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的机遇与挑战(通用7篇)
CIO的机遇与挑战 篇1
在教育领域开展综合改革, 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是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当前,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 抓住机遇, 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是破解高等教育深层次矛盾的必然要求。
如果说, 以往高等教育领域的单项改革是一首刚劲有力的钢琴独奏曲, 那么,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就如同一曲气势磅礴的交响乐, 而评价就好比是“指挥棒”。
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 一流大学的建设从来都不是靠简单复制取得的, 关键在于制度创新。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涉及长远、牵动全局的重大任务, 具有系统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高校要有信心承担起综合改革历史任务,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建设道路。
“丝路计划”的机遇与挑战 篇2
本期邀请嘉宾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王明志
大连海事大学党委书记郑少南
橡胶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焱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党委书记王涛
深圳南联食品有限公司天津塘沽分公司配餐部经理詹聪
大连海事大学党委书记郑少南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党委书记王涛
深圳南联食品有限公司天津塘沽分公司配餐部经理詹聪
中国储运:海上丝绸之路对于物流业有着重大意义,那么对中国航运业能够促成哪些改变?
郑少南:当前重构海上丝路有利于加强现有的经济网络。建设海上丝路不仅促进中国的伟大复兴,也将成为连线国家发展的良好机遇,充分体现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担当,也将成为海上丝路沿线国和平共赢的新常态。
政企合力是海上丝路开辟途径的坚实基础。国企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实施手段,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国有航运企业,这是我们实现政企合力的坚实基础。海上思路的发展和繁荣需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价值取向,自主运作,以达到互利共盈的目的。但当前阶段,需要政府发挥第一推动的作用。首先应该尽快推动沿线国家自由贸易区域的建立和完善,搭建投资合作平台,加大与沿线国家贸易量,制定优惠的贸易政策,促进贸易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建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帮助国内的企业了解投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情况。构建与沿线国稳定的政治环境,确保企业的长期投资计划不受政治关系环境变化的影响。尤其应当组织力量研究班轮联盟的商业决策对中国经济安全发展利益的影响。
王涛:2013年10月习近平最书记访问东盟国家的时候,提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这对于陷入市场低谷的航运业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应该把握机遇,以全球性的视野,开拓战略格局,充分利用好相关的政策,优化盈利模式,开展技术创新,加强制度建设,打造先进文化。在全球经济格局合纵连横,在全球贸易格局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中国通过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搭建互利共盈平台。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要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建设连接世界新型贸易之路,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大经济版块,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对接长江黄金水道。而通过开辟这一通道,相配套的航运人才、技术、资金等市场要素的交流渠道将得到更大拓展。
詹聪:一带一路计划将国内发展的两大经济带进行了整合,涵盖了陆地和海上,突出了地域优势,为内陆企业、港口城市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能促进对外贸易,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绝对的利好消息。
对中小企业来说,随着这一计划的实施,有关政策面的调整,以及国家的扶持,税收调节等方面的进一步的完善,可以刺激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走出国门。
中国储运:对于落实海上丝绸之 路的战略 构想,企业应从哪些方面进行不断完善与改进?
王明志:对于政府来说,要从改革监管政治环境方面加强完善和建设,而对企业来说,要完善机制,调整结构,依靠加强合作来提高技术水平。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再进一步加强世界合作,相信我们国家能够形成强大的合力。积极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存在的后续影响,紧紧抓住国务院发布促进海运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这样中国整个海运事业的建设会有非常大的改善。
郑少南:海上丝路无疑为构建新网络、打造新格局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海运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一是构建新的海运网络。国务院海运发展意见中要提出完善全球海运新的网络,目前发达国家已经构建了以北美半球为主的海运网络,新的海上丝路建设将聚焦南美半球的新海运网络,使得全球海运网络更加平衡。在境外重要的海运节点拥有以半球为主的海运网络,不仅有利于降低成本,更有利于保障我国战略运输的安全。但同国家发达国家相比,同海上丝路的发展思路相比,中企境外投资的力度还有差距。丝路沿线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东南亚地区可以与海上丝路连接的大中型港口近50个,对中资企业是一个发展的良好契机。二是合纵连横打造新格局。我国海运企业多年来依赖自身发展,难以匹配中国近年来的高速增长。2014年7月,海运市场形成了2M、O3等的四大联盟。这种战略类似于我国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的思想,国企可以充分运用这种战略思想,在即有的运营模式上发挥积极作用,尝试进行并购扩大规模,尝试与上下游企业的捆绑合作,不断丰富运力池联营模式等举措,不断壮大企业力量,形成规模化的市场网络,增强国际竞争力,主动打造海运新格局。
张焱:丝绸之路是一个战略的机遇期,就我们企业来说,整个天然橡胶集中在东南亚,海上丝路核心也在东南亚,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从历史上我们和东南亚就有非常好的地缘关系,有人文合作关系,有经济的互补关系。现在中国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美国双反给行业带来潜在损失和巨大风险,这些都在倒逼中国国内企业走出去,而东南亚国家以原材料优势、人力资本优势成为首选地。未来,无论是原材料的进出口,还是轮胎等橡胶制品的国际出口,都需要强大的海运、物流、供应链体系予以支撑。地区之间的转移,对地区之间的物流业,包括海运都会带来一个非常重大的影响。
王涛:如当前行业系统性风险,一是低速,中国经济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GDP增速放缓成为新常态。二是低位,PMI、BDI和长江航运指数都处低位。
对此我认为,应优化盈利模式,把握航运金融化、金融航运化、的趋势,坚持投资多元化、管理专业化,少拥有、多经营,少有形资源、多无形资源。既围绕产品找市场,做好传统的船舶所有人、船舶经营人,把自有资产的功效发挥到极致,又围绕市场做产品,用少量的自由资产去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整合天下资源,打造行业精品,做资源整合的大师。既重视人财物等有形资源,更注重技术、服务、品牌、人脉、网络、信息等无形资源。要不断开创技术创新。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人与机器相伴成长,第二次机械革命,员工与设备却是相互排斥,这就是软领取代白领、硬领取代蓝领的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世界,国际贸易进入了电子商务时代,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实物流的迅速流动,传统的产品公司将会沦落成新型用户平台公司的附庸。
此外还要加强制度建设。航运企业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资金、项目、技术、设备的竞争,本质上却是组织系统的竞争,是体制、机制、模式、观念的较量。要在目前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变敖冬为冬训。因此应提倡六大机制改革:一是选人用人机制,二是薪酬分配机制,三是考核评价机制,四是监督协调机制,五是企业退出机制,六是经营创效机制。
詹聪:“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从政策面来看,打开了与有关国家贸易往来的大门,会进一步激发国内相关企业走出去的动力。对于一些有区位优势的城市来说,当地的企业也会积极地着手,寻找机遇与计划对接,提升本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
中国储运:践行这一战略构想,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那么,在政策上还有哪些需要调整?企业应该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呢?
王明志:具体来看在促进海运业发展还要有几方面的措施。一是健全运输保障机制。中国的海运贸易量占整个世界的1/3,中国的团队占世界总量现在是8%左右,如果中国的船舶对中国的货物能承载1/3,中国的海企不会是这样的状况,所以要加快建立中国的运输保障机制,特别是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长期的贸易合作来提高我们国家进出口重要物资的保障力度。
二是财税政策这一块,我们跟其他的发达国家和欧洲的海运国家也进行了调研和座谈,进行了对比,觉得我们的海运政策还有不少的方面需要研究和协调。比如说船员的所得税,不少国家采取了级差,甚至有一些是免税的,我们比外国的高得多。企业的所得税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不少的企业采用的是吨税制,我们采用的所得税率又比不少的国家高一些。把世界各个国家的海运企业拉到一个同等的位置上,就可以看出,我们企业税负是偏重的,因此要完善财税政策,另外还要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相关政策。
三是加强行业管理,在行业管理上近几年做了非常大的动作,采取技术手段,积极发布行业信息,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来提高人员素质。
郑少南:海运业是助力海上丝路的强力引擎,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的海运业企业,必须要创新发展。具体来说,一是公共政策的创新。政府应该发挥公共政策引领的先导作用,对海运企业开辟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与东盟、非洲建立关系同盟等等。还应当考虑在海运业安全方面,主导建设一个全球海运业信息交换机制,涵盖传统安全信息和非传统安全信息,以保障海上丝路海运通道的安全。并且应当考虑相关的政策,开发北极航线。二是服务体系的创新,国家应当以自贸区为核心,打造新的服务体系。上海自贸区以及未来发展的粤港澳,打造天津、大连的重要节点服务体系,同时与沿海自贸区体系形成无缝衔接。三是运营模式的创新,2014年有中海捷运阿里巴巴航运的出现,在信息化和大数据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它给海运业带来了新的冲击,目前来说海运业整体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程度不高,但我们处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海运企业必须加快由传统的运营模式向信息化运营模式的转变,才能在竞争中求发展。另外随着行业形式的变化也要不断的创新。四是业内的协同创新,海上丝路战略需要业内各界的有效系统化,凝聚合力、形成联动,政府发挥的是引领作用,相关院校发挥的是智慧和人才开发的作用。
国内市场的挑战与机遇 篇3
航空货运业是一个与国际经济走势紧密相连的行业, 受欧洲债务危机以及美国经济不景气影响, 全球航空货运业陷入低迷期。自2008年以来, 我国航空货运行业整体形势低于预期, “十二五”开局两年均呈现负增长, 如果想要实现“十二五”期间既定的货邮运输量10%的增幅, 那么在2013年~2015年的这三年中, 货邮运输量的年均增幅要达到18%, 就当前市场行情看, 这一目标恐不易达到。
挑战众多
与航空货运货邮运量增长低于预期相对应的则是运力稳步增长。由于刚性订单影响, 虽然整体经济形势低迷, 但大量宽体货机还是稳步交付, 同时近两年不断交付的宽体客机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航空货运的运能。而我国作为全球少有的几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体, 新增的运力有相当一部分都被投放在了我国市场, 其结果是导致我国航空货运市场运能达到饱和的态势。
同时, 国内货航还存在自身实力不强、竞争力较弱等问题, 无论从网络布局、机队规模还是从产品设计、服务能力来看都与国际一线品牌存在一定差距。与此同时, 关联的配套产业如机场货站、监管卡车等达不到要求, 也导致国内航空货运的服务水平相对低下。除此之外, 国内航空货运的IT系统相对滞后, 快递企业和零担物流都能实现的货物追踪查询功能, 在航空公司层面却迟迟未能落实。以国内三大航为例, 其目前使用的IT系统均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之一。再者就国内航空货运市场而言, 货物运输依然以普货为主, 占比在80%以上, 对高附加值产品, 如危险品、活体动物、医疗器械等的“接单”能力非常有限。正是因为这一能力的欠缺, 导致很多高端货源都被外航所把持, 以2012年火热的苹果产品 (NewIpad和iPhone5) 为例, 苹果公司首先与FedEx和UPS等综合物流商洽谈合作, 余下的货量才会考虑采用国内货航的运力。
另一方面, 来自国际货代巨头的挑战依旧制约着我国航空货运业的发展。当前航空货运价值链涉及的角色主要有货主、货代、卡车公司、机场代理、航空承运人 (即航空公司) 以及收货人。各个环节的价值占比不尽相同, 其中航空环节占比最高, 约占50%左右, 其次是地面运输环节, 占25%左右。然而在价值链整合已成趋势的当下, 不同环节间的边界已经不再那么清晰, 扮演航空承运人角色的航空公司正在计划或者已经开始践行“门到门”业务。而部分实力强大的货代除了整合卡车和地面处理等资源外, 也开始尝试包机业务, 如泛亚班拿去年就曾宣布租赁1架B747-8F货机, 以增强其货物保障能力。国际货代的综合能力强大, 使得航空货运公司面临巨大的挑战。
长期以来, 由于航空货运公司基本不直接与货主建立联系, 而是通过货代进行衔接, 国际货代物流业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底, 在商务主管部门备案的国际货代企业已达2.7万多家, 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行业经营范围日益拓展, 新型业态不断涌现, 从最初的收发货代理到运输合同的当事人再发展到目前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 从以前单一的外贸运输专营性业务发展成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 承载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综合物流服务商, 涌现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货代物流企业。其中, 又以欧美国际货代巨头占据优势地位, 比如泛亚班拿、全球国际 (原辛克) 、康捷空、德迅、天津泛艺 (UPS的货代版块) 和丹沙中福 (DHL的货代版块) 等基本掌握我国国际货代的主要业务。而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国际货代物流业存在着规模较小、服务功能分散、经营模式相对落后、专业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 与全球货物贸易运量大国的地位不相称, 众多影响行业发展的机制问题还有待解决。
然而尽管我国航空货运业面临重重压力, 但并非没有机会。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 中国市场依然是全球增长较快的市场之一, 尤其是快件产品市场。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对全球供应链解决方案的需求会不断增加, 对综合性物流企业的依赖也会加大。此外, 当前国内航空货运领域缺少绝对的领导品牌, 各家货航实力相差不大且相对都很弱小, 基本都无法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尽管东航率先在这个领域发力, 追求“天地合一”, 但截至目前来看, 效果还未彰显。因此面对如此高潜力的市场和角色“缺位”, 势必为率先入局者提供巨大的市场机遇。
沿产业链进行价值延伸
当前, 航空货运的价值链延伸在国内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趋势, 在众多原因中起到关键推动作用的因素有两个:一方面, 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 随着网购消费趋势和比例的不断提升, 对“门到门”服务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 来自其它运输方式的竞争压力 (铁路的四横四纵, 尤其是高铁货运的上线以及以德邦和安能为代表的零担物流的大力发展等) , 使得航空货运的产品分工将逐渐走向高端。在这样的背景下, “一站式”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未来市场竞争中更容易胜出。
事实上, 国内货航早已开始试水价值链延伸。走在前面的东航, 在经过前面几轮的整合运作后, 其围绕“天地合一”的硬件结构基本已经丰满:拥有了自己的卡车、地面代理公司以参股形式涉足了货代领域 (根据中货航官网信息, 中货航现已参股了上海东方福达运输服务有限公司和东联国际货运 (香港) 有限公司两家货代企业) , 并且24小时快运产品也已开始试运行, 与淘宝旗舰店以及与天猫的直接战略合作也已不再仅停留在“规划”层面。不过需要明确的是, 仅仅拥有了“天地合一”的配置, 并不代表就能实现“天地合一”。就已经实现“天地合一”的国际航空巨头UPS和FedEx来看, 除了拥有庞大“一体化”硬件装备、恰到好处的入行时机等密切因素外, 最关键的还得益于其强大而持续的IT投入所带来的信息管理优势。统计数据显示, UPS平均每年会将年度营收的0.8%左右固定投资于企业的IT建设, 先进的系统保障了其服务的水准和需求的发掘, 在加上标准化的操作模式以及强大的网络效应最终成就了其核心竞争力, 这也是在很多场合UPS都称自己是一家信息技术公司而不是单纯物流公司的原因。
而除了IT之外, 在我国货运行业现有的格局下, 货航要实现“天地合一”并取得较大的成果, 离不开“金融”——既需要有做大规模的金融资本支撑, 同时也需要一些“润滑”和提升质量的金融产品相配合, 比如针对货代的“担保”类延伸产品, CASS类的结算模式以及潜在的COD (代收货款) 运作方式等。
布局中西部市场
伴随东南沿海地带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的不断增加, 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已经开始, 这同样也为航空货运业带来新的机遇。
按照民航局区域划分的方式对2011年各区域航空货邮吞吐量的统计数据显示, 国内货邮主要还是集中在华东、华北和中南区域, 其中仅华东区域货邮吞吐量就占了43.8%。如果按照长三角、珠三角 (不含港澳) 和环渤海区域划分, 那2011年三个区域货邮吞吐量的占比分别为36.9%、17.6%和16.2%, 三大区域货邮吞吐量占全国货邮吞吐量的70.8%。
然而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及中西部机场的崛起, 北上广三地的货邮吞吐量总将会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中西部地区, 如重庆、成都、郑州等地正在崛起, 成为值得关注的潜力市场。而除了我国中西部市场, 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以及巴西等也是此轮产业转移的目标市场。值得一提的是, 与历次产业转移不同, 本轮转移中, 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参与其中, 高端制造业回流这一趋势明显, 也会对未来的全球航空货运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 篇4
关键词:一带一路,机遇,挑战
2013年9、10月, 习近平主席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倡议。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 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都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和主轴, 以人文交流为重要支撑, 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特别是“一带一路”将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区域连接起来, 有利于各区域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 建立和健全亚洲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 使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迈上新台阶。换言之, 就内部来说, 这可以为中国建立起新的经济发展引擎, 就外部来说, 也可以使相关国家在中国的帮助下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为其本国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 不仅意味着中国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并且同时更为重要的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1“一带一路”的机遇
1.1 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机遇
近两年来, 本届政府在经济调控政策方面勾勒出了新的“路线图”, 放弃了以投资扩张和货币超发手段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 积极推进经济转型。但是,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增长模式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因此经济转型的推进并不顺畅, 特别是今年以来经济增速的持续下降已经产生了跌破下限的隐忧。因此, 建立起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引擎。形成新的亚欧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 带动我国内陆沿边向西开放, 扩大西部经济发展空间, 带动沿海地区优化外贸结构,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形成与东南亚国家联动发展的新局面。另一方面从陆上和海上推进互联互通, 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新格局。拓展开放通道, 能够使相关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深化区域合作, 为亚洲的整体振兴插上强劲翅膀。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 找到利益契合点, 最大限度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
1.2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机遇
改革开放三十年, 是中国经济大发展的三十年, 也是政治体制从适应经济发展到不适应经济发展的三十年,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使政治体制改革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 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必然合理性。与以往的对外开放所不同的是, 通过建设“一带一路”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合作, 而且要涉及到非经济领域的合作, 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还涉及与多个国家之间的领土与领海争端。在坚持中央政府控制外交决策权的原则下, 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建设“一带一路”中的积极性, 尤其是促进沿边省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外交自主权, 并合理调节沿海沿边省份与内陆省份的政策待遇公平性。
1.3 树立良好大国形象与地位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给世界提供的一个公共产品, 它是一个通过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贸易投资合作, 来共享发展机遇的一个战略倡议。这个倡议用习近平同志的“五通”来概括, 即贸易通、道路通、货币通、政策通、民心通。贸易通是经贸合作;道路通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货币通是金融合作和开放;政策通是在政府层面的协调合作;民心通则是文化上的友好合作。所以, 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涵盖从最基础的硬的基础设施到软的人心、文化的相通。通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有利于增强中国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力, 中国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很重要的一个变量, 只要把这种影响力运用好, 中国就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和很多新的机遇。同时一个大国在它崛起的进程中会遇到很多挑战, 既有来自其他大国的各种疑虑, 也有来自小国的担忧、期盼, 所以, “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机遇论”交织在一起, 这就需要我们有超强的智慧来处理复杂的外部关系。
1.4 建立全球经济一体化新秩序的机遇
依托“一带一路”建设, 积极发挥中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引领作用, 有利于助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 推进国际区域经济的分工、合作与融合, 打造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新秩序。首先, “一带一路”可以有效应对美国TPP、TTIP带来的外部压力。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和国际合作新架构, 通过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性政策。构建亚欧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 积极发挥中国在区域经贸合作中的作用, 能够有效提升中国与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国家和地区在人流、物流、资金流、文化流和商品流上的互动层次, 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和国家间的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其次, 有利于更好发挥中国在国际区域合作中的积极作用。依托“一带一路”建设, 一是可以在产业发展上积极发挥中国的带动作用, 推进相关产业向沿线周边国家转移, 提升周边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二是可以发挥中国的资金、技术等优势, 扩大对沿线周边国家的贸易进口和投资额度, 弥补沿线周边国家经济发展在资金、技术、外汇缺口及发展经验上的不足;三是可以在开放经济制度安排上发挥引领作用。顺应世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及高标准、全面性的发展新趋势, 构建起互惠双赢的地区性贸易投资安排。
2“一带一路”的挑战
2.1 政府与企业博弈关系的挑战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 首先面临着如何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没有政府的支持, “一带一路”无从谈起。反之, 没有企业跟进, “一带一路”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演变为对外援助项目。在未来“一带一路”建设中, 政府需要创造条件引导企业跟进, 同时还需要引导企业落实“亲诚惠容”理念, 服务于经济外交目标。政府部门应该做好对外政策沟通协调, 营造良好合作环境, 对内强化统筹协调, 如设立“一带一路”建设部际协调机制和有关省市参加的地区发展协调机制, 内外结合, 统筹兼顾, 既发挥各部门各地区的积极性, 又要避免“一哄而上”和恶性竞争。树立企业贸易投资合作主体的地位, 引导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 降低一些国家的疑虑, 但同时要引导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守法诚信经营,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2.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关系的挑战
建设“一带一路”必须充分发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方面的积极性。从目前来看, 各地方政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之高是前所未有的。然而, 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所追求的目标存在差异, 在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上要注意下述可能的偏差与风险。第一,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外交决策权上的博弈。既要发挥中央与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 也要谨防国家利益“地方化”。
民营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篇5
在此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再次提到“推动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为此, 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申办民营银行的热潮。目前, 全国已达27家机构向银监会递交了成立民营银行牌照的申请, 首批10家民营银行的名额已经下发至各省, 并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登记名预核准。
面对着民营银行的建立机遇和热潮, 作为一名成熟的经济人, 对它必须要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
一、我国建立民营银行的充分必要性
“民营银行”是由民间资本控制与经营的, 权、责、利统一的现代金融企业。民间资本建立民营银行一个很重要的动机就是希望搭建一个资金平台, 为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提供服务便利, 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经济学家张曙光也认为:应放开民间金融, 如果外资能进入金融市场, 民间资本也可以进入。目前, 已有多国外资银行打破中国商业银行业单一国有垄断, 现在更需要民营银行的加入以实现金融机构多元化竞争格局。
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金融机构独特的市场化产权结构和经营形式决定了其具有机制活、效率高、专业性强等一系列效益优点。因此, 民营银行是中国国有金融体制的重要补充, 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民营金融机构的建立必定会促进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 促进国有金融企业的改革。建立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民营金融机构将有助于我国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 缓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对国内金融业的冲击。
二、建立民营银行的积极意义
一方面银监会会对民营银行的注册资本、贷款规模等方面予以限制, 获批控制有限牌照;另一方面民营银行定位于服务社区、小微企业、三农的地域性社区银行, 网点规模和业务类型都比较少, 局限于一定范围之内,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不存在明显交叉和竞争, 甚至具有查漏补遗的性质, 所以对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冲击微乎其微, 相反还更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有利于打破国有大行垄断, 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目前商业银行在贷款方面依然是卖方市场, 垄断着金融领域的高利润项目, 许多中小微企业很难在银行中获得所需贷款, 以至于各种地下钱庄蔓延。由于民营银行的主要股东都是民营资本, 且未来的定位以区域性的银行为方向, 业务则侧重小微企业、社区和三农服务, 能够更有效地满足特定企业的贷款需求。
其次有利于规范民间借贷, 发挥真正的金融中介职责。从金融结构来看, 民营银行这种内生于民营经济内部的金融制度安排效率是最高的。当前中国频频爆发民间借贷危机, 主要原因是在追求高收益的资金盈余贷款人和资金短缺的借款人中间, 缺乏足够多的发挥金融中介业务的银行, 放宽民间资本成立银行的门槛, 可以有效规范引导民间资本的流向, 从而提高我国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
三、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发展思路
资本的所有权属性, 只能说明它的产权归谁所有, 而不能说明它能不能进入某个行业。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 不是由资本的属性而是由资本的运行规律所决定的。在经济运行中, 产业资本壮大了, 就必然会按照它的趋势和规律流向合理的高利润的地方———金融业, 就必然导致它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证明,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 将会带来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和互动, 带来资产质量与经营效益的提升。
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 民营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也是经济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民营银行的发起者来说, 其资本的进入可以丰富自己的盈利渠道 (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业的资本回报率仅次于信托行业, 母公司可以通过经营银行来获取高额收益) , 同时这些实体产业还可以通过设立民营银行来更好地发展产融结合, 满足企业壮大本身的投融资需求。
目前获批设立民营银行的幕后产业资本有阿里巴巴集团、腾讯、苏宁云商和红豆集团等, 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强强联手创新模式, 将居民理财“时间碎片化”、“资金碎片化”的特点, 利用互联网渠道的独特优势, 把金融做得风生水起, 如“余额宝”对接的货币基金、百度推出的理财计划“百发”和新浪建立的“微银行”等, 互联网金融大潮风起云涌。
四、民营银行将会面临的挑战
1、内部风控能力的建立
民营银行作为市场化的金融机构, 具备两个十分重要的特征:首先是自主性, 民营银行的经营管理权 (包括人事任命权等) 不受任何政府部门的干预和操控, 完全由银行自己决定;其次是私营性, 即民营银行的产权结构主要以民营经济成份为主, 并以此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干预行为的发生。也恰是由于民营银行的自主性和私营性, 对内形成了各种经营风险。
假若没有完善的内部风控能力, 对内进行有效监督, 民营银行往往会因此出现以下问题:一种是股权过于集中, 从而造成少数大股东控制银行, 股东贷款过量并出现异常, 就会引发危机。有研究表明, 民营银行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股东贷款, 而那些国外失败的民营银行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股东一开始就企图利用银行来圈钱, 希望为自己的企业搭建一个融资平台;另一种情况是, 股权过于分散, 股东人数太多, 如果彼此利益又相互冲突, 那么会造成事实上的经理人控制。由于银行经理人掌握着经营权, 并处于信息优势地位, 他们很可能为自身的短期利益去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而一旦投资失败, 绝大部分损失将由股东来承担, 当投资失败金额超过股东承受规模和能力时, 继而风险就将转嫁给存款人, 这样将会产生极坏的社会影响, 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2、外部监管机制的压力
世界银行曾经对其他各国家进行系统调查, 并给它们的金融监管水平进行了评估。结果证明, 那些发展民营银行以失败告终的国家, 监管水平的得分均较低。这说明金融监管机制健全与否与民营银行的成败也有着密切关系。目前, 地方版《试点民营银行管理办法》 (讨论稿) 已经完成并报至银监会审批, 有望很快推向全国。
根据管理办法, 民营银行起步阶段, 首先将是有限定的区域性经营, 即使批准全国经营, 其起步涉及的也只是少数几个地区, 不能全面跨区异地扩张, 这样一来, 未来民营银行的经营也势必困难重重。然而在监管指标上, 将与全国性的银行一样, 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有关规定, 都要受到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存贷比等约束, 这对小型民营银行来说是个无形的压力。
负债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银行的健康发展必须以健全的监管机制为前提。这一点对于民营银行尤为重要。民营银行的资本金主要来自民间, 其对利润最大化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在此情况下, 民营银行从事高风险运作和金融创新的冲动也就更强烈。因此, 根据风险不同, 我国也将借鉴英国、中国香港等地的银行准入规定, 根据风险不同对民营银行实行三类牌照:吸储类机构 (即全牌照银行) 、非吸储类机构 (即有限牌照银行) 、自有资金放贷机构 (如小额贷款公司等) 。就算是拿到了全牌照, 特别是在未来银行破产制度建立之后, 在存款的拓展压力上也天然地难以与大中型银行竞争。
3、资本融资瓶颈的压力
银行业面临严格的资本监管要求, 民营银行自开业运作起, 持续的融资压力将会如影随形, 银行融资的渠道无非是一线市场和二级市场, 而上市还遥不可及, 那么最终又涉及股权的问题。如若不依靠外部融资, 民营银行做大做强的过程将十分缓慢。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处于这个时代, 民营银行的发展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方面可以加以发挥;不利的方面也可以通过加强对民营银行内部管理和外部控制, 加以遏制。
对于蹒跚起步的民营银行, 我们要带着呵护之心, 构建有利于民营银行发展的社会宽松环境:一是积极进行制度创新, 注入民营银行发展的正能量:消除对民营银行的所有制歧视, 给予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适度放开民营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 提高其获利能力, 并在成立初期给予适当税收优惠。要加强立法、执法力度, 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严厉惩处企业和个人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 保障民营银行的合法权益;二是完善社会信用制度, 形成有利于民营银行发展的良好社会信用环境。当前社会信用缺失, 全国性、区域性企业及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完善, 民营银行的经营将面临巨大的风险。目前继江苏、四川、重庆三省市试点之后, 央行个人信用报告网上查询服务试点扩至九省市, 增加北京、山东、辽宁、湖南、广西、广东六个试点省市, 这是一个好起点、好现象。
最后, 还要加强银行业自己的自律约束和舆论约束。金融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政府的监管机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有相应的行业自律监管系统和社会舆论监督系统, 这样才能共同防范民营银行的道德风险, 营造一个民营银行诚信规范经营、健康良性发展的外部约束环境。
摘要:发展民营银行现已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点, 它的出现引发了国内外经济界人士的关注和热议。当前, 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 以期给我国金融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民营银行,积极意义,资本融合,挑战
参考文献
[1]许南:民营银行的市场生存空间及进入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5 (6) .
[2]孙峥、刘继模: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制度经济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 2006 (1) .
[3]银行民营化不被看好, 业界权威反对过度开放银行业[EB/OL].中国财经信息网, 2002-12-24.
[4]上市公司为何一窝蜂办银行:追求资本高额回报[EB/OL].中国经济网, 2013-10-07.
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篇6
在2012年7月《大数据》出版以前, 英国经济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出版了《大数据时代》, 该书畅销全球。
最早提出“大数据”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该公司认为:“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 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 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与运用, 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其实, “大数据”早已存在, 但由于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凸现出来。
由于大数据的巨大影响力, 对数据的采集和整合能力, 对数据的分析与决策能力以及精确、快速反应能力与行动能力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联合国2012年发布了大数据政务白皮书, 美国投入2亿美元拉动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 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 认定大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 “是陆权、海权、空权之外的另一种国家核心资产”。麦肯锡认为“大数据是下一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 “对于企业来说, 海量电子数据的应用将成为未来竞争和增长的基础”。IBM认为“数据将成为一个行业当中决定胜负的根本因素, 最终数据将成为人类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
涂子沛写的《大数据》, 通过讲述美国半个多世纪信息开放、技术创新的历史, 特别是奥巴马总统上任以来所进行的以大数据为核心进行的一系列创新, 给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变革的一系列挑战与变革。对照中国的现实, 差距在哪里, 要补什么, 路该如何选择。读了给人以无比巨大的压力, 又给人以无比巨大的动力。涂子沛引用了胡适与董仁宇两位名人的话, 胡适讲, 中国人习惯于做“差不多先生”, 凡事马马虎虎, 不求精确, 董仁宇认为, 中国不懂得用数字来管理国家。从总体讲, 这一观点我非常同意, 但其实中国的文明史也是一个精确的数据史, 但拥有数据不一定会用数据, 不一定成为财富。我们常讲, 中国人不认识中国, 就是缺“大数据”这一软实力。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 常常是数据不是真实的, 数据的采集不是全面的, 数据的分析不是科学的, 数据的预测是有水分的, 决策很大程度是拍脑袋的, 所以不能不出问题。毛泽东讲,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现在要讲, 没有数据就没有发言权。干部要学会用数据说话, 以理服人, 以数据服人。
我在2013年5月《商业价值》刊登的一篇文章, 讲到林彪的一个故事, 1948年10月14日, 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后, 又挥师北上, 与从沈阳出来增援的廖耀湘兵团20余万人迎头撞上, 混战在一起, 战局瞬息万变。一天深夜, 值班参谋正读着一份遭遇战的战报, 林彪听着听着, 突然叫“停”。他问周围的人:“刚才念的在胡家窝棚那个战斗的缴获你们听到了吗?”周围的人满脸都是睡意和茫然, 因为像这样的战斗每天都有几十起, 只是枯燥的数字稍有不同。林彪见无人回答, 便接连提出3个问题:“为什么那儿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比其他的战场略高?为什么那儿缴获和击毁的小车与大车的比例比其他的战场略高?为什么那儿俘获和击毙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比一般歼敌略高?”人们还没来得及思索, 林彪已指着军用地图说:“我猜想……不, 我断定!敌人的野战指挥所就在这儿!”随后, 林彪命令全力追击从胡家窝棚逃走的那股敌人。廖耀湘刚刚还在庆幸自己在意外的遭遇战中幸免于难, 很快就发现被漫山遍野的解放军团团围住, 还不断有人高呼“矮胖子, 白净脸, 金丝眼镜湖南腔, 不要放走廖耀湘”的顺口溜。压力如此之大, 只好举手投降, 辽沈战役就此尘埃落地。这是数据分析的一个典型案例。
大数据——媒体的机遇与挑战 篇7
也许给出这样的论断为时尚早, 但大数据将在新闻领域引起的震荡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数据有所了解。
一、认识大数据
大数据是在计算机及存储技术高度发达、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的前提下产生的概念, 它既是资源, 也是工具。作为资源, 大数据有着普遍认同的四个特征:数据量巨大 (Volume) 、数据类型繁多 (Variety) 、价值密度低 (Value) 和处理速度快 (Velocity)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数据总量为9.57z, 更加令人震憾的是当今世界所有信息中只有不到2%是非数字化的, 而数字数据量每三年就可以翻一番。
作为工具, 人们利用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趋势判断。正是由于数据量大、数据品种繁多的特点, 大数据的价值体现比率较低。要从浩如烟海的庞杂数据中获得富有价值的信息, 就要借助于相应技术, 对数据归类整理和聚类分析。
奥运会称得上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活动。奥运会期间产生的数据是任何一个单项活动所不能比拟的。因此, 我们不妨通过奥运会这个窗口对大数据及媒体发展趋势做进一步的观察。
二、奥运会的大数据
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总体数据量可以透过英国电信网的统计得到, 包括奥运会“体制内数据”和部分“体制外数据”。据估算, 伦敦奥运会期间每秒钟有60GB的数据量流经英国电信局网络, 伦敦奥运会的现场直播节目超过2000小时。奥运期间, 世界上有85亿台个人电脑、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相连。
社交媒体方面, 奥运会期间, 仅推特用户平均每秒推出13000条信息;8亿人每天通过facebook了解奥运会新闻, 而facebook每天承载的数据量达到15T (15兆兆字节) 。在奥运会上, 当博尔特完成了100米冲刺后, 推特用户以每分钟8万条信息的数据量推送与此相关的信息。如果这个数字还不够震撼的话, 奥运会开幕式时966万推特用户同时发出的信息, 相当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推特用户推送信息的总和。
与奥运会相关的信息数据中有一部分是在奥运会场馆中产生的, 包括主新闻中心、技术中心等管理服务类场馆和各比赛场馆, 我们将这些数据称为“奥运会数据服务”ODF (即前面提到的“体制内数据”) 。ODF服务是国际奥委会为包括21600名注册媒体在内的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提供的专项数据信息服务, 内容庞大、繁杂且详细, 其中既包含实时数据、历史数据, 也有运行数据;包括人员、比赛、天气、媒体、交通等等各项奥运会相关信息。伦敦奥运会期间, 近4, 000名专业技术人员每天24小时保证着900台服务器、1, 000套网络和安全设备, 以及超过1万部PC设备的运行。这些设备产生和管理的数据随时通过奥运会信息系统汇集、存储, 同时提供给以文字摄影媒体和转播商为主的奥运会注册用户。
三、奥运会媒体对大数据的开发利用
大约20年前, 在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的协调下, 世界上一些著名通讯社和报纸联合建立起一个名为WNPA的组织 (世界新闻通讯社组织) , 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研究并实现将奥运会产生的各种数据 (ODF的雏形) , 并将其转换成媒体能够接收和解析的格式, 供媒体使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奥运会期间产生的ODF数据都算得上是海量信息。它包含的数据量巨大, 各种数据混合在一起传输, 因此媒体要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就要从技术上解决制定数据标准、过滤和筛选等问题。
美联社的下属公司STATS, 有100多年从事体育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历史, 它的数据统计范围覆盖目前世界上300多项体育赛事, 详细到重要赛事的每个场地、每场比赛、每个人的数据。以奥运会篮球项目的技术统计为例:
STATS通过奥运会数据专线连接到ODF数据服务, 通过专门设计的应用程序对数据进行过滤、解析、整理、分类, 得出有关篮球的数据, 按照事先确定的不同用途, 经过设计人员的加工和包装, 以不同形式呈现给用户。经过处理的篮球项目的相关技术统计以及运动员和教练的背景信息、比赛感想等内容, 为体育记者撰写新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 STATS公司还将这些数据资源向公众付费开放, 这样就使凡有兴趣了解体育赛事详细信息的受众很方便地得到相关数据。借助于此项服务, 网络媒体等非传统专业新闻媒体不用通过专门的采访, 就可以写出有深度的稿子;体育研究部门拿到这些数据, 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 提出运动趋势的预测, 为运动员和运动队提供训练建议等。
四、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各种数据的增多, 各个行业的数据, 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向公众开放。通过大数据工具, 就能解决筛选有用信息的问题, 使新闻素材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它将进一步缩小新兴媒体和传统专业媒体之间获取深度新闻数据能力上的差距, 因此会给传统媒体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普遍应用, 一些过去由人工完成的新闻采写工作开始由计算机代替。例如, 奥运会奖牌榜的制作和更新:
奥运会数据服务ODF实时提供奥运会每个比赛项目获奖运动员及所属国家的信息数据及其背景信息, 通过大数据手段将有关数据筛选出来, 按照所属国家和金银铜牌分类, 即可形成一个奥运会多媒体奖牌榜产品的雏形, 经过适当编排, 就可以在平面媒体上发布。再经过声光电多媒体手段的设计包装, 就可以在网络和电视等媒体上向观众呈现。如果需要, 可以增加和变换分类, 使奖牌榜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奥运奖牌榜的模板设计好以后, 剩下的工作就是将实时更新的数据按照分类填入具体区域, 全部工作均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上述整个过程基本概括了计算机进行体育新闻采写的原理。
目前, 计算机采写新闻还局限在体育和金融领域。但随着新闻模板的积累及丰富, 计算机采写新闻的领域将不断扩大, 由此也将给新闻行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思考。
【CIO的机遇与挑战】推荐阅读:
高校的挑战与机遇05-23
民营银行的机遇与挑战08-18
测绘发展的机遇与挑战05-24
手机银行的机遇与挑战11-05
教育服务的挑战与机遇11-10
教师挑战与机遇10-05
浅析会计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06-19
群雄逐鹿,机遇与挑战并存05-12
21世纪人类大健康产业时代的机遇与挑战09-04
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