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产业(共12篇)
猪肉产业 篇1
摘要:中国猪肉产品的安全状况是令人担忧的, 导致这种状况的基本因素是生猪产业集中度低、监管成本高, 为此需要对生猪产业链进行有效整合, 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本文在阐述我国生猪产业链情况, 分析其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产业链整合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猪肉,生猪,食品安全,产业链
一、猪肉产品安全与产业集中度
1、猪肉产品安全状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及消费国, 中国的猪肉质量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 在全球化的今天, 猪肉的质量安全不仅事关国内的消费, 也对中国生猪产品的国际贸易具有严重影响。然而, 众所周知, 我国猪肉的质量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猪肉安全事件频频出现。导致猪肉安全问题的因素很多, 其中有些是生产、经营者无法控制的客观因素, 比如环节污染、天然有毒物、化学物残留 (农药、兽药、重金属等) 。而更多猪肉质量安全问题则是生产、经营者人为造成的, 包括注水肉、病死猪肉、泔水喂猪、“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添加。
不久前被央视曝光的“瘦肉精”案件令各界震惊不已。“瘦肉精”过关斩将, 通过饲养、运输、屠宰、销售等层层关卡, 从河南的猪场顺利抵达江苏的餐桌;甚至能通过中国肉类加工第一品牌——双汇集团的“十八道检验”。
事实上, 在猪肉质量安全上, 除了“瘦肉精”外, 其他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 比如注水肉。注水肉是伴随着生猪市场的放开而出现的, 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 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在猪屠宰前往猪胃里灌入大量水分以使其毛重增加;或在屠宰后往猪心脏注水, 使水分通过循环系统扩散至肉体以使净重增加;或把猪肉泡在水中, 以增加肉的含水量。由于
一般注入水的卫生没保障, 有些甚至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 所以注水肉不仅存在缺斤少两问题, 也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在注水过程中, 为达到保住水分不外溢或是延长保质时间等目的, 工人还可能注入诸如矾水、阿托品、工业色素及防腐剂, 甚至还注入致癌的硝酸盐类物质, 这样对人的危害就更严重。
而这些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与产业集中度低、监管成本高密不可分。
2、生猪产业集中度低
食品是一个环节多、链条长的产业, 从田间到餐桌, 包括种植业、养猪业、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很长的产业链。在这个长长的链条中, 我国的产业集中度很低, 尤其是生猪饲养环节。长期以来, 我国农业都是以小农经济占主导, 规模普遍很小, 生猪生产也不例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生猪市场放开以来, 生猪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养殖规模不断扩大。1999年年出栏50头以下的养猪场/户所占出栏比重为79%, 到2006年这个数字已降至60%以下, 2008年则降至50%以下 (见表1) 。然而, 目前我国生猪生产以分散饲养为主的格局并没有改变。
(注: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
而表2表明, 到2008年, 年出栏50头以下养猪场/户出栏的比重为44%, 年出栏100头以下养猪场/户所占比重为57%, 年出栏500头以下养猪场/户所占比重为73%, 而年出栏1000头以上养猪场/户所占比重还不到20%。换言之, 目前我国大部分生猪是由年出栏100头以下养猪场/户所提供的, 其中绝大部分则是由年出栏500头以下养猪场/户所提供的。我国生猪产业集中度可见一斑。
分散饲养在技术、资本、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比较劣势, 产业链上产供销一体化格局难以形成, 各环节的利益分配矛盾突出, 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 抗风险能力较弱。值得一提的是, 生猪生产环节的低集中度是整个产业链的一个基本矛盾, 会导致产业链其他环节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注:资料来源:据《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2009》数据计算。)
3、生猪产业监管成本高
在生猪生产方面, 饲养的分散化自然导致生产环节的监管难度大、监管成本高。以“瘦肉精”为例, 这属于国家早已明令禁止使用的添加剂, 但总是禁而不止。对于“瘦肉精”的检测成本不低, 只能抽检, 一般按0.3%~0.5%的比例抽样检测。但对于人力物力有限的基层来说, 很难做到随机抽样, 一般的做法是选取规模相对较大的养猪场/户作样本, 这意味着对普通养猪户的监管就留有空白。从现实看, 添加“瘦肉精”的一般都是小规模养猪场/户。
从生猪的上游看, 以散养户为主的养殖结构造成了这一环节的混乱格局。很显然, 对于广大养猪农户而言, 他们无论对产品质量, 还是技术服务, 要求都相对不高, 他们的真假辨别判断能力也相对不强。这种状况导致上游产品供应商的竞争主要停留在价格层面, 产品的产业化程度不高, 加之饲料及兽药等上游行业的进入门槛低, 只要有一些经销商, 即使是小企业也能生存下去。中国目前兽药行业经过了GMP认证的企业就数以千计, 而饲料企业更多, 但绝大多数是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且不提供服务的。
这种状况还造成了饲料和兽药等上游产品销售的“散、乱、差”局面。面对成千上万的养殖场/户, 上游饲料、兽药企业只能依靠经销商, 而经销商一般为当地农民。从这次“瘦肉精”事件看, 这些经销商从地下渠道获取“瘦肉精”, 然后分散包装暗中销售给当地养猪户, 并传授使用技术。这些经销商大多属于散兵游勇, 监管难度非常大。
从下游看, 生猪饲养的分散化, 使产品的流通环节难以监管。生猪饲养的分散性意味着流通的分散性, 生猪或猪肉的源头寻找困难, 产品难以追溯。另一方面, 生猪生产的分散导致流通的中间环节多, 有猪贩子, 也有经纪人。这些中间商的出现, 成为生猪产品供求的中介, 有利于缓解生猪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有利于搞活流通。但他们像上游的经销商一样, 一般也是当地农民, 流动性强, 监管难度大。中间商的流动性也导致生猪产品质量追溯困难。
二、生猪产业链整合
上述分析表明, 导致猪肉安全问题的基本因素是生猪产业集中度低, 因此, 要提高猪肉产品的安全度, 需要提高生猪产业的集中度。提高产业集中度, 最直接的方式是提高单个生产经营单位的规模化程度, 但这并非一蹴而就, 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另一种方式是对产业链进行有效整合。目前生猪行业的主要问题是生产的分散化, 因此生猪产业链整合主要是对广大养猪户的整合, 即对广大养猪户的经营组织进行有效整合。
1、生猪生产经营组织情况
目前我国生猪生产经营组织主要有下面几种方式。
(1) “养猪户+养猪户”。这是一种养猪户根据自愿、互助、互惠原则联合起来的一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它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为组织成员提供一项或多项, 甚至系列化服务。由于目前中国农民的合作意识相对不强, 难以自发地有效组织起来, 一般需要由农村中的能人或某种外部因素来促成。
各种类型的农村养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运行中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具有明显的群众性、专业性、互利性和自助性;二是大多体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三是根据市场需求和成员的需要开展力所能及的服务;四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经济关系有的较为紧密, 有的较为松散, 紧密度取决于农民的认识和需求、有无资金以及服务能力等多种因素。
(2) “公司+养猪户”。这种方式是生猪产业链中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实体企业与养猪户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起的经济合作方式, 这是生猪产业中较普遍的方式, 但目前饲料、兽医等上游企业作为龙头企业与养猪户进行合作的不多, 而屠宰加工等下游企业与养猪户合作的相对较多。
“公司+养猪户”又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一是松散的合作关系, 公司与养猪户签订供需协议, 约定农户饲养的生猪只能销售给公司, 而公司则必须收购农户的生猪, 即基本是一种供求关系。二是紧密的合作关系, 公司与农户不是一种简单的供求关系, 产前、产后都由公司负责, 包括向养猪户提供种苗、饲料、兽药、技术等要素, 产品也由公司收购, 养猪户只负责饲养。
(3) “公司+中介+养猪户”。该方式就是公司通过中介与养猪户签订合作协议, 而不直接同养猪户打交道。中介主要包括养殖大户、中间商或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园区、政府、村委会、供销社等, 他们在产业链中起桥梁作用。
在“公司+中介+养猪户”的模式中, 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方式:一是“公司+中间商+养猪户”。这种方式的中介是中间商, 包括生猪产业链上游的饲料、兽药等经销商和下游的猪贩、经纪人等。这些中间商还会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帮助, 甚至通过赊销等方式为猪农提供金融方面的服务。中间商一般都是本地农民, 熟悉当地环境, 无论对于饲料、兽药等的销售, 还是对生猪的流通, 都能降低交易成本。当然, 就合作程度而言, 无论是企业与中间商, 还是中间商与农户, 这种组织的合作都较为松散。
二是“公司+合作组织+养猪户”。这种方式是公司通过合作组织同农户打交道, 是以合作社为平台同农户进行经济合作。当然, 生猪饲养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农户身上, 不过鉴于合作组织的性质, 这些农户之间会增加互助内容。
三是“公司+基地+养猪户”。这种组织形式的中介为自然村、行政村, 甚至整个乡镇。企业通过这些基地同农户合作的程度一般也是比较松散的, 企业通过基地为猪农提供必要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这种形式的优势在于可借助行政的力量建立合作关系, 可降低交易成本, 但其弊端在于行政力量的参与, 有可能违背农民的意愿, 背离合作的初衷。
四是“公司+养殖小区+养猪户”。这种组织形式的中介是养殖小区, 但小区的建设有两种方式。一是政府主导。政府负责规划园区, 征用土地, 建设基础设施, 并制定有关优惠政策, 吸引养猪户进入。企业通过现成的养殖小区同养猪户合作, 小区相当于一个基地, 所以这种方式类似于“公司+基地+养猪户”。二是企业主导。当然企业还是要依靠当地政府征用土地和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 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但小区的投资主要靠企业。企业对进入小区的养殖户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 企业提供种苗、饲料、兽药, 甚至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 防疫和排污也由企业统一处理, 产品由企业按事先约定的价格统一收购。很显然, 这是一种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 小区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企业的一个养殖场。
(4) “公司+中间商, 中间商+养猪户”。在“公司+中间商+养殖户”的组织方式中, 公司通过中间商与养殖户打交道, 但在现实商业活动中, 有些商贩自立门户, 向养殖户销售的饲料或兽医等产品, 其进货渠道并不是特定的生产企业, 因而也不受这些企业的约束, 当然这些企业也不对养殖户承担相应的义务, 结果只是公司同这些商贩进行合作, 而商贩再同养殖户进行合作。在生猪产业链的下游, 有些商贩也是自立门户, 向农户收购生猪, 但并不销往特定的屠宰加工企业, 因而也不受下游企业的约束。当然这些下游企业也不对养殖户承担相应的义务, 结果只是商贩与养殖户进行合作, 而这些商贩再与屠宰加工企业进行合作。
2、经营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组织内部力量不均衡。在生猪经营组织中, 主要涉及两个行为主体, 公司和养猪户。在两者的博弈中, 公司显然处于强势地位, 养殖户处于劣势地位。公司不仅技术先进、资金雄厚、消息灵通, 而且市场意识强, 属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广大养猪户规模小、技术落后、技术匮乏、信息闭塞、市场意识淡薄, 还对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不甚了解, 属于矛盾的次要方面。分散的养猪户一般也缺乏有效组织, 基本上是“土豆一筐”, 各自利益相互独立, 在同公司的博弈中, 还往往各自为战, 养猪户之间相互竞争, 恶性循环。这种力量悬殊的状况导致“公司+养猪户”的组织形式中养殖户在与公司的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养殖户的利益易受到损害。在中间商与养殖户的博弈中, 情况也类似, 作为小规模、分散的养猪户总是很难摆脱劣势地位。
(2) 合作方之间的约束力不强。事实上, 目前中国生猪经营组织中, 无论是养猪户之间的合作, 还是公司与养猪户的合作, 其关系都是比较松散的。加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即使签订了合同, 也对合作各方的实际约束力不强。对公司而言, 其处于相对强势地位, 当企业效益不好时, 企业往往会将损失转嫁给农户。另一方面, 当产品供不应求, 市场价格高于合同约定的收购价格时, 农户容易违背合同, 私自将产品出售到市场。因此, 合作各方之间需要形成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3) 政府错位, 市场扭曲。公司与养殖户的合作本来是一种市场行为, 根据自愿原则由双方协商确定各自在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 政府要做的是进行有关的基础设施投资, 维持市场秩序, 确保协议的贯彻执行, 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必要的话还可为各方合作提供中介服务。然而在现实中, 政府往往越俎代庖, 干预各方的合作行为, 有时甚至违背农民意愿, 强迫农户与公司合作。尤其是在“公司+基地+养猪户”的合作中, 政府为了建立基地, 有时采取整组甚至整村推进的方式, 要求有关农户全部加入基地。政府的强制行为, 会导致市场扭曲, 合作失去基础, 其持续性往往很差。
3、整合产业链的政策建议
(1) 组织内部力量均衡化。产业链组织模式的好坏关键要看其效率高低, 参与各方力量不均衡的组织运行效率是很难提高的。作为生猪生产经营组织两极的公司和农户, 两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是一种非均衡的博弈结构。当然, 我们很难人为改变两者之间的实力, 但可以通过将养殖户联合起来, 即建立合作组织的方式来间接提升养殖户的实力。势单力薄的养殖户可以通过联合, 将“公司+养猪户”的非均衡结构组织改造成“公司+合作组织+养猪户”的均衡结构组织, 这样小农就可以同公司进行平等谈判, 也会增加对双方的约束力。
(2) 政府功能本位化。政府需要认清自己在生猪产业链整合中的作用和定位。首先要回归政府本位, 即政府的职能主要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品, 比如确保食品安全、防控疫病等等。而对于生猪产业链的整合, 政府主要要在政策上加以引导, 而不是进行直接干预。政府需要在产业政策上促进生猪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推动生猪规模养殖发展的同时, 促进产业链的整合, 尤其是生猪生产经营组织模式的优化。
(3) 制度创新。生猪产业链的整合不能局限于现有模式,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从广义的范围看, 生猪产业链包括养猪户、实体企业、金融机构、中间商、合作组织、政府等各要素, 应当将这些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在这方面四川省资阳市的经验值得借鉴, 该市在“猪链球菌病”爆发后, 痛定思痛, 在董家坝创立了一种叫“六方合作”的组织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在政府的主导和统一协调下, 集金融支持、贷款担保、政策保险、风险防范、技术服务、良种繁育推广、农户养殖、饲料供应、加工企业订单收购、协会协调服务为一体的系统工程, 在“六方合作”框架中, 各主体之间实现了有效联接与互动。
参考文献
[1]马晓河、马建蕾:猪肉市场波动及政策调整对养殖户的影响——基于河北和山东农村养殖户的案例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 2008 (1) .
[2]张喜才等:生猪产业链纵向整合中的政府职能[J].中国畜牧业, 2010 (14) .
[3]李晓红、卢凤君:我国猪肉产业链投资模式现状及变迁动因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5 (4) .
[4]修文燕、任爱胜:猪肉“瘦肉精”监管难点及对策刍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0 (2) .
[5]富刚:改造生产条件创新养殖模式发展现代猪业——对四川资阳市雁江区雁江镇董家坝发展养猪业的调查与思考[J].四川畜牧兽医, 2007 (6) .
[6]张兴华:从“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N].人民日报, 2011-05-05.
猪肉产业 篇2
如何挑选新鲜猪肉?新鲜猪肉的选购方法
猪肉其性味甘咸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成分。猪肉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副食品,具有补虚强身,滋阴润燥、丰肌泽肤的作用。凡病后体弱、产后血虚、面黄赢瘦者,皆可用之作营养滋补之品。
新鲜猪肉的选购方法
挑选不肥不瘦的猪肉。过肥的我们都不爱吃,过瘦的不安全且口感不好。不肥不瘦的正好合适,凡事过犹不及,猪肉也一样,这也暗合了中国人的“中庸之道”
如果实在不喜欢吃肥肉。那么也最好要选择现场分割的全瘦肉,因为从肥肉上更容易鉴别整个猪肉的好坏。好的或新鲜的猪肉,脂肪洁白有光泽。肌肉色泽均匀,外表微干或微湿润。用手指按一按,凹陷能迅速恢复。
看表皮
这也是为什么要看现场分割的猪肉更安全的原因。表皮有红点或出血点多为病死猪肉,猪皮厚而毛孔粗的且肌肉颜色暗红的,多半是母猪肉。
看肌肉
肌肉之间有淤血的,多半是屠宰之前就死亡的,是因为放血不干净造成的。肌肉颜色艳红或深红的,多为添加瘦肉精一类的药物所导致。颜色灰白的,注水肉的可能性大,拿起猪肉看放肉的案板上是否有水渍就可判断。
闻猪肉气味
新鲜的猪肉有种肉鲜的正常气味。不新鲜的猪肉有氨味或酸气。
观察淋巴结
健康正常的猪肉的淋巴结的大小和数量上都应该是正常的,而且淋巴结横切面的颜色应该是淡黄色或者偏灰的颜色。
看弹性
正常情况下,新鲜猪肉的弹性比较好,手指按上去产生的坑会很快弹回来,而病猪和不新鲜的猪肉弹性都会下降。
看猪肉的颜色
猪肉产业 篇3
一、以“四个统一”为统揽,狠抓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实际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述。猪肉市场监管主要是指严格猪肉市场主体准入、强化猪肉市场日常监管、打击违法违规交易、维护猪肉市场秩序、保证人民群众猪肉消费安全放心: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主要是指工商机关要发挥职能作用、强化流通领域猪肉质量监管,保证流通领域的猪肉商品安全放心,人民群众有关猪肉质量的消费投诉能得到满意处理。前者重在阐述强化流通领域猪肉市场日常监管,后者重在强化工商机关要行使流通领域猪肉质量监管权。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伯华局长及总局党组对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非常重视,多次批示,为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四个统一”与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四个统一”与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关系密切,是指导今后工作的重要指针。“四个统一”对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四个统一”思想作指导,将“四个统一”运用到解决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具体问题中。围绕“四个统一”研究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来做好工作,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非常有必要。
(二)各地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各级工商机关在猪肉市场监管、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中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特别是今年5月底至9月底,总局先后专程派员到第一线督查处理了西安“注水肉”、安徽“高温猪”、四川“病死猪”、北京“脖头肉”等典型案件,坚决打击了猪肉商贩违法违规交易,惩治了不法商贩,健全完善了猪肉市场监管制度,净化了猪肉市场秩序,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好评。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5月26日至9月26日,在猪肉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中,全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出动检查人员148.47万人次,车辆43.51万台次,检查各类市场20837个,检查大型商场、超市、肉制品加工企业、猪肉、禽蛋等副食品经营户133.42万户,取缔无照经营户8846家,查获未经检疫和检疫不合格的猪肉及制品527.43吨,没收病死猪肉236.47吨,对查获的检疫质量不合格猪肉及制品及时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1、强化大局意识,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目标。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周伯华同志反复强调,猪肉质量安全状况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要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好工作。各级工商机关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猪肉市场监管、开展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加强猪肉市场监管工作。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商务部、工商总局、公安部、卫生部等部门联合成立了全国猪肉质量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相关工作。此外,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工商机关会同发改委、商务、质检、食品药品等部门加强猪肉市场监管,维护猪肉市场秩序。
2、深入基层。加强调研和督查,狠抓贯彻落实。总局先后派出由总局领导、有关司局负责人带队的25个检查组,到全国27省(市)进行了督查。在督查中,采取重点督查、交叉检查、明察暗访等形式,对重点地区、重点市场,特别是定点屠宰企业生产加工情况、城乡结合部市场和农村集市猪肉经销情况进行了认真检查,各地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切实把各项监管措施落到实处。同时,总局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了猪肉市场有关情况的全面调查工作,摸清了情况,提出了对策,有力地指导了工作的深入开展。
3、标本兼治,着眼长远,建立健全猪肉市场监管长效机制。总局在总结前一阶段猪肉市场监管制度、方式方法基础上,坚持依法监管与诚信自律相结合、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事前预防与事后查处相结合、制度建设与监管方式创新相结合,积极推进猪肉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建设,于今年8月23日下发了《关于建立猪肉市场监管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工商市字[2007]175号),确立了以“依法监管、制度健全、责任到人、安全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市场预防、诚信经营、市场整治、应急处理和责任追究等五大监管长效机制。
4、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加强协调和配合。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工商机关与商务、发展改革、公安、农业、卫生、质检等部门加强了协作配合。各负其职,形成了监管合力。
(三)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整治工作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和问题
当前,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表现在:
1、猪肉市场监管到位难。私宰滥宰的现象依然存在,虽然各地都实行了定点屠宰,但由于监管的环节和部门较多,在监管上存在漏洞,再加上当前肉价上涨,有暴利可图,导致私屠滥宰现象比较突出。此外,个别工商机关反映,曾出现不法猪肉经营者暴力抗法现象。
2、猪肉市场监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工商机关实行的是巡查制而非驻场监管,一些城乡结合部存在部分不法分子利用时间和空间差,在监管人员巡查过后或非上班时间里进行私宰肉和未经检验检疫及检验检疫质量不合格猪肉交易。
3、对病死畜禽没有统一无害化处理场所和设施。中、小规模和散养户多无力建设完善的无害化处理设施,病死猪等畜禽无法得到有效规范处置,一些地方存在着工商机关查获的病死猪肉面临无处处理的尴尬现象。隐患极大。
4、市场主办单位责任意识淡漠,工商机关对市场主办单位制约作用难以体现。市场主办单位应承担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在实际生活中难以真正落实,增加了市场监管难度。
此外,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协调力度不够,缺乏信息沟通和协调联动。
二、以“四个统一”为工作目标和基本任务,继续抓好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各级工商机关要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一切工作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重。立足
职能抓猪肉市场监管,为政府分忧解难,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尽职尽责,圆满完成国务院交办的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县城以上超市、市场进货的猪肉“100%来自于定点屠宰企业”的任务。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猪肉市场监管和开展猪肉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猪肉同粮食一样是广大群众的基本生活资料,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当前,猪肉价格上涨会带动猪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等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事关全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各级工商机关要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把加强猪肉等副食品市场监管和开展猪肉质量专项整治作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切实担负起监管猪肉市场的职责任务。努力维护好猪肉市场秩序。
(二)突出重点,加大监管和整治工作的力度
各地要继续开展猪肉市场情况的调查研究工作。认真分析本地猪肉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监管重点,增强市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紧紧抓住重点地区和重点经营者,切实加大对猪肉、禽类商品交易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市场和经营生鲜猪肉及猪肉、禽类制品的小摊点、小经销点的监管力度,增大市场巡查的密度和频率,及时防范、查处借价格上涨之机制售注水猪肉、病死猪肉和禽类、未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猪肉、禽类和销售假冒伪劣、质量不合格猪肉、禽类制成品的不法行为。
(三)集中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打击猪肉违法经营行为
当前,游村串乡收购病死猪、销售病死猪肉或用病死猪肉、质量不合格猪肉加工卤腊制品屡禁不止,成为影响和制约猪肉质量、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隐患,各级工商机关在猪肉市场监管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要针对上述现象迅速组织监管执法力量,集中开展执法检查行动。一是严厉打击销售注水肉违法行为:二是严厉打击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三是严厉打击将病死猪肉、不合格猪肉充当合格猪肉出售的行为:四是严厉打击将不合格猪肉卤腊加工成品出售的行为。
(四)切实加强猪肉案件查处和消费者维权服务工作,严格依法行政
要完善猪肉市场监管与猪肉质量安全的大要案件协作机制,加强大要案件查处的组织、协调和督办。指导各地建立健全查办案件管理制度,在立案、结案、销案等环节严格执行办案程序,对符合移送标准的案件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严禁以罚代刑、以罚代管。要突出重点,深化消费者维权服务,及时快捷、稳重妥善地处理消费者关于猪肉质量的投诉情况,依法打击损害猪肉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五)健全猪肉市场监管制度。全面落实各项工作制度、措施
今年5月以来,总局先后下发了8个关于做好猪肉市场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加强猪肉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稳定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应当说,目前各项措施已经明确,现在的关键是强化落实,把各项措施、制度落实到岗、落实到人,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结合近期各地猪肉市场监管情况,笔者强调必须把以下监管措施全面落实:(1)猪肉经营实行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所有经营猪肉的市场、集市、超市、商场等经营场所及从事猪肉批发和零售的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应当在取得法律法规规定的许可、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后,方可经营。(2)猪肉经营实行“协议准入”制度。从事猪肉销售的市场、集市、超市、商场等经营场所,要与生猪定点屠宰加工企业签订协议,落实“场厂挂钩”和“场地挂钩”制度,保证从合法规范的定点屠宰加工企业进货,严禁经营其他渠道的猪肉。(3)猪肉经营实行“强制退出”制度。(4)猪肉经营实行亮证亮照和“挂牌经营”制度,(5)落实市场开办者猪肉质量第一责任人责任制度,加强猪肉市场管理。此外,工商管理部门要严格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完善领导责任制、辖区责任制和岗位工作责任制,对工作失职渎职、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作为等行为,要追究有关责任单位、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六)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机制
实现养猪产业化有效解决猪肉贵 篇4
这次的物价上涨不同于1993年、1994年, 投资过大、信贷过多只是原因之一, 但绝不是全部原因。外汇储备过多, 流动过大, 还有人民币在缓步升值, 热钱在不断地流入。另外, 像固定资产、房地产等等, 造成的物价上涨也是1993年、1994年所没有的。还有这次物价上涨中碰到的自然灾害, 今年1月份的雪灾冰冻造成农产品供应紧张 (导致) 物价上涨。
解决当前物价贵的问题, 应该“有保有压”, 不是单纯地靠压投资规模能够解决的。把过剩的应该压下去, 短缺的还是应该加大投资来保护, 比如说能源供应紧张、国际油价的上涨这些情况, 我们在国内能源的投资就不能压缩, 这样才能增加国家能源的供应。
猪肉产业 篇5
猪肉不能与什么食物同食?与猪肉相克的食物有哪些
与猪肉相克的食物有哪些
1、大豆
从现代营养学观点来看,豆类与猪肉不宜搭配,是因为豆中植酸含量很高,60%――80%的磷是以植酸形式存在的。
它常与蛋白质和矿物质元素形成复合物,而影响二者的可利用性,降低利用效率;还有就是因为豆类与瘦肉、鱼类等荤食中的矿物质如钙、铁、锌等结合,从而干扰和降低人体对这些元素的吸收。
故猪肉与黄豆不宜搭配,猪蹄炖黄豆是不合适的搭配。
2、香菜
芫荽又名香菜,可去腥味,与羊肉同吃相宜。
芫荽辛温,耗气伤神。猪肉滋腻,助湿热而生痰。古书有记载:“凡肉有补,唯猪肉无补”。
一耗气,一无补,故二者配食,对身体有损害。
3、牛肉
猪肉和牛肉不共食的说法由来已久,《饮膳正要》指出:“猪肉不可与牛肉同食”。
这主要是从中医角度来考虑,一是从中医食物药性来看,猪肉酸冷、微寒,有滋腻阴寒之性,而牛肉则气味甘温,能补脾胃、壮腰脚,有安中益气之功。二者一温一寒,一补中脾胃,一冷腻虚人。
性味有所抵触,故不宜同食。
4、羊肝
中医云:“猪肉共羊肝和食之,令人心闷。”
猪肉路线图 篇6
从2007年3月份开始,全国市场猪肉价格持续上扬,一时间,“疯狂的肉价”引起政府和民众的极大关注。
2007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陕西考察,也是专为猪肉而来。温总理深入生猪养殖、猪肉加工、市场供应及市民消费的各个环节了解情况,并就如何应对肉价上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其中,怎样“让农民养猪能挣钱,城里人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又吃得起肉”,是总理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
新年伊始,春节将至,面对猪肉价格依然居高不下的形势,本刊记者沿着温总理去年5月在陕考察的路线进行了一次回访,试图探寻是什么因素造成此次猪肉价格持续一年的快步上涨,而谁又是其中最大的赢家。
猪肉产业 篇7
日前, 食品集团津港公司与四川省天兆畜牧科技公司就生猪养殖基地项目签订长期战略协议。项目位于北大港农场, 规划面积2.1 万平方米, 总投资3 800 万元, 现存栏原种猪约2 400 头, 预计年提供种猪、父母代1.5 万头, 商品猪4 万头, 实现年销售收入5 753 万元, 利润1 738 万元。项目区将按照现代农业生态园区标准建设, 形成猪- 沼- 果蔬为一体的生态种养循环模式。集团还计划在大港、宝坻逐步建立父母代养殖场及年出栏千头生猪示范场, 进一步完善集团全产业链, 为市民群众提供优质放心食品。
(新闻来源:中国畜牧业信息网)
猪肉产业 篇8
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表示, 进口猪肉可能会在国内肉价上涨的时候分得一些蛋糕, 但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是不行的, 消费者对猪肉新鲜度的要求决定了生猪产业必须本地化。
11月以来, 中国进口猪肉数量大幅增长的数据像一滴落进油锅的水, 使本就饱受争议的中国生猪产业再度“炸锅”。这究竟是国外食品巨头们一次有意的围猎行为还是巧合?中国企业是否会以此为契机再次经受洗礼?业界人士众说纷纭。
进口猪肉大幅上升及同期出口大幅下降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 许多人士纷纷预测, 继大豆、食用油等产品定价权拱手相让之后, 国外食品巨头们或将下一个猎物定格为猪肉, 再次展开对中国餐桌的围猎之举。
多位分析人士表示, 从目前跟踪的情况来看, 由于行业特性等因素使然, 短期内进口猪肉尚无法对国内市场形成根本性影响。冯永辉认为, “猪肉市场价格的起伏本质是因为受到疫病等因素影响, 而进口猪肉的大幅增长只是短期行为”。而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郑宇洁则表示, 进口猪肉的大幅增长对生猪产业提出挑战, 其价格优势或将刺激生猪养殖产业, 加快提高生产管理技术水平。
与此同时, 分析人士亦认为, 由于受占地、环保、人力资源和资金等4方面的影响, 目前国内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依旧存在诸多难题, 也正因为上述诸多因素的干扰, 产业虽历经多年发展, 集中度仍不明显。龙头企业如果能借此契机加以整合, 将对推动行业的向前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 进口激增是短期现象
公开资料显示, 1—9月期间, 中国进口猪肉及其副产品同比增长达44.6%, 其中9月份的数额更是达到了单月新高, 其中进口来源国主要集中在美国、丹麦和加拿大。值得注意的是, 美国的进口数量及金额都出现暴涨:均超过700%, 和这些数字相对的则是出口数量大幅下滑。这些进口猪肉的价格, 仅为目前国产猪肉价格的一半。如此巨大的价格差距使得许多分析人士担忧, 长此下去, 占据价格优势的洋猪肉恐将逐步蚕食中国猪肉市场的份额。
冯永辉介绍, 由于价格因素, 中国猪肉的出口并不占优势, 但是从产业发展时间周期来看, 在中国猪肉处于最低谷时, 价格的优势也会凸显出来, “比进口猪肉价格还便宜。”因此他认为, 对于市场是否会被洋猪肉蚕食不必太过担忧, 这是短期行为。
而郑宇洁研究员分析, 从行业目前的情况来看, 一方面是受前期养猪散户大量退出、疫病等因素影响, 导致2011年我国猪肉供给出现较大缺口, 因而加大猪肉进口数量, 增加市场供应、平抑国内猪肉价格, 另一方面进口猪肉价格拥有价格优势,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对进口猪肉的采购量。
3 4因素成行业瓶颈
鉴于此种状况, 有业内人士担忧, 即使暂时来看, 进口猪肉不会对国内市场形成质的改变, 但对比此前几种农产品定价权流失的过程, 难保不会重蹈覆辙。由于国内猪肉市场价格并不稳定, 虽然在价格低谷时和进口猪肉相比也会呈现出价格优势, 但是和进口猪肉稳定的价格优势相比, 依旧透露出产业的不成熟。长此下去, 此消彼长, 对国内生猪企业依旧是个巨大的潜在威胁。
郑宇洁认为, 实际上进口猪肉的价格优势的确存在, 而这也是其进口数量不断增大的原因之一, 当前我国猪肉市场供给尚处不足状态, 进口数量的增加对平衡市场供求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对国内猪肉的替代作用较小, 这是因为中国猪肉消费量达到5 000万t, 而全球猪肉贸易量仅为600多万吨, 远不能满足中国对猪肉消费量的需求。不过, 作为行业的龙头, 国内养殖上市公司应当正视自身养殖管理水平与国际水平间的差距, 并努力提升自身养殖管理技术, 缩小差距, 降低成本。
公开资料显示, 美国的生猪养殖企业、繁育时间及疾病控制都要好于国内。由于养殖环境及管理水平的不同, 中国猪场一头母猪每年繁育的仔猪成活且出栏量约为12头, 在美国此数字却可以达到18头, 这也意味着从源头的仔猪起, 中国就落后了1/3。而在疾病控制及疫苗发展上, 美国也走在了中国前面。
冯永辉介绍“从目前来看, 我国的生猪养殖行业的短板有4个:占地问题、环保、人力资源和资金问题”。从他的观察来看, 这4个问题已然是掣肘行业发展的最大因素。“要达到规模养殖, 必需有足够的用地, 但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用地困难, 且要考虑环保的因素, 搬到偏远地区人力资源就难以保障, 几个因素相互制约。而最重要的是资金方面投入, 钱对农业企业而言还是个大问题, 生猪养殖属于高投入、低产出、高风险产业, 社会资金不愿意投到这种项目里来。”
4 政策引导仅为外力
郑宇洁也认为, 我国生猪养殖由于缺乏科学规划, 数次陷于由于养猪户跟风养殖而带来的价格大幅波动。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 疫苗培育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言, 管理水平和养殖技术不到位造成出栏率不高, 且前期由于养殖户数量减少, 导致生猪养殖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而随着市场的好转, 大批养殖户又会紧随着跟风进入行业, 从而形成了“猪周期”。
冯永辉说, 为引导产业发展, 多项政策陆续出台, “政策引导的确会有一些作用, 加强推动规模化, 这对产业的升级是非常有利的。”据他观察, 由于生猪市场是高度竞争的行业, 受市场影响因素大过政策, 因此, 如果政策能在“保险、疫病防治等配套设施上做出更完善的引导, 将使产业受到实质性的利好, 毕竟这个行业是高风险、低产出、高投入的, 基本上是赚一年、赔一年、不赚不赔又一年。”
郑宇洁则认为, 对于国内的企业而言, 国家政策利好对国内养猪企业的发展必定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这只是外力作用。要和进口猪肉竞争, 关键是国内养殖企业练好“内功”, 提升养殖环境和管理水平, 通过提高成活率、缩短生长周期等方式降低成本, 加大竞争力。
此外, 有分析人士认为, 由于生猪养殖产业与饲料、疫苗息息相关, 这也注定了其荣辱与共的特性。
5 龙头企业机会来临
随着洋猪肉的大举进入国内市场, 墨西哥、芬兰等国先后组团赴华欲开展猪肉贸易, 业内人士认为, 这从一定程度上迫使行业不得不进行升级, 向规模化和集约化转变。
冯永辉认为, “龙头企业这几年来处在快速提升阶段, 尤其是大的企业。随着散户在这几年的退出, 产业大调整的机会来临。企业如果选择在这个时间段扩张, 会比再过几年扩张成本小且回收周期短。”据冯永辉介绍, 龙头企业在市场中目前所占份额不高, 这也意味着尚有巨大的扩张空间。
冯永辉认为, “进口猪肉可能会在国内肉价上涨的时候分得一些市场的蛋糕, 但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是不行的。消费者对于猪肉的新鲜度要求决定了产业必需本地化, 进口冻猪肉口感略差难以赢得消费者的心。目前还没有看到有外资大笔投入在国内建立养殖基地的案例。”
虽然猪肉价格开始持续回落, 但受益之前3个季度的上涨, 养殖上市公司全年业绩喜人的大局基本落定。自2009年起将产业布局从出口转回内销的新五丰即是如此, 三季度报表显示, 新五丰预计2011年全年利润同比将增加300%以上。而净利增长的原因, 公司解释为生猪销售价格持续上涨并维持高位。
如何区分母猪肉和肥猪肉 篇9
1 皮肤
母猪肉皮肤厚硬, 粗糙而发黄, 多有皱纹, 毛孔粗大而深。皮肉层次分离, 结合处疏松。肥猪肉皮薄细软, 毛孔细软而浅, 皮肉结合紧密。
2 肥膘
母猪肉皮下脂肪脆硬, 呈青白色, 触摸时黏附的脂肪少, 有的母猪肉, 在皮与皮下脂肪之间的一层脂肪呈粉红色 (俗称红线) 。肥猪肉皮下脂肪软腻, 呈白色, 触摸时黏附的脂肪多。
3 肌肉
母猪肌肉呈深红或暗红, 纤维粗, 纹路明显, 断面颗粒大, 含水分较少。肥猪肉呈淡红色, 纤维细, 断面颗粒小, 含水量较多。
4 乳头和乳腺
母猪肉乳头长而硬, 乳头孔特别明显, 横切乳头, 两乳池明显可见, 纵切乳房部, 可见到淡粉色海绵状乳腺。肥猪肉乳头短而软, 乳头孔不明显, 也看不到乳池和乳腺。
5 腹围
母猪腹部较肥猪宽阔
6 肋骨和骨盆
猪肉产业 篇10
2011年4月12日10点, 某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执法抽查某农民工餐点, 发现熟肉异常, 颜色暗淡。疑似病死猪肉送至我校进行实验室检查, 市场购买鲜猪肉煮熟拟作比较用。
2 感官检查
2.1 外观及色泽
疑似病死猪肉颜色暗淡, 肥膘不白。市场购买鲜猪肉煮熟肌肉脂肪乳白色。
2.2 气味
疑似病死猪肉除香辛料气味外, 具浓郁的腥味。市场购买鲜猪肉煮熟肌肉具有鲜猪肉固有的鲜香气味, 无异味。
2.3 切开肉块
大肉块中间未煮熟部分可见血管积血, 大面积暗红色, 多个淋巴结暗紫红色, 被膜紧张, 切面外翻。健康猪肉淋巴结切面呈淡灰色或淡黄白色, 浅粉色。
2.4 煮沸肉汤
观察煮沸后肉汤的清亮程度、脂肪滴的大小, 以及嗅闻其气味。腥味、滋味不佳、透明度差, 上脂肪腥味。
3 理化检查
3.1 硫酸铜肉汤试验
肌肉中的球蛋白在碱性环境中呈可溶状态, 在酸性环境中则不溶解。腐败变质肉pH值升高, 使肌凝蛋白呈溶胶状态, 可用重金属射其形成蛋白盐而发生沉淀, 出现絮状沉淀 (++) 。鲜猪肉不出现出现絮状沉淀, 呈淡蓝色, 完全透明。
3.2 挥发性盐基氮 (TVB-N) -半微量定氮法的测定
挥发性盐基氮 (TVB-N) 是指肉品在组织酶和细菌作用下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及胺类等碱性含氮物此类物质它们可与分解产生的脂肪酸结合形成一种称为盐基氮的物质, 在碱性环境中具有挥发性即在碱性环境下被蒸馏出后, 用标准酸溶液滴定, 计算其含量。测定结果为24.78 mg/100g (未按规定用生猪肉) ;国家卫生标准:猪、牛、羊肉可≤20mg/100g。
4 组织学检查
取紫红色淋巴结常规石蜡切片, 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为出血性淋巴结炎。
5 结论
猪肉变肌肉 篇11
尽管幸运地保住了双腿,但斯特朗的左大腿上已被弹片剜去了一大块皮肉,那里曾是四头肌所在的部位。回到家后,这位健壮的前海军陆战队员只能很别扭地走路,跑步则成了幻想。“经过几个月的理疗,我总算可以向后踢腿,却没法把腿往前送,因为剩下的一点肌肉根本不够用。”由于走路时总是偏向右半侧,斯特朗所有的肢体都向一边扭,膝盖、背臀、脖子总是疼。“我最擅长的事变成了摔跤。”
但这都是两年前的事了。如今,斯特朗能自如地走路,在跑步机上锻炼。他还准备找个警察的职位,也算是军队生活的一种延续。“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我走路有点跛,但所有人都想不到我还能恢复成这样。”
从猪肉到肌肉
人们还想不到的是,帮助斯特朗的是从猪身上取下来的一块薄片。
这块薄片,叫做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它是由细胞制造出来的物质,可以说是动物身上的建筑材料,所有的器官和组织都是靠它来支撑。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以为它的作用就是用来固定器官。直到有人发现细胞外基质还有一种功能:对身体发出信号,让某些器官或组织生长和自我修复。而且,从别的动物身上取来的细胞外基质,发出的信号照样能让人体听从。
修复斯特朗的腿部用的正是细胞外基质。他是第一批接受这种新疗法的80名伤兵之一。这项试验疗法是由美国国防部技术转移办公室拨款的,在临床试验成功之后,许多美国普通市民也能受惠。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外科医生彼得·鲁宾是这项技术研究的带头人。鲁宾将斯特朗大腿上的伤疤全部切除,然后将一张羊皮纸薄厚的动物组织缝在了仅存的一点肌肉上。这张东西就是从猪膀胱上取出来的细胞外基质,它主要由胶原蛋白和其他蛋白质构成。在缝合之前,研究者先将细胞外基质上的所有活细胞都剥除了,只剩一个错综复杂的立体蛋白质网架。这样,人体对它的排斥程度可以降到最低。
很快,斯特朗的身体开始分解这块基质,与此同时,基质向斯特朗的身体发出了一系列信号,将干细胞都召集过来,让它们开始构建肌肉细胞。尽管事先剥除了活细胞,但这块基质还是引发了人体免疫系统的一些反应,不过这是有好处的。
“其实,你需要免疫系统发现这个东西。”研究的另一带头人,斯蒂芬·巴迪拉克教授解释,“人体会说‘这玩意不是我身上的!但它告诉我应该做些修复重建工作,最好还是听一听。’”于是,人体在基质的激发下开始自我修复了。
细胞外基质发挥作用有个条件:得和健康的肌体组织直接接触。这就是切除斯特朗的伤疤的原因。因为伤疤组织没法接通任何血管和细胞源。一旦缝合到了肌肉上,基质便可以跟随肌肉的运动伸展收缩。做完手术第二天,当斯特朗开始做理疗康复时,这块组织会感受到机械运动的重负,然后意识到它应该变出一块肌肉,而不是其他什么。
指挥人体进行修复重建
“我们在试着与自然合作,而不是对抗它。”巴迪拉克教授是细胞外基质应用上的先锋,早在二十几年前就开始研究这种物质了。当时他在普渡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一次,在研究人造心脏的时候,他需要将血液从身体的一侧运送到另一侧,但巴迪拉克并不想用人造材质的输送管,因为那样可能会引发血栓。
“我开始琢磨,有什么生物组织长得像管子呢?”他回忆,“肠子!”于是,他将实验室里一只名叫洛奇的狗麻醉了,将心脏附近的主动脉换成了它身上的一截小肠。(巴迪拉克承认,这种试验放到今天肯定是很难被批准的。)
第二天上班前,他已经对最坏的结果做好了思想准备。但推开实验室的门时,洛奇居然在笼子里站了起来,摇着尾巴要早餐吃。“这真是太酷了!”
他们随后对洛奇进行了检查,发现在这段时间里,那截肠子已经驱除了构成肠道用的细胞,转而获得了用于构造血管的细胞。也就是说,它已经自动转换成了血管。“后来我们慢慢发现,这里面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肠子的细胞外基质。”
其实,从猪、羊和其他动物上提取细胞外基质,用来治疗肩肌腱损伤、疝气和其他人体损伤,这种疗法二十年前就开始应用了。“但人们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固定东西的网状物,并没有意识到它还能指挥人体进行修复重建,而我们是第一个想到的。”巴迪拉克非常自豪。
最初签订治疗合同时,斯特朗是疑心重重的,“医生们向我描述着即将进行的治疗,我觉得就像在听科幻小说。”但他有着强烈的康复意愿,而且身体状况也符合手术要求:这种疗法需要病人还有一些肌肉残留,以及没有被破坏的神经,不然缝再多细胞外基质也没用。
手术后不久,他已经开始大踏步走路了。“我可以弯曲膝盖,把腿往前轻轻一踢,靠着重力和惯性,接下来的动作自然而然就完成了。”手术两周后,斯特朗已经可以跟朋友去森林里打猎了。随着细胞外基质的分解吸收,斯特朗的进展速度开始下降,但他一直都在进步。尽管他的左大腿上仍有个怪异的大坑,但这正好清晰地展示了,只需要一小片新肌肉,人的腿就能重新运作。
医生们对斯特朗和其他人的恢复状况也很满意。“当然,我们让他别抱过高的期望。这并不是魔术,不能帮他把整条腿都长回来。但他肯定会有改进,可以做以前做不到的事。”尽管这种疗法仍在试验发展阶段,但它无疑给成千上万名伤兵带来了希望。他们在战场上失去了四肢上的大部分肌肉,在过去,最好的治疗方法只有截肢。
这个疗法同样能解决一些别的问题。“比如,以前去拥挤的餐厅或公共场所,我总得花很长时间规划,找一个离出口近的地方坐。因为我行动太慢了,一旦发生什么紧急情况,我得来得及逃出去。这事困扰了我很久。”斯特朗笑着回忆,“如今,我可以想坐哪儿就坐哪儿了。”
猪肉产业 篇12
巴西农业部长安德拉德2013年9月6日在圣保罗召开的全国猪肉研讨会上说, 巴西2013年猪肉总产量将超过2亿t, 有望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猪肉生产国。此外, 中国进口量的增加, 将进一步促进巴西猪肉生产。安德拉德说, 2013年巴西猪肉出口量将在60万t以上, 猪肉已成为该国畜牧业对外出口的支柱性产品。该研讨会旨在促进巴西国内消费。虽然巴西是世界主要猪肉生产和出口国, 但国民年均消费量为每人15.6 kg, 大大低于美国和欧盟30 kg以上水平。
(中国畜牧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