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

2024-05-29

知识创新(精选12篇)

知识创新 篇1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知识作为重要战略资源的地位日益凸显, 组织创新也在知识创新的推动下稳步推进。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过:“创新, 即用知识生产新知识需要系统的努力和高度的组织。”企业组织创新就是企业的组织构成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变动或重组, 以维持组织自身及其与环境间的动态平衡。

一、企业知识创新的概念和特征

知识创新, 是指通过企业的知识管理, 在知识获取、处理、共享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的发展, 探索新的规律, 创立新的学说, 并将知识不断地应用到新的领域并在新的领域不断创新, 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创造知识附加值, 使企业获得经营成功。

知识创新具有以下特征:

独创性。知识创新是新观念、新设想、新方案及新工艺等的采用, 它甚至破坏原有的秩序。知识创新实践常常表现为勇于探索、打破常规, 知识创新活动是各种相关因素相互整合的结果。

系统性。知识创新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创新系统”,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 创新在企业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

风险性。知识创新是一种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活动, 它没有现成的方法、程序可以套用, 投入和收获未必成正比, 风险不可避免。

科学性。知识创新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践活动。

前瞻性。有些企业, 只重视能够为当前带来经济利益的创新, 而不注重能够为将来带来利益的创新, 而知识创新则更注重未来的利益。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已经成为与资金和人力资源并列的企业三大战略管理资源。由于知识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 而创新又是知识型企业的根本特征, 这就使得知识成为整个管理的核心资源, 对其他资源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组织创新与知识创新的互动

从知识的角度理解,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共享的知识系统。知识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企业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而成长, 因而知识创新的组织内在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管理者需提供必要的组织条件来强化知识创新机制。如企业通过科学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研究, 为创新企业知识搭建更高的知识平台。企业的组织创新要求企业改造内部环境, 即开展组织创新, 以维持知识的获取、知识转化、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的进程。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的组织创新是一个以组织战略为导向、组织结构为载体、企业文化为底蕴、组织学习为机制的企业知识交流、积累与创新的过程。企业寻求组织创新实质是企业战略、目标、结构规范和文化等要素之间的重新选择与优化, 从而提高核心能力, 这可以通过其运作过程中的知识共享、积累与创新来实现。知识创新的过程可进一步作用和体现在企业的战略、结构和文化等组织创新活动中, 企业的组织创新实质是企业知识的运用和延伸, 组织创新和知识创新是相互促进的。

三、组织创新的学习机制

在组织创新与知识创新的互动过程中, 存在着促进两者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 即组织学习机制。组织学习是组织创新和核心能力培育和提升的重要途径。

由于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是知识, 而知识以组织和人员为载体。因此, 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成长过程, 可以从知识积累、应用和创新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在与外界环境包括供应商、顾客及其他组织进行资源交换以及企业内部将各种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组织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过程, 实质上是知识的积累、应用和创新的过程, 即知识在个人、团队和组织间流动和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个人知识转化为团队知识, 团队知识进一步上升为组织知识。这些知识的不断积累、应用和创造, 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并促使其不断地成长。

随着知识性资源在企业“资源束”中的优势地位日益确立, 作为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方式的管理组织, 也越来越显示出其在企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性。从企业组织本质上是一种共享的“知识基”的角度看, 企业组织创新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习和知识创造过程。面对动态竞争环境, 企业组织必须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知识系统, 这个知识系统与系统内部、与系统外部的知识转移和更新的过程, 包括企业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和能动变革内部条件的过程。

四、知识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核心运营力, 指企业能高速度、高效率地生产高品质的产品和高满意度服务的能力;二是核心知识力, 指企业拥有对某种特定领域和业务而言独一无二的专长、技术和知识。国内外现代化企业的经验都证明, 知识创新是企业寻求核心竞争力的无穷源泉。

(一) 知识创新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础

创新是知识创造的一种表达形式。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 知识管理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即知识采集、知识利用和知识创造, 通常前者是后者的条件, 企业需要的是持续、系统的创新能力。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中, 知识创新始终是基础, 只有不断的有新知识的涌现, 企业才会有新的创新能力, 企业才会有新的发展动力, 才能够带动企业向前发展。只有这样, 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因此知识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二) 知识创新推动组织创新, 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

知识创造是知识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 由知识创造而形成的企业创新能力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核心竞争优势, 一个企业如何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首先这是建立在大量知识流动的基础上, 因为流动速度的提高会使知识之间的碰撞几率增大, 知识之间的碰撞是知识创造的基础。文化是推动知识之间的碰撞以实现更好的知识创造的主要的推动力量, 注重企业学习、变革和成长的企业文化将促使员工进行积极的思考和知识转化。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快速的知识创新的基础之上的, 它又是通过组织创新来表现出来的。

(三) 知识创新从整体战略来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实际上知识管理是一个难以真正分割成为明确的几个部分的企业整体行为, 而每一种手段都在各个部分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但从整体来看, 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 所以知识管理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 已经完全演变成为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部分。由于知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企业战略信息化的应用, 所以单纯的信息系统是不足的, 而这里所讨论的内容将系统的推动着知识管理工作, 最终实现知识创造, 企业将体会创新所建立的核心竞争优势超越了有形资产搏弈的层面, 为企业带来战略优势。

五、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变革

(一) 组织结构变革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目的是形成一种分散灵活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有机组织形式, 使得知识和信息准确和快速地达到使用者。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向主要扁平化、柔性化以及设立专门的知识主管。

1. 扁平化。

知识管理时代的组织将弱化或取消中间的管理层次, 压缩职能机构, 使得组织结构扁平化。具体方法有:精简管理层次去除组织中不增加价值的层次;构建基于信息的组织, 即以信息技术来取代中层;合理使用参谋。

2. 柔性化。

柔性化是指能适应环境变化和市场需求, 能对变化及时做出恰当反应的组织形态。构建柔性化组织结构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其一, 保证柔性组织的稳定性。其二, 注意培养组织的动态性。其三, 使组织具有单一性与多样性特征。

3. 设立专门的知识主管。

知识主管需要及时把握企业的知识存量和知识需求, 鼓励员工把自己的知识贡献出来成为企业的共同财富, 同时消除传统的员工与上司、员工与员工之间信息交流的障碍, 创造良好的知识共享的环境。

(二) 组织流程变革

组织流程变革即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是指企业组织以价值链形成过程为逻辑, 围绕价值创造的既分离又相互关联的行为过程。“业务流程”必须随市场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而调整, 现代管理学称之为“业务流程再造”。从目前中外企业的实践来看, 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1) 调整企业业务流程导向。从“追求企业市场份额增长”转变到“追求企业利润增长”, 关键有三:识别市场需求及其变化、确定顾客偏好、发现企业利润区的转移。 (2) 识别并确定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企业必须把核心业务流程和非核心业务流程区别开来。关键是首先正确分析和处理好核心业务流程和其它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 确保核心业务流程的主导性。其次是尽可能剔除不必要的业务流程。 (3) 创新协同。将业务流程再造和企业组织变革有机的联系起来, 将业务流程再造纳入到整个组织变革的系统当中, 实现流程再造和组织变革的协同效应。

(三) 组织文化变革

组织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发展还受到内部文化的深刻影响。组织文化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第三只“看不见的手”, 它充分地反映了企业组织的战略远景和经营理念, 因而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向导。组织文化在知识管理的实施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许多企业文化障碍表现在难以知识共享和害怕创新, 而这恰恰就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实行组织文化变革, 构建适合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关键在于:一方面, 塑造知识创造和知识共享的文化环境。主要内容包括:相互信任、开放式交流、不断学习、共享与开发企业的知识运作机制、享受知识管理过程。另一方面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 要以人为中心, 强调人和事的统一发展, 特别是注重开发人的潜能, 更加注重人的智慧、技艺和能力的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 逐步在企业中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 并把这一原则体现在企业实际行动中。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 张星岩译.后资本主义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2]林山, 黄培伦, 蓝海林.组织学习、知识创新与组织创新的互动研究.科学管理研究, 2004 (5) .

[3]Sense, P.M (1992) , Building Learning Organizations, The Journal for Quality and Participation, March.

[4]王永龙.动态复杂性环境中的组织创新研究[J].经济管理, 2002 (6) .

[5]迈诺尔夫.迪尔科斯等.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知识创新 篇2

知识创新就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的知识,对其进行的理论上的提升和升华

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浅析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世界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占据了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地位,科技的创新,生产力的发展,都离不开知识的不断创新积累,近十年的世界发展,可以抵过过去千年的世界发展进程,归根到底是知识不断的创新发展,经过长时间的沉积的爆发,为我们社会及人类文明的提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今天我们就向大家简要的介绍我们对于知识积累对于当今的重要性问题。关键词:创新、积累、知识、文明

一、知识积累与人类文明的联系 1.1知识的积累

从幼发拉底河的文明之花,到现今人类文化的美丽奇葩,从刀更火种的原始社会,到信息爆炸的新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来都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所谓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而知识积累,则是对知识进行学习储备以及对知识结构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它既包括个人知识,由少到多的纵向积累,也包括知识在多个人之间传播的横向积累,它既是量的增加也是质的提高,知识积累不是简单的堆彻而是扬弃,而知识创新则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仅是创新的一部分,创新还包括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1.2知识积累的特性

首先从知识积累的特性来看,知识积累具有乘数效应和可内化性,所谓知识积累的乘数效应,是以积累的知识为基础,将学习吸收更多的知识,知识积累的雪球会越滚越大,知识量和知识价值都会呈倍数增加,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知识资本,而知识的可内化性又能将客观存在的外向性知识内化为真正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因性知识,因此知识积累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发展。其次,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其最主要的特征是能够进行知识积累,从前人那里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使得文明得以传承。人类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其本质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知识积累的丰厚,何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因此知识积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最基础最持久的动力。1.3知识积累对于创新的影响

从知识创新和知识积累两者的关系来看,知识积累既是知识创新的活水源头又是其归宿。人类知识创新的每一朵奇葩,都离不开他脚下积累的沃土,而任何创新成果最终都必将汇入人类知识积累的海洋成为人类永久的财富。记得牛顿说过:“之所以看得这么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今天就让我们站在人类几千年知识积累的肩膀上,眺望人类灿烂辉煌的未来。知识积累是创新的源头,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发展的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教会人积累过去人类从实践过程得到的经验,将它整理成理论知识,提升人类总体 的素质,最后致力于改造世界,为人类本身的更好的生存发展,了解外界世界提供支持。所以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体现在其作为一切创新之源,创新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竞争力的表现,所以教育为国民知识的积累对于创新力的提升加强起到关键的源头作用。

二、知识积累重要性的具体表现

2.1知识积累重要性在科学探索中的具体表现 2.2知识积累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2.3知识积累对于当今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三、总结陈词

爱因斯坦大家都知道,大科学家。术业有专攻,物理有创新,以相对论闻名于世,但该论绝非天上之馅饼,乃以广博学识为根基,各类知识综合运用而得。可见没有知识积累就一定没有知识创新,此乃其一。而在进行科研的过程当中,爱因斯坦也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产几何学与物理学的知识,这才有了他补习数学的佳话和广义相对论的诞生。可见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浓度影响和制约了知识创新的广度和深度。此乃其二。而当相对论诞生之后,很自然的便成为爱因斯坦自身积累的一部分,够成为全人类的财富推动社会发展呢?可见只有当知识创新加归到知识积累中,才能够让个人的一小步成为人人类的一大步,此乃其三。所以我们才要说:好好积累吧,因为只有登高才能望远,只有学习丰才能通辩。当然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我们也要说:多创新吧,因为如果创新的成果回归并沉淀为整个人类知识积累宝库的一部分,便能够作为全人类的财富,功于千秋、泽被万世。面对现代化。背靠五千年、朋友们,“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不管是不是大学生都要有社会经验也是人生经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从中还可以学到怎样做人和为人处世的奥妙所在,这些是在什么教科书里都没有的,从中积累经验那可是不小的一笔财富呀。

1,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2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3陈胜:年轻的时候就不满足于做一个佣耕者,有远大抱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后领导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4布鲁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勇敢的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面对火刑,毫不退缩,为真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是捍卫真理的殉道者

5戴震:善疑多问,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 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终成清代的大学问家。

6司马迁:经受宫刑和牢狱之灾的磨难,却没有自暴自弃,写出了名垂千古的历史巨著《史记》。

7文天祥:组织力量抗元,失败被俘,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拒不投降,最终英勇就义。

这里所说的“积累”,是指在工作实践中对业务知识、个人思想、成败经历、经验教训等多方面内容的积累。学会在工作中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无论学历多高,经历多丰富,学识多渊博,在工作中总会遇到或这样或那样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如果长期不去总结自己,积累知识,也很难驾驭新矛盾,应对新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努力培养自己的积累意识,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尤其对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那么,具体而言,在工作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积累呢?

积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当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的厚度,就会转化为个人成长的智慧。对一个人来说,注重从书本上学习知识、扩大视野,是非常必要的。不过,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工作中的学习和积累,这也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做到经常从工作中积累知识,不断增长才干,才能不断增强我们这个团队的战斗力。

积累经验。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经历得来的,间接经验是从书本和别人那里得来的,但二者的本源都来自实践。所以,学会在工作中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非常重要。而且,通过亲身工作经历所获得的经验,自己理解得会更深,经验的指导作用也会更强。经验多了,错误就会减少,我们所做的工作就会越做越完美。

积累教训。人生的经历也许不外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可很多时候我们却往往看重了成功,忽视了失败。其实,总结失败的教训,在某种程度上说,也许比积累成功的经验更重要。因为失败比成功会更让人刻骨铭心。通过查找失败的原因,总结教训,可以让我们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再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

积累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行动具有指导作用。一个人要想在工作中出类拔萃,没有思想做指导是很难做到的。要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思想的人,首先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认真钻研业务,反复挖掘门道,并时刻注意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在本职工作中,不断推陈出新,有所突破。

懂得积累什么很重要,懂得积累的方法同样重要。科学、有效的积累方法,对于快速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养,至关重要。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谈谈如何在工作中积累:

进入角色。积累可以让人变得厚重、有深度,有思想,不肤浅,但前提是你必须得进入工作状态,保证做到“真务、真钻、真研、真干”。只有进入工作 角色,找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才能从中有所收获。民心网现在已经实行了定岗定责工作制度,但这未必就能保证每位同志每天都能进入工作状态。所以,希望能引起注意。否则,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

事事留心。把工作做好,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事事留心的有心人。其实,这说来容易,做来确实挺难。这就要求我们每遇到一件事的时候,都要尽量想到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的事情,每一件都认真琢磨,仔细研究,用心对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如果民心网的每位同志都做到了这点,那对于我们全局工作的开展,无疑会大有裨益。

勤于思考。善于把自己的思想存档,这是个很重要的积累方法。倘若大家每天都无计划地赶着工作,既不回顾,也不总结,又不思考,我们就会失去很多宝贵的东西。写日记是个很好的习惯,在总结和回忆的坚持中,既能锻炼文笔,又会得到新的启示。

学会借鉴。我们要善于通过看别人的成败来确定自己的“ABC规则”。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看书、读报、看电视,还是现实接触,我们总不乏看到成功和失败的例子。我们要学会把这些成功和失败当作“靶子”,进行分析加工,他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怎么做能成功?怎么做会失败?再把从中得到的启示,变成自己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和工作规则。通过这样的学习和总结,相信我们会收获很多有益的道理和深刻的教训,从而不致于让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再走弯路。

总结不足。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自己的成绩,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同时,我们更要善于并敢于剖析自己,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这对工作的深入开展,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总结中找出差距,看到不足,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查缺补漏,只有发现上次的不完美,才能避免下次的失误和遗憾。只有从不足中找到一般性的规律,才能把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善于倾听。倾听也是一门学问,“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正是这个道理。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倾听,学会多听亲人、同学、朋友、同事的意见和建议,要多和他们讨论,沟通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未来的竞争将是个人积累深度和厚度的竞争,我们要学会让身边的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参谋,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这样才能让自己不断成长进步。技术创新过程,用知识创新成果解决其技术创新的难题,主动将知识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

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水平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研究型大学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日益成为我国知识创新的主力军,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方面军,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多学科优势便于学科交叉和知识创新;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先进的科研设备创造良好的条件保障;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构建适宜的组织文化,等等。世界一流大学都是知识创新能力最强的大学,在基础性、前瞻性、前沿性的科学研究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据相关数据,影响人类的70%重大科研成果和绝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均来自世界一流大学。据有关统计,2004 年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64.3%、60%和55.1%;2004年大学共申请专利12997项,获专利授权5381项,并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成果;2003年大学在国内发表论文18.1万篇,占总数的66%;三大检索系统(美国SCI、EI、ISTP)收录论文数,大学占总数的68.5%。这些成果很大部分是由研究型大学创造的。据武书连2004年发布的大学评价,36所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占全国普通高校的62.16%,博士生导师数量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8.92%,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45.79%和66.35%。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是研究型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实现其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努力创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精英人才,这是我国研究型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高校这支最大的师生创新群体必须以凝聚学科方向、创造标志成果、汇集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为科技创新的基本战略,着力提高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放眼国民经济主战场,瞄准尖端科技的战略需求,围绕国家目标,以重大科研项目为驱动,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升级作贡献。在贡献中求支持,在服务中求发展。

那么,我国研究型大学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南京大学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和发展的经验,笔者认为,主要应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是创新观念。首先,要充分重视基础研究。21世纪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互相融合,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明显特点,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基础研究作为自主创新的源头,决定着技术创新。谁会想到现在无处不在的计算机、互联网的技术基础是源于20世纪初发现的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而且发展如此之快。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说:“只有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才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的能力。谁重视了基础科学研究,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就能自主创新。”因此,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努力提高原始性创新与知识创新能力,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重视结合国家目标导向的研究工作。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因此,它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把个人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导向研究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性转化,不断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这个方面,南京大学一直是极为重视的。南京大学在巩固并加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构建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在全校范围展开了大讨论,明确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个人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导向研究同等重要”的理念与目标,并把构建南京大学“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创新体系”作为学校“十一五”规划三大战略目标来抓。

二是创新机制。一方面是以“985二期”工程为契机,创新学科与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搭建研究型大学多学科交叉与科技创新平台。这些年来,南京大学在这方 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11工程”建设期间,根据现代学科发展趋势与本校学科发展特点,建设学科群,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985工程”一期,又在国际科技前沿领域着力选择少数几个突破口,在全国高校率先设立“学科特区”,以形成局部优势,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成长。“学科特区”创立全新的管理机制,遵循国际惯例,采用所长全面负责制,在用人、分配等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过几年的发展,这几个“学科特区”都取得了不少成果,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突出的创新能力。以分子医学研究所为例,成立六年以来,共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23篇,其中一篇发表在影响引子大于12的刊物《循环》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项目24项,经费达4877万元,申请专利18项;承担7个一类新药和3个二类新药的研发工作;3人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另一方面是在管理机制上,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以制度创新推动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比如改革学校管理体制,进一步厘清校院系三级的权力分配;转变学校行政职能,加强学术权力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教师评聘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师评聘与人才评价机制,并实行人才评聘多元化标准,等等。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精神内核,而制度建设则是保障研究型大学持续创新的前提。大师云集、英才辈出、硕果累累,不是急功近利的改革措施和行政命令能催化出来的,而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以人为本的产物。

三是创新队伍。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若干高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乃是决定研究型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南京大学历年来一直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办学思想。在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改革教师评聘制度,短期考核与长期评定相结合,质量与数量相结合;引进优秀人才,特别重视从海外引进团队。到目前为止,从海外引进了近200名优秀人才;重视学校现有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并努力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强调尊重人才,人才自重,提倡竞争、和谐、有序、协作的学术氛围。这些措施的实行不仅使南京大学建立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且还催生了若干创新团队,他们已经成为学校自主创新的骨干力量。在南京大学现有的1700多名专任教师中,就有30名院士,4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教师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达51%。与此同时,南京大学特别重视学术团队建设,创立“大师+团队”模式,目前已经拥有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遴选的“优秀创新研究群体”。以凝聚态物理学术团队为例,该研究群体目前有5位院士,9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1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优秀的学术团队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近几年来该团队有4篇论文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5项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研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3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四是创新环境。环境创新是维系和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保障,它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外部环境。南京大学这几年为科技自主创新创建一个较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做了大量工作:根据国家自主创新体系总体布局和学校学科发展特点,制订了学校自主创新近期和远期规划:在政策制定上优先考虑促进自主创新的源头 ——基础科学研究、自主创新的核心——创新人才的选拔任用等方面;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勇于创新、大胆质疑、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在这些指导思想下,南京大学SCI收录的论文数和被引用论文数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0年以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0项,这在全国高校中是独一无二的。

在研究型大学创新环境中突出的是技术创新环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鼓励应用性研究。南京大学在这方面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其中包括:1.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制度架构,特别是构建应用人才的评价体系;2.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加速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3.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学校首期出资500万元,社会融资500万元设立技术创新基金,由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负责管理,将具有时效性、新颖性、实用性的成果快速推向市场;4.实施专利战略。这些措施初见成效。2002年至2005年4月,学校共申请446(1985年以来共751)件,其中第一发明人200人,涉及的人员共783人;从2003年开始实施专利战略,申请量每年翻了一番。2004年,申请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九,发明专利申请位居第六。近5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官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加强校企联盟,建立了一系列与政府、企业合作的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科技项目达2000余项,大大加快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知识之尊 崇尚创新 篇3

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竞争日益激烈,若要在这经济大潮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创新,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拥有属于自己的科研成果。但这些通过个人努力所得的智慧成果若得不到合理的保护,科研者“为他人作嫁衣”恐怕就会成为常态,这难免会影响人们致力科研,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极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4年4月21日上午,云南省知识产权局牵头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2014年云南省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正式启动,活动的主题是“保护、运用、发展”, 26个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开展了宣传周活动。在为期一周的宣传周中,各部门和各州市以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教育、咨询服务、开办讲座、召开研讨会和执法检查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本次宣传周活动的目的在于着重宣传云南省推荐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取得的成效,宣传各州市、各部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

发布会上,云南省知识产权局、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云南省公安厅、昆明海关、云南省工商局等部門分别发布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成果资料和典型案件的介绍。

知识产权保护新突破

2013年,云南省知识产权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实施知识产权为核心,以推进云南创新发展为重点,有效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两强一堡”战略和新一轮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支撑和服务作用,云南省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据云南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王国胜介绍,2013年云南省在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等方面都有新进展。一是2013年云南全省专利创造取得新突破,专利申请首次突破万件大关;全省发明专利拥有量516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1件,同比增长25%。2013年3月1日《云南省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对推动云南专利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专利转化运用方面,3年来累计立项支持了58个项目,已经验收的15个项目带动专利转化资金达4600多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商标方面,截至2013年底,云南全省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到8.9万件,比上年增幅13.5%。地理标志商标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易武正山茶”“武定壮鸡”“剑川木雕”等18件地理标志商标获得注册及初审公示,目前云南已经注册及初审公示的地理标志商标总数达到84件,排名全国第八。三是版权方面,扎实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全面完成全省州市县级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整改工作,比国务院要求的时限提前了半年。四是植物新品种保护方面,截至2013年底,云南申请新植物品种保护520件,获得授权保护品种106件,综合排名居全国第10位。五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法院的审判质量不断提高,有效增强了知识产权司法权威。

公安机关厉行“打假”

2013年,云南省各级公安机关以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民族品牌、保护民生、保护经济建设为首要任务,以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为重点,狠抓工作落实,扎实推进“打假行动”,全省“打假行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

云南省公安厅经济犯罪侦查总队副总队长李毅向记者披露,2013年云南省共立案查处侵权制假案件1573起,破1404起,抓获涉案人员1928名,捣毁侵权制假窝点244个,打掉犯罪团伙48个,缴获侵权制假商品42万余件,涉案金额8.41亿元,有力打击了制假售假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但李毅还是不无忧虑地谈到,当前云南省假冒伪劣违法犯罪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一是侵权制假案件持续高发,且呈逐年上升态势,监管薄弱的城市郊区和乡镇发案率偏高。二是侵权制假犯罪案件侵害的对象涉及领域广、品种繁多,生产销售假冒食品、药品、农资、汽配等涉及民生健康安全的犯罪案件凸现。2013年全省公安机关立案查处侵权制假商品案件,涉及制售假冒“云烟”类案件809起,涉及制售假冒食品药品案件283起,假冒农资类案件43起,制售假冒汽配类案件20起。三是跨地域、跨国侵权制假犯罪案件增多,大要案频发且数额巨大、危害严重。这些数据可谓是触目惊心,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希望引起社会广大人民的关注。

2014年,云南省各级公安机关将按照公安部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继续开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假药品、假食品、假机电、假日化用品等关切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制假售假犯罪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农药、假化肥、假农用机械等假农资犯罪活动。

版权保护提升文化软实力

2013年,云南省各级版权行政管理部门齐心协力,以“打击盗版,拥抱梦想”为主要内容,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强化管理,切实履责,扎实工作,全省版权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一是以全面完成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为目标,云南省使用正版软件工作有新实效;至2013年6月底全面完成了省州市县三级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检查整改工作任务,累计投入财政经费7934.52万元。二是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为契机,大力开展版权宣传教育,公众版权保护和著作权法律法规意识有新提高;通过组织版权宣传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版权保护宣传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三是以查处侵权盗版案件为目标,积极开展专项行动,版权执法水平和版权执法队伍建设有新进步;截至目前,云南省新闻出版系统共出动检查人员152289人次,检查出版物市场104882个,检查印刷复制企业30283家,收缴盗版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各类侵权盗版共439057册,行政处罚案件共54起。四是以作品自愿登记为抓手,着力抓好版权公共服务工作,版权公共服务建设迈出新步伐,积极推动对外版权贸易,积极开展企业软件正版化备案工作。

云南省版权局副局长洪耀星在讲话中谈到,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版权局将进一步加大版权工作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版权宣传意识;巩固已取得的软件正版化工作成果,建立稳步推进使用正版软件工作的长效机制;继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及第十次“剑网行动”,做好网络使用作品的版权主动监管工作;充分发挥版权产业在提升云南省文化软实力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法律威慑保知识产权

云南省各级人民法院积极参加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励自主创新,维护公平竞争,构建诚信体系,努力营造公正、高效、权威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环境。

2013年,云南法院切实发挥民事审判在保护知识产权中的主导作用,共受理知识产权民事一、二审案件1240件,审结998件,其中著作权案件408件,商标权案件427件,专利权案件126件,技术合同案件8件,其他案件29件。在积极参与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中发挥了刑事审判惩治和威慑知识产权犯罪的作用。共受理知识产权刑事一审案件46件,审结46件,判处罪犯40人。

昆明海关在2013年共查获进出口侵犯知识产权案件64起,案值1300多万元。昆明海关打击进出口环节侵权行为成效显著。一是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挺国内品牌的维权,查获64起案件中,侵犯国内自主知识产权案件有20起,案值1172万元。二是积极运用听证程序,突出“公权保护私权”特点,及时有效处理案件,得到了争议双方的好评,也提高了行政效率。三是坚持对侵权货物的“绿色销毁”,保护环境。

“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是全社会都应该树立、遵循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进步、知识创新和文化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方面,无论是立法和执法,都需要一定时间的调整,要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相契合。最根本之处还在于培养人们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意识及修养,这不是一代人就能做到的,仍然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对原作者一并致谢)

责任编辑:李金龙

知识创新 篇4

1 理论背景

1.1 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研究起始于英籍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年),1985年在其代表作《个人知识》中首次明确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1],认为隐性知识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缄默的知识,它是与认知主体密不可分的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在波兰尼的基础上对隐性知识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提出隐性知识不仅是一种经验和技能,更存在于个人信念、价值观念中。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F.Durcker)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作比较后认为,隐性知识是一种技能,而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反复地观察、领悟和练习[2]。由此可见隐性知识是以人为载体的,以个人或组织的经验、印象、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为存在形式的,难以用语言、文字、图象等形式清楚表达从而形成传播和共享的知识。

1.2 中医隐性知识的特点

在中医知识中,方剂的适应证、组成、用法、功用等,都是可以编码的知识,较容易用语言文字表达,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属于“显性知识”。在显性知识背后隐藏着大量难以编码的“隐性知识”,例如方剂中剂量加减的变化,以及“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三因制宜”等原则的具体应用以及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藏象、经络、精气神以及中药的性气味理论是以宇宙创生的规律为核心构建起来,并对其加以阐释、模拟和利用的,都属于隐性知识。而对这种知识的认识能否融会贯通、准确把握,是中医药的诊疗过程能否产生切实疗效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中医隐性知识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内隐性

中医隐性知识的内隐性是指中医隐性知识主要以专家的经验、感悟、技术、诀窍等形式存在于个体意识之中,这种难以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清晰表达,这一特性阻碍了中医知识的转化和共享。

1.2.2 路径依赖性

中医隐性知识作为一种积累起来的经验性知识,是中医在学习、摸索和大量的诊疗等过程中,通过反复尝试摸索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行为倾向或习惯,而它的积累必须以先前积累的一定存量的隐性知识为基石,前期学习、临床实践的过程是形成“基石”的氛围,高度的个体化差异强化了路径依赖的特征。不易被语言表达的中医知识只能保留在个人的头脑中或者具体的临床实践中,必须不断地激活才能保持有效,否则容易遗失[3]。

1.2.3 个体性

中医隐性知识与认知者无法分离,是高度个性化的知识。它的传承以传承人为主要载体,以其相关著作为辅。传统的中医隐性知识主要依靠弟子的领会和感悟传承隐性知识,能够通过文字、书籍以显性知识的方式进行传播的内容相对较少。

1.2.4 可转化性

中医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两者既有明显的区別,又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两者并不是彼此分离的独立部分,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隐性知识产生的方式一种是通过自身直接获得,另一种是通过他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后学习获得。

1.3 知识创新

德鲁克首先从商业化的视角解读知识创新,认为知识创新是赋予知识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1931年,美国学者艾米顿提出[4]:“知识创新是指为了企业的成功、国民经济的活力和社会进步,创造、演化、交换和应用新思想,使其转变成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近几年我国强化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陆续启动知识创新工程等项目,促使国内学者对知识创新进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认同知识创新是一个认知提升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可以通过实践获得新的认知和经验,再通过反复的观察、领悟和练习,从而系统化为某方面的新知识。

2 中医知识创新

2.1 中医知识创新的必要性

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经验不断积累,知识创新就在不断进行,从而推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升。作为一门学科,离开了创新就意味着淘汰,因此,中医必须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不断地知识创新。回顾中医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中医的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伤寒学派、温病学派等学派纷呈,无一不是中医知识创新的产物。知识创新是中医发展的内在需求。被尊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非常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5]。

2.2 基于隐性知识的中医知识创新

早在波兰尼之前我国就有意指隐性知识的古文著作。《周易·系辞上》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其中不仅明确指出知识中有部分无法以言语准确表达,更提出通过取象比类、触类旁通的形象思维方式、通过“立像尽意”的途径,来解读“圣人之意”。解读的过程还需要通过反复的观察、模仿、实践、体会等直观体验从而将“圣人之意”内化为自身知识技能,这是千百年传承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认知策略,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理论将其上升到方法论的层次,成为研究中医知识传承与创新的方法论工具。

由于中医知识中蕴含了大量的隐性知识,是构成中医药知识的重要元素,因此隐性知识是中医传承的命脉,促进隐性知识转化是中医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源泉。所以探索中医知识创新的途径应该以隐性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加强对中医隐性知识的理解、学习和实践,才能奠定“大医”的基础,发扬光大中医药,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6]。

3 创新途径探析

知识创新最初出现于企业管理范畴,企业管理中根据获取知识的内部性和外部性,可以把知识创新的途径分为自主研发、引进模仿和合作研发三种现实途径模式[7]。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隐性知识还是显性知识,只有在组织中才能够实现知识的创新。组织知识动态创造的关键是通过个人和组织创造性的互动,从而使得拥有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产生转化,达到循环动态创新的效果。有关知识创造过程的研究,最具影响力的当属野中和竹内提出的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其中指出知识创造有四种模式:(1)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socialization),这个过程可以发生在经验共享、见解讨论的过程中,某人的技能、信念等被他人共享并吸收,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师徒制;(2)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在化,externalization),该过程中需要个体能够清晰地将隐性知识表达为显性知识;(3)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综合化,combination),在此过程中不连贯的显性知识有机结合形成显性的知识体系;(4)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化,internalization),通过这个过程,创新产生的显性知识被吸收,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个人、群体和组织的中医知识,可以通过社会化、外在化、综合化、内在化的知识转换模式,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螺旋式提升[8],然后再进入下一轮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动态呈现动态上升的趋势,最终从整体上达到中医知识创新的效果[9]。

野中在进行关于“创造知识的组织”的研究时,也明确指出知识创新是通过不同属性的知识(显性或隐性)和拥有不同知识内容的个人相互作用而产生。因此促进中医隐性知识的外化和显性知识的内化是达成中医知识创新的关键途径。结合中医隐性知识的特点,本文认为中医知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达到创新的目的。

3.1 推行师传徒授机制

师传徒授是最古老、最典型,也是能最全面、最有效的共享专家隐性知识的方式。在师传徒授过程中,弟子通过学习、观察、模仿和亲身体验等方式,能够直观地体悟和理解中医知识的实际运用,从中获取隐性知识,更好地理解消化专家的知识和技能。

3.2 建立创新学习型组织

知识的创新离不开组织,建立学习型组织,使医学生在特定学习环境中,通过参与活动、反思、提问、交流、协作等形式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可通过学术辩论会、专题讨论会、专家咨询会、研讨式教学辩论会等,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化,例如学术辩论会中每个参加的个体由于认知等各方面的差异会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观点与见解,通过辩论从而产生头脑风暴,碰撞出知识的火花。由此可见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创造性的资源,这些充满异质性的个体通过彼此交流与沟通信息,发生碰撞,擦出火花,启迪思维,产生灵感,获得隐性知识和创新的欲望。

3.3 开展临床实践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实践只能培养出掌握显性知识的中医人才,缺少名师指导和充足的实践时间,中医药方面的学生和工作者很难成长为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中医诊疗知识的中医学人才,必须通过自身加强临床实践的体悟、反复揣摩和训练等途径才能够加深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实践的过程除了能让个体通过对操作的直接观察学到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还能促进个体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知识的创新可以通过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的转化而实现,隐性知识是中医传承的命脉,促进隐性知识转化能有效提升中医知识创新的成效。分析既往各种传承模式的优点,结合中医隐性知识的特点,引入知识管理理念,借助信息手段,建设和运行中医药知识管理体系,探索中医知识创新的途径,对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知识创新是中医发展的内在需求,它对中医技术的传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中医隐性知识的相关概念,指出中医知识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中医知识创新应以隐性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将对中医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产生变革性的影响,对中医知识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中医知识传承过程中知识创新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隐性知识,中医,知识创新

参考文献

[1]Polanyi M.Personal knowledge[M].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91-92.

[2]德鲁克.知识管理[M].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6.

[3]Benezech D.Completion of knowledge codification:an illustrationthrough the ISO9000 standards implementation process[J].ResearchPolicy,2001,30:1395-1407.

[4]托马斯.M.科洛波洛斯,卡尔.弗雷保洛.知识管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32.

[5]童思雄.中医需要知识创新[J].医学与哲学,2001,22(1):60-61.

[6]杨志敏,老膺荣,范宇鹏,等.基于中医知识特点,引入知识管理,探索中医传承新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10,(16):161-163.

[7]李作学.隐性知识计量与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58-61.

[8]胡延平,刘晓敏.基于SECI模型的知识创新过程的再认识[J].企业经济,2009,(3):4-6.

创新与知识经济 篇5

摘要:本论文主要从知识经济背景下审计工作的行业特征、知识经济时代审计创新的基本内容、审计行业创新变革的内涵及要点进行阐述基于知识经济时代审计创新问题研究,希望为研究审计创新问题的专家与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知识经济;审计创新;研究

一、知识经济背景下审计工作的行业特征

(一)财务网络化的发展及商务电子

化推广给审计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及指导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技术不断革新,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尤其现在大数据时代,借助云计算应用到审计工作,促使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审计的精确度越来越高,促使审计工作网络化与电子化方向发展,这也是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促进了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在新的知识经济环境下,给审计工作人员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需要审计工作者需要提高自身审计能力,以来应变审计工作带来的困难,加强审计工作者的素质提升,是保障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基本保障。

(二)审计的现有标准和原有准则已

经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的应用这是科技发展的结果,社会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传统的审计标准与现有的经济结构,审计方式存在不协和因素,尤其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章的应用,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审计标准不断变化,更新旧的标准,建立一个适合现代审计方式的新标准,提高审计工作者效率,借助于信息技术,促使审计工作越来越科学,准确,符合时代发展需要。

(三)电算化系统在审计线索上的积极应用

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审计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经济的格局发生变化,审计工作基本采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提高审计的效率,提升了审计的职能。电算化信息系统能够通过改变与审计线索的相关因素,对审计人员在对审计对象业务的追踪过程中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会计电算化能使两种追踪审计线索进行有机组合,从而达到有效降低追踪结果不准确度的效果。现在会计都是信息化时代,会计工作离不开信息技术,审计工作与会计工作有一定关系,必须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去审计,提高审计的效率,使审计更加科学准确。

二、知识经济时代审计创新的基本内容

(一)创新审计观念

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工作,审计工作者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与提高审计的能力。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方向,企业借助与科技手段不断创新与发展,与传统的经济体制有一定的区别。审计工作者需要更新审计观念,借助于信息技术,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审计,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也能增强审计的准确性。审计工作者更新观念是审计工作中关键因素,只有理念更新,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去审计,肯定能提高审计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审计工作者创新的工作,是面对复杂的审计环境下的关键因素,是提高审计工作者能力的主要因素,必须更新审计观念,作为一名合格的审计工作者。

(二)行业制度和标准的创新完善

行业制度和标准需要不断完善,这是审计工作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科学的标准建立,是审计工作者创新工作的前提。审计行业的监督制度应该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任何监管人员都不能滥用行政权力,行业内应该不断强化提高审计监管工作人员的岗位基本素质及职业道德,同时,政府也应该实行对监管部门的权限进行制衡规范。审计部门一般是政府下的机构,现在也有三方审计部门,这是成立一种专门的审计机构,无论那种审计机构都需要有一定的监控,能更好的为审计服务,提高审计工作者的审计职能。

三、审计行业创新变革的内涵及要点

审计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复杂工作,审计工作者必须创新的工作,提高自己的审计能力,审计工作行业的创新改革是审计工作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审计创新改革内涵及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根据现有审计行业的发展现状,在审计工作者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进行有目的的进行更新理念、创新工作。(二)审计工作的行业创新应该避免过度自然的跟随创新自身发展趋势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要努力实现更多的创新价值。(三)审计创新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工作经验,结合审计规律,创新去工作,让其成果更大。(四)审计行业创新除了有意识地利用历史已有的发展基础,更应该强调一定程度的原创性,不能过度听取别人的意见,而遗失了自己的主观特点。(五)创新的基本是可操作性,可适用型,在审计工作中能有所应用,否则没有任何意义。

参考文献:

[1]钱晓能.试论审计创新及其发展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xx(05).

[2]赵登攀.试论网络时代的审计创新[J].现代审计与经济,20xx(04).

[3]张益明.试论知识经济和审计创新[J].事业财会,20xx(02).

[4]贾宝蕴.审计创新漫笔[J].理财,20xx(12).

知识创新 篇6

今年40岁的孙海龙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在站博士后,法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是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现代司法。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担任近两年时间的副院长后,孙海龙于2005年6月奉调出任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法院新闻发言人,是目前陕西省法院系统惟一的法学博士。

法院要努力发挥好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使用、保护系统中司法保护的基础作用,切实促进陕西由知识产权大省向强省转化。

《新西部》:孙院长,请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给我们读者介绍一下陕西省知识产权案件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

孙海龙:由于陕西是全国的科技教育文化重镇,近年来随着陕西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快速发展,涉诉知识产权案件数逐年迅速增长。

西安中院担负着全省专利、植物新品种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案件以及大部分著作权、商标权、技术合同纠纷等案件的审判工作,每年审理知识产权案件数量约占全省法院总数的70%。

从我院2006年受理的124件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以及西安基层法院受理的22件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来看,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 知识产权案件类型多样化,涉及到不同的知识领域及其高科技产业。

首先,专利纠纷涉及侵犯专利权的案件中出现了药品组合物发明专利,新产品的方法专利纠纷及涉外专利纠纷;其次,在商标纠纷案件中涉及了驰名商标的认定、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冲突、商标权与计算机域名的冲突、假冒注册商标等案件。

第二, 与前几年相比,涉案诉讼请求赔偿数额显著增高,社会影响力大的案件越来越多。

2004年前我们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当事人请求赔偿的数额一般在10万元以下,而2006年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已上升至千万元。涉诉主体包括了法国鳄鱼公司、五粮液集团、利君集团、台湾百代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前段时间,我们还办理了一个因技术人员跳槽侵犯商业秘密的刑事附带民事的案件,就是被媒体称为的“侵犯商业秘密第一案”,因为不仅该技术人员被判有期徒刑,而且他本人和跳槽后的新单位连带赔偿了先前单位上千万元的损失。该案也是西安中院针对知识产权民事、刑事交叉案件采取一体化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的典型案件,受到国内法学界、司法实务界的广泛讨论和好评,该判决被《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予以刊登。

第三,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中国知识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知识产权的价值,以及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重要意义。

明显的表现是很多人开始用法律的武器通过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来实现其背后的利益,特别是保护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本着依法保护知识产权,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创建和谐社会环境的要求,我们加大了调解力度,力争使此类案件协商解决,平衡好知识产权权利人与使用人和公众的利益,既要加强保护也要促进转化利用。换句话说,就是法院要努力发挥好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使用、保护系统中司法保护的基础作用,切实促进陕西由知识产权大省向强省转化。

率先推行知识产权民事、刑事和行政审判一体化的审判模式,切实提高审判质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环境。

《新西部》:我们知道西安中院的“西安模式”审判机制在全国法院系统有相当影响,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做法?

孙海龙:当然可以,我们非常乐意与大家分享我们的工作经验,同时也希望朋友们能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

自2006年以来,西安中院党组三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为建设创新型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对实施意见全文进行了登载,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会议上最高法院也安排我们作了经验介绍。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 健全审判组织机构,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2006年1月院党组决定,民四庭在对外宣传上正式使用“知识产权审判庭”的称谓。这一措施有利于树立西安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对外形象。同时在人力资源配置上注重专家型法官的培养,将懂法律、懂经济、懂技术、懂外语的知识型法官充实到审判一线,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知识产权专业审判人员,以应对复杂疑难的专业审判,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

二、 创新知识产权审判机制,整合优化审判资源,保障司法统一。

为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我们在全国中级法院率先提出了知识产权民事、刑事和行政审判一体化的审判模式,这种审判模式(被最高法院主办的《中国审判》称为“西安模式”)在全国法院系统和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该机制要求知识产权的刑事审判和行政审判除三名刑事或行政法官外,还另外吸收两名民事法官参与进来,因为知识产权犯罪的认定有赖于知识产权权利、侵权及其数量的首先确定,这样可以切实提高审判质量。

三、依法妥善审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民事审判在保护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件事了”的原则,将调解贯穿于案件审理的全过程,提高诉讼的调解率和撤诉率。在解决纠纷的同时,注意保障科学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产权的价值。与此同时,依法加大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侵害赔偿的力度,贯彻全面赔偿的原则。此外,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充分发挥行政审判对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行为的司法审查职能,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环境,支持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四、加强知识产权审判调研和宣传工作。

2006年,我院先后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承担的“改善知识产权执法体制”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课题研究的研讨、最高法院主办的专利审查指南学习、知识产权新类型案件培训、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研讨会、省法院组织的与国家知识产权局、泰国知识产权与贸易法院的座谈会等,还积极参加了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安市知识产权局举办的知识产权培训班的授课事宜,通过多种形式加强调研工作。我院在最高法院主办的《知识产权审判与指导》、《人民法院报》、《中国知识产权报》上发表了十几篇有分量的文章,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宣传,加强与相关的行政执法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联系,及时报道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的成就,宣传典型案例,并将知识产权裁判书上网公开。在每年“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后,我们都要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年度十大知识产权案例,并派员到陕西电视台就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进行了现场直播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要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

《新西部》:最近一段时间,中美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问题逐渐升温,您对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前景怎么看?

孙海龙:这个问题问得好。知识产权是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产物,是人类的劳动创造和知识结晶。由于科技的进步,生产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鉴于此,国家把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将知识产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日益成为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争端主要焦点问题之一,成为涉及国家利益的外交问题、政治问题。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我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持有乐观的态度,而且我认为知识产权的纠纷最终还是要在司法程序帮助下真正得以解决。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应用和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就是不能侵犯他人的权利、防止他人侵犯自己权利,以及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合理应用知识产权的意识。

知识创新 篇7

一、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

(一) 知识服务。

国内的众多学者普遍地将知识服务与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挂钩, 进一步地将知识服务定义为以信息知识发觉、整理、分析、整合能力为基础, 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 进一步地提供知识支持与知识创新, 融入用户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 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的全过程[1]。 同时, 知识服务与传统的信息服务相比, 也有许多区别。 与传统的信息服务不同, 知识服务是面向用户目标驱动、面向知识内容、面向解决方案、面向增值服务的服务。 更进一步讲, 知识服务贯穿于知识获取、分析和整合的全过程, 并以用户需求为主体, 相对于原始的信息服务更专业化, 摆脱了原有的事务性和标准化, 不断进行自我创新和改进, 凝聚、整合信息资源, 优化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

(二) 知识创新。

不同的专家学者对知识创新的定义不尽相同, 但具体思路都是一致的。 总体上讲, 知识创新就是通过基础和应用的科学研究, 延伸出全新的技术科学和基础科学知识的过程, 即知识创造与知识应用的整个过程。 在20世纪末, 我国的政府已经认识到知识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并进一步做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决定。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提高大有裨益, 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整个过程涉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大学与个人等层面, 并以此为主体促进了经济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 知识创新的全过程所表现出的特征可总结为四点, 即创造性、发明性、新颖性和革新性。 知识的开发潜力是无限的, 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资源, 对其无止境的探索可发挥其无止境的潜力, 解决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 因而体现出创造性;知识的重组与再造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发现新知识、新规律、新方法的过程, 因而体现出发明性; 任何的知识创新都是需要以创新作为立足点的, 都与区别于之前的特性, 因而体现出新颖性;知识创新对人类的意义往往不仅是新知识的出现, 更有可能带来时代的变革, 对原有知识的传承与再造, 体现出知识创新的革新性[2]。

(三) 图书馆知识创新。

图书馆是知识存储、传递与升华的重要一环, 如何进一步加强图书馆的知识服务, 促进知识创新是图书馆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 图书馆的知识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服务创新, 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杯誉为是知识创新的核心。 在良好的氛围中, 图书馆的服务应体现出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图书馆的服务存在相当大的自助性, 读者进行知识获取、文献搜索等服务的获取时, 都存在很大的自主性。 图书馆依据自身的特色, 在知识存储、知识流动、知识拓展等方面着手, 提高服务质量;其次是资源创新, 图书馆的资源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前提, 为其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图书馆的贡献度与其馆藏资源的多少、质量的优劣密切相关, 图书馆的特色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馆藏资源方面, 文献、电子资源、书籍等所组成资源, 是提高图书馆知识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 再次是管理创新,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学术机构, 其管理的作用不容小觑, 图书馆的管理是知识创新的重要保障, 不同的管理思路与管理体制将会对图书馆的知识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最后是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图书馆知识创新得以进行的不竭动力, 也是其重要的实践核心。 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是推动经济的增长的重要动力。 如今, 计算机网络水平的提升使图书馆摆脱了原始的营运模式, 信息的获取与传递更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和全球化, 读者获取服务过程也更便捷, 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共享率, 信息的整合加工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技术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图书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二、图书馆知识创新服务的特征

在21世纪的今天, 图书馆仍是重要的社会机构之一, 其广泛存在于各大高校, 每个城市也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图书馆, 它是知识存储的重要场所, 也是知识整合与提升的基地。图书馆的存在, 对科研研究、科学技术、教育水平的提升, 全民素质的提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图书馆的知识创新是其提升知识服务水平, 寻求新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新观点、新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基石。 其在整个社会层面上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间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新知识的形成与推广, 使新技术不断出现与发展, 并进一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作为知识与文献的集散地, 也是知识创新孕育与发展的前沿阵地。 图书馆知识创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重视知识的综合性与多样化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是信息社会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在这种大背景下, 人们获取利用信息的形式出现了深刻变化。 原始的图书借阅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在时下的信息社会对于知识的需求, 图书馆的基础服务业必须得到深化和升级。 目前, 国内的图书馆对于读者的服务业逐渐体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 在保证基础服务的基础上, 不断突出新型的服务形式。 读者获取资料信息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更便捷。 借助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 图书馆也能够将各种信息进行整合, 知识的跨领域、跨学科的趋势不断加强。 图书馆服务从单一化到多样化的发展过程中, 体现出图书馆知识创新的综合性和多样化[3]。

(二) 知识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得到凸显。

在传统的信息服务中, 整个过程对知识的利用效率并不高。 图书馆的服务的知识含量相对匮乏, 不能满足知识创新的基本要求。 现代图书馆为满足时代的要求, 必须做好文献、信息的整合与处理工作, 彰显图书馆的职能, 为不同类型的读者提供便捷实用的服务。 不同类型的读者对图书馆信息类型的使用情况不尽相同, 但在整体上体现着学术前沿, 图书馆知识的创新也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息息相关的, 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点。

(三) 利用网络实现知识社会化的趋势。

现代社会中, 图书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得益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图书馆不仅能够扩张获取知识的范围, 更能够进行馆际互借来实现信息与资料的共享, 使图书馆的能力与实用价值大大提高。 图书馆能够根据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 帮助用户获取信息解决用户的问题, 这个过程的价值最终体现在社会的整体上, 利用知识的创新帮助用户实现知识的社会化目标, 而网络化的发展无疑增添了图书馆知识创新的社会属性。

三、基于知识创新的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

在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 图书馆要想更便捷、更健全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就必须进行自我的改良和服务的升级, 建立完善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是必行之路。 基于知识创新的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 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 个性化信息服务。

图书馆作为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机构, 需要依据读者广泛的需求制定服务内容。 但为了进一步吸引读者, 应根据自身特色与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推行相关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不同读者也往往存在诸多不同的需求, 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内容无疑将会增强图书馆的竞争力。 个性化的服务理念需要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 使读者在整个服务体系内, 自主支配工具与资源。 当然, 这些个性化的服务不应仅仅局限于信息知识的搜索与贮藏, 还应该包括链服务, 为读者提供长久的信息更新支持, 包括读者技能培训, 或者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对知识创新服务进行量身定做。

(二) 专门化、领域化的信息服务。

图书馆是各种信息的集散地, 各个领域、学科的专业化知识汇集于此, 供读者用户随时的查阅使用。 但是, 读者的自主服务往往不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图书馆的服务不仅应该体现出学科优势, 更应该有专业化的指导, 为广大的用户提供知识化、个性化的服务。 再者, 同一关注领域的不同读者往往有共同的服务需求, 图书馆可进一步为他们提供领域化、专业化的交流平台, 充分利用自身资源, 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三) 综合性交互式的信息服务。

在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中, 往往所提供的是“一站式”的集成服务, 而此类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信息社会下科研院所、个人对知识信息的需求。 从这个矛盾出发, 图书馆应进一步的建立综合性的交互式平台, 读者在获取、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同时, 也参与到图书馆知识信息的获取和整合的过程中, 用户的互动交流提升知识信息的使用深度, 形成以知识创新促进知识创新的良性循环[4]。 这些综合性交互式的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交互式的咨询、检索, 交互式的网上点播等等, 在整个过程中实现用户经验的交流与用户间的推荐与互动, 在最大层次上刺激用户对图书馆新需求的产生。

(四) 信息的增值服务。

当今计算机网络高度发展的大背景下, 信息的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信息本省, 更体现在对信息进行收纳、分析、归纳、整合与重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信息价值的提升, 使信息服务的价值得到提升。 图书馆应及时地更新自身的管理与服务理念, 充分利用自身现有的知识信息资源, 实现服务的扩展, 进行信息的增值服务。 信息的增值服务就是图书馆知识创新创造直接价值的过程。

四、对图书馆开展知识创新服务的相关建议

(一) 完善数据库资源, 提升特色化、专业化与多元化服务的质量。

如今, 图书馆的资源并不仅仅局限于馆藏的书籍, 更体现在对数据库的收录和使用。 数据库的检索是时下图书馆的重要用途之一。 因此, 为完善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在开展知识创新服务时, 应注重数据库等虚拟资源的开发与创新, 建设有特色的高质量的数据库, 更大范围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二) 建立完善隐性知识共享平台。

无疑, 隐性知识是图书馆重要的资源之一, 是不同图书馆特色的重要体现, 隐性知识在各个图书馆内部进行传递与共享, 并因此而形成一定的竞争力。图书馆在进行知识创新过程中, 应重视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 善于挖掘隐性知识, 将隐性知识进一步显性化, 建立隐性知识的共享平台, 提高知识创新型服务的服务质量。

(三) 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与培训。

相对于上世纪, 我国图书馆的自动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图书查阅、文献搜索等都能够在图书馆内部便捷地进行。 但是图书馆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部门之一, 其营运与管理必须有专门化的人才参与, 图书馆的知识创新必须以人才为依托进行。 图书馆在人才的聘用过程中应注重对人才创新意识、 信息意识的选拔, 注重其独特的视野与创新精神。 后续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培训, 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为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与解决建议, 确保图书馆知识创新过程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邓爱东.创新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探索, 2008 (8) .

[2]苗露.基于知识创新的高效图书馆个性化服务[J].情报科学, 2011 (12) .

[3]海金梅.基于知识创新的高效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D].吉林大学, 2009.

知识创新 篇8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对于知识信息需求的增长, 高校图书馆应该通过完善自身的知识服务系统, 更好地实现信息收集、整理、储存和传播的功能。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目前高校图书馆用户的需求呈现出主要的三个特点, 分别是用户需求的知识化、用户需求的专业化和综合化、用户需求的网络化和电子化。结合学生用户对于知识的需求特点以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 本文提出四个关于加强知识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策略, 分别是图书馆要开放学生获取信息的服务、图书馆要开展摄像头在线直播的知识服务、图书馆要开展3D虚拟资源的服务以及实现外文资源中文化的知识服务, 通过实现以上所说的四个服务, 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用户对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满意度, 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全民的阅读意识。

1 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的特点分析

1.1 用户需求的知识化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 网络上的信息多种多样, 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缺乏一定的有序性, 给用户信息的获取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 高校图书馆应该对分散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和重组, 然后构成具有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化的知识信息。通过实现知识的系统化, 用户可以更加方便地搜索所需的信息, 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

1.2 用户需求的专业化和综合化

随着用户对于知识研究的深入, 其所需求的信息的专业性也越来越高, 因此目前我国大学生对于知识需求也逐渐呈现出专业化。然而由于我国所设置的专业众多, 其中许多专业都会出现交集的现象, 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也逐渐地呈现综合化。

1.3 用户需求的网络化和电子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大部分用户都拥有个人的计算机, 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也逐渐向网络化的方向进行发展。要想更好地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质量, 图书馆就要实现知识信息的网络化和电子化, 通过开放性的互联网系统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的搜索、阅读和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能够更加及时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各种信息。

2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分析

2.1 知识的组织

图书馆的知识服务系统包含的内容有很多, 首先是图书馆知识的组织, 图书馆的知识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组织的财富, 图书馆组织通过知识的累积从而形成具有极大价值的知识链, 如进行知识的储存和积累、进行知识的采集和加工、进行知识的传播和分享、进行知识的使用和创新。因此, 知识的组织可以说是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础内容, 也是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

2.2 知识的挖掘

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中, 图书馆可以通过使用智能化的手段来对各种隐形知识进行挖掘, 例如对各大数据库的期刊或者引文进行挖掘, 通过挖掘专业的期刊和引文可以对专业的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指导。其次, 高校图书馆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类聚或者链接, 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专业化、具体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比如, 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的时候需要进行文献的参考, 则可以通过在相应的数据库上进行文献和期刊的搜索, 这就是用户对于知识的挖掘。

2.3 知识的导航

随着网络的发展, 网络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多,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众多的信息资源中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这也是图书馆的服务目的之一。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中还应该包括知识的导航, 通过构建相应的导航系统, 学生可以在图书馆图书系统中开展检索, 而图书馆的管理者则兼备了网络导航员的职能。

2.4 知识的评价

虽然网上的知识信息数量众多, 但是知识信息的质量是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的, 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 要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质量更高的信息, 图书馆就要实现对知识的评价, 通过评价来对知识信息进行筛选。首先, 高校图书馆要对数字信息资源进行评价和筛选, 进行数据信息的评价要做好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工具的使用, 比如高校图书馆可以使用Yahoo来实现对数字信息的评价。

2.5 知识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构建知识服务体系的时候, 一定要将知识的应用纳入到服务系统当中。通过实现对知识的运用, 可以更好地提高知识信息的功能和效益。故此高校图书馆在构建知识服务体系的时候, 不仅要重视知识信息的获取和组织, 还要注重对知识的应用。

3 基于知识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策略分析

3.1 图书馆开放获取知识信息资源的服务

图书馆的经营目的是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程度来提高学生的知识丰富度, 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提供知识服务, 为了有效地减低图书馆的服务成本, 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帮助来实现获取信息资源的服务。在基于知识创新的前提下, 高校图书馆实现免费知识信息资源的获取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的简便性。为了更好地提高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数量, 图书馆应该快速增加电子信息资源的数量和类型, 形成更加全面、类型更加丰富、格式更加多样、获取更加方便的信息获取体系。

3.2 图书馆开放摄像头在线直播资源的服务

图书馆开放在线直播的服务具有良好的优势, 因为通过在线直播, 学生可以更加真实、及时和直接地感受各地正在发生的视频信息, 提高学生的信息吸收程度。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结合传统的摄像头和先进的网络技术来实现在线直播的服务, 实现在线直播服务后, 学生则可以通过图书馆来浏览世界各地的信息, 进而更好地通过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3.3 图书馆开放3D虚拟资源的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3D虚拟技术也逐渐被广泛利用, 所谓的3D虚拟显示技术是通过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帮助, 从而将现实中的三维物品进行三维的展示。由于利用3D虚拟技术可以让所呈现物品的视觉和音效都实现立体化, 可以让人们更加直接地感受, 故此,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知识创新的前提下,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体系就要加强开展3D虚拟资源的服务内容。比如虚拟校园,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虚拟校园来实现图书馆的3D虚拟化服务, 通过虚拟校园, 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平台来游览校园, 在平台上, 学生既可以对学校的校园场景进行规划, 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来建立三维的虚拟大学。除了虚拟校园,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的3D虚拟资源服务还有河北省的虚拟图书馆、珠穆朗玛峰的虚拟登山等。

3.4 图书馆的外文信息资源实现中文利用的服务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文化也逐渐在实现全球化, 越来越多的外文信息涌入到我国, 据统计, 在全世界中的网络信息资源中, 我国的中文信息资源仅仅占到总资源数量的百分之二, 因此要提高图书馆的图书资源, 图书馆就要实现外文信息资源为中文利用的服务。外文信息资源具有众多的优点, 例如服务形式多样、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资源所获取的方式比较简便等。然而由于我国大部分人民的外语水平有限, 无法直接阅读外文信息资源, 故此为了提高对外文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 图书馆应该借助自身的技术优势, 来为我国人民提供便捷的自动翻译服务, 让我国人民可以更加直接地阅读外文信息资源。

目前, 实现知识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要想更好地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图书馆就应该更新自身的服务理念, 加强对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 从而更好地构建完善的创新的知识服务体系, 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阅读服务。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为了提高学生对于信息的吸收, 提高信息质量, 高校图书馆就要加强对学生的需求分析, 加强对学生开展基于知识创新的知识服务研究。因此, 本文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知识服务体系的组成内容以及实现知识创新服务的途径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关键词:知识创新,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1]侯家麟.知识服务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绩效及价值评估研究[D].天津大学, 2012.

[2]周瑛, 刘天娇.基于神经网络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评价体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3, 02:55-59.

[3]王海霞.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D].郑州大学, 2013.

[4]张蓓蓓.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思考[J].现代情报, 2010, 04:165-168+174.

知识创新 篇9

伴随着市场全球化和数字化产生的知识经济推动3C(具体内容)竞争环境快速改变[1],激进式创新随时可能颠覆企业的竞争地位。对行业内非领导型企业,激进式创新能帮助企业重塑市场竞争格局、占据市场地位。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已取得战略地位的成熟企业不重视自身和外界的激进式创新一般会遇到以下问题[2]:(1)不善于管理和应对具有颠覆性或技术不连续性的商业机会的挑战;(2)面对外界激进式创新的产品/服务不知所措,导致企业失败。已有许多文献对促进企业激进式创新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3]。基于知识基础观(KBV)认为,新产品的创造主要归功于企业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及其日常管理和维护[4]。并且,对知识与激进式创新的关系研究经历了从关注知识如何影响激进式创新[5],到明确提出企业知识是发展激进式创新的最独特的资源[6,7]。但是,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更好地促进激进式创新?Zack[8]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和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两种知识管理战略是否都能促进激进式创新?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该如何进行知识管理才能有利于激进式创新?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探究采用不同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怎样才能促进激进式创新,分析出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由于知识导向不同,由不同的知识积累路径形成不同的知识存量从而影响组织创新,以及对促进激进式创新存在弊端。为此,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分析并强调需要利用知识整合机制,包括外部市场知识获取和内部知识共享,弥补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在促进激进式创新上存在的弊端,提出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与不同的知识整合机制相匹配才能促进激进式创新的观点。这也是本文构建知识管理战略和知识整合机制的适应性匹配促进激进式创新的概念模型的由来,并尝试得出有益结论。

2 理论基础

2.1 激进式创新

激进式创新(Radical Innovation)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是指利用与现有知识几乎完全不同的新知识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创新。其特点是能产生根本性的突破,甚至是替代性的破坏效果。其与渐进型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相对,是企业首次向市场引入的、能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创新产品、技术或服务。激进式创新能影响企业的竞争地位,同时企业面对激进式创新不充分反应会导致企业的失败[9,10]。所以,无论是企业自身为了增强竞争实力发展激进式创新,还是及时应对竞争对手激进式创新的挑战而开发激进式创新,激进式创新对企业都非常重要。

正如前文所述,知识是发展激进式创新的首要资源,但是如何利用知识管理促进激进式创新?知识管理战略在知识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掌控知识管理全貌,明确知识管理活动发展方向,避免知识资源低效率甚至无效率运用。Zack[8]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和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不同知识管理战略其知识导向不同,形成不同的知识积累路径,从而产生不同的知识存量,进而影响组织创新。并且对于激进式创新,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会分别产生不同的弊端,因此研究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战略促进激进式创新变得更有意义。

2.2 知识管理战略类型

Yogesh等指出知识管理是企业在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环境变化时,针对适应性和组织生存、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所采取的贯穿于组织发展整个过程的应对策略,探索和获得知识资产,开发新的市场机会[11,12]。Cohen等[13]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是组织战略的一部分,主导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方向,决定其资源配置,促进组织变革和创新。并且,知识管理战略将组织内外部有价值的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来实现有效管理,从而提高组织知识创新能力,形成并保持组织的核心竞争力[14]。

实际中,组织并不是对内外部知识都非常重视,Zack[8]认为对组织知识管理战略的描述要从组织主要知识源入手———包括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内部知识存在于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中、业务活动过程中,记录在各类文档、数据库和在线知识库中;外部知识一般包括供应商、企业联盟、知识中介、大学和政府机构等。根据这两种知识导向,将组织知识管理战略分为保守战略与积极战略。采用保守战略的组织以内部知识为导向,利用强大的内部核心知识产生排他效果,构建产业进入障碍,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深化和强化自己的内部知识,将自身知识看作重要的需要保护的资产,阻止知识向外扩散。采用积极战略的组织以外部知识为导向,利用推陈出新的方法不断追求外部新知识,力求走在竞争者前面,并自我摒弃陈旧的知识,将知识看作持续创造才能产生的资产[15]。另外,谢洪明等[16,17]提出从知识获取态度的维度,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保守战略和积极战略,并且认为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对应不同的知识管理方法。结合Andersen[18]提出的知识管理模型(KM=(P+K)S),利用其对知识管理构成元素的定义,本文分析和阐述两种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之间的差异,如表1和表2所示。

表2显示,两种知识导向的知识管理战略构成了知识战略的完全图。采用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其知识源大多存在于企业内部,包括内部数据、文档以及内部成员的隐性知识等,知识共享以内部会议、公布栏和内部人际交流为主,企业以内部知识为导向,不断深化和强化内部核心知识,产生异质性和独特性,构建产业进入障碍,为了保护内部知识资产,与其他企业的互动较少;反之,采用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其知识源大多存在于企业外部,包括产业信息、同行业情报以及关于顾客的隐性知识等,知识共享以外部研讨会、产业分析和企业间的合作为主,企业以外部知识为导向,与同行业的企业互动密切,知识交流频繁,知识生命周期短,企业通过不断追求新的知识保持竞争优势。

2.3 知识整合机制类型

知识整合的定义最早由任皓等提出。本文综合以前学者对知识整合内涵的诠释,将知识整合界定为在数据与信息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获取、识别、吸收与融合,将不同来源的、零散的、异质的知识进行联结化、结构化处理,进而建立新的、有序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包括内部知识整合和外部知识整合[19,20,21]。Kevin等[22]将知识整合机制分为内部知识整合机制和外部知识整合机制;在此基础上,Laursen等[23]认为市场知识获取是外部知识整合机制,有利于吸收外部市场资源中的关键知识;Kale等[24]认为知识内部共享是知识内部整合机制,有利于通过已有流程和路径整合成员与组织知识。

Hans等[25]为与只专注于内部知识编纂、收集和传播等的知识管理相比,专注于外部知识整合、实践和监控等的知识管理可开拓知识领域,产生前沿知识和思想及其创新组合,增强公司对市场机会的洞察力,更有利于激进式创新。Laursen等[23]则认为外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虽然能开拓知识领域、刺激产生创新想法,但若没有内部知识整合,不具有足够的内部合成和利用能力,这些想法只能触及表面,不能深入地激发关于新兴市场的突破性想法,只是产生知识增量而不是激进式创新。因此Verona等[26]通过研究表明,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内外部知识整合机制才能有效促进激进式创新。Kevin等[22]在以上学者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根据现有知识基础的特点,将知识基础分为广博的知识基础和深厚的知识基础两种,再分别与内外部知识整合机制相匹配,才能有利于激进式创新。所以,为了有利于激进式创新,知识整合机制不能盲目地运用,需要依据已有的知识基础才能有目的地进行知识整合,如图1所示。

3 概念模型

3.1 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对激进式创新的影响分析

知识是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具有战略意义[27]。采取保守战略的组织,以内部知识为导向,其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强化和深化内部知识,并作为核心资产构建行业进入障碍,为了保护知识资产,与同行业间互动较少,以保守态度与外部进行知识交流[15]。而在现有知识基础之上,受企业历史发展环境影响形成的上层管理者思维模式和战略信念被Tripsas等[28,29]学者看作管理认知,并影响管理者构建问题框架和寻求解决方案的方式。而当面对颠覆性的激进式创新的挑战时,企业需要掌握全新的科学技术[30],但采取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过度依赖已有知识资产,管理认知扮演着束缚组织行为和组织能力提高的核心角色,难以随环境调整[28],从而形成认知惯性,导致企业失败。例如曾经拥有一流科技研发团队、庞大资金链、遍布世界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点的伊士曼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但面对随着计算机、数码设备等新技术的成熟而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和需求市场,该公司始终不愿放弃在感光胶片技术领域具有竞争优势的知识资产,管理者的认知惯性使其难以判断新技术、新产品的未来经济前景并抑制其激进式创新的产生,最终错过进入数码领域的最佳时机,让竞争对手引领了新技术的潮流,柯达上百年积累的“优质资产”被数字时代的竞争对手拆分。因此,采用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在面对动态发展环境的挑战时不可避免地需要发展激进式创新,但是,受现有知识基础和历史环境的影响发展形成的管理认知过度依赖已有知识资产,难以跟随环境而改变,产生认知惯性,不能及时吸收外部市场知识、勇于面对和承认自己落后的现状,阻碍了激进式创新的发展。

另一方面,Zack[15]认为采取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行业内部互动密切、知识交流频繁,企业为走在竞争者前面不断追求新知识、摒弃旧知识。因此,采取积极战略的组织不断追求外界新的知识,利用这些新知识发展激进式创新,为企业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然而,企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才能发展激进式创新:一是产生突破性的想法;二是实现该想法[31]。采取积极战略的组织重视外部知识包括产业知识、竞争者情报、顾客意见等的获取,这些通过外部整合和利用来的知识即使投入创新过程,但因为企业认知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种类繁多、关系复杂的知识的流入造成企业信息过载和管理困难[22,32];并且由于内部知识管理流程和路径不够强大,重叠的市场信息的流入带来的只是轻微改良的想法或知识存量的扩充,不能产生促进激进式创新的突破性想法[27]。而在实现创新的过程中,内部知识整合力度不足导致知识在横向整合过程中不能向各部门提供不同的知识接口,组织成员难以充分地理解和利用已获得的知识,难以实现激进式创新[32]。

所以两种知识管理战略对促进激进式创新存在弊端,如图2所示。

3.2 知识管理战略与知识整合机制适应性匹配对激进式创新影响分析

激进式创新对企业非常重要。根据KBV的观点,知识被认为是发展激进式创新最独特的重要资源[6,7]。如何利用知识管理促进激进式创新?知识管理战略引导知识管理的全貌,明确知识管理活动发展的方向,从而形成现有知识基础。Verona[26]指出仅利用现有的知识不足以获得新产品开发的成功,企业还必须建立知识整合机制来获取,消化和部署新的知识资源。Cassiman等[33]对比利时269家创新型制造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企业的外部市场知识获取和内部知识共享是企业进行创新资源吸收的重要方式,是企业创新的战略问题,应加以重视。所以,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与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对促进激进式创新存在弊端,而应结合知识整合机制才能有效促进激进式创新。那么知识管理战略如何与知识整合机制匹配?如何促进激进式创新?

采取保守战略的企业重视内部知识的强化与深化,其知识资产目前对现有的知识和技术积累了专门的经验和技能,容易产生认知惯性[28]。若与内部知识整合机制相匹配,Kale[24]认为若采用内部知识共享机制可进一步整合个体拥有的专门技能,对已存在的知识构建更深入、完善的理解。但是,这些专门知识和技能成为企业的知识资产后被保护起来,减少与同行业的交流,使企业局限于现有的细分市场和已建立的技术框架中[34];更加依赖现有知识资产,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满足现有顾客的需求,忽略从新兴市场中探索新思想[35],不利于激进式创新的产生。所以,保守战略应与外部知识整合机制适应性匹配。但是其怎样促进激进式创新?保守战略形成的知识基础擅长处理技术关键领域中的复杂问题,代表企业对某一领域独特的复杂技术的领会程度,是企业在知识纵向维度上的深入探索[27]。Ahuja等[36]指出为克服认知惯性和对现有知识资产的过度依赖,企业必须积极地向外部市场中的竞争者、供应商、顾客等学习,了解不同知识领域的不同想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通过外部市场知识获取机制,可以使企业不再局限于现有细分市场,扩大信息搜索范围,向新兴市场中获取全新的信息,从而有利于产生突破性想法[23]。这些从潜在新兴市场中获取的知识可扩充对现有市场知识的理解,探索未来市场发展趋势,从而使企业重新审视现有知识中的因果关系,提出对认知架构的疑问,认识到潜在新产品、新技术的威胁,明确当前竞争力的不足[37]。此时,企业可更新和重建原有的流程和路径,利用从外部市场知识获取机制中得到的新知识产生新的突破性想法,并通过新的流程和路径实现激进式创新。

采取积极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与行业内其他企业知识交流频繁,不断追求关于竞争者、供应商和顾客的新知识,力求走在竞争者的前面[15]。若与外部知识整合机制相结合,重叠的市场信息流入,企业并没有充分地吸收利用、逐步提升和精炼已获得的知识,而过多的市场知识获取给企业信息处理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又增加了负担,因为企业对新事物的认知注意力是有限的,当外部新信息过多时,企业不能充分注意到某一重要的创新信息[34],更加剧了企业知识整合负担,不能产生真正的突破性想法[32],不利于激进式创新的产生。所以,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应与内部知识整合机制适应性匹配。但是其怎样促进激进式创新?积极战略促使企业不断拥有和掌握异质知识,其形成的知识基础反映了企业在知识水平维度上的广阔探索。在积极战略与内部知识整合机制适应性匹配的前提下,Hill等[31]认为,为实现激进式创新应满足的两个条件:一是产生突破性的全新想法,二是实现突破性想法,才能得以满足。对于产生突破性的想法,采取积极战略的企业已经拥有各类异质知识,使其信息过于繁杂、管理困难,为解决重叠的市场信息流入带来的只是轻微改良的想法或知识存量的扩充,而不是促进激进式创新的突破性想法的问题,Kanter[38]认为内部知识共享机制能强化内部知识管理流程和路径,起到像“万花筒思维模式”一样,产生潜在创新知识组合的作用。即当企业的知识包含各种不同领域的异质知识时,需要恰当的“shake”使其相互激荡与碰撞,整合现有知识,产生新视角和新的突破性想法。对于实现突破性想法,为解决知识接口不一、组织成员难以充分地理解和利用已获得的知识来实现激进式创新的问题,Schulz[39]认为不同领域的异质知识涉及各功能单元不同的知识接口,内部知识整合机制通过增进不同领域中各功能单元成员相互交流和学习,提高知识的集成度和利用效率,使不同功能单元的组织成员交流和分享各自拥有的专门技能和知识,便于利用这些专门技能和知识实现突破性想法,为组织激进式创新目标服务。

根据以上论述,本文提出知识管理战略与知识整合机制适应性匹配促进激进式创新的概念模型,如图3所示。

4 结语

激进式创新对企业非常重要,知识作为发展激进式创新的首要资源,如何利用知识管理促进激进式创新?知识管理战略在知识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在发展激进式创新中又存在弊端。为此,本文提出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根据各自形成的不同知识基础,与知识整合机制适应性匹配,有效促进激进式创新的观点,即:(1)保守战略与外部知识整合机制相匹配;(2)积极战略与内部知识整合机制相匹配。两种适应性匹配分别解决保守战略对知识资产的依赖和管理认知问题与积极战略导致企业信息过载和知识接口不一致的问题,满足激进式创新产生和实现的条件。

知识创新 篇10

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在知识管理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知识创新联盟是利用外部资源、共享并创造知识、获得组织发展所必需的竞争优势的战略性网络组织模式,是提高合作组织动态能力的价值体系。由于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尚无一个统一完整的概念,因而本文对知识创新联盟的涵义做了如下理解:

(1)知识创新联盟是由具有决策能力的活性结点,及结点之间的合作联结方式、信息沟通方式构成的具有网络结构的整体系统。

(2)结点之间的联系,各结点内的运作机制、整个网络组织运作、管理与创新机制,以及共同遵守的网络组织协议均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知识创新联盟的运作成效[1]。

(3)延伸组织知识管理范围。知识管理不应该被限定于只对组织内部知识资源进行管理,更应该对组织外部各利益群体、组织机构、政府机关所拥有的一系列与组织运作所需的知识资源加强管理,并将其融入到知识创新联盟中。

(4)有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2]。组织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构建知识创新联盟,其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共享与创新,获取组织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

然而,知识创新联盟的有效运作需要建立一个公开性、强有力的、统一信息化的合作通信系统,集合所有参与该网络运作的成员组织,为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合作环境,配合显性知识的准确、即时性传递[3,4];并为满足专家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实现各种实际交流的手段工具[5]。

基于这一出发点,知识创新联盟构建过程中有必要考虑建设并开发一个能实现上述目标的网络合作通信系统,即知识网络平台。

2 知识网络平台的体系结构

隐性知识是一种非结构化的个人知识,需要提供一定的工具和机制帮助促进用户交流和共享这些知识[6]。该知识平台能够为员工提供突破时空限制的知识交流的环境,使联盟企业成员在“你问我答”中实现知识的共享。系统不仅保存交流所形成的文档,还能捕捉交流和互动的线索,保留知识的语境[7]。此外,考虑到知识推送及交流的其他现存工具如Email、newsgroup等,该知识交流平台的设计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继承性以及与其他知识管理工具软件的兼容性。

传统的软件系统因大多采用的C/S结构,所以已经难以满足现实的需求;而B/S结构可以通过借助网络技术,更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更加普及易用,因此采用了B/S模式来构建隐性知识交流共享平台。系统开发工具采用了JSP+Java Beans+Servlet,并配以Java Applet实现,平台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知识网络平台的主要功能和特点如下:(1)在客户端允许用户在网站上进行线程化的讨论。(2)允许用户在交流的同时粘贴附件,丰富了隐性知识交流的内容。(3)中英文搜索可以快速为用户定位到自己关注的主题,搜索使用了apache提供的lucene搜索引擎,lucene是一个纯Java的高性能的全文搜索引擎[8]。(4)提供在线实时交流,用户可以召开电子会议,在线讨论和解决问题。(5)使用手机短信、Email支持知识推送功能。(6)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例如采用领域专家积分制、隐性知识著作权等激励形式,使它们更加具有可操作性。(7)知识专家地图功能,为根据专家积分情况评出的专家建立知识地图节点,节点的属性包括了专家的联系方式、知识结构、成功案例以及专家对自己各知识领域的自评价(满分是10分),用户可通过关键词对知识地图中的专家进行查询[9]。(8)平台采用缓冲机制,可以承受大访问量,同时能保持快速反应。(9)平台的客户端与管理端分离,保证了平台良好的定制和可扩展性。(10)清晰的权限机制为平台基于角色的管理提供了有力保证。

3 基于知识网络平台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的构建

协同知识创新系统主要由虚拟主题交流区、虚拟综合交流区、主题交流区智能代理、客户智能代理这几部分构成,其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1)虚拟主题交流区。模拟多人合作中就某一主题开展“交流”的虚拟空间,是容纳和管理某组分类知识的中心。其主要任务是维护交流区之中的知识、信息的动态流通和交互[10]。虚拟主题交流区实质是具有一定方法的碰撞区,其主要功能是添加、删除、修改其中的知识元,记录和维护知识元的“碰撞”。

(2)虚拟综合交流区。虚拟综合交流区是全部知识信息综合汇集的虚拟空间。其主要任务是维护虚拟主题交流区的操作,如建立、修改、删除虚拟主题交流区,负责不同虚拟主题交流区之间的通信等[11]。

(3)主题交流区智能代理。智能代理负责向虚拟主题交流区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和知识。每个主题交流区都有至少一个自治体代理。自治体主动地从Internet或者多种信息数据库系统或者在线用户提供的知识中搜索到与本主题交流区中“交流”的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取,封装,发送等过程,将信息传送至交流厅中[12]。每个智能体都由智能体控制中心,通过消息机制进行控制。智能体控制中心主要负责控制每个自治体的启动和中止等活动。

(4)客户智能代理。每个客户都有一个智能体,负责发送、接收客户提供的查询需求数据和信息共享数据,并对这些信息和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存储等管理工作。客户智能代理还与交流区代理中心通信,代理用户指导知识的分类、检索、获取。不同身份的客户,享有不同的等级的信息共享、获取、支配权限。

协同知识创新系统充分体现了人人交互、人机交互、机机交互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它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工作环境,即虚拟知识网络的工作环境,如图3所示。

参与网络协作、知识交流的用户,不仅是知识资源的共享者,又是信息、知识的提供者。由他们参与对知识的识别、获取、提炼后,所获取的信息就形成了一个拥有丰富信息和知识的虚拟知识网络。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学习、设计、制造等过程有关的全部信息,都均等地分布在虚拟的知识网络中,任何参与其中的人员都可以直接获取知识。同时,知识创新人员又可以通过相关信息和知识的来源,直接与相关知识创新人员进行交流。本文研究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有助于提高企业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等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全面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使企业更加适应市场,拥有更大的活力和应变力。

4 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综合性的大大加强,跨行业、跨学科的技术渗透与扩散加速,致使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在与其产品相关的各个技术领域里全面领先。企业研发需要一个规模更大的、更加多样化的知识网络。然而,知识创新系统的有效运作需要建立一个公开、强有力、统一信息化的知识网络,集合所有参与该网络运作的成员组织,为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合作环境,配合显性知识的准确、即时性传递;并为满足专家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实现各种交流的平台。因而研究基于知识网络平台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构建是十分必要的。基于知识网络平台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是把知识网络中的专家、互联网、信息数据库等多种知识、信息来源综合集成起来,利用信息采集、检索、碰撞等技术,实现知识获取、知识交互、知识存储、知识挖掘,从而辅助知识网络中的各企业建立一个自由开放的虚拟知识网络环境。

摘要: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是辅助知识网络成员实现知识的获取、存储和创新的虚拟知识网络环境。针对该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的现状,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分类技术及智能协作技术,对协同知识创新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设计了知识网络平台体系结构,构建了基于知识网络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体系架构,并依此设计了协同知识创新系统的虚拟知识网络工作环境。

关键词:知识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网络平台,创新联盟,协同知识创新

参考文献

[1]HALL R,ANDRIANI P.Managing knowledge for innov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02,35(1):29-48.

[2]MIREILLE Merx-Chermin,WIM J N.Factors influencing knowledge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in an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2005,29(2):135-147.

[3]ANJA S,MARTIN H.Knowledge creation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6,32(2):210-236.

[4]MARSHALL V A.The state of network organization:a survey inthree framework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2003,7(3):50-55.

[5]BHATT G D.Organizing knowledge in the knowledge development cycle[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0,4(1):15-26.

[6]KOSKINEN K U,VANHARANTA H.The role of tacit knowledge in innovation processes of small technology compan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2,80(1):57-64.

[7]WINTER S.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10):991-995.

[8]SHEN Jau-Ji,CHANG Chin-Chen.Combined association rules for dealing with missing value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07,33(4):468-480.

[9]ANDREAS P.Innovation networks in economics[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2,5(3):152-163.

[10]PAUL H.Political knowledge and electoral participation in the netherlands:comparisons with the canadian case[J].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06,27(2):137-166.

[11]JENNIFER O.Knowledge us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J].Journal of Social Work,2006,6(3):221-237.

图书馆知识创新初探 篇11

关键词:图书馆 知识创新 形势

1 知识创新的概念和内涵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其目的是追求新的发展。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其最大特点就是知识的继承性和创造性,继承性可使人类知识最大限度地进行科学储备。创造性可使知识创新不断发展。图书馆知识创新的内涵可界定为图书馆通过知识创造、生产、加工、传播和应用,以引起和推动图书馆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2 图书馆知识创新的必要性

2.1知识创新可以提升图书馆的竞争实力

在激烈竞争的信息环境下,谁拥有知识创新能力。谁就拥有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优势。图书馆保存着丰富的文献资料,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依托这些优势。将知识创新作为图书馆基本的工作任务,倡导“创新兴馆、创新求变”,不断研制、开发出读者所需要的信息产品。满足广大读者的信息需求,才能保持强劲的竞争实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知识创新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包括资源(文献和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等,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从这些要素出发,寻求新的突破。实行知识创新,将给图书馆内部管理和对外竞争带来新的管理观念,更加重视知识创新在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开发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应用,提升服务价值和效益,建设具有竞争能力的知识资源体系,以超前的意识果断决策,维持竞争优势。

2.3知识创新是图书馆实行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图书馆有着特定的读者群以及特定的信息需求。只有进行知识创新,才能根据读者自身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定制其所需的重要资源、信息和服务,创建个性化的信息环境,才能针对读者信息需求多的特点,主动为用户搜索、组织、选择并传递有针对性的资源和服务,并根据读者需求变化,动态地改变所提供的信息。

3 图书馆知识创新的内容

3.1图书馆资源创新

馆藏资源是知识创新的物质基础,是开展各种服务的前提。根据图书馆自身的功能、定位、基础、本馆优势和特点等,并根据特定读者的信息需求,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有重点的特色馆藏和特色资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有重点的文献保障体系;合理确定本馆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的比例和结构,开发“虚拟馆藏”,提升图书馆知识创新能力。

3.2图书馆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它对整个创新体系起着导向、激励、媒介和催化功能。要牢固树立“以用户为中心,让每位用户满意”的服务理念,追求开拓、变革、高效和卓越文化,培养爱岗、敬业、勤奋的工作作风,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奉献、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和创新出成果、出人才的良好政策、学术和人文环境:不断丰富馆员职业内涵和特色,树立开拓、创新、冒险和团队精神,构建指导思想明确、内容完备、制度健全、职工自觉实践的创新服务体系,凝练和弘扬“甘当人梯、勇于奉献”的图书馆精神。

3.3图书馆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包括管理制度、服务制度等多方面创新。应科学划分图书馆各机构的职能,形成符合现代化图书馆管理要求的职能体系,建立新的业务工作规范,打破条块分割的人为壁垒,通过业务重组和机制创新,建立起支持科技创新、符合图书馆发展规律的现代图书馆管理制度;建立一整套创新服务机制,将创新服务体现于创新制度当中,更好地发挥全体馆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努力建设一支优秀服务队伍。

3.4图书馆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知识创新的重要保障。在管理创新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法治馆、健全机制、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即要求管理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要明确抓住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个核心,把队伍建设作为图书馆的根本性工作,为人才创新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以法治馆”,即建立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以及图书馆的生存、运转、发展密切相关的所有方面的具有高效能、全方位、综合性保障功能的法律体系;“健全机制”就是指建立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人才聘任机制、业务和管理评价机制:“群众路线”就是要求图书馆实行开发式管理,在坚持馆长负责制的前提下,强化全体馆员的监督审议功能。讲科学、顺民心、重民意,实行民主化、科学化决策。严格按照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办事,努力达到管理创新的预期目的。

3.5图书馆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核心内容和具体实践环节,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和工艺、开发新的信息产品、开拓新的信息市场、获取信息素材的新供给;通过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功能。提供个性化信息定制和推送、交互式多媒体信息服务、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分布式网络参考咨询及知识管理服务,开展知识导航,促进和加快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实现从信息管理服务到知识管理服务的转变;通过应用最先进的网络管理设备和技术,构建一个超时空限制、具有高效协调能力、存储资源丰富、服务模式先进、行动反应迅速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虚拟中心和网络化服务平台,真正实现图书馆服务的职能。

3.6图书馆服务创新

打造知识创新团队的路径 篇12

一、培养团队精神

企业的创新团队, 一般是以特定任务和目的组成, 其成员来自企业的各个部门。要想让团队成员团结一致, 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在知识创新中, 必须注重团队精神的培育。

团队精神是一个成功团队建设的血脉。团队精神有凝聚团队成员的作用。团队精神不仅能激发个人的能力, 而且能激励团队中的其他人, 鼓励团队中的所有成员发挥潜力、探索创新。对于创建学习型组织来说, 团队精神的影响力是深远的。

首先, 它能够对团体内个体的行为产生约束和影响, 逐渐形成自身的行为及行事规范。这种规范同时也表现出了这个团队的行为风格和准则。其次, 它使每个个体的期望值保持高度一致。而这个高度一致的期望正是这个团队所要达成的目标。再次, 团队内个体间互助及信息共享, 能直接影响这个团队, 影响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协调, 从而对一个组织的工作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

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期望是形成一个团队的首要条件, 也是达成员工对一个团队、一个组织忠诚的重要方式。一个有号召力的目标, 是团队成功的基石, 而目标也使得团队具有存在的价值。因此要有导向明确、科学合理的目标, 如进入世界500强, 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等等, 使全体成员在目标的认同上凝聚在一起, 形成坚强的团队, 团结协作, 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在团队内部要培养和树立“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思想。组织内部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前道后工序之间的关系都是协作链之间的联结, 只有通过相互协作、群策群力才能圆满完成任务。一个好的团队往往是通过自我调节把问题降到最低点。对一些处于边界的问题避免采取“踢皮球”、“守球门“的态度, 要识大体、顾大局, 尽量在自己部门里加以解决, 为其他部门、上下级、上下工序创造好的工作条件。

二、加强团队学习

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企业要生存发展, 就要靠知识, 靠全体员工的创造力。这就需要靠组织团队学习, 开发整个团队的整体能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有助于做到学习资源共享、学习内容交融、学习效果互促, 进而提高团队学习的质量, 增强团队学习的效果。团队学习要搭好三个平台:

一是搭建知识共享平台。组织的学习只有通过共享才能实现。共享的知识才是力量。有了共享, 知识、经验等隐性知识才能在整个团队中有效传递, 并呈几何级数快速增长。提高团队学习力, 必须搭建知识共享平台。要利用信息技术, 实行自动知识管理。在搭建知识共享平台中, 应强调软件工具和相关流程的支持, 以便能迅速收集、传播知识, 然后通过这些知识的重复利用, 节省工作时间, 减少信息交流成本。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很多公司都缺乏高效的自动化的知识管理系统, 而且公司内部人员的技术成熟程度距离快速地、成规模地输出高度标准化的文档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 应以提炼为主, 主要强调知识体系的建立和高标准大文章的输出, 同时, 将文档的生成过程纳入严格的流程控制中。

二是搭建团队成员交流的平台。使团队成员有机会有条件进行经常性的信息沟通, 在沟通中形成团队的意志。团队之间要加强交流, 取长补短, 实现多赢共建。每个团队可定期举办“共享论坛”, 运用头脑风暴法就热点难点问题, 吸收管理技术人员、班组长、骨干等不同层次人员参加, 取智于众, 聚合众智, 开展全方位的成果共享活动。团队成员之间要经常性交流谈心, 重要信息及时交流, 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团队领导要通过个别交谈、恳谈会、信箱等形式, 积极倾听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建议, 及时给予答复解决。团体学习必须精于运用“深度汇谈”与“讨论”这两种不同的团体交谈方式。深度汇谈是自由和有创造性地探究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先暂停个人的主观思维, 彼此用心聆听。讨论则是提出不同的看法, 并加以辩护。深度汇谈与讨论基本上是能互补的。

三是搭建知识的转化平台。个人的知识必须经过组织提炼才能成为团队知识, 这个提炼过程就是知识共享的过程。知识共享不是将已完成的工作进行简单总结后的文档存档和借阅过程, 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共享, 关键是提炼。目的是为将来的的读者撰写最适合的文档, 以延长文档的生命周期。要从自己过去的经验中学习, 重新审视过去的成败得失, 系统、客观地对其作出评价, 然后向团队开放, 让所有人铭记教训, 是经验升华为知识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总结失败经验时, 要转变个人价值观。人都有趋利避害和虚荣的本性, 不愿意提及失败的痛苦经历, 而比较喜欢回忆成功的辉煌。在团队中, 对失败的反思还必然会涉及到由谁来承担责任这一棘手的问题, 因此使得对失败的反思难以有效进行。因此, 必须首先转变团队对失败的评价机制, 让从过去经验中学习不再停留于表象, 不再仅仅将一些肤浅、凌乱的文档、经验堆砌在一起就算了事, 而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 提炼出精华, 并最好上升为可以指导今后工作的一般理论和规律, 让“知识真正成为对他人有帮助的知识”。

三、塑造快乐氛围

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有各自的情绪。科学研究清楚地表明:当一个人处于愤怒、焦急、与人疏远、沮丧的状态时, 他们的工作就做不好。而当这种情况发生在一个团队中时, 就会变得更危险, 团队的机能就会失调。所以说, 和谐的团队是企业的灵魂, 快乐的员工是知识创新的源泉。

快乐是一种能力, 和其它操作技能不同的是, 它通过心态来改变行为。快乐的员工具备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感, 即便在艰难困苦中也能逆风飞扬, 迎接已知和未知的挑战。快乐也是一种资源, 并且是一种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资源。快乐的人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再获得新的快乐;不快乐的人却总是会消极地面对甚至回避问题, 并把这种情绪延伸到他所接触的人, 从而产生更多的问题, 并带来更多沮丧的感觉。

要形成快乐和谐的氛围, 应注意塑造彼此尊重和相互补台的团队作风。不论在什么样的团队, 彼此尊重都是团队成员合作的基础。只有团队成员彼此尊重对方的意见和观点, 尊重对方的知识与技能, 尊重个体的差异与需求, 欣赏对方的才华与贡献, 团队才能得以和谐的运转。要相互负责, 如果每个人都能基于自己的岗位, 对团队其它成员负责, 对团队本身负责, 不推卸自己的责任, 积极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助同事完成他们的责任, 团队目标的实现自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上一篇:信托基金下一篇:建筑工程项目物资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