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综合医院(共12篇)
三级综合医院 篇1
摘要:文章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二院所开展的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医院的具体工作内容及工作实践进行了总结, 提出开展顺利推进此项工作的几点思考:互助共赢、方便快捷、因院制宜、适应市场、制度建设。
关键词:三级综合医院,城乡基层医院,对口支援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是江苏省基本现代化医院, 也是位于城中心具有百年历史的唯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近年来, 医院一直高度重视对城乡基层医院的支援工作, 尤其2009年以来, 医院与所在区的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省卫生厅指定帮扶医院靖江市人民医院建立对口帮扶机制, 以帮促建, 有效促进了帮扶单位的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1 做法与效果
1.1 职责明确、责任到位
医院高度重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对口帮扶单位的扶持工作, 专门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 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 其他院领导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对一负责制, 同时医院主要职能科室如医务处、护理部、门诊部等部门负责人作为联系人;实行以科室为单位, 1~2个科室负责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科建设帮助工作;医院还专门成立了对外联络办公室, 专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对口帮扶单位的协调, 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2 深入调研, 全面沟通
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对口单位的设备、人员结构、专科建设、周边人群、社区需求等情况进行详细调研, 同时与其进行多次沟通, 确切了解病人所需、社区所需, 因地制宜, 因科制宜, 有的放矢。
1.3 形式多样, 注重实效
1.3.1 双向转诊
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磋商, 专门制定了《双向转诊管理规定》, 明确了上转病人、下转病人的条件, 制定了双向转诊流程;医院还与所在区卫生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沟通, 优化了新农合病人的报销流程。
1.3.2 会诊
医院实行整体合作, 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帮扶单位的对口科室参照科内会诊规范, 即对口科室专门排设对外会诊班, 随叫随到;其他科室会诊参照院内会诊要求, 实行会诊绿色通道, 先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帮扶单位解决问题再补办有关手续。
1.3.3 专家门诊
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帮扶单位的对口科室在其设置专家门诊, 排设专家门诊表, 每周2~3次, 由副主任医师职称2年以上的医师进行专家门诊;医院还实行专家门诊电话、网络预约制度, 确保病人及时、有效得到服务。
1.3.4 晋升职称人员支农
医院将卫生支农作为医务人员职称晋升、聘用必备条件, 对即将晋升主治或副主任医师的医务人员按照“专业划分、对口帮扶”的原则, 在对口支援单位开设专科门诊, 并明确了相关制度及具体工作职责。
1.3.5 业务查房
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科室每周1~2次参与对口单位的业务查房, 对病人尤其是疑难、危重病人的诊断、治疗提出方案, 确保医疗质量、医疗安全。针对对口社区卫生服务特点, 选择1~2项适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技术项目进行重点带教, 确保效果。
1.3.6 免费进修、学习
从2004年开始, 我院即开设主要针对初职称医务人员的“晚读”课和针对中级以上的“早读”课, 每季度开展一次主要针对死亡病例讨论的“季读”课, 我们事先发放通知, 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他单位参加我院举办的继续教育项目;同时对到我院进修学习的对口单位医务人员实行一对一“导师带徒”制度, 免收进修费用, 并管理严格, 确保学有所成, 学有所长。
通过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有力带动了对口支援单位医务人员处理常见疾病和诊断疑难病例的技术水平, 也带动了支援单位的科室发展, 病人双向转诊率超过同期30%;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本院部分科室平均住院天数, 提高了工作效率, 也提升了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会满意度和美誉度。
2 体会
2.1 互助共赢是顺利推进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医院工作的基础
病人得到实惠, 病人在家门口即能享受到大医院专家就诊待遇, 病情重转到大医院实行绿色通道, 确保抢救成功率, 病人进入康复期转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降低了医疗费用, 同时我院专家也定期到社区查房, 保证了医疗的连续性和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技术得到了发展, 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明显得到了提升, 大医院的帮扶, 使更多的病人选择了就近治疗;大医院也得到了发展, 一定程度缓解了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 康复病人的流转, 缩短了平均住院日, 使医院有更多的精力、物力进行重危、疑难病人的诊疗, 做“三级医院该做的事”[1], 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方便快捷是顺利推进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医院工作的必备条件
医院高度重视支援工作中的方便快捷, 对于社区来本院就诊的病人, 凭社区卫生机构开设的检查单即可直接检查, 检查科室调整作息时间, 设置专窗为其服务;转诊手续方便, 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 减少中间环节, 避免了社区病人的后顾之忧;会诊服务均实行简易程序, 确保快捷、方便。
2.3 因地制宜、因院制宜是顺利推进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医院工作的关键
医院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科建设及社区需要与对口单位确定了支援科室及适宜推广项目, 如其中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老城区, 老年人较多, 就以心血管科、呼吸内科与其结成帮扶对子;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治疗发展较全面, 就以骨科、神经内科与其结成对子;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希望五官科形成特色专科, 就以五官科与其结成对子;靖江市人民医院因区域内民营医院眼科发展较好, 为提升其竞争能力, 医院就以眼科为主与其结成对子, 定期派人指导。
2.4 适应市场是顺利推进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医院工作的立足点
对口支援是一项公益活动, 但如全面脱离市场也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 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难以维继[2]。以前卫生支农由于实际就诊病人较少, 支农医生得不到锻炼提高, 不愿下去, 针对这一情况, 医院一方面通过专家坐诊, 同时与对口单位一起加强宣传, 通过团队力量扩大影响, 提高了周边居民的就诊率;坚持差异化策略,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在提高基础专业能力、提高其解决一般疾病和常规疾病的能力, 而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理存在困难的病人则转至大医院进行治疗, 病人康复后再转回治疗, 各司其职, 避免内部恶性竞争。
2.5 制度建设是顺利推进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医院工作的重要保证
对口支援工作是一项长期而有效的工作, 符合中央文件精神, 但实施过程由于人员、技术、设备等因素而容易导致“虎头蛇尾”。医院专门制定了文件, 对支援科室的具体目标、任务、及责任人进行了明确, 并与年度考核挂钩;明确晋升职称前必须完成卫生支农任务;建立了双向转诊台帐, 定期检查落实情况, 一系列制度建立和实施, 有力推进了城乡基层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积极稳妥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朝阳.我国乡镇卫生院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21 (6) :364-365.
[2]刘瑞明.卫生支农中存在的误区[J].卫生经济研究, 2007 (2) :16-17.
三级综合医院 篇2
三级综合医院是向含有多个地区的区域提供以高水平专科医疗服务为主,兼顾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并承担相应的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较大规模的医院;是区域性的医疗、康复、预防、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医疗技术中心。
一、床位
住院床位总数500张以上。
二、科室设置
(一)一级临床科室。至少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感染性疾病科、康复医学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中医科。
(二)二级临床科室。内科:至少设7个科室,下列科室中的5个为必设科室: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外科:至少设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等专业科室。妇产科:应设妇科、产科、计划生育等专业科室。儿科:应设儿内科、新生儿科等专业科室。以上每个二级临床科室至少设置床位30张。(计划生育科室除外)
(三)医疗技术科室:至少设有药学部、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手术室、病理科、输血科、营养科和相应的临床功能检查室。
(四)其他科室:预防保健科、消毒供应室、病案科、信息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和医学工程科。
三、人员配备
(一)每床至少配备1.3名卫生技术人员,其中高级职称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10%。
(二)每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且实际从事临床工作的在编护理人员数不少于卫技人员总数的50%。
(三)各级临床科室至少应具有一名主任医师职称的医师,并具有明确的专科技术团队,三级医师数量配备合理。各医疗技术科室至少应具有一名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至少配备一名临床药师。
(五)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5%。
四、房屋
(一)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86平方米。
(二)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
(三)门诊每诊室净使用面积不少于9平方米。
五、设备
(一)基本设备:给氧装置、多功能抢救床、万能手术床、骨科牵引床、电动吸引器、高频电刀、手术显微镜、开颅动力系统、微量输液泵、抢救车、自动洗胃机、麻醉机、麻醉监护仪、呼吸机、气管插管、血液回收装置、床旁血液净化机、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心电图机、动态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脑血流图机、肌电图机、心脏除颤器、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系统、超声心动图机、超声诊断仪、彩色超声诊断仪、彩色经颅多普勒、血管彩超、血管造影机、X光机、移动式X光机、CT机、内窥镜系统、鼻咽喉镜、支气管镜、电子胃镜、十二指肠镜、乙状结肠镜、结肠镜、直肠镜、腹腔镜、膀胱镜、宫腔镜、食道镜、前列腺电切镜、输尿管镜、内镜消毒设施、妇科检查床、万能产床、母婴监护仪、产程监护仪、新生儿黄疸治疗仪、新生儿抢救台、新生儿吸痰器、婴儿保温箱、婴儿体重计、裂隙灯、检眼镜、眼压计、视力表、直接/间接眼底镜、视野计、验光仪、耳鼻喉治疗台、电子测听仪、口腔综合治疗台、CO2激光治疗仪、肺功能仪、物理治疗的基本康复设备与器材、生物显微镜、血球计数仪、全自动尿液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凝血分析仪、血糖测定仪、全自动血气分析仪、血沉仪、凝血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酶标分析仪、全自动细菌仪、特种蛋白分析仪、洗板机、分析天平、离心机、超净工作台、电冰箱、低温冰箱(?40℃~?80℃)、储血专用冰箱、-20℃以下储血浆专用低温冰箱、2-8℃试剂储存专用冰箱、2-8℃标本储存专用冰箱、血小板保存箱、专用血浆解冻箱(融浆机)、血型血清学离心机、全自动血型配血分析系统、恒温水浴箱、热合机、恒温培养箱、干燥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切片机(含冷冻切片机)、组织包埋机、组织脱水机、快速消毒器、高压灭菌设备、蒸馏器、紫外线灯、毁形机、救护车。
(二)病房每床单元设备:与二级综合医院相同。
(三)信息化设备及条件。配备电脑、上网设备和医院信息系统。
(四)有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应的其他设备。
六、规章制度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分级诊疗对三级医院的影响及探索 篇3
【关键词】分级诊疗;三级医院;医联体
一、分级诊疗对三级医院造成的影响
现阶段,分级诊疗在医疗体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在依照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的难易中采取分级的方式,促使不同机构依据自身的属性承担不同的治疗。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实现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合理分工,并且在合理应用医疗卫生资源的同时,也可以真正实现新的发展秩序,即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虽然目前三级医院仍然占据着医疗体系中绝对的优势地位,但同时也有各样现实的困难横亘在分级诊疗落实的路上,来自政策,资金,科技发展,社会变化等各方面的合力终将对三级医院造成巨大冲击。
1.门诊业务量减少,收入减少
分级诊疗将首先冲击三级医院的门诊业务量。采取分级诊疗措施后,三级医院的门急诊人次、医疗总人次的比重有所下降,县级医院逐步增加。如此一来,门诊量的下降在影响医院整体业务的同时也对医院的收入造成影响。从整体角度分析,当前我国虽然采取了差额拨款的方式,但是对于收入比较差的医院而言,仍旧需要靠自己的创收养活广大医务人员。
2.三级医院发展受限
政府在落实分级诊疗过程中,会严格按照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规模扩张政策。其中在2015年我国卫计委发布文件,并指出床位达到1500张的公立医院在另增加床位的时候需要上报给国家卫生计生委进行备案。除此之外,当前我国三级医院的各项业务指标已经出现饱和化现象,当采取分诊模式之后,则会无法扩大医院的规模,无法提高医院的业务量。
3.人员流动性过大
在2014年年底我国便推出了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相关意见,并且在2015年“互联网+”模式推出之后,我国互联网医疗领域得到了创新发展与进步,资金得到扩大,人才等到重组,并且优秀医生资源也被各个医疗机构进行抢夺。当前,我国三级医院业务量不断加大,收入不断减少,尤其是医务人员的流动导致管理难度加大。由于工作环境、学术发展前景、工资待遇明显优于基层医疗单位,导致大量基层医疗单位优秀人才及应届本科毕业生被吸收到省级大医院,分级诊疗的落地和各方面的冲击所导致的医务人员流动性提高将加大医院管理难度,对医院的发展规划和实践都造成一定影响。医院与医院之间的竞争将不再是医护人员之间的竞争,而是医院平台(组织、制度、文化)之间的竞争。医院对医护人员的服务功能将显得更为重要。
二、探索三级医院对分级诊疗的应对之道
分级诊疗给三级医院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新形势下如何针对我国三级医院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成为了当前较为重要的任务与内容。
1.打造相对紧密型医联体
当前,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各个医院在遵循自愿的原则与准则中形成联盟组织,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因为每一个医院的经费来源不相同,往往会导致联盟组织出现分散的局面,并且无法针对医院的实际发展情况形成权责分明的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因为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联盟组织内缺乏相应的信息共享平台,导致双向转诊的过程中无法实现良好的医疗服务,也无法实现远程会诊等。针对这些情况,三级医院理应发挥自身的龙头优势,主动与下级医院结成相对紧密型医联体,通过三级医院的技术支持,专家出诊,设备共用等对下级医院技术发展形成有力支撑,同时三级医院也可及时筛选发现疑难病例增加自身经验积累,加强自身专科建设;以卫生政策和医保政策为紧密型医联体构建与发展的指南针,要从根本上保证与国家方针保持一致。另外还需要积极改善医务人员流动现象,将组织不稳定现象打破,比如可以根据义务人员的实际发展需要提供各项优惠政策,比如经费问题、保险问题等,如此一来才能保证医务人员在联盟内部机构执业,这样可以实现组织的稳定性,并且也能够对医疗环境加以调整。
2.革新业务结构,创建重点科室
正如上文所言,当前所采取的分级诊疗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诸多三级医院门诊量减少,面对这种情况,三级医院则需要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要对自身的医疗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笔者认为,三级医院可以采取增加大病与专病的联合会诊方式,并且积极提高住院病人的入院标准,积极创新医院的业务结构,从根本上提高单位的服务量价值。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弱化小病科室,要创建重点科室,还要在原来发展基础上缩减门诊的业务量,鼓励各义务人员鼓励科研开发。当然,医院还需要开设专门的门诊,加强对疑难疾病的治疗,比如老百姓在去医院检查时可以先去普通医院门诊,在对病情确诊与甄选之后进行转诊治疗,这样才能真正将分级诊疗的作用进行发挥。
3.加强对县级医院的合作
分级诊疗的目标是“大病不出县”,之所以形成这样的观点是由于县级医院自身具备诸多优势,可以将其归纳为分级诊疗的守门员,并且县医院在分级诊疗中具有话语权,所以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我国三级医院需要加强对县级医院的合作,并且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策略,加强与县级医院的联系,不仅为医院提供优秀人才,并且也可以保证患者的基本利益。
4.加强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合作
近年国家不断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民营医院发展势如破竹。三级医院应利用自身医院品牌,结合民营医院的灵活和高效的特点,通过市场手段,缓解因分级诊疗、医药分离、医生多点执业所带来的收入压力,在技术和架构上与民营医院合作共赢助力医改成功,从而为患者,医院和社会创造价值。
总而言之,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下,分级诊疗逐渐成为了重要的发展趋势,不仅对当前的医疗体系格局产生影响,并且也对我国三级医院的发展提出机遇与挑战。面对这一发展趋势,三级医院需要对内外部环境以及自身优势加以分析,并在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推动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黄占山.中国医师多点执业现状综述[J]中国社区卫生杂志,2014,9(3):15-16.
三级综合医院 篇4
1资料与方法
1. 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该院2007年至2013年的医疗、教育、科研工作的统计报表和医院信息系统,数据真实可靠。
1.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TOPSIS法对该院医教研综合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TOPSIS法又称逼近理想点排序法,是基于归一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找出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并计算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的距离,通过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获得评价对象的优劣序位[1]。计算步骤[1]为:
( 1) 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并进行指标的同趋势化,一般选择同正向。
( 2) 按公式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建立归一化矩阵。
(3) 确定最优向量和最劣向量。
式中,i = 1,2…n; j = 1,2…m,Zij+和Zij分别表示评价对象在第j个指标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 4) 计算各评价对象指标值与最优值的距离Di+和最劣值的距离Di,wj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 5) 计算相对接近程度Ci。Ci值在[0,1]间,越接近1,说明评价对象越接近正理想解,反之,越接近负理想解。计算公式为:
本研究通过RSR法对医教研综合质量进行分档,RSR法又称秩和比法,是通过非参统计量来描述事物的总体水平,加权秩和比计算公式为:表示第i行第j列元素的秩; Wj为第j个评价指标的权重,。WRSRi值介于0到1之间[1,2,3]。
2结果
2. 1三级综合医院医教研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确定备选指标。通过德尔菲法确定最终的评价指标及权重。该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医疗质量( X1- X15) 、教育质量( X16- X22) 、科研质量( X23- X36) 。二级指标包括死亡类( X1- X7) 、重返类( X8- X11) 、感染类( X12X13) 、抢救成功类( X14- X15) 、在校医学教育( X16- X18) 、毕业后医学教育( X19- X20) 、继续医学教育( X21- X22) 、科研项目 ( X23- X27) 、科研成果( X28- X36) 。具体三级指标及权重见表1。
2. 2按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
指标X1至X13为低优相对数指标,按差值法100 - X进行同趋势化,并按公式建立36行7列的归一化矩阵,见表1。
最优向量为: Z+= ( 0. 3789,0. 3799,0. 3783,0. 3782,0. 3810,0. 3818,0. 3798,0. 3789,0. 4012,0. 3830,0. 3783,0. 3830,0. 3781,0. 3807,0. 3809,0. 4778,0. 3971,0. 3861,0. 3934,0. 3957,0. 4387,0. 5075,0. 5053,0. 5888,0. 5329,0. 4352,0. 4405,0. 5192,0. 4717,0. 7616,0. 4506,0. 4729,0. 4654,0. 5626,0.5601,0. 4609)
最劣向量为: Z-= ( 0. 3770,0. 3750,0. 3775,0. 3776,0. 3725,0. 3739,0. 3760,0. 3768,0. 3632,0. 3724,0. 3774,0. 3740, 0. 3778,0. 3733,0. 3733,0. 2749,0. 3456,0. 3652,0. 3659,0. 3348,0. 3122,0. 2775,0. 1602,0. 2103,0. 2422,0. 2751,0. 3276, 0. 1558,0. 2190,0. 0972,0. 3010,0. 3206,0. 3338,0. 1496,0.1922,0. 2697)
计算各年度指标值的Di值与Ci值,见表2。从排序结果可以看出2013年医教研综合质量评价结果最好,排在第一位。
2. 3按RSR法进行分档
TOPSIS法中的C值,其分布同RSR法中的值,可用C值替代RSR值进一步进行RSR法分析[3]。根据C值确定RSR值的分布,频数f、累计频数f↓、秩次R、平均秩次/n值及查“百分数与概率单位对照表”[1,4]所对应的概率单位值Y见表3。
注: 2013 年统计值按( 1 - 1 /4n) × 100% 校正。
以RSR值为应变量,概率单位Y值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对回归方程进行假设检验,R =0. 974,P < 0. 001,说明RSR值与Y具有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 F = 93. 051,P < 0. 001,说明所求线性回归方程成立。按RSR值进行分档,结合最佳分档原则[1],分为好、中、差三档。百分位数PX临界值、分档结果等见表4。对分档的3组进行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为P = 0. 066 ﹥ 0. 05,说明各档方差齐, 方差分析F = 13. 839,P = 0. 016 < 0. 05,表明分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分档有效。
3讨论
3. 1建立三级综合医院医教研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三级综合医院是各省市乃至全国的医疗、预防、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技术中心,也是国内的高层次医疗卫生机构[5]。医疗是医院发展的基础,科研、教育依托于医疗; 科研是医疗水平提升和学科建设的有效驱动力; 教育为医疗和科研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6,7]。医教研共同发展是三级综合医院发展的根本, 三级综合医院医教研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促进三者协调运转,客观评价医院综合实力,推动医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指标易于获取,同时具有评价作用的特点,这些指标是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教育、科研质量评价的基础和重点,是对医教研综合质量的直接评价。
3. 2 2007年至2013年医院医教研综合质量排序和分档情况分析
本研究通过TOPSIS法与RSR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教研综合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院2013年医教研综合质量最好,2008年最差。2007年、2008年同处于 “差”的档次,2009年、2010年处于同一档次“中”的水平,2011年、2012年、2013年同处于“好”的档次。从C值可以看出,该医院的医教研综合质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符。
该院坚持以医疗为中心、教学和科研为两翼协调发展。近年来,有效整合医疗服务、医学教育与医学研究这三项功能,使其协调一致,医教研综合质量得以稳步提升。医疗方面,在制度创新、信息系统建设、创新服务形式、健全质控网络等环节进行了有益探索,逐步建立了包括管理体系、考核评估体系、奖惩体系三方面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夯实业务基础、加强准入管理、强化感控管理、不良事件报告等进行源头预防;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临床路径、合理用药管理、联合值班、实验室质量管理等进行环节控制; 通过严重不良事件调查处置、医疗纠纷处置与反馈、死亡病例专家审核等进行终末管理,从而实现医疗质量的全程管理。教育方面,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做好带教及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工作,促进人才队伍培养与建设。在科研方面,有效整合科技资源,积极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和科技奖项的申报工作。围绕临床医学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和临床实际需求,着重开展一系列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创新与临床应用,发表了一批有较高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医院科研质量、学术水平得到提升。按照医院“十二五”( 2011 - 2015年) 规划“建设区域性医学中心”这一战略目标,医院以建设临床重点专科为着力点,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以创新培养模式为突破点,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工作; 以发挥支撑引领作用为出发点,进一步推动科技发展。“十二五”期间医院医教研综合质量较2007年得到较大提升,2011年、2012年、2013年同处于 “好”的档次,2013年达到最优。
3. 3 TOPSIS法与RSR法组合应用的优势
三级综合医院 篇5
医院竞争力指能够使医院在某一领域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是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通过先进文化与医疗实践的融合而形成的独特的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患者有了更充分的空间选择医院、医生和药店,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医院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并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创造出自己医院特有的服务模式,既符合市场,又适合患者。分析了解医院综合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对构筑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具重要意义。
我院自2009年以来,通过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推动了医院的迅速发展,切实提高了我院综合竞争力。
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具有58年的建院历史、优良创业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淮南市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医院,维护周边地区民众的身心健康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几代市一医人发扬“诚信、求实、创新、奉献”的医院精神,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不断提升医院的社会声誉和竞争力,着力把医院打造成医疗技术精湛、专科特色鲜明、医疗环境优美、管理人性化的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医院要力争以一流的医疗技术、一流的人文服务,一流的医院管理,更好地为淮南崛起,为淮南民众的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医院使命乃医院生存发展的根本意义和崇高责任。维护民众健康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更加意识到医院所承担社会责任之重大。
自建院以来,医院每位医务人员始终全身心的扑在岗位上,辛勤工作,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开创了良好局面,取得了喜人的业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医院发展全局,紧密结合公立医院改革,继续深化医院管理创新,加强学科建设,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此时,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以创建三级甲等医院为契机,强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我院的核心竞争力,更加稳固了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全市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针对我院制定的“创建三甲”的总体目标,三甲办围绕“创建三甲,提高质量,强化素质”的总体思路,认真宣传创建三甲的重要意义,提高各级医务人员对创建的正确认识,把创建工作与强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我院的核心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层层发动、层层动员,苦抓真练、严查严管等措施。广大医务同事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在三甲预评审中得到了各位评审专家的肯定。
医院已经启动了创三甲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这是好的开始。但是!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哪几个人的事,全院上下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在院领导及创三甲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群策群力。各个科室要深刻领会《安徽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0、2011版),吃透文件精神,从医院管理、医疗管理、护理管理、医技管理及感染管理等五个方面,细化分解各项任务。
在市各级领导的关怀下,调整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创建三级甲等医院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加强了对创建工作的领导。
一、以创建推进医院管理更加规范
“苟利天下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常作为献身民族和国家有志之士的誓言。作为医院管理者,我们一定要:为民任职,造福四方,应以实现周边百姓健康福祉为责任,为医院的长远发展为目标。
病人满意:医学的本源是为人类解除病痛,病人的需求是医院的服务主题。管理者要时刻牢记:医院的服务对象是病人,医院的一切工作应以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衡量的最终标准。
职工满意:医院职工拥有一种职业幸福感是病人满意的内在基础,也是人文管理的追求。医院管理者应把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搭建事业发展的平台,关心他们的健康和生活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
社会满意:通过病人满意、职工满意,实现和谐医院的目标,为构建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做出我们的努力,这是医院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医院管理者的崇高职责和至上追求。
医院发展: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是淮南人民心目中的健康守护神,也是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是心系千百名职工家庭的生命之舟。作为肩负党和人民以及全体职工重托的医院管理者,须时刻如履薄冰、恪尽职守,把建设好发展好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铭记心间。
建立健全科主任综合目标责任制和护士长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扎实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经卫生厅批准我院有六个科室为临床路径试点科室,开展了20个病种临床路径;狠抓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定期开展医护质量督查,切实提高医疗质量;将创建工作与“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等活动相结合,严格执行医疗服务要素准入制度,依法执业。结合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医疗技术质量、服务质量的系统化质量管理模式,强化了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
二、以创建提升医院人才质量
用人当以德才兼备为要。这不仅是一座医院的用人之道,关系到医院长远发展的大计;而且也是一座医院倡导什么,树立什么的重要标志,对能否形成医院良好的文化和风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中,要从医院事业发展出发,兼容并包,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既要立足自身培养,又要吸纳外界人才;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要爱护人才,为他们搭建成长进步、发挥潜能、施展才华的平台。要用事业吸引人,用待遇留住人,用情感凝聚人。
充分看到医院每个职工的长处,“丢弃保守和偏见,人才就站在你的面前”,在使用上一定要避其所短,扬其所长,唯才是用,人尽其才。
医院从战略高度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十一五”期间先后引进实用专业人才92人,引进硕士研究生33人,晋升副高以上职称57人(正高14人)。通过大力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加强重点学科建设,辐射带动薄弱学科,使“三甲”必备学科快速发展。
发扬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推进专科建设、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形成医疗、科研、行政和管理的人才梯队,这是做好医院各项工作,使医院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倡导严谨作风,讲究精细管理,完善业务制度,强化质量安全意识,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使医院各项工作的质量得到切实保证。这是医院永恒的主题,也是医院的生存之本。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赢得社会的赞誉和患者的忠诚度,满足职工个人价值实现和生活不断改善的合理要求,增加职业幸福感,使医院赢得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三、以创建促进医院建设发展
医院拥有GE Light Speed164排螺旋CT、SIEMENS ARTIS F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OPEN MARK-Ⅱ核磁共振仪、AGFA CR系统、PHILIPS IE33彩超、GEVV7 Pro彩超、德灵Rex-Max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骨密度仪、Sysmex2000i五分类血球分析仪等先进大中型医疗设备,为临床检查诊断准确、快速、高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积极推进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重点科室管理。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病房大楼是淮南市重点建设的一项民生工程,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楼高21层,设置床位760张,配有15个洁净层流手术间和设施先进的消毒供应中心、输液配置中心等,中心吸引、中心供氧、中央空调、床头传呼系统以及数字智能化系统一应俱全。医院还特别免费为每个床位配备了多功能陪护椅,极大方便了患者家属陪护。新病房大楼的启用将显著提升医院的总体实力、医疗服务水平和科教研能力,掀开了医院规模发展、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崭新一页。
四、以创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门诊部设立咨询服务台,提供咨询、导诊、饮水、推车、轮椅等便民服务,采取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预约挂号。开展入院病人全程陪护、住院病人陪检、手术病人术前访视及腕带身份确认、手术室准入管理、产后康复、出院病人电话回访等多项护理服务。
为更好的帮助患者进行自我疾病管理,定期组织病友会进行健康保健教育学习,通过医院门诊及媒体各种方式进行召集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并对患者进行义诊,这种病友会的形式生动活泼,一次又一次的病友会,帮助了更多的患者进一步了诊治知识和健康保健知识,通过病友会的医患互动,使更多的病友获得疾病的预防知识,同时促进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及患者与患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交流,进一步加强沟通,增进友谊,深受参会的病友欢迎和称赞。
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活动,服务大众升入人心,医院多次到患者和家属的感谢信、表扬信、锦旗、牌匾等认可,打造专业、优质、温馨的服务品牌形象。
五、丰富服务理念,促进了医院文化氛围建设
将新的文化理念融入医疗服务之中,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的医院文化氛围。
服务理念是一座医院的品牌,是医院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 视患如亲 追求卓越” 是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核心价值观和医院精神在医疗服务中的完美体现。视患如亲,是一种医患之间的“ 至善”境界。视患如亲,就是要铭记“医乃仁术”、“仁者爱人”的古训,把善良作为行医的首则:视患如亲,就是要在与病痛的抗争中建立起携手同行、友爱尊重的医患关系,把设身处地与无微不至的关怀带给患者。追求卓越,反映出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人在为患者服务中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一种崇高的努力。
“诚信、求实、创新、奉献”的医院精神我们铭刻心中,时刻关注医学的进展,关注患者的健康需求,在专业技术上不断创新,在医疗服务上不断改进,精诚再精诚、精湛再精湛。让淮南市及周边的人民群众,在我们医院享受到拥有更高技术含量、更富有人性化色彩的医疗服务。
实施文化管理战略,通过理念系统、行为系统和视觉系统的建设树立起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鲜明的良好形象。在医院培育高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让患者和社会通过医疗服务,通过医务人员的一言一行感受到医院优秀的文化,在百姓中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形成无形的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品牌。
六、以作为赢得社会的认可
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立非营业性医院,成功应对了2003年“非典”疫情、2006年特大洪涝灾害、2007年手足口病、问题奶粉事件、救治国宝大熊猫及2008年组织抗震救灾医疗队远赴四川青川县奋战抗震救灾第一线等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及应急救治工作,2009年6月成功救治安徽省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人,2011年1月21日,我院组织医疗队赴曹庵开展“红红火火过大年”主题志愿活动,为当地群众开展免费测量体重、血压和义诊咨询,并现场发放部分常用药品,受到群众的欢迎。
于今年开展的“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并先后接受了两期藏医进修培训及对凤台县人民医院、淮南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对口医疗支援和帮扶。
只有对社会负责任,才能得民心;得了民心,也就为医院打造了一支打不败、拖不挎、战无不胜的团结队伍,而这支用优秀医院文化武装起来的队伍才是医院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的紧要时刻,人人都能充分认识到创建三甲医院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创建三甲医院为契机,提高自我素质,加强业务能力,提升个人,塑造医院形象,为创建三甲医院和打造现代化医院而不懈奋斗!从事医学事业,须立志以“精 诚”精神为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人追求真诚质朴,从业、治学讲究精益求精。
“至 善”者,境界完美之意也。源于《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医者,以生命和健康为对象,要善行天下、殚精竭虑,这是职业信仰之根;在专业技术和人文修养的融合上,要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这是职业品质之本。
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是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几代人的奋斗目标;创建“百姓满意的三甲医院”,则是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人在事业发展上给自己提出的更高追求。
这里的“百姓满意”,是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人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追求人文医学真谛的体现;是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不仅要实现让百姓在医疗质量与安全上满意,在医疗服务与价格上满意,还要在人文环境与管理上满意的更高目标。
三级综合医院 篇6
三级医院,占住院总人次的20%,人平住院费用为6970元,个人自付比例为61%;
二级医院,占住院总人次的49%,人平住院费用为4303元,个人自付比例为46%;
一级医院,占住院总人次的4%,人平住院费用为1948元,个人自付比例为35%;
乡镇卫生院,占住院总人次的27%,人平住院费用为945元,个人自付比例为24%。
换句话说,某参保人员因病在市内三级医院住院,所花医药费100元,在医保部门只能报销39元,个人自付61元。
如何选择定点医院呢?
首先,参保人员要了解,医疗保险引进的一种自我制约机制通过具体的医疗保险政策体现出来。参保者在参保城镇住院时自己需先负担一定数额的钱,然后医保统筹金才能支付,而医统金支付时,个人也承担一部分比例。无论是城镇职工医保还是城镇居民医保范围的参保人员,并不是所有的住院医疗费用都能够纳入统筹支付范围,而是在用药、诊疗、服务设施等方面有一个基本的规范,即要符合基本医疗保险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医疗服务设施范围”,简称医疗保险“三个目录”。参保人发生的“三个目录”范围以外的费用,不纳入统筹报销。
参保人员生病后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直接到三级医院抢救?什么情况下可以在一、二级医院接受治疗?这里大有学问。
选择医院首先要根据病情,其次要看医院的级别。目前医院按其规模和技术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分成一级、二级、三级医院。去哪级医院就诊,也直接关系到你的医疗消费的高低。一般来说,医院越大,级别越高,其门诊挂号费、治疗费等就相对要高。另一方面,各城市对不同级别的医院的医疗保险统筹金的起付标准(俗称门槛费)作了不同的规定,如三级医院为700元,二级医院为400元,一级医院为100~200元。
医疗保险专家指出,选择医院首先要根据自身具体病情,该大则大,该专则专,该小则小,不要一味追求大医院,一定要因病制宜,酌情择医。随着新的医保制度的出台,许多小毛小病应先到小医院去治。对自己选择的医院不满意,一年后还可以调整。在此要特别提醒所有参保人员就医,必须要在定点医院,否则,你所花费的医药费将不能从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
“大病”还得上大医院诊治
在全民医保的今天,有一种现象引起急救专业医生重视,那就是许多危重病患者(俗称“大病”患者),先在当地医院(一、二级医院)诊治过,疗效不好才转入大医院(三级医院)诊治,最后导致少数患者及家庭出现“人财两空”局面。
鉴于上述以及其他一些情况,国内急救医学专家提醒,下列情况最好直接上大医院诊治:1.突然深度昏迷或休克。2.不明原因的全身抽搐或肢体瘫痪。3.身体多部位大出血,包括脑溢血、晚期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4.恶性肿瘤,如肺癌、肝癌和宫颈癌等。5.严重心脏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心衰。6.大面积严重烧伤。7.急性重型肝炎。8.重度颅脑损伤。9.急性中毒,如急性食物中毒、急性药物中毒、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专家们的提醒是有依据的:1.时间对危重病的预后关系极为要紧。如果先去小医院再转院的话,往往错过最佳诊治时间,甚至危及生命。2.大医院分科细,医生较专业化。与低级别医院相比,大医院的绝大多数医生还是要技高一筹的。在救治病人过程中,很少因判断有误顾此失彼而贻误抢救时机。3.大医院检查手段较多,可以最迅速地查清病因。诚然,医保规定级别最高的医院(三级医院)收费标准高,自付比例也高,不过一次花销很大,总比稀里糊涂乱治乱吃药要合算。4.“大病”在大医院可直接进入被称为“生命的绿色通道”的机构,这里除了有训练有素的医生、护士外,还配备了相应的急救药品和设备,可以确保急诊急救的各个环节准确、快捷、顺利。
常见病或多发病可在中小医院诊治
一般说来,病情不是十分严重的医保患者住院可以选择二级综合医院。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等,目前已有标准的治疗方案,这类病在不同医院诊治几乎没有医疗质量差异,因此完全可以省时省钱就近在一级医院(包括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治。
要逐步形成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小病进社区”的就医住院观念。这是因为:1.各县市区所属乡镇卫生院以及城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属于一级医院,定位在“小病”“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这些卫生服务机构都分布在最基层的地方,离老百姓最近,他们来看病非常方便。2.乡镇或社区医院报销比例高(在医保规定范围内享受基本医疗费用最高报销比例提高到76%),参保人员就诊者可享受基本药品零差价,且药价低;部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较二甲医院相同项目便宜10%。3.对没有能力诊治的疾病及时到大医院就诊,医院收治的有关病人在康复期也应根据情况转回乡镇或社区医院护理。这种双向转诊制度,可让大医院逐步减少常见病门诊服务,以便集中精力诊治疑难重症,开展临床科研,培养医学人才,对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参保人员这么做,既可以使医疗资源有效利用,减轻大医院门诊压力,又可以减轻经济负担,使自己真正受益。
三级综合医院 篇7
1 医院绩效管理的概念
1.1 绩效管理
管理的任务是制定目标及达成目标的措施, 安排工作进程, 确定行为准则。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绩效管理开始受到重视, 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迅速在一些欧美国家的企业中流行起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以此为研究内容, 探讨企业应如何进行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通常是指按照设定的绩效指标, 对照一定的标准, 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以及相关的培训活动, 以此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 促进其经营管理的改善, 实现其总体战略目标。绩效管理兼有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的特点, 它对于任何类型的组织都是必要的, 其目的在于激励组织内部取得理想的投入与产出比。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竞争形势, 在我国各行各业中, 开展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工作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
1.2 医院绩效管理
在WHO的《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 首次使用了“卫生系统绩效”这个特有名词。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办事处开展的PATH框架中, 医院绩效定义为维持与社会、病人、专业标准相适应的功能状态, 绩效高的医院应建立在当前知识、可用的技术和资源方面的专业竞争力上, 是对资源的高效利用, 对病人的最小风险, 对病人的反应性, 对健康结局的最优贡献。
医院绩效管理是指对医护人员、部门或组织的行为及结果进行规划、评估及改进的管理过程。三级综合医院是向含有多个地区或区域提供以高水平专科医疗服务为主, 兼顾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并承担相应的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区域性医疗机构。绩效管理是加强医院内部管理的需要。在战略规划过程中, 必须将医院的战略目标量化为一套可以计量的绩效管理指标, 层层量化。通过绩效管理, 使内部各科室认识到传统的运营管理理念存在的弊端, 这对转变运营观念和发展战略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引导内部各科室的行为, 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形象意识, 提高竞争实力;促进内部沟通, 在医院战略目标和各类科室的具体行为之间架起的桥梁, 并通过绩效管理提供决策信息;调动内部各科室积极性,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2 卫生主管部门对医院绩效管理的基本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加强绩效考核, 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 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 建立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改革人事制度, 完善分配激励机制, 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严格工资总额管理, 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在新医改方案中, 国务院也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可见, 今后卫生主管部门将对医院实施绩效考核。因此, 三级医院必须实行绩效管理。
3 三级医院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制定政策不严谨
医院领导大都来自于临床科室, 往往在制定政策时, 倾向于某些特殊科室;或者在制定绩效管理的政策时, 往往是医院行政职能部门制定, 很少征求经济管理专家的意见, 在政策的科学性上缺乏严格的调查研究程序, 在操作过程中发生问题后又马上改变, 缺乏严谨性。
3.2 尚未形成绩效管理体系
目前考核标准笼统, 不能从三级医院的工作职责与目标的关系特点出发, 没有个性和针对性;内容不完整, 不能涵盖全部工作内容;以偏概全, 甚至关键绩效指标缺失;缺乏配套的激励措施。
3.3 在医院绩效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1 缺乏工作分析
虽然绝大多数三级医院都有一套医院规章制度, 然而都很笼统, 医务人员不明确他具体应该干什么, 不该干什么, 在哪些方面该干到何种程度。因此只有明确考核标准, 对每个目标进行工作分析, 让每个职工都知道目标的实现与其岗位职责的关系, 才能提高他的工作效率, 医院对他的绩效考核才能有章可循。由于缺乏工作分析, 就失去了绩效管理的基础。
3.3.2 评估主体单一
容易失去评估的公平性, 单一由直接领导考评。考评人应对下属从事的工作有全面的了解并且能从下属的高绩效中获益, 相反, 对下属的绩效低劣进行对比, 因而能对下属做出精确的评价。但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 再加上考评者又对某些下属有偏见, 则很容易造成评价不客观, 感情用事, 失去了评估的公平性。
3.3.3 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注重过程有利于培养缺乏工作能力和经验的资浅员工。履行对下级医疗机构技术指导、培养卫生技术和管理人才, 是三级医院的职责和义务。因此, 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应该注意设置一些反应工作过程情况的指标, 以便更能够发现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3.4 缺乏监督机制
在绩效评估中, 绩效评估者与被评估者双方都拥有隐蔽行动和隐蔽信息。例如在一些医院, 对绩效评估者来说, 一方面是作为下属的评估者, 另一方面是级别更高的被评估者, 如果没有制度约束, 评估者很难摆脱被评估者权力的影响。
4 三级医院绩效管理的应对措施
医院应当借鉴企业先进科学的绩效管理理念。但一定要遵循管理的权变理论, 因为组织不同, 面对的情境不同, 所以, 可能要求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三级医院绩效管理应包括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 考虑医院的运行效率, 满足患者的期望与需求;同时还应满足职工的学习和成长愿望, 并与医院的发展目标相结合来制定医院的绩效管理制度, 以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使医院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1 树立战略管理思想
战略是指组织在评估自身资源的优劣势, 与衡量外界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后, 为了发挥其优势和隐藏其劣势, 掌控环境的机会与回避其威胁, 所采取的一种企图达成组织目标的行动方案。战略管理是企业如何制定其目标, 以及规划和执行达成该目标相关战略的一套活动和程序。各种组织在追求其目标的过程中都需要战略管理, 包括医院、大学等非营利性组织。沃尔玛和凯马斯是零售产业中两个巨型的竞争对手, 它们在许多方面惊人的相似, 包括商店的氛围、名称, 服务的市场以及组织的目的。但是沃尔玛的经营绩效超过了凯马斯, 这是由于它们战略上的差异以及竞争能力方面的差异造成的。说明运用了战略管理的组织确实具有更高水平的绩效。
4.2 考评中加强沟通
绩效管理不是单线的信息通报或者形式化的结果传递, 它是领导与下属成员之间进行相互沟通、协调的组织行为, 是建立职工之间、部门之间合作伙伴关系的桥梁。医院绩效管理的战略目标之一, 就是借此使绩效沟通制度化和程序化。医院要通过绩效评估中的直接沟通, 分析被评估者的绩效及结论, 由评估者向被评估者表达评估结果, 与被评估者讨论绩效评估, 建立职工绩效评估档案系统。
4.3 培育正确的价值观与医院文化
文化作为通过教育和模仿而传承下来的行为习惯, 对于各种制度安排都将产生直接影响。医院文化代表着医院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一套信念系统, 医院的信念系统也代表着共有的价值观, 这些共有的价值观主宰了大部分员工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与反应模式。三级医院的性质和行业特点以及生存环境决定了医院必须培育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医院文化。“医乃仁术, 有德才成医”, 医院的共同价值取向是“救死扶伤, 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医护人员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主义荣辱观, 自觉抵制商业贿赂。医德本是依赖舆论和信念来约束医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舆论和信念的力量有时不能抗御物质的诱惑, 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医院文化的含义在于其会显著地影响医院成员的行为, 例如医院文化会影响医院的成员如何观察与解释现实的世界。因此, 不同文化下的医院员工, 可能会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解读。医院文化也是一种相当有效的管理工具, 医院文化一旦建立, 医院便可以通过它来无形引导医院成员的作为, 而不需借助于管理人员的直接监督与指挥。将绩效管理和医院文化结合在一起, 让每一名员工都成为医院文化的推动者。
4.4 将平衡计分卡应用于医院绩效评价
不论在哪个行业,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个支撑战略发展的绩效评估系统, 正在不断被人们接受和完善。它从四个不同角度, 即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衡量企业的业绩, 从而帮助企业解决两个关键问题;有效的企业绩效评价和战略的实施。典型的财务指标是与获利能力相联系的, 是企业活动的核心, 用来说明已采取的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指标则是对财务业绩的驱动系统的考察。平衡计分卡四个方面的目标与衡量指标既保持一致又相互加强, 彼此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关系;四个维度指标提供了短期与长期目标、财务与非财务措施, 外部与内部绩效指标之间的平衡, 在组织欲达到的结果 (财务与客户) 与这些结果的驱动因素 (内部经营过程和成长过程) 之间进行了平衡。在保持对财务业绩关注的同时, 它清楚地表明了卓越而长期的价值和竞争业绩的驱动因素。
对于医院这样要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特殊组织, 平衡计分卡的实施过程能够充分满足医院内部组织结构的要求。在组织的各个层次上设计平衡计分卡, 是一种分级实施的过程。分级实施平衡计分卡的真正价值在于:基层科室设计的独特目标和指标折射出他们对医院总体战略实施的具体贡献。近年美国国内多家医院, 新加坡, 中国台湾地区等采用了平衡计分卡的管理体系, 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平衡计分卡以组织的战略为基础, 并将各种衡量方法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平衡计分卡包含财务指标, 它们说明了已采取的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同时, 平衡计分卡通过对顾客满意度、内部程序及组织的创新和提高活动进行测评的业务指标来补充财务指标。平衡计分卡不仅克服了传统管理体系的片面性、主观性, 而且实现了绩效评估体系与控制体系的协调统一。三级医院可以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原理, 结合医院实际, 设计内部绩效管理体系。
摘要:医院绩效管理是对医护人员、部门或组织的行为及结果进行规划、评估及改进的管理过程。它是实现医院战略目标的手段与工具。通过绩效管理, 可以促进医院形成以绩效为导向的组织文化, 在医院发展过程中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核心工作。结合卫生主管部门对三级医院绩效管理的基本要求, 分析了当前三级医院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绩效管理,医院问题,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2009]6号
[2]国务院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W) 》 (2009]12
[3]林建煌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4
[4]罗宾斯管理学[M].9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201
[5]赵志非营利性医院临床科室绩效考评的目的及原则[J].卫生软科学, 2008, 2:158-159.
三级综合医院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通过建立电子信息系统,全区各医院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上报各医院的基本情况、资源配置、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医技科室服务能力4个有关于服务能力方面的相关信息。本文选取2013年23家公立医院的数据进行分析。
1.2方法采用SPSS 17.0、SAS 9.1统计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筛选出因子载荷≥75%的指标作为综合评价三级医院服务能力的指标[1],采用Topsis法综合评价三级医院的卫生服务能力。
1.2.1因子分析因子提取原则为提取因子贡献率≥75%的变量,因子旋转方法为方差最大旋转法。
1.2.2 Topsis法
1.2.2.1建立数据矩阵对内蒙古自治区所有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有关服务能力的指标经因子分析,确定参与评价的23个医院和19个评价指标的数据矩阵,23家医院采用A-W表示,19个评价指标分别为门诊人次、急诊人次、急诊留观人次、入院人次、出院人次、住院总天数、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床位使用率、患者死亡例数、住院患者死亡人数、急诊科危重患者死亡例数、年手术例数、住院手术例数、放射介入手术例数、无菌手术感染例数、总资产、医疗专业博士硕士所占比例。
1.2.2.2指标趋势标化在综合评价工作中常有高优指标和低优指标,为了使指标具有同趋势性,评价前应把低优指标转化为高优指标。本文转化方法选用倒数法,即将低优指标xij转化为x’ij=1/xij(i=1,2,…,n;j=1,2,…,m),住院总天数、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患者死亡例数、住院患者死亡人数、急诊科危重患者死亡例数这6项指标运用倒数法转换为高优指标。
1.2.2.3对同趋势化后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建立归一化矩阵
按公式处理后的矩阵为:
1.2.2.4确定评价指标最优值和最劣值分别构成最优向量Z+和最劣向量Z-有限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为:
最优方案:Z+=(Zi1max,Zi2max,…Zim max)
最劣方案:Z-=(Zi1min,Zi2min,…Zim min)
1.2.2.5计算各评价对象指标值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的欧氏距离
1.2.2.6计算各评价对象指标值与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Ci
1.2.2.7按Ci值大小对各评价对象的服务能力进行排序,Ci值越大表明越接近最优水平,见表1。
2结果
由排序结果可知,A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最强,Ci值为0.552 7;F医院次之,Ci值为0.474 4;第3名为E医院,Ci值为0.376 8;其中D和T医院服务能力相等为8.5名,Ci值为0.2490;排在第23名的为M医院,Ci值为0.083 4;其中A、F和E医院总体服务能力差距不大,M医院与A、F和E医院相比差距较大。排序结果也显示2013年我区三级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的Ci值并不是很高,即使是最大的Ci值也仅为0.552 7,距理想值有一定距离。以上排序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3讨论
内蒙地区共28家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本文选取23家三级公立综合医院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其余5家公立医院剔除的原因是参与评价的数据有缺失,影响综合评价效果。
Topsis法是对归一化后的数据矩阵,找出有限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然后通过求出某一方案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之间的距离,得出该方案与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并以此作为评价各评价对象优劣的依据[2,3]。相对接近程度Ci值介于0和1之间,该值越接近1,表明该评价对象服务能力越接近最优水平;反之,Ci值越接近0,表明该评价对象服务能力越接近最劣水平。按Ci值大小将各评价对象排序,Ci值越大,表示综合服务能力越好。本文中排序结果显示A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最强,Ci为0.552 7;F医院次之,Ci为0.474 4;第3名为E医院,Ci为0.376 8;第23名为M医院,Ci为0.0834;A、F、E医院总体服务能力差距不大,M医院与A、F和E医院相比差距较大。结果显示2013年我区三级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的Ci值并不是很高,即使是最大的Ci值也仅为0.552 7,距理想值1有较大距离,表明我区三级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较低,有待于提高。针对我区三级公立综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医院应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医院各项工作质量和医疗质量[4]。在后续的研究中,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将在系统层面、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进一步细化和筛选,制定更为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实施方案[5]。实证研究方面将扩大样本选取范围及数量并增加其他卫生服务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结果的对比,以进一步加强对内蒙古自治区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服务能力综合评价的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内蒙古自治区23家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服务能力的资料,全面了解我区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服务能力,了解全区三级公立综合医院的等次,激励医院提升其服务能力。方法:采用SPSS 17.0和SAS 9.1统计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筛选综合评价三级医院服务能力的指标,采用Topsis法综合评价三级医院的卫生服务能力。结果: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三级公立综合医院的服务能力最好的为A医院,第二为F医院,第三为E医院,最差的为M医院。结论:排序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我区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总体不高,最大的值仅为0.5527,因此我区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总体卫生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三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朱晓峰.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13.
[2]马亚楠,刘海波,金晶,等.TOPSIS法在沈阳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9):2147-2149.
[3]余超,吴磊,辛青,等.基于TOPSIS法的江西省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绩效评估[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469-471.
[4]金则钊,汤德菊,王德安.影响病床使用率的相关原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0,7(2):38-39.
三级综合医院 篇9
1. 加强档案意识培养。
(1) 树立全员意识。加强宣传, 让每一位科室职工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取得科室每一位职工的理解与支持。 (2) 提高管理意识。科室档案秘书是科室档案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 强化档案秘书的管理意识很是关键。档案秘书除做好职能工作外, 要加强档案知识的学习, 接受相关职能科室的监督与建议。 (3) 加强利用意识。科室档案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利用, 即为医院管理提供更加高效、合理的管理手段。档案秘书一定要熟悉自己职能范围内的各项工作, 能够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
2. 建立健全科室档案管理体系。
一是设立档案管理科。为使档案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我院针对科室档案工作存在管理分散、职能模糊、监督缺乏力度的问题, 将原隶属办公室的档案室独立出来, 设立档案管理科, 并纳入职能科室管理建制。二是调整了医院档案管理领导小组, 制订了相关制度职责, 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在科室档案建设中的作用, 对科室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考核, 及时发现解决科室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通过评价结果督促后进科室加快发展。三是把科室档案管理作为各科室的一把手工程, 并配备兼职的档案秘书。科主任、护士长必须重视科室档案管理, 及时审阅科室档案, 对科室档案从形式到内容把好关。档案秘书是科室档案的具体负责人, 应根据科室档案管理内容实行动态管理, 即按要求分别按月、季、年度考核并及时更新档案内容。
3. 细化科室档案管理方法。
建立健全科室档案管理制度, 对科室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借阅办法、存放保管等要求进行界定, 设计、下发了专用记录本, 配备了档案盒并按专业特点规范了具体放置内容, 同时根据每个科室的场所及布局情况, 配备了专用档案柜, 还利用医院数字化管理系统加强科室档案管理工作。
4. 规范监督检查形式。
专家督导组和档案管理科每月对各职能科室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检查, 检查情况经档案管理科汇总后于每月10日前报至分管院长、院长。医院档案管理领导小组每季度组织一次全院科室档案检查, 检查实行逐级负责、责任追究制, 检查结果同时作为考评职能科室的内容之一。检查时, 档案秘书必须在场, 严格按标准进行打分, 帮助其发现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并寻求解决之道。检查结果同时反馈到相关职能科室领导和分管院领导, 存在的问题将是下次档案检查的重点。此外, 档案工作检查结果与科室效益工资挂钩, 并体现在当月效益工资中, 年底时对优秀科室和优秀档案秘书进行专项通报表彰和奖励。
5. 加强档案秘书培训。
把科室档案秘书纳入医院的人才培养范畴, 强化科室档案秘书有关档案知识的培训, 使科室档案秘书了解建立科室档案的重要意义、科室档案建设的正确方法、科室档案应包含的内容、科室档案对于科室发展所具有的价值等, 使其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现代化的设备进行档案业务操作, 全面提升档案秘书的业务水平和管理素质。
通过对科室档案规范管理的实践, 我们深刻认识到科室档案的实践意义在于, 资料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起到与档案同等的证据效用或历史凭证价值。在理论上这些资料每一个体都能够作为“第一手材料”或“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 证明或反映与其形成活动相关的事实。首先, 科室档案规范管理是科室日常管理的有效工具。科室档案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各科室日常工作的进展情况, 为科主任及时掌握和了解科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如药占比、科室收入、床位使用率、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等情况可以作为规范科室、个人行为的重要手段。同时, 科室档案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医疗质量的督导和核心制度的落实, 通过科室档案规范管理能够有效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 保障医疗安全, 减少医疗纠纷。其次, 科室档案规范管理是各级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能有效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科室档案是工作情况的真实记录, 反映在各级考核评价中主要有四方面作用:科室考评个人的依据;医院考评科室的依据;医院考评职能科室业绩的依据;上级考评医院的重要依据。再次, 科室档案规范管理有利于科室的发展及管理人才的培养, 也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在科室档案规范管理的过程中, 通过总结进行对比, 找出差距和不足, 提出改进措施, 促进科室的发展提高。科室档案管理人员在参与科室档案管理的同时, 提高了个人管理、沟通协调和规范写作等能力, 为医院培养提拔管理干部打下了良好基础。科室档案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是一线医护人员长期工作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 其本身就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因为档案资料真实、齐全, 所以为科研、论文的编写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也利于医院年鉴编纂工作的开展, 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1].刘瑛.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导报, 2010.13
三级综合医院 篇10
1 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与不足
1.1 国外概况
美国在应对社会老龄化过程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养老模式,主要分为生活自理型、生活协助型、特殊护理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型。 养老机构有护理人员2 4 小时值班,提供专业护理服务,辅助老年人完成洗澡、更衣、进食等日常行为,提供社交和娱乐活动,实现了 “ 安养- 乐活- 善终”[1]。 日本为有效解决日益严峻的社会老龄化问题,先后出台《老年人福利法》《老年人保健法》《介护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为老年人获得福利、保健、保险等提供制度保障与法律支持,逐步形成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及市场多方参与的多元化养老模式,包括老年公寓、康复保健机构、特别养护之家、疗养院、痴呆老年人生活小组、日间照料服务等[2]。澳大利亚养老服务分为院所照料(包括老年公寓和老年护理院)和社区照料。制定了严格的养老机构和工作人员准入制度,由卫生老年部监管各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设立老年照护评估组,对老年人进行医疗、护理、心理等多角度、全方位评估,进而判定老年人所需的照护类型;医疗机构医生定期上门为老年人体检,指导护理安全、合理用药等[3]。
1.2 国内概况
1999 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不断加快养老服务体系框架的构建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养老服务主要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机构养老包括福利院、 养老院、 托老所、 老年公寓、临终关怀医院等[4]。2006年提出“居家养老”;2008年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 ;2011年发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将政府、家庭、社区、机构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形成政府主导,以居家养老、 社区养老、 机构养老多种模式构成的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2015年11月发布《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提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1.3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足之处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养老服务体制不健全。我国现行养老机构主要由政府、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和传统家庭等单一机制参与,尚未形成集合优势,在经费、运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均存在短板。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养老机构建设用地、设备配置、运营补贴、医护保障等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例如,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产生的医疗费用不能享受医保报销。三是政府监管不到位。社会养老的准入、退出、监管机制及养老保险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公办养老机构未能发挥其“保基本、兜底线”作用,部分民办养老机构游离于政策监管范围之外。四是专业人才缺乏。由于养老机构医疗护理人员岗位定性不明确、薪资待遇低、职业发展规划不完善,导致职业归属感和职业稳定性不强,专业人才匮乏,无法满足老年人对疾病诊治的实际需求。
2“医养结合”主要内容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其中“医”是指包括医疗服务、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疾病诊治、精神心理及临终关怀等,“养”则是包括生活照护、文化活动服务。
2.1 服务对象
“医养结合”的服务对象并非单指“需要中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而是全体老年人。对于慢病缠身的老年人,有学者建议将“医养结合”的护理对象分为四类:一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或半自理者和家庭、社区卫生服务无法满足其需求者,如长期卧床、瘫痪或身体残疾的老年人;二是有医学指征、生活不能自理者和处于恢复期、需继续治疗及专业护理者,如长期置管、须频繁伤口换药的老年人;三是重症疾病(如癌症)晚期生活不能自理者,需要给予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四是认知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者,如痴呆、老年精神病患者等[5]。
2.2 服务内容
“医养结合”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营养、心理等整体化服务。
2.2.1 医疗服务方面。老年人(特别是高龄、失能者)具有慢病长期治疗、发病时病情凶险的双重特点,所以日常慢病健康管理(包括康复治疗)和临时性急诊医疗服务是“医养结合”的关键。一旦发生急危重症险情,需要立即给予抢救,所以“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须达到一定专业水准。
2.2.2 护理服务方面。老年慢性病患者接受“医养结合”养老后,再住院率明显降低,提示“医养结合”可通过专业化护理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6]。在日本,由专业的服务经理运用综合评价工具,为每位老年人提供最适合的一种或几种组合护理服务[7]。
2.2.3 均衡营养方面。老年人营养不良问题较常见,常与痴呆症、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抑郁症、帕金森病等慢病并存。营养状况与老年人体重和死亡率正相关,所以养老机构应由专业营养师来监测和调整老年人的营养状况[8]。
2.2.4 心理服务方面。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多缘于无子女照顾、子女无力照顾、家庭关系不和睦等因素;加之多种慢病缠身,导致心理疾患的发病率上升,故“医养结合”要给予适宜的心理照护与人文关怀。
2.2.5 康复与健康教育。应由康复理疗师根据疾病特点为老年人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配备康复器材并有计划安排训练,还可提供针灸、推拿、理疗等中医专业康复服务。健康教育重点在于常见病的诊断、治疗、用药、预防以及饮食对疾病的影响等健康知识宣教,增强老年人和护理员的健康意识,提高老年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正视疾病,养成按时服药的习惯等[9,10]。
3 三级综合医院开展“医养结合”路径探析
2014年4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以“方便老年人,方便家属,打造预防、治疗、护理、康复、营养、 心理六位一体的医疗服务模式”为目标,与天津市龙福宫老年产业连锁机构的七家养老院开展了“医养结合”医疗服务合作。
3.1 具体路径
“医养结合”具体实施路径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联络渠道。双方各自建立医疗服务联络办公室,选派专人负责业务联络、医院优势学科宣传等事宜;在养老院张贴医院宣传内容,确保信息畅通、信誉互认。二是健康查体。医院负责新入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健康查体,由医院体检中心负责接待,按养老机构要求提供合理、全面的体检项目,并给予优惠政策。医院逐批对已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该档案逐步向电子化过渡,医院留复印件,养老机构留原件;该档案由体检中心和养老机构共同负责日常管理和电子数据传递,以便于在紧急情况下双方调阅使用。三是用药指导。在日常用药管理方面,本着老年人或其直系亲属(配偶、成年子女)自愿的原则,基于书面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由养老机构负责与医院沟通、制定日常用药方案及取药事宜,所产生的挂号费和药费按天津市医保现行政策执行。医院建立养老机构取药“绿色通道”,定期指导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正确执行用药医嘱,特别是用药注意事项。医院定期(每半月至少一次)到养老机构各养老院开展巡诊活动,现场指导老年人用药、饮食、运动、康复、情绪调节等事宜。四是普通检查。养老机构老年人因行动不便需接受化验检查时,由养老机构负责采集血、尿、便等标本送至医院,其检查费按当地医保政策执行;医院负责及时将检查结果通知养老机构,其纸质报告归入健康档案备查。五是特殊诊疗。养老机构老年人需CT、核磁共振等大型设备检查及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等特殊检查操作时,由双方协商具体检查事宜,包括检查时间预约、交通、报告发送方式等方面,医院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检查。由于大型设备检查及特殊检查操作存在风险,需由老年人的直系亲属全程陪同,并充分告知其检查及用药风险,按医院规定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六是急症处置。养老机构遇有老年人突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脑梗死、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情况时,养老机构在第一时间分别通知老年人直系亲属和医院,在老年人直系亲属同意至医院救治的前提下,由急救中心救护车(特殊情况下由医院安排救护车运送)及时将老年人送达医院,按照所患疾病病种收住相应专业科室。医院按照国家、天津市及医院现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诊疗规范及管理规定,及时向急症老年人提供最优化的诊疗服务。医院建立“救治绿色通道”,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向养老机构的急危重症老年人提供快捷、合理、有效的救治措施,杜绝出现无法住院治疗的情况。要求双方办公室人员密切关注、及时跟踪养老机构老年人进入医院后的诊疗效果,防止出现脱节现象,必要时指派专人全程陪同老年人就诊,做到无缝对接、及时高效、安全有保障。
3.2 体会与建议
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工作近两年来,定期选派不同学科专业的医学专家到养老院开展巡诊工作,现场指导医务人员和老年人合理用药、合理饮食等健康问题。天津电视台及报社多次宣传该“医养结合”模式合作项目,取得较好社会反响,并赢得驻地政府部门的认可。我国养老服务业起步较晚,在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化管理、政策支持等方面尚待完善。
为快速推动我国“医养结合”,建议从以下几点切入:一是管理方面,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制定行业标准,并履行监管职责,鼓励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个人等多方参与管理;二是医疗方面,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结合,根据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给予不同级别护理服务;三是经费方面,养老与社会保险对接,为老年人解决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四是人才培养方面,重视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采取多种手段开展岗位培训,取得相应资格认证方可上岗。
总之,通过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借助医疗机构(特别是三级综合医院)的学科专业优势,能够弥补养老机构在医疗护理服务方面的短板和不足,有助于养老机构不断改进经营管理理念、思路与方法,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适、安全、和谐的养老环境,大大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指数,从而有利于我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既定目标。
摘要:回顾性分析了国内外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指出了不足之处,提出“医养结合”主要内容。以某三级综合医院开展“医养结合”实践为例,探讨医院开展“医养结合”的具体路径,以期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养老服务目标。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医养结合,三级医院,养老机构
参考文献
[1]Gaszynska E,Szatko F,Godala M,et al.Oral health status,dental treatment needs,and barriers to dental care of elderly care home residents in Lodz,Poland[J].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2014,25(9):1637-1644.
[2]Martín-García S,Rodríguez Blá zquez C,Martí nez-Ló pez I.Comorbidity,health status,and quality of life in institutionalized older people with and without dementia[J].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2013,25(7):1077-1084.
[3]Matus-Lopez M,Cid Pedraza C.Building Long-Term Care Policies in Latin America:New Programs in Chil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 on,2015,16(10):900-904.
[4]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
[5]吴宏洛.论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对失能老年人的救助功能-基于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的考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23-29.
[6]纪娇,王高玲.协同理念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6):376-378.
[7]Ellis JM,Rawson H.Nurses' and personal care assistants'role in improving the relocation of older people into nursing homes[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5,24(13):2005-2013.
[8]Beck AM.Weight loss,mortality and associated potentially modifiable nutritional risk factors among nursing home residents--a Danish follow-up study[J].Journal of Nutrition Health&Aging,2015,19(1):96-101.
[9]Hazelhof TJ,Gerritsen DL,Schoonhoven L,et al."The educating nursing staff effectively(TENSE)study":design of a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Nursing,2014,13(1):46-57.
三级综合医院 篇11
【关键词】医院;创建三甲医院;政工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R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64-01
徐州市第一人民是一所历史悠久、技术精湛、文化底蕴丰厚,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综合性医院,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实行,2010年10月我院提出了“以評促建,持续改进”的口号,决定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并以此为契机,以夯实基础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创新服务形式为重点,全院全面启动以等级医院评审促进医院各项建设,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的创建活动。而医院政工队伍建设是创建成功的重要一环,医院党委高度重视,如何建立一支适应医院持续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笔者谈点我院采取的一系列切实有效措施和取得的成绩。
1.政工干部在医院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医院的政工干部一般是指医院各级党组织的负责人,党群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是党委决议的忠实执行者,是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骨干力量。他们积极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职工指引正确的方向,努力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党员发挥先进模范作用,他们辛勤的做着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医院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他们主动协调单位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化解方方面面的矛盾,是党组织与各科室、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担负着繁重、艰巨的任务,使党令、政令畅通无阻,使整个医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
2.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
医院工作以医疗服务为主,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直接创造和体现服务价值。但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障,关系着医院的内部稳定、人心整齐和医院发展。我院在充分肯定这项工作的同时,注重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层次,采取多方面的措施,逐步培养和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医院政工干部队伍。
2.1.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加强医院政工队伍的建设
医院党委高度重视,以创建三级甲等医院为抓手,从医院实际出发,建立起一个以党委为领导核心,专兼职政工干部为基础的的政工干部队伍,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多管其下的立体式的组织领导体系[2]。一是遵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提高素质、稳定队伍的原则。严格选拔,有计划,分梯次、分层次挑选德才兼备的,事业心强,立场坚定有工作干劲,有群众基础,能以身作责的干部充实政工队伍。二是形成结构合理的政工干部梯队。年初,通过竞争上岗,大胆提拔使用了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年轻政工干部,一批高学历层次,具有较强政工业务专业能力的政工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并引进一名学政治的硕士毕业生进入政工队伍,使我院的政工队伍建设成为素质高,能力强,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有威信,领导放心,群众满意,比例适当的老中青三结合的政工干部队伍。
2.2建立激励机制,机关职能科室挂钩指导临床科室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更好的服务病人,医院推出新举措,该项新举措要求机关职能科室挂钩指导临床科室,让政工人员每天到挂钩的临床科室去,发放服务监督卡,关注患者,关注服务、关注质量,深入临床一线,与各科室主任和职工,谈心,了解他们的困难,寻找需要改进的地方,解决实际问题,与挂钩指导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共同探讨倾听与病人沟通交流的好方法,倾听职工、病员的的意见和建议。并调查掌握全院干部职工对创建等级医院的各项标准、指标和要求的学习情况。根据调查访谈的结果,对职工的思想热点,难点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协助临床解决医患矛盾,将问题解决在病区,这样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严格奖惩,落实激励机制。建立医院政工人员考核机制,职能科室的政工人员绩效和临床科室的绩效挂钩。通过此项工作更加使政工干部牢固树立了服务临床一线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帮助临床及时解决一些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使医务人员能抽出更多的时间为广大病员服务。
2.3重视思想建设,提高政工干部的能力素质
形势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变化,新的情况不断出现,思想方法需要不断的深化与更新,医院政工队伍也存在着更替流动,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医院党委重视政工队伍的思想建设。
把对政工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长期任务来抓,有计划的进行短期的或长期的培训,通过严格培训切实把医院政工干部培养成素质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为此,1. 我院建立了政工干部培训计划,有计划分期分批安排中层以上政工干部送江苏—维多利亚卫生事业管理培训中心培训,系统地学习政工专业知识。,每年结合新人报到和岗位调整时机,对新进政工岗位的人员在院内进行爱岗敬业教育、规章制度和党的基础知识的学习。2.举办政工人员提高班,学习和掌握政治思想工作方法,在强化素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3.举办党支部委员培训班,针对临床支部书记、支部委员都是由技术干部兼任,党务工作能力弱的实际,每年定期组织他们集训,学习党的知识,交流任职感受、介绍工作经验、畅谈心得体会。总结支部抓全面建设的成功经验,在实际工作中相互借鉴,提高岗位任职能力。4.定期邀请政工方面的专家、教授来院讲授理论知识、作形势报告等,从政治理论、企业文化、经济管理、现代技能等方面,拓展政工人员对新形势的认识和工作本领,提高政工干部的综合素质。5.坚持把学习理论、提高本领作为政工队伍建设的立足点,要求政工人员紧扣医院特点,紧贴工作实际,紧抓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关键,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边提高,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把握自身修养的锤炼[3]。
3.医院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通过上述一系列有效措施,我院在重视政工队伍思想建设、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达到一定效果,取得一些成绩。对政工干部进行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转变工作作风,肯定了政工干部的作用,稳定了政工队伍,政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好的发挥,使政工干部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使职工自愿接受医院管理,增加了凝聚力,保证了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使我院的的工作有了新的起色[4]。
通过机关职能科室挂钩指导临床科室这一举措,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医院政工人员内涵建设,也使医务人员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深认识,端正思想,更好地从服务上下功夫,增强公益意识明显起到促进作用。加强考核和激励措施,及时改进工作不足,,把“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社会满意为目标”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大大提高了综合满意度与去年同期相比我院的门诊量增加了3%,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急剧下降,病人满意度上升到98%以上,在今年召开的病员、院外行风监督员会议上,综合满意度都在90%以上。真正达到了服务观念不断更新,服务意识不断增强的目标。
总之,医院以创建三级甲等医院为契机,大大推动了我院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乃珂、贾洪.医院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J】.中国新医药,2003,2,(12):123-125.
[2]李桥深、周志刚. “医院管理年”建设我院政工队伍的体会【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7,25(1): 91-92.
[3]张嘉栋. 推进医院政工队伍建设的途径【N】.科技创新导报,2010,(9):25
三级综合医院 篇12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重庆市某三级综合医院医院信息系统(HIS)及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提取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该院全部出院病人详细信息,内容包括住院时间、性别、年龄、婚姻、患者来源、医疗付费方式、入院途径、住院科室、诊断个数、手术及操作个数、住院费用,同时对信息不全、费用不完整、数据错误、异常住院(24小时内出入院)等病例数据予以剔出,得到有效病例数为99064例,其中男44826例(45%)、女54218例(54%)。
1.2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录入,借助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住院患者各因素进行赋值(表1),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对影响公立医院患者长期住院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长期住院患者基本情况
长期住院患者人数占全院住院总人数2.99%,但其住院日却占全院总住院日15.54%。长期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是非长期住院患者的5倍多,而费用是非长期住院患者的6倍(表2)。
2.2 单因素分析
通过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来源、住院科室、诊断个数、手术及操作数、医疗付费方式、住院费用对患者住院日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婚姻、入院途径、离院方式对患者住院日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2.3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最终确定入选模型的指标为:年龄、病人来源、住院病房、诊断个数、手术及操作个数、医疗付费方式、住院费用。具体结果详见表3。表3显示,除妇产科外,其他指标均是长期住院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3.1 高危因素
logistic逐步回归的Odds值最大的前三项指标分别为:诊断个数、内科、年龄。由此可以得出患者自身疾病数量或并发症多、 住院病房为内科、患者年龄偏大为影响公立医院长期住院的高危因素:(1)患者疾病诊断个数,即患者是否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或并发症是影响长期住院的重要因素;长期住院患者多为多系统疾病和疑难复杂病例,其不可预测的并发症较多;(2)内科科室慢性病、老年病患者较多,患者住院天数最长,占长期住院患者的大多数,而妇产科因病种简单,为长期住院的保护因素;(3)患者年龄越大,其长期住院时间会越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抵抗、防御能力较差,患慢性疾病、半失能或失能的几率增加,加之各组织脏器发生退行性变化,治疗见效慢,恢复也慢,从而导致住院时间较长,而我国专业老年病护理缺失也是导致老年人长期住院、压床现象的原因。
3.2 手术因素
外科、 手术及操作个数也是影响长期住院的危险因素。提高手术患者的术前诊断效率、合理安排手术时间、控制术后感染及加强术后康复都是缩短外科病人住院时间的关键。
3.3 社会因素
市内主城、职工医保为影响患者长期住院的主要社会因素。市内主城患者居住离医院相对较近,比来源较远的非主城9区、外省市患者,转诊到下级医疗机构的意愿不强;职工医保患者比其他类型医保报销比例较高,患者医疗费用负担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其出院后医保则不予报销,使得患者更愿选择滞留医院接受治疗。
3.4 住院费用
住院费用是影响长期住院的因素表明,控制住院费用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相互影响,两者均有利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4 对策
4.1 构建我国“医养结合”照护体系,合理分流长期住院患者
医疗服务体系的深化改革与突破, 必须有务实有力的顶层设计支持。后医学时代要求疾病治疗重心前移, 更加重视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疾病预防。长期住院患者中以内科、老年患者居多, 究其原因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大型综合(专科)医院组成,而康复医院、护理院数量设置严重不足,难以有效满足有长期护理服务需求人群的需要[4]。这类人群包含患有慢性病和认知障碍的老年人,急性病恢复期和需长期康复患者等,此类人群因专业长期护理和康复机构的缺失,以及费用报销分担等原因,成为了滞留医院的主要群体。
构建我国 “ 医养结合” 照护体系,设置生活护理、疾病康复护理、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专门服务于长期卧床、疾病晚期、生活不能自理而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在区域医疗中心和专科医院、康复医院和护理院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形成治疗、康复、护理紧密衔接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5]。
4.2 建立我国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加强双向转诊
三级综合医院承担着为群众提供急、危、疑难重症诊疗的重任,而小病、术后及康复治疗、慢性疾病等压床现象在三级医院长期存在。建立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加强双向转诊,实现“大病小病分开、急病慢病分治”是解决大医院长期住院的有效措施[6]。
注:1)患者来源市内主城是指重庆市主城九区,市内非主城是指重庆市非主城9区的其他区县;2)诊断个数是指本次住院过程中有治疗且明确的诊断个数;3)手术及操作个数是指按病案首页要求统计本次住院中接受的常规手术与技术操作的个数。
注:X4、X6、X10的下标表示哑变量的次级分解。
4.2.1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建立医疗、康复、护理、养老紧密衔接的转诊网络。政府引导和规划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在各个地区建立以二、三级医院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网络,在区域医疗中心和专科医院、康复医院和护理院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形成治疗、康复、护理紧密衔接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并依靠信息建立转诊网络,对患者健康状态进行持续性评估。根据不同评估等级或结果确定患者治疗或护理的机构,并在机构之间建立绿色转诊通道,保证患者疾病状态变化时机构之间的转诊畅通。
4.2.2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加大医疗投入,提高医疗技术。基层医疗资源和设施无法满足双向转诊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人力和财力投入,鼓励医务人员服务基层,逐步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理念、诊疗技术和卫生服务质量,满足人们各种医疗、护理、康复需求。
4.2.3 加强医务人员及广大群众双向转诊制度的宣传力度。将双向转诊制度的具体内容、形式、优势与转诊的标准等对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和群众进行宣传,让医务人员熟悉其流程,对三级医疗机构治疗后符合下转条件的患者及时下转,缩短平均住院日,缓解床位紧张问题。
4.2.4 建立差异性报销制度,提高基层报销比例。引导人们下转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必须在政策上作出调整。建立差异性报销制度,提高基层报销比列,鼓励人们疾病治疗后转回当地医疗机构。
4.3 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对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与培训。不仅要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而且要重视医疗安全管理,坚持实施各病种的临床路径,实现医疗管理制度化、医疗过程标准化和医疗行为规范化,缩短疾病诊断及术前等待时间,减少并发症及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诊疗效果。医院应定期对超长住院患者进行监控,查找其住院时间延长原因, 减少引起住院时间延长的相关因素。对于病情较重的超长住院患者,组织专家联合会诊,分析患者目前病情,制订下一步治疗方案,促进病情康复出院。
4.4 加强政府、医保、卫生等多部门协作与支持
加强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保管理机构等有关部门与医院的协作与支持,制定相关管理条例,对符合出院条件但蓄意滞留医院的患者进行监管,对患者疾病状态进行评估,对已完成治疗或可转往下级医院仍拒不出院的患者,强制出院或医保不予支付其费用。
参考文献
[1]Victor CR.A survey of the delayed discharge of elderly people from hospitals in an inner-London health district[J].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10(2):199-205.
[2]符美玲,陈登菊,张伟,等.从长期住院研究谈构建“医养结合”照护体系的必要性[J].中国医院,2013,17(11):21-23.
[3]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印发《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S].卫医管发“2011”33号(2011-04-22).
[4]张希,戴付敏,Welch M.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及持续专业服务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4):7121-7123.
[5]林闽钢,张瑞利.医疗服务体系的纵向整合模式及其选择[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5-20.
【三级综合医院】推荐阅读: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解读08-16
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动员大会07-02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护理评价要素20108-31
三级医院08-02
新建三级医院10-14
三级医院评审01-18
三级甲等医院06-13
三级甲等医院评审10-04
三级甲等医院标准11-23
三级医院评审评估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