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阅读

2024-10-02

感悟阅读(共12篇)

感悟阅读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表述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自主建构的, 只有把阅读做到实处, 学生才能有真收获。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阅读中去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的有利条件, 让他们乐读会读, 能把生活实践与阅读联结起来, 在阅读中提升、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 才能使学生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 积极主动地融入文本, 开展人本交流, 获取文本内在的精华。

(一) 强化心理的成功需求, 心理学告诉我们

每个人都渴求成功:哪个人不想成功成才, 出类拔萃?我们要抓住学生这种心理, 渗透名人伟人通过读书走向成功成才之路的故事, 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在学校或班级内让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介绍阅读的经验,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阅读能拓宽知识视野, 提升学习成绩从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 强化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任何一个集体, 领头者的言行举止, 爱好、兴趣必将产生一种导向性, 在班级中, 教师必须做到爱读书才会有学生爱读书, 教师良好的阅读习惯势必给学生树立榜样。这种作用是巨大的, 为此, 我们教师首先要对阅读感兴趣, 要利用多种机会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流阅读的体会, 阅读的乐趣与收获, 开展师生同读活动, 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 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将会起到快马加鞭的良好效果。

(三) 强化阅读的成果展示机制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赏识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 如果学生的阅读受到肯定, 必将极大激发他们阅读热情。因此, 我们要经常举办一些阅读成果的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增强阅读信心, 享受阅读的收获。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阅读成果展示活动, 如举办朗诵会, 读书笔记评比, 手抄报比赛, 故事大王评选等等, 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 让他们体验成功、享受成功, 让他们乐读、爱读。

二、拓宽阅读的范围让学生多读

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 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要想能在语文素养上有一个高的台阶, 需要一种底气, 这底气要以深刻的情感体验, 丰富的语感经验, 大量的语言素材积累和厚实的生活积淀为基础, 广泛阅读各种读物将会为此提供可能。

语文教学应该拓宽学生阅读的时空, 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加强阅读与教学的链接, 结合教学内容推荐读物, 教材中有部分课文, 学生对时代背景或相关的知识很不了解, 文中事件, 人物远离生活实际, 给学习带来一些局限, 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如果能让学生阅读、搜集相关的内容会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效。如教学《负荆请罪》我让学生翻阅《史记》了解时代背景及更多故事, 加深对人物认识;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让学生去读一些有关肖邦资料, 对其有初步了解;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时, 借机布置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水浒》、《西游戏》等名著, 研究人物性格发展, 探索故事情节变化, 感悟主题意蕴, 加强对我国瑰丽古典文学的了解;在教学完《飞向月球》、《海洋——21世纪的希望》等科普类课文后,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月球海洋等方面的科普文章。由此拓宽学生阅读范围, 增加阅读量, 积累语文素材。同时拓宽阅读的空间, 为学生提供大量可读书籍, 建立多种阅读基地, 如阅览室, 班级图书角, 学生间互相借阅, 让学生始终徜徉在书的海洋之中, 随时能开展阅读活动。

三、加强文本阅读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读好

“纸上得来终觉浅”阅读仅停留在文本上获得的只能是一些粗浅的, 感性的认识,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践进入文本, 就能在阅读中与文本的内容情感融合, 从而产生共鸣, 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时,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切苹果。就会出现不同的切法, 有学生会如文中一样横切苹果, 亲身体验了苹果里竟藏着这么大的秘密, 再读课文时, 学生对于文中“换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创造力”就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读起来不会觉得空洞, 说教。

在学习《桂花雨》一课时, 恰逢校园内桂花盛开, 组织学生参加一个课前活动, 仔细观察桂花的形色用手碰一碰, 用鼻子闻一闻, 通过观察感受到桂花外形的不起眼, 但有着迷人的馨香有了亲身的体验, 在阅读课文时, 便从学生的投入朗读中感受到家乡桂花的迷人香味与作者的思乡深情。

阅读是人生成功的风帆,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 是一种趋势,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把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当作一种责任和使命,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在阅读中成长!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学生自主建构的, 只有把阅读做到实处, 学生才能有真收获。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必须把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当作一种责任和使命,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在阅读中成长。

关键词:阅读,感悟,成长

感悟阅读 篇2

傅雷在艺术和文学方面有着不凡的造诣。家书中有大量篇幅涉及美术、音乐、文学作品。在对傅聪进行在艺术上的引导的同时,也关心着儿子的生活。在关于日常生活上的问题这方面,傅雷也对儿子提出了很多建议。比如如何正确理财,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上的问题,如何劳逸结合。在读书时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傅雷多次提醒儿子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哪怕是找个村庄住上个三五天也好。每当读到这样的地方,总会感叹傅雷对儿子近乎要溢出来的疼爱和良苦用心。

父亲对儿子的爱是无私的,深沉的,如同太阳的光辉温暖着孩子,傅雷对傅聪的爱就是如此。傅雷与妻子收到儿子的来信总是欣喜若狂,一封信会翻来覆去读上三五遍还觉得不够。他们会因多日收不到儿子的来信而担忧、难过;会因信丢在了路上而遗憾、可惜。这样的爱是多么的高尚、纯洁、无私啊!它荡涤了世间的功利,洗去了人生的浮华,留下的只剩舐犊情深。“多少对你的爱,对你的友谊,不知如何在笔底下传达给你!孩子,我精神上永远和你在一起!”这是多么真挚的人间真情啊!

读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它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了解了许多艺术作品,提高了艺术素养,更使我体会到了父爱的无私与高尚,体会到了父母对我殷切的关心和爱护。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父母对子女的爱是这么的纯粹、无私、美好,无时无刻不在温暖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感谢您,傅雷先生,感谢您在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导,让我明白,父母的爱的伟大和无私,值得所有人去珍惜和回报!

《傅雷家书》阅读感悟5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人是马大哈,做任何事情不拘小节,只把这件事完成了,却没有把这件事弄好,最后自己吃了大亏。还有一类人他们心细如发,任何一个细小的关键都能被他们发现。我算是介于这两种之间的人。

有时很细心,可以发现很多隐藏的信息,而有时候却不知为何就像是选择性的失明,一遇到关键信息就自动屏蔽,有时弄得我自己也是哭笑不得。

《傅雷家书》中傅雷对于傅聪细节的要求具体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术、生活起居、待人待物,里面提到了很多我们平时都没有注意到的细枝末节。譬如:信封要书写工整,研究学术要严谨,对待朋友不能总是一腔热情.

注重细节,会让我们从中受益很多,而粗心的人却要吃亏了。我就是一个粗心的人,我们学校最近进行了生物和地理的考试,考完试之后我觉得自己答得还不错,反正会的不会的都写完了,没有空题。考完试神清气爽,赶回家,也不想考试的事,开始写作业。考完试的第二天老师开始对题,拿出试卷,顺带看了一眼,“咦?这个咋问的是半岛,我写的啥来着?好像是大洲。”想到这我恨不得自己抽自己一巴掌,这算啥?会的写错,太丢人了。越往下对,越认为自己在考试时是不是眼睛突然出现了故障,大脑也不受我的控制了。这种事儿但凡是在考试时绝对不会缺席,特别准时。现在我还在努力改正,但效果甚微。

在身体方面的细节就更不注意了。我常常不注意地下的坑坑洼洼,人称“平地摔小公主”,走着走着别人就会看到我,身体一弯,立马抓着身边的人,这样就说明我又崴脚了。

阅读、体验、感悟 篇3

其实,说到底,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应是思维品质和审美品质的培养,而教会学生阅读、体验、感悟便是实现这些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当然,这三者并不是并驾齐驱,而是循序渐进,逐层提升。

第一,阅读。阅读是积累的前提,积累必须在阅读中完成。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的内部,汲取文本语言的养分,而非对文本语言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朱熹语),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让我想到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是在小学的《寒假生活》中,当时就死记硬背了它。直到后来借助词典查找了出处,了解了典故?及其时间节点等,才得以明白,而后便记得更加牢固。当然,我们不可能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就能把这知识的海水吸干,但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方法,尽可能多的加强积累,实为必需。

第二,体验。情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元素。我们强调学生作文具有真情实感,读文章也要带着感情去读,为什么?这其实就是要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这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自己亲身经历的,需要仔细去回味,把真实的情感从自己胸中“揪”出来;二是间接的,或眼观耳闻,或书本猎来,这就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甚至遐想,把自己假象进去。要说到这两点很容易,其实真要教会学生真正去做有效体验,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很多时候,学生往往会猜想老师提出问题可能需要的答案来谈自己的体验,而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这就需要语文老师自己要情感丰富,方可让学生大胆放飞心灵

第三,感悟。感悟是体验的高级阶段,是由情及理的过程,重在悟。学生在有了丰厚的积淀、丰富的情感,且能流利地口头和书面表达之后,如果不能形成较好的思维方式或者正确的思想,我认为语文教学是不完全成功的。这就需要?要我们让学生对事物、事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用以指导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形成适宜自己个性成长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包括认识和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语文,本身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感、所思、所悟的载体,正如一名学生说,项羽和勾践都是我敬佩的人。两个不同的时代背景,两个不同性格的领军人物,在遭遇失败后选择了截然相反的处理?方式和人生道路,也直接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结局,成全和缔造了两个不同的时代,也成就了两个英雄!我常常在想:如果项羽过了江东,或许不会有汉朝,李清照也不会在细雨残荷中纠结他为何“不肯过江东”了;如果勾践泉下有知,知道后来有个项羽做出那样的壮举,他会不会羞愧地一跃而起找项羽华山论剑?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情,我明白了:做人,有时需要大无畏精神;有时退一步思考问题,的确能够看见更加清朗的天空。

阅读教学之感悟 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方法,教学感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是一种能力, 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加强阅读教学, 让学生喜欢阅读, 爱上阅读, 喜欢写作, 爱上写作, 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用老师讲, 自能作文无需老师改”, 是一位语文教师的职责, 是语文教师必须引领学生真正做到的。 只有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 我对阅读教学的感悟如下:

一、课内阅读要对文本进行揣摩, 运用合理的方法, 抓住关键语句反复诵读, 使情感得以升华。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诵”, 说的是读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中读的方式有很多, 如默读、领读、引读等,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运用。 几天前, 我有幸听了窦桂梅老师的一节课, 窦老师执教的绘本阅读《大脚丫跳芭蕾》, 让我对阅读教学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完善了阅读教学的方法。 窦桂梅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我发现”、“我还发现”、“我还要发现”的句式, 对绘本中简短精练的文字反复阅读, 反复推敲, 分析再分析, 使学生充分了解了绘本的内涵。 同时, 窦老师还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色彩的变化品味情节的变化和主人公心情的变化, 再三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个关____的故事。 加深了对故事的记忆, 与主人公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另外, 在阅读教学中, 不要只停留在文本上, 还要关注和延伸文本以外的东西。 窦老师在执教《大脚丫跳芭蕾》的过程中, 在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的同时,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作者、翻译和出版社。 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拓展范围就更深更广了, 主人公贝琳达的名字与芭蕾的关系, 并介绍芭蕾舞的相关知识, 人物费莱蒂与餐厅的关系。 窦老师还引导学生关注贝琳达的成功, 让学生感悟故事所揭示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师的范读和指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要相辅相成。 朗读是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教师的精彩朗读会使课堂大放异彩, 更是给孩子们提供了榜样的作用。 因此, 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在课堂上的每次范读。 通过精彩的范读教会学生品味关键词句, 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 使学生通过语气的变化、重音、停顿等方式表达对课文的不同理解。 在《大脚丫跳芭蕾》的课堂上, 窦老师多次进行了范读, 每次范读都深深地打动了学生, 使学生产生了读的欲望, 同学们跃跃欲试, 一个比一个读得好, 每个同学都读出了特点, 读出了感情, 读出了个性。

多年来, 我阅读了很多窦桂梅老师的学术论文, 听了很多节课, 看了很多课堂教学实录, 收获很大。 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断地学习和尝试, 尤其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摸索、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落实窦桂梅老师的经验,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加强读的训练, 从朗读和默读抓起。 朗读是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 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而且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 教学中我很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在教学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课《蟋蟀的住宅》一课时, 因为课文的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要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在学习3至7自然段时, 我首先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默读, 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 独立而深入地思考:蟋蟀有哪些个性? 从哪里可以看出蟋蟀的住宅十分隐蔽, 有安全感? 等问题。 提出默读要求, 学生边默读边圈画, 在汇报交流时验证了这些问题都能在默读过程中得以解决。 语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默读, 许多问题是在默读的基础上完成的, 默读绝不能匆匆忙忙, 流于形式。

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 领略文章的内涵,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每篇文章都各有特点, 课堂上教师要机智灵活,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 我运用抓重点语句、强化朗读的时候比较多, 而且效果显著。 还以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为例, 在理解“蟋蟀和它们不同, 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时, 先让学生理解“随遇而安”的意思, 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 想想别的昆虫是怎样随遇而安的? 让学生在“临时”“隐蔽所”“得来全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这些词句下注明重点符号, 仔细读, 仔细品, 想想从哪里能看出蟋蟀是“不肯随遇而安”的?经过抓重点词语反复读, 学生会发现“慎重选择住址”“一点一点挖掘”“不利用现成洞穴”能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最后, 我让学生连起来读一读, 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在此基础上再理解“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就水到渠成了, 学生会很自然地体会到, 蟋蟀身上有一种聪明才智, 能造出这样的住宅, 就是一个奇迹, 这样的住宅可谓伟大的工程。

积累语言、领悟表达的方法。 语言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 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 帮助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更能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材中, 有这样一组内容———“作家笔下的动物”, 有《白鹅》《猫》《白公鹅》《母鸡》, 在作家的笔下这些动物栩栩如生、可爱可亲、性格鲜明。 不同的作者都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之情, 可表达的方法各不相同。 在教学中我会从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心理体验、不同的表达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特点, 感受动物的可爱, 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写作方法。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加大阅读量,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 是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的应用。 课内时间是有限的, 只能以有限的文本为例子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需课内课外相结合, 利用大量课外时间, 走出课本, 放眼书海。 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定期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将课内所涉及的阅读方法进行梳理, 让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自主阅读。 教学中, 我和学生总结了“课外阅读八步法”, 几轮实践, 学生们很受益。 步骤如下:

(一)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读前审题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在文题上多问几个为什么, 看文题在提示内容、提炼主题、把握思路等方面给予哪些提示;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解释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金色的鱼钩》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将相和》揭示了文章的思路。理解文题时, 要问几个“为什么”, 带着问题读书。如《西湖的绿》看到题目, 便可想到:西湖的绿有什么特点? 带着问题读书, 就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二) 分析完文题带着问题将文章浏览一两遍, 熟悉全文, 了解文章的概貌, 只要粗略了解便可, 知道文章大概写了什么就行。

(三) 在浏览过程中用色笔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圈画下来, 表上记号, 然后利用工具书进行查阅, 掌握字的音、形、义, 结合上下文了解词语的大概意思, 扫除字词障碍, 为阅读奠定基础。

(四) 再读课文, 将文中的佳言警句画下来, 在行间、天地、左右空白处作注释, 亦可摘抄在笔记本上。如:阅读《西湖的绿》时, 有的同学就用波浪线把“黄龙洞绿得幽, 屏风山绿得野, 九溪十八涧绿的闲……”画了下来, 同时在空白处注明“观察细致。 用词恰到好处”的字样。 通过自己的琢磨、分析, 这样的句子便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 通过对字、词、句的学习, 疏通了全文, 在此基础上, 再细读课文、理解文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作者先写了什么, 再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

(六) 在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的基础上,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评议、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艺术诸角度, 领略文章的精妙, 找出成功的规律。

(七) 在阅读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分析能力均不相同, 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要鼓励学生及时发现、及时提出, 或向人请教, 或查阅有关资料, 使疑难得以解决, 强化阅读效果。

(八) 为了使阅读的文章在头脑中留下持久而深刻的印象, 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 通过写读书笔记对阅读内容进行小结, 联系自己的实际, 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和整理, 发现事物的共性, 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使获得的东西条理化、系统化。

总之, 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读书, 丰富和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与收获, 必须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课内阅读的强化训练, 课外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大量阅读。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养成浏览群书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养成眉批圈点、边读边想的习惯;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释疑的习惯。 阅读的速度加快了, 阅读的质量提高了, 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 写作水平显著提升了,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阅读《三体》心得感悟 篇5

《三体》一共有三部,共长达90万字,是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巨著,被称作中国科幻的顶峰之作。我很赞同这样的评价,一想到“三体”,我就思绪万千,充满敬意,不仅是对作者,还对万物生灵。每次阅读,都会深深地被书中描绘的景象折服,我小小的脑力完全跟不上一幅幅“漫过天际”的科幻世界。读《三体》,无时无刻不怀着敬畏之情。

一是被《三体》描绘的神奇物理世界深深吸引,二是想更好地理解《三体》中的“物理情节”,所以期间阅读了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此书的更多介绍见本人公众号的历史文章^.^)。可以说“简史”是大多科幻小说的重要参考教科书,“三体”中涉及了此书中的很多理论。对物理学、宇宙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再观三体,明朗了许多,趁着这股“科学劲”,打算继续“三体3”的小说阅读之旅。

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读后感心得体会

三部共有90多万字,是一千二百多页,看完了前面两部,很想回味一下,便做了如下简记。

三体1:

故事开始于大革命时期,因一时的人类文明犯错,让受害者之一的叶文洁有了尝试求助星外文明,来“拯救地球”的决心。在一系列“阴差阳错”下,叶文洁进入了当时国家建立的秘密基地——红岸(后来才知道此基地的目的是探索星外文明),并通过利用太阳特性,将发射的信号功率放大,最终“意外”地被4光年外的“三体文明”接收到。而此三体文明,因处在三个恒星的无规则运动中(此即著名的“三体运动”),随时可能被毁灭,所以三体人决定移民(侵略)地球……至此,在三体人到达地球之前,地球世界在“无声”中,开始了错综复杂的改变……

回顾了三体1,很精彩,故事历历在目,但在这里,我就不再详述了,故事内容很庞大,即便是概述也要写很多,所以还是建议直接看原著吧。当三体与人类相互知道彼此的存在后,便开始了各自的推测,面对已知与未知,有着无限可能,最终三体人与地球人将会有怎样的接触呢……无限遐想、好奇,一切将在《三体2:黑暗森林》中,慢慢揭晓。

三体2:黑暗森林。

虽然地球世界与三体世界有着悬殊的科技差距,但是人类凭借“谋略”,开启了“面壁计划”,目的是为了找到对付三体舰队入侵的方法。为此,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历史。

在相比地球十分强大的入侵着(人体舰队)面前,地球文明经历了“大洗礼”,从“大低谷”中慢慢站了起来,最后成功建立了数以万计的地球舰队。至此地球人信心十足,以为能与三体舰队抗衡。可是,在所有舰队去“拦截”三体世界发射的微小探测器——“水滴”时,突然被“圣洁”的水滴袭击,整个舰队瞬间覆没,地球世界再次陷入绝望。

再说面壁计划,几乎都是失败告终,但其中的面壁者——逻辑,在“先驱”叶文洁老师的指导下,慢慢理解到“黑暗森林法则”。为此他发出了一份“恒星咒语”,在地球舰队被毁灭后,绝望的人们发现,逻辑的咒语竟成功了,被“诅咒”(暴露位置)的恒星被一种高级武器毁灭。于是人们再次以逻辑为神,重建希望,经过一系列挣扎,在最终时刻(特别是逻辑的努力),建立了“威慑系统”,成功“抵挡”了三体舰队的入侵。

从此,地球与三体世界,又开始崭新的 篇章,一切处在“威慑平衡”之下。不过,冥冥中,所有的一切都被推向了更危险的宇宙。

回顾了三体2,真的太棒了,面对强大的三体世界,人类的挣扎、努力、责任……人类可能很弱小,但也能很强大。惊叹于“水滴”撞击地球舰队的“华丽”,“面壁计划”的斗智斗勇,黑暗森林法则的残酷宇宙,人类文明的生生不息……从中,不仅是思维的享受,更是宏大精神世界的建立和洗礼,无比叹服。

《三体》中描绘的故事与景象,都是异常的宏大,精彩绝伦,一面被未知章节吸引着,想一看究竟结局会怎样,是否会和自己期望的一样;一面对已看的章节,记忆尤新,久久不能平静内心的波动,消化“宇宙尺度”的故事。所以,在我看完第一部后,用了半年来回味;看了第二部后,又用了半年来品味;现在拾起第三部,必将再次遨游科幻的宇宙,任思维冲击无边无际的奇幻世界,直达想象力的极限!

《三体》虽是长篇巨著,但是语言简明扼要,有种科普论文既视感,但除了美妙无比的科幻物理世界外,文中表达出的“情”更耐人寻味。这里没有“微观”的“情”,大刘(即作者刘慈欣)把“情”放在历史长河中,放在无边宇宙中,让我们看到的,是文明史变迁,是宇宙学全貌。在我读小说时,感到的是“宏大”,是超越一切世界的“宏大”。但在这样的“宏大”下,更加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甚至全人类的渺小——就像万千地球舰队在小小“水滴”攻击下,不堪一击一样……最后,缅怀我内心的,更多的还是这两个字——敬畏,对一切万物生灵的敬畏!

三体3:死神永生

这一部,大刘以《时间之外的往事》的节选,来引领整部小说,每一小章都是历史长河的“大事件”,要说起来,就一言难尽了。每一小 篇章,都包含了太多的知识,我一直沉浸在对新知的理解和消化中,所以虽然有很多新鲜的感想,但是很难下笔,因为会发觉不管自己写出什么,与书中的文字比起来,都十分逊色。这是一部高质量的科幻小说,意味无穷。里面太多新鲜的概念,让我着迷,如引力波、中微子的信息传输(中膜),如“地球生物造就现在的地球形态”的理论,如未来人类会女型化、冬眠技术改变人类世界等等,都是很有意思,很有深度的设想,让我向往与佩服。

初读三体3,我感觉到,这一部的色彩和上一部相近,为记实形式,描绘了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在时间长河中的“漫漫征途”,表达的主题很深刻,可以说超越了现今人类世界的哲学认知深度,如逃离地球的新人类,他们有着新的道德而不能再成为地球人,如宇宙是高位瘫痪人的假说。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仍是冰山一角。

人类不断地探索着世上的一切未知,我们的视野从身边不断延伸,直到无穷无尽的宇宙,我们发现了很多很多,但是越发现我们不知道的更多。再小,对于量子,竟是测不准原理;再大,对于宇宙,便是距离的束缚,最快的速度为何只能是光速,是否存在超越一切的力量,难道一切都只是人择原理……

面对许多未知与新奇,让我们继续在《三体》世界中,探寻。

再读三体3,根本停不下来,很想记录,但是无力下笔,因为自己的思维完全被书中描绘的世界征服,自己再多的描述,都感到力不从心。所以虽有万千话语,但在此也不展开记录了。

三体,一部以宇宙为尺度的壮丽史诗!

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畅游”了数周,我来到了全书的1100多页了,离尾声只剩100页了,竟开始恋恋不舍起来。

我是完完全全被折服了的,像曲率驱动,二向箔,星环加速器……一个个事物让我心生向往,叹为观止,特别是“云天明的童话”故事,真是完美地让人感动的作品。在这部作品面前,我的文字变得苍白,很难描述出那种无比佩服的心情,每想到书中的一个点,当想去展开想象时,都会联想出许多来,无尽深海,停不下来。所以虽看了很长时间的书,很喜欢,却很少记录,因为原著就是最好的记录。

从去年寒假开始看三体1,立即被折服。看完第一部,久久不能平复,用了好几个月来消化。第一部中,除了神奇的三体文明外,还有更多是关于人性的思考。第二部则是暑假期间看完的,这一部充满悬疑和精彩,面壁计划,纪元变化等,站在历史长流中看待文明问题,真的是雄伟壮阔。黑暗森林,让我领略了超越文明认知的新世界。第三部,即最近在看的,《三体3·死神永生》,又是利用了一个寒假来看。这系列的小说,在我的心里常年入住。这一部,从一个玄幻的女巫事件开始,一层层走向大刘描绘的无限世界。这个世界,完全超越了我的所有认知,从阶梯计划,四维空间等,到接下来的二维打击,一直沉浸在尽思竭虑的思维中,让自己的想象力随着小说不断延伸,扩大,膨胀,真是想象的完美盛宴。有一种看过此科幻小说,再无能超越的感觉。

在整部小说即将被我看完前夕,我做了上面凌乱的记录,希望它们能表达出我的心情和感想。我想,如果有机会,我要去研读这部小说,想多写点自己的愚见,比如云天明在三体世界是怎样生活的、四维空间“墓碑”的形成过程、宇宙熵不断增加,母体和边缘世界的故事等等。

这是一部可以和“漫威宇宙”相娉美的伟大作品,是科幻小说史上耀眼的 篇章。

无时无刻不被深深震撼,我需要等待心情平静。

没想到最后百页,竟是超越一切的宏大,大刘把这部小说完全结束了。

就算是云天明的童话,给地球文明带来了曙光,但是还是逃脱不了宇宙“归零”的“纪律”。就算地球世界为了躲避打击,建立“掩体纪元”,也无法逃脱高级文明的“二维清除”。……作为圣母的程心,见证了从面壁计划到地球二维的所有历程,《时间之外的往事》正是她做的记录。在历史的尽头,宇宙中的一切,都将归“零”,以还一个“新宇宙”。这是结束,也是开始。

第三部,气势恢宏,内容详实,太多我不叙述了。

纵观整部作品,这是中国科幻小说界的骄傲,也是我们的骄傲。这部小说是“东方式”的,没有“超级英雄”,没有“奇迹”,一切在理性的思考中慢慢前进,在平凡的世界中散出光芒!

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单是如上这样的解读是不够的,所以我会在人生漫途中,不断去品味,去解读,去敬仰。

整部三体的读后感想,先就到这里了,希望自己的一知半解,能给你一些收获;希望自己的坚持,能散发出意义。

谢谢你,大刘。造就一部这么好的作品。

多元对话 感悟阅读 篇6

一、开放学生的教材,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的过程,是对文本进行意义诠释、语言重组、再造想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问答所能完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外,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的实践,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中,促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强化感知,为他们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主要靠直觉思维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诸因素。他们接触到一篇文章,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把它一口气读完,然后产生一些朦胧的、散乱的,却是学生阅读思维激流中的闪光的浪花,这是一个直觉的感知领域。教师应鼓励学生迅速捕捉自己直觉思维的火花,领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阅读个性。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想想:读完课文,你最想说句什么话?由于每个学生本身的知识经验积累不同,思考角度不同,因此,学生的语言可谓丰富多彩。有的赞叹圆明园的美丽,有的惋惜圆明园的毁灭,有的痛恨英法联军的野蛮……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去自由读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探究圆明园究竟怎样美丽、究竟怎样被毁及英法联军究竟怎样野蛮。

这个片段的教学,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多次对话。第一次对话学生不但从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等方面对课文有了一个丰富的整体感知,而且为教师带领学生进入部分研读、精读、深入理解内涵、实现整体升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体会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铺平了道路,也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启发点拨、组织讨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起着奠基和导向作用。而后来组织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则重视了对学生认识理解的多角度引导,重视了阅读的多维性,开放教材,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所得,充分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

二、 开放学生的空间,生生对话

学生与文本对话后,往往对文本中那些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自然景色等产生直接的兴趣和点滴的感悟,但这种兴趣、感悟又因人而异。此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生生互动中通过对话、参与、相互建构,使每个学生都可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都能在合作交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使智慧碰撞,相互促进,产生激活思维的群体感应,让学生在获得了平等交谈的权利的同时,合作精神、交际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培养和提高。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学生发言后,我先组织学生自学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课文内容,通过研读,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其中也包括对阅读方法的交流与借鉴,让学生讨论中互补;最后组织大组交流,抓住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让学生凭借文本和视听材料进行讨论、理解。

这个教学环节,拓宽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空间,通过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突现和个性的张显,让学生在互动中达到互惠。

三、 开放学生的活动,与教师对话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建立一个平等交流的交际网,与学生融为一体,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调动学生一切感官去感知和理解信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吸收、同化信息,生成新知识,还要启发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的输出、传递活动之中,真正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建筑宏伟”这段时,有学生质疑:“为什么圆明园中会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我没有急于解疑,而是让学生再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由于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学生的思路一下了打开了。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同桌讨论:有没有这么一条整天都那么热闹的街道在圆明园中?引导学生去理解语言文字,最后教师简介“买卖街”的来由。

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师生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享、共进。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首席”,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

四、开放学生的实践,与生活对话

丰富多彩的生活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活水的源泉,教师要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能力“评优劣,定从违”,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表象中发掘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深入理解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达到感悟的目的。

再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我组织学生对“圆明园该不该重建”进行讨论。课堂上学生发言很热烈,但双方各执一词没有定论。于是,我引导学生课后去思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请教家长、或与同学探究等方法获取多方信息,最后达成共识:这片残垣断壁要永远保留着,因为它是祖国一段最屈辱的历史的见证。学生能理解到这一点,应该说非常深刻地领悟了文章的情感。而这种深层次的领悟,是与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分不开的,是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分不开的。

阅读的感悟与超越 篇7

一妙设情景, 自主阅读, 启迪悟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 思维从问题开始, 问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驱力。妙设问题情境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引导。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 采用提示、质疑、图片展示、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 把学生带入课文情景中, 启发学生领悟、品味, 悟出深刻的哲理, 悟出丰富的意蕴, 悟出深沉的情感, 悟出鲜明的形象, 悟出语言的妙用。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中“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句, 可设计如下问题:“亡以应”是什么意思? (哑口无言) ;为什么智叟会“哑口无言”? (是因为理屈词穷) 。“理屈词穷”之意不是课文直接告诉学生的, 而是通过学生动脑筋、对智叟在文章前后的表现加于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运用这种从字面教到字的背后去“力透字背”的教法, 学生能获得较深刻的认识。又如《背影》, 对儿子来说, 父亲的背影再平常、再熟悉不过了, 而浦口车站送行, 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 教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 通过对文中一连串动作描写的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使学生体会买橘子的“背影”凝聚着多么真挚深沉的父爱, 选择“背影”来表达情感, 其中蕴藏着多么精巧的构思。

阅读的初级阶段是积累性阅读。它通常指“以积累感性语言材料和自然、社会知识为基本目标的语文阅读。这是形成以语感为中心的较高语文能力的最重要的基础。人们最初阶段的阅读, 首先应是积累性阅读”。阅读和写作一样, 都是学生作为“主体”的活动, 阅读教学只因为添加了教师、学友、课堂、课时等特殊因素, 从而变得有些复杂, 但“主体”活动的本质不应改变。忽视、轻视主体性地位, 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 都违背了阅读教学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主阅读,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去研读课文, 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 对作品的不确定性的“空白”处进行创造地思考和探索, 不让现成的结论套住学生的思想, 扼杀自主的思考,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傀儡。以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为例, 教学时, 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讲授这篇文章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把教参上的说法强加给学生, 而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于勒出现前后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如何?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分析人物形象, 从而认识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一来, 学生兴趣盎然, 激情倍增。

二深入理解, 比较分析, 促进感悟

如果说上阶段的阅读训练重点主要建立在学生自读上, 那么这一阶段的阅读训练重点则是建立在酝酿、探究上, 酝酿、探究是建立在研读的基础之上, 因而教师的指导也要把学生的阅读从“粗”读拉回到“细”读。如教学《孔乙己》一文中“便排出九文大钱”一句时, 引导学生思考“排”能否换成“拿”、“付”?学生吟读体味, 并进行动作体验, 揣摩领悟:“排出九文大钱”即用手一枚一枚数着排放下来, 孔乙己用这慢吞吞的动作, 既掩饰了内心的不安, 同时也表现他对这几个钱的珍视, 认真地点清数目。另外, 孔乙己身材高大, 这里排出九文大钱, 还表现出他把钱一个一个地往柜上排放的姿态, 和付现钱从不拖欠的品格。这个细节描写, 恰如其分地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增加了故事情节的生动性, 而用“拿”、“付”都没有这些效果。通过比较, 学生悟出了文本语言的精炼、含蓄, 关键词语所包含的丰富的意味。这是语境比较, 也可以是片段的比较, 还可以是篇章的比较。通过比较, 悟出妙处, 悟出道理, 悟出规律。

局部阅读的深入, 必须时时反馈到整体, 以免阅读酝酿游离于文本的整体之外, 造成误读。

理解性阅读, 要善于透过文字看到字里行间的潜台词, 领会作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就感慨:“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宝黛的爱情故事, 只是“假雨村言”的表面文章, 作者借此演绎的封建末世悲剧, 内蕴极其复杂, 读者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像《红楼梦》这类内蕴深厚的作品, 当读者年龄增长、阅历丰富之时, 才能有更深切的体会, 或有相应的阅读积累之时, 才能理解作者的苦心。这就说明, 理解性阅读不仅需要具备语文知识, 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然、社会知识。积累性阅读的基础打得越扎实宽厚, 理解性阅读水平也就越高。

三感悟整体, 深层把握, 超越文本

感悟是一种阅读的超越, 是读者主体意识的扩张。读者从文本中获得的不仅是对传统意义 (他人的确认意义) 或作者意图的解读, 还是对文本的辨析、评判或是对文本潜在意义的不断发掘。辨析、评判或发掘能力的培养是阅读的超越。教学中, 要让学生充分感受、领悟作品含蓄微妙、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

艺术作品的美, 往往表现为作品内在的意蕴。意蕴是艺术作品的“内在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歌德) ”;“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 (黑格尔) 。所以柳宗元“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不是说老翁垂钓;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不是谈天气。阅读教学中要寻求的境界就是挖掘那种让人喜之不已、爱之不尽的情趣, 那种让人思之无穷、味之无极的情味, 那种含蓄微妙、明朗清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 那种旺盛精神, 那种余韵袅袅、思绪悠长的情绪, 那种让生命欢腾的力量, 让思想驰骋的氛围。

以《第二次冒险》一文为例。文章最后一句说:“德国冲锋队员再没有来到这户农家搜索。”如何理解“再没有来到”?因为在德国兵看来, 很难想象一个刚刚死了心爱的丈夫、身边还有三个幼小的孩子的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会再次把自己以及三个孩子往死里送。再从文本的深层结构中去把握, “再没有来到”, 既说明了德国兵的渺小, 也反衬了法国妇女的高大形象。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发现以下一连串问题:美国伞兵与农妇一家同样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 美国伞兵为了逃生, 第一次冒险闯进农妇住宅求助保护。如果说第一次带有偶然性, 那么读者就不能饶恕他的第二次冒险, 那他为什么还要第二次冒险呢?为何不以个体的生命“换”取一家子的生存?就法国农妇而言, 刚刚死了丈夫, 为何还要第二次冒险, 选择自己以及她的三个幼小可爱的孩子的死亡?农妇的冒险选择, 学生可作出这样的评价:热爱祖国、热爱和平胜过热爱自己以及一家人的生命这是一种高尚的美的精神, 是学生阅读以后在感觉中能获得的一种体悟, 抑或精神上的感受, 是一种崇高伟大的美的熏陶。但这还不全是阅读的超越, 阅读的超越是要求学生发挥主体的阅读能动性, 把自己的命运置入文本, 反观自我、读出新意, 为“我”所用。超越的本质在于创造, 这是一种批评, 是一种文学批评。对于美国伞兵和农妇的选择, 学生可以种种理由来阐释他们选择的合理性, 如果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命运置入到文本人物的命运之中来选择, 就会有生与死的抉择的困惑, 其效果是会在学生之间产生互动, 彼此间激发出解决问题的灵感, 迅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以阅读感悟提高写作能力 篇8

一、什么是学生的阅读感悟

所谓的阅读感悟, 就是通过阅读书籍能联想到什么, 有什么感悟, 有什么启发, 有什么联想。学生能否写出深刻、丰富、有文采的高水平作文, 感悟能力是关键。

王国维曾说过:“诗人对宇宙人生, 须入乎其内, 又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故有生气。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只有阅读的时候投入进去了, 才有可能出得来。当我们读到“尽院子的白光, 是玉玉的, 银银的”, 便感悟到月亮的洁净、透明、润洁、光亮;当我们读到“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 她也给洗得雪白”, 就能感受到母亲的勤劳、认真、辛苦。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 读得进去。

在阅读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感, 提高其审美认知能力, 不仅知道沈从文笔下人物的清纯, 知道林语堂的秋天, 也知道戴望舒的雨巷那别样的滋味。

二、掌握知识与促进感悟的联系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就要注意四种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心理能力。学生作文的难点在于语言文字关, 也就是如何把已有的生活、思想, 通过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要提高感悟, 学生必须具备一些相关的知识, 如各种文体, 各种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小说要素、描写方法, 文章或段落的顺序、结构、思路、主次、详略等相关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 当他有了阅读感悟想要倾诉时才不至于被卡。

促进学生感悟, 除了具备相关知识, 还要有写作冲动。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要我写”, 而应是学生自我的“我要写”, 只要学生想写, 想要抒发, 那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空洞、无病呻吟, 而是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教师应营造使学生产生写作冲动的氛围。比如组织春游回来, 让学生阅读《游褒禅山记》再写作;学生有了参加夏令营十天未回家的经历, 让他读《背影》后再写文章, 定然会感情真挚。所以,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产生写作冲动的氛围, 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去观察体验社会。试想一个没有帮助过别人, 也没有关怀过别人的学生, 他不可能写出爱心类的文章。只要学生有了想写的念头, 并能落实行动, 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会又一次得到促进。这一次次的促进, 正是语文教学所必需的。

三、丰富学生知识的途径

语文是个大课堂, 它不是一潭死水, 而应是一股清泉, 永不枯竭。语文教学除传统课堂教学外, 还应通过以下渠道让学生获取知识。

1. 读书

为了充实学生的知识, 扩大阅读面, 突破课本局限, 我们在课题落实中, 对各阶段阅读名著的书目作了一些要求, 如高一阅读《三国演义》《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高二阅读《论语通译》《孟子选读》等。除此之外, 还让学生阅读其他经典著作, 如莫言的《红高粱》、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其他如《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不论古今、不论体裁, 只要是健康有益的书籍, 都可让学生阅读,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也可阅读一些经典杂志, 如《读者》《意林》《中外期刊文萃》《文摘精粹》,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2. 欣赏优秀电视节目

如语言类的《曲苑杂坛》、相声小品, 知识类的《百家讲坛》;也可看一些各地方台的专题, 如清明节专题、教师节专题;观看每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中秋节晚会, 特别留意由有关语文研究专家参与编写的一些专题, 既扩大视野, 也能品味别人的感悟, 进而促进自我感悟。

3. 注意积累

掌握丰富的材料是写作的根本。语言是写作的建筑材料, 要有意识地积累, 形成自己心中的词典,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作文时才能随心所欲。在这方面, 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摘抄, 不局限于好词好句、精彩语段、与作者相关的资料、作文形式、表现手法。同时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不论名著、美文佳作, 只要有用皆可为我所用, 这样学生写作时不再为无米下炊而发愁。

4. 开展各种活动

立体多维阅读提升个性感悟 篇9

随着教改的不断推进, 语文教学逐步形成了彰显学生自主参与, 创意阅读的“个性阅读”法, 语文阅读教学理应向立体多维阅读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在具体感性的语言环境中逐层深入地阅读体会, 在语言的一次次欣赏、品读中纵向深入, 逐层剥开语言美丽的外壳, 探析灵性饱满的语言内核, 触摸作者的情智胸怀。这样, 通过立体多维的阅读体验, 不断提升学生的个性感悟。

一.静读体悟, 渐入佳境

阅读是一项个性化很强的活动, 具有不可替代性, 这就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所以打开文本,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静读体悟。笔者在进行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台阶》一文阅读教学时, 首先让学生用“静读体悟”的方法自读课文, 也就是让学生在文中寻找令自己生命欢跃、灵魂震撼的元素, 并要求学生随文做好标画和批注, 勾画出文中触动自己的词语、句子乃至段落, 随文记下自己的稍纵即逝的感悟。学生的感悟很多:有的学生说文中的父亲勤劳要强、任劳任怨, 不甘人后令人尊敬, 体现了中国男人在家庭中的担当;有的同学说这位父亲让我想起了愚公移山, 他们一样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有的同学说读了这篇课文让人感到很心酸, 一双双破草鞋、一张张角票、一捆捆柴, 建成了拥有九层台阶的新屋, 却带来父亲深深地失落, 带走了父亲的强健的身体;有的同学说这位父亲让他想起自己的爸爸, 也许时代的发展, 使父亲们的生活有天壤之别, 但爱的方式无论怎么改变, 其永远是家人, 是家;有的同学说低眉顺眼一辈子的父亲有点迂腐、还有点自卑。这点概括过于粗糙, 我让学生再次阅读教材, 深入分析, 于是放鞭炮时父亲的尴尬, 坐在台阶上父亲的无所适从让大家越品越有味, 我们一起把自卑上升为谦卑。经过这一过程, 大家对父亲的形象有了较深的了解, 对这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感悟, 已渐入佳境。

二.多维阅读, 提升感悟

阅读教学当力求克服在同一平面反复阅读的通病, 应既有纵向立体的逐步深入的阅读, 又有横向多维的反复玩味, 这样才能让学生走进文字内核, 探析人物心灵更深处的生命因子, 触摸作者隐藏文字之中的情智胸怀。经过第一环节的阅读, 学生对父亲的形象有了一定的感悟, 接下来我让学生再细读课文, 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最有触动的细节, 并对此进行鉴赏。学生对语言的感觉较好, 找到很多感人的细节。有一个学生提到造台阶那天, 父亲在晨雾中踏黄泥的细节, 我乘势抓住这个关键语段, 组织学生进行立体多维阅读。

第一层阅读:

师:请同学们从修辞和人物描写的角度做赏析。

生1:“作者李森祥运用比喻刻画环境, 形象而生动地写出造台阶那天早晨雾很大, 烘托出父亲很重视, 起得很早, 很辛苦;同时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 突出父亲的勤劳辛苦, 细腻感人。”在欣赏评析的基础上, 让学生反复朗读, 感知语言魅力。

第二层阅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灵魂, 对学生进行语速、重音、语调、节奏的训练, 有利于学生品味词句、领会情感, 体味意境。没有朗读训练的课, 没有力度, 不是美的语文课。

师:这段话朗读时应该用怎样的语速?

生2:语速整体上要稍舒缓。

师:你觉得哪些字要重读呢?

生3:“艰难地挑着”。

生4:“露水很大, 雾也很大”的“很”。

生5:“一会儿”、“黄豆大的”。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多种形式, 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第三层阅读:

学生与文中的父亲生活的时代不同, 心里必然有差距, 对于父亲确定目标的文化底蕴和最后失落的情感, 学生自我感悟还比较浅显。这时要作适当的背景介绍, 我通过图片、录像片段让学生感知父亲生活的时代, 改革开放前农民艰难的生活情景, 并介绍台阶在我们传统文化上的意义, 例说紫禁城高高的台阶, 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接着我设计下面的问题:

师:父亲建九层台阶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生6:有地位, 从而获得别人尊重。

师:你觉得父亲的目标实现了吗?

学生齐声:没有

师:我们再来读这几句话, 还有更深的体会吗?

生7:每一根细发艰难地挑着一颗或数颗露珠, 就像父亲艰难地挑起他的理想。露珠最终跌破, 就像父亲的理想最终破灭。

生8:文中雾的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父亲艰辛而又执着的形象的作用, 但雾是虚幻的, 似乎暗示父亲的兴奋会转瞬即逝, 预示父亲目标最终的失败。

学生齐声朗读, 深情地体会。

通过立体多维的朗读, 引领学生走向语言文字的深处, 触摸人物思想、灵魂, 提升个体感悟。

三.创造阅读, 彰显个性

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进行重建、批判, 鼓励学生大胆地超越自己已有的知识框架, 对课文进行再创造。或拓宽课文的外延, 把作者想说却没法说出来的话说出来;或将课文高度概括的内容加以细化, 进行合理演绎, 赋予课文新的内涵,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阅读中听到自己的声音, 彰显学生个性感悟, 使学生在对课文的创造性阅读中发展自己的批判和创造能力。在前面立体多维地阅读《台阶》后, 学生对课文已有很深的理解, 接着又向学生抛出问题:怎样才能让这位父亲高兴起来。有的同学很有见解:让从门口走过的人说:“哎呀, 你们家的台阶真高啊!”这样父亲就获得别人对其人生价值实现的肯定和尊重, 他自然也就高兴啦;有的同学认为:九层台阶在当时已不算稀奇, 应该帮助父亲找一些其力所能及的事做, 如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 用竹条编制工艺品, 这样父亲既不会因没事可干而失落, 还会有新的成就感;有的同学说:政府要关心父亲这一代农民的心理, 肯定父辈们的成绩, 宣扬他们的精神;有一位同学更是高屋建瓴:应提高社会生产力, 发展农村经济, 农民生活好了, 一切也就好了。同学们从不同角度献计献策, 是学生与文本、文学形象又一次对话, 是学生对课文个性感悟的又一次提升, 学生对课文的把我又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 立体多维的阅读教学, 才是有力度, 有美感的语文课, 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品味语言无穷的韵味, 体悟意境之妙, 触摸人物的情智胸怀, 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才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学生的个性感悟才能得到提升。

缪亚群, 江苏省如东县袁庄初中教师。

摘要:随着教改的不断推进, 语文教学逐步形成了彰显学生自主参与, 创意阅读的“个性阅读”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 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然而当前不少教师对这一要求的解读失之偏颇, 笔者将就这一问题阐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总结出的更为有效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立体多维阅读, 进而提升个性感悟。

感悟阅读 篇10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少趣低效”的原因

1.没有时间读书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 很多小学生的时间表都被排得满满的, 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上课, 放学以后要写作业, 周末则充斥着各种兴趣班和提高班, 例如钢琴班、绘画班、英语班, 还有数学、语文提高班。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已经被学习占据了, 好不容易挤出来的空闲时间则要尽情玩耍, 何谈静下心来阅读课外书。

2.不喜欢读书

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 电视、网络媒体兴起,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同时也分散了人们对读书的关注, 阅读在生活中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上网、玩游戏、看电视这些活动相对于阅读来说, 显得轻松而舒适。更何况很多小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 把“乏味”的阅读抛到了脑后, 然而, 电脑游戏只是一种短暂的放松方式, 它是一种低级的趣味和享受, 只有阅读才能提高品位, 提升涵养。

3.阅读方法简单

小学生读书的方法过于简单, 读书时通常都是捧着一本书粗粗浏览, 基本不会动笔记录, 也不会主动写读书心得、做优秀词句的摘抄, 更不要说背诵精彩的片断。这种读书方式就给它的有效性大大地打了折扣, 从书中获得的知识和感悟也很有限, 对培养长期的阅读习惯并没有什么帮助。

4.缺乏阅读的指导

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 尚不能形成对图书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学校读书时, 主要以课本为主, 回到家以后, 家长也只是督促他们有空多读书, 却不知道他们该读哪类书、需要什么样的阅读方式。缺乏正确的指导, 阅读就会变成一种负担, 阅读是为了完成老师和家长的“任务”, 而不是自己喜欢的有趣的事, 这在无形之中会带给小学生消极的情绪。

二、巧用“感悟卡”策略, 提升学生的阅 读兴趣

1.巧设“感悟卡”内容, 提升阅读积极性

目前, 小学生的阅读主要来源于课本, 课外阅读很少, 为了帮助小学生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和扩大阅读量, 将他们的阅读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并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快乐, 我们经过多次的设计和改良, 制成了“感悟卡”, 并在“感悟卡”上编上序号、写上阅读书目、标明阅读日期、总结阅读收获 (好句、好词、好的写作手法等) 、撰写读后感。撰写读后感是“感悟卡”的主要内容, 考虑到学生的水平不同, 读后感可以分层设置, 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写读后感, 表达对文章的看法和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可能因为感受不够深刻而无从下笔, 此时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写, 可以不写或者写若干句, 这样一来, 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给了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

2.为“感悟卡”创设阅读氛围, 培养阅读习惯

培养阅读习惯很重要, 一旦培养起学生的阅读习惯, 他们就会自发阅读, 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教师通过“感悟卡”创设阅读环境, 让阅读的氛围弥漫整个教室, 可以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发挥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活动,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第一, 推介好书。教师通过学生填写的“感悟卡”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和阅读兴趣, 给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 将书名写在黑板报上, 方便学生记忆, 阅读书目要每周更新一次, 督促学生阅读。

第二, 建立班级书架。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看过的并且认为比较好的书存放在班级书架上, 设立图书管理员, 学生可以自由借阅, 共享资源, 但要注意爱护书籍。

第三, 开辟阅读板块。教师要坚持小学语文课程的开放式教学, 将学校的广播站、小学生画报等资源利用在教学中, 开辟阅读板块, 定期向全校师生展示优秀的“感悟卡”, 鼓励先进、激励后进, 从而提升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四, 设置“阅读课”或“阅读日”。学校的管理者要明确阅读的重要性, 设置小学生阅读日, 而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课堂开设阅读课。在阅读课或阅读日期间, 学生可以走出教室, 到阅览室去读书, 并可在图书馆借阅喜欢的书。之后, 可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以小组的方式展开, 也可以让学生以汇报的形式介绍读过的书, 不仅能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而且能够做到资源共享。教师要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 充分地让学生开展阅读, 从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3.提高“感悟卡”的质量, 增强阅读的实效性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是精选出来的最规范的文章, 它们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教师要注意从课文入手指导学生完成“感悟卡”, 从而提高“感悟卡”的质量, 并将阅读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 也有利于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例如, 在学习小学四年级上《珍珠鸟》一课时, 通过教师的指导, 学生在“感悟卡”中记录的好词有:清幽、如同碧玉、默默、享受、愈发繁茂、轻松自在。好句有:瞧, 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 灰蓝色的毛, 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 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读后感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告诉我们, 人与动物之间如果互相信任、尊重、以诚相待, 就会有更美好的生活。这些好词可以用在学习和生活中, 好句可以在作文时模仿使用, 而读后感不仅是学生对本篇文章的感悟, 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由此可见, 经过教师指导的“感悟卡”是有用而有效的, 教师应注意提高“感悟卡”的质量, 增强阅读的有效性。

三、做好“感悟卡”的效果分析

1.积极评价“感悟卡”, 让学生享受阅读

推行一个新的事物, 往往要借助积极评价来取得关注。因此, 在推行“感悟卡”时, 一方面, 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 给学生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 要进行有效的评价,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所提升。例如, 有学生在《夏洛特的网》一文的读后感中写道:我觉得文中几个重要人物都很好, 佛恩是一个活泼可爱、心地善良的小姑娘;夏洛是一只一心为朋友着想的蜘蛛, 他为了朋友威尔伯牺牲了生命;威尔伯是一只聪明、可爱、善良的小猪, 它非常珍惜与夏洛特之间的友谊, 他们都很可爱。读了这本书, 我悟出了一个道理, 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和和睦睦、快快乐乐, 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学生的感悟是积极向上的, 教师要给予肯定, 并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做到有效评价。

2、长期坚持, 收获“感悟卡”的果实

“感悟卡”的效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现出来的, 这需要长期的坚持。随着推行的深入, 学生逐渐变得爱看书、会读书了, 课间不再是打闹, 而是去图书馆借书。“感悟卡”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好处:胆小的学生胆子变大了, 作文写得好的学生进步更快了, 不会作文的学生也敢大胆下笔了……

四、结束语

自主阅读 灵性感悟 篇11

【关键词】自主阅读 灵性感悟 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已成为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充分体现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自主探索阅读教学的艺术。

一、创设情境,实现自主阅读

1.解题导入,激发阅读兴趣。导入是语文课堂新课教学的先导,是新课的前奏,也是小学生语文思维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能唤起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达到上课伊始趣味即生的境界。教者利用文章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来导入新课,根据文章题目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抓住小学生求知的心弦,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产生 “ 欲罢不能 ”的求知渴望。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教师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红军北上抗日,为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与敌人展开英勇战斗的故事。出示题目《飞夺泸定桥》,齐读题目。在这个文题中,你认为哪些字是重点字?(“飞”和“夺”是文题中的重点字)。那么“飞”和“夺”是什么意思呢?(“飞”说明用的时间短速度快,“夺”的意思是把泸定桥从敌人手中抢回来。)大家说得很好。通过课文的题目后,我们知道了文章的重点内容。想一想,红军战士为什么一定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夺下泸定桥呢?他们能夺下来泸定桥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精彩的解题导入,有先声夺人之效,唤起了小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小学生迅速进入文本阅读,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运用媒体,发展学生思维。多媒体课件能够把图片与声音融为一体,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能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能为学生呈现出吸引他们眼球的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自主探究文本,耳闻目睹,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不仅可以让学生接受大量的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而且还能使学生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在课件演示下,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自主体验,自悟自得,对小学生阅读过程中体验不全面的分析、概括和表达等问题,教师要以灵活、恰当的方式进行点拨、启发。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为了指导学生弄明白“从两端同时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这两个问题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山势特点,用动画演示工人“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的施工场景,运用形象生动的演示,让学生理解了文本的难点。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难点变得浅显易懂,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跨越时空来理解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追求灵性感悟

1.细读探究,感悟语句情感。自主性阅读教学,教师要给小学生充分的时间,对文本细读。在品味中深化,仔细感悟语句的情感。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的准确、透辟的解读,从而挖掘出文本的涵义。小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把教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理解句子“那时候我有点儿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爱戴”是这个句子的中心词,也是全文的贯通点。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个中心词,引导学生站在鲁迅侄女的位置上,引发疑问,对“谈《水浒》、谈碰壁、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四件事深入解读,领悟到伯父鲁迅的爱戴是因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让学生的情感去感染情感,心灵去点燃心灵,生命去感动生命。还学生以真正的思维自由,激发探究欲望,促进细读品味。充分调动了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阅读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2.引发争论,张扬学生个性。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 促使学生关注疑问、破解疑问。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主动地去探索文本,张扬个性。如:教学《麻雀》一课时,教师在授完新课后,进行小结,说:“读了《麻雀》一文,我们从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救小麻雀的描写中,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站起来,举起手质疑:“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您为什么说是母爱呢?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啊?”老师觉得很有道理,立刻说:“你把课文读得很认真,想得也很周到,老师的概括不是很准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从而使学生弄懂作者的意图。“那么,你认为怎么说才准确呢?”课堂又一次沸腾起来。最后师生达成共识: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教师及时表扬肯动脑筋思考的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注重感悟,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篇12

阅读教学中, 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获得文本形象官能的感觉, 并在此基础上构成知觉印象, 就有了对文本的初步把握。教师在指导中, 调动学生将以往的知识、经验和主体情感带入阅读之中, 去感受、领悟文本, 这主要谈及的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方面。而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还包括教师对文本的感悟和解读, 学生之间在质疑、探究、交流中的感悟, 师生之间在交流发展中的感悟。

(一) 从课堂生成的有效性与和谐性分析

在教学活动中, 既没有纯粹的认知活动, 也没有纯粹的情感活动。任何学习活动的结果都是情感和认知共同作用所致。因而阅读教学需要感悟把知情统一于教学之中, 使认识和情感彼此促进, 和谐发展。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 是通过情感和认知的交互作用,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升华, 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同时, 又学到语文知识, 达到情知交融和情理统一。

(二) 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角度分析

教师要创新自己的教学, 必须要用心感悟文本、解读文本。教师对于文本反复的多角度的感悟, 就会得到更多的思想和思考, 这样有利于在教学中生成真切的体验, 有利于与学生一道和谐的发展。否则, 我们很容易把文本肢解成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一只手拿着教参, 一只手拿着考题精选, 向学生生硬的灌输下去。

二、教学实践探讨

(一) 在导入中初步感知文本

导入是教学流程的起始环节, 在于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愚以为从教师对文本感悟的角度来切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具体可从以下几种方式来操作。1, 教师可将自己对文本之悟凝炼成或借用恰当的名言警句来展示给学生:一方面透露给学生怎样学习和需学习的内容两种信息, 一方面也为学生就名言警句的积累提供了契机。2, 教师将解读文本的感悟演绎成合适的故事进行生动地讲述, 以此吸引学生, 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3, 教师将文本所得感悟联系实例来导入, 以引发学生思考, 引起学生的兴趣。

以教师的感悟为主线的导入, 目的都是力图使教师、学生与文本更好地相容,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创设适宜的学习情景, 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二) 在朗读教学环节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叶圣陶先生曾说:“使学生尽量自求了解”。即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感悟文本。大声的、动情的、陶醉的朗读是体悟文本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 也是获得感悟、积累语言材料的最佳途径。

1、以朗读来整体感知文本, 可以

改变阅读学中只有教师滔滔不绝的演讲而没有学生琅琅书声的局面。我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 应该有一个从感性到理解、由表层到深层的过程。强调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本, 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深切的感受, 使学生站在系统性的高度上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进入意蕴层的理解, 通过文本得到启示, 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情绪激动起来、兴奋起来,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此, 把阅读的主体权真正的交还给学生。

2、在朗读中整体感悟文本, 有利

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有效的生成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学生要朗读文本, 必须先过文本的字词方面的基础关。学生在此中运作已经把握了的基础知识, 又在延伸着对此类基础知识的主动获取。学生在朗读中必定融入自我的理解, 牵动内心情感的体验、观照、反思与评价, 亦包括着联想与想象。这样的阅读, 才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由此而得到的认识与理解, 才是学生自己的、主动获取来的独特的感悟。

(三) 在师生交流与探究中深入感悟文本

1、感悟生成了师生个性化的质疑、

评价, 势必推动着教学对话的生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究与交流。如果说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指导带有很强的目的指导性的话, 那么学生的质疑与评价则带有明显的自发性、生活性、自我观照性——因为这所有的疑问与感受都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真实感悟之上。因此, 不管是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探究, 教师的角色定位就显得很重要——教师必须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作为组织者, 教师需要促进有效的课堂交流, 这其中教师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与独特感受, 以便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对话的自然生成。作为引导者, 教师需要把握住文本的重难点与学生的个体特征, 做到适时、适度的点拨。作为合作者,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 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体感受和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 发展各自独特的阅读体验提供一个广阔、融洽、自主的空间, 让学生的心灵得以自由舒展, 生命意义得以真正的实现。

2、在质疑探究中的合作与交流又推进了对文本更为深入的感悟和解读。

我们感知文本, 融入自我的情感体验, 这一流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 推动我们进行质疑与探究。通过交流与合作, 我们的质疑得以释怀, 由此有了对文本更深和更广的感悟。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通过自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学会了阅读的方法, 并促进了正确价值取向的发展。因为这种方式注重学生自主的感悟与体验, 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在对新情境感知的基础上, 通过感悟与体验, 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生成了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磨炼了意志——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康:《语文教学探赜索隐》,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年5月。

上一篇:中医教学模式下一篇: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