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了

2024-05-24

教育教学了(精选12篇)

教育教学了 篇1

理学家卡罗·德威克 (Carol't^Dweck) 发现, 相信“天生智力决定成功”的人会低估努力的重要性。这些人的逻辑是:我很聪明, 我不需要努力实践。如果让SU人知道了自己是靠努力才获得的成功, 那简直就是对天赋的侮辱。德威克曾用10年时间对400名五年级小学生进行实1 Vera Tulips验, 发现被夸聪明的孩子更容易放弃、缺乏自信、不敢冒险。后来, 她在重复实验时, 将每个社会经济阶层都纳入了自己的实验, 都发现了同样的结果, 不论男女。尤其对最聪明的女孩影响更大 (她们在大部分失败的测试中都崩溃了) 。连学龄前的孩子也未能幸免于被表扬聪明后带来的负面效应。“鼓励教育”该反思了?

研究归研究, 实践归实践

吉尔·亚伯拉罕 (Jill Abraham) 是纽约斯卡斯代尔镇三个孩子的母亲, 她的观点很典型。我告诉了她德威克关于表扬的实验, 她断然表示对于没有长期跟踪的研究结果不感兴趣。亚伯拉罕相信表扬自己孩子聪明很重要。她觉得自己的孩子成长得很好, 所以这就证明了表扬在现实世界中很管用。亚伯拉罕对德威克的研究不以为然:“我不在乎专家怎么说, 自己的日子还得自己过。”

而有些人即使接受了这个实验结果, 在实践中还是遇到了问题。苏·尼德曼 (Sue Needleman) 既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又是一位有着十一年教龄的小学教师。去年, 她任教于新泽西帕拉姆斯的山脊牧场小学 (Ridge Ranch Elementary) , 教四年级。她从没听说过卡罗·德威克, 但是德威克研究的主旨还是在她的学校贯彻了下来, 尼德曼学会对学生说:“我喜欢你不断尝试的劲儿。”她试着把她的表扬具体化, 这样孩子就能明确地知道她如何能赢得表扬 (从而得到更多表扬) 。她偶尔也会告诉孩子“你很擅长数学”, 但是她永远也不会对一个孩子说他不擅长数学。

但是这只发生在学校, 尼德曼只有作为教师时才会这么做。在家里, 她还是积习难改。她八岁的女儿和五岁的儿子倒也确实聪明, 她会对他们说:“你真棒。你做到了。你好聪明。”当我给尼德曼讲了德威克的研究后, 尼德曼说这些学术研究总是令人感觉不现实。“我读这些模拟的对话的第一反应是:‘哦, 拜托, 太假了!’”

改变“三观”也能提高成绩

在纽约东哈莱姆区 (East Harlem) 生命科学中学任教的教师就不存在这种疑虑, 因为他们已经在高中生身上亲身实践了德威克的理论。上周, 德威克和她的学生丽莎·布莱克维尔 (Lisa Blackwell) , 在《儿童发展》 (Child Development) 上发表了一个研究, 探究了一个学期的干预对于改善学生数学成绩的效果。

生命科学中学是一所著名的重点中学, 却拥有700名少数裔族和低水平学生。布莱克维尔把她的学生分成两组参加了一个有8期课程的工作坊。控制组接受学习技能培训, 实验组除了要接受学习技能培训, 还要学习“大脑发展观”——智力不是天生的。这些学生轮流大声朗读一篇关于大脑在挑战下如何长出新的神经元的文章、看关于大脑的幻灯片并且排演短剧。

“就连我在教授这些知识时, 也还是能听到学生们开玩笑叫对方‘笨蛋’或者‘傻帽’。”所以布莱克维尔教授“大脑发展观”后, 查看了学生的分数, 想知道这么做到底有没有效。

不久, 即使不知道哪些学生分到了哪个组, 老师们仍然可以挑出那些学习过“大脑发展观”的学生, 因为他们改善了自己的学习习惯, 提高了成绩。布莱克维尔用一个学期挽救了学生日益下降的数学成绩。

实验组和控制组唯一的不同就是两节总共加起来50分钟的课。这50分钟不教数学, 只教一个观念:大脑像肌肉, 努力练习就能使你更聪明。仅这点就可以改善学生的数学成绩。

哥伦比亚大学儿童拒绝敏感度专家杰拉尔丁·唐尼 (Geraldine Downey) 博士点评道:“这是很有说服力的发现。这个研究表明了你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三观’, 从而影响你的人生的。”同领域其他学者对于唐尼的点评颇有同感。哈佛大学研究刻板印象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泽瑞·班尼基 (Mahzarin Banaji) 博士告诉我说:“卡罗·德威克是个很有干劲的天才, 我希望这个研究被严肃对待, 它的结果会让人吓一跳的。”

“鼓励教育”该反思了?

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 (Nathaniel Branden) 认为自尊 (自我评价的高低。——编者注) 是一个人的最重要的方面, 自从1969年《自尊心理学》 (The Psychology of Self-Esteem) 发表了他的这一观点后, 不遗余力地帮助人们提高自我评价变成了一场广泛的社会运动。任何潜在损害孩子自我评价的事情都被禁止了。竞争变得令人难以接受, 足球教练不再计算进球, 转而给每个人发奖品;教师扔掉了红色铅笔, 批评被无处不在的、甚至名不副实的表扬所取代。

“表扬、自尊和表现同起同落”曾是心理学界的主流观点, 但现在正在经受大规模的挑战, 德威克和布莱克维尔的研究正是这些挑战当中的一个。从1970年到2000年, 有超过15000篇有关自尊的学术论文, 涉及从性到职业发展等任何事情。但是结果多是矛盾或结论不明的。因此, 从2003年起, 美国心理学大会 (APS) 就邀请著名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 (Roy Baumeister) 领导对自尊研究进行综合审查, 发起了“反自尊”运动。他的团队发现, 自尊被不严谨的科学研究污染了。这15000篇论文中只有200篇可以达到严格的科学论文标准。

审查了这200篇研究之后, 鲍迈斯特发现高自尊并不能改善成绩和职业成就, 甚至都不能减少酒精滥用, 也没有降低各类犯罪 (高攻击性的人恰恰自恃力甚高, 这就批驳了人们通过表现得具有攻击性来弥补低自尊的理论) 。鲍迈斯特甚至把这当做“职业生涯中最失望的时刻”。

现在鲍迈斯特和德威克站在了一边, 他们的研究颇为相似。不久鲍迈斯特就会发表一篇论文揭示通过表扬建立自信的方法使面临挂科危险的大学生的成绩更差。鲍迈斯特发现, 孩子的成就让父母骄傲, “表扬孩子就是表扬父母自己。”

过往的研究普遍认为表扬是有积极激励作用的。例如圣母大学的一个研究, 测试了表扬对于输球的大学冰球队的影响。实验成功了, 因为这个队伍最终进了季后赛。但是德威克则认为, 这并不能说明表扬都具有积极作用, 因为表扬和表扬是不同的, 效果会因为表扬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产生天壤之别。研究者发现, 只有当表扬很具体时才有效。在圣母大学的这个研究中, 表扬的刚好是冰球队员成功拦截对手的次数。

真诚在表扬中也同样重要。就像我们可以嗅出讽刺挖苦的评价或者不真诚的道歉一样, 孩子也审视着表扬背后隐藏的意思。只有不到7岁的孩子才按表面意思理解表扬, 大点儿的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多疑。

这个领域里的另一位开拓者, 心理学家沃尔夫-乌维·迈耶 (Wulf-Uwe Meyer) 做了一系列实验揭示孩子在看其他孩子受表扬时的表现。根据迈耶的发现, 12岁的儿童认为老师表扬你并不是你做得好, 实际上表明了你能力不足, 老师认为你需要额外的鼓励。而在青少年中, 迈耶发现, 学生觉得表扬不值钱, 老师夸你实际上是抱有积极态度的批评。

认知科学家丹尼尔·威林厄姆 (Daniel T.Willingham) 的观点认为老师表扬孩子可能不知不觉地传达了学生本身能力不足的讯息, 而老师批评学生则表达了他可以进步的意思。

纽约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朱迪斯·布鲁克 (Judith Brook) 解释说问题的关键是表扬的可信性。“表扬很重要, 但不能空洞, 必须基于一些真实的事情——一些孩子们的技能和天赋。”一旦孩子认为得到的表扬是无根据的, 他们就不论这表扬是由衷的还是不由衷的一律大打折扣。

来自里德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学者综合审查了150个关于表扬的研究。他们的元分析 (元分析和下文中的“相关分析”都是统计方法。——编者注) 结果显示被表扬的学生变得更倾向于规避风险和缺乏独立精神。学者通过相关分析发现, 口头表扬越多, 学生坚持任务的时间更短, 会经常用眼神向老师寻求肯定, 用带有询问语气做出含糊不定的回答。 (来源:果壳网, 2013-02-11)

这是很有说服力的发现。这个研究表明了你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三观’, 从而影响你的人生的。

教育教学了 篇2

教育,到底教育了谁?

教育,到底教育了谁?前几天在网上论坛无意间浏览到了一个帖子,一个女大学生要做“二奶”,我怒其不争。看完她的诉说后,我哀其不幸。一个青春妙龄女孩,家庭贫困不堪,生活无着落,食不果腹,就业困难,然而却如此有“气魄”地铤而走险。我在百度上键入“女大学生“、“二奶”两个关键词,相关的信息居然达86万条之多,我顿时语塞。先不说女大学生行为的对错与否,众所周知,近些年来全国各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一年年水涨船高。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毕业生超过600万,加上往年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又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的就业形势将十分严峻,而且大学生就业薪资待遇普遍偏低。我们也知道,我国国民素质普遍偏低,高校扩招带来的是大学入学率的上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普及了高等教育,按理说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然而结果却导致大学人才素质的普遍下降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失业。当然,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结果,但是出了问题总要解决。其实我国的应试教育历来为人所诟病,但另一个事实是:前几年南京推行的素质教育最终因升学率的下滑而不得不在广大民众的抗议声中凄惨收场。这就给我们的教育者出了一个难题,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到底该怎么办?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自杀的新闻充斥网络。通过新闻我们了解到,这也涉及到了当代社会最敏感的“贫穷”、“就业”两个词。因为贫穷而作出极端的事的例子并不罕见,但是如果这些事都与教育沾上了关系,则要尤其引起我们的注意了。要知道,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更何况一个研究生?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大学生因为就不了业而铤而走险,因为贫穷而走上绝路。这究竟是为什么?“知识改变命运”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但为什么研究生杨元元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却是“知识难改变命运”?教育,到底教育了谁?我们到了该坐下来深思的时候了。

 

谁“绑架”了教育 篇3

前几天,我所关注的一个育儿群里,有一位妈妈突然说,下定决心要移民了,甚至连几个移民国家的利弊都分析得头头是道,着实在群里引起了爆炸性的讨论。

后来了解到,这位妈妈之所以狠心要移民,是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孩子明年才幼升小,但她想让孩子报读的那所私立学校,今年的200多个名额竟然有5000多名孩子报名。这位坦承“没有什么关系”的妈妈非常焦虑:“幼儿园彻夜排队报名的噩梦才刚醒来,就马上要迎来幼升小,心好累。”

如今,房子和孩子可以说是压在80后身上的两座大山,是横亘在每一个人面前的问题。

最近,一部热映的电视剧《小别离》,讲述了不同经济条件的三个家庭,为了孩子的升学和留学问题焦头烂额,直指当今的教育现实:处于普通工薪阶层的夫妻,希望自己的学霸女儿能靠“知识改变命运”;白手起家、身家过亿的企业家,则寄希望于自己的叛逆儿子,能出国镀金继承家业;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黄磊和海清饰演的中产阶层家庭父母,他们每天的生活几乎都围绕孩子的学业,尤其在妈妈眼里,分数是一切,是跟命运、幸福、前途挂钩的。

“你今天要是进不了前一百,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是这辈子就完了。”在这部电视剧里,海清饰演的妈妈训斥女儿的这段话,让人既好笑又心酸。

这样的父母,在当下的中国并不罕见,甚至就在我们身边:为给孩子报培训班,提前40多个小时彻夜排队,报名号炒至5000元;为了能进好学校,一家人倾其所有买下逼仄的天价学区房;砸锅卖铁、卖掉房子,送孩子出国留学……

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如悬崖前的一根稻草,全家人把所有的赌注和资源都压在上面。

确实,父母们发觉,知识和教育是寻求向上流动的最佳选项。然而,在这个看起来相对公平的选项里,资源短缺、分配不均、教育成本高企却又是实打实的残酷现实,这才引得无数家长用尽力量去拼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但整个社会教育的起点已经提高,即使付出很大成本,得到的也只不过是最基础与必需的教育。生活成本日益趋高,即使大学毕业,对家庭的回报也缺乏保障。于是,留学和移民成为部分中产家庭杀出的一条“血路”。

这两天,“Loser妈妈”俨然成了新网红,她的蹿红源于其撰写的一篇名为《永别了上海》的离别信。离婚后的这位妈妈,带着4岁的孩子,本想去北京安身立足,却被那“投入与回报不匹配”的教育成本吓退。于是,一怒之下带着4岁儿子,花费200万移民英国。

有人说,这是中产阶层的焦虑。这些社会精英,受过教育、经历过贫穷、看过人脸色却又脆弱不堪,他们因为地位的焦虑而非常重视教育投资,希望自己的孩子继续接力,向更高的社会地位跃迁,所以才不惜重金,努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当他们觉得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时候,留学和移民就成了他们对这种竞争生活的别离,告别压力,告别单一价值标准。

但是,我们还得追问,焦虑难道仅仅是因为孩子读书的压力?《小别离》里,童文洁不仅希望孩子复制自己过去的刻苦上进,还要超越自己;吴佳妮自己年轻时没有出国,过得不如意,希望孩子早出国享受更好的教育,有一个灿烂的将来。在她们为了孩子的用苦良心背后,是否也是为了自己。我们呼唤教育改革的同时,也需要静下来想一想,我们给孩子提供了多少陪伴,又给孩子多少自主的选择。

免费了,还是“穷”教育? 篇4

这是审计署刚刚公布的对全国16个省54个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部分调查结果。没有对严重违规者的指名曝光, 也算不上一次“审计风暴”, 只是让公众对于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真实状况有所了解, 其中传达的信息, 却足以让人心惊。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落实, 拖欠、挪用严重, 在教育投入以县、乡镇为主的时代里, 几乎是多数农村学校的生存常态。直到国家修订《义务教育法》, 发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 才为农村教育勾勒了一幅崭新图景。近几年里, 这图景正渐变为现实:2007年开始, 中央财政拿出500亿元消化农村学校积欠债务, 还分3年增加470亿元, 用来推进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中西部的教育投入终于变成以国家为主、地方拿小头的结构;农村孩子们先于城镇同龄人享受了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的待遇, 似乎不再有因经济压力而辍学的危险。不少人都为农村孩子的未来长舒一口气:“种田不纳税、上学不交费, 和谐好社会, 农民得实惠”。

审计署的报告却让人重生忧虑: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 国家的钱层层下拨途中, 竟然还有“雁过拔毛”之忧。巨额资金的支出, 如何保证用在刀刃上?义务教育全免费的阳光, 农村孩子究竟有没有感觉到?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 根由何在———是历史欠债过重, 是多年挪用教育经费已成了习惯, 还是个别人私欲膨胀?

也许都有。如果你逐个去调查, 有关学校和有关部门恐怕都会有一长串“不得不”的理由。毕竟, 国家下拨的只是学生“免费”后的部分缺口, 而不是学校全部开销;毕竟, 许多地方财政收入不多养人不少, 处处等着用钱, 别说为教育这样的“软投入”掏腰包时小气, 连上级拨款也难免要打截留、挪用的主意;毕竟, 不少学校都有旧债未偿, 而且, 也很少有严格的经费管理监督机制。

然而, 最根本的原因或许还在观念上。虽然十多年前就人人会说“再穷不能穷教育, 再苦不能苦孩子”, 但直到今天, 在最基层的乡村, 那些面向真正农家子弟的学校, 有不少依然穷困薄弱。一遇意外波折, 苦的, 依然是孩子。

教育超载了! 篇5

教育超载了!

云南省巧家县白鹤滩镇中心学校 詹道琼

每当我看见超载的车被路政人员或交警拦下、卸载时,就会想到:我们的教育也超载了,怎么就没有人拦下、卸载呢?车辆超载,压坏的仅仅是一条路,路烂了还可以重修,可人压坏了,还能修吗?这让我十分困惑。

当教育被绑上功利的战车的那一时刻,它就已经超载了。当教育成为一种获取功利的手段,或教育成为一种“政绩”的时候,它就在加负中沉默了,而对减负却往往是不屑一提的白眼。

何谓教育超载?当一个学生总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赶不完的课外辅导时,教育就超载了!每当早晚放学了,学生还被关在教室里时,教育就超载了!每当学生放学进家门,就忙着赶作业,到晚上十点来钟还没有做完时,教育就超载了!每当学生在学校或学习的时间超过了10小时以上或学生周末被赶进了另一所学校时,教育就超载了!……

一个天使般的小姑娘,读一年级时就被要求写日记。它每天回家的第一件大事,总是含着眼泪,挂着苦脸,找人教她写日记,因为她还有许多字写不出,不知道怎样表达――可以说,她还无力写日记。当读到二年级时,她又被要求写作文了。她用同样的方式,找人教她写作文,因为她的爸爸、妈妈都是识字不多的农民。当她读到三年级时,正值寒假,妈妈已给她卖了漂亮的过年新衣。可是,她却一点儿也不高兴,时时苦着一张脸,原因是:语文老师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考90分以上,否则就抄语文每课本上1课10遍。而她语文恰恰考了87.5分,结果理所当然成了抄课本的对象。别说她不高兴,就连一家人都没有过上一个好心情的年。

一课抄10遍,怎么抄得完呀?家长代抄吧?又有违教育,有愧老师。一个寒假,小天使几乎是以泪洗面地打发日子。临近开学,实在抄不完了,文化不多的父亲只好说:“抄不完算了,老师不收你,我去跟她拼了。”……此时,“小天使”所接受的教育超载了!

在中国大地上,像“小天使”这样的例子绝非个例。因为,在“小天使”生活的那个城市,许多家长无法辅导和陪孩子完成作业,只好每月出个两三百元把孩子送到课外课业辅导站来完成每天的作业。部分教师呢?也在自己的家里力办起了作业辅导班。当课外作业要人辅导才能完成时,教育超载了!

在农村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时常会见到太阳落山了,孩子才像受惊的小鹿从学校里野叉叉地往家里跑。问为什么,他们说是“被老师留下来做作业”。有的学校甚至还出现过两位教师每天轮流卡学生的现象。更令人好笑的是,有个别教师竟然将饭端到教室里边吃边卡学生。有一位教师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做作业,自己去吃厨汤去,晚上九点多钟回校,才发现学生还被关在教室里。……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农村的教育也超载了!

每当中午或下午,走进学校,看到的是80%以上的学生在忙着赶作业,而看不到一张张笑脸,听不到一阵阵欢声笑语时,这个学校的教育超载了!

我深深地知道,当我喊出第一声“教育超载了”时,我已得罪了众多的人民教师。他们会认为我把他们所付出的汗水、心血当作驴肝肺了。但是,为了救救那些“被压扁了”的孩子,我也只好冒昧了。

作为一名教师,可否想过,当你把过重的负担压给学生时,他们势必会碰到以下问题:

首先,过重的负担压得学生感到读书不是一种快乐,而是一种负担,从而害怕读书,这样你就培养了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近年中国的国民阅读率一直走低,你是否想过这是为什么?一个不喜欢的`读书的人,还能做祖国的栋梁吗?还是一个健康的公民吗?

其次,过重的负担势必会让学生花过多的时间去完成负担,也就势必减少了他们锻炼身体的时间,了解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时间,与家长相处、与朋友玩乐、适应社会交际的时间,自己参与生活和生产实践和独立探索科学奥秘的时间等。假如学生人人成绩都优秀,却没有健康的身体,对社会一片茫然,对任何事都没有热情,叛逆而又不合群,自大和自卑集为一体,而且动辄要跳楼,动辄要杀人,你能认为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庸文化,任何事情都很讲究一个度。这个“度”理应成为教师从教的准则。事实证明,任何事情只要超过限度,就必然走向反面,成为一种灾难。攀到顶峰必然要下坡是一种规律,教育超载也同样是一样的道理。

国家的减负令走不进教育的高地,走不进教师的心里。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国家的未来,请放放孩子了吧!

谁推动了“过度教育” 篇6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近年来中国家长的集体口号,虽屡遭反思,可从未被颠覆。按吴建民的说法,总的趋势是“起跑线”越来越提前。

不少幼儿园把小学内容提前教了,各地学前班非常活跃,不少年轻母亲刚怀上孩子几个月,就开始上各种学习班,听音乐,读诗,朗诵莎士比亚剧作,认为不进行“胎教”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基础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的“度”究竟如何把握?近日,众多教育界专家聚集在国务院参事室举办的“为了孩子健康成长”论坛上,分析“过度教育”现状、成因和负面作用。

幼儿园隐性“小学化”不易被发现

“每个儿童的起跑线是不同的。”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告诉本刊记者,教育如果超越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不仅不能促进儿童的成长,反而可能会阻碍其成长。

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在论坛上用“播种的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期望,收获的是‘伤在起跑线上’的苦果”来概括过度教育的困境。

过度教育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当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幼儿园教室里没有玩具和其他教育材料,所教内容却有大量的识字、计算、拼写等,不仅有书面教材,有的幼儿园还配备了作业本,老师不采用游戏和活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而是采用了讲授式教学,幼儿端坐静听,课上课下还要进行识字、拼写等训练。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虞永平告诉《望东方周刊》,显性的“小学化”在我国当前部分地区存在着,尤其是在一些学前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更为严重,而隐性的“小学化”则不易被发现。

隐性“小学化”使幼儿失去了幼儿应有的自由,教育过程失去了趣味和快乐。这种隐性的“小学化”现象存在于各地幼儿园,一些拥有闪亮光环的大城市知名幼儿园也难免会有这种现象存在。

不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小学化”,对幼儿而言无疑增添了没有必要的负担。为防止“小学化”倾向,教育部将成立“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旨在加强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专业咨询和指导,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严禁在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

多个地方政府近两年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规范来约束“小学化”倾向。广东省于2011年下发了《关于规范学前教育办学行为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的通知》,出台了不准搬用小学教材、不准进行任何形式的测验和考试等五大严防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禁令。

江苏省于2011年公布的《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草案)》中明确强调,“禁止以集中授课方式实施汉语拼音以及汉字读写训练、数学书写运算训练、外语认读拼写训练等违背学龄前儿童成长规律的教学行为。”

而教育主管部门良好的“官方意图”要落到实处却并不容易,其中的一大阻碍来自父母家长的认识。

辽宁省东辽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2010年开展了对当地17个乡镇的中心幼儿园、32个民办幼儿园的调查,调查显示有65. 49%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在幼儿园学小学的课程或加强拼音识字写字算题教学很有必要,可以减轻孩子上小学的负担”。幼儿教育机构正是抓住了家长的这种心理,而扩大了“小学化”的市场。

上海最近取消少儿英语星级考试引发的舆论争议,也是类似官方减负与民间诉求之间的博弈。

教辅这个产业链损害教学秩序

双语教育对儿童思维发育是否有利无害?小学二年级之前是否应当学数学?当这些基础教育领域的问题在正规教育体系内尚且缺乏科学结论时,市场化教育机构的大幅广告则给出了斩钉截铁的肯定。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长期关注基础教育,在他看来,当下许多过度教育观念的流行都是源于现实压力。“虽然讲义务教育,可是城乡中小学教育条件有天壤之别,同样在城市,学校所享有的教育资源也相差悬殊。这种差别是教育资源严重不均造成的。”温儒敏说,正是这种不均,让家长们迷信各种提前教育、过度教育,“近年来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强,办学硬件改善了不少,但软件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温儒敏说,一些原在西部或相对落后省市工作的优秀教师,纷纷被“挖”到京、沪、粤等省市,同一地区普通学校的优秀教师也集中到重点学校。农村情况则更严重,乡镇普通中学基本消失,一个县的重点中学,往往囊括了全县半数以上教学资源。“最近十多年,虽然出台一些措施抑制教育资源的失衡,但情况似乎没有彻底好转。”

“一边是学校本身的两极分化,是教学资源的愈加畸形的分配,一边讲让家长们放心让孩子就近上学。凡是有点条件的人,都想把孩子送到资源优厚的重点中小学上学,这个‘起跑线’一开始就不是同一条线,社会怎么能不紧张?”温儒敏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告诉《望东方周刊》,“起跑线”口号的背后已形成错综复杂的价值链和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学校搞课改,提倡减轻孩子学业负担,可是一些商家与学校某些环节结合,又要孩子上各种班。“政府部门想实施有效的课改,就必须对这种损害教学秩序的商业行为有切实的抑制措施。关键则是切断既得利益者形成的阻力。”朱高峰说。

“教辅的利益链涉及学校、教师、教材编撰者、出版机构、教学机构经营者、各种中介组织等,其中有些是公开的活动,有些则是若明若暗的,并且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机构、活动混杂在一起,真假难辨。”朱高峰说,“广大学生和家长是直接受害者。问题在于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使得家长和学生们更多时候自觉自愿,甚至是抢着来受害,实际上他们是被绑架了。”

淡化竞争性的教育政策

针对过度教育问题,参加上述论坛的多位专家都把矛头指向了“教育产业化”弊端。

朱高峰指出,基础教育中利益集团的存在是办教育以营利为目的的必然产物。教育行政部门不仅需要否认教育产业化,还需要对教育产业化的种种表现及其后果进行研究和清理,以遏制教育产业化的不良表现。

“国家投入不够,学校就要自己去赚钱。赚了一些钱,可风气坏了,一些人的心野了,一些老师没心思了。市场化对基础教育的伤害是致命的。”温儒敏认为,现在需要有更强硬的措施摒除产业化对过度教育的不良影响。

“单纯就利益链本身来解决过度教育问题也是不可能的。”朱高峰说,还要从社会需求、基本制度等方面来澄清问题、提出办法。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论坛发言说:“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原则上大家都同意,但付诸行动,还会有困惑:校长也不愿教师和学生压力太大,但升学率降低怎么办?教师也不愿让学生太苦,但学生成绩下降怎么办?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太累,但将来上不了好学校怎么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巡视员朱慕菊告诉《望东方周刊》,过度教育问题从根本上而言,可以说是教育体制竞争性的负面影响。“升学率成为教育领域的GDP,这一竞争性不可避免地传导到政府部门对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要扭转不良的竞争,政府需要系统地介入和解决,淡化竞争性的教育政策。”

《小红松救活了》教学 篇7

师:这篇课文就是讲马永顺爷爷和小红松之间的故事。你先练习读课文, 有不认识的字问一问同学或老师, 不好读的句子反复读一读。

(教师引导练习读课文, 自由读, 个别读, 集体读, 逐段朗读全文, 结合文意纠正不正确的读法。)

师:我们在“马永顺爷爷”和“小红松”之间加一个词, 连成一句话, 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加上什么词?

(学生提出的词语有:帮助、救助、保护、抢救等, 最终选择“抢救”一词。)

师:我们看根据第二自然段改写的一段话。 (出示:马永顺爷爷见了。跑过去, 俯下身子, 把小红松立起来, 他在根部培了土, 用脚踩了踩。) 这里写马永顺爷爷抢救小红松, 写了几个动作?

生:写了五个动作, 第一个是“跑过来”, 第二个是“俯下身子”, 第三个是“把小红松立起来”, 第四个是“培土”, 第五个是“踩”。

师:总结得好。 (板书:跑、扶、立、培土、踩) 什么是“俯下身子”?

生:“俯下身子”就是弯下身子。 (学生做弯腰的动作)

师:这里的“把小红松立起来”, 谁立起来了?

生:小红松。

师:“立”是谁的动作?

(学生各持己见, 争论不休。)

师:我想个解决办法, 你把“立”这个词换成别的词, 保持意思不变, 你再看看就明白了。

生:把小红松“扶”起来。

生:把小红松“竖”起来。“立”就是“竖”和“扶”的意思。

师:你再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怎么写马永顺爷爷抢救小红松的, 你除了能看到马永顺爷爷的动作之外, 还能知道些什么?

(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生:我觉得还写出了马永顺爷爷的心情。

师:对。有人说, 阅读是心与心的交流, 心与心的碰撞。所以, 我们读书的时候不满足于知道马永顺爷爷是怎么做的, 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他的心情, 要读到人物的心里去, 知道他是怎么想的。这就要进行品读, 像喝茶一样, 慢慢地品它的滋味。现在老师读, 你来品, 品一品马永顺爷爷抢救小红松时是什么心情, 他都在想什么? (师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生:马永顺爷爷当时非常着急, 非常心疼。

生:“急忙跑过来”, 说明他要赶忙跑过去, 要不然小红松就会有生命危险了。

生:“俯下整个身子”, 就是他整个身子都蹲下去。这表示他特别心疼小红松。他怕动作太大, 伤着小红松。

生:“像扶起他的孩子似的把小红松立起来。”他的心里是把小红松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因为小红松特别珍贵。

生:他在根部培了土, 用脚踩, 直到小红松稳稳地站直了才停下。他怕踩不实, 小红松立得不牢固。说明他很不放心小红松。

师:你再读这个自然段, 体会马永顺爷爷抢救小红松时心疼的感受。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读得非常好。全班自由读。)

师:把书反扣在桌上, 结合黑板上这五个动词的提示, 背诵这一段。

(全班同学背诵第二自然段)

师:老师没有让你背诵, 你为什么能把这一段背下来?

生:因为我们读了许多遍。

生:因为我们刚才用心去体会马永顺爷爷内心的感受, 印象很深。

生:因为我们对这段话的内容都理解了。

生:因为老师黑板上的几个词语起到提示的作用。

师: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就是:熟读、理解、用心体会和掌握表达顺序, 这四点是背诵的诀窍。这都是谁告诉你们的?

生:是我们自己总结的。

师:好, 我们要学会在学习中反思、总结学习方法。这样你就在学习的同时学会了学习。

师:在马永顺爷爷心里, 这棵小红松不只是一棵小树, 而是什么?

(十几名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理解, 内容包括:是马永顺爷爷朋友、自己的孩子、知己、心肝宝贝、身体的一部分、掌上明珠、伙伴、家里的一员, 还有的说是一个生命、一块宝石、栋梁之材。学生将这些理解写到黑板上。)

师:下面, 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继续体会人物的内心, 练习读好马永顺爷爷的语言。好, 下面有三处马永顺爷爷的语言, 第一处在第四自然段。

(生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马永顺爷爷此时是什么心情?

生:十分生气。

生:他特别伤心, 特别痛心。这个小伙子怎么就不拿小红松当回事啊!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范读、自由读。其中两名学生将“一棵小树, 一根栋梁”读成“一棵小树, 一棵栋梁。”)

师: (板书:一棵小树, 一根栋梁。) 为什么“小树”前面用的是“棵”, 而“栋梁”这个词前面用的是“根”呢?因为, “一棵”后面的词语一般是植物, 像树和草;而“根”后面词语一般是指长条形的东西, 如“一根绳子”“一根栋梁”。那么同学们读错了, 还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是“栋梁”。在北京, 同学们见到过许多古老建筑。这些建筑在建造的时候, 先要打好地基, 在地基上放上石础, 再在石础上立上柱子。在前后的两根柱子之间加上房梁, 在房梁上架上房檩, 这些房檩中最上面的一根檩叫做脊檩, 这根脊檩在古书上叫做“栋”。 (教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 你们看, 这时, 柱子、梁、檩、栋, 已经不是树, 而是造房子用的木料。后来人们就把“栋”和“梁”合起来, 组成“栋梁”一词, 指最重要的建筑材料。那么“栋梁”一词前面就不是用“一棵”而是用“一根”。请你们读这个词。

生: (齐) 一棵小树, 一根栋梁。

师:好, “栋梁”这个词后来也指对国家建设、对社会非常有用, 能担负起重要任务的人。这样的人才, 叫栋梁之材。你们现在还是小苗苗, 等你们长大了就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都要为国家贡献力量。

师:课文里还有两处马永顺爷爷的语言。这次, 你们自己体会自己练习朗读。

(学生自由读, 体会。)

(两位同学到台前练习朗读第五至第八自然段。读得很有感情。)

生:第六自然段里, 马永顺爷爷很真诚、很认真地对青年拖拉机手讲道理。第八自然段里, 马永顺爷爷看到小红松被救活了, 特别高兴。

师:谁来读马永顺爷爷高兴地对大家喊的话。

生: (大声) “快来看啊, 受伤的小红松活了!”

师:请你们换上你们写的这些词语 (用手指黑板上学生写下的板书) , 高兴地对大家喊, 喊之前想一想, 把“小红松”这个词语换成你写的词语时, 这句话应该怎么说。

生:快来看啊, 我的伙伴又回来了!

生:快来看啊, 我家里的成员又回来了!

生:快来看啊, 我又可以和我的朋友在一起了!

生:快来看啊, 它又可以做祖国的栋梁了!

生:快来看啊, 我孩子的病痊愈了!

生:快来看啊, 我的掌上明珠失而复得了!

生:快来看啊, 我又找回我的心肝宝贝了!

生:快来看啊, 我的一部分又回来了! (众笑)

师:你等等吧, 这句话通顺吗?什么叫“我的一部分又回来了”?

生8:就是说我把小红松说成我身体的一部分, 是我的一块肉、我的筋骨。

师:那你想想应该怎么说, 句子就通顺了。

生:快来看啊, 我身体的一部分又恢复生机了!

生:快来看啊, 我又可以和我的知己聊天了!

生:快来看啊, 这块宝石又可以放出迷人的光芒了!

生:快来看啊, 这个小生命多么顽强啊!

师:说得真好!马永顺爷爷把林场里所有的人都喊到这里来, 那个青年拖拉机手也来了。他回想起这件事的经过, 明白了一个道理。他把这个道理告诉大家, 在场的人都受到感动了。你猜猜他说的是什么, 写下来。

(学生练习写话)

生:我以后工作时要小心, 不再撞伤小树。它也是一个生命啊!

生:我明白了, 它现在是小树, 将来就是一根栋梁啊!

生:我错了, 我不应该把它看得那么渺小!

生:不管大小, 每一个生命都应得到保护!

生:不论是人还是树, 我们要爱护每一个生命。

生:人类的朋友不仅是人类, 树木也是人类的朋友。

师:同学们的理解很深刻, 我们也为青年拖拉机手的进步而高兴。

师:课文先学到这里。老师要留作业。 (出示作业要求: (1) 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自然段创作一幅书法作品。 (2) 将课文内容编成童话故事, 讲给爸爸妈妈听。 (3) 将课文内容编成一个小品, 几名同学一起排练演出。 (4) 创作一个宣传爱护树木的公益广告。 (5) 将课文内容画成一套连环画, 配上文字说明。 (6) 搜集马永顺爷爷植树的故事, 讲给同学们听。)

师:以上作业任选一项完成。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下课。

附课文原文

小红松救活了

“突突突突……”一个青年拖拉机手从小兴安岭的林场往外拉木材, 一不留神, 一棵小红松被撞倒了。

马永顺爷爷见了, 急忙跑过来, 俯下整个身子, 像扶起他的孩子似的把小红松立起来。他在根部培了土, 用脚踩了又踩, 直到小红松稳稳地站直了才停下来。他心疼地说:“红松是小兴安岭的珍贵树种, 生长得慢, 这棵小红松起码5岁了。”

那青年拖拉机手嘻嘻哈哈地笑着, 满不在乎地说:“您不要费劲扶它了, 林子里有的是大树。”

马永顺爷爷的脸刷地变了, 嘴唇颤抖着, 好一会儿才说:“小伙子, 咱可不能光顾眼前, 不管将来啊。现在碰倒的是一棵小树, 它长大了就是一根栋梁啊!”说着, 他解下身上背的水壶, 打开盖儿, 往小树的根上浇水。

那青年拖拉机手急忙走过来, 说:“在山上找水很困难, 您的水倒不得啊!”

“怎么倒不得?”马永顺爷爷浇完了水, 认真地说, “小红松受伤了, 就得抢救, 它现在比人更需要水啊!”

那青年拖拉机手脸红了, 也急忙把自己带的一壶水“哗哗”地倒在小树根上。

我们怎样误读了教育? 篇8

人生不是短跑。

即便起跑跑得很快, 但可能是一个趔趄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不少父母的“至理名言”。

在浙江省教育厅巡视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绪培看来,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有两种表现, 一是过度学习, 一是超前学习。

他说, “人生是长跑, 不是短跑。即便起跑跑得很快, 但你跨出的一步可能就是个趔趄。”

从入校起, 孩子们就感到学习是件可怕、痛苦的事。每每高考过后, 就是他们的“幸福时刻”, 撕书、抛书, 那些镜头印在人们心中的不知是悲楚还是无奈。

“也许, 我们压根都不想给他一个幸福的童年, 这可能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感叹, 很多家长、老师、长辈都是这么教育孩子的:“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

其实, 一些常识性的东西现在却被搅乱了。我们把孩子囚禁了, 在学校里, 他不能自由地跑跳;在家里, 他不能随意地玩耍。大人们恨不得把他们的时间都填得满满的。无疑, 这是一种剥夺——剥夺幸福、愉悦、成长的感觉。

那他还是孩子吗?将来一定能幸福吗?“成人对儿童的自身关注不够, 童年的秘密远没有发现。”朱永新认为, 童年的经历在人生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 儿童意味着什么, 我们还不清楚。

会不会有这样的念头:老师已不再是老师, 而成为训练师。在题海战术里, 孩子们都跟着题走, 甚至形成条件反射——看到题目就会做, 一做就对。

“没有一个知识结构、方法论, 反倒把高层次思维转向低层次训练。最终来讲, 这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张绪培说, “长此以往, 没成才, 就夭折了。”

2. 竞争

教育, 让人成为人。

各国对教育理念更强调的是沟通、合作

“不鼓励竞争, 没有班干部, 不设三好生, 甚至体育运动会都不评名次。任何形式的竞争都不提倡, 超出我的想象。”一次对话让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对日本的教育吃惊不小。

国内教育, 单一个“小升初”早把人折磨得够呛。有人形容这也不过就是人生竞争的一次试水, “惨烈”还在后边。

这可是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要么在点招大军里成为牛孩, 脱颖而出;要么在众多学生中, 首先要成为那30%里的“三好学生”;之后, 你还得有各种各样的评价, 再达到“推优标准”;最后, 你才获取一个“推优”名额。最终的结果, 你可能推上, 也可能轮空。决定命运的是计算机。

“95分与90分差别很大吗?我们为何要分得那么清清楚楚, 让学生们在压力下不断竞争?”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不解。

你上去了, 我就下来。使坏, 扭曲, 真善美变成反面, 教育却导致反教育。

谁更接近真理?“教育, 让人成为人, 成为真正的人。”杨东平说, 各国对教育理念都是强调沟通、合作、团队, 需要的绝对不是竞争的东西。老教育家吕型伟有一句话有道理:发展是硬道理, 但是也要讲道理。

“其实, 我们应当反思、检讨中国教育哲学, 我们的教育哲学究竟是什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周作宇认为, 改来改去, 要改的是两样:一是秩序, 一是惯性。我们要清楚调整背后支撑的东西是什么?惯性就是最后要触及的。

《我长大了……》教学设计 篇9

1. 指名一位学生介绍自己的家长或熟悉的老师。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评价注意欣赏、鼓励和建议)

2.同桌互相介绍, 然后推荐2~3名优秀者上台介绍。师生评价。 (注意从自信心、有礼貌、说清楚、说明白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学情预设:

生1:我的妈妈是一位医生, 医术很高, 来找妈妈看病的人很多, 对每一个病人妈妈都很耐心。每当病人痊愈时, 就会看到妈妈那一脸的笑容。我为有这样的妈妈而感到自豪。

生2: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农民, 他们特别会种庄稼, 我家地里的庄稼总比别家的好, 每年打下粮食都要上交爱国粮。农闲时候爸爸还爱下棋, 而妈妈却喜欢看电视剧, 经常一边看, 一边掉眼泪。我好喜欢我的爸爸和妈妈。

3.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图,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图上都画了谁 (你还想到谁) , 他们在干什么, 也可以用上句式:我猜他 (她) 是, 因为。

教师小结:

是呀, 咱们的家人, 图上的叔叔、阿姨, 有的是教师, 有的是医生, 有的是工人……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工作很辛苦, 他们是对祖国有用的人, 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你们现在是 (生:八九岁) 的孩子, 再过二十年, 就 (生:二十八九岁) 了, 到那时候, 将做什么呢?揭示课题:“我长大了……”

设计意图:

(1) 由学生身边的人物进入, 在初步交流中为人人参与引入话题。 (2) 通过观察课本图, 互说图意, 同时联想图外人物, 了解学生观察、表达的基础, 完成目标, 同时准备进入下一个目标。

【情境二】激活兴趣, 感知话题

同学们, 你们长大了都想干什么呀?学生争着发言。教师小结, 这就是你们的“理想”。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理想, 才会有努力的方向, 前进的目标。

1. 放录音。请同学们听听录音中小朋友谈他的理想。一边听, 一边想, 待会儿评评他说得怎么样, 行吗?

播放录音:我想当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能把我们带入知识的海洋, 是教师把一批批学生送入大学。没有教师, 就没有千千万万为祖国做贡献的人。教师是社会上最有用的人。

2. 组织评议。评议要点: (1) 先说什么, 后说什么。 (2) 句式。 (3) 用词。

生评:这位同学说清楚了他的理想, 也让我们听明白了他选择当教师的理由。我还欣赏他用了“一批批”“千千万万”的词语, 说明教师培养的学生很多。

3.每个同学在座位上自己先说说。 (练说自己的理想及理由)

4.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也可以找自己的好朋友说。 (注意把话说清楚, 还要听明白对方的话, 也可以给对方做点评)

展示:

生1: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解放军。因为解放军穿着军装很威武, 还能打坏蛋、保卫祖国, 所以我要当解放军。

生2评:你说得真好。既说清楚了你的理想, 也说清楚了理由。我很欣赏你用了“因为……所以……”的句式。

……

设计意图:

听录音的目的是创设一种情境, 增加课堂趣味性, 引导学生能认真听别人讲话, 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学会倾听;自己先说, 然后互说, 目的是给学生思考、练说的时间, 学习表达, 从而学会表达。

【情境三】尝试体验, 感悟话题

刚才同学们把自己的理想说给了你的朋友, 现在我们做一个“谈理想”节目。你们上过电视吗?想上电视吗?那首先要接受记者采访, 你们被记者采访过吗?让我们练一练怎么样?

1.师生模拟。

(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 听后准备做评价) 教师邀请学生参与, 师生商榷记者与采访对象需要的模拟道具、交流方式, 达成共识, 师生模拟采访。

模拟要点: (1) 记者上前, 与学生互相问好 (握手) 。 (2) 记者了解对方的理想是什么, 对方应对。 (3) 记者了解对方选择理想的理由, 对方回答。 (4) 双方互相致谢。

示例预设:

记者:你好, 小朋友。 (握手)

嘉宾:你好, 记者阿姨 (叔叔) 。 (握手)

记者:我们今天做一个节目, 话题是“谈理想”。我想了解你的理想是什么?

嘉宾: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

记者:为什么要当科学家呀?

嘉宾:因为科学家可以研究出“神舟号”“导弹”等各种高科技产品。他们虽然很辛苦, 但是他们的工作很有价值。

记者:这个理想很伟大, 你准备怎么实现你的理想啊?

嘉宾:我现在就要努力学习, 成为最优秀的学生。

记者:相信你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今天的采访就到此结束, 再见!

嘉宾:再见!

2.学生评价。

评价要点:有勇气、有礼貌, 听清楚、说明白。

3. 指名模拟。

同学自找朋友模拟练习, 竞争中选出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 评出最佳小记者和最佳嘉宾。

4.师生评价, 评奖。

设计意图:此环节分四步进行, 这是对话题内容的分步训练。师生模拟要示范到位, 评价也一定要引导到位, 完成目标。学生体验, 入情入境学习表达。这样设计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 更有利于学生下一环节的综合表达。

【情境四】游戏表演, 学会表达

如果说刚才的采访稍有点紧张的话, 现在我们放松放松。我们做个猜理想游戏。

1.宣布游戏规则。 (1) 动脑筋想想, 你的理想可以通过怎样的动作表现出来, 想好就上台。 (2) 上台的同学摆造型, 教师点名, 台下的同学猜。 (3) 如果猜对了, 台上同学要说:“对, 我的理想就是……”然后还要说出你为什么会有这个理想。

2.学生活动。 (选几个学生, 根据情况而定)

活动预设:

叫四名学生上台, 甲:握枪姿势;乙:写字姿势;丙:开车姿势;丁:跳舞姿势。

指名同学猜, 然后互动完成。

生1:丙摆着手握方向盘的姿势, 我猜你的理想是司机。

丙:对, 我的理想是司机, 因为司机可以跑运输、拉旅客, 还可以到处环游。

生2:丁同学摆着跳舞的姿势, 我猜你是想当舞蹈家。

丁:对, 我很想当一名舞蹈家, 在舞台上为观众带来快乐, 让所有观众成为我的粉丝。

……

3.小结评奖。

4. 课堂总结。

这节口语交际课, 我们谈了自己的理想。其实, 理想光说不行, 有了理想, 还要努力去奋斗, 才能把美好的理想变成现实。老师衷心地祝愿你们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

设计意图:此环节分四步进行, 这是对话题内容的综合训练。要讲清楚游戏规则, 活动要在主动积极的气氛中进行。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表现, 在情境中表达, 在交际中学会交际。

美术欣赏教学迎来了“春天” 篇10

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 农村学校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学校已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 多媒体逐步进入了农村中小学课堂。新课程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在广大农村教师心中生根、发芽。经过几年的应用和摸索, 我发现多媒体的运用犹如“催化剂”一样给农村美术欣赏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教学模式

过去的美术欣赏课, 我们只能搜集一些教学挂图口头讲解, 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惟一主角, 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增长了知识, 培养了能力, 形成了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教学模式, 使教学方式向多样化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由于多媒体技术能以交互的方式, 将图像、声音等直接展示给学生, 从而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 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学习乐园, 进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 让学生既能对某一作品的全貌进行赏析, 又能对其中某一局部进行细致观察。在欣赏建筑园林艺术时, 我还将它的内部结构通过屏幕一一展示出来, 或者按一定的行走路线进行内部游览……所有这些无一不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上美术欣赏课时不再感到枯燥无味。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开阔了学生眼界

采用多媒体教学后,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大为改观。欣赏经典名著时, 只要教师用鼠标轻轻一点, 某一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简介就会出现在学生眼前。不但可以看见作品, 画家的相关作品以及与这一画家有关的同一画派的作品都会尽收眼底。这样, 学生就能以直观的方式, 对作品画面进行描述。

多媒体的运用使美术欣赏课的容量明显增大, 农村孩子足不出户就能够欣赏到故宫、巴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世界一流博物馆的馆藏艺术珍品。学生身在课堂, 却能打破时空的局限, 跨越古今, 驰骋中外, 在绘画长廊里漫步, 在想象空间中飞翔。寓审美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眼界开阔后, 学生的绘画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并最终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学生能力

以前, 我们上美术欣赏课, 最大的资源是教科书。而且, 教科书的插图旁往往有一些参考性的评述文字, 这就造成学生在评述作品时不加思考, 直接读教科书上的原文,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运用多媒体课件后, 我将这些作品直接投射到屏幕上, 让学生合上教科书, 自己观察、思考和揣摩, 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再向全班同学汇报。这样学生不再囿于教科书上对名画的欣赏评述, 思路开阔了, 创新思维的火花在美术欣赏课上碰撞、迸溅,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别“冷落”了写字教学 篇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规范、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的确,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因此,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多年的低段写字教学中,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正确书写的技能

1?郾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要想写好字,先要懂得执笔的方法,并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许多一年级学生入学前已能够握笔写字,但由于家长和部分幼儿园教师的忽视,不少学生的执笔方法并不正确,这样就会影响学生今后写字的质量和速度,所以要求低段教师在学生一开始学写生字时就要仔细观察,悉心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对于少数有困难的学生,更要耐心指导,反复纠正,务必达到要求。

2?郾指导学生学会“读”字。书写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观察、仔细分辨例字的整体形态,间架结构、笔顺笔画,逐步领会字的基本笔画的特征及各笔画起笔、运笔、收笔的基本方法。观察得越仔细,写字时越有把握,写的字才会结构匀称,搭配合适,端正整洁。虽然刚开始时老师会觉得费时,但以后会发现这样做获益匪浅。

二、培养浓厚的写字兴趣

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是写好字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还必须培养学生浓厚的写字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视写字为苦差事,这种不愿写字,甚至厌恶写字的现象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学生对写字产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为什么部分小学生对写字失去兴趣?究其原因,乃是学生视写字为一种负担。

1?郾控制写字量。语文课程改革倡导识字教学要多认少写,目的是要适当减轻低段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更多地阅读课外读物,然而有些教师为了应试而布置了大量机械性的作业,不管是一类生字还是二类生字,都要求学生抄写,加上同步训练,作业一多,学生想按时完成作业,只得加快速度,恨不得用两支笔写字。这样,学生只注重写字速度而忽略写字质量。科学的做法是控制好写字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承受力适量布置作业。如此,学生就不会把写字当成一种负担,而是把写字当成一种快乐的事情,一种美的享受。“态度决定一切”,有了积极、热情的态度,就能写好汉字。

2?郾合理评价写字。每个孩子都有被赏识的渴望,老师的赞扬、宽容和鼓励,能使学生有信心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如外向型学生的字写得大些,潦草些;内向型学生的字写得小些,工整些)去评价其作业,而不是以教师的主观愿望去判断学生写的字。面对不理想的作业,可以中肯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切不可说出挫伤学生积极性、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不切实际的评价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3?郾创设良好的写字氛围。良好的写字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可在教室内外悬挂一些著名书法家的题词,校园内的文明用语牌及黑板报等醒目的文字都要规范、美观,并要求教师写出一手好字,形成良好的写字环境。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书法的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让学生时时置身于浓郁的书法艺术氛围之中,学生耳濡目染,自然会产生练好字的愿望。

三、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1?郾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教师在写字课上的讲解要有针对性、趣味性。示范要“准”,充分发挥示范的功效。临摹要“严”,求质量不求数量。另外,教师还需抓好三点:一是写字用具齐备,摆放整齐,养成习惯;二是写字姿势正确;三是握笔方法规范。

2?郾禁止学生使用自动铅笔。自动铅笔使用方便,外型美观,不少小学生喜欢使用。但自动铅笔铅芯过细,稍一用力,就容易断芯,小学生写字时不敢用力,书写过轻,写不出笔锋。

四、开展丰富有益的活动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心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儿童的好胜心强,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应适当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1?郾紧张有趣的写字竞赛。开展写字竞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和进步奖,优秀作业在学习园地中展出。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又能激发他们敢为人先的意识,还能培养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2?郾星级作业评比。学生的写字作业累计得三次“优”,就可在本子封面上加一颗“★”,学期末评出星级作业。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写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写好字并非一日之功,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教师应在努力提高自身基本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耐心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这也是教师的责任。

作者单位

浙江桐乡市崇福镇中心小学

教育教学了 篇12

于是在我教书生涯的第一个月,发火成了我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事情。课堂上有人不专心、没完成作业这些都会引起我发火。我会在课堂上大声呵斥犯错的学生,只因为觉得这样做会在全班起到震慑作用。

班级的一切情况在我的铁拳控制下似乎非常良好,直到有一天有位值日组长向我汇报,他们小组中的一名女生已经连续两天没有做值日了。这位女生成长在单亲家庭,瘦瘦小小很不起眼,性格比较古怪,每次和她说话,她就会把头扭向一边不说话,但是听我说完命令,她仍会安静地完成。一直以来我只是把她当作比较叛逆不喜欢交流的孩子看待,并没有想到我在班级强调的值日纪律她会大胆违抗。与往常一样,我命令她马上参与到小组值日中,但结果这次她并没有安静地执行我的命令。于是我在班上暴风骤雨般的发了火,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做得实在不妥,当时可能只是为了维护那么一点尊严,为了挽回那么一点面子,总而言之,只是为了证明我是一个老师,我是不可侵犯的。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发火没有达到我期望她参与小组值日的目的,她仍然违抗命令不做值日。听到值日组长的再次投诉,我的愤怒已经让我失去了理智,从没想过会有学生这样挑衅我的权威。我错误地以为这是因为自己发的火还不够大,不够有震撼力,于是我想到了一个更具震撼力的办法,通知她再不做值日,将从小组中除名,并且不给机会加入到其他小组,她的桌子也将搬到教室最后,只能一个人参与各种活动。可能这个惩治办法有些让她害怕了,我刚在全班面前宣布完,就看到她的眼泪流了下来,下课后,她主动地擦了黑板,虽然她做的值日是最轻松的且擦的并不干净,但是我仍然很开心,因为我觉得在和她的战斗中,自己胜利了。

一切照旧,很快就到了学生秋游的时间。出于安全考虑,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我把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最后这个女生没有找到满意的结伴者,所以只能我和她一起活动。

秋游在神秘岛乐园进行,这个乐园里有各种刺激的游戏:云霄飞车、跳楼机……我对这些游戏一点兴趣都没有,但为了她的安全又不能自己一个人到处参观,所以只好陪着她玩、帮她排队。刚到神秘岛,就看到了很多其他学校的学生,她告诉我她想先坐云霄飞车,我就带着她一路飞奔到云霄飞车处,因为我跑得很快,所以排到了前面的位子,她跟着随后到,站着等待的时候,她和我聊了一些关于同班同学的新闻,比如某某很胆小、某某喜欢玩游戏、她自己喜欢做什么等等,还告诉我她很喜欢这些刺激的游戏,她的胆子很大……聊了一些时候,轮到她了,看到她踏进飞车内兴奋激动的样子,突然觉得她很可爱,我拿出相机帮她拍了一些照片,然后她开始了尖叫和飞翔。坐完飞车就到了午饭的时间,教师和学生开餐的地点不同,我要她给我留下电话号码,她坚决不肯,要我留给她,她说会给我电话的。我以为她和我一起玩得不够尽兴,所以只是找个理由不要我跟着她。而我也正好希望能自己在乐园里走走,里面有个很美丽的沙滩我还没时间去看看。没想到的是,午饭还没开始她就给我电话了,她叫我老师,然后告诉我她到了水上乐园,在门口等我。其他同事听到了我说电话,让我不要和学生一起玩,约我和他们一起玩成人碰碰车。我想了想,已经答应了她,还是不要爽约吧。于是我飞快的吃了午饭,赶到水上乐园门口,果然她一个人站在那里等我。她先带我去了喷水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可以投硬币用水枪喷那些刚刚从高处冲下来的小船,她甚至给我准备了一枚硬币!用水枪喷击的确是非常有趣,看到那些在小船中无力抵抗无处躲避的学生惊恐兴奋又无奈的表情,真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初中时候。玩了水枪,接着她要自己上船冲浪了,我不敢去,而且更想在水枪处袭击她,所以就在喷水的地方等她,我换了硬币,等她坐的船一冲下来就用水枪喷她,那时候我真觉得她就像是我的一个伙伴。整整一天,我和她一起玩了很多游戏。

秋游结束后,学生又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可能秋游那天陪她玩得挺开心,回来以后,她会经常关注我,我换了新眼镜、新衣服……她一眼就能注意到。当其他学生和我开玩笑的时候,她有时也会凑进来。最让我惊奇的是,在她所在小组的值日周里,她很早到校,抬水、拖地、倒垃圾……她不再只做最简单的劳动了,而且所做的一切都很认真努力。我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和她一起秋游让她感觉到了温暖和关怀,所以对我放下了戒备,但是我可以感觉到她正在努力改变。

这次秋游本来无意和学生一起玩耍,但却意外解开了她的心结。这件事情让我充分体会到只用权威式的逼迫、恐吓是不能推动学生成长的,学生需要教师真心实意的关心、尊重和信任。

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道德基础和心理基础。学生得到关爱,就会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就会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认同感与敬重感。韦拉格等人根据对1000多所高中的近30000名学生的纵向调查发现,最终退学的大部分学生几乎感觉不到教师的关怀。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管是怎样的孩子,他们都很在意老师对他们的态度。他们期待的不仅仅是老师对于他们的热情和帮助,更是感情上的沟通。所以老师要和学生同甘苦,参与到学生里面去,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况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沟通思想,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而在平时的课堂中互相配合,教学相长。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是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圣经》旧约中的句子,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要有爱,就有了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安福.中学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规划污水处理厂下一篇:花生高产栽培配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