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牧区

2024-10-23

合作牧区(共9篇)

合作牧区 篇1

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牧民自愿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牧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目标是为了提高农牧民家庭对重大疾病医药费用支出的抗风险能力, 解决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新农合制度已经实施十年,从呼伦贝尔来看, 目前已经实现了全面覆盖,新农合总体运行平稳,广大参合农牧民切实从新农合制度中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对新农合的筹资标准不断提高。 但由于公立医院改革步伐缓慢, 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加大了新农合基金的运行风险,冲淡了各级政府不断提高筹资带来的社会效益,使新农合难以达到降低参合农牧民大病就医经济负担的目标, 农牧民的受益程度远没有达到预期水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因此,加强医疗费用控制已经成为新农合管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严峻问题。

一、新农合医疗费用持续增长的现状

(一)新农合医疗总费用增长过快

从近七年呼伦贝尔市新农合医疗费用支出情况可以看出,由于参合农牧民不能理性利用定点医疗机构有效提供服务,过度追求医疗服务质量,定点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开大处方、滥检查等原因,造成医疗费用增长过快。 呼伦贝尔市新农合患者医疗总费用逐年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将增加新农合基金运行的风险系数(如图1)。

(二)筹资水平增长幅度不能满足农牧民对医疗的服务需求

我国实行的新农合制度的指导思想是 “低水平、 广覆盖”。 从2006年开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大了投入,但总体水平并不高,2006年呼伦贝尔 市新农合 市级筹集 到的资金为3355.56万元,医疗总费用为5120万元;2014年,筹资总额虽然增加到28727.88万元,但医疗总费用却高达47937. 65万元 , 筹资水平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医疗总费用的增长幅度,各级政府和参合农牧民共同 筹集的新 农合基金 被过快增长的医疗费用所抵消,严重影响了参合农牧民的受 益水平。 (如图2)

(三)医疗费用负担增长过快

随着新农合的进一步发展,参合农牧民住院需求在大量释放,患者在各级定点医院住院人数逐年增多,目前仍有上升的趋势。 在公立医院财政补偿体制改革路径不明确的情况下,现行财政补偿政策促使公立医院不得不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定点医疗机构利用医疗服务信息的不对称性,出现诱导患者服务需求,过度提供不必要的医疗服务的现象。 主要是医疗机构过多使用高档检查仪器和设备, 开大处方药品, 在效益分配机制的诱惑下,临床医生多开检查项目、反复检查及大处方的问题不可避免,不合理检查的直接表现是检查结果阴性率居高不下。 另外不合理收费或乱收费、特殊材料费用等也是次均住院费用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抵消了政府每年提高筹资水平增加的资金,次均住院费用越高,住院费用的平均补偿率越低。 补偿后农牧民实际支付的医疗费用并没有明显减少,新农合的最大受益者不是农牧民,变成了定点医疗机构。 呼伦贝尔市近八年新农合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增长趋势如图3表所示:

(四)住院基金支出比例上升

住院基金支出是新农合基金支出的重要部分,控制住院基金支出对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运行具有关键性作用。 通过对2007-2014年新农合住院基金支出情况进行分析, 呼伦贝尔市新农合近八年住院基金总支出共增长近14倍,平均年递增1.7倍。 住院费用的增长造成合作医疗基金的过度支出,不仅增加了农牧民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而且降低了合作医疗基金的社会效益。

二、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上涨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一是由于人口控制政策长期效应的显现,老龄人口迅速增长,人口老龄化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老年人口常发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消耗的医疗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比重增大。

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加上呼伦贝尔市特有的牧区、林区产业结构特点和气候寒冷因素,使布鲁氏菌病、结核病、肝炎、肿瘤、精神疾病等发病上升,导致医疗服务需求急剧增长,医疗费用上升。

三是由于科技进步所带来的高精尖仪器设备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一次性卫生材料的普及,以及其他消费品价格的上扬,拉动医疗费用总量的增长。

(二)主观原因

随着医疗成本的升高和医疗服务的补偿机制不完善,医院产生不规范的医疗行为:一是医院从自身生存、发展出发, 走入大处方、不合理滥用高档抗生素和贵重药品、大量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外药品、重复检查、不合理使用高新技术设备、 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的误区,造成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这种不合理提供医疗服务的现象导致合作医疗基金的低效使用, 造成资源浪费。 二是医院的入不敷出,促使医院内部层层包干经济指标,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把医院的经济收入与医务人员个人利益挂钩,在利益的驱动下,医务人员会利用医疗服务信息的不对称性,诱导需求、过度提供医疗服务,从而推动医疗费用大幅度上升。 三是由于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错误,重 “ 业务收入 ”, 轻患者治愈水平 , 出现了分解收费 、 重复收费 、 巧立名目乱收费、利用职权开“搭车”药、收药品回扣及串换药品等,造成医疗费用的不正常上升。

此外,由于监管稽核不到位,加上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缺失,造成对参合农牧民补偿不合理,损害了新农合基金的公共利益。 主要体现在:参合患者住院后医生顺从其不合理需求,如改写病例、虚挂住院病人、造假病历;医务人员不认真检验参合证、随意登记诊治或为冒名就医者提供方便;把《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外的药品、不予报销的医用耗材及治疗项目等纳入补助范围;串换药品报销,把《目录》外的用药在清单中改成可报药品;将不属于新农合补偿范围内的诊治项目通过弄虚作假后报销等等。 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取私造假病历、假发票、虚开发票等手段骗取新农合基金。 这些问题导致新农合基金的流失,损害了其他参合农牧民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政府监管部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三、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控制的原则

(一)新农合政策管理与医疗行为管理相结合

通过贯彻国家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的方针政策,加强定点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 在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上,重点是监管合作医疗基金的合理使用,确保参合农牧民的合法利益,保障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客观上要求新农合管理机构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从各个环节介入,采取与定点医疗机构签署合同约束的办法,促进定点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为。 新农合政策管理与加强定点医疗机构行政管理相结合是规范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有效举措。

(二)制度管理、机制激励和法律约束相结合

在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控制中采用制度管理、 机制激励和法律约束相结合来统筹实施。 在制度管理方面, 主要的手段是从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入手,加大基本用药目录、诊疗规范及日常的检查、监督及管理力度; 机制激励是引进竞争机制, 采取考核择优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允许病人在确定的定点医疗机构中自由选择,形成定点医疗机构之间互相竞争的态势,提高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法律约束是严格依照新农合管理办法的规定,通过合同的方式使医疗服务机构、患者的行为得以规范。

(三)日常信息化管理与现场稽查相结合

建立完善的新农合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新农合医疗服务进行及时的监管。 但由于新农合对定点医疗机构有效管理的复杂性,在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现场稽查,对合作医疗服务进行有效监督,确保新农合政策得以全面贯彻落实,合作医疗服务行为不断规范。

(四)专门管理、行政管理和社会监督相结合

新农合经办机构作为新农合的专门管理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作用,但是不能完全代替政府的行政管理。 因此卫生、财政、审计等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定期不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通过监管,促进定点医疗机构增强费用控制意识,加强机构内部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四、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控制的建议

(一)对医疗机构实行严格的定点制度

新农合管理机构要派出专门人员,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实行资格认定和审查制度。 对已经取得服务资格认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如在检查中一经发现违规行为,要坚决取消其定点资格。 通过建立健全定点医疗机构进出机制, 促进医疗机构间的合理竞争,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控制费用水平。

(二)加快支付方式改革

支付方式是指医疗服务的付费方对医疗服务提供方所提供服务进行费用补偿的方式。 一方面加快支付方式改革, 已经成为目前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做好定点医疗机构引导、监管工作,通过建立医疗机构信用等级制度, 引导定点医疗机构自我约束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第三也可以建立医疗费用监督系统,可以及时查询、了解各定点医疗机构分项医疗费用、药费比例、平均住院日等有关指标,对于不合理的医疗费用,通过提醒、警示以及拒付的方式,达到有效控制过快增长的医疗费用的目的。

(三)探索适合地区实际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目前, 对医疗机构费用的支付方式正从后付式向预付制、 从按服务项目付费向按病种定额支付方式的方向发展。 各种支付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没有一种支付方式是完美的。 因此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应结合实际综合采取几种不同的基本支付方式,最大可能地消除其负面效应,发挥其优点。 目前,各地比较广泛实行的是按服务项目付费,即后付费制度。 这种制度难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 因此,要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综合支付方式,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医疗保险费用。 从2014年开始,呼伦贝尔市积极探索支付方式改革,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和平均住院费制度等混合支付方式,次均医疗费用同期相比下降了4%,对控制医疗机构医疗费用,起到了较明显的效果。

(四)加强审核监督,对医疗行为实行考评制度

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审核监 督是控制 费用的重 要环节 。 2013年 , 呼伦贝尔市出台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系统地规范了新农合管理部门、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和参合人员的行为。 如对定点医疗机构采取病例医嘱的抽查核对、大额费用重点稽查、网上审核、现场审核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审核力度。 同时结合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审核,很好地促进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有效控制了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五)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生的技术劳务价值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制定和修订必须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提高技术劳务价值在医疗服务价格中所占比重,将技术培养费纳入成本核算。 要注重提高手术费、诊疗费、护理费、普通挂号费、专家费等能够反映医务人员劳动量和技术水平的医疗服务价格,通过提高医疗技术的劳务价格,使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以体现,从而扭转在当前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机制不合理情况下的医务人员价值观取向。

(六)规范诊疗行为,促进合理用药、合理诊疗

高新技术的广泛采用,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保障水准,同时也增加了医疗费用的支出。 因此,要充分考虑新农合基金的运行风险和患者的承受能力,坚决防止滥用高新尖端仪器设备和贵重药品。 要认真执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常见疾病诊疗技术规范, 实行临床路径管理, 严格掌握入院、检查、治疗、手术、出院、转诊指征和标准,不得接收不符合住院标准的参合病人, 也不得拒收符合住院标准的参合病人;不得擅自延长住院日或推诿病人让病人提前出院。 新农合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控制,对未列入基本医疗目录的服务项目与药品,新农合基金不予报销。 要建立健全医生技术考核制度, 促使医生尽量使用适用范围内药品,超出部分必须获得患者的同意,通过规范每一张处方,每一项检查,达到控制医疗总费用的目的。

合作牧区 篇2

一.

海北州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实施细则。

二.

新农合年人均筹资标准416元,其中中央财政每年每人补助156元,地方财政补助每年每人217元,农牧民个人每年每人缴纳43元,其中救助对象,残疾人,双女户子女及独生子女的参合金由民政,计生,残联部门代缴,新生儿当年参合金由医疗机构代收后缴经办机构。地方财政补助按照省级174元,州级8.3元,县级34.7元的标准分级承担。

三.(1)

符合青海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青海省新农诊疗项目费用,再减去起付费用,即为报销基数,报销基数再乘以相应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即为新农合实际报销额

(2)

城乡居民住院费用按现行医保政策规定报销后,个人自付部分超过起付钱5000元的,由人寿保险公司于以给予大病医疗保险报销。

四.(1)

门诊医药费用在家庭账户内报销,不设起付钱及报销比例,按实际发生的医药费用进行报销,年报销封顶钱为家庭账户余额。

(2)

慢性气管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乙型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宫颈炎,耐药

性结核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盆腔炎,慢性肾炎,慢性胰腺炎,中风后遺症,慢性胆囊炎,痛风,癫痫,重性精神疾病和终末期肾病透析22种特殊病,慢性病门诊医药费用纳入门诊统筹报销范围。慢性病门诊医药费用先从家庭账户基金余额中报销,剩余费用从门诊统筹基金中报销。

五.

报销比例为:1000元以内部分报销60%,1001元以上部分报销50%。每人每年最高支付限额2000元,终末期肾病透析每人每年最高支付限额10000元。

慢性病对象的确定,由本人提出申请(附以往县或县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疾病诊断证明),报乡镇经办机构初审,符合,慢性病诊断标准的,提交县级经办机构,经具级经办机构审核符合诊断标准的发放相应证件,纳入特定,慢性病对象范围。

六.

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每次住院医药费用报销起付线标准分别为省级450元,州县350元,乡镇卫生院250元,产妇住院分娩不设起付线。

七.

低保对象,五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六十年代精简退职人员(以下统称救助对象)住院医药费用报销时,个人不承担的起付费用,由医疗救助基金救助。八.

政策范围内住院医药费用实行分级按比例报销。省级医疗机构为70%,州县级医疗机构为80%,乡镇

医疗机构为90%。

九.

产妇住院分娩费用由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每例补助500元。正常产住院分娩实行单病种限额付费,在乡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分娩限额500元,全额由专项资金补助,产妇不承担任何费用;在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分娩限额1000元,首先由专项资金补助500元,剩余部分由产妇个人承担。超过县,乡限额标准的医药费用由相应医疗机构承担。

高危孕产妇在具备条件的中心卫生院或县及县以上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分娩,首先由专项资金补助500元,剩余部分再按住院医药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常规报销,个人自付费用仍在3000元以上的,按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

十.

参合农牧民在外地务工地住院的医药费用,回本地区后按照同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标准予以报销。十一. 住院医药费用年最高支付限额10万元。十二.

住院治疗,门诊购药打针,必须在定点医疗机构用医保卡刷卡结算(医保卡密码为身份证号码后六位,如果最后一位是英文字母,输入密码时换为“0”),参保患者住院时将医保卡交给定点医疗机构,药费由定点医疗机构同州医管局结算,享受低保人员出院时复印好住院发票,出院证,病历首页,结算单并加盖医

院公章到县民政局报销医疗救助。刷卡住院缓解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节省了报销药费来回跑腿的时间。

十三. 定点医疗机构

合作牧区 篇3

1 自然概况

合作市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平均海拔3000m, 高寒阴湿, 年平均气温1~2℃, 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本地放牧家畜以牛、羊为主。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 草场面积减少, 草畜矛盾突出, 家畜的饲养多采用混合放牧形式。

2 调查方法

2.1 被检畜选择

被检畜全部来自本地阿木去乎等牧区的放牧家畜, 以绵、山羊为主, 从不同放牧群中选择, 均未进行过药物驱虫, 营养状况一般或较差。

2.2 寄生虫检查

2.2.1 蠕虫检查

取新鲜粪便, 以粪便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集法、离心沉淀法及虫体检查法做粪查, 检查虫卵和虫体, 并记数。同时以寄生虫学剖解法进行, 观察组织病变及检出虫体。

2.2.2 昆虫检查 (以蜱、螨虫为主)

刮取被检畜患处皮肤皮屑, 直接检查或置显微镜下检查。

2.2.3 原虫检查

采被检畜耳静脉血或颈静脉血, 压滴标本检查、血涂片染色检查;剖解后取肝、脾等组织涂片、染色镜检。

2.3 结果

(1) 近几年的检查发现, 所有被检畜均有被寄生虫感染的现象, 并且种类杂、数量多, 而且同一畜体混合感染寄生虫现象严重。患畜表现明显消瘦, 营养不良。可视粘膜苍白, 精神沉郁。严重者卧地不起, 消化功能极度减弱, 由于惊恐、气温降低等因素影响而突然死亡;多数因营养状况差, 发育受阻, 影响长膘。调查同群放牧畜, 此现象普遍存在。

(2) 经寄生虫学检查发现, 被检羊感染蠕虫现象最为严重, 其中线虫感染种类繁杂、数量多, 次为吸虫和绦虫 (包括绦虫蚴) 。昆虫检查发现有螨虫 (螨虫幼虫) 、蜱等, 但数量不多;原虫感染较少见, 偶有焦虫感染。所有感染羊均表现严重的蠕虫类混合寄生现象;曾发现有两种吸虫、五种线虫、一种绦虫体、两种绦虫蚴混合感染于同一畜体的严重病例。

3 讨论

(1) 草畜矛盾突出导致了草场的不合理使用, 形成在同一牧场混合放牧的饲养方式, 使带虫家畜种类增多, 造成病原体的广泛散布, 引起同一畜体感染多种不同病原体的现象。

(2) 当地以沼泽和高山草甸为特点的牧场, 是螺类、地螨类及蜱类等多种中间宿主得以大量孳生的良好环境, 从而为寄生虫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家畜感染寄生虫机会增多。

(3) 群众防治意识淡薄是寄生虫感染畜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地方性散在多发的某些疾病, 因其发病快、致死率高, 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严重而被重视。但究其致病原因, 除本身的病原作用外, 寄生虫感染使机抵抗力下降并进而继发引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而寄生虫对家畜的危害, 多为慢性、消耗性经过, 隐蔽性强, 家畜感染后临床表现不明显, 因而往往被广大农牧民群众所忽视, 不能得到及时治疗, 致使家畜感染后健康长期受到威胁, 机体抵抗力下降, 继发多种疾病。

(4) 死畜尸体处理不当, 也是家畜感染寄生虫病的途径之一。群众对病死畜、横死畜尸体的处理, 多以随意扔弃到野外或剥皮后肉及内脏不做无害化处理而喂狗, 甚至被人直接食用, 从而造成了病原体的广泛散布。

4 建议

4.1 认真做好放牧家畜的驱虫工作

依据本地家畜的放牧特点, 每年应至少进行两次驱虫工作。鉴于本地家畜感染寄生虫为混合感染的现象, 在选择驱虫药物时应遵照“联合用药, 协同作用”的原则。

4.2 科学、合理、安全地饲养家畜

适当调整放牧结构, 采用轮牧形式放牧, 同时做到不同类畜群分开饲养, 合理利用草场, 发挥舍饲优势。

4.3 做好牧场及周围环境的卫生保护工作

多种带虫畜体的存在, 致使病原体广泛散布, 严重污染周围环境。家畜粪便的无害化处理, 定期利用低毒、安全的化学药物喷洒周围环境, 杜绝死畜肉尸的随意扔弃、食用现象等, 都是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措施。

4.4 提高群众对寄生虫病的防治意识

一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二是通过行政手段, 努力使广大农牧民群众正确认识到寄生虫病对畜牧业经济的危害, 从而形成自觉的防病意识, 使家畜机体的健康得以保护, 进而保证畜产品质量。

4.5 防治工作要做到常抓不懈

合作牧区 篇4

新政办发〔2010〕99号

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补偿办法

(试行)》的通知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州、市、县(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补偿办法(试行)》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补偿办法(试行)为建立统一的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补偿模式,规范新农合制度管理,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发„2009‟12号)精神,结合自治区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基本原则

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保障适度;科学分配基金比例,兼顾住院、门诊双受益;分类实施,尽力保障,规范运行;正确引导病人流向,充分利用基层卫生资源,体现互助共济、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基

本原则。

二、参合人员范围的界定

以家庭为单位,凡属新疆户籍或新疆外埠农村户籍,在疆内农村地区居住期满5年以上,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或以农林牧渔业生产为谋生手段且尚未纳入任何社会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人员及其子女可参加新农合。

鼓励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确有困难的,可以自愿选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户籍所在地的新农合。

三、运行及筹资时间

新农合运行为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新农合个人筹资时间原则上为每年7月开始征缴下一个人参合费用,每年12月20日结束,当年12月25日前,要将下一农牧民个人参合缴费、民政和社会团体等代缴农牧民个人参合费用全部足额划入各统筹地区新农合基金财政专户中。特殊情况,农牧民个人参合缴费最晚可延至下一2月底。各新农合统筹地区财政部门、卫生部门、新农合经办机构最晚不迟于下一3月5日前共同完成农牧民参合统计汇总工作。

各地(州、市)、县(市、区)按规定安排的新农合补助资金要在每年3月底前全部划入各统筹地区新农合基金财政专户中。

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按照“年初预拨,年底结算”的方式在每年5月底前完成当年新农合补助资金的预拨,每年10月底前完成当年新农合补助资金的结算。根据各地截止当年2月底上报的参合人数,自

治区财政补助资金在每年3月底前一次拨付到位。

新农合基金决算时间为每年12月31日。

四、筹资标准

逐步提高地方各级财政补助标准及农牧民个人筹资水平,积极探索建立稳定可靠、合理增长的筹资机制,增强新农合基金抗风险能力。从2010年起,新农合每人每年筹资标准不低于150元,今后随着新农合筹资标准的不断提高,基金的具体分配比例将相应调整。

五、基金用途

新农合基金只能用于参合农牧民医疗费用补偿和自治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定的补偿范围,不得用于应由政府提供专项资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补偿(如计划免疫、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经办机构工作经费和《自治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基本药品目录(2010年版)》、《自治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服务设施及诊疗项目目录(2010年版)》(以下简称“新农合目录”)以外的医疗费用等。

六、补偿模式

从2010年起,自治区新农合补偿模式确定为“住院统筹+门诊统筹”补偿模式,凡实行“住院统筹+家庭账户”补偿模式的县(市、区)必须在2011年前完成补偿模式调整工作。到2011年全区全面普及“住院统筹+门诊统筹”补偿模式。

七、基金分类

基金分三大类:住院统筹基金、门诊统筹基金、风险基金。参合农牧民个人缴费、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对参合农牧民的补助

资金以及其他社会捐助资金全部纳入统筹基金。

(一)住院统筹基金。主要用于对参合农牧民住院可报费用达到起付线标准的补偿、门诊大病(重大慢性病)的补偿以及住院分娩的定额补偿。原则上住院统筹基金占提取风险基金后统筹基金的70%左右,由各统筹地区统一管理。

(二)门诊统筹基金。主要用于补偿参合农牧民普通门诊和一般慢性病可报医药费用的补偿,原则上门诊统筹基金占提取风险基金后统筹基金的30%左右,由各统筹地区统一管理。

(三)风险基金。主要用于弥补基金非正常超支造成的基金临时周转困难等,原则上风险基金要保持在当年统筹基金总额的10%,由各统筹地区地(州、市)级财政部门、卫生部门共同管理。

八、补偿设臵

(一)常规住院补偿 1.起付线

乡镇级定点医疗机构不高于80元,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不高于200元,县级非定点医疗机构为500元,地(州、市)级定点医疗机构为350元,自治区级定点医疗机构为500元,地(州、市)级和自治区级非定点医疗机构为800元。区外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定点医疗机构起付线与区内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起付线保持一致,区外非定点医疗机构不予报销。不得随意取消起付线。

起付线以下为个人自付部分。参合农牧民在同一内在各级定点或非定点医疗机构多次住院的,起付线须重复计算(恶性肿瘤放化

疗的参合患者除外);因患同一种疾病连续转院治疗,不重复扣除起付线,但应扣足各级医疗机构起付线的级差金额。

对持有当地民政部门有效证件的五保户、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在县及县级以下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不设起付线。

区外定点医疗机构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公布的名单为准。2.补偿比例

乡镇级定点医疗机构不低于75%,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不低于60%,地(州、市)级定点医疗机构为50%,自治区级定点医疗机构为40%。各统筹地区可在此基础上对同级非定点医疗机构的补偿比例相应降低15个百分点。区外同级定点医疗机构参照自治区各级定点医疗机构补偿规定执行。对未按规定程序办理转诊手续的参合农牧民的补偿比例相应降低20个百分点。

3.封顶线

从2010年起,补偿封顶线应不低于上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包括常规住院补偿、分娩补偿、慢性病补偿、新生儿补偿、二次补偿等,以每位参合农牧民年内实际获得补偿金额累计计算。

4.其他

(1)保底补偿。参合农牧民在乡镇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后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按规定要求和补偿比例补偿不足50元的,实行最低50元的保底补偿。

(2)中医民族医药补偿。参合农牧民在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使用新农合目录内的中医民族医药、中医民族医适宜技术服务的费用,可在同等补偿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进入补偿范围核算。

(3)基本药物补偿。参合农牧民在乡镇级和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诊使用新农合目录内的国家基本药物(基层部分)的费用,可在同等补偿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进入补偿范围核算;在地(州、市)级和自治区级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使用新农合目录内的国家基本药物(基层部分)的费用,可在同等补偿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进入补偿范围核算。

中医民族医药中属于国家基本药物(基层部分)的,按中医民族医药补偿规定执行。

(4)老年人和计划生育家庭补偿。农牧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和领取计划生育“两证”的夫妇,对其参合后所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补偿,可在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同等补偿比例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此提高补偿比例的优惠政策不可同时享受。

属于五保户、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的农牧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和领取计划生育“两证”的夫妇,可同时享受县(市、区)及县(市、区)以下定点医疗机构零起付和补偿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的优惠政策。

(5)其他。参合农牧民住院期间所发生的院外检查治疗费用按其所住医疗机构等级收费标准补偿。跨住院补偿标准以出院日期为准。

(6)参合农牧民外出务工、探亲、上学期间因病住院的医疗费

用,在提供准确无误的务工、探亲、上学证明等相关手续的情况下,按照同级别医疗机构补偿比例给予补偿。

(二)住院分娩补偿 住院分娩补偿实行定额补偿。

1.正常分娩。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参合孕产妇正常分娩(顺产、正常剖宫产、阴道助产)先执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再执行新农合基金分娩定额补偿300元。原则上正常分娩项目定额补助和新农合定额补偿资金之和不得超过其正常分娩医疗总费用。

2.病理性分娩。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参合孕产妇病理性分娩(如发生产前、产时、产后并发症等)所发生住院医疗费用,先按照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补助,可报费用中剩余部分按同级定点医疗机构疾病住院补偿标准执行,如参照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标准补偿后不足300元的,按照300元予以保底补偿。

3.其他。参合孕产妇因外出打工或探亲访友可在当地确认的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分娩,在年内应持参合分娩产妇的《新农合证》复印件、户口簿(或身份证)复印件、《生育证》(准生证)复印件、《出生证》或婴儿死亡证复印件、住院统一发票、申报单到参合所在地新农合经办机构申请审核,并按住院分娩补偿有关政策执行。

(三)非住院补偿 1.门诊费用补偿

参合农牧民须持《新农合证》在乡、村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诊。慢性病参合患者持《新农合证》和《慢性病就诊证》(由统筹地区统一制定印发)等有效证件在统筹地区经办机构指定的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1)普通门诊医药费用补偿

①补偿范围: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灌肠、换药、小型清创缝合、针灸及拔火罐等常规治疗费;B超、心电图、放射、化验等常规检查费;《自治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基本药品目录(2010年版)》(村级、乡级)内的药品费。

②补偿比例:乡镇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单次门诊费用补偿比例为30%,村级定点医疗机构单次门诊费用补偿比例为40%;乡镇级定点医疗机构单次门诊补偿封顶额为11元,村级定点医疗机构单次门诊补偿封顶额为6元,并实行单处方限量(即每3天享受一次补偿),参合农牧民年内门诊就诊次数不限,村级定点医疗机构每人年门诊补偿封顶额为300元,乡镇级定点医疗机构每人年门诊补偿封顶额为500元。

参合农牧民在乡镇级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诊使用新农合目录内的国家基本药物(基层部分)的费用,可在同等补偿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进入补偿范围核算。

③补偿方式:门诊统筹费用按照“总额预算、定额包干、分期支付、超支不补、绩效考核”的方式,向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支付门诊统筹费用。门诊统筹费用总额预算以乡、村为单位实行一年一定,定额确定后,分期支付。支付前,对乡村级定点医疗机构的用药和收费、服务规范和医疗质量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评估。

④家庭账户补偿模式按现行政策执行。(2)慢性病门诊医药费补偿

①补偿病种:糖尿病(Ⅱ型)、高血压(2期及以上)、脑出血及脑梗塞恢复期、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恶性肿瘤、肾功能衰竭、精神病、克汀病、结核病、包虫病、布鲁氏杆菌病。

②补偿范围:适用于治疗慢性病所需的医疗费用及《自治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基本药品目录(2010年版)》(乡级、县级)范围内的药品费。

③确诊程序:患者向统筹地区经办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地、州、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有效疾病诊断证明书和相关检查报告,经统筹地区经办机构审核登记并报同级卫生部门批准后,发放《慢性病就诊证》。

④一般慢性病补偿比例:不设起付线,由指定慢性病医疗机构即时结报,按其可报医疗费用的40%进行补偿,全年累计封顶线为2000元,与普通门诊就诊费用分别计算,资金从门诊统筹基金中支出。一般慢性病的补偿内容不得与普通门诊补偿内容重复累加。

⑤重大慢性病补偿比例:恶性肿瘤患者门诊放化疗、尿毒症患者门诊透析的大额门诊治疗和苯丙酮尿症患者食疗的医疗总费用,比照同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规定执行,每半年结报一次,资金从住院统筹基金中支出。

⑥克汀病和结核病先兑付项目补助资金后,剩余部分再按照规定兑付新农合补偿基金。

⑦慢性病人门诊和住院补偿全年累计不得超过当地规定的住院封顶线。

2.健康体检(1)健康体检对象

新农合健康体检对象(受检者)是指上个新农合运行内未得到任何住院和门诊补偿的参合农户,以户为单位每户推荐一人参加健康体检,也可结合当地实际,在参合农牧民中确定特定人群。

(2)健康体检时间、方式

健康体检原则上在参合的下一进行。可以采取常年健康体检与集中健康体检相结合的方式。常年健康体检是指受检者在健康体检内自主选择时间到指定医疗机构接受体检;集中健康体检是指受检者在规定时间内集中在指定医疗机构内接受体检,也可由指定医疗机构提供上门体检服务。

(3)健康体检资金使用

健康体检资金原则上利用家庭账户或门诊统筹当年结余资金,也可积极争取政府提供健康体检专项资金。承担健康体检任务的医疗机构应对受检者给予一定的费用减免和优惠。

(4)健康体检项目

合理确定健康体检项目,在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三大常规检查等基础项目检查的基础上,受检者还可以从血糖、肝功能、胸透或胸片、心电图、B超(肝胆脾或肾脏膀胱前列腺或子宫附件)、妇科常规检查、血液生化检验、传染病检测(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项

目中自主选择至少四项以上的检查项目,健康体检项目原则上要一次查完。

医疗机构要为受检者建立健康档案。建档工作严格按照卫生部《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规范(2009版)》执行。

(5)健康体检经费拨付

根据确定的新农合健康体检项目的收费标准,结合医疗机构提供的优惠条件,合理确定新农合基金支付标准,原则上收费标准应让体检服务的供方、需方和支付方均能接受。

体检工作完成后,新农合经办机构对医疗机构开展新农合健康体检的情况进行认真核查,并将体检机构、受检者名单、体检项目、体检费用等公示,公示期间无异议或举报的,方可将健康体检经费拨付医疗机构。禁止从新农合基金中预算安排资金或预拨的方式,将健康体检资金直接划拨给体检医疗机构。

(6)其他

实施健康体检,应视各统筹地区门诊统筹基金结余情况而定,但应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中提出的居民健康档案和健康体检工作相互衔接。

(四)其他补偿 1.特殊重大疾病住院补偿

在新农合运行内,对患有重大疾病的参合农牧民除享受常规住院补偿外,还可享受新农合统筹基金给予的大病补偿。

(1)补偿范围。在新农合运行内,参合农牧民住院符合新

农合住院病种,其单次住院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超过4万元(含4万元)的,属于大病补偿范围。

(2)补偿标准。各地可根据当地新农合基金筹集和使用的总体情况,采取住院可补偿医疗费用中未予补偿的住院医疗费用按25%的比例一次性补偿,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最高补偿不超过当地规定住院补偿封顶线,不抵顶常规住院补偿应得部分。

(3)补偿方式。参合农牧民住院终结,持《新农合证》、户口薄(或身份证)、住院诊断证明、住院统一发票、住院医疗费用清单到所属统筹地区新农合经办机构办理大病补偿申请手续。凡符合条件的,应开展即时补偿。具体实施办法由各统筹地区自行制定。

2.新生儿补偿

新农合筹资时未出生的新生儿在产后10日(含10日)内因疾病住院而发生的医药费用应纳入补偿范围,新生儿出生10日后因患疾病所发生的住院费用在新农合运行内不予补偿,鼓励孕产妇为即将出生的孩子提前缴纳参合资金。

3.二次补偿

在新农合运行内,新农合统筹基金结余率(不含风险基金)预计在20%以上的,可对新农合运行内已发生住院补偿的参合农牧民实行二次补偿。

(1)补偿范围。凡在新农合运行内,参合农牧民发生住院补偿但累计住院补偿费用尚未达到规定封顶线的参合农牧民(重大慢性病、住院正常分娩补偿除外),均属二次补偿范围。

(2)补偿标准。对参合农牧民住院可补偿费用按比例进行二次补偿。具体为,参合农牧民第二次补偿应补金额=参合农牧民第一次住院时应补偿的费用×本内新农合统筹基金预计结余总额÷本内新农合统筹基金预计补偿总额。

(3)补偿规定。凡在新农合运行内,第二次补偿费用与原来已得到补偿费用的总和不得超过规定封顶线;多次住院已获得补偿的参合农牧民,二次补偿时只按照第一次住院可补偿费用计算;对享受保底补偿的,若第二次补偿已超过原最低补偿标准,按第二次补偿金额减去已发的最低补偿额进行补偿。二次补偿的比例视资金结余情况而定。

(4)二次补偿不作为经常性补偿项目,是否进行由各统筹地区视新农合统筹基金运行情况而定。

九、服务规范

(一)各统筹地区要本着便民利民、就近就医的原则,尊重参合农牧民就医的自主选择权。参合农牧民在自治区范围内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诊,要做到“自由选择、自主择医、登记备案、即时结报”。参合农牧民在邻近的其他县级、乡镇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可以按照本统筹地区内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同等待遇给予报销,邻近县级、乡镇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要接受参合农牧民所在统筹地区新农合经办机构的监督检查。参合农牧民患者转往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要严格按照《自治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转诊转院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二)各地要严格执行新农合目录,将新农合目录内的药品、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纳入补偿范围,不得再自行另行制订新农合补偿目录。

各级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控制自费药品、自费检查项目的使用和自付医药费用占总医药费用的比例。县(市)及县(市)以下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目录外药品和诊疗费用占医药总费用的比例不得超过10%,县(市)以上定点医疗机构不得超过15%;县(市)及县(市)以下定点医疗机构,使用新农合目录外药品的金额应控制在其药品总费用的10%以内;县(市)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应控制在25%以内。对定点医疗机构超范围、超标准诊疗发生的不合理费用,一经核实,由定点医疗机构自行承担。各级定点医疗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并落实对参合农牧民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

(三)积极开展单病种定额付费或限额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与创新。各统筹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新农合经办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可以选择常见病种开展试点,逐步扩大病种。按照医疗成本确定病种收费价格,合理确定病人自付和基金支付的比例。要加强对病种确认和出入院标准的审核和管理。禁止各级医疗机构采取“诊断升级”或“小病大治”等办法,抬高单病种病例的费用。从2010年起,逐步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地(州、市)及以上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补偿费用即时结报服务工作,利用2年时间实现参合农牧民在全区自治区级和地(州、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出院实现即时结报医疗费用的目标。

十、有关说明

(一)本补偿办法从印发之日起执行。各地应结合本补偿办法,积极调整当地实施方案中的各项补偿规定,以期达到本补偿办法规定的各项既定要求。

(二)各地在调整当地实施方案中的各项补偿规定时,要遵循绝对与相对统一的原则,即县级以上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各项补偿关键指标要严格执行本补偿办法的规定,县(市)及县(市)以下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各项补偿关键指标允许在本补偿办法规定的统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正浮动。

(三)各级财政和农牧民的筹资标准提高时,本补偿办法中的相应补偿条款将及时更新和调整。

合作牧区 篇5

1.1 评价方法

选用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对新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运行效率进行评价。DEA方法是根据多项投入指标和多项产出指标,利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对不同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1]。

自1978年“CCR”模型建立以来,有关DEA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应用领域日益广泛。从生产函数角度看,CCR模型是用来研究具有多个输入、多个输出的“生产部门”同时为“规模有效”与“技术有效”的十分理想且卓有成效的方法。R.D.Banker(1984)等从公理化的模式出发给出了一个刻画生产规模与技术有效的DEA模型———“BCC”模型,利用BCC模型可以判断规模收益状况。基于DEA方法及其优越性,Fare等学者将Malmquist指数从理论指数变成了实证指数,并对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变动[2]。与其他统计方法相比,DEA方法可以在不需要给出投入产出数理函数关系和权重假设的前提下,仅利用投人产出的观察数据,就能给出综合的标量值,以此评价不同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程度。评价对象可以从企业扩展到地方政府部门、学校、医院等具有相对一致特征的同类型部门或单位[3]。因此,选择使用DEA方法,并分别利用CCR模型、BCC模型与Malmquist指数法对新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整体运行效率进行分析与评价。

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利用DEA方法对新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运行效率进行评价,其评价对象为新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效率,所选取的决策单元为新疆13地州,包括东疆的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北疆的乌鲁木齐地区、昌吉州、伊犁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州;南疆的巴州、克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的选择依据主要是考虑从人、财、物三个维度全面反映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的投入与产出情况[4,5,6]。根据已有研究以及新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实际运行情况,选取了筹资总额、医疗人员数、每万人床位数、地方财政支出补偿额等指标作为效率评价的投入指标,选取补偿总额、住院补偿额、总受益人次、门诊补偿人次、其他补偿人次等作为效率评价的产出指标。从投入指标可以看到,筹资总额、床位数以及医疗人员分别反映了各地州在资金、资源与人才方面对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实际投入情况,而地方财政支出补偿额作为新农合筹资的重要来源之一,各地州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水平差异,特将其纳入考虑。从产出指标看,以补偿总额与补偿总人次为主,其中补偿又具体分为门诊补偿、住院补偿与其他补偿等,故将其以资金或人次的形式纳入进指标体系中。

1.3 评价结果分析

利用CCR模型计算出2013年新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技术效率,然后利用BCC模型计算出纯技术效率,两者的比值就是规模效率。从技术效率看:2013年新疆各地州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技术效率均值为0.967,高于均值的有8个地州,占到61.5%。技术有效的地州有7个,分别是东疆的吐鲁番地区,北疆的伊犁州、塔城和阿勒泰地区以及南疆的阿克苏、喀什与和田地区,对于这7个地州的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运营来说,除非增加一种或多种新的投入,或者减少某些类别的产出,否则现在有产出不会再增加,表明其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投入要素组合合理;其余地州(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昌吉州、博州、巴州、克州)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技术效率小于1,表明投入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见表1。

表1 2013年新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运行效率评价结果

从纯技术效率看,总体上13个地州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纯技术效率较高,说明其利用现有技术的能力都比较强,能在减少投入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产出水平,即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日常管理和操作技术水平是比较高的。在技术无效的6个地州中,哈密、乌鲁木齐、博州、克州这4个地州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纯技术效率为1,即这4个地州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无效是由规模效率无效造成的;昌吉州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纯技术效率值大于规模效率值,说明其无效更多是由规模无效造成的;而巴州的纯技术效率值小于规模效率值,说明其无效更多是由于技术无效引起的,即日常经营管理与运营操作水平等技术原因,因此应当考虑改变管理策略、提升管理水平。

从规模效率看,2013年新疆13地州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规模效率均值为0.973,低于纯技术效率均值,劣于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有效的仍为吐鲁番、伊犁、塔城、阿勒泰、阿克苏、喀什与和田地区这7个地州。从规模报酬看,7个技术有效地区的规模报酬不变,达到最佳规模状态;乌鲁木齐、哈密地区、博州与克州四地为规模报酬递增,表明如果增加投入,其产出增加的比例将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因此这4个地州的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应在现有规模条件下,进行集约化管理,重视医疗人员的质量建设和高水平管理人员的培养;其余2个地州(昌吉州、巴州)的规模报酬递减,说明在投入方面存在较大增长空间,因此应通过增加投入来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达到规模报酬不变的最佳状态。

1.4 投影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新疆各地州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投入与产出的不足或冗余情况,对各决策单元在前沿面上进行投影分析。分析发现:昌吉州与巴州存在投入浪费或产出不足的情况。

投入方面,昌吉州与巴州均在筹资总额、医疗人员、每万人床位数与门诊补偿人次上均有冗余,表明未能充分利用资金、人力等资源,存在较大浪费。从冗余资源占目标值的比例来看,昌吉州行与巴州行的冗余主要在于医疗人员人数。因此,适当减少投入,精简人员,可以增进整体效率。

产出方面,昌吉州与巴州的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均在住院补偿金额、受益总人次与门诊补偿人次上存在不足。从当前值与目标值的差距比例来看,昌吉州行与巴州行的不足主要在于补偿人次上。昌吉州受益人次应该比现在增加19万人次,巴州次应该比现在增加23万人次。

表2 投影分析结果

1.5 Malmquist指数动态分析

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进一步分析2008-2013年新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运行效率在时间纵向上的动态变化。见图1。

图1 新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运行效率的动态变化

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看,新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近年呈现出下降态势,而且数值低于1,说明考察期内的新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运行有效性有所降低。

从技术效率变动看,新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技术效率变动在1附近,纯技术效率变动与规模效率变动基本与其一致,说明近年新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运行效率的维持主要是由自身经营管理与规模效应贡献的。

从技术进步看,技术进步即生产有效性前沿的外移,大多时期内均低于1,是整体运行有效性降低的主要原因,说明新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创新能力不足。

2 结论

2.1 从东疆、北疆与南疆的横向比较上看,新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运行效率呈现出较明显的非均衡现象

东疆地区,吐鲁番地区优于哈密地区;北疆地区,除了伊犁州外,其余地州的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运行效率都没有达到最优,存在提升空间;南疆地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整体运行效率相对较好。新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处于非均衡的原因包括:地方财政支出对南疆的补偿力度最大、近年的医疗资源支持最多,政策的倾斜与支持有力地保证了南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运行效果;北疆地区,虽然经济与医疗资源集中,但农牧区居民对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的需求较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医疗卫生条件较好的市级医院就医,反而给该地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运行带来了压力。因此,新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未来发展更应该考虑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2.2 从时间上看,近年来新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运行效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技术进步缓慢

新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从整体上应提高创新能力,借鉴国内外经验,在运营、管理、机制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明显提高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运行效率。此外,还发现部分地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运行效率呈现出不同特征,个别地区需要对其优化调整,达到最佳规模收益状态。具体包括:(1)吐鲁番地区、伊犁州、塔城和阿勒泰地区以及阿克苏、喀什与和田地区等7个地州的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投入要素组合合理,并得到了充分利用,运营取得了较好的绩效,已经达到了最佳规模状态。这7个地州可以与国内更为领先的地区相比较,找出差距,实现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技术与规模有效。(2)哈密、乌鲁木齐、博州、克州、昌吉州与巴州这6个地州的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运行效率没有达到最佳。其中,哈密、乌鲁木齐、博州、克州与昌吉州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无效主要是由规模无效造成的,应该优化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实现规模适当;而巴州更多是由于日常经营管理与运营操作水平等技术原因,因此应当考虑改变管理策略、提升管理水平。(3)从规模报酬上看,昌吉州与巴州这2个地州的规模报酬为递减,在医务人员人数方面存在冗余,因此,应在现有规模条件下,进行集约式管理,控制规模扩张,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劳动力利用效率;乌鲁木齐、哈密地区、博州与克州为规模报酬递增,表明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投入来增加产出,如适当增加医务人员数量、投入更多的固定资产等。

参考文献

[1]马立杰.DEA理论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7.

[2]颜鹏飞,王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55-65.

[3]李美娟,陈国宏.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工程科学,2003,6:88-94.

[4]王炳伟,魏晶晶,彭永,等.新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补偿模式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09:18-20.

[5]阿不都克里木,王,赵立全,等.新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划分、补偿方式的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06:11-14.

合作牧区 篇6

关键词:牧区小班化,观念,小组合作,竞争,参与,评价

牧区小班化教学倡导尊重牧区学生个体差异, 根据牧区每个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教学。牧区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笔者根据自己经验,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牧区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观念的改变

新课改下主导全面提高牧区学生语文素质, 语文课程应培育牧区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牧区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牧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深广, 牧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化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牧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牧区教师在新课改理念下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模式, 充分发挥牧区学生的主体性, 充当牧区学生的引导着、领路者、指引者,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牧区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关注牧区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牧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激发牧区学生的主动求知意识和进取精神,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构建牧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1.牧区小组的组成。组建学习小组, 在分组前要充分了解每个牧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个体差异, 根据牧区学生比例, 基础知识的好坏, 学习能力优异, 特长爱好等合理分配, 选出一个素质较全面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组长要能力较强、学习较好, 并且乐于助人, 有合作精神的人担当。分组完成后, 牧区教师先要注重培养组员之间学会合作, 仔细观察各组的表现, 并从中找出示范;要注重培养组长管理、组织的能力。设置轮流当组长的机制, 以便每位学生都有展示他们领导和组织能力的机会, 都能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这样, 既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 也可增加学生合作的信心。

2.做好牧区小组合作的培训工作。小组确立下来后, 并不是就完成了任务, 小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进步, 可以有效的帮助牧区学生学习, 这才是最终目的。小组建立完成后, 牧区教师要统一的对小组进行培训, 点拨出需要注意的事项, 小组构成和内部调动的计划方针, 如:规定出具体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根据不同小组的不同成员间的学习差异, 制定出针对于这个学生的学习计划 (这个计划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补充完成, 教师适时的进行指导即可) ;小组之间的评分标准;小组的评选方式等一系列具体的实施内容。为了更快的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友好合作, 每个小组详细的学习目标计划由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完成。

3.牧区小组重组。牧区小班化后班级学生成员人数并不多, 组成小组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 小组成员之间就会产生默契, 每个小组也会出现差异, 有的小组就进步飞快, 有的则稍微差一点。牧区教师要组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并且进行小组的重组, 打散以前的小组构成, 对学生近期学习、心理等状况作出新的评估, 组成全新的小组。

三、牧区小组合作学习具体实施策略

1.牧区朗读时小组合作学习。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可以要小组之间合作学习, 例如:初读课文时, 可以要小组成员独自阅读, 其余成员倾听, 等这个学生阅读完后, 指出他读错的字、句, 并及时纠正, 以此循环, 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在理解课文时, 可以要牧区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进行文本的阅读, 这样就避免了朗读指导的机械性、模仿性。检查背诵的情况可以先通过小组间进行查阅, 再由老师来最终检验。

2.牧区口语交际时小组合作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锻炼牧区学生优秀的口语交际能力, 是语文课程重要的目标之一。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 需要牧区学生多开口, 多表达, 敢说, 敢读, 需要牧区学生间相互的合作。语文课文中会有对话形式的课文, 在学习此类课文时, 可以要牧区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 每个人扮演文章中不同的角色, 对课文进行阅读, 培养牧区学生之间的配合能力和凝聚力。读完课文后, 经过小组讨论, 要牧区学生进行复述,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 并可以做一些课外延伸, 把自己看过、读过的内容和全班同学分享, 开阔牧区学生眼界。

四、进行牧区小组评价, 增强竞争意识

有竞争才有提升, 有压力才会有动力。牧区教师要及时的了解小组的学习状况, 并做出对应的评价, 对进步多的小组进行表扬, 对于一些不太上进的小组恩威并施。牧区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素质还不完全, 牧区教师应适当的进行评价。学生都有虚荣心, 都不甘落后, 恩威并施的教学“手段”, 可以有效的刺激学生向上的积极性, 达到提高牧区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耀华.享受合作学习的快乐——以“合作性学习小组”进行小班化语文教学的尝试.[J]新课程 (教研) .2010 (10) .

合作牧区 篇7

在少数民族牧区, 畜牧业是当地的主导产业, 也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放牧经营是当地的主要的养殖方式, 一般以家庭为单位, 进行分散养殖。目前, 由于草原生态恶化, 西北各牧区执行牧民定居计划, 圈养正在成为主要的养殖方式之一。根据作者在宁夏自治区西吉县和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实地考察, 仍然是以圈养养殖方式。分散放牧也由于地理距离遥远, 交通不便, 其疫情处理的难度大, 防疫工作的成本高。而在新建定居区内圈养的情况下, 由于畜圈的选址和设计缺乏科学性, 卫生管理工作不到位, 防疫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牧区的动物防疫体系是由兽医管理体制、防疫队伍与基础设施三方面组成的, 是一个以行政机构为核心、以兽医官制度为基础、以技术支持为保障的有机整体。[1]在组织机构上, 采用的是县、乡、村的三级垂直管理防疫体系。具体来说, 县、乡政府实行了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制和县兽医技术人员包乡 (镇) 、乡兽医技术人员包片、村级动物防疫员包村的办法。在人民公社时期, 村级组织 (大队) 具有组织生产的功能, 这种体系承担了大量的农村动物防疫工作, 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爆发。但是自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 村组织的生产组织功能削弱甚至丧失, 县乡动物防疫机构缺少与养殖户的沟通和联系, 因此农村动物防疫体系也存在“网破、线断、人亡”的局面。

针对以上问题, 政府对牧区动物防疫体系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一是增加了对防疫体系的资金和资源的投入, 用于基础防疫设施的建设;二是加强了防疫队伍的建设, 吸纳大学生进入防疫队伍, 增加村级防疫员的薪酬;三是明确了县乡村各级政府的责任等。然而, 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动物防疫体制, 牧区防疫体系仍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二、多中心理论视角下少数民族牧区现行防疫体系存在的问题

1.单中心治理环境下少数民族牧区动物防疫的困境

关于我国牧区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术界和从事实际工作的政府官员, 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蔡金山 (2004) 指出兽医体系建设中, 人员编制少, 兽医专业队伍素质低, 缺乏较高学历的专业人才;[2]梁碧军 (2004)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在散养的养殖方式下, 养殖户对防疫不重视, 不愿意花钱搞防疫;[3]西吉县兽医工作站的苏小平指出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着工作经费缺乏, 免疫程序得不到认真组织实施的问题;[4]青海省贵德县兽医站的万成亿认为, 防疫工作组织化程度低, 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得不到充分利用, 难以提高群众齐抓共管的防疫责任意识。[5]

作者认为, 以政府防疫部门作为单一供给主体的自上而下的防疫体系, 是形成我国牧区动物防疫工作问题的根本原因。基层反映的各种问题, 是单中心治理困境的具体表现。

2.单中心治理环境下现行防疫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是动物防疫产品需求与供给不匹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主要由政府供给, 表现为公共资源配置权力的单极化和单向性。基层政府接受上级指令, 然后向下级发布行政命令, 以一种非协商的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因此, 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质量完全由政府的工作能力、上级政策导向甚至是部分官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及道德水平决定。结果是, 一方面基层政府的工作压力大;另一方面, 农村公共服务不能惠及所有农户, 政府提供的不是农户需要的, 农户需要的政府没有提供。这种体制缺陷表现在牧区动物防疫事业上就是防疫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增加收入, 目前西北地区的牧区养殖品种迅速增加, 养殖户对于防疫产品的需求种类逐渐增加, 需求日益多样化。但是, 为了获取上级的支持, 基层防疫部门只对上级部门负责, 而偏向于以短期、见效快的方式供给, 忽视了养殖户的需求变化。比如, 基层防疫部门一般是接受上级指令, 只抓春秋两季的重大疫病强制免疫工作, 基础防疫工作还留有很大的空白, 新品种牲畜、新补牲畜和新生牲畜的防疫工作一般是由养殖户自己承担。

二是缺乏养殖户的参与, 动物防疫漏洞较多。推行健康养殖是防疫工作的基础, 是提高饲养动物抗病防病能力的保证。因此, 牧区的动物防疫不仅仅包括疫苗注射一项, 而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牲畜养殖生产和销售的全部环节。比如, 按照健康养殖的要求, 牧民在养殖中应达到畜圈明亮干燥, 喂养设施配套的整体要求;[6]要对有病和病死的动物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定期彻底清理舍内灰尘、赃物。[7]这样, 牧区的动物防疫就需要基层工作人员到牧区去宣传牲畜的防病防疫知识, 也需要养殖户自发自愿地参与到防疫工作中去。

我国西北地区的牧区, 地广人稀, 居住分散,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面对分散在草原上的成千上万的养殖户, 进行牲畜防疫的知识宣传、培训、咨询, 以及新品种的示范, 疫苗注射, 成本很高。县乡两级政府的防疫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和运行经费, 都难以满足需要。

三是政府的动物防疫产品供给缺乏监督机制, 效率较低。由于缺乏竞争和利润的激励, 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中往往缺乏改善管理的动力。我国的动物防疫管理体制不完善, 从中央政府到省、市、县的农业、商务和卫生部门, 分别监管饲养、屠宰和卫生, 存在着条块分割、分段管理和多头管理等现象, 严重影响了防疫产品供给的效率。基层防疫人员在上级的考核压力下, 往往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工作, 搞形式主义, 走过场, 防疫知识的普及宣传不到位, 防疫质量和防疫覆盖率差强人意, 许多地区存在疫病的谎报和瞒报现象。

三、合作社参与的多中心防疫网络模型构建

1.决策层面的合作网络

单中心的供给模式决定了其他主体没有合适的渠道表达其利益, 因此, 多中心的动物防疫网络首先要建立起决策层面的合作网络。在这个网络内, 各个主体的利益相互交错牵制, 彼此沟通意见, 每个主体既尊重其他主体的利益, 又能对自己的利益诉求进行充分表达。在政府、市场主体与畜牧合作社构成的社会化动物防疫体系中, 政府拥有制定政策规章以及发布行政命令的权力, 并且掌握着大量的防疫资源;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畅通的市场信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畜牧合作社连着防疫的主战场农村和广大养殖户, 能够有效率地整合养殖户对牲畜防疫的多元化需求。三个主体之间相互协商, 彼此信赖, 同时又相互制约, 养殖户对防疫产品的种类以及如何获取防疫产品也有了选择权和支配权。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了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社会化、分权化和合理化, 还能够增进各方对决策的理解、配合和执行, 从决策层面推进农村动物防疫事业的健康发展 (见图1) 。

2.防疫产品及服务供给层面的合作网络

在决策网络中, 各方的利益得到了有效的表达以后, 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机制使得利益的诉求得以实现, 这个网络就是防疫产品及服务的供给网络。政府、企业与畜牧合作社构成的动物防疫供给网络, 三个主体能够发挥各自的组织优势:政府疫病监控部门负责疫病的监督与检测, 处理突发重大疫情, 执行监控与监督的职能;兽药、疫苗等防疫产品的生产通过招投标的形式交由企业生产, 并由兽医药品检查部门进行质量监控;日常的动物疫病的处理通过养殖企业聘用执业兽医或由具有执业兽医资格的专门私人机构来承担, 由政府兽医局定期审查资格, 并通过特殊行业的政府补贴等形式给与支持与扶持;畜牧合作社提高了分散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 与广大养殖户紧密相连, 最能代表养殖户的利益, 能够快速全面地了解养殖户对防疫产品的需求以及实际生产中养殖户所面临的防疫问题, 并迅速做出反应。同时, 畜牧合作社还可以集中养殖户中的防疫经验和技术供所有社员共享, 而在内部处理一部分疫情 (见图2) 。

七、初步结论

“合作性的组织间网络已经成为公共服务传递的普遍机制”。[8]本文试图构建“政府防疫部门+防疫产品生产企业+畜牧合作社”三个主体构成的牧区动物防疫的网络模型, 以有效地克服目前的以政府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防疫体系的缺陷。在这个新型的网络体系中, 每个主体都拥有一定的资源和权力, 随着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关系和信誉、信任、互惠的增长, 各个主体能够在合作中扬长避短, 创造单个中心所没有的功能, 为解决依靠单个组织无法解决的事务提供了可能性。这个社会化的防疫网络将畜牧合作社以及企业纳入动物防疫服务的供给主体中, 通过各主体之间的合作、互动、制约, 合理定位各自的角色, 优势互补, 从而以最佳的规模和最低的成本提供最为优质的防疫服务。

摘要:在以散养为主的少数民族牧区, 现行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中心”防疫体系存在着政府失灵的缺陷。本文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牧区进行考查, 以多中心治理的视角分析了牧区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构建“政府防疫部门+防疫产品生产企业+畜牧合作社”三个主体构成的牧区动物防疫网络系统的建议方案, 以提高牧区动物防疫的效率, 促进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西北少数民族牧区,畜牧合作社,多中心治理,网络模型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 (2004~2008年) [Z].北京:2006-12-14.

〔2〕蔡金山.基层兽医防疫体系现状和服务机制研究——青海省泽库县案例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4.

〔3〕梁碧军.动物防疫体系现状及影响农户采纳防疫技术的因素研究——广西龙州县的案例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4.

〔4〕苏小平, 吴登刚, 张胜利.谈农村动物防疫工作[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2) .

〔5〕万成亿.农村分散畜禽防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畜牧兽医杂志, 2009, (04) .

〔6〕毛光春, 田应强.余庆县推行“动物防疫日”制度初探[J].农技服务, 2009, (01) .

〔7〕徐建平.养禽场动物防疫状况调查与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9, (06) .

合作牧区 篇8

关键词:牧区专业合作社,草原畜牧业,运行机制

自建国以来, 合作经济组织从互助组到现在的专业合作社, 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以不同的运行方式存在着。可以说合作经济组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地规范。2006年10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简称《合作社法》) , 于次年7月1日实施, 使中国的合作社走上更为迅速的发展道路。到2010年6月底, 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合作社超过30万家, 比法律实施前翻了一番。预计到“十二五”末, 全国合作社农户成员覆盖面将超过45%。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收入普遍比当地未入社农户收入高出20%以上, 有的甚至高出1倍以上。各界的关注和研究证明, 制度的改革必然带来经济效益, 那么能否有效解决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呢?合作社制度的改革能否为牧区带来所谓的经济“效率”和“发展”?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初期, 都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为发现和研究这些问题, 我们选择了一些标本对其进行剖析。限于时间和条件, 现只提取通过调查取得的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的4个合作社, 就其有关主要情况编列下表:

资料来源:新巴尔虎右旗畜牧局2010年统计报告。

在这4个标本进行分析之前, 鉴于《合作社法》中提到的“同类农产品”这个概念, 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专业”之来源, 也鉴于到目前为止有关法律法规并未就同类农畜产品作出明确界定, 在实践过程中又对大到跨行业的合作社未作任何限制, 因此在本文所提到的“专业”一词的解释为“同类农畜产品”。

一、调查资料分析

(一) 从注册时间分析, 4个合作社全部成立于《合作社法》实施后的两年内。

2008年, 中央财政支持三农的资金为历年增长幅度最大, 所以根据此现象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的观点, 此合作化运动绝非与58年合作化运动相同。那时是行政行为自上而下, 高度合作化是为了农业生产组织程度的高度强化;而现时是属于自下而上的“自发行为”, 成立合作社的重要动力是农牧民合作经济在迎合政策、抓住机遇、与时俱进, 提高经济效率。

(二) 从社员状况来看, 标本1和标本3都是一定范围内的全员入社。

一般而言, 这种全员参与的行动有一定难度, 经过思想教育和领导带动自愿入社。而标本2和标本4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成员经过领头人自愿加入合作社。从组织运行角度看来, 这样组成的社员管理和合作社实际运行会更为繁琐, 没有稳定性。合作社每个成员的需要不同, 有些成员是对生产资料的缺乏, 有些是信息和技术的缺乏。合作社法第三条规定, 社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当合作社的效益不明显或者没有效益的状态下, 很可能引发组织管理上的混乱。总之与其他事物一样, 生产经营方式甚至合作组织的稳定性有助于其整体发展, 必须保证每个成员的生产工作和合作社运行之间的相互稳定发展。

(三) 从经营范围来看, 其中除了标本4是农产品生产之外其余都是畜牧业生产。

就纯牧区而言发展草原畜牧业是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以当地气候和地理特征来看不适合农产品的生产, 从而是否影响生产量和经济效率呢?包玉山教授在《对“三牧”问题的几点新认识》中提到“……在典型的草原牧区无需改良品种, 草原原有牧畜物种本身就是巨大的财富……”。显然, 当地的畜牧品种是经过自然界的优胜劣汰之后留存下来的, 如有改良是否经得起当地多发性自然灾害的考验呢?从此可以看, 出标本1和标本2的经营范围的确定在一定意义上不符合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规律。

(四) 经济效益与政府扶持方面分析, 4个合作社中产生明显经济效益的只有标本4———白音日德苏蔬菜合作社。

据调查该社早已运营、机构完整、运作成熟、有现成市场 (该社的产品有的甚至已销往国外) , 因此是最具前景的一个。但通过简单财务计算来看, 该社2009年利润4.84万元÷营业额1430万元=利润率0.34%, 即便加上社员收入增加额 (假定已返还) 4600元/户×24户=11.04万元, 合计利润为15.88万元, 利润率只有1.11%。这就是享受着减免税、产品运输享受“绿色通道”待遇的合作社的经营成果 (2008年12月23日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年利率为3.33%) 。由于我们没有得到该合作社详细的财务资料, 所以对某些情况只能进行主观推断。政府的扶持方面, 所得政府扶持最高的 (人均所得1.5万) 标本1效率却一般, 那么得到政府扶持的合作社能做出明显效果都具有一定困难, 何况没有得到多少扶持的合作社能做出辉煌业绩必定是困难重重。

(五) 以4个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目标和运行现状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经济组织的目标体系都围绕着经济效益, 但与此同时经济组织的运作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是关键。新巴尔虎右旗是我区纯牧业旗之一, 固然要维护和发展草原畜牧业。那么牧区合作社怎样才能在产业市场化进程中保持高效益可持续发展呢?在4个标本当中唯一的标本3所要达到的目的是, 为牧民提供生产资料的同时保护生态、传承草原文化, 使草原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并使牧民脱贫致富。其他3个标本运行当中只注重经济效率, 忽视经营模式必须相符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

二、关于牧区专业合作社的运行问题的一些建议

牧区专业合作社, 应以为牧民服务以使牧民收益为宗旨, 由社员民主决策、自主管理, 争取外部支持的同时能够自我提升, 实现合作社和社员的共同可持续发展。为此, 通过以上资料分析, 提出关于牧区专业合作社的运行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 牧区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运行上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合作是弱势的组合, 为了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自愿加入合作社。因此合作社必须综合考虑每个成员的不同需求目标实际运作。合作社为全体成员创造生产经营的安全保障体系, 激励每个成员的合作精神, 建立共同的利益目标, 使成员需求与合作社的运行相结合, 成员与合作社成为整体共同稳定发展。

(二) 牧区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必须以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以经济效益为前题, 以牧区经济发展作为长期目标。“蒙古高原自然地理环境不适合于农业生产, 却很适合于畜牧……建立健全适合草原畜牧业的各种市场、市场制度及市场运行机制……我以为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出路和未来在于实现草原畜牧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发展牧区经济、解决“三牧”问题的重点在于草原畜牧业的市场化与产业化, 要通过新的经济组织牧区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来实现。在我国北方牧区, 只有牧民的联合组织才可以抵挡市场和自然灾害的风险, 才能改善牧民生活水平, 使牧民增收。

(三) 最后, 政府必须加大支持力度, 鼓励合作社的运行。以目前的现状来看, 政府的扶持过于单一, 基本是财政拨款的形式。在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中, 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实施的财政力度是有限的, 因此政府对专业合作社不仅要加强扶持力度, 还要使扶持方式变为多样化。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出发, 建立健全保险业务。不能局限于个人保险、财产保险, 还要进一步地建立健全整体专业合作社的相关保险业务, 为合作社创造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竞争的后期保障。其次, 合理利用市场机制的运行, 适度干预合作社的运行发展。对合作社的运行也应实施优胜劣汰规则, 并按照合作社及所报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评价后择优而扶。

就牧区而言, 专业合作社可以说是制度改革当中的“新”的经济组织, 这里所指的“新”是运行模式、经营方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选择正确的运行模式、经营方法以及确定适合客观条件的经济发展方向最为关键。坚持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完善牧区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 快速发展牧区经济, 提高牧民收入, 达到共同致富, 不仅仅是解决目前“三牧”问题的核心, 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内容。

参考文献

[1]包玉山.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历史与未来[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3, (7) .

[2]包玉山.对“三牧”问题的几点新认识[M].建国60周年与中国民族经济发展——全国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经济学联席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0 (.7) .

[3]傲任其.牧区合作经济发展中的制度与政策思考[J].北方经济, 2008 (5) .

[4]吉·特木尔主编.新巴尔虎右旗畜牧业志[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4 (.8) .

合作牧区 篇9

(1) 一般资料。本研究收集并整理2012-2014年呼图壁县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 (以下简称新农合) 统计分析报表等相关资料。

(2) 研究内容。2012-2014年本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情况, 包括参合情况、基金筹集、住院补偿资金流向、人员受益等指标。

(3) 研究方法。采用Excel对相关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新农合参合情况

表1显示, 该县“新农合”参合率自2012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个人筹资标准2012年为50元, 2014年提高至80元时, 并没有因个人筹资标准的提高而影响农民参合积极性, 参合率仍然处于上升趋势。2014年全县新农合覆盖贫困人口2314人, 其中五保户人口321人, 贫困人口参合率达到100%。

2.2 基金筹集情况

为使更多农村居民得到基本医疗保障,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 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快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进度, 在这一方针政策下, 呼图壁县从2005年起开始实行“新农合”制度, 加大对“新农合”的投入力度, 统筹基金采用农牧民个人缴纳、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补助的方式筹集, 至2014年, 各级财政补助逐年上升, 筹资总额达3517.87万元, 人均筹资额增至456元 (见表2) 。筹资总量逐年上升一方面是由于参合人员增多, 其次是由于各级筹资主体筹资标准提高。今后随着新农合筹资标准的不断提高, 基金的具体分配比例将相应调整。

2.3 新农合基金使用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 2012年呼图壁县新农合基金实际支出1794.32万元, 支出比例88.95%, 住院总补偿额1754.72万元, 门诊总补偿额仅39.6万元 (见表3) 。至2014年, 新农合基金支出较往年涨幅较大, 主要原因为:一是大病支出;二是基金支出中有部分是2013年住院补偿资金在2014年支出。住院补偿、门诊补偿都有较大幅度的增涨, 占资金总额逐年递增, 体现了新农合“以大病统筹为主, 适当兼顾小病”的宗旨, 达到了新农合“低水平, 广覆盖”的基本目标, 将有限的基金优先保障基本医疗, 使更多的参保人受益。

2.4 一般住院补偿资金流向情况

住院实际补偿比是衡量新农合实施效果的最直接、最根本的指标, 直接反映新农合的补偿水平和参合农民的受益水平, 实际补偿比越高, 说明新农合保障能力越强, 农民受益程度越高[1]。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偏低不仅影响参合农民的受益率, 也会影响参合农民的积极性, 并最终影响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2]。

表4显示, 至2014年, 本县住院实际总补偿率达55.45%;各级医院的实际住院补偿比呈上升趋势, 其中县乡两级实际住院补偿比均上浮, 而县外较2013年有所降低, 主要原因是县外医疗机构自费率较高, 致使全县实际住院补偿比不达标。

2.5 参合农民受益情况

2.5.1 参合农牧民就诊人次情况

至2014年, 全县参合农牧民累计受益125238人次, 较2013年增加18202人次, 涨幅达17% (见表5) 。

2.5.2 新农合住院就诊流向

从住院人次来看, 至2014年, 参合农牧民在县外医疗机构就诊率逐年上升, 而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就医比重有下降趋势, 尤其是县级医疗机构 (见表6) 。

2.5.3 各级医疗机构住院次均费用情况

至2014年, 县外、县级、乡级定点医疗机构次均住院费用均呈上升趋势 (见表7) 。

3 讨论

3.1 取得的成效

至2014年全县新农合参合率逐年提高, 参合农民的就医需求正在逐步释放, 农民参合积极性明显提高。补偿水平的逐年提高, 使受益面不断扩大, 参合农民的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不断改善, 防止了以往农村尤其是贫困人群“小病拖成大病”的现象, 解决了贫困人口的就医问题。

3.2 存在的问题

(1) 2012-2014年度全县新农合基金支出比例逐年增加, 其中, 县外住院补偿基金支出占筹资总额比达到36.26%, 是造成新农合基金严重透支的主要风险。加强费用控制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控制供方, 签订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协议, 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考核, 开展支付方式改革和实施临床路径等措施, 建立费用分析、评估制度, 以此促进定点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逐步形成新农合管理对医疗服务行为的引导和制衡机制[3,4]。二是对需方的控制。加强宣传, 明确参合农民的权利和义务, 通过调整起付线、共付比例、封顶线以及健全转诊制度等, 引导参合农民合理就医, 更多地利用基层卫生资源和基本医疗服务, 避免盲目选择医疗机构和过度利用[5]。

(2) 门诊就诊人次逐年增加。主要原因:一是门诊补偿比例大幅提升, 刺激参合农牧民频繁就医;二是一般诊疗费的执行, 加大了新农合基金的支出, 也造成部分村医受利益驱动, 多开处方、分解处方、诱导农牧民购药现象严重, 加大了新农合基金透支风险。

(3) 住院人次增长过快。造成住院人次大幅增加的原因:一是各定点医疗机构受利益驱动, 小病大治、门诊转住院现象严重, 同时部分医疗机构利益分配机制诱导医务人员不合理收治病人, 过度医疗服务比较突出;二是随着合作医疗工作的不断推进, 住院补偿率的大幅提升, 参合病人就医需求得到最大化的释放, 在给参合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 激发了参合农民的就医需求。

(4) 住院病人、基金流向分布不合理。病员的不合理流动可能与几个因素有关:一是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相对滞后、医疗服务能力不足, 这是造成就医流向不合理的根本原因[6]。二是乡级医疗机构的次均住院费用增长过快。仅从住院人次占比来看, 县外住院人次占总住院人次比呈上升趋势, 而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住院人次占总住院人次比呈下降趋势。说明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满足不了农牧民的就医需求, 这样既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也增加了基金透支风险。

(5) 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次均费用呈上升趋势。

3.3 对策

(1) 加大新农合监管力度, 降低基金透支风险, 切实提高参合农牧民受益率。一是真正实行总额预付制。建立医疗机构自身管控机制, 保障新农合基金合理、高效运行;二是科学制定严格外转病人的措施和方法, 提升县域医疗机构的信心, 降低基金运行成本, 提高农牧民受益率;三是以基金管理为杠杆, 平衡医疗资源, 优化服务, 提升总体医疗服务质量。

(2)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采取一定的行政措施引导医疗机构制定合理的绩效奖金分配机制, 这是促使医务人员合理收治病人, 保证新农合基金安全、有效运行的关键。同时利用一定指标 (如门诊人次与住院人次比、住院次均费用、自费率等相关指标) 控制医疗机构过度医疗服务行为。

(3) 县、乡镇合管办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切实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一是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 提高服务质量, 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正确引导参合农牧民合理就医。二是建立定点医疗机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完善医疗费用分析、评估和通报制度, 把医疗费用上涨幅度、医疗服务质量以及新农合制度执行情况、执行“三个目录”情况、执行转诊转院情况等纳入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考核范围, 考核结果同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和结算费用拨付挂钩。三是要求各定点医疗机构要建立内控制度, 严格住院指征, 将住院病人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加强医疗费用控制, 遏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不断规范自身医疗行为,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4) 继续加强转诊备案制, 严格控制外转率。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满足疑难急诊病人的医疗服务需求。按照“本地医院能够诊治的病人, 不转外地, 转外地需转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原则处理, 让常见病在村, 小病在乡, 大病在县, 疑难重症病人转县外住院诊治, 明确各级医疗机构职能, 形成优势互补, 切实降低参合农牧民的医疗负担。通过降低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的起付线、提高县、乡两级级医疗机构的政策补偿比, 促进住院患者的合理分流[7]。

(5) 着力加强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乡镇级医疗机构医疗救治前沿防线作用, 尽可能地让一般疾病患者留在乡镇卫生院诊治, 使病人流向、基金支出流向趋于正常, 从而有效降低病人医疗费用负担和基金运行风险。

参考文献

[1]祝芳芳, 王章泽, 杨金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实际补偿比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10 (2) :26-28.

[2]谢慧玲, 程晓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状况及住院补偿比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0 (6) :49-53.

[3]宋大平, 王云屏, 汪早立, 等.试论新农合定点医疗服务合同在规范供方行为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 :219-221.

[4]汪早立, 陈迎春, 张全红, 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医疗服务供方管理与费用控制[J].中国卫生经济, 2005 (12) :57-59.

[5]张英洁, 李士雪, 李永秋.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控制的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 2007 (8) :39-40.

[6]许利刚, 尹爱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医疗服务分流的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 :213-215.

上一篇:古诗歌的现代教学下一篇: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