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公共利益

2024-09-28

生态公共利益(共12篇)

生态公共利益 篇1

摘要:本文将分析高层公共建筑的生态设计方法,在明确建筑生态型设计价值的基础上,了解具体的生态设计方案,探讨在实际生活中高层公共建筑生态设计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层公共建筑,生态环保,设计方法

高层建筑属于一种非历史性的建筑物,因此并没有其他建筑形式上所表现出的地域特色,同时也无法印证文化传统积淀下所有历程。在高层公共建筑的外部,由于高度的影响,使得高楼之间彼此遮挡,同时玻璃幕墙的设计使空调在散热过程中受到阻碍,这就加剧了热岛效应,给当前的城市生活、交通出行、环境保护等造成了极大威胁。与此同时,在高层公共建筑的内部,多是采用了全封闭式的空调设备,由此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可见高层公共建筑在满足了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时,与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渐行渐远。高层公共建筑生态设计理念必须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同时应该注重提升管理和设计的水平,在开展高层公共建筑项目的过程中,运用最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满足生态环保的需要。

1 高层公共建筑的生态设计方法

雨水利用的设计方法,对雨水加以利用是在大众媒体的传播下,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应的雨水利用系统诞生在大众的视线范围内,只要是有雨水的地方就可以进行雨水利用,这个过程不会受到规模与技术的限制,同时投资较少,对环境也不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结合发达国家来说,规模较大的城市对雨水的利用率较高,这在我国还未达到一定的程度,同时关于城市雨水资源的研究与利用起步比较晚。在城镇中,雨水基本上是作为废水被及时处理,同时雨水本身具有不易控制流量、难收集等特点,容易受到降雨时空的分布影响,使得用水保证率下降,水质经过收集之后也会发生改变。

1.1 屋顶花园雨水利用系统的构建

高层公共建筑屋顶花园雨水利用系统的构建,能够有效的减少城市暴雨的径流量,同时也能降低屋面径流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雨水流失量。另外,为了更好的确保高层公共建筑屋顶花园下水道通畅,可以适当的设置防水及排水措施,保证对雨水实现有效利用。

1.2 雨水积蓄利用系统的构建

高层公共建筑雨水积蓄利用系统的构建主要是以瓦质量面和水泥混凝土屋面为主要对象,通过合理选择最优质的屋顶材料,例如金属、黏土等,切忌不要使用含铅成分的材料。某些时候,高层公共建筑屋面积蓄利用也设计相应的渗透系统,这个系统会与储水池相连,当雨水量较多的时候,可以渗透大部分水源。

绿化遮阳的设计,遮阳是高层公共建筑中关键的一部分,主要是利用建筑手段,采用相应的材料及构造过程,和同照光线形成特定有利的角度,有效的遮挡通过玻璃进人到室内的光线,但是不减弱具体的采光条件。遮阳的主要目的就是隔断光线的直射。在高层公共建筑生态设计方案中,主要是运用绿化手段对墙面进行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及室外植物等全面的绿化过程,可以充分考虑阳台的作用。

双层玻璃墙的设计,高层公共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双层玻璃墙是一种合理的设计方案。主要是针对传统玻璃墙耗能高、室内空气质量问题严重等情况所产生的新型环保设计手段,通过双层的结构来满足围护需求,提供全面的自然通风及采光效果,美化室内环境的同时,增加了室内的舒适度,有效的降低了能耗,及时解决了使用性能与节能方面的问题。

2 高层公共建筑太阳能的生态设计方法

国家的建筑能耗随着日益增长的物质水平呈现出上升趋势,因此在当前的国家发展进程中,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太阳是获取能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属于高层公共建筑生态设计方案中最为重要的手段。通常来说,每一栋高层建筑都会经受太阳的辐射,但是只有对使用的过程加以优化,并且进行良好的设计才能更好的满足当前生态化需求。

2.1 被动式设计方法

在需要采暖的地区,被动式的太阳能设计方案可以充分运用建筑自身的围护结构来实现蓄热性能,经过对集热构件和窗户集热、采光温室等进行集热,使得冬天白天的阳光能够充分积蓄到一起,然后在夜间将白天积蓄的所有能量进行采暖,充分释放出所有的热量。在空间应用上,专注于采暖的建筑物应该充分发挥温室效应的价值,合理运用玻璃房和日光浴室、阳光中庭等;合理科学的划分室内采暖空间,然后提升高层公共建筑的密闭功能,注意增加墙体保温层的厚度,尽可能减小北立面的开窗面积,强化门窗自身的保温性能。

2.2 主动式设计方法

主动式太阳能的设计方法就是利用太阳能来代替所有驱动冷暖空调设备的热源,通过一些特殊化装置来收集热辐射,然后将其转化为具体的热能和电能形式。如果太阳能集热器放置的具体位置是在高层公共建筑的平屋面上,那么所对立的具体方向是南偏东,且南偏西小于三十度的正南建筑,这样太阳能集热器可朝向的南面位置或者是和建筑同方向设置。如果建筑朝向南偏东的建筑,太阳能集热器可以设置在南偏东的位置,如果存在着受限制的情况,太阳能集热器可以在偏西或者是偏东等地方设置。

2.3 光电技术的应用

太阳能光电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太阳能组件把太阳能转化为具体的电能,当前国家已经开展了晶硅高效电池等系统的研制,同时也建立了成千瓦级独立及并网的光伏示范电站。这些设备的启动,极大地便利了建筑物的耗能型转化、可以把产生的电能独立的储存或者是并网应用,当产生的电量已经大于用户的实际需求时,可以将多余的电量输送至电网之中,相反也能为用户提供。这样的系统比较适合于在已有电网供电的用户使用中,不仅能够有效的节省蓄电池的设置,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出资与投资,对运行的维护费用也能极大减少,有助于消减因为使用空调设备在炎热的夏季进行取暖在白天产生高能耗的问题。

3 结语

高层公共建筑属于近现代全球化趋势的产物,伴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在高层公共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站在实用性的基础上考虑经济性与艺术性,同时更加关注生态环保。高层公共建筑的生态设计方法应该注意和周围的环境及内部的环境生态性相互影响,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以解决建筑物本身和环境生态相违背的问题,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还原为人民服务及以人为本的理念初衷。

参考文献

[1]郭烽仁.高层公共建筑生态设计方法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4:48-49.

[2]杨丽珍,张昕朗.高层公共建筑的生态设计方法[J].中国建材科技,2016,03:167-168.

[3]李楠.高层公共建筑的生态设计方法分析[J].山西建筑,2015,33:198-199.

[4]顾振明.高层公共建筑生态设计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15:42.

[5]黄克宇.高层建筑公共空间的生态设计研究[J].民营科技,2010,10:307.

[6]程明增.现代公共高层建筑共享空间的构建[J].山西建筑,2011,22:8-10.

[7]王颖.试论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及对形态的影响[J].门窗,2014,01:389.

生态公共利益 篇2

广大村(居)民:

夹河镇地处鄂陕界,位于金钱河与汉水交汇处,长江上游,而长江流域是我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直接关系着我市人民的饮用水安全和南水北调最直接的水源水质。这对我们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文明创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提升我镇对外良好形象,着力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促进村容村貌、河流生态不被破坏,特向广大民众发出如下保护生态环境卫生倡议:

第一、共同努力,积极参与整治村容村貌、改善水质、建设文明街道、塑造人居环境活动;

第二、自觉行动,每天及时清扫房前屋后、店面、街道的垃圾,保持街道、河道生态环境卫生;

第三、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改变陋习,不乱丢垃圾。特别是沿河道的居民不向窗外河道扔垃圾、杂物、污物等;

第四、对垃圾进行分类,积极配合协助保洁人员做好垃圾集中收集工作,对塑料袋等白色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倒入统一配置的垃圾桶(池)当中;对病死畜禽实行深埋;

第五、维护乡村公共秩序,不在公路及村庄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店铺经营不出店,车辆不乱停乱放、不影响交通;

第六、创建文明,贵在践行。应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相互提高,让街道更整洁、道路更宽畅、村庄更靓丽、河流更清洁。

以上倡议,希望各家各户、广大居民相互转告,积极响应,密切配合,坚持不懈努力,让“脏乱差”的现象越来越少,争取使我们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文明创建取得更大的成果。

夹河镇初级中学全体学生

生态公共利益 篇3

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意义重大

节约能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能源消费总量仍在增长,粗放用能现象还比较普遍。如果不厉行节能,能源安全的风险将不断加大,同时会对环境产生更大的、不可承受的压力。近年来,我国能源大量消费造成污染物过度排放,对民众健康的危害日益显现。我国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多次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受影响人口6亿多。大量石化能源的消耗是造成大气等污染的元凶,厉行节能减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日益迫切。

公共机构是节约能源、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与大量分散的居民和企业相比,公共机构具有便于集中管理、执行力强的优势,在保证社会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方面作用重大。而且,公共机构还是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把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列入了政府优先采购或强制采购的范围,这不仅可以形成相当大规模的投资,还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公共机构节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努力,公共机构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公共机构节能是提升自身公信力和节能监管能力的必然要求。各级公共机构,特别是党政机关,既是能源消费者,又是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工作的倡导者和管理者。正人先正己,公共机构只有带头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才能有效对其他社会主体在节能环保方面进行监督管理。其次,公共机构节能对全社会有重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党政机关是全社会行为和道德风尚的标杆。只有公共机构带头节约能源资源、注重环境保护,才能引导全体国民提高节能和保护环境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节能环保氛围。

公共机构节能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挑战

党和国家为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减排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基础工作扎实开展,重点工程逐步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和重点工程取得进展。“十二五”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创建了一批管理科学精细、资源利用高效、崇尚勤俭节约、践行绿色低碳的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引领带动全国公共机构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各省(区、市)实施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约8200万平方米,实施数据中心节能改造面积约17万平方米,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改造项目470个。中央国家机关完成122万平方米办公建筑供热计量节能改造,在26个部门开展了新能源公务用车试点。此外,公共机构节约用水和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工作也都在积极开展。

公共机构节能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一是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形成。2008年《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出台,27个省(区、市)出台了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中央国家机关和各地区制定了涉及能源资源消耗统计、计量器具配备、考核等方面的配套制度,印发了《公共机构节能“十二五”规划》,初步构建起管理有办法、执行有标准、实施有规划的政策法规体系。二是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各地区、各部门全部成立或明确了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机构,建立了议事协调机制,基本实现了工作有机构管、有专人抓。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节能联络员、统计员制度,上下协调、横向互动、共同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三是技术支撑和市场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计量统计逐步规范。发布了《公共机构节能节水技术产品参考目录(2013年度)》,规范了中央级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流程,出台了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的国家标准,制定并两次修订《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制度》,提升了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现代信息手段的使用,有力促进了数据质量与工作效率的提高。

公共机构节能面临的挑战。应该看到,由于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开展时间不长,一些管理部门认识不到位,节能管理方式相对落后,工作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基础还相对薄弱。各项配套制度、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不同地区、不同系统工作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特别是市、县一级管理力量不足,管理人员能力亟待提高。二是手段还比较单一。依靠行政手段多,依靠经济、技术手段少,市场作用发挥不够,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三是机制还不够健全。公共机构节能的投资、补贴等政策还需要完善,节能资金投入不足,激励约束机制需要进一步强化,公共机构开展节能工作的外部约束和内在动力不足。此外,公共机构节能减排还面临办公建筑面积、用能设备、用能人数进一步增加带来的挑战。

以改革精神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公共机构节能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战略抉择和攻坚任务。我们要大力增强改革意识和担当精神,以节约型公共机构建设为主线,重点抓好机关、学校、医院三个领域,管好能源资源配备供应源头、使用过程、废物出口处置三个环节,用好管理、技术、行为节能三个手段,统筹协调,健全完善机制,全面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深入开展。

健全完善法规保障机制。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结合国家关于治理大气污染、推进节能减排的新要求,推动修订《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完善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加快出台能源审计、监督考核和能耗定额等方面的制度标准,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抓好各项法规制度和节能政策措施在公共机构的落实。

健全完善组织管理机制。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体制机制。一是建立由机关事务、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环保、水利等部门参与的、分工明确的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协调机制。二是完善机关事务与教育、卫生等行业和税务、海关等垂直管理系统相协调的节能管理和监督机制。三是完善地方层面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管理机制,健全市、县公共机构节能组织管理机构,落实人员编制,理顺运行机制。同时,积极发挥节能协会、机关事务工作协会等社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健全完善技术支撑和市场化服务机制。建设公共机构节能信息管理系统,推进能耗监测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机构节能信息化水平。积极探索并尽快建立适用于公共机构的节能技术和产品遴选、鉴定、试用、推广机制,带动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通过积极组织实施节能改造,改进公共机构用能设施设备的技术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使用财政资金推进公共机构节能的同时,发挥市场融资功能,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机构节能改造,调整合同能源管理奖励政策,组织公共机构积极采用费用托管、设备租赁、公私合营等市场化机制实施节能项目。

健全完善示范引导与监督考核机制。继续创建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和节水型单位,探索建立公共机构节能“领跑者”制度,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公共机构中树立一批节能节水标杆单位,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建立公共机构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和节能目标责任制,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监测,定期组织督促检查。加大目标责任考核力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各级公共机构节能管理部门和各级公共机构的考核内容,落实奖惩措施,加强激励约束。

健全完善培训宣传机制。根据公共机构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依托专业机构,构建面向各级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和操作人员、短期培训班与网上远程教学相结合的公共机构节能培训体系。通过组织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水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工作。通过培训和宣传,提高节能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使公共机构工作人员增强节能观念,掌握节能知识,养成自觉节能习惯,从而带动全社会节能风尚的形成。

公共选择理论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 篇4

在传统经济学中, 只有厂商和消费者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 政府则是超乎众人之上, 以追求公众利益为目标, 赢得公众对他的信任和支持。但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政府和厂商、消费者一样, 也是理性和私利的“经济人”, 他们也有自己的动机、愿望和偏好, 同样关心自己在政治活动中的成本和收益, 也追求交易过程中的利益最大化。例如, 我国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一向由政府部门进行组织建设, 在决策过程中, 由于缺乏市场调节、公众参与, 出现类似于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 如空气污染、水缺乏与水污染、工业危险废物和固体垃圾的增多、“城市热岛效应”、交通拥挤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威胁了广大市民的身心健康, 也削弱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甚至为国家安全埋下隐患。要保护、治理生态环境, 政府部门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传统经济学中政府的形象已经大大改变, 在市场经济要求利益最大化观念的驱使下, 政府官员也转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人”, 在保护和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过程中, 政府、企业、公众和环保组织等要共同努力, 通力合作, 才能实

□文/徐聪

现在整个环境保护过程中成本最低、利益最大。但是, 不同的社会团体有不同的利益偏好。例如, 政府偏好社会发展的总体绩效、企业偏好利润、公众偏好个人利益 (健康) 、环保组织等则偏好社会的环境效益。下面从政府与企业、公众和其他组织 (环保组织等) 之间的不同利益追求分析如何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

一、政府与企业

工业污染严重危及社会公众的生活、生产、生态环境安全, 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危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工业企业作为污染物排放“大户”, 自然是城市生态治理的主要对象, 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 经济尚不发达, 加上企业的主要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这是工业污染的内在原因;另外, 政府追求短期经济增长, 追求政绩, 往往也忽视企业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甚至是视而不见、偏袒爱护, 这是工业污染的外在压力;再加上政府官员任期的功利主义行为、追求局部短期效益、利益受损者的漠视和弱势地位、没有强烈的维权意识, 这些都是当前工业污染难以治理的原因。

政府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的“经济人”, 在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设环保设施的时候, 考虑的是成本和收益。同样, 企业作为环境保护的参与方之一, 在生产过程中要遵守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环保政策, 在使用环保设施的过程中要交纳相关的使用费, 企业在整个过程中考虑的同样是利益最大化。

目前, 限制工业污染的主要经济措施手段有扩大税收政策和补贴政策。扩大税收政策主要是针对污染企业, 扩大消费税范围, 使污染企业为污染行为“付费”, 推行多污染多交税的政策。补贴政策是针对关系到国计民生或政府财政收入的企业, 关闭或停产是不可能的, 政府针对污染进行专项补贴, 建设预防污染的工程技术设施。

二、政府与市民

市民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既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 也是环境保护的直接受益者;政府作为人民的公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主要主导者和执行者, 政府部门往往为了追求政绩, 忽略甚至侵害市民的权利。

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 涉及一系列公共物品的建设, 比如垃圾处理和城市绿化的建设、维护和经营等。目前, 存在政府重复投资建设公共物品或者投资不当的问题, 某些公共物品投资数额较大, 主要由政府部门牵头, 经营过程中出现厂长垄断, 缺乏竞争对手, 出现亏损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应引进竞争机制, 采取由公众选择、民主选举、政府提供 (政府引导) 的方法。

环境保护公共物品的投入使用, 市民直接受益,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特别是某些完全免费向市民提供的公共物品, 公众都有免费使用权, 在使用的过程中公众缺乏保护意识, 往往在投入使用不久就出现损坏现象。比如, 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在通车后的第二天就出现乱贴、乱画现象, 影响大桥的美观, 同时也说明重庆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低。因此, 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 政府要有效提供物质性公共物品, 同时也要切实保证服务性公共物品 (规章、制度) 的有效执行。市民的行动是一个城市文明的象征, 所以市民要树立城市主人翁的意识, 主动积极保护居住环境, 自觉宣传推广环保知识。

所谓隐性采访, 指的是记者在采访中隐藏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的一种采访方式, 在具体操作中往往表现为偷拍、偷录的涉入式采访。隐性采访作为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手段, 主要运用于采访对象弄虚作假, 不配合, 或以暴力抵制正当采访的特殊情况。采用这种非常规的采访手段可以获得其他采访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事实, 最大限度地逼近事件真相。而《焦点访谈》等一些暗访节目一旦播出, 相关执法部门便立即采取措施, 打击犯罪。

正是由于采用隐性采访的新闻报道往往发挥着极大的舆论监督功能, 近年来, 隐性报道备受新闻媒体和公众的青睐。然而, 由于目前尚无法律规定对隐性采访明确授权, 一直以来, 隐性采访面临极大的法律和道德风险, 常常在“侵权”的边缘徘徊。

从确保新闻自由、公众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来讲, 隐性采访具有可行性。而隐性采访一般涉及到的侵权问题, 主要是对隐私权、名誉权和肖像权的侵犯。为规避隐性采访中存在的侵权风险, 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跟常规采访手段相比, 隐性采访最大的优势就是真实性更强。但是采访者自身的偏见、认识的片面以及采访过程中所处环境和条件的限制, 都可能导致隐性采访获取的材料似是而非, 失之偏颇。因此, 隐性采访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所获材料的客观、公正。当然, 隐性采访的难度要高于常规采访, 这就要求记者要有更精确的判断和更过硬的本领。

1954年国际新闻记者联合会通过的

三、政府与环保组织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 社会上出现了区域性的、全国性的甚至于世界性的环保组织, 这些组织大多不以营利为目的, 他们在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公众参与、为国家环境事业谏言献策等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团体。但是, 目前我国的民间组织在能力建设和意识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比如经费不足、生存困难、社会认知度低、专业性不强等。

论隐性采访中的侵权问题

□文/饶瑶

《记者行为原则宣言》第四条规定:“只用公开的方法获得新闻、照片和资料。”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也规定:“要通过合法的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 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要求。”隐性采访中使用的工具也有限制, 不能使用法律禁止持有、使用的特殊器材, 如专用于间谍器材的偷拍偷录设备进行窃听、窃照。

隐性采访也有禁区:涉及国家机密、未成年人犯罪、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内容不得公开报道。隐性采访必须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 与公共职务或社会公益无关的个人隐私是受法律保护的。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不能为获取新闻事实, 而引诱他人违法犯罪;更不能自导自演, 制造新闻事件。

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伪装身份时不能假扮公职人员, 因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是法律赋予的, 是法定的职权, 伪装成此种身份是违法的。同时, 记者也不能假扮违法犯罪人员, 因为此类假扮过程中往往要从事违法犯罪行为, 如假扮文物贩子就要收购文物。而一旦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 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即使是记者为了揭黑而从事了违法犯罪行为, 也不能免去法律追究。

城市环境保护离不开社会的力量, 只有民间的环保组织发展起来、公众的环境意识进一步提高, 城市的环境保护才有希望。因此, 作为政府部门, 要大力支持民间环保组织, 加大对他们的物质资助, 同时给予政策支持和优惠。作为环保组织, 也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增强环保专业知识, 树立社会公益捐助意识, 不断壮大自身的力量。

总之, 虽然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

随着社会法制的日益完善和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因新闻纠纷引起法律诉讼是在所难免的。面对新闻诉讼, 媒体具有抗辩权。新闻媒体可以用于对抗新闻侵权主张的正当抗辩事由包括公众知情权、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等。公民有权知道他应当知道的事情, 新闻媒体的职责就是将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真实的事实告知公众, 以满足其知的需要。如果新闻媒体报道是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且没有超出正当的报道范围, 就不应当认为媒体侵权。媒体应当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因此, 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对于不受法律保护的人及其行为, 媒体可以进行隐性采访。

在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对隐性采访授权的情况下, 各新闻媒体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自律文件, 以规范新闻采写和发布的各个环节。涉及到隐性采访, 该文件应有明确的态度, 并界定标准、实施范围和细则等, 尽可能给记者的实际操作提供建议, 以规避隐性采访中存在的风险。当然, 媒体和记者应该明确:隐性采访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手段, 只有在通过正常、合法的途径无法收集到新闻信息的情况下才能采用。■

生态公共利益 篇5

关键字:城市化问题 生态城市 路径

一、生态城市的涵义

“城市生态学”理论最早是1925年由帕克(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提出的,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生态城市就是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建设生态城市,使得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环境保护三者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这必将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城市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的战略选择,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保持和增强资源环境优势、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发改委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由现在的37.7%提高到50%以上,城市个数将由667个发展到1400多个,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城市人口规模最大、城市个数最多的国家。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生存环境恶化等,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

人口密集是城市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普遍现象。据有关资料,国外42个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918人,其中高于这个值的有14个城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城镇人口还会进一步增加。预计到2025年我国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58%,2050年则达到70%左右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关于《中国土地资源生产力及人口承载研究报告》认为,“我国人口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绝不能超过17亿”,否则就会发生全面崩溃。如今,我们距离这条生命线只有3亿左右,形势十分严峻。庞大的人口增长量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人口增长过快,给人民的就业、教育、住房、交通、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不断改善,造成了很大压力。与其同时,重工业优先发展需要规模巨大的投资,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发展重工业所需资金只能从抑制消费取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通过行政投资分配机制,将大量资金投向重工业,以迅速形成工业生产能力,挤占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投资。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受到严重制约。由此带来的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繁还是没有根本缓解;建筑稠密,缺乏空地、阳光、绿地、新鲜空气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城市居住环境恶劣、周边支撑系统破坏使城市变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城市医疗、卫生、电力、通讯、供水、排水等许多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市民要求。这就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二)城市资源的短缺及环境的加速污染使城市之间的矛盾加剧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据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专家预测,中国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16亿的高峰,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城市化过程中,加剧了城市环境甚至是周边环境的污染,造成城市环境恶化的累加循环。我国历年垃圾的堆存量已高达64.4x108t,占地5.6X104hm2,有200多座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我国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仅为2.3%,97%以上的城市生活垃圾只能运往城郊长年露天堆放。在我国的垃圾中,有机物占36%,无机物占56%,其他占8%,其中无机物的主要成份是煤灰和残土。在垃圾中危害最大是要数“白色垃圾”这类垃圾很难自然分解,会进一步造成地下水和空气的污染。这些正威胁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城市化步入加速阶段将更加突显用地与供地之间的矛盾。然而,城市垃圾、工业和城市建筑工程排出的废渣和污水处理的污泥不断堆积,一方面占用了城市的大量土地,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一些有毒废物又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的循环污染。截至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趋势虽有所减缓,但整体污染水平仍较高。城市噪声己成为现代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之一。据国家统计显示在影响城市环境的各种噪声来源中,工业噪声比例占8一10%;交通噪声比例接近300k;公共活动噪声影响面最广,己经达到城市范围的47%。

(三)不重视城市历史文脉的挖掘与保护

一个城市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注重城市特色的建设。像巴黎塞纳河中的西岱岛,1000年前的建筑巴黎圣母院就在这一小岛上。从古代的巴黎到现代的巴黎,一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卷可以得到清楚的展示,整个城市有条清晰的历史脉络,这样的城市具有非常成熟的美感,充满了魅力。而我们有的城市 “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了,但变得没有任何文化感,没有任何历史层次感和地方特色。毫无特色的“千城一面”的开发模式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也成为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实际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城市化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供水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不足等“城市病”,亟需建设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来缓解这一困境。

二、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

生态城市思想提出后,目前国外己有不少城市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健全了相关法规制度和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展开有关的示范建设,并取得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经验和效果。新加坡经过几十年努力,已建设成为举世公认的花园城市和生态型城市。澳大利亚的哈里法克斯生态城项目是该国第一例生态城市规划,不仅涉及社区和建筑的物质循环规划,还涉及社会与经济结构,它走出传统商业开发的老路,提出了“社区驱动”的生态开发模式。巴西的库里蒂巴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典范而享誉全球,其公交导向式的交通系统革新与垃圾循环回收入项目、能源保护项目曾荣获国际大奖。德国Erlangen市率先执行“21世纪议程”有关决议,采取多种节地、节能、节水措施,修复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生态规划,成为德国“生态城市”先锋市。日本的九州市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以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从某种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构想。以下介绍一下巴西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

位于巴西南部的库里蒂巴市是巴西的生态之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接近生态城市的城市。该市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典范而享誉全球,也受到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称赞,还由于垃圾循环回收项目(联合国的环境项目)、能源保护项目(国际能源保护协会的项目)而分别获奖:并因其公交导向式的交通系统的革新成就而获奖。库里蒂巴的建设经验包括:

(一)公交导向式的城市开发规划

库里蒂巴市的土地利用与交通相结合,鼓励混合土地利用开发的方式,而且总体规划以城市公交线路所在的道路为中心,对所有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密度进行了分区。目前,城市有2/3的市民每天都使用公共汽车,并且做到公共汽车服务无需财政补贴。研究人员估计每年减少的小汽车出行达2700万次。

(二)关注社会公益项目

库里蒂巴有几百个社会公益项目,较为著名的是环境项目一1988年实行的口号为“垃圾不是废物”的垃圾回收项目,垃圾的循环回收在城市达到95%。回收材料售给当地工业部门,所获利润用于其它的社会福利项目,同时垃圾回收利用公司为无家可归者和酗酒者提供了就业机会。这些简单的、讲究实效的、成本很低的社会公益项目旨在成为库里蒂巴环境规划的一部分,并使得城市在环境和社会方面走上了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

(三)对市民进行环境教育

一个城市成为生态城市的前提是对其市民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其环境责任感。库里蒂巴对此十分注重,儿童在学校受到与环境有关的教育,而一般市民则在免费环境大学接受与环境有关的教育。

三、从公共管理视角提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借鉴国国内外的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我们认为一个国家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念和建设方针,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前提,这适用于世界上所有城市,我国自然也不能例外,要建设这种生态城市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大局

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绿化管理的实践,就是要坚持循序渐进,“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发展途径,更加注重丰富发展内涵,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动力。要树立以下“四个理念”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实现新的跨越。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推动上海绿化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执

政理念,充分体现绿化作为公益性事业的公共服务功能。针对市民反映较为集中的中心城区缺少绿化、公园窗口服务水平整体不高、老居住区绿化质量较低等问题,要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抓紧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切实解决好市民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公园内要因地制宜地设置人性化的服务设施、无阻碍设施和健身设施,满足市民休憩、健身和娱乐的需要。

其次,要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坚持以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推进绿化建设和管理。城市绿化是城市中有生命的基础设施,绿化建设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必须坚定不移地在绿化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引入生态优先理念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制定和完善绿化规划设计规范、建设养护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完善绿化市场管理、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等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以此提升城市绿化建设管理水平。

再次,要坚持市场化、社会化管理理念,坚持依靠市场推进绿化发展,坚持培育社会公众参与绿化的机制。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在绿化建设管理微观领域全面引入市场化机制;另一方面充分尊重绿化社会性、群众性强的特征,充分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绿化管理社会化的经验,积极探索社会公众参与绿化建设和管理的方式方法。

最后,要坚持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管理理念,坚持依法治绿,推进“管办分离”,实现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要增强规则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健全法制,推进制度创新;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改进政府管理部门工作方式方法,切实贯彻“强化、转化、弱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职能转变。

(二)更新观念,提高政府生态建设管理水平

政府要更新观念,首先,实现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公民义务本位向公民权利本位的转变。要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现代政府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权力来源于人民,并接受人民监督。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之本,是行政权利之源。政府责任是行政权力的核心,是政府属性的本质。应当明确,不是人民为了政府而存在,而是政府为了人民而存在,人民政府应当始终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维护者。

其次,政府应当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有限责任政府的新理念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1)在公共物品的提供方面,政府虽然承担着直接的责任,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公共物品都必须由政府直接来提供,要树立公共物品提供主体可以多元化的新理念;﹙2﹚适应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改变靠单一的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传统思维,树立主要依靠市场培植资源的新理念;(3)适应政府管理方式转变的需要,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不讲成本、效益的旧思维,树立政府管理同样要讲究投入、产出、成效益的新理念,并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传统公共管理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造。

再次,由“依权力行政”向“依法行政”转变。“依权力行政”和“依法行政”,是区分人治国家和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也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公共管理方式和手段。在法治理念上,应当实现从法律的治民、治事向法律首先治官、治权的转变。要通过推行依法行政,建立法制政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使法律成为政府的行为准则和办事依据。这其中重要的就是政府管理的组织机构、工作权限要清晰,工作程序要明确,工作责任要到位。

(三)科学地制订城市绿化系统规划,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发展指明方向

从国外生态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相关成果来看,21世几特大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区域性、生态性、舒适性、可利用性和可达性5个方面。首先,要突出区域特征和资源特征,将规划扩大到市域甚至区域范围,建立城较结合、城乡一体的大绿地系统。其次规划要更加注重绿地的生态效应,作最大限度地保存典型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繁衍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以更贴近自然的生态环境来取代过度精细栽植、缺乏生态价值的“绿色沙漠”。另外,规划还要更重视绿地空间的环境改善和功能拓展,致力与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并增加郊野休闲、森林旅游、湿地保护等更多功能内涵。同时,还应通过拓展绿化的影响和服务半径,增加与周边的内在联系等方法,不断改善绿化的可达状况。

(四)转变公共管理职能,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城市组织机构首先,在体制上进一步完善分级、分权管理,重点是梳理关系,管理重心下移,调整职能配置,强化职权利挂钩,从而构筑起上级政府管理的,下级政府不管,条管的,块不管,但以块为主的格局。同时,对块与块、块与条边界模糊的领域建立一种磋商和协调机制。在运行机制上变应急管理、事后管理、突击整治为源头管理、跟踪管理和长效管理:变人为因素较强的指示、政策管理为主导为以法律法规约束和经济手段调节为主导;对涉及成熟整体和长远利益的领域实行垂直管理;同时,有选择地开放市场,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分解管理责任,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扩大城市管理的张力。

其次,坚持高效能、科学化管理原则,建立强有力的、统一协调的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绿化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考虑到要兼顾水、土地、能源、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目的是要安排好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因此,城市领导者,特别是主要领导和决策者一定要端正城市建设管理思想,处理好城市开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建设规划与财力、物力的关系,处理好生活和建设的关系,一切从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办好事、讲实效。

再次,建立责任机制。何政府都需要建立一套责任制。这样才能在社会广泛的支持下进行运作。对任何主张民主的社会来讲,责任机制都是基本因素,要成为民主社会,就需要一套适宜的责任机制。政府组织由公众创立,为公众服务,就需要对公众负责。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要形成责任机制。由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是涉及面广、任务量大、具体操作复杂,需要众多部门共同协作的一项系统性、社会性工作,因而,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倾力关注城市绿化,要建立城市绿化管理责权制和各级领导目标责任制体系。同时,按照“明责放权、重心下移、理顺关系、各负其责”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责权,逐步理顺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五)完善绿化法规和政策,推进城市绿化管理法治化

在实现政府绿化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的过程中,城市绿化管理将形成政府行政管理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与社会化机制互为补充的局面。政府部门直接参与具体运作应该减少,更多要依赖于通过一系列的法规、政策、标准、规范来实施管理和调控。因此,法治建设将是未来绿化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根据城市绿化发展的目标和实际工作需要,不断跟踪绿化建设管理前沿性问题,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强调绿化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法律效应。第一,明确编制绿化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的主体,同时增加在详细规划编制时,应当提出不同类型用地的界线,明确绿地、林地结构、功能、形态、布局等要求。第二,依法划定绿线,在操作中缺乏配套制度和内容。为完善此项制度,需要调整应划绿线的范围,对已划定绿线的控制方式、手段等加以细化和补充,如对已确定的绿线应向社会公布、并规定市绿化局应当配合市规划管理部门共同控制规划绿线规定。第三,突出绿化比例在法规中的强制性作用。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的有关法规政策制定。如研究制定社会公众参与绿化养护管理的 权力和义务的配套规章;研究制定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管理办法;研究制定社会企事业单位、公众参与绿化认养、认建的管理办法,研究制定社会公众参与绿化规划、绿地设计方案决策机制相关配套规则等等。

(六)坚持“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认真贯彻依法行政“公开、透明、程序、规范”的原则,政府管理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办事,秉公执法。要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要着眼于理顺当前综合执法和专业执法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建立健全“双向告知”、“案件移送”等执法工作制度和工作运转机制,形成执法管理的长效、常旨在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态工作体制。要坚持“依法治绿”,进一步加大绿化执法力度,加强绿化执法队伍建设,对毁绿占绿行为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并依法进行严惩,有

效巩固和保护绿化成果。要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解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出现的后续监管不力的问题,抓紧建立审批事项取消后的后续监管办法,建立和完善对行政审批行为和效能的监督制约办法;加强对审批事项执行情况的监察,建立审批后续监管的工作规则和办法,研究制定立法与监督、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相互协作、相互制衡的执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推进城市绿化管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法治化保障。

综上,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各省市自身的条件及特征制定相应的发展措施、方向。要达到城市的生态化必须是全社会、全体公众、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并且要实现城市的生态化建设,也不能从单一方面出发,而是要通过建设的不同方面指定的相应的发展措施,在各个方面的整体作用下达到实现城市的生态化。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生态城市使人类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和理想的曙光。

参考文献

[1]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5).[2]杜鹏.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政府生态责任[J].甘肃农业.2006(8)

[3]杨志峰徐琳瑜,《城市生态规咙d学》,〔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生态公共利益 篇6

关键词:城市公园;公共设施设计;景观;生态设计;人性化设计,深圳湾公园

1、生态化的城市公共设施对于城市的意义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城市公园是人们集散和娱乐的休闲之地,它形式多样,功能齐全,内部景观设施良好,而公共设施(Street Furniture)一词产生于英国,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给社会公众使用的公共建筑或产品,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医疗卫生、交通、邮政电信、体育、文化娱乐、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教育、社会福利与保障和商业金融服务等基础设施。本文中所研究和探讨的公共设施以户外城市公共设施为主。城市的公共设施对城市的构成和发展有着极其重大和深遠的意义,它是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它的设计与制造的品质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环境的整体质量,而公共设施是否生态化,也直接影响到城市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延续性。那么公共设施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都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遵循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原则,使其在服务于人的同时,也能够更加的便于使用和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

2、城市公园景观设施的理论基础

2.1城市公园景观设施基础研究综述

2.1.1城市公园景观设施概述

城市公园在刚传入我国的时候,公园内的景观设施人们习惯性的将其称之为“人造景观”或是“人造景点”,随着国内学者对城市公园的研宄深入,渐渐的用“景观设施”一次取代“人造景观”或“人造景点”,因此由“中国公园之父”美誉的马志民先生在1995年给出的定义:“景观设施本身由景物组成,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欣赏价值。即便作为旅游景区,还应具备趣味性、娱乐性及参与性等基本属性,方能吸引不同层次、不同目的、不同兴趣的游客前来。”逐渐被取代。

2.1.2景观设施与城市的关系

将景观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相结合后经过人工艺术加工的景观设施属于建筑景观中的硬质景观;景观设施是有生命的活体,具有大自然的美,是城市公园中的主体。在景观建筑与设施建设中积极推广新材料和新技术。公园建设是城市生态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景观建筑和设施的设计、建设中,应积极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把公园建筑和设施建成一个城市、一个片区的生态名片。道路铺装应尽量使用透水材料,形成公园及周边区域的雨水收集系统,可用于公园植物绿化养护。

2.1.3景观设施与人的关系

景观设施的设计是用户友好的设计,它的设计考虑到“人”的因素,提供人性化的参数研究和其他几个方面的特点,可以改善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感知,规模化,运动能力,行走范围和行为模式,如无障碍设计,坚持以“人”为核心设计理念,提供工作程序,以符合人民的要求,改善环境,优化人文环境,从而达到以最小的劳动成本为最大的最合适经济上的成就。在城市景观设施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考虑人体工程学的应用,如在公共环境,休闲座椅,坐高,宽度和其他数据;儿童游乐设施大规模数据的设计必须参照相关的车身尺寸,人体工程学的内容必须根据人类的身体特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总之,所有的景观设施的设计必须根据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有合理的规模数据分析,只有这样计的公园才具备合理的尺度和形态,才能为人们方便使用。

2.2人性化设计概述

2.2.1概念解析

如果说有关环保的绿色设计是设计师对我们生活其中的环境和自然的关注,那么,人性化的设计则是关注公园的使用者——人本身。人性化的设计符合人们正常的物质需求,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更加强调精神与情感需求。它是设计的安全性与社会性的融合体。“人性化设计”是当今世界上设计者们永远追求的目标,是工业化文明带来的必然产物设计的初衷是为了给人们带来方便,即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

“以人为本”就是把用户比公园本身更重要的角色,在概念阶段的公园设计师把人作为一个重要的设计参数。在这个设计原则,开发一种新公园,它需要大量的时间,面对的消费群体进行调查,调查他们的生活习惯,消费模式,文化层次,心理需求,和你最喜欢的颜色偏好的形状,可以接受的价格。“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使设计人员能够考虑远远超过公园造型,设计工作己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绘图,你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参与不同类型的人,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的科学,人体工程学,美学等。

3、深圳湾公园景观设施人性化设计现状分析

3.1深圳湾公园景观设施人性化设计现状

深圳湾公园游人数量较多,是人流量大的集散地。游人在园内能轻易找到可休息的地方。来公园参观的有幼儿、中年人、年迈老人等各个年龄段的人,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更加具有参考价值。园内的休息椅凳数量还是比较足够,公园人流量较大公园内提供了大量的椅凳供游人休息,园内的休息椅凳布置密度非常大;而树池、花坛等也加宽了边缘,使花坛树池不仅成为可观赏的风景,也成为能使用的休息设施。在各个人流量不算十分大的时候,游人在园内还是可以较容易找到休息椅凳的。

3.2深圳湾公园景观设施人性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2.1景观设施设置不合理

深圳湾公园的景观设施存在不符合行为特性和人体生物工程学设计上的问题,主要是针对公共卫生设施厕所的设计上。

在厕所设置上,全园六个公共厕所,虽然都设有无障碍厕所,但所有的无障碍厕所都只有一个无障碍的厕位,而且是男女共用的,游客较多时无障碍厕所数量明显不足,建议可适当增加数量,可参考右图。园内六个厕所当中只有一个是有多个无障碍厕位的,但厕位与厕位之间的遮挡不足,私密性程度不高,这样的设计不够人性化。建议可在厕位之间增加遮挡,避免尴尬情况发生。

3.2.2景观设施配置不到位

深圳湾公园内洗手盆数量严重不足。此问题比较严重,游客普遍反映由于缺少洗手盆,他们需要清洗时要专门到厕所去,这样对他们造成极大的不便,希望公园能增加实用的洗手装置。且建议洗手盆的高度可设置两种。其造型尺度要依据人体工程学的数据而定,并考虑特殊人群的使用。如成人使用高度一般为600-900.,为儿童使用时,洗手盆高度则设置为400-600mm。全园没有发现安装饮水器,建议时机条件成熟时可安装,以方便游人在户外活动过程中感到口渴的时候使用,但要注意饮水器的卫生。

3.2.3缺乏地域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深圳湾公园和许多城市的中小型公园一样存在的缺陷就是缺乏地域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无法在公共人性化设施上结合本地本土文化创造艺术景观,而是釆用千篇一律的材料或设计样式仅仅做到功能上的满足,休息椅凳的材料都是石材,给人感觉比较枯燥乏味,且容易给人一种较脏的感觉。建议增加一些其他材料如木或仿木、塑料等材料的休息设施。缺少私密空间设计,全园的设计过于均匀,游人在园中休息时,很难找到一块有私密性设计的地方,建议开辟一些私密空间,可以在公园相对比较安静、干扰少的地带设置聊天、用围合式的椅堯形成私密休息、交流的空间。

4、深圳湾公园景观设施提质设计实践

4.1深圳湾公园景观设施提质设计表达

景观设施的设计必须系统地研究人的生理学、心理学和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研宄景观设施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日常行为、文化风俗等的关系,以使景观设施能被人最合理、最舒适、人性化地利用。反之,如果景观设施的设计不能与人的行为相协调,不能符合更健康、更科学、更合理的人体工程学原理,那么将会给使用的游人造成不便,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离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更远。设计师在设计景观设施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并不是其外在美,景观功能,而是必须考虑作为使用者的人们设计师必须使“为人而设计”、“人性化设计”等概念体现在设计的作品上面,对于公共卫生设施与公共休息设施而言,人性设计显得最为重要。设施的设计应减少不必要的操作,以减少使用者在使用上的差错和操作过程中带来的精神和体力上的疲劳,如垃圾箱的开口形式与使用方便程度有关。

4.2凉亭、棚架、栏杆设施设计

深圳湾公园根据地域文化特点,将公园整体向新中式风格靠拢。“亭台楼阁”是传统园林和建筑当中不可或缺的设施,公园中以凉亭、长廊和棚架最为常见。这些休息设施能满足游人休息、游览、散步,设置时候需要靠近散步道或与散步道分开成为独立的区域,以满足游人静坐、休息、交谈和欣赏景色,最大限度实现人性化的需求。它们也可以成为游人聚集,进行文化活动和遮风避雨的场所。

图1凉亭、长廊和棚架的设计除了使用功能上的作用外,也可以成为美的欣赏,具有点景的作用,在设计当中可以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使游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但要注意的是,要追求它们美观的同时,也要注意它们结构的安全性与提高材料的耐久性,如木制品要选用经过防腐处理的红杉木等耐用的木材,以保障游人的安全。

图1廊架、休息亭、入口

使用功能也可以称之为“实用功能”,水面如处理得当能拓宽空间,将有限的距离拉大。山石如砌筑得法,配以树丛能增加空间层次。花架能使空间隔而不断,但要注意比例和尺度。过于粗壮则有堵塞感,过于纤细起不到分割作用。很多园林小品的创造就是以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而設计的,例如常见的有亭、台、楼、阁、廊、水榭、圆桌、圆椅、圆晃等,有的可以提供纳凉和赏景,有的提供休息,有的提供遮风挡雨。草坪铺地供游人玩乐行走,图2公园小区中的健身器材供人们健身活动,娱乐设施可以让景观设施在游戏的过程中找到快乐,到了晚上就有提供照明的园灯,这些都满足了人们的使用的人性化需求。木材属暖性材料,亲和力强,外观朴实、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触感。在我国西方景观居住区中,木材可以作为构筑物的承重结构,如亭廊的柱梁;可以是构筑物的覆盖物,如连廊的顶盖;也可以成为构筑物,或构筑物的饰面材料,如木格栅景墙或扶手材料等。用木材建造的空间往往给人亲切、放松感,所以深受造园者的喜爱。

图2效果图

4.3卫生设施设计

(1)垃圾箱的设计公园内的垃圾箱设计时应该根据人们一定时间内倒放垃圾的次数、多少及倒放的种类与清洁工人清除垃圾的次数等来决定它们的容量与造型,并考虑垃圾箱的放置地点,以便使垃圾箱更好地满足人们使用过程中的人性化需求,如果缺乏“人性化”设计,缺乏对功能的研宄,便会出现种种不协调的现象。

现代垃圾箱用新材料和新工艺制作,以塑料、不绣钢材料、仿生材料或者几种材料相结合;造型美观、经久耐用的各种垃圾箱使用最为广泛。在公园中主要的景观园区内、设有参与性活动的区域、座椅集中的区域当中,由于人流量大,投置垃圾的量也大,所以体量也要较大,一般高为800~1000mm。方便在区域内活动的有人使用,这是对垃圾箱设计的要求之一。垃圾箱的开口设计分为朝上式、侧口式及斜口式。但无论哪一种设计都应该注意要使人们在使用时能在距离箱30-50cm处便能轻易地将垃圾投放其内。设计时还必须注意垃圾箱放置的不同场所,如在人流比较集中的广场、休息设施附近、垃圾箱的投放口应该相应地放大,让人们能方便无负担地将垃圾扔进垃圾箱我们常看到垃圾箱周围扔有很多的垃圾的现象,其原因除了人为因素外,也有设计中的不当的原因。为了方便投放垃圾,垃圾箱投放口的开口方向一般是以朝上式最为方便,但侧口的设计能更好地防雨防晒,因为它的开口在两侧,雨水直接落入或飘入垃圾箱内的情况相对于其他类型要少得多,另外,当太阳直射时,它能像伞一样的顶部遮挡阳光,顶部距箱内的垃圾有一定的距离,且两侧的投放口利于空气对流,使垃圾箱内的垃圾不至于因温度过高而发生霉变发臭。

根据这些因素深圳湾公园的垃圾桶设计应当考虑上开口和中不幵口,并分设可回收、不可回收箱。上开口主要是为成年人使用,身体直立或者稍弯腰就可以将垃圾放入垃圾箱,上盖可以防止太阳直射使垃圾发出气味;中间开口是为儿童考虑,在离地40厘米处开口(如图3)。在儿童投掷垃圾的同时就是一个机会教育,“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垃圾桶是由钢框架、防腐木制作而成,上盖可以旋转拿下,方便垃圾的转运。

图3垃圾箱效果 图3垃圾箱效果

(3)洗手盆的设计洗手盆是城市公园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卫生类景观设施类型。它应该在园路、人流比较集中的交汇处,广场等地方多设置,以供人们使用。洗手盆的设计原则是一要方便,不要只管美观,而使用起来却十分地麻烦,实用性欠缺。而另外一方面,洗手盆的高度设计一定要考虑到老人、小孩和儿童等特殊人群的需要。例如,在大多数的公共绿地当中,洗手盆的高度都是统一的,我们能经常能看到小孩子和残疾人由于高度问题用洗手盆比较困难的情况,特别是小孩子都需要大人将他们抱住抬高,才可以洗手,这样的设计就缺乏人性化的关怀了。所以洗手盆的造型尺度要依据人机工学数据而定,并考虑特殊人群的使用。如图(4)成人使用高度一般为600-900mm,为儿童使用时,洗手盆高度则设置为400-600mm。

图4洗手盆、饮水器顶视图

(5)公共厕所的设计深圳湾公园在节假日的人流比较大,公园中应增加公共厕所的数量。公测的设计应当结构上合理、造型上更加美观、使用功能上更加方便。设计要点在于:1、公共厕所的人性化设计以卫生、方便、适用、经济为原则,考虑休息座椅、花坛、绿化等配套设施,造型上力求与环境协调统一。而在尺寸方面要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学:大便便位尺寸一般为长宽为0.85-1.2m;小便位站立式尺寸(含小便池)高为0.7m,宽为0.65m,间距为0.8m;厕所单排便位外开门走道宽应为1.3m,双排便位外开门走道宽以1.5m为宜;便位间的隔板高度自地面起不低于0.9m。2、根据生理构造的不同,适当增加女性厕所,而同时应该增加为特殊人群使用的无障碍厕位。3、公共厕所要通风好、采光好、位置好,易于识别4、公共厕所的设计要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即从老弱病残者的活动安全考虑,地面不能铺设抛光砖之类的光滑材料并注意扶手的位置,内饰不能出现有尖锐的转角出现;为了防范犯罪活动,如打劫、偷窃等,可舰媚翻歧冊理者等措施来减少此类犯罪活动发生的可能性。5、如图5在深圳湾公园的主景观区域必须设有一间以上公共厕所。如长期来看,游人不断够,呈现出部分区域无厕所,需要等待或如厕不方便时,应考虑增加流动型的公厕,以满足游人如厕的需要。6、充分考虑腿部障碍人士的需要,设置无障碍卫厕间。7、公共卫生间在防水工程中的固有特点,要制定以“防排结合,综合治理”为防水设计,考虑公共厕所的排污管与排污管相连接是否符合规范。

图5公共厕所效果图

4.4导引系统设计

图形符号通常用来设计导向类或识别类的导向标识系统。特别是道路交通系统、动物园、展览馆以及运动会中并不存在世界性的符号标准,也没有一套符号被世界各国在同一个特殊领域如(国际机场)接纳。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的确有深入研宄图形符号的必要,例如有关公众安全的图形符号等。

首先,设计师经常基于他们自己的经验来做决定,对使用者的知识层次及对符号的理解力做出不正确的假设。其次,设计师不能认为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被广泛理解的图形符号在另一个文化背景中也将被广泛理解。在某些公众安全被优先考虑的场所,如交通道路,图形符号可以作为标识系统的一部分且效果不错。而在博物馆、国家公园、动物园或展览会等场所,你绝对可以考虑使用富有创意的符号。设计一个图形符号对我们来说可能不难,但设计一个一致性的图形符号系统是个艰难的工作,需要你的巧思冥想。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现代“生态学”原理与景观设计以及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系统所结合后,即产生了对基于生态化景观设计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的思考。本文研究的是深圳湾公园景观设施设计,由于这一公园面积较大,位于城市的核心地带,并被称之为“城市天然氧吧”,是深圳市最大的假日休闲、运动为主的城市公园在。但是景观设施的配置、功能性不足,无法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本文以深圳湾公园景观设施设计为题进行了景观设施的分析和实践探索,从公园的景观设施现状分析入手,以科学、发展的眼光进行景观设施的设计。以此来提高城市公园的多元化性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地休闲娱乐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项立新.铁路客运站景观设施的人性化設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8):12-13.

[2]郑玉俏.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施应用研宄[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2):20-28.

[3]张凯华.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性化设计初探[J]?中外建筑.2012(3)

生态公共利益 篇7

1. 公共生态景观的含义

公共生态景观是指由地理景观、生物景观、经济景观和人文景观组成的多维复合生态体。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 还包括了无形的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过去和未来以及主观与客观间的系统耦合关系。公共生态景观是在一个宏观的区域范围内, 由许多微观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完整的空间构造、相互作用、功能协调及动态变化的新型景观系统。

2. 改造型公共景观的概念及分类

什么是改造型公共生态景观?顾名思义, 就是对原有的空间景观或生态系统的二次改良和优化。改造型公共景观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湿地及环境自然保护区等性质的生态改良。一类则是在原有缺陷性景观环境或荒废空间区域的基础上生态化改造。本文主要针对后一类进行重点论述。此类的改造型公共生态景观所遵循的原则是:以土地的最少介入, 水资源的极少涉入, 经济的最优投入以及周围生态景观最少被干扰。

二、改造型公共生态景观的发展情况及成功案例

1. 改造型公共生态景观的发展情况

改造型公共生态景观的发展基本上是和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及发展同步的。1938年, 德国地理植物学家特罗尔首先提出了景观生态学这一概念。70年代后, 全球性资源、环境、人口、粮食问题日趋严重, 加之生态系统思想的广泛传播, 使景观生态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漫长的科学理论推理及工程实践中, 改造型公共生态景观孕育而生, 在国内外迅速普及开来。尤其是在美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的发展更为迅猛, 在普及传播到国内经过因地制宜的深化, 随之推广, 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案例毅然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2. 改造型公共生态景观的成功案例

改造型公共生态景观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 若将存世的所有案例统统呼之欲出, 绝对另读者震撼不已。因此, 我精选了国内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品, 仅供品鉴。

(1) 岐江公园的生态景观改造

岐江公园位于广东中山市。是在粤中造船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主题公园, 引入了一些西方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的设计理念, 是工业旧址保护和再利用的一个成功典范。岐江公园合理地保留了原场地上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建筑物和生产工具, 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对它们进行了艺术处理, 诠释了一片有故事的场地, 将船坞、骨骼水塔、铁轨、机器、龙门吊等原场地上的标志性物体串联起来记录了船厂曾经的辉煌和火红的记忆, 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亲水、保护生态是岐江公园的一大特色。公园较好地处理了内湖与外河的关系, 将岐江景色引入公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 公园不设围墙, 巧妙地运用溪流来界定公园, 使公园与四周融洽和谐地连在一起。亲水是人的天性, 这条水流的设计正是要让人们尽情挥洒人之天性。

(2) 秦皇岛的“红飘带”-生态河道

秦皇岛是渤海湾中心地带的重要港口城市, 汤河是流经秦皇岛市区的一条主要河流, 被称为港城的母亲河。从前的汤河两岸杂草丛生, 垃圾遍野, 荒凉破败。红飘带只是汤河沿岸星罗棋布公园中的一处, 它面积不大, 总面积约20公顷, 地理区位也不突出, 却名声在外, 成为汤河带状公园中的一颗明珠。

红飘带第一眼给人的感觉“很另类”。一座汤河大桥把它和汤河下游的另外一座公园分割开来。往下游方向看, 河底和两岸都被渠化、硬化、亮化, 园林式的造景模式与大多数国内城市公园大同小异;而再看红飘带, 河道蜿蜒曲折, 原生树木和水生植物错落岸边。

三、改造型公共生态景观的技术措施

目前, 在我国改造型公共生态景观采取的技术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建设节地型生态景观作为节约型社会建设。

日益紧缺的城市土地资源和日益加剧的用地矛盾, 同时也出现了人地矛盾、资源和能源浪费等现象, 为了缓解我国的环境压力和此几种矛盾的改善和消除, 节地型生态景观作为节约型社会建设已被公认为我国生态景观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在节约资源与能源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2. 景观绿化节约土壤资源的节土型措施。

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 山地和农田是城市景观绿化建设所需要的回填土和种植土的主要来源, 山区和农村的生态环境由于大量的园林土方工程的进展而受到威胁。实施景观绿化节约土壤资源的节土型措施, 一是保证土方就地平衡, 使原有的地貌特征得到保持;二是将场地原有的表土作为种植土的来源进行回填, 并且避免进行大规模的地形改造工程。

3. 景观绿化建设中节能措施。

由于城市形象工程 (大型城市广场、音乐喷泉等) 的盛行, 电能的消耗量不断增加的现象出现在全国各地园林绿化的建设和运营中, 社会呈现出的矛盾更加尖锐。照明设计的本意和含蓄优美的夜景效果不但没有得到良好的体现, 而且造成经济和能源的巨大浪费。因此, 我们应当将景观绿化建设中能源消耗问题列为主要, 有关城市和景观绿化夜景照明方面的设计规范也应该予以出台。

4. 建设节水型生态景观。

广泛提倡使用集水技术是生态景观节水技术的主要措施, 推广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开源和节流是建设节水型生态景观的两个主要方面, 一方面可利用的水源总量要增加;另一方面水资源的消耗要减少。不仅要选用耐干旱的植物种类, 而且在水的运输、灌溉等方面减少损失, 并将水分送到植物最需要的地方, 这不仅能使得大量的水资源得到节约, 并且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更加适宜的环境。

5. 营造节能型生态景观绿化。

实施因地制宜, 当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能源得到有效利用, 景观绿化建设养护和日常管理趋向安全清洁的状态, 是节约型生态景观的重要内容。其外, 用反光和荧光材料制作的景观小品、指示牌等, 能起到营造节能型景观绿化, 产生独特有趣的生态园林景观的效应。

6. 打造节力型生态景观模式。

应以便于养护管理作为衡量节约型生态景观的标准, 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是生态景观建设发展中所提出的高要求。人力资源成本逐渐提高使得景观绿化的养护成本也将越来越高, 倘若现在养护管理问题被忽视, 一些地方政府关于生态景观绿化的养护的压力之重会难以承受, 景观绿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四、总结

改造型公共生态景观建设是以极少破坏与充分改良为原则, 减少景观的过度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改造中应充分利用原有的场地条件, 以及巧妙的技术, 在降低经济投入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 使地方特色生态景观重塑生态重现于世。另外, 与其大量的将其植物的死干、枯枝、落叶、树皮等焚烧或作为生活垃圾处理, 加剧了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不如加以回收利用, 或用作生态景观的生物性肥料的来源, 或作为园林建设的原材料, 营造和谐的生态景观。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 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 造成乡村景观的丧失和大量的失地失业农民也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等诸多社会问题逐一出现。所以, 把改造型公共生态景观建设和保护和建设乡村景观紧密结合起来, 既可以使得失地失业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得到解决, 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又可以使公共生态景观的经济收益得到提高, 营造出更加丰富的生态型景观。

参考文献

[1]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科学出版社, 2001.

[2]潘召南.《生态水景观设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公共建筑共享空间生态化设计探析 篇8

公共建筑共享空间自本世纪六十年代被美国建筑师约翰·波特曼 (John Portman) 引入他的“人看人”的旅馆之后, 这一特殊的空间形式在现代公共建筑中被广泛应用, 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着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与实践的逐步深入, 以“生态”为目的的共享空间设计应运而生, 然而实际使用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常常出现室内环境舒适度差和空间能耗过高等问题。共享空间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形式, 它的生态化设计需要建筑师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2.“共享空间”的溯源与发展

共享空间在历史上是波特曼把现代中庭空间引入酒店建筑时论述的一种空间模式, 其形态演变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中庭 (图01)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 传统中庭的空间尺度和组织模式获得了不断的突破, 在空间关系上, 经历了一个从室外、半室外, 到室内的空间演化过程 (图02) 。20世纪60年代波特曼开创性的将绿树、水池、雕塑和透明电梯引入中庭空间, 营造了一个富有生活气息、充满人性的社会化共享场所, 赋予了中庭一种新的内涵, 确定了现代共享空间视线自由、功能交汇、空间开放的基本特征 (图03) 。在给人们带来极大精神愉悦的同时, 共享空间也伴随着巨大的能源消耗, 并由此引起建筑师的理论与实践反思。随着生态建筑理念的提出和发展, 共享空间在吸收太阳辐射、改善自然采光、促进室内通风等方面的生态效应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 它不仅仅是建筑室内空间的精彩演绎, 还是生态建筑中的重要设计策略1。

01. 古罗马露天中庭住宅, 公元前约 200 年 (图片来源:王其钧, 永恒的辉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02. 伦敦水晶宫中庭空间·帕克斯顿, 1851年 (图片来源:http://en.wikipedia.org)

图片来源:http://chengdu.kaiwind.com)

纵观从古代中庭到现代共享空间的演变过程, 基于气候响应和人们生活需要而产生的空间模式, 经过一系列发展演变, 最终又回到原初的思考, 人们通过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合理设计建筑空间, 从而达到提高空间舒适度, 降低建筑能耗, 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

3. 公共建筑共享空间设计现状与反思

形态高大的共享空间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发展需求越来越高, 广泛应用于商业、酒店、医院等公共建筑以及综合体建筑中。但由于建筑师设计不当, 冬季寒气袭人, 夏季热浪扑面的共享空间司空见惯, 这些情况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舒适度感受和空间体验, 也造成了空间和能耗的双重浪费。目前, 我国公共建筑空间面积增长迅速且单位面积能耗巨大, 对共享空间的生态化设计现状进行反思, 挖掘其生态节能潜力已势在必行。

3.1 气候特点认知不足

我国气候的大陆性特征在全球气候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按照美国建筑气候学专家吉·格兰尼博士 (Gideon S·Golany) 的观点, 我国有相当大的地区当属气候恶劣地区。我国五个建筑热工分区, 除面积极小的温和地区, 建筑一般都有采暖或空调的要求, 另有相当部分地区如夏热冬冷地区北部和寒冷地区大部分既有夏季制冷降温要求, 又有夏季制冷要求2。

虽然共享空间作为建筑应对气候的缓冲层具有先天的生态特性, 但由于它是建筑受外部环境影响波动最大的空间, 其空间的舒适度也受外部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最大, 应对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 共享空间的生态化设计也须因时因地制宜。而现实中对于相当多的建筑师来说, 由于相关经验知识的不足, 对于气象数据的应用和处理缺乏有效的手段, 更有甚者忽视气候因素, 随意的简单模仿, 最终导致室内舒适度下降或过于依赖设备而产生高能耗等负面效应。因此, 共享空间设计应该基于地域性气候分析, 通过采用适当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将气候、地域和人体的生物舒适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3.2 建筑空间偏重形式化表达

随着建筑技术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大型公共建筑日益增多, 其中共享空间的体量也变得越来越大。巨大透明的空间尺度虽然可以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 但也导致了采暖和制冷能耗的大大升高 (图04) 。现阶段建筑师多以功能-形式为公共建筑创作的出发点, 且常受“以大为美”的权利空间美学影响, 片面追求空间上的视觉效果, 导致了建筑空间形态与节能设计的严重脱节, 在方案设计阶段就留下了高能耗的隐患。如寒冷地区的许多共享空间一味追求通透的空间界面效果, 大面积高透过率的玻璃幕墙在毫无遮阳构件保护的状态下, 直接面对强烈的太阳辐射;而冬季又无保温措施, 严重影响了室内的环境舒适度。不同的气候环境和设计条件决定不同的空间形态, 忽略生态化设计思考的空间设计注定是有缺陷的。因此, 针对公共建筑共享空间的设计不能仅贪图“高、大、新、奇”的形式设计倾向, 应尽可能的发展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型建筑空间。

3.3 缺乏节能设计策略的系统性应用

实践中由于缺乏对节能设计方法的系统认识, 设计中节能设计策略的应用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单一设计策略的季节性矛盾

共享空间的生态化设计过程, 是一个综合考虑全年效能的设计过程, 单纯应对某一季节的节能设计策略, 往往产生季节性策略的矛盾和制约, 若仅凭经验应用, 往往实际效果适得其反。例如, 在冬季, 为了采暖把太阳辐射热引入共享空间, 通过温室效应可以使室内温度升高, 从而降低建筑冬季能耗。但同样的热过程在夏季依然发生, 而且强于冬季, 当设计中缺乏针对性的遮阳降温措施时, 将导致空间过热, 即使在空调运行情况下温度仍然很高 (图05) 。诸如此类的矛盾性策略在冬夏气候差异性较大的区域较为常见, 很多气候因素的利用与防御是截然不同的做法, 建筑师需通过具有针对性的策略组合来提高建筑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

05. 温室效应导致夏季过热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 不同目标的策略对空间需求的冲突

一般来讲, 每个设计策略都会对应一种空间模式, 如热压通风需要共享空间的高宽比大一些, 利于形成烟囱效应, 加强自然通风。但是太阳辐射得热和自然采光对高宽比的要求恰好相反, 高宽比小, 底层获得的光和热就会多一些 (图06) 。得热、通风和采光作为建筑可同时需要的节能措施, 在空间的需求上发生了冲突, 设计中如何取舍或平衡, 建筑师常常缺乏判断依据。而实际设计中遇到的情况可能会更加复杂, 与节能策略对应的空间模式还须考虑不同类型公共建筑共享空间的功能需求和人的空间感受。因此, 只有理顺节能设计策略、建筑空间模式和人的空间感受三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避免冲突的发生。

06. 得热、通风与采光对空间高宽比需求的冲突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综上所述, 公共建筑共享空间的生态化设计现状不容乐观, 其实际效果与建筑师对于空间生态化设计方法的系统认识, 策略的合理应用以及转化为空间形态的能力密切相关。因此, 建筑师在方案设计过程中, 应深入研究当地气候条件, 制定合理的系统策略, 通过利用简洁高效的软件设计工具驾驭复杂的信息数据, 这将是保证共享空间在实际使用中发挥良好的生态效能的重要手段。

4. 公共建筑共享空间生态化设计的研究方向

4.1 基于气候的节能空间设计

建筑关注气候古已有之, 无论是原始的穴居和巢居, 还是文明对时代的乡土建筑都表现出适应气候的要求和特征。它在“自力更生”最大限度地庇护人类的同时, 也保护了人类生存的环境, 以此视为生态建筑的原点3。气候作为重要的环境要素, 对建筑空间的生态化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空间设计中除了要研究其位置、形状、尺度和界面等空间要素以及使用者的生理心理需求, 还应重点考虑地域气候和场地环境。空间设计中融入气候因素, 积极回应气候的影响, 避免从形式入手, 顺应更加基本的设计原点, 这样才能形成自在生成的形式。当今人类面临气候恶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生存环境, 响应气候的节能空间设计不仅是建筑设计理论发展的需要, 更是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4.2 整合设计策略的直观应用

在建筑学科领域内, 国内外的既有研究已从不同侧重点对建筑节能设计策略进行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 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从宏观到微观, 由外到内的层级式策略对于指导建筑设计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但是对于大多数建筑师来说,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条件, 策略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关联组合来创建一个生态节能建筑, 仍知之甚少, 要组合一套可行的策略而不遗漏一些重要内容需要丰富的经验4。

整合设计理念强调全面协同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 以整体综合设计取代现有线性思维的设计理念对生态建筑的设计策略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气候的特殊性, 使得设计策略不能随意拼贴式使用, 它需要在一个清晰的设计策略框架下把人的舒适度、空间的形态以及自然的动态性进行重新整合, 并直观地呈现出各策略之间关系的整体性、层级性和关联性, 从而使众多策略间的关系更加形象化, 便于建筑师在方案设计阶段提高策略选择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4.3 建筑性能模拟软件与设计软件的协同操作

共享空间的生态化设计面临诸多重叠复杂的设计要素和信息数据, 沿用传统的估算方法已经难以准确应对, 有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将会使设计事半功倍。建筑性能的计算机模拟是了解和预测建筑物理环境和建筑能耗的重要手段, 但现有的大多数模拟工具进行模拟时需要有详细的建筑信息, 很少有专门针对方案设计阶段的模拟辅助工具。因此模拟工具总滞后于设计过程的问题, 使得建筑性能模拟只能起到评价设计效果的作用, 而不能真正辅助设计5。方案设计阶段的建筑性能模拟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可是实现方案设计阶段节能设计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模拟软件本身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分析方案设计过程和模拟过程的关系, 并在模拟辅助设计的原则下开发符合方案设计阶段特点的软件集成化模拟平台, 如建立环境性能模拟平台与建筑信息建模平台之间的数形关联模型, 实现性能模拟数据为建筑空间生态化设计决策提供量化数据支持6。面向方案设计阶段的节能设计模拟方法的研究和工程实践, 将有助于提高方案的生态化设计水平, 并能实现建筑方案设计过程的革命。

5. 结语

面对今天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建筑师在进行公共建筑共享空间设计时, 不能只凭经验或仅偏重于美学形式的表达, 而应把它看作一个可以协助建筑进行节能和调节气候的空间, 使之成为一个以整体环境为中心的系统概念。共享空间的生态化设计研究应当成为建筑师的一个关注方向, 以往忽略其生态效能造成的盲目和随意的设计现象, 在今天务必得到扭转。以地域气候条件为基础, 设计策略整合应用和软件协同操作的设计方式将促进真正的空间生态化设计, 使共享空间与建筑的其他部分同外部环境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朝着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实现人、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雷涛, 袁镔, 生态建筑中的中庭空间设计探讨, 建筑学报, 2004 (8) :68-69

[2]吕爱民, 应变建筑——大陆性气候的生态策略,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3]朱馥艺, 刘先觉.生态原点—气候建筑.新建筑, 2000, (3) :69-71

[4]Mark Dekay, Using design strategy maps to chart the knowledge base of climatic design:nested levels of spatial complexity, PLEA2012-28th Conference

[5]夏春海, 朱颖心, 林波荣, 方案设计阶段建筑性能模拟方法综述, 暖通空调, 2007 (12) , 32-40

生态公共利益 篇9

关键词:公共行政,生态背景

《行政生态学》这本书为公共行政学大家里格斯博士所著, 里格斯博士是当代最享盛誉的行政学者之一。里格斯教授本人是纯粹的美国人, 对美国社会的熟知不言而喻。书中第一部分描述美国生态背景与公共行政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甚是精辟, 读来很受启发。影响美国行政行为的生态因素可谓多种多样, 程度也有所不同, 本书中重点通过剖析经济、社会、沟通网、符号系统几大生态因素与公共行政间的关系关系而展开探讨的。

1 美国经济、社会因素与公共行政

美国是当今公认的强国之一, 它所创造出的生产力是惊人的, 究其原因, 归结为美国发达的市场交换体系, 在这种自由的市场制度下, 卖者以最小成本收获最大利润, 买者以最低价格购买满意商品, 并且买者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卖者购买商品, 一切都是自由与高效的。这种市场制度安排发挥到极致, 市场上的一切都可作为“商品”来出售, 公共行政人员出售自己的才力服务于行政, 他们的“才力”就相当于商品, 根据市场理念, 行政人员如果感觉有更好的待遇机会, 便可挂职他去, 又或者行政人员能力不及所在职务, 也可予以解雇。在美国, 公务人员的身份只被看做是一个职业, 他们与政府的关系式“契约式”的。如果这种关系放在中国来看是不可思议的, 中国的公务员对所在的职位要绝对“忠诚”, 不可轻易“跳槽”, 公务员在中国算是十足的“铁饭碗”, 没有重大过错不会给予辞退, 是否能胜任很少有所考虑。在美国, 市场价值对于行政的影响非常大, 但是公共行政对于市场也是不可或缺的。市场需要一批优秀专业的公共行政人员给予监督管理, 而这些行政人员的薪俸来最终来自于市场, 这种关系使得美国的市场与公共行政紧密相连, 相辅相成。

美国的社会结构很复杂, 里格斯在书中指出美国的会社与阶级结构是其中的典型。美国的会社堪称世界之最, 各类会社让人眼花缭乱。但这些会社的功能是具有专门化的, 甄选具有普遍性, 个人只要赞成会社总之目标并符合资格即可成为会员。会员与会社之间关系是基于“契约”的, 会员不满意会社目标或者不再满足入社资格可以选择离去。这种会社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它的“媒介”作用。会社包含成千上万有共同目标利益的人, 会社中的管理人员通过对会员不同利益的“聚汇”形成大多数人共有的利益传达至政府机关, 美国公共行政区分为很多专门的组织机构, 其实就是与会社对接的, 会社的利益诉求已经成为美国公共行政必须要接受的, 政府若能满足这些利益需求, 则会员会感到满意, 公务人员可能会因此得到报酬, 奖励, 晋升等这些利益。政府、会社、会员三者之间的利益传递在此畅通无阻, 会社提供利益表达的信息, 时刻提醒政府公众的需要, 政府通过会社的帮助, 高效完成行政任务。美国的阶级之间的流动性很大, 可上可下, 而且有时是很平常容易的事, 美国的官僚治体深受其影响, 位于上级的官员如果不及下级官员的能力, 可考虑被替代, 不论此下级位于何种低层的位置, 只要有能力有干劲就可以越级任职, 官僚体系内部的阶级流动同样是很频繁的。这种开放流动的官僚体系在甄选人才遵循开放的宗旨, 这样便维持了社会阶级的流动性。在美国有一个观念深得人心, 行政职务被看做是一个职业, 和医生、老师等无实质区别, 一个行政人员拥有了权利, 可能他就在财富上拥有的就会少些。如果一个人同时拥有权利、财富、名望等这些优势, 在美国人看来那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 一个美国歌星的名望有时是在国防部长先生之上的, 书中称这个是阶级价值的分散。在中国, 受传统观念影响, 行政人员被看作是“大官”, 社会的统治者, 官越大社会地位似乎就越高, 公共行政不是纯粹的职业, 多数时候它是一种权利地位的象征, 官职越高, 权利越大, 社会地位, 工资报酬也就越高。

2 美国沟通网、符号系统因素与公共行政

美国社会里充斥着各种国家的人, 但是他们大多都会说英语, 由此美国成为单一语言国家。而且在这个国家很难发现“文盲”, 绝对数的公民会阅读, 加上其发达的电话、电视等传播媒介网络, 让整个美国融为一体,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存在问题。这样的一个庞大的沟通网, 美国民众每天都参与其中, 舆论的制造轻而易举。美国的公众与国家政府人员有着高度一致的基本价值观, 彼此化合, 这让公众与政府间的沟通无碍。流动且化合社会里格斯称之为“一元化社会”, 在“一元化社会”里, 公众与政府间以及政府与政府间的利益表达很顺畅, 彼此较容易互信, 接受观念。虽然社会存在不同利益团体, 但是他们的基本价值观是一致的, 彼此之间可以调和折中, 所以他们可以聚汇各方利益形成一致的“公共舆论”来影响公共行政。行政官员在作出政策或者是执行政策的过程中需要这些“舆论”的监督与参与, 多数政策的出台其实是为了响应“舆论”的。相比“多元社会”, 在“一元社会”里公共行政管理的障碍要少的很多。美国多党制的存在足以体现美国阶级结构流动及化合程度之高了。

美国是以民主、自由理念建国的, 权利来源于人民, 人生而自由的理念, 这在书中被称做美国人的共同“迷思”。不仅如此, 美国人还有一种对于政府结构、统治者的选举、责任义务等共同的“理则”。基于这些共同意识, 美国政府的权威有效性才会更“合法化“, 因为权威只有在被人民认同接受时, 才会发挥效用, 否则权威就会失去作用对象, 当政府的权威被高度认同时, 就具备了“合法性”。美国行政模式其实就是在强化这种“合法性”, 强调行政的服务功能, 让民众满意, 才能争取更多的人民支持, 政府权威可更为有效。美国人认为主权在民, 人人生而平等的, 行政官员只是在行政技能这方面高人一筹, 就像医生在医术上强于其他人一样, 不代表行政人员就处于社会上层, 本质和他人没有区别, 都是平等的。由此看来行政官僚内部也不应该有阶层, 只是各项专业行政技术的整合。行政上级只是个“领班”, 通过有效激励管理, 使队伍高效运转。美国行政服务也是“一视同仁”的, 对先来的公民先服务, 不问其社会阶级地位。行政与政治的分离的政治架构在美国体现的淋漓尽致, “政客”是人民选举出来的, 他们制定大部分政策, 而行政人员主要负责执行政策。简单的说, 行政行为从源泉上是受到公民的监督的, 美国的“非官僚权利”对“官僚权利”的规制其实已经纳入“法治系统”和“宪法模式”里了。美国民主和自由的共同意识以及政、行分离的政治架构, 构建了美国特有的公共行政模式, 同时公共行政也在强化着这种意识和架构。

3 结语

本书对美国行政生态的研究, 帮助我们分析认识了美国公共行政与其生态背景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美国的经济、社会等社会背景因素影响塑造了一支颇具效率和服务精神的行政队伍, 同时政府的公共行政也强化影响着这种生态因素。《行政生态学》一书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 也是全书最富启发性的贡献, 就是要以不同的社会生态背景看公共行政模式。书中所述的美国行政“市场化”、“职业化”、“民主化”等等现实, 可能会让我们为之惊叹与羡慕, 相比, 中国的公共行政似乎滞后许多。依作者里格斯的观点, 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相应的公共行政模式, 中国的国情非常复杂, 从建国集体经济到改革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社会等几经动荡, 而今天中国走向了繁荣富强之路。中国的公共行政相比美国的公共行政虽然有所不同, 但不能说明中国的行政模式是不好的, 如果不好, 中国何来今天的繁荣民主?只是在此种国情下, 中国选择了这种模式。当今中国政府其实一直倡导建设一个高效、服务精神的政府, 为人民服务,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这种理念, 党和政府从未抛弃过。从历史的长河看, 中国现在的公共行政的确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精简机构, 提高效率、民主参与、党政分离等等一系列的行政改革都是在谋求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政府。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经济、社会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新的气象, 新的生态背景必将塑造一支蓬勃向上, 服务于民高效专业的行政队伍, 政府公共行政必会为人民所认同接受。

参考文献

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研究 篇10

一、“共生”的内涵

“共生”(Symbiosis)是一个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种的生物在竞争生存空间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互惠互利,相互依赖,共同生活的关系。共生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bary)在研究真菌时于1879年提出,后经范明特(Feminism)、布克纳(Phototoxic)发展完善。共生理论在承认种间竞争关系的同时,也强调种间共栖互生的可能,这为生物协同进化整体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了一种“共生方法”的理论来设计社会生产体系,强调社会生产体系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与关系。我国学者袁纯清(1998)运用共生理论研究小型经济,提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共生不仅是一种自然状态,也是一种可塑状态;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2]。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拓宽,共生思想已渗透到社会各个应用领域,并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涵义。就生态旅游而言,共生理论对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共生系统等的分析为认识生态旅游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从本质上讲,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构建、调整、优化共生单元(即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条件、共生界面、共生模式来建立一个互惠、稳定、一体化的共生系统的过程,是在承认各利益相关者平等、权力和责任的独立性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来同时确保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发展和各自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共生系统结构分析

生态旅游共生系统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态旅游共生系统的本质,本文主要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共生能量、共生界面五个方面对生态旅游共生系统进行结构分析。

1. 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在不同的共生体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是不同的,在不同层次的共生分析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也是不同的。生态旅游利益相关主体之间肯定存在物质、知识技术、人力资源、信息和金融资本等方面的交换,他们在相互交易、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和相互信任中形成了具有共生关系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各个利益主体均可凭借其社会关系获取对自己行动有利的信息资源。因此,可将生态旅游各个利益相关者看做共生单元,由这些共生单元构成生态旅游共生体。一般来说,其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旅游企业、旅游者、当地社区、当地政府,这四者构成了生态旅游共生体的主要共生单元。

对共生单元的描述可以采用质参量概念[3],质参量是决定共生单元内在性质及变化的因素。在生态旅游共生系统的研究中,各共生单元的质参量可作如下分析:旅游企业的质参量是指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表现为旅游企业的获利水平、提供旅游产品质量的高低、社会责任等;旅游者的质参量是指旅游者的有效旅游需求;当地社区的质参量是指当地居民从当地旅游发展中的获利能力,如收入的增加,生活环境条件的改善等;当地政府的质参量是指当地政府对旅游市场和环境的宏观管理和调控能力,表现为当地经济状况的改善、政府税收的增加、当地旅游形象的提升等。

2. 共生环境

共生理论认为,所谓共生环境是指除共生单元以外的一切影响因素的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以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互流来实现。对于任一共生体来说,环境对它们的作用有正向的、中性的和反向的,与其相对应,共生体对所处的反应也表现为正向的,中性的和反向的[4],如表1所示。共生体与环境之间的不同结合状态对于共生体的进化、发展有着不同的推动或抑制作用。例如“双向激励”会导致共生体的优化和发展;“双向反抗”则会导致共生体的衰落和消亡,这是两种极端情形,更多的是介于两者之间。但是共生体与环境之间的结合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变的、可调适的。

从上述共生理论关于共生环境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共生环境是指除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以外的一切影响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总和,主要包括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进化的环境条件是生态旅游共生体与其所在的共生环境应是双向激励的,而为了促成生态旅游共生体与其所在的共生环境之间的双向激励,至少应对生态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本底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3. 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结合的形式以及相互作用的强度。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关系,也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互换关系。共生模式包括行为模式(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利共生和对称性互利共生)和组织模式(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任何完整的共生关系都是行为方式和组织模式的具体结合,不同的共生模式有着不同的模式特征,而且各种模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会以某种共生行为模式呈现出来,并且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各种共生组织模式,为共生单元之间寻求优化协作的外部驱动提供了新的路径支撑。

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构成共生系统,但共生系统的状态变化主要体现在共生模式的变化,因此共生系统的进化也就体现在两方面:(1)在行为方式方面,由寄生(P1)向对称互惠共生(P4)方向进化,方向表现为共生能量分配对称性提高,共生利益增进;(2)在组织化程度方面,由点共生(M1)向一体化共生(M4)方向进化,方向表现为共生组织化程度逐渐提高,共生进化作用增强(图1)。从P1到P4、M1到M4的进化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进化的一致方向,符合经济学意义上的帕累托改进,而“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P4和“一体化共生”组织模式M4是实现共生单元“双赢”或者“多赢”的理想模式,因其实现了帕累托最优[5]。

4. 共生能量

共生能量是共生系统生存和增值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共生单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成果,是共生系统及共生单元的质量提高和数量扩张的前提条件,共生能量由系统质参量的状态及变化决定,共生过程能够产生新能量是共生的重要本质特征。从共生单元的角度,生态旅游共生系统的能量可以是旅游企业的经济利益、旅游者的旅游质量、当地社区的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当地政府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等。

5. 共生界面

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称为共生界面,它是共生单元之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共生关系中,共生界面既可以是有形界面,也可以是无形界面;既有单介质界面,也有多介质界面;既有单一界面,也有多重界面。对一种确定的共生关系而言,共生界面往往是多种形式的组合,对共生界面的分析有利于认识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在生态旅游共生系统中,共生界面主要体现为:旅游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提供的设施及创造的工作岗位及经营行为,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行为,当地社区居民的行为,当地政府制定生态旅游政策及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基础设施以及监督、引导、协调其他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等。

三、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

1. 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生态位的界定

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的实施最终取决于能否找到有效的共生机制,选取恰当的共生模式,而这又主要取决于对旅游利益相关生态位的准确界定。生态位界定的实质就是考察共生单元是否具有互补性,彼此之间是否融合,在共生协作的前提下,寻求旅游利益相关者各自的发展空间以便提升整体的水平和竞争力[6]。在这个意义上讲,旅游利益相关者生态位的界定是实施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的关键和前提,它决定了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的可能性及实施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的效果。通过分析,明确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生态位,在此基础上,选择共生模式,构建共生机制,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企业及整个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政府和社区的参与,没有政府的参与,就缺失了政府的监督职能,旅游企业间及整个旅游业的合作竞争就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此外,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也必须吸纳社区的参与,使目的地社区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开发、管理和保护之中,使社区居民在生态旅游开发中享有均等的机会和权益,唯有如此,生态旅游地的人地关系才能协调,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才能得到保证[6]。因此,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有效构建政府监督、企业开发、社区参与、多方协作的生态旅游发展方式,以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模式的选择

共生理论认为,在共生系统存在的多种模式中,“对称性互惠一体化共生”是系统演进的最优模式,因为在该模式中,共生单元之间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通和交换过程中产生的激励是相容的,其共生界面最大且接触介质最好,从而使得共生界面上的交流阻力最少,结果产生的共生能量最大,从而能有效地推动双方的不断进化[7]。进化是共生系统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共生理论认为,“对称性互惠一体化共生”是共生系统进化的一致方向。

所有共生行为模式中“对称互惠共生”是最有效率也是最稳定的模式,利益在共生单元之间的分配是均衡的,能够实现多赢,是生态旅游共生单元竞合理想行为模式。生态旅游共生单元“对称互惠共生”是指共生单元通过利益的共享和义务的共担,在旅游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进化、共同发展,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共赢。

“一体化共生”是生态旅游共生单元竞合的理想组织模式。所谓“一体化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具有稳定的主导共生界面和支配介质,形成了具有独立性质和功能的共生体,存在全方位的交流和相互作用,共生关系稳定。生态旅游共生单元“一体化共生”就是指共生单元之间,为了能够在生态旅游系统中找到利益的平衡点,通过文化、资源或政治上的联系,采取全方位合作,实施资源整合、品牌共建、形象共塑、人才培训共享、基础设施共建、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等。

3. 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的构建

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在参与旅游过程中自身往往面临着两难选择。当地居民面临着参与市场经济和保持文化生存的双重任务,旅游企业既要获取经济利益更要承担社会责任,旅游者满足自身需求和愿望的同时必须接受一定的行为约束,当地政府则既要保证对环境的保护也要实现税收。各个利益相关者如果只追求自己的利益,都想实现个人最优,那么将产生“偏利”影响可持续发展;只有他们之间通过博弈、交易、利益让渡和伙伴合作,实现集体最优(即“共生”),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同时实现,生态旅游才能达到最佳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因此,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的构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即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生态旅游一体化机制。

(1)利益共享机制

在生态旅游共生系统中,共享是共生单元之间的基本关系,各旅游利益相关者资源禀赋的差异性是其进行合作的原动力,共同收益来源于其互补性资源的共享。通过各旅游利益相关者互补性资源的共享,可以获得成本优势,相互之间通过旅游资源共享、交通设施共享、旅游基础设施共享、环境共享,实施一体化开发形成“规模经济”来减少资源浪费[8],降低生态旅游开发的成本;通过品牌形象共享、旅游宣传共享、销售渠道共享,以增强整体品牌实力,减少对外促销的费用;通过信息共享、网络共享、人才培训共享,以增进交流和增强相互之间的了解、信任和合作的程度,减少额外成本的投入。因此,共享机制的目的是以利益为纽带,通过利益共享使各旅游利益相关者都能从合作中获益,实现互惠共赢。

(2)利益协调机制

协调机制是指在共享机制的基础之上,通过签订共生契约或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以分工、分配、调动和共同建设等方式来保证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合作的顺利进行。共生契约是共生单元为防止合作一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而签订的具有限制性、排他性、约束力的协议,要求共生单元按照共生契约来明确各方面的责、权、利,正确处理利益与风险的关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信任关系。这是共生公正、合理的保障。同时,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及其所处的共生环境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这就需要在保持共生理念的同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不断修改契约,解决共生合作中的问题。

依靠政府及行业组织实现协调机制的有效供给与创新,是生态旅游利益相关主体达成互惠共生的重要保障。协调机制的构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着手,即建立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健全多种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建立有效的利益保障机制。

(3)生态旅游一体化机制

“一体化”是生态旅游共生机制中的高级形式。可以通过“合作共生”的形式存在,其必要条件是组织关系的一体化和行为方式的互惠性[9]。以一体化形式优化生态旅游利益相关相关者的组织结构,最终形成生态旅游区各种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实现资源、市场、品牌、信息、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制度等的一体化。但是,在现实当中,由于共生单元之间的合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都不具备“持久性”,因此,生态旅游一体化机制的实现是比较困难的。

四、结论

共生理论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构建、调整、优化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条件、共生界面、共生模式来建立一个互惠、稳定、一体化的共生系统。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必须有效构建政府监督、企业开发、社区参与、多方协作的生态旅游发展方式,选择“对称性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生态旅游一体化机制的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实现集体最优,生态旅游才能达到最佳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摘要:本文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觉,首先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共生能量、共生界面五个方面对生态旅游共生系统进行结构分析,其次对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生态位进行界定、并且选择其共生模式,最后对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机制进行探讨,从而构建一个互惠、稳定的一体化共生系统。

关键词: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

参考文献

[1]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6):78.

[2]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1998,(2):102-105.

[3]李向农,丁艳平.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共生互动模式研究[J].旅游经济,2007,(10):244-245.

[4]刘沛林,卜华白.金融共生理论及其实际运用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2004,(4):153-154.

[5]王维艳,林锦屏,沈琼.跨界民族文化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整合机制-以泸沽湖景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7,26(4):673-684.

[6]吴世辉.旅游共生机制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28(53):184-185.

[7]申秀英,卜华白.中国古村落旅游企业的"共生进化"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一种分析[J].经济地理,2006,26(2):322-325.

[8]钟俊.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重庆师专学报,2001,20(3):17-19.

生态公共利益 篇11

【摘要】海岛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吃、住、行以及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利益相关者。根据与海岛生态旅游的相关程度,确定了政府、社区居民、旅游企业、旅游者四个主要利益相关者,分析了主要利益相关者各自的利益诉求。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海岛;生态旅游

一、引言

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越来越多的地方推出生态旅游,甚至有些旅游企业打着生态旅游的噱头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虽说生态旅游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其实际的实施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环境污染、政府监管不到位、当地居民利益受损等问题。分析海岛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以及利益诉求表达方式,有利于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学术界一致认为,以弗里曼1984年出版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提出的标志。Freeman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

(二)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得知,国外主要采用多维细分法和米切尔(Mitchell)评分法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但是随着相关利益者理论在中国学术领域的研究深入和拓展,使得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更加接近中国企事业或者行业的特点。徐福英等学者在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研究时,都在核心利益相关者中确定了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以及当地居民四个主要利益相关者为主要研究对象。

三、海岛主要利益相关者主体的确定

在查阅相关文献后,借鉴贾生华、陈宏辉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摘取核心利益相关者层次中有着直接利益关系的当地政府、社区居民、旅游企业以及旅游者四个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研究分析,确定利益相关者主体。

(一)政府。政府根据当地海岛资源特色制定相应的规划发展政策对海岛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比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舟山市建设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等直接引导当地海岛生态旅游发展,成为海岛生态旅游发展坚强可靠的后盾;其次,政府通过招商引资为旅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来发展当地海岛生态旅游;最后,政府应为海岛生态旅游从业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引进专业人才,与高校合作,确保海岛生态旅游得到合理规划以实现可持续运营管理。

(二)旅游企业。海岛旅游企业主要包括投资海岛开发经营的企业、资源管理部门衍生出的旅游企业以及旅行社等。由于旅游企业不需要承担环境资源破坏的成本,因此在规划、开发、经营过程中往往把利益最大化摆在第一位。由于海岛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极具特色的海岛资源非常有限,旅游企业应将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纳入企业利润目标。此外,旅游企业为海岛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当地海岛社区的生活收入,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下创造舒适的旅游环境,提高居民幸福感。

(三)旅游者。旅游者既包括大众旅游者,也包括严格意义的生态旅游者。许多旅游者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识还不明确,乱扔垃圾对海岛的环境造成污染破坏,比如震惊全國的海南岛三亚沙滩举办活动后,满目的啤酒瓶、食品包装袋等垃圾遍布沙滩。一般来说,严格的生态旅游者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的旅游行为,尽可能的在旅游进程中选择对环境污染破坏小的交通工具以及不做不利于环境的事情,但并不是每一个旅游者都是生态旅游者,旅游者的行为素质还有待提高,对海岛生态旅游的态度以及环保意识还需加以改善,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人为的环境负面影响。

(四)社区居民。由于当地海岛居民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人文风情以及当地资源环境等本身就是海岛生态旅游的资源,所以社区居民是海岛生态旅游发展的直接受益者或者说是直接受影响者。作为有人居住的海岛生态旅游发展来说,社区居民的参与越来越显示着其必要性。但部分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系统的旅游管理的培训,在实际参与海岛生态旅游过程中只考虑自身利益,不能从全局出发考虑,成为海岛生态旅游管理的障碍。

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行为表现

(一)政府。对于政府来说主要利益诉求是通过海岛生态旅游招商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当地百姓提供致富、创富途径。发展经济,提高本地的税收收入,改善并加速本地的经济状况,保护海岛环境与人文,政府会通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定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

(二)旅游企业。于旅游企业来说主要利益诉求是利润最大化和企业的知名度,协作共赢及当地政府及居民的支持,旅游企业会通过媒体、法律、向政府求助、结盟等手段解决阻碍自己的障碍。

(三)旅游者。对于旅游者来说就是以最经济的方式获得最美的享受,旅游者维护自己的利益方式比较直接简单,一般不做回头客是最直接的方式;此外还会向媒体、协会、政府部门投诉,寻求解决。

(四)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在海岛生态旅游中承担重要角色,利益诉求主要为参与海岛生态旅游经济活动并提高旅游专业技术及管理能力、保护当地海岛生态环境不受破坏、获得补偿等为了改善生活水平,保护生活环境与人文环境,他们往往会通过上访、媒体、法律等方式来解决。

通过分析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其行为表现,就可以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实现合作共赢,和谐相处,促进海岛生态旅游健康发展。

五、结语

海岛生态旅游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这些行业又牵扯出多个利益相关者,本文选取了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四个主要核心利益相关者。明确了各自的利益诉求及行为表现,分析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关系,通过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配合合作,以期达到互赢,促进海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公共利益 篇12

本文主要针对美国西部发达城市西雅图作为个案,以个案分析的形式探讨其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媒介生态现状,与其在进行视觉设计过程中所考虑的可能触及的受众心理效应,通过对城市公共交通媒介组织的研究和视觉设计的明显优势,然后从设计的心理效应方面提出适合我国情况的改进建议和设计方法,基于我国的“城市公共交通视觉形象”,以此作为“他山之石”的参考。

媒介生态的确切含义是指各种媒介、社会背景和媒介受众的关系、影响,以及共同的媒介形式存在和发展的环境。此外,媒介生态是指在特定时期或场景中,媒介构成要素、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制约,从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从理论渊源上讲,媒介生态必须经过跨学科和生态学的交叉产物的媒介研究,或者可以说从视觉设计的传播与媒介的关系、考察的具体意义和认知结果。可以说,媒介生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界定媒介的形式和设计的内在特征,通过传播与现实的建构和转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现代城市的视觉媒介生态可以说是自然环境要素、人造环境要素两大部分。自然环境要素主要为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类自然风貌。人造环境要素是所处地域中的人类为创造宜居生存环境而努力改造、经营的人文成果,内容包括:城市建筑物、道路桥梁规划、各类市政设施、城市家具等,当然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也包括其中。

现代城市的视觉环境中的公共交通可以被描述为一个典型的“移动”视觉符号系统。(如图1),是集合图、文、色等符号综合性因素复合而成的、以动态形式的信息传递为目的的综合反射过程。研究表明,70%的人体暴露于外部信息的视觉信号,而近期调查数据进一步显示,在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现代城市中,至少有80%以上的市民表达了对城市客车车身广告的关注。以此说明,相比于其他当代常见户外媒体传播形式,公共交通载体中的视觉传播,因其作为城市必备设施之一,主动出现在受众视野,在传播方式上最为积极主动,也达成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而城市公共交通中的视觉设计,作为城市形象广告的一个分支,它占据了读者的必要的等待时间,在与其他静态符号系统竞争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地位。

由于公共交通媒体载体与受众(公众)在运动,也带来了两个空间之间的距离变化,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视觉元素空间距离的考虑是研究视觉符号传播的焦点。城市公共交通的最大有效视距是70~75米,双层客车约100米,被称为有效的可视区域。有效的可视区域由于设计的巨大格式,通常在15米,而低能见度条件下的图片仍然清晰可见,即使相隔50米以上,较大的视觉格式,仍然可以保证图像清晰可见。在读者的视觉感知过程中,强度大,对比度明显,容易成为认知的对象,而在空间中,形状相似的刺激也容易成为感知的对象。相比静态图像,移动的物体也更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图2)。

公共传输媒体的有效通信的实现遵循“发送者、消息和接收者”的路径,并且在设计过程中也可以得到解决。遵循上述规律,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视觉设计的“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意义上的视觉设计,是在二维空间中通过边缘线的造型,色彩的组织、材基(介质)组合等手法作为主要设计语言进行创作。如今,获取视觉信息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解码,更是一种情感体验。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视觉产品的单一功能,更期待着附加产品给予精神、情感和直观的愉悦的形式,进而使它不仅满足于物质的功能或单一的视觉功能,在审美领域为现代人提供了更多的舒适和人文关怀,从而催生了设计和艺术间更高层次的整合。

就广义上而言,当代中国大陆地区的视觉媒介传播与设计,更多的重视设计本身的物质性和功能性,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基于历史原因的“高大全”、“红光亮”等现实主义题材的历史影响。参考西雅图城市公共交通视觉形象设计,它开始扩展到三维空间,在去除公共交通车身设计时,添加其他影响,为周边设计的因素,如平台、时间表、公交车站等(图3),周边因素的视觉延伸、完善与补充。这种设计是来自于这个过程,因为设计师使用的元素的多样化和多样化的媒体载体,其设计思维与方法,可以为国内公共交通视觉形象设计的延伸带来了新的思考空间。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公共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的视觉环境质量(即软实力)的要求逐渐增加,这超出了物理环境或交通运输的硬件环境的要求,具体可细化为:

第一,体现城市公共交通运作效率:城市的扩张所造成的交通环境越来越复杂,不同的公共交通系统的重叠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分析设计,梳理公共交通的整体色彩媒体系统必须给受众带来规范、引导和便捷的心理感受,释放紧张和拥堵的情绪,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营效率。

第二,展现现代城市的安全感。现代城市的安全感主要是指个体在第一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时所感受到的一种心理归属感。塑造良好的公共交通视觉媒体系统,第一时间在陌生的城市,给视觉旅游安全和规范化的指导,从而产生一种可靠、方便的心理效应(图4)。

综上所述,在中国现代城市的软实力的建设中,迫切需要规范和引导现代意识,适应当代社会环境的视觉媒介系统。城市公共交通的视觉设计,虽然只有在混乱之间,但足以体现作为现代城市交通软实力的指标之一。更进一步,城市视觉媒体的引导及其与媒介生态的和谐,不仅是城市的视觉外衣,更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质量和风格。它也是文明程度的象征。

摘要:当代城市软实力的提升要求在城市公共设计等软件方面进行深化与提高,因此设计效果已经逐渐展现出其对提升软实力的积极作用,如今对设计的媒介生态,即设计产物的研究,已经逐渐渗透到设计传播的方方面面。而从媒介生态学原理,来研究当代设计的媒介现象和传播,已被西方设计传播研究者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以美国西部城市西雅图公共交通系统的视觉设计与媒介生态为个案,进行研究,旨在于探寻一条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城市公共交通视觉设计表达方式。

关键词:视觉媒介,视觉设计,公共交通,心理效应研究

参考文献

上一篇:自动矢量下一篇:公路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