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情感

2024-11-24

作文情感(通用12篇)

作文情感 篇1

古今中外许多文章大家的写作经验都告诉我们,能否写出好的文章,首先决定于作者是否具有真情实感,而不在是否具有写作技巧。因此,情感与作文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这样说,情感是作文的灵魂。这一点值得从事写作研究和写作教学的同志们重视。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止的必然流露,故成千古不朽之著作;后者则是矫揉造作、编织情感,夸大其辞、沽名钓誉之篇什,故终行之不远,后人不可知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十分强调情感对于作文的重要作用,他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清代的文坛泰斗袁枚则明确地强调情感对于作文的重要性。对此,他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提笔先须问性情”(《答曾南村论诗》),“情以真而愈笃”(《答尹相国》),“天性多情句自工”(《读白太傅集三首》)。又说:“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答蕺园论诗书》)袁氏之论,乃是真知灼见,精凄婉动人,因为他真实地表达了对亲如手足的亡妹袁机(素文)的“多情”“情真”和“不可解之情”。

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说过:“愤怒出诗人。”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有句名言:“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这也是千真万确的。先秦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之所以能够写出献给为国捐躯将士的不朽祭歌《国殇》和囊括宇宙的《天问》,正是因为他有一腔爱国的强烈感情。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之所以能够做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正是因为他有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怀。现代大文豪郭沫若之所以能够写出感情炽热的《地球,我的母亲》,正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有无比热爱的激情。郭沫若说诗是感情的宠儿,这是创作的经验之谈。在国外,但丁由于参加了反对教皇、要求独立的斗争,强烈的情感使他写出了《神曲》,成为“第一位现代诗人”。裴多菲因为怀有爱国之情,才用鲜血唱出了剑与火的战歌。

一般地说,写作才能总是随着写作实践的增多而逐步提高的。但若无情感,也决不会写出好的文章来。我国南北朝时的著名作家江淹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江淹早年曾创作过不少优秀作品,其中的《恨赋》《别赋》就是名作之一。《恨赋》概括了当时穷苦知识分子的血泪生活,曲折地表现了那些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恨怒之情,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别赋》在艺术上更为成熟,为人称赞,久传不衰。之后,江淹做了高官,享荣禄受富贵,就再也写不出感人的诗文来了。后人所谓“江郎才尽”,尽的则是江淹先前创作的真情、激情之“才”,而决不是说他的写作技巧之“才”枯竭。由这个事实看来,真情是能否写出好文章来的先决条件,这决不是耸人听闻之言。

古往今来的文章大家,创作时总是强调情感的。这是因为文章要表现感情,写作的时候,作者就得要动感情。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写作时则更是情满于笔,意溢于纸。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他是两眼挂着“一把辛酸泪”的。巴金在写作时,常常对着面前的稿纸微笑,或是对着稿纸流泪。一次,他在雪垠同志是怀着“英雄痛洒山河泪,儿女悲吟离乱歌”(《无题》,见《〈李自成〉创作余墨》)的感情,来创作不朽的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在外国,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在描写他作品中人物服毒自杀的情节时,他自己竟然病倒了:“感到嘴里有毒药的味道。”再说巴尔扎克,有一次,一位朋友去看他,走到房门口,听见他在跟人吵架,进去一看,屋里只有他一人。原来是巴尔扎克在痛骂他作品中的一个坏蛋。

写作的实践无一不在证明这样一条真理:凡是好文章,无一不是与作者写作时倾注了深厚情感密切相关。“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刘勰:《文心雕龙》)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作文时,只有感情的溶液达到饱和之后,思风才能发于胸臆,言泉才能流于唇齿,佳句才能涌向笔端。因此,在作文时,情感是第一位的。作者饱含着真情实感为文,才能写出好文章。读者也会披文入情而体会到作者为文时的情感如何。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堪称祭文中的千古绝唱。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该文时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由此可知,作者为文时的情感如何,读者能凭着文章体会得到。

现在,不少同志对如何提高写作水平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发表了很多很有见地的看法,可惜却有一点似乎被疏忽了,那就是不谈或很少谈及情感对作文的重要作用,这不能不说是失之偏颇。

鲁迅先生说过:“革命人做出东西来,才是革命文学。”(《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又说:“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而已集·革命文学》)鲁迅先生在这里说的“革命人”与“革命文学”的关系,实质上也就是革命情感与革命文学的关系,前者决定了后者的性质和优劣。事实也正是如此。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第一次写小说,便创作出举世闻名的作首先在于写作技巧吗?否,首先在于他的满腔的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激情。所以,人们称赞奥斯特洛夫斯基是用心血和生命来写作的。这是极好的评价。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狄德罗说得好:“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你要当作家,当批评家吗?请首先做一个有德行的人。”由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情感是作文的灵魂,你要写好文章吗?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健康的、丰富的情感的人。否则,即使你的写作技巧是多么地高明,也很难写出“感人心”的好文章来。

作文情感 篇2

什么是幸福的生活状态?

幸福的生活大致相同,糟糕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你很难用一个答案涵盖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生活。你的生活怎么样,答案就会怎么样。

当你呱呱坠地牙牙学语时,童稚的眼光中似乎对名利视而不见,泥巴、沙土、阳光、河水等一切最自然不过的东西,会成为孩子心中的天堂。这时的孩子是快乐的,自然的。

也许能和自然神交的孩童是最幸福的。当她能听懂柳树梳头的声音,她此刻是烂漫的;当他能听清一大群小蚂蚁跑步的声音,此刻她是满足的;当她能听明白雪花飘落的声音,此刻她是充实的;当她能闻到被子里有阳光的味道时,她是最幸福的诗人。

当你摆脱童稚走入学校时,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情和学习的快乐,也就成了学校生活最大的快乐。如果能收获这三种幸福,那你的学习生涯就会充满快乐。当你青春飞扬灵动如诗的时候,你就在最美的诗的国度里肆意驰骋,异彩纷呈。

当你成为青年男女沉醉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时,也许爱的甜美、情的真挚和青春的飞扬,会成为你刻骨铭心的记忆。啜饮爱的甘露,是世间最甜美的爱情蛋糕。

当你走进婚姻的殿堂进入家庭的围城时,也许孩子成长的乐趣、夫妻亲密的和谐和家庭环境的美好会成为两个人感情更加融洽的催化剂。(励志一生 )当两个人个性相合、彼此带来快乐的时候,也许用心经营的爱巢会成为围城中人最想停泊的港湾。当你在爱的桃花源感觉幸福始终洋溢在身边时,谁还会流连别处的风景呢?

当你在一份稳定的工作中通过辛勤劳动获取等价的.成果时,你能获得养生的资本,你能取得事业的成功,这当然很好。如果你能从工作中获取一般人难以理解的乐趣时,这时的你在工作空间里就有职业的幸福感。

当你的孩子长大成人时,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很顺利的时候,无论是婚姻还是工作都很让你满意的时候,这时你会收获孩子成长的乐趣。你会觉得你一生最成功的作品完成了,你会实现你的成就感。

当你步入老年的时候,如果你还健健康康,无病无灾,平平安安,,如果老伴能给你安慰,如果孩子能很孝顺,你就觉得你是天下最幸福的老人。

当你无法抗拒自然规律回归天国的时候,你随遇而安,安享天命,无怨无悔,这时你可以瞑目了,这时你会觉得你很幸福。

作文情感 篇3

关键词:积累 情感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73-01

“情动于衷而发于言”,情感世界是人类活动中的最生动、最集中的表现。作文是对生活的写照,同样讲究一个“情”字,不管写什么内容,都要求有真情实感、真实的体现。如何让学生以情作文,以情动人在作文教学上一直是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如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对此,我曾苦苦思索:如何调动学生作文时的真情?要努力培养真诚性,就是要把过去作文中教学双方“合谋作伪”的现象坚决予以摒弃,要让学生养成“说真话,写自己”的作文意识。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世理的真实,切乎生活的状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他还对“求诚”作了具体的界定:“从原材料讲,要说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说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这就彻底去掉了作文中的虚假浮夸之风,既有利于写出真实之文,也有利于培养真诚之人。须知“求真”之心乃是一切教育之所以能有成效的基础。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也提出了同样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如今,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

1 以周记为起点,打开学生的情感世界

心理研究表明: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能使学生产生亲和力和积极的情感。周记,顾名思义是一周记事,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是学生与教师勾通的渠道,一般来说写作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这一种状态如果受到一点干涉,就会敏感的关闭。通过周记谈心,就不一样,因为谈心时大家的心灵都处于同一种放松状态,它能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真实。

只要心灵之窗打开了,你就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打磨——再升华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双赢”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心理,接近学生,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学生个体方式成长的愉快和满足,会积沉下来,在作文中不时表露。

2 加强历史文化学习,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化的沉淀,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里流淌至今依旧熠熠发光的金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长廊:如明月、霜露、白发、杜鹃等融合的乡愁,如阳光、春天、莺啼、燕语等组成的希望,如梅、兰、菊、竹等体现的气节……这些传统的氤氲、美妙的意境对于积累学生情感作用很大。

除此之外,一个人名垂至今,为我们提供了教材,那一个个鲜活的学习楷模:如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意气豪迈又浓郁冷峭的陆游、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的杜甫……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让历史文化来影响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多教师觉得这样会让作文教学失去“主心骨”,会让学生在历史的淹没、文化的阴影中失去自己的声音,实践证明:不会。十六七岁的少年,正是思想活跃的时候,个性的张显、生命的活力注定他们不会在历史洪流中流失,而往往能撷取一瓢或与之交流、畅谈。因为在对待这些内容的时候,他们不是简单的抄袭、搬用、套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是在雄浑的历史文化支撑下找自己的路:如有的学生为了弄清《诗经》中黄河的清浊,翻找史料,如学生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与现代的表达手法进行区别……历史折射出的光辉经过学生敏感的心灵过滤,散发出的文学底蕴深沉而有内涵。

3 精心创设条件,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情感教育,就能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其情感的积淀,从而达到积多于内而后能发于外,直至流之于笔端的良好效果。

首先,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就包含有丰富的情感个案:如《背影》中父亲表现出的感人肺腑的一幕幕令人难以忘怀;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让人叹惋;《曹刿论战》中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令人叹服。

其次,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用海啸的图片来引导他们体味生命的美好;“用父母在泥石流中的接力赛”来感受亲情的可贵;用美妙的花草来勾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用社会中黑暗的一面让他们理解正义,激发他们对光明的渴望。

当然这些图片或影片也不仅仅为了看而看,结合诗句和成语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那么学生对生命、对社会、对人类的关注和理解就不会限于生硬的文字。

4 教师真情体现,促进学生思维扩展?

这是我去某所中学听课得到的收获。当时那个老师所举的事例是他自己七十年代的经历,但是他就是把这个平易的事例与“如何选材”这一个写作方法天衣无缝的连在了一起,并不漏痕迹的伸展开,谈到如何把握文体,如何缩小范围等。20分钟课程就在这个老教师煽情的故事和学生激情的回应中过去。令我暗暗佩服。我想,我如果在这个班,一定不会为思路展不开而担心。

毕竟,能“切问而近思”的人并不多,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感受,经过老师浓缩提炼,正值有穿透力和心灵辐射的效果,运用起来就能克服写作中常见的抒情议论空洞疲软,获得自然贴切的效果,而这些感受对于学生却是一种别样的感受。只要学生能抓住向他们袭来的,由一个小人物、一桩小事情、一幅画而产生的真情实感,抓住像一根扎到心头的长针,像一阵奔涌而来的怒潮,让学生用最真切、最简练的文字,指出心尖上的那一霎惊惶。

真情在作文中渗透,作文在真情中升华。只要教者有心,在语文课堂里,以作文教学为载体,真情教育得到的将是实实在在的落实。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得到爱国情、责任感、革命英雄主义、爱父母、爱他人等情感锤炼,最终成就了一颗颗善良的心。可以预想,在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实践下,学生将形成稳定的情感素质,而稳定的情感素质将又会极大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逐渐让学生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真正让学生在笔尖下流露出自己的真情。

参考文献

[1] 汤国铣.中学作文教学与情感教育[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情感素质与作文训练 篇4

情感素质对作文训练的直接作用。作文的原理就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形成语言文字的过程。这方面的道理, 古人论诗时就说得很透彻:“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 故形之于言, ……”所以就有了“诗言志, 歌缘情”之说。作诗如此, 作文也毫不例外, 所谓“喜笑怒骂, 皆成文章”, 足以说明情感活动对写作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喜笑怒骂”是写不出文章的。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写作之前, 就要对所写的人和事倾注一种思想感情, 或喜或悲, 或爱或恨, 没有这种感情的投入, 写出来的文章是枯燥无味的, 甚至连枯燥无味的东西也写不出。学生作文写得不生动, 不感人, 就是因为在写作过程中, 缺少情感活动的因素, 或对所写的人和事情体验不深。语文老师或许都有这经验, 一个写作能力差的学生, 有时也能写出好的作文来, 那是他对所写的这个人这件事有了很真切的情感体验。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一篇“我爱妈妈”的作文, 一般同学写得还不差, 可是有一个平时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写得很糟糕, 经了解, 这个学生不但不爱妈妈, 还有点记恨妈妈的情绪, 原因是他小时候生过一场重病, 他妈妈对他关心不够, 险些死去, 后来还是在他奶奶的精心照料之下好起来的。于是, 我让他写“我爱奶奶”, 结果写得很好。

当然, 所谓情感素质, 我们需要的是那种积极向上, 爱增分明的健康情感, 不是要塑造林黛玉似的“多愁善感”型的人才。

情感素质对作文的间接作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要想准确具体地反映客观事物, 就需要认真细致的观察。观察不单纯是器官的利用和观察的能力、方法问题, 它与情感活动还有着密切关系。一个情感素质良好的学生, 他热爱大自然, 所以就能积极的投入生活之中, 处处留心, 感知事物, 在生活中积累起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写作材料, 作文就写得细致具体、生动感人;一个情感素质差的学生, 他对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 麻林不仁, 不管外界怎样刺激他, 也是无动于衷, 更谈不上主动的认真细致的观察事物了, 让他写作文, 他头脑里一片空白, 无从下笔。

要解释这个问题, 道理很简单, 观察, 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注意, 注意本身虽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但它是伴随着情感等心理活动而产生的。同是初一新生, 有的对上中学向往已久, 跨入中学校门后, 对新环境的一切都怀有好感, 对草色、对花香、对老师的关心、对同学的情谊, 都有细致入微的感受。而产生了厌学情绪的同学, 是在家长的逼迫下走进中学的, 这种学生对校园里最迷人的花草树木也视而不见, 让这两种人写“我爱××中学”之类的作文, 前者从物写到人, 从老师写到学生, 写得细致具体, 感情真挚, 后者只能说几句空话, 说不出校园里一种花草, 一种树木的名称, 就连他的同桌, 他的任课老师的姓名也搞不清楚。这种差别, 除了写作能力的高低之外, 就取决于情感素质的优劣以及情感作用于客观事物的差异了。实际上, 写作能力的形成也是与情感素质的培养分不开的。

作文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情感素质的培养有助于作文训练, 反过来, 作文训练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这是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 经常的写作, 就能促进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感情的陶冶。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是伴随着一定的认识而产生的有所知, 才有所感。作文是认识的一种形式, 多写作文, 可以增强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在认识的过程中加深感情。诗人说:“好句三年得, 一吟涕泪流”, “三年得”就是对客观事物认识再认识的过程;“涕泪流”就是情感的发生和表现, 诗人、作家之所以富有思想感情, 就是得益于写作。

情感作文300字 篇5

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看上去似乎没有一点色彩,但是你瞧那一个个脸红扑扑的小孩子正在打雪仗呢,都起劲呀,一个一个雪球在天空飞过来又飞过去,欢乐的笑声在冬天里能融化冰,能融化了雪。

突然一个圆润的身影出现在我面前,哇,原来是一个大雪人!红红的尖尖的鼻子是她特有的象征,圆圆的两个黑炭似的眼睛盯着你,仿佛在“对你说”快来和我做朋友吧,最特别的.是他手里拿着一个扫帚,是一个勤劳的雪人,它就是这个冬天特有的精灵。

雪花还在漫天飞舞,打在了干枯的树枝上,树枝立刻就换了新衣裳,撒在了宽广的大地上,大地立刻穿上了一件新棉袄。在银色的冬天里,突然长出了一种新鲜的颜色——坚强的红梅。记得毛主席在诗歌中曾经说过,“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说的就是这个临窗独自开的傲雪梅花。

作文的情感式批改 篇6

关键词:批改作文;情感;写作

作文批改,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更具体、更深入、更细致的指导,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写好作文评语是一门学问,要做到和善而不伤自尊,要平等而不盛气凌人,要多表扬少批评,要多就少改,要中肯而不虚与委蛇,与学生真诚沟通,打开彼此心扉,用心去感悟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一、要提高自身的修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尤为重要,教师因其职业的特殊性,肩负的责任比较重大。教师首先应该端正职业态度,以个人的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语文教师尤甚。打铁须得自身硬,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情感从其内心流入作文中,通过作文表达出来,同时又通过审阅的形式传输到教师的心中。对于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诉求来说,教师空有一腔热情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准,在学生需要倾诉和迷茫时给予精神力量的支持,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比如,有位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抨击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认为社会世风日下,前景不容乐观。我在评语中指出当前社会的整体趋势,介绍了感动中国的十人物及身边克己奉公、默默无闻做奉献的人们,并指出阳光就在眼前。遇到类似情况,教师应用乐观的前景来安抚学生消极的心理而不是推波助澜。

二、要多鼓励,“偏爱”部分学生

教师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时,要做到不挑剔,多鼓励,对文章的优点及时指出,对存在缺陷的作文多多包容,在不完美中发现美好。比如,班级中总会有一类学生,他们的写作质量偏低,写作水平较差,对作文不感兴趣,没有热情,有的甚至出现厌烦情绪。对于这一类学生,教师要着重“偏爱”,利用评语——批改这一不可多得的重要手段,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以爱心和智慧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利用一切机会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当然,写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真实体验,何来真挚感人的文章呢?但是,有时学生也会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价值观出现错误、扭曲,这时,教师就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在文章中表达的不合理和不良的价值观,教师不能视若无睹,应该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合理的批评,对文章中的谬论要予以改正。

三、要适当进行情感的抚慰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情感,教师与学生之间更需要情感的渗入。如果说做人需要情感,那写文章同样需要情感的投入,先学做人,后学作文,文如其人是对作文做人之间关系的最好阐述。在面对学生情感的真情流露时,教师要有所回应,感同身受,通过充满感情色彩的情感式评语,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想认知,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真正实现作文与做人的密切结合。例如,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曾经碰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位学生的家庭突然之间发生了重大变故,至亲的人离他而去,这个学生因此陷入巨大的伤悲之中,这种感情在他的作文中得以显现,文章感情真切,如诉如泣,极为感人。看了他的作为后,我在他的作文评语中写道:老师能理解你感情上的痛苦,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你是个坚强、懂事的孩子,你写出了一篇令人感动的佳作,老师为你感到欣慰,同时对于你的遭遇,作为你的老师,我感同身受,十分心疼。老师相信你,你有能力让自己尽快从悲伤中走出来,化悲痛为动力,把握今天,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从此,这位学生一改悲戚萎靡的精神状态,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事实证明,情感抚慰的力量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原动力。

四、采用期待式评价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重视作文的合格度,对于作文要求也较高,从而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厌烦和恐惧心理,在学生的心理层面造成了较大影响。其实,学生不管是写作文还是学习,都是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作文出现瑕疵实属正常,教师不能用文学的标准去衡量学生,而应该怀着一颗期待的心,相信他们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有所进步,在评语中插入征询意见式的语句暗示学生——教师正期待他用行动来回答,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心,提高写作的兴趣,培养其写作能力。

五、结语

情感体验与作文教学 篇7

一.要感人, 先感动自己

要写出感人的文字, 首要的是先感动自己。试想, 一篇自己都没有感觉的文章, 能够让别人读出来感动吗?恐怕是只会倒了别人的胃口, 让人望而却步罢了。要做到感动自己, 其一是积累“动情点”。所谓“动情点”, 指事件中能触动人们思想感情的关键内容。积累“动情点”, 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留意自己身边发生的, 能触动自己灵感的, 也许在别人眼里根本就可以视而不见的事。要留住那极其短暂的情感的火花, 要及时记录下感人的事例、自己细微的感受和动情的氛围等。这些积累, 就是可以让文思喷涌不竭的源头活水。

二.要感人, 应尽显人性美

所谓“人性美”指天赋的人的求真、向善、爱美、进取、乐观的本性, 体现在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 人的品格的淳朴高尚,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等。我们不要把“人性美”看得多么神秘和奥妙, 因为生活中处处事事都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如孩子的天真纯洁、乐学向上、助人为乐、喜爱动物、好奇探索等, 无不彰显着人性的美。美好的生活, 美丽的自然, 美妙的前景……我们就生活在“人性美”的环境中, 所以, 作文凸显“人性美”, 本来就是一件很随心的事

三.细节描写现真情

即对人物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刻画, 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如《我的伯父》中的一段细节描写:“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 一个蹲着, 一个半跪着, 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 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这段描写形象地体现了伯父和爸爸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扶、蹲、跪、夹、洗这一系列细小动作的描写充分说明了伯父的细致、热心。“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段细节描写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 而且把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 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活。

四.第二人称吐真情

找准一个合适的激情倾诉对象, 用第二人称直抒胸臆, 以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感。如, 高考作文《我竟然是个“贼”?》就是以父亲为倾诉对象, 写的情真意切:

……我翻看着桌子上的日记本, 忽然发现有一页似被抹过, 我开始怀疑是你偷看我的秘密, 于是我对你大声吆喝。你无话可说, 你的背又开始弯驼, 当我哈哈大喜庆贺找到“真凶”时, 弟弟却说是自己翻过。我无言, 你无语, 失去的诚信成为了一道隔阂。而我却深知, 这不是你的错, 是我这个“贼”的本色。

今天我有被你送进了考场, 你依旧说:“儿子, 我相信你!”而这次我诚实地说:“我会尽力的。”于是我在这个“牢里”写下了一篇自白书, 一封检讨, 一章忏悔录。我只想找回失去的诚信, 去弥补我的过错, 我不想再是一个贼, 永远不想。……

作者以自责的方式, 对父亲倾诉, 找到了很好的情感宣泄之口, 表达了深深的懊悔之情。大量“你”“我”的出现, 使情感的交流更直接、更容易、更感人。

五.关注社会叙真情

符合时代要求还需要关注社会, 关注国家大事。只有把自己投身到大环境中, 才能陶冶好自己的情操, 开阔胸怀。有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 才会使自己达到君子心怀坦荡荡的精神境界。高考作文《奥运冠军访谈录》, 通过“访谈”的形式让奥运冠军李婷、孙甜甜、刘翔现身说法, 情真意切。

六.观点鲜明表真情

首先, 观点要正确, 必须是健康、积极的, 要能教育人、鼓舞人, 启迪人, 于人于己都有所裨益;其次, 对提出的观点要旗帜鲜明地肯定或否定, 不能是非不明, 含糊其辞。如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谭嗣同》内容观点鲜明:一百年前, 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沧海浮生、岁月如潮, 谭嗣同永远在时间里轮回, 吾国吾民永远铭记。

作文教学,从情感入手 篇8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使学生成为情感丰富、思想深刻、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那么作文教学如果让情感缺位, 忽视了人的主体作用, 一味地灌输枯燥生硬的知识和技巧, 就不但不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激情, 相反只会使学生越来越厌弃作文, 这也就与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背道而驰。那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情感入手, 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唤起学生的感动。

情因物起, 缘情作文。先培养学生有一颗细腻柔软、容易感动的心灵, 让他们自觉地去观察、体验、思考生活, 自觉地热爱生活, 自觉地做一个心地善良、正直无私的人。在眼前这样一个物欲横流、崇高贬值的时代, 如果能够感动、能够拥有一份理想的浪漫情怀和真实诚恳的人性;能够让朴素的心灵与大地紧紧相连, 在时间的洪流中时刻感受到生命的脉搏, 在向往崇敬的冲动中超越平庸的自我;能够认真地生活, 认真地体验和感受, 自然会得到一份悠然深远的心境。在这份心境中, 他们会体悟到心灵深处的许多东西——友爱、真诚、宽厚、质朴、仁爱、善良, 等等。这些珍贵的东西, 是不能因为年岁的增长, 或者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成熟, 或者是由于生存压力的加大而缺失的……这些体悟与思考会时时提醒他们去检视自己现在和过去的岁月中曾经有过的可歌可泣的心情, 曾经有过怎样的人或事打动过自己, 使自己长久地铭记着这份感动, 使自己的心灵每时每刻都沉浸在这些美妙的甘霖之中而永远对这多彩的人生充满激情。这些感动, 能让学生把握自己运行的轨迹, 保持勤勉踏实的本色, 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文思如泉涌而源源不断的快乐, 体会到能够畅快地表达自我的喜悦。

一个情感之泉枯竭的人, 一个对生活失去了感动的人, 世上万物在他的眼中只不过是过眼烟云, 没有任何色彩与意义。他也就会是非不分, 善恶不明, 美丑不辨, 就不能指望他写出真实动人的文章来。

我们应该让学生呼吸鲜活的人文空气, 向他们播撒优良美好的人文种子, 使他们沐浴在人文空气中, 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使他们拥有一颗温柔灵动、活泼聪颖、善于感动、容易感动、喜欢感动的心灵, 这样他们就会常常被周围的人、事、物或者被自己所做、所见、所闻打动。然后就可能因为被打动而有所感动, 因为有所感动而有所思考, 因为思考而有所感有所悟, 因为有所悟有所思而想有所表达, 于是好作文就可能应运而生。而这样一个思考、感悟、表达的过程, 可以提高人们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悟性。

所谓悟性, 就是一种能从包罗万象的事物中体悟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去看, 去听, 去嗅, 去摸, 去亲身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 用敏锐的感觉去捕获作文的信息。有了这种能力, 学生就能于风光旖旎、山峦险峻的地方看到山势的奇伟, 触到流水的冷热, 听到小鸟的啾啾, 嗅到野花的芬芳, 尝到山果的酸甜……只有用心灵思索, 眼中的世界才能更加清晰地归于本真。学生的作文越是濡染这种“感情色素”的东西, 就越是鲜活的、个性的、独特的、深刻的。反之, 缺乏感悟的生命活力, 他们就不会为善而激动, 为美而欢呼, 为丑而伤感, 为恶而不平……没有感悟的人生是苍白的, 没有情感的生活是荒芜的。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重视悟性的培植, 要本着塑造一个个丰富美好的、善感善体悟的心灵的目的去思考, 去努力做好作文教学, 这样学生的习作园地, 才可能开出茂盛的花, 结出丰硕的果, 也才可能使作文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重视学生情感思维的开发。

学生写作时情感思维的道路是否畅通, 关键不仅在于他们生活储存和知识储存底子的薄厚, 还在于他们联想能力的强弱。写作的题材固然在下笔之前可以找到, 但更多的是靠平日的积累和储存。“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除了要教育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外, 还要求他们善于运用思维器官, 多想、多思、多分析, 提高认识生活的能力。这样做不仅是作文的需要, 更是做人的需要。对待生活要持积极乐观、认真的态度, 就能够视而见, 听而闻, 积极自觉地吸取生活中的养料以丰富自己。写作时就可以做到信手拈来, 游刃有余了。

作文教学的情感引导 篇9

要改变这种现状, 在我们的作文教学时就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乐于表达, 易于表达。那么教师更应该转变教学理念, 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写作的规律。要让孩子能自由抒写心灵, 老师就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思考生活。情感是文章的活水源头,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作文的情感作了以下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不同, 生活环境不同, 那么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应该有差异,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抒写真情实感和个人情绪, 跳出繁文缛节的怪圈。“言为心声文贵情真”, 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读《出师表》不哭不忠, 读《陈情表》不哭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哭不友。这三篇文章之所以流传千古, 久诵不衰, 是因为作者在文章中倾注了情感。以往在对作文的好坏进行评价时, 往往是“一刀切”和教条主义, 这扼杀了孩子飞扬灵动的思维, 让孩子从纯真变得世故。结果就是学生懒于动笔, 懒于思考, 敷衍了事, 学生怕写作文, 老师怕改作文。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要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内驱力入手,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生活阅历, 让孩子们写熟悉的人, 熟悉的事, 熟悉的环境。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要把学生当成有机的主体, 重视他们自身不同的阅读感受, 应增强学生的文学教育, 通过阅读和思考, 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平时应养成练笔的习惯, 把写日记和摘抄这些方法利用起来, 不流于形式。同时, 对于学生作文的评价, 教师应本着民主化, 建立宽松和谐的思辨氛围。让学生用于怀疑, 大胆思考, 走出思维定式。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见地, 把孩子的思维从点挖到面, 从宽度挖到深度。在写作文之前, 老师还可以尝试提供一些资料让孩子们阅读并讨论, 老师可以帮学生归纳并勾勒出重点。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 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自我表达和抒写, 让孩子从技巧性的写作中解脱出来, 不要在乎辞藻的华丽与否, 不在乎字数的多少与否, 而是围绕命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 让学生以自我的感知为基础, 不用去迎合大多数人的观点。这样, 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轻松的氛围中, 直抒胸臆的个性化作品的出现就不那么难了。

有人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不同的读者对人物的解读是不一样的。作文也一样, 每个人的社会经历不同, 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会千差万别。要让学生在事物和事件的感知中充分调动自己的触觉, 感受到普通中的不平凡, 平凡中的不普通。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周而复始的四季景观中挖掘出新的意境, 从貌似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震耳发聩的启迪。一切与人类生活有关的话题, 都让学生去面对和思考。同时, 教师要明白, 所谓的个性和创新, 不是毫无根本的天马行空和胡言乱语, 而是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上, 通过想象、阅读等方法并结合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阅历而呈现出来的一种现象。任何的刻意和矫揉造作都不是真正意义的个性与创新。

让作文洋溢着情感 篇10

一、情感作文的本质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才能写出富有生命和活力的文章来。如学生刚学过《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 想写西沙群岛, 但又不知如何下手, 于是我对学生说:“请你把眼睛闭上, 设身处地地想, 现在你就站在海滩上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迎面吹来的是凉爽的海风, 其中夹杂着海水的咸味和海鲜味, 而岛上的椰子树高大茂盛, 一个个椰子圆溜溜地挂在枝头……”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打开了思路, 真正地用心体会、感觉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写出来的文章才会让人如临其境, 真正表达出真情实感。

可见, 学生的写作兴趣正是通过学生心灵的体验而激发出来的。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 因为要想写好作文, 首先要学会做人, 关注社会和生活, 学会同情和爱。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来自于他美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只有这样, 才能让他们从那些是非、真假和善恶中找到自己所要的东西, 从而表达出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由此可见, 只有情感真挚的文章, 才能让人刻骨铭心, 如临其境。有些作品之所以能创作出流传百世而经久不衰的作品, 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情感在写作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学生书写情感作文的具体要求

1. 情感要真实。

真实就是不能搞虚情假意、空话、套话连篇, 即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反映真实的生活, 表达真实的情感, 只有这样文章才感人。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爸爸去世后妈妈更辛苦了, 她白天辛苦地操劳家务, 关心我们姐弟三人的学习, 晚上经常愁眉不展思念着爸爸。我常劝导妈妈要注意身体, 不要难过, 这样会把身体搞坏。……看到妈妈低头抹泪的样子, 听着妈妈伤心的抽泣, 我难过极了, 可怜的妈妈如果有爸爸在, 她也不会这样。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 长大孝敬我这可爱的妈妈。这篇作文催人泪下, 有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 感人肺腑, 动人心弦。我想, 只有学生写出真情, 才能感人至深。

2. 情感要丰富。

要使学生情感丰富, 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 引导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而教材就是很好的材料之一, 因为每篇文章都是专家经过仔细斟酌、推敲确定的,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生活,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感情越丰富, 越能打动人心。

3. 情感要有独特性。

情感的独特性不能人云亦云, 或是钻牛角尖, 而是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新意。写作者应对周围的人、事、景、物有独特的感受, 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果一味地钻牛角尖, 走极端, 就会令人索然无味。因此, 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独特的情感, 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 如果作文情感真实、丰富与独特, 作文就会灵气闪现, 显示强烈的个性。

三、如何使学生的作文洋溢情感

那么, 如何使作文洋溢情感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从如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

1. 在社会生活中体验生活, 积累情感。

社会这本丰厚的无字大书充满鲜活的语言, 需要学生自己阅读, 走进书中体验。“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我通过让学生搜集民间俗语、谚语、传说、成语, 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体验社会生活,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从而激发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通过这种活动, 学生在作文中能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间俗语、谚语、神话传说运用到写作中去。另外, 还要具备大语文教学观念, 将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鼓励学生到社会中观察、感悟、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学生通过调查和访问了解社会, 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 发现社会的变化、社会面貌的日新月异, 从而加深对祖国热爱的情感。教学之余, 我还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社会活动。特别是组织题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专题活动, 通过了解、观看图片, 利用远程教育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要发扬红军精神, 从而更好地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2. 从作品中陶冶情操, 培养感情。

阅读多方面、不同层次的书籍, 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增强写作能力, 提高水平。如在一次作文比赛中, 有位参赛选手写了《生活告诉我》这篇文章, 记叙内容较单纯, 但给人的启示却非常深刻。文章构思巧妙, 浓墨重彩地写被巨浪抛到沙滩上的小鱼在绝境中“百折不挠”、“执着”地努力, 一刻也不停止, 最终投入大海的怀抱。“我的烦恼”与“小鱼”面临死亡相比, 简直不值一提, 而“小鱼”奋斗的精神却使我心灵震撼, 给了我一个深刻有力的回答。在描写“小鱼”的过程中, 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 主、客观变换角度, 很好地突出了主题。这篇文章获得了一等奖。我把它读给同学们听, 让学生谈听后的体会和启发。此外, 我在讲每部作品前都把作者及有关背景讲述给学生听, 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品, 了解作者本人, 使他们与作品的主人公心心相印, 更好地培养感情。总之,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用心体味、精心揣摩作家的写作技巧, 写出新奇的佳作来。

3. 以身作则, 做学生情感的领路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学生不会作文, 原因在于教师本身不会写作文。由于学生从来没有听过教师自己谈论写作文的切身体会, 因此教师要先写, 写完后与学生的作文对比, 指出其中的不足, 帮助他们改进。例如:我让学生写雪景, 题目是《第一场雪》, 而学生只写了雪下得很大, 至于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情景如何, 他们就写不出来, 于是我把峻青的《第一场雪》读给他们听了, 让他们自己说说不同之处。然后, 我又让他们重写一遍。由此可见, 学生是大有潜力可挖的。这样的训练不仅能使学生感悟到新知, 而且能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

总之, 作文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把自己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表达出来, 写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让每篇作文都洋溢着真实、丰富、独特的情感, 从而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加强方法指导培养作文情感 篇11

作文是学生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准确而生动的表达,靠真挚的情感去体验。这就要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开拓生活,喜爱作文,苦心积累,精心倾吐。这些情感,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加强培养。

一 营造情感氛围,培养写作感情

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诉我们只有爱一行,才能专一行,写作也一样,如果学生提不起写作的兴趣,自然写不出感人的篇章。明代教育家王守仁就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强调重视学生的情感和情感的潜移默化作用,现在学生对写作普遍存在一种厌恶和敌对的情绪,写作纯粹是一种应付式或者应试式,并没有多少学生真正对写作产生兴趣,这在某种程度上和老师的引导有关,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激情和兴趣没有激发出来。所以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是当务之急。

1.激发写作兴趣。

写作兴趣的培养有多种渠道,最主要的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尝到甜头,并有表现才能的机会。

(1)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改变作文教学单一单调的状况。近年来,全国各地蓬勃开展的文学社团活动和各类作文竞赛、手抄报竞赛等,都是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写作活动。还有的教师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推荐给各类报刊发表,或鼓励积极投稿,这些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打破作文神秘感,倡导写实与写话。学生怕写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继承传统,偏重写作理论知识、写作技巧的传授,使学生写作时,总觉得是在完成一项很神秘、很特殊的任务,于是感叹作文之难、作文之苦。如果教师打破作文神秘感倡导写实与写话,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写作成为平常事。

2.丰富情感,提高觉悟。

情感是写作的心理基础。“为情而造文”、“五情发而为辞章”,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写作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力。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

3.培养美感,提高修养。

中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分辨能力较弱,面对纷沓而至的各种思潮,往往随心所欲不能择善从之,因而思想教育在作文情感教学中首当其冲。文章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反映,学生对某事或者某种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挫折,以审美的情趣欣赏人生,保持平和的心境和稳定的情绪,正确的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追求高尚的情操,文章才能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二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章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是有所为而作,不是无病呻吟。古今中外的作家、诗人,非常讲究文章的感情,刘勰认为,创作是作家内心感情的流露,故日“情动而言形”,“理发丽文见”,情和理就是喜、怒、哀、乐的概括和总结。托尔斯泰说过:作家是从墨水瓶里蘸着自己的血肉在一点一滴地写。

没有感情就写不出好文章。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感情真挚,十分动人,据说都是在他感情十分激动的情况下写成的。例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读来,感情深挚,令人喜爱,因此流传千古,“桃花潭水”竟成了人们抒写别情的常用语。可见,文章是有情之物,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文章的灵魂。

培养学生的作文情感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能把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生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作文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大有可望。怎样培养学生的作文情感呢?

1.注重读写结合,培养学生情感。

作为作文教学的基础环节,阅读和写作正确反映了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技能训练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目前见到的一些调查材料看,所有作文尖子都认为,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课外大量的阅读和不断写作,自己是从大量阅读开始走上爱好写作道路的。在他们那里,作文不再是一种苦差使,不是搜索枯肠的挤牙膏,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抒写心灵的园地,是联系社会的纽带,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作家也有类似的经历。他们开始只是对阅读感兴趣,读得多了,积累了语感,自然就开始写了。由于有大量的阅读基础,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很快。所以,要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文、言之有序,就必须让他们多读、多悟、多写。

2.教师以身作则,熏陶学生情感。

情感有其感染性,而教师的情感更有难测之魔力。教师如能信心百倍地教好作文,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学好作文;教师爱好写作,文章写得情趣盎然,精辟入理,学生就会情而相随,逐步写好作文;教师能表现出期待学生逾越作文障碍的积热情感,就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向上心和注意力。总之,以情动情,会使师生情感达到共鸣的新境地。

3.注意鼓励表扬,激发学生情感。

作文情感的培养,兴趣的激发,多鼓励是个好方法,要努力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尤其是对差生,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和进步,如一个词语用得好。一个句子写得生动,写了与众不同的内容,错别字减少等等,都应给予肯定,鼓励表扬。要尊重学生,作文中有了毛病。不仅不能指责,而且要以亲切的态度,温暖的语话.跟他们一起讨论,引导思考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怎样改正。并送上几句期待的话,如“你一定能修改好”、“你一定能写 好”、“你下次写得一定比这次好”等。

4.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深化学生情感。

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是积累素材的最佳途径。留心观察,用心想象,细心体会。对可喜可悲,可憎可爱的人和事要“情动于衷”,才会“不吐不快”,有如活水源头,泉涌不止。就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波折,只要留心观察,用心品味,你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可成为写作的素材。品读生活这部无字书,永远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意蕴。同窗情,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社会的时常与留俗,世界的和平与冲突,这一切都会在学生心里留下点滴,产生共鸣。

激发作文情感,体验创作喜悦 篇12

一、启迪心灵, 诱发情感

鲁迅先生说的好, 即使一个伟大的天才, 他在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几乎和其他儿童没什么两样。除了个别的高智商以外, 人的智力开发关键靠后天的积累和发展。小学生开始作文时, 如幼儿学语, 关键在于启发和引导。通过开发智力-———启发心灵———开拓思维———诱发情感这样一个过程, 把学生们在儿童时期的一些生活和对事物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启发和诱发到文章上。所以, 我给小学生上作文课, 总是先引导学生观察事物, 通过观察事物, 激发他们进行思考, 又通过思考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从而达到启迪心灵和诱的目的发情感。

例如, 春天来了, 从农民播种、种子发芽、到地里长出小苗, 我多次地带领学生们到田间观察, 给他们讲解为什么种子会发芽, 能长出小苗, 小苗又为什么能结出果实打出粮食。青蛙繁殖后我把小蝌蚪和水装到一个小盆里, 天天让学生观察, 不多天, 小蝌蚪变成了小青蛙, 孩子们高兴得不得了。通过几次观察以后, 我让孩子们练习写心得体会, 学生们写到“一粒种子种到地里就会发芽长大, 我要像种子那样, 在老师的教育下茁壮成长”;“现在我们像蝌蚪一样自由地成长, 长大了我们就会变成一只大青蛙, 蹦得老高老高的”……孩子们的心灵打开了。

二、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发、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发人?没有主动情感怎么能唤醒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作文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情调, 可让学生始终被一种愉快的, 特殊的气氛所陶冶、感染, 因此而产生亲切感与积极的情趣, 造成悬念, 让儿童因好奇而抒情;或描绘画画, 呈现形象, 产生美感, 因爱美而抒情;或揭示实物, 以观察中引起思考, 因探究而抒情;或联系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 因贴近形成关注而抒情;或触及儿童的情绪领域唤起心灵的共鸣, 因情感的驱动而抒情;或鼓励学生搞一些创作和实践, 因获得成功的喜悦而抒情……

在元旦来临之际, 我引导学生自制贺卡表达深情。作文课上, 我让学生一吐为快地介绍精美的贺卡和贺卡的制作过程后, 进一步引导悟性, 这是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情感活动过程。“你们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制作贺卡准备送给谁呢?”话音刚落,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了, 有的说要送给老师, 有的说要送给父母, 有的说要送给同学。“除了要给身边的人, 还有远处呢?”我启发道, 沉默了一会儿, 又有人举手了“我要送给福州的大姑”, “我要送给厦门的叔叔”……“除了亲朋好友外, 还有别人的吗?”我继续启发, 略停片刻, 有的同学又举起手来, “解放军在救灾中为人民立下了大功, 我要把贺卡送给他们。”“我要把贺卡送给参加奥运会的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姐姐们, 他们为祖国争了荣誉。”“我要把贺卡送给造火箭的科学家。”……真是情动而“辞发”。四十分钟, 师生都在良好的情感气氛中“自由地呼吸”, 既认识、完善了贺卡, 又激发了敬佩、思念感激之情, 课堂就成了师生积极的感情双向交流的乐园。在整个教学中, 我始终注意学生的愉快体验、情绪的把握和感情的投入, 让学生感到“情义就是眼前”, “我即在情义中”。

三、丰富情感, 以情激情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 需要学生对写作对象产生情感体验, 必须以教师为中介。教师不仅要酝酿愉快的心境,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捕捉能产生的积极情感, 同时还要努力寻觅自己感情的立足点, 以教育对作文对象的挚爱之情感染学生, 唤起作文动机。

例如, 要指导学生完成《我的妈妈》习作, 可以先布置学生回忆母亲关心自己的一件难忘之事, 怀着对母亲的无限敬意走进课堂。上课时, 先引导学生回忆在课文中认识了哪些母亲的形象, 她们有什么共同的品质?让学生从《麻雀》中的母麻雀, 《春蚕》中的母亲, 《穷人》中的西蒙……这一个个高尚的慈母形象中认识母爱的内涵, 心中升腾起对母亲的爱。接着饱含深情地作出如下引导:“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是母爱, 为了儿女母亲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甚至生命。老师的母亲也是如此, 那是我小学二年级的一个寒冷的傍晚……我讲述母亲拆掉自己的毛衣, 熬夜给我编织毛衣的事。教育真情实感的流露, 深深感染了学生, 使学生始终置于一种深沉而热烈的爱的情绪状态。脑海中闪过一幕幕母亲忍辱负重、关心孩子的画面, 于是下笔有情, 妈妈的形象便跃然而上。

上一篇:空分工艺论文下一篇:承载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