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控指标

2024-10-22

质量监控指标(精选12篇)

质量监控指标 篇1

物流指完整供应链中, 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1]。物流活动, 是在物流过程中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与信息处理[1]。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时间短, 迄今为止没有形成完善实用的物流指标体系, 对于商贸物流业发展的指标体系, 则极少有学者加以研究。

1 什么是商贸物流

目前, 我国物流业突破了传统物流产业的技术边界、业务边界、组织边界和市场边界, 处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时期, 各种联系错综复杂。商贸物流是现代物流的一种, 是在商业贸易活动中产生的物流配送过程, 是指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商贸服务业及进出口贸易相关的物流服务活动[2]。直观地说, 它是介于生产物流和消费物流之间, 即贸易流通中的物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子商务在全球商业贸易活动中广泛运用, 使得现代物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贸物流与电子商务曾经被认为是关联度不高的两个领域, 但在目前物流和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强。电子商务与商贸物流业两者集成后, 通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多种服务, 减少产业间进入壁垒, 以提高商务交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最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互补性融合。下图是电子商务促进商贸物流发展图:

2 建立衡量指标是商贸物流迅速发展的迫切要求

随着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地位凸显, 市场对物流产品数量或物流服务的整体需求到达了一定程度, 商贸物流企业出于对节约物流成本、信息高速传递、获得更多企业利润的需要, 将主动实现与电子商务融合, 而商贸物流的信息化正在极大程度上推动商贸的发展, 形成对商贸物流业的更大需求。未来商贸物流业的业态, 将由电子商务主导下的现代商贸物流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商贸物流, 虚拟商铺和传统实体商铺融为一体, 通过实现商贸物流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来有效推动商贸物流业转型升级, 形成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从而使“坐商”变成“行商”。

发展商贸物流业, 对促进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 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探索商贸物流业发展的衡量指标体系, 有利于观测和分析其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寻求发展对策, 从而促进商贸物流业全面繁荣发展。

3 商贸物流发展衡量指标的选取

物流本身是质和量的全方面统一体, 根据统计学原理, 商贸物流发展的衡量指标, 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大类。

3.1 数量指标

数量指标, 专门反映商贸物流总体的单位数目和标志总量。世界性历史趋势的指标演变规律告诉人们:刻画事物范围 (整体/部分) 不同、指标计量形式 (实物型/价值型) 不同等因素, 均可作为指标分类的标准;无论对于物流整体还是单个要素, 输入—处理—输出过程的不同阶段划分 (供给/需求/实现) , 也可以作为指标的分类标准。选取的物流数量指标, 首先应具备宏观性, 一般应从全社会经济活动的角度进行统计;其次应为原始统计指标, 即在既有统计指标体系中存在的指标。

可见, 全社会物流需求是其输入的驱动力, 商贸物流及其要素的运作能力是处理过程的支撑体, 而且构成了供给能力, 而输出则在需求与供给的交集下实现。

(1) 产业基础类指标。包括近年公路、水路、地方铁路等完成固定资产的投资额及其比率, 公路、水路和铁路的总里程, 公路网密度、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农村公路等基本情况等。

(2) 规模类指标。包括近年商贸物流总额及其增长率, 以及商贸物流结构规模指标, 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分别的物流总额及其增长率等。这些指标揭示商贸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及结构。

(3) 企业发展类指标。包括物流基地建设情况,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以及进出口贸易企业情况, 以及商贸物流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等。

(4) 经济贡献类指标。包括近年商贸物流业增加值、增加率以及其与地区GDP、服务业等增长率的对比, 还有商贸物流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及其变化、占地区服务业的比重及其变化和商贸物流结构中增加值的变化情况。

3.2 质量指标

商贸物流的运行质量, 应当建立在商贸物流质量的基础上, 专门反映总体一般水平和各种数量对比关系。物流质量, 指以下五个方面内涵:

(1) 物流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是整个物流的目标, 因用户要求的不同而不同;

(2) 物流工作质量, 具体表现和反映在物流各环节、各工种、各岗位具体工作中;

(3) 物流工程质量, 指在对质量指标进一步分类时, 是建立在宏观物流整体和要素的基础上, 具体刻画整体和要素的各方面质量;

(4) 商品质量保证, 物流的对象有合乎要求的等级、尺寸、规格、性质、外观等, 物流过程在于转移和保护这些质量, 以实现对用户的质量保证;

(5) 商品的质量改善, 指通过流通加工、运输包装等手段。使商品的质量可以得到改善与提高。

与此相适应, 选取商贸物流运行质量的指标, 应当主要从物流费用方面来考虑, 具体可以包括:

(1) 商贸物流总费用和变化率;

(2) 商贸物流总费用的构成, 包括运输费用、管理费用、保管费用等, 通过对比费用总额及其变化率, 来观测运行质量变化的原因;

(3) 商贸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的变化, 若是下降表明运行质量提高, 反之则表明运行质量降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J].交通建设与管理, 2007 (10) .

[2]李红启, 刘凯, 李电生.宏观物流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05, 4 (3) .

[3]毛爱英, 高鹏翔.电子商务下供应链物流协同的研究[J].物流技术, 2007 (02) .

质量监控指标 篇2

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反映护理质量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科学动态地反映护理质量的基础、过程与结果。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组成。涉及护理专业范畴的基础和专科。建立科室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是实施科学评价的基础;实施持续的护理质量评价监测,则是实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也是对护理质量改进的定义、测量、考核的要求与努力。第一部分 基础护理质量指标(14项)评价指标名称 对象选择 计算公式 改善标准 备注

1、使用药物错误的发生例数(例)

所有使用静脉治疗的住院患者

每月平均使用药物错误的发生例次=全年使用药物错误的发生总例次÷12

例数下降

间比较

2、高危药物外渗的发生率(%)

所有使用高危药物静脉治疗的住院患者

高危药物外渗的发生率(%)= 本月内高危药物静脉治疗发生外渗的患者例次÷本月执行高危药物静脉治疗的患者的总数

比率下降

高危药物指细胞毒性药物、特殊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等。(临床护理文书规范P143药物外渗护理单)

3、输血反应发生率(%)

所有使用输血静脉治疗的住院患者

输血反应发生率(%)=单位时间内确诊为输血反应的住院患者例次÷单位时间内所有住院输血静脉患者的总数

比率下降

4、护士发生锐器伤的例数(例)

所有临床护士

单位时间内护士发生锐器伤的例次

例数下降

5、PICC置管病人非计划拔管发生率(‰)

所有使用PICC置管的住院患者

PICC置管病人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中心静脉插管中非计划拔管例数÷患者中心静脉插管总日数

比率下降

6、压疮发生率(%)

所有收住院的患者

压疮发生率(%)= 单位时间内收治患者新发生压疮病人例数÷单位时间内收治患者的总数

比率下降

压疮例数应包括外院带入的、新发生的和单位时间内尚未愈合的压疮例数

7、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

所有收住院的患者

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 单位时间内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病人数量÷ 单位时间内住院患者的总数

比率下降

医源性皮肤损伤是指在医疗护理病人的过程中,由于便盆放置不当、热敷、冷敷、锐器等或其它原因造成病人皮肤损伤。

8、失禁病人皮肤损伤发生率(%)

所有收住院的患者

失禁病人皮肤损伤发生率(%)=单位时间内尿/大便失禁患者发生皮肤损伤病人数量单位÷单位时间内尿/大便失禁患者的总数

比率下降

9、患者跌倒发生率(%)

所有收住院的患者

患者跌倒发生率(%)= 单位时间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病人数量÷单位时间住院患者的总数

比率下降

10、患者走失发生率(%)

所有收住院的患者

患者走失发生率(%)= 单位时间住院患者发生走失病人数量÷单位时间住院患者的总数

比率下降

11、患者误吸/误食/窒息例数(例)

所有收住院的患者发生误吸/误食/窒息例数

单位时间内发生误吸/误食/窒息的例数

例数下降

12、运送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

所有需要转运的患者

单位时间转运患者过程中发生意外例次

单位时间院内转运患者总例次

13、患者足下垂、关节僵硬、跟踺孪缩及肌肉萎缩的发生例次

所有住院患者

患者足下垂、关节僵硬、跟踺孪缩及肌肉萎缩的发生例数

例数下降

14、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例次

所有住院患者

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例次

例次下降

下肢深静脉血栓:突发性的单侧下肢肿胀外,还可发现存在浅静脉扩张和股三角区或腓肠肌有压痛。静脉造影或测量静脉压等检查。

第二部分 重点专科护理质量指标(8个专科)评价指标名称 对象选择 计算公式 改善标准 备注

一、新生儿/NICU护理质量指标

15、新生儿身份识别项目不齐全/不清发生率(%)

所有收住院的新生儿

新生儿身份识别项目不齐全/不清发生率(%)= 住院新生儿的身份识别项目缺项发生例数÷住院新生儿的总数

比率下降

注1:新生儿的定义是入院时年龄在0-28天(包括28天)之间的患者。(中国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9)

注2:新生儿的身份识别项目是①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指引;②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同意后按左手拇指印确认;③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④新生儿实行双手佩戴腕带制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

人查对后补戴,每班确认;⑤床头卡标明姓名、性别、年龄、ID或住院号、床号、入院时间;⑥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2009新生儿护理安全质量指标)

16、住院新生儿烧伤、烫伤发生例数(例)

所有收住院的新生儿

单位时间新生儿烧伤、烫伤发生例数

例数下降

烧伤是指由于热力(火焰、灼热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电流、化学物质(强酸、强碱等)、激光、放射等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损伤。烫伤是烧伤的一种损伤形式。(2004危重症护理学P593)

危险因素:使用温箱、辐射台、红外线灯时加热过度、水温过高。

17、新生儿呛奶、误吸发生率(%)

所有收住院的新生儿

新生儿呛奶、误吸发生率(%)=住院新生儿发生呛奶、误吸的患者总例次÷住院新生儿的总数

比率下降

呛奶指乳汁从鼻腔流出,同时发生咳嗽,有时出现青紫。误吸是指来自胃、食管、口腔或鼻的物质从咽进入气管的过程。当出现严重的窒息、咳嗽、呕吐或紫绀症状时应考虑有误吸的可能。患者经常表现喘鸣、咳嗽及呼吸急促。

危险因素:进食、呕吐、胃食道反流。

18、气管插管脱出例数(例)

有置入气管插管的病人

单位时间内的发生气管插管脱出总例数= 单位时间内的发生气管插管脱出总例次÷单位时间内插管停留总例数

例数下降

管道脱出是指停留在体内起治疗、监测作用的各种管道,包括气管插管、各种引流管(如脑室、胸腔、腹腔、胆道、尿管)、支架管(如食管、输尿管)、造瘘管(如肾、膀胱)测压管(如有创动脉、中心静脉)等,由于各种原因发生意外脱出不能起到应有治疗、监测作用。

19、鹅口疮发生率(%)

所有收住院的新生儿

新生儿鹅口疮发生率(%)=

住院新生儿鹅口疮发生的患者总例次÷住院新生儿的总数

比率下降

鹅口疮是指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粘膜的炎症。表现为口腔粘膜、舌面或舌边缘有乳白色凝块样物,不易拭去,重拭之可有渗血。

危险因素:奶具或不洁物品擦洗口腔,新生儿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0、新生儿坠床发生率(%)所有收住院的新生儿

新生儿坠床发生率(%)=住院新生儿坠床发生的患者总例次÷住院新生儿的总数

比率下降

坠床 新生儿从高处(如小床、检查治疗台、温箱、抢救台等)意外跌落到低处。

21、鼻中隔压伤发生率(%)

使用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新生儿

新生儿鼻中隔压伤发生率(%)=单位时间内的发生鼻中隔压伤总例次÷单位时间内使用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新生儿的总数

比率下降

鼻中隔压伤是指鼻中隔皮肤由于长时间受压发生潮红、瘀黑,甚至发生溃烂、缺损。

危险因素:经鼻腔使用鼻塞、鼻导管、胃管等

二、血液净化护理质量指标 评价指标名称 对象选择 计算公式 改善标准 备注

22、患者血压控制合格率(%)

所有长期维持性患者

患者血压控制达到理想标准例数(%)= 血压控制达到理想标准例数÷患者总人数

比率上升

血压控制理想标准:透析前的血压应该控制在140/90MMHG内。完整的血压评估包括透析前,透析中,透析后及透析间歇期的血压监测、透析间歇期水份增长、干体重及透析间歇期相关并发症等。(K/DOQI HD Adequacy 2006建议)

护士对患者血压控制干预要素:确保患者服用降压药的依从性和正确性;长期鼓励及追踪患者进行适宜运动;干体重的调节和饮食控制。23、患者饮食知识正确掌握合格率(%)

所有长期维持性患者

患者饮食知识正确掌握合格率(%)=

患者饮食知识正确掌握合格的总人数÷患者总人数

比率上升

评价标准: ①血磷维持在:3.5-5.5mg/dl;②血钾维持在: 3.5-6.0 mmol/L;③没有因盐及水份摄入过多引发的高血压发生;④血脂在 正常范围内;⑤蛋白摄入足够,能够达到每天1.2g/kg体重的摄入。

饮食知识:①低磷饮食的选择及如何控制高血磷;②低钾饮食的选择及如何避免高血钾的发生;③低盐饮食的选择以避免高血压及

口渴的发生;④低脂饮食的选择以预防高血脂的发生;⑤高蛋白饮食的选择以避免营养不良的发生;⑥水份摄入的控制。⑦适度的热卡。

24、患者正确服药合格率(%)

所有长期维持性患者,重点磷结合剂、铁剂及相关维生素、降压药。

患者正确服药掌握合格率(%)=患者正确服药合格的总人数÷患者总人数

比率上升

标准: 正确服药合格率应该为100%。包括: 维生素类;磷质结合剂;铁剂的使用;活性维生素D3的应用;降压药的使用等。长期维持性患者及其监护人应该被教会足够的知识以掌握常用药物的服用方法及剂量,使患者参与自我疾病的管理中。

25、患者营养状况合格率(%)

所有长期维持性患者

患者营养状况合格率(%)= 患者营养状况合格人数÷患者总人数

比率上升

评价标准:白蛋白≥4.0 g/dl;NPCR≥1.0(k/DOQI Nutrition 2000;K/DOQI CKD 2003)患者营养状况合格例数是指对患者营养不良的预防,合格人

数越多说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越低。营养不良不仅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是并发症和病死率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26、透析充份性达标率(%)

所有长期维持性患者(注意:此项只用于规律性透析患者的评价)

患者透析充分性合格率(%)= 患者透析充分性合格例数÷患者总人数

比率上升

评价标准:kt/v ≥ 1.2;URR≥65%(每周透析3次)(K/DOQI HD Adequacy 2006)

透析充份性达标例数只限于规律性透析患者的评价,例数应该逐月增多,例数增多说明透析效果及质量的提升。

27、患者血管通路(包括自体内瘘/人工血管/深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

所有长期维持性患者

血管通路相关感染发生率(%)= 血管通路感染的患者数量÷透析患者总数

比率下降

标准:自体内瘘的感染发生率﹤1% ;人工血管的感染发生率﹤10%,隧道性有袖口的深静脉置管至少需要维持时间是大于90天,其感染发生率 ﹤10%(3月内),及<50%(1年内)。(K/DOQI 2006)

三、糖尿病护理质量指标 评价指标名称 对象选择 计算公式 改善标准 备注

28、患者低血糖发生率(%)

住院诊断糖尿病的患者

患者低血糖发生率(%)=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患者数量÷住院糖尿病患者总数

比率下降

低血糖是指血浆血糖浓度≤70mg/dL(3.9mmol/L),伴有或不伴有症状。(临床护理文书规范P250相关知识低血糖)

29、胰岛素注射不正确发生率(%)

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注射不正确发生率(%)= 注射胰岛素前未准备食物或注射部位选择不正确的患者数量÷

住院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总数

比率下降

正确注射胰岛素指评估注射前的食物准备及注射部位等,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临床护理文书规范P242胰岛素注射护理单中的护理指标)

30、患者糖尿病知识掌握合格率(%)

所有住院的糖尿病患者

患者糖尿病知识掌握合格率(%)=糖尿病知识掌握合格的患者数量÷ 住院糖尿病患者总数

比率上升

内容:饮食原则、总热量及餐次分配、血糖控制目标值、低血糖的预防及处理、胰岛素注射及血糖监测技巧、足部护理(2009糖尿病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31、护士对血糖“危急值”报告处理不正确发生例数(例)

所有住院的糖尿病患者

单位时间护士对血糖“危急值”报告处理不正确发生例数

例数下降

血糖 “危急值”指血糖低于3.9mmol/L、高于16.7mmol/L;当护士接到报告时,应及时报告、密切观察病情并做好记录。(临床护理文书规范P249低血糖风险护理单)

四、骨科护理质量指标

32、无效牵引、下肢牵引针移位、针眼感染发生率(%)

骨科下肢骨牵引的患者

下肢牵引弓脱落、移位发生率(%)=下肢牵引的患者发生下肢牵引弓脱落、移位发生的患者数量÷

外科下肢牵引的患者总人数

比率下降

33、下肢手术后腓总神经受压/损伤发现率(%)

所有外科下肢损伤的患者

下肢手术后腓总神经受压/损伤发现率(%)= 发现下肢手术的患者发生腓总神经受压/损伤的患者数量÷

骨科下肢损伤腓总神经受压/损伤的患者总人数

比率上升

34、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率(%)

所有骨科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

手术后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率(%)= 术后髋关节假体脱位的患者数量÷骨科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总人数

比率下降

35、颈椎损伤/手术后病人呼吸道梗阻发生率(%)

所有颈椎损伤/手术后病人

颈椎损伤/手术后病人呼吸道梗阻发生率(%)= 颈椎损伤/手术后患者呼吸道梗阻的患者数量÷颈椎损伤/手术后患者总人数

比率下降

五、助产专科护理质量指标

36、送孕妇至产房时机不准确发生率(%)

所有产科住院的产妇

送孕妇至产房时机不准确发生率(%)=送孕妇至产房时机不准确发生的孕妇数量÷产科住院的已生产的产妇总人数

比率下降

入院时初产妇宫口开大≤3cm,经产妇有规律宫缩,产妇送入产房后在1小时内分娩者。(临床护理文书规范P289产前待产记录单)

37、产房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

所有产科住院的阴道分娩产妇

产房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产房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例数÷阴道分娩总数 比率下降

出血量推荐称重法、面积法、容积法

38、产科病房产后出血发生率(%)

所有产科住院的产妇

产科病房产后出血发生率(%)= 产科病房发生产后出血例数÷分娩总数

比率下降

在产科病房所有产妇发生产后出血

39、阴道分娩新生儿骨折发生率

所有产科住院的产妇

阴道分娩新生儿骨折发生率=每月阴道新生儿骨折数÷ 每月活

婴数

比率下降

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2.1%(《中华妇产科学》曹泽毅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1 40、足月新生儿(阴道分娩)重度窒息发生率(%)

所有产科住院的产妇

足月新生儿(阴道分娩)重度窒息发生率:

足月新生儿(阴道分娩)重度窒息例数÷ 阴道分娩活婴数

比率下降

新生儿出生时阿氏评分≤3分

41、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发生率

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发生例数(%)=新生儿(阴道分娩)臂丛神经损伤例数÷阴道分娩活婴数

比率下降

42、使用催产素并发症发生率(%)

所有产科住院的孕妇

使用催产素并发症发生率(%)=使用催产素发生并发症的孕妇数量÷产科住院的使用催产素的孕妇总人数

比率下降

并发症以监控急产、先兆子宫破裂、子宫破裂为主

43、产后乳房胀痛发生率

所有产科住院的孕妇

产妇发生乳房胀痛发生率(%)= 产妇发生乳房胀痛例数÷产妇分娩总数

比率下降

乳房胀痛需要医疗干预的为发生例数

44、阴道分娩尿潴留发生率

所有产科住院的孕妇

产妇阴道分娩尿潴留发生率(%)=产妇阴道分娩尿潴留发生例数÷阴道分娩产妇总数×100%

比率下降

以需要采取导尿术接触尿潴留为阴道分娩尿潴留发生例数

六、急诊护理质量指标

45、接诊护士分诊不准确发生率(%)

所有急诊就诊的患者

接诊护士分诊不准确发生率(%)=在同一单位时间内接诊护士判断不准确发生的患者数量÷在同一单位时间所有急诊就诊的患者总人数

比率下降

评价标准:①预见性的发现问题,能快速准确的根据患者病情的危急程度做好恰当分流;②分科准确,及时分流病人。

46、急救车、急救箱物品及药物完好率(%)

所有急救车、急救箱物品内的急救物品、药品及设施

急救车、急救箱物品及药物完好率(%)= 单位时间核查急救车、急救箱物品及药物不合格次数÷同一单位时间急救车、急救箱物品及药物核查的总次数

比率上升

47、院前急救/急诊院内/外运送患者意外发生率(%)

所有需要转运的患者

单位时间急诊运送患者意外发生率(%)=单位时间急诊转运患者发生意外例次÷同一单位时间院内急诊转运患者总例次

比率下降

48、急诊护士急救技术考核不合格率(%)

所有急诊科护士

急诊护士急救技术考核不合格率(%)= 单位时间急诊护士急救技术考核不合格例次÷同一单位时间急诊护士急救技术考核总项目 比率下降

考核标准:护士核心能力层级要求。急诊常见急救技术

七、成人/综合ICU护理质量指标

49、使用呼吸机患者卧位不正确发生率(%)

所有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有抬高床头禁忌症者除外)

使用呼吸机患者卧位不正确发生率(%)=使用呼吸机患者卧位

不正确发生人数÷所有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总人数

比率下降

使用呼吸机患者抬高床头的禁忌症包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低血容量导致的低血压、脊椎损伤等。50、患者口腔清洁合格率(%)

所有ICU的住院患者

患者口腔清洁合格率(%)=患者口腔清洁不合格发生人例次÷所有ICU患者总人数

比率上升

口腔清洁包括患者唇、牙龈和口腔黏膜、舌、牙齿、唾液的清洁

51、人工气道意外脱出率

所有置入人工气道的病人

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人工气道意外脱出率=发生人工气道意外脱出总例次

例数下降

根据统计需要,“单位时间”可以为“月”、“季度”或者“”,以下同。

52、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发病率(‰)所有放置尿管的病人

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尿道插管患者中泌尿道感染人数÷患者尿道插管总日数

比率下降

同时应考虑导管使用率、标本的送检率、标本的合格率等感染率的重要影响因素综合

53、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

所有进行中心静脉插管的患者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中心静脉插管患者中血流感染人数÷患者中心静脉插管总日数

比率下降

同时应考虑导管使用率、标本的送检率、标本的合格率等感染率的重要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54、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感染发病率(‰)

所有使用呼吸机的患者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感染发病率(‰)=使用呼吸机患者人中肺炎的总人数÷患者使用呼吸机总日数

比率下降

同时应考虑导管使用率、标本的送检率、标本的合格率等感染率的重要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八、手术护理质量指标

55、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差错发生例数(例)

所有进入手术室的患者

质量监控指标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四大教学体系 制度建设 组织机构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全过程离不开三大步骤:第一,教学目的;第二,教学历程;第三,教学成果。因此,根据对人才培养的全面建设,在实践教学过程通过与其他四个体系的协调发展,依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打造一个完美的职业院校。而何谓四大体系,它们分别为质量标准系统、评价考核系统、监控(督导)系统、反馈(整改)系统。不仅如此,在合理的制度体系基础上,同时实施了两个建设组织,即制度建设和组织机构建设。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四大教学体系基本要素

(一)质量标准系统

在质量评定中,完整的教学体系它的实践教学环节同质量监控体系配合完成,在三大步骤的实施过程中都制定了恰当的质量标准进行全面监控。针对各体系的完成结果,都有详尽的记录可供查询。质量标准的制定,充分展现了教学体系的规范性,在教学质量评定过程中,它对实践指导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都有规范作用,而这样的标准化体系,对推动教学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二)评价考核系统

评价考核系统不仅是对教学过程的监控管理工作考核、实践结果评定,同时也是为后期实践教学整改做准备。通过一系列参考性的数据,对实践教学进行适当改正,完善教学体系,同时制定新的考核标准,跟进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完成对教学系统更为彻底的测量、评估计划。实践教学考核的进行,通过教学管理部门和承担部分职业的教学部门配合完成。在旅游高等职业院校中,评价考核系统针对学校专有的职业技能制定相对应的考评体系,实现对教学任务过程中教学模式、方法及策略的全面评估,使得教和学都有一定运用。

(三)监控(督导)系统

教学监控(督导)系统主要是由院、系构成,通过对工作合理分工安排,实行干部、教师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登记任务,学生课程结业评教。一方面,学院干部、教师选择性听课,可强化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课程评定可进一步实现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反馈,从而为教育决策者提供良好的改进方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反馈(整改)系统

反馈(整改)系统是由校内和校外两大组织构成。校内主要由教务处和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数据统计和调查整理,分析在校学生现阶段的基本教学信息,完成对教学质量大方向的定位,实现实时监控;校外主要是通过建立评教系统,特为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往届毕业学生开放,实现跟踪调查,得到更为详尽的反馈信息。在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时,及时做好本校的整改计划,有效地改進实践教学及管理工作,不断完善自身发展需要,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两个建设层面

(一)制度建设

合理的制度是规范一个人行为最为有效的方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制定标准化的教学制度,对规划教师和学生行为都有一定好处,从而为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做好准备,同时,实践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最根本的保证。它的实施流程表现为:一、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深入了解实践教学内容,及时做好补充、修订任务,使每个环节都能得到保障;二、建立完备的监督评定小组,实现全方位的考核模式,完成同行互评、学生点评,领导和督导考评规划,使得教学管理任务有序性进行。例如,在对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过程中,本校制度建设规划主要分为两种类别:校内监管和校外监控。校内通过对学生上课、考试、活动等模块进行考察监管,制定相应标准,实现教学质量最大化;而校外监控制度是对学生校外实习的一种约束,根据学生在外表现行为,由实习领导小组根据反馈内容进行考核,同时,学生交回学校的实习报告、实习单位不定期的交流、成绩考核记录等也作为学生行为的一种考核模式。规范性的制度无论在什么层面对学校的管理都有一定益处。

(二)组织机构建设

清晰明确的部门分工可以简化实践教学监督工作的开展步骤,使得管理工作更为容易。通过对高职院校的现状进行分析,构建独立的监控管理组织和评价体系,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组织的构建表现为学院、专业、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等指导员和学生的多领域涉及,从而完善对整个体系的改造。表现方式为:一、在学院上,由院领导成立制度监管考察组,完成对组织框架的构建,主要负责监督和反馈任务;二、在系别上,通过框架的细小划分,构建实践教学管理组,通过对工作的管理规划,对院级实验室及所负责的管理教研室全面监督管理,做好工作记录,实时汇报;三、在校外实训及实验室考察上,由实验室主任直接进行管理。由于实验室是教学建筑中基础的教学单位,但同时是教学质量高水平的发展地方,因此,其教学的监管制度应格外全面,在实施监管上,要做好详尽的信息记录,同时,时常对教学环节进行检查,不定期地进行课堂听课,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学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爱萍.关于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2(35):70-71.

[2]肖海慧.高职院校生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0):37-38.

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探讨 篇4

(一)构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需要。

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是由政府保障机制、制度约束机制、质量监测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等要素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质量管理系统,质量监控指标则是这一管理系统中的制度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设计和制定出科学性、指导性、操作性强的质量监控指标,才能发挥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作用,对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进行全面、有效和持续监控,确保基础教育教育活动朝着预期的质量目标方向有序运行。可以说,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是构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长效机制,增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实效,不断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深化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同时,如何判断和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态和实施效果,如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向、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度、课程改革的组织实施能力、课程改革的效果与城市基础教育课程的差距以及农村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等等,从而为进一步深化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质量反馈信息,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有利于全面评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效,科学调控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促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提升。

(三)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缺陷的需要。

目前关于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致使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指标建构的研究基础薄弱,进而导致现行的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客观评价,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如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建构研究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在一定程度上窄化或模糊了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指标的内涵界定,单一性、表面性、随意性和封闭性成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突出问题只有从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任务出发,以科学的理论和原则为指导,设计和制定出全面、可行、开放的质量监控指标,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存在的缺陷,不断完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二、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依据与原则

(一)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依据

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既要考虑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和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实际,又要考虑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指标研制技术。

1. 教育政策法规。

教育政策法规是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政策依据。教育政策法规明确了农村基础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确立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培养目标,规定了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是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直接依据。因此,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设计和制定,必须以国家教育目的为指导,依据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按照《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法律政策的相关规定来进行,从而确保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公平公正性。

2.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所强调的多元、过程、开放和发展的理念作为一种思路和方法,是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重要理论依据。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评价多元智能的方法,必须符合三个标准:一是必须用“智能展示”的评价方法,即直接观察到一种智能的潜力,而不必通过数学和逻辑的“反光镜”;二是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即评价儿童在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必须使用适合他或她在一定发展阶段的方法。如进行幼儿早期多元智能确认和培育的《多彩光谱》项目;三是它必须和推荐相关联,即对一个具有特定智能测绘图的儿童,评价所得的分数和评语,必须和这名儿童推荐的活动相关联,如用情景化评价。

3. 农村基础教育实际。

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是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客观依据。在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时,必须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当前农村教育基础改革的新要求、新举措。如体现基础教育内在规定性和农民及其子女现实需求的农村基础教育目标,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以农村文化为取向,反映农村儿童生活经验的校本课程开发及教材建设情况,以农村特独特的教学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用具制作运用及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情况,农村学生的发展状态及水平,等等,使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具有客观性和针对性。

4. 教育指标研制理论。

借鉴和运用教育指标研制的相关理论是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方法依据。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设计和制定的取向、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展开方式、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表达方式等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教育指标研制的相关理论支撑。就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展开方式而言,是采用纵向展开方式还是横向展开方式,应以教育指标研制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充分考虑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内在要求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实际,使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原则

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还必须贯彻和运用以下基本原则:

1. 增值性。

增值是指自身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变化和提高的幅度在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时,不能用“一把尺子”作为质量监控指标去统一衡量所有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而要关注农村学校的现状、条件和水平以及在原有基础上质量提升的实际表现,突出质量监控指标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灵活运用多把尺子。也就是说,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设计和制定既要考虑以质量监控的基础性指标为主要内容的统一性指标,更要考虑不同农村地区、不同学校在原有基础和水平上的质量增幅度,实现一把尺子和多把尺子的有机结合。

2. 过程性。

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设计和制定应重视农村学校办学、管理、教学和学习过程的状态和水平,如学校服务农村社会职能发挥情况、学校以师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落实情况,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情况,各个教学要素和环节的质量水平,基于农村学生学习实际的学习方式转变,等等,将农村基础教育过程纳入到质量监控体系之中,从而消除以往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窄化现象,确立过程性质量监控与预先性质量监控、终结性质量监控一体化的全面质量监控指标。

3. 改进性。

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设计和制定必须以满足学生健康成长、教师素质提升、学校科学发展和农村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突出质量监控指标在持续改善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方面的功能。因此,在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时,应把制约和影响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全局性因素作为质量监控指标的主要内容,如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中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的完善状况,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优化状况,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情况,质量检测机构的运行状况,等等,使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成为持续改进和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调节器”。

三、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体系的内容

基于对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理解和国内外教育质量研究的已有成果,根据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设计与制定的依据和原则,我们认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是由基础性指标、发展性指标、特色性指标等三个维度和办学条件、办学目标和理念、师资队伍、生源质量与学生素质、课程与教学、教学管理、经费保障等七个观测点构成的全方位、动态化监控和持续改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指标体系。

(一)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基础性指标

农村基础教育监控的基础性指标是监控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运行状况和已有教育资源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的指标。这一维度上的监控指标关注的是农村中小学基本的教育资源是否达标、学校教育教学运行状态是否正常、广大农民对子女就学是否满意。就具体观测点而言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2008]159号)和《陕西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基本规范(暂行)》(陕教基[2009]37号)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办学目标能体现国家教育目的的要求,符合学校实际和农村发展需要,办学理念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师资学历、结构和数量达标,热爱农村教育,具备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能力;农村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原有经验、行为习惯、心理准备和就学预期与学校学习生活的适应性;学校课程开设基本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定,教学活动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管理规范有序,注意实效;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精神,教育经费基本有保证。

(二)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发展性指标

农村基础教育监控的发展性指标是监控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优化和质量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充分利用等的指标。这一维度上的监控指标指向的是农村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是否均衡有效、学校教育教学运行过程和质量是否持续改进、广大农民对学校及其教育质量是否满意。从具体观测点来讲,办学条件要符合或高于国家和省上关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相关标准和规定,特别是中小学理科实验教学仪器和艺术、劳动技术、体育卫生保健等教学器材配备齐全,图书馆(室)藏书满足师生学习和教学需要;学校办学目标科学,定位准确,有中长远发展规划,学校办学理念先进,以师生发展为本,符合基础教育规律和农村中小学生成长规律;教师熟悉农村基础教育特点,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加大,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农村中小学生的品德修养、知识技能、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和身心素质不断提高;深化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开发体现农村社会和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建立以发展性为取向的学生教师和学校评价体系探索和实践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构建和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管理科学高效;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切实保障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

(三)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特色化指标

农村基础教育监控的特色性指标是观测农村中小学在办学实践中积淀、培育和形成的独特的办学风格和发展优势的指标。这一维度上的监控指标反映的是农村中小学的办学理念和治校方略是否先进独特、学校的改革创新和发展优势是否亮点突出、学校特色培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对具体观测点来说,以生本化为取向,优化办学条件,建设人文化生态化校园方面的特色;利用学校长期办学实践的积淀,探索学校传统特色、现代教育发展趋向与农村社会发展特点三结合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特色;开展以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方面的特色;体现素质教育要义,结合农村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方面的特色;开展具有“乡土”特点的研究性学习,选择适合农村学生生活环境的教学内容,设计和组织综合实践课教学;农村学校人本管理和校本管理实践方面的特色;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有效运行方面的特色。

摘要: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是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探讨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依据、原则和内容,对全面评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效,完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增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基础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海波,秦玉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8(8/9):62.

[2][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周晔.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对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08(12):10-11.

羊毛衫质量指标解析 篇5

毛衫网讯:作为秋冬季穿着次数最多、穿着面最广的羊毛衫,深受消费者信赖,但有些生产厂家由于对标准不甚了解,在产品的送检过程中,会出现某些质量指标不合格,延误了销售旺季。在此,我们就检测过程中所要注意到的每项指标一一说明。

一、内在质量指标

1、成份:衣服上所标注的成份必须与生产中衣服的实际成份相符合,否则就造成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

2、顶破:顶破指标的大小与纱线的粗细、编织的密度等有关。顶破强度越大,表明产品使用寿命越长。顶破强度这项指标反映了产品的坚牢程度。

3、编织密度系数:在适当张力下,对已知线圈数的纱线去除卷曲后,量长称重,求出纱线的线密度,在由纱线的线密度和线圈长度,求出编织密度系数。这是衡量毛针织物密度的主要参数。

4、起球:羊毛衫在实际穿用与洗涤过程中,不断经受摩擦,其表面的纤维端会露出,呈现许多的毛绒,即为“起毛”。若这些毛茸在继续穿用中不能及时脱落,就互相纠缠在一起,被揉成许多球形小粒,通常称为“起球”。羊毛衫起球,会使产品外观质量恶化。羊毛纤维细软,较易起球。考核这项指标是控制羊毛衫的起球程度。起球指标共分为5级,1级最差,5级最好。优等品不低于3-4级,一等品不低于3级。

一般来讲,细针、细支纱、紧密度的羊毛衫较粗针、粗支纱、松结构的羊毛衫不易起球。薄型的毛衫多数是平针单面衫,针圈密度较松,易起球。

5、二氯甲烷:二氯甲烷即油脂。该指标测定羊毛针织品中所含二氯甲烷可溶性物质的成分。它包括天然羊毛油脂,生产工序中加上的油剂、洗涤剂、特殊处理方法所用的物质如柔软剂等。生产工序中加的油剂或为了增加产品手感而使用的柔软剂用量掌握不当等,都会使这项指标超标。这项指标超标过高,会使产品产生异味,手感发黏。优等品不高于1.5%,一等品不高于1.7%。

6、单件重量偏差率:羊毛针织品以件为单位。在加工每一件羊毛针织品时,根据使用的纱线粗细、编织的密度等因素设计单件重量。通过生产加工后,成品的单件重量不能轻于设计重量的4%。

7、洗涤变化率:该项指标是指在动态下洗涤后产品的尺寸变化。如果生产企业对织造工艺、熨烫工艺不能严格把关,会造成产品密度稀松或小规格产品熨烫成大规格的产品,经洗涤后产品尺寸变形较大影响穿着。产品洗涤后无论与原尺寸相比是收缩还是涨大,都要进行控制。优等品和一等品为±5%。

8、色牢度:色牢度又包含了耐光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耐水色牢度、耐洗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耐酸碱色牢度六项指标。

五颜六色的羊毛针织品是经染色而成的。这些产品穿着过程中将会受到光照、洗涤、熨烫、汗渍、摩擦、化学药剂等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这就要求染色的羊毛产品的色泽相对保持一定牢度。通常,我们把染色的产品经受外界作用而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性能称作“色牢度”,并以级数评定,级数越高,色牢度越好。

9、PH值: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PH值标准要求在4.0~7.5之间。PH值小于4.0,酸性太强;PH值大于7.5碱性太强,对皮肤有不同程度刺激或损伤。非直接接触皮肤产品的PH值标准要求在4.0~9.0之间。造成PH值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面料在印染加工后,水洗不充分就烘干出厂,同时又没有采取一定的中和措施。

10、甲醛含量:甲醛能通过饮食、呼吸或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长期低浓度摄入甲醛会引起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衰弱失眠等症状。对婴儿的毒性则表现在气喘、气管炎、染色体异常、抵抗力下降。特别是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接触过多的甲醛,会导致畸形。部分纺织商品在整理生产过程中使用含有甲醛的助剂,导致甲醛含量超标。

11、可分解芳香胺:可分解芳香胺是一种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染料,在与人体的长期接触中,染料如果被皮肤吸收,会在人体内扩散,引起病变。在今年的1月1日,首个纺织品强制性标准《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禁止生产、销售、进口含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纺织产品。

12、异味:异味的判定采用嗅觉评判的方法,评判人员是经过一定训练和考核的专业人员。样品开封后,立即进行该项目的检测。实验应在洁净的无异味气味的环境中进行。操作者须戴手套,双手拿起试样靠近鼻孔,仔细嗅闻试样所带有的气味,如检测出有霉味、高沸程石油味(如汽油、煤油味)、鱼腥味、芳香烃气味中的一种或几种,则判为“异味”,并记录异味类别。否则判为“无异味”。

二、外观质量:主要检查胸宽、色差、疵点、条干不匀等指标。

三、羊毛衫执行的标准:羊毛衫执行标准根据含毛量的多少进行区分,主要分为三个等次。羊毛含量≥30%用FZ/T 73018执行标准;羊毛含量<30%用FZ/T 73005执行标准;而不含羊毛则用FZ/T 73008执行标准。(其中FZ是“纺织”拼音的第一个字母;而T表示推荐的意思。)

四、哪些地方可进行羊毛衫的检测?

进行羊毛衫检测,可分为二类,一类属商业性质,如SGS、ITS等;另一类为专业性,如上海国家毛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五、检测分哪几个等级?在中国整个毛衫行业,可分为地区级,省级,国家极三个等级。六、一份完整的羊毛衫检测报告需要有几个公章?

电能质量指标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 篇6

关键词:电能质量指标 检测方法 研究

1 电能质量的定义及内容

电能质量的不严格定义为:以电子系统的供电和接地作为研究对象,以保证对于该系统供电的完善。IEEE1159标准中对电能质量的定义为:涉及敏感设备供电和接地的方法的概念,这种方法有利于敏感设备的运行。在IEEE标准术语权威词典(IEEE100)中,电能质量的定义为:涉及电子设备供电和接地方法的概念,这种方法有利于电子设备的运行,并使其兼容于供電系统及其连接的其他设备。电能质量主要包括:频率,电压,波形,三相对称等。

2 影响电能质量的因素

2.1 电压偏差 系统中各处偏离其额定值的百分比即为电压偏差,电网中用户负荷发生变化或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发生改变而加到用电设备的电压偏离网络的额定电压。过大的电压偏差不仅影响用电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更会危害电网的稳定以及经济运行。

2.2 电压谐波与畸变 由于供电系统中采用大量的如电弧设备以及变压器等非线性的电气设备,这些设备都是高次谐波的电流源,在电网中接入这些高次谐波电流源后就会造成系统的电压以及电流产生高次谐波。发电机的电压波形在高次谐波的作用下会产生畸变而降低供电电压的质量;供电电力会由于谐波的存在而造成损耗,从而导致电气设备的损坏而降低了供电的可靠性。较大的波动或冲击性非线性负荷都会引发间谐波电压。虽然间谐波的频率不是工频品类的整数倍,但是抑制或消除其产生的危害却比正数次谐波困难很多。

2.3 电压波动与闪变 电压波动是指电压快速变动时其电压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相对于额定电压的百分比,即电压均方根值一系列的变动或连续的变化。闪变即灯光照度不稳定的视感,是由波动负荷引起的,对于启动电流大的鼠笼型感应电动机和异步启动的同步电机也会引起供电母线的快速、短时的电压波动,因为他们启动或电网恢复电压时的自启动电流,流经网络及变压器,会使元件产生附加的电压损失。急剧的电压波动会引起同步电动机的震动,影响产品的质量、产量,造成电子设备、测量仪器仪表无法准确、正常地工作;电压闪变超过限度值是照明负荷无法正常工作,损害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2.4 电压不平衡 不平衡相阻抗、不平衡负荷或两者的组合是导致电压不平衡的关键。不平衡电压在用电设备中引起的大负序电流会造成较高的温升,电压严重不平衡还会造成电动机过热,由于电压不平衡,会是的设备错误的调整变压器的抽头位置,大大降低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

2.5 电压暂降与电压中断 由于电力系统故障或干活造成用户电压短时间下降到额定值的90%以下的现象即为电压暂降;由于系统故障跳闸而造成的用户完全丧失电压的现象为电压中断。绝缘子闪络或对敌放电主要是由雷击造成的,架空输配电线的瞬时故障以及大型电动机的全电压启动等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电压暂降和电压中断,这些都会影响总成电力设备的正常工作并影响用户的正常生活。

2.6 暂时过电压与瞬态过电压 在电力系统运行操作中由于雷电等故障引发的这两种过电压经常发生,会直接危害电气设备的绝缘以及安全运行。

2.7 频率偏差 频率偏差的定义是系统频率的实际值和标称值(50HZ)之差,国际要求电力系统正常频率偏差允许值为0.2HZ,当系统容量较小时可以放宽到0.5HZ。

3 电能质量的标准

随着技术以及工业的不断发展,供电中断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电力企业和用户越来越关注电能质量。因此,为了保证供电质量,准确的评定电能质量的好坏以及通过可靠的检测电能质量参数改善电能质量是电能质量研究中的必要一环。IEEE标准和IEC标准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两大电能质量标准。在参考两个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制订了自己的质量标准,主要有以下6项指标:①《电能质量 电压波动和闪变》(GB 12326-2000);②《电能质量 暂时过电压和暂态过电压》(GB/T 18481-2001)。③《电能质量 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GB/T 15945-1995);

④《电能质量 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GB/T 1543-1995);⑤《电能质量 供电电压允许偏差》(GB 12325-1990);⑥《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谐波》(GB/T 14549-1993)。

4 总结

在供电系统中影响其安全、可靠以及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包括电压的偏移、电压的中断、过电压、电压的波动和闪变以及高次谐波的产生等,衡量配电系统电压质量的指标就是这些因素的具体参数。为了提高电能的质量,保证系统安全、可靠以及经济的运行,必须结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对供电系统的运行进行检测。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电压暂降、间谐波以及电压中断等问题。为了保证企业以及家庭用电的要求,必须加强对电能质量指标的检测。

参考文献:

[1]单渊达.电能系统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Alexander Kusko Marc T.Thompson著.张一工,谭伟璞,刘晋译.电力系统电能质量[M].科学出版社,2009.

[3]粟时平,刘桂英.静止无功功率补偿技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4]吴竞昌,孙树勤等.电力系统谐波[M].第1版.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5]孙树勤.干扰性负荷的供电[M].第1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6.

大坝安全监控指标综述 篇7

在20世纪,水坝成为了最重要和最显眼的水资源管理工具,在帮助社区和团体利用水资源满足粮食生产和生活等用水以及发电和洪水控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然而,在随着水利投入逐渐加大,坝工建设发展逐渐加快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大坝存在着某些不安全因素,出现危及大坝安全的裂缝和病变[2],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甚至威胁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大坝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 大坝安全监控指标提出的背景

国际大坝会议“关于水坝和水库恶化”小组委员会记录的1 100座大坝失事实例,从1950-1975 年大坝失事的概率和成因分析中的得出大坝失事的频率和成因分别为:30%是由于设计洪水位偏低和泄洪设备失灵引起洪水漫顶而失事;27%是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基础失稳和意外结构事故所造成;20%是由于地下渗漏引起扬压力过高、渗流量增大、渗透坡降过大引起;11%是由于大坝老化、建筑材料变质(开裂、侵蚀和风化)以及施工质量等原因;12%是不同的特有原因所致。

其中最著名的两起溃坝事故分别是法国马尔帕塞拱坝和意大利瓦依昂拱坝。前者坝高66.5 m,1954年开始蓄水,1959年12月2日溃决。后者坝高262 m,1960年蓄水后,坝前左岸滑坡体缓缓蠕动,至1964年10月7日实测位移为429 cm,其中最后12d的位移速度高达48.3 mm/d,加速明显。10月9日滑坡体(约2.4亿m3)突然高速滑入水库,70 m高的涌浪翻坝而过,造成2 600余人死亡。

在此类事故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对大坝这种特殊建筑物必须准确地了解其工作性态,这只能通过大坝安全监测进而建立大坝安全监控指标来实现。利用准确合理的大坝安全监控指标,对法国马尔塞怕拱坝就可以在4个月之前发现险情而防患于未然,对意大利的瓦伊昂拱坝的位移加速也可以认识到是个最危急的信号。所以人们提出必须建立完备的科学的大坝安全监控指标。

2 大坝安全监控指标涵义

根据统计资料,大坝从建造到失效,通常经历三种状态:正常状态、不正常状态(故障状态)和失效(极限)状态。破坏是失效状态的一种特例。

不正常状态和失效状态有很多症状和标志,这些症状和标识的界限值为状态特征值,在监控系统中即为监控指标。因此大坝安全监控指标可分为两级:第一级为大坝无故障监控指标,它是大坝正常状态和不正常状态的界限值,又称“警戒值”;第二级是大坝极限监控指标,它是大坝安全与否的界限值,又称“危险值”。

大坝安全监控指标主要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针对性。

时间上主要对应大坝施工期、初次蓄水期和大坝老化期。因为这是大坝安全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所以对每个特定的阶段要拟定特定的监控指标。空间上对应是指,对不同的坝址有不同的坝体、同一个坝体不同的部位有相应有不同的安全监控指标。如针对面板堆石坝面板与趾板之间的防渗、碾压混凝土坝的层间结构、高强震地区均质土坝的液化等等。

3 大坝安全监控指标的目的和意义

大坝安全监控指标有校核设计、改进施工和评价大坝安全状况的作用,且重在评价大坝安全。浅层意义是为了人们准确掌握大坝性态;深层意义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节约工程投资。这也有利于其他大坝包括待建坝的安全评估。

我国目前正处于水电建设高峰期,目前正在建设的就有糯扎渡、小湾、溪洛渡等一大批高坝,对大坝安全监控提出了挑战性的课题。此外,根据国家“十五”计划水利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是一项主要任务。高坝、病坝的安全分析评估是一项极重要的工作,而大坝安全监控指标的拟定,对准确识别大坝险情,掌握大坝运行性态有着重大作用。所以,建立大坝安全监控指标是一项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影响的具有重大挑战而又意义深远的工作。

4 大坝安全监控指标的研究现状和成果[3]

拟定安全监控指标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坝和坝基等建筑物已经抵御经历荷载的能力, 来评估和预测抵御可能发生荷载的能力, 从而确定该荷载组合下监控效应量的警戒值和极值。由于有些大坝可能还没有遭遇最不利荷载, 同时大坝和坝基抵御荷载的能力在逐渐变化, 因此安全监控指标的拟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也是国内外坝工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坝安全监控指标的拟定,是一项颇为复杂、迄今仍在继续研究的重要课题,现在可以参考的规范仅有1989年能源部、水利部颁布的《混凝土大坝安全检测技术规范》及2003年电力工业部颁布的《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不少学者在安全监控指标的拟定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吴中如等将力学模型引入大坝安全监测领域,并依据混凝土坝变形规律,提出拟定混凝土大坝变形一、二、三级监控指标的原理和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佛子岭连拱坝等实际工程的监控。王德厚对建立各种模型的方法作了较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在建立建筑物及基础变性监控的确定性模型方面,提出了有特色的建模方法。李民等根据各荷载对坝体变形的影响确定荷载的不利组合,并计算出相应的坝体变形上、下限值,进而提出坝体变形的监控指标。张进平等还提出了冻胀因子进行变形监控分析,其拟合效果优于或接近传统模型,物理意义更为明确合理,可以对季节冻胀的影响进行直接分析,回归模型中的水位分量、时效分量相差不大。

目前常用的监控指标拟定方法有数学模型法、极限强度分析法、安全系数法等。近年来,又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监测模型,如时间序列监测模型、灰色系统分析模型、神经网络监测模型、多测点监测模型及综合评价监测模型等。

在对实际工程建立监控分析系统方面,也取得可观的成果。天津大学成功建立了黄河李家峡拱坝安全监控模型与监控指标,取得了对大吨位预应力岩锚群及抗剪传力洞,大坝及基岩力学参数的反演等的很多技术突破。河海大学的吴中如等利用实时分析、反馈分析、辅助决策技术对二滩双曲拱坝水电站建立了在线监控系统,具有实时性、实用性、可靠性和扩展性。武汉大学根据飞来峡水利枢纽的特点,提出强度储备理论,对飞来峡水库大坝进行变形监控指标的拟定。

5 大坝安全监控指标的拟定方法[4,5,6,7]

大坝安全监控指标的拟定方法主要有数学模型法、极限强度分析法、安全系数法等。一般来说,宜建立监控指标的监测项目有变形、坝基扬压力、渗流量、应力等。而通常对于大坝应力和扬压力是以设计值作为监控指标,对于渗流量也可以依据有关流体力学理论结合监测资料进行拟定。因此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对大坝变形监控指标的确定。大坝变形监控指标拟定主要有置信区间法、典型监控效应量的小概率法、极限状态法、仿真计算法和力学计算法等。

5.1 置信区间法

该法在国内外普遍采用,其基本原理是统计理论的小概率事件,即根据以往的观测资料,用统计理论或有限元计算,建立监测效应量与荷载之间的数学模型(统计模型、确定性模型或混合模型等),并用这些模型计算在各种荷载作用范围内的监测量监控指标。置信区间法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回归分析,其中预测预报是回归分析的重要内容。另一个关键问题是置信区间的选取。区间太小则容易误报,太大则容易漏报。置信区间法简单、易于掌握,但存在以下不足:如果大坝没有遭遇过最不利荷载组合或资料系列较短,则利用以往监测效应量的资料系列建立的数学模型只能用来预测大坝遭遇荷载范围内的效应量,其值不一定是包括最不利荷载组合在内的警戒值;资料系列不同,分析计算结果的标准差也不同;显著性水平不同,置信区间也不同。此外,置信区间法没有联系大坝失事的原因和机理,物理概念不明确,也没有联系大坝的重要性(等级和级别);如果参数选择不当, 由该法确定的监控指标可能超过大坝监测效应量的真正极值。

在使用置信区间方法时,还需要重视的问题是有无趋势性变化。置信区间法适用于正常稳定运行情况。当趋势性变化较大且尚未稳定时,不宜采用数学模型来建立监控模型。根据建立数学模型方法的不同,置信区间估计法又可以分为统计模型、确定性模型和混合模型方法。对这些方法的研究,我国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以结合工程应用。

5.2 典型监控效应量的小概率法

在实测资料中,根据不同坝型和大坝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利荷载组合时的监测效应量(Emi)或它们的数学模型中的各个荷载分量。Emi为随机变量,每年有一子样,因此得到样本E={Em1, Em2, &#x2337;,Emn}。对样本空间E,估计其特征值,用统计检验法(如A-2D法、K-S法),对其进行分布检验,得其概率密度函数的分布函数(如正态分布函数、对数正态分布和极值Ⅰ型分布等),确定失事概率后,即可求得相应水平的监控指标。小概率法定性联系了对强度和稳定不利的荷载组合所产生的效应量,并根据以往观测资料来估计监控指标,显然比置信区间法有所提高。但只有当观测资料系列较长,且真正遭遇较不利荷载组合时,该法估计的监控指标才接近极值,否则只能是现行荷载条件下的极值;失事概率α的确定还没有规范可循,有一定的经验性。

5.3 极限状态法

大坝的失事模式对应于相应的荷载组合,失事主要归结为强度和稳定等形式的破坏。根据计算临界荷载组合的总效应S和大坝或地基的抗力R的方法不同,用极限平衡条件估计监控指标方法可分为安全系数法、一阶矩极限状态法和二阶矩极限状态法。如变形监控指标, 可由水压分量、温度分量的最不利荷载组合,并考虑时效影响来确定。采用极限状态法所求得监测效应量的监控指标是该效应量的极值,但必须要有完整的大坝和坝基的材料物理力学参数的试验资料,而求得的效应量极值与选用的材料本构模型有关。

5.4 仿真计算法和力学计算法

通过对大坝及其基础的物理力学分析,模拟大坝及其基础的真实受力状态,采用弹性、弹塑性、弹粘塑性理论,计算大坝及其基础不同阶段的应力变形,从而拟定各个阶段的变形监控指标。该方法对于拟定施工期和首次蓄水阶段的监控指标具有更大的适用性和必要性。与极限状态法类似,该方法的结果与所采用的本构关系及材料性能参数有关。

众所周知,不同水库的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不尽相同,其施工条件、运行条件、最不利荷载条件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在选定大坝安全监控指标拟定方法的时候要根据大坝的各种性态参数选定最适合的拟定方法。

6 大坝安全监控指标研究发展特点与建议

纵观国内外大坝安全监控及研究工作近十几年的探索和研究,其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监控项目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大坝及其附属建筑物,还向地基岸坡和其他地质、地形复杂的区域发展,并逐渐建立相应的监控指标。

(2)数据处理逐步由离线集中处理发展为在线实时监控和处理,为合理拟定监控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拟定监控指标的数学模型呈现多样化形式,除了统计模型、混合性模型外,时间序列、灰色理论、模糊数学、神经网络、随机有限元、波普分析等多种方法被引入了大坝安全性态分析并据此拟定安全监控指标。

(4)从单测点、单项目独立分析拟定监控指标逐渐向多测点、多项目综合分析拟定监控指标发展;从给大坝安全运行拟定指标逐渐向诊断大坝运行性态指标发展。

针对大坝安全监控指标研究的发展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工程实践中建议用统计法和参照设计值的设计比拟法相结合的方法;运行初期观测数据不足时,则主要参照设计值来拟监控定指标;有了相当多的的观测资料时,以统计法和数学模型为主;②对不同条件的大坝应考虑影响大坝工作性态的主要监控指标,对同一监测项目,也要结合不同的工况来拟定相应的监控指标;③随着大坝监控的发展,逐渐要拟定带有风险意识和可靠性分析的大坝监控指标,包括大坝运行及其灾害评价等。

7 结 语

科学、合理的监控指标,是大坝安全监控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所在,缺此,监控体系是不完整的,在关键时刻发挥不了作用,所以拟定监控指标应列为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和安全检查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展望未来,大坝安全监控工作任重道远,随着监测仪器和技术的不断更新,资料分析处理和综合评判方法的改进,将有力的促进大坝安全监控的自动化发展,大坝的安全监控和管理水平会迅速提高,在减灾防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世界水坝委员会报告.水坝与发展决策的新框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潘家铮.中国水利建设的成就问题和展望[J].中国工程科学,2002,4(2):42-51.

[3]杨杰,吴中如.大坝安全监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2,18(1):26-30.

[4]顾时冲,吴中如.大坝与坝基安全监控理论和方法及其应用[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5]吴中如.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控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魏德荣.大坝安全监控指标的制定[J].大坝与安全,2003,(6):24-28.

专利质量指标体系研究 篇8

1.专利质量的主要特性

所谓专利质量指的是某一特定时期某项技术的相对创新程度和市场价值。专利质量特性与专利三性密切相关。所谓专利三性就是专利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专利质量特性与专利三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专利质量揭示的是专利技术的核心要素特征, 主要是专利技术的创新性、市场价值性和技术生命周期性。

(1) 专利技术创新性。

技术创新是专利的核心, 是专利授权的基础条件, 是专利质量的命脉所在。专利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新颖性和创造性。所谓新颖性就是指该发明或实用新型不属于现有技术, 也没有任何单位或个人就同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在申请日以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 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或公告的专利文件中。修改后的专利法强调的新颖性已由过去的相对新颖修改为绝对新颖。所谓专利的创造性就是该项技术与目前技术相比有明显的本质区别, 解决了技术难题, 克服了技术偏见, 取得巨大的技术效果。

(2) 专利技术生命周期性。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认为, 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就是其技术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表现过程。通常技术的发展创新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周期性。技术周期性受到行业技术特点和法律规定的影响。一项技术的发现需经过试验、完善、成熟、产业化3个阶段, 在产业化过程中又发现新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又进行新的技术突破, 这就是技术的生命周期。不同的行业其技术周期又有不同。当然, 技术发明不仅有时间周期, 还有法律周期。因此, 不难看出, 不同的行业, 专利的质量和市场价值不同, 而同一行业, 如果专利的更新周期快, 其质量往往就会高些。

(3) 专利技术市场价值性。

专利的市场价值是指专利技术在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带来的预期利益。专利技术价值、专利技术收益必须通过技术、市场竞争, 通过专利产品、专利技术服务实现。专利价值的实现、专利质量的提升取决于市场的认可, 市场价值的体现不仅在于技术的新颖和创新程度, 更关键的是取决于市场的需要和消费者的认可肯定。

2.专利质量指标的研究概述

20世纪80年代, 国外学者陆续开始研究专利质量指标。Narin, Albert, Trajtenberg, Lanjous, Sch-ankerman, Reitzig等一批学者为此做出了卓越贡献。国内学者近几年才刚开始研究, 并未形成实质性成果。到目前为止, 国外学者已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构建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专利质量指标。专利引证指标如引文数量、被引次数、专利参考文献数量、非专利参考文献数量、即时影响指数、科学关联性、技术循环周期等, 大部分已经被广为接受。

国内关于专利质量指标的研究, 早期偏重于研究专利指标的数量, 对专利质量指标的研究总的来说还比较少, 不过近几年专利质量指标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专利计量和指标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张伟波、梁静国、黎薇等学者对专利竞争力问题进行了研究。张伟波首次定义了专利竞争力概念, 即利用专利规则控制创新技术未来市场的能力。于丽艳、朱肖颖认为专利竞争力不仅包括该组织内现拥有专利和专利实施的状况, 还应包括开发潜在专利及申请保护专利的能力, 本质是专利主体不同的专利行为引起的竞争力的差异。从中可以看出, 学者对专利竞争力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从客观到主观的转变, 即单纯关注专利数量、质量转变为分析专利主体的专利能力。

对专利质量指标研究较为深入的有朱雪忠、万小丽, 李春燕、石荣, 张晓京、于渤, 李清海、刘洋等学者。朱雪忠、万小丽提出从专利价值评估来考量专利质量指标体系。李春燕、石荣提出专利质量6类指标:一是引用指标。主要包括当前影响指数、专利被引用量、平均专利被引用数、相对专利被引证率、引用频率、技术强度、最具影响力的专利、技术影响力指标。二是科学指标。主要包括科学关联度、被引用的科学文献发表时间与专利批准时间之间的平均时差、发表科学文献的刊物类型、科学强度。三是内容指标。主要包括发明专利量/率、技术覆盖范围、权力要求数、专利名称和摘要。四是国际指标, 主要包括同族专利数量、美国授权专利数量、三方专利数量、PCT申请数、跨国合作专利比例。五是时间指标。主要包括技术生命周期、专利申请和授权时间间隔、专利第n年的存活量和存活率、专利平均寿命。六是其他指标。主要包括授权量/率、专利异议、专利诉讼、产业标准化指标。李清海、刘洋等提出用专业性指标和综合性指标来评价专利价值, 专业性指标包括技术循环时间和引用现有专利的数量、科学关联度、技术覆盖范围, 综合性指标包括专利被引用次数、专利族大小、专利的寿命、专利异议、专利的诉讼。李振亚、孟凡生、曹霞提出三维评价指标, 即数量维度、质量维度和价值维度。关于专利质量指标体系的研究逐步深入、成熟, 在指标体系方面, 引用指标、技术价值、市场价值已经取得共识, 特别是关于企业专利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方面的研究较为具体深入, 体现出由重视专利数量向重视专利质量的转变, 由宏观层面向企业层面的转变, 这些研究为建立专利质量指标体系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3.专利质量指标的主要内容

专利的质量不仅体现在专利的技术创新程度, 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专利技术的市场化产业化。专利的市场价值指专利技术在市场化、产业化、商品化过程中带来的预期利益。专利技术的价值只有在市场竞争中, 只有凝聚在商品和服务中并且被消费者认可, 才能实现其价值。企业技术开发预期收益是企业凭借专利技术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的, 而利用专利技术制造的产品和进行的服务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是专利市场竞争力、专利质量的核心所在。为此, 本文设计专利质量的4个指标。

(1) 专利内容指标。

主要包括专利名称和摘要、技术覆盖范围、权力要求数。

专利名称和摘要是专利申请书的核心内容, 它反映该项专利的信息内容。根据专利名称和摘要可以判断专利申请技术的水平高低。通常可以根据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和专利名称及摘要所反映的信息内容将所申请专利的技术进行技术水平分类。一般可分为10个等级, 即已有技术、微变技术、新增附加技术、显变技术、对已知技术的修改技术、改进技术、新颖技术、新颖/创新技术、创新技术、重大创新/技术突破。然后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进而获得与专利技术相关的信息。

技术覆盖范围。通常, 专利审查员给每项专利分配一个或多个国际专利分类号。一般来说可用专利文件中国际专利分类号的数量来考察其技术覆盖范围。

权利要求数。专利权要求的数量与专利的技术覆盖范围密切相关。专利权要求的数量与专利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与专利的技术覆盖范围呈正相关关系。一般来说, 有价值的专利表现为专利权要求的数量多而且技术覆盖范围广, 遭遇侵权和诉讼的频率也较高;反之, 价值不大的专利, 其专利权要求的数量也不是很多, 技术覆盖的范围相对较窄, 侵权和诉讼的频率相对较低。

(2) 专利技术强度指标。

专利技术强度主要是指专利的创新程度与专利的技术水平。主要由5个指标组成:一是创新度。即专利技术对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的贡献大小。专利技术与相关现有技术相比, 区别性特征越明显, 表明创新程度越高, 其获利能力越强, 价值越高。而体现创新度的主要指标是发明专利所占比重, 特别是企业授权发明专利的比重。二是成熟度。技术所处阶段不同, 对技术受让方开发周期、开发投资、开发风险影响很大, 也直接关系到开发技术的效益, 影响技术价值的评估。三是技术含量。技术越是复杂的专利, 其技术含量越高。四是可替代度。即相关专利技术之间的替代性。如果一项专利技术被其他技术替代的程度越低, 表明该项专利具有独创性和竞争性优势, 其价值越高。五是技术应用范围。即专利技术在相关行业或产品中的适用性。如果专利技术的应用范围越广, 表明该项专利技术价值越大。

(3) 专利国际指标。

主要包括三方专利数量和PCT申请数。三方专利是指在北美、欧洲和日本3方中任何2方以上都申请的专利。PCT是专利合作条约的英文缩写, 是有关专利申请的国际条约, 目前已有128个成员国。根据PCT的规定, 专利申请人可通过PCT途径递交专利国际申请, 向多个国家申请专利。PCT国际申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申请专利所含技术的创新程度和申请人抢占国际市场的竞争意识。三方专利比单一专利更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专利质量。

(4) 专利市场竞争力指标。

专利市场竞争力主要指标包括:专利技术转化能力、专利技术的市场需求度、专利技术市场垄断程度、专利技术利润率、专利技术生命周期。

(1) 专利技术转化能力。专利技术的市场化、产业化能力是专利质量的根本体现。专利技术只有在专利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专利技术服务中才能实现其价值。而专利技术新颖性、创造性越强, 技术越成熟, 其市场价值就越大。

(2) 专利技术的市场需求度。专利技术的新颖性、创新性固然是专利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但是一项技术新颖性、创造性再强, 如果不被市场认可, 其价值就难以实现, 因此, 市场需求度是决定专利技术能力的关键所在。

(3) 专利技术市场垄断程度。如果专利技术创新性强并且成为行业和国家标准, 那么专利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越强, 就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4) 专利技术利润率。专利技术的研发投入与专利技术物化在产品中带来的附加值占产品利润的比率就是专利技术利润率。专利技术利润率越高, 表明专利技术的价值越大。

(5) 专利技术生命周期。法律规定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时间周期, 专利的时间周期与专利的经济寿命周期密切相关。剩余经济寿命越长, 专利技术潜在价值越大。专利技术周期受到行业技术特点的影响, 不同的行业的专利质量和市场价值不同, 而在同一行业, 专利的更新周期快, 其质量和价值往往就会高些。与此同时, 专利异议、专利诉讼也对专利技术生命周期产生着重要影响。

总之, 专利质量的提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产业结构调整至关重要, 而在专利质量指标体系中, 创新度、专利市场竞争力乃是其核心所在。

摘要:专利质量提升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构建合理的专利质量指标体系对提升专利质量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专利质量与专利特性密切相关。文章分析了专利质量的主要特性, 概述了国内外专利质量指标的研究现状, 并具体阐述了专利质量指标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专利质量指标,专利技术强度,发明专利,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春燕, 石荣.专利质量指标评价探索[J].现代情报, 2008 (2) .

[2]万小丽, 朱雪忠.专利价值的评估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价[J].科研管理, 2008 (2) .

[3]张伟波.专利竞争力——中国制药企业的致命弱点[J].医药世界, 2005 (4) .

[4]黎薇.层次分析法在评价企业专利竞争力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 .

煤炭统计指标质量控制 篇9

关键词:煤炭,统计指标,质量控制

一、煤炭统计指标质量控制的目的与意义

对于煤炭行业而言, 数据统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对日常生产活动进行监督, 并在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为煤炭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统计数据将作为企业运营计划、制度制定、战略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 也是推动煤炭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

煤炭企业开展统计指标质量控制的意义是多方面的。煤炭是我国的重要能源, 煤炭行业的发展状况也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前景, 煤炭统计工作更关系到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大局, 精确的煤炭统计数据能够为政府、社会大众了解行业现状提供便利。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 企业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增加, 而数据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则为风险规避措施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当前, 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 准确的数据统计也恰好为企业决策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参考, 从而帮助管理者更为客观、科学得规划煤炭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煤炭统计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煤炭统计指标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煤炭企业统计指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首先是煤炭统计指标更新速度的缓慢, 近年来出现了更多新的统计指标, 但是很多企业仍然沿用原有的价格计算原煤总产值;而且现有数据的在体现力方面所暴露出的滞后问题愈加显著, 统计报表软件更新速度的缓慢也极大地影响了煤炭统计质量的提升。其次, 在当前的煤炭企业数据统计中, 某些指标已经停止使用了, 但在报表中仍然会出现, 如高档工作面效率、高档工作面单产、高档工作面单进等, 这些指标在很早以前就不再使用了, 且这类统计指标对于煤炭统计报表也是一种浪费。另外, 当前煤炭数据统计人员对指标含义的理解与把握也存在问题, 在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计算的过程中没有依据相关规定, 这也导致统计数据质量的大幅下降, 在对所列项目的统计过程中容易出现遗漏等问题。

(二) 煤炭统计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煤炭统计指标存在失真、滞后等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可以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主观原因, 多数煤炭对于统计指标的重视度也不足, 统计方法较为单一, 统计工作只注重数据的采集与统计, 而忽略了数据分析, 导致统计指标更新较慢, 难以满足煤炭企业现代化发展对统计数据的要求;煤炭企业各级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这也极大的影响了统计水平的提高。二是企业基层统计数据的偏差较大, 基层部门对与数据统计的重视程度不高, 在未对统计指标进行深入理解的前提下即开始数据收集工作, 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编造、修改数据的情况屡见不鲜, 这也导致统计数据难以反映企业实际的运营情况;另外, 在原始记录、统计记录的保存方面, 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也普遍不高。三是统计数据发布的不规范, 反过来影响到统计指标的质量控制, 同时统计工作效率较低, 申报制度、监管机制尚未完善, 数据统计人员的职位变动也较为频繁, 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煤炭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

三、加强煤炭统计指标质量控制的具体策略

(一) 煤炭企业控制重要指标的方法

煤炭企业重要的统计指标主要包括投入产出率、科技贡献率、劳动生产率、百元产值物耗及能耗。具体而言, 投入产出率主要是用来定量的描述投入产出比, 其中投入总量既包括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的等物资消耗总和, 也应包括工资、薪金、福利等方面的投入。科技贡献率主要是用来描述某个产业技术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 由总产出运行速度、资金投入运行速度、劳动投入运行速度等三个数据所得出, 对于煤炭产业而言, 工业增加值与资金总额将分别替代产出指标与资金投入。三是劳动生产率则主要是用来衡量煤炭产业的粗放与集约程度, 煤炭产业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为:全员效率=总产量/生产人员实际工作日数。四是而百元产值物耗及能耗指标主要是用于单位产值物耗与能耗的分析, 也是当前节能减排背景下出现的一类重要生产指标。

(二) 加强煤炭统计数据组织与管理

在对煤炭统计数据进行计算时, 需要根据行业发展状况、时间变化对统计指标进行及时的更新, 原煤价格等实时数据需要与市场行情保持一直, 从而提高统计指标的准确性。在完善现有数据表现方法的基础上, 解决以往“一套表”的体现方式, 根据统计指标的来源、统计方法、分析方法、服务对象的差异, 引入多种形式的数据体现形式 (见表1、图1) , 使统计数据更为直观、易懂。另外, 做好统计专业与统计整体之间的有效协调, 在基础数据存在误差的情况下认真分析统计对象、统计范围的不同对整体统计结果的影响, 提高统计指标的精确性。各部门负责提供基础数据的人员应重视数据统计工作, 在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秉持职业道德, 提高数据统计的质量与效率, 为后续的数据整理与分析工作提供便利。

四、结语

煤炭指标统计是煤炭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 对于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针对当前煤炭统计指标存在失真、滞后等问题, 究其原因, 可归结为主观原因、企业基层统计数据偏差较大、统计数据发布不规范等三个方面。煤炭统计指标质量控制可以从投入产出率、科技贡献率、劳动生产率、百元产值物耗及能耗等几个重要指标入手, 并不断加强煤炭统计数据组织与管理, 根据煤炭行业发展状况、时间变化对统计指标进行及时的更新;完善现有数据表现方法, 引入多种形式的数据体现形式;做好统计专业与统计整体之间的有效协调, 提高统计指标的精确性;提升基础数据统计人员综合素质, 提高数据统计的质量与效率, 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参考文献

[1]邵兰英, 李晓静.浅论统计质量对统计的重要性[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10 (02) .

[2]高芳.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探讨[J].甘肃科技, 2009 (19) .

[3]白卫疆.对同级数据质量及质量控制方法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报, 2009 (S2) .

质量监控指标 篇10

实物指标复核至今无讨论文献,笔者对实物指标复核的概念界定是:在征地移民实施阶段,实物指标复核小组以移民规划设计中实物量调查结果为依据,对工程实际影响区涉及的实物指标数量、类型以及权属人界定进行复核,以确定实际征地补偿投资额。实物指标复核质量是指根据实物指标的实际状况,按照规划设计的要求,对工程实际影响区涉及的实物指标数量、类型以及权属人界定进行复核,公允地反应实物指标的实际情况。

就水利工程征地移民而言,质量监控是进度监控和投资监控的基础,而实物指标质量监控是移民征迁安置实施的重要内容(包括土地、房屋、基础设施、附属物、果树、林木等地面附着物和电力、通讯、交通、工矿企业等专项设施的数量及权属界定等)和关键环节,其复核成果是征地移民补偿投资的重要依据[1]。目前,实物指标复核的质量存在的问题较多,其中主要的问题是:对移民心理动态没有正确及时的把握,导致实物指标复核遭到移民的消极抵制而影响进度;另一方面是实物指标复核的质量监控缺乏规范化操作流程,使得本就无较多经验可借鉴的征地移民活动缺乏科学的指导,复核质量无法保证。

移民监理对实物指标复核的质量监控,不仅要按照监理合同的要求,协助、监督实施单位的实物指标复核,还要协调处理诸多业主、实施单位与移民之间以及移民间的冲突等现场问题[2]。由于在监理对象、工作内容上的特殊性,征地移民监理在进行质量监控中不可能像工程监理那样,具有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移民监理的规范化操作当然不可能照搬工程监理的操作模式。征地移民涉及的内容复杂,是各方利益的博弈,其中最重要的是广大农村移民的切身利益。如何较好地处理实施机构与移民、移民与移民之间存在的问题,是征地移民监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实践操作中征地移民监理主要运用协调的手段,解决征地移民中存在的问题,凭借的是移民监理的个人经验和能力,缺乏理论指导和规范化操作流程。不容置疑,对于移民心理的正确把握,并充分利用移民心理的积极因素,消除、疏导消极因素,对于制订实物指标复核质量监控规范和执行是大有裨益的。

通过对移民心理动态及其对实物复核质量监控的影响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对实物指标复核进行质量监控,为移民监理规范操作流程的建立奠定基础。因此本文就水利工程征地移民实施阶段实物量复核的相关问题,结合移民心理动态及其对质量监控的影响,从移民监理的角度探讨实物指标复核质量监控的操作规范。

2 移民心理动态及其对实物复核质量监控的影响

移民的心理动态包括追求公平心理、抱有侥幸心理及感染和从众心理,其内容及对实物复核质量监控影响的分析具体如下。

2.1追求公平心理及其对实物复核质量监控的影响

在实物指标复核实施过程中,大多数移民期望得到公平的补偿。就实物指标复核而言,移民要求在实物指标的种类、数量和权属界定方面,能体现公平性。移民追求公平的心理暗含着相互之间项目补偿的攀比性,有的对补偿期望值过高。总体来讲移民对公平的期望是千差万别的,不可能近乎一致,移民个人往往把自己的情况与那些被他认为在其参考群体中占优势的人相比,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没有得到公平待遇。

在实物指标复核质量监控的操作中,由于实物指标的复杂性和实物指标随时间的变化性,有些项目或类型没有纳入初步调查,若不补充复核,很容易挫伤移民的积极性,并由此产生不公平的想法。例如,对于多年期的果树而言,其挂果到成果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如果不对果树按成长期进行细分,只是按照初步设计阶段的调查登记成果进行补偿,移民很容易产生不公平感[3]。再如,在工程初步设计调查阶段登记的是小树补偿标准,而在实施阶段,小树已达到成材树补偿标准,如果不按实际补偿,势必带来矛盾。因此,在实物指标复核的质量监控过程中,应考虑某些实物指标的变化规律,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对实物指标复核进行界定,作为物权人的移民应参与复核小组,复核结果应获得移民的签字认可并及时进行公示,这些都有利于消除移民的疑虑,使移民获得公平感。

2.2 侥幸心理及其对实物复核质量监控的影响

移民对实物指标的复核抱有公平期望和平均主义的价值观,希望公平地分得征地补偿利益,但又存在实际利益的驱动而期望获得更多或相对较多补偿的侥幸心理。

在前期实物指标调查工作中如果存在漏项,移民因认为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为此会找出种种借口,把不属于补偿之列的项目也要求补偿,例如有的移民为了补偿而在征迁区域内临时搭建建筑物及附属设施、抢种农经作物及果树林木等,以期侥幸获得更多补偿。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矛盾。如果补偿,一些移民会认为,这些问题之所以得到解决是由于群众施压和政府妥协的结果,只要大家集体上访或者做出一些向政府施加压力的举动,政府就不得不给补偿。这部分人不以国家征地移民补偿制度、法规和有关规定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总认为国家的钱可以多争取点,抱着自己闹了即使得不到好处至少也不会因此失去什么的侥幸心理,这些情况的发生在征地移民实施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因此,在实物指标复核的质量监控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进行监控,明确复核基准期,明确实物补偿项目的类型、数量(面积)、权属等,涉及电力、通讯光缆、电缆的补偿项目,还须调查复核其规格、型号,不给被补偿的企业和个人以期侥幸获得更多补偿而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机会[4]。

2.3 感染和从众心理及其对实物复核质量监控的影响

感染和从众心理实质上就是群众的相互模仿,而产生连锁反应。当移民利益处于规模性的群体场合时,往往会受到熟人、朋友、村邻或非正常要求人的不正确暗示,其原有的心理(如折中、反对、过激、试图冷静思考该怎么做等)就极易受到感染,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与大多数人的期望保持一致。

一部分移民由于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缺乏法制政策意识,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同时,移民间关系比较朴实朴素,他们的利益趋同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往往赞成某一观点或采取某一行为的人很多,有时群体对个人造成压力,个人很容易采取从众态度。另外,由于一些地方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移民获得的相关补偿信息不足,移民对政策规定了解不够,加上地方部分权威人士(社、村、镇等各级领导)不明晰的言论,均会增加失地和拆迁农民从众行为的可能性。因此,在实物指标复核前对移民加强工程建设意义、国家补偿政策、规定等宣传和动员工作,在实物指标复核中邀请移民信任的村委会代表参与复核,并注意工作方式,对移民反应的问题及时反馈,以消除因个别问题没有处理到位而引发的更大矛盾。

3 实物指标复核质量监控操作流程

通过上述移民心理动态分析及其对实物复核质量监控的影响,借鉴以往的移民经验,提出实物指标复核的规范化质量监控操作。

3.1 实物指标复核的前期准备阶段

实物指标复核是实际征地移民补偿投资的依据,实物指标复核的好坏与移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无论是业主、实施单位,还是移民监理都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就移民监理而言,在实物指标复核前,首要的工作应是认真阅读和分析规划设计报告书和实施方案,明确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实施总目标和总任务,了解实物指标复核的相关流程、规范以及实物指标的类型、数量、涉及区域等具体内容[5]。移民监理不仅仅是受聘于业主的独立第三方,更重要的是,作为移民方面专家在实物指标复核中扮演的是协调方的角色。监理的独立性、专业性,对移民而言,其接受度要比地方实施单位人员要高,因此,移民监理必须全面了解和熟悉相关政策。

其次,移民监理应协助实施单位完成复核工作人员的配置和职责划分,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由于参与实物指标复核的工作人员并不一定是移民方面的专家,对于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的理解未必深入细致,而且复核工作人员是直接面对移民的,其工作方法和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政府形象和移民的心理,因此良好的组织和实施有助于消除移民的不公平心理、促使复核工作顺利进行。培训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端正复核人员的工作态度,加深其对有关政策的了解和复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使复核人员充分了解各项实物指标、补偿标准和相关操作程序。

第三,除了对复核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外,对移民进行宣传和动员也是必要的。征地移民涉及区域内的农经作物、果树林木或家庭作坊等是移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有些移民还要拆屋盖房。征地的实施必然涉及移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影响了移民的正常生活,部分移民产生抵触情绪在所难免。由于感染和从众心理的客观存在性,这种抵触情绪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在移民中传播,有可能发展为群体抵触行为。抵触情绪的存在和抵触行为的发生必然影响征地工作的实施。因此,在实物指标复核工作开展前,移民监理应协助实施机构加强对移民的宣传和动员。通过对移民的宣传和动员,使得移民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水利工程实施的重要意义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激发移民的国家主人使命感,达到全民参与、积极配合的目的,消除移民的抵触情绪。同时,通过对实物复核的内容、实物指标的界定标准的宣传和动员,有利于减轻或消除移民中可能存在的疑虑和困惑,促使存有侥幸心理以期获得更多补偿的移民,受到其他移民的说服和感染,而放弃一些无理的要求。不仅对移民进行宣传和动员,还要重点对移民所在的村(区)委会成员进行动员,因为村(区)委会成员在移民中有较高权威,加上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容易感染移民,促进移民配合和参与复核工作。关于实物指标复核的移民宣传和动员,应由业主、实施部门、村委会领导、移民代表、相关、企事业单位、监理等多方参与。

第四,由于移民存在侥幸心理和从众心理,部分移民的抢种、搭建临时或永久建筑等以期获得更多补偿的做法很容易形成大规模跟风的情况,造成移民监理在实物指标复核中确定补偿范围的难度。因此,监理人员必须配合地方政府征地移民实施单位,做好有关实物指标复核基准期的宣传。即以当地政府发出停建令规定的期限为准,以后新增加的实物指标,包括非正常迁入的人口、新建的附属建筑物一律不在实物指标之内。

综上,征地移民监理在具体实施阶段的工作内容或程序为:①审查并明确征地移民规划实施目标、任务和要求;②明确实物指标复核基准期;③协助实施单位做好实物指标复核工作的组织,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④会同实施单位做好复核前的宣传工作。

3.2 实物指标复核的具体实施阶段

实物复核指标是确定补偿投资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可以说现场复核的好坏关系到征地移民工作能否顺利实施。为了减少实施环节的差错,确保实物指标复核尽可能一次性复核到位,必须避免反复。因为,出现复核的反复,不仅影响项目的实施进度、额外增加管理费用,同时也容易使移民产生急躁情绪和不信任心理。

在移民心理分析中笔者提到,移民中存在的典型心理有:追求公平心理、抱有侥幸心理、感染和从众心理。在具体实施实物指标复核时,邀请村(区)委会代表和移民参与,是行之有效的。因为部分移民对地方实施单位不够信任,或多或少对征地移民实施有抵触情绪,存在一些疑惑心理。村(区)委会代表和移民参与现场复核,既可以让移民放心、满足其公平心理,也不会留下隐患、给抱有侥幸心理的个别移民人有可乘之机。再加上独立第三方的移民监理参与,有利于消除移民的疑虑,增加复核的透明度。因此,实物指标复核应有市(县)复核小组、相关行业部门代表、移民信任的村(区)干部代表、物权人及监理人员5方参与。

对于工矿企业及专项设施等特殊实物的复核,如监理及征地移民实施人员无法胜任,实施单位应聘请相关专家或中间机构进行复核与评估[6]。在这种情况下,监理人员主要起参与和见证的作用,便于全面掌握情况。专家的参与可以提高实物指标复核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与权威性。

在实物指标复核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意见的分歧。5方参与实物指标现场复核尽管有利于消除后续隐患,但参与方的增多,各方想法也不容易达成一致。再加上实物指标复杂,不同的类型界定补偿标准可能差别很大,也会造成意见的分歧。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考虑到移民的心理因素,极易滋生移民的抵触情绪,影响实物复核进展。

实物的权属、种类、数量界定后,其结果应经物权人和参与人员签字认可,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还要签字盖章。这不仅符合《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关于“实物调查应当全面准确,调查结果经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签字认可并公示后,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签署意见”的规定,而且也是为了减少实物指标复核过程中的差错和反复,以利于后期补偿投资的概算和投资的有效控制。监理人员在这项工作中主要起签证、协调和监督作用。实物量复核结果签字盖章后各方各持一份。这样,不仅能消除移民的疑虑,增加透明度,也避免了单方面篡改数据的可能性。

当然实物指标并非是在征地移民实施之初能全部复核完成的,实物复核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少部分反复情况。实施部门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发现实物指标的错登、漏记,应予以妥善处理,否则会影响物权人的利益和情绪,也影响实物指标实施兑付的进程。监理人员,在复核中要充分发挥其质量监控作用,保证实物指标的真实性,使其不漏、不错、不虚。对于实物指标复核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变更,实施单位要会同移民监理、业主代表进行协商,并分析原因,运用各种方式协调处理好,避免产生排斥心理,感染其他移民,带来移民疑惑心理连锁反应,造成实施工作的被动。

对于实物指标复核的阶段性成果,核实无误后,征地移民监理应会同实施单位分阶段对复核结果进行整理并予以公示。公示的目的为了相互监督,以消除移民的疑惑心理。公示的复核结果应具体详细,包括其权属人、类型、数量等。公示期间,应保证畅通的申诉渠道,对群众反映的情况进行核实,如果出现差错,纠正后予以再公示。

综上所述,征地移民监理在具体实施阶段的工作内容或程序为:①贯彻现场会制度,全程参与、监督实物指标进行复核;②会同相关专家对特殊实物进行复核;③5方签字盖章确认复核结果;④核查实物指标工作,并反馈复核结果并及时公示。

3.3 实物指标复核的后期整理阶段

为避免征地移民实物指标兑付后产生遗留问题或便于今后处理相关矛盾,应将实物指标复核结果和相关资料,一一建档[7]。移民监理应协助实施单位建立实物指标数据库,并将阶段性成果上报业主,为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一般而言,复核结果出现差错主要表现为登记差错和权属界定的差错。对于登记出现的差错,监理应根据权属人或村(区)委会反映的结果,敦促实施单位及时改正,并再次公示。对于权属界定的差错,移民监理应对权属争议的主体进行再协调,消除移民的各种消极心理,确保下阶段移民工作实施的顺利进行。

笔者从监理视角探讨性地提出水利工程征地移民实物指标复核质量监控的操作规范,并以流程图形式给出(图1)。

4 结 语

笔者从理论上分析了移民心理动态及其对实物复核质量监控的可能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物复核质量监控的规范操作流程。但是,所做的相关研究只是理论上探讨,尽管有些操作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证实,但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摘要:分析了实物指标复核质量监控过程中移民的心理动态,包括:追求公平心理、侥幸心理及感染和从众心理,及其对实物指标复核质量监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实物指标复核质量监控的规范化操作程序,并将程序以图例化列示,以期对水利工程移民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探索性意义。

关键词:征地移民监理,移民心理,实物指标复核,质量监控

参考文献

[1]沈菊琴.工程项目管理:水利水电工程征地移民监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146-159.

[2]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监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30-42.

[3]司宏波.水库淹没实物指标调查工作探讨[J].陕西水利水电技术,2007(1):36-38.

[4]杜瑛,施国庆.不同安置模式的水库移民社会适应与整合[J].水利经济,2007,25(1):78-80.

[5]张根林.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256-271.

[6]左平.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监测与评估[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176-193.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篇11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德尔菲法,指标体系,权重系数

【中图分类号】G640

一、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内容方面

目前我国各高校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通常是设定一些评价指标,然后将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评价者根据自己的感受,给各评价指标赋予一定的分数,最终得到对一个教师的综合评价值。在具体量化打分指标上,各学校的评价内容,相差无几,主要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但很少在评价内容中,考虑的课程的理念问题。每门课程,都有其相应的课程理念,诸如财务管理课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和风险意识;在统计学课程中,要树立以量化的思维方式去观察世界的理念。

(二)评价主体方面

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评价,不同的学校其评价主体也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包括领导、教学督导部门、同行和学生。不同的评价主体,其评价的内容也基本上差不太多,这对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学督导部门的评价,主要采取对任课教师抽样的方式进行评价,即使是对全体教师听课,也无法进行全程跟踪,同时受到督导人员专业的限制,很难做到评价的全面、准确。教师同行评价,通常也采取随堂听课的方式,因此同样无法做到全面、全过程跟踪听课,所以也很难做到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评价,总体上来说是最好的,最有效的,但学生评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对评价指标的理解上不一定很准确,在评价的态度上也不一样,对教师授课的内容的准确性和前沿性,评价也不一定很准确。

本文根据以上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试图设计一套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达到引导教师采取更加有效的授课方法,提高业务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关键是要科学地选择评价项目,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

评价的指标必须与评价的目的相吻合。其目的是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就需要根据这一评价的目的来确定评价指标。

2.客观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内涵,能够客观地反映课堂教学的规律性。

3.全面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即指标体系所包含的指标不能仅局限于反映课堂教学某一方面的特征。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应该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完整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貌。

4.相互独立性原则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尽可能地选择相关程度较低的指标。各评价指标间的关系应该是互斥和互补的有机统一。

5.可操作性原则

确定为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要尽可能地考虑其收集资料的可能性和易操作性,评价指标在尽可能保证评价准确性的前提下,要尽量简化,方便资料的收集。

三、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权重系数的确定

(一)指标体系及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

指标体系的确定方法主要包括定性确定方法德尔菲法和分析法,定量确定方法试算法和系统聚类方法等;权重的确定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赋权法,一是主观赋权法,二是客观赋权法。

德尔菲法( Delphi Method),又称专家规定程序调查法。该方法主要是由调查者拟定调查表,按照既定程序,以函件的方式分别向专家组成员进行征询;而专家组成员又以匿名的方式(函件)提交意见。经过几次反复征询和反馈,专家组成员的意见逐步趋于集中,最后获得具有很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

其基本步骤如下:

(1)组成专家小组。按照课题所需要的知识范围,确定专家。

(2)向所有专家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及有关要求,并附上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背景材料,同时请专家提出还需要什么材料。然后,由专家做书面答复。

(3)各个专家根据他们所收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意见,并说明自己是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并提出相关意见的。

(4)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让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

(5)将所有专家的修改意见收集起来,汇总,再次分发给各位专家,以便做第二次修改。收集意见和信息反馈一般要经过三、四轮。

(6)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权重系数的确定

在对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采取了德尔菲法来确定指标体系及权重系数。专家共10名,其中,学校督导部门及教务部门专家4人,二级学院院长及系部主任3人,教师3人。经过三轮的反复征求意见,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及权重如下表:

注:该指标体系的各项权重,是根据最终调查结果,计算出来的平均数,并对其平均数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经过计算,各专业给出的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的标准差系数均控制在20%以下,意见基本趋同,所以其平均数可以作为权重系数。

(三)在实施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评价可以学期期末进行,在评价时,需进行宣传教育,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有效控制,以确保学生评教结果客观公正,并且要保证学生评教的参与率。

2.同行评价可采取观模课,录播课的形式进行。教师评价更注意教学内容的评价,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校沟通,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戴一鸣,乔旺忠.德尔菲法、优序图法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医教育[J] 2011,(9).

质量监控指标 篇12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在学校的定位、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之后,对管理系统进行反馈、纠偏的系统。它要求定期搜集有关教学质量信息,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各控制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教学行为进行调控,实现监控与评价的目的。但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还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质量监控观念落后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已成为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主流。一些高职院校质量管理的理念还停留在重教师的课堂组织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轻前期课程的开发,缺少“人本意识”,忽视了学生所学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吻合度,质量监控不到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教学质量监控内容单一

目前,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偏重于课堂教学,忽视对实训等教学环节监控;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考核,而对学生诚信品质、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评价不足。

(三)教学质量评价缺乏系统性

高职高专教学质量评价,从指标设计上看,知识传授评价指标多与能力培养指标;在评价过程中,重视校内领导或教师的督导和评价,忽视吸收校企业、外行业的业务骨干、能工巧匠参与督导与评价,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缺乏系统性。

(四)教学质量监控功能乏力

目前,教学质量监控还停留在“鉴定教学质量的全面状况”上,在指导教师调整教学行为,改进教学,促进发挥学生潜能,促进教学质量螺旋式上升方面重视不够。

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构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遵循教学督导多元化、标准方法科学化的基础上,科学设置监控点,综合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人、物、管理诸因素,按照教学活动的输入—加工转换—输出和信息反馈的形成过程来构建。具体内容如下:

(一)输入环节监控

输入环节的教学质量是整个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保证,该环节监控主要包括学校定位办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建设等。

(二)中间转换过程的监控

教学质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主要是通过对教学过程中主客体活动、教学管理状态以及相关教学条件等因素的检测,并进行有效调控,从而实现对教学效果的科学分析和评价,为良好的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三)输出环节的监控

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测,包括对学生必备知识的考试结果,职业技能通过率以及综合素质等的检测。

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同时,还要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监控的内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确保督导监控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高职高专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一)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选取、体系建立等方面,都应以相关理论为支撑,同时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2. 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指标体系构建、评价等方面必须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既考虑指标全面性,又要突出重点指标的作用,使评价指标反映较多信息。

3. 可操作性原则。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指标内涵要清晰,收集信息方便,方法容易掌握,评价误差较小,既能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又能使指标体系达到简单、经济、实用。

(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

由于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因素太多,在评价指标选取时,采取如下步骤:

首先,做定性选择,既从外延上明确究竟哪些因素属于考虑范围。一是要明确评价的目的和目标,二是对评价的主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影响评价目标的各个层次的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由重要监控内容组成的一级指标,中间层次是对一级指标的内容进行分解,并按照逻辑关系列出的二级指标。最后一个层次是与教学中涉及的各个环节相对应的详细内容即三级指标。

其次,定量选择。为了使指标体系既全面、完整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又避免指标过多,影响评价结果,在定性选取指标之后,要运用一些数理统计的方法,根据指标间的定量关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作为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一模糊集合,理论上讲,给定所有元素对某个模糊集合的隶属度后常常用一个数λ对这些元素进行淘汰,把隶属度小于λ的因素去掉用截集的方法使问题简化,但教学质量监控这一范围很大的模糊概念,隶属度的确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所以,采用了定性初选,然后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筛选。

(三)高等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及解释

1.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由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本文以实训课课堂教学质量为例来说明评价体系的有关问题。这套指标体系共设置了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这些指标基本上涵盖了高职院校实训课教学质量的全部内容,能综合反映其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

2.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成指标及解释

教学准备C1

教学文件准备P1

P11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等资料齐备、规范,教学目的明确;

P12教案内容齐全,详略得当;

教学场地准备P2

P21实训器械、设备齐全、完好,配置符合实训要求,管理规范,安全措施到位;

P22根据实验实训要求,合理分组;

P23实训场地整洁、卫生,照明、通风、消防设施符合实训要求,规章制度齐全。

实训教学过程C2

教学态度P1

P11认真授课,悉心指导实训,及时指正学生不规范甚至错误的操作;

P12正确解释实验实训现象,仔细审核实验实训数据;

P13规范操作,及时排除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安全;

P14遵守教学纪律,不擅离岗位。

教学内容P2

P21实训内容与教学计划的要求相适应,任务适量;

P22实训项目实用性强,能体现就业的需要。

教学水平P3

P31概念准确,重点突出,技能娴熟,启发得当;

P32实训内容、目的、操作要领、注意事项,讲解清楚;

P33讲究实训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P34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实训报告C3作业布置P1

P11每次课都布置实训报告

P12实训报告的格式、内容及要求明确;

作业批改P1

P21认真批改实训报告,批改率100%;

P22准确规范地记录实训成绩。

实训考核C4

考核内容P1

P11考核的重点是测定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且有评分标准;

考核成绩P2

P21成绩评定客观、公正、准确;

P22成绩记录及时。

教学质量C5

学习态度P1

P11学生对实训教学有较浓厚的兴趣,整体反映良好。

学习成绩P2

P21学生操作规范,完成实训顺利,效果好;

P22原始数据完整,实训报告规范;

(三)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方法

1.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首先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然后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最后通过一致性检验,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2.模糊评价法进行综合分析。在模糊环境下,根据模糊数学的原理,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将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定量化,运用数学变换,对事物作出综合判断。

四、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综合评价

本文抽取10个对某教师的实训课进行的评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构建教学准备、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水平、实训报告、实训考核、教学质量的模糊矩阵,并结合评价等级{优、良、中、差}赋分为D={90,80,70,60}。通过学生评价,该教师的各项得分别为83.0,84.0,80.0,83.0,88.0,88.0,81.0。

该教师在学生评价中得到的总分数为83分,属中等水平,其中各项得分较均衡,对应表中的指标,可以看到该教师在“实训项目的实用性强,能适合就业需要”;“实训报告”和“实训考核”各指标得分都较高,说明该教师比较注重学生技能的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调整授课方法,这与该教师来自工作一线,实践经验丰富,实际动手能力强有关。

相比较而言,该教师在“实训的内容操作要领讲解清楚”;“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质量”这几项得分较低,这就要求该教师要从这几方面下工夫: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恰当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注意实训课的特点,详细规范的演示和讲解是提高实训课授课质量的保证;重视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仔细巡查严格检验,重视学生的参与,融“教、学、做”于一体,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合理划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在教学内容上,要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理论基础知识的实用性、针对性和适用性,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加大课堂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视野,以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通过评价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能使整个教学环节和教学工作自始至终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确保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及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保证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数理统计的方法的运用,确保了评价的科学性,增加了活动的可操作性和结果的实用性,有效避免教师抵触情绪的产生,加之完善、顺畅的信息反馈系统,教师能从中获取信息,不断完善自己,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存在理念落后、系统性差、评价不科学、监控乏力等现象,在对高职高专院校质量监控与评价时,通过科学选取监控点,精心选取评价指标,科学确定权重,构建一套可操作性强,充分反映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并以模糊理论为研究工具,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对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监控与评价,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质量,监控,评价

参考文献

[1]马捷.高职教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2),11-13.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上一篇:拒绝思想的策略下一篇:大国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