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畜产业

2024-09-07

草畜产业(通用10篇)

草畜产业 篇1

改革开放以来,西吉县畜牧业在经历了曲曲折折的发展阶段后,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畜牧业生产出现了许多重大变化,走向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西吉县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对贫困地区政策倾斜的历史机遇,立足西吉县实际,面向未来发展,把发展草畜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举施来抓。紧紧围绕“抓基础、扩总量、投科技、活交易”的工作思路,坚持“生态优先、以草定畜、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原则;坚持走“家家种草、户户养畜、扩大总量、提高效益”的小群体、大规模分散养殖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信贷扶持、项目带动、科技推动、服务促动的作用,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强化了草畜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草畜产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使西吉县草畜产业逐步进入到扩量、提质、增效阶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通过近年来的扶持发展,草畜产业已成为西吉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1 发展思路

西吉县草畜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效益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建设养殖示范村50个,其中:建设肉牛养殖示范村20个、养羊示范村17个、县内生态移民养殖示范村13个;新建规模养殖场100个、养殖园区10个;发展养殖示范户5000户。重点发展肉牛养殖,突出基础母牛扩繁、肉牛育肥和品种改良,扶持发展肉羊育肥生态养鸡和养猪,加大多元化饲草基地建设和饲草加工调制,将种草与养畜有机结合起来,优先扶持发展基础条件好,发展养殖积极性高的农户,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养殖示范村、示范园、规模场、示范户的科技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动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全面提升西吉县畜牧业发展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2 奋斗目标

(1)西吉县计划完成人工种草55万亩,其中更新种植紫花苜蓿20万亩,种植一年生禾草35万亩(包括粮经饲兼用玉米10万亩),推广全株玉米青贮、玉米秸秆黄贮、秸秆氨化、酶贮饲料3.0万吨。

(2)预计西吉县牛饲养量达到23万头(存栏14万头,出栏9万头);羊饲养量达到60万只(存栏32万只,出栏28万只);生猪饲养量达到15万头(存栏7.2万头,出栏7.8万头);家禽饲养量达到100万只(存栏50万只,出栏50万只)。

(3)计划新建养殖示范村50个(其中:建设肉牛养殖示范村20个、养羊示范村18个、县内生态移民养殖示范村12个),规模养殖场100个、规模养殖园区10个、发展养殖示范户5000户。

(4)计划建造黄牛冷配点20处,采购种公羊1000只,调购基础母牛2380头,完成冷配改良黄牛2.8万头,完成杂交改良绵羊3万只。

(5)计划西吉县畜禽饲养量达209万个羊单位,肉类总产量达2.5万吨,实现牧业生产总值达7.78亿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800元以上。

3 重点工作

3.1 人工种草

计划完成人工种草55万亩,其中更新复壮紫花苜蓿20万亩,种植一年生禾草35万亩(包括粮经饲兼用玉米10万亩)。

3.2 饲草料加工与调制

西吉县计划加工调制饲草3.0万吨。以全株玉米青贮、玉米秸秆黄贮、秸秆氨化、酶贮等饲草加工调制为重点,大力推广氨化、青贮、酶贮、配方饲料的加工转化技术。

3.3 养殖示范村建设

兴隆镇罗庄村,将台乡牟荣村,什字乡马沟村,马莲乡张堡塬村,硝河乡民联村,王民乡红太村,西滩乡庙湾村,偏城乡双羊套村,白崖乡黑窑洞村,沙沟乡满寺村,吉强镇大营村,平峰镇王庆村,震湖乡毛坪村,兴平乡王湾村,马建乡大湾村,田坪乡三岔村,红耀乡井湾村,新营乡甘沟村,火石寨乡元咀、石山村肉牛养殖示范村20个,建设56平方米砖木结构暖棚牛舍2520座,30立方米青贮池2520座;新建冷配改良点20处(每村1处),推广优质高效全日粮饲料190吨,投放大型铡草机252台、粉碎机252台,投放基础母牛2380头;根据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新建吉强镇马营村、火石寨小川村、沙岗村、兴隆镇单北村、平峰镇葛岔村、王民乡下赵村、新营乡上岔村、马莲乡马其沟村、将台乡深岔村、白崖乡阳洼村、田坪乡庙山村、兴平乡王堡村、马建乡同化村、硝河乡新庄村、沙沟乡叶沟村、西滩乡甘岔村、红耀乡大堡村新建养牛300头以上,养羊800只以上示范村17个,建设56平方米暖棚圈舍923座,30立方米青贮池530座;根据生态移民搬迁,新建吉强镇万崖村、什字乡保卫村、将台乡牟荣村、硝河乡硝河村、偏城乡偏城村、西滩乡庙湾村、平峰镇王庆村、兴平乡友爱村、新营乡二付营村、白崖乡黑窑洞村、沙沟乡东庄村、火石寨元咀村、震湖乡李章村肉牛养殖示范村13个。

3.4 规模养殖园区(场)建设

新建规模养殖园区10个,其中:建设吉强镇大滩村杨家湾组犇泰肉牛养殖园区、吉强镇夏寨村村鑫伟肉牛养殖园区、兴隆镇兴隆村林和肉牛养殖园区、兴隆镇公易村玉杰肉牛养殖园区、田坪乡黄岔村盛元肉牛养殖园区5个;建设吉强镇震湖实业休闲生态养羊园区、震湖乡张撇村义丰肉羊养殖园区、震湖乡立眉村宏发肉羊养殖园区、什字乡山庄村红城子肉羊养殖园区、硝河乡马昌村伊斯曼肉羊养殖园区5个;新建规模养殖场100个,其中:新建马建乡黄家二岔兆虎肉牛场、兴平乡王堡村肉牛场等存栏5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20个;新建新营乡二付营村风明肉羊育肥场、将台乡毛沟村仁强肉羊育肥场等存栏200只以上肉羊养殖场80个。发展养殖示范户5000户,重点发展肉牛养殖,突出基础母牛扩繁、肉牛育肥和品种改良,扶持发展肉羊育肥生态养鸡和养猪。

3.5 畜种改良

在西吉县计划完成冷配改良黄牛2.8万头,完成杂交改良绵羊3万只。

3.6 动物防疫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和免疫标识率均达100%,力争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

草畜产业 篇2

——关于曲子镇进一步发展草食畜牧业实现农民增收的思考

2012年6月

曲子镇位于环县南部,虽然过去群众也有养羊传统,但规模不大,养羊业收入仅占一少部分群众家庭收入的一小部分。2007年,环县县委、县政府在全县提出了三年实现“双二百万”(养羊200万只、种植紫花苜蓿200万亩)的宏伟目标,号召农民“把羊当猪养,把草当粮种”、“块块地边种草,家家设施养羊”。曲子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政策扶持、利益驱动、大户带动、行政推动等综合措施,走出了一条“兴产业,引龙头,建基地,富农户”的“公司+基地+农户”种草养畜模式。

一、产业发展现状

每年全镇新种紫花苜蓿1.5万亩以上,累计种植多年牧草近9.7万亩,养羊5.2万只,其中引繁绒山羊3.2万只,形成规模养殖大户678户,规模养殖场14家,养殖小区13处。2010和2011年,国家老促会绒山羊产业化扶贫项目扶持1220户,调引良种绒山羊5506只,加上扶贫整村推进,草食畜牧业补助,近三年累计调引绒山羊种羊1万多只。

位于211国道线与杨演公路的交汇处的众联绒山羊养殖合作社,地理位置优越,总投资350余万元,存栏羊只4000多只,年出栏3万只以上,建成办公用房600多平方米,各种农机具配套设备齐全,大小工作车辆5台,地下深水井1眼,青贮窖2处,贮草量220立方米,氨化池4处,每次氨化量20立方米,种植苜蓿2000多亩,并配有消毒、疫病防治等工作室,以及屠宰和羊肉深加工生-1-

产流水线。2011年基地为周边301户养殖户投放繁育羔羊532只,并紧紧围绕良种繁育、技术培训、疫病防治等三大服务功能,为1523户养殖户进行了技术培训,对9201羊只进行了疫病防治。

地处曲子的绿鑫草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涉及五里桥、双城、刘旗、孟家寨四个行政村29村民小组2545户11267人,按照规模种草、土地流转种草、种商品草和农户联合经营的路子,共在川台水地和原地梯田种草14.8万亩,亩均年产干草1000公斤和600公斤,折合现金收入950元和570元,其中黄道咀湾倪兴宏流转租赁耕地410亩种植紫花苜蓿,年均向绿鑫草业公司交售商品草140吨收入13万元。在倪兴宏(去年养生猪490头,出栏肉猪330头,收入15万元,)带动下,五里桥村黄道咀湾组和刘旗村庙咀组共有30户农户联合养猪,规模3000多头,户均养猪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基地现有养羊农户160户,养殖绒山羊2260只、小尾寒羊1320只,每只绒山羊和小尾寒羊收入分别达到1500元和700元。另外,在刘旗村腾旗组、张旗组和孟家寨村孟家湾、孟家寨、念沟门、郭沟门、杨旗、马岗子组建成设施瓜菜基地1496亩,亩均收入0.5万元以上;发展林木育苗基地2400亩,亩收入3000元。整合个区域建成生猪养猪小区3个、千头猪场1个、养猪专业50多户,发展养羊农户878户。

目前,全镇已发展形成规模养殖大户678户,规模养殖场14家,养殖小区13处,大家畜存栏7804头(其中牛7100只),猪存栏6712只,羊存栏52000只,鸡存栏36100只,全镇养殖大户增加纯收入达2000余万元。草畜产业已成为曲子全镇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产业发展环境

从发展环境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第一,政策明确,环境宽松。一是国家出台强农惠农政策逐年增多,给予了较大的政策支持。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要把草食畜牧业培育成为战略性主导产业。草畜业发展的大环境越来越好,投入渠道越来越多,成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二是国家对农村资金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国家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畜牧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断加大,实施了绒山羊扶贫产业化试点项目,有力地改善了畜牧生产条件。

第二,资源丰富,基础坚实。草畜资源丰富,人工牧草留存面积近10万亩,是草产品加工的重要原料基地;饲草料资源丰富,年产青干草1万吨以上,产值可达到1000万元。畜禽品种资源丰富,养殖基数较大。全镇有小尾寒羊、绒山羊、秦川牛、獭兔、杜洛克猪等畜禽地方品种。加上曲子镇素有养羊传统,从事养殖和羊畜调引的能手众多,有绿鑫草业公司和众联绒山羊养殖合作社的支撑,发展优势明显。

第三,市场看好,前景广阔。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产业,在畜牧业进入新阶段后其生命力更加强大。尤其随着生态畜牧业和效益畜牧业的发展,种草养畜已成为必然趋势,牧草不仅成为产品,而且成为商品,并逐步形成产业,需求量走高,产品供不应求,商品草市场居高不下,肉禽蛋奶为主的畜产品虽然出现了“买方市场”,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结构的改善,消费仍呈刚性增长趋势。

三、产业发展前景

从发展趋势看,主要有二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第一,发展畜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畜牧业是一个“中轴产业”,不仅能够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反哺农业,而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加速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发展畜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改善食物结构和食品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变化,对食物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吃饱,更重要的是吃好,食物消费已开始从满足数量转向追求食物的品质和营养。我镇居民人均肉、蛋、奶占有量、消费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肉蛋奶消费呈刚性增长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四、目前存在问题

在畜牧业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基础薄弱、生产条件差、逐年干旱影响畜牧业发展这一制约因素没有根本改变;畜禽良种化程度低,产品结构老化;种草地域分布不平衡,县南分布广而县北少,牧草转化利用率不高;村级兽医防疫员数量有限,防疫存在困难,疫病大流行的潜在威胁依然很大,疫情风险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不强;农户生产模式陈旧,畜牧养殖规模小,饲养管理技术落后,形不成集约化标准化基地化的商品生产优势,区域特色不明显,满足不了市场对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精细化、方便化的需求,制约了市场的扩大;养殖业协会等专业组织数量少,发展缓慢,带动作用比较弱,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五、产业发展对策

当前,发展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曲子镇今后畜牧业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放手让农民种草养畜,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将现在的以农为主的二元结构逐步转变为以牧为主的粮经饲三元结构,实现 农村经济基础产业的全面转换。

(一)草地建设及设施养殖示范工程。饲草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前提和基础。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实行草田轮作,要将人工种草、饲草饲料建设作为推进草畜产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首要环节来抓。首先,要扩大种草规模。按照1只羊1亩草的配套标准,坚持粮草套种,以林立草,以草养林。采取科级干部抓点示范,政府补助的措施,鼓励农民多种优质牧草;其次,强化草场管理。为使草场持续有效利用,制定出台了《封山禁牧舍饲养畜》政策措施,认真落实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把草山承包到村到组到户,划定界限,夯实了各级管护责任,规范了草地的保护和利用;第三,加大对饲草饲料的收贮利用。为鼓励养殖农户收贮利用好饲草饲料,可采取现金补贴的办法,购置铡草机、揉丝切碎机,既解决了封山禁牧,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形成 “增加粮食和饲草→舍饲养羊→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良性发展的路子,促进全镇饲草的加工利用。

(二)项目支撑建设工程。对畜牧业的支持服务体系应包括资金、技术、人才三个方面。在资金方面,要抢抓机遇,积极论证申报符合国家投资支持重点的项目,争取资金新建羊毛绒加工厂1处,扩大绿鑫草业公司和众联绒山羊养殖合作社规模,在草产品和畜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靠国家项目来带动草畜业发展的步伐;技术方面,要采取派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方法,聘请专家做决策及生产方面的顾问,用现代技术武装草畜业;在人才方面,要落实乡国家关于乡站“三定”的政策,解决乡村动物防疫人员的工资待遇,使他们能解除后顾之忧,积极投身到发展草畜事业中来。

(三)龙头企业建设工程。要向规模要效益。做大做强草畜产

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形成优势,增强竞争力,龙头企业建设具有关键性作用。从领导到群众要彻底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支持产业化就是支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形成谁能牵头就扶持谁的制度,真正从资金、土地、税收等各方面对龙头企业进行实实在在的扶持。目前,应大力扶持绿鑫草畜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众联绒山羊养殖场,扶持加工在草产品和畜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发挥带动作用。

草畜产业 篇3

近年来,传统牧区的青海省坚持生态优先,推行“以草定畜”,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其中,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的拉格日生态畜牧合作社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合作社围绕“以草定畜”进行的生产资料股份制改造、集约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保护了草原生态,也改变着当地的生产、生活,有诸多方面的启发意义。

推行“以草定畜”,开展生产资料股份制改造

拉格日村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同全国许多牧区一样,虽然早已施行禁牧政策,但长期在传统生产方式下,随着牧业人口增长,超载过牧带来的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呈现出“草原退化——牲畜无草可食——牧民无法养畜”的状况。截至2010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512元,是当时一个典型的重点贫困村。

改变困境,唯有彻底转变发展方式,从索取转向保护,保护生态、保护草原。建设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的核心就在于以草定畜,实现草畜平衡。草原有多大承载量,只能有多少牲畜。显然,达到这个目标,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可能做到,提高组织化程度成为必由之路。

2011年,抓住全省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契机,拉格日村二社原社长俄多组织全社36户(占全村总户数20.6%)217人(占全村总人数26.3%),成立了拉格日村专业合作社,生产资料包括0.6万亩夏季草场和74头牦牛。

当时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主要有股份制、联户制、代牧制、大户制四种形式。经过不断实践探索,最终股份制合作社成为全省的主推形式。这种股份制合作社,最大的特点是将“以草定畜”作为牧户入股的先决条件,由合作社前置落实禁牧和以草定畜制度。

2014年,泽库县委、县政府安排农牧科技局为拉格日村联点帮扶单位,局长周先加任村第一书记。“经过研究,局里决定对拉格日合作社进行全面的股份制改造,整合各类资源,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目标。”周先加说。

改造包括以牲畜土地折价入股、草场随畜计价流转、劳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等一系列内容。通过股份制改造,重点是把牧民的利益和合作社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

如何实现以草定畜?拉格日合作社按照“5亩草场承载一个羊单位,1头牛等于4只羊”的标准,只能以牧民现有草场以及这些草场上能承载的羊单位入股。多的羊可以卖掉赚钱,也可以赊给不够的牧民;贫困户通过整合扶贫资金统一购买小羊,由大家轮流放牧,下了羔羊后送给贫困户再入股。

具体而言,拉格日采取以现金、实物的方式入股,每股按500元折算。实物(牧畜、草场)评估折现后入股,其中详细列出了生产母羊、对牙牛等七种牧畜和一级草场、二级草场等四种草场的折现办法。改造后,合作社共有股份47634股,折现后为2381.7万元。

推动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化经营带来饲草丰收牛羊壮

实现以草定畜有什么好处,短期是否存在单个牧民收入下降的可能?“好处多得很!”周先加给笔者列举了十多条。除保护生态外,最大的优势是便于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

据俄多介绍,在组织架构上,合作社分为牦牛高效饲养及良种繁育组、藏羊高效饲养及良种繁育组、产业发展及商业营销组3个小组进行管理。在规模化草场上,将3984头牦牛分成20个牧业小组进行天然放牧,每个小组配若干名放牧员及挤奶员,他们是合作社社员,月工资1500元,放牧员都是个人报名后选出来的放牧能手;将920只生产母羊分为4个饲养小组进,配8名人员,按每只羊143元/年的标准支付薪酬,并按产羔率实行绩效管理,对饲养人员进行奖惩。

合作社的建立使政府整合资金项目扶持发展有了抓手。泽库县已投入各类产业扶持资金932.6万元,为拉格日合作社修建了半舍饲高效饲养基地两处,建高效保温畜棚0.48万平方米,并配备了喂饲通道、排污管道、活动场、青贮窖、储草棚、病畜隔离区、消毒室、消毒池等设施,极大改善了生产条件。

在草原部门指导下,合作社建成青干草种植基地1118亩,新增7000亩饲草基地,年可生产青干草280万公斤,解决了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饲草除自用外,剩余部分经深加工后销到其他合作社。合作社将牲畜集中后便于兽医部门进行疫病防控,他们还以合作社为载体推广良种繁育及科学高效饲养技术,试验示范了藏羊两年三胎繁育技术,牦牛一年一胎技术示范推广已全面展开。到2015年,合作社优良种畜比例达到70%,母畜比例达到65%,牛羊出栏率达到54%,分别比2011年提高15个、20个、15个百分点。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牧民养畜少了,增收的渠道多了

通过以草定畜,拉格日合作社近3年共减畜3332个羊单位,年均减畜1109个羊单位,实现草畜平衡面积8.1万亩。对草原索取少了,草原也给了合作社丰厚的回报。去年,该村天然草场产草量平均225.60公斤/亩,比2010年每亩增加21.4公斤,提高了10.5%;草场载畜量由10.76亩/羊单位调整到13.75亩/羊单位,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与此同时,通过合作社统一开展技术服务、统一组织牲畜周转、统一开展商品畜出售、统一组织饲草料地耕种,传统畜牧业正向以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为标志的现代畜牧业发展,生产能力显著提升。2015年,在牛羊存栏减少2090头(只)的情况下,全村共繁活仔畜2542头(只),比2010年多314头(只),出售牛羊1270头(只),比2010年增加510头(只),牧业纯收入207万元。

减少超载过牧、解决生态问题的另一个办法是“转移牧民”。拉格日合作社通过产业发展及商业营销组,将饲养及良种繁育组以外的219名劳动力,进行再培训重新按劳分工,从事出租车、推销畜产品及外出打工等。

陇西县发展草畜产业的思考 篇4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定西市中部, 渭河上游, 海拔1 612~2 798 m, 总面积2 408 m2。全县地形西北高、东南低, 构成南山、城川、北山三块条状狭长地带, 耕地面积118.57万亩, 人均占地2.73亩, 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2.8亩。地处中纬内陆, 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日照充足, 气候温和。年平均降水量445.8 mm, 蒸发量1 440mm。年平均日照时数2 292 h。

2 发展现状

截至2014年底, 全县畜禽饲养量达564.64万头 (只) , 其中基础母牛存栏3.5万头, 基础母羊存栏31万只。畜禽出栏350.29万头 (只) , 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56万t。草畜产业总产值达21.3亿元, 养殖业增加值达6.12亿元, 人均牧业收入1 696元。初步形成了千家万户适度规模养殖为基础, 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重点的草畜产业发展新格局。草畜产业已逐渐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力推手。

3 发展草畜产业的建议及对策

3.1 实施农牧互补, 加大规模养殖优势

近年来, 陇西县饲用玉米种植势头强劲, 广大农户种植热情高涨, 专业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进一步加快推进了全县草食畜牧业发展, 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目前, 陇西县天然草场留床面积62.86万亩;人工种草面积53.04万亩, 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每年在10万亩左右;以玉米为主的饲料作物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 年可产饲用秸秆约100万t, 各类饲草资源可以承载130万只羊。全县现有大型饲草料加工配送企业3家, 95%的规模养殖户掌握了青贮饲料的制作技术并运用于牲畜的饲养。同时, 陇西县抢抓政策机遇, 立足区域优势和资源条件, 突出陇中肉羊产业, 加快畜草产业发展步伐。

3.1.1 以科学谋划为引领, 明确发展方向。

依托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饲草资源, 县上明确提出了“市场引领、政府推动、培大扶小、组团发展”的总思路和“做强养殖、做大加工、搞活流通、确保安全”的总要求, 科学谋划畜草产业发展。结合《陇西县畜草产业发展规划 (2013-2020年) 》、《陇西县政府关于金融支持畜草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陇西县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强陇西县肉羊产业大县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法规, 制定出台了《陇西县人民政府关于金融支持畜草产业发展的意见》和《陇西县畜牧养殖设施产权登记办证办法》, 为全县畜草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明确了发展方向。

3.1.2 以规模养殖为带动, 扩充发展总量。

大力发展设施养殖, 以规模养殖带动千家万户分散养殖, 全县百只千只万只标准化养殖场发展迅速。今年以来, 共新建畜禽养殖场 (小区和大户) 97个, 其中万只肉羊养殖场5个、千只肉羊养殖场10个、规模肉羊养殖场70个、肉牛养殖场12个, 养殖大户77户、养殖小区20个。培育发展养殖专业村30个。新扶持规模养殖户3 816户, 新发展“1252”示范户3 000户, 引进基础母牛2 100头, 基础母羊16 200只, 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62个, 引进龙头企业5家。

3.1.3 以政策扶持为动力, 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把充足的资金投入作为产业发展的后劲, 通过财政贴息融资、整合项目筹资、加大招商引资、发动群众投资和信贷资金扶持, 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 着力解决畜草产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初步建立了以“财政资金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金融扶持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今年以来县财政专门列支800万元, 重点用于畜草产业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积极整合农业、林业、扶贫等行业项目资金1 500万元, 撬动民间资本1.75亿元, 投入畜草产业。目前, 已发放草食畜牧业贴息贷款350户5000万元, 近期将发放草食畜担保贷款4 000万元。

3.1.4 以饲草贮备为保障, 夯实发展基础。

按照“春抓种植、秋抓青贮、常年抓微贮”的思路, 在扩大饲草种植面积的同时, 充分借助全县全膜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的优势, 把玉米秸秆青贮作为推进畜草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施, 以规模肉羊养殖场为突破口, 采取“抓早抓实抓好”方式, 鼓励养殖户积极购置铡草机、揉丝机等大型饲草料加工机械, 积极推广全贮、袋贮等青贮技术, 全面指导养殖户开展玉米秸秆青贮。全县种植多年生牧草7万亩, 甜高梁1.2万亩, 玉米订单种植6万亩。新建青贮池6万m3, 累计达到56.23万m3, 投放青贮袋2 000条, 完成玉米秸秆青贮47.26万t, 微贮氨化8万t。全县秸秆转化率达到了48%, 为畜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1.5 以强化科技为支撑, 完善发展体系。

以“十百千万”服务活动为载体, 加强科技服务和培训指导, 建立起了技术人员联乡镇、联企业, 深入一线帮培训、帮技术、帮指导, 帮助养殖户促效益、促提升、促管理、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两联三帮四促服务机制, 形成了县、乡、村和养殖场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全面推行“改良品种+科学饲养+增收致富”的养殖模式, 为养殖户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共举办养殖培训班480期 (次) , 参加培训人员达30 000人 (次) , 帮助养殖户解难题3 600多件。同时,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的原则,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和畜禽养殖场防疫条件审核, 全县畜草产业发展的监管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3.2 提高畜产品安全, 加大畜牧产业化进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水平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人们越来越注重优质无公害的安全食品, 加入世贸组织后, 对畜产品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畜产品使用大量添加剂及部分违禁药品和抗生素, 其产品的出口受到了限制,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安全的情况。陇西县工业欠发达, 农业产值低, 农药使用量不大, 牛羊主要饲喂青贮牧草, 适当补饲麸皮、玉米、油渣等精料, 不使用各种添加剂, 2014年, 在碧岩镇建立药膳羊试验研究项目基地, 其畜产品肉嫩、口感好, 属于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总之, 在现有的规模养殖区的基础上, 进一步做大做强陇西县畜草产业, 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推动畜牧业快速发展, 具有很大的优势。

摘要:文章分析了陇西县自然条件、当前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提出了发展草畜产业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陇西,草畜产业,发展,思考

参考文献

泾源草畜产业气象服务研究论文 篇5

关键词:草畜产业;气象服务;现状;问题;对策

泾源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南端,地处六盘山东麓,属中温带半湿润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无霜期短,呈现出“春寒、夏凉、秋短、冬长”的特点,六盘山生态核心区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为草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泾源县聚焦产业优化升级,坚持生态优先、富民为本、绿色发展定位,草畜产业作为泾源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得到了很大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7年荣获“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为此,分析泾源县草畜产业气象服务需求,找出存在的问题,对气象服务草畜产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1草畜产业发展现状

泾源县总面积1131km2,耕地总面积3.86万hm2,85%为山地,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1.53万hm2,全县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留床面积稳定在1.33万hm2左右。2017年,全县种植青贮玉米3266.67hm2,全县安格斯肉牛存栏达2万头,肉牛饲养量达到16.7万头,其中存栏9.7万头,牧业收入达9亿元,牧业人均收入2173元。近年来,泾源县紧紧围绕“一特三高”(即特色农业和草畜产业高品质、高端市场、高效益)发展思路,不断完善“五位一体”(即培育壮大草畜产业的龙头企业、饲草种植加工、肉牛养殖基地、品种改良和防疫服务、产品销售市场五个体系)发展模式,走出了泾源特色的草畜产业发展路子,“泾源黄牛肉”获得国家地理著名商标。2017年泾源县被列入全国第一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

2草畜产业气象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草畜产业气象服务现状

为保障泾源县草畜产业健康发展,泾源县气象局积极响应,探索开展草畜产业特色气象服务,努力做好草动物产决策气象服务。期间,气象服务人员通过对畜牧专家、肉牛养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养牛大户等的走访和沟通,了解气象条件对泾源县草畜的主要影响及其需要的气象服务和服务产品,以此为依据,制定了《泾源县草畜产业周年气象服务方案》,围绕草畜产业发展提供气象服务,撰写的专题服务材料涵盖了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等牧草种植和肉牛养殖等环节。草畜产业管理部门、龙头企业及种养殖户利用气象信息合理安排草畜产业生产,防范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达到了趋利避害的作用。目前泾源县草畜专题气象服务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把相关部门、单位、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等手机录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重要天气预报,提示草畜产业管理部门及种养殖户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二是《草畜气象服务专题》材料通过书面、微信及电子邮件等方式发送至县领导、农牧局等草畜产业管理部门、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等;三是遇有重大紧急气象灾害,电话通知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有时当面向县领导汇报。

2.2草畜气象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泾源县草畜产业气象服务2017年开始开展,在气象服务的深度、内容以及形式上存在欠缺。一是观测资料时序短,对牧草生育期进程、肉牛饲养环境指标、病虫害和疫病发生情况持续监测欠缺;二是草畜产业气象服务范围窄、深度不够,草畜产业产品加工、存储、运输等环节未开展服务;三是草畜产业气象服务产品单一,对策建议科技含量较低,泾源县草畜产业气象专题服务正处于起步阶段,产品提供的气象信息基本以温、降水实况及预报为主,产品内容大多是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经验性评估,缺少关于牧草、肉牛科技气象服务指标的支撑;四是农业气象服务人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方面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对农业气象服务人员有针对性的培养,农业气象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必须进一步通过科研等方式提升草畜产业气象服务的能力,更精细、更深入的开展特色气象服务,以适应草畜产业快速发展的服务需求。

3对策及建议

3.1加大基层农业气象服务科研投入,提升基层气象服务科技含量

近年来,泾源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迅速,现有的气象服务产品无法满足特色农业产业对气象服务日益提高的需求,因此,建议对基层台站农业气象技术培训及农业气象科研项目等方面应给予优先考虑,鼓励基层农业气象服务人员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提升基层台站农业气象服务人员服务水平,提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

3.2气象服务融入地方特色产业,促进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要紧跟特色产业服务需求,把专业专题气象服务融入到地方政府重大特色产业项目中,争取地方投入和支持,促进特色产业气象服务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同时围绕特色产业的需求,与当地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发挥气象科技优势,打造特色产业气象服务品牌,以精准的气象服务,促进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3.3建立健全气象服务动态评估机制,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效益

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主要是“公司+农户”或者“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完善对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气象服务定期回访机制、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机制等机制建设,及时了解和掌握特色产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根据掌握的需求、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改进或调整服务方案、服务方式及方法,能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效益。

4结语

浅析康县草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6

1.1 饲草资源利用情况

1.1.1 自然草场资源利用情况

全县有自然草场面积183.5万亩, 其中可利用的草场面积约50万亩, 年产可食牧草99610万斤, 载畜量可达22.14万个羊单位。近年来由于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部分自然草场被退化或荒废, 可被利用的草场面积约有一半, 即自然饲草利用率约达50%。

1.1.2 秸秆料资源利用情况

全县秸秆资源有10余种, 主要是小麦秸、玉米秸、荞麦秸、洋芋秸及其糠衣等, 按2008年粮食总产推算, 粮草比按1:1.5计, 利用率按60%计, 年产可利用秸衣5500万kg, 养畜2.5万个羊单位, 秸秆是我县养殖业的主要基础之一, 利用率约达60%左右。

1.1.3 果蔬、藤蔓、树叶、田间杂草资源利用情况

本类草料主要有洋芋秧、瓜秧、果蔬次品和田间杂草、果树叶等, 是养殖业季节性主要饲草料来源之一, 全县估算可产饲草料360万kg, 载畜0.68万个羊单位, 利用率达80%以上。

1.1.4 人工种草情况

近年来以扶贫开发, 整村推进, 退耕还林还草, 规模养殖项目为依托, 大力发展人工种草, 先后引进紫花苜蓿、红豆草、毛苕子、小冠花、白三叶、菊苣、鲁梅克斯、亚州速生高蛋白等当年生和多年生优质牧草11个品种, 年种植牧草面积达1万亩以上, 年产鲜草600万kg, 可载畜2.67万个羊单位, 利用率达90%以上。

1.1.5 饲料资源利用情况

饲料资源主要有玉米、豆类、马铃薯、麸皮、酒、醋、酱、豆腐等糟渣, 全县饲料用粮约占年粮食总产量的9%左右, 约560万kg, 年产糠麸, 糟渣200万kg。

1.2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多年来通过推广五良 (良种、良舍、良法、良医、良料) 配套技术落实部门帮扶, 扶贫整村推进, 新农村建设试点, 三池一改等政策措施, 有效地改善了畜禽的饲养环境条件。据不完全统计, 全县累计改建、新建圈舍12000余间, 约占圈舍总数的25%左右。项目扶持和农户自购粉碎机、粉草机、铡草机等饲草料加工设备1500余台套, 基本上保证了规模养殖户的饲料初级加工需要。

1.3 畜禽饲养情况

2008年底, 全县畜禽总量达到11759万头只, 年未存栏牛2.97万头, 羊1.6万只, 猪5.13万头, 禽29.47万只, 年内出栏牛0.44万头, 羊1.85万只, 猪5万头, 禽71.08万只, 肉类总产量6314t, 鲜蛋总量3050t, 牧业总产值8850万元, 商品产值6370万元, 牧业人均纯收入394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926元的20.5%

2 发展的措施

2.1 政府高度重视、部门主动配合、群众积极参与

在发展草畜产业上, 政府把发展草畜产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构筑农村产业支柱来抓, 宣传引导农户发展草畜产业, 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全县草畜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对草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2.2 配套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 促进了草畜产业的发展

主要政策措施有:一是制定部门帮扶, 科技进村入户, 项目帮扶, 整村推进;二是落实优惠扶持政策, 对建圈, 购进种畜和种草草籽上等给予扶持;三是落实国家母猪补贴和保险政策;四是对规模养殖户在项目列项、资金扶持上给予优惠政策,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全县规模养殖的发展, 目前已发展各类规模养殖户4300户规模养殖村12个, 成为全县养殖业的典范。

2.3 确立了符合我县实际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模式

在发展养殖业中, 我们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 以尊重群众意愿为基础, 以资源为依托, 以科技为支撑, 突出发展牛羊草食畜, 大力发展生态放养鸡, 稳步发展养猪业的指导思想和推广小群体、大规模、千家万户都饲养的养殖模式。培育发展了一批养殖科技示范户、示范村, 并在这些示范户、村的带动下转变养殖方式, 提升了全县科学养畜养禽的水平, 如碾坝乡青岗坝、崔家湾村, 岸门口镇许家河村等家家户户种草养畜禽, 又如扶持兴建的“兴旺仔猪繁育场”, 现存栏母猪216头, 预计2009年年收入在70万元左右;“兴康养殖场”现存栏母猪45头, 育肥猪112头年收入可达40万元;“兴元养猪场”现存栏母猪40头, 育肥猪208头, 年创收入60万元左右。

3 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1 畜禽发展总量不足

从全县历年养殖畜禽总量客观分析饲养总量没有大的突破, 除养鸡总量有较大发展, 养猪基本持平外, 养牛总量逐年下滑, 养羊总量也在3万只在左右徘徊, 从农户养殖微观分析, 农户养殖类型多、数量小、专业化生产程度不高。全县畜禽养殖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批量和规模生产, 产业化程度不高。

3.2 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

全县虽然饲草资源丰富, 但分布不均、品质不一、利用率不高, 形成了高山边远资源浪费, 而河边邻近资源过载和欠缺, 现有饲草资源不能发挥正常的生产力;秸杆转化利用率低, 草食畜扩量进度慢, 草畜发展不平衡;人工种草以零星远山耕地为主, 管理粗放, 利用率不高, 还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饲草加工机械不足, 秸杆氨化等成本过高, 制约了秸秆饲草加工转化, 浪费了资源。

3.3 资金保障措施欠缺

一是在发展农户规模养殖上, 由于农户缺乏资金, 主要靠国家投资扶持, 而国家投资也有限, 往住是农户建了圈就没钱购种畜, 购了种畜又没了饲养费用, 使想发展规模养殖的农户有愿望而不敢为。二是在已发展起来的规模村、规模户中, 由于后续投入不够, 部分规模户成为一过性规模, 今年发展明年停止, 新建的圈舍闲置无畜, 缺乏可持继发展资金保障机制。

3.4 受客观因素影响

一是实施国家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政策, 耕种土地面积大量减少, 放牧草场面积减少, 使之以养役用牛为主的养牛业逐年下滑, 养羊业发展缓慢。二是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 减少了本地养殖业劳工人员, 部分农户家庭放弃畜禽养殖。三是“5.12”地震后, 全县农村都在政府领导下开展灾后重建, 部分村民忙于建房, 顾及不了养殖业, 加之灾后养殖业基础设施受损, 还未顾及恢复修建, 使之部分农户成了养殖空白户。

3.5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产业链条短

目前我县没有一家草畜产业龙头企业, 科技养殖示范户、专业村培育速度慢, 程度低, 示范带动作用不强。草畜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阶段, 产业链条短, 抗风险能力弱。

3.6 乡、村级服务体系不够稳定

全县21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多数无房或危房不能正常开展工作, 村级防疫员报酬低, 工作量大, 人员队伍不稳定。

4 对策与建议

坚持“发展规模化养殖, 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 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发展方向, 抓好肉牛瘦肉猪、生态鸡、肉羊四大主导产业, 人工种草基地建设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饲草料生产体系、市场流通体系和龙头企业建设, 进一步创新机制、理清思路、搞好规划布局、强化措施, 坚持扩张总量和提高质量, 提升效益并重, 到“十一五”末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0245万元, 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0%以上, 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524元。具体应落实好六项措施:

4.1 制定和落实好草畜产业开发扶持政策

4.1.1 进一步落实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畜牧业优惠政策

按照谁开发、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 鼓励大户租赁、承包、开发荒地, 集中连片种植优质牧草, 对种草大户除享受扶持政策外, 可以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扶持发展;搞好规模养殖村场 (户) 在建设过程中用地、用料、用电和资金方面的协调服务。4.1.2建立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发展靠项目、建设靠资金, 要通过多方争取项目, 多渠道增加投入, 通过招商引资及项目拉动, 启动农户自筹资金, 多种方式运行, 促进草畜产业发展, 并采取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措施, 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4.2 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按照“建立产业龙头抓重点, 基地建设抓规模, 主导产品抓特色, 利益联结抓机制, 经合组织抓强化, 最终产品抓品牌”的思路, 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一是以发展科技养殖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镇和专业户、专业村为重点, 培育龙头和基地。二是在牛羊猪鸡四个主导产业上各建立一个龙头企业和5个以上养殖协会、专业合作社。通过建规模、建龙头、兴加工、活流通、创品牌, 主要产品实行“一注册三认证”措施, 扩充总量、提高质量和提高畜产品附加值, 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4.3 加强饲草料生产体系建设

重点是推广人工种草, 扩大种草面积, 调整玉米种植结构, 发展饲用玉米, 大力推广青贮氨化技术, 搞好农作物秸杆及农副产品等饲料资源的循环利用, 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业, 大力推广配混合饲料, 搞好草地改良和天然草场保护。

4.4 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在基础设施、人才培训、服务手段、服务职能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组织好重大技术的实施, 按大村2人, 小村1人的要求配齐村级防疫员, 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建立畜牧产业信息网络, 对县内外畜牧业生产、市场、价格、资源、政策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 为政府决策及养殖户提供信息, 同时, 向外推介本地畜产品, 促进“订单畜牧业”的发展。三是加强流通体系建设, 重点抓好周家坝、平洛、长坝、城关、碾坝、云台、大南峪、大堡、岸门口、两河、阳坝11个活畜禽及畜禽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和中介组织、贩运户的发展。四是进一步提升畜牧兽医管理职能和技术服务职能, 以设施技术为基础、良种技术为核心、饲草料技术为支撑、疫病防治技术为保障, 大力开展科技推广、科技培训, 送科技下乡进村入户, 推广健康养殖、规模养殖等。五是进一步强化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工作, 加快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市场准入建设步伐。

4.5 进一步加快畜禽品种改良

采取政府投入、项目投入、农户自筹、独资合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 引进良种畜禽, 开展良种畜禽繁育, 推广改良工作, 逐步建立和完善牛、羊、猪、鸡四大主导畜禽的繁育体系。

4.6 加强组织领导

陇中干旱地区草畜产业的发展途径 篇7

关键词:干旱地区,草畜产业,保护建设,措施建议

一、陇中干旱区草地在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 是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措施。而草地又是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绿色屏障。它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改良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保护和建设草地是改善生态环境, 减少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问题, 将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草地是国家的重要资源, 是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 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它对改善生态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 保护人类生存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草地畜牧业发展, 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及未来食物安全性, 促进民族团结、经济繁荣,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再造秀美山川, 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意义。

二、陇中干旱区草地牧业的优势及挑战

陇中地区草地牧业在规模和经营方式上兼有农业和牧区的双重角色, 吸收了二者的有益特点。

㈠优势条件

第一, 饲草饲料资源比较丰富。本区分布有零星的可牧草地。同时种植业也给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粗精饲料, 打好了畜禽正常生产的物质基础。

第二, 畜禽养殖基础和规模经营基础好。本区畜牧业较发达, 具有发展高效畜牧业的潜力。例如本区有良种场4个, 特种养殖场2个, 还有几个奶牛饲养场。

第三, 易地育肥畜种资源丰富。本区部分区域邻近牧区, 可利用牧区架子畜进行易地育肥, 短期强度育肥和易地育肥畜禽资源广泛, 具有较强的再生产能力和提供后备畜禽能力。各级政府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扶持农区草地牧业制度, 重点发展生产效益较高的畜牧业, 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和流通市场的建立, 畜禽存栏周期缩短半年到意念, 养殖效益提高15%, 规模也有所增大。

㈡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规模经营和易地育肥规模小。农区草地牧业的生态特征有利于易地养殖和开展易地育肥生产, 但畜禽养殖场的效益因管理、经营方式和市场建设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求而维持现有规模和扩大再生产, 未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和技术推广作用。本区缺少有带头作用的“公司+农户”及“示范户+农户”的社会化分工协作的规模养殖实体, 地区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 饲料加工和利用手段落后。表现在青干草加工量小, 农作物秸秆加工技术水平低和日粮有效平衡性差等方面。青贮和青干草贮备不足导致枯草季节畜禽粗饲料质量下降幅度过大。农作物秸秆 (玉米秆、高梁秸秆等) 的氨化、碱化、微贮等在农区畜牧业之中得到较大规模的应用, 但在农区草地牧业区因群众接受能力低, 原料涨价等原因而没有系统地开展起来。饲料补饲量小, 而且各类营养素达不到生长发育和生产需要, 致使畜禽生长怠慢, 存栏期延长。

三、草地在生态建设中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实施封山禁牧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绿色经济强省的重大战略部署, 在全省生态环境建设中规模的总体布局下, 以保护改善草地生态环境, 恢复和扩大草地植被, 节制水土流失,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实现以持续发展为目的, 以草地退化严重的区域为治理重点, 依法制草, 依靠科技, 增加投入, 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分析和解决草地生态环境的矛盾和问题, 从整体上节制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建立起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良性生态系统, 促进草地生态疚,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保护与建设原则

坚持与封山禁牧, 建立绿色经济强省的目标紧密结合, 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 不断扩大社会效益、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坚持保护、治理、建设、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以保护为主,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与农民的致富相结合, 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在保护好草地生态环境的同时, 开展种草养畜, 发展草地畜牧业,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使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五、陇中干旱区草畜产业的高效发展建议

一是采用现代化科技, 扩大应用国内外先进的草地建设管理配套技术。在草地保护和建设中, 以科技为导向, 大力推广应用实用的科技成果, 提高草地建设的科技含量的管理水平, 发挥草地综合效益, 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确保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增加。重视和积极推进实用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和生物技术在草地生态建设中的应用。加快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改造传统落后的草地牧业的步伐。二是巩固已建人工草地, 要管好、用好、认真解决草地再投入, 使土地养分能良好性循环, 延续草地后劲, 巩固建设成果, 保证草地质量, 使草地永久利用, 发挥长期效益。三是提高农作物秸秆饲用率和秸秆质量。对本县农作物秸秆的测定表明, 农作物收获期茎秆仍较嫩绿的品种如玉米和高梁的秸秆可通过青饲青贮将80%以上的予以利用, 且营养价值明显优于麦秸, 如粗蛋白含量比麦秸高5.37个百分点, 畜禽采食量增加, 增重速度提高, 麦秸等向纤维粗饲料的利用率提高50%以上, 不仅有利于体现畜牧业规模, 而且要体现高效牧业的质量。四是提高全价饲料应用水平。农区草地牧业具有“以草定畜”的特征, 精饲料补加量很小, 土壤和牧草中某些微量元素缺少必然体现在畜产方面。因此在提高日粮营养全价性方面除考虑蛋白比外, 重点突出微量元素添加剂的应用水平, 提高畜禽生产能力和畜产品质量。五是向集约化规模过渡, 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当代畜牧业已逐渐步入区域性分工、阶段饲养和集中育肥提高的阶段, 传统的畜牧业及单一性养殖方式由于产出率低, 饲养周期长, 现代养殖技术难以全面应用于生产, 已不再完全适应于国情发展的需要。许多成功应用综合养殖技术的样板表明, 在农区草地牧业发展规模养殖和集约化养殖有很强的技术领先性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这就是发展“公司+农户”的规模养殖方式, 这种规模养殖有利于现代高效养殖技术体系的全面应用, 并充分发挥了分散型养殖业者粗饲料资源丰富、规模化养殖技术领先、高精饲料短期快育的特点。

六、小结

草畜产业 篇8

1.1 草畜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民和县草畜产业已有了长足发展, 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科技应用不断增加,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已成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畜牧业在生产方式转变中稳步发展, 到2009年末, 民和县草食畜饲养量达到56.72万头 (只) , 存栏、出栏量分别达到27.41万头 (只) 和25.6万头 (只) ;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3 150 t、1 770 t、 11 900 t, 畜牧业产值达到3.1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0.3%。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750元, 畜牧业人均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3%, 草畜产业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1.2 畜禽良种引进改良工作实效突出

通过良种工程等项目的带动, 每年引进良种奶牛、肉牛冻精1万多只, 杂交改良授配母牛8 600多头。肉羊杂交改良工作效果明显, 自2003年以来, 通过引进无角陶赛特改良小尾寒羊及当地绵羊杂交改良取得了实效, 为全县大力发展优质肉羊生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 全县小尾寒羊饲养量达到养羊总数的70%以上, 牛、羊、猪良种化程度达到60%以上。

1.3 规模化养殖效益明显

近年来, 民和县以扩大规模养殖为重点, 以“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 突出养殖小区建设, 促进家庭分散养殖向规模小区的养殖模式推进。采取“政策引导、项目带动、资金扶持、部门帮扶、畜种改良、科技服务”等手段, 建立了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大户。

1.4 科学养畜水平逐年提高, 传统养殖观念有所转变

养殖观念的转变, 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近年来, 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中, 民和县委、县政府把草畜产业的发展放到了重要地位, 出台了《实施农畜联动、草畜结合工程打造农区畜牧业强县的决定》, 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草畜产业, 使草畜产业得到了有效发展。特别是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畜牧科技宣传、宣讲、培训, 有效提高了广大养殖户科技水平, 使其养殖观念得到了根本转变, 涌现出了一批专业村、专业户, 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走上了养殖致富的道路。

1.5 动物疫病防治体系逐步健全

防疫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为草畜产业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多年来, 在国家、青海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加大了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也对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加大了投入力度, 解决了村级防疫员报酬问题。动物防疫体系逐步完善, 为草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 制约因素

民和县的草畜产业已形成了良好的态势, 但仍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从整体上分析, 民和县草畜产业的发展、社会效应还不够明显, 与大农业生态没有有机结合, 整体生产效益还不够突出。具体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民和县有耕地面积4.27×104 hm2, 年生产各类农作物秸秆近110万吨, 用于畜牧业生产的仅60%左右, 全县11×104 hm2草场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饲草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二是科技应用的整体水平不高, 大部分农户处于分散经营的格局, 科技应用程度差异大, 总体养殖水平低, 整体效益不高。三是按照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的具体要求相比, 绝大部分养殖户都以庭院养殖为主, 存在环境卫生较差、粪便处理不当等问题。四是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畜产品的利用、增值和市场占有率低, 一直处于原料出售者的地位, 缺少品牌,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五是缺少资金和项目的带动, 后劲发展不足。

3 发展措施

3.1 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努力营造发展环境

紧抓退耕还草、养殖小区建设、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利机遇, 加大项目的争取引进力度, 通过项目建设推动民和县草畜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 进一步营造发展环境, 继续坚持对养殖小区、科技示范点、专业大户的资金扶持, 通过部门帮扶、优惠划拨土地、无偿技术服务等各项优惠政策, 积极创造宽松条件, 拓宽招商引资渠道, 进一步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

3.2 高起点创办草畜产业龙头企业

创办草畜产业龙头企业, 不仅是发展的草畜产业当务之急, 而且是民和县草畜产业走出县外、挤身省内外市场的出路所在, 兴办龙头企业, 要选择市场竞争力强、导向性强、辐射力强的加工项目。采取集体、个人相结合的办法, 从政策上给予优待, 资金上给予扶持, 同时结合民和县资源丰富、资金紧缺的实际, 积极采取合资、独资、挂牌经营等灵活措施, 吸引外资在民和县兴办企业。兴办企业要注意采用先进生产工艺, 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 积极抢占市场制高点。大力发展草畜产业一体化, 开拓市场, 引导生产, 深化加工, 做好服务的综合能力, 围绕“建好一个龙头、开发一项产品、致富一方群众”的目标, 发展草畜产业一体化。重点是发展龙头企业, 采取各种措施, 发展能带动一乡、一片畜草产业的加工、经营、技术服务等经济合作组织, 采用新工艺、新技术, 不断提高质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 组织农户有目的、有方向地发展生产。

3.3 抓好品种改良工作, 提高草畜产业效益

完善全县18个人工授精点的服务功能, 扩大服务范围, 大力推行奶牛冻精配种力度和肉羊人工授精杂交改良。川水沟岔乡镇, 重点扶持良种奶牛的发展;脑山和半浅半脑乡镇, 大力推广德国黄牛、皮埃蒙特、西门塔尔等肉牛品种;浅山乡镇加大肉羊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力度;在古鄯、峡门、总堡、隆治、新民、中川、官亭等乡镇建立以长白猪、约克夏猪为主的优良仔猪繁育基地, 实现仔猪供应自给。加大人工改良力度, 使畜禽良种改良工作走上科学和全面普及的道路, 全面提升本县的畜禽良种水平。

3.4 以产业化为先导, 积极推进养殖小区建设

建立产业化生产, 就必须走养殖小区建设的道路, 通过建立养殖小区, 带动规模养殖发展。发展草畜产业化生产要遵循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形成生产规模的原则,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按照小区建设标准, 采用“畜—草—沼—肥” 相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 在中介组织的运作下建立养殖小区。把养殖小区建设、发展规模养殖工作做为重点来抓, 逐步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3.5 优化畜群结构, 加大调整力度

固原市草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9

关键词:固原市,草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固原市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 简称宁夏) 南部山区,地域辽阔,绿色无污染,草畜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得到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加之宁夏“清真”品牌效应,2006 年固原市被确定为六盘山肉牛产业核心区,启动实施了肉牛产业项目,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了以肉牛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发展步伐。固原市以黄牛冷配改良和饲草料加工调制为切入点,全力推进草畜产业扩量、提质、增效。为此,分析固原市草畜产业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对草畜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固原市草畜产业发展现状

1. 1 以肉牛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健康发展

固原市现有农户28. 15 万户,其中养牛户18. 45 万户,占总农户的65. 54% 。黄牛冷配改良点302 个,肉牛饲养量86 万头,其中存栏54. 00 万头( 基础母牛存栏26. 32 万头,占存栏牛48. 74% ) ,出栏32. 00 万头。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面积( 留床) 达到20. 00 万hm2,种植地膜玉米5. 71 万hm2,种植禾草6. 67 万hm2。共建暖棚牛舍94 256 座( 467.54 万m2) ,“三贮一化”池14 658 座( 20.96 万m3) ,投放铡草机61 023 台。

1. 2 肉牛养殖水平和良种化程度显著提高

固原市的黄牛冷配改良从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示范推广,先后引进“秦川牛”、“短角牛”、“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夏洛莱牛”、“皮尔蒙特牛”、“安哥斯牛”等国内外优良肉牛品种改良当地黄牛,冷配母牛由1978 年的25 头发展到2012 年的13 万头。1978—2012 年,固原市累计完成黄牛冷配改良106 万头,繁殖成活良种犊牛90 万头,肉牛良种率达到82% 。其中泾源县是宁夏确定的宁夏六盘山肉牛养殖核心区,已初步形成了养殖规模化、饲养标准化、品种良种化、结构合理化、饲草多元化、营销市场化、生产品牌化、服务科技化的“泾源肉牛养殖模式”。目前,泾源县已建成千头肉牛养殖场2 个,百头肉牛养殖场24 个,10 头以上养殖专业户1 220 户。

1. 3 产品营销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固原市有草产品加工企业3 家,主要加工苜蓿草,生产的草产品主要包括草捆、草粉、草颗粒等,年加工能力近25 万t,产品远销区内外并出口日韩等国。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肉类加工企业3 家,年加工能力4 万t,产品销往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西安市等大中城市并出口中东伊斯兰国家。宁夏六盘山、单家集、三营镇、古城镇等活畜交易市场已成为宁南山区乃至陕甘宁地区活畜交易集散地。

1. 4 合作组织引领,肉牛养殖示范村建设和发展的“石羊模式”基本形成

2007 年以来,固原市原州区石羊村在富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下,按照“合作社+ 基地+ 养殖户”运作模式,实行合作社总体管理,饲草集中配送,农户分散养殖,统一购牛,统一技术,统一销售,为养殖户提供一体化服务,走科学化饲养、规范化管理、合作化经营、市场化销售的养牛发展之路。目前,合作社已吸纳农户198 户,存栏肉牛2 970 头( 其中基础母牛1 100 头) ,户均存栏牛15 头。

2 存在的问题

2. 1 养殖基础设施薄弱,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目前,固原市养殖户中有暖棚牛舍的占57. 3% ,有“三贮一化池”的占8. 9% ,有铡草机的占37. 1% 。距户均一座棚、一座青贮池和一台铡草机的目标相差甚远。

2. 2 科学化饲养水平不高

固原市肉牛养殖整体规模小、效益低,大部分养殖户以散养为主,沿用传统的饲喂方式,饲草料单一,良种得不到良饲,科技意识和商品意识淡薄,饲养管理粗放,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水平不高,饲养周期长,产出率低。

2. 3 饲草资源浪费,转化利用有限

优质牧草紫花苜蓿收割时间短且集中,每茬收割时间都在初花期( 约7 ~ 15 d) ,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程度低,大面积的优质牧草不能及时收割、贮存。部分交通不便地区和生态移民村大量的苜蓿无人管理,无力收割,甚至荒弃,造成严重饲草浪费。

2. 4 基础母牛流失,发展后劲不足

母牛饲养周期长,成本高,利润低,甚至亏本饲养。母牛饲养群体大多为农村散养户,经济基础薄弱,所产犊牛无力扩繁提前出售,收入有时不抵饲养成本。由于牛源紧缺,部分规模养殖场( 企业) 将良种基础母牛育肥后直接送进屠宰场,“杀青弑母”现象频发。

2. 5 市场流通不畅,龙头带动不强

固原市的草畜畜产品仅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产业链短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3发展对策及建议

3.1转变养殖方式

固原市草畜饲养应该尽快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养殖转变; 由人畜混居向园区型饲养转变; 由粗饲向精饲转变; 由无品牌向树品牌转变。鼓励引导农户依托龙头企业,统一养殖品种,统一养殖标准,走品牌养殖之路。

3. 2 突破“两大瓶颈”

一是解决发展资金问题。整合现有资金,对扶贫整村推进、生态移民搬迁、科技项目等资金进行整合,重点向草畜产业建设倾斜;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二是培育壮大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立足产业生产实际,通过政策扶持、协调资金、搞好服务等措施,采取一厂一策的办法,重点扶持已建成的草畜产业龙头企,大胆引进国内外知名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建立规范的畜禽交易市场,培育营销大户,构建营销网络,拓宽外销渠道,促进草畜产业快速发展。

3. 3 打好“三个基础”

一是着力加大良种基础母牛保护力度。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强基础母牛保护和扩繁,建立稳固的优良基础母牛群,完善良种能繁母牛补贴政策和机制。二是着力夯实多元化饲草基地建设保障程度。稳定20 万hm2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优化品种,提高单产,确保牧草的品种质量,推动牧草产业向商品化方向发展; 引进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高产青贮玉米新品种,优化种植结构,加大种植面积; 保持以甜高粱、大燕麦为主的1 年生禾草种植面积6. 67 万hm2,并有效利用其他农作物秸秆、山野草和林间草,实现多元化饲草种植和多样化饲草有效供给。三是着力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度。加大对肉牛科技示范村黄牛冷配改良点、暖棚牛舍、“三贮一化”池、铡草机、割草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饲养条件,夯实饲养基础,

3. 4 主推“三项技术”

一是黄牛冷配改良技术,加快肉牛良种化进程。二是饲草加工调制技术。实行行政和业务双轨责任制,真正做到“政府部门保数量,业务部门保质量”。着力加大全株玉米青贮、秸秆黄贮及饲草包膜青贮技术推广力度,基本实现饲草由地上堆放变为地下贮化。三是标准化饲养技术。充分利用当地饲草料资源,对基础母牛和育肥牛实行分群饲养,推广快速短期育肥技术,提高出栏率和胴体重; 加强良种能繁母牛饲养管理,提高受胎率和繁殖成活率; 针对当地部分微量元素缺乏,配发饲料舔砖和微量元素添加剂,避免和减少因代谢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3. 5 落实“四项措施”

正宁县草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10

1 草畜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正宁县抢抓国家扶持畜牧业的政策机遇, 坚持以舍饲圈养为基础, 以林缘乡镇为重点, 以生态循环为方向, 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牵动, 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 大力扶持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规模养殖户和家庭牧场, 真正使养殖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短、平、快产业。

2014年, 全县新建标准化养殖场 (小区) 25个 (其中肉绒羊15个) , 黄牛冻配0.75万头, 新增规模养殖户420户, 种植紫花苜蓿1.2万亩, 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74%。目前, 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3.9万头 (存栏量2.68万头) , 肉绒羊饲养量达到6.9万只 (存栏量4.68万只) , 猪饲养量达到25.9万头 (存栏量13.6万头) , 鸡饲养量达到46万只, 肉、蛋、奶总产量1.68万t, 青贮氨化17万t, 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5亿元, 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680元。全县动物群体免疫密度常年达到90%以上, 应免畜禽和规模养殖场 (户) 免疫密度达到100%, 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了70%以上, 耳标佩带率达到99%以上。动物及其产品检疫率不断提高, 并且保持了全县境内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良好局面。

2 工作对策

2.1 加强组织领导, 着力健全应急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政府领导、部门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 严格执行“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防疫工作机制, 建立县、乡镇重大动物疫病防制指挥部, 落实了具体工作人员和专门的办公地点, 实行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牵头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有关部门协同抓的工作机制。制定和完善了《正宁县草原灾害应急预案》《正宁县草原虫灾防治应急预案》《正宁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明确和细化了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 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保证了在发生草原灾害和重大动物疫病时, 相关部门能在最短时间内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工作。县政府将草原灾害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相关部门及各乡镇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 实行部门“一把手”负责制, 严格追究因失职渎职造成灾害及疫情发生、流行和扩散的责任, 增强各级各部门抓好草原灾害和动物防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县、乡镇、村均落实了专人负责草原及重大动物疫病信息的收集、上报工作, 对部分草原发生的虫害和鼠害及时进行了扑灭, 对不明死畜 (禽) 及可疑病畜 (禽) 及时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2.2 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和动物防疫责任制

县政府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相关部门及各乡镇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 实行了“责任追究制”, 严格追究因失职渎职造成疫情发生、流行和扩散的责任, 增强了各级各部门抓好动物防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按照“政府部门保密度, 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工作机制, 县政府与县畜牧兽医局、各乡镇分别签订了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书;县畜牧兽医局与各乡镇兽医站、乡镇兽医站与村级防疫员分别签订了2014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 形成了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2.3 加大防疫投入力度, 提升防疫工作能力

加大了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基础建设投入力度。依托和利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 加强了对各乡镇场畜牧兽医站软硬件建设和巩固完善工作。从2008年起, 有步骤、有计划、分批次地对全县10个乡镇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新建和设备更新, 累计投入资金306.99万余元, 其中乡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262.99万元 (新建兽医站7座, 改造维修兽医站3座) , 投资44万元新建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一处, 另外, 还完成了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化验室建设及仪器设备采购。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设备的改善, 为干部职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稳定了基层动物防疫队伍, 有力促进了动物防疫各项工作的开展。

2.4 加强防疫物资贮备, 着力增加经费投入

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 县财政多方筹措资金, 每年投入20万元以上动物疫病防疫经费, 重点解决疫苗购进、布病防控、无害化处理等费用, 并按照上级有关政策, 对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全部实行免费注射, 并由县财政解决防疫人员的部分劳务费用。建立了强制免疫应急反应补偿机制, 对确因疫苗注射造成动物发病或死亡的, 由县财政按照相关规定予以解决养殖户的经济补偿。立足“抗大疫、防大疫”的工作思路, 县财政划拨专项经费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质进行贮备, 常年购置和库存应急防疫各类疫苗30万头份, 消毒药品0.5 t, 购买贮备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专用防护物品、机械消毒器具等, 确保了重大动物疫情能及时有效处置。对各乡镇防疫冷藏设施进行了有计划的维修和更换, 严格按规定运输、贮藏和使用疫苗, 确保疫苗合格、免疫有效。

2.5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提高业务服务水平

正宁县大力宣传动物防疫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利用“科技文化三下乡”、集市日、双联活动等节日或场所, 通过电视、广播、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单等方式, 大力进行宣传, 使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在正宁县各地深入人心, 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据统计, 全县2014年共组织了2次大型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 发放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肉食品安全宣传材料1.3万余份, 提供广大群众咨询服务1万余人 (次) , 出动宣传车18辆 (次) , 悬挂宣传标语30余条。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村级防疫员等人员参加了市、县举办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行政执法、畜牧科技、业务技能提高型培训班若干期, 参加人数达500人次。全县累计投入畜牧业科技宣传培训经费3万余元。通过科技培训, 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正宁县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技能, 确保了正宁县动物防疫顺利开展。同时, 增强了养殖户自觉防疫的意识, 为实现群防群控防疫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6 加强档案管理规范, 按规完成防疫任务

认真做好了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 从草原承包、养殖场规划、黄牛冻配改良、牲畜普查登记等基础性档案做起, 对草原监理、动物防疫、免疫标识佩带、疫情监测、检疫监督等各方面情况全程档案化管理, 逐步实现档案管理微机化, 为正宁县草畜产业发展及动物防疫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并对动物防疫工作提出了“五化”标准 (业务办理网络化、动物标识追溯化、防疫管理痕迹化、责任追究明晰化、疫情评估常态化) , 对动物防疫、监督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进一步健全了动物防疫责任制度, 对按时按规完成防疫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2.7 加强机关管理, 机关作风出新效

为进一步整顿机关作风, 强化责任意识, 杜绝差错事故, 提升机关效能, 规范公务接待制度, 实施了正宁县畜牧兽医局岗位责任追究办法, 出台了正宁县畜牧兽医局公务接待管理制度, 率先在全县100多个事业单位中推出了指纹考核制度, 规范了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流程。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的措施, 正宁县畜牧兽医局连续两年在年终综合考核中, 荣列全县100多个事业单位之首, 被县委、县政府评选为优秀单位、优秀班子。

上一篇:RGV系统设计与应用下一篇:媒介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