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找水

2024-06-29

现代找水(共9篇)

现代找水 篇1

目前, 我国人均淡水资料拥有量不足2200m3, 世界排名109位, 而30年后, 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将不足1700m3。因此用现代的水文地质勘查方法来找水减缓各区域供水压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水文地质勘测

1.与工程降水紧密相关的便是水文地质中的地下水、含水层、井流、稳定流、非稳定流等概念或理论。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以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上层滞水以及透镜体内含水。含水层是可以透过和给出相当水量的岩层;隔水层是不能透过和给出水量的岩层, 或透水或给水均甚微的岩层;透水层是可以透水但给出水量微弱的岩层。设计基坑降水方案之前, 首先要进行水文地质勘察, 以便了解含水层的特性和测定水文地质参数:影响半径R、渗透系数k或导水系数r、释水系数S或给水度、导压系数、越流因素B等。

2.水文地质勘察一般通过井流抽水试验取得以上参数, 就抽水试验的类型而言, 按地下水成因可分为承压井抽水、潜水井抽水:按与观测孔关系可分为单井 (无观测孔) 抽水、多孔 (有观测孔) 抽水;按井孔完整程度可分为完整井抽水、非完整井抽水;按与含水层关系可分为分层 (或分段) 抽水、混合抽水;按Q-s关系可分为定流量抽水、定降深 (变流量) 抽水;按井流流态可分为稳定流抽水、非稳定流抽水。此外还有同位素井流试验、冲击试验、压水试验、注水试验、水位恢复试验等。

二、现代水文地质勘测方法的运用

1.遥感技术

(1) 热红外的监测方法。这一类方式主要是利用红外线波段, 从而取出探测区域之内的遥感成像, 然后通过表面的温度, 就可以对地下水资源加以判断, 这样的方法可以在干旱的区域使用。其工作原理在于:在过毛细、热传导以及地标蒸发等作用下, 就会引起干旱区域湿度与温度出现变化, 这样也会导致区域之内出现异常的冷热, 因此, 在红外遥感之下, 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显示出来, 这样也可以方便水资源的勘探。

(2) 环境的遥感信息分析方法。这一类方式是运用遥感方式得到的图像, 然后将植被、湖泊以及水系等环境因子从图像中挖掘出来, 在探讨其相互关联程度下, 勘探出地下水系的贮存状况。这一类方法的工作原理:如果是相对干旱的区域, 其植被很容易受到气候、地下水以及地貌的影响, 并且在这一部分因素中, 浅水层的地下水对于植被的影响最大, 这样也可以间接利用这一部分信息将区域之内的水化深浅以及矿化程度等相关信息判断出来。

2.地球物理测井。作为一种方式, 地球物理测井需要配合水文地质的实际情况, 才能够将探测加以精确。这一种方式主要是基于严密的物理数学原理, 一般应用在地下水的分布之中, 对地下水的质量加以判断, 做好岩溶洞的探测, 分析底层的基本构造, 其工作原理:第一, 准确地划分出含水层, 确定好厚度与层位, 然后对相互关系加以研究;第二, 对于地下水的矿化度进行探测, 如果矿化度越高, 那么其电阻率就会越低;第三, 判断具体的泥质含量以及裂隙。在判断裂隙的时候, 主要依据在于声波时差越大, 其电阻率就会越小, 也会降低其密度。如果裂隙存在, 那么就会存在更多的泥质, 这样也会加大自然伽马测井值;第四, 根据不同的岩石密度、电阻率以及孔隙度等参数差异, 就可以划分出钻孔地层岩性, 并且配合上密度测井、声波测井、电阻率测井等资料, 将钻孔岩性的坡面划分出来。

3.地面核磁共振法。地面核磁共振法是通过不同物质原子本身存在的差异产生的核磁共振效应, 通过地层水质子当中核磁共振信号变化规律的观测与研究, 以此来判断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地面核磁共振法是当前位移的地球物理直接找水法, 可以将含水层的信息量化, 其勘探的深度小, 只适合勘探深度小于150m的地方, 并且适合于北方地表相对干燥的区域。

(1) 工作原理主要是在地磁场的作用下, 水中的氢核质子处于一定的能级之上, 然后通过拉摩尔频率的交变磁场激发地下水当中的质子, 这样就能够在原子核能级之间产生跃迁, 也就是和产生核磁共振。核磁共振信号的衰减快慢以及信号的强弱直接联系到含水层的孔隙大小以及含水层的氢质子数量, 核磁共振信号幅值越大, 其含水量也就越丰富, 也可以通过由小到大的核改变将脉冲矩激发出来, 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对含水层的实际贮存状况进行判断, 这样才能够实现地下水的寻找目的。

(2) 地面核磁共振属于直接找水法, 在勘探深度有效的范围之内, 如果存在水, 就会有核磁共振信号的显示, 从而对各种类型的地下水加以探测。主要是用于其余物探方法难以存在的地下水, 主要应用在:裂隙水、黄土孔隙的探测;对于基岩裂隙带的富水性加以确定;做好灰岩区溶洞、裂隙含水的判断;寻找层间承压裂隙水以及碎屑岩类浅层风化裂水。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水文地质勘察方法也必定会迎来新一轮的革新与优化, 这样不仅可以确保找水工作顺利、可靠、有序的发展下去, 同时对于矿产勘察、天然气以及石油等行业的勘探也非常有利。目前, 综合利用现代化的水文地质勘察方法, 不仅可以将原本的地质水文存在的问题加以克服, 同时, 也有利于地下水资源的顺利寻找促进地区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当然, 目前的水文地质勘察方法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还需要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当中加以解决, 不过, 我们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这一些问题都将在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下不断地完善、解决。

参考文献

[1]黄东山.地球物理测井在水文地质勘察中的应用综述[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4, (02) .

[2]李泽坤.饮水困难区地下水勘察新技术的应用[J].地质与勘探, 2010, (1) 147-152.

[3]国土资源部支援西南抗旱找水成效显著[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0, (3) :121.

北京拟启动找水计划 篇2

用淘米水刷锅、刷锅水喂鸡;洗脸水擦炕、擦完炕的水留着墩地,墩地剩下的污水留着冲厕所。这是农历新年北京延庆县大庄科乡水泉沟村村民的真实场景,在这里水比油贵,而过年走亲访友常说的“到家里喝口水”,在水泉沟村也成为一种奢侈的邀请。由于北京前些时候一直无雪,对于这个“靠天吃饭”的村子来说,真是苦煞了这些村民们。

众所周知,北京是一个缺水的城市,为了解决人们的用水问题,北京市水务局在不断探索新的水源。日前,在清华大学举行的“纪念密云水库建成50周年”座谈会上,北京市水务局一位官员介绍,北京地矿部门在寻找新的可开采水源地,目前正在论证阶段。初步的应急水源备选地在平谷、顺义和房山等处,“希望能尽快投入一两处”。这位官员说道。

“之所以将平谷、顺义和房山选为应急水源的备选地,是因为这三个地方处于京都山脉与华北平原交接的地方。”交通部通信中心高级工程师、民间水专家张峻峰告诉《北京科技报》,而这种地带都具有丰富的地下水并且地下水矿蕴藏的几率也会很大,实际上平谷和顺义在几年前就已经发现并开采了一些水井,例如顺义的燕京啤酒厂就有很多的取水井,从地下取水生产啤酒;平谷也在早年间打了很多供北京市内饮用的取水井。

那么如何在这三个地方找寻地下水源呢?

“地下水主要是沿着河流的走向进行流动,所以寻找地下水一般要沿着已有河流的主干道进行寻找。”张峻峰说,平谷、顺义以及房山是潮白河进入平原最后一截山前地段,潮白河又是京东第一大河,那么找寻这三个地方的地下水就要沿着进入该地区的潮白河流域进行。

而之所以选择在山前地带找寻地下水。张峻峰解释到,是因为我们寻找的是一种名为“积岩水”的地下水,积岩水往往都是由岩石、砂砾构成的,其透水率强,水源便于开采。再加上它们在地下浅层的原始河道内流动了至少上万年甚至是上亿年的时间,已经形成很厚的沉积层。而沉积层往往都形成于山前地带,另外有些地下水长期积于地下还会形成水矿,所以在山前地带找水的成功率远大于其他地方。

而所谓的山前地带是指山区和平原交会处,所以越接近山前地区的沉积层岩石和砂砾越多,地下的透水率就会越大,尤其是山前的平原近山区是地下水含量最丰富的地方,同时它也就是地下水的水源地。

张峻峰说,找水一般会采用钻探的方式,也就是用钻机向地下钻井由此来分析出地下的地质状况,如果有原来的地下地质构造图就可以直接寻找地下水隐藏的可能地方,如果没有就要采用人造地震波的方式,也就是与找石油的方式相似,人为制造出一个小的地震波,因为不同的方位地下接受的震波也会不同,通过震波传送的数据从而测算出地下岩石的密度、介质以及当地的地质岩石分布状况,得出结论后就能判定出这片山区中哪个地方的含水概率较高。

“但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积岩水是不可再生资源,它是通过几万年的渗漏才形成的岩石中的水,所以要想再打造积岩水可能还需要上万年的时间。”张峻峰告诉记者,如果一旦积岩水被开采完,可能就要寻找北京的岩隙水,岩隙水的成因与石油相同,它是地壳岩石层内含有的水资源,其钻探方式以及成本也与开采石油相当,通过钻探进入地下几千以至于上万米的深度,然后将地下岩隙内吸含的水释放出来。

但是张峻峰告诉记者,“岩隙水的硬度非常高,因为这种水存在于地下几千以至于上万米的深度,由此它就要承受相应深度的压力,此外岩隙水在地下和岩石相互作用会把岩石内的一些成分都溶解在水里,于是水的矿物质含量就会很高,在成为地表水后就要对其进行软化处理,此外还要考虑到岩隙水内会不会含有其他矿藏成分,如果不对这类水进行处理的话,矿物质含量的异常会对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影响,一旦矿物质含量过高,那还是癌症的主要致因。”

“实际上找水应急只是一项权宜之策。”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林景星说,因为北京地下水的源头地带就在平谷、房山、顺义,如果过度开发就会造成源头水逐渐干涸,最终会影响到北京城内自来水的取水情况。事实上北京源头水开始使用的那一天,城内的地下水就已经开始在逐渐下降。

而北京又是一个水源极度缺乏的地方,其生态的承载量本身也非常少,如果按北京的生态环境来计算,其最大的生态承载量最高只能容纳200万人左右,但现在的承载量已经超出10倍之多,北京不断找水也只是其自身的含水量,然而终究是要耗光的。林景星比喻到这就像一个漏斗,一边不断的汲取必然会导致另一边越来越少,最终两边都会消亡殆尽。

“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北京市民的节水对于本地水资源的保护也是杯水车薪。其原因是北京人均每年的用水量与标准相差甚远。”张峻峰告诉记者,世界平均用水量每人每年是1000立方米,低于1000立方米就是缺水地区,低于5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地区,低于300立方米就是极端严重缺水地区,但是北京的人均年用水量还不到200立方米。

“并且北京的情况与国外又不同,尽管美国迈阿密以及以色列都是处于沙漠中的城市或国家,但是他们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及巨额的资金,因此可以做到利用能源和资金去换取水资源,甚至能够动用直升飞机去运输水,然而以北京2000多万的人口计算,依靠直升飞机去运输水显然不现实。”张峻峰说道。

电法找水方法的应用 篇3

1 裂隙水的分类及贵港地区水文地质概况

1.1 裂隙水的分类

受多期地质构造的影响,广西各地区的地层和岩石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地下水的赋存创造了有利条件。实践证明:基岩裂隙水的赋存、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和气候条件的控制,而在所有控制当中,地质构造起主要作用。因此,根据地层岩性、含水层位的产状和裂隙的成因,将基岩裂隙水划分成5类。

①沉积岩成岩层状裂隙水;②火成岩成岩裂隙-孔洞水;③风化裂隙水;④构造裂隙水;⑤碳酸岩孔洞—裂隙水。

1.2 贵港地区水文地质概况

广西贵港地区及周边地区处于南华准地台桂中—桂东台陷中的大瑶山隆起西南端南缘贵县向斜北翼,从地质力学观点划分为广西“山”字型构造前弧弧顶区,属孤峰岩溶平原地貌。根据地质时代、岩性特征、地下水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将本区划分为4个含水类型。

①洪积、冲积孔隙水;②白垩系火成集块岩、砂页岩、白云岩、灰岩裂隙水;③上侏罗系含煤地层裂隙水;④煤层基底裂隙水。

总之,贵港地区裂隙发育,为地下水的赋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3 以往找水方法

为了满足某些单位、地区的用水需要,以往我们采取了水文地质找水法,主要依据地貌现象寻找破碎构造带。该方法简单方便,但准确率不高。为了提高找到地下水的效率,近年来我们采用了电法找水。

2 应用电法找水的准确性

2.1 电法找水含义及理论依据

所谓电法就是用电场测量地下岩石的视电阻率,根据岩石视电阻率不同,可以划分出岩石界面的一种方法。水的电阻率很低,利用水与围岩的明显电性差异来寻找赋水位置的一种方法称电法找水。目前,电法找水有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视电阻率法和视极化率法(也称激发极化法)。电法找水的理论依据是利用岩石的这种电性差异,当我们在地面用两电极向地下供电时,在两极间就形成了一个电场,在这个电场中我们用仪表测出某点的电位和电流强度,从而求出该点的视电阻率。如果在电场之间有水,那么会在水位上面显现低阻值。电法找水就是根据这样的手段进行的。

2.2 应用电法找水的准确性

电法找水的理论依据是科学的,因为电阻率反映出地下岩石的导电能力,所以我们得到的电阻率值恰恰反映了岩石的电性,因而我们能找到准确水位。找到水位后,可在水位上面应用测深法求出该水位的埋藏深度,同时根据多个测深点可以得到赋水构造的走向和倾向。因此,电法找水准确率高,是其他地质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3 电法找水在贵港地区的应用

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在贵港应用电法找水已多年,效果显著,已为贵港市多家单位与变电站成功寻找出出水量为50 t/h以上的地下水,成功率可达90%以上。

采用视电阻率法中的对称四极装置对该地区进行勘测,勘测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层平均视电阻率为200~1 000Ω·m,高值达1 500Ω·m以上,而低值只有200Ω·m多,据此发现了一条大致北西向的低阻异常带,初步认为由含水构造带引起。

测深结果表明:地表浮土的电阻率在36~266Ω·m,裂隙发育带的电阻率在182~244Ω·m内变化,而基岩的电阻率在456Ω·m以上,因而可确定该构造带为含水构造带。同时,测深结果还表明,含水带在地面以下87 m处附近。钻探成井表明,出水深度为89 m,单口井出水量为50 t/h。

4 几点说明

通过上例我们发现,该方法简单方便,所测得的ρs能反映出含水带的走向及倾向。但是,该方法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当测量电极MN采取不同的极距时,将直接影响我们对含水构造带的观测;当MN过小时,观测困难;当MN过大时而含水构造带过窄时,容易漏掉异常,难以达到找水目的。

根据多次为地方找水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判定,MN最佳极距为:

MN=1/3×AO~1/15×AO (AO为供电电极的1/2)

影响观测结果的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大地游散电流的影响。所谓大地游散电流就是工业接地电流。它的存在,使我们的观测有时无法进行。通过实践,我们发现采用不极化电极能够克服这一不良影响。

5 结语

目前,我国各地找水均采用电法找水,有的依据岩石的电阻率,有的依据岩石的极化率。近年来又兴起了半衰时法、声选频大地电场法等找水方法。总之,相比其他找水方法电法找水效益可行,效果极佳,而随着电法仪的不断更新,方法的不断改善,电法找水越来越准确,相信今后解决缺水地区的用水问题将不再是件困难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霍明远.地下水资源系统勘查技术与综合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35-205.

[2]王俊业.三叠系下统地层的电性特征及富水性分析[J].物探与化探,2000,24(4):307-309.

[3]钟新维,陈居和.找水新法[M].北京:水利出版社,1987.

基于抗旱找水的打井技术方法分析 篇4

关键词:抗旱找水;打井技术;应用

据调查显示,自2010年入冬以来,由于我国部分省份的旱情持续上升,国土资源对此现象加大了关注,在支援抗旱找水工作进程中逐步完成了《国土资源系统支援旱区抗旱找水打井工作方案》的编制,从而为国家抗旱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措施。关于地区干旱的原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气候干旱,另一种则是大气干旱,此外,还存在各种人为活动造成的干旱灾害。

一、基于抗旱找水的打井技术实施要求

(一)对抗旱找水地区地貌地形的勘测

我国干旱地区受灾严重的地段多半为深切割侵蚀性的构造山区,这一类地段的居民通常分散居住在山区里,因此在抗旱找水的工作中,勘探队必须以一些较为集中的自然村庄为地形勘测工作内容的核心,利用集中村庄所在地段的地貌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的情况。对于属于进山脊地带的侵蚀构造地貌,勘探队必须挑选一些能够将水源汇聚在一起的地方,如比较低洼的地带,同时还需要挑选顺向坡的地带,才能找到合适的打井位置。例如以某地区为例,该地区的居民居住集中在混合岩或花岗岩等地段,这一类的地段具有坡度比较缓和的地形,是合适的打井地位。通常情况下,对于抗旱找水打井工作的勘探队来说,其探测工作主要是以靠近扇坡脚的转折地段和居民生活较为集中的盆地地带为主,而布井工作的内容则主要在盆地与山区连接的地段,以便于水资源能够集中在居民生活区域。

(二)选择合适的打井地位

在勘探队选择好布井的位置后,还需要结合当地管理打井找水的相关部门统计出的打井需求数据,对受灾严重的地区进行针对性的抗旱找水打井措施,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有效的缓解居民生活用水困难的形势。其次,施工队在打井工作时还需要对孔位进行地质核查,结合物理探电法进行地质情况的探测。此外,在钻孔时必须依照就近取水的原则,结合水温地质与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选择水源教丰富的地段进行钻孔工作。根据实际打井工程中,我国受灾情况较为严重的西南地区在地质勘探的任务中一共选取了58个井位[1],及时的解决了该区域居民用水困难的情况。

二、抗旱找水打井技术的实际应用分析

在干旱地区进行找水打井工作时,挑选合适的井位是其任务的核心,下面将以一些地形地貌较为严峻的区域为例子,对打井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资料的收集与现场的调查

对于找水打井工作来说,地质与水文资料方面的收集和现场地貌的调查有着极大的作用,它们都决定着打井工作是否能够达到原则上的要求。地质水文资料的收集是指在比较和分析抗旱区域的水文条件时,结合所收集到的资料,以岩性地质构造与宏观地形等方面做出综合性的选择,从而选择出合适的布井区域。其次,在现场地貌的调查上必须要在布井区域结合现场岩性的地址結构与微观的地形等方面指出具有科学性的打井位置,特别是打井的目的层面,尽可能的选择花岗岩、玄武岩等地质,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发生。但,当勘探队在打井时遇到了难以避免的问题时,工作人员必须确保打井的目的层是处在该地段地下水位的下面,同时还需要保证目的层下面是有能够阻隔水源的岩层的,才能做好万无一失的打井保障。

(二)物理探测与遥感地质

在现场地质调查中,勘探队在面对一些严重缺水又有迫切需求的地区遇到难以科学性确定井位的问题时,可以采用大比例的尺遥感[2]地质破解的方式,以区域地质的构造为前提,积极的配合现场地质的工作调查,从而促使挑选的井位能够有效的解决该区域居民的生活用水。在打井工作中倘若遇到碳酸盐岩地层、第三系泥岩以及半成岩等分布较密集的地段时,必须要及时的找到地下水,利用物探的方式进行探测,以其科学性的探测结果以及地下水的分布综合的判断出该区域是否能够布井。此外,在碳盐酸地区要想及时的找到地下水,还可以利用常规电法,以相关的静电α卡法进行有效的电测工作,从而确定最佳的地下水丰富的地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增加一些激电测深点。

(三)井深的选择与赋水的条件

一般来说,深井的出水量与单井的出水量较大,在实际钻孔的工作中,根据受旱灾情况的严重性与居民的用水量,通常会选择深井,而深井的施工形势相对于单井与浅井施工形势来说难度较大,在钻井工具上需要过高的成本需求。此外,在部分严重受旱灾的地区还需要考虑到地下水的水量程度,以此来断定是否需要采用深井,避免造成资源与成本上的浪费。

在判断打井深度的时候,探测地下水资源的水量是一种途径,勘探队可以利用取水地区地下水赋存的条件,即赋水条件[3],对水井具体的深度做出科学有效性的确定。对于受旱灾严重的地区,其花岗岩等岩石地质下又具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的区域,勘探队需要选用浅井的打井方式将地下水源引入到居民生活区域;对于一些变质岩等岩石地质则需要选用深井的打井方式来缓解居民用水情况。当然,也会存在一些难以把握井深的地段,例如当勘探队遇到较厚的冲洪积松散堆积层时,其作为相关含水层通常情况下会采用浅井打井对该地区的地下水进行抽取,然而在特殊情况下,勘探队则需要采用大口径的浅井进行地下水资源的抽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抗旱找水的打井工作的具体实施需要结合到当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资料进行深入的现场探测,针对当地地层的岩性与结构地貌条件,利用物理探测与大比例尺遥感等方法进行打井综合性的判断,同时还需要科学合理性的确定具体的井深,避免不恰当的选择造成资源上的浪费,从而难以解决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量。

参考文献

[1] 朱万林.花岗岩地区打井找水工作探讨[J].地球,2013,(4):18-19.

[2] 何纯田.黔西地区基于抗旱找水的打井技术方法分析[J].地下水,2014,(6):162-163.

[3] 刘凤忠.综合物探在抗旱找水打井中的应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24):40-41.

快速找水定井物探方法探讨 篇5

1 砂泥岩地层找水

2009年, 新密市刘寨镇园林、张庄等村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利用直流电法确定水井10眼, 野外工作时间10 d, 平均每天确定水井1眼, 取得了很好的地质效果。下面以10号井为例, 介绍二叠系砂泥岩地层找水的技术方法。

1.1 工作区地质概况

新密市刘寨镇园林、张庄等村位于新密市东部, 地面被第四系黄土覆盖, 厚20 m左右;其下伏地层为三叠系泥岩、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其砂岩地层埋藏深度在100~200 m。因断层构造发育, 其砂岩厚度变化较大, 在0~80 m不等。

1.2 探测方法

直流视电阻率法又称为人工电场法, 它是通过建立大地电场, 根据不同地层导电性的差异, 通过电法仪器进行测量、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物探手段。主要目的是探测厚度较大的砂岩裂隙富水构造带。该次探测主要采用视电阻率测深法和视电阻率剖面法。

(1) 视电阻率测深法。

视电阻率测深法在水文地质勘查中, 是使用时间最长、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是某一点垂向地质情况的反映。视电阻率对称四极测深法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目的, 是基于在同一测点上逐次扩大电极距, 使探测深度逐渐加大, 这样便可得到观测点处沿垂向由浅到深的视电阻率变化情况。在探测剖面范围内布置一定数量的电测深点, 便能得到该剖面在垂向由浅到深的视电阻率断面变化特征, 结合其水文地质条件, 便能根据电性特征的变化推断出地质体的赋存特征。

(2) 视电阻率剖面法。

视电阻率剖面法是保持电极距固定不变, 沿指定的测线剖面逐点移动, 进行视电阻率的观测。由于电极距固定不变, 勘探深度基本不变, 所以它主要反映一定深度范围内地质体沿水平方向的电性特征, 从而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目的的一种方法。

1.3 施工布置

依据该项目的规划, 结合其区域地质特征, 在10号井规划区范围内布置了一条300 m长的视电阻率对称四极测量剖面, 及1个视电阻率对称四极测深点。视电阻率对称四极剖面法的供电极距AB=600 m, 测量极距MN=80 m, 点距为10 m。视电阻率对称四极测深法采用活动MN法, 最大AB/2为400 m。

1.4 探测成果及资料解释

图1为10测线视电阻率对称四极剖面曲线示意, 该剖面从85号点测至115号点, 测量剖面长300 m。从图1可以看出:视电阻率 (ρs) 曲线在85—91号点呈高阻特征, 在91—102号点曲线反映为由高阻值向低阻值变化, 梯度异常反映明显, 为明显的地层不连续的反映。分析认为该异常为一断层构造异常, 在91—102号点为断层构造带, 在95号点一带其富水性较好。

图2为在10线剖面95号点 (10号井) 所测的视电阻率对称四极测深曲线, 从该曲线图可以看出, 其曲线反映为HKA型特征, 曲线的前枝为AB/2=15~30 m的下降段, 主要反映为浅部黄土层及黄土以下的黏土地层;曲线中部为AB/2=30~70 m的平缓段, 为新近系黏土、钙质黏土、砂质黏土及薄层砂层互层反映;曲线后枝为AB/2=70~270 m的上升段, 为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中粗粒砂岩的反映;曲线尾枝为AB/2=270~400 m曲线反映平缓段, 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泥岩、砂质泥岩的反映。在AB/2=70~270 m曲线段, 曲线上升角度较大, 为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中粗粒砂岩, 该层砂岩就是要寻找的主要富水地层。

根据对10线对称四极视电阻率剖面曲线及10线95号点视电阻率对称四极测深曲线的分析, 井位确定在对称四极视电阻率测线剖面10线的95号点。井深设计深度220 m。推断解释揭露地层为:0~25 m为第四系黄土、黏土;25~70 m为新近系钙质黏土、黏土、砂质黏土与薄层砂层互层, 在其底部有半胶结的砂砾石层;70~200 m为二叠系石千峰组中粗粒富水砂岩;200 m以深为上石盒子泥岩、砂质泥岩互层。

1.5 成果验证

通过打井验证, 物探解释正确, 在0~26.20 m为黄土及黏土层;26.20~71.30 m为紫红色黏土、钙质黏土及砂质黏土;71.30~198.65 m为紫红色中粗粒砂岩, 构造裂隙发育;在198.65~220.00 m为紫红色泥岩与砂质泥岩。成井静水位埋深36.23 m, 水位降深31.56 m, 其出水量为28.36 m3/h。

2 奥陶系及寒武系灰岩地层找水

2005年10月, 郑煤集团水厂杨寨供水井采用天然电场选频法确定1眼水井, 野外工作时间仅半天, 取得了很好的地质效果。

2.1 工作区地质概况

工作区位于新密市杨寨村南部郑煤集团东风电厂西, 地面被第四系黄土覆盖, 厚度在15 m左右。依据区域地质, 其下伏地层为第三系泥灰岩、二叠系泥岩及砂质泥岩、石炭系泥岩及薄层灰岩互层, 综合厚度在150 m左右, 富水性较差。向下为奥陶系、寒武系灰岩地层, 厚度在300 m左右。该灰岩地层质硬、性脆, 受断层构造影响岩溶裂隙发育, 富水性较好。

2.2 仪器选择及技术参数

此次探测使用DX-2型天然电场选频仪, 工作频率12.7 Hz, 测量极距MN=20 m, 点距10 m, 测量地面不同点之间的大地电位差。测量中, 对每条测线反映的异常地段进行重复检查测量。

2.3 探测方法

天然电场选频法的最大优点是不需建立人工电场源, 利用大地天然电磁场作为工作场源。在同一地区一定的范围内, 通过测量不同频率条件下的大地电场在地面产生的电场变化特征, 研究地下地质体的电性变化差异, 确定地下地质体的赋存状态。

此次探测首先在测区内, 从北向南布置1条1线天然电场选频剖面, 测量剖面长150 m。测量中发现在5—7号点反映一明显的漏斗状低值富水异常。为了解该异常的可信性, 接着在该剖面的东、西两侧各50 m从北向南与1线剖面平行布置测量了2线、3线剖面。通过测量反映出与1线剖面雷同的漏斗状低值富水异常, 达到了工作目的, 结束野外工作。

2.4 探测成果及资料解释

图3为在该区所测的1线、2线、3线剖面天然电场选频曲线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各剖面曲线在南北两端反映为高幅值特征, 而在中部的5—7号点均反映为明显的低幅值异常。分析认为该异常为地层不连续特征反映, 结合其基础地质条件, 认为该异常为地下深部灰岩地层岩溶裂隙富水特征的反映。

分析认为, 在各测线的5—7号点发育一富水构造带, 其地下深部灰岩地层富水性较好。

综合考虑, 井位确定在1线剖面的7号点。结合区域地质特征, 井深设计为400 m。推断在220 m见寒武系白云质灰岩地层, 出水量在100 m3/h以上。

2.5 成果验证

通过打井证实, 物探解释推断的成果是正确的。0~12 m为黄土层;12~28.8 m为第三系泥灰岩;28.8~134.6 m为二叠系泥岩、薄层砂岩互层;134.6~217.8 m为石炭系砂岩、泥岩及灰岩;217.8~400 m为寒武系白云质灰岩, 在221.6 m出现全漏水现象。221.6~226.5, 285.2~291.6, 369.1~376.9 m岩心破碎且岩溶裂隙发育, 成井出水量达200 m3/h。

3 结语

环空找水仪校验系统的设计 篇6

在进行阻抗式环空找水仪测井前, 有必要对仪器进行调试, 传统调试方法只是靠嘴吹涡轮检验流量计的状态, 靠看空气值判断含水率计的好坏, 靠给电机供正负电判断集流伞的性能, 只能定性判断仪器正常与否, 不能给出对仪器的定量调试。每只仪器经过多次的修理与磨损, 导致仪器的集流度、仪器参数K值、涡轮的启动排量、含水率计的技术状态均有所不同。因此, 每只仪器在进行测井前均应该对其进行准确性校验。本文将介绍一种能实现仪器校验的装置。该装置能定量的判断出仪器性能, 并且有成本低、数据实时显示、操作简单、适用于教学演示和实验等优点。

1 系统设计

该校验系统由有机玻璃井筒、密封筒盖、集流状态控制开关、流量计量系统、水路供应系统、气路供应系统和计算机采集控制系统组成 (图1) 。

2 工作原理

计算机通过控制水泵、气泵以及相应的线性调节阀来调节水流量和气流量。在控制水流量方面为保持恒定压力, 采取密闭压缩空气的方法来控制压力, 小于指定压力时启动水泵, 直到等于指定压力时, 水泵停止工作, 这样保持着恒定的压力。

该装置采用标准流量计和高度法来测量流量, 由于标准流量计存在流量测量下限, 因此对于小于涡轮启动排量的流量测量采取高度法。

高度法为在一定截面积的量筒内, 通过计算水流量充满指定体积所需要的时间来计算流量。

3 主要功能

3.1 检验集流器集流度

首先关闭集流状态控制开关, 迫使流体经仪器进液口进入, 出液口流出, 此时与集流器密封状态无关。然后, 通过主控机控制线性调节阀, 分别调节出10m3/d、40m3/d、80m3/d三种流量。并采集出仪器涡轮转数:N1, N2, N3。

打开集流状态控制开关, 将集流器打开, 模拟井下测井状态。重复调节流量并采集出涡轮转数:N1′, N2′, N3′。

通过计算N1′/N1、N2′/N2、N3′/N3得出在10m3/d、40m3/d、80m3/d下仪器的的集流度:d1、d2、d3。

综合集流度:

综合集流度应大于80%, 低于80%返修集流伞。

3.2 检验涡轮K值

打开集流状态控制开关, 通过计算机调节出10m3/d、40m3/d、80m3/d, 并采集涡轮转数N1, N2, N3 (Hz) 。

集流度大于80%之后给出此时的K值, 否则含水率图版和K值将不适应该仪器。

3.3 检测仪器的启动排量

每只仪器涡轮流量计的启动排量是有差异的, 在测井过程中, 为确保准确、可靠的测量低产液层位有必要知道每只仪器的启动排量。

该装置采用标准流量计来计量流量, 由于标准流量计存在流量测量下限, 因此对于小于涡轮启动排量的流量测量采取高度法。高度法是在一定截面积的量筒内, 通过计算水流量充满指定高度所需要的时间来计算流量。

计算机控制水流量逐渐递减, 等到采集到的涡轮信号频率为0后保持整个循环系统流量稳定后关闭计量筒下方的阀门, 当页面到达探针I时, 计算机采集控制系统进行定时, 直到页面达到探针II后计算时间间隔T1, 同理到达探针III后计算时间间隔T2。

已知计量筒截面积为S、恒定高度H, 得出:

3.4 判定含水率计技术状态

集流状态控制开关呈开启状态, 计算机调出水流量10方/天、40方/天、80方/天, 并分次调节气源的线性调节阀, 控制气量, 观察仪器含水率输出与气量输入是否单调递增。

利用气体来模拟井下油相, 可实现一定含水率情况下含水率计技术状况的检验, 判定含水传感器是否达到要求, 是否应该更换。

3.5 检验环空井温仪技术状况

在有机玻璃井筒内内置一个与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连接的一个温度传感器, 这样可以与井温仪进行对比, 并且可以在水箱内加入热水或者冰块以校验井温仪技术状况。

3.6 检验仪器电路工作状态

该装置配有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 能对阻抗式过环空组合测井仪进行在线调试。

3.7 仪器工作状态过程演示

电法在变电站工程找水的应用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查明与开发地下水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今日应用物探手段, 电法方法找到天然、纯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为我们电力行业施工及生活用水的需要, 已是我们水文地质及物探工作者的事情了。

2 高密度电法及电测深的原理

高密度电法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电法勘探新技术, 基本工作原理和传统的电阻率法是一致的, 所不同的是高密度电法采用高密度的测点。野外工作时, 将多电极按一定的间隔布置, 观测过程电极按一定规律结合, 一次布置电极可实现不同的观测装置。高密度电法大幅度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并且同时具有测深和剖面效果, 能反映大量的地电信息, 为物探解释打下了较好基础。

电测深法是在同一点上逐次增大供电电极距AB, 使勘探深度由小逐渐加深, 于是可观测到测点处沿深度方向由浅至深的视电阻率变化规律, 通过对反应的地断面变化的电测深ρs曲线的分析, 了解深度方向上的地电断面的特征。

3 应用实例

3.1 工程概况及勘测目的

拟建工程 (220k V变电站) 区域属丘陵山地地貌。站址范围内场地为缓丘, 山丘北面、西面及东南侧低, 东面高的特征。站址区地面高程约101.07m~111.52m, 最大高差约11m, 坡度7°~15°, 地形起伏不大。场地内土层为第四系坡残积层 (Qsl+el) , 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下统a组 (K1a) 砾岩。勘测目的:在工程场地测量范围内及其周边进行, 了解探明场地附近可提供满足施工用水及以后的生活用水的水源。

3.2 野外工作方法布置

高密度电法:现场测试时, 将全部电极沿测线按一定的电极间距布设在测点上, 然后用多芯电缆将各电极按一定的顺序接到电极转换器上, 实现电极的排列方式、极距以及测点的快速转换, 测量信号由转换开关输送到便携机上显示并储存。测试时总电极数64根, 电极距3m, 勘探深度约49m。

电测深 (对称四极电阻率测深) 法:采用AB/MN=5:1的温耐尔装置, 最大AB/2电极距为120m, 有效探测深度约60m。根据现场地质调查, 站址场地内分布的地层为白垩系下统a组 (K1a) 砾岩、灰岩, 采用大极距的电测深法, 探明站址区深部是否分布有厚层砂岩等含水岩层;而高密度电法探测深度浅, 但能快速的探明站址区及附近是否有导水构造分布, 含水岩层与导水构造是本次物探方法要查明的目的。

3.3 高密度和电测深的资料处理解析

3.3.1 超高密度电法

本次工作高密度共布置了4条剖面, 其中3条剖面是反应的地质情况良好 (如图2) , 无异常现象;剖面1-1' (图1) 则出现异常。其解释分析如下:

1-1'剖面 (站址外北东侧冲沟内, 距站址约150m左右) :水平距离52m~75m段位于站址外北东侧两条冲沟交汇处, 其等值线呈底部未封闭的“‖”字型, 颜色为绿-浅蓝色的低阻异常带, 电阻率130Ω·m~360Ω·m变化, 推断为砂岩裂隙发育带, 发育深度大于40m, 其两侧颜色呈紫-棕红色, 电阻率400Ω·m~2400Ω·m变化, 为相对完整砂、砾岩;砂岩为较好的含水岩层, 其富水性决定于岩石的裂隙发育程度, 而1-1'剖面52m~75m段砂、砾岩裂隙比较发育, 推断其比较富水。建议在此处打水井。

2-2'剖面:整条剖面随着深度变深, 电阻率色谱由蓝色 (低阻) 向棕红色 (高阻) 渐变, 表明岩性由土向岩渐变, 上部深蓝色~浅蓝色部分, 视电阻率在0Ω·m~600Ω·m范围内变化, 推断为土层 (Q) , 厚约3.5m~9.9m;下部浅蓝~棕红色部分, 视电阻率在600Ω·m~4400Ω·m范围内变化, 推断为基岩, 剖面地段等值线均匀分布, 无低阻异常带分布, 推断基岩完整性较好。

3.3.2 电测深

本次工作共布置了5个电测深点, 分布在高密度剖面范围内, 单支曲线均为H型, 电阻率随着测深深度的加大而变大, 曲线呈上升型, 典型的砂岩、砾岩曲线特征。异常点的电测深曲线图如图3:通过高密度和电测深2种方法的资料处理, 后经过钻孔的验证, 2种方法的反应的地质效果基本一致, 达到了起初的预期效果。

结束语

通过上述工程实例和工作实践, 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 高密度电法和电测深一样, 利用探测目的体与围岩存在一定的电性差异, 当干扰因素较小时, 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探测效果, 能应用电力工程勘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勘察。 (2) 高密度电法视电阻率断面等值线图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出岩 (土) 体的电性分布形态及结构特征, 不仅能反映深度变化, 而且还反映变化范围, 同时具有测深和剖面的功能。 (3) 高密度电法和电测深相结合在定性与定量解释时, 可以相互对比, 从而减少多解性的影响, 通过电测深的资料印证, 可以更加准确的利用高密度剖面进行定量解释。 (4) 高密度电法的解释成图质量也有待提高, 特别是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 从而提高解释的可信度, 去除不必要的干扰。

参考文献

[1]王兴泰.工程与环境物探新方法新技术[M].北京:中国地质出版社, 1996.

[2]李金铭, 罗延中.电法勘探新进展[M].北京:中国地质出版社, 1996.

[3]傅良魁.电法勘探教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0.

白垩系红层电法找水的一个特例 篇8

关键词:电法找水,低阻,低极化,白垩系红层,特例

江西抚州地区林科所地处抚州红盆西部边缘内侧, 地表为第四系及全新统地层覆盖, 区内无基岩出露地电条件单一。前人在本区进行过物探找水工作, 由于工作方法和仪器的使用不当, 无果而归。为解决红层找水难和缓解该所用水的难题, 我队决定再上该所电法找水工作。在激电测深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

一、地质特征

工作区内第四系发育, 基岩基本上没有出露, 区内主要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 中更新统及白垩系上统南雄组上部地层。第四系松散冲积层底部为砾石层, 上部为网纹 (蠕虫) 状亚砂土亚粘土, 厚几—几十米, 覆盖于白亚系上统南雄组岩层上, 白亚系上统南雄组上部的红层中由下而上为紫红色砂砾岩, 多为中厚层状, 呈整合 (断层) 接触, 岩层倾向北东或北西, 倾角9º-18º, 节理不发裂隙不发育。

二、工作方法

(1) 电法联合剖面工作:从所获资料来看, 联合剖面工作未发现明显的低阻异常, 方法效果不理想。

(2) 激电测深工作:在该所北侧施工了4个激电测深点 (即Ⅰ、Ⅱ、Ⅲ、Ⅳ号) 最大AB/2分别为825米、464米、383米、261米, 激电测深剖面方向为近东西向, 测深点间距为100米 (见激电测深地电断面图) 。

由激电测深地电断面图可看出, 本次所获得的视电阻率 (ρs) 值均为低阻、低极化值, 在Ⅰ、Ⅱ、Ⅲ、Ⅳ号测深点中均可见到该低阻层, 该层视电阻率 (ρs) 值在30-60 (Ω-M) 之间, 与其他红层中视阻率值没有明显差别, 而其对应层位的视极化率 (ηs) 值也较低, 一般为0.1%-1.2%之间, Ⅰ号测深点该层位深度为AB/2=215---316米之间, Ⅱ号测深点该层位深度为AB/2=121-216米之间, Ⅲ号测深该居位深度为AB/2=38.3--147米之间, Ⅳ号测得该居位深度为AB/2=21.5-31.6米之间。该层位的ρs、ηs值变化不大。层位产状稳定, 厚度在60—80粒间, 由地电断面图可见该层位倾向西, 倾角不大, 大约10º左右, 其西部极化率值有增大的可能性, 应引起重视。从找水角度来看:低电阻率有利, 低极化率是否有意义?不得而知, 这种低阻低极化异常区是否含水。有待下步验证。

三、验证工作

根据低阻低极化异常带的分布特征, 推测该层位沿倾向方向深部有变化, 其ηs值有增大的趋势, 因些建议在Ⅰ号激电测深点的西部施工一个探水孔, 进一步进行深部探水验证工作。经钻探验证, 在该孔深度约420米处见有一厚度为170米左右的富含钙质砂岩、粉砂岩居位。在该居位中见有大小不一的溶蚀空洞。初步判断是引起本区低阻低极化异常的原因, 经抽水试验, 该孔水量为180T/日, 基本解决了该所用水问题。

参考文献

[1]傅良魁、李金铭:《电法勘探教程》, 地质出版社, 1980年。

现代找水 篇9

一、课程简介

基于制定的教学大纲,找水技术与成井工艺课程主要在阐述地下水类型、运动、储存、补给、径流和排泄,以及松散沉积层中地下水富存规律的基础上,介绍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电测深法和核磁共振法等各种找水方法的原理以及开发技术,介绍水井类型与适用条件、成井所需资料、成井工艺、打井方法和打井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等内容。通过系统和完整的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潜水、承压水、孔隙水和裂隙水等各类地下水的埋藏分布特征及松散沉积层中地下水的富水规律,掌握上述找水方法的原理与工作方法,理解成井所需资料,掌握成井工艺及施工中的注意问题,以期使学生掌握进行相关水文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对提高找水技术与成井工艺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保持教材的融合与更新

在教学实践中,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1]。教材选取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每部教材都有自身的特色,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受编者及教材编写目的的影响,每部教材的侧重点也不完全相同。此外,知识在不断更新,作为知识载体的教材也应不断更新。这就需要以某一部教材为主,融合其他优秀教材,同时保持教材的不断更新,由教师撰写出符合课程需要、适合学生学习和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内容。以找水技术与成井工艺课程为例,该课程目前缺乏一本系统完整而较新的教材,笔者以《灌排工程工(初、中、高级工)找水打井》(于益民)为主,同时融合《水文地质与电测找水技术》(刘春华)、《岩溶找水与开发技术研究》(王宇)、《地面核磁共振找水理论和方法》(潘玉玲)及最近发表的相关文献中的资料撰写教学内容,这样既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也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保持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步性。

(二)提高对教案的熟悉程度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将教材包含的内容叙述一遍,教学内容来源于教材又不完全等同于教材,这就需要教师仔细认真地备课,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具体流程和安排。教案是教师备课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2]。撰写完教案后,课堂教学便有“案”可依,教学质量的提高便有了前提保证。但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如何借助教案将教学内容通俗易懂而又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充实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启迪学生的思维,实现教学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教案的熟悉程度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在讲授找水技术与成井工艺中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时,由于以前学过这方面的知识,而且备课时间比较充足,对撰写的教案非常熟悉,在课堂讲授时,笔者自信心十足,能够完全脱稿,大部分时间都直接面对学生讲解,能够很好地洞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及时调整讲授速度和处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另外,由于对教案非常熟悉,不必时时查看教案,课堂讲授非常连续,信心十足的讲授状态也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高效高质量地实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师外貌和行为举止要恰当

在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众多因素中,教师外貌和行为举止的恰当与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过程,教师的着装、发型、语言、上课时的手势与姿势等外貌和行为举止都会给学生不同的感受,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在讲授找水技术与成井工艺这门课的过程中,笔者常在课间和学生探讨一些问题,如学生喜欢教师怎么上课,教师上课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怎么样等等。其中有些学生就提到这一问题,外表和蔼和举止优雅的教师能使他们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与兴趣,教师外貌比较邋遢、行为举止比较懒散时,学生也往往提不起精神,无法专注于学习。

(四)拓宽师生交流渠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是相互平等和相互促进的[3]。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学”得怎么样,才能更好地“教”;学生只有了解教师“教”的思路,才能“学”得更好,实现这一过程的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讲授找水技术与成井工艺第一节时,笔者将该门课程的性质与意义、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和教学目的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讲授该门课程的过程中,不定期与学生交流学习这门课程的感受、体会和认识。每一章节抽出一个学时定期解决学生学习时遇到的困惑或问题。一些学生比较羞涩,在课堂上不善于发言,导致与教师交流较少,教师应在课后采取一对一的形式与学生进行谈话,拓宽交流的渠道和方式。

(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对传统教育技术进行改造、变革、派生[4],具有节省板书时间、提高教学生动性和弥补实验教学不足等优点。21世纪的青年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探索并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授找水仪器和成井工艺内容时,受教学经费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实验室没有相关找水仪器,学生也缺乏去成井现场参观实习的机会,理论讲授时间偏多,而实验教学或实践教学时间偏少。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理论教学偏多、实验教学偏少的弊端,如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些关于找水仪器的图片介绍和使用视频,以及一些关于成井工艺的视频,通过播放这些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加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机,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重要的[5]。大学生学习的课程大部分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早已规定好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受时间和精力的影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的选修课较少,加上学生对某些课程缺乏了解及其他各方面的影响,使得某些课程的出勤率很低,严重影响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这就促使教师采取各方面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授地下水的排泄途径时,如果只是简单列举地下水的排泄途径,则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时可以将地下水排泄的途径与现实中一些有趣和生动的现象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泉是地下水排泄的途径之一,可以将其与“泉城”济南联系起来,讲解一些关于泉的典故或播放一些关于泉的图片或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习兴趣。

(东北农业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黑龙江省省级重点专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经费资助)

摘要: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众多, 针对某一具体课程来说, 这些影响因素所起的作用或程度并不完全相同。本文在阐述找水技术与成井工艺课程性质、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从教材、教案、教师外貌和行为举止、师生交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提出对提高找水技术与成井工艺教学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教学质量,找水技术与成井工艺

参考文献

[1]周范林.浅谈高校教材建设的各种关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 (10) .

[2]莫春姣, 何新凤.教案编写及其评估指标体系的研制[J].教育与职业, 2007, (23) .

[3]公佳颖, 张江南, 安福勇.大学课堂师生互动交流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 (8) .

[4]王亚明, 郭惠玲, 李子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 .

上一篇:创意出版的版权保护下一篇:服务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