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管理水平

2024-09-01

技术管理水平(精选12篇)

技术管理水平 篇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 业务的不断延伸, 给内部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 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和单位的业绩, 必须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本人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对本单位在档案管理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 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一、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档案管理工作在我们单位中存在着被弱化、边缘化的趋势, 整个单位上下对档案管理工作都缺乏必要的认识, 没有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 缺乏档案的保密意识和安全意识

很多单位对档案管理的保密性和安全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档案部门也没有对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机制进行完善, 对档案信息的审查和管理不严格。很多工作人员对档案随意堆放, 职工借阅、使用档案以及归还档案的手续混乱, 甚至有借无还。 (1)

(二) 没有建立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作为工作的保障, 这也是档案管理工作走向信息化、数字化的一个前提。然而当前很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都极不规范, 没有高质量的案卷和系统软件, 各类档案之间缺乏相容性和统一标准。

(三) 缺乏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

当前很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面对人才匮乏的情况, 特别是缺少熟练档案管理基本技能, 又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才, 专业信息处理人才更是难求。很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较低、档案管理方式陈旧, 对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技术更是难以掌握, 严重影响了现代化设备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四) 数字化文件管理存在缺陷

随着数字化文件被大量引入档案管理中来, 在带来档案管理的质量飞跃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 首先数字化文件的法律效力和证据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次数字化文件对载体过于依赖, 特别是对于如何长久的保持数字化文件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

二、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措施

鉴于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单位发展的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各个单位在档案管理的工作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要不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

(一) 转变思想, 提高单位上下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当前有很多单位都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认为档案管理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 对单位的发展没有实际的推动作用, 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各单位领导层要率先转变观念, 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提高档案管理部门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要在全单位内普及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职工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 (2)

(二) 重视档案管理的基础业务, 提升基础业务水平

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基本环节就是基础工作, 最为繁杂的也是基础工作。为了提高基础工作的业务水平, 档案管理人员要对以往的档案管理经验教训进行归纳总结, 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必须保障对资料的收集完整齐全, 对资料的整理高效快捷, 对档案室的管理井然有序, 职工借阅档案便捷规范, 全面拓展基础业务。与此同时, 要重视档案工作的管理职能, 档案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要紧密的衔接, 档案要有统一的质量标准, 制定规范科学的制度来进行管理。

(三) 以信息技术引领档案管理的改革

信息技术改变了档案管理的传统保存手段, 使档案管理工作向科技化、立体化方向发展, 更加高效和便捷。信息技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单位必须积极转变观念, 学习新的档案管理技术。当前电子档案文件在技术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在于如何对电子文件进行保存。一般来说, 电子文件是以化学磁性材料作为载体的, 不存在信息读出时的磨损情况。然而电子文件对载体的依赖性比较强, 在具体进行保存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单位在进行电子文件保存时要注意做好备份和存档工作, 定期进行复制, 避免因为信息丢失而造成损失。 (3)

三、结语

档案管理工作关系着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 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也是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对于单位的管理和发展非常重要。档案管理不仅记录了单位过去的发展历程和成果, 也为单位的发展方向提供了详细的参考资料。单位要不断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切实加强档案管理工作, 提高管理水平。

摘要:档案管理是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因此为了处理千头万绪的内部管理工作, 为单位发展提供史料见证, 也对单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进行提升, 必须加强档案管理, 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档案管理,管理水平,措施

注释

11 孟丽娜, 唐嫦姣.浅谈教学档案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J].桂林医学院学报, 2013 (02) .

22 梁凤芝.加强档案管理服务林业建设──省林勘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做法[J].甘肃林业, 2012 (01) .

33 许玲.浅谈档案管理在广播事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Z1) .

技术管理水平 篇2

2012年9月28日,麻沙中心小学举行主题为“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的校本培训活动。2012秋参加考试的47位教师在电子信息教室积极、主动地参加了本次培训活动。

培训活动由教导处副主任唐德添主持,由黄岗、许玉香两位教师主讲。唐主任就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做了剖析。王岗、许玉香两位老师从基础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资源准备五个方面进行解读,同时,并对考试要求进行了上机指导。

通过本次培训,老师们了解了新技术,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学校将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做好后继培训工作,使新技术能更快、更好的进入课堂,为教育教学服务。

实施管理创新 提高管理水平 篇3

关键词:财务改革 管理创新 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F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289-01

一、理顺财务管理体制,规范会计核算制度,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兰花科创是以原市属四矿两厂和县属两矿为基础合并组建的。成立之初,各自独立核算,会计制度不同,核算内容迥异,形象的说,公司象是捆在一个麻袋里的一群土豆,互不关联,各不负责,八个分公司有八个法人代表,公司董事长只有责任,没有权利,集团化的管理和控制无从谈起。为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公司首先在财务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改革。根据公司实际,按照“运销集中、人财集中、决策集权、统一核算、分级管理、分级考核”运作机制,建立了统一销售、统一核算、统一纳税、统一银行账户、统一资金调控、统一借贷、统一投资、统一担保、抵押的“八统一”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以《会计法》做为规范会计核算的根本。树立“依法治企,从严理财,合法经营”的会计管理思想,在晋城市率先实施了《企业会计制度》,严格按照上市公司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统一会计政策,规范会计核算标准,准确披露会计信息,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成为晋城市推行现代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排头兵。规范的会计核算,为公司上市以来两次成功募资5.8亿元奠定了基础。通过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真正建立了“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经营模式。

二、建立“以现金管理为核心,以成本返还为特色”的资金管理模式

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血液,只有紧紧把握资金这个关键生产要素,才能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真正落实到位。按照“分公司为成本中心,总公司为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管理体制和“八统一”的要求,公司统一产品销售和结算,产品销售的现金收入全部进入公司账户,由公司统一调控资金,折旧、安全费用等专项资金和利润全部留于公司,只将成本资金返还分公司。分公司只能在银行设立两个账户,一个是流动资金账户,一个是专项资金账户。流动资金的拨付,由公司根据各单位的实际销售数量和年初确定的综合成本返还成本,按月拨入流动资金账户,分公司只有完成产销量计划,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之内,流动资金才有保证。分公司的折旧资金和安全费用资金全部留于公司,每年仅此部分资金就达2亿元,根据公司总体发展规划和各单位的具体生产经营情况,按照先生产后生活,先地下后地面,先生存后发展的原则统一投资,按计划使用,并实施全过程监控,单位金额10万元以上的资金,各单位报计划后,由公司直接支付。这样,通过资金的集中管理,一方面,为公司的发展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公司总部的货币资金存量月均保持在5个亿左右,极大地提高了公司对生产经营的调控能力,保证公司经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同时,资金的统筹,使公司在对外融资上,居于主动地位,银行利率较基准利率下浮5%-10%。由于资金统一调度,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没有新增流动资金借款,降低了资金成本,每年可减少财力费用2000万元。

三、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公司推行了全面预算管理。在每个年度结束前,各分公司根据本年度经营状况确定下年度生产目标,确定生产成本和各项费用,公司总部根据各分公司预算考虑各项可预见的因素,对分公司预算进行调整,从而确定各分公司预算。分公司每月五日前对本单位当月发生的费用和需支付款项进行预算,公司总部根据预算进行支付。公司总部每月7日前对本月需支付的款项进行预算,并经公司领导审核确定后按计划支付。对出现的不可预见情况,由于在做预算时未加考虑,则进行例外管理,必须经分管领导、总经理、董事长认可后方可确认,在下个月预算中调整。通过预算管理,加强了无计划支出的审批程序,使各项支出都有据可依,大大降低了成本费用。

四、实行会计科长委派制,会计人员按规定岗位配置,加强会计工作监督

会计监督是《会计法》赋予会计工作的重要职能。兰花科创下属单位众多,行业不同,地理位置分散,需要从制度建设上保证会计监督的实施。从2000年起,公司各单位实行会计科长委派制,按照“集中管理,统一委派”的办法,由公司按规定程序任命会计科长,代表公司派驻各单位行使会计管理职能。为保证实行会计科长委派制度取得实效,公司制定了《会计科长委派制度》和《会计科长考核制度》等制度,明确委派会计科长的职责、权限及与被委派单位的关系;在充分支持被委派单位依法理财、自主管理的前提下,发挥委派会计人员监督作用,充分保障会计科长行使监督权的独立性;建立健全选拔聘用、重大事项报告、业务考核、轮岗、奖惩等制度,对委派会计科长的人事档案、职务晋升、工作调动、职称评定、工资奖励等由总公司集中管理。并且各单位按规模大小对会计人员进行定岗定员,由总公司统一配置人员,防止了企业自行增加人员,提高了整体会计人员素质。通过会计科长委派制,加强了会计监督,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等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实施会计从业资格和后续教育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为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兰花科创实施了严格的会计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未取得会计证资格的,不得上岗;会计证年检不合格的,不得上岗;不参加会计后续教育的,不得上岗;非财经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不得在会计部门工作;未取得会计电算化初级证书的,不得上岗。对不符合条件的从业人员,限期调离会计部门。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要求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从事会计管理工作5年以上的经历。从制度上限制了不具备必要条件的人员进行会计职业领域,从源头上,限制了任用会计人员的随意性。同时,为适应公司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事项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会计人员每年不少于两次定期的专项业务培训。严格的从业资格准入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制度,显著提高了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满足了上市公司会计核算的要求,培养了一支合格的会计队伍。并且鼓励会计人员进行更高一级的学历学习和职称晋升,对按国家规定拿到毕业证书和会计职称证书的,所有费用由公司负担,大大提高了会计人员素质。

六、积极推行会计电算化,提升财务管理效率,实现会计核算信息化

为提高会计核算质量,简化会计核算程序,提升管理效率,实现会计核算信息化。从2000年开始,公司推行会计电算化,经过几年的运行,已初步实现了会计核算的电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会计记账、结账、报表编制、合并等业务可瞬时完成。新技术的使用,改变了原先会计人员长时间、重复性的工作方式,减轻了工作强度,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提高管理水平和规范会计核算等方面。目前,公司已实施完成了第二期会计电算化项目,建成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持,以集中存储、及时反应、上下互联为特点的现代化的集团会计核算系统,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反应速度,适应公司的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兰花科创要发展,必须建立与企业的实际状况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并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才能保障和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公司良好的财务管理水平为公司带来了优异的经营业绩,兰花科创上市以来,取得了“裂变式”发展,实现利润从成立初的2000万增长到现在的8亿多。兰花科创以良好的经营业绩和稳健快速的发展,得到了广大投资者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三化”提升电价管理水平 篇4

所谓“三化”电价管理模式, 主要是实行以下“三化”。

一是标准化管理。通过建立标准化组织、标准化制度、标准化流程、标准化机制, 推动市县一体化管理, 使电价管理职责明确、界面清晰、制度严明、机制健全, 公司各项资源得到充分协调利用, 有效提升了电价管理效率和质量。

二是信息化管理。充分应用营销SG 186系统、管控平台及SAP系统, 整合数据资源信息, 对上网侧、销售侧电价的执行实时监控;强化在线处理, 对电价执行差错率、月结完成及时率、集成凭证比率、账表一致性等系统指标进行研判评价, 提高了管控集成数据源的准确性。同时, 该公司以自主研发的《预算指标管控系统》为辅助, 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电价考核指标的影响分析, 强化了电价管控力度, 保证了电价对指标的有效支撑。

运用目标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篇5

——高校管理干部远程专题培训学习心得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规划描绘了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以此为依据,学校也相应出台了自己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大政方针确定之后,关键就是落实。实施目标管理,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有效措施。

作为高校管理干部,2010年12月20日至2011年1月20日我参加了教育部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远程专题培训。通过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这次会议对于引领和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教育规划纲要》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描绘了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科学确定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总体任务、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我校结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自身发展实际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也已经教代会通过,正式印发。大政方针确定之后,关键是落实。作为规划,如何切实发挥引领发展的航标作用,规划发展的监控器作用,而不是出现“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结果。在此,我想结合我校实际,就利用目标管理落实学校发展规划、提升学校管理水平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一、目标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目标管理的涵义

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美国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1954 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目标管理,简言之就是根据目标进行管理,即围绕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开展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二)目标管理的基本特点

1.面向未来。目标具有未来的属性,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是人的主动行为,是人主动追求未来的成果。因此,目标管理能促使人们面向未来,努力奋进。

2.系统整体。它强调根据目标进行系统整体管理,使管理过程、人员、方法和工作安排,都围绕目标进行。

3.重视成果。它重视的是管理预期达到的成果,强调根据目标成果来考核管理绩效,以保证管理活动获得满意的效果。

4.自主管理。它是人人参加的全员管理,通过目标把人和工作结合起来,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统一起来。它强调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目标要求,实行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

(三)目标管理的过程

首先是制定总的目标体系,明确部门和个人的目标任务;二是制定目标实施的具体操作。目标一经确定,就要以具体的形式把相应的权限下放给个人,让他在目标控制下工作;三是考核和评定目标的执行情况;四是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闭环系统,以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在我校实施目标管理的重要性

目标管理理论虽然来源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但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公

共管理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教育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教育管理特别是高教领域。在国内,企业、学校、政府部门等都已经广泛地在运用目标管理的方式进行各项事务的管理。

我校作为一所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根据我校目前管理的现状,选择性的将目标管理理论引入学校管理工作中,将使学校管理工作提高一个台阶,有助于促进学校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我校虽然从2009年开始尝试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和考核,但在运行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凭借经验管理,缺乏理论支持。我校虽然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但是在长期的专科办学实践中,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形成的是“粗放式”的管理理念和以“管”为主的管理制度。升格为本科院校以后,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社会、家庭和学生对学校的期望提高。但在这几年的发展中存在着教学与管理的发展不同步的现象,表现在学校工作上,就是适应大学要求的各种教学、科研制度大量出台,行政管理方面的制度修订出台步子不大;表现在年度目标制定上,就是院系目标任务制定的比较详细,具有创新性和超前性,而行政管理部门目标任务制定的比较笼统,满足于常规性工作任务的完成;表现在日常工作中,就是管理工作的效果主要靠管理人员自身管理经验的积累和工作的责任心来保证,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学校管理如何转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迫切需要寻找一种科学理论的支持。

(二)重视目标制定,忽视目标管理。从目标制定来讲,学校领导班子历来十分重视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各部门也都有自己的年度工作计划。但从总体上来看,学校在整体目标的制定上存在着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

衔接不够,目标设置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上,对学校的总体目标与部门目标如何协调问题缺少整体考虑,反过来就造成目标管理难以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从目标管理过程来看,许多部门存在着目标制定之后,就不再过问,有的甚至直到年终进行目标考核时,也没有对目标执行情况进行过检查。这些做法,最后必将影响目标实现。

(三)以上级管理为主,全员参与不够。目标管理理论的核心就是“参与管理”。但是,学校在目标制定过程中,采取的多是学校和相关部门制定目标,征求各处级单位意见后下达的方式。存在着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教职工全员参与不够和任务分解没有到达每一个人的问题。教职工对自己将要实现的目标缺乏“参与感”和“责任感”,就不可能产生向目标挑战的欲望,更无法创造佳绩。

(四)目标管理考评机制尚未形成,考核方法有待完善。由于实施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时间短,全校尚未形成有效的目标管理考评机制。表现在,一方面考核标准比较模糊,学校教学组织和管理组织内的许多目标难以量化、具体化。另一方面,考核方法比较陈旧,仍用大会述职、无记名打分等来代替目标考核,使得目标考核的科学性、准确性不高,目标管理的效果难以实现。

三、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总目标

目标管理的前提是制定目标,因而目标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制定一个符合学校实际的总目标。在确定目标时要对学校的方方面面作全盘考虑,包括学校目前的现状、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以及各种机遇等,要使得这个目标能够涵盖学校工作的主要领域,能够提供对实际工作进行定期检查的基础和平台。这个总目标就是学校制定的五年发展规划。

(二)将学校工作的总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

学校层次的总目标往往是导向性、原则性的。总目标的实现还必须依赖于各种具体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从纵向分解,应制定各年度以及各单位在每个时期的发展目标,从横向分解,还应将统一目标分解为各主要领域的专题性、要件性目标,如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园建设、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子目标。

(三)目标管理的组织和实施

目标体系既定,就要为现目标而采取行动,完成目标主要靠执行者的自我控制。而对于目标负责人而言,要建设合适的载体来推动所在组织的目标实现,同时指导、协助、提出问题以及及时向目标执行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使他们可以评估工作进度,并对工作失误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四)目标实施的检查和评价

在目标管理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目标负责人应定期回顾自己的目标进展及完成情况,进行月总结、中期检查等,以文字或会议的形式进行汇报。对于最终结果,学校应当根据目标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奖惩。

四、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学校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技术管理水平 篇6

一、健全物资管理体制和机制,保障物资供应渠道畅通

健全物资供应管理机构。总公司对物资供应实行“归口管理、集中采购、统一储备、统一结算”的物资供应管理体制,物资配送中心是总公司物资管理的归口部门,对总公司所属单位的物资供应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监督和考核。中心下设供应队、配送队、材料库三个主要基层队种,分别负责物资计划、物资配送、物资仓储主要职能。中心定期召开生产协调例会,加强三个基层单位之间沟通交流,确保总公司生产物资保供能力、配送服务质量的提高。

健全物资供应管理制度。为保障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畅通有序,总公司出台了一系列物资供应管理制度,实现了物资供应各业务环节的專业化管理。为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公司从材料预算、废旧物资管理入手,加强精细化管理力度,相继制定了《内部单井预算运行办法》和《废旧物资处置管理办法》。各项制度的制定与完善,有效地规范了物资供应管理的各项业务,满足了物资供应管理的工作需求。

二、健全业务流程执行制度,加强物资监控管理

健全物资需求计划月度会审制度。渤海钻井总公司不断加强物资需求计划管理,从物资计划源头上下功夫,提高需求计划的准确率、集中率、核销率。计划人员充分结合当月进尺任务情况,每月核对各类物资的库存、发放情况,根据物资库存及三级单位上报的需求计划,做好物资库存平衡与需求计划的汇总,认真编制总公司月度物资需求计划,每月定期召开需求计划会审会,通报上月需求计划执行情况,提出下月重点项目物资需求情况。

健全物资配送服务机制。认真执行“早知情、早组织、早运行”的常态化保供服务机制,加强物资供应部门与生产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掌握配送线路,做到计划管理走进作业现场,全面收集材料需求信息,提高计划管理的主动性;物资配送执行日统计周汇报月汇总的制度,并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做到物资配送记录准确完整、台账清晰明了、去向明确可追溯;积极探索物资配送管理长效机制,着眼于构建仓库、运输车辆、施工现场三位一体的高效物流配送体系,努力减少流通环节,将物资直接配送到一线施工现场,为一线生产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支撑。

健全季度质量回访机制。每个季度对各基层单位物资消耗成本中心进行质量回访,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及时发现物资使用过程中的质量问题。鼓励生产岗位人员,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引导职工参与到质量监督工作中,积极反映物资质量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除定期回访外,公司还充分利用干部培训、召开会议等机会,在各种可利用场合,多渠道地收集物资质量反馈信息。各种场合对用户提出的质量问题,及时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并逐项核实,提出解决办法给予答复。

健全物资超预算预警机制。公司全面贯彻精细化管理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内部单井预算运行办法》,加强材料预算的监督控制管理工作,将工程项目材料成本分解到物资大类,在总额控制的基础上,实行分项定额预警控制,超定额物资领用严格执行超预算资金申请审批程序,经分管部门和分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发料。从源头上加强材料成本控制,在环节中挖掘降本增效潜力,做到领料有依据,消耗有定额,效果有分析。

健全废旧物资处置管理办法。公司制定了《废旧物资处置管理办法》,成立了废旧物资管理领导小组,由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执行。一是严格落实废旧物资处置业务规定,并将回收指标层层分解下达,严考核,硬兑现,不断加强废旧物资的收旧、换新、调剂利用;二是完善废旧物资基础资料的管理,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回收处理台账,确保处理流程手续齐全。通过制度落实,提高废旧物资的回收率,堵塞漏洞。

三、健全队伍建设管理制度,提高业务岗位人员素质

坚持关键岗位定期轮岗制度,加强职工队伍廉政教育;坚持班组民主管理,增强班组工作透明度,促进和谐班组创建;坚持创建学习型班组规定,鼓励职工争做知识型职工;坚持开展“导师带徒结对子”活动,为优秀青工配备了业务精湛、技术娴熟的师傅作老师;坚持定期汇报、定期考核制度;坚持组织岗位人员参加技能等级鉴定、业务知识、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学习和实践,积极为岗位技能人员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促进岗位人员技能水平和技能素质的提高。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渤海钻井总公司物资配送中心)

技术管理水平 篇7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班级档案

一个班从组建到学生毕业, 期间会生成大量资料。以前由于条件所限, 许多宝贵的资料白白的流失或者被分散保存, 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现在利用信息技术, 这些难题迎刃而解。班主任老师从一年级接手一个班就可以在学生中搞一个个人情况调查统计, 然后根据搜集的材料, 按照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个人特长、家庭简介、联系电话等方面分类整理, 建立电子档案, 并对中途转进转出、获得奖励或者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等做及时的修改补充。一个班级, 每年都要独立开展和参加学校组织的许多活动, 班主任老师可以有意识的把活动中产生的图片、影像资料等保存在班级档案库中, 以备开展活动之需。这样的动态的班级电子档案, 使得管理、查询、修改都很方便, 可以全面系统地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通过定期向学生个人和家长开放, 不仅可以鞭策学生进步、鼓励学生成长, 而且便于掌握学生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班务工作。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班会课

传统的班会课, 一般是教师在讲台上总结班级的上周工作和布置本周的工作, 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 只是聆听老师的任务, 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班级管理的辅助手段, 新颖多样的班会课形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参与班会课的主动性, 增加对班会课的兴趣。

1.班主任提供班会主题范围,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 自己组织班会课

将学生按座位分为六个小组。每次班会课前一周, 确定几个主题, 由下周班会负责小组选定一个, 在一周内准备完毕并将主题告知班级其他学生。该小组的学生则可以在一周的时间内各司其职:有的负责从网上搜索相关资料, 有的负责将资料分类整理, 还有的同学负责将所需要的资料进行多媒体制作。这样, 就使下周班会课的具体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展开。到了班会时间, 这一组同学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将班会课内容用幻灯片的形式一步步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而此前对班会课主题已有所了解的其他学生就会将其与自己原来构思的想法做一个比较, 孰优孰劣, 自有分晓。此外, 成功的经验将会被其他组借鉴、效仿, 失败的教训同样给其他组一个提醒, 使类似的错误不会再出现。

这种班会课适合于某些直观性较强的主题, 如怎样保护环境问题、时事热点分析问题以及对某些新的社会现象认识问题等一些可以找到图片或视频资料的主题, 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处理事件的能力。

2.基于校园网环境下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性较强的班会课

有时候, 有些突发事件由于没有时间让小组准备, 或者有些主题特别需要大家的集体讨论, 这时就可以采取师生共同在网络教室里组织班会的方式。

这种班会需要班主任在校园网内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班级的论坛, 并要求各组在班级论坛里注册一个身份, 每个小组的成员须共用一个用户名和密码。上课时, 班主任自己用一台可以控制学生操作的计算机, 学生则人手一台。

一般组织程序如下:首先, 班主任给出班会课讨论的主题, 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做自由讨论或独立思索;其次, 各组明确各自的任务后, 由组长再细分到各个组员处, 各自在规定时间内查询资料, 同时, 可以将查询到的结果及时地发送到班级论坛里, 班主任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浏览和答复;最后, 查询时间到, 各组通过发帖子和回帖的方式互相交流, 这时就会有一个新的综合性的观点出炉, 直至全班对某一个观点达成共识, 或者得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见, 讨论就告一段落。

这种班会课特别适合班级制订规章制度和解决班级内部的问题。例如, 开学初的班级环境布置方案、每期黑板报的主题及版块确定意见、班级内好人好事的奖励办法以及对某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等, 都可以运用这种方式。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好开活家长会

对学生的管理、班级和学校活动的开展, 都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因此, 我们教师必须不断的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在诸多形式中, 开家长会又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传统形式的家长会往往是以班主任口头介绍为主, 有时候发一些书面资料, 其弊端显而易见:家长不易得到感性的认识。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家长会的组织过程中, 则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家长会上我们从学校网站、班级网页中下载了许多学生优秀作文片段、班级活动图片和音像资料, 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班级平时的活动情况、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巨大变化, 为家长提供了最直观、最真实、最有说服力的资料, 此举深受家长欢迎, 获得了家长们的广泛赞同, 使家长会达到了常规手段无法达到的理想效果。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师生交流

通过QQ聊天、电子信箱、网上论坛、短信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传输信息, 能够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为班主任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班主任可以在开学时向每位学生公布自己的QQ号码, 由学生创建一个班级QQ群, 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业余时间, 通过QQ和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 从而达到相互传递情感和信息的目的。为保证时间和效果, 班主任可与学生约定一个双方比较方便的固定时间 (如确定在每周六晚) 进行交流, 为学生提供思想、学习、生活等全方位的指导。这种指导方式比常规方式更加有效。有些问题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直接向老师、家长和同学诉说, 通过网络世界他们能够尽情倾诉。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隐蔽性, 学生可以通过QQ聊天、电子信箱、网上论坛等方式向班主任反映各种问题, 班主任能够准确收集学生反映的信息, 并进行诊断和评价, 给予指导和纠正。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共商班事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 教室是班主任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空间。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教室失去了这种作用, 它不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唯一阵地, 学生的班集体意识也因此被削弱。建立班级网页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因没有固定教室带来的不足, 班主任可在网页中设立班级制度、班级荣誉、班级论坛、班主任信箱、班组通知等项目。班级网上论坛的互动性、及时性等特征, 非常适合班级集体的教育和管理, 并使班级管理工作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气息, 学生可以将对班级活动的建议和搜集到的材料及时发布到论坛上, 使班上所有学生都能够浏览到这些内容, 并出谋划策, 从而扩大班级活动的参与面, 活动形式也因此变得更丰富, 效果更明显。此外, 也可以利用论坛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辩论。这种轻松的氛围、活泼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 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班级网页、网上论坛、班级QQ群聊天等手段可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增强学生的班级认同感, 从而展示出独特的班级心理氛围。通过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共商班事, 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管理班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及主人翁责任感, 增强了班级凝聚力。通过QQ聊天、电子信箱、网上论坛, 能够广开言路, 集思广益, 使班主任更全面地了解班级情况, 让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默契。

技术管理水平 篇8

经济科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普及, 使得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专利联盟垄断市场利润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企业面临来自外界越来越大的压力, 已有开展合作、进行专利建设和保护方面的强烈需求。由于产品往往是许多技术的集成, 而这些技术不可能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 因此需要协同创新、协同管理专利资源。我国企业应构建专利资源协同管理的机制框架, 并在此机制框架下, 提高企业在专利组合中的协同管理能力;提高在对外实施专利战略中的协同工作能力;利用有限的专利资源,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对于我国企业实施专利战略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对于促进企业实行全球化经营、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专利资源协同管理

1.构建专利资源协同管理机制

企业之间的专利资源协同管理, 主要体现在专利资源协同采集、专利资源协同分析、专利资源协同应用和专利资源协同评价四种机制。

企业专利协同管理概念模型是依据一般系统论、协同论及其他相关理论, 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如Web2.0、本体、多智能体技术等) 构建的。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出发, 通过多种Agent (智能体) 为企业提供各种专利信息服务, 支持企业之间实行专利资源协同管理;通过搜索Agent, 获取专利数据库和互联网上的相关专利信息;通过协同利用国内外的专利资源, 如以专利控制为目的的合资、并购策略和专利招商等, 实现技术领先的目标, 提升国际竞争力。

2.企业之间专利资源协同管理的“有控自组织”

在自然界生物进化过程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是自组织进化的普遍现象, 而企业之间专利资源协同管理形成本身就是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自组织理论认为, 系统内部各资源要素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交换的耦合中, 彼此约束、协同放大, 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是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在这种系统中, 自组织机制的作用表现为各成员企业主动适应环境变化, 自觉调整系统中各协同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协同系统在总体上具有新的功能, 实现协同系统适应进化的目标。因此, 在企业之间专利资源协同管理中, 采用“有控自组织”策略, 通过Web2.0技术等自组织方式, 充分发挥企业各自的积极性, 不断地对系统进行优化;同时通过协同管理系统等他组织方式, 使企业之间能够有效进行专利资源协同管理, 共享科技资源, 优势互补、协同创新, 快速开发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利产品。

3.信息透明, 评价量化, 营造公平合理的专利资源协同管理环境

在企业之间的专利资源协同管理中, 应采用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 使信息透明, 并对各企业的工作和专利资源的评价进行量化。目的是解决企业之间专利资源协同管理工作的非合作博弈问题, 支持合作博弈, 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 (见下图。图中的专利资源库包括专利联盟的专利池、相关专利文件库和信息库、专利资源本体库、标准库等)

实行专利资源协同管理, 提升技术水平

企业之间基于提升技术水平的共同战略目标, 应聚集内外部的专利等创新资源, 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1.重视专利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除了华为、海尔等少数企业外, 我国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 一直是新技术的跟随者, 处于产业发展的末端, 主要生产低附加值产品。面对国际市场需求不振, 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 土地和能源等资源的约束等挑战,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实现产业升级, 已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共识。作为市场的后来者, 我国企业既要注重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 更要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对相关专利文献的深入研究挖掘, 采取反解工程方法破解和掌握有关技术,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 使自身的研发能力获得大幅度提升。

韩国三星的“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发展模式获得了成功, 值得我国企业学习。如三星的半导体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 通过先进技术的导入、消化吸收、自行开发, 实现了有效的技术升级。三星的半导体DRAM技术, 在1979年与先进国家相比相差五年, 而到1994年则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2.采取以专利控制为目标的合资、并购策略

在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下, 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日益强化, 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我国企业在一些技术领域与世界先进企业相比, 仍存在差距。我国企业越想实现产业升级、进入高端市场, 需要的技术就越先进, 而这方面的技术积累明显不足, 必须依赖外国企业。由于许多产品是多项技术的集成, 这些技术不可能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 因此需要各企业协同创新、协同管理专利资源。现阶段我国企业应采取以专利控制为目标的合资、并购策略:⑴与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研发。⑵与其他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协议。⑶并购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 但在并购中不能只关注大企业本身, 更要重视从拥有先进技术却需要现金流的小企业获取专利技术, 并增加对专利技术的消化、再创新投入, 进行技术上的自主创新, 打造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

我国吉利集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吉利集团利用“外脑”, 通过引进其他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 自主开发成功自动变速箱。特别是近几年从国内外知名汽车公司引进的一大批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在教育产业、产品研发、技术质量、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成为吉利汽车后来居上的重要保障。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2010年8月3日吉利集团宣布, 以13亿美元完成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沃尔沃公司的收购, 成为我国汽车企业成功收购国外汽车企业和品牌的第一个成功案例。根据收购协议, 吉利不仅收购了沃尔沃的全部股权, 而且还收购了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 (包括安全和环保方面先进的知识产权) 、制造设备, 获得了沃尔沃在全球的经销渠道。

3.建立以专利优势互补为目标的跨国技术联盟

企业的技术一旦达到先进水平, 不仅有国内企业谋求该企业转让技术, 而且国外的先进企业也会对其刮目相看, 愿与该企业共享技术。这时, 企业不仅可通过技术转让获得经济收益, 而且获得先进技术的机会也更多、代价更小, 企业的技术进步会在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的台阶上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迈进。这类企业应适时采取以专利优势互补为目标的跨国技术联盟策略, 与拥有尖端技术的国际企业 (如东芝、NEC、摩托罗拉、思科、西门子等) 结成战略联盟, 共享技术。目前, 我国企业总体上技术实力还不够强大, 在与拥有尖端技术的国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的谈判中, 处于不利地位。为了增加在国际技术联盟中的话语权, 我国企业应联合起来, 建立国内产业技术联盟, 通过这一联盟与国外企业谈判, 可获得较优惠的合作条件。

如何提高篮球技术水平 篇9

(一) 身体训练要全面和长期坚持。

身体素质的提高, 有赖于全面训练和长年坚持。几种身体素质是互相联系的, 不能企图单练一种以求见效。速度若无力量作基础则是难以提高的, 协调灵敏性差也影响速度。要想提高速度, 只练跑是不够的。弹跳若无力量作基础, 缺少速率、爆发速度和协调性, 也是难以提高的。要想提高弹跳力仅仅练跳而不注意其他素质的提高是不够的, 而且可能导致膝、腰关节受伤。身体各部位的训练也同样有这些问题。身体素质的发展应该根据具体情况, 有重点地加以训练, 但要基本上平衡发展, 单打是不行的。根据我在训练工作中体会, 认为在解决力量和灵活性的基础上提高速度比较好。

此外, 身体训练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应该细致而有节奏地全年训练和长期坚持。身体素质的特点是, 练就提高, 不练、少练就衰退。过去有的篮球队在竞赛期间出现身体衰退、竞技状态不佳、精神不振、比赛愈打愈疲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身体训练不够, 不能长年坚持。队员们说:“每天都需要练身体, 愈到比赛愈要练身体。”这就是他们实践的体会, 必须全年坚持身体训练。

(二) 身体训练的安排问题。

安排身体训练, 一方面要根据队的具体情况、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主要任务展开, 另一方面要考虑任务与训练时期的结合。

开始训练时较普遍的是力量素质好, 但速度、灵活性、弹跳都较差。如何解决呢?经过分析跑不快的关键在于跑的技术差, 后蹬动作和步幅小, 速率差;跳不高的原因在于爆发力、脚腕灵活性和腰背肌肉力量差。腿部力量对我队说来不是最主要问题。因此在训练安排上针对主要问题采取适当训练手段加以解决。

根据训练和比赛的要求, 特别是风格的要求, 我们在冬训期重点安排了基础力量和技术性训练。因为这段时期较长, 没有比赛任务, 对细致解决问题有利。而在春训期偏重于负担量的训练。因为接近比赛, 需要有充足的体力保证技术的发挥。经过技术性和基础力量的训练之后, 为合理地加重负担提供了条件。所以在量和强度上都应该强化, 特别是专项身体训练。应该使训练任务、训练内容、运动量与训练时期的要求相适应, 以期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投篮训练问题

(一) 对投篮意义的认识。

在认识上有许多障碍。一个是:“中、远投再准也没篮下成功率高, 投不进易被打反击。”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简单:“愈不准愈不投, 愈不投愈不准”, 不敢投是不行的。要有配合地投, 要根据投篮距离, 组织抢篮板球的区域。要想把投不中的球再抢过来, 最主要的办法在于练就过硬技术。另一个是:“外边篮子有点就行, 主要还是打里边”;“外投具有策略意义, 内投具有实际意义”。这种认识不正确。根据自身条件和比赛具体情况侧重于内投或外投是可以的, 也是应该的;但作为认识来说, 应该是不论中、远、近投, 都是得分手段。

(二) 解决投篮问题, 应该从两方面着手。

1. 投篮距离的点的问题:

必须提高五六米的中远投技术, 使进攻能在五六米的战线上发挥威力。不但要解决距离问题, 而且要解决投篮点的问题。每个队员在中远距离上要有四个点 (两个方向) 的准确投篮能力。这样才能使进攻全面开花, 加强攻击性和威胁性。

2. 内、外线投篮比例和命中率问题:

没有内、外投篮比例要求, 就实现不了内外结合、从外线打开局面的理想。我们认为外投要占总投篮次数的50%以上, 命中率达到50%以上才比较理想。

三、战术组织问题

(一) 对组织战术的认识。

技术是战术的基础, 战术是组织形式和手段;战术决定于技术, 但又要求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提高。组织战术既要从实际技术条件出发, 又要结合发展方向的要求;既要适合自身的条件, 又要力求先进。组织战术要体现风格。战术组织方法要有助于调动积极性, 不能因组织方法的不当而限制风格的发挥和发展。对待这一问题要采取全局观点, 不能只看表面, 只求眼前利益。组织战术还必须分析考虑战术的攻击性。有些战术组织方法看起来很活, 但实际上攻击力很弱。总之, 组织战术既要适合当前条件, 使组织的战术简单而富有攻击性, 又要体现风格, 有助于高度发挥和提高技术水平。

(二) 组织特点和专门要求的统一。

一个队只有在明确了发展方向, 明确了特长与全面的关系, 明确了技术与战术的关系的基础上, 才能比较容易地把组织特点和专门要求统一起来。在训练过程中, 每个队员发展形成的特长, 对于全面组织战术来说是不够的。因此, 在组织战术时, 要根据方向和理想打法, 既发展每个人的特长, 又对每个人提出专门要求, 也就是培养其第二、第三特长, 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技术、丰富战术。例如:一个队员投篮很好, 但不善于传和切, 另一个队员突破分球较好, 投篮不准。组织战术时, 结合这两个人的特长组织配合虽可见效, 但这还不够, 还必须使每个人的第二、第三特长相应发展到专门要求的程度, 才能防止对方的重点破坏, 保证战术发挥作用。例如一个队的中锋队员身高和体重条件较好, 也应该要求他同样发挥活、快、准特点。除加强本身攻击性外, 还要协助外围, 配合外围和解放外围。根据这一要求, 对他提出专门要求———策应打法的一套技术。由于加强了中锋这一主要环节上的专门训练 (其他人也同样) , 在特长的基础上提高了专门技术, 也就是逐渐形成第二特点, 这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和发展风格特点。

(三) 战术套路与灵活性问题。

对待这一问题要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我认为要在技术水平达到的实际可能条件下, 考虑套路和灵活多变问题比较好。反过来说, 要解决套路和灵活问题必须从技术下手。只从战术组织形式上解决套路和灵活性, 就只能使战术形式化、表面化, 解决不了战术实质问题。只有在加强专门技术和配合技术的训练, 掌握了较全面的基本技术之后, 才会自然地实现战术的灵活和对套路的掌握。“战术着眼, 技术着手”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当然, 对技术全面、水平较高的队来说, 可能战术组织问题较重要, 但其根本问题仍然脱离不了技术。

列车座椅技术水平分析 篇10

1.1 25G、25K、25T型车用座椅

25G、25K、25T型车用座椅在排布、结构及安装方式上基本一致。现在我国干线客车的座椅均为2+3双面座椅,这样就能保证定员118人。25G、25K、25T型车用座椅(见附图一)的靠背及座垫在22B、25B型车的基础上作了改进。25G、25K、25T型车用座椅靠背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人体工程学,采用了流线设计,座垫在设计时尺寸较22B、25B型车更厚,且加入了弹簧,使得旅客的乘坐舒适度有所提高。

1.2高速车用座椅

我公司生产的动车组座椅,一等车座椅(见附图二)为2+2的同向式排布,普通车座椅为2+3的同向式排布;该座椅很好的考虑了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上不仅设有茶桌、书报网架、翻转脚踏板,还设有吸尘器插座,方便乘务员清洁车厢。另外,部分车型座椅还在靠近走廊的椅背顶端设有扶手,避免列车高速运行时乘客在走廊中走动发生意外。该座椅也可以以一点为中心旋转180°(见附图三)。

2国外铁路列车座椅的现状情况及分析

国外铁路列车座椅大多为同向式排布,均采用1+2或2+2的布置方式,人均车内空间相对较大。由于考虑到列车行进方向的不同,国外铁路列车座椅大都可以以一个点旋转后定位,使旅客始终面向列车行进的方向。

另外,国外列车座椅在装有活动茶桌、书报架及翻转脚踏板的同时,大多还装有信息系统模块,以满足乘客娱乐的需求。

2.1德国联邦铁路ICE列车座椅

座椅翻板桌设在扶手内,使用时可将其抽出,不用时折叠插入扶手内。且在前排座椅的靠背处与眼睛齐平的位置设有300X150X40的安装空间,用于安装座椅电视。在座椅的另一侧扶手上装有信息系统模块,包括气动式耳机插座、节目选择器、音量调节器和调谐器,供旅客休闲娱乐。座垫与靠背垫分离,枕头垫平滑过渡的置于靠背垫上。座垫、靠背以及枕头垫所用衬垫由衬垫框和衬垫组成。座椅的枕头垫形状可变,且可向上推移。

座椅靠背倾角能从15°到40°无级调整并锁定,操作方便。

整个座垫和靠背垫能承受106次交变载荷,厚度变化小于等于8mm,压力密度变化小于等于8%。

2.2韩国铁路座椅

韩国铁路座椅在满足乘客舒适性的同时对座椅的防火性能作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它对座椅的防火也有所规定。座椅由发泡硅胶,阻燃布,铝合金材料组成。不需使用其它粘合剂,采用在防火座椅上直接进行硅胶发泡的特殊技术,结合可拆卸型的扣件,具有相当好的阻燃性能及舒适度。而国内铁路列车座椅是有高回弹,蒙面布,以及座椅骨架组成,其防火要求仅仅规定座椅的高回弹及蒙面布的氧指数≥28,45°角燃烧达到难燃级以上,对其烟密度以及毒气指数并没有做规定。

3国内铁路列车座椅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3.1国内铁路列车座椅的采标现状

目前国内尚无严格的座椅使用标准,一般采用UIC560中关于座椅载荷及试验方法的规定。以目前国内铁路干线列车最为常见的25G型车座椅为例。

25G型车座椅只规定了以下几个方面:

1)座椅的力学性能:

单座位在下列载荷单独作用下不得产生塑性变形。

座面中心垂向加载1500N

靠背上部中心纵向加载1000N

2)座椅蒙面

蒙面布采用阻燃丝织品;做45°角燃烧达难燃级

3)高回弹垫

3.2高回弹垫的材质采用高回弹聚氨脂泡沫塑料

国外铁路列车座椅的采标现状,以德国联邦铁路ICE列车座椅为例。德国联邦铁路ICE列车座椅要求:

1)座椅蒙面

如附表一所示,该德国铁路对座椅蒙面规定的详细程度及性能要求远大于我国25G型车座的规定。

2)座椅的力学性能,德国联邦铁路ICE列车对座椅力学性能的规定更加严格且详细,该试验分为10个受力点加载不同的载荷,对座椅性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而国内铁路仅对座椅的两个受力点作出了载荷规定。

3)除此之外,德国联邦铁路ICE列车座椅对座椅的生理学特性作出了详细的检验方法及步骤,对座椅的相容性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而我国尚无此标准。

4)德国联邦铁路ICE列车座椅还根据人类学和劳动保护的有关规定对座椅提出了空间要求。它对座椅的折偏角、小腿倾角、座面宽以及从脚尖到最后的靠背点(关节铰链)都作出了要求。而国内座椅并无此要求。

4采标建议和产品改进意见

1)建议在制定中国铁路列车座椅标准时借鉴国外标准,对座椅的力学、生理学等各项性能作出详细的规定。

2)增加并完善国内铁路列车座椅的防火标准,同时提高铁路座椅烟密度的要求。尽量达到比国际标准更严格的BS英国防火规范。

3)建议在以后的座椅设计中考虑全车的内部规划,及中国人的体形特征严格计算座椅的排布及外形尺寸,利用有限的车厢容量最大的提高旅客的乘车舒适度。

探讨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措施 篇11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技术 管理

随着我国对基础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以及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建筑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之一,地位日趋明显。为此,建筑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以提降低工程的生产成本,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1.1 对施工企业的重要性

施工企业作为建筑工程项目发展的主体,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建筑公司的施工水平,对于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施工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要重视技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为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2 建筑工程的特殊性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不同的建筑体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它容易受到外界规模的影响,譬如天气等不可抗力。就施工本身而言,不同工种得到交叉作业、新技术的应用、工序施工的交接,都是需要技术管理来保证的,只有加强了技术管理,才能确保工程顺利进行,才能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才能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1.3 新技术的运用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工程中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也越来越多,而工程本身也越来越复杂,所有这一切都能有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对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施工企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当前,在建筑施工项目的发展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使得建筑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为了有效的应对各类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必须得到有效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施工项目的顺利发展,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

近些年来,施工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施工企业必须加强技术管理能力才能立足。我们发现,当前有不少企业具备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但是施工技术管理却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发展。只有通过技术管理,施工才能得到顺利进行,才能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2. 如何做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2.1 切实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2.1.1 做好施工图纸会审工作

在建筑施工中,图纸是施工依据也是重要的技术资料,是工程技术的共同语言,图纸会审尤为重要。在工程中标之后,施工单位就需要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特别是业主要求进行设计、建立、施工单位进行图示会审,更要认真做好审图工作。通过会审,可以更为深刻的理会到设计单位的设计意图所在,明确施工要点。对于设计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施工单位要及时提出,做好协商工作,在保证工程功能、质量的情况下,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施工项目的设计意图,对施工的要求。施工单位必须从实际出发,审查图纸,经设计、施工、建设三方协商,达到共识,既对施工过程有利,达到设计及质量要求,还不能出现浪费,节约资金,降低成本,形成会审记录,纳入工程技术挡案,并作为施工中的重要技术资料及依据。

2.1.2 明确技术负责人的责任

建筑工程施工中都是有施工技术负责人的,他负责整个工程的施工管理,负全部责任。要求技术负责人在充分了解了业主以及设计图纸的意图后,将设计图纸表达意思准确地实施到工程现场中来,并及时、准确的处理好相关的技术问题。同时还要对建筑工程中相关测量数据进行复核,加强对原材料、设备的管理,特别要加强对工序质量的管理。也就是说,只要是可能影响工程进展的技术问题和工程成品质量的各个施工环节都属于技术负责人应解决和参与控制、管理的范围。

2.2 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管理

2.2.1 必须进行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 对保证工程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至关重要。 整个工程施工,各分部分项工程,均需进行及时准确的技术交底。特殊和隐蔽工程,更应加强术交底工作,应强调易发生质量事故的部位和成品保护以及建筑材料方面的要求、基础施工技术要求:采用的新结构,新工艺提出的技术要求等。同时,对于新结构、新流程的应用与使用也要加强技术交底工作,进行技术交底时要做到层层交流,层层落实,明确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操作人员都能够了解自身所要求具备的知识,对于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及各类操作工艺,必须要做到明确。项目部总工程师、方案工程师、工长均应对各级交底的实施情况进行及时检查,督促执行情况、整改、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按期竣工为用户创造出精品建筑。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保证施工质量。

2.2.2 做好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

工程质量是整个工程生产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须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有效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施工质量目标是以设计要求、相关规范、工程合同来确定的,因此,技术人员在质量控制中必须严格按照这些标准来执行。工程质量目标的控制管理是以工程合同文件的质量条款为准则的。工程质量主要表现在材质、施工工艺及维护保养等多方面。在对重要单元工程或采用新工艺、新技术设计的单元工程施工时,应成立攻关小组,及时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保证工程质量。原材料、成品材料及半成品材料进场应严格实行质量控制。施工中因管理失误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不论其问题严重与否,都应认真对待,制定好处理方案。

2.3 关于工程成本、进度的管理

技术管理必须是以保证工程进度为前提条件的。技术管理必须按照规定的进度目标,全面执行施工进度计划。针对某些工作的实际进度,及时调整好后续工作的进度计划安排;随时注意单元工程形象进度以及施工能力、设备、材料供应情况。因此,施工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具体工作的实际进度,及时调整后续工作,整体上满足于工程进度要;对于工程进度,管理人员需要做到心中有数,正确评估企业的施工能力以及设备、材料的供应情况。对有分包的工程项目。应注意协调双方有工序衔接关系的工作面的施工。不能影响整体工期目标。同时工程项目要在质量上符合规范要求、工期上达到合同文件要求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工程成本。

2.4 竣工阶段的施工技术管理

在进行施工技术的验收过程中,必须要采用各种仪器设备,通过借助于科学的方法与技术,对已经完成的施工项目进行准确的分析与测量,要将测量结果与相关质量标准进行详细对比,判定施工结果是否符合要求。凡是合乎标准规定条件的称为建筑,检查以后予以通过;凡是不合乎标准规定的,检查后予以加固或补强;合乎优良标准的,评为优良品。同时,要做好施工技术的成本分析管理工作,在施工项目结束之后,要对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分析,加强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有效的提高工程效益。

结语

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 施工技术管理作为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管理、质量控制、進度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将科学的技术管理融进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陈俊红.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经验与探索[J].科技风,2010(8).

[2]陈风,杜云鹏.关于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几个问题[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0(13).

技术管理水平 篇12

一、流程管理BPM的概念

随着3G网络、光纤接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行业应用等业务的开展, 目前中国的运营商大多同时运营及管理着多张基础网络及业务平台, 并且在这个网络技术和信息化业务飞速发展的时期, 业务调整异常频繁, 这对运营商的运营管理能力的灵活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根据目前运营商运营及管理的特点, 运营商应逐渐向流程导向型企业转变, 那么作为企业管理的工具和手段IT环境也应支持流程导向型。流程导向型企业的管理特点是, 前端业务的变更, 在企业管理上更侧重企业流程的调整, 企业流程的调整要具备灵活型, 这就需要我们在IT系统中提供流程管理的技术和手段, 支持企业的流程调整。本文将主要探讨BPM技术在运营商管理支撑类系统中的如何运用, 并提升管理水平。

根据Gartner的定义:BPM是一个业务流程环境的管理方法, 其目标为改善灵活性和运营绩效。BPM作为一个结构化方法, 利用方法论、策略、衡量指标、管理实践和软件工具, 实现企业流程的管理与持续优化。

业务流程管理的演进从工业时代起, 经历了流程改进阶段 (1970-1980) 、流程再造阶段 (1990-2000) , 目前处于流程管理阶段 (2000+) 。流程管理关注点主要是:敏捷、7×24小时业务、持续改进/转变, 配套的技术主要包括SOA、性能能管理软件、BPM系统, 管理工具包括:平衡计分卡、个性化服务、业务外包/内包、BPM方法论。

通过BPM的引入, 可获得的业务回报包括:提高员工的生产力和效率、通过自动化完成无缝协作、提高关键业务回报。

二、目前大多数运营商管理支撑类系统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根据运营商的企业特点, 管理支撑类系统一般会分为:办公自动化系统 (OA) 、工程系统、审批系统、财务系统、采购系统、人力系统、法律系统、审计系统等等。 (也许根据运营商特点会有不同划分)

一般的管理支撑类系统根据不同的职能部门需求分别建设, 但是实际上各个系统关系相互交错, 有可能工程系统的审批需要去审批系统, 审批后需要到财务系统进行财务处理等等, 传统的管理支撑系统在没有专门的流程管理软件之前, 这就会遇到一个问题:权限、角色与系统的匹配问题, 不同职能部门在整个流程中有不同的权限及角色, 而这些权限及角色散落于不同系统中 (如下图所示, 图-1) 。

显然, 没有统一的流程管理工具, 无论是电话、邮件、口头通知等方式确保流程的流转还是一个人在多套系统中来回切换都是有问题的。

当然, 传统的管理支撑类系统会将固定的流程固化在系统的接口中, 保证流程的流转, 那么这就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 前面已经说到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在运营商的业务变化极快, 这样固化流程的方式灵活性不够, 每遇到业务流程变更时从新固化流程和开发的时间将会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效率的瓶颈。

总结目前无业务流程管理技术的管理支撑系统会有以下几个问题:

(1) 企业业务无法实现状态监控和实时数据汇总;

(2) 无法整合不同部门的信息以提供决策支持;

(3) 无法实现企业的流程透明度和标准化;

(4) 对现有流程优化困难, 无法提升运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三、BPM目标及实施的步骤

BPM的引入, 其最终目标是将部门/角色通过BPM与IT支撑系统联系起来, 实现流程流转的无缝衔接, 并且在企业运营战略调整及新业务需求出现时, 快速灵活的进行流程配置以实现企业的流程快速匹配, 而不需要根据战略调整及新业务需求的具体情况定制开发固定流程, 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能力。BPM引入后的流程管理如下图所示 (图-2)

1. BPM的目标

(1) 标准化及规范化企业流程:通过BPM将流程标准化规范化, 以满足企业的管理需求及服务质量的要求, 实现规范化管理。

(2) 实现流程自动化:通过使用BPM工具技术, 使得企业的大部分流程能自动执行, 大大提高企业效率。

(3) 流程优化:BPM的不断运行会企业积累宝贵的数据, 使得决策者能够根据这些数据判定现有流程的优劣并加以改善, 从而达到流程持续优化的目的。

(4) 企业管理经验的积累:BPM系统通过固化流程, 让那些随着流程流动的知识固化在企业里, 并且可以随着流程的不断执行和优化, 形成企业自己的知识库, 让企业向知识型企业转变。

2.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 BPM的实施步骤

(1) 业务流程的梳理——该阶段需要对企业运营管理中现有的流程现状进行评估, 对问题进行分析及需求总结;

(2) 业务流程设计——该阶段需要应用BPM工具对业务流程进行建模、分析、仿真;

(3) 业务流程部署——该阶段将设计的流程进行发布、流程实现自动化;

(4) 业务流程维护——该阶段对业务流程的运行进行监控和维护, 并收集监控及维护信息;

(5) 业务流程优化——该阶段对业务流程的监控及维护信息进行分析, 出具分析报告, 并结合实际需求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

以上5个步骤循环即能使企业的流程管理循环提升。

四、优秀BPM的实现过程中的关键点

企业在实施BPM项目时的关键点基本可总结为:易用、标准化、持续优化三个方面。下面就从这三个关键点出发分析。

1. 易用

易用也就是要求能提供所绘即所得的流程分析、模拟、建模的工具。在传统的流程管理类IT系统中, 往往是由业务管理部门人员提出初步的业务规则 (提出流程逻辑) , IT部门的人员根据业务管理部门提出的需求进行初步系统设计 (系统开发) , 系统设计中遇到问题再去与业务管理部门进行沟通, 这样做整个业务流程设计阶段效率就比较低下。因此, 建议在流程的梳理、设计、部署、维护、优化全工程都应由业务部门和IT部门的人员协作参与。这就需要选择简捷易用的工具来帮助业务人员和IT人员的充分参与和协作。

2. 标准化

要求系统能够提供全面、通用的业务规则引擎、流程组件及自动化能力。可以通过自带的一些规则及组件串起相应的业务流程, 流程中的一个或一系列操作, 都可以看作一个组件, 且该组件可以被其他流程模型使用。在流程需要变更时可以通过调整现有流程逻辑和组件来完成流程的调整, 避免了重复定义组件, 增强动态流程服务的灵活性。目前业界BPM的标准主要有ASIS-BPMN2.0、Wf MC-XPDL2.1、WSBPEL2.0三种。这些标准的主要目标都是提供一些被所有业务用户容易理解的符号, 从创建流程轮廓的业务分析到这些流程的实现以及最终用户的管理监控, 并且定义业务流程图 (Business Process Diagram) 的概念, 用于创建业务流程操作的图形化模型。

另外, 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工具, 还应该通过标准化的接口与相关业务系统集成, 实现系统间的信息传递, 简化系统之间的交互, 实现流程在系统间 (职能部门间) 的顺利穿越, 完成全局流程管理。并且统一了用户的业务处理, 待办、提醒、会签等工作可在统一界面完成, 避免用户在多系统中切换。

3. 持续优化

优秀的流程管理应该通过流程监控不断积累流程使用数据, 分析现有流程的优劣, 从而达到流程持续优化的目的, 帮助企业管理不断提高流程管理水平, 提升企业运行效率。

根据以上关键点分析, 优秀的BPM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 统一的技术标准:方便将各个专业系统进行集成;

(2) 统一的业务处理:提高用户的感知;

(3) 统一对外接口:简化哥专业系统的交互关系, 便于灵活调整系统关系;

(4) 支持流程穿越, 实现全局审批;

(5) 支持流程复用, 可有效降低开发和运维的成本;

(6) 支持催办及考核等监控功能, 提高工作效率。

五、总结

随着运营商战略调整的日益频繁, 运营商有必要向流程导向型企业转变, 提高自身适应业务变换的企业管理能力。BPM的引入可有效提高企业业务流程部署和调整的能力, 采用BPM对各专业的管理支撑系统进行整合, 可有效提升系统间接口的标准化和可重用性, 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符凌维, 明新国等.业务流程管理在供应商协同产品开发中的应用[J].机械设计与研究, 2008, 24 (3) :80-83.

上一篇:园林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下一篇:压电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