地和污染等环境的制约, 不宜无限制地扩大原材料工业的生产规模。长三角地区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重点是要在适度控制规模的基础上, 突破新材料领域, 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材料工业。关键是要在全面整合、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科研力量的基础上, 以全球化视野推进科技创新战略, 强化高端材料的研究开发。

关于长三角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调控

如果说长三角地区的已有的产业趋同主要是制造业的趋同, 那么新一轮的趋同将表现为服务业的趋同, 而且新一轮趋同将表现得更激烈、更为严竣。

1、大力推进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长三角各城市的共识

共识一:世界服务业的转移带来千载难逢的机会;

共识二:长三角地区正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生产中心, 外资服务业主体必定跟进;

共识三: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共识四:大力发展服务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必要措施。

2、各城市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手段是引进外资

长三角引进外资的重心已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上海67%) 。长三角服务业引进外资五大态势:

态势一:各城市纷纷规划服务业集聚区域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 成为引进服务业外资的重要载体;

态势二:服务业外资进入领域不断拓展, 社会事业等领域对外开放不断突破;

态势三:机场港口成为外商投资新热点, 物流业外资引进呈现出量与质的共同提升;

态势四:加快服务业发展成为长三角共同目标, 政策聚焦促进服务业外资加快流入。

3、当前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竞争的焦点

焦点一:港口开发与物流业的竞争;

焦点二:会展设施的建设与竞争;

焦点三: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竞争;

长三角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战略思考

特点与方向 篇5

战后日本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一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与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政策支持和扶植是分不开的。日本是世界发达国家中中小企业政策最主动、最稳定、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具有鲜明的特点,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2日本中小企业政策形成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日本中小企业政策是随着战后日本经济恢复逐步形成的。战后日本在经济恢复过程中,经济政策的重心是把资金和材料等重点投入到某些基础产业部门。大企业在此产业扶植政策支持下,积极进行合理化投资,扩大企业。相对地中小企业因资金取得困难,无法进行必要的投资,机器设备老化等情况随着日本经济成长逐渐恶化,其结果是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形成日本经济独特的“双重结构”。中小企业被普遍认为:企业规模过小,但家数过多;经营基础薄弱,彼此间存在过度竞争情形;多数属家族式小规模企业。正如1953年日本政府经济白皮书所指出的,企业大小规模的差距扩大了,所以在日本的现代化大企业与建立在非现代化的中小企业之间出现了两极对立,因而消除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双重结构”便成了当务之急。同时由于对外贸易的扩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大企业向中小企业领域扩张的需求也急迫起来。在这种状况下,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问题开始认真对待,从纠正“双重结构”的目标出发,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中小企业政策,并为指导今后的政策而于1963年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作为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纲领性法规。

特点与方向 篇6

考试改革是评价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考试内容改革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改变以前只重视学生学业成绩,忽视学生非学业素质发展的状况,全面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进步与成就。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提倡: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一、思想品德中考命题改革方向

1.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中考思想品德命题改革的重点。

2.注重政治概念和政治规律形成的过程,以考查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3.增强探究性与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命题要体现时代性,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重大时事问题。

5.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个性。

6.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原则。

二、思想品德中考命题特点

1.热点与知识相结合。

从中考思想品德试卷看,命题者将热点信息与课本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创设灵活多样的试题,使试卷富有时代气息。这就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

2.灵活创设情境,注重情感能力测试。

近几年的中考思想品德试卷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以文字、漫画、表格等材料为背景,多角度设计问题,如“如果你是法官,该怎么判”、“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等,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创新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中考思想品德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认识同一问题。开放性试题形式各异,分值比重大。针对开放性试题答案多元化的特点,有的评分标准还设置了创意分,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角度作答,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4.重视主体参与探究,注重实践性与综合性。

中考思想品德试卷中常出现以创设活动情境来设计现实问题的探究题,多以“找对策”、“主题班会的安排”、“调查报告的草拟及上交”、“请你发言”等形式出现。这类题置学生于测试的主体地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应对策略

1.注重记忆重点知识,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网络的构建。

只有注重记忆重点知识、积累知识,在分析解决问题、组织答案时,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知识供选择使用。中考试题综合性强、跨度大,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记忆重点知识的同时,抓住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构建知识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2.关注时政热点,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提高自身能力。

关注时政热点,要求同学们平时多看报、多看电视、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在阅读与活动中,多分析、多思考,找出时政热点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同时,在面对材料时,试着多角度设问、多角度解答,使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与训练中不断提高。

3.答卷要注意“意在笔先、先易后难”。

我国对外投资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篇7

关键词:对外投资,现状分析,发展方向

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复苏, 全球经济开始逐步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 由于世界经济的脆弱和政策的不确定性, 对外投资的复兴之路走得异常艰辛。据世界银行2012年的《世界投资报告》显示, 当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同比下降18%。与全球形势相反,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保持上涨趋势, 2012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 (前两位分别为美国和日本) , 当年投资额为878亿美元;2013年, 这种上升势头得以延续, 当年投资额高达到901.7亿美元。从2002年到2013年,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2年上涨 (见图1) , 如此迅猛的对外投资趋势, 与我国政府推行的对外发展战略和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追求密不可分。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数据整理绘制。

1 新阶段对外投资的特点

与初期阶段不同, 目前我国的对外投资呈现投资额度大、覆盖范围广、涉及行业多和投资主体多样化等特点。

1.1 对外投资规模大

2012年, 我国当年对外直接投资额位列全球第三, 紧随美国和日本之后, 成为世界主要的对外投资国之一, 这标志着我国的对外投资步入了新的阶段。2013年, 我国对外投资保持着强劲的上升势头, 当年累计投资额高达901.7亿美元, 各月投资存量如图2所示。

1.2 对外投资范围广

随着我国对外投资的不断扩张, 投资的地域范围也越来越广。2013年1月, 我国的对外投资范围覆盖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2013年年底, 投资范围扩大到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 当年新增33个国家和地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的统计, 目前我国对外投资未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仅有53个 (表1) 。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整理绘制。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直接统计公报。

1.3 资金主要流向发达国家

据2012年世界银行统计, 全球52%的对外投资流入发展中国家, 42%流入发达国家, 6%流入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 (柬埔寨、刚果民主共和国、利比里亚、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和乌干达等) , 全球对外投资出现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向次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的趋势。我国的对外投资与世界大趋势不同, 主要投资集中于发达经济体 (见表2) 。以2012年为例, 从存量来看, 我国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额较2011年上升了3%, 累计达到731.3亿美元;从流量来看, 我国当年对外投资额达到135.1亿美元。其中, 对美国的投资增长了123.5%, 达到40.48亿美元, 占当年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额的30%, 美国成为我国第二大投资目的地 (仅次于我国香港) 。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整理。

1.4 亚洲是最主要的投资区域

从世界对外投资总体趋势来看, 由于亚洲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逐步下降。与总趋势不同, 亚洲一直是我国对外投资的重点区域, 并且每年的投资额仍在不断上涨。2012年, 我国对亚洲地区的投资额达到647.85亿美元, 比2011年增加42.4%, 占当年对外投资流量总额的73.8%。我国对各大洲的投资情况详见表3。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1.5 投资行业多样化

2012年,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对外投资最集中的行业, 吸引了当年对外投资总额的82%。目前, 我国国内正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危机, 通过对外投资转移国内富余的生产能力, 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我国煤炭行业和有色金属行业的不景气, 采矿业成为2012年唯一减少投资的行业, 累计投资下降6.2%, 全年投资额为135.4亿美元。同时, 随着我国政府对服务业的重视,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成为当年对外投资增长最快的行业, 同比增长高达170.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成为增长第二快的行业, 同比增长109.2%。各类服务业累计投资金额达303.5亿美元, 占当年总投资额的35%。值得注意的是, 金融业也表现不俗, 流向金融业的对外投资额第一次超过百亿大关, 同比增长65.9%, 2012年全年累计投资金额达到100.7亿美元。我国对外投资行业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数据计算和整理。

1.6 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企业所有制性质来看, 国有企业仍然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 总体表现抢眼, 但比重在下降, 2012年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占当年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总额的46.6%。其他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开始在对外投资的浪潮中崭露头角, 其中, 有限责任公司非金融类对外投资额为281.4亿美元, 占2012年总投资额的36.2%;股份有限公司和股份合作企业各占当年投资额的5.4%;私营企业占2.9%;外商投资企业占2%;其他占1.5%。2012年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案例详见表5。我国企业在参与全球价值链配置过程中获得技术和设备, 扩充自己的生产能力, 同时也为长期产业升级创造机会, 积极寻求国际化发展。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资料整理。

从这些企业所处的地域来看, 来自中、东、西各个区域的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对外投资 (见表6) 。其中, 来自西部的企业投资增幅最大, 2012年对外投资额为55.25亿美元, 比上一年增长88.4%, 甘肃和云南名列当年地方对外直接投资的第八位和第九位 (前十名排名情况详见表6) , 紧随东部发达省份。东部地区由于自身良好的经济基础, 仍然是我国对外投资资金来源的主要地区, 2012年共投出254.54亿美元, 占地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74.4%, 同比增长45%。中部地区的对外投资力度最小, 2012年总投资额为32.26, 同比增长5.1%。对外投资资金有从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1.7 FDI投资效应明显

我国对外投资不仅是资金的流动, 随之而来的还有劳动力的流出, 尤其是熟练劳动力、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输出, 以及技术和知识产权等核心产品竞争力的转移。这种投资是一种双赢的投资模式, 无论对被投资国还是我国来说, 都是具有正效应的。在整个对外投资过程中, 我国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地理空间和市场容量, 从而提高了它们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 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而被投资国企业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获得了资金、厂房和技术, 扩充了生产能力, 提升了它们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除了生产性投资, 我国还积极投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共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以我国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为例, 我国对该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逐年上升。

我国对外投资对被投资国就业的促进作用也很大。据中国商务部统计, 截至2012年底, 我国在欧盟投资设立的企业约2000家, 覆盖欧盟的全部27个成员国, 雇佣当地居民4.2万人;在东盟设立企业约2600家, 雇佣当地居民11.83万人;在美国雇佣当地居民2.7万人;在澳大利亚设立企业约500家, 雇佣当地居民4500人;在俄罗斯设立企业约900家, 雇佣当地居民1.6万人;在香港设立企业约5300家。

2 我国对外投资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对外投资发展势头迅猛, 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 存在投资布局不合理, 总体投资水平不高, 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严重亏损的情况, 需要引起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的重视。

2.1 投资布局不合理

如表7所示, 我国超过70%的对外投资集中在亚洲地区, 尤其是香港地区, 以2012年为例, 当年投资总额的58.4%流向香港地区。从投资存量来看, 截至2012年底, 亚洲和拉丁美洲占到我国总对外投资存量的80%以上。表7和表8分别显示了我国2012年对外投资流量和存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从这些表中,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 我国对外投资布局缺乏总体规划, 过分集中于周边地区。这样虽然可以享受到地缘优势和文化相似的优势, 但是却不利于分散投资风险, 而且过度集中也容易加剧海外投资企业之间的竞争, 不利于企业扩大海外市场和提高生产效率。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2 利润再投资不足

当前, 我国对外投资主要依靠股本和其他投资, 利润再投资不足。据世界银行的统计, 发达经济体从国际投资中获得的收益, 三分之一被进行利润再投资, 三分之二返回母国进行投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利润再投资比例甚至高达40%。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 我国的利润再投资水平明显落后, 以2013年为例, 据我国商务部的统计, 当年利润再投资额为174亿美元, 仅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9%, 远远低于其他国家。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过分追求一步到位, 大多数采取控股甚至是独资的形式, 这种投资形式加剧了对外投资的风险。

2.3 政策支持不到位

以2013年为例, 商务部于当年2月和3月分别颁布《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和《规范对外投资合作领域竞争行为的规定》, 现有的政策更多的是规范和引导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 扶持性的政策不到位。虽然商务部和国家开发银行于2013年12月共同建立了合作区项目协调和信息共享等联合工作机制, 为符合条件的合作区实施企业、入区企业提供投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但是审批流程过长等因素制约了政策的支持效应。此外, 外汇管制和税收政策也没有很好地支持我国企业的对外发展。

2.4 其他所有制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中的比重虽然在逐年下降, 但是它们仍然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 表现明显好于其他所有制企业。无论从企业资产还是对外投资存量上看, 排名前十位的都是国有企业 (详见表9和表10) , 其他企业难以与国有企业相提并论。如果广大的中小企业不能在对外投资过程中获得资金、管理能力或技术的提升, 那么它们会逐步失去进行对外投资的信心和兴趣, 不利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 更不利于我国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3 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方向

3.1 合理化投资区域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报告, 从FDI的投资回报率来看, 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投资回报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7%) , 分别为8%和13%, 而发达国家的投资回报率仅为5%。基于提高投资回报率角度的考虑, 我国应该改变目前这种偏重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趋势,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转而考虑对其他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国家和地区的进行投资, 合理化自己的投资目的地。以采矿业为例, 目前我国的投资大多集中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 这些国家无论人力成本还是土地成本都比较高, 这就增加了我国的对外投资成本, 不利于我国企业占据价格优势。相比之下, 非洲地区的刚果民主共和国、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和乌干达等国家矿产资源丰富, 开采成本低廉, 可以考虑增加对该区域的投资。

3.2 积极参与投资规则的制定

截至2012年年底, 全球范围内已经签署了3196条国际投资协定IIA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greements) 和2857条双边投资条约BITs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 。目前世界投资的发展趋势是国家之间更倾向于展开区域合作而不是单纯的双边合作。面对这种新形式, 我国需要尽快适应并参与到全球投资规则的制定中, 避免被边缘化。

3.3 通过对外投资整合全球价值链

全球化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价值链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跨国公司通过整合价值链占据了全球80%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价值链的建立, 对于投资国和被投资国的经济增长、就业和国民收入都有显著影响, 据世界银行统计, 附加值贸易对发展我国家GDP的贡献率达30%, 对发达国家达18%。我国应该通过参与对外投资, 在构建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获得核心技术和设备, 增强自己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帮助被投资国提高生产能力, 为长期产业升级创造机会。

首先, 我国应该制定全球产业链发展战略。这需要明确自己的位置、立场和发展目标, 综合评估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战略定位。这种战略升级需要系统化的方法, 包括将价值链延伸与工业发展政策相结合, 为价值链的构建创造有利的贸易和投资机会。

其次, 协调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政策。贸易和投资可以相互影响, 为了避免两者之间的反作用, 政策制定者应该从制度层面保障两者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建立贸易和投资的促进体系。区域合作是构筑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政府间签订“地区发展契约”可以使区域贸易和投资更加自由和便利化, 通过区域发展规划合资创建跨国集群和基础设施, 提升双方的生产能力。

最后, 创建和保持有利的投资和贸易环境以及建立必要的基础设施。有利的贸易和投资环境指的是整体的综合政策环境, 包括贸易和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竞争政策、劳动力市场监管、知识产权保护、土地和其他政策。通过完善各项政策, 为国际投资提供一个强大的环境、社会和治理框架 (见表11) , 最大化可持续发展。同时, 作为东道国, 我国在向次发达地区投资的同时必须保证被投资国遵守国际标准, 如劳工标准、环境标准和产品标准。必要的基础设施包括物流、通讯、网路和交通等。

3.4 打造可持续出口加工区

可持续出口加工区, Sustainable Export Zones (EPZs) , 是构建全球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工区内的企业可以成为稳定的出口贸易供应商。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变国际贸易为海外直接生产, 减少贸易摩擦, 促进双方经济共同发展。我国应该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充分挖掘投资的贸易替代功能, 转变国外对我国资本的抵触情绪, 多样化投资目的, 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我国的对外投资不仅仅是以占有自然资源为目的的。我国可以考虑向被投资国提供包括技术援助、职业安全和健康保障、回收和替代能源等服务, 将可持续出口加工区打造为卓越的产业制造和加工基地。

3.5 打造集群投资区

集群投资区, 就是把相似或者处于同供应链的企业集中到一个区域进行生产。企业集群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整体性能, 最大化利用基础设施, 节约各项成本。同时, 国内外企业的联合发展可以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应对国际化挑战的知识和创造力, 提升它们的技术标准和帮助它们理解国际投资和对外贸易的规则。

3.6 提升应对国际投资争端的能力

随着我国对外投资的迅猛发展, 国际上越来越重视和关注来自我国的资本。但是,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国际上对于“红色”资本的抵触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对我国霸权论和威胁论的呼喊一浪高过一浪, 由此导致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投资领域的争端逐年增多。为了应对某些带有强烈针对性的争端, 保护我国投资人的权益, 我国必须尽快熟悉和掌握国际投资规则, 提升企业应对国际争端的能力。当遇到针对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不法行动时, 我国政府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为我国投资人营造安全和平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平, 刘霞辉.中国经济增长报告 (2010-2011) :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与区域转型升级[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2]李扬, 张平, 刘霞辉, 袁富华, 张自然.中国经济增长报告 (2013-2014) :TFP和劳动生产率冲击与区域分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4]何帆.中国对外投资的特征与环境[J].中国金融, 2013 (1) .

[5]裴长洪, 郑文.国家特定优势:国际投资理论的补充解释[J].经济研究, 2011 (11) .

特点与方向 篇8

一、有线传输技术的种类及其特点的分析

1.1架空明线传输技术及其特点分析

在有线传输技术的发展初期, 大多数地区采用架空明线的方式来完成有线信号的传输工作, 架空明线传输技术的信息传输工作主要依靠电线杆之间架设的电路导线而形成的信号传输通道完成的, 一般情况下, 此种传输方式的频带处于300Hz左右, 传输信号的效率较低, 如果明线距离过长, 自然环境较差, 或者接受该类信号的设备质量较差, 那么传输的信号就会受损。所以此种传输方式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需求, 只能将其应用于部分领域来进行信息的传输工作。

1.2平衡电缆传输技术及其特点分析

平衡电缆又称双绞线电缆, 可划分为屏蔽和非屏蔽双绞线, 这种有线传输介质主要应用于星形网络拓扑结构中。通常情况下, 此种电缆中存在成对出现的双绞线, 每一对双绞线内都包含两根不导电的铜导线, 这样的设计能够有效降低外界对信号的干扰, 然而利用平衡电缆进行数据传输只能完成100m范围内信号的传输工作。另外, 屏蔽双绞线的外层一般包裹着可降低辐射的金属材料, 能够确保传输数据的速度和安全, 安装比较复杂。而非屏蔽双绞线的外层则是简单的不导电橡胶皮, 所以使得此类双绞线具有较轻的质量和易于弯曲的特性, 能够大大简化安装过程, 通常用于布线。

1.3同轴电缆传输技术及其特点分析

与上述两种有线传输技术相比, 同轴电缆传输技术在现代的信息传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信息传输工作主要依靠同轴铜管或铜网来包裹铜线形成的信息传输通道而完成。由其使用的材料实现电磁信号在电缆内部的低干扰传输, 并且增加了同轴电缆的频带宽度, 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率。

1.4光纤传输技术及其特点分析

在经济的推动之下, 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更新, 光纤传输技术就是高新技术发展后的产儿, 其主要的传输载体是光、电信号, 利用光导纤维来完成信息的快速传输。光导纤维是由外层包结构包裹的几十微米或几微米的内芯构成, 大量的内芯光纤聚焦成的电缆就能完成信息的快速传输, 此中传输方式具有较高的绝缘性, 能确保信息的安全。

二、与无线传输技术相比, 有线传输技术的优缺点分析

与无线传输技术相比, 有线传输技术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持续快速地提供低干扰、高安全性的信息, 然而随着有线传输信息的距离的增加, 信号会被削弱, 并且还会增加铺设线路的费用, 而无线传输技术的应用则要依靠空间的电磁波这一媒介, 所以容易受到外界电磁波的干扰, 使得信息的数量、质量和安全性较差。

三、有线传输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

3.1有线传输技术将实现网络化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简单地完成指定的信号连接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大量信息的要求, 所以有线传输技术将实现网络化, 只有这样才能为人们提供准确的信息。对此, 相关人员必须要加强对软件控制的研究, 寻找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开发自由管理光传输技术,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2有线传输技术将实现高效化

当今时代,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有线传输技术已经被大多数技术人员所掌握, 人们能够利用网络路由技术和数字复分接技术完成信息的传输工作, 虽然在进行光纤通信技术改革的进程中, 要耗费大量的资金, 但是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3.3有线传输技术将克服距离的束缚

长久以来, 有线传输技术受着距离的束缚难以大范围地为人们提供数据, 然而随着人们对有线传输技术研究的深入, 为了加强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有线传输技术将克服距离的束缚, 通过跨海或跨地域电缆来完成信息的沟通。

四、总结语

无线传输技术虽然能利用低廉的成本完成信息的快速传输, 但是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却要受到电磁波的干扰, 降低了信息的安全性, 所以利用有线传输技术进行数据传输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因此相关人员必须要加深对有线传输技术的认识, 力求通过不断的研究, 完成有线传输技术的完善与创新, 从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摘要:本文将着重分析有线传输技术的种类及其特点, 通过分析有线传输技术和无线传输技术的异同点来提高相关人员对有线传输技术的认识, 最后展望有线传输技术的发展方向, 力求提高研究人员研究有线传输技术的研究力度, 加快有线传输技术的发展速度, 给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有线传输技术,种类,特点,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俊涛.有线传输技术特点和发展方向[J].数字化用户, 2014.2 (11) :111-112

[2]张春光.有线传输的技术特点和发展方向分析[J].民营科技, 2014.6 (16) :120-121

特点与方向 篇9

一、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滨海新区已在高性能计算机、新一代无线通信、物联网、新药创制、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风力发电、半导体照明等代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先进技术领域奠定了良好发展基础,初步形成了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高技术服务业等七大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二)产业规模实现稳步增长

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保持稳步增长,2011年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4863.8亿元,占天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比重接近四分之三。

在七大高新技术产业中,装备制造业是第一支柱产业,在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比重达到40%以上;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显著提升,规模以上企业近200家;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以赛诺生物降解药物涂层冠脉支架系统为代表的高端产品不断涌现;高技术服务业高端发展,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航空航天发展迅速,“三机一箭一星一站”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新能源新材料异军突起,在风力发电、绿色储能电池、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显露出强劲竞争力。

(三)产业基地建设进程加快

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是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滨海新区统筹各功能区、工业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东港口、南重化、西高新、北旅游、中服务”的整体布局,在九大功能区形成了产业集聚。

先进制造业产业区聚集了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临空产业区形成了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总部经济等一批产业集群;滨海高新区形成了新能源、软件及高端电子信息制造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临港经济区聚集了装备制造、造修船及海洋工程、粮油食品加工等一批产业集群;中新天津生态城以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区为载体,形成了文化创意、科技、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在其他功能区也都有特色产业聚集。

二、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一)龙头项目业带动作用明显,拉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滨海新区实施龙头项目带动战略,从而吸引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项目落户滨海新区,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累了后劲。

“十一五”期间,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空客A320总装线、中航直升机总装基地、“天河一号”超算中心、维斯塔斯风电设备等项目建成投产,新一代运载火箭、中船重工造修船、和谐型大功率机车、长城汽车、中粮佳悦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有力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2011年,滨海新区在建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79项,完成投资570.9亿元。新建项目124项,总投资225.4亿元。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为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在高层次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产业链和配套体系不断完善,高新技术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产业集群。滨海新区在龙头项目的带动作用下,一批配套项目加速向滨海新区聚集,滨海新区产业链和配套体系逐步得以完善。

在航空航天领域,形成了由飞机和航天器总装企业为龙头,零部件制造、航空金融、航空物流、航空培训、商务会展以及航天技术服务等配套企业聚集滨海的产业链格局。

在装备制造业领域,产业链不断在向上下游延伸,长城汽车研发、金融、物流、销售和出口等上游载体建设不断完善,博能汽车零部件组装、汽车销售项目及上海通用售后配件配送服务中心等下游服务不断发展。

(三)产业集聚发展,布局日趋合理

产业集聚发展有利于经济要素的集约和优化配置,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循环利用,是实现工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滨海新区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国家通信产业园、国家片式元件产业园以及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三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分别聚集相应领域的企业80家、83家和15家。高新区软件园聚集了规模以上软件企业78家,实现收入30.4亿元。云计算产业基地、国家动漫园、天津RFID与物联网产业综合示范区的集聚效应也初步显现。

又如新材料领域,在电子信息材料方面形成了晶圆材料、光存储材料、超导膜材料的产业集群;在金属材料方面聚集了金桥焊材、天津冶金集团天材科技、永久焊材等20多家大中型企业及研发机构;在保温材料、涂料、新型墙体材料等方面聚集了包括鎏虹科技、科泰化工等在内的有影响力的国内领先企业40余家。

(四)高端产品不断涌现,滨海“品牌”效应凸显

滨海新区通过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吸引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引进领军人才创业等渠道不断丰富前沿技术产品类型,在高新技术领域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滨海“品牌”效应逐渐凸显。

空客A320系列飞机、航天神州超近程无人机系统、特变电工特大容量矿用隔爆型变压器、膜天膜新型MBR膜材料等高端产品相继涌现;华翼蓝天航空飞行系列模拟训练设备、环欧大直径高效太阳能电池硅单晶、巴莫锂离子电池锰酸锂正极材料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三、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举措

(一)着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关键,通过加强基础性研发投入和独立的研发机构建设,逐步使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截至2011年,滨海新区累计建成整建制科研院所16家,产业技术平台9个,重点实验室2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家,企业技术中心124家,滨海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增强,需要完善以下两方面工作。

1. 完善科研设备仪器共享平台建设。

科研设备仪器共享平台有助于实现科技资源合理分配,有助于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研发水平。科研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关键是完善共享机制,提高大学、科研院所以及技术中心参与共享积极性,实现良性循环和运作。

2. 完善区域创新政策体系。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基础性研发投入少和研发机构建设不健全等问题,制定政策和措施,在资金扶持以及创新环境建设方面有针对性的引导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和研发机构建设。

(二)着力吸引高端项目集聚

滨海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龙头项目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能迅速拉动产业发展壮大。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应继续牵住大项目这个“牛鼻子”,从行业和区域角度,有针对性的引进好项目大项目,全面推动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聚集国内外先进技术以及研发成果,将滨海新区打造成高新技术原创地、高端人才聚集地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出新招,破难题。

1. 研究制定和出台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认定办法。

通过资金资助、基金扶持、中介服务、扶持上市等扶持措施,吸引高端项目落户新区,形成好项目大项目自发集聚发展态势。

2. 针对产业和功能区的薄弱环节,做好高端项目的招商引资。

继续加强与国内龙头单位的战略合作,深入研究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重点企业的发展动态,选准切入点,引进一批具有前瞻性的关键项目,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级。

(三)着力打造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

打造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有了雄厚的发展基础,具备了冲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的条件。目前,滨海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达6家,主要涉及新能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但是新区的国家级产业基地数量和布局还与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不相称,需要在发展环境以及产业链构建方面下功夫,积极打造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

1. 全方位提升产业发展环境。

在政策扶持方面,利用滨海新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扶持力度,通过“扶优、促优、强优”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同时,逐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评价体系。对外合作方面,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在项目开发、技术转让、人才培养等方面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在融资方面,利用天津成为科技金融试点城市的机会,创新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新方式和新途径,解决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资金瓶颈问题。

2. 继续完善产业链。

针对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培育和引进相关项目或企业,形成上下游产品配套协调的发展格局。同时,培育壮大代表行业发展的优势企业,打造以特色产业集群为主的国家级产业基地。

(四)着力壮大内资企业实力

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以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主,民营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尤其在电子信息领域尤为突出,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比例高达80%以上。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前20位的企业中,16家为外资企业,2家为港澳台企业,只有2家为内资企业。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应注重内资和民营企业,加快体制创新,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1. 调整以外资为主导的经济结构。

建议引资对象由单纯吸引外资为主,转向“外资和内资”相结合的双轮驱动。尽快实现经济结构、产品结构的多元化以及资金和市场的多元化,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增强滨海新区经济的稳定性。

2.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利用天津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营企业为滨海新区的“龙头”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延伸产业链;加强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支撑体系,为其发展提供技术、信息等全方位、多角度服务。

总体来看,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了天津经济的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布局日趋合理。未来几年,滨海新区立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着力于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吸引高端项目聚集,着力打造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着力壮大内资企业实力,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将走上高端高质高新的发展道路,将为引领和带动滨海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谢钦宁.天津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

[2]王玉荣,吕萍.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特点、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07(9):17-20.

[3]张云超,刘鹏,陈自中.浅析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未来之路[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9):98-100.

[4]陈保荣.滨海新区支柱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天津经济,2010(11):8-11.

特点与方向 篇10

一、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波动的特点

1.经济增长快、物价走势相对平稳。

相对于1978-2002年期间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看, 2003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呈现出经济增长快、物价走势相对低、繁荣期相对延长的特点。2003-2007年, 我国GDP的增长率分别为10%、10.1%、10.4%、10.7%、11.4%, 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平稳增长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CPI的增长率分别为1.2%、3.9%、1.8%、1.5%、4.8%。在2003-2007年2月, CPI指数一直较低, 在2007年3月至12月, CPI指数逐步上扬, 在2007年, 其中第11月的CPI指数最高, 为6.9%。从物价走势看, 除商品房之外, 整体的物价水平相对平稳, 较1978至2002年期间一些年份出现的经济增长快、物价大幅上涨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2.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经济周期呈现同向化趋势。

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数据, 2002-2006年, 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分别为3.1%、4.0%、5.3%、4.9%、5.4%, 2002-2006年期间, 世界经济处于上升期。从我国经济看, 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9.1%, CPI指数为-0.8%, 2003年1月至今, 我国经济平稳增长, CPI指数皆为正值, 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皆处于上升期, 经济周期呈现同向化倾向。

3.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依存度提高。

在2003年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较快, 进口和出口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占有较高比重, 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依存度提高, 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的互动成分上升, 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在上升, 我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走向的影响权重也在上升。到2007年, 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 其中出口为12180亿美元, 进口为9558亿美元。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的出口会产生影响, 并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 而我国的进口状况也会影响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

二、我国经济的走向

2007年3月-12月, 我国的物价走势逐步走高, CPI指数从二月份的2.7%升高为十二月份的6.5%, 从结构看, 主要是食品、居住价格上涨拉动了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食品价格上涨12.3%, 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4.5%, 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6个百分点。在食品价格中, 肉禽及其制品、蛋的价格上涨幅度高, 前者上涨31.7%, 后者上涨21.8%。在消费物价指数的八大分类中, 衣着、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的价格较上年同期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从物价分类看, 2007年3月-12月的物价上涨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为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全面的上涨,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先后十一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2007年1月15日前的9%上调到2008年1月25日的15%。

我国经济在经历了持续5年的经济繁荣后, 是继续会在繁荣的道路上迈进并可能引发全面的通货膨胀呢?还是在持续一段时期的繁荣期后逐步可能陷入通货紧缩呢?这个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就政策的制定而言, 是看到眼前的物价上涨全力应对物价上涨呢?还是既看到眼前, 又精心考虑以后, 慎重设计政策的力度, 以促进国民经济相对平稳发展呢?这个问题也值得认真研究。从西方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的实践看, 在市场经济下, 通常存在一定的商业周期或经济周期, 这是由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消费状况和产业、产品结构状况综合形成的。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实践看, 也存在一定的商业周期或经济周期。从我国社会目前的收入结构、消费状况、产业结构看, 笔者认为我国也摆脱不了经济周期。从目前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看, 能促进本国经济繁荣期相对延长, 衰退期适当缩短, 经济衰退的幅度相对低, 这样的政府宏观调节就已经是很成功的政府调节了。从影响当今社会经济周期长短和幅度的因素看, 既有市场自身的因素, 也有政府调节的影响, 政府宏观调节的时机、领域、手段、力度, 也成为影响经济发展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我国2003年以来这一轮宏观经济的走向看, 指望我国经济繁荣的局面一直延续下去, 那是空想。至于我国经济是否会重蹈1988年和1993.1994年期间高通货膨胀的覆辙呢?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重要原因是我国当今的国内条件、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和当今的国际经济环境与前两个时期已有明显不同。从我国2008年以及以后几年宏观经济的发展走向看, 笔者认为我国会逐步由通货膨胀的压力转变为通货紧缩的压力, 防范通货紧缩的压力应成为制定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防止因一昧抑制通货膨胀而使我国经济过早进入通货紧缩, 加大经济增长下滑的幅度。

在2008年以及以后的几年里, 以下一些因素会导致我国面临的通货紧缩压力上升:

1.世界经济走向的变化。在当今世界, 美国、欧盟、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世界经济的走向会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印度等国对世界经济走向的影响也在上升。在2002-2006年, 美国经济发展较好, 其中在2004-2006年期间, 经济增长率达到3.9%、3.2%、3.3%。在2002-2006年, 欧元区经济的增长率为0.9%、0.8%、2.0%、1.4%、2.6%, 日本经济的增长率为0.3%、1.4%、2.7%、1.9%、2.2%。在2003-2007年, 国际油价已由美军入侵伊拉克前的每桶约三十七美元升至近一百美元。国际油价的上涨, 既有美元贬值的影响, 也有国际石油需求大于供给的影响, 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后者。在2003-2006年期间, 发达国家如美国等国通过增加本国石油产出, 动用石油储备, 尚能勉强应对油价高升的冲击, 随着高油价持续时间延长和油价的一再攀升, 这些国家居民对油价的承受力降低, 消费需求有萎缩的趋势, 这会对世界经济的走势产生不利影响, 影响我国的商品与劳务出口, 可能会对我国国内的产出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2.我国国内商品与劳务的供求态势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2003-2007年, 我国城市的房价普遍有了较大幅度的上涨, 商品房是这一时期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在房价上升的浪潮中, 投机需求不断膨胀, 一些人不仅动用自己的资金购置几套甚至多套房产, 更有甚者从银行借款投机房产。从我国居民的年龄结构和收入状况看, 这一时期我国居民对住房的消费需求上升较快。从年龄结构看, 我国在1950年至1975年期间出生的人口较多, 这个年龄段的人通过前期的积蓄和近几年收入的上涨, 对住房、汽车等产品的需求上升, 拉动了房价的上升。房价的上升和房屋投机需求的上升, 导致2003年至2007年期间我国各地城区的占地面积一再扩大, 耕地面积锐减, 房地产投资的资金量不断放大, 相应地导致钢材、水泥、建筑装修材料、家具和家用设备的需求不断上升, 拉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笔者在一些城市调查发现, 年龄在七十岁左右的城镇居民大多已有住房, 在1950年至1975年期间出生的城镇居民多数也拥有了住房, 一些人为其子女也购置了房产, 有些人出于投机增值目的购置了多处房产。目前城镇居民中年龄在30-53岁之间无房或拥有面积较小住房的人员中, 制约其住房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收入低, 即使将房价降低一多半, 这些人中仍有不少人买不起房。由此看来, 我国在以后的一些年份, 住房需求逐步会出现间歇期, 其需求会逐步降低,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会降低, 我国经济增长的幅度也会相应降低。

从我国国内的收入分配看, 我国通过一系列优惠措施, 适当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对增加农民的消费需求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从城镇居民内部看, 在最近几年, 私有、国有企业中工人与管理者的收入差距悬殊, 在一些年份, 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在事业单位, 收入差距也有拉大的趋势。在社会有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的情况下, 收入差距拉大对消费需求的负面效应尚不很明显, 而在富裕者消费需求相对饱和、一时无消费热点时, 其消费需求下降, 收入少者的消费需求又较低, 这时, 收入差距拉大对消费需求产生的负面效应就会凸现出来, 其表现为随收入高者消费热点的降温, 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呈萎缩态势, 商品与服务的供大于求的矛盾会逐步尖锐, 这时, 刺激消费需求, 压缩供给远大于需求的产业与产品又成为宏观调节的重要任务。

三、政策取向

1.政府的宏观调节既要防范通货膨胀也要防范通货紧缩, 防范通货膨胀的力度不宜过猛。从世界经济的演化和我国国内供求的变化态势看, 笔者认为2008年以及以后的几年, 我国国内的消费需求将会出现弱化的趋势。在终端消费需求萎缩的态势下, 投资需求必然会下降, 在此情况下, 经济的增长率会相应降低。在2008年, 笔者认为我国反通货膨胀的调节力度不宜过猛, 因为在调节力度过猛的情况下, 会造成我国的宏观经济较快地向需求萎缩过渡, 失去一些发展机遇。在2008年, 一方面应出台一些刺激有效供给的措施, 促进农产品的生产, 扩大农产品的供给, 另一方面, 优化货币政策, 慎重出台货币政策。在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 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达十一次之多, 在如此短的时间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次数如此之多,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尚数首次。笔者认为, 从我国国内的金融结构看, 我国国内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美联储推行的基准利率有很大的不同, 基准利率本身的特点和美国的国内金融结构决定了其可相对灵活地予以调整, 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不宜过分频繁地予以调整。在2008年, 笔者认为宜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次数,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宜更加慎重, 充分考虑它对以后几年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不宜将目光仅限定于眼前的物价上涨。增加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以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与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协同调节货币供应量, 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2.重视收入分配的调节。从社会需求看, 在高收入者消费需求相对饱和、且暂时无新的消费热点的情况下, 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 有助于扩大社会的总需求。在2008年以及以后的几年, 我国以下一些领域的收入分配有待优化。其一, 企业。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劳动力资源丰富, 劳动岗位竞争激烈。在一些国有和众多的私营企业, 普遍存在一线工人和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收入差距偏大的情况。增加一线工人收入, 缩小一线工人与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收入的非合理性差距, 有利于扩大社会的总需求。其二, 公务员收入。近几年来, 我国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 一些地方的公务员收入也节节攀升。在公务员收入已处于社会收入的相对高层时, 一再增加公务员收入缺乏合理性, 宜将财政收入的一些资金用于救助社会弱势群体, 扩大弱势群体的消费需求。其三, 事业单位收入。在高校扩招和家长普遍关注子女教育的社会环境下, 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和收费收入也不断上涨。在一些事业单位内部, 其收入差距也呈扩大化趋势。改革事业单位的体制与机制, 规范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政策, 压缩高收入者的非合理性收入, 增加低收入者的劳动报酬, 有利于扩大社会需求。其四, 城市弱势群体。适当增加享受低保者的低保收入, 增加社会福利院的福利支出。其五, 农村弱势群体。增加中央对农村、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 扩大农村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 增加农村弱势群体的消费需求。

3.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市场经济的运作过程中, 消费需求是产业发展的指挥棒和服务对象。在市场经济下, 市场主体通常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会导致产业发展与消费需求产生一定的错位, 当一些重要产业或较多产业与消费需求产生较大错位时, 就易酿成经济危机。对宏观调控部门来说, 出台措施抑制盲目发展的产业, 开放绿灯促进具有较大消费潜力的产业的发展是重要的职责。在2008年以及以后的几年, 我国一些产业与消费需求的错位有可能加大。通常, 社会的热门产业在这一轮消费热潮退潮后, 易出现供过于求的态势。对热门产业中盲目发展的部分, 宜出台措施提前调节, 抑制其盲目发展。旅游等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宜积极扶持。

参考文献

[1]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April.2007.

特点与方向 篇11

1 主动式旋转防喷器发展现状

主动式旋转防喷器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而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欠平衡钻井技术的发展逐渐由环形防喷器演变而来。当今, 旋转防喷器技术已成为降低钻井成本、提高单井质量、提高复杂井处理能力的关键设备。旋转防喷器技术的最新发展扩大了欠平衡钻井技术的使用范围, 使该项技术的使用日益广泛, 如闭路循环、边喷边钻、随钻测量、井眼测试、反循环、注氮等钻井特性改变时使用。而且, 在那些还未进行欠平衡钻井的地区, 旋转防喷器可用于强化安全和环境保护, 在美国和加拿大约有1/3的钻机在钻井过程中都使用旋转防喷器。在北海南部, 主动式旋转防喷器已经在20多口自升式平台井上应用。在海上深水油田也开始应用欠平衡钻井装备, 如巴西海上Campos盆地深水油田。即使在不实施欠平衡钻井技术的地区, 仍然可以通过应用欠平衡钻井设备在降低过平衡压力的情况下实现安全钻井, 从而节约大量钻井成本[2]。

目前, 国际上主动式旋转防喷器设备仍然沿用“旋转万能防喷器”的结构模式, 应用性能正在向成熟化发展。典型的代表为美国varco公司Shaffer PTWD系列旋转防喷器及国产FX28-35型主动式旋转防喷器。目前国内各油田应用的主动式旋转防喷器多为进口产品。国产主动式旋转防喷器技术还在发展阶段, 产品类型及应用性能还很有限。

2 典型的主动式旋转防喷器结构特点

2.1 Shaffer公司PTWD旋转防喷器

S h a ff e r公司P T W D旋转防喷器由旋转球形防喷器本体 (RSBOP) 、液力控制单元 (HCU) 等组成。RSBOP装在防喷器 (闸板或球形) 上, HCU放在RSBOP附近方便司钻控制的地方, HCU为RSBOP与防火软管提供液压控制, 并且液压控制是由司钻盘控制的。RSBOP的环形防喷设计是用来关井和封闭井里的钻杆、方钻杆与井眼环形空隙的。RSBOP也可密封空井。当钻进或起下钻时, 环空仍能密封。RSBOP的特点是当RSBOP在封闭环形空隙时, 钻柱仍可继续旋转。系统设计成自动调整压井密封关紧力, 以便降低钻柱对密封件的磨损。在高井口压力条件下, 操作员会把系统切换到成为静态的高压模式, 在静态密封模式下系统是由在HCU内的储能器来维持, 来给密封件提供最大的封闭力。在这种模式下, 钻柱是不可能旋转的。

2.2 国产FX28-35型主动式旋转防喷器

国产FX28-35旋转防喷器总体结构由主机及控制系统组成。旋转防喷器结构采用与环形防喷器类似的结构, 井筒封闭形式采用由液力驱动压迫密封胶芯封闭井口, 封井力度跟踪井压自动补偿。控制系统机电液一体化, 所有电气设备都根据油田防爆要求设计制造。其主要技术参数为:

(1) 封井最高工作压力旋转钻进状态17.5MPa, 静止封钻杆状态35MPa, 封零状态17.5MPa。

(2) 工作转速最高100r/min。

(3) 密封胶芯使用一口井以上, 旋转动密封连续工作120h以上。

3 主动式旋转防喷器的技术发展方向

到目前为止, 国内仅有少数几个厂家生产主动式旋转防喷器。但随着国内各油田负压钻井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发展, 国内旋转防喷器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必将加速发展[4]。主动密封式旋转防喷器的技术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更加合理的使用胶芯, 延长胶芯密封寿命;

(2) 实现高转速下的稳定工作, 转速达到200rpm以上, 旋转密封功能稳定;

(3) 现场操作及控制更加灵活便捷, 灵活的控制胶芯开关及密封压力, 换胶芯及总成操作更加便捷;

(4) 旋转防喷器应用范围更加广阔, 综合性能指标更加高, 兼容性更强。

4 新型主动式旋转防喷器的研发思路

结合现有旋转防喷器结构特点, 并针对主动式旋转防喷器的发展方向, 形成了一种新型主动式旋转防喷器的研发思路。

(1) 实现密封方式灵活控制;

(2) 实现胶芯密封压力控制能力的强化、精细化;

(3) 实现更加简单快捷的更换胶芯。

5 结论和认识

(1) 国产主动式旋转防喷器技术还在发展阶段, 产品类型及应用性能还很有限;

(2) 但随着国内各油田负压钻井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发展, 国内旋转防喷器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必将加速发展;

(3) 给出了新型主动式旋转防喷器的研发思路, 为新型主动式旋转防喷器的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摘要:介绍了国内主动式旋转防喷器的发展现状, 分析了典型的主动式旋转防喷器的结构特点.结合现场应用需求及现有设备现状总结了主动式旋转防喷器的技术发展方向, 进一步形成了一种新型主动式旋转防喷器的创新研发思路。

关键词:主动式旋转防喷器,结构特点,技术发展方向,研发思路

参考文献

[1]孙喜寿.一种更好的井控装置—旋转防喷器[J].国外油气科技, 1993, (3) :76-79[1]孙喜寿.一种更好的井控装置—旋转防喷器[J].国外油气科技, 1993, (3) :76-79

[2]Williams JR《RCH boosts flow drillingeconomics》[J].Oil gas REP.1994.37 (9) :51-54[2]Williams JR《RCH boosts flow drillingeconomics》[J].Oil gas REP.1994.37 (9) :51-54

[3]张慧, 等.浅谈我国旋转防喷器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石油矿场机械, 2007, 36 (1) :28-32[3]张慧, 等.浅谈我国旋转防喷器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石油矿场机械, 2007, 36 (1) :28-32

上一篇:传媒工作下一篇:不定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