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资源(共12篇)
评价资源 篇1
1 风景资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风景资源的有关认识是从自然和人文资源2方面入手, 并根据其限定了自然、文化遗产范围。从相关定义得出, 风景资源可以概括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2大类, 不是单纯的景物, 而是满足人们审美、求知欲望和社会生活需要等人格化的产物, 其外在体现了风景的自然美或人工美, 内在则是艺术价值的凝聚, 是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综合体现。
2 风景资源的内涵
(1) 基础性:风景资源是风景区形成的基础。 (2) 吸引性:资源表现形式名目繁多。但并非都能成为风景资源, 只有那些具有吸引性的资源才是风景资源。 (3) 开发性:风景资源应是具有“原材料”作用的资源, 这些资源必须具有可开发性。 (4) 物质性:风景资源既包括物质、有形的客观实体, 也包括非物质、无形的主观虚体。 (5) 时空性:风景资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从时间上看, 包括了人类发展史;从空间上看, 包括了人所能及的范围。
3 风景资源的特点
(1) 广域性:风景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十分广泛, 在地球上不同的区域都有风景资源的分布。 (2) 区域性:各种风景资源既是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 同时, 其形成和存在又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3) 不可移动性:各种风景资源都分布在与之相适应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环境中, 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区域特征。 (4) 文化性:大多数风景资源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或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特征, 即蕴藏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或社会的哲理。 (5) 永续性:在风景资源中, 绝大多数风景资源价值都具有长期重复使用的特点。
4 风景资源的分类
4.1 风景资源两分法
2大类包括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风景资源。8个类型为:地表类、水体类、生物类、气候与天象类、历史类、近现代类、文化、游乐、体育胜地类、风情胜地类。
4.2 风景资源三分法
按风景资源三分法的方法可将风景资源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自然与人文综合景观3大类。
5 风景资源评价
5.1 风景资源评价的概念及主要方法
风景资源评价就是寻觅、探察、领悟、赏析、判别、筛选、研讨各类景源的潜力, 并给予有效、可靠、简便、恰当的评估。目前影响景源评价的文化观念及思维方法主要有2种。 (1) 经验性概括。具有整体思维的观念, 综合性很强, 但带有模糊性的特征, 虽有利于总体把握景源评价特征, 却也容易流于深奥莫测, 难以传达和普及推广; (2) 定量评价。具有微观分析的精神, 源于自然科学, 具有明确性的特征, 有利于评价认识的深化及其普及, 较为机械是其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对风景资源的评价, 应该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5.2 风景资源基本类型评价
5.2.1 风景资源分类原则。
(1) 性状分类原则, 强调区分景源的性质和状态; (2) 指标控制原则, 特征指标一致的景源, 可以归为同一类型; (3) 包容性原则, 即类型之间有较明显的排他性, 少数情况有从属关系; (4) 约定俗成原则, 社会和学术界或相关学科已成习俗的类型, 虽不尽合理而又不失原则尚可以意会的则保留其类型。
5.2.2 风景资源聚合区等级评价。
参照国标《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风景资源聚合区应分为特级、1级、2级、3级、4级5个等级。 (1) 特级区应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 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 具备申报世界遗产的景源条件, 总评分大于95分; (2) 1级区应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用, 在国内外著名和有国际吸引力, 总评分94~85分; (3) 2级区应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 在省内闻名和有省域吸引力, 总评分84~75分; (4) 3级区应具有一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 有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的吸引力, 总评分74~60分。 (5) 4级区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 具有地方的吸引力, 总评分59~40分。
6 结语
景观资源的评价是一门综合的系统的科学, 必须在深入调查资料的前提下, 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 对评价对象作详实的比较分析, 最后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 才能得出准确、客观的结论, 为决策部门提供准确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陈楚文, 鲍沁星, 冯巨浩.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比较评判法相结合的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期刊论文].林业资源管理, 2009 (5)
[2] 陈楚文, 鲍沁星, 冯巨浩.基于AHP-LCJ的五泄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期刊论文].浙江林业科技, 2009 (4)
评价资源 篇2
1.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某一地区逐年可以恢复和(A)的淡水资源。
A.更新B.开采C.储存D.消耗
2.陆地上普遍存在的淡水水体分别是地表水、地下水、()。
A.降水B.海水C.土壤水D.矿泉水
3.我国年均水资源总量为(B)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我国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量为2231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
A.3.2B.2.81C.1.7D.3.5
4.我国水资源分配极不均匀,全国水资源的(A)%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淮河以北地区仅占全国的%。
A.81,19B.51,49C.91,9D.70,30
5.表征天然水物理性质的指标主要有温度、嗅与味、色度、浊度、悬浮物质、电导率、()。
A.细菌B.CODC.BODD.溶解气体
6.1993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定为世界水日。我国将每年的()定为中国水周。
A.3月22日,3月22~28日B.4月22日,4月22~28日C.5月22日,5月22~28日D.7月22日,7月22~28日
7.水体由水、水生生物、()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A.悬浮物B.溶解氧C.漂浮物D.底质
8.水的主要用途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
A.灌溉用水B.生态环境用水C.采矿用水D.航运用水
9.我国现行的水质标准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方法标准三类,国家、两级。
A.水环境质量标准,地方B.管理标准,地方C.水环境质量标准,国际D.管理标准,国际
10.绿色技术分为末端治理技术、清洁工艺、()三个层次。
A.植被恢复B.水土保持C.绿色产品D.环境管理
11.根据建站的目的和所要完成的任务,水质监测站分为基本站、辅助站、()。
A.重点站B.背景站C.省界站D.控制站
12.《水法》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的管理体制。
A.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相结合B.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相结合C.国际管理与国内管理相结合D.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
13.跨流域调水,应当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统筹兼顾调出和调入流域的用水需要,防止对()造成破坏。
A.生态环境B.交通C.通信设施D.农田
14.建设水力发电站,应当保护(),兼顾防洪、供水、灌溉、航运、竹木流放和渔业等方面的需要。
A.航运B.生态环境C.耕地D.河道
15.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经过有管辖权的()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
A.环境保护部门B.城市建设管理部门C.水行政主管部门D.地方政府
16.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城乡居民的()。
A.饮用水质量B.居住环境C.社会福利D.健康状况
17.“一桶洗”洗衣机采用全封闭保水内桶,节水达到40%以上。它是由()洗衣机公司生产的。
A.小天鹅B.三洋C.荣事达D.海尔
18.化学需氧量(COD)的数量反映水体中()的含量。
A.有机污染物B.无机污染物C.氧D.大肠菌群
二、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答案是正确的)
19.水体自净机制包括()。
A.物理作用B.化学作用C.物理化学作用D.生物作用E.生物化学作用
20.水污染会导致()。
A.资源型缺水B.工程型缺水C.水质型缺水
21.我们俗称的“翻塘”现象,其导致池塘死鱼的原因是()。
A.水质被重金属污染B.鱼得了急性病C.水体中有机物浓度过高D.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太低
22.节约用水主要包括()。
A.工业节水B.农业节水C.生活节水
23.一级污水处理一般可以去除有机污染物的()。
A.30%B.50%C.60%D.70%
24.流经城市和工业区的河段,一般设置哪些监测断面?()。
A.对照断面B.背景断面C.控制断面D.消减断面
25.我国目前试行的水功能区划有。
A.7类B.两类C.11类D.4类
26.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应经哪个部门同意?()。
A.环境保护部门B.各级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C.水利工程管理单位D.流域管理机构
27.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
A.应当依法禁止B.对不造成污染的可以设置C.较小的可以设置D.工业污水排放口可以设置
28.哪个部门应当对水功能区水质状况进行监测?()。
A.环境保护部门B.县级以上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C.流域管理机构D.环境监测站
29.省界水体水质应主要由哪个单位负责监测?()。
A.各省环境保护部门B.各省水行政主管部门C.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机构D.各省环境监测站
30.到2005年,国家要求省会城市污水处理率应达到()。
A.45%B.50%C.60%D.70%
31.我国目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约为()。
A.40%B.50%C.55%D.70%32.“骨痛病”是由哪种重金属污染造成的?。
A.汞B.镉C.铬D.铅
33.下列哪些属于水质监测成果?()。
A.水质监测年鉴C.水质标准B.水质监测数据库D.以上都不是
34.水质预测一般包括()。
A.污染物排放量的预测B.社会经济的预测C.人口预测D.区域水环境质量的预测
35.在宽浅河流上,一般采用哪种水质数学模型预测水质?()。
A.零维模型B.一维模型C.二维模型D.三维模型
36.组织水功能区划是哪个部门的职责?()。
A.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B.水行政主管部门C.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D.国家计划行政主管部门
37.进行水功能区划遵循的主要的原则是()。
A.可持续发展原则B.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C.前瞻性原则D.可行性原则E.水质水量并重的原则
38.兴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有哪些?()。
A.防洪B.发电C.水库水质D.文物
39.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
A.调出区B.受水区C.总干渠沿线D.长江干流
40.下列哪种因子不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因子?()。
A.水温B.流量C.溶解气体D.陆生动物
41.为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必须首先控制的是()。
A.水污染B.生态环境破坏C.尽量少建造大坝D.保护水生生物
42.西部地区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
A.水污染B.水土流失C.地下水超采D.大量进行城市建设
43.《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实施于()。
A.1976年1月1日B.1986年1月1日C.1996年1月1日D.2002年1月1日
44.建设单位在提出取水许可申请时应提交()。
A.预申请的水质审查意见B.取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表)C.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D.排污口设置申报表
45.我国迄今为止进行了多少次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
A.1次B.2次C.3次D.4次
46.我国《水法》规定,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同意,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的,可以处罚款的限额是()。
A.1万元B.3万元C.5万~10万元D.10万~20万元
47.《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规定,取水许可水质管理机关可以()。
A.对取水户进行现场检查B.可以责令违法取水户限期改正C.可以对违法取水户进行警告D.可以对违法取水户进行罚款
48.《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有关规定》规定,在河道内进行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编制立项文件时必须向河道主管机关提出申请,申请时应说明建设项目对哪些方面存在的影响以及拟采取的补救措施?()。
A.河势变化B.堤防安全C.河道行洪D.河水水质
49.国务院要求,多少人口以上的城市应逐步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旬报?()。
A.10万B.20万C.30万D.50万
5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并施行于()。
A.1958年B.1978年C.1988年D.1998
51.通常在水质分析中生化需氧量(BOD)是指20℃下培养几天生物需要的氧量?()。
A.1天B.2天C.5天D.15天
52.一个工厂用管道将工业废水排到水体,对水体来说,工厂是哪种污染源?()。
A.面源B.点源C.流动源
三、判断题(你认为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53.水体富营养化后一定会发生“水华”。
54.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是氮。
55.现阶段,我国水污染的主要特征是有机污染。
56.清洁生产是一种从源头控制、全过程控制的生产理念。
57.只要是污水就不能灌溉农田。
58.一瓶水很清澈,表明水质很好。
59.进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一定要有环境保护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
60.大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完成后,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终审就行了。
61.可持续发展就是可持续经济。
62.水体的自净机制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大类。
63.化学需氧量(COD)是表征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单一指标。
64.挥发酚是无机污染物。
65.城市污水入河排放口属于非点污染源。
66.防治水土流失是解决非点源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67.清洁生产是防治工业污染的主要途径。
68.水质监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两个部分。
69.进行水质预测的方法主要取决于预测的目的和所能得到的数据资料。
70.水质数学模型按确定性分,可以分为稳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71.水环境容量就是一定条件下的水体纳污总量。
72.水环境容量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的主要依据。
73.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求最佳的统筹兼顾方案的过程。
74.要保护好地下水一定要了解水文地质特征。
75.一般情况下,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不如地表水。
76.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上存在着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以下称为包气带。
77.按含水介质类型,可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及承压水。
78.一个流域内地下水都是相通的,不存在地下水系统。
79.一定数量的补给资源是保证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
80.在一个流域范围内,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相互转化。
81.海水入侵在我国滨海地区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82.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是在工程初步设计阶段进行。
83.我国在编制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时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属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84.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个基本成分组成。
85.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可以破坏生态平衡。
86.只有重金属污染物才容易在食物链中放大。
87.信息传递不是水生态系统的功能。
88.干旱缺水是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基础。
89.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首次出现断流是在1976年。
90.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解决黄河断流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
91.加强植被建设是涵养水源的重要措施之一。
92.洪水频率的变化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93.“资源水利”的特点就是不再进行水利工程建设。
94.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的特点是以《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保证流域水资源开发和保护。
95.《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规定,未按批准要求退水的可以处以罚款。
96.河道主管机关对河道内建设项目有关文件进行审批时只需对工程进行审批,而不需要对水质影响和拟采取的措施进行审批。
97.水资源保护规划是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专项规划。
98.水资源保护规划就是水污染防治规划。
99.污水深度处理主要是为了回用。
100.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不是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组成部分。
四、综合回答
101、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02、写出5个与水资源有关的法规法律。说明其实行的时间,选择其中一个简单说明其包括的内容。
103、水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有哪些
104、生活饮用水2001规范与G135749-85饮用水国标相比有哪些变化?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路线与方法 篇3
关键词: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路线;方法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75
1 耕地后备资源的定义
耕地后备资源包括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两类。
可开垦土地主要是指自然形成尚未开垦的未利用地,也包含因生产建设或自然灾害损毁等造成的废弃的未利用地。可复垦采矿用地主要是指废弃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砖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
2 技术路线
围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目标和任务,按照国土部制定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充分利用二次调查、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成果,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考虑实际土地利用现状,按照内业为主、外业为辅的原则,以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为基础,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调查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形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全部成果。
3 技术方法
以二次调查和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以图斑为单元,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和一年不能保证收获一季、受轻度污染不能耕种的耕地;数据汇总,建设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开展数据库质量检查,形成耕地后备资源总体状况;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4 操作程序
4.1 确定调查评价区
依据全国标准耕作制度分区确定调查评价区。
4.2 确定调查评价指标
依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可开垦土地自然条件宜耕评价指标涉及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具体包括: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评价指标。
4.3 获取宜耕性指标
4.3.1 生态条件 搜集自然保护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利规划、林业规划、环保规划等图件,从中获取关于生态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的资料信息。
4.3.2 年积温资料 积温资料从国家下发的底图中提取,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可从气象站获取,修正有关指标。
4.3.3 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 降水量指标从国家下发的底图中提取,对不符合实际的,可以利用气象资料、水文资料、水利和土壤资料图件信息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有无水源保障。比如,上游有水库且有输水干、支渠到达本区域,并有分水计划,就可能利用地面水发展灌溉。不考虑目前是否有灌溉条件,而是考虑有无建设灌溉条件的可能性。
4.3.4 土壤污染状况 土壤污染调查资料可以通过实地访问获得,或者从环保部门提供主要污染源获得。
4.3.5 排水条件 从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中,获取相邻农用地单元的排水条件。不能获取的,根据当地有关排水体系资料、地形坡度和调查访问确定。排水条件不考虑目前是否有排水条件,只考虑有无建设排水条件的可能性。
4.3.6 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 从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中获取最近分等单元的土层厚度信息,作为可开垦图斑的土层厚度。母质类型可以从地质图上获取,或找专家实地鉴定。
4.3.7 地形坡度 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坡度图,提取每块图斑的坡度级别。
4.3.8 盐渍化程度 可以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乡级或县级土壤图获取;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束以来,土壤盐分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可以通过野外典型调查和样品的实验室分析,对盐渍化程度指标进行修正。
4.3.9 土壤质地 从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质量等级更新成果中,获取最近分等单元的土壤质地信息,作为可开垦图斑的表层土壤质地。
4.3.10 土壤pH值 从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质量等级更新成果中,获取最近分等单元的土壤pH值信息、土壤盐渍化程度信息,作为可开垦图斑的土壤pH值。不能获取的,可以野外实地用袖珍便携式pH计测定。
4.3.11 耕作便利度 收集可开垦图斑所在的区位、交通条件,调查开发后农民是否可以方便进行耕种。
4.4 宜耕性评价
在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中将调查评价底图与专题图进行叠加,形成具有各种评价指标属性的评价单元,将每一评价指标信息填注到评价对象图斑属性信息表中。如评价对象图斑某一指标评价结果不同,则需要进一步细分图斑,保证图斑属性相对均一,形成评价单元。最小上图面积为15平方米,满足不了上图要求的,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到相邻的评价单元中。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对评价单元进行评价。在评价单元参评指标中,只要有一项指标不符合宜耕条件的,划分为不宜耕,其余为耕地后备资源。
4.5 评价结果属性信息标注
将评价过程中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标注在评价单元属性信息表中,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层“HBTC”,分类型分别对图斑属性进行标注。宜耕土地标注为“GDHB”,不宜耕土地标注为“FHB”。所有评价单元的属性信息,应同时包含综合评价结果和所有单项指标评价结果。
频谱资源利用评价体系研究 篇4
无线电频谱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频谱资源管理倾向于利用行政手段。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 无线电行业的快速发展, 无线电频率是一种资源的观念逐渐被大众认识。旧有管理方式与现实中频谱利用效率不均衡, 业务分布不合理等情况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已经严重影响相关行业发展[1]。
世界各国都面临着频谱资源紧缺, 部分频段利用率低的问题。美国欧洲等早在70年代就开始研究频谱资源的市场化理论和方法, 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市场机制。罗纳德•科斯 (Ronald Coase) 在1959年提出必须将无线电频谱视作另一种生产要素, 并且它的价值必须在自由市场上予以确定[2]。英国在2006年对无线电频谱对国家GDP的直接经济贡献进行了测算, 认为无线电频谱帮助英国的GDP每年增长1.1%, 2006年无线电行业对国家GDP净贡献370亿英镑左右, 占英国全国GDP的3%[3]。自2000年至今, FCC先后主持完成大约8次频谱拍卖, 频谱资源使用权逐步从广播电视公司转移到移动业务用户。其中规模最大的2008年组织的拍卖, 共发放了1090个执照, 获得195.9亿美元的收入。通过补偿产业转移, 用价格手段调控产业分布, 美国通过频谱资源市场化实现了频谱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手段可以提高频谱利用效率。
市场形成的核心是价格的认定。基于双方都认可的价格是交易形成的前提条件。资源属性, 现状, 未来的发展趋势都反映在价格的变动上。而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资源的价值评估成为市场双方的平衡点。在市场化体系下, 频谱资源的价值评估涉及频段本身的物理特性, 技术上的利用情况, 未来发展预期以及宏观经济影响等[4]。
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可以直接利用, 频谱资源主要通过传递信息间接产生价值, 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用途多种多样, 用于国防安全以及公共服务等业务的频谱资源并不适合市场化。对这部分资源, 可以从技术和可持续性角度评价其使用状况。
建立一个能够量化评价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用途频谱资源利用的指标体系, 可以为频谱资源的管理者, 使用者提供客观的依据, 指导频谱的市场化和实际使用, 促进频谱科学分配, 提高频谱使用效率。本研究对国内外频谱资源的市场化进行广泛研究, 提出技术、经济、可持续性和宏观经济影响指标, 以分析特定频谱的使用情况。
1 频谱资源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频谱资源具有有限性、非消耗性、无边界性和易污染性, 是一种不具备有形实体的资源。频谱资源的用途多样, 涉及国防, 公共服务等领域, 这些特点使得对频谱资源的利用评价不同于土地和水资源等有形资源, 不仅要考虑资源本身特点, 同时必须结合技术与经济, 现实与发展, 从多个角度客观, 可量化的评价频谱资源的利用情况。
参考国内外研究, 总结建立频谱资源利用指标体系的原则有四:覆盖性, 特征性, 可比性, 导向性[5]。指标体系设立应在内容上覆盖各个方面, 包括技术指标, 价值指标, 管理指标等[6]。由于无线频谱资源具有自身的特点, 具体到地点、时间等细节会体现出不同的特性。所以要求体系必须能够体现频谱资源的特点。指标应具有可比性, 数据可以获得并且进行对比分析。指标体系应具有导向性, 指导资源利用健康发展。根据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指标模型融合价值和技术两个维度指标, 同时结合现代市场特点, 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建立。
综上所述, 指标体系分为四部分:技术指标, 经济指标, 可持续性指标和宏观经济指标。根据频谱用途, 将其分为市场化部分和非市场化部分, 划分依据是是否产生可直接量化的经济价值。市场化部分四个方面指标都要衡量, 但是某些指标计算方式不同。非市场部分只考虑技术, 部分可持续指标, 经济部分和宏观经济影响指标无法量化。
i.市场化部分:
划分标准:频谱为该行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主要产品或服务以无线电为载体
用途:公共移动通信, 卫星通信, 无线电广播行业。
划分标准:频谱为该行业带来间接经济效益, 可以提高生产率或者避免损失
用途:海洋渔业, 安全生产, 港口, 铁路, 水利监测等。
ii.非市场化部分:
划分标准:频谱使用的经济价值无法直接量化
用途:气象监测, 民用航空, 国防, 社会活动, 战备灾备, 科研, 业余爱好者
技术指标
以往的频谱资源利用评价的技术指标从频域、时域、空域、码域四个角度评价频谱的使用情况。码域评价实质上是在同等利用条件下, 评价不同调制技术 (模拟、数字) 对频谱的利用效率。此外, 在实际的频谱管理中还需要考虑空中秩序问题。结合传统技术指标和秩序因素, 模型的技术指标从空域、频域、时域、秩序、技术 (码域) 五个角度设计, 意在从技术角度评价频谱的利用。技术指标是指标体系中最基本的指标。
经济指标
单纯的技术指标对频谱利用情况的反映过于片面, 在频谱资源经济价值和稀缺性越来越凸显的形势下, 需要将频谱的经济价值纳入考虑范围。采用现代市场体系框架, 引入经济学理论, 把频谱资源作为现代市场中的一个要素进行评价。按照供求关系设计评价频谱资源价值指标。
可持续指标
和其他自然资源一样, 频谱资源也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于通信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频谱用途增加, 分配的不合理等原因, 目前全世界都面临着频谱资源紧张的问题。很多国家不得不收回一些频谱重新进行分配, 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纠纷, 并且导致时间、效率的浪费。借鉴美国频率储备的思想以及土地市场化过程中土地储备, 保护耕地林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4], 加入可持续性发展指标, 意在从资源本身说明总量, 存量, 利用难度和利用价值的高低, 包括产业转移的时间成本, 充分考虑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因素, 给未来频段业务的部署以及市场化和非市场化频谱的划分提供参考依据, 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今天频谱分配面临的种种困境。
宏观经济指标
在信息时代, 无线电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模型加入宏观经济指标, 从宏观经济角度说明电信行业之间, 电信行业和其他行业的相互影响。通过宏观经济指标, 可以把握频谱资源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以上是从技术, 经济, 可持续性和宏观经济影响角度评价频谱资源利用情况。其中涉及技术、管理、经济等多个维度。频谱的利用情况要依靠这些多维度参数才能完整的体现。根据频谱的不同用途, 频谱分为市场化部分和非市场化部分, 市场化部分频谱分为直接产生经济价值和不直接产生经济价值两部分, 对以上频谱设计不同的公式来计算其中成本和收入指标。
市场化频谱的经济和可持续性指标中的收入和成本, 根据直接或者间接产生经济价值, 计算方法不同。
对于频谱使用带来直接经济价值行业:运用成本收益法计算频谱价值, 思路是频谱的价值是收入减成本[7]。
其中收入和成本分别对应企业财报“收益表”或者“损益表”中的收入支出项。
对于频谱使用带来间接经济价值行业:此类行业一般频谱用来提高生产效率, 或者预防安全事故。
f (X, i) =效率提升价值+避免安全事故损失价值 (2)
其中, f (X, i) 代表频段的经济价值;X表示影响频谱价值的各个变量;i表示第i年;r表示贴现率, 固定值;n表示牌照使用年限, 固定值;S表示staff, 人员费用;D表示device, 设备费用;L表示left, 残值;Y表示规定使用年限, 固定值;F表示fee, 频率占用费;N表示效率提升后新的每年产量;OLD表示旧的每年产量;表示单件产品平均单价;O表示operate, 运营费用;F表示fee, 频率占用费;Pn表示每一年事故发生n次的概率;表示平均单次事故损失。
对于非市场化的频段:无法量化其收入。成本用公式 (3) 确定:
其中, f (X, i) 表示频段成本, X表示影响频谱价值的各个变量;i表示第i年;r表示贴现率, 固定值;n表示牌照使用年限, 固定值;S表示staff, 人员费用;D表示device, 设备费用;L表示left, 残值;Y表示规定使用年限, 固定值;F表示fee, 频率占用费。以上项目在账目中有对应科目。
2 宁波地区特定频段利用评估
数据来自宁波市无线电管理局, 宁波统计局等。
分析以上两个技术指标表可以发现, 宁波地区台站增长率15%与宁波国民生产总值16%基本一致。台站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相关性高。不同频段在不同时间内的占用率差别很大。采用不同的技术利用同一段频谱, 效率相差极大。说明宁波地区频谱存在利用率不均衡情况。
对比经济指标, 用于广播电视的频谱单位平均收入和投入产出比低于用于公共移动通信频谱。结合技术指标对比, 说明广播电视频段利用率和经济价值都低于公共移动通信频段, 需要采取措施促进该频段充分利用。
可持续性指标因为涉及新技术的开发, 产业规划和转移等不确定因素很多, 暂时无法进行量化分析。
通过对比指标A, 发现中国移动收入增长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连续三年电信业收入占全国GDP约2.1%, 频谱在通信和广播行业中的贡献值增加1%, 该年GDP会增加0.99, 具有显著的连带效应。
3 结论
通过设计多维度, 可量化的频谱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从技术, 微观经济, 可持续性和宏观经济影响角度评价频谱资源利用情况。所有输入数据可以通过无线电监测, 地理信息监测以及企业经营财报得出, 确保数据的可获得和可比较。最后采用宁波地区数据对模型验证, 说明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说明频谱利用的程度和问题。
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首先在于评价内容全面。突破传统的单纯技术指标局限性, 首次引入经济和发展评价维度, 符合我国资源市场化的经济改革趋势和现阶段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其次是计算成本低, 所有指标都可以通过公开数据计算获得;再次是打破频谱应用主体限制, 可以对不同用途, 行业, 地区和时间的频谱资源进行比较。
实际应用时, 评价指标体系可作为市场化频谱资源定价, 或非市场化频谱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提供有效工具。譬如在将特定频谱资源推向市场前, 可以通过本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应用现状和发展潜力进行评估, 为定价提供基础参考;或者在现行行政审批模式下, 对将指配频谱资源提出利用阈值, 要求用户使用需符合利用阈值标准, 然后定期跟踪资源利用指标, 实现已指配频谱资源利用效率的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XIE Sheng, Chen Hang, Yu Ping, et al.High-Accuracy Frequency Estimator Based On Average Amplitude Spectrum[J].The Journal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2011, 1 (3) :31-36.
[2]杨克俊, 无线电频谱经济价值研究的进展[J].中国无线电, 2005 (8) :11-14.
[3]UK Radio Communications Agency Economic.Impact of the radio spectrum in the UK[J].
[4]崔铭元, 杨成, 温尚敏.基于灰色神经网络的宏观经济因素修正股指预测模型[J].软件, 2012, 33 (9) :85-87.
[5]李永寿, 沈建峰.建立无线电管理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想[J].中国无线电1 (2006) :23-28.
[6]宋松柏, 蔡焕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方法[J].水科学进展, 2005, (2) .
[7]HU Xuelong.Economic design of control chart considering labour resource deployment[J].The Journal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2014, 4 (10) :19-26.
[8]闫晶晶, 吕廷杰.无线电频谱经济价值评估体系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
旅游资源评价 篇5
拥有一个国家5A景区,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园风景区,4A景区、夫子庙、总统府、雨花台、阅江楼、朝天宫、玄武湖等
二)、旅接游资源区位良好,交通便捷
南京位于长三角地带,水路,陆路,航空等交通方式便捷,市内公交地铁乘坐方便,各旅游景点均能快速到达;在对外及市内旅游交通方面,新开通了几条国际航线及旅游包机专线,宁扬、宁通铁路也建成通车,新建了宁杭、宁通、宁宿徐等高速公路,市内玄武湖隧道、号地铁线、南京火车站、等交通设施。
三)市场潜力巨大
南京所在的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除此之外,随着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超多国际游客将涌入我国,作为重要的区域旅游城市,南京也将能吸引到一部分国际旅游者前来,南京的国际旅游收入届时也将会有大幅增加。
(四)发展基础雄厚
南京作为老牌的旅游城市,其旅游产业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发展的基础已经比较雄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渐趋优化,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已经比较完备,相关的旅游业从业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业务素质上在必须程度上已经能够应对将来旅游业发展要求的挑战,旅游业在第三产业内的支柱地位基本确立,这些都为南京将来进一步发展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缺点、
1、文化资源减少,商业化气息浓厚。比如夫子庙,丧失发展底蕴
2、旅游竞争力有待提高
与长三角和国内重点旅游城市相比,南京的旅游竞争力不足,,境外旅游者人数和外汇收入有明显不足,国际旅游市场所占份额偏少,
3、旅游产品欠缺深度,新兴旅游产品发展不足
南京市的旅游产品仍旧以传统的观光型为主,对优质的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造成一部分旅游资源的闲置,未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潜力,同时,如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商务节庆等新兴旅游产品虽有发展,但仍显不足,参与型产品稀缺,特色专项型产品种类不多,旅游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4、旅游资源开发用地约束,资源整合缺乏力度
受历史、现实等因素的制约,目前不少旅游景区的现有用地不能很好的满足保护、开发、利用的需求,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因此受到影响,同时,现有旅游资源的整合缺乏力度,不少景区条块分割严重,管理体制不顺,各类旅游资源分属十多个部门和各个区县,这不仅仅影响了全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综合利用,限制了资源“整体效用”的充分发挥,造成了旅游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削弱了旅游资源的整体竞争力,影响了旅游资源的提档升级,进而影响了全市旅游业的全面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在新的旅游规划中对旅游景区的用地做出合理安排,进行统一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5、城市旅游尚未构成品牌,郊区县旅游业相对落后
南京市内的各旅游景区虽在国内外享有必须的知名度,但缺少一个在旅游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旅游者心目中尚未构成一个关于南京旅游的统一的、清晰的形象。同时,郊县区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游、生态游、民俗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尚未构成规模,旅游配套设施等也未能跟上,与郊区县旅游发展成熟地区相比仍有差距。
6、旅游购物、美食和娱乐发展滞后
长春地下水资源评价技术要点分析 篇6
关键词:评价代表年 大气降水情况组合 区域评价 局部评价
中图分类号:P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01
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计划,在总结全国第一次水资源调查评价以来实践的基础上,编制了《水资源评价导则》,按照《水资源评价导则》,各省市及县相继开展了水资源评价工作,水资源评价包括地表水资源数量、质量评价与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评价,该文章针对长春地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展开探讨与分析,为水资源评价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评价代表年选择分析
在水资源评价中,首先要进行评价代表年份的确定,在长春地区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组成中,地表水体补给量占6%左右,由降雨直接引起的降雨入渗补给量及河川基流量占94%左右,因此选择评价代表年份系列的实质是根据过去一段时期的大气降雨情况,模拟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的降水情况,对评价区的水资源状况做出预测,由于大气运动的不确定性及地下水资源量的可调节性,可恢复性及滞后性,要求用多年平均水资源量来代表评价区现状及今后一定时期的水资源状况,在大气运动的规律性还没有被人们掌握的今天,评价代表年系列即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大气降水情况的组合。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校核各种水资源补给量的正确性,需要利用同期的开采量量,蓄变量来验证及修正,但是代表年资料系列越长,同步期的开采量等调查工作量越大,数据准确性也越差,所以选择用评价区近年适当短的系列来替代长系列进行评价区水资源量计算,能减少评价工作强度、增加评价工作精度,以长春地区榆树市为例,首先进行评价区1956-2010年雨量长系列自相关分析,以分析确定评价区大气降水前后年度的相续性,为选择资料代表年份系列做出方向性的指导,得出以下结论:评价区域内年降水量随机性很大,年度之间降水量基本没有相关性,因此资料代表年份的选取应该选取近年包括丰、平、枯时段,同时参照长系列多年平均降水量及降水量变差系数,偏差系数综合确定。
为了确定评价区年降水量的丰、平、枯时段,点绘区域内降雨代表站的年降水量模比系数差积曲线,榆树站年降水量模比系数差积曲线图显示,在1966年出现最高点,同时反应出1954-1957年、1979-1988年为丰水期,1966-1979年、2003-2010年为枯水期,1991-2003年为平水期。
根据半拉山子站年降水量模比差积曲线及降水量特征值对比分析,确定1995-2005为评价代表年。
2 区域评价与局部评价
区域水资源评价一般是指整个区域d然状态下的外部补给量,并不触及区域内部的次级分区之间彼此的水体交换及循环,在区域内局部区域水资源量评价时,评价区与周边区域之间的水体交换量就要在计算之中,以榆树市五棵树镇与五棵树镇主城区为例,说明区域评价与局部评价的水资源数量差别。
1)五棵树镇地下水资源量
五棵树镇面积228.4 km2,区域内西部微波状岗地承压水富水区面积157.7 km2,单井涌水量100~1000 m3/d;南部松花江河谷一级阶地砂砾石孔隙潜水区14.4 km2,单井涌水量1000~3000 m3/d;波状台地贫水区面积56.3 km2,单井涌水量10~100 m3/d;含水层埋深8~36 m,含水层厚度17~23 m,静水位埋深6~36 m,含水层岩性以砂砾石为主,夹杂粉砂、中粗砂。五棵树镇降雨入渗补给量1688.3万 m3/a,地表水体补给量72万m3/a。地下水资源量1745.9万 m3/a,其中五棵树镇主城区地下水资源量195.1万 m3/a,周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1493.2万 m3/a。
3 随机因素与确定因素相结合
为了修正及调整评价区地下水资源量,应进行总补给量与总排泄量的平衡分析,这要求评价区各种补给量及开采量应该同步,但是随着长春地区农作物结构的变化,水田面积逐年减少,这导致在水体补给量中,水田灌溉入渗补给量逐年变化,这种变化为趋势性的,并不随机,所以在计算这部分地表水体补给量时,如果用评价代表年多年平局值,就会使评价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不准确,在计算这部分补给量时,应该根据现状年地表水灌溉水田面积及发展趋势,确定适当的水田面积计算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评价代表年期间多年平均水田地表水灌溉入渗量只参与总补给量与总排泄量的平衡分析计算。
4 地下水资源量采补平衡计算分析
在一个较短的时间跨度内计算开采区域内含水层采补关系时候,需要明确开采区域内通常涉及的三种过水介质。
1)含水层(Aquifer):饱含水的透水层,或能给出水并允许水通过的岩层。含水层指不但有水,而且水是流动的,如沙滩,空隙度大,但没有水,只能称透水层,粘性土,空隙度较大,但大都是结合水,故称非含水层。2)隔水层(Aquifuge):不能给出水或不允许水通过的岩层,或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裂隙不发育的基岩、页岩、板岩、粘土(致密)3)弱透水层(Aquitard):渗透性很差,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但在较大水力梯度作用下,具有一定的透水能力的岩层—各种粘土,泥质粉砂岩
明确了开采区域的上述三种岩土的水平和垂向分布后,就可以进行开采层的采补平衡分析计算,严格地说,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绝对不发生渗透的岩层,只不过某些岩层(如缺少裂隙的致密结晶岩)的渗透性特别低罢了。当我们所研究的某些水文地质过程涉及的时间尺度相当长时,任何岩层都可视为可渗透的。所以需要计算的只有地表垂向补给量。
5 结语
地下水资源量由相对确定性因素与不确定性因素组成,在地下水资源量评价过程中,评价代表年的确定应该较好的体现年降水量的随机性及丰、平、枯水年的组合,由人为影响的补给因素如水田地表水体灌溉入渗补给量为相对确定性因素,在进行地下水补给量计算时,这部分补给量应该以现状年作为准,把自然因素与非自然因素客观合理的组合起来计算地下水资源量,指导当地生产和生活科学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
参考文献
[1]长春市水资源调查评价[Z].2008.
物流企业资源整合绩效评价 篇7
关键词:资源整合,平衡计分卡,模糊综合评价
1 引言
面对客户越来越高的物流要求和同行日趋激烈的成本竞争压力,众多物流企业采取了一系列资源整合措施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资源整合是应用科学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资源进行综合集成,消除企业的个体资源与组织资源、传统资源与新资源、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隔阂,实现资源整体1+1>2的效果。众多学者针对物流企业,从信息、客户、人力、市场等广义资源提出了整合方法,大多以文字描述或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阐述。但资源的协调状态是难以体现的,并且企业的资源相互关联,个别资源效绩的提高不一定体现物流企业资源整合的成功。文章将平衡计分卡和模糊综合法的评价优势结合,对物流企业资源整合效绩进行了量化分析,既提出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要求,又全面反应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状况,有利于企业防微杜渐、查缺补漏,不断提升物流资源的凝聚力。
2 平衡记分卡与模糊综合评价
2.1 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Kaplan教授与Norton博士于1992年提出的一种企业绩效评价方法。该方法是以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为基石,从财务、顾客、业务流程和创新与学习四个方面进行评价[2]。平衡计分卡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兼顾了长期目标与短期内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滞后与先行指标、外部与内部指标的考核指标体系,既强调了目标与结果,又通过对有关指标变化的对比分析得出结果的动因及其形成过程。
2.2 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多因素决策方法,是在模糊的环境中,考虑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出于某种目的对某事物做出的综合决断或决策。进行评价的某些定性指标样本值很难精确得到,使评价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综合评价能避免评价者的主观性,使评价结果更接近现实,更加合理。
2.3 平衡计分卡与模糊综合评价的结合
平衡计分卡强调评价的短期与长期、结果与过程、内部与外部的平衡,同时兼顾了财务与非财务、内部与外部的协调,以此作为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的评价框架,能全面反应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状况。而资源整合的结果带有模糊性和主观性,应用模糊法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更能接近现实,更加合理。因此将两者结合,首先应用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创新四项内容构建物流企业资源整合评价指标,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定性指标合理数量化,能全面反应企业资源整合状况。
3 物流企业资源整合效绩评价
3.1 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的设计
首先将物流企业资源整合评价体系划分为结构层(Xi)和要素层(Xik)两个层级。结构层为物流企业资源整合的评价子层,应用平衡计分卡的评价框架,要素层为结构层的子项指标。
3.1.1 结构层指标设计
结构层(X1,X2,X3,X4)为物流企业资源整合绩效评价(X)的子层,将结构层划分成为财务整合(X1)、客户整合(X2)、内部流程(X3)和创新与学习(X4)四个子项。财务整合为物流企业资源整合结果的财务表示,体现资源整合的绩效;客户整合的评价对象特指对企业有影响的所有外部资源,例如客户、合作者、政府支持等,客户整合结果体现物流企业对外部资源获取和融入的状况;内部流程体现物流企业内部资源的协调性、优化程度;创新与学习是企业能力提升的动力,体现企业资源的长远发展。
3.1.2 要素层指标设计
要素层(Xik)的设计由14项评价指标组成。指标选择遵循体现资源整合方法、反映物流各个环节、体现资源整合结果、涉及资源类型全面的原则。
(1)财务整合(X1)
由财务实现(X11)、资产使用(X12)和融资能力(X13)构成。财务实现是资金实际使用值与目标规划值的差距减弱程度;资产使用是指物流存量资产分拆、剥离、整治、调整的决策经济效益;融资能力是获取外部资金的能力。
(2)客户整合(X2)
由沟通能力(X21)、协调性(X22)、响应力(X23)和资源黏性(X24)组成。沟通能力指与不同外部资源建立顺畅双向信息交流渠道状况;协调性指外部引入的新资源与企业内部原资源的融入程度;响应力指对不同类型物流客户服务要求采取的及时措施;资源黏性指现有外部资源对企业的依赖性。
(3)内部流程(X3)
由时间压缩(X31)、设置合理(X32)、标准化(X33)和个人弹性(X34)组成。时间压缩指流程的连贯性,即订单周期降低的挑战;设置合理指组织结构、网点布局、人员分配、车辆调度等的科学合理性;标准化指为使物流运作更加便利、顺畅的策略和程序的统一规范;个人弹性指员工对物流任务的认知、行为模式与整体作业的关联性。
(4)学习与创新(X4)
由关联性(X41)、革新性(X42)和战略规划(X43)组成。关联性指保持关注市场变化、技术开发,并获取有用信息的程度;革新性指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深入状况;战略规划指对近远期物流作业使命和愿景的资源目标规划的科学性和可实现性。
综上所述,物流企业资源整合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下图1所示。
3.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建立资源整合评价指标体系之后,运用AHP法求得各子项的权重,然后由要素层到结构层进行评价。由于评价体系里的指标多数为定性的,评价结果不可避免地受到评价者感知、认识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评价偏差,因此采用5分制分数等级,获得五个等级的模糊评价结果。最后标杆对比优秀物流企业评价体系各层级的指数,对相应弱势资源给予提高。其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如图2所示。
3.2.1 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有Delphi法、模糊赋权法、AHP法和主成份分析法等。本文通过实际访问、专家咨询、文献查阅等方式,采用AHP法对指标赋权重。首先打分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再利用“和积法”求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3]。经反复修正,并通过一致性检验要求,获得最终满意的权值为:
3.2.2 综合模糊评价
由要素层到结构层逐层分析评价。
(1)建立评价指标评语集
评语集采用“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五级评语标尺作为描述,相对应的评价指标集为
要素层:;
结构层:V={1V,2V,…iV}i=4;
(2)确定要素层子项综合评价向量
按照由要素层到结构层评价顺序,首先确定要素层每个评价因素对评语集中评价等级的隶属度,构成单目标模糊评价矩阵iR
其中,rikp表示指标Xik评为Vp的隶属(p=1,2,…,5),可以在专家评分后采用AHP法赋权得到。Rik={rik1,rik2,…rik5}表示指标Xik的评价集。由此可得到物流企业资源整合要素层子项Xi的综合评价向量iB=ωi×iR,即
(3)确定资源整合效绩指数
同样内积方法K=ω×B对结构层进行向量乘积,最后得到物流企业资源整合绩效的综合评价向量K。
为减小评价误差,物流企业资源整合结果采用模糊评价,划分成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五个等级,即F={5,4,3,2,1}。利用向量乘积Z=K×F,计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得到总体资源整合结果指数Z。若
(1)4
(2)3
(3)2
(4)1
(5)0
3.3 物流企业资源整合方式优化
在确定了资源整合绩效指数以后,物流企业可以由结构层向要素层反方向逐层对比标杆企业各层级的各项指数,分析弱项环节原因所在,发掘优势环节源点,扬长补短,采取相应的资源整合措施和整合能力培养方式,有针对性地由局部到整体提升物流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促进资源优化集成。
4 算例
以某物流企业为例,对财务资源整合进行评价,其它三项能力以及总的资源整合评价指数评价方法以此类推。评价过程如下:
(1)获得评语集R1k。通过多位专家评分赋权后,获得财务资源整合(X1)要素层的评价指标评价集V1{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的隶属r1kp,见表1所示。
(2)财务资源整合评价向量
(3)财务资源整合指数
可见,该物流企业的财务资源整合程度一般。标杆优秀物流企业的财务整合能力指数,发现该物流企业的财务实现能力(X11)较弱,“较差”和“很差”的评价超过了50%,表现在平时物流环节中资源浪费严重,对不必要的财务浪费控制力度不够。因此,物流企业可以有针对性采取相应措施。
5 结语
对物流企业资源整合绩效的评价应用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创新四个子项作为评价的结构层,再结合模糊综合评价对多目标定性指标的综合评价优势,将模糊的资源整合状况数量化。这种评价方法既统筹了长期战略规划,又兼顾了内外部资源的协调与优化,能全面、直观地体现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状况,有利于物流企业找到运营中的薄弱环节和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采取优化措施实现资源整体优化利用。
参考文献
[1]Lagace,Dahlstorm and Gassnheimer,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on Cooperating performance[J].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1997,6(4):10-19.
[2]张涛.平衡计分卡:一种评价企业绩效的有效方法[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1):73-76.
[3]兰荣娟,关忠良,徐东云.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虚拟物流联盟风险评价[J].物流技术,2008,8,(27):77-79.
[4]金晓斌,张鸿辉,周寅康.农用地定级综合评价中权重系数确定方法探讨[J].南京大学学报,2008,4,(44):447-456.
人力资源价值评价研究 篇8
一、人力资源价值评价的特点
(一) 动态性。
动态性是从动态的角度去评价人力资源的价值。首先, 由于人力资源价值与其载体不可分离, 使得人力资源不可能像物力资源那样在静态下以货币加以量化。人力资源的价值高低尚需在动态即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对其绩效的考评加以确定, 这一绩效不仅取决于自身所含价值的大小, 而且取决于使用环境、组织制度和市场供求等。由于影响人力资源价值的变量不断发生变化, 使得人力资源价值评价具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企业而言, 可能会由于更换一个管理人员而使人力资源的群体价值增加或减少, 企业的人事变动, 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总量的差别。对于人力资源个体而言, 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的作用不同, 创造的经济效益也不同, 使得人力资源的个体价值最终结果也不同。另外, 货币时间价值的变化也会影响评估结果。因此, 人力资源价值评价应随情况的变化对评价结果进行调整。
(二) 市场性。
价值评价是服务于市场的活动, 在市场交易活动发生的条件下, 人力资源价值评价通过模拟市场条件下资产价值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机制得出评价结果, 并不是实际发生的结果。虽然评价是模拟价格, 但应该反映出人力资源市场交易的结果, 并能够接受市场的检验, 不能与市场价格偏离过大。
(三) 预测性。
预测性是指用人力资源未来服务的潜能。现实的评价值必须反映资产的未来潜能, 未来没有潜能和效益的资产, 现实估值是不存在的。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决定了其价值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 这更强调了预测性的重要。
(四) 关联性。
关联性是指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自其占有的全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及无形资产, 是几个方面共同贡献的结果。而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无形资产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 在大多数情况下就需要把人力资源的贡献进行有效剥离, 以此作为人力资源价值估价的依据之一。
(五) 咨询性。
咨询性是指评价结论为人力资源提供专业化的估价意见。意见本身并无强制执行的效力, 评价只对结论本身是否合乎职业规范要求负责, 而不对人力资源定价决策负责。
二、人力资源价值评价标准
(一) 道德修养是人才评价的首要条件。
德, 是人才的灵魂。人才之德有不同的层次。从较低层次说, 它包括人才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一般的伦理道德, 具体表现为热情专注、认真坦诚、坚韧勇敢、不怕失败、敬业自强, 对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从较高层次说, 它主要是指人才的政治品德, 包括理想信念、政治敏感性、政治立场和思想作风, 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德又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因素, 它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思想政治方面会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和要求, 从而呈现出强烈而鲜明的时代特色。
虽然社会对人才的判断标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个人道德修养仍是当前对人才判断的重要标准和首要条件。一个有着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1.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价值观念取向的正确与否和他能否最终成才有着密切的必然的联系。当一个人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有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奉献于自己的祖国的坚定信念时, 将会在人生的征途中获得更多的精神动力。2.诚实守信。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 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 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 更是一种资源。诚信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才判断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二) 专业技能是人才评价的基本要求。
我国历来强调人才的“德才兼备”。才, 是立身之本, 它并不直接表现为掌握知识多少和经验积累多少, 而是指直接运用知识和经验, 根据不同情况运筹谋划、创造发明, 正确适时地解决问题, 达到既定目标的本领, 是掌握一种活动的方法和过程的速度、深度和熟练程度。换言之, 就是人才个体的“才、学、识”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之所以是人才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 是因为任何人想要在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上多作贡献, 就必须掌握所在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 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惟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 才有可能将理论知识和前人的宝贵经验转化为生产实践。同时, 专业技能是人才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步人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最近数十年的发展相当于人类过去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发展。在这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 终生教育已日益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显然, 没有专业知识作为强有力的保障, 人才的再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制约, 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在人才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 科技创新能力是人才评价的核心要素。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以具备一定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前提条件的。我国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急需各个领域的创新人才, 日趋融入国际竞争大舞台中呼唤创新人才, 这都决定了创新能力在当前已成为人才判断的重要条件。
创新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首先, 创新能力是区分创新人才与一般人才的显著标志。创新人才之所以难能可贵, 就在于其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能见常人之所未见, 揭常人之未能揭之奥秘。其次, 新兴产业需要创新型人才。从20世纪60年代起, 信息技术步入高速发展时期。时至今日, 人类正经历着一场将给世界带来深刻变化的信息革命。信息、微电子、纳米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发展, 带动着相关产业的崛起并取代了传统产业的地位。如今, 新技术已对世界各国经济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就给新时期下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 创新能力是企业间、国家间竞争的关键因素。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 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拥有一批能够跟踪甚至超越发展前沿的创新型人才。
总之, 认识人才评判标准的辩证性, 把握人才标准的时效性, 其意义不仅在于操作层面, 更重要的还在于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层面。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需要观念更新, 需要制度创新, 需要方方面面的艰苦努力。只要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大胆探索, 不断完善, 就一定能够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形成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三、人力资源价值评价方法
人力资源群体包括企业家及其企业的所有员工, 是相对于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结果的差异是由于选择的评价方法决定的。
(一) 历史成本法。
历史成本法是指企业取得和使用人力资源所付出的代价, 包括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历史成本法比较客观, 简单易行。它从投入的角度考察人力资源的价值, 但人力资源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商品。
(二) 商誉法。
这种方法要求把企业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或全部看成是人力资源的贡献, 作为人力资源价值的基础, 这部分超额收益通过资本化程序被确认为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该种方法的创设前提是企业的商誉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人力资源的素质是重要因索。这种方法可以在对企业的商誉进行评估的基础上, 对商誉的构成进行因素分析, 将其他因素的影响扣除后, 剩下的即为人力资源的价值。
(三) 收益现值法。
在一个对价格信号反应敏感的市场中, 人力资源的收益与价值是成正比的, 个体对企业贡献越大, 收益越高, 人力资本价值也就越大, 因此可以用其收益的现值度量其价值。收益是一定时期人力资源价值的市场表现, 当市场不完善时, 收益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传递信号是失真的, 如我国过去长期存在的“脑体倒挂”现象。此外不同时期的收益受通货膨胀因素影响较大, 应在消除价格差别后才能比较, 再加上确定人力资源所获得的剩余分配收益的难度较大, 因此, 用收益现值反映人力资源价值也存在一定局限。在我国, 人力资源估价常常体现出不合理的想象, 如没有做到人尽其才, 学非所用, 人才大材小用等诸多不合理现象非常的常见, 可见, 人力资源能力评估体系构建已是形势所趋, 势在必行。
摘要:人力资源由于对载体的依附性、人力资源形成的长期累积性以及人力资源的异质性, 使得人力资源不可能像实物资产那样通过实物资产货币化、运用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加以评价。本文在分析人力资源价值评价特点的前提下, 建立人力资源价值评价标准, 提出人力资源价值评价方法。
关键词:人力资源,价值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少庆.地质事业单位战略人力资源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 (11) .
[2]毛冠风, 胡蓓.产业集群中工厂选址的人力资源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论坛, 2007 (12) .
地热资源测井评价与开发 篇9
地热资源按其成因和性质可分为火山型高温地热资源和非火山型中低温地热资源。而后者又可以分为盆地型地热资源和断裂构造型地热资源[1]。本文所讨论的热水井主要为与华北平原,属于非火山型中低温地热资源。
1 地热资源的形成及特点
华北平原的冀中坳陷,热异常面积可达上千平方公里。千米深的井水温可达50-80℃,单井日产水量上千吨,最高可达4000吨/日。
沉积盆地有利于地热水资源的形成。华北平原中部的大型沉积盆地的沉积层厚度大,其中既有由粗碎屑物质组成的高孔隙、高渗透性的储集层,又有由细粒物质组成的隔热、隔水层,起着积热保温的作用。大型沉积盆地又是区域水的汇集区,具有利于热水集存的水动力环境,使进入盆地的地下水流可完全吸收岩层的热量而增温,在盆地的地下水径流滞缓带,成为地热水赋存的理想环境,也是开发利用地热水资源的有利地段,尤其是在沉积物厚度大、深部又有粗碎屑沉积层分布的地区。
地热资源是一种资源的利用不受其它因素影响、对环境污染最小的可再生、可持续使用能源[2]。
2 地热资源测井评价
J热水井含水储层主要位于上古生代二迭系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组。下面分别介绍储层参数的求取方法,然后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
2.1 泥质含量
采用自然伽马来求取泥质含量。
式中:Vsh—泥质含量;
GRmin—泥岩层段自然伽马最小值;
GRmax—泥岩层段自然伽马最大值;
GCUR—经验系数,值为2。
2.2 孔隙度
采用声波测井来计算储层孔隙度。由于储层为泥质砂岩储层,需要做泥质校正。
式中:POR—有效孔隙度;
Δtma—骨架的声波时差值;
Δtmf—泥浆滤液的声波时差值;
Δtsh—泥质的声波时差值。
2.3 渗透率
当Vsh<0.2时,lg K=(-3.388+27.11POR)×10-3
当Vsh>0.2时,lg K=(-2.893+17.3POR)×10-3
式中:K—有效渗透率。
2.4 饱和度
应用阿尔奇公式进行饱和度的计算,m=2、n=2、a=1、b=1。地层水电阻率为Rw范围在0.11~0.41Ω·m。
2.5 储层评价
岩性主要为砂岩、泥岩以及少量的煤层和灰岩,井口温度为24.68℃。上石盒子组从岩性变化上可分为二段。
从测井曲线上看,第一段岩性主要是一大套砂岩夹少量泥岩。测井特征值:自然伽马值70-80API,为细砂和粉砂岩值,纯泥岩为100-125API,声波时差砂岩为230-250μs/m,求得孔隙10-13%,自然电位大部分砂岩为中-低幅度负异常,微电极反映砂岩具有一定渗透性,计算的渗透率小于1mD,但岩性以钙质胶结为主,从井温曲线读得本段地层温度为66.6-69.2℃。综合分析认为本段储层砂层渗透性好的储层较少,此段不宜产大量的水,见图1上石盒子组(第一段)。
第二段岩性为大段泥岩夹少量砂岩,储层较为分散。自然伽马砂岩处45-70API,声波时差230-250μs/m,求得孔隙10-13%,自然电位大部分为中-低幅度负异常,微电极反映砂岩具有一定渗透性,计算的渗透率小于10mD,局部有钙质夹层,本段地层温度为69.2-75.8℃。综合分析认为本段储层砂层渗透性好的储层较少,此段不宜产大量的水。
下石盒子组从测井曲线上看岩性为大段砂岩与少量的泥岩组成,储层集中。砂岩处自然伽马45-70API,声波时差为250-290μs/m,求得孔隙度13-21%左右,说明孔隙发育,自然电位呈高度负异常,微电极反映储层有较好的渗透性,计算的渗透率在30-130mD,从井温曲线读得本段地层温度为75.8-79.2℃。综合分析认为该段为本井最好的储层,具有开采价值,能产大量的水。
山西组和太原组岩性大部分为砂泥岩交互,局部夹有煤层。微电极反映岩性以钙质胶结为主,从井温曲线读得本段地层温度为79.2-89.4℃,该段未划分储层,不具备开采价值。
储层渗透性好,孔隙度大,岩性应以砂岩为主,含泥质少,地层温度较高,这样储层才具有开采价值。
3 地热资源开发
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与改善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结合电法测井资料,提出合理化开采建议。
3.1 地温的初步计算
在常规测井中为了更加准确测得井温资料,一般在套管内测量,所以在未下套管时可以根据以下公式初步估算地层温度:
地层温度=该地区年平均地表温度+地温梯度*井的垂深/100。(地温梯度即垂直深度每增加100m地温的增加量,为地区经验常数)
3.2 结合测井资料下套管
一般在钻进过程中,在钻进至某一深度后为防止井壁垮塌应下表层套管。随后二开,如果钻进过程中遇到地层对钻具的剪切应力较大,在下套管时应下技术套管,以避免在开采过程中地层剪切力造成生产套管的破损或错段。最后结合测井资料确保生产套管下到人工井底以下10m以上。
3.3 固井及固井质量检查
在管柱下到指定位置后,进行固井作业。多层套管时则需要分期固井。每测固井结束,为确保下一步工作能够正常进行都要进行固井质量检查。根据测井资料确定固井一、二界面胶结是否完好及在目的层位是否存在窜槽。
第一界面:声幅值≤10%,胶结质量良好;声幅值在10-30%,胶结质量良好;声幅值≥30%,胶结质量差。第二界面:地层波墙、清晰,胶结质量良好;地层波较弱、可以辨认,胶结质量中等;地层波弱、难辨认,交接质量差。
3.4 射孔及投产
在确定固井质量良好的前提下,通过自然伽马准确校深后进行射孔作业。如果同时存在几个目的层,应先射开最下面一层。然后在层下下桥塞进行封隔,防止底水进入井筒。然后下入生产油管,下至目的层位,在层上下入封隔器。根据地层压力,在井口采用适当方式进行开采。
3.5 水样化验
抽取水样,到指定部门进行化学分析。根据化验结果将所开采资源投入到适应的环境中。
参考文献
[1]杨毓桐.地热资源的形成与评价[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3,5:1-2.
[2]廖忠礼,张予杰,陈文彬.地热资源的特点与可持续开发利用[J].中国矿业,2006,15(10):8-10.
评价资源 篇10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最新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3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 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打破了传统即时通讯工具、社交网站的局限, 不但加强了通信功能, 而且增添了信息分享等社交类应用。伴随着急剧发展的互联网规模和各类信息发布工具的使用, 具有重大价值的网络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因为互联网中缺少严谨而有效的信息发布的管理和控制方法, 网民随意发布信息, 网络中充斥大量垃圾信息, 内容相似度与冗余度高, 并且其中不乏虚假信息, 缺少自动过滤方法等种种现状, 导致网络信息质量难以控制, 严谨性较差。因此, 互联网发展如何从“数量”向“质量”转换, 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如何构建和完善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
网络信息资源评价 (Web Informa tion Resources Evaluation) , 是指依据科学评价的基本原理, 运用有效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和完善的指标体系, 对存在于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和评估, 以确定其特征、质量和价值。通过内容、组织、性能等网络信息资源的指标等方面, 马海群和吕红构建了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 网络信息内容指标
基于网络信息内容指标的评价, 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一是权威性。首先要通过信息的来源来确定其权威性。信息来源决定了信息的可靠性及准确性, 如信息源主办者的权威性, 专业信息的比例还有信息源引用资料来源的权威度等。二是连续稳定性。主要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提供是否持续稳定, 是否有专业人士维护等。三是时效性。时效性也是评价信息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 信息资源的更新频率、在主流搜索引擎中的快照日期等都反映了信息源的时效性。
除上面三个基本的指标之外, 网络信息内容的评价, 还可以根据可获性、深广度、创新性、结构设计是否合理等进行判断。
(二) 网络信息组织指标
基于网络信息组织指标的评价, 可以从导航设计、用户感知、检索性能等几个因素来评价网络信息资源。
(三) 信息源性能指标
基于信息源性能指标的评价, 主要从速度性能、安全性能、兼容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 其他指标
其他还涉及链接度、指南设计、先进理念等方面的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
极具代表性的还有陆宝益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两个层次27个定量评价指标, 较为全面地概括了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各个方面, 实用性更强, 还确定了具体的权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使得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越发缺乏系统性, 纷繁复杂的评价指标如何更有针对性是有待情报学界解决的重要任务。
三、网络资源评价指标的发展现状
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研究就已经开始,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 国内外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层出不穷, 大概分为两大类:一是以定性的或半定量为主的评价方法;二是定量评价方法。另外, 针对前面两者的优缺点, 有专家提出了层次分析法、网络计量法和链接分析法、用户评价法及第三方评价法。现今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还是以定性评价为主, 相对而言定量评价发展迅速, 但缺乏有效的方法。
(一) 基于定性指标的评价方法
网络信息资源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评价中, 大多采用针对定性指标的评价方法, 一般有问卷调查、专家评议等方式。
Betsy Richmond在1991年首次公布了“10C”原则, 也是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 即内容 (Content) 、可靠性 (Credibility) 、著作权 (Copyright) 、引文 (Citation) 、批判性观点 (Critical thinking) 、连续性 (Continuity) 、检查制度 (Censorship) 、连续性 (Connectivity) 、可比性 (Comparability) 和范围 (Context) 。
Wilkinson等人于1997年开创了OASIS评价系统, 包含五个评价标准:客观性 (objective) 、正确性 (accuracy) 、跨度 (span) 、根源 (source) 、情报 (information) 。
1998年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的Alastair Smith研究出:范围 (Scope) 、内容 (Content) 、费用 (Cost) 、可应用性 (Workability) 、评论 (Reviews) 、宗旨 (Purpose) 、多媒体与图形设计 (Graphic and multimedia design) 七个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
我国专家于1997年首次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展开定性研究。董小英总结出信息发布者的权威性、信息正确性、主页中的链接是否准确有用、提供信息的深度与广度、版面设计质量、读者对象、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独特性、主页的可操作性, 作为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九项标准。基于众多学者关于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张咏研究出综合性的科学定性评价标准体系, 他将评价指标分为三个层次, 但是因为这种定性指标的评价方法实践性较差, 带有很强的评价者主观意识, 所以定性的指标评价结果会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二) 基于定量指标的评价方法
相对于主观性极强的定性评估方法, 定量评价方法则更为客观, 科学性和系统性更强, 更加具有可信度。定量评估方法利用数量分析方法, 对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中国的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就是采用互联网中各网站的访问情况和流量进行评价。这也是我国定量评价法最早采用的方法。定量评价方法也是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未来发展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 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了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即层次分析法, 它是一种结构化决策分析方法,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各类问题都能分析评价。
网络计量学方法是以1997年丹麦的阿曼德等专家学者提出的“Webometrics”观点为起点, 逐步地运用到以网站为主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研究里。
Peter于1998年提出了“网络影响因子 (Web Impact Factor) ”主要是利用传统的文献计量学中期刊影响因子的观点。
1999年, 左艺作为国内最早研究定量评价方法的学者之一, 曾指出运用搜索引擎里主题网站出现的次数和频率、电子期刊订购人数、超文本链接次数、各站点被访问次数、文章被访问及下载次数等数据来定量评价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的定量评价方面, 由于网络链接指明了信息资源间的引用关系, 所以往往是信息学者考察的重点。网络链接研究两大因素主要是网络影响因子与网络计量。网络链接在网络信息资源质量评价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常常用于研究链接数量的指标有指向内部和外部的链接数、被链接网站总数、网站链接总数。页面平均链接数、链接密度数是反映链接分布特征的衡量指标。刘雁书用全面评价网络链接来评价互联网信息资源研究主要是利用网站内外链接的特点与种类。
第三方是指除了网络信息资源使用者和发布者 (所有者) 以外, 由第三方评价两个方面:一是评价图书馆提供的网络资源服务;二是评价专业性和商业性的网站服务。相对于动态性较强的网络信息特点而言, 第三方评价评价工作较落后, 由于形式少、适用范围窄, 对于个性化的评价服务要求尚不能满足。基于访问量和链接数量等定量指标的简单化不利于更深入地评价网络信息资源。定量评价指标应用程度好坏、设置合理与否, 对各类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比较难以准确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优劣。信息收集困难, 缺少相应计算工具, 限制了定量指标的广泛使用。
四、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
矿产资源GIS评价系统分析 篇11
成矿预测是对传统地质找矿工作的不断总结、逐步深入和逐步科学化的产物。随着对找矿认识的深入、找矿经验的积累和信息量的剧增,找矿信息采集方法和手段正不断发展,但随着地质工作程度的不断提高,找矿难度也日益加大。基于快速、有效地优选找矿靶区,有的放矢地部署找矿勘查工作这一目的,建立矿产资源评价信息系统对找矿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矿产资源评价系统中主要操作的是MapGIS格式的点、线、面文件和物化探数据库、重砂数据库文件。系统文件格式约定为:文本ASCII文件,后缀为gcd,同时系统支持MapGIS的WT,WP,WL文件。MapGIS将工作区分为点、线、区、网、表5种类型,它们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其中包含的空间实体的类型不同。该系统主要应用点,线,区文件作为专题数据的存储,而物化探数据文件、重砂数据文件读取后首先都需要转换成MapGIS的点文件,系统对点文件进行成矿信息的处理与综合。
2 矿产资源评价系统的目标
该系统的目标是解决空间数据库的生成、成矿信息提取和综合评价问题,能够实现数据的采集、整饰及属性的编辑及挂接;使GIS空间分析与矿产资源评价数学模型结合起来,实现资源预测的自动化。该系统的目标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资源评价的专业知识,弄清进行资源评价需要哪些GIS基础数据库。
(2)构建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目的是用来指导某类矿床的找寻,以及作为指导某类矿床预测评价的理论基础和预测成果解释的理论基础。
(3)通过一系列的空间信息的研究,选择出一个定量评价数学模型。
(4)有效地将GIS空间分析与矿产预测数学模型结合起来,实现资源预测的自动化。
(5)将GIS可视化技术与数学模型结合起来。
3 矿产资源评价系统的功能
矿产资源评价信息系统包括输入子系统、图形整饰子系统、库管理子系统、实用服务子系统、矿产信息综合评价系统以及输出系统(图1) 。
(1)矿产信息综合评价包括成矿信息提取与综合评价,主要功能是综合信息转换及其定量处理、与成矿有关的地质要素的信息提取。
(2)输入系统主要是扫描矢量化与图形编辑功能,实现图形的编辑和拓扑等。
图1矿产资源评价系统功能图
(3)库管理系统主要是对空间图形进行属性的编辑和挂接。
(4)图形整饰主要包括误差校正和投影转换,功能是将各专题图层统一到同一平面坐标系统。
(5)实用服务系统中主要功能是对图形进行裁剪,通过该子系统可以把所需要的范圍在原有图形的基础上获取用户想要的部分图形。
(6)输出系统主要是对工程文件进行光栅化处理及打印输出。
4 矿产资源评价系统的数学模型
在矿产资源评价中,应用的定量数学模型较多,一个定量模型表达了资源特征与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以某一特定的地质构造环境为基础的。该系统采用了矿床定位预测特征分析模型,使该方法模型与GIS的可视化技术结合起来。
特征分析是用来圈定预测远景区,对矿产资源进行定位预测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通过对研究区内已知单元的研究,查明地质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确定它们的找矿意义。从而建立起特定类型矿床的定量模式。预测时将预测对象的地质特征与模型对比,用它们的相似程度表示预测对象的成矿可能性,据此圈定出有利成矿的各级远景区。它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经常用来解决资源量的定位问题。由于使用的计算方法不同,特征分析有不同的模型。设计中所使用的模型是乘积矩阵矢量长度法。
对于m 个地质变量在n个预测单元上进行了赋值,构成严格矩阵Xn ×m ,从X 出发计算各个变量的权(用某种方法对变量重要性进行度量给出数量指标,由于它经常以乘数因子的形式与变量发生关系,所以也称权系数)。由变量权的大小,可以算出其成矿有利度:矩阵Xn ×m 的每一列都是一个变量,那么乘积X′X = R 中的元素rij是第i个变量与第j个变量对应元素乘积之和:
由二态运算规则, rij还可以这样计算:在矩阵X中,查出第i列和第j列中取值同时为1的次数就是rij。若把2变量在一单元上同时出现(取值为1)叫做一次匹配的话,那么rij显然就是第i个变量和第j个变量的匹配数。
可以看出矩阵R 的第1行, r11 , r12 , ⋯, rim是第1个变量与所有变量的匹配数,如果这一行的数值比其他行都大,说明第i个变量与其他变量的关系更密切些。由变量和单元的选取原则可以看出,与其他变量越密切,变量在表现矿床模型特征上的作用也就越大,因此可以用来衡量变量的重要性。由于rij的值不为负,所以R 的行平方和具有与行和同样的度量性质。从向量的角度看,矩阵行平方和有明确的几何意义,它是行向量长度的平方。因此,定义为:
第i个变量的权,用它来表现变量的重要性。由变量的权,可以计算出成矿有利度:
yi =α1xi1 +α2 xi2 + ⋯ +αmxim
yi 被称为关联度或联系度,它是第i个单元在m 个变量上的得分。关联度y值是反映矿化信息的一个综合指标。因此通过对关联度的研究,可以得出有利成矿的数值范围,形成找矿标准,并进而对预测单元关联度进行研究,估计矿化的可能情况,确定有利成矿的远景地段。
5 矿产资源评价系统的结构设计
矿产资源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可分为4层:数据库层、数据库管理层、业务层以及表示层。
(1)数据库层包括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主要是对空间图形数据及非空间的属性数据进行存储和检索。
(2)数据库管理层的功能主要是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输入、读取以及管理等。现在大多数GIS软件已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数据库的输入及管理系统组件,因此在该系统开发的时候可以使用GIS软件所提供的数据库组件。
(3)业务层是系统开发中的重点,系统所要完成的功能都是在业务层中进行处理,该系统业务层主要是完成多元成矿信息的综合,并根据多元空间成矿信息进行资源潜力的综合评价。
(4)表示层是完成对金矿评价系统建设中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可视化表达和图形输出。
参考文献:
[1] 肖克炎,张晓华,王四龙,等.矿产资源GIS评价系统[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0.
森林资源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篇12
在生存条件的诸多问题中, 森林的作用是很大的。在林业工作中, 历来都是通过营造防护林、保护野生动物、扩大天然游憩林、发展造林和治山事业、防治病虫害、减少森林火灾等各种措施来充分发挥森林的作用。为了保证今后的林产品供应和更快地具有公益效能的森林资源, 必须注意解决林业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1 森林环境评价基础
森林环境效能的效益是属于外部经济, 是无法以市场经济结构占保证社会需求量的公共财产, 森林具有社会资本的性质。由于森林环境效能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给森林所有者带来利益, 所以, 使个体生产条件和社会生产条件产生了差别, 要保证社会需要的公益效能的水平和内容是很困难的。因此, 需要国家进行政策干预。补助金、贷款和纳税制度等辅助措施能够部分消除个体生产条件和社会生产条件之间的差别。要想完全消除这种差别, 从理论上来说, 需要通过提高辅助措施给森林所有者补助, 其金额同森林公益效能的货币价值相等。有关森林环境效能的费用负担是这些辅助措施所需财源的社会负担。因此, 要确定费用负担标准, 就需要对公益效能进行计量和评价。
2 森林环境评价特点
森林资源与环境评价应该包括综合生产力中的各项因子。所谓综合生产力, 即指一定立地条件下林地单位面积上可经营利用产品的年产量及间接效益与平均利用量的总和。任何一种资源的经济评价均要求具有该种资源的数量统计指标。由于现阶段森林培育粗放, 统计水平较低, 况且, 间接效益从未进行过统计, 因此, 森林环境评价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此外, 森林环境效能的统计指标具有多样化特点, 某些效益可采用计量单位计量, 而另一些效能 (游憩、降低噪音) 则需要采用特殊指标计量。森林公益效能形成过程中付出的劳动消耗是经济评价问题的关键, 在现行的文献资料中, 对天然林内自然形成的公益效能和人工林内付出一定劳动消耗所得的效能不加以明确区分, 尽管如此, 这些资料的经济评价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森林环境效能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
根据世界林业大会文献资料, 森林环境效能的计量问题在任何国家均未得到完全解决。前苏联、美国及德国等国家的概算数字表明, 森林环境效能的经济评价数字应为木材生产评价数字的1.5-2倍。世界各国目前采用的评价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两类, 即效果评价方法和消耗评价法。前者评价森林公益效能的利用效果, 如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及河川水文状况和水质的改善等。后者评价利用, 保持从加强森林公益效能的直接和间接消耗, 如恢复土壤肥力消耗, 游客游憩消耗及设立人工游憩设施消耗等。
森林公益效能消耗评价方法同样具有种类繁多的特点, 因此同一效益的评价结果差异较大。目前采用的森林公益效能消耗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
(1) 以木材最大利用率 (年平均生长量) 实际价值或森林游憨利用导致的木材蓄积量损失为依据; (2) 以技术手段获得与森林公益效能作用结果相同的产品生产费用为依据; (3) 以利用森林公益效能的附加劳动消耗和费用消耗 (包括营林消耗) 为依据; (4) 以可以补偿森林公益效能利用损失的育林费或育林补偿消耗及公益效能利用消耗总额为依据。
上述第一种评价方法把与森林公益效能利用无直接关系的木材利用量作为计算依据是错误的。第二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相当不可靠, 况且, 并非所有的森林公益效能均能通过技术手段获得。第三种评价方法最切合实际, 最合理, 而且最有发展。这种方法采用可补偿的具有潜在利用能力的森林公益效能做出评价。此外, 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使森林综合生产力各项因子的经济评价采用统一的方法。
4 涵养水源功能评价
河川的水文状况取决于以上几种因素:气候、地质形态、土壤因素等。森林对河川径流的形成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它能降低地表融雪水和雨水的径流过, 并使其渗入地下, 变为地下径流, 从而可降低洪峰高度, 提高平水期的水位, 防止水库被土壤水蚀产物淤塞, 并可改善水质。森林的水资源调节效果的经济评价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1) 集水地区径流的增长状况; (2) 水源的经济评价值。在最佳森林覆盖率条件下, 森林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对集水区水源平衡及河川径流状况的有益影响, 即地下径流的增长量可达最高值。低地沼泽林区的最佳森林覆盖率为35%-65%, 森林草原地区为20%-30%, 草原地区为15-20%。进行经济评价时, 采用与实际最佳森林覆盖率相符的地下径流增长平均值。
除此之外, 根据森林采伐前后的水土流失量变化也可以评价森林涵养水源和调节水分效能。由于森林采伐后地表径流增加会使水源平衡状况受到破坏, 从而使修建水库、水闸及堤坝的费用增加。尽管水利工程措施是一种有益措施, 但有时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如淹没农田等。因此, 只有调整采伐利用强度才是一种避免产生这种不良现象的有效方法。
5 防止泥沙流失效能评价
治理土坡侵蚀是一项复杂的农业、林业及水利工程综合技术措施, 其中水利工程措施是为了防止侵蚀沟的形成和发展, 农业技术措施是为了保持土坡肥沃的表层, 而水源调节林和护田林则是为了改善农田水文及小气候条件, 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显然, 由于土壤侵蚀治理采用了综合性措施, 因此, 其经济效益的确定也要采用综合性计算方法。土壤侵蚀会给水利、渔业、河运、公共产业、水利发电及道路建设等为数众多的部门造成重大的损失。
水土保持林和水利工程设施是可长期发挥防护作用的设施, 并以折旧形式算入附加成本中。林分保护和抚育费用及水利工程设施的维修费和农业费用, 全部加入该年度的农作物生产成本中。
6 保健游憩效能
利用实际尺度来计算森林保健游憩的作用, 计量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介绍的是用货币价值来计量其效益的经济评价法, 即政策价值法、费用价值法、代替价值法。
所谓政策价值法就是森林主管单位在其所管辖地区内, 从以往的经验出发, 经过深思熟虑, 对森林作出最佳判断而赋予的价值。
所谓费用价值就是利用森林保健游憨效能, 以人们的消费金额作为森林保健游憩效能的价值。
所谓代替价值, 可以把它当做与森林的保健、游憩这种服务相等的价值, 若还有其他手段的保健、游憩服务, 则以“其他手段”的服务费用作为森林保健、游憩效能的价值。例如, 要考虑森林的“其他手段”, 即城市公园、游览胜地等的保健、游憩服务, 它与代替价值是吻合的。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有关森林环境评价的理论、原则以及基本方法。
关键词:森林资源,环境评价,分析
参考文献
[1]黄国胜, 王雪军, 孙玉军, 魏建祥, 孙涛.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 5.[1]黄国胜, 王雪军, 孙玉军, 魏建祥, 孙涛.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 5.
[2]叶荣华, 周卫东, 黄国胜, 黄桂林, 朱翔, 李应国.国家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及评价体系的一个技术方案[J].林业资源管理, 2000, 3.[2]叶荣华, 周卫东, 黄国胜, 黄桂林, 朱翔, 李应国.国家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及评价体系的一个技术方案[J].林业资源管理, 200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