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沟通的距离(精选10篇)
缩短沟通的距离 篇1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此话曾经被很多读书人奉为至理名言, 然而, 这种严重脱离生活的学习态度却与我们今天正在实施的新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
新课程改革重在“改”, 重在“新”, 而“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贴切性”, 则是它比较突出的一大创新。尤其是语文新课标, 更是强调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此, 新教材的编者和一线的语文教师都在为缩短语文与生活的距离做大胆而有益的探索。
只要认真分析过初中语文教材的教师, 就不难发现, 每一册书的“目录”之前, 都有编者在新学期写给同学们的一封信, 即《写在前面》, 信中的第三段总是反复强调:“生活有多么广阔, 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不仅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 还要在课堂外、生活中学语文。”再看看教材的其它组成部分, 不论是在课文的选择上, “研讨与练习”的设计中, 还是“综合性学习”的安排方面, 编者都力争做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总之, 编者是要告诉我们:要学好语文, 必须关注生活, 丰富生活经验, 借助生活体验。
我认为, 新教材这样编排, 完全符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对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旧的语文教材, 所选内容有很多远离学生生活实际, 我们的教学只是“将学生关在课堂里, 关在书本中, 还美其名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这种被陶行知先生批评过的“鸟笼子里的教育”缺乏生气, 教师只好照本宣科, 生硬说教, 学生也就觉得枯燥无味, 而新的语文教材却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蕴涵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中, 大量挖掘学生身边的、时代性较强的教学资源, 使学生倍感亲切。
比如跟《童趣》中类似的童年趣事, 很多同学都曾经历过, 学生学习时很容易产生共鸣。而像《生物入侵者》、《喂, 出来》等文章涉及到的环保问题, 学生更是有切身的体会。就连一贯被认为是教师难教, 学生难学的鲁迅的文章, 新教材也作了一定的处理。比如不再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限制在“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上, 而是在“研讨与练习”中提供三种说法, 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断。这些课文的选择和练习的设计, 无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新课标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实际上, 这主要是因为不同读者的生活经历不同, 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感悟不同, 他们喜欢用自己的眼光来解读作品。因此,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如果学生一旦把课文同他们的生活经历相联系, 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多姿多彩, 他们就会给老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 同学们就“于勒是不是个坏蛋、无赖?值不值得人同情?菲利普夫妇的做法对不对”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同学认为:即使在当今社会, 像于勒这样好吃懒做的“啃老族”也是要遭人唾弃的, 也有同学认为:无论什么时代, 亲情都应该值得珍视。同学们各抒己见, 使语文课堂成为了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
那么, 作为教师, 怎样才能促使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好语文呢?在此, 我想谈谈自己平时的一些做法。鼓励学生勇于实践, 勤于思考。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初中学生, 生活圈子窄, 阅历浅, 或者对生活中的人和事缺乏敏感, 熟视无睹。教师和学校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为了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思考生活, 最好是督促学生坚持写日记, 迫使学生去观察大自然, 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并记录下自己从中获得的感悟。开始个别学生可能会出现应付的现象, 不过一旦养成习惯, 就会成为积累生活经验的一种重要方式。
3、帮助学生间接积累生活经验。
对于一些学生不能直接接触的人和事, 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 教师就要提醒学生去关注。每遇到像“汶川”地震, 北京奥运, “神七”发射这些大事时, 我都毫不吝惜课堂时间, 进行相应的宣传教育, 在“汶川”地震后, 我就要求学生天天看电视中的报道, 在哀悼日第一天, 我就整整用了两节课的时间, 结合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跟学生谈生命、谈责任、谈亲情……
另外, 让学生学会借助网络等媒体, 随时快速地了解各种信息, 包括科技领域的新成果, 全球性的金融风暴等, 今年重庆市的语文中考题中, 就有一篇关于“水立方”的科技说明文, 而此前我恰好布置学生在网上搜索过“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方面的信息, 所以学生普遍反映题答得不错。
4、营造一种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传统教学中, “教”支配着“学”, 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即使回答老师的问题, 也是小心翼翼地揣测老师的所谓正确答案, 一旦老师有了标准答案, 学生就不敢有异议。这样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独立品格严重丧失。新课堂上, 教师应成为学生平等相处的知己, 成为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 学生的见解应得到教师的重视甚至赏识。有了这种融洽、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就会使学生无所顾忌, 大胆地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对课文的独到见解。
当然, 语文教材并不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 被动地联系生活, 它实际上还起着指导学生生活的作用。
由于学生阅历浅, 人生观, 世界观还有待形成, 他们看问题难免偏颇, 而语文课程来源于生活, 却高于生活, 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又是深广的,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来理解课文的同时, 还应该运用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来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 指导学生的生活。不过, 教师不能把教材和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师生双方应相互交流、探讨, 教师对学生是潜移默化, 学生对教师是口服心服。例如, 在学习《羚羊木雕》时, 部分学生由于平时与父母就有代沟, 看问题带感情色彩, 坚持说友谊是最重要的, “我”不管送多贵重的东西都没错, 但经过生生辩论, 师生辩论, 他们不得不承认“我”的做法的确有不妥, 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 也应先与大人商量。再如, 现在中学生早恋现象严重是不争的事实, 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教材中《麦琪的礼物》、《致女儿的信》这些好作品加以正确引导,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为他们以后美好的爱情生活作好铺垫。
总之, 我们应利用好新教材, 尽量缩短语文与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借助生活轻松地、创造性地学习语文, 同时, 让我们借助语文正确地、有效地指导学生生活。
以赏识缩短“差异”的距离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57-01
在教学中,教师都会遇到一些被他人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也是令教师们感到头痛的教育对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从心理学角度看,他们与其他学生只是存在“天赋”上的差异,教师应该认识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缩短学生间“差异”的距离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绝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而学生也一样。
笔者批改过这样一篇作文,作者是一个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写的,题目是《我也可以为班级增光添彩》。作文写的是在学校开展的篮球比赛中,作者觉得自己是一个“差生”,因而无法为班级争取荣誉,令他没想到的是,在自己的努力和队员们的合作下,所在班级的篮球队在比赛中获得了年级组第一名的好成绩。随后作者意识到了自己其实并不差,自己也可以获得成功,也能够为班级增光添彩。在作文讲评课上,笔者将他的作文作为范文进行讲解,并肯定了他的作文写得不错。此后,该生变得自信了,还对笔者表示要下决心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这位“差生”的变化,让笔者想到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话:“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位学生不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生吗?这样的学生在获得一次成功之后,心态变好了。其实,所谓的“差生”其实并不差,他们与相对的好学生相比,只是存在一些“差异”而已。
学生中“与众不同”的个体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的心理需求很少得到他人的关注,因此,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需求,采取赏识教育的方法,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生命获得发展。
赏识是爱的体现。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的“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他们,因为只有对他们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予他们鼓舞,使他们感受到无比的温暖,从而点燃他们追求上进的希望之火。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当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有一个学期,笔者新接手一个班级,有一个名叫小林的男生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该生课堂纪律散漫,不爱写作业,喜欢顶撞老师,常常撒谎,科任老师对小林的评价也不太好。对此,笔者没有对他进行严厉地批评,反而特别关注他,并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他多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在一次试卷讲评课上,小林主动要求回答笔者的提问,笔者有些担心这个有点难度的问题他回答不上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回答得很好。于是笔者在全班学生面前对他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并鼓励他继续努力。在做练习题时,笔者也会特别留意他做练习题的过程,并及时进行指导。课余时间,笔者时常找机会与小林聊天,和他共同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学习建议。在生活上,当小林遇到困难时,笔者会及时给予帮助;而他犯了错误,笔者也会及时指出。笔者耐心的教育令他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他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了改变,并且每一天都有所进步。在一次期中考试之后,小林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笔者和他谈心后才知道,他和母亲沟通不顺畅,并时常吵架。母亲望子成龙心切,教育方法不当,时常对他进行打骂,导致他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在掌握了这一情况后,笔者及时与小林的母亲取得联系,向其汇报了小林的近况,希望她能够理解孩子的心情,不要给孩子施加无形的压力,同时也给小林做了心理疏导。一段时间过后,笔者不仅与这位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还成为了好朋友。渐渐地,该生的性格变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欢迎。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成功。对于“差生”这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师容易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误区。因此,教师应该采取赏识教育策略缩短“差异”的距离,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缩短与后进生的心理距离 篇3
一、运用期望理论
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是要对后进生充满信心和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后进生进行交往时,才会减少无意中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几率,让师生的心靠得越来越近。教师的期望也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教师良好的期待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加倍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真的比其他同学进步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这一项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他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期望的作用。所以,教师不应该放弃后进生,要充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要改变“朽木不可雕”的观念,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牢固树立后进生也是人才、也能成才的坚强信念,对他们满怀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后进生接触的过程中才会真正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爱好、尊重和期待,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肯定的倾向、愉快的心情,消除对教师的敌对心理,愿意对老师讲真心话,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也只有这样,后进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才能油然产生。教师接受到后进生良好的反馈后,他的“热情期待”再次受到强化,无意或有意地又给这些学生以更大的关怀、更多的指导,产生良性循环。在这样良好的心理氛围里就能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应,这是后进生发生转变的重要环节。
二、利用身体言语沟通
人与人沟通的类型十分复杂,除了言语沟通,还有一种较重要的是身体言语沟通。身体言语沟通是指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心理学家经过严格的观察发现在人际沟通中,55% 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实现的。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为身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是无法掩饰的。我们知道,表面上后进生可能对很多事都显得满不在乎,其实内心都很脆弱、多疑、敏感。有时教师一个细微的动作可能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也可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因此在与后进生交往时一定不能忽视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因为这也是让后进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利用空间距离的缩短
空间位置结构与人际心理距离是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课堂上,教师站在台上,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形成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 办公室里,老师坐着学生站着,师生间的不平等性明显拉大。在与后进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与他们边走边谈,也可以请他们坐下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老师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室座位的编排上,可以让他们的座位尽量靠前。而不要总是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排在前面。如果有条件可以将课桌排成圆形或半圆形,学生自由选择座位,与教师围坐在一起,让后进生感到老师是在平等地对待他们。随着教育者身份的淡化和师生空间距离的缩短,心理距离也自然缩短了。
四、利用鼓励
来自学业的失败,使后进生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在同学老师和家长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处处表现出自卑感。消除自卑感最有效的方式是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一次在课上与学生谈到如何提高学习兴趣时,一位女学生不好意思的说: “不知为什么,哪个老师表扬我,我就感觉特别爱上哪个老师的课,不知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同学们都深有感触的说: 对! 就是这个样子,我也是。看来表扬和鼓励确实能够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进生来说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与一位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聊天时,当我问到他最近学的怎么样时,他一改以往的沉默不语,自豪的说: “语文老师说我比以前有进步了。”后来经了解因为他在听写字词时,比以前有一点进步,语文老师及时鼓励了他。这小小的鼓励,对这位学生来说却是莫大的鼓舞。教师的鼓励之所以对后进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老师在他们心中是神圣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后进生很少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更不用说是表扬和鼓励了。因此,对后进生来讲,老师的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微笑,对他们的心灵都是一种安慰和激励。教师在鼓励后进生的同时不但缩短了教师和后进生的心理距离,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五、利用班级环境
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对于教师来说最可以利用的也是最能利用好的便是班级。从物资环境来讲,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班级心理环境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能催人积极上进、团结,人际关系和谐。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班级中,后进生也能感受到生活在班集体中的乐趣,与老师的关系自然也非常和谐。初中一年级的一位男同学对我说: “老师,我感到很没意思,每天都是上学、放学、吃饭、睡觉,总是在机械的重复。”可想而知,在学校、在班级找不到一点快乐的学生,他就是再怎么努力,成绩也不会有很大提高。所以,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对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如此,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与老师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后进生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逐渐往好的方面发展,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便得心应手了。
后进生的转化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后进生在进步的过程中及易出现反复,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无论怎样,只要教师与后进生的心灵相通,心理相近,并努力做到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以顽强的毅力、耐心细致的工作,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摘要: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自然要经常与后进生交往。但在交往的过程中后进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心理上总是存在一定的隔膜,这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通常后进生给我们的印象是麻木,对学习毫无兴趣,对成绩持无所谓的态度。在这种表面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后进生的内心是十分敏感的、矛盾的。后进生复杂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要想让后进生敞开心扉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有效地转化他们。
缩短沟通的距离 篇4
“师道尊严”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高中阶段师生在学习之外的沟通甚少,师生间存在着不小的心理距离;中学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一定关系中进行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的交往过程,任何成功的教学都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因此,师生关系问题是高中生学习生活适应的一个重要问题。
促进师生关系的方法是多方面的,教师又是主导,因而,以往多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研究师生关系。由于师生间的沟通、交往是可逆的,互动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通过师生双方有效交往实现的,因此从高中学生的角度出发,主动缩短与老师的心理距离是可行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高中生主动缩短与老师的心理距离会使师生间的关系有怎样的改变,对学生自身有什么影响。
[研究界定]
主动缩短与老师的心理距离,学生作为交往的主动者,有计划、有意识地主动接近老师,是一种与老师心灵上的沟通和对老师高层次的理解。
[研究对象和方法]
利用心理辅导课开展实验研究,宜川中学高一年级16个班级参加实验,804名学生,52名教师,按班级序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历时一个学期。在实验组中,以班级为单位,班级内分为若干个学生活动小组,每组有5人左右,自愿组合。采用自然实验法,给实验组布置一定的任务,然后观察活动后的效果。再采用谈话法、作品分析法了解实验组师生的心理感受和特点,用测验法分析、研究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特点。
[实验过程及分析]
(一)布置实验组完成任务
在实验组中,创设师生彼此接纳、欣赏和尊重的环境和气氛,并要求其通过心理辅导课逐次完成下列任务。
1.选定某一位或几位老师,把这些老师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观察。了解其外貌、性格、行为方式等特点,并完成书面作业A——介绍被观察老师的特点和观察者的感受。
2.采访老师。学生小组合作,制定采访计划、提纲;记录具体采访内容,各活动小组在班级中交流采访情况,并完成书面作业B——介绍采访过程和采访者的感受。
3.给被观察、被采访的老师写赞美短信——作业C。个体活动,找到老师值得肯定的长处,以老师能接受为原则,赞美老师。
4.请老师为赞美信回音。学生拿到老师回复的短笺——作业D。
5.请老师为另一位学生做积极评价。作业E——学生拿到老师的评价文字或记录。
6.给另一位老师写积极评价——作业F。
7.展示师生心灵对白。在班级壁报中展示部分作业B、C、D、E、F。
8.实验组写整个活动感受——作业G。
(二)对照组完成任务
1.给老师写积极评价——作业F。
2.请老师为另一位学生写评价——作业E。
(三)实验活动的对比分析
实验组通过一系列活动作业有效地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1.两组的作业E和作业F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师生双方评价内容深刻,范围相对广泛。把内容按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分类,发现实验组褒义词明显高于对照组,贬义词较少出现,中性词的使用两组差别不明显。
2.用谈话法研究两组心理特点。发现实验组师生的相互评价中,“积极因子”均好于对照组。
3.比较实验组内容相近的、前后两次的作业A与作业F,发现F总体明显优于A。说明通过活动,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提高。
4.分析实验组作业G发现,大部分学生感到,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师生之间不再陌生,关系亲密了,增强了对老师的接纳感和自己的归属感。
(四)问卷调查
1.采用《你与老师相处过程中感到困扰的问题》测验(1),同时在两组中进行问卷调查、测验。
2.自编问卷,18个题目,在实验组进行调查。
(五)问卷测验统计分析
发现高中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后,师生关系问题的困扰程度降低。
1.据测验结果发现,师生关系困扰程度,两组间有明显差别,实验组比对照组低9.7个百分点。其中,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困扰程度,实验组比对照组少7.2个百分点;师生情感距离上的困扰程度,实验组比对照组低15.6个百分点;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困扰程度,实验组比对照组低6.3个百分点。
2.根据实验组自编问卷统计发现: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具有人际交往的心理功能。它能够对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其在心理方面成熟了许多;老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与老师沟通给学生学业带来了改变。
(1)有96%的学生认为,在实验活动中,自己与老师的关系发生了积极变化,其中:
39%的学生认为对老师有了一定的了解;
24%的学生认为得到了老师的重视;
11%的学生认为对老师多了一份理解;
12%的学生认为对老师多了一份尊重;
14%的学生感到老师多了一份亲切;
约4%的学生认为,老师可以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和倾诉对象。
(2)84%的学生认为,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活动对自己有积极影响,其中:
近55%的学生认为,自己与老师沟通给学业带来了改变,成绩也有所提高。他们认为“因为喜欢某老师,而喜欢了该学科的课程”;“上课能更认真听讲”;“ 学习上有沟通”;“上课效率提高”。
38%的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他们认为自己“与师长交往更坦然了”;“向老师问问题的顾虑少了”。
7%的学生认为,此活动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影响。他们认为“更能看清自己今后的人生发展方向”;“被老师深深打动……”;“引起深刻思考……”;“看问题更深入,办事情更稳重,发现了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一步发展的潜能。”
(3)约29%的学生认为与老师有沟通很正常,没有什么特别不同之处。“老师只是一种社会角色,他们也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研究结论]
1.高中生主动缩短师生间心理距离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使双方产生认同、理解和接纳,有助于建立新的、积极的、值得肯定的师生关系。
2.高中学生主动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对教学活动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3.高中生主动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师生关系问题困扰程度降低了,有利于学生完善情绪状态和人格以及身心的发展,有助于学生适应学校生活。
缩短沟通的距离 篇5
首先, 以师生间的肯定情感交流为主渠道, 形成学生对教师既亲切又陌生的心理态势, 造就同学间既相互关心帮助又独立钻研学习的人际心理。
其次, 协调课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从需要出发, 创设出师生情感、欲望、未知探索精神等方面的“步调一致”、融洽的情绪氛围。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对象及其教学组织进行必要的适当的情感处理, 使之能充分发挥其内蕴的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案例分析:“等”的收获
某次在学习《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 开篇《1.1信息及其特征》时, 因为某些因素学生暂时没有课本, 我又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 主要是想先与学生们交流一下, 调查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但我进入教室时, 秩序很乱, 没学生理我, 且嘈杂声很大, 给我一种很失望的感觉。我迅速地调整了情绪, 借势听听他们所谈论的话题。上课铃响了, 学生仍然我行我素, 于是我暗暗地等, 并有意识地在教室里走动, 并提醒声音很大的同学, 甚至有同学头都不回地大声说“干什么?”、“别捣乱”引起旁边已经注意到我的学生们哄堂大笑, 课堂忽然安静下来。我微笑着面向全体同学:同学们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吗?
“老师!”……“收垃圾的!”
答案五花八门, 有调皮捣蛋的, 有幸灾乐祸的, 也有安静地看我的反应的。
师:哦, 同学们太不自信了, 怎么认为我是收垃圾的呢?你们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顿时, 教室里出奇的安静下来。我的态度大大出乎学生们的意料。
师:这就是我们这门学科 (信息技术) 所要解决的问题。你们想知道吗?
几乎所有学生都大声地回答:想!
于是, 教学顺利地就这个问题展开, 课堂气氛很活跃, 效果也很好。教材中的“交流”、“任务”和“探究”, 我口述后, 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 都能达成共识, 准确地归纳和表达出来。
这是一次突发的课堂教学课例。按教学常规, 每个科目的第一课时 (尤其是起始年级) 教师都要先认识学生, 介绍一些课程的特点及基本要求, 然后才进行课程的学习。当然, 通过这一课例, 使我对课堂的教学行为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 也使我对课程的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信息技术的价值, 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之外, 更重要的是去领悟、感悟, 要知道用这个技术去干什么, 能够帮助我干什么?从知识技能这个角度来讲, 它更侧重于信息的加工、综合、创造, 目的是运用这种技术去提炼有用的信息, 来帮助你描绘、表达自己的观点, 让别人了解你的观点。因此, 我们在设计一节课的教学时, 应紧紧把握教学的三大本质:
活动———教学应在情景中展开, 在活动中推移。这里的活动是指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的活动。
互动———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材这一“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 “教”与“学”是不能分开的, 教学需要“沟通”与“合作”, 更需要爱和创造。
发展———在课改与新课标理念中, “发展”既体现在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也体现在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上。
缩短沟通的距离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形结合,导入,对比,绘图
“数”“形”交融也就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 在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 “以形助数,以数辅形”把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够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理解数学知识, 探究数学本质. 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了数学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规律,缩短了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
一、图形导入,先声夺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教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产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通过图形来展示所学的知识,作为课堂导入会起到先发制人的效果,使学生能够以“形”作为手段,来完成对于“数”学习的目的,产生学习兴趣. 图形的方式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往往喜欢新颖、形象、鲜明的东西,这些形状比数字更加具体,把抽象的知识简单化, 方便了学生的理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授课方式. 教师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作为课堂导入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形中驱动着学生思维的活跃,给学生带来了美好的学习享受. 教师在课堂导入部分融入图形更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通过图形的方式来探究数学知识,会使学生通过浅显而且直观的方式来学习,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通过图形来向学生展示直线与圆之间的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可以借日出时的景象来向学生展示: 太阳从地平线升起一半时; 太阳完全从海平面升起,但是还没有离开海平面时; 太阳完全升起,离开海平面时. 这些图片中太阳就是一个圆,而海平面就是一条直线,图像非常直观地展示出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在课堂伊始,教师给学生提供三张不同的日出图片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使学生能够关注课堂,开始主动地思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位置关系,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对比图形,分析判断
图形的展示和呈现让学生可以把抽象的数学语言直观地通过图形来表达,简化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可以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图形来进行分析和对比,进而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不同,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判断,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在对比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可以掌握判断位置关系的方法,使学生可以理解图形中渗透了数学知识. 在比较分析中,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领悟,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更积极地去发现新知识、总结数学规律. 例如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交、相切、相离的图形,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和对比,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进行思考,在比较中找到他们的不同和特点,进而更好地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不同位置关系. 对比使学生更直观地看到了三种不同位置关系的区别,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可以把自己的兴趣和热情融入到数学探究中,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知识,顺利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动手绘图,激活思维
数学思维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它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知道如何去分析和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有了数学思维会使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简单、便捷,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入地去探究数学问题的本质,总结规律性知识. 为了使学生可以形成数学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绘图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在绘图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精确地看到知识,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深化了学生的理解,方便了学生去观察分析和探究归纳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自主探究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可以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并且亲自动手去绘制这些不同的位置关系. 学生在动手绘制过程中明确了数学各个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学生对于相交、相离和相切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学生绘制出来的图形都是不同的,但是通过分析和探究,学生会发现他们只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的本质. 学生动手绘图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感受知识习得的快乐. 在绘图过程中,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来理解复杂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把对于知识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和阶段.
总之,数形结合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探究数学规律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学生对于图形的探究和总结,学生会对于数学知识的数学规律形成深刻的认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解. 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及课堂总结过程中采用图形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带来了灵感和动力,驱动着学生更积极地总结规律,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林运来,杜锟.让人开窍的图形——以三角函数为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6.
缩短沟通的距离 篇7
《网上交流——缩短爱的距离》是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3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QQ、电子邮件、博客、BBS等网上交流工具。希望以QQ和电子邮件为例, 让学生了解网上交流工具分为实时交流工具和非实时交流工具;另外, 也希望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精神以及帮助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
●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是主城区的重点中学, 学生对计算机并不陌生, 他们喜欢上网, 喜欢QQ聊天, 却并不了解QQ的其他功能, 也不会收发电子邮件, 对网上交流工具基本没有形成概念。希望通过这节课, 让学生真正掌握网上交流的工具, 学会运用网络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QQ文字交流和音频交流的方法;掌握电子邮件交流的方法;理解实时交流工具与非实时交流工具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网上交流能力;通过自主探究与教师导学, 循序渐进掌握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大爱精神;树立网络安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实时交流工具和非实时交流工具的概念。
难点:电子邮件的附件发送功能。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资源
麦克风和音响、多媒体教学软件、QQ软件、教学网站、祝福图片、电子慰问信等。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 日本发生9级强震, 造成重大伤亡。
师播放日本地震视频。
师:日本地震不仅仅是日本人民的灾难, 也是世界人民的灾难。老师有一个表姐在日本工作, 这几天电话不通, 我们很担心她的近况, 如果通过网络与她联系, 我该怎么做呢?
学生认真听讲, 观看视频并积极回答QQ聊天。
设计意图:QQ是学生最喜爱的网上交流方式, 以QQ聊天入手开始教学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教师导学, 自主探究
(1) QQ交流──实时交流工具
(1) QQ文字交流。
师:正好老师QQ在线, 现在我来试着跟表姐联系一下, 看她是否在线上。
教师现场与表姐在QQ上进行文字聊天。
板书:QQ文字交流。
学生认真观看。
(2) QQ音视频交流。
师:老师和表姐联系上了, 现在只有文字, 没有声音, 老师想听听表姐的声音, 大家有没有办法?
学生积极回答音频聊天。
教师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和表姐进行现场音频交流, 代表全班同学表达对受灾亲人的关心与祝福。一位学生上台用麦克风与教师的表姐现场音频聊天。
板书:QQ音视频交流。
师:要是有摄像头的话, 我们就可以看见表姐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现场与教师远在日本的表姐音频聊天, 既能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 又能让他们掌握QQ音视频聊天的技巧, 培养他们关心他人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归纳实时交流工具的概念。
师:刚才的QQ交流是建立在表姐QQ在线的基础上, 彼此的文字对话才能够即时体现, 由此可见, QQ其实是一种怎样的交流工具呢?
板书:实时交流工具。
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QQ聊天虽然能够支持交流双方不同时在线的情况, 但它更多时候是支持双方同时在线, 也就是实时聊天功能。
(2) 电子邮件交流──非实时交流工具
师:要是刚才表姐不在线上, 我们还有其他的交流方式吗?
学生认真听讲, 积极回答, 有的学生回答出电子邮件。
板书:电子邮件。
设计意图:有的学生对电子邮件有一定概念, 但不会运用, 这种情况能有效实现实时交流工具与非实时交流工具之间的过渡, 为后面实时交流工具与非实时交流工具的比较埋下伏笔。
师:现在就请你们自学关于“电子邮件”的教学辅助材料, 了解什么是电子邮件、地址格式如何、电子邮件可以发送哪些文件。
学生自学关于电子邮件的教学辅助材料。
师:现在请同学们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
板书:发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贺卡、明信片等。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师:看来同学们的自学能力都很强, 可是实践才能出真知, 谁愿意到讲台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呢?
一位学生上台以QQ邮箱为例演示发送文字邮件和图片邮件的方法。
师:这位同学做得非常好, 老师做一下补充, 发送图片的方法除了可以正文形式发送外, 还可以附件形式发送, 音视频文件也可以附件形式发送。不过电子邮箱对于附件的大小有一定限制, 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以相邻两人为一个小组, 单数为A, 双数为B, A同学给B同学发送一张祝福图片, B同学给A同学发送一封慰问信。
学生两人一组, 以互发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网上交流。
设计意图:实践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课堂知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学生的演示, 教师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发现他们的不足, 以便有针对性地讲解。在学生自学和演示的基础上趁热打铁, 进行练习, 能够更有效地掌握电子邮件这一交流工具。
师:同学们, 你们认为电子邮件需不需要交流双方同时在线?
学生回答“不需要”。
师:和QQ工具相比, 你们认为电子邮件是哪种交流工具?
学生回答“非实时交流工具”。
板书:非实时交流工具。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得出结论。
3.总结延伸, 拓展知识
师:同学们, 你们现在能总结出QQ交流工具和电子邮件交流工具的异同吗?
学生集体回答 (如表1) 。
师:实时交流工具除了QQ以外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MSN、网络电话等”。
师:非实时交流工具除了电子邮件外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博客、BBS等。
师:你能归纳出实时交流工具与非实时交流工具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吗?
学生集体回答 (如下页表2) 。
师:通过前面的总结比较, 你们认为是实时交流工具好, 还是非实时交流工具好呢?
学生回答“都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网上交流经验, 归纳总结出网上交流工具除了QQ和电子邮件外, 还有MSN、网络电话、博客、BBS等众多方式, 并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合理地对这些工具进行分类, 理解实时交流工具和非实时交流工具的概念及特点。
师:不管哪种网上交流方式, 大家都要注意自身的网络安全。
4. 学习致用, 升华情感
师:这是出现在新浪微博上的一则关于日本地震的寻人信息, 目前微博已成为网上交流的主流工具, 也请你们通过微博这种交流工具表达对日本地震中我国受灾同胞以及日本人民的慰问和关心之情, 好吗?
学生注册新浪微博, 发表自己的关心及祝福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大爱精神。
●教学反思
缩短沟通的距离 篇8
一、评价指标多元化, 因生制宜常态化
薄弱欠缺的文化基础和贫瘠匮乏的知识底蕴, 决定了中职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多数学生不仅差, 而且厌学, 对学习不感兴趣, 上课睡觉, 玩手机, 沉溺网络, 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就必须建立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的专业课程多元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多元化尤其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继续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企业和社会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满意度等全方位的评价。
1. 评价会计专业基本知识
学生是否掌握会计专业必知、必备的理论知识是学生专业评价的首要环节, 专业知识是岗位技能的基础, 指导着技能训练。理论知识评价内容侧重强调学生应用能力方面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培养, 可直接以理论试卷测试的形式进行, 最好的方式是教师在专业技能评价中观察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效果, 评价重点可放在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运用情况上, 避免长篇大论的笔答。
2. 评价会计岗位基本专业技能
能否熟练运用本专业实践技能是学生岗位技能评价的关键环节。专业技能是企业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 为尽快缩短上岗适应时间, 要根据职业岗位要求, 确定基本技能和专业综合技能, 分别进行评价, 每项技能考核都要有细化的标准, 评价要先易后难、循循善诱、由浅入深,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生逐步引上自觉学习技能, 愿意学习技能的路子上来。同时, 加强岗前培训, 将专业基础教育和岗前培训合二为一, 通过提升岗位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注重评价学生的会计职业素质
会计专业课程评价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中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认知水平, 更应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会计职业道德意识、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职业素质的评价可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发言、小组探究学习、技能训练及考核等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参与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提高综合素质。实验实训考核过程中, 主要评价学生有无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团体协作精神和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的意识,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二、评价方式多元化, 潜能开发立体化
较低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接受能力是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呈现出来的整体状态, 学校的任务就是要让这样一个渴求知识技能的学习群体接受到恰如其分的教育。这就迫切需要学校研究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 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 强调实践环节, 重视技能训练, 研究出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评价方式, 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潜能, 并且把这些评价方式推广和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
1. 评价形式要多样, 创新能力要开发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笔试 ( 开卷、半开卷、闭卷) 、作业、笔记、课堂参与度、实验报告、社会调查、技能考核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此外, 还可按一定比例确定学生的综合成绩,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应用知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 通过口试、面试、实际操作、作品评价、自评、他评等多种评价方法, 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评价体系, 稳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过程性评价需注重, 多方面潜能待激发
重视学习过程评价, 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 充分反映学生不同智能类型和水平。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对每一教学单元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业务技能进行评估考核。过程性评价受到学生的欢迎, 他们认为这种评价方法客观、合理, 能够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明确学习目的, 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通过师生沟通和交流, 形成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
3. 实行导师制度, 师傅综合评价徒弟专业水平
入校到就业, 师傅对徒弟的指导贯穿全程。导师从选择课程、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地指导。15 ~18岁这样一个懵懂的年龄, 初涉世事, 对各种职业的感性认识不足, 甚至对自己的优势和兴趣爱好也不是十分清楚, 面临课程分类、教学分级、就业方向、课程选修等问题都需要有导师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 这就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参与到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上来。导师需要主动与徒弟沟通, 通过言传身教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转化为学习动力, 促使其顺利完成学业。师傅在与徒弟亲密的交往中, 紧密围绕“先教做人, 后教做事”的培养原则, 把培养做人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管理的始终, 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充分发挥师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能理性地认识自我, 帮助学生学会依据社会资源和环境进行选择、学会生存、学会寻找商机, 正确处理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产经营理念。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人民满意传佳话
打破一考定高低的局面, 评价主体由教师延伸到学生和社会, 会计专业课程评价绝对不能由专业课教师一人决定, 当导师、学生、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去, 职业教育才会真正灵动起来, 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 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多年来, 我校会计专业学生参加省财政厅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合格后, 认定考试的3科为优秀, 免予参加期末考试。当我们的学生被纳入到课程评价中之后, 学生会有自己是学习主体的感觉, 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通过示范校建设, 构建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层的教学评价体系, 更好地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郝克明.让学习伴随终生——上海国际终身学习论坛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365-376.
[2]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缩短沟通的距离 篇9
【关键词】小学品德;生活;问题;调查;民主
小学品德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着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走进社会,融入社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的形成时期,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自主地进行探究和体验,会形成自己的认识,塑造出正确的思想品质,端正行为,形成高尚的品德。
一、紧扣生活,拉紧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变革教学方式,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来感受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在教学中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实用性,高尚品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德育水平,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品质。教师要加强德育课程建设,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和故事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时,为了使学生避免染上吸烟、酗酒、泡网吧的不良生活习惯,教师要从他们的危害入手,通过学生身边的人入手,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爸爸、爷爷是不是吸烟呢?周围的叔叔、伯伯是不是经常酗酒呢?他们与平常人有什么不一样?教师提供一些身边因吸烟造成危害的事例以及被动吸烟的数据会促进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端正态度,形成正确认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问题探究,设问质疑引发思维运转
孔子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交流中设问质疑,是学生探究的起点,会引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潜能的爆发,通过思维的运转来实现正确品质的和良好习惯的形成。问题会引发学生思想的运转,促进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念来进行评价和判断,提炼出正确的思想认识,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例如在讲授《诚信真可贵》时,教师引入海尔电器厂的故事:厂长把76台冰箱全砸了。通过故事设置问题:冰箱被砸对厂里会有什么损害?如果不砸这些冰箱,使他们流入市场进入百姓家会怎样?这件事对海尔公司有什么影响?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思维快速地运转,进行着逻辑分析和推理,对于砸冰箱事件的利弊进行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在比较和对比中学生会提炼出正确的观点和看法,认识到成型的重要性,是诚信促进了海尔公司的快速发展和良好信誉的形成,成就了它的美名,推动了公司生机勃勃的发展。通过对于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中,帮助学生由此及彼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诚信观,端正自己的品德。
三、参观调查,亲历过程感受学习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发现者和探索者,通过他们的体验来感悟和习得知识,提高能力,端正品行。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参观调查会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行为的探究,帮助学生在感悟和体验中形成自己的认识,提高对于品德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也指出教师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参观调查的方法对于学生品德的塑造是在合适不过的。他们可以通过体验来感悟,通过探索来发现,在亲身实践和观察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生把知识和现代社会现象相结合,在亲历和体验中感悟知识,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行为。这种学习模式能够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体验,调动了学生的社会经验,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感受之间的练习,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学习《劳动需要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学习、娱乐、休闲、饮食等方面是否需要知识?科技发明创造对于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对于这些方面的观察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经历了调查和研究会深深地认识到科技的作用,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洗礼,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意义,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和修养,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共同讨论,营造民主氛围进行探究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民主参与和科学决策的课程运行机制。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和沟通的舞台,学生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在彼此的切磋中实现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讨论民风民俗文化,使学生看到传统节日里的陋习,比如春节里过渡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损失,清明节烧香、烧纸的做法真的会使老祖宗收到吗?端午节划龙舟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吗?学生在交流中会开阔视野,了解更多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正确地看待事物。在沟通中学生也会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观念,破除封建迷信活动,认识到传统节日中的陋习,从而可以以正确地认识来接受和看待民风民俗。民主的讨论氛围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在交流中感受到合作的意义和价值,端正思想,塑造品德,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品德高尚人才。
总之,“教学有方,教无定法”,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会促进学生更好地感受品德知识,把品德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生活中,体会良好品行和道德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端正态度,全面发展,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王建龙.让活动教学深植于品德与社会课[J].考试周刊,2007年12期
缩短沟通的距离 篇10
在目前的煤矿生产过程中, 电机车运输仍然是一个主要环节, 它担负着运输煤炭、矿石、材料、设备、人员等任务。井下电机车运输系统是井下平巷运输的主要方式, 而架线电机车运输又是我国目前井下水平大巷运输的主要形方式, 与其他类型的电机车相比, 它具有成本低、运输能力大;维护简单、操作方便、运营费用低、可运送井下各种货物和人员等优点。但是也存在不足, 制动距离超长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它严重地制约了电机车的运输能力和效率, 威胁着电机车的安全运输, 所以提高电机车制动系统的可靠性, 保证电机车的制动距离在《煤矿安全规程》范围内, 是运输安全的重要环节。
1 矿用窄轨电机车的制动原理分析
为了保证煤矿矿车的安全运行, 列车的制动距离必须符合“运送物料时不得超过40m;运送人员时不得超过20m。”这一点在《煤矿安全规程》 (2008版) 中第351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电机车的制动距离可以分成空行程距离和实际制动距离两部分, 因为通常指的制动距离是“司机开始扳动闸轮或电闸手把到列车完全停止的最大距离。”所谓空行程距离指的是司机开始扳动闸轮到闸瓦与车轮踏面接触前的一段时间内机车所运行的距离, 这段时间由于闸瓦与车轮踏面没有接触, 所以也就不会产生制动力;而实际制动距离是指闸瓦与车轮踏面接触后, 加压产生了制动力, 直到列车因受制动力后完全停止下来所运行的距离。所以列车的制动距离Lzd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式中:Lzd为制动距离, m;i为坡度 (下坡运行) ;Vzh为重载列车制动前的最大速度, m/s;n为矿车台数;q0为矿车自重 (t) ;q为矿车载重, t;P为机车自重, t;ψ为粘着系数, 按撒砂起动取0.24;ωzh为列车阻力系数。tk为列车空走时间, s。
从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出, 列车阻力系数ωzh、坡度i是已知常数, 而Vzh、tk、P、q的改变将影响制动距离, 减小V、q可以使列车制动距离缩小, 但是运输上却希望减小制动距离时又不能降低效率, 所以增加P值和粘着系数是缩短制动距离积极有效的措施, 当然缩短电机车的空行程时间也能达到缩短电机车距离的目的。
2 电机车制动距离现状
目前, 煤矿矿井使用的电机车一般是ZK10-6/550型架线电机车, 此电机车配备的制动方式有闸瓦制动和电气制动, 闸瓦制动由手动闸轮操作, 是常用闸。由于手动闸轮是通过螺旋副拉动制动杆, 使闸瓦压向车轮踏面。而闸瓦与车轮踏面的正常间隙为3mm~5mm, 操作非常不方便, 致使制动空行程时间长。
因为手动闸轮操作的闸瓦制动装置的制动空行程时间要在3s以上, 如果ZK10-6/550型架线电机车的运行速度按4m/s计算时, 手动的闸瓦制动空行程距离就是, 此时按照《煤矿安全规程》 (2008版) 中第351条的规定, 实际制动距离就是列车的制动距离 (40m) 减去空行程距离 (12m) , 即40-12=28m。
机车在运行中, 起动粘着条件、牵引电动机温升条件及制动条件对电机车牵引矿车数量起着决定作用。以煤矿现在使用的ZK10-6/550型电机车为例, 在3‰的坡度上, MDC3.3-6矿车在满足起动粘着条件下能牵引28辆, 满足牵引电动机温升条件下牵引19辆, 满足制动条件能牵引的数量小于19辆。
假如再考虑到因牵引矿车少而所需牵引力小的因素, 列车的运行速度还会更快一些, 那么允许牵引的矿车数还会减少。上述这些情况表明, 因制动力低而不能充分利用其牵引力, 运输效率是少、慢、差, 所以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缩短电机车的制动距离。
3 缩短电机车制动距离的途径
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并结合电机车的制动距离计算公式可知, 缩短电机车制动距离的途径应该从三方面着手进行:一是缩短电机车的空行程时间;二是提高电机车的粘着系数;三是增加制动力, 提高列车的粘着质量。具体分析如下:
1) 缩短电机车的空行程时间
为了减少空行程时间tk, 增加实际制动距离, 可以将目前使用的手动闸轮操作闸瓦的制动装置改为压力制动装置。使用压力制动装置的主要特点是制动力能够提前储备, 一旦需要制动时即可立即释放。尽管列车速度高, 但空行程时间短, 所以空行程距离也就缩短了, 自然整个列车的制动距离也就缩短了。
2) 提高电机车的粘着系数
轨道重型化发展是提高粘着系数的有效方法, 可以将现有的轨道全线调整水平方向, 重新夯实, 曲线段重新按速度调整加宽加高, 逐步将30kg/m的轨道更换为38kg/m轨道并和相关道岔扣件配套使用。这样由于电机车轮与轨道的接触面积增大就可以提高了列车的粘着系数, 从而达到缩短电机车制动距离的目的。
3) 增加制动力、增大列车的粘着质量
目前在煤矿井下所采用的制动方式都是从电机车本身来制动的, 矿车没有制动装置, 这种方法虽然很好, 但是电机车的闸瓦制动受粘着条件的限制, 所以根据井下实际情况, 增加制动力、增大列车的粘着质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列车中加挂专用压气制动车;二是采用有闸矿车制动;三是采用前后双机牵引制动等途径。
(1) 列车中加挂专用压气制动车
专用制动车是装有压气制动闸的车辆, 其压气动作的制动闸由电机车司机控制。目前使用的ZK10-6/550型架线式电机车上没有压气设备, 如果在机车一端加挂一辆专用压气制动车, 即在制动车上安设制动用的压气装置, 在电机车的制动装置上添加制动气缸, 并联电机车与制动车的气路, 有司机统一控制制动。
因为加挂的专用制动车的外型尺寸不需要很大, 当它们连接在一起进行调头时, 专用制动车在前方不会影响司机的视线, 所以加挂专用制动车是应该采取的一种有效地解决目前电机车制动力不足的措施。
(2) 在列车中采用有闸矿车制动
所谓有闸矿车就是根据列车的制动原理, 在矿车上设置压气动作的制动闸矿车。对于底卸式矿车在卸载时不需要摘钩, 也不需要翻斗卸载, 所以可以在这类矿车上设置压气动作的制动闸, 有司机统一控制, 制动时每个矿车都能充分利用自身的粘着力, 产生自制制动力, 进而实现增大列车制动力的目的。这时电机车制动距离的公式 (1) 就变为下式 (2) :
其中:G-矿车的粘着重量, t;η-矿车粘着系数。
其它符号同 (1) 式。
从式 (2) 可以看到列车的制动力会有明显地增大, 从而制动距离也就能够相应地得到缩短。
(3) 采用前后双机牵引制动
列车采用前后双机牵引时, 电机车的制动力就增大了一倍, 可以有效地缩短电机车的制动距离。这时电机车的制动距离公式 (1) 就变成式 (3) , 即:
对于式 (1) 和式 (3) 分别代入下值计算:
单机车牵引时的制动距离Lzd (1) =54.57m
前后双机牵引时列车的制动距离为Lzd (2) =38.46m
通过上述计算可以看到使用前后双机牵引时制动距离比用一辆电机车牵引时制动距离缩短16.11m, 既达到了煤矿安全规程中的规定, 又满足了生产的需求, 所以这种方法具有可行性。
前后双机牵引时, 矿车间应采用硬性连接装置, 不用连接环连接, 列车在运行时有一辆电机车操纵, 两辆电机车同步运行, 制动时, 前后电机车同时制动, 以避免电机车前边制动时, 后面的矿车因连接环的间隙而产生一连串的冲击, 导致有落道、零部件损坏等非正常运行事故的发生。
4 结论
综上所述, 为解决架线式电机车运输受制动距离的限制, 而不能实现“多拉快跑”的目的, 从电机车的制动原理上进行分析, 并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结合电机车的制动距离计算公式提出了缩短电机车制动距离的有效途径有:
一是缩短电机车的空行程时间。这种程方法虽然好, 但是需要在电机车上加设压力设备, 改造较复杂;
二是提高电机车粘着系数。轨道重型化发展是提高粘着系数的有效方法, 本人认为这种方法在一些老矿井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应该考虑;
三是增加制动力、提高列车的粘着质量。
1) 列车中加挂专用压气制动车是解决目前电机车制动力不足而应该采取的一种有效措施;
2) 采用有闸矿车制动。这种途径由于费用大、成本高, 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3) 采用前后双机牵引制动。这种方法虽然成本高、费用大点, 但是也不失为一种即可使用的办法。
总之, 通过理论分析笔者认为采用增加列车制动力的方法,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短电机车的制动距离, 从而达到《煤矿安全规程》对制动距离的要求。
摘要:本文对电机车制动距离的原理进行了分析, 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结合电机车的制动距离计算公式提出了缩短电机车制动距离的途径, 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这些途径的可行性, 为保证煤矿矿车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缩短,矿井,电机车,制动距离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规程.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8.
[2]邢家文.缩短矿井窄轨电机车制动距离方法的探讨.江苏煤炭, 1997.
【缩短沟通的距离】推荐阅读:
缩短住院天数的措施09-10
缩短周期10-23
缩短启动时间06-04
部分缩短术07-03
缩短项目开发周期06-21
让沟通零距离07-20
缩短生产必要劳动时间提高企业竞争优势07-21
以沟通为话题的作文:生活需要沟通07-18
有效的沟通06-17
项目的沟通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