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作文之魂(共4篇)
情感是作文之魂 篇1
古今中外许多文章大家的写作经验都告诉我们,能否写出好的文章,首先决定于作者是否具有真情实感,而不在是否具有写作技巧。因此,情感与作文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这样说,情感是作文的灵魂。这一点值得从事写作研究和写作教学的同志们重视。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止的必然流露,故成千古不朽之著作;后者则是矫揉造作、编织情感,夸大其辞、沽名钓誉之篇什,故终行之不远,后人不可知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十分强调情感对于作文的重要作用,他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清代的文坛泰斗袁枚则明确地强调情感对于作文的重要性。对此,他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提笔先须问性情”(《答曾南村论诗》),“情以真而愈笃”(《答尹相国》),“天性多情句自工”(《读白太傅集三首》)。又说:“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答蕺园论诗书》)袁氏之论,乃是真知灼见,精凄婉动人,因为他真实地表达了对亲如手足的亡妹袁机(素文)的“多情”“情真”和“不可解之情”。
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说过:“愤怒出诗人。”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有句名言:“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这也是千真万确的。先秦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之所以能够写出献给为国捐躯将士的不朽祭歌《国殇》和囊括宇宙的《天问》,正是因为他有一腔爱国的强烈感情。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之所以能够做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正是因为他有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怀。现代大文豪郭沫若之所以能够写出感情炽热的《地球,我的母亲》,正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有无比热爱的激情。郭沫若说诗是感情的宠儿,这是创作的经验之谈。在国外,但丁由于参加了反对教皇、要求独立的斗争,强烈的情感使他写出了《神曲》,成为“第一位现代诗人”。裴多菲因为怀有爱国之情,才用鲜血唱出了剑与火的战歌。
一般地说,写作才能总是随着写作实践的增多而逐步提高的。但若无情感,也决不会写出好的文章来。我国南北朝时的著名作家江淹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江淹早年曾创作过不少优秀作品,其中的《恨赋》《别赋》就是名作之一。《恨赋》概括了当时穷苦知识分子的血泪生活,曲折地表现了那些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恨怒之情,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别赋》在艺术上更为成熟,为人称赞,久传不衰。之后,江淹做了高官,享荣禄受富贵,就再也写不出感人的诗文来了。后人所谓“江郎才尽”,尽的则是江淹先前创作的真情、激情之“才”,而决不是说他的写作技巧之“才”枯竭。由这个事实看来,真情是能否写出好文章来的先决条件,这决不是耸人听闻之言。
古往今来的文章大家,创作时总是强调情感的。这是因为文章要表现感情,写作的时候,作者就得要动感情。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写作时则更是情满于笔,意溢于纸。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他是两眼挂着“一把辛酸泪”的。巴金在写作时,常常对着面前的稿纸微笑,或是对着稿纸流泪。一次,他在雪垠同志是怀着“英雄痛洒山河泪,儿女悲吟离乱歌”(《无题》,见《〈李自成〉创作余墨》)的感情,来创作不朽的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在外国,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在描写他作品中人物服毒自杀的情节时,他自己竟然病倒了:“感到嘴里有毒药的味道。”再说巴尔扎克,有一次,一位朋友去看他,走到房门口,听见他在跟人吵架,进去一看,屋里只有他一人。原来是巴尔扎克在痛骂他作品中的一个坏蛋。
写作的实践无一不在证明这样一条真理:凡是好文章,无一不是与作者写作时倾注了深厚情感密切相关。“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刘勰:《文心雕龙》)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作文时,只有感情的溶液达到饱和之后,思风才能发于胸臆,言泉才能流于唇齿,佳句才能涌向笔端。因此,在作文时,情感是第一位的。作者饱含着真情实感为文,才能写出好文章。读者也会披文入情而体会到作者为文时的情感如何。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堪称祭文中的千古绝唱。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该文时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由此可知,作者为文时的情感如何,读者能凭着文章体会得到。
现在,不少同志对如何提高写作水平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发表了很多很有见地的看法,可惜却有一点似乎被疏忽了,那就是不谈或很少谈及情感对作文的重要作用,这不能不说是失之偏颇。
鲁迅先生说过:“革命人做出东西来,才是革命文学。”(《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又说:“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而已集·革命文学》)鲁迅先生在这里说的“革命人”与“革命文学”的关系,实质上也就是革命情感与革命文学的关系,前者决定了后者的性质和优劣。事实也正是如此。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第一次写小说,便创作出举世闻名的作首先在于写作技巧吗?否,首先在于他的满腔的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激情。所以,人们称赞奥斯特洛夫斯基是用心血和生命来写作的。这是极好的评价。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狄德罗说得好:“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你要当作家,当批评家吗?请首先做一个有德行的人。”由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情感是作文的灵魂,你要写好文章吗?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健康的、丰富的情感的人。否则,即使你的写作技巧是多么地高明,也很难写出“感人心”的好文章来。
情感是作文之魂 篇2
【关键词】做人教育;家庭示范;学校培育;社会影响
学校工作德育为首,德育的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做人,简言之即为人处世;换言之是指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总和。从教十多年,对教学生学会做人颇有感悟,针对这个课题笔者认为教学生学会做人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的好:环境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改变一个人。下面,笔者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谈谈环境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一、家庭示范对学生做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要用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孩子从呱呱坠地之时,接触的第一位教师就是父母,从这时起孩子多半时间都是同家长一起渡过的,身教重于言教,此时家长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的眼睛就如一个摄象机,时时刻刻在摄录着父母的一切,包括父母的言谈举止等行为,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教育的基本方式,它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强烈、深刻得多。因此父母在做人方面要有一定的标准,应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用你博大的爱关心孩子、教育孩子,把爱的激情回报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你爱着他,让你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坚强的依靠,既做严师又做慈母,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济。我认为一个表里如一的父母,会给孩子做人带来终生的影响。父母对亲情的付出与对孩子的爱,将可能深刻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对孩子做人起到一种楷模的作用,因为家长是孩
子的第一任教师,这是子女无法选择也无法更换的事实。
二、学校培育对学生做人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既教书还要育人,因此学校教育的环境对教学生做人的影响之大众人皆知。我们学校对学生素质的形成,特别是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学校教育尤其是现代学校教育„„要既教书又育人,而且以育人为本„„在当前情况下,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就是说我们教育学生“德”为首,引导学生先做人,后做事。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一是教育学生爱国是做人的起码要求和责任。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既知道世界的过去和现在,更要知道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帮助他们真正做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上,而应当付诸和外化于实际的行动中。二是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秩序。利用品德课开展辩论赛,如在公共场合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不少不如人意的现象,如污言秽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恶拳相向、冷眼相对、毁坏公物、不讲秩序、低级趣味等等。针对这些现象你该怎么做?以此为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在课堂上,作为老师我们不能认为只要拥有专业的业务知识就够了,我们还要拥有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以自身的言行感染着每一名学生。为人师表,在课堂上我们除了教会自己的学生们如何更好的去学习取得良好的成绩,还应当教会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如何做人。有的时候教会孩子们如何做人比传授给他们教学知识更重要!三是学生的养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比分数更重要的是
做人、做事。”因此,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达成共识:以人为本,以德为首,确保德育的首要位置不动摇。
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首先从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做起。而学生能否学会做人,主要看他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这样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养成习惯。”因此,学会做人,必须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德育工作必须首先抓好养成教育。如今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些娇生惯养,从小就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这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因此,及时矫正这些孩子的不良习惯势在必行。另外,德育处、大队部经常开展各项评比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礼仪之歌演讲比赛、文明礼仪手抄报、漫画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了养成教育的实效性。组织开展星星、月亮、太阳奖评比活动使同学们自立自理的良好习惯惭惭养成,自理能力也逐步提高。通过组织勤俭节约监督岗、开展勤俭节约故事会来训练学生勤俭的习惯;通过组织经常性的去脏保洁活动来训练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到社区参观、访问、参加公益劳动来训练学生的劳动习惯;通过开展各类读书活动来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等等。归根结底学校应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师对学生要做到教会做人,教会求知。学校教育的成功,还可以让孩子监督父母,督促父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用孩子的行为去影响父母,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社会影响对学生做人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社会环境的好坏正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些
公共场所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牺牲少年儿童的利益,给学生带来了不少不可忽视的精神污染。这些污染严重地抵御和消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积极力量。
随着电视机、电脑网络进入家庭,“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已变成现实。通讯设施的发达,一些影片、录像带、光盘是直接的教唆犯,学生是不良影视、不良文化的直接受害者,尤其香港一些黑社会影片中早恋、好逸恶劳、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搜身、骚扰、殴打、抢劫等不良行为在学生思想中、行为上蔓延。因此,优化社会育人环境,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小学生要打的基础是做人的自信、诚实、善良、以及独立自主的意识,教育的核心不仅是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那么,如何教会小学生做人?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我们要晓知以理,动之以情,要创设情景,让他们在情节里,加强感悟,体会做人,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社会个大熔炉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情感表达——筝乐之魂 篇3
关键词:古筝,情感,意境,灵魂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最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 是一件极善于表达情感的乐器。古筝演奏属于表演艺术, 一个演奏者不仅要具有纯熟、扎实的弹奏技能, 还需要具备表现作品感情的能力。准确、深刻和细致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内涵, 是古筝演奏者的至高境界。要实现这一情感表达目标, 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一、掌握古筝理论知识, 明确古筝流派风格
两千多年来, 古筝在其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 因地域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在与当地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的结合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 其中有河南筝 (中州筝) 、山东筝 (齐鲁筝) 、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 (杭筝或武林筝) 、陕西筝等主要筝的流派, 还有闽南地区的福建筝 (闽南筝) 、少数民族中朝鲜的迦耶琴、蒙古族的牙托克 (蒙古筝) 、日本筝等。古筝演奏者应该丰富古筝理论知识, 对古筝的流派有较全面的认识。
“真秦之声”的陕西筝委婉悲怨, 慷慨抒情;“中州古调”的河南筝高亢粗犷, 明朗谐趣;“齐鲁大板”的山东筝刚柔并蓄、铿锵深沉;“韩江丝竹”的潮州筝“重六”调深情庄重, “轻六”调清新明快, “活五”调悲恻缠绵;“汉皋古韵”的客家筝悠扬深长, 古朴典雅;“武林逸韵”的浙江筝活泼明快、流畅秀丽;闽南地区的福建筝古朴淡雅;内蒙草原的蒙古筝高昂奔放、欢快明朗;朝鲜筝 (伽倻琴) 轻快活泼;伽倻琴弹唱是朝鲜族传统演唱形式, 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不同的流派都有其典型的代表作品, 比如, 浙江筝派的《高山流水》《月儿高》;山东筝派的《汉宫秋月》《丰收锣鼓》;河南筝派的《山坡羊》《闹元宵》;潮州筝派的《柳青娘》《寒鸦戏水》等, 只有明确作品的流派风格, 领悟不同古筝流派的差异和共性, 才能获得情感表达的突破点, 演奏中的情感激发和表达才能有本有源, 进而从精神层面展现各个流派的艺术魅力。
二、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充分理解作品内涵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因此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充分理解作品内涵是进行情感表达的重要前提。每一首筝曲都是对人生的感悟、经历和心灵深处情感的再现。正确地分析作品能够让演奏者深入地了解作品、更好地理解作品。如, 在弹奏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时, 我们就要明确这首作品是何占豪先生根据我国传统乐曲《满江红》改编的, 表现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陷害, 囚禁在临安 (今杭州) 狱中, 在赴刑场的前夕, 他对社稷面临的危难的焦虑, 对家人处境的挂念, 对奸臣当道的愤恨, 以及对自己精忠报国却无门可投的无奈而引发的感慨。演奏者只有了解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正确理解了作品的内涵, 清楚了作品表现的思想情感, 挖掘出了筝曲作品蕴藏的情感因素, 领悟到曲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将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强化对筝曲的再创作, 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古筝演奏中的情感表达, 除了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 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内涵, 想象力也是进行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通过联想才可能从音乐中获得美感, 当然丰富的想象力也是需要生活的积累和人生境界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也许便无法完全领略其情感。如果想完美地表达音乐的思想感情, 那么一定要注重平日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通常古筝演奏者在少年时期很难把作品的音乐情感完全地表现出来, 这与他缺乏生活经验的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悲伤来临时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反应, 但是可能都是一开始比较激烈, 然后渐渐归于平淡之中。如, 《湘妃泪》是根据琵琶曲《塞上曲》改编的, 取材于昭君和番的历史故事。描写了汉代王昭君去凶奴和亲离别故乡后的凄凉情景。因此, 乐曲没有表现出一种大起大落的感情变化, 这应是昭君去匈奴多年以后她内心的真实写照。这时的思念和哀怨不可能是激烈的了, 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忧愁和哀伤。再如, 《汉宫秋月》是一首山东筝曲, 其风格淳朴古雅, 情绪哀婉惆怅, 刻意表现了处在古代封建暴君压迫和禁锢下的汉代宫女们对月伤情, 望月思念的愤懑心情。在演奏时, 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自身的生活体验, 把自己想象成为王昭君和汉代宫女, 那么, 乐曲中蕴含的情感就能自然地表达出来。
四、掌握演奏技巧, 提高音乐表现力
在具备了良好的音乐感受力、理解力及表现意欲的前提下, 手指能不能得心应手地胜任音乐演奏的需要, 就成为古筝演奏中的情感表达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古筝演奏的技巧形式多样。传统筝曲, 右手的勾、托、抹、提、大撮、小撮、摇指、刮奏、花指等;左手的颤、按、揉、滑等技巧。现代筝曲, 左手便移到筝码右侧与右手同时弹奏。这些技巧都需要在大量的练习中才能慢慢地积累。如:《香山射鼓》是一首陕西秦筝音乐风格的创作曲, 在这首乐曲的慢板中, 重点技巧的是“劈”这个指法。在谱面上所要用“劈”来演奏的音都标得很清楚, 一定要按指法的标注来演奏。在慢板中, 总有一些后缀句, 要划分好乐句, 分清乐句的轻重处理。另外, 慢板中左手的颤音幅度要大些, 不要演奏得太快, 只要演奏清楚就可以了, 这样后面的快板速度才可以表现出来。我们只有掌握了古筝演奏的各种基本技巧、科学的弹奏方法, 并处理好演奏时双手放松与紧张的关系, 做到触弦快而有力、松弛有度、富有弹性, 再融入自己的情感, 表达自己的乐思, 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喜悦或哀愁, 才能达到“声与情合二为一”的演奏境界。
总之, 筝乐的意境是人的情感的表达, 我们在演奏技巧提高的同时, 努力表达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 把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完美地传达给观 (听) 众, 与观 (听) 众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把传统之精华继承发扬光大, 让古筝这颗民族弹拨乐中的璀璨明珠永远闪烁出动人的光彩。
师爱是师德之魂 篇4
鲁迅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爱。” “ 每个人都需要爱”,在多年从事教育工作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这句话中所蕴涵的道理——在爱的世界里,一切都充满了阳光。林崇德教授指出,“师爱是师德的灵魂”,“热爱学生,是一种心态,一种责任,一种智慧。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的确,爱心教育是一种高深的教育境界,是一种气度和修养,而这些正是促进学生进步和完善人格所必需的。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人民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是老师”,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但它掷地有声!
当代教师至少面临三项主要责任: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