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答信息

2024-06-27

应答信息(精选8篇)

应答信息 篇1

1 引言

Ping命令是操作系统自带的一个小工具软件, 是网络专业人员从事日常网络管理以及网络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工具软件, 操作系统的版本不同则Ping命令的应答界面略有不同, 但没有本质区别。通过分析Ping命令返回的应答信息, 可以判断基于TCP/IP协议的通信双方是否能够进行数据通信, 以及不能通信的原因所在。

Ping命令是一个命令行模式下使用的命令。使用“WIN”+“R”快捷键打开“运行”窗口, 输入“cmd”进入命令行模式后, 就可以使用Ping命令了。Ping命令的基本使用格式是“Ping目标主机IP地址”。Ping命令基于ICMP协议工作, 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被称作为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 是TCP/IP协议簇的一个子协议, 其作用是在IP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这些控制消息包括网络是否连通、主机是否可达、路由是否可用等来自网络本身的消息。这些控制消息虽然并不具体传输用户数据, 但是对于用户数据的传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Ping命令在运行时会构建一个固定格式的ICMP请求数据包, 然后由ICMP协议将这个数据包连同目的地址一起交给IP层协议。IP层协议将目的地址 (Destination Address) 和本机源地址 (Source Address) , 再加上一些其他的控制信息, 构建一个IP数据包后交给下一个协议层即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通过查询ARP缓存表或者ARP请求广播得到目的主机的MAC地址 (即网卡物理地址, 是数据链路层协议构建数据帧所必需的地址) , 然后构建MAC帧予以发送。然后根据网络是否连通、主机是否可达、路由是否可用等实际网络状况, 返回相应的应答信息。

本文即是通过实例, 分析各种不同应答信息背后所隐藏的含义。

2 实证

为使复杂问题简化, 我们以最简单的双机直连作为网络环境。

2.1 实证第一步

将A机的IP地址设为10.0.12.50, 子网掩码设为255.255.255.0, 默认网关无。

将B机的IP地址设为10.0.12.150, 子网掩码设为255.255.255.0, 默认网关无。

此时A、B之间自然能够相互Ping通, 这是因为两者的子网掩码相同, 从而通信双方的网络标识都是10.0.23, 根据IP协议当然能够相互通信。

2.2 实证第二步

如果A机子网掩码不变, 将B机的子网掩码由255.255.255.0改为255.255.255.128, 此时A机的网络标识仍是10.0.12, 而B机的网络标识变为10.0.12.128, 显然两者不属于同一网段。根据IP协议, A、B之间自然不能Ping通。但是, 我们发现A Ping B和B Ping A时返回的应答信息却是截然不同的。

A Ping B时返回的应答信息为“Request timed out”。

B Ping A时返回的应答信息为“Destination host unreachable”。

那么,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应答信息隐藏了怎样的含义呢?

2.3 实证第三步

保持A机设置不变, 将B机的默认网关设为10.0.12.254, 再次进行A、B互Ping。这时我们发现, 两者返回的应答信息相同了, 都是Request timed out。那么, 为什么会出现在实证第二步两者返回的应答信息截然不同, 而在实证第三步又相同了呢?换言之, 虽然Ping命令的两种最常见的返回应答信息“Request timed out”和“Destination host unreachable”都表示了双方不能通信, 但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3 分析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 让我们根据IP协议规则来进行分析。

在实证的第二步, A机的IP地址为10.0.12.50, 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B机的IP地址为10.0.12.150。当在A机上执行下面的Ping命令时“Ping 10.0.12.150”, A根据自己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计算出网络标识为10.0.12, 而对方即B的IP地址的前三节也是10.0.12, 它即认为对方与自己在同一网段, 从而将测试数据包直接发往B。当B收到A发送的测试数据包后, B根据自己的IP地址为10.0.12.150和子网掩码为255.255.255.128计算出自己所属的网络标识为10.0.12.128, 由于B并不知道A的子网掩码, 它只能根据自己的网络标识即IP地址的二进制的前25位 (0000101000000000 00001100 1) 来和源地址即A机IP地址的二进制的前25位 (00001010 00000000 00001100 0) 进行比较, 由于比较的结果不相同, 所以B认为对方与自己属于不同网段, 因而将收到的数据包丢弃并置之不理。故而A因长时间收不到B发回的应答数据包而返回应答信息:Request timed out (应答超时) 。

而此时在B机上执行下面的Ping命令时“Ping10.0.12.50”, B根据自己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计算出网络标识为10.0.12.128, 而对方即A的IP地址的二进制的前25位是10.0.12.0 (00001010 00000000 00001100 0) , 根据IP协议规则, B即认为对方与自己不在同一网段, 因而只能路由转发。可是因为B此时并没有设置默认网关, 它因而只能返回应答信息:Destination host unreachable (目的主机不可达) 。这就解释了A、B互Ping不通但返回的应答信息却各不相同的现象。

在实证的第三步, 由于将B机设置了默认网关10.0.12.254, 当B Ping A时, B机根据IP协议规则判断出与A机不在同一网段之后, 就将测试数据包发往默认网关10.0.12.254, 由于在双机直连的网络环境下这个默认网关是一个虚拟的地址, 根本就不存在, A机自然就不会收到测试数据包并响应返回。故而B因长时间收不到A发回的应答数据包而返回应答信息:Request timed out (应答超时) 。第三步的实证结果再次证明了我们的分析。

4 结语

“Request timed out”和“Destination host unreachable”是我们在日常工作和教学中使用Ping命令而经常得到的返回应答信息, 根据实证和分析, 前者是测试数据包能够发送, 但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对方的回应而返回的应答信息;后者是测试数据包根本找不到对方的路由而无法发送时返回的应答信息。这一结论对于我们判断网络故障以及从事网络专业教学工作均具有现实意义。

摘要:Ping命令是网络专业人员从事日常网络管理以及网络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工具软件。通过分析Ping命令返回的应答信息, 可以判断基于TCP/IP协议的通信双方是否能够进行数据通信以及不能通信的原因所在。笔者利用最简洁的双机直连网络环境, 通过实证, 分析Ping命令返回的应答信息背后隐含的真实含义。

关键词:Ping命令,应答信息,ICMP协议,IP协议,路由转发

参考文献

[1]陈杰.浅析Ping命令在网络运维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4 (4) :57-58.

[2]刘百平.信息安全中黑客常用网络命令Ping解析[J].无线互联科技, 2016 (6) :89-90.

[3]任秦明.巧用Ping命令诊断多种网络故障[J].中国数据通信, 2002 (10) :41-42.

应答信息 篇2

——《青春的应答》

石庄镇高井小学黄志锋

随着《青春的应答》在皋城的各所学校热播,学生、老师、家长都受到了一次良好的人性的教育,心灵都或多或少得到了一次洗礼。

影片的主人公赵小亭,江苏如皋人,从小就接受了如皋特有的“爱心邮路”的熏陶,从小就接受了家乡那座小桥上的那句名言的影响:“愿上天多生好人,愿好人一生平安”,可以说两种思想影响了赵小亭短暂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影片一开始就深深抓住了孩子们的心,警车护送着这位如皋的好女儿回家,接着再以倒叙的手法,追忆了赵小亭的一生:从小她就非常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因而大家也都非常喜爱她。影片重点介绍了她第二次支教时的故事。

长大后的赵小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但是,从小养成乐于助人的品质,并没有因此而中断,大学期间,她两次深入到偏远地区支教,为当地孩子送去了教育和爱的关怀。但时光永远定格在了第二次去贵州支教的那一刻:一天,赵小亭和其他老师护送学生回家,当他们正常行走时,一块巨石坍塌,赵小亭下意识的一把推开了身边的学生,巨石无情的砸中了她的头部„„

任凭孩子们的呼唤,任凭支教同事们的呼唤,任凭家乡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唤,赵小亭再也不能答应了,她再也不能为“爱心邮路”献出自己的力量了,她带着恬静的微笑走了,但愿她在天堂的“爱心邮路”继续加油!

影片的结尾再一次出现了片头的画面,让我的心灵不觉为之一震:是呀!这样一位好女儿,我们怎能不时刻铭记她,怎能不永远缅怀她?看到这,谭千秋、张米亚,以及现在最美的教师张丽莉的形象跳出我的脑海,是呀,光键时刻,我们的教师总会伸出自己弱小的双手,去保护我们未来的花朵,让出我们的生命,给他们以生的希望。想到这,我不禁为我有这样的一些同行而自豪!

应答信息 篇3

列车在钢轨上的运行姿态是复杂多变的而不是理想的匀速运动, 当列车以低速经过应答器时, 可能多次接收同一个应答器发出的同一内容的报文;由于应答器的信息传输是点式传输, 两应答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间间隔, 列车在低速运行时不能保证列车不会停留在两相邻的应答器之间 (确切地说, 是车载天线处于两相邻的应答器之间)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不能保证列车在经过应答器时一定能够收到该应答器发出的信号而造成应答器的“丢失”。为此, 车载设备以一定的时间周期Ts周期性地检查应答器, 根据检测, 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数据处理。见图1。在该图中假设由4个应答器构成应答器组且令Ts=100ms。

由此图有:

其中:Tn:从应答器n后方1.3m处到上行数据为车载设备使用的时间;

n:应答器组中的应答器编号, n∈ (1, 8) ;

tn:先进先出数据队列时间;

tn:列车从第n个应答器中心后方1.3m处运行到第n+1个应答器中心后方1.3m处所需时间。

上式经整理有:

式中:

dn:从第n个应答器中心到第n+1个应答器中心之间的距离 (m) ;

v:最大线路速度 (m/ms) 。

当应答器组中的应答器采用等间隔布置时, 上式为:

Tn=n*Ts- (n-1) *d/v (ms) ;

式中:d:两相邻应答器中心间的距离 (m) 。

以上数据只是经分析得出, 未经工程检验。

根据车载设备的要求, 从当前应答器传输结束到数据为车载设备使用的时间不得大于Tn。随着d/v值的增加, Tn将逐渐减小。当d/v=Ts时, 则Tn=d/v=Ts。见图2。

当Tn=0时, 两相邻的应答器之间发生信息“粘连”, 车载设备接收到前一个应答器的信息未及使用而立即接收到后一个应答器的信息, 见图3。

作为时间间隔, Tn不可能出现负值,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 说明v、d、n、Ts参数之间出现失衡, 必须加以解决。

在不同的v、d、n、Ts参数下的情况分别见表1~表3。其中d=7.5m的情况是在dmin=6.58m (见“两相邻的应答器之间的最小安装间隔限制”一文) 附加10%取舍后得到。

观察着三张表可以得出:列车速度越低, 应答器组中允许的应答器数量越少;应答器之间的间隔对Tn影响极大, 对应答器组中的允许应答器数量有重要影响;调整Ts的值可以适应不同的速度情况;列车速度低到一定值以后, 应答器组内基本上只有一个应答器能够实现正常的地-车间的信息传输;必须满足最小的d值要求, 在该前提下可以调整其值的大小。

针对我国国情, 当v≤120km/h时, 列车速度控制系统采用CTCS-0级, 系统的基本构成为运器与机车信号相结合, 不存在应用应答器的问题。故建议列车速度限定在满足v=120km/h是的要求, 应答期间最小间隔按7.5m计, 取Ts=150ms。此时, 应答器组中最大应答器数量为3。

参考文献

[1]SUBSET-036欧洲应答器FFFIS

[2]SUBSET-085欧洲应答器FFFIS测试规范

“五式”应答 有效互动 篇4

一、追问式应答——激活思维

追问是教师是对幼儿回答的进一步提问, 在应答中把问题由浅入深依次抛向幼儿。通过追问可以激活幼儿思维, 梳理思路, 归纳想法, 拓展想象空间。

如中班科学活动“认识蛋宝宝”中, 教师:“请轻轻地把蛋宝宝放在积木床上。”幼1:“哎呀, 我的蛋被打破了。”教师追问:“为什么他的蛋宝宝会破呢? ”幼2:“积木床太硬了。”幼3:“他放蛋宝宝的时候离床太远了。”幼4:“蛋宝宝是圆的, 会滚呀! ”教师追问:“那么, 应该怎样做蛋宝宝的床和家呢? ”幼:“用布, 用纱, 用网, 用棉花, 用草……”此案例中, 面对突发情况, 教师因势利导, 以睿智的追问, 打开了幼儿思维的“闸门”, 使活动呈现“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二、商议式应答——启发引导

商议, 即是商量、讨论与争议。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设计几个或一系列的带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采取师幼共同商议的策略, 在自由讨论、交流、表达, 甚至相互争议的过程中, 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如大班数学活动“学习7的组成”中, 教师陈列出幼儿的操作单, 提出问题:“仔细看一看、找一找, 每组数字之间有什么秘密?”幼1:“我发现有一组是4和3, 还有一组是3和4, 这两组数字交换了位置。”幼儿2:“这两组是2和5换了位置! ”幼儿3:“1和6、6和1这两组也是数字交换了位置! ”幼儿通过商议, 最终发现了在组成7的6组分合式中, 每两组的数字是相同的, 但是交换了位置。

三、调控式应答——调控有法

对教师来说, 除了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合理地运用教学策略之外, 还应在活动组织中具有灵活的应变调控能力。适时地进行调控, 能推动活动的进展方向和速度。

如中班科学活动“我会飞”中,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现蓝天和飘动的白云的画面, 旨在激发幼儿想飞的欲望, 体验飞翔的快乐。但幼儿却纷纷表示“我没有飞起来”, 这与教学预设发生了冲突。此时, 教师智慧地运用简练的语言和肢体动作, 自然地感染和带动幼儿:“呀, 我的手轻了, 脚轻了, 觉得身体忽忽悠悠的快要飞起来了”, 幼儿很快地进入了状态。

四、梳理式应答——归纳提升

梳理是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或行为, 对幼儿的经验进行提升, 是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丰富知识的有效途径。在师幼互动中, 有时幼儿表达的内容单一, 或者表述得不准确、不完整时, 教师应及时梳理, 以提升他们的经验和认知能力。

如小班社会活动“我的妈妈”中, 教师:“你们都喜欢自己的妈妈吗? 为什么? ”幼1:“妈妈每天都帮我洗脸刷牙, 所以我喜欢妈妈。”师:“哦, 喜欢妈妈是因为妈妈每天都在照顾你! ”幼2:“我喜欢妈妈, 我睡觉时妈妈来陪我。”教师:“是呀, 妈妈时刻陪伴着你!”幼3:“我喜欢妈妈, 妈妈给我买生日礼物。”教师:“对的, 妈妈总是把你的生日记在心里! ”案例中, 教师在幼儿表达的基础上, 用“每天都在照顾你”“时刻陪伴着你”“记在心里”等简洁的应答语言, 既梳理了幼儿所表达的内容, 又起到了推进情感的作用, 更是提升了幼儿的认知水平。

五、迁移式应答——显现价值

经验的迁移表现为幼儿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学习新的经验和知识。教师要判断出幼儿回答内容中的潜在价值, 并进行点拨, 引导幼儿将相关的经验迁移到新的学习中。

应答信息 篇5

一、语境关系顺应

语境关系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选择须与交际语境顺应。顺应的语境成分包括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物理世界主要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 社交世界指交际双方的依存关系、权利关系、平等关系以及文化因素等方面;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感、动机等心理因素。语境不是事先给定的, 而是随着交际过程发展而不断更新的, 具有动态性。

电视对话与自然对话相比, 语境特点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首先, 电视对话中信息交流方式是三向性的。电视对话并不仅仅是为了直接交流的双方, 更主要的是为了影响第三方——受众, 从某种程度上说, 受众也是沉默的参与者, 直接对话者必须同时兼顾这第三方。而这对话中信息交流的第三方与一般的对话对象很不同。自然对话中说话对象是确定的, 是面对面的双向交流, 说话者可以根据听话人的身份, 心理, 情绪等相应地变化讲话的方式方法、讲话内容等等, 同时在言语活动中, 可以随时观察听话人的神态眼色表情等,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话语。而在电视对话中, 受众虽是信息交流的一方, 但又不是直接参加者, 他们人数众多, 各不相同, 对象不能确定, 就像书面语的交际对象不在作者面前一样, 受众也不在电视对话者面前, 言语者不能根据受众的反应随时修改调整自己的言语过程。另一方面, 受众参加信息交流是通过屏幕中介的, 受众理解话语并不能像对话双方那样完全依赖说话当时的感性特征, 受众对某些信息如特定的背景, 场合等等是不清楚的。况且受众多是家庭环境中的收看者, 具有随意性, 既可以有中途插入的迟到者, 也有一心多用的不投入者, 绝对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口头交流者, 这个特点要求电视对话语言叙述更清楚, 表达更准确, 重要的是排除歧义, 使受众在解码过程中不致出差错。因此在对话中出现了大量的完全重复应答句和局部重复应答句。

例1 主持人:你们俩感情好一点儿了吗?余显明:好多了。 主持人:好多了。 (《实话实说》 2006-01-09)

二、语言结构顺应

语言结构顺应指语言各层次的结构和结构组成的原则, 包括: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话语构建成分的选择;话语和语段 (语篇类型) 的选择;话语构建原则的选择。

应答词语不是根据词语在一个句子内部的意义、分布和功能划分出来的类, 而是根据词语在人际和句际交际中的意义、分布和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应答词语只能用于应答句, 是依托承接对方引发句的后续语, 受其制约, 与之匹配。例如:

例2 主持人:相关的部门有没有受到处理呢?驻外记者:有有有。 (中央台2004年12月25日)

例 (2) 中的引发句是一种带有方言色彩的句式, 答话人很可能从未使用过, 但由于引发句的制约, 答话人没用“受到处理了”或“采访过”之类普通话的表达方式, 却用了叠用的应答词“有”。

三、动态顺应

动态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境关系各语言结构之间相互顺应的动态性, 是Verschueren语用学综观理论的核心。宏观上, 顺应的语境因素涉及说话人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微观上, 说话人需要顺应的语境因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下文。因此, 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之间的动态顺应特征能够动态地解释交际双方在不断进行语言选择过程中的顺应作用。一是因果推理类, 即说话人根据前面陈述的事实或实证做出合乎逻辑的推理而得出的结论, 或表示一种因果关系。如“还”字应答句、“那”字应答句 、“这”字应答句。二是转折对比类, 即后话语在内容上是前话语的一种补充, 但这种补充有时是消极的。三是总结等同类, 即后话语是前话语的内容重复, 但不是词、句的简单重复, 而是变换了一个方式或换了一个角度。四是增补引申类, 即后话语增补或引申前话语的内容, 用以加强前话语的力度。

四、顺应过程中的意识凸显程度

意识凸显程度指意义产生过程中交际者的认知心理状态以及在语言选择过程中作出语言顺应时意识凸显程度。其认知心理涉及感知和表征、计划和记忆。同时, 无论顺应过程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其意识凸显程度由社会心理决定。它能够动态地解释应答语在语篇构建和语篇理解中的作用。

例3 李小萌:我想老张今天还是有收获, 回去之后有你的坚持, 有你的改变, 但是我想一定要区分开什么是孩子的需求, 什么是大人自己的需求, 真正为孩子着想, 好吗?谢谢你们。谢谢教练。谢谢小敏。

(新闻会客厅) 张惠敏:8岁的马拉松?www.cctv.com 2007年04月16日

主持人在上例中使用的谢谢等应答语和我们一般使用的礼貌用语不同, 由于语用场合不同, 具有特殊的语用意义, 比如“谢谢”在这个对话里具有结束的意义。综上所述, 可以归纳为:

第一, 应答语在构建新闻语篇中的作用有三:一是表达说话人意图、态度、期望、假设或说话人的感情;二是构建形式衔接、语义连贯的语篇;三是使话语的连贯关系明晰化。

第二, 应答语在理解语篇中的作用有二:一是减少听话人对话语理解的处理努力, 寻找最佳关联, 获得最佳语境效果;二是帮助或引导听话人对话语理解作出正确的语用推理;三是使用像那、这 、好表示语篇暂停或话题转换的元语用指示语, 可以留给听话人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处理相关话语信息。

Verschueren认为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 或者说从语言使用的特征和过程来研究语言现象”, 而语言的使用则是语言使用者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角度, 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 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上对包括语言形式和策略在内的各种语言现象同时进行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进行种种恰当的语言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基本属性或特征, 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说话人使用应答语向听话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态度, 同时帮助或引导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意义并能够顺应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成功地达到交际之目的。

摘要:传统的新闻采访理论一直关注着主持人 (记者) 如何提问, 而对采访过程中主持人如何应答涉及很少, 殊不知提问环节是所有访谈节目主持人精心准备的, 而应答的水平才是衡量一名主持人的功力的关键, 也是最能体现不同主持风格的语言要素。应答词语一般具有几种顺应性关系: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凸显程度。

关键词:主持人应答,顺应性理论,语用策略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访谈的艺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尹德刚, 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

智慧应答,让课堂更精彩 篇6

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的理念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他认为, 教师的功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上课之前的钻研教材, 另一个就是课堂上师生对话的把握, 即课堂应答的能力和机智。课堂是一种富于变化和创造性的活动, 更是一种交流的艺术。在处处充满动态生成的课堂中, 各种“意外”总会不期而至, 合理的应答能更好地把握这些真实的、也许不曾预约的“意外现象”, 使之生成充满活力的学习资源, 让课堂更加精彩。

下面就以“两位数乘两位数 (乘法竖式) ”的课堂教学为例来谈谈课堂应答。

一、把握起点, 讲究应答方式

数学知识离学生并不遥远。不要过于担心或人为回避孩子们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不一的状况, 真实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思考, 重视这些学习资源, 抓住学生真实的思维起点展开教学。

片段A:尝试计算, 初步体会

1. 启发谈话:28×12究竟得多少呢?请你试着在纸上算一算!

(几乎每个孩子都能有自己的解法, 巡视中可见有的正确、有的错误, 有的简便、有的繁琐)

2. 师:“在小组内里说说你的算法, 看看同学们同意吗?”

(几个孩子急不可耐地在组里说开了, 个别小组还有孩子站起来比划。)

3. 全班集体分享, 教师整理板书。方案1:28×6=168168×2=336

方案2:28×3=7272×4=336

方案3:28×10=28028×2=56280+56=336

方案4:竖式计算……

你们真了不起, 有这么多方法来计算出28×12的结果!

4. 回顾:“你们能看懂这里的哪种算法?谁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说说具体的想法?”

结合具体的想法出示对应的课件图例, 以便直观理解。

方案1:28×6=168 (先算半年价格) , 168×2=336 (再算全年总价)

方案2:28×3=72 (先算一个季度价格) , 72×4=336 (再算全年总价)

方案3:28×10=280 (先算10个月的价格) , 28×2=56 (再算2个月价格) , 280+56=336 (最后算全年总价)

方案4:竖式计算……

看来你们很多人想到借助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了。

5. 赏析:

现在你能理解这里的哪些算法?其中, 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方案1、2, 因为比较容易理解;方案3, 因为比较直观清晰;竖式计算, 因为它比较清楚简洁……)

在这个片段中, 课堂脉络非常清晰:从算法的呈现、到算法的分析、到初步甄别, 显得层层深入, 条理清晰。这样的效果, 与教师在每个层次中的应答方式的合理使用是分不开的。

首先, “在小组内里说说你的算法, 看看同学们同意吗?”把传统的一问一答抛给了学生群体。这是因为孩子们刚开始尝试得到自己的算法时是纷乱、无序的, 而且不论对错, 他们都有倾诉和比较的心理渴望, 此时如果立刻简单问答就非常可能出现语言表达的不到位、应答范围的窄小以及应答积极性的挫伤等问题, 让课堂一团糟。所以, 教师就在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考结果的前提下, 安排孩子们在组内交流, 给他们充分的展示空间, 先以此满足孩子的交流需求, 也以此作为一次缓冲, 让孩子在倾听和比较中稍作思考, 组织语言、完善思维。

而“你们能看懂这里的哪种算法?谁能来给大家做个介绍和解释, 说说具体的想法?”则是“浓墨重彩”地对每种算法进行了细化、剖析:先请“小讲解员”进行分析, 以这种新颖的“换位”方式来操作, 既避免了教师直接讲解的单调, 又是对他人的思维成果进行的认可和二次解读;同时教师结合讲解给每种思路配上相应的实物演示图例, 在语言和图例的双重感受中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的实际含义。

最后, “在这些算法中, 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是欣赏也是一次选择, 在消化理解各种不同算法的同时, 加深了对算法的理解。

回顾整个课堂应答的过程, 算法呈现虽多不乱, 如行云流水, 自然流畅, 原因就是教师始终紧扣学生思维, 能在“模块”设计的基础上顺势引导, 通过多种合理的应答方式, 在孩子的回答中找到隐藏在背后或明或暗的“思维”基础, 能在“接纳”孩子不同算理时更多地让孩子“说”“演”“选”, 教师只是“搭了一把手”, 帮助沟通了不同算法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和原理, 让多条路径在应答中自然呈现, 也让孩子在多种形式中为新知的构建作好了充分的孕伏。

教育是一种温暖的抚爱, 宽厚包容。孩子们来自不同家庭, 有不同的基础, 有不同的思维, 而我们的教学如果只有一条路可走, 那么课堂永远也不会异彩纷呈、深入孩子的内心。

二、找准时机, 放大应答要点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与孩子的应答“很不搭调”, 却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既定的教学思路上来;也看到只要个别学生的回答和预先的设计答案一致, 就会毫不犹豫地进入下一个环节, 教师很少有时间和耐心去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在一环扣一环的教学中, 如何能够紧扣学生思维走向进行合理引导呢?

片段B:深化研究, 优化算法

1. 初步应用, 体验个别算法的局限性。

(1) 师问:“你们现在会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了吗?”

生齐答:“会!”

(2) 老师笑了:“你们好厉害啊!那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计算29×13。”

(3) 比较交流。

你选择了怎样的计算方法呢?

为什么不选择方案1、2呢?

生1:不能算了啊!

生2 (急着补充) :13和29都拆不了啦!

老师笑了, “原来如此啊!看来这样‘拆’的方法还是有局限的哦!”

生3:就是, 不是“万能膏药”!

师:哈哈, 说得好, 那你能看懂这里的哪种算法?说一说。

2. 再次应用, 体会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1) 再问:“你们现在会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了吗?” (生有的开始犹豫)

(2)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41×94和17×79, 汇报交流。

3. 追问:你现在对竖式有什么新的感受?

生1:其实竖式还挺有用的哎!

生2:竖式和方法3其实一样的!

追问:一样在哪里?

生3:竖式其实就是把方案3分步计算的过程用竖式的形式表示出来的。

小结:是的, 采用竖式的写法不仅使计算过程清晰, 而且还便于检查。所以我们的基本算法是竖式计算,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 它的优势将会更明显。 (完善课题, 添上“笔算”)

4. 谁能完整解释竖式?

完整教学竖式。

5. 确定方向, 完整规范。

自己写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进行计算。

具体讲解竖式的格式要求和注意点。

6. 你们现在会算这些两位数乘两位数了吗?学生响亮回答:“会啦!”

仔细品味, 这个片段中应答始终围绕着“你们现在会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了吗”展开。“一问”, 是找准学生在初次尝试后激动不已的时候进行的, 得到略显盲目和自以为是的“会”;“二问”是在小受挫折后略微收敛进入思考状态时, 这时的回答是犹豫的, 是底气不足的;而“三问”则是在明晰算理豁然开朗时, 当然就是那自信响亮的回答“会啦”。在这看似简单的应答中, 蕴含着把两位数乘两位数探究的实例进行的三次不同深度的扩展:首先在“28×12”与“29×13”的对比中, 从盲目自信中去感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某些算法的局限性;然后在“41×94”与“17×79”的计算中, 进一步明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 体会竖式的普遍性和优越性, 并得出简捷的笔算写法;最后在优化算理的情况下拓展到可以用竖式来自信面对所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这是学生从模糊的感受、到本质的摸索、到精髓的获得过程, 把握学生思维的脉络, 其实也就是思维逐步深入, 知识逐步建构的过程。

三次应答, 三次升华, 算法由“多样化”逐渐转向了“优化”。这个“优化”过程不是简单的“规定”和“必须”, 而是结合具体计算进行的三次比较、三层拓展所呈现的自主选择和自我优化的渐进过程:在比较和提炼中可以感受到“拆”的局限, 发现总是可以使用一些相同的算法, 也就是数学本质的提炼和凸显过程;在思考“你现在对竖式有什么新的感受”的过程中, 孩子体会到“其实竖式还挺有用的”“竖式和方法3其实一样的”这些数学的核心价值。

某应答器天线热设计 篇7

电子元器件热流密度越来越高导致了其温度的不断上升, 从而引起了电子设备故障越来越多。据统计超过55%的电子设备失效是由于散热问题引起的。由此可见做好电子设备的热设计对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传统热设计方法是利用公式通过计算来进行分析, 或者凭借设计者的经验和大量的试验来得到结果。而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 利用Icepak软件在设计前期对产品进行热设计, 可以大大的缩短研制周期和研制经费。本文主要应用Icepak软件对某应答器天线进行了热设计, 并详细介绍了仿真过程。

1. 问题描述

某应答器天线的外形尺寸为447mm×335mm×125.5mm (长×宽×高) , 如图1所示。

其内部的主要发热元器件为一个驱动放大器模块 (热损耗为1W) , 2个推挽放大器模块 (热损耗为10W) , 2个电源模块上热源 (热损耗为0.6W) 。各元器件布局如图2所示。现要求在55℃的环境温度下, 以上4个元器件达到稳态后的最高温度都不超过85℃。

2. 初步热设计

根据设计要求, 应答器天线腔体材料选用铝合金Aluminum 6061-T6。由于2个推挽放大器热损耗功率较大, 其底面涂导热硅脂后直接与应答器腔体紧密接触。对于驱动放大器模块, 在其外部套一个多肋片式散热块, 散热块材料为铝合金Aluminum 6061-T6, 表面做发黑处理, 并与驱动放大器模块之间涂导热硅脂。如图3所示。散热块尺寸如图4所示。

3. Icepak软件介绍

Icepak软件是专业的、面向工程师的电子产品热分析软件。其具有以下特点: (1) 软件内置有大量的电子产品模型、各种风扇库及其材料库等, 可以利用现成的模型库为所求解的问题建立模型, 或从其他CAD、CAE软件包中输入模型。 (2) 可以模拟自然对流、强迫对流、热传导、热辐射、层流/紊流、稳态/非稳态等多种流动现象。 (3) 网格生成十分灵活, 针对复杂的稽核外形, 可以生成三维四面体、六面体的非结构化网格。 (4) 采用FLUENT计算流体力学求解器, 应用有限体积法求解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网格, 保证了求解计算精度问题。 (5) 分析结果可通过视图的形式输出, 包括矢量图、等值面图、粒子轨迹图等。

4. 仿真过程

(1) 建立模型。

虽然Icepak可以导入各种CAD模型, 但是模型越是复杂, 划分的网格越是多。因此导入Icepak软件中的CAD模型, 在保留其必要特征的前提下, 应该尽可能的简单 (去掉所有螺纹孔、圆角、倒角、脱模斜度等) 。如图5所示。

(2)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设置。

设置环境温度:55℃;流体:空气;气流:稳态、紊流;固体材料:Aluminum6061-T6;驱动放大器模块热损耗:1W;2个推挽放大器模块热损耗:10W;2个电源模块上的晶振热损耗:0.5W;重力加速度:9.8m/s2;加入辐射影响如图6所示。

(3) 网格划分。

因为简化后的模型没有曲面存在, 所以设置网格参数, 点击网格划分。网格划分后得到Num elements:6174743;Num nodes:6299204 (见图7) 。

(4) 求解计算。

Icepak软件采用迭代法进行计算, 执行“Solve/Run solution”命令, Icepak开始求解, 当迭代次数达到100次时, 残差收敛曲线已经完全收敛, 计算完成。图8所示为残差收敛曲线。

(5) 检查结果

驱动放大器模块的最高温度达到:75.51℃;如图9所示。2个推挽放大器模块的最高温度分别达到:73.27℃和73.64℃, 如图10、图11所示。2个电源模块上热源的最高温度分别达到:62.5℃和63℃, 如图12、图13所示。

5. 总结

经过高低温试验后, 产品满足性能要求。由此可以看出通过热仿真软件的使用, 可以在设计前期较好的处理产品热设计的问题, 减少重复性, 提高工作效率。

摘要:文章主要运用Icepak热仿真软件对某应答器天线进行了热仿真分析。

关键词:热设计,应答器天线,Icepak软件

参考文献

[1]邓元望, 袁茂强, 刘长青.传热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0.

[2]赵惇殳.电设计子设备热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3]徐波.电子测量仪器的热设计[J].电子质量测试技术卷, 2006 (7) .

[4]方伟奇, 王克军, 张明.某机载电子设备结构设计[J].电子机械工程, 2010 (3) .

课堂上教师“应答”的艺术方法 篇8

“直截了当”法。对于学生回答得非常完满的答案, 教师可直截了当地使用诸如“对”、“是的”、“归纳得正确”等来肯定, 并辅之以赞许的表情, 千万不要吝啬这些好的评价, 学生是很在意老师的嘉奖的。

“拐弯抹角”法。教师不直接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回答, 即先在学生所说的答案中找出某些合理的因素, 并适当进行补充, 帮助学生自圆其说, 然后再来个拐弯, 把学生的思路引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上一篇:直观教学下一篇:路面基层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