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的应急管理

2024-10-16

医疗设备的应急管理(共10篇)

医疗设备的应急管理 篇1

为全面提高我院医疗救援保障体系, 有效地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 预防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完善医疗设备应急处置工作中的管理职能。

1 机制管理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设立应急指挥机构, 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加强管理, 医院应急医疗保障中心发挥核心机构的职能, 负责医院应急保障工作的开展, 统一部署快速反应协同应对。设备主管部门规范管理组织协调, 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指导和协同保障中心完成突发事件中应急保障措施的执行。

(1) 鉴于突发事件都具有不确定的复杂性和危害性, 因此要有快速有效的应对处理预案, 通过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建立有效的防范保障体系, 依靠科学技术整合现有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预警等信息资源, 完善医疗设备的应急管理系统, 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职能机制的作用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正常进行的保障。

(2) 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各科室使用的设备产权归属要明确, 管理责任要具体落实到保管人使用人, 使用者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制度, 并要求在使用中对设备运行状况及调配情况有相关的详细记录。维修技术人员需每周到使用科室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每台机器应备有操作规程、维修和维护保养记录。

2 过程管理

全面实时最佳的设备维护, 确保最优的设备性能。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全面的团队, 平时对重要医疗设备做好预防性检修和保养工作, 使之处于良好的状态防患于未然。对于有计量要求的医疗设备要定期检测和校正, 并接受计量检测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的强检, 确保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 专业工程师定期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保养和技术性能测试, 做到医疗设备维护与保养计划的落实, 将医疗器械设备防尘、防潮、防蚀工作落到实处, 建立三级维修日常维护体系, 日常维护到位、季度维护及时、年度维护与技术性能测试达标, 使各种器械设备处于运行良好备用状态, 作为能在突发事件中随时启用的应急设备。

(2) 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 建立突发设备事件的信息通报协调渠道, 一旦出现突发大型设备事件, 通过组织调度各方面资源和力量, 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突发设备事件进行先期处置, 并及时联络协调通报现场动态信息, 向使用科室及应急保障中心通报处置进度,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解决。

3 保障管理

为提高医护人员应对救援医疗设备的使用能力, 定期开展应急设备工作流程的培训, 组织和帮助医务人员熟练掌握使用应急设备的方法和要领, 提高医务人员相关医学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

(1) 专业技术人员切实做好应对突发设备事件的保障工作, 常规工作中对重要医疗设备上使用的易损易耗零配件要建立备件库, 定期查看和更新物资储备情况, 满足维修时及时更换配件的需求。对配有充电电源的设备要经常检查充电情况, 及时充电保证停电时能立即启用备用电源, 另外配有UPS电源的设备也要经常检查UPS工作情况, 在发生断电故障时设备运行不间断, 确保设备在应急处置工作中发挥效力工作正常。

(2) 科学规划合作协调机制, 由设备科协调提供备用或调用相关设备, 平时分开管理用时统一调度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 根据资源共享特殊急救设备共用的原则按需进行调配。科室之间要相互配合, 被调用急救类设备所在科室需提供操作技术支持, 并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指导、协助调用科室正确操作使用, 同时设备科工作人员要重点做好调用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 以保障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加强应急抢修队伍的业务培训和演练, 用于突发设备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日常运作和保障。当设备出现故障时, 专业工程师应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参与应急抢修, 同时向负责人报告设备状况, 设备主管部门根据故障性质程度, 及时制定并组织实施抢修和替代方案, 决定是否由其他相关科室调拨或院外借用装备保证医疗救治, 避免因设备故障对救治过程造成影响。

(4) 医院保卫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突发设备事件明确程序, 规范管理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 参与调度各方应急资源的治安维护工作, 部署做好维护现场治安秩序和其他部门的稳定工作, 加强对重要物资和设备的安全保护, 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施应对工作需要, 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安全医疗救援工作。

医疗设备的应急管理 篇2

1.目的:

当某些急救医疗设备发生故障时,能确保全院急救医疗设备的及时调配使用。2.适应范围:

全院急救医疗设备 工作要求:

3.1平时急救设备发生故障处理:

3.1.1故障发现人或使用科室管理负责人应第一时间向设备维修工程师报修并向其上级职能部门反映情况。

3.1.2设备维修工程师接到报修电话后应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进行维修,设备修复后应及时向科室汇报修复情况,如本院无法修复需要外送维修应及时通知使用科室填写外送维修申请单。3.1.3设备科接到外送维修申请后应迅速联系厂家或有资质的维修机构进行维修。

3.1.4急救设备外送维修期间,该科室如有同类设备则应保证该设备能百分百的正常运作,同时应向本院拥有该类设备的科室联系相关必要时借用该类急救设备的事宜。3.2急救期间设备发生故障处理:

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机器人研究探讨 篇3

【关键词】 特种设备 应急救援 机器人 前景 研究

【中图分类号】 TP2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037-02

一、 引言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内专用机动车辆[1],截至2011年底,全国在用特种设备数量729.15万台,同比增长12.58%,本年度新增103.54万台,停用83.09万台,报废16.54万台,另有各类气瓶13563.64万只,同比减少3.62%,压力管道83.68万公里,同比增长14.34%[2]。特种设备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机械、冶金、船舶、交通、轻工、建材等传统工业领域和航天航空等现代工业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特种设备事故现状

2005年至2009年间,我国年均发生特种设备事故300多起,人员伤亡近千人,经济损失巨大,有的重特大事故还造成人员群死群伤、居民大规模转移、交通干线中断、大范围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大面积环境污染等灾难性后果[3]。

近年来,典型的特种设备事故有:

1.1998年,西安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管理所400m3、储存170t液化气的球罐根部发生泄漏,造成7名消防战士和5名液化气站工作人员壮烈牺牲,32人重伤;

2.2005年,江苏淮安液氯泄漏造成29人死亡,436名村民和抢救人员中毒住院治疗,门诊留治人员1560人,10500多名村民被迫疏散转移,大量家畜(家禽)、农作物死亡和损失,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00余万元。京沪高速公路宿迁至宝应段(约110公里)关闭20小时;

3.2007年,山东金龙化工有限公司一满载硫酸二甲酯的槽车在107国道1169公里至1174公里处时,发生泄漏,导致1人死亡,120人中毒并有两人危重;

4.2008年7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晨鸣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发生一起锅炉爆炸事故,造成2人死亡;

5.2009年6月4日6时10分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定海东路158号宁波东和金属有限公司发生一起气瓶爆炸事故,造成3人重伤,15人轻伤。

大量的特种设备事故案例显示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已经成为社会公共安全救援重要的一环,为积极应对特种设备可能发生的重特大事故,及时、高效、有序地组织开展事故抢险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产、生活秩序,建立高效的特种设备移动应急救援体系是各个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亟待解决的全国性问题。

三、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现状

各省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均已建立特种设备应急救援预案,纵观这些预案,尽管它们都明确了人员分工、职责,也建立了操作模式,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应急救预案仍较依赖主观判断,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实用性;二是缺乏专业的事故应急救援设施及装备尤其缺乏针对特种设备的应急救援机器人,应急救援技术水平落后;三是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

目前,国内数个高校或科研机构已成功研发出了针对特种设备、非煤矿山及煤矿的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救援指挥系统。例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研发出了国内首个应用于特种设备事故救援领域的“特种设备事故移动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直接促进了我国特种设备应急救援能力的提高。

四、应急救援机器人研发及应用现状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研制军用机器人、扫雷机器人、排爆机器人和消防机器人等危险作业机器人。应急救援机器人是机器人的一个新兴发展的领域,属于危险作业机器人的一个分支,具有危险作业机器人的特点,同时还具有部分工业生产机器人的特点。

重大特种设备事故多为锅炉爆炸、大型起重机械倾覆或危化品泄漏,事故现场环境恶劣,易发生二次危害。这些事故的救援方式多需要根据事故的类型及事故现场的实际环境确定救援的方案,然而,在这些事故中,救护人员一般无法进入危险区域进行环境检测与现场勘察,而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机器人可被应用到这些应急救援领域,代替人类进入事故的现场进行摄像、检测并完成部分救援动作。

4.1 国外应急救援机器人研制现状

在国外,应急救援机器人发展迅速,技术日益成熟,部分国家产品已初步进入实用化阶段,西欧、美国及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已开始装备使用。

4.2 国内应急救援机器人研制现状

国内应急救援机器人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尽管我国在应急救援机器人上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大部分还集中于煤矿、消防、道路交通等方面,应用于特种设备领域的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机器人目前还鲜有科研、技术机构开展研发。

4.3 国内机器人研究机构情况

国内目前在机器人研究上处于较领先地位的高校、科研机构主要有以下几家: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研究院探测与控制技术研究所特种机器人技术研发中心、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智能服务机器人实验室以及东南大学远程测控与机器人技术实验室等。

4.4 国内外应急救援机器人应用案例

应急救援机器人最早投入实际使用的案例出现在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中[6],不过机器人仅起到了搜索废墟表面及浅表面生命体的作用,不能算为严格意义的应急救援。随后几年,机器人在应急救援中也主要承担搜救的角色,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11年。2011年日本福岛核危机,苦于本国没有合适的机器人参与探查和抢修,不得不依赖外部援助,2011年3月17日,提出向德国政府请求提供远程遥控机器人;美国iRobot公司为支援日本调查处理核事故,向日本提供4台用于危险地带的机器人,其中“勇士”(Warrior)和“打包”(PackBot)两款机器人在救援中大显身手,“勇士”机器人负责清理事故现场并负责拖动“打包”机器人靠近核反应堆,“打包”机器人负责对核反应堆核心外壳进行摄像并侦测核反应堆附近核泄漏情况。福岛核事故促进日本机器人产业高速发展,2012年10月,日本新能源产业开发机构开发出两款新型救灾机器人,拟在福岛第一核电站投入使用,同年11月底,日本东芝公司也发布一款四足机器人“福岛探索者”用于福岛第一核电站,以检测其放射性物质的残留影响。

五、结论

从工业机器人拉开机器人技术应用的帷幕开始,全球目前已有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家用清扫机器人等繁多的产品种类,而且还有更多行业和领域正在积极探索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多份世界有影响的趋势分析报告皆指出,机器人是未来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

应急救援机器人在事故现场尤其是救护人员一般无法进入的危险区域成功救援的应用案例,以及特种设备事故危害性大、影响面广、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特点,将会使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及其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机器人的研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3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2] 黄杰鹏 2011年特种设备统计分析[J]. 统计与分析 2012年 第28卷第5期

[3] 陈国华,刘晖 特种机电设备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2年 第1期

[4] 金周英,白英 我国机器人发展的政策研究报告[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09年 第2期

[5]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救灾救援危险作业机器人技术”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 中国科学院网页 2010年7月

医疗设备的应急管理 篇4

1 建立健全医疗应急预案和医疗应急体系的重要意义

1.1 医疗应急预案的建立, 能使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备无患, 同时构建积极的主动医疗平台, 从而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各科室医务人员参与医疗应急预案的制定, 并且通过反复对应急预案的学习、修改, 使得医务人员在相关专业理论、风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上报制度的有关内容及医院的规章制度等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1.2 保证医疗环境安全, 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提高了医疗质量, 保证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

1.3 应急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能加强医院各部门密切协同, 能大大加强院内各部门配合, 充分锻炼各级部门的业务能力, 积累更加丰富的临床经验, 充分有效利用医院的医疗资源, 使整个医疗系统的运转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 建立健全医疗应急预案中的管理措施及原则

2.1 建立健全各级应急科室, 加强应急的组织领导与指挥管理 医院应以急诊科为骨干, 组建应急专业委员会和专家技术指导组, 制订包括人员调配、物资供应、联络转运等一整套应急预案及应急规章制度, 做到统一指挥, 层层负责, 行动迅速, 救治高效。

2.2 采用医疗风险回避分隔方案, 首先对医疗风险进行评估, 将不同程度的医疗风险划分单位进行分隔, 将风险程度尽可能的化解到局限范围, 从而达到及时的应急处理。

2.3 加强医疗应急专业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应急能力 医院应经常做好科室人员有关应对应急事件的思想动员工作, 加强科室的应急能力, 在提高医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心理素质的同时, 还应加强应急业务知识培训。医院应不断提高和加强急诊科的应急能力和基本建设[2]。

2.4 制订应急预案, 规范主要内容 制订科学、简明、有效、易于操作的风险应急预案, 使医务人员全面掌握常用急救知识和急救技术, 提高应急和应变能力, 对各种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做到尽早预防和有效防护具有重要意义[3]。在制定和实施应急预案的时候, 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制定出更多的处置方案, 并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 选择最佳或者较为优化的方案, 类必要条件组合法是产出方案和选择方案的有效方法之一。

2.5 建立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 完善工作职责 成立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 负责定期、不定期深入临床科室实施医疗应急预案演练。在各环节和过程中, 能够深入了解医务人员掌握应急预案的情况、应对风险的能力以及防范现存和潜在的风险, 为持续改进医疗风险预案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定期召开安全风险分析会, 及时沟通医疗过程中的信息, 发现风险隐患, 及时评估及制订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2.6 改善服务态度, 落实环节管理 通过积极改善服务态度和加强医疗应急预案的实施能力, 重视对医疗各个环节不安全事件的管理, 能最大程度降低医疗差错发生率, 减少医院经济损失及不必要的纠纷造成的损失, 不断提高医疗内在质量。

总而言之, 应急预案及应急体系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在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中力求做到实用有效, 以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要求我们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做到明智清醒, 在各种优秀的应急方案中分析比较, 选择最为恰当和经济的应急方案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程红群, 陈国良, 蔡忠军, 等.医疗风险管理初探.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0 (1) :94-95.

[2]王一镗.加强创伤的初期急救.中华创伤杂志, 1992, 8 (3) :129-130.

2011年医疗废物管理应急预案 篇5

一、总则

1、编制目的:为规范医疗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

2、编制依据:根据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家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办法》和国家环保总局《医疗废物集中处理技术规范》,特制定本预案。

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突然发生医疗垃圾废物意外流失、泄露、扩散,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对社会公众身心健康和环境产生严重损害,所开展的应急处理工作。

4、工作原则:

⑴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院职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的培训,队可能引发突发医疗垃圾废物意外流失、泄露、扩散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⑵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医疗垃圾废物意外流失、泄漏、扩散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实行分级管理。院长负责突发医疗垃圾废物意外流失、泄漏、扩散的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有关部门按照预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医疗垃圾废物意外流失、泄漏、扩散的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⑶依法规范,措施果断。全院各科室职工对可能发生的医疗垃圾废物意外流失、泄漏、扩散作出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⑷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医疗垃圾废物意外流失、泄漏、扩散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重视开展防范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研和培训,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技保障。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医疗废物意外流失、泄漏、扩散事件。

二、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1、指挥机构

组 长:王万林 副 所 长 副组长:郝 宇 预防科长 成 员:任 萍 护理部主任

苏守影 总务科科长

郭 红 一病房护士长

朱 妍 二病房护士长

刘 薇 门诊护士长

卢 卉 检验科主任

张殿林 放射线主任

王 静 药械科主任

2、工作机构

设立突发医疗垃圾废物意外流失、泄漏、扩散应急工作办公室(预防科)。具体负责突发医疗垃圾废物意外流失、泄漏、扩散应急处置的日常管理工作。

3、职责

负责制定本预案,并负责突发医疗垃圾废物意外流失、泄漏、扩散应急指挥,督促人员培训,负责对医疗垃圾废物意外流失、泄漏、扩散上报 2 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应急处理工作。

三、发生医疗废物意外流失、泄露、扩散处理及报告流程

1、任何人发现有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的现象,半小时内直接向科室或部门领导汇报,节假日或夜班向总值班报告,接报人应立即报告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在48小时内向铁西区卫生局、铁西区环保局报告。

2、院“医疗废物管理小组”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确定流失、泄漏、扩散的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对现场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和相应的补救措施。

3、立即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置措施,对泄漏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置,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

4、消毒工作从感染性废物污染最轻的区域向污染最重的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过的工具进行消毒。

5、调查处理工作结束后,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将调查处理结果报告区卫生局。

6、发生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传染病传播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传染病传播的事故有可能发生时,应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有关规定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7、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1人以上死亡或3人以上健康损害的,应在12小时内向新津县卫生局报告。若导致3人以上死亡或10人以上健康损害的,应在2小时内向铁西区卫生局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8、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损伤后的处理方法:

a)可用肥皂水、清水、无菌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b)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 3 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局部的重力挤压。

c)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d)保留物品,以便辨认其传染性。

e)向预防科汇报。内容包括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直接参与人及其相关的情况。

f)根据具体情况尽快采取医疗措施,医学观察。

9、对破碎体温计、血压计泄漏的水银收集方法:①收集人需佩带口罩、手套,用硬纸片做成小套,收集散落的水银珠;②将套内收集的水银珠放进有盖的小药瓶中,药瓶中须放有一定量的水;③将小药瓶送医院设备科仪器维修部保管。

四、监督管理

1、预案的宣传、培训与演练

预防科定期对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相关知识进行宣传。预防科、医务科、护理部做好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及演练,掌握流程及标准,掌握消毒隔离方法及个人防护流程。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2、责任与奖惩

有关人员服从领导小组安排,随时接受调配。如发生不良事件按照造成的后果,根据《铁西区结核防治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和《铁西区结核防治所绩效考核方案》进行处罚。

应急设备保障中心管理模式实践 篇6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急救设备在医院配备的数量越来越多, 很多医院在急救设备管理中都存在着设备闲置或重复购置等问题。急救设备在大部分时间里闲置, 造成设备质量下降, 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都较低。这不仅浪费医院的资源, 同时也增加了临床科室的运营成本[1]。此外, 急救患者对某些临床科室来说并非常见, 一旦遭遇患者病情恶化需要使用急救设备时, 科室医护人员难免手忙脚乱、仓促上阵, 这时急救设备的性能状态及操作人员对设备的操作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救治的成功率。

急救设备与其他常规设备相比, 具有闲时多、用时急、分布广、风险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 如何减少资源浪费, 充分发挥急救设备的效能, 同时降低设备的使用风险, 是医院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许多医院为此成立了急救设备调配中心或类似的设备调配部门, 统一管理常规急救设备 (例如呼吸机、注射泵、输液泵、监护仪、除颤仪等) 。

我院根据医院自身发展实际, 借鉴了其他医院的先进管理经验, 制订出一套较为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保障预案及应急设备调配管理制度[2], 并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5月成立了应急设备保障中心。

1 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及调配制度

针对新疆地区突发事件相对较多及维稳任务重的特点, 医院制订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应急预案。预案主要内容包括: (1) 急救设备的选型; (2) 建立急救设备调配绿色通道和协调机制; (3) 制定相应的处突程序及措施。应急设备调配制度则是在应急预案基础上制定的更为详尽的调配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流程如图1所示。

2011年夏天, 巴基斯坦连遭暴雨袭击, 造成严重洪涝灾害。为帮助巴基斯坦开展救灾工作, 根据上级部署安排, 我院派遣国家救援队赶赴巴基斯坦洪水重灾区———信德省昆瑞, 实施人道主义医疗救援。

此次救援任务时间紧、任务重, 院党委根据前方了解到的灾区实情,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我科应急设备保障中心迅速响应, 根据灾区气候特点及当地医疗卫生条件, 对医疗设备及物资进行分类选型, 在1 d内将所有医用耗材和急救设备筹集完毕, 并连夜派专人赴机场协助民航运输系统核对转运物资, 以保障这些急救物资顺利抵达灾区[3]。

救援队于10月20日从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出发, 并于11月4日乘包机回国, 历时16 d。不仅为当地灾民提供了急需的医疗救护及疾病防治服务, 还向巴基斯坦军方赠送了价值200多万元的医疗物资, 圆满地完成了救援任务。此次任务, 有效发挥了应急预案的保障作用, 充分证实了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并为今后处理类似的突发事件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

2 应急设备保障中心设备选型及人员配置

根据三级甲等医院相关规定并结合医院自身实际, 我院应急设备保障中心目前仅对4类急救设备实现了应急保障及资源共享, 分别是呼吸机、监护仪、注射泵、输液泵等[4]。经过6 a多的建设及发展, 保障中心现有呼吸机4台、监护仪30台、注射泵15台、输液泵10台。

保障中心隶属于医学工程科。在人员配置方面, 中心配备1名调配员, 医学工程科的9名工程师兼管保障中心的设备维护工作。中心实行24 h值班制, 调配员负责平时的设备登记、保养和验收工作;工程师轮流负责应急设备的调试与维修, 并在必要时指导使用科室人员正确操作仪器,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 保障中心运行流程

应急设备保障中心在接到临床科室的设备租借申请时, 值班人员立即响应, 并详细登记出借设备的名称、型号、设备编码、出借时间、出借科室等信息。双方签字确认后将设备交申请科室使用。设备租借完毕后, 使用科室应即刻返还, 保障中心值班人员对返还的设备进行验收, 并登记相关信息和扣除相应的租赁费用, 双方签字确认。保障中心具体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4 应急设备的验收与质控

出借的应急设备在每次返还时, 保障中心调配员需对返还的设备进行仔细验收, 检查设备外观及附属配件是否完好, 并开机对设备的主要功能进行必要的检测。此外, 由于急救设备的使用安全风险性较高, 需要对其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及质量控制[5]。我院的医疗设备根据军队医疗设备管理相关规定, 需定期进行计量及质控。为此, 我院成立了医学计量三级站, 每年定期开展医学计量和质控工作。对于保障中心的应急保障设备, 应用安全和质量控制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针对应急设备使用频率高、使用风险大的特点, 我们对保障中心的呼吸机、注射泵等使用频率较高的急救设备规定每半年检测1次, 其他设备每年定期检测1次。如设备在使用中出现故障, 则需立即对该设备进行维修, 并在维修或更换配件后重做质控[6]。

5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经过6 a多的具体实践, 我院应急设备保障中心已初具规模, 不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发现很多需要完善之处, 运行模式和全程管理等环节均有待进一步探索及改进。

5.1 实现应急设备全程信息化管理

应急设备保障中心目前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手写记录阶段, 应急设备的所有出借及返还记录都需要手写逐一记录。随着保障中心急救设备不断增多, 原来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临床应用需求。此时需要开发一套数据信息管理软件, 结合成熟的条形码录入技术, 将设备的所有信息 (包括设备的出错、使用、故障、维护、保养、质控、租赁费用等信息) 都自动录入该系统中[7]。这对提高设备使用率、完好率及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均大有益处, 能真正实现租借设备信息全程化、信息化和自动化, 还能为今后医院设备选型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并为医院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5.2 加强急救设备临床应用培训

急救设备作为临床使用的一类特殊设备, 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用时急、闲时多、分布广、风险大等特点, 这就要求临床医护人员必须十分熟悉设备的操作和安全规程, 一旦需要能立刻投入到抢救工作中[8]。但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发现除了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急诊科等一些专业科室外, 有些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平时对呼吸机等急救设备的操作并不十分熟练。此外, 由于人员流动频繁, 新上岗的医生、护士很少接受系统的急救设备操作培训。我们在应急设备调配过程中, 经常发现有些医护人员对呼吸机的操作十分陌生, 呼吸机出现报警, 分不清是参数设置的问题还是患者自身的病情所造成的。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救治, 有时甚至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医疗事故。因此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急救设备的操作培训显得十分必要, 而且在注重培训的同时应结合操作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直接与科室考评挂钩, 使科室充分认识到规范操作急救设备的重要性[9]。目前, 医院已经制订了较为详尽的培训计划, 结合医院护理部每季度举办的护理人员培训考核, 加入急救设备操作培训内容, 并对急诊、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冠心病监护病房等不定期进行抽考, 并将考核成绩纳入科室的绩效考核, 定期公布。

5.3 综合分析合理配置应急设备

应急设备保障中心运行6 a来, 随着临床科室医疗业务的拓展及对中心认知度的提高, 中心成立之初配备的4台呼吸机逐渐不能满足调配需求。个别科室长期占用保障中心的呼吸机, 造成其他科室急需使用呼吸机时无设备可调, 紧急情况下只能临时在全院范围内寻找空闲呼吸机, 这无疑埋下了医疗安全隐患。这种状况说明保障中心前期设备论证不够充分。对于长期借用呼吸机的临床科室, 说明该科室重症患者较多, 呼吸机使用频率高, 应为该科室单独购置一定数量的专属呼吸机, 而非长期占用保障中心的设备。2014年, 我院在原有4台呼吸机的基础上, 计划增配4台便携式有创呼吸机, 以便充实平时的保障力量,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此外, 保障中心输液泵的租用率很低, 6 a来租借次数仅有10余次,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这说明医院在今后的设备配置论证过程中, 需根据应急设备的使用特点和频率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以避免此类现象再次发生。在2014年年初制订医院设备采购计划时, 经医务部协调, 我中心将部分闲置的输液泵调配到提出相应采购申请的临床科室, 以使该类设备的经济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5.4 完善应急设备消毒及维护保养措施

由于受到人员配置和办公条件的限制, 我院应急设备保障中心的设备消毒及维护保养一直是整个工作流程的薄弱环节[10]。目前采取的消毒措施仅仅是定期对设备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及使用酒精对表面消毒除尘;针对呼吸机所采取的措施是每次使用一次性呼吸管路, 但是对于呼吸机的内部管路及外部附属器件缺乏有效的消毒措施。这些措施都难以满足医院的感控要求, 对保障中心的管理人员也存在潜在的健康危害。不过, 随着医疗安全意识的提高及办公环境的不断改善, 这项工作已被提上议程, 保障中心目前正在制订相应的消毒工艺流程及消毒设备购置计划。

6 结语

急救医疗设备的管理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应急设备的调配使用也是医院等级评审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应急设备保障中心的成立不仅提高了急救设备的使用率, 而且可使医院避免重复购置和盲目引进, 初步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6 a来, 我院应急设备保障中心运行情况总体良好。经初步统计, 呼吸机、监护仪、注射泵的使用率分别为75%、71%和65%, 输液泵使用率较低, 仅为7%。除输液泵外其他应急设备的使用率都比较高, 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 初步发挥出了保障中心的调配效能。

我院的应急设备保障中心尚处在雏形阶段, 很多保障功能尚待开发和完善, 一些在运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解决和改进, 例如设备的全程信息化管理、加强人员操作培训、完善消毒流程等。相信随着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 急救设备有效管理受重视的程度也会水涨船高, 这些问题最终将会得到妥善解决。

摘要:介绍了一套医院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及调配制度, 系统阐述了应急设备保障中心的具体构成及运行模式。结合实践经验, 证明了成立应急设备保障中心是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充分发挥设备效益、提高设备使用率的有效措施之一。从信息化、应用培训、资源配置、消毒维护等4个方面分析了保障中心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 以期提高急救设备的使用率, 避免设备的重复购置和盲目引进, 初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关键词:急救设备,应急预案,调配制度,保障中心,信息化

参考文献

[1]蔡玉琴, 曹江丽, 李开元, 等.医院急救设备供应管理实践与评价[J].医疗卫生装备, 2014, 35 (11) :131-133.

[2]吴浙君, 田源, 陈德军, 等.医疗设备管理调配与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 2013, 10 (11) :81-82.

[3]曹力, 彭碧, 波王藩, 等.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巴基斯坦洪灾中的医学救援[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 19 (11) :1 043-1 045.

[4]李开元, 祝军, 范军, 等.综合性医院急救设备供应中心管理实践[J].中国医学装备, 2012, 9 (9) :34-37.

[5]刘延武, 吕鹏, 王卫东.医学工程质量控制风险评估方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8, 27 (2) :169-172.

[6]王卫东, 曹德森, 吴昊, 等.医学工程保障中的质量控制的研究[J].医疗设备信息, 2007, 22 (3) :5-8.

[7]张瑶.基于Oracle数据库的急救设备供应中心[J].医学与社会, 2009, 22 (5) :51-52.

[8]胡冬梅, 陈瑁, 王玲.急诊抢救室设备管理方法探讨[J].护理学报, 2009, 16 (12B) :25.

[9]何林政, 多桂芝.谈在基层医院开展急救设备使用培训的体会[J].医学创新研究, 2008, 26 (5) :88-89.

医疗设备的应急管理 篇7

1 背景

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界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国务院在2003年5月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该条例为各级政府及时有效地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起“信息通畅、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行政应急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2]。

1.2 我国现行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管理现状

根据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型医疗保险筹措机制。其办法是:个人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1)用于建立统筹基金,约占缴费的70%;(2)划入个人账户,约占缴费的30%。个人账户专项用于本人医疗费用支出,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个人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归个人所有。统筹基金的个人账户要分别核算,不能相互挤占。

1.2.1 医疗保险覆盖面有限。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对象一般只限于城镇职工。北京市在2007年和2008年相继将城镇无医疗保险老年人、学生儿童和城镇劳动年龄内无业居民也纳入到医疗保险的行列里。此举标志着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所有人群医疗保障制度上的无缝衔接,但在我国其他地区广大的农民、城镇无业的老人和未成年人的参保覆盖率亟待提高。

1.2.2 医疗保险基金出现较多结余。

截止2007年底,我国社会医疗统筹基金结余1517亿元,个人账户资金结余862亿元[3]。2007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统筹基金,当期的结余率是34.8%,2008年是32.8%,这个比例远高于发达国家控制在10%以下的水平[4]。这显然跟“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统筹基金管理原则有较大出入。现在医保基金长期大量结余和低标准的医保待遇形成严重矛盾。

1.2.3 各地医疗政策不统一,导致异地就医难,监管难。

由于不同地区个人缴费比例不一致、医疗保障水平不同、管理规定不统一等给参保人员造成了心理上的不平衡,造成异地安置的参保人员和转外就医的参保人员越来越多,加大了异地医保监管的难度。

1.2.4 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筹资渠道单一。

我国目前采取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主要来源为单位和个人的缴费[5]。在患病人数不多的情况下,这种筹资尚能满足体制内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支付需要,当传染性疾病控制不力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于患病人数俱增,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将捉襟见肘,唯一应急求助对象是财政,但财政要负担众多的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患者的医疗费用,将会使财政本身不堪重负。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应急管理的影响

2.1 医疗保险应急资金筹措系统不完善

各地方政府机关在最新出台的“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都提到要建立专项风险准备金,但如何建立医疗保险应急准备金,准备金由谁管理,怎样管理仍没有整套的标准化机制。

2.2 医疗保险基金拨付不及时

近几年连续发生社会突发性事件,让公立性医院“垫大于补”。公立医院全力以赴承担起救死扶伤的责任;“救人要紧”是不变的信条,几乎不会去考虑医疗费用由谁埋单和什么时候埋单,这也是公立医院的性质所决定的。但由于医院的各项医疗成本支出较大,突发事件下垫支医疗费长期得不到弥补,将会严重制约医院整体发展。目前情况是突发事件后政府虽然会补偿一部分,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医院“垫大于补”。

2.3 医保评估系统不完善

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规定了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标准,但突发患者就诊时医保分割比例;后续治疗时能否从专项风险基金中提取一定的比例支持患者治疗;面对不同等级的突发事件时是否根据患者病情对报销比例也分级别,这些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2.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疗救助款项申报问题凸显

由于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有限,突发事件下的后续医疗救助款项只能随同救灾款项一并由民政部门和财政部门会商后向上级部门申报,这就导致地方民政、财政存在合谋套利的可能,如轻灾重报,无灾有报等。

2.5 医保专项审计力度不强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建立健全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由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是广大职工的“养命钱”、“保命钱”,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国家和企业的经济负担,因此,建立健全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特别是要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疗救助款项的专项审计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来讲医保审计审什么,专项审计怎么审,要达到什么标准,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各级政府相关单位也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3 突发卫生事件下医疗保险专项应急资金管理思考

3.1 完善医疗保险专项应急资金筹集渠道

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多元化医保专项应急资金筹措机制。针对参加医疗保险制度的人群,从基本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保专项准备金,全国统筹使用;针对老人、孕妇、小孩等特殊群体,应在社会救助基金里提取专项资金,限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用;针对广大农民,要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筹集的农村合作医疗金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专项基金,以备农民群众面临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之用;各级政府部门在进行年度财政预算时,应当建立专项预留资金,主要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弥补前三项的不足。另外,要依法不断扩大医保专项准备金的征缴覆盖面,采取发行彩票、社会募捐等其他有效措施,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及非政府组织共同合理负担保障资金的多元化筹资模式。

3.2 建立医保专项准备金评估拨付机制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保专项应急资金的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形势,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评估管理工作。因此建立一套灵敏、反应迅速的医保救助款项评估拨付机制,上下垂直联动可以发挥专项资金的最大效益。具体包括等级评估、款项拨付和资金审计等在内的综合性评估管理网络。

3.3 加强医疗保险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用法律规范应急管理者的职责范围,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不同专业人才的工作特征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库,通过对医疗保险相关专业知识的深入培训,使之熟悉医疗保险各项应急管理流程,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时间全面胜任各项医疗救助管理工作。

3.4 健全医保专项准备金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要加强对专项准备金的监督,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保证专款专用。监管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覆盖。专项准备金事前监督管理就是要加强预算管理,对于各项医保专项准备金的提取,要做到及时足额,并要定期检查。事中监督重点则是加强医保专项准备金的拨付审查。事后监督重点是加强医保专项准备金的使用审计。各级纪检、监察、审计、财政部门要科学安排医保专项资金检查,实行定期检查和临时检查、全面审计和抽样审计、重点审计和一般性检查相结合,并及时向上级机关报送检查结果。

参考文献

[1]丁启龙,夏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勤保障特点与对策探讨[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6,24(1):49-50.

[2]曹泰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第1版,2003:79-82.

[3]http://npc.people.com.cn/GB/14840/8558480.html

[4]http://news.xinhuanet.com/forum/2009-03/12/content_10991147.htm

医疗设备的应急管理 篇8

关键词:床边快速检验设备,保养维护,医疗应急效率

床边快速检验设备, 是医疗现场中用于诊断患者病情所用的检验设备。伴随医学检验技能的快速发展和医疗设备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 床边快速检验设备凭借检验准确性高、操作简便和体积小等优势, 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特别是突发事件如火灾、地震等现场中的应急援救中发挥着重要意义, 而恰当的保养维护可延长床边快速检验设备寿命, 并能提升医疗应急效率。本研究为明确床边快速检验设备维护对提高医疗应急效率的作用, 将220台床边快速检验设备随机分组, 分别予以常规维护、定期保养维护, 现报道2组设备医疗应急效率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纳入本次研究的220台床边快速检验设备均为医院自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购置应用, 随机将上述床边快速检验设备分成研究组、对照组均110台。其中, 研究组中血糖分析仪35台, 血压监测仪59台, 血气分析仪16台;科室分布:急诊科40台, 重症监护室70例;对照组中血糖分析仪36台, 血压监测仪57台, 血气分析仪17台;科室分布:急诊科42台, 重症监护室68台;两组床边快速检验设备类型、所在科室等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结果显示其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对比。

1.2维护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维护方法, 即由设备科对于出现故障的床边快速检验设备予以及时维修, 而对于无法维修的床边快速检验设备则联系厂家工程师来上门维修;研究组则定期予以保养维修, 即除了及时维修或者联系厂家工程师来上门维修外, 还需建立床边快速检验设备档案, 做好保养记录和校准记录工作, 每个月定期予以保养维护, 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床边快速检验设备予以维修, 或者请厂家的工程师上门维修, 保证每一台设备均能正常运转;同时, 每年请厂家上门对仪器进行校准, 提供校准的合格报告, 并更换不合格设备。

1.3观察指标

统计2组设备故障发生率, 评估其医疗应急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资料均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 (n) 表示, 其组间率 (%) 对比则以X2检验分析;P<0.05表示2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

2结果

研究组110台床边快速检验设备中, 血糖检验仪的故障发生率是8.57% (3/35) , 血压监测仪的故障发生率是6.78% (4/59) , 血气分析仪的故障发生率是6.25% (1/16) ;对照组110台床边快速检验设备中, 血糖检验仪的故障发生率是19.44% (7/36) , 血压监测仪的故障发生率是19.30% (11/57) , 血气分析仪的故障发生率是23.53% (4/17) ;其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血糖检验仪:X2=5.16, P=0.023;血压监测仪:X2=5.39, P=0.020;血气分析仪:X2=8.45, P=0.004) 。

3讨论

目前, 临床常用的床边快速检验设备主要包括血压监测仪、血糖监测仪、血气分析仪等, 均具备易流动、体积小、维护维修简单、易操作、安装方便、出结果快等优势。因此, 床边快速检验设备可用于临床实验室外, 比如战场、急诊室、火灾现场等任意场所, 并在上述灾害现场的医疗应急救援中发挥独特优势。就技术特征而言, 床边快速检验设备和中心实验室相同, 均需在当代各种分析技术支持下发挥作用, 比如酶技术、化学技术等。而就技术层面而言, 床边快速检验设备属于现代生物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学以及医学科学协同发展下的产物, 与传统分析仪器相比更具先进性、科学性。

当前, 临床上对于床边快速检验设备的维修与养护, 主要是在设备发生故障后予以及时维修, 虽然可解除故障, 恢复设备正常的运转功能, 但可影响设备使用寿命, 且提升往后的故障发生率, 从而影响其医疗应急效率。将ALV Compact血气分析仪为例子, 常见故障包括p H不定标、No Rinse、Check Waste等。经原因分析得知, 未及时更换试剂、进样口密封不严实、废液瓶未及时倒空、电极老化、管道堵塞等为床边快速检验设备的常见故障。对此, 临床上主要采取检查试剂、进样口、电极和电磁阀等方式排除故障。对上述设备予以定期维护保养, 则可降低其故障发生率, 其保养维护措施主要包括建立设备档案、定期保养维护、设备校准以及加强操作规范指导。大部分床边快速检验设备均是因维护不当、应用不当所致, 而加强操作人员的操作规程, 促使其熟练掌握检验技能, 可在保证检验准确性的同时, 降低其故障发生率。床边快速检验设备作为临床上抢救生命的重要仪器, 在医疗应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检测集成化、体积小型化、数据信息化、设备模块化、操作智能化和环境适应性强等为床边快速检验设备在特发事件现场、军事领域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 床边快速检验设备维护可显著降低故障发生率, 提高医疗应急效率, 其保养维护方法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学敏, 谢意, 孙晨晨, 等.基层科室医疗设备检查保养表的设计及应用[J].医疗装备, 2016, 29 (01) :29-31.

[2]刘沁峰, 施安, 李帅帅, 等.“9S”管理在医疗设备维护保障集约化管理模式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 2014, 29 (03) :77-78.

[3]朱建平.浅析大型游乐设备风险评估在安全维护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 2014, 12 (15) :229-230.

[4]邹格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分析[D].昆明:云南大学, 2015.

应急通信的保障设备应用特点探讨 篇9

近年来, 各类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增多, 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在制定各类应急应对预案中, 应急通信保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抢险救灾、重要活动或重大事件的现场, 通过现场的应急通信设备和系统, 实现现场指挥调度、信息传送及各类应急后勤保障、应急服务等。在过去的应急通信保障中, 单一系统设备应急通信装备就可以满足现场的保障。但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与数据通信的快速发展, 即时通信、视频传送也成为对应急通信的现场保障需求, 应急通信手段也已呈现多元化、即时化模式。

2 应急通信业务需求与保障要求

2.1 应急通信业务需求

2.1.1 应急通信的定义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ITU-TE.10 7建议书 (02/2007) 表述为:应急通信业务 (ETS, Eme rge ncy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 是一项国家级服务, 它在灾难和应急情况下为ETS授权用户提供优先电信服务。

中国通信标准ST3的定义为:应急通信是指在出现自然的或人为的突发性紧急情况时, 综合利用各种通信资源, 保障救援、紧急救助和必要通信所需的通信手段和方法, 是一种具有暂时性的特殊通信机制。

由此可见, 应急通信是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紧急情况下, 所提供的应急通信手段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如国际电信联盟ITU在《应急电信手册》 (2005年版) 所说:“电信在灾害事故发生之前、之中和之后都有其重要性, 因为电信使得政府和各机构能够对即将到来的灾害发出警报、协调救灾工作及在灾害发生之后向灾民发出信息。”

2.1.2 应急通信应用领域

在最新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到应急产业的重点方向是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处置救援和应急服务。其中描述了各类应急事件场景, 自然灾害方面, 地震、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病虫草鼠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在事故灾难方面, 矿山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交通安全、海洋环境污染、重污染天气、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等;在公共卫生方面, 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生活用水安全、流行病等;在社会安全方面, 城市安全、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以及各类突发事件等。

应急通信是公用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性质来分, 可以分为应急服务和应急保障。应急服务包括商业社会活动、各类政企业务支撑等;应急保障主要体现社会性的责任, 包括各类自然灾害、大型活动、突发公共事件、各类应急演练等应急通信保障需求。因此, 应急通信主要涉及的应用领域有:

⊙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灾害、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冰雪/台风等气象灾害等。

⊙各类突发事件或事故:如事故灾害 (火灾事故、重大交通事故等) ;公共卫生事件 (重大疫情、食品安全等) ;各类社会安全事件等。

⊙各类大型活动:如世博会、国际性或国内大型会议或重要国事活动等、大型国际性或全国性运动会、大型体育赛事等。

⊙各类应急演练:如单项应急演练、区域性的综合事件应急处置演练等。

2.1.3 对电信运营商的应急通信保障业务需求

从应急通信的应用领域可以看到其临时性、应急性的特征, 故它的主要需求对象为: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大型活动或灾害事故当地的公众。从现有电信运营商提供的应急通信保障服务中可以看到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种:

⊙抢险救灾等公共事件应急通信需求。应急通信系统在抢险救灾、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 有效地满足指挥调度、协调联络、现场通信等应急通信保障需求。

⊙各类临时、应急的通信需求。国家及政府部门临时或应急通信、信息传送需求;政企客户、社会团体的各类临时或紧急的通信需求。

⊙网络能力不足的支持需求, 补充及增强局部网络能力, 有效解决网络突发需求。为重要会议、大型展会、大型体育文娱活动等提供临时或应急通信保障。

⊙电信大网支撑要求。为电信大网临时、紧急需求提供应急支撑, 维持网络安全稳定运营;为大网补盲、疏忙或临时解决最后一千米问题, 等等。

2.2 提供应急通信的服务保障的必要性

(1) 频发的破坏性自然灾害事发现场需要有通畅的指挥调度与通信联络保障。近年来, 异常的气候与地质活动已频繁地影响到人类的生活与工作。地震、暴雨、台风、冰雪等自然灾害已对发生区域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严重自然灾害也对通信大网产生灾难性的破坏——光缆中断、建筑毁坏网络中断, 以及由于电力中断造成的各类通信网络及移动基站无法正常运行等。而现场指挥调度、联络协调的通信保障是受灾区域抢险救灾不可或缺的需求, 因此应急通信对抢险救灾不可或缺。

(2) 应急通信手段是各类应急预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伴随着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公共安全形势严峻、突发事件易发的现状, 各级政府部门和各大型企业都建立了各类应急预案, 以防控和快速处置各类事件。各应急事件的处置, 都需要在通信的支持下建立指挥调度体系、抢险救灾信息沟通、协调沟通保障。因此, 应急通信手段是各类应急预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 在各重大事件现场的民众通信需要通信联系保障。无论是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或各类自然灾害发生时, 民众都有在现场与内外亲朋之间的频繁通信需求。特别是随着移动通信和即时通信的高速发展, 通信联络已成为信息传递、现场稳定、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急事件或自然灾害现场, 民众需要通信支持紧急呼叫、信息传递、获得生命拯救等, 因此, 现场应急通信的保障是灾区有序抢险救灾的重要保障及生命线。

2.3 对应急通信提供能力上的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全面的发展, 对各类信息的需求、传递、获取都逐步向高速、及时、多元化发展, 通信手段和方式也逐步进入了社会化、个人化、全球化的时代。因此, 作为临时、应急和公众基础通信的补充及延伸手段的日常应急通信模式、业务能力, 必须与基础通信网络的技术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相适应。鉴于应急通信在时间、地域、空间有特殊的服务要求, 作为一种特殊的通信服务手段, 其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紧急性、灵活性的应用特征。一般来说, 只有针对重要节假日、重要会议等, 可以对所需要的应急通信做预先准备, 而对于突发事件 (海啸、地震、水灾、火灾、飓风等) , 无法在确切时间与地点上进行事先准备, 只能以应急预案的方式进行灾备, 因此, 应急通信能力提供上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的要求:

⊙短时间提供区域性通信能力。

⊙应急通信的实现方式和手段多样化。

⊙具有跨区域性的通信能力。

⊙具有快速响应的流程机制和综合保障的能力。

⊙具备熟练专业技能的专业队伍。

⊙有精准高效的信息沟通和报送制度。

⊙能作为常备通信手段而保持并随时响应。

3 不同场景下的应急通信保障设备应用特点

在应急通信中所涉及的使用通信业务有:电话, 移动电话, 有、无线上网, 各类数据应用, 电视实时传送, 会议电视, 数字集群指挥调度, 现场指挥视频实况、电源支持等;在现有的应急通信系统与设备配置中主要有:卫星系统与设备 (固定站与卫星车, 便携站结合;动中通、静中通等) , 海事卫星设备, 移动通信应急基站车, 数字集群应急基站车, 应急指挥车及各类指挥调度终端, 现场视频采集单兵, 应急油机 (车载、便携) , 应急交换车, 应急微波, 短波, 无线接入, 现场视频传送等。在各次应急通信现场保障中, 应急通信系统与设备应用特点各有所不同。

前文所述的应急通信保障需求的领域可以看到, 所涉及的自然灾害、大型活动、事故灾害及各种应急灾备演练等, 对应急通信保障设备的需求是各有所侧重。下面通过两类情景案例对应急通信的设备应用特点来进行类推分析。

3.1 重大自然灾害中的应急通信保障设备需求与应用特点

3.1.1 应急通信参与抢险救灾的现场保障

近年来, 全国各地的自然灾害多发, 应急通信已成为现场通信保障的重要手段, 中国电信所辖的各地应急通信队伍在各类灾害发生时能及时赶到现场。为先实现现场的对外的通信能力, 中国电信采用CDMA移动应急基站车加卫星传输远程异地入网迂回接入的方式, 来实现受灾现场应急通信应用。一般来说, 范围及影响度较小的自然灾害, 移动应急基站车加卫星传输远程异地入网迂回接入的方式, 可以解决抢险救灾第一时间的通信保障需求, 对于较大的自然灾害, 则需要更多的应急通信设备投入。

以2013年的雅安地震为例。2013年4月20日, 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 灾情发生后, 中国电信应急队伍立即全力组织, 第一时间出动应急抢险队伍抗灾保通信。集团公司在第一时间由集团领导牵头各职能部门领导成立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抗震救灾指挥部, 在集团领导总指挥下, 集团领导及应急办赶赴灾区现场、协调全国应急通信能力为抗震救灾提供物资和人员援助保障。除四川机动局外, 其他省市机动局协同支援, 率先到达芦山实施应急通信保障。救灾中使用了CDMA应急基站车、应急通信指挥车、卫星应急通信车、卫星电话、各类卫星地球站、应急油机等。以应急基站车驰援和空投应急卫星设备方式, 通过上海卫星站枢纽远程长途传输迂回, 第一个恢复宝兴县城移动通信, 在宝兴开通的C网通信为灾民提供了免费平安电话服务, 为抢险救灾提供的现场通信保障;通过卫星车, 第一时间为中央电视台提供中央领导人在地震现场的新闻传送保障, 等等。

又如2013年8月28日云南迪庆发生5.1级地震, 造成光缆与电力中断。中国电信云南分公司了解到在巴拉格宗景区有当地民众及大量游客被困, 随即派出了CDMA应急基站车和应急通信队员前往灾区, 进行灾备。8月31日, 再次发生5.9级地震, 山体塌方造成道路阻断、通信中断, 景区与外界隔绝, 地震造成落石不断, 近400人被困在危险境地。现场的CDMA应急基站车通过卫星建立与上海卫星枢纽站远程转接通信链路, 成为当地与外界的惟一通信联系纽带、成为生命线。在CDMA移动应急基站车的通信支持下, 保持通信联系, 内外协同, 共同抢险、开路, 终于在9月2日晚, 打通道路, 全部游客和当地人员走出困境。应急通信的保障成为抢险救灾的生命线。

而2014年8月的云南鲁甸地震, 调集最多的除移动应急车、便携卫星设备外, 就是大量的应急油机和卫星电话, 解决由于断电引起的通信大面积中断。

目前, 卫星通信加移动应急基站车、各类应急油机、卫星电话及指挥调度设备, 是在抢险救灾应急通信保障中应用最频繁的装备。

3.1.2 应急通信在抢险救灾中的应用特点

在自然灾害中, 应急通信系统与设备可涉及的各个子系统, 分别有应急指挥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应急动力设施、公网应急通信支持及其他各类应急通信设备与装备。各系统与特点与作用分别为:

⊙应急指挥系统可以由应急指挥平台、现场应急指挥车、单兵监控、数字集群通信及各类对讲系统组成。提供应急指挥所需的语音、数据通信、视频会议、各类信息汇集、指令发布、指挥调度、现场监控等功能, 实施各类抢险救灾协调指挥。

⊙卫星通信系统与设备由各类固定、车载、便携卫星站以及移动卫星系统终端 (卫星电话) 、卫星定位设备组成。提供卫星数据中继传输;各类移动、集群、交换车载站、指挥车等的远程卫星迂回传输接入;提供现场媒体视频卫星传输服务;卫星电话提供直接的现场电话通信;卫星定位提供现场定位等;卫星通信还是各类地质灾害现场监控数据的重要传输手段。

⊙无线通信涉及到各种制式的移动通信、短波通信、微波通信、无线接入等。目前最常用的移动基站车 (如中国电信的CDMA基站车) 可支持现场移动用户接入, 提供话音、短信及3G数据网络服务;支持灵活的卫星中继传输远程入网, 为现场的抢险救灾提供应急通信支撑, 为灾民提供报平安通信服务;微波通信在应急通信现场为无线传输手段, 可提供数据传输或双向视音频信号及中继传输;短波通信则在应急通信现场, 能非常灵活、机动地提供无线话音及数据通信服务。

⊙应急动力设施涉及各类应急电源车和应急油机发电设备。自然灾害中, 无论是地震还是冰雪灾害或是各类暴雨水灾等, 供电中断已成为通信受影响的重要成因。应急发电设备已成为应急通信现场支撑的重要装备。

3.2 大型活动中的应急通信保障设备需求与应用特点

重大活动是指由国家或某省市承办的国际性大型组织活动 (如世博会) 、各类重大国事会议 (如A PEC) 、各类大型体育赛事、大型展览、大型安全演习等。重大活动一般为非突发性, 可做充分的专项预案准备。

在重大活动中, 除正常的公网通信需要给予相应的区域性扩容、重点保障外, 应急通信系统与设备也要做好预案, 既充分利用应急通信设备做现有公网的区域性容量或覆盖不足的补充, 同时预备各类突发状况的需求。

3.2.1 应急通信参与重大活动的通信保障案例

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例,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应急通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世博组委会及政府与企业在上海2010年世博会期间应对安保突发事件处置要求, 为各类紧急突发事件处置提供应急通信指挥车现场临时指挥中心, 提供快速、临时的VSAT、海事卫星等手段的应急通信保障, 确保通信畅通;根据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在世博会提供的主要服务、参与的重要大型活动通信保障要求, 为上海800M数字集群政务网集群调度指挥系统, 上海本地CDMA移动通信网、卫星视频转播业务提供支撑保障;为确保现场通信设备的用电安全, 小型应急油机、配电设备等为配套应急通信保障设施;应急微波则建立起一些重要应急传输的备份路由。保障范围为:上海世博园区3.28平方千米围栏区内“一轴四馆”中国馆、演艺中心等核心区域;上海世博园区3.28平方千米至5.28平方千米区域内8个重要出入口, 并辐射园区内重要活动场所;上海地区机场、火车站、涉博宾馆、场所等重点区域, 以及政府、企业在世博期间的指定保障地点。其中, 数字集群应急基站车保障了世博组委会及各世博展馆的指挥调度协调使用;中国电信从各地调集了多辆CDMA移动基站车, 与上海机动局移动基站车一起, 分别分布在世博各个大人流量的重要场点, 保障的超常规负荷的容量需求分担;卫星固定主站的应用主要解决在临时有需求时能快速形成传输接入能力, 世博会中解决了几个重要节点 (如开幕式、闭幕式等) 应急指挥车、数字集群基站车等临时需求现场应急指挥调度支撑保障需求;应急指挥车在现场的驻守, 会议系统和视频监控与组委会通信指挥中心及指挥平台互通, 则为组委会现场通信保障提供了现场指挥中心;各C, Ku频段卫星车则为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随时现场电视传送提供卫星视频转播支撑保障。

在历年来各次重大活动或重要赛事中, 相关的应急通信设备都本着既分担现场爆发性通信容量需求的支撑, 同时预案应急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通信支撑的要求落实保障。

3.2.2 应急通信在重大活动中的应用特点

在重大活动中, 应急通信系统与设备的应用可归纳为下列这些子系统:应急指挥系统, 卫星通信系统, 无线通信系统, 应急动力设施, 公网应急通信支持等。各系统与特点与作用分别为:

(1) 应急指挥系统由应急指挥平台、现场应急指挥车、数字集群通信、单兵监控等组成。提供应急指挥所需的语音、数据通信、视频会议、指挥调度、现场监控等功能, 实施重大活动的协调指挥。

(2) 卫星通信系统与设备由各类固定、车载、便携卫星站及移动卫星系统终端 (卫星电话) , 卫星定位设备组成。为各类移动、集群、交换车载站、指挥车等的远程卫星迂回传输接入;提供现场媒体视频卫星传输服务;卫星电话为现场备勤, 当发生应急需求时, 提供直接的现场电话通信;卫星定位提供现场各类应急通信车定位跟踪等。

(3) 无线通信涉及到各种制式的移动通信、微波通信、无线接入等。应急移动通信基站车直接为现场的大话务量及数据流量起疏忙作用;应急微波通信在现场为重要传输路由建立无线备份传输手段;应急无线接入也为现场的大数据流量进行疏忙等。

(4) 应急动力设施主要为各类应急电源车和应急油机发电设备。在现场为一些重要的通信热点提供备份供电保障等。

4 综合分析

现代应急通信设施的应用特点有:

(1) 准备时间短, 需要实施联合通信保障。除一些大型活动外, 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一些突发事件, 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危害程度, 事前难以确定。在遇到一些诸如较大地震等灾害情况下, 政府、军队、企业、民间、地方及各类媒体等都会参与, 涉及的单位多、需求多、动用的通信装备多。从需求提出、任务下达, 到人员装备出动, 准备时间极短, 且在现场需要能够落实统一协调的组合联动应急通信保障。

(2) 需求多元化, 保障内容复杂多样性。现场所面临的各类应急通信需求对象, 决定了应急通信保障需求内容的多样性, 侧重点的不同, 在现场人员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指挥及管理者一定能做统筹协调、多方兼顾的安排。

(3) 通信特殊性, 现场保障要求专业综合性。在重大活动或自然灾害等事件中, 单一的、小容量设备已不能满足综合性事件的保障需求。越来越多的应急保障是在各部门的协同、多通信专业联动中实现对事件的综合保障。在独立使用专业应急通信设施的同时, 能统筹兼顾充分利用可使用的大网或联合使用大网通信能力, 以提供最大限度的通信保障, 是对在现场保障的设施与人员的综合要求。

(4) 资源支撑急, 需要强有力的后备保障。在应急通信现场能力落实中, 确保的后备装备和人员支撑很重要组成部分。这需要充分处理好平时与急时的人员、资源调配和储备配置, 以及充分的预案与应急指挥调度流程和机制的确定与准备。

(5) 涉及部门多, 需要高效能的指挥协调体系。在需要大型应急通信保障提供的事件或活动中, 需求方和使用方是远远超越企业内部的, 涉及政府部门、自在各方的抢险或应急事件处置或大型活动的主办/参与者等, 这需要有强有力的权威指挥协调中心, 建立应急机制来处置各类现场需求, 做出协调及指令下达。

5 结束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化、智能化及综合化的不断发展, 应急通信的系统与设备、平台、信息化、指挥调度体系、各类装备等一体化的建设将与应急通信保障有更多的有机协调与融合, 同时更好地将“信息化”组合“多元化”形成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3号.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2014-12-24 10:07:09

[2]孙玉编著.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讨论.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年

[3]ITU-emergency国际电联应急通信工作大全.ITU国际电信联盟, 2007年

应急医疗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篇10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汶川地震、舟曲地震、庐山地震等自然灾害连续爆发。每当发生大型灾害时,及时地对灾害发生地进行应急医疗救助,都能为减少或缓解人民群众伤情发展提供强有力帮助。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大型灾害应急医疗救助工作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暴露出了许多应急医疗救助方面的问题。本文基于应急物质和医疗信息平台这一规划开发了应急医疗物质管理信息系统和伤员流转信息系统。

1 系统建设目标

西京医院数字化中心以应急医疗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为导向,以应急医疗救治任务为核心,配合及时感知需求、掌控各类资源、精确定向配送全过程数据记录的需求,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环境的应急医疗信息系统。

对于应急医疗信息系统来说,其应用组成一般分为急救医疗队仓库管理、伤员流转和医疗救治三个部分的信息内容。而医疗救治方面医院已有相应的医疗系统进行业务支撑,因此,我们针对实际业务需求,重点开发了物资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和伤员登记流转信息系统。

2 仓库管理信息系统

2.1 系统架构

系统建立采用B/S架构,这种架构的特点是便于维护和管理,利于急救医疗应用。客户端只需通过浏览器登录即可访问系统,大大提高了访问的便捷性。

系统采用Microsoft.NET Framework技术和C# 语言编程实现。Microsoft.NET Framework是用于Windows的新托管代码编程模型,它将强大的功能与新技术结合起来,用于构建具有视觉上引人注目的用户体验的应用程序,它借鉴了Delphi的特点,可与COM(组件对象模型)直接集成。

2.2 规范要求

在医院急救的医疗活动中需要大量的医用物资,这些物资不仅占用了医院大量的资金,而且容易发生“跑、冒、漏”等现象,增加了不必要的医疗成本。因此,无论是从应急医疗队管理还是从成本核算的角度来讲,都需要采用信息化手段来加强对医用物资的管理,在保证供应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流失和不必要的损耗,最大限度的降低医疗成本。另一方面,以智能化来取代手工记录方式,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还能为医院节省人力。

由于急救库房医疗物资的管理模式与医院内的物资管理模式略有不同,其功能可概括为应急状态下物资信息的快速反映和无人值守状态下的定期物质信息维护两部分。

应急医疗队每年只进行几次演练,库房物资大部分处于限制状态。因此,医院制定了库房管理细则,做到定人、定物、定车、定位。本系统用于管控这些物资的状态信息[3]。

2.3 系统功能

对于定期物质信息维护来说 :1仓库管理信息维护主要针对野外应急医疗过程中所携带的物资类型、物资基本单位、物资生产厂家等信息 ;2物资存放的仓库、货位、物资包以及其内部的详细数据信息。

系统的应用,一方面确保了整个急救医疗信息系统录入物资数据时的便捷性 ;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急救医疗紧急环境下,系统使用人员录入数据的准确性。

由于野外应急医疗救护的特殊性,为了提高物资包裹的出入库效率,以求在最繁琐的药品、物资管理中谋求最快速、高效的解决途径,系统设立了物资包维护界面(图1),具有条码打印功能。条码打印后,可将条码贴至物资包的表面,用于出库或入库时进行扫描,从而提高整个物资包的使用效率及记录的准确性[2]。

对于库存信息管理,主要包括物资、器材的日常出入库、携行出入库以及维修、消毒出入库信息。对于日常出入库信息,主要指总后配发的物资、器材或者是自主采购的物资、器材的日常入库及出库信息。而携行出入库信息,主要指救灾、演习等情况的物资与器材出入库信息,与其他物资出入库信息不同的是,携行出入物资均按整包进行出入库,即无论包内有多少物资、药品,出库是以包的形式,全部出库或者入库。另外系统还具有维修消毒出入库信息管理功能,用于维护器材、器具的定期维修与消毒信息[4]。

对于应急状态下的快速反应来说,是通过携行这一特殊的出入库类型来满足业务需要。系统为携行归来后,专门制定了携行报损和携行统计这两个模块,用于对携行出库后丢失、损坏的物资进行统计,或者时仓库中一些过期或损坏的器材报损进行统计[5]。

系统在物资查询这一部分做的非常完善,主要模块包括 :物资库存查询、入库明细查询、出库明细查询及携行报损明细查询4部分,覆盖了所有物资状态信息(图2)。

3 伤员流转系统信息系统

3.1 系统操作界面

急救医疗伤员流转系统主要用于伤员在送至急救医院后,第一时间记录患者基本信息、伤部信息、伤类信息、伤情信息和伤型,以明确抢救方向(紧急处理、放射污染处理、隔离处理、毒剂处理);另外还记录抗感染、抗休克、紧急手术以及伤患的离开方式。为此,系统提供了方便、易操作的伤员信息界面,见图3。有利于对伤员进行不同方式的治疗,也有利于后期医生对患者病情好转情况的掌握[6]。

3.2 查询功能

查询统计的信息内容包括正在救治的人数,已治愈人数,已死亡人数,并详细列出各伤型人员的信息(姓名、性别、年龄、流转次序、医疗组名和流转时间)。系统提供此功能,以确保急救医疗系统内伤患人员治疗过程的有序性,使整个急救医院管理层能清楚的了解所有伤员的去向及整个急救医院的运转情况。

3.3 CPU卡

为了提高应急医疗队的伤员的流转效率,系统还专门设计了“西京医院急救医疗所——急救医疗卡”。该卡属于CPU卡,适用于金融、保险、交警、政府行业多个领域,具有空间大、读取速度快、支持一卡多用等特点,且安全性较其他卡片有巨大提升。伤员入院时,发给此卡,进行相应的信息登记,当需要伤员信息时,通过读卡器提取患者信息,同时快速读取应急医疗信息系统中相对的伤员的伤情信息[7]。

4 结语

上一篇:岩土地质勘察论文下一篇:考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