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全球化

2024-06-13

知识创新全球化(共7篇)

知识创新全球化 篇1

一、引言

作为英国曾经的殖民地,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其他在英联邦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公立大学一样,过去一直把教学当作大学的第一要务,研究位居第二。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新加坡经济向创新驱动要素的经济转型,大学研究日益受到重视。1992 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始创建技术转化办公室(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即便如此,当时的专利活动还是相当低迷,简言之,在2000年以前,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教授或学生参与衍生企业创业的事例在新加坡是非常罕见的。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在次年引起了新加坡经济的衰退,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转型的变革。“新加坡政府开始构建了一套经济重建策略以此激发经济繁荣发展”。[1]在这一规划中,向创新型、知识经济加速转型的必要性得到一致认可,并形成了政府投入、社会配合、高校推进三者互相配合的动态关系。必须提及的是,在这个关键时期,新上任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希(C.F.Shih)是该校发展战略转型主要推动者。希校长曾受教于哈佛大学,并且具有在美国顶级公司(通用电气)任职和执掌美国常春藤名校布朗大学的研究生院院长的重要工作经历。也正因为如此,新加坡国立大学从希校长任期开始便使用“president”而非“Chancellor”作为校长译名,以此来说明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始向全球基准的美国大学模式转变。在新加坡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希校长不仅在大学发展转型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为大学向创业型大学战略转型构建了一套系统策略。

二、全球化知识企业: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创业的定位

早在1997 年,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就指示,要把新加坡定位于建立一个“东方波士顿”,即区域教育中心的愿景。当时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把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学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已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但面对全球竞争、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原有定位已不能满足需求,要在继承基础上着力创新,于是,希校长把新加坡国立大学明确定位为“全球化知识企业”(Global Knowledge Enterprise)的目标。

这种大学发展战略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将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同行竞争,并希望取得一定的国际声誉;更重要的是,必须把培育学生创业技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嵌入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一方面,新加坡是一个人口仅500 万的“城邦之国”,国内自然资源匮乏,市场份额很小,这就意味着知识商品化的成功需要大学具有参与全球化竞争的精神和能力,因此创业型活动必须要有全球化的取向;另一方面,对创业活动的追逐不能以牺牲科研和教育为代价。事实上,正是这种大胆的战略规划定位才让新加坡国立大学能够在21 世纪屹立于世界名校的行列中,同时也促使了该校在人事招聘组织结构变革等方面的重大转型。

“全球化知识企业”最重要的核心战略之一就是为招募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其他人才营造宽容和创造的氛围,以美国顶尖大学为标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招聘和晋升政策严格根据绩效考核标准,为了帮助新加坡国立大学顺利转型,新加坡政府给予大学的公共资助每年都在稳定增长,甚至颁发财政激励政策,即,如果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指定阶段顺利完成政府的特定指标要求后,政府将继续追加更多的资金以支持该大学在更深层次和更广泛去推进创新创业策略,充分调动大学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组织结构整合: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创业的需求

新的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必须具有与之相契合的组织结构,这样所推行变革举措才能顺利进行。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希在完成“全球化知识企业”战略规划之后,随即成立一个新的部门———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Enterprise),为新加坡国立大学走向创业型大学之路做先锋。他任命雅各布·芳(Jacob Phang)为首任首席执行官(CEO)。雅各布·芳来自工程学院,是新加坡通过创业将自己科研成果商业化的先驱之一,他负责整合和管理这个组织内所有与技术商业化和企业化的活动,其主要目标是促使新加坡国立大学更加企业化。为了激励这个新部门,校方每年拨给该部门经费低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总经费支出的1%,这种资助策略迫使新部门像企业一样积极增加收益和吸引外部资金来支持自己的研发活动。

新组成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主要通过整合和协同的方式来实行创新创业活动,例如,该部门在2001 年成立,到了2003 年,在经过两年初期的试验之后,为了更好地履行各部门在实施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任务,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合并了所有主要的运作单位(如下页表1 所示)。

从表1 中可以看出,在2003 年,也就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成立的第3 年,其最初的组织结构整合而成5 个主要运作部门: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中心(NUC Entrepreneurship Centre)、产业与技术联络办公室(Industry and Technology Relations Office)、咨询部(NUC Consulting)、拓展办公室(NUC Extension)以及出版社(NUC Publishing)。其中创业中心主要承担大型创业活动,而产业与技术联络办公室主要负责管理知识产权的科技许可等任务,此外,该部门的负责人还创建了海外学院和风险资助两个新单位。

每个新部门的运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也不例外。该部门在最初成立的3~4 年里,有时候运作甚至陷入杂乱无序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该部门的领导者在运营过程中侧重于目标导向,缺乏长期规划,把主要精力投入在满足于短期的数量目标上。在这种的情况下,2006 年初,首任院长雅各布·芳辞去了新加坡国立大学首席执行官职务。新的首席执行官是由具有丰富风险投资经验和生物技术企业运营背景的陈莉莉(Lily Chan)担任,陈莉莉除了继承整合组织结构的传统外,她还通过联合一些较为分散的单位来加强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内部单位之间的协调性和合作性。例如,风险资助单位现在被创业中心合并为创业孵化器(Entrepreneurship Incubator),企业与技术联络办公室也被重组并重新命名为企业联络办公室(Industry Liaison Office)。目前,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内部各子部门已形成分工明确又通力合作的新布局(如下图所示)。

四、协同推行项目: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创业的新布局

(一)创业中心的创新创业举措

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的创业中心主要利用教育项目来激发新加坡国立大学社区的创业热情和通过科研来发展新加坡和地方的技术风险政策和实践知识。创业中心通过在校园内外传播和加速外部创业经济系统,使新加坡国立大学变成一个创业网络活动的凝聚地(magnet),紧密地连接新加坡国立大学附近社区和外部创业经济系统,显而易见,这种举措对于新加坡薄弱的外部风险系统而言至关重要。例如,创业中心在1999 年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国家商业计划大赛———《新加坡创业》(Startup@Singapore)。尽管这个比赛是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 《MIT $50K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1但是,创业中心根据新加坡具体的创业境况做了相应的调整,参赛对象不局限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而是面向整个新加坡有意愿参赛的选手。除此之外,创业中心负责人还模仿硅谷天使团(Band of Angels in Silicon Valley)的运作模式在新加坡创建了东南亚地区创业商业天使网络(Business Angel Network Southeast Asia),并担任该组织的主席。

创业中心还成立了一个专门面向所有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生的《技术创业辅修项目》(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Minor Program),重点关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学生,这项举措主要想唤起学生的商业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弥补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课题体系中缺乏创业课程的缺陷。尽管创业中心不是一个学术部门,但是在校方的大力支持下,创业中心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学术教学单位来开设课程,利用了该中心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活动和富有乐趣的创业项目,《技术创业》课程注册者从第一学年的不足200 人迅速增加到2005~2006 学年3,000 多人,并在2007 年并入商学院。随后,创业中心又举行“成功企业家发展计划”( Innovative Local Enterprise Achiever Development)新项目,为脱颖而出的本科生高科技创业者提供为期7 个月的实习机会和两周的海外访学之旅,这个项目于2010 年被转入海外学院(NUS Overseas Colleges)。

2009 年,在国家研究基金会(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的大学创新基金(University Innovation Fund,UIF)的资助下,该中心发起了多个创业教育活动以丰富创业教育体系,其中包括针对博士生的实习项目外部挑战(Extra Chapter Challenge),此项目为论文选题具有商业潜力的博士生提供为期6 个月的外部联谊拓展训练,并为此项目配备具有丰富创业经历的导师。诚然,这对具有创业意识的博士生而言将是难得的商业机遇。该中心还提供了创新和创业实践(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um)授予计划,该计划提供最高10 万新元的种子资金给每个学生来开发他们的创新理念。

(二)企业孵化中心的创新创业举措

大学衍生企业最初诞生于非商业环境,因此其最大的难题是缺少市场知识。为了帮助企业了解目标市场,同时将大学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加以落实,为初创企业的创建、发展直至成功保驾护航,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整合以前的风险资助单位,最终建立了企业孵化中心,主要通过商业化试点基金、原型开发计划和种子基金等帮助衍生企业跨越“死亡之谷”(death of valley)。1“死亡之谷”已成为制约大学与产业科研协同创新的重要瓶颈,导致大量大学科研成果无法成功地推向市场,“夭折”在实验室。推动大学研究成果转化产品并继而商品化直至最终形成产业,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自然而然的发生过程。因此,为了鼓励大学研究人员和学生的创业意愿和激发他们创业精神,企业孵化中心投入大量的资金,对衍生企业每次资助最高可达30 万新元,该组织成立不到两年已经资助了21 家衍生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企业孵化中心是独立于创业中心的一个组织,但两个单位在推行创业活动中经常通力合作。例如,当企业孵化器单位成立管理投资委员会时,经常倾听来自创业中心单位专家的建议和管理支持,企业孵化中心经常引入富有成功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投资者、高级管理人员为新加坡国立大学衍生公司提供定期指导。

(三)海外学院创新创业举措

2001 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成立海外学院(NUS Overseas College),这项新举措整合了全球化和创业两种发展趋势。按照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最初的构想,成立海外学院的基本理念是把最聪明的和最具有创业精神的本科生输送到世界五大创业枢纽中心,让他们在高科技衍生企业中实习1 年,期间他们也可以在每个国家的合作院校(partner university)注册学习有关创业的课程。实际上,这是一种“浸入式”学习创业的经历,也就是说,让学生作为学徒,沉浸到一个国外地区的高科技衍生企业中,让他们成为企业中的一部分,使他们每天在这样的创业实践和外国企业文化中耳濡目染,引导学生在认识和体会国外高科技衍生公司的实践创新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创新创业价值观。该项目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具有全球化思维和社会网络整合能力的所做的长期投资。

海外学院并没有催促学生毕业之后马上进行创业,而是着重培养他们的创业实践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这种思维将会把他们未来的研究导向商业创新,也会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使他们更倾向创新型的职业。而且,这个项目也能帮助他们和顶级海外高科技创业社区建立长远的社会网络,这样他们就可以带着国际化的视野做好高科技创业的准备。

2002 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第一次与硅谷进行合作建立了第一所海外学院,2003 年在费城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成立了生物谷海外学院,2004年与中国复旦大学合作建立第三所海外学院,2005 年至今,分别在斯德哥尔摩、班加罗尔(2006)、北京(2009)、以色列(2011)开设海外学院[2](如表2所示)。海外学院每年招收200 名学生,而且海外学院的运作并非是独自运作,它与创业中心紧密合作,通过和海外地区的合作院校(如硅谷的斯坦福大学、上海的复旦大学、斯德哥尔摩的皇家工学院、北京的清华大学)建立伙伴关系来为海外实习项目提供教育支持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四)产业联络办公室的创新创业举措

企业联络办公室(Industry Liaison Office)是2006 年通过整合企业与技术联络办公室(Industry and Technology Liaison Office)而成,这种整合的目的是要在大学- 产业的研究合作和技术转化之间建立更大的协同作用。为了筹划大学的技术力量版图,指导未来创新方向和建立专利布局,在入选的技术区域达到群聚效应,办公室的专业人员配置必须得到加强。整合完成之后,企业联络办公室的业务范围也拓展至为大量新的国际合作研发项目承担知识产权管理,这些项目是主要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与海外著名院校合作发起,其中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 《新加坡- 麻省理工学院联盟》(Singapore-MIT Alliance)等项目。

近几年,企业联络办公在培养科研成果转化领域的职员采取了多种举措,包括开展培训工作组来帮助教授、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理解技术商业化和资产拆分过程,以及为他们的发明做市场应用潜力的评估。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在2013 年,企业联络办公室通过与创业中心的合作,发起了一个《精良新加坡发射台》(Lean Launchpad@Singapore)项目,该项目面向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全体教授和研究人员,并且由长期负责美国国家基金会项目 《精良发射台》(Lean Launchpad)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erry Engel和Steve Blank两位教授来帮助推行。

五、硕果累累: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创业发展策略的成就

尽管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始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整体而言,尚处于一种初始阶段的创业型大学运作模式。但在新加坡政府和新加坡国立大学领导层的通力合作下,该大学已经在外国人才引进、企业家能力提升、技术商业化等领域取得显著的成就。尤其是新加坡政府的推波助澜下,“其创新的决心在2006 年1 月国家研究基金会成立时表现得再清楚不过了。它明确提出要通过生物医学的研究将国家研究扩展到另外两个领域———环境和水工程以及互动数字传媒,这点被看作是‘要在亚洲及世界上保持快速增长’。国家研究基金会得到了5 年33 亿美元的预算,该预算和其他政府议案一起提出,说明小小的新加坡在2010 年以前研究开发的费用将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而这一比例美国仅占GDP的2.7%”,[3]2013 年中国在研发经费支出上占GDP的1.98%。[4]

(一)专利技术授权活动呈稳定上升的趋势

自20 世纪90 年代末开始,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等项目已经有明显的增长。1997 年~2002 年期间,该校的专利申请总数每年不到100 份,但在2003 年~2012 年期间专利申请每年多于150 份。[5]仅限于本科生群体的专利数量也有明显的提升,从1997 年~2002 年每年不到20 份增长到2003 年~2012 年的每年多于30 份。仅在2011 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就持有290 份授权许可的专利,在新加坡本土的发明持有者排名第7位。

自从2000 年以来,科技转化也有了明显的增长。1995 年~2002 年期间,该大学平均每年颁发的授权书不到10 份,但这个数量在2002 年~2012 年期间则每年增长超过20 份,在2011 财政年末,新加坡国立大学已经签署了330 项技术授权协议,其中大约80%技术授权是在2000 年之后签署的,这也佐证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在2001 年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后所取得的成就。

(二)大学衍生企业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自定位向创业型大学转型之后,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鼓励研究人员创建大学衍生公司来进一步促进技术商业化,这种举措也取得显著的进步。在1991 年到2011 年期间成立的114 家大学衍生公司,其中超过95%比例是在2000 年及其之后成立的。大学衍生公司在初创阶段由于缺乏资金支持等因素往往将面临“死亡之谷”的瓶颈,因此新加坡国立大学持续为大学衍生公司提供种子基金、孵化、独有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关照。例如,截至2011 年,62 家大学创办企业中就有58 家受到企业孵化中心的帮助,这58 家受资助当中就有14家得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知识产权保护,其中有的还获得种子基金的援助。总的来说,截至2011 年底,已经有超过120 家衍生公司连续多年至少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一种形式的支持服务。实际上,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附近一公里之内就有140 家大学衍生企业和20 个孵化器和科研成果转化加速器,[6]已经形成初具规格的区域产业集群,这对确保衍生企业成功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顺利转型至关重要。因为产业集群能为初创的大学衍生企业提供关键资源,包括成熟的地区工业体系、密集的社会网络、丰富的资本市场、开发的人才市场、创业导向的社会文化氛围等。

由于大多数衍生企业还处于发展早期,很少有在商业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案列,但是,截至2011 年底,已经有20%衍生企业获得外部天使投资者和风险资本家的青睐,这些公司得到外部投资总额超过了2,500 万新元。此外,新加坡国立大学还协助超过12 个衍生企业成功地竞标到很多政府概念证明(proof of concept)拨款计划。

(三)校企合作更加频繁和融洽

校企合作是进一步发展基于大学研究科技成果和科技商业化的重要渠道,尤其当大学与企业在技术发展和推销阶段,由于信息、动机的不对劲以及科学、技术和商业企业之间存在的制度距离,那么校企合作对于帮助和填补他们之间的资金缺口(funding gap)就显得意义重大了,应该说,这种合作取得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效果,新加坡国立大学走向创业型大学以后,校企合作更加频繁和融洽。1995 年~1997 年间,大学与企业的研究合作协议(RCAs)每年大约只有36 份,到2005 年~2011 年期间年均涨至近50 份。除了与产业的合作协议外,新加坡国立大学也通过咨询合同和产业界互动,仅在2003~2004 年度中就有700 项咨询,可见新加坡国立大学已经承担了重要的咨询工作。

(四)全球优秀人才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羞答答的儒家社会、严格课税以及居民会因为品行不端而被实行公开的惩罚”[7]这是新加坡留给公众的形象,但是,现在已今非昔比了。其中最好的体现就是为吸引世界上最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国际留学生营造宽容和创造的氛围,吸引创造型人才,迫切需要为新加坡营造一个开放的文化环境,从而帮助新加坡从以效率为驱动的国家转变成一个创新型国家。

在1997 年至2012 年期间,外国留学生占学生总数比重从13%上升至三分之一,翻了两倍多。类似情况还有,在1997 年至2005 年期间,国外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所占比重也从39%上升到50%,在研究人员队伍中从70%上升到80%。“新加坡宽容和创造的氛围有助于吸引世界上最好的人才,不管是全职还是兼职,新加坡的各种咨询委员会现在聚集了‘数字传媒活材料科学领域的世界级天才’,这些卓越人物有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商业顾问保罗·塞弗(Paul Saffo);施乐帕洛阿尔研究中心前领导人约翰·西利·布朗(John Seely Brown);全球商业网络主席彼得·施瓦茨(Peter Schwartz);斯坦福研究院总裁(SRI International)柯蒂斯·卡尔森(Cutis Carlson);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前主席、马里兰大学生物科学教授丽塔·科尔威尔(Rita Colwell)”。[8]可见,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人才对于一个国家抑或大学走向创新型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现任校长陈祝全所言:“亚洲大学如何抓住新的机遇创造辉煌?我认为吸引、培养、留住顶尖人才是最关键的策略。关键还在于为外来人才和本土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不断成长、创辉煌、实现学术价值,也只有如此,才能留住他们。”[9]

六、启示

(一)营造宽容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繁荣竞争。政府要充分利用政策工具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促进产学研的合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营造一个宽容、开放、包容失败和多样化的社会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创新人才喜欢聚集在兼容、开放等宽容特质的地区,而创意人才的聚集又将带来技术、投资、就业,只有如此,一个创新型的国家才有发展的强劲势头。必须指出的是,宽容的社会不仅仅是要能够宽容差异,还要能主动地去拥抱差异,这种差异性能够使社区生活更加活泼有趣,不但娱乐,创意的灵感也源源不断。

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营造宽容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吸引了一大批国际卓越人才和优秀留学生,人才被吸引是因为他们知道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可以得到蓬勃的发展,并且自由的交流思想。换言之,任何一个大学想要激起最理想的创造力和创新合作精神,它需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比较松散的空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国大学更需要营造一个宽容、开放、包容失败、自由的校园环境,从而释放民智民力,丰富思想交流,吸引卓越人才。也就是说,大学只有为创新创业者清障搭台,创新创业精神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散播开来。

(二)建设卓越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大学创新创业提升水平、获得认可的基本前提,是培育创新型人才和培养学生创业技能的基本要求。新加坡国立大学国外卓越教师占据教师队伍的50%以上,他们都是世界各地在特定领域的卓越人才,为吸引世界优秀人才,新加坡国立大学给予他们丰厚的待遇,并为他们创建一流的高科技研究机构,国家级研究中心。为了发现和发展最优秀的人才,并网罗其加入新加坡,新加坡政府甚至在许多科学期刊上刊登醒目的广告,画面是一些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画出五彩缤纷的背景,标题简短但切中要害:“如果你是世界级的生命科学家,你就该成为新加坡人。”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主要是高校负责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创业学院或商学院教师,这是推进创业教育的骨干力量,但数量和质量总体上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没有形成顺畅的晋升发展机制与完备的培养培训体系。因此,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紧迫任务之一,其中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尤其在创新创业体系较为成熟的英美国家人才,是建设卓越创业人才队伍主要路径之一。

(三)跨国界协同创新模式培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更要定位于国际范围内,切忌闭门造车。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创建海外学院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国际学术合作项目,进入高科技企业实习,体验企业成长过程,并且学习美国等发达国家创新创业体系较为成熟的创业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此举取得显著积极效果,赢得学生称颂。“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需要依靠高等教育来培养,但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还不足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充分利用国外优质学术资源,参与前沿研究工作,通过合作项目为学生进入国外高科技企业实习,认识和体会发达国家大学衍生企业的运作原理和实践体验,有助于突破我国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创新创业培养方式,而且进一步突显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是实践育人、案例教学和体验教学,进而提高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Economic Review Committee(ERC).2002.Report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Subcommittee.13September 2002.Singapore: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

[2]新加坡国立大学官方网站[EB/OL].http://www.nus.edu.sg/enterprise/aboutus/index.html#3,2015/5/5.

[3][7][8]John Kao.Innovation Nation:How America Is Losing its Innovation Edge,and What We Can do to Get It back[M].New York:Free Press,2007:45,48,90.

[4]叶檀.院士被抓说明了什么[N].金融时报,2014-10-13.

[5]Saxenian A.Brain Drain or Brain Circulation?The Silicon valley-Asia Connection[M].Modern Asia Series:Fall.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0:137~144.

[6]Koichi Hishida.Fulfiling the Promise of Technology Transfer:Fostering Innovation for the Benefit of Society[M].Springer,2013:99.

[9]全球化高校的创建策略探析——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4,(4).

知识创新全球化 篇2

作为中国智能手机产业中的代表品牌OPPO, 其很早就开始进行专利布局, 并获得了不错的结果。那么OPPO是如何看待知识产权保护的?其在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业内汲取?为此, 本刊记者采访了OPPO研发技术总监Richard (宋军华) 。

持续创新是根本应有忧患意识

《通信世界》OPPO如何看待手机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机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包括哪些方面?

宋军华:一个企业想要立足长远、持续发展, 必须要有忧患意识, 持续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尤其是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产品、技术迭代加速的手机产业。

现在, 中国品牌的国际化道路成为一种趋势, 专利很可能就是那个卡住很多企业的脖子的瓶颈。所以, 一个企业要进行全球布局, 专利管理是为企业的国际化铺平道路的必要部分。

为保护公司的长远发展, OPPO已确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战略规划, 为公司知识产权保驾护航。当前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有保护技术创新的专利管理、软件著作权管理、保护品牌声誉的商标管理等。

《通信世界》中国手机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如何?

宋军华:手机产业发展到现在, 在技术上已经日趋成熟了。手机厂商现在需要着重考虑的是用户基于4G网络环境下, 使用习惯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有什么新的需求产生。从对用户需求的预判出发, 去做创新, 从而走差异化的道路。

从OPPO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来说, 截至2013年4月, OPPO专利申请数在国内所有企业位居第八, 在智能机行业中位居前列。截至2013年12月, OPPO共申请专利 (不含外观) 超过两千件, 其中发明专利 (以软件方法/人机交互为主) 占78%, 实用新型占22%。24%已获专利权, 其中发明专利占10%, 实用新型占近90%。

国外企业处垄断地位知识产权保护创新

《通信世界》我国手机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国外相比的有何异同? (例如差距、优势等)

宋军华:国外企业由于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意识比较健全, 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较早, 提前近10年完成了专利布局, 并积极参与移动通信标准的制订, 形成对通信标准专利的垄断, 并借此获取超额的专利费收入。而国内知识产权起步较晚, 在近年来才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可以看到, 在2G/3G时代, 欧美公司在通信基础专利上有绝对的垄断, 只有在4G时代, 中兴、华为等国内企业才占有一定的专利比例。

近两年, OPPO的专利申请数量呈现快速增长,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OPPO处于迅速的发展中。目前, OPPO的产品和服务已覆盖中国、东南亚、欧洲、美国等海外市场, 并有不俗的表现。企业在全球布局, 在目标市场的专利申请是必要的准备。例如, 针对美国市场, OPPO会定期筛选出具有潜在价值及授权可能性的专利, 安排申请美国专利。

《通信世界》手机知识产权保护与手机产业创新有何关系?

宋军华:OPPO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我们的研发规模在国内行业中处于前沿水平, 在国际上, 也得到巨头公司的认可。例如, 公司在2012年度就已成为谷歌OHA联盟成员。国际视野和强强联合, 为OPPO的后续研发和深度开发智能手机, 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而为了保护企业的长远发展, 公司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要作用有了清晰的认识。因此, OPPO确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战略规划, 并专门成立了专利管理团队, 同时在公司内部推出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和专利申请。

完整战略与制度激励从专利池到专利网

《通信世界》作为中国手机产业的知名企业, OPPO在手机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情况如何?

宋军华:截至2013年4月, OPPO专利申请数在国内所有企业位居第八, 在智能机行业中位居前列。截至2013年12月, OPPO共申请专利 (不含外观) 超过两千件, 其中发明专利 (以软件方法/人机交互为主) 占78%, 实用新型占22%。24%已获专利权, 其中发明专利占10%, 实用新型占近90%。

目前OPPO已形成小规模专利池, 下一步的目标是形成有效的专利保护网, 为OPPO的长远发展和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通信世界》OPPO是如何得益于知识产权保护的?

宋军华:在技术创新和专利的保驾护航下, OPPO推出了一系列拥有创新技术、市场反馈良好、在消费者中拥有良好口碑的产品。例如刚刚推出的配备OPPO自主研发的VOOC闪充技术的4G全能旗舰机——OPPO Find 7, 以及获得多项国际大奖的Find 5, 以及OPPO N1, Ulike 2, Finder等经典产品。

以OPPO Find 7为例, 它搭载了OPPO独立研发的、目前全球最快、最安全的VOOC闪充技术, 拥有16项专利, 形成了一个壁垒砖礼包;而其搭载的OPPO Color OS操作系统, 有100多件技术专利。OPPO在去年推出的全球首款配备旋转摄像头的大屏拍照智能手机OPPO N1, 在产品开发初期我们就围绕旋转摄像头技术方案开展了专利挖掘保护, 共申请11项专利。

《通信世界》OPPO在手机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是如何做的 (例如投入、人员、机制等) ?

宋军华:OPPO拥有清晰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规划, 由专门的专利管理团队来进行系统的管理, 定期组织专利价值评估及应用推广, 进而牵引和提升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应用。

在产品开发项目初始, 专利小组就会与开发项目团队合作, 开展专利挖掘和布局, 并会针对专利侵权风险进行预警分析, 尽早规避相应风险。

知识创新全球化 篇3

一、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知识保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国际化还是本土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世界资源由于过度利用而逐步减少。而传统知识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西方发达国家对传统知识越来越感兴趣,将之视为一种“公知领域”的、可免费使用的知识,相关研究的投入不断加大。这些发达国家本来就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资金手段控制着国际资源及其流向,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和资金的优势导致了发达国家对各种传统资源的优先占有。近年来,各类传统知识被发达国家当作“免费大餐”的事件屡见不鲜,他们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不遗余力地对传统知识进行商业性研发和利用。如印度的“楝树案”、“姜黄案”,南非的“Hoodia仙人掌案”,南美的“死藤水案”。发达国家对传统知识的不当侵害,使处于“公知领域”的传统知识面临流失,潜藏着可能损害传统知识可持续发展并威胁传统知识来源地国家(民族)的整体安全和利益的严重隐患。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受害国”,传统知识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如中国国宝景泰蓝和安徽宣纸的生产工艺就被日本人无偿窃走;一些名优中药配方的知识产权已被韩国、日本等邻国据为己有,等等。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为传统知识保护带来可观的经济支持,这无疑是传统知识保护的一个契机和有利条件。但它也可能破坏了传统知识的原生态,对传统知识的存续产生致命的打击。同时,如果固守传统知识的本土化保护,可能使传统知识的发展和传播受到限制。何去何从,考验着人类的智慧。

(二)文化全球化造成的震荡:文化多样性还是文化均质化

与经济全球化浪潮一并而来的是文化的全球化问题。先进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占尽先机,传统知识往往与当地的文化是紧密联为一体的。正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一本小册子里提及的,传统知识是多样化和可持续性未来发展之关键。“土著和地方社会将传统知识视为其文化身份之一部分是有道理的。保持构成传统知识的独特知识体系对于其未来的福利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其知识和文化的活力都可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许多民族来说,传统知识是其整个世界观的一个部分,是与其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精神信仰以及习惯法律体系密不可分的。这就意味着,非常重要的事,不仅仅要保护知识本身,而且要保护知识作为其一部分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由于传统知识被第三团体盗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且传统社区及传统知识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淡化及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知识面临消失。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讲,传统知识的消亡不仅是传统知识原始持有人的损失,也是全人类的损失。

(三)法律全球化产生的影响:一体化抑或多样化

随着人类相互交往的地域范围日益超越传统政治国家的边界,法律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法律发展的基本态势。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范式和法律治理结构在全球化过程中占尽先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话语霸权。由西方发达国家倡导并向全世界推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以保护现代科学技术意义上的创新为主旨,对于传统知识缺乏应有的关注,甚至将对传统知识不当占有和不当利用的行为予以合法化。毫无疑问,建立国际框架对传统知识进行国际层面的保护,有利于制止对其不正当的利用。但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积极性不高,短期内达成一致认可的传统知识保护协议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在传统知识保护方面,争取法律制度的一体化是理想的方向,而保持法律的多样性无疑是必要且现实的选择。

二、全球视野中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回顾与展望

如何因应全球化的冲击,全球范围各个层面展开了积极探索。

(一)民间层面的努力与抗争

对于传统知识的不当利用,必然引起当地社区人民的不满甚至愤慨。有没有法律,法律规定明确与否,都不能阻挡民众的朴素的正义观念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传统知识的持有者为维护自身对于传统知识的正当权益,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如布西曼族通过努力争得了传统知识权益。南部非洲的布西曼族人为抑制饥饿和干渴,会咀嚼某种仙人掌类植物,这种传统已有数千年历史。南非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在1995年从中分离出活性物质,并获得了专利。以后他们将专利卖给英国,美国一制药公司又从英国手中买到专利,准备开发成减肥药,预计市场价值超过60亿英镑。布西曼族人准备为此提出诉讼,后与南非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达成谅解,将分享以后所有专利的提成费。再如,实践中一些村寨建立了传统资源共管委员会。民间层面保护传统知识的努力与抗争,一直在持续。

(二)国家层面的立法与实践

非洲、南美等地区的一些不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要求对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等传统知识给予特殊保护的要求,并先后开始了立法实践,一些传统知识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出台了有关传统知识保护的法律。秘鲁通过1999年《遗传资源获取管制法》和2002年《关于建立土著人生物资源集体知识保护制度的法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传统知识国内保护机制。这一机制将传统知识的专门权利制度、登记制度、法定合同制度、披露制度以及知识产权制度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印度对传统知识的保护较为重视,其认为保护传统知识的第一步就是摸清家底,将传统知识记录下来,加以数字化并归档保存。因此,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CSIR)制定了“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计划。另外,2002年印度对其1970年专利法进行了一次新的修订,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已有条款作出了体现遗传资源、传统知识保护的修改和补充,主要体现在“专利申请文件内容”、“专利授权异议”、“专利的撤销”等规定中涉及传统知识公开来源和原产地,及传统知识破坏新颖性、创造性问题等内容。埃及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包含了保护传统知识的内容。其第I部分“专利与实用新型”第13条第2款规定:“发明涉及生物、植物或动物产品、或者传统医药、农业、工业或手工艺知识、艺术或环境遗产的,发明者应通过合法手段获得该资源。”巴西颁布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暂行条例》,以规范遗传资源的获取、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和获取、惠益分享、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的保存和使用技术的获取和转让。此外,哥斯达黎加、尼日利亚、巴拿马、菲律宾、南非、泰国等已经或正在制定类似的法律法规,如泰国的传统泰药保护法等。

(三)区域层面的磋商与协调

在跨区域层次上,几个区域性的政府间组织和机构已经制定或考虑制定保护传统知识的法律或示范法。发展中国家安第斯组织(Andean)成员国通过的四项立法:保护植物新品种育种者权利的共同条款、版权与邻接权共同条款、遗传资源获取共同制度和知识产权共同规范,其在2000年的《知识产权共同规范》中要求成员国在国内法中保护传统知识。非洲统一联盟组织(OAU)于1998年6月通过并于2000年修改的保护当地社区、农民和育种者权利的示范法以及遗传资源获取规则,确认了对传统知识的保护。1997年美洲人国家间人权委员会批准的《美洲土著人权利宣言(草案)》承认了土著习惯法,通过社区习惯法来保护传统知识。2007年,亚非国家传统文化表达、传统知识和遗传资源论坛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会后发表的《万隆宣言》呼吁发达国家切实履行国际承诺,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保护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表达、传统知识及遗传资源,防止不公平使用,杜绝“各种形式的滥用、歪曲和盗用”。

(四)全球层面的探索与争论

传统知识保护作为一个全球性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的国际组织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磋商,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认识。

1981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制定了“制止非法利用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及其他非法行为的国家示范法”(它只是示范法,没有强制约束力)。1989年,“农民权利”出现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关于植物遗传资源的国际条约中。1992年通过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特别强调了促进和保存传统知识的必要。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1994年开始谈判缔结一项粮食和植物遗传资源的国际条约时,提出了传统知识的定义和保护问题,并在2001年11月通过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第9条第2款第1项中要求制定保护传统知识的措施。

2000年7月在新德里举办的“WIPO二十一世纪知识产权方针和战略论坛”明确提出: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构建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来加强对传统知识的保护。2000年10月在WIPO中成立了“知识产权和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及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政府间委员会”(简称WIPO-IGC),藉此开展专题探讨,迄今已召开多次会议。在2002年1月还举办了“知识产权与传统知识:我们的共识、我们的未来”国际论坛。

2001年WTO“多哈部长宣言”强调了理事会进一步致力于保护传统知识的必要性,将传统知识保护列为TRIPS理事会优先审议的问题。

联合国“贸发会议”在2000年10月30日召开了一个“保护传统知识、革新和实践的制度和国家经验专家会”。会议提出如下建议:提高对传统知识保护的关注程度,支持当地和土著社会的创新潜力,方便传统知识的文献化,促进以传统知识为基础的产品的商品化。

联合国人权高官委员会授权联合国土著工作组制定土著人权利国家标准,将传统知识保护作为实践和复兴土著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个更广义权利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其中。联合国土著人口工作组在土著人的权利框架内,详细列出了“保护土著人遗产的原则和指南”。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78年的《基本保健Alma Ata宣言》中对作为基本保健资源的传统医学的重要性首次作出官方认可。其还制定了《传统医疗计划》,并在2002年出台了《2002-2005年传统医药战略》。

这些国际组织和国际论坛都在不同场合、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有关传统知识保护的问题,对推动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调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立场与对策

(一)基本立场的厘清

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多民族大国,中国拥有大量传统知识。这些传统知识蕴藏着巨大的文化、经济、科学价值,是维系中华民族、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精神纽带,其不但是过去中华文明的见证,而且也是后续中华科技文化创新的源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中国传统知识法律保护应该秉持怎样的立场,即是坚持自由主义的国际主义立场还是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立场?是恪守理性完美主义价值选择还是采用现实实用主义立法取向?这些是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传统知识法律保护,既要有全球视野和全人类的情怀,不能我行我素,即要充分认识到中国拥有的丰富的传统知识是全人类的巨大财富,又要有中国立场,即具备对自身拥有的传统知识的自主意识,从而以“世界中的中国”来应对各种挑战。因此,目前中国传统知识保护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传承、弘扬、光大传统知识,维护民族利益,鼓励在传统知识保护前提下对其开发、利用和创新。

(二)具体方案的选择

中国传统知识内容丰富浩瀚、形式复杂多样,比如民族服饰、传统民居、民间音乐舞蹈、传统工艺、传统医药、传统农业知识、养生经验知识等,许多传统知识仅存在于各自的特定地域。然而,中国关于传统知识保护的制度建设较为滞后,相关的学术研究起步也较晚。因此,基于上述基本立场,中国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具体方案应为:(1)鉴于传统知识的非物质性特点,宜因时因地借助现行知识产权法保护;(2)传统知识的依附性及价值多元性的特点以及传统知识客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对其法律保护的交叉性,即对传统知识宜采用多法域综合保护的方式;(3)传统知识各组成部分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了传统知识的保护模式应当是分别针对各个传统知识进行单行立法保护;(4)传统知识保护的立法体例应当是行政法规为主体、部门规章为框架,地方性立法为补充。

(三)应急策略的运用

传统知识保护的应急策略是国内立法先行。传统知识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制定世界各国一致接受的传统知识保护的国际规则,必定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一是利益的差异,二是情况的复杂。我们不能消极等待,消极等待——面对的可能只能是坐以待毙!自家的财富首先要自己珍惜和保护,因此,在短期内达成国际统一的规则和制度几乎是不可能的情况下,中国应当积极进行开展国内立法。由于当前对传统知识的非法不当占有情况尤为突出,故国内立法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防止非法占有的体系,包括建立传统知识的登记和注册制度、传统知识的维持和保护基金、传统知识数据库以及传统知识的合理使用制度。这就要求必须做好以下几点:(1)要重视乡野调研、实地考证,及时总结各地经验。有效开展传统知识立法和研究,离不开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因此要特别注重田间调查、乡野访谈和实地考察;同时,中国各地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保护实践,应及时总结各地经验,为建立全国性的保护制度提供实证性资料。(2)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域外成功作法。在传统知识的抢救和保护实践中,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都在积极探索,在这一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其他地方的作法中借鉴成功的经验,无疑是有益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各国各地传统知识保护的立法、司法实践加以关注,有所借鉴,从而推动中国制订出适合自己国情的保护规则。(3)要加强传统知识保护的人才队伍建设。传统知识的保护,离不开人的因素。尤其要重视专家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要成功地进行传统知识的抢救和保护,离不开精通专业理论且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的指导。同时,只有努力发掘参加传统知识保护工程的人力资源,加强保护工程从业人员(专业人员队伍、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才能保证传统知识保护工程有效而可持续地向前推进。

此外,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传统知识法律保护,还应密切关注全球传统知识保护的事实动态和研究近况,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项目负责人:王岩云;课题组成员:董葆莉、温芽清、陈洋、王艳霞)

摘要:全球化对于传统知识的保护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民间社会到政治国家以及国际社会对于传统知识保护都展开了积极探索。中国作为传统知识资源大国,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既要有全球视野,又要有中国立场,从而以“世界中的中国”来应对各种挑战。短期内传统知识保护的国际统一的规则和制度难以达成,中国应当积极开展国内立法。

关键词:全球化,传统知识,国内立法

参考文献

[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知识产权与传统文化表现/民间文学艺术[Z].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出版物号No.920(C).

[2]唐晓帆,郭建军.传统医药的著作权和数据库保护[J].知识产权,2005,(3).

[3]朱雪忠.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4]古祖雪.基于TRIPS款架下保护传统知识的正当性[J].现代法学,2006,(4).

知识创新全球化 篇4

一、知识产权保护全球化发展的新动向

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人的权益, 促进世界经济合作与科学技术交流, 各国不断增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合作:知识产权保护客体的范围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双边、多边国际公约签订, 世界各国高标准保护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趋同化等, 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呈现出颇多新的发展动向。

(一) 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严格化

各国呼吁制定强有力的协议, 以实现有效的知识产权执法, 并开始着手建立更强保护的知识产权制度, 旨在利用双边、诸边等途径促进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标准的严格化, 全力推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全球化战略。举例来说, TRIPS协议中把受保护的知识产权扩增到8种, 比如《巴黎公约》中未明确规定的商业秘密, 在TRIPS协议中得到保护;TRIPS协议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程序以及对侵权的制裁措施, 都规定得比较全面、详细而又严密, 比如规定了“刑事程序”以制裁侵权行为, 这是以往任何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公约中所没有的。总之, 严格化的具体表现有以下三个情形:第一, TRIPS协议存在许多空白的领域, 应该对其未涉及的问题作出规定;第二, 针对TRIPS已有的规定, 设定严格的义务标准;第三, 要求灵活性强的多种保护措施和手段。

(二) 国际条约的诸边化

国际法制的多边统一的确是最优选择, 然而谈判成员的复杂性使得多边条约的缔结并非易事。TRIPS协议对发达国家来说是一个重大胜利, 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关知识产权的利益冲突凸显, 矛盾并没有完全化解, 因此, 世界各国仍需在诸多场合为提高知识产权对外保护、制定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规则而努力。

二、知识产权保护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当下, 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越来越为人瞩目, 作为WTO的成员国, 遵守TRIPS协议中的各项规定是我国的义务, 我国于2000年和2001年对《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进行了修改, 制定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 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在立法方面正接近TRIPS协议的要求。除国内立法, 我国也申请加入了一系列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 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已基本与国际接轨。但是我们要认识到,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知识存量水平比较低, 国民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依靠国外。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将陷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关知识产权的利益冲突的泥淖之中, 我国越是扩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和范围, 越可能为获得外国技术供应付出更高的代价。更重要的是, 若是形成了外国技术垄断的局面, 将会影响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最终会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阻碍我国扩大国际影响力。

三、我国应对知识产权保护全球化的措施

(一) 加强自身知识产权保护建设

我们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健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知识产权立法, 深化部门之间、执法机关之间的人员、信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坚持科技革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培养引进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完善并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解决国际交流中的全局性、制度性和政策性问题, 从而提高我国自身的竞争实力。

(二) 积极争取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我国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挑战, 根据实际的经济发展状况为自己争取缓冲时间, 积极适用TRIPS协议的灵活性条款与弹性条款, 寻求对我国有利的规则解释。更重要的是, 在平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利益冲突的基础上, 应寻求机会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中表达自己的立场、建议, 努力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范的制定、修改、完善, 积极争取自己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旨在保护自身国际知识产权的权益并维护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公平秩序。

(三) 团结发展中国家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应团结其他发展中国家, 分析各个国际条约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及其人民带来的不利影响, 注重与非政府组织、公共利益团体的沟通, 争取更多实体的理解和支持, 增强“第三世界”的有生力量。同时注意平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余盛峰.知识产权全球化:现代转向与法理反思[J].政法论坛, 2014, 06:3-22.

[2]范超.知识产权保护全球化体制变革与我国的应对策略[J].国际贸易, 2014, 01:25-29.

知识创新全球化 篇5

1 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意义

1.1 知识产权管理是种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

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为标志, 知识产权保护被引入国际贸易领域, 成为国际贸易体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知识产权协议》 (TRIPS) 第一次以国际法律文件的形式, 正式确认了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间的合法关系, 从贸易的角度构建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新体系。加入WTO, 意味着我国必须履行TRIPS协议关于全面保护知识产权的最低义务。现行国际农业知识产权方面的规则, 几乎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制定而获得话语权的, 这肯定是对规则制定者本国有利的。但是, 不管规则是否合理, 我国种子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 就必须学习规则, 适应规则, 否则就有可能面临被国外企业围追堵截, 在国际贸易中处处碰壁的境地。例如, 2000年4月, 美国孟山都公司向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101个国家申请一项有关高产大豆及其栽培、检测的国际专利, 试图以垄断性的专利权控制源自我国的野生和栽培大豆。一旦其申请成功, 我国的有些大豆产品将因此无法出口, 否则会引起国际贸易制裁。并且根据WTO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协议, 我国在本地的生产也将遇到专利权约束问题。这一事件在震惊中国种业界的同时, 也给我国的种子企业敲响了警钟。我国种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迅速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和水平。

1.2 知识产权管理是提升我国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求

企业竞争能力包涵许多因素, 如获取资源的能力、掌握某种重要技术的能力、创造低成本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等。但是并非每种能力都同等重要, 只有那些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正是能赋予企业这种独特竞争优势, 带给企业稳定超额利润的核心要素,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

1.2.1 知识产权给企业带来开发新产品的机会。

例如, 植物新品种权可以使种子企业在保护期限内享有开发、生产、销售新品种的排他独占权。

1.2.2 知识产权给企业带来开拓新市场的能力。

新品种的产生能够给种子企业开拓前景市场带来预期的契机。

1.2.3 知识产权能够有效地降低种子企业的运营成本。

拥有知识产权的种子企业具有排他的竞争力, 使得其他未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要抗衡拥有知识产权的农业企业时必须支付高额的进入成本。

1.2.4 知识产权使种子企业提高了赢得客户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的数量和质量上, 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会受制于人。我国种子企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 就必须提高种子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管理、运用能力。

1.3 知识产权管理能降低种子企业国际知识产权风险

经济全球化过程是全球经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 其中蕴含着大量科技成果的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这种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扩散速度大大加快, 加之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在快速提升, 企业在国际经营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也急剧加大。这种风险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一个是中外企业在知识产权实力上存在巨大差异;另一个是国外企业发动的知识产权市场攻势。降低风险的最有效途径是风险防范, 即实施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种子是农业科技的载体, 在种子企业的经营中, 到处都存在知识产权风险, 稍不小心就可能触雷。要避免知识产权风险, 需要种子企业加强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和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 对可能发生的知识产权纠纷提出警示, 防患于未然。

2 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的范围及其特点

2.1 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的范围

种业知识产权的范围主要包括植物新品种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著作权、地理标志权等, 其中植物新品种权是我国种业知识产权最主要的保护形式。植物新品种权是植物育种者权利, 它是由植物新品种保护审批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赋予品种权人对其新品种的排他独占权。专利权是指国家专利管理机关依法授予专利申请人对其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独占权, 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商标权是商标所有人对其商标的使用享有的支配权。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 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 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著作权即版权, 是指著作权人对其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所享有的财产权利和精神权利的总称。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 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2]。

从种子产业链条的先后顺序来看, 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在以下三个阶段中包含相应的内容[3]:

2.1.1 科研育种阶段。

从计划培育某一植物新品种开始, 到实际培育出该植物新品种为止, 整个培育过程中, 主要涉及商业秘密、著作权以及专利权的保护。商业秘密主要包括种质资源、育种材料、亲本、育种技术方案、试验材料数据等商业信息。专利权主要集中在育种技术、基因专利等。在此期间发表的文章、论文及专著等也将形成著作权。

2.1.2 申请和获得植物新品种权的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从植物新品种培育出来到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为止的阶段, 其涉及的保护内容主要包括对新品种权申请权的保护以及对新品种权本身的保护。在此阶段中, 如果同时申请了其他类型的权利 (如在美国还可以申请普通专利或者植物专利权) , 则对于其他类型的权利也需要进行保护。

2.1.3 种子的生产经营阶段。

种子生产经营阶段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发挥新品种的保护作用。同时, 商业秘密、商标、知名品种的品种名称、种子包装的装饰和装潢等也应采取不同的法律手段加以保护。在法律关系中, 还会涉及许可合同和转让合同纠纷等问题。这个阶段是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中法律问题最集中的阶段, 也是种子企业、育种者最终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社会价值的阶段。

2.2 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的特点

种业知识产权具有知识产权的一般特征, 即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无形性、可复制性[4], 还具有与种子产业的基本特征联系在一起的权利主体的难以控制性、产权价值标准的不确定性、侵权界限的模糊性等特征。

2.2.1 知识产权主体的难以控制性。

由于种业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受农业分散性特点的影响, 在一些权利领域内是难以控制的, 如植物新品种权、商业秘密权、地理标志权等。对于权利义务人而言更是如此。农业生产者大多是权利义务人, 受传统农业体制和自身素质的影响, 他们的知识产权意识非常淡薄。

2.2.2 产权价值标准的不确定性。

种业知识产权是知识形态的智力成果, 它的研制、开发不像有形资产的生产那样有一定的标准、固定的模式和一定的消耗定额可以参考。并且种业知识产权在形成中要与整个农业自然状态联系在一起, 农业生产过程是一个自然和经济的交互过程,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形成的种业知识产权很难用一定的标准去衡量。

2.2.3 产权提供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种业知识产权作用的发挥受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影响, 在相关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企业可以凭借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提供的特殊竞争优势而获得巨额经济利益;如果条件不具备, 则其收益能力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此其产权价值提供的未来收益难以准确计量。

2.2.4 侵权界限的模糊性。

受农业的生产周期及农业资源的分布的影响, 种业知识产权侵权界限难以确定, 不像工业知识产权那样比较清楚。

2.2.5 种业知识产权的风险性。

种业知识产权风险主要包括: (1) 自然风险。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多, 使产权在产生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较大。 (2) 市场风险。种子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供给弹性小, 难以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结构, 加之其生物学特性, 对加工、储藏、运输、销售要求较高, 使产权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

3 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策略

3.1 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是对知识产权的开发、运用和保护的综合管理, 不仅能提高知识产权的适用性, 而且还能合理协调各种具体的知识产权, 有效保护企业知识产权, 扩大、维护市场占有率, 提高知识产权的运用效益, 降低知识产权的运营成本。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职能是种子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种子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 首先要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并明确其管理职能。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根据种子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 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订并实施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如科技情报管理规定、技术秘密管理规定、竞业限制管理规定、知识产权重大事项预警管理规定、知识产权管理奖惩规定等;梳理种子企业知识产权, 建立知识产权库;负责企业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工作、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以及其他知识产权日常管理。

3.2 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 提升种子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我国种子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研发投入不足,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 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 对于推动自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是提升种子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种子企业可以通过完善项目组建初期的知识产权确认和协议保护制度, 项目运作阶段的知识产权资源的使用、保护和知识产权归属制度, 项目解体阶段的知识产权资源的使用、保护和知识产权归属制度, 来规范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权属, 达到合作双赢的目的。

3.3 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是指由能灵敏、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 并能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和举措等构成的预警系统, 其作用在于超前反馈, 及时布置, 防患于未然。在知识产权成为企业间竞争的制高点的时代, 没有对国际国内市场情况有及时充分的认识, 企业知识产权风险就难以避免。目前, 有些种子企业在研究开发新品种时并没有进行信息检索, 不了解在他们之前该品种已被别人申请了保护。尤其是在产业已形成规模的情况下, 如果掉入知识产权“陷阱”, 将给企业带来严重危害。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可以及时指导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国际知识产权壁垒, 化解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 同时为企业立项、技术攻关、知识产权申请等起到“参谋”作用。

3.4 加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

知识产权是一个集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科学学等学科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种子企业应着力培养具备以下知识结构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

3.4.1 法律知识。

熟悉和掌握有关知识产权的国内外法律知识以及国际规则。

3.4.2 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

企业不仅要有创新成果, 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还需要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 使之转化为生产力, 通过在产业中的实施实现其经济利益。

3.4.3 农学和生物学知识。

农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必须能够理解农业知识产权申请中所包含的农业科技创新, 所以他们应具备一定的农学知识, 了解和掌握作物生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以及生物育种等相关专业知识, 达到普通农业科技人员的水平。

3.4.4 熟练运用外语, 能够掌握国际最新的相关动态, 并开展积极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3.5 建立种业知识产权联盟

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和侵权现象的多样化, 仅靠单个企业或权利人的力量维权已难以奏效。因此, 种子企业可以联合相关权利人组成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协会、联盟, 以团体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 可以采取发达国家企业的通行做法, 在我国的超级水稻、转基因抗虫棉、基因工程疫苗等具有国际领先优势的领域建立专利联盟, 增强我国种子企业共同抵御和进攻国外知识产权壁垒的能力。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的发展, 我国种子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种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非常迫切。本文介绍了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的范围及其特点, 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种子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的意义, 提出了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种子,企业,品种,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竞争,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守萍, 张憬.知识产权与农业企业竞争力[J].种子科技, 2010, 28 (01) :4~7.

[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张劲柏, 候仰坤, 龚先友.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海尔,以创新打造全球化品牌 篇6

坚持观念创新塑造科学的企业价值观

海尔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 它保证了海尔能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得到员工的认同, 但当海尔要走上国际时, 文化的差异就非常突出了。所以, 海尔在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首先提出了新的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

海尔新的企业精神是, “创造资源, 美誉全球”, 它和原来企业精神最大的不同点, 是强调全球化, 强调美誉全球。

海尔新的工作作风是, “人单合一、速决速胜”。原来海尔主要是强调速度, 因为在市场机遇多、空间大的形势下, 速度是第一位的。如果能快速抓住市场机遇, 虽然准备还不足, 但因市场供不应求也会赢。开发的产品虽然有失败, 但只要有一个成功也会赢, 因为利润空间大。而今天, 不但要有速度, 还要有速度与精准的统一, 因为环境变了。“人单合一”就是要解决速度与精准统一的问题。“单”是市场第一竞争力, 人与之合一就要服从“单”的要求, 是以最快的速度捕捉商机, 产生快于对手的竞争力。

“人单合一”追求的是客户、企业、员工的共赢, 如果企业与客户双赢了, 就意味着解决了“企业如何在外部生存的问题”;如果企业与员工双赢了, 就意味着解决了“企业内部如何共同生活”的问题。

面对金融危机的“寒冬”, 在推进“人单合一”的双赢文化的过程中, 海尔进一步强化了忧患意识。也就是不仅要让员工有“过冬”的思想准备, 还要始终把明天当作“冬天”, 使企业永远保持应对危机的状态, 永远生存在危机当中。海尔进一步强化了机遇意识。让员工清晰地懂得, 只有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的政策导向、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现阶段企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善于用创新思维分析新形势、研究新问题, 从变化中捕捉机遇, 才能在逆境中培育有利因素, 变挑战为机遇, 变压力为动力, 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企业战略转型。海尔进一步强化了主动意识。坚持创新驱动, 完善创新机制, 提高创新能力, 由过去传统的完全被动听从上级指令的“报时人”, 转变为主动融入创新体系、每个人都是“时钟”齿轮的“造钟师”, 建立一个像时钟一样的创新机制、长效机制,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凝聚起化危为机的强大合力。海尔创新了“人单合一”的双赢文化, 提振信心, 沉着应对, 在“冬天”里创造着“春天”。

坚持战略创新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战略是企业的灵魂, 战略创新是企业竞争取胜的关键。海尔经历了名牌战略阶段、多元化战略阶段、国际化战略阶段, 现在已进入第四个发展战略创新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企业竞争对手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一个企业如果不能未雨绸缪, 及早进行战略研究、战略选择与战略创新, 将无法应对随时而来的下一次危机。为此, 海尔立足新的形势, 提出并实施战略转型, 加快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

在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中, 海尔注重全方位满足用户需求。针对用户专业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越来越高的实际, 海尔依托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 致力于满足用户需求, 不只是为用户提供产品, 而且要为用户提供解决难题的方案, 从提供“一件产品”变为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例如, 充分考虑到机场作为一个城市的门面, 一个公共场所, 既要通风充分、有利健康, 还要美观时尚、节能环保等特殊因素, 海尔设计推出了R410A环保冷媒直流变频多联中央空调, 不仅比非直流压缩机的中央空调节能10%, 而且有利于环保, 同时凭借差异化的服务赢得了市场。2008为奥运会提供服务的三大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青岛国际机场和天津国际机场的中央空调工程定单全部“花落海尔”。

在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中, 海尔注重人性化服务。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以一个品牌能够满足所有需求、一次解决所有家电的配送安装, 于是海尔“成套家电服务方案”应运而生, 它根据用户的装修格局及风格, 搭配出不同形式的成套家电方案供用户选择, 并按预约时间一次性送货、安装、调试到位, 给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提供了优质的服务。海尔“成套家电服务方案”的推出, 不仅抓住了新的市场需求, 而且提高了高端产品的销售比例, 销售毛利率也随之提高了2%。

坚持产品创新开辟海尔独有市场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产品能否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 已经成为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根本标志。市场和需求唯一不变的法则是永远在变, 如果把追随市场比作打靶, 那么,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 美国人靠“打固定靶”, 即瞄准固定市场, 组织生产, 降低成本, 赢得了竞争, 谋取了世界经济的统治地位;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 日本人开始崛起, 他们把市场细分化, 就如同打游动靶, 产品跟着变化的市场转, 为自己创造了新的机会;现在的知识经济、网络信息化时代瞬间万变, 企业瞄准市场就如同打飞靶, 需要有超前性、有提前量, 必须不断地创新。所以, 海尔产品开发的原则始终是以用户为中心, 以打飞靶的要求瞄准市场, 把客户的难题作为研发的新课题, 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力度, 走以人为本的产品创新道路, 以产品的个性化创造一个竞争对手无法模仿、复制的市场。近几年来, 海尔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 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制定技术标准, 着力增加技术储备, 每年的自主技术投入占到了年销售收入的6%, 在全球白色家电行业中位居前列。截止到2009年上半年, 海尔累计申请专利9258项, 其中发明专利2532项。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 海尔已参与19项国际标准的制定, 其中5项国际标准已经发布实施, 表明海尔自主创新技术在国际标准领域得到了认可。海尔主持或参与了215项国家标准的编制、修订, 其中172项已经发布, 并有8项获得了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海尔还参与制定行业及其它标准441项。海尔是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最多的家电企业。

在金融危机中, 海尔把自己市场的切入点定位在通过创新, 使海外市场升级, 中国市场深入上, 即在海外打造高端品牌形象, 在国内深入社区和农村。

在海外市场, 海尔完成了从“出口创汇”到“出口创牌”, 又从“出口创牌”到“出国创牌”的战略转变, 国际化战略的成果日益凸显。所谓“出国创牌”, 就是先以缝隙产品“走出去”, 再以大众产品从国际主流渠道“走进去”, 最后以高附加值产品和当地化品牌“走上去”, 实现本土化设计、生产和营销, 以高附加值产品占领国际市场。我们在印度造的不弯腰冰箱, 在泰国造的抗菌除臭冰箱, 在巴基斯坦造的深冷速冻冰箱, 在美国造的多温区大冰箱等等, 都成为深受海外消费者喜欢的名牌产品。海尔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生产的产品, 不仅仅在一个国家销售, 而且在整个东南亚经济区域销售。特别是在人民币升值, 国内出口受影响的情况下, 由于海外有些地方货币贬值, 海尔就抓住机会向这些地方出口, 效果也很好。在非贸易关税问题上, 美国、欧盟对中国出口的产品有一定的限制, 但海尔在波兰生产的产品可以出口到美国、欧洲, 在美国生产的产品可以出口到欧洲或者到中东, 在意大利生产的产品也可以出口到欧盟各国, 有效规避了汇率、关税、非关税壁垒的负面影响。2008年海尔在海外市场的总体业绩增加了8%, 海外设计、生产、销售额增长了20%多。

在国内市场, 海尔树立“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快捷、实用的个性化产品服务”的经营理念, 在巩固城市市场份额的基础上, 抢抓“家电下乡”的机遇, 积极研发新产品, 满足农村消费者的特殊需求。海尔冰箱中国区企划部有关人员到江苏金坛等地调研时发现, 农村用户除了重视价格和售后服务外, 最担心的是不稳定的电压会损坏冰箱。海尔集团就此开展技术攻关, 推出了215DF型冰箱, 耗电少, 噪声小, 外形美观, 安全稳定, 冰冻能力是普通冰箱的5倍多。在第二轮“家电下乡”活动中, 这款海尔冰箱投放市场首月就销售3万多台, 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脱销。随后海尔又陆续为农村市场推出几十个品种的适合农村消费要求的新型家电产品。“家电下乡”活动开展以来, 海尔集团所占的市场份额一直居首位。

坚持管理创新以紧密市场链打造高效价值链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与有着悠久历史的国际化大公司相比, 中国企业在技术、资本、全球网络建设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惟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赶上和超越它们。海尔过去的组织结构是层级管理模式, 带来的问题是每个员工没有非常明确的市场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相互之间的推诿扯皮, 在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的情况下, 很容易形成“大企业病”。为此, 海尔在经过“赛马不相马”、“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等管理实践之后, 针对市场变化快的特点, 提出了“倒三角形”管理理念, 即由领导在上面, 员工在最底层的管理模式, 转变为员工在最上面, 离市场最近, 领导提供资源和平台, 把客户放在第一位, 让每一个员工为客户创造价值。围绕打造“倒三角形”管理, 建立了“人单合一”的自主经营体模式, 就是将人与市场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让每一名员工都成为主宰市场目标的主人。

该模式率先在海尔的海外企业中推出, 主要做法是将管理部门、研发部门、制造部门、营销部门等利润相关方紧密联系起来, 共同分析当地的需求, 快速反映市场的变化, 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 经营状况与自主经营体收益挂钩, 开发市场费用纳入自主经营体成本, 利润由自主经营体和企业共享。自主经营体有效地整合了资源, 大大提高了订单的有效性, 形成了以订单驱动的高效价值链。在海尔手机部门, 有一个专门为印度大客户成立的自主经营体, 是将原来分散的部门整合为一个自主经营体。在激励机制的引导下, 这个自主经营体员工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 他们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 在深入研究分析印度市场后发现印度用户喜欢大象, 于是为印度用户研发出具有“大象”外观的手机。尽管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 这个系列的个性化产品2008年在印度市场获得的订单比2007年实现了翻番。随后, 又相继成立了海尔手机非洲经营体、海尔手机美洲经营体等团队。我们还抓住日元升值的时机, 将自主经营体模式推广到了日本和东南亚, 在日本取得超过上年销量25%的订单。

“人单合一”自主经营体模式, 既是管理方式的创新, 又是在金融危机下, 实现人力资源转型的重大创新。通过“人单合一”, 海尔把人力资源由一定程度上的“成本”变成了“资本”, “负债”变成了“资产”, 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而且有效地避免了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大规模裁员。这种管理模式引起国际产学研界的普遍关注, 被瑞士洛桑商学院收为案例, 并被美国一些商学院深入探讨, 以期形成新的管理经营模式。

坚持商业模式创新实行“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

最近, 有媒体评价说, 海尔20多年前“砸冰箱”, 20多年后“砸仓库”。所谓“砸仓库”, 是指海尔取消库存, 实行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砸冰箱”是进行质量创新, “砸仓库”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创新商业模式, 就是以创造客户价值为导向。在这次金融危机中, 由于消费市场大幅度萎缩, 企业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是库存积压严重, 二是应收账款难以回笼, 特别是出口型企业, 资金链断裂、企业库存过多, 是其面临倒闭的主要危险。要克服这两大难题, 必须进行运营模式的创新, 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对此, 海尔提出了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这是一个看似两难的挑战, 既要零库存, 还要高增长。但只要你提供的方案是客户需要的, 就不是两难了。在金融危机中, 企业要想“过冬”, 就是两条:丰衣和足食。“食物”就是订单, “衣服”就是现金流。没有订单就等于没有“食物”, 不饿死也会饿晕;有了产品却不能迅速变现, 成为库存, 没有了现金流, 等于没有“衣服”, 就会被冻死。海尔在1998年就在中国市场率先实行“现款现货”。当时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因为还没有一家企业认为有必要这么做, 但是我们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仅这一做法, 在这次金融危机袭击来时, 就避免了很多损失。去年7月, 我们在现款现货的基础上, 又提出要防止“两多两少”, 即防止库存多、应收多、利润少、现金少。

“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运营模式, 是以现代技术和先进理念为依托, 取消仓库, 围绕客户订单组织生产, 通过先进的供求信息传播和高效快捷的产品研制手段, 在研发上实现了即需即变, 制造上实现了即需即制, 营销上实现现款现货、零库存, 物流上实现即需即送。这一运营模式的运用, 使海尔集团库存资金占用天数由过去的20天下降到了目前的5天, 是中国工业企业平均值的十分之一。健康的资金链为海尔规避危机风险, 保持良好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

知识创新全球化 篇7

一、我国知识产权问题出现的弊端

( 一) 对知识产权问题的保护意识不够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与研究发现,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单位对自己的成绩并不特别重视, 在取得的科技成果研发上的专利申请也少之又少, 甚至仅有百分之十左右, 这样会导致我国企业的科技成果被国外的企业所抢注的现象时有发生。因为, 我国缺少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再加上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体制也不完善, 还有就是国内的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的价值所在。但随着现代的发展, 知识产权问题国内的企业单位也意识到了其自身的重要性, 大部分企业也在对知识产权进行着整改。国家有关部门要做的不仅仅要完善知识产权问题的相关机制, 更要保护好国内企业的切实知识产权利益[2]。

( 二) 缺乏相关的人才

目前在我国国内并未设置专门针对知识产权的问题机构, 所以管理这方面的人员的负担会特别的重, 而且很多都不是这方面专业人才。面对这样的情况, 就会时常出现我国对外贸易的诸多问题, 在面对专业知识占全的问题上, 我国的企业单位难以在有效地时间里寻求到国家的帮助, 再加上知识产权问题的专业人才不足, 企业内并未设立有关这方面的部门。因此, 当企业面对这方面的诉讼时, 往往会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这就回事企业消极的应诉。

( 三)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政府部门应该要对知识产权问题的法律法规上进行完善, 应跟上世界的脚步, 现有的法律中对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一些漏洞。此时, 有些国外的企业会利用这方面的漏洞进行垄断, 另一方面, 由于国内自身法律的不健全, 很多国内企业由于这方面问题与国外发生纠纷的话是很不占优势的, 也无法利用相关法律来有效及时的对自身合法利益进行保护, 这样就会导致了国外企业对国内企业的经济垄断, 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

二、切实有效地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的策略

( 一) 国家对知识产权问题的保护策略

第一, 国家应提供资金与技术上的支持, 制定相关的保护策略, 要提高对科技的研发和知识产权问题的重视, 最大限度的保护知识产权问题, 营造出良好的知识产权问题的氛围, 为我国企业在这方面的问题上增添动力, 还应提高奖励制度, 为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增加平台和展现的机会, 引起一些企业的积极响应。第二, 国家相关部门要对知识产权问题的法律机制进行完善, 法律的制定一般是被相关立法者认识到才会被实施制定, 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 国际上的经济情况日益紧张, 国内知识产权问题的漏洞也被他国所利用, 成为了国外企业的利器, 所以, 国家不仅仅要对科技创新重视, 还应对知识产权问题加以重视。第三, 要加大对这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 企业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专业人, 对人才的正确运用能使企业保持者市场的竞争力。但现在大量的人才都被国外的企业发掘, 导致国内企业单位人才的匮乏, 如果国内的企业继续对人才不加以重用, 将会导致其在市场经济地位的降低, 所以, 国内企业应该要做的就是充分的对人下加以利用, 侧重培养知识产权专业的人才。第四, 根据国家自身的特点进行对知识产权问题的完善, 每个国家的历史不同发展趋势也就不同, 而在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上, 国家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同时, 不要忘记突出自身的特点。

( 二) 企业要开展知识产权问题的保护

企业应切实加强知识产权问题的具体策略, 第一步, 可以建立相关的知识产权数据网, 使科技研发技术与相关信息结合起来, 让相关人员进行探索与分析,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力, 但要注意对资源的节约和利用, 促进产业的经济发展。企业还应提高对科技的创新, 加大对知识产权问题的保护力度, 设立相关部门专门负责,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的能力, 激发起企业的无限潜能。

保护问题在国际上越来越被重视, 我国也应跟上世界的脚步, 进一步对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保护, 完善法律机制, 最大程度的避免国内企业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的损失, 并对知识产权这把双刃剑合理的利用起来。国家的有关部门号可以加大对知识产权问题的宣传, 来提高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对知识产权问题的意识, 进一步提高我国知识产权问题的合法保护, 尽全力的弥补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的不足, 来保护国内企业的合法权益, 使国内企业在与国外企业进行诉讼时能够积极地应对, 并保证自身的知识产权利益, 进而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经济地位。只要国家对知识产权问题进行强化, 就可以达到维护企业合法利益的目的。

摘要:在科技与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 知识也不断的在发展, 而这个时候, 知识产权问题也成为了人们日益关心的话题, 而在国际上的竞争最终也只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作为以国际贸易为主要形式的知识产权问题也成为了各国保护的问题, 它始终是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的, 在企业单位的保护及拓展市场都是关键性的所在, 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中国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问题也开始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但它并不仅仅只关系到国内经济展, 还联系着国际之间的正常贸易往来, 所以它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1]肖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商情, 2013, 21.

上一篇:钢筋混凝土悬臂式挡墙下一篇:学生多媒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