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审美兴趣培养(精选4篇)
家庭审美兴趣培养 篇1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科特点、课程设置及人们的传统思想等原因,我们常常发现地理学科被置于“副科”的位置。再加之地理是偏理性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多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这门学科的学习,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地理课的学习呢?我认为通过审美途径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 充分挖掘教材中自然美培养学生地理兴趣
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一幅幅绚丽的图画都是大自然的杰作,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不管是壮美还是柔美,都能给学生视觉上美的体验,同时也能使他们获得心灵上的愉悦。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能激起学生的向往、热爱之情,也能陶冶学生的性情,教师若合理利用自然之美进行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引导,必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 美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地理兴趣
(1)新颖有趣的导入会很快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及时地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情境中。如“创设情境法”“问题导入法”“图片呈现法”“音乐熏染法”等都是我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课堂导入法,加上多媒体的支撑,教学效果非常好。
(2)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也是支撑有趣课堂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情动情,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用真诚去感染学生,以教师乐教的情绪去影响学生乐学。在教学“我国主要的山脉的分布”时,我用色彩不同的粉笔边讲边画出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分布,学生也饶有兴趣地跟着我“指手画脚”,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仅受到了美的感染,也不知不觉掌握了地理知识。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处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时,我总是让学生合作探究知识,小组内每个学生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补充相互学习,之后在全班进行成果交流,教师只需轻轻点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预期目标。
(4)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也会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用丰富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以达到鼓励的目的。除了语言评价外,我还采用文字进行评价,对于知识掌握较好、书写清楚认真的作业总是不忘写上几句激励的话语。慢慢地,我发现学生很在意我热情诚恳的评价,越是在意就越是能激发他们学习这门功课的兴趣。
3. 锤炼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地理兴趣
教师是运用语言来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的,教学语言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思想水平和学识水平。在认识我国主要山脉时,为了增强学生作为陕西人的自豪感,我深情地给学生朗读了自己写的游记《华山之旅》,随后通过多媒体放映了自己拍摄的照片,学生们很兴奋,静静地听,认真地欣赏,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这样的课堂,难道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吗?此外,教师幽默的语言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幽默的语言具有很高的审美趣味,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4. 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地理兴趣
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创设美的情景。直接向学生呈现精美的图片、美妙的音乐、重点内容图解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审美感觉。
5. 有效的课外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我所在学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湑水河和汉江河从身边流过,为了把“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这一节内容更好地落到实处,课后我布置了两个调查:一个是“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另一个是“家庭用水调查”,学生利用周末时间采取查资料、实地观察或采访长辈的方式,对家乡水资源利用状况和家庭用水情况展开调查,随后形成自己的调查结果,促进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这样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行为教育。
作为地理教师,必须要改变地理课堂缺少活力,教师缺乏激情,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美,让学生进行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感悟到地理科学美,大自然风光的美,人文景观和谐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活动。
摘要: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学生对地理学科没有兴趣,常常认为地理是“副科”,由此产生可学可不学的想法。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却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面对这种困窘,作为地理教师,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成了关键性的任务。我们可以通过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美化教学过程,锤炼美的教学语言,适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活动等,改变地理课堂缺少活力,教师缺乏激情,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活动。
关键词:地理学习现状,审美途径,地理兴趣
家庭审美兴趣培养 篇2
陕西省神木县栏杆堡镇九年制学校杜清波
不管什么样的家庭,不管家长们意识到了没有,每个家庭都承担着教育孩子的任务,也都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教育着孩子。一个家庭教育孩子的水平和质量,不仅关系到一个孩子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和睦与幸福。而无数个家庭教育孩子的水平和质量则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可见,家庭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然而,在当前家庭生活中仍然有无数的父母在为自己花了大量的心血培养出来的孩子不能令人满意而烦恼,有无数的父母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发愁。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部巨大的学习机。孩子生来就有学习的欲望,并且学习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孩子刚刚呱呱坠地时,便对外部世界感到好奇,你把手指放在他的掌心上,他就会马上抓住;扶他坐起来,他的眼睛就会像玩具娃娃一样突然张开;扶他站起来,他就会本能地抬腿,想走几步让你瞧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总是好奇地问这问那,对周围世界充满了迷惑,显示了极高的探索和学习兴趣。当他第一天背着书包去学校,他是那么地兴奋和激动,放学后他总是乐此不疲地对你讲述学校里的一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天你
却突然发现孩子对学校失去了兴趣。老师反映你的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不交作业、学习成绩差,你成了老师办公室的常客。为此,你生气、打骂孩子,心痛并且迷惑不解,好好的一个孩子怎么就变成了这样?你恨铁不成钢,你苦恼而且着急。但你一定更想知道究竟是怎么了,怎样才能重新燃起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和爱好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皮亚杰称:“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这说明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及对激发内部情感的重要性。要使孩子成为一个善于学习者,先得使他成为一个愿意学习者。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往往会抑制孩子的学习兴趣,坏了孩子学习的胃口。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方面的情况:
一、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干预过多,使孩子难以承受
现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长对孩子的前途忧心忡忡,他们总是怀着焦急的心情,对孩子的学习指手画脚、唠唠叨叨,做这做那,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买参考资料、请家庭教师,为了让孩子掌握一技之长、多一项将来谋生的本领,在孩子的节假日家长还要带孩子去参加钢琴课、体操课、美术课、英语课、电脑课等等,弄得孩子忙乱不堪,疲于奔命。殊不知,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因为过分被外界因素控制反而会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并且使孩子烦
躁不安而讨厌学习。孩子不愿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则越发唠叨,越发焦急,从而使学习越来越变成强制性的、痛苦的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最终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二、父母过分溺爱,使孩子缺乏吃苦的精神
这种类型的父母把孩子看成家庭的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父母的这种教养态度往往使孩子养成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吃不得苦,出不得力,下不了劲,在学校中不能忍受任何纪律的约束,学习中遇到一点困难便垂头丧气、打退堂鼓。而学习-作为一项具有意义的人类劳动,是不可能在嬉戏打闹中便可完成的。溺爱子女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严格地说是不适合从事学习活动的,因为其父母没有为他从事学习这种辛苦的劳动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他已经从家庭生活中养成了与学习这种活动所要求的格格不入的品质。对这样的孩了来说,学习本来就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更谈不上什么学习兴趣了!
三、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使孩子对学业感到迷茫 有的家庭出于种咱原因,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如有些离异的单亲家庭,孩子跟着父母中的一方,父亲或母亲遭受感情上的打击,心情烦闷或忙于重新建立家庭,或为生计而奔忙,与孩子交流时间极少,更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可能了解学习的意义,也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谈不上对学习的兴趣了。
四、父母的教养态度相互矛盾,使孩子对学习无所适从 例如,母亲是溺爱子女的,对孩子百般宠爱,对学习不做任何要求,而父亲则是对孩子过分严厉、过度干预,对他们的学习指手画脚、横加干涉。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最终导致对父母的不信任,对学习也丧失了热情。
可见,孩子的学习并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父母不良的教养态度同样是造成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为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在家庭教育中注意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给孩子创造学习上的需要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潮水般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向他们袭来-电视、广播、因特网、书报杂志等等。家长们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是不遗余力,给孩子买各种教科书、参考资料,带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在这种条件下,孩子根本不可能体会到学习的需要,只会产生学习上的厌倦,导致学习上无所用心、不思进取。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又能从何而来?因此,我们要创造学习上的内在需要,使孩子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例如,家长们不要给孩子买过多过滥的参考书,即使是学习上的必要读物,也以上当在其最需时再提供给孩子;还可以引导孩子参加他所喜爱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孩子体会到知识的缺乏,激起学习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
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才会迸发出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给孩子以成功的体验
当孩子感到学习不可能取得成功时,便自然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可有的家长却没有很好的意识到这点。他们从小便强迫孩子弹钢琴、学画画、踢足球、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班等等,希望孩子将来大有作为,而不管孩子的喜好。家长要求过高,而孩子依其身心发展水平却很难达到,使孩子过早体验到失败和挫折,处于焦虑不安之中,对学习产生了恐惧。还有的家长因孩子偶尔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便把孩子贬得一钱不值,使孩子处于深深的自责和自卑之中。家长盼望孩子成长的愿望固然理解,但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把孩子推向家长期望的反面。家长们不妨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也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孩子一旦从失败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便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三)给孩子适宜的期待
父母对孩子在学习上提出适宜的期待,对孩子的学习可起很大的推动作。这是因为孩子会把这种期待渐渐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力。更为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适宜的期待会使孩子认识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是有能力的,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当然,这种期待应该是孩子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的。如果父母对孩子期待过高,超出了孩子的实际水平,或者父母对孩子不提任何要求,都会对孩子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
(四)父母参与孩子的学习
家庭审美兴趣培养 篇3
《大纲》规定:小学低段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学生到中段刚接触书面家庭作业,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和精心设计。既不能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也不能贪图方便搬用现成的作业题,否则会严重挫伤学生作业的积极性。现在就小学中段学生书面家庭的设计深入探讨一番。
一、书面家庭作业的设计形式
1.迁移延伸型作业。练习的本质是一种积极迁移,设计书面家庭作业时既要异于旧知,又要含有旧知,置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于其间,以引发学生在产生新知与相关旧知的联系中,拓进延伸,有所发展。如教了《西门豹》这一课后,让学生完成下面的家庭作业:
(1)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2)以魏王身份写一份通报,表彰西门豹的功绩,号召官员们向他学习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2.创新思考型作业。能运用已有知识,经过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得到独创性结果的书面家庭作业,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如教《蝙蝠和雷达》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书面家庭作业:
(1)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用它来()。
(2)我知道()的发明,用它来(),是从()得到启示的。
(3)我觉得还可以从()得到启示来发明(),用它来()。
第三题至少一种答案,鼓励多写。
3.弹性选择型作业。单一的书面家庭作业,不利于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必然会使一部分孩子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作业效能。如果教师设计一种多梯级的家庭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度衡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有限的范围之内有选择的自由度,必然能提高学生在家里做作业的兴趣和学习效率。如教《玩出了名堂》这一课时,设计以下家庭作业,让学生选择其中3题:
(1)根据课文内容,换上一个比较确切的题目。(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周围的伙伴听。(3)观察文中插图,用一二句话写出他的动作神态。(4)在影片或电视、课外书上,看到过有关科学家的故事吗?向同桌作一介绍。(5)列文虎克是荷兰的显微镜学家,他发明的显微镜有什么意义?(6)你在玩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4.应用实践型作业。语文是应用性很强的工具学科,语文活动充斥在儿童生活的周围,可以说生活的天地有多大,语文应用的天地也就有多大。这就为语文科学设计应用实践型家庭作业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如读报读书活动、演讲讨论活动,在家庭生活写请假条、留言条、通知、条据、书信、作会议记录、订公约、规则、写春联、标语等等。
二、书面家庭作业的注意事项
1.小学生“厌久”,作业布置要适量。据一些心理学家研究,七至十岁儿童有意注意时间平均为20分钟。这说明中段学生的注意力薄弱,坚持性差,有意注意不能保持很长时间。如果家庭作业时间过长,学生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从而导致做作业时草率应付,抄袭或干脆不做。所以我们布置给学生的家庭作业不能太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不能太久。
2.小学生“求快”作业布置要注意时间性。小学生学习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学习动机缺乏持久性。他们又是那么的好玩好动,学习时常常静不下心,安不下神来。作业时,或边玩边做或搞集中突击,千方百计腾出时间去玩。这样势必影响家庭作业的质量,因此书面家庭作业布置就要注意时间性。
3.小学生“求趣”,作业形式要有趣味性。夸美紐斯《大教学论》中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把饭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感的驱使下,把食物吞到胃里,那就会乐意接受,很好地消化它……”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能赋予活动以积极的热情。语文家庭作业形式要设计得有趣味性,避免单调重复的内容。如在教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后,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家庭作业:“请你们把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画下来,介绍给你的朋友、父母。”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作业的兴趣,比起让学生单纯的背诵、抄写等就显得有意义、有价值多了。
4.小学生“畏难”,作业布置要注意层次性。有畏难心理的,主要是知识基础差、能力弱的学生。这是因为此类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从未获得过成功的喜悦,长期形成的结果。要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除了教师多鼓励、多帮助外,还应设计有层次性的家庭作业,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如在教完《小镇的早晨》一文时,我就设计了几道作文题目:《校园的早晨》《家乡的早晨》《课后十分钟是活跃的》《大街上车水马龙》等。对于水平高的学生,要求仿写全文可选择前两题,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只要求仿写一个片断,可选择后两题。
家庭审美兴趣培养 篇4
一、通感培养
通感是审美知觉的一种特殊心理, 也被称为“联觉”。通感指的是, 在进行艺术创作或鉴赏作品时, 将自己所感知的各种感觉和作品交汇、融合、渗透、转移而形成自己看法的心理现象。英国的哲学家培根曾经有过相应的言词, 他说:“音乐摇曳的声调与光束掠过波动的水面是一样的, 这种说法并不仅是一种比喻, 而是大自然给予不同事物的相同地方”。培根的言词实际上是对一种音乐的通感描写。
所以, 在人们在欣赏音乐时, 完全可以运用通感, 让音乐变为看得见的视觉形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听音乐时发挥想象, 将自己对音乐的印象描绘于纸面上。以《幽静的山谷》为例, 这首乐曲节奏非常清灵, 教师可以在课间不断播放这首乐曲, 让学生听着乐曲画出曲中的景象。这首乐曲里的画面会是空灵欢快的, 山谷置身于人烟之外, 谷里幽兰丛生, 其曼妙的身姿摇曳在溪涧石缝上, 兰叶上的水珠顺叶而下, 轻敲在水面之上, 发出清脆的“咚”声, 清灵超尘。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的通感能力时, 也阐述一下自己所感应到的画面, 使教学效果更加具有实效。
二、联想想象
无论音乐掺杂了多少世间百态、多少喜怒哀乐, 它毕竟只是一种声音。所以, 听者只有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才能将音乐中的意象转化为自己内心客观存在的形象。音乐的想象, 不仅仅只局限在音乐作品中, 它很多时候会与听者的情感、情绪相联系。经历、看法、心境、所处环境的不同, 对音乐的感悟也会不同。因此, 教师在培养学生欣赏音乐时, 要能充分勾起学生的感情, 使学生学会联想和想象。教师可利用PPT的功能, 播放图片和音乐, 并附带美文, 让学生跟着这个思绪走。
以《空山鸟语》为例, 它与《幽静的山谷》的画面感不同。《幽静的山谷》是以自然之声, 侧面显示山谷的幽静, 谷中无人烟, 宛若仙境;而《空山鸟语》的画面则像是一位禅院僧者静坐在只闻鸟声、不闻人语的山中抚筝, 人的心静无杂与山中的悠然清净融为一体, 听起来让人由心到身都得到超脱。教师在让学生们欣赏这首曲子时, 可以提前带学生到山中玩, 让他们拥有一个想象的基础, 或者也可以为学生播放类似的影像或图片, 以便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三.情感体验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 人们会将自身的想象、情感、理解、感知、联想等融合为一体, 而后形成一种对作品的理解。这些心理因素并不是生硬的堆积, 它需要以情感作为媒介, 将这些元素整合成一种审美心理。总的来说, 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一种体验情感的过程。音乐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其情感会跟随作曲者走, 不过, 这也是在跟着自己走。很多欣赏音乐的人能在听音乐的过程中, 捕捉到作曲者的某种心理, 这就是一种通过音乐与作曲者的情感进行交流的表现。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曲中的情感,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情感挖出, 引导学生回想情感画面。
以《爷爷为我打月饼》为例, 由于教师教的是小学生, 而小学生在理解音乐的过程中不如大人通透, 因此, 教师需慢慢引导学生如何去体验感情。《爷爷为我打月饼》包含浓浓的亲情, 爷爷为我打月饼, 我为爷爷唱歌谣讨爷爷开心。教师在教这首歌时, 可以问问学生:跟爷爷或奶奶在一起时, 会玩些什么游戏?或者问问他们:爷爷或奶奶都会做些什么小食品?我为爷爷奶奶做过什么?有没有给他们揉过肩、揉过腿, 唱过歌谣?从这些问话中, 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爱意。
四、理解认识
很多听者在首次听音乐时, 会根据自己的感性经验去欣赏那一首首音乐。这就好像有的音乐给人欢快的感觉, 而有的音乐会给人忧伤之感。很多音乐需要通过歌词来作为引导。没有歌词时, 音乐中的画面可以任由听者去遐想, 而配上歌词之后, 听者会根据歌词去想象, 不同的听者其想象出的画面会有很多相似点。有些歌词在描绘景色的同时, 掺杂着一小丝情感, 将情与景融合得十分到位, 既有诗意的美感, 又有扣心弦的情感。如这句“不酿春酒不知相思稠, 不摘藤花不见小竹楼”, 或者像这种歌词“百年后相遇却不识故人目, 亦不知他曾负手桃花树, 若如初, 若如初, 若可如初……”从歌词从可以知道, 又是一部张爱玲的《半生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