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互动成就精彩课堂(精选9篇)
有效互动成就精彩课堂 篇1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分工的互助学习。我个人理解, 提倡合作学习应考虑四个因素:一是年龄特征的一致性和思维特征的相似性, 更易于孩子们交流和沟通;二是因已有经验、智能结构、理解程度等的不同, 能使学生看到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 丰富认识;三是可以弥补一个教师以面对众多有差异学生的不足, 从而使每个学生真正得到发展;四是能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的竞争, 并切实体会到合作的力量,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这也是展开合作学习最重要的一个目的。
下面我想就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谈几点做法。
一、生生互动
经过教学实践, 我总结出促进“生生互动”的几点做法:
1、“看”出真知
“看”出真知是指看别人表演或表现, 看别人演示或演算, 看别人的作业或操作, 从而得出答案。通过观察别人的作品或表现, 使学生得到启示。在课堂上, 一个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 常常会因时间问题无法迅速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时如果让学生互相看一看、瞧一瞧, 不仅能达到了解情况的目的, 也能让学生当当小老师,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竞争意识, 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2、“说”出真知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长往以来, 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更加想学、会学, 并经常能得到帮助, 从而更容的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而交流探索说到底就一个“说”字, 教师应让学生“说”, 充分调动“说”的积极性, 这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具体操作中, 我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1) 角色互转。在每堂课设计一定的内容, 鼓励学生走上讲台, 面对全体同学, 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解题思路或是不理解的地方,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说”的学生必须要理清思路, 反复思考, 形成一个反思的过程;“听”的学生想迫切了解别人的发言、观点与自己有何不同, 有何长处, 有何不足, 必定会认真倾听, 不断内化, 这样的“听”、“说”活动能使双方共同提高。
(2) 组内交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学生有个明显的特点, 教学中只要自己有了一知半解, 总是不爱听老师讲, 喜欢“自己说”, 组内互动就是一种让学生充分说的形式。
3、“帮”出真知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在课堂上, 虽然同一个老师讲同样的内容, 但也会形成学习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正好提供了学习上的优势互补。俗话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体能否与他人合作共事, 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 能否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见等, 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因此, 必须加强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
4、“评”出真知
“评”出真知是指互相评价和反馈, 针对别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或肯定或否定, 或作补充, 并且称述出自己的理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往往局限于师生之间的评价方式,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的反馈和评价通常是“好”、“对”、“不好”、“不对”, 这种反馈方式非常低级, 导致学生一味迎合教师的思维, 产生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 不能形成开放、灵活的思维。
5、“辩”出真知
“辩”出真知主要指让学生“互相辩论”, 而学生之间“互相辩论”能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群体的活动功能, 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 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 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 集智取长, 协作创新。
如在一次练习中, 有这样一道题:“太平村修2400米的公路, 2个月修了全长的2/5。照这样计算, 几个月可以修好这条路?”要求学生能用三种方法解答。练习以后, 我把全班学生的解法统计了一下, 有7种不同的解法。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列式的:2÷2/5=5 (个) 。教师把这种解法公布之后, 因势利导, 让每个小组展开讨论。全班学生议论纷纷, 有的学生说:“一定是凑得数凑出来的!”有的则说:“错了!根本没道理!”该学生不甘示弱, 马上站起来反驳, 理直气壮地说:“我没错!2个月修了全长的2/5, 也可以看作2个月相当于修好这条路所需月数的2/5。求月数, 用除法, 即2÷2/5”。那么独到的见解呀!从学生的争论中碰撞出了创新的火花!为了尽快解决问题, 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 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 日积月累, 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大有发展。
二、师生互动
新课程明确表明, 教师不仅应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更应是一名合作者、促进者。为此, 我在教学中更多地让学生体验到, 我一直在与他们共同分担问题、分享成功, 他们也正是我产生叫教学、教研灵感的巨大源泉。
总之, 只有教师创造性地教, 才能使学生创造性的学。我们应该解放思想, 大胆尝试, 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 给学生创造多一些“互动”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互动”出创新的欲望, “互动”出“创新精神”、“互动”出初步的创新方法,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精彩!使“互动的教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关键词: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真知,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
点击“课堂互动”成就无限精彩 篇2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课堂互动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6-067
新课改后,品德与社会教师更加注重课堂互动。通过课堂互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从而获取知识。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从传授者变成引导者,学生从被动者变成主动者,一改以往教学局面。但从目前来看,课堂互动教学收效甚微,出现如下问题:互动课堂学生看似都能主动参与,但未能进行深入探讨;课堂“热闹”“灵动”,但由于管控不到位显得混乱等。针对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在进行课堂互动时,应注意预设与生成;注意适时掌控课堂;注意利用各种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等。
一、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激发互动兴趣
“学起于思”,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可以以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互动兴趣。学生在进入问题情境后,会主动探讨与互动,形成良好教学局面。同时,教师需要认清,问题情境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自身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创设,并且同时创设问和答的情境。以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死不离》这一课为例。本节课主要是学习英雄精神,教会学生传递至真至纯的爱。首先,我播放关于汶川地震的视频文件;其次,展现汶川地震前和地震后的图片,同时播放背景音乐《生死不离》,让学生进入情境,带动情绪;最后,等学生观看视频和图片后,我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产生互动兴趣:“同学们,当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都主动帮助这些受灾难的人民。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很多感人的故事。现在请你们说说你知道的有关汶川的感人的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哪里最感动你?你想对这些无私奉献者说些什么?”利用问题情境,学生开始产生互动欲望,积极与同桌交流起来。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利用视频和图片冲击学生的视觉,震撼学生的心灵,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不知不觉融入情境,从而引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互动,产生正面的情感体验,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丰富课堂互动方式,成就无限精彩
课堂互动形式不是单一的,只有丰富多彩的课堂互动方式,才能更好成就无限精彩。课堂互动方式可以是师生对话式互动,增进师生感情;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学习,促进生生交流;同时还可以是学生围绕主题、模拟场景,进行探讨互动,营造课堂生机。无论哪一种方式的课堂互动,都应以学生为本,凸显学生在互动中的地位。
1.设计主题,搭建互动平台
在课堂互动中,品德与社会教师可以设计主题,给学生搭建互动的平台,让学生根据主题进行交流、探讨,形成观点。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在组织主题讨论时,品德与社会教师应注重引导,适时干预,保证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互动探讨,以免偏离主题方向,导致互动课堂效果不明显。以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绿色小卫士》这一课为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感知身边周围的环境污染现象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危害,从而引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在引出课题后,我让学生围绕“热爱环境,从我做起”进行主题互动探讨。为了让主题互动取得更好的效果,我提醒学生从自身出发,如不乱扔垃圾,保护环境;以班级为单位,出示环境保护主题墙报等,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探讨。同时,品德与社会教师也可以让班级学生以组为单位,设计独特、具有创意的环保标语,以引起更多的人关注环境保护,并加入行动当中。如以学习《我们的民风民俗》这一课为例,可以设计“我所知道的民风民俗”主题互动活动,让学生进行大胆探讨互动。当然,在设计主题时,教师应考虑所设计的主题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是否具有启发性,而不是空洞的互动探讨。
2.模拟场景,进行有效互动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场景模拟,实现有效互动。小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喜欢进行各种模拟活动。通过模拟场景,学生体验加深了,思维也会得到更深、更广的发展。同时,进行场景模拟,可以让课堂互动起来,为课堂注入互动元素,营造生机。如以学习《家乡的变化》这一课为例。当学生了解了一些家乡变化之后,为了强化学生对家乡变化的理解,我让学生进行场景模拟。内容如下: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一名是小记者(负责采访当地人),一名是当地人(受访者,负责阐述家乡的变化,如交通、房屋建设、公共设施等),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采访内容)。学生的角色可以自由定位,在小组模拟完后,教师再让学生到讲台进行模拟表演。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加深了对家乡的理解;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家乡的变化更加鲜明。
三、进行课堂互动评价,提升教学实效
课堂互动教学中,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利用评价的教育功能,提升教学实效。基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评价应以表扬为主,满足学生的认可心理。如以《家乡的变化》这一课的评价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模拟技巧、对话内容、是否带入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如一位学生为了凸显自己采访者的身份,利用废纸制作了一个小话筒,认真模拟采访。对这样的创意表现,教师可以加以赞扬。当学生的认可心理得到满足后,会以更为主动的姿态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从而提升互动课堂教学实效。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互动,成就无限精彩。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以引导者身份参与课堂,促进课堂互动教学的展开。同时,品德与社会教师还应思考互动活动与教材内容的关联性,互动内容是否能调动学生参与等,以真正利用课堂互动,带动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
有效追问成就精彩课堂 篇3
一、学生思维困顿时的追问——柳暗花明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遇到障碍或产生矛盾, 不能进一步思考、解释、分析。此时,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思维堵塞积极引导, 及时追问, 启发学生的思维, 开拓他们的思路, 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
例如, 学习了“圆的面积”之后, 让学生解决这样一道题:已知下图中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求圆形的面积。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许多学生认为要求圆形的面积, 就必须找出它的半径, 而图中圆的半径即正方形的边长, 为此陷入了沉思:到底哪个数的平方才等于8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教师轻轻问道:“图中正方形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一语道破天机, 学生的思路顿时豁然开朗:正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半径的平方, 求圆的面积只要3.14×8就可以了!
在学生的思维陷入困顿时, 正是教师适时的轻轻一问, 帮助学生跨过了思维的门槛, 让他们“柳暗花明”, 成就了课堂的精彩。
二、学生思维无序时的追问——厘清思路
追问是对事物的深刻挖掘, 是逼近事物本质的探究, 是引导学生思维条理化的纽带, 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在学生思维陷入杂乱无序的状态时, 教师的适时追问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厘清思路, 促进其学习水平的提高。
例如,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的例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 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 有几种不同的围法?”在分析题中所含信息之后, 教师让学生探索有哪些不同的围法并进行交流。一个学生汇报:“我们围成的长方形分别是长7米、宽2米, 长5米、宽4米, 长8米、宽1米, 长6米、宽3米, 长4米、宽5米。”教师问道:“大家觉得这几种围法对吗?有没有什么问题?”面对这些杂乱的排列, 学生纷纷表示不同意见。教师追问:“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请动手试一试。”学生再次尝试之后, 得到了下表中的结论:
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实际已经体会到或者不自觉地运用了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策略, 但其表述是无序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列举方法进行比较, 使学生体会到有序列举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 感悟到这一策略的价值。这样, 学生的思维从无序到有序, 从混沌走向清晰, 思维能力有效提高。
三、学生思维粗浅时的追问——引向深入
追问的价值在于探明学生的思维状态, 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由于受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的限制, 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会浮于表面。课堂上, 教师在学生思考粗浅处牵一牵、引一引, 适当地进行深层次的追问, 引领学生不断地探索, 激发、启迪学生思维, 帮助学生学会知识的延伸, 以此促进学生思维逐步走向成熟。
例如, 在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时, 学生通过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得出算式:3×4=12、2×6=12、12×1=12。教师先以“3×4=12”为例说明3、4、12这三个数的关系:12是3的倍数, 12也是4的倍数, 3和4都是12的因数;接着让学生从另外两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说说三个数之间的关系。由于有例子可以模仿, 学生说起来毫不费力, 对倍数和因数意义的理解似乎告一段落了。这时教师问道:“你觉得哪个算式说起来比较拗口?”一个追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促使学生发现:12是12的倍数, 12也是12的因数, 使学生对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有了初步认识。教师再次追问:“从以上算式中你发现什么?”把学生的思维由机械模仿引向理性思考, 使学生领会在乘法算式中积分别是两个乘数的倍数, 两个乘数分别是积的因数, 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在这个片段中, 教师的两次追问层层递进, 成为不断深化学生思维的“铁锹”。第一次追问“你觉得哪个算式说起来比较拗口?”实际上是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到探索倍数和因数的特点中去。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次追问“从以上算式中你发现什么?”就把学生的发现推向了完整建构的理性境界。实践证明, 教师的有效追问, 可以是由表及里的引导,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也可以是由此及彼的引导,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空间, 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学生思维闪现亮点时的追问——渐入佳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课堂应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启迪智慧的场所。课堂上当学生思维闪现亮点时, 教师的追问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的“钥匙”, 也是提升学生思维高度的“云梯”。随着问题的产生, 学生往往会作出相应的思考反应, 从而让学习“渐入佳境”。
例如, 教学“圆的认识”时, 教师用课件出示三辆小车, 分别是方轮子、椭圆轮子和圆轮子, 让学生猜一猜:哪辆小车跑得快?为什么?这个新奇有趣的情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方轮子和椭圆轮子的小车开起来会上下颠簸, 圆形轮子的小车开起来不会颠簸, 所以圆轮子的小车开得快。”教师并不急于利用这一结论导入新课, 而是以问题启迪学生的智慧:“是不是圆轮子的小车就一定不会颠簸呢?”学生肯定地回答:“是!”教师出示了一辆车轴不在圆心的小车模型, 进行演示后再次问道:“要使这辆小车的轮子不颠簸, 车轴必须装在哪儿?你能找到这个位置吗?”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 观察发现圆的有关知识。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 学生发现“圆轮子的小车开得快”这个结论时, 其思维已经出现亮点, 此时导入新课未尝不可。教师通过进一步追问“是不是圆轮子的小车就一定不会颠簸呢?”有意为学生的探究活动设置障碍, 让他们产生认知冲突, 引发他们寻找圆心的求知欲。这样, 以有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的操作活动, 促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不断演绎精彩, 真正体现教学的真实与深刻、丰富与生动。
有效提问 成就精彩课堂 篇4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尽管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如教学《平行线》时,教师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提问的时机组织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并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感到有趣而愉快,并在愉快中接受教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的特点,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中的疑团,形成悬念性的问题。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提问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才会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并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如:学习“互质数”概念后,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4与7互质、7与11互质,4与11也互质;5与17互质、17与23互质、5与23也互质。想想是否有这样的规律:如果A与B互质,B与C互质,那么A与C也一定是互质?”这种形式的提问,就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考之情。
三、提问要促使知识逐渐深化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掌握,总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教师只有在关键时刻恰如其分地提问,才能加速深化过程。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时,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师: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生:180度。师:把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2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有学生立即回答:90度。师:怎么得的90度?生:180度的一半等于90度。师:这样计算对吗?(课件演示将大三角形等分成2个小三角形的过程)通过观察和思考,生得出正确结论:2个三角形各是180度。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然后请画一个任意三角形,把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看看你能拼成什么角?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提问,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学生更清楚了“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无关”的规律。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步步入深,引人入胜,即启迪了学生智力,又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
四、提问要抓住关键
首先要找出教材的关键问题,也就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破,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会突破。例如:在教小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概念时,其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数。教师可以拿出一个月饼,请小丽和小强分着吃,并且问到:你们认为怎样分才合理?学生说应该平均分。教师就把月饼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每人得半块。此时,教师再接着说:你们手里的半块月饼是几份当中的几份,我们就叫它几分之几好吗?小丽看着手里的月饼说:我的月饼只是两份当中的一份,是不是该叫两分之一啊?小强也抢着回答:我的月饼也是两份中的一份,是不是也叫两分之一啊?教师立即答道:对,我们就用1/2来表示它。
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提问,学生不仅自己回答了问题,还加深了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以此为基础,后面的重点和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推进有效互动,打造精彩课堂 篇5
互动式课堂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双向沟通的教学方法,它把课堂教学活动看做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真诚、和谐的交往、沟通,把课堂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过程。它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教师打造精彩课堂奠定坚实的活动基础。那么,如何推进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打造出我们期待的精彩课堂呢?
一、研透学情,为课堂互动打下基础
有效的师生、生生课堂互动的前提是老师对学情的深入了解。作为课堂活动的“主角”———学生,他们是有效课堂的真正决定因素。教师在课前预设的互动环节,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配合,那么理想再怎么美好,最终还是无法精彩的教师“单口相声”。因此,作为学生语言学习引导者,教师课前应进行充分准备,研透学情,对“优、良、差”层面的学生进行细致定位,哪些任务由哪个层面的学生完成, 哪个活动让哪一个组的学生展示,等等,都要在课前进行必要准备和预设。这样,我们设置的课堂互动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当这些学生获得成功之后,他们的成功体验会感染到其他人,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才会真正被激发。
二、注重情景,让学生真正参与互动
以学生作为创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诱导下形成交际能力,是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目的。因此,注重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情景中运用语言举一反三,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取语言技能,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十分必要。美国教育界崇尚这么一句话:“Tell me,I forget;Show me,I remember;Involve me,I understand.”由此可见,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只会给学生带来疲劳,要注重情景(交际)教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完全融入英语交际氛围中。
1.游 戏教学 。
游戏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 把游戏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不仅可为学生提供引人入胜的练习形式,而且能满足学生旺盛的学习欲望。如在教Book8,Unit2,Topic3,Section C时,导入环节也是复习巩固环节,主要检查学生前一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并为之后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做铺垫。旧知识对学生而言,缺乏新鲜感,学生参与这一课堂环节显得比较被动。笔者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将写好症状的小纸条放在盒子里,任选一名学生抽取一张纸条并将其表演出来,然后提问“What’s the matter with her/him?”,其余学生猜测他怎么了,并给出建议,引导学生复习描述症状和提出建议的表达方式。笔者认为针对性给出建议,要求学生尽量运用多种表达,如:You should/need/must/had better...则这个游戏不仅达到了复习旧知识点的目的, 还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营造了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从而为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2.角 色表演 。
高效率的英语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知识基础出发,给学生创设充分进行英语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英语。角色表演作为课堂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老师预设的活动情景,充分进行英语实践活动,即时即景进行英语交流,我们应充分应用。仁爱教材 安排的每 一个话题 都很适合 在课堂上 操作 , 如在Book7,Unit3,Topic 3,Section B的3a中 , 笔者请学生分角色扮演,把课桌当茶几,再准备几个茶杯,让学生运用“May I take your order?”“Would you like...”进行角色扮演 ,邀请他们分饰服务生和顾客,点不同的食物与饮料,模仿课文编制对话,而不是让他们两人一组背诵课本对话内容。
3.创 编对话 。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理解和运用。如果朗读对话、课文是一种信息需输入过程,那么组织学生运用已学句型、语言点自编对话就是一个输出过程。它需要学生把所学的信息通过大脑进行加工处理,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编出合情合理的交际对话。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材中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对教材内容和语言材料进行取舍和安排,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精心题目。如在教学be going to时,恰逢学校筹备校运会,笔者让学生就报名项目应用be going to展开话题讨论。
三、注重细节,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
英语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精彩, 也不是学生的精彩。教师的课上得精彩,只能体现教师个人的风采,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如果学生积极配合使得英语课堂精彩,那么只是一首不和谐的乐曲。所以教师要想把英语课堂的乐谱弹奏得抑扬顿挫,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课堂的精彩。
1.认 真备课 ,充分备好每一个环节 。
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研读教材,真正读懂教材的基本思想,透彻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备课中要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充分考虑是否真的适应学生本节课内容的学习需要,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充分备学生,预设教师提出某个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给学生知识,不如通过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巧妙导入 ,激活学生的交际兴趣 。
为了体现英语的趣味性,英语的导入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英语歌曲、英语小故事、英语情景剧等。英语课堂的结束也可以处理得让学生回味无穷,这是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气氛的最佳结合。
3.及 时评价 ,充分肯定每个学生 。
英语课堂的评价有很多,一节精彩的英语课堂,及时评价必不可少。例如“Well done! Excellent! Come on! ”等适当的评价能给学生更多信心,为下一个环节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有效互动成就精彩课堂 篇6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这样的情况时常出现: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份教案, 既注意了预设, 也做好了课堂生成的准备, 更想好了课堂评价的视角, 应该是教师、学生面面俱到。然而, 到了真正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发言却常常会出现以下现象:
现象一:教师话音刚落, 立见小手纷纷举起。请学生发言, 往往只是片言碎语。
现象二:学生已在发言, 仍见小手林立, 口中喊着“我, 我, 我。”
现象三: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人, 很多人甘当观众, 难觅其手高高举起, 只能草草地结束课堂交流。
其实, 新课程上的科学课堂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 都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然而, 在现实的课堂中, 由于老师过分追求“完美”和“顺利”, 总是把这个课堂交流过程当作例行公事, 缺少“等待的耐心和勇气”, 不免造成了一些遗憾, 真令人叹声不息。
原因一:大多数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 发现有学生举手, 就开始请学生发言。特别是教学时间紧张的时候, 为了维持教学进程, 提出问题以后马上请学生回答, 当学生的发言和自己教案中预设的目标比较一致时, 就开始走向下一个环节。
原因二:大多数教师往往请自愿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 而不愿等待那些没举手的学生, 这使部分学生丧失了同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 学生就会感觉到, 只要我不举手, 老师就不会让我发言。这在某种程度上, 让部分学生产生了交流与我无关的想法, 丧失了学生专注参与的功能。
原因三:师生一对一地交流。一问一答, 看似层层深入, 实则剥夺了大部分学生的思考权、发言权, 没有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对回答正确的同学往往会加以赞赏, 而对回答错误的同学就忍不住“刮目相看”, 这样的课堂, 学生就自然形成了重交流结果而忽视交流过程的局面, 整个课堂教学收效甚微。
二、实践策略
面对我们科学课堂交流活动中产生的一些现象, 要解决师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师生交流的有效性, 我们不妨学会等待, 这短短的等待, 会给孩子一份自信, 一份勇气, 也会带给我们意料之外的精彩。
1.等一等, 多给学生一点时间
让学生交流什么, 怎样交流, 这就要求老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 为学生开展积极地交流奠定基础。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 老师应根据教学目的, 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难度要适中, 问题提出后, 不是让学生随口而出, 而必须经过思考后才能回答。只有这样的课堂交流, 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启动起来, 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灵性去思考、去探究。而不是为了“方便、省时”, 草草地提供结果。比如, 教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时, 师问:“把铝棒放在热水, 热在铝棒里是怎样传递的?”学生回答, “铝棒是从热水中获得热量而变热的。”显然, 学生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 课堂上冷却了一阵子。这时, 老师千万不要着急, 而要耐心等待, 慢慢引导。“猜一猜, 热在铝棒中是怎样传递的呢?”教师转换了问题的表达方式。学生说:“慢慢变热的。”这时, 教师举例说明:“我们把接近水面的位置看作1, 中间看作2, 顶端看作3。在热的传递过程中, 你认为哪里温度最高, 哪里温度最低?热会怎样传递?”学生回答:“1号位温度最高, 3号位温度最低。热从1号位传递到2号位, 再依次传递到3号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耐心地、不断地表述问题, 使问题成为学生可研究的问题。这样, 每个问题提出后, 都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思考时间的安排力求照顾到全体, 然后再交流, 提问交流时要使全体学生都参与思考, 切忌先点名再提出问题, 或提问后立即让同学回答, 要留有一点思考的时间, 使大多数同学都经过思考, 效果自然会更好。
2.等一等, 多给学生一点空间
凡是学生能说的, 就让学生说, 凡是学生能想的, 就让学生想, 凡是学生能讨论的, 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做的, 就让学生做, 这才是一种互动, 这才是一种交流。在科学课堂上, 老师要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地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交流活动, 把魔术、游戏等引入课堂, 给学生一个互动交流的空间。如, 在教学《不同的声音》时, 我就以游戏形式导入:同学们,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 同学们热情高涨地回答我, 游戏的名称叫“猜猜我是谁”, 有哪些同学愿意来?顿时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 我请三个同学到门外, 让他们在外敲门, 并问猜猜我是谁?让教室里的同学猜, 当外面的同学敲门时, 教室里一片寂静, 都竖起耳朵认真地听, 让他们发现每人声音的不同。在这样的一个交流空间里,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愿望。
3.等一等, 多给学生一点信心
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 为了教学的需要, 执教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情境,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高。老师一提出问题, 学生就立即举手回答, 看起来气氛热烈, 积极性高, “老师, 我来, 我来!”“老师, 我知道!”……而正当该老师叫起了这位叫得最响的孩子时, 他却一时语塞, 半天说不上一句话来, 惹得全班同学是哈哈大笑。这时, 老师为了能顺利进入下一环节, 马上示意他坐下, 叫起了另外一位同学, 顺利得到了预设的结果, 课堂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而我发现, 整堂课下来, 那位孩子的情绪非常低落。也许他心里委屈呢, 可能他心里知道, 只是一时紧张说不出来吧?也可能是他真的不知道, 只是为了和其他的孩子攀比“谁举的手多?”而没想到, 老师真会叫他?……但不管怎样, 我想, 如果在该课堂交流的这个环节中, 如果老师能多一点耐心等待, 是否就会给那孩子十足的信心呢?不管他是否理解这个问题, 他都会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 慢慢地懂得, 慢慢地把它表述出来, 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不是一句权威性的话语, 一言就扼杀了孩子学习的欲望与信心。
4.等一等, 多给学生一点表现
无论是观摩课还是常态课的课堂交流, 我们都习惯叫那些勇于表现的孩子, 因为他们会使我们的课进行得更加顺利。但在一次教学课中, 促使我改变了这种做法。那是一堂六下科学《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的课, 在分析了小苏打与白醋的各自特点后, 我抛出了“如果把小苏打与白醋混合, 你们猜, 可能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问题一出, 许多学生都想说出自己的猜想, 马上举起了手, 但我还是习惯地等待一下, 让他们有时间进行独立思考, 进而可以完整地表述。这时, 突然发现陈佳琪同学低着头不知在做什么小动作, 我正想把他叫起来, 狠狠地批评他一次。转而一想, “有了”。“陈佳琪, 你低着头, 一定思考得很认真, 请你说说如果把小苏打与白醋混合, 你猜, 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陈佳琪红着脸, 一言不发, 他其实连什么问题都不知道, 哪知道猜想什么呢?心知肚明的我马上借机引导, 慢慢引导他说出自己的猜想, 而且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猜想, 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留足了这个面子。在接下去的时间中, 他非常认真, 也非常投入。因为他自知有错, 却因为我的尊重与耐心地等待, 让他在全班同学中有了一种良好的表现, 这远比在众人面前批评他的效果要好得多。前者是积极的表现, 后者却是消极的反应。其实, 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一个群体, 而不是个体, 所以, 我们更应该去关注那些学习上有障碍的, 注意力不集中的那些孩子, 放慢脚步, 多给这批孩子一次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在同学面前有足够的信心, 自然就会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动力。
5.等一等, 多给学生一点鼓励
在科学课堂交流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 教师常常是对学生的谈话给予直接的评价。其实, 人和人的交流应该是一种充满智慧的交流, 往往不是直接的说明, 而是给予一种感受的空间, 留一点点让人去回味、去揣摩。不难发现特级教师、各级名师们的评价语总能让人耳目一新, 时而旁敲侧击, 时而直接追问, 时而流露同感, 时而幽默诙谐。他们的评语机智多变, 常用常新, 层出不穷, 时时给学生以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感, 学生学而不厌, 听而不倦。他们还恰到好处地使用体态语言, 爱抚地摸头, 亲切地握手, 深情地拥抱, 由衷地鼓掌, 用力地跷起大拇指, 加上真诚的赞语, 如此声情并茂, 传递的是一种情绪, 交流的是一种感情。所以, 我们在交流互动中, 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 不妨使用一下那些充满灵动与智慧、随机应变的课堂评价语, 多给学生一种鼓励, 激活的是学生无限可能的创新思维, 当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足够的实践经验时, 就吸取了足够的课堂智慧, 追求课堂交流的有效性也不再是个空洞的口号。
《给每一棵草开花的时间》中有这样一段话:“是的, 我们谁没有错过自己人生中的几株腊兰呢?我们总是盲目地拔掉那些还没来得及开花的野草, 没有给予它们开花结果证明自己价值的时间, 使许多原本珍奇的‘腊兰’同我们失之交臂了。”一棵草尚且需要开花的时间, 而教育我们的孩子则更需要我们老师去耐心地等待他们的“花期”了。在科学课堂交流的过程中, 让我们静下心来, 放慢我们的脚步, 与孩子同行, 多一些等待, 努力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这样, 自然会成就科学课堂教学的精彩。
摘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师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课堂过程, 然而, 在新理念、新课改、新课堂的指引下, 课堂交流过程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需要教师精心地思考分析, 学会耐心地等待, 给学生多一点点时间, 多一点点空间, 多一点点信心, 多一点点表现, 多一点点鼓励。静下心来, 放慢脚步, 与孩子同行, 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关键词:科学课堂,等待,有效交流,实践反思
参考文献
有效互动,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7
一、创设和谐情境, 让互动从头开始
1. 设疑导入, 激发兴趣
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先导, 是小学生语文思维的起点。教师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故意造成悬念, 紧扣学生的心弦, 让学生处于互动想象, 质疑探究的状态中,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境界。巧用文题中的关键字词来导入新课, 根据文题提出一系列的质疑, 唤起小学生强烈的质疑兴趣, 让学生处在想回答却不能清楚描述的状态, 急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弄清楚它。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 不断激发探究兴趣。如教学《把掌声分给她一半》一课时, 让学生齐读课题, 鼓励学生对本课质疑, 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问题, “她指谁?”“把掌声分给她一半的原因是什么?”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 是学生互动性学习的动力。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互动, 在课文中找答案, 通过课堂互动, 学生知道了孙晋芳不仅球技高超, 而且胸怀特别广阔。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孙晋芳有什么过人之处, 求知欲强烈, 教师及时导入新课学习。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学习, 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探究”, 注意力高度集中, 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很高。
2. 运用媒体, 演绎精彩
多媒体色彩鲜艳, 表现力极强, 能够吸引学生眼球。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为学生创设出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教学形式, 把枯燥的课堂生动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增强了教学效果, 促进了学生的有效互动, 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如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 运用多媒体播放风光片《庐山》, 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观后的感受, 鼓励学生用一个词描述一下庐山。教师简介庐山, 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 九百多年以前, 宋朝著名的诗人苏轼花了几天的时间游览庐, 他感觉自己对庐山认识还不够全面, 感慨万千, 于是, 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课前大家查阅了资料, 谁能介绍一下苏轼呢? 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孩子们积极踊跃的发言, 有补充的, 有辩论的, 好不热闹。再用课件介绍作者。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 流淌着生命的活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触动了学生求知的兴奋点。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 一起探讨, 一起畅想, 让课堂不断绽放精彩。
二、营造互动氛围, 让精彩永久绽放
1. 自主探究, 魅力无限
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要在师生间、生生间展开互动, 在座的每个人都要做倾听者、思考者。教师要在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读书, 在沟通、交流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有效互动,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理解课文, 感受语文魅力。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 出示句子“那时候我有点儿惊异了, 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教师鼓励学生从字词入手, 合作探究, 理解“爱戴”这个中心词, 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 不断交流质疑, 深入感悟“谈《水浒》、谈碰壁、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四件事的意义, 感受到鲁迅受人爱戴的原因。自学时, 学生要做到动嘴读、动手画、动脑想,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讨论中得出结论: 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 替别人想得多。让学生和作者的感情相互碰撞, 激起火花, 引起共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互动中来。
2. 和谐互动, 张扬个性
小学语文课堂的和谐互动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的, 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人格, 实现课堂上的和谐交流, 放下教师的尊严, 倾听学生的心声。给学生充足的交流时间, 使课堂生机勃勃。第斯多惠曾说: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发和鼓励。”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难点进行设问, 再由这一点扩散开去, 引出一系列的问题, 形成问题链, 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 用“你认为詹天佑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难点统领课堂, 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讨论: 1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时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詹天佑是一个爱国的、杰出的工程师的? 面对这些问题, 学生就会自觉地阅读文本, 想办法解决问题, 把课本和作者思想沟通起来,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锤炼了学生的思维, 从而准确地理解文本, 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 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语言沟通和心灵交流的平台。有效的课堂互动,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让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让语文课堂不断绽放精彩。
摘要:语文是应用最广泛, 内容最丰富多彩, 最接近小学生生活, 最有情趣的一门学科。教师要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课堂有效互动,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互动,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于艳杰, 赵玉兰, 董秀东.如何让语文课堂的互动更有效[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0, (07) :102-103.
有效互动成就精彩课堂 篇8
一、借助生活现实环境, 让学生明确聆听目标
课堂教学是师生围绕着教学内容进行对话的过程。既然是对话, 就关乎到教师与全体学生内在意识的内在关联。这不仅仅是表达独自呈现, 而更要借助聆听才能将师生的意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事实上, 聆听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只有聆听, 才能从他人的表达中获取更多的信息知识;只有聆听, 才能借助他人的信息资源为自我反思奠定基础。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中聆听他人的发言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需要, 更是学习知识的必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追问, 如:你听清楚同学的发言了吗?你认为他说得如何?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操作实践, 让他们探究圆的面积与圆的什么息息相关时, 很多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研究与探讨, 并相机得出了自己的认知和结论。而在合作探究之后,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汇报时, 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并将获得的信息与自己的认知进行对比。而在一个小组汇报之后, 教师可引导其他小组对该组的研讨成果进行点评。
这样的教学安排, 教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合作探究的成果, 而更注重了学生聆听意识的培养, 让学生在聆听中获取信息, 在聆听中对照自我, 从而充分借助聆听的力量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
二、借助想象虚拟情境, 让学生习得聆听方法
所谓想象性的情境, 就是通过学生内在的自主联想, 在已经形成自我知识体悟的基础上, 将原始的认知表象重新进行整合, 给予学生聆听的空间。与真实的情境相比, 想象性的情境在真实程度上略有欠缺, 但因其有着高度的自主空间, 其意境更为开阔, 也更加富有情感色彩, 对学生高效提升聆听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在想象性的情境中, 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升对聆听的要求, 教会学生适当的聆听方法。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聆听要求仅仅止步于听懂, 能够明白对方表达的大意, 而随着数学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 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 养成自我分析和反馈的习惯, 从而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强化自身的聆听习惯。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两个相同大小的梯形纸片, 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梯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当学生在交流探究结果时, 教师要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理解, 力争做到两点:1.吸收他人的意见, 听懂他人的意见, 即便是在他人表达不清的时候, 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2.将他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想法进行对比, 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认知, 学会批判式地吸收他人的意见, 从而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 提升教学效果。
三、借助辅助暗含情境, 让学生养成聆听习惯
所谓暗含情境就是要在创设的情境中, 通过音乐播放、言说表情、氛围创设等辅助性手段, 使得情境的创设更为具有鲜明的真实性, 从而推动学生聆听习惯的养成。据有关研究表明, 学生内在意识动力的产生常常依托于内在的情感体验, 因此, 创设暗含情境有助于学生内在思考能力的提升。而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促进学生聆听习惯的形成:1.借助语言表达, 激发学生自信:教师在学生聆听实践中, 及时捕捉学生的成功之处, 通过语言的揭示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自我, 从而以理性的思维帮助学生感受聆听的愉悦体验;2.依托行为, 享受成功体验。在学生认真聆听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 让学生意识到因为聆听, 他们的行为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从而为进一步聆听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 我让学生尝试将三角形的框架捆好, 这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性质。而当教师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时, 很多学生都表现出充足的兴趣, 教师则顺势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操作, 而在小组合作演示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相互倾听、彼此交流, 甚至还有认知争鸣的产生, 通过该实践, 学生的认知得到了有效地历练, 学生的聆听意识得到了有效提高。
总而言之, 善于倾听、乐于倾听不仅仅是学生的一种必须掌握的学习习惯, 也是他们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重要的意识素养。但学生聆听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而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设适切可感的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 只有在不断提升学生聆听习惯的的条件下, 学生才能真正从聆听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内容, 从而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摘要:学会聆听别人是生命个体的基本素质, 更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举措。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充分意识到,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创设有效情境, 促进学生聆听能力的提升, 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创设有效互动 打造精彩课堂 篇9
【关键词】存在问题;有效互动;对策
一、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互动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行为,可以说,没有教学互动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活动和师生的对话与沟通。但就当前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看,部分教学互动形式化,互动效果差,对课堂教学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背离了真正互动的意蕴。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主体型,学生处于互动的消极被动地位,老师是互动中心,是互动的启动者和主宰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占很少一部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占绝大多数。二是追求“形式”型,没有互动实质,深度缺乏多形式互动,缺实质互动,互动的目的是为了锦上添花。三是内容单一型,目前课堂教学多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重视认知互动,内容单调,缺情感互动。四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型,主要表现为互动是为听课而设计的,是为课程改革而安排的,没有明确的目标,完全不考虑数学特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效果等教学因素。
二、创设有效互动的数学课堂的对策
1.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就会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就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就会促使课堂教学效益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创造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保证有效地进行互动的首要条件。首先,教师要愿教、乐教,保持精力充沛的教学激情,教师把高度的激情带入课堂,就是勃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注入了课堂,能够感染学生,使学生能乐于接受及输出信息。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种气氛融洽、心情舒畅的心理环境,只有师生感情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点燃其心智火花,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和谐的情感氛围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这又要求老师要热爱、尊重、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到真诚、亲切、踏实,以情育情,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再次,教师要善于多给学生一些积极正面强化,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在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时,难免会有幼稚的观点,教师不能摆架子,不能急躁,要耐心引导,发现学生“闪光点”就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另外,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多注意给学困生以“偏爱”,让他们从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中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2.合理选择教学互动的问题,调动学生兴趣。要实现有效的教学互动,必须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选择好互动问题。选择的数学互动问题要有很强的代表性、实用性和针对性,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数学互动的问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互动的问题具有思考性。它从以往数学课堂教学中积累的学生学习中容易产生疑点、重点、难点中选择;二是互动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它从教学内容中最富有争议性、启发性、批判性、创新性的内容中选择;三是互动的问题具有现实性,它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中选择。
3.有效运用教学互动形式,多创设合作学习,增加互动途径。新课程强调积极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合作、交流,发展思维,活跃心智。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互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交往互动的需要,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增加生生互动的途径。《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忽视实质,注重形式,缺乏实效,学生无目的瞎聊,少数人参与,多数人旁观,教师不主动指导等现象。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同时教师要尽量利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不同进行异质分组,组内每一位成员都要有自己的职责,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小组学习时,要让每一位组员在小组内部充分发表意见,小组向全班汇报学习成果时,要鼓励小组成员积极补充。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各组内,参与学生学习,从中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相互交流的方法。在学生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制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更主要的是要帮助组员实现个人目标以及实现小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个体间发生互动,了解他人学习方式,模仿他人行为,增进彼此感情,提供互相借鉴的机会。
【有效互动成就精彩课堂】推荐阅读:
有效互动成就高效课堂06-13
有效互动让课堂更精彩论文12-06
课堂有效互动07-05
有效追问成就精彩课堂11-13
有效的提问互动的课堂09-25
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06-13
数学课堂互动的有效性07-14
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课堂互动设计及策略探讨07-07
有效互动策略10-07
有效互动机制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