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前质量控制

2024-07-18

实验前质量控制(精选12篇)

实验前质量控制 篇1

实践证明, 为保证临床检验质量, 必须做到全过程质量控制, 即对实验检查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这里包括:实验前 (分析前) ﹑实验中 (分析中) 和实验后 (分析后) 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 其中分析前质量控制尤其重要。国内外均有报道, 实验误差中60~70%来自分析前, 而且分析前误差是仪器﹑试剂﹑质控品和标准品等再好无法解决的[1]。因此, 必须注意做好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从临床医生申请检验开始, 包括检验项目的申请, 采集样本前患者的准备, 原始样本的采集, 样本的运送, 样本到达实验室后分析前的处理, 至检验分析过程开始时结束。

1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

临床医生合理选择实验项目是检验结果发挥其临床价值的前提。不同的疾病有其不同的病因, 同一种疾病不同病程有其不同的病理表现。所以在不同病程做的检验结果仅是对该病程的反映。例如:急性胰腺炎血淀粉酶只在急性发作期明显升高, 但持续时间较短, 而尿淀粉酶在发病后12~24 h会升高。诊断心肌梗死时有肌红蛋白、肌钙蛋白、磷酸肌酸激酶3项实验, 但实际上这3项实验在不同病程所得结果是不同的。肌红蛋白多在发病的6~12 h出现阳性结果, 而肌钙蛋白和磷酸肌酸激酶分别在发病的12~32 h和20~80 h阳性率最高, 如果临床医生不了解试验的窗口期而选择实验, 不但给患者造成不必要负担, 还可能得出错误判断。

因此, 医师根据需要及时正确地开出检验申请单, 内容包括:①患者的姓名、性别、病床号、病历号及申请的检验项目;②原始的临床诊断;③原始样本采集日期和时间;④正确使用检验报告单, 以便检验人员的正确填写;⑤要求检验人员特殊注意的检查应标识 (如细胞的具体形态等) 。

2患者的准备

检验前质量控制很大程度上在于患者的准备是否合理和正确, 这与临床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是否充分, 患者是否遵医嘱去执行有很大关系, 在日常工作中, 经常会有患者拿了检验申请单就来到检验科要求抽血, 这样的标本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就会很大, 甚至会使医生得出错误的诊断, 这就要求各级医务人员要有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的思想, 明白检验质量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的关系。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2.1 固定的因素

年龄、性别、民族和地域等。

2.2 可变的因素

患者的情况和状态对能否反映患者的各种生理指标有重大影响, 许多非疾病因素都能影响测定结果。

2.2.1 饮食

进食会影响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发生改变, 而许多生化检验项目的参考区间是以空腹血测定为基础的。因此, 许多生化项目如血糖、血脂、心肌酶谱测定必须坚持禁食12 h后空腹采血。高脂饮食会使血脂大幅度升高, 而高蛋白饮食会使血中氮、尿素和尿酸升高。患者采血前晚应停止饮用咖啡、浓茶、饮料, 更不能饮酒。

2.2.2 运动

剧烈运动可加快机体有氧和无氧代谢, 引起钾、钠、钙、肝功能、肾功能检验结果异常。因此, 采血前询问患者有无剧烈运动, 如参加运动会、球赛等, 若有, 采血最好在患者休息30 min后进行, 以免引起检验结果异常, 导致误诊误治。

2.2.3 药物

药物对检验可造成复杂影响。如:维生素C是一种对检验结果影响很大的药物, 它具有还原性, 在血糖测定中若用福林―吴方法, 可使结果升高。若用葡萄糖氧化酶法, 并使结果降低。可使AST、BIL、Cr、UA结果升高, CHO、LDH、TG结果降低。肾病患者多使用青霉素治疗, 注入的青霉素90%以上通过尿液排泄, 而这些青霉素可干扰尿蛋白的检查 (干化学法出现假阴性) 。所以, 采集样本前应充分了解各种药物对各个项目测定结果的影响, 甚至为了某种测定应停用某些药物[2]。

3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过程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关键环节, 其中包括:

3.1 采集时间

许多激素在24 h内分泌量是不同的。如:女性生殖激素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 纤维蛋白原在经前期最高, 血浆蛋白则在排卵时减少。血培养采血时间应选择患者高热、寒战时, 未使用抗生素前或下次抗生素使用前, 抽血7~10 ml。血培养阳性是确诊菌血症和败血症的重要依据, 要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快速准确地进行病原学诊断, 就必须严格掌握采血时间。临床诊断糖尿病糖耐量试验, 要求必须是空腹、餐后1 h、2 h采集血液标本。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是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磷酸激酶, 这三项指标发病时间各不相同, 分别在发病2~4 h、4~12 h和6~9 h, 阳性率最高。因此采集前详细询问患者病情, 根据不同检验要求把握采血时间, 提高检验准确性。

3.2 采集姿势

人的体位, 体位改变可引起一系列生理改变, 也包括血液成分的改变。从卧位到直立位, 所采血标本的测定值有升高的趋势。因为直立位时静脉渗透压增加, 部分水分转移到间质, 血浆总量较卧位少12%左右, 使血液相应浓缩。正常人站位比卧位结果升高。所以, 采集标本时应尽量统一采血姿势。

3.3 采集标本的方法

严禁在静脉输液端的胳臂采血, 绝对禁止从输液管中抽血。止血带的使用会改变静脉压力影响检验结果, 如时间过长可使AST、ALB、Ca2+、ALP等结果升高。所以在采集标本时, 应尽量缩短用止血带的时间, 穿刺成功立即松开止血带, 血液抽出后, 根据不同检验项目, 将标本沿管壁慢慢注入抗凝管或干燥管中。抗凝管颠倒5~6次, 防止出现小凝块, 抗凝剂比例要适当。在抽完血后严格做好查对制度, 采血试管上要写清楚患者的科室、姓名、住院号、床号与申请单上一致。

4标本的正确传送

许多检测项目对标本离体后的保存有特殊要求, 如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等。采集标本后专人输送, 保证输送的及时性, 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送达检测实验室。实验证明, 有26种生化检测项目随着存放时间的长短出现检验结果的变异, 只有使用新鲜的标本, 检验的结果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3]。同时保证标本在传送过程中的安全性, 防止过度震荡, 防止标本容器的破损, 防止标本被污染, 防止标本及惟一性标志的丢失和混淆, 防止标本对环境的污染, 防止水分蒸发等, 特别是对怀疑有高生物危险性的标本应按相关条例的要求输送, 严密包装, 防止传染他人。

5标本的验收及处理储存

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应立即专人核对, 内容主要包括:惟一性标志是否正确无误, 申请检验项目与标本是否相符, 标本容器是否正确, 是否溶血, 抗凝血中有无凝块, 细菌培养的标本有无被污染, 标本采集时间到接收时间之间的间隔等。对不合格的标本应及时退回并说明原因, 处理的过程应有记录。采用血清或血浆检测时, 对采集的血液标本应在规定时间内做进一步处理, 对于不能马上分析测定的标本, 应按试验要求将其置于合适温度和环境下保存。

分析前的质量保证不仅是技术问题, 更多的是管理问题。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因为有影响因素的复杂性、质量缺陷的隐蔽性、质量保证工作并非检验人员完全可以控制、责任难确定性等因素, 使得做好这项工作并非易事,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 首先提高认识是关键, 检验人员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必须把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中一个重要环节来对待, 定期与临床科室联系, 听取临床科室的意见及业务上的要求, 举办业务讲座, 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特别是护士的思想认识, 完善规章制度, 使医疗工作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其次, 对影响检验质量的各种因素做出全面分析, 找出薄弱环节, 及时改进, 达到预防和控制检验误差的目的[2]。建立医疗质量反馈信息系统, 收集信息, 及时发现问题, 分析原因并加以解决, 同时可以评估质量控制效果, 完善管理内容, 调整管理对策, 为临床医生提供即时、准确和可靠的检测结果。

摘要:目的预防和控制检验误差。方法对分析前质量管理的各种影响因素提出要求, 以期获得合格检验标本。结果进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完善了检验程序, 保证了检验质量。结论全程控制检验质量是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分析前,质量控制,检验

参考文献

[1]吕珏.浅谈医学检验前质量保证.临床检验杂志, 2007, 25 (6) :428.

[2]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39-45.

[3]陈芳建.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对各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检验医学, 2006, 21 (1) :87.

实验前质量控制 篇2

金溪县中医院学号2007260005姓名:宋希云邮编344800

论文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医学检验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加强检验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学检验实验室检验质量。采用的方法为保证分析前检验质量的每一个环节,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的注意事项。做好知识宣教、注重检验与临床的相互沟通,充分完善各项制度。加强了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保证了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加强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显着提高了医学检验实验室检验的质量。

关键词: 质量管理;医学检验;分析前阶段

随着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检验诊断技术日新月异,自动化检验仪器普遍应用于现代化临床实验室。这就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三个阶段。而分析前质量管理是全程质量管理的重点,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文件将其定义为按照时间顺序,从临床医嘱开始,到分析检验程序终止的步骤.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样品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传输.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保证检验信息正确、有效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也是目前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中最薄弱的阶段,应该引起重视.1 加强与临床的相互沟通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的相互沟通是做好分析前质量管理的前提。只有临床医师开出信息准确完整的申请单,并留取到患者高质量的标本,检验人员从事的一切检验工作才有意义。首先,化验申请单应包括足够的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检验项目、临床诊断、病床号、病志号、时间、申请医生或需要注明的其他事项。书写不完整的或患者患有特殊疾病的,要及时询问临床医师患者的具体情况;然后检验人员要配合指导临床正确地留取标本并送往检验科;最后检验科对送检标本的检测结果出现异常的,要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于与临床相互沟通。因此,很好的与临床相互沟通是做好分析前质量管理的第一步。患者准备患者的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采集标本的质量。患者的生理状态、饮食和药物对检验结果都有影响。例如剧烈运动后引起检验项目的变化,ALT 及AST 升高达180%;CK 达125% ,最高达7 000 U/L.尿中出现RBC 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和运动可以影响神经,血糖增加1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钾增加15%;高蛋白膳食可使血尿素、尿酸及血氨增高;高脂肪饮食可使三酰甘油大幅度增高。药物可影响血液生化检验的结果。例如维生素C、高浓度葡萄糖和一些抗生素可与碱性苦味酸反应,引起肌酐增高;大量含氟、溴或碘离子药物可使血清氯偏高。所以,采集标本时要提前让患者做好准备,保持稳定的情绪,头天晚上禁止大量饮酒。血液化验采血前24 h 禁高脂肪高蛋白饮食,12 h 禁食,空腹采血。但过度空腹,达24 h 以上,某些检验会有异常结果。例如空腹48 h,血清BIL 值升高,而GLU 值降低。样品采集样本采集错误是影响分析前质量的首要原因之一

[2],所以要采取有效方法保证送检标本质量,从样品的采集时间、采集部位、样品采集时患者的体位、采集过程的具体操作到样品运送、保存与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要求,保证样品的质量。

3.1 样品采集时间采集标本的时间对标本各种成分含量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因为体内有些化学成分的血浓度具有周期性变化,所以采集血液标本尽可能在上午9∶00 前空腹并尽可能在其他检查和治疗之前进行。采集尿液标本则需留晨起第一次排出的中断尿,这样可以保证各种成分稳定,pH 值低,有利于保持尿液有形成分的完整,易于检出阳性结果。并且在进食后2~3 h 的尿样中尿糖、蛋白、尿胆原等含量较清晨第一次尿样高。

3.2 样品采集部位采集标本时一定要掌握正确的采集部位。采集处应避免有皮肤红肿、溃疡等现象。特别是采集血液标本时,要保证并采血通畅,采血不畅易引起血小板破坏和凝血因子的消耗等。

3.3 样品采集时患者的体位人的体位改变可引起血液许多指标发生变化。从仰卧到直立时,血中细胞及大分子物质相对增高5%,血液指标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总蛋白、清蛋白、免疫球蛋白、载脂蛋白、三酰甘

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都将受到影响;站立时所采的血测定总蛋白、清蛋白、血脂、胆固醇、碱性磷酸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铁等检测项目也略有增高。

3.4 样品采集过程的具体操作样品采集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例如静脉采血时,止血带压迫时间最好不超过0.5 min, 时间过长会造成瘀血和血液浓缩;抽血时避免产生大量泡沫,否则可能导致溶血,溶血标本会造成红细胞计数降低,血细胞比容降低,同时影响血液生化指标;血液抽出后立即轻轻摇动,使血液和抗凝剂混匀,以防血液凝固;血液检查的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要合适,血液比例过高时,血浆中容易出现微凝血块,可能阻塞血细胞分析仪,同时影响一些检验结果;采血至标定容量时,拔出静脉针,这时马上将真空采血管轻轻的上下翻转5~6 次,用力不宜过大,以免溶血。样品运送、保存与处理样品采集后要立即送检,特别是血液标本应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尽快处理、尽快检测,时间耽搁得越少,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就越高.若不能及时转运,或欲送到上级检验中心进行分析时,应将标本装入试管内密封,再装入乙烯塑料袋,标本运送过程应密闭、防震、防漏、防污染。夏季高温或冬季低温地区,应注意防蒸发或注意保温等问题。进行较长距离的标本运送,一般应将标本进行预处理。标本运送过程中应注意安全,必要时采取防护措施。检验前,对不符合样品采集规定要求的标本,应拒绝接受。

符合规定要求的标本,要严格按照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检验后标本不能立即处理掉,应根据标本性质和要求按照规定时间保存,以备复查需要。标本过保存期后,要有专人送到指定消毒地点集中处理[4].分析前质量管理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检验工作者不断学习,强化培训,严格要求自己,具备高度的责任心,熟练的检验技术,积极的工作态度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注重与临床的相互沟通,同时也要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以保证其做好采集样品前的准备.实验室要充分完善各项制度,按规范化要求严格控制好各个环节。要健全和应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检验人员积极性,充分发挥检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为提高检验质量提供前提条件。

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 篇3

【关键词】 质量控制;因素分析;标本采集

检验学科这几年发展十分迅速,新的检验方法与检验仪器不断的涌现,检验项目也日新月异,所以对临床医生的综合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项目的选择应遵循安全性、有效性、时效性和经济性。不但要求临床医生要主动及时了解检验科新开展的检测项目,更要求检验科的工作人员要经常与临床科室的医生进行沟通,及时向临床医生提供实验室开展检验项目的详细情况,并参加病房查房和会诊,为临床医生提供及时的检验信息和合理的检测项目。

1 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先进仪器的引进,对于各种疾病的检测有不同的检测项目和方法,对于医生来说 检验项目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诊断和疗效,正确选择检验项目,检验项目选择要遵循安全性、有效性、时效性和经济性。

2 患者的准备

采集样本前病人按规定准备,是确保分析前质量的重要环节。应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要求病人积极配合。

2.1 运动因素 剧烈运动后,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及转氨酶、肌酸激酶活力将升高,胰岛素和血糖等降低,并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血管内溶血。因此,采样前病人处于良好的休息状态至关重要。

2.2 饮食因素 许多生化检验项目如肝功、血脂、心肌酶谱、血糖测定都需要空腹采血,一般控制在12~16h最佳,否则将影响结果的真实性。早餐后测定空腹血糖将毫无诊断价值;空腹时间不足,可使胆固醇、甘油三酯结果偏高,而复查后结果正常;空腹时间太长,将使白蛋白、补体、血糖等含量下降。

2.3 药物因素 临床治疗中的大多数药物都将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巴比妥类、胆盐、氯丙嗪等药物可使转氨酶、胆固醇升高;大剂量应用维生素C可使血糖、血脂、肌酐等降低。一些降糖、降脂、降压药物常干扰血中生化成份。若用药治疗中确需检查,应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用药种类和剂量,方便日后回顾或参考。

3 标本的正确采集

正确标本采集过程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关键环节。标本的采集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应避免干扰因素,应注意采样的最佳时间。注意采血时体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得超过1min,掌握真空采血的正确方法和顺序避免标本溶血,采集样本后要严格做好查对制度。尿液标本留取时、容器应清洁干净、标本应新鲜,不能混入分泌物精液等。

4 重视标本的运输和储存

采血完成后,尽快处理、尽快检测,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因为标本储存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和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渗透作用、 光学作用、气体扩散等等,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对自采标本和外送标本,要注意冬季保温、夏季防止高温变质、避免阳光照射等问题。

5 标本的验收及处理储存

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应立即专人核对,如标本合格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分析,如不能马上分析测定的标本,应按要求将其置于合适温度和环境下保存。对不合格标本应及时和医生取得联系,说明原因并有记录。

6 建立健全分析前质量控制体系

实验室应向临床提供标本采集、运送、保存指南等书面文件,定期开展讲座和培训新工作人员。实验室各专业负责人应加强学术研究,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并进行指导。实验室应建立标本验收制度和标本拒收制度等分析前质量控制的规范化文件,应充分认识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不断研究,总结经验以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水平。

检验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容易被忽略却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求我们检验工作人员制定与临床医师积极加强沟通。一个有价值的检验结果需依靠医生、护士、患者、检验者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认真处理好每一个环节,加强临床医师、护士、检验者的不断沟通和积极配合,并对临床检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授课、发资料等,确保检验标本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使分析前质量得到保证。

综上所述,全面质量管理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研究表明,检验前阶段所占时间占全部时间的53%。从取得标本到标本送达实验室,检验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容易被忽视却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求临床及检验人员对各种影响检验的因素全面系统的了解,要求采血人员操作规范化,完善制度,使用安全性好质量高的采血用品,保护医疗工作者和患者的安全。要多部门支持,职能部门要对此加以重视,参与及协调,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思想认识,找出薄弱环节,及时改进,达到预防和控制检验误差的目的,为临床提供即时、准确和可靠的检验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高质量的检验和对检验结果的准确评价。

参考文献

[1]阮桂芝.加强生化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一减少医疗事故与纠纷 中国医药指南

[2]吕珏.浅谈医学检验前质量保证.临床检验杂志

[3]蒋秉坤.临床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

[4]叶应妩、王毓三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东南大学出版社

[5]马斌国.现代临床检验质量保证.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6]陈俊等.抗凝剂比例对凝血检测项目TT的影响.江西医学检验

作者简介:

实验前质量控制 篇4

1 分析前质量特点

1.1 体检医师少, 受检人员多

一天安排200~300人次, 但基本上在一个上午体检完毕。受检者并不都是抽完血后再去检查其他项目, 会在不同体检科室间来回走动, 影响某些体检项目, 出现假性结果。

1.2 抽血难达严谨

为了避免受检者空腹时间过长, 要求抽血环节在早晨10点以前完毕。为了赶时间, 抽血操作、注入试管、抗凝标本的混匀等都做得不到位、不规范, 导致标本溶血、抗凝标本有凝块、抗凝标本注入的血量不够等。针对送检的血液标本作了3年的统计见表1。

1.2.1 标本溶血

如表1所示, 高于住院和门诊常规标本。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注入试管的速度太快, 多数标本都是用力抽取、用力推入试管, 导致红细胞受外力破裂[1]; (2) 穿刺时, 为增加血流而挤压穿刺部位, 叫受检者反复握拳松拳, 引起溶血; (3) 穿刺处消毒酒精未干就开始抽血; (4) 到受检单位抽血后运输造成溶血; (5) 抽血产生的气泡一并注入试管, 导致溶血。

1.2.2 抗凝标本有凝块

主要是血常规标本, 据最近3年来的统计, 此类标本有凝块的比例是8.9%, 明显高于病房和门诊标本。其原因主要是混匀方法不对和混匀次数不够;其次是将血注入抗凝管时没控制好注射器活塞, 致加入的血量超过抗凝管的抗凝能力;或者抽血不顺, 血液先发生了轻微凝集。

1.2.3 血常规标本注入的血量太少

此类标本占血细胞分析标本的32.6%。原因主要是护士对血常规标本抗凝效果的知识欠缺, 抗凝剂对血细胞的形态、血小板结果的影响[2]等知识不清楚。

1.3 血标本运送时间过久

到离院较远的受检单位抽取的血标本, 特别是有血糖项目的标本, 路途远, 运送需时长, 由于红细胞糖酵解作用, 血糖结果都偏低, 失去检测的价值。

1.4 尿分析标本合格率低

体检尿标本由于工作性质不同, 受检单位的远近不同, 有的标本能够在留标本2h内检验完毕[3], 但多数标本达不到此要求, 特别是外出到受检单位留取的标本, 留存的时间长还经过运输途中的颠簸, 有形成分溶解。部分女性在体检留尿时正是例假期, 导致假性结果的产生。

1.5 条形码粘贴不合标准

有的条形码不是贴于试管的上半部, 而是太近于管底, 特别是生化、免疫的标本, 在水浴的过程中, 条形码容易脱落, 导致张冠李戴。或被水浸后字迹不清, 扫描不出所含信息。

1.6 检前须知宣传不力

对体检者饮食、运动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在宣传和告知上力度不够。在体检标本中, 血清混浊的比例要比病房和门诊标本的高, 通过对一些转氨酶或心肌酶高的体检者随访, 多数人承认头天夜晚跟朋友喝了酒或早上进行了晨练。

1.7 受检者对体检不重视

部分体检者对体检不够重视, 体检只是走走过场而已。此前交待的注意事项不当回事, 当某些结果因此出现异常, 被通知复检时, 才怀疑结果的可靠性和自己的身体。

2 对策

为提高体检工作分析前标本质量, 使体检工作更加标准化, 提出以下措施:

2.1 合理安排每天的体检人数, 或增加体检医师, 让体检工作处于不忙不乱中, 避免受检者在不同的体检处来回走动而引起的某些项目的增高, 避免医、护人员采取标本时取材不合理、操作不规范, 抽血时抗凝标本混匀不充分等。

2.2 体检场所尽可能安排在体检科内, 避免因标本运输造成的血标本溶血、尿液有型成分的破坏等。还可避免血标本离体过久后的血糖下降, 尿有型成分因时久而致的破坏[4]。

2.3 加强体检护理人员的培训, 让她们知晓影响结果质量的分析前因素, 重视标本采集的规范化操作, 才能有效避免血标本的溶血、抗凝标本的凝固等。

2.4 加强宣传力度, 提高受检者对体检的重视, 将体检人员检前须知诸如饮食、运动、抽烟、饮酒等对结果的影响告知每一个人, 才能避免假性结果的产生。

关键词:体检,实验室,分析前质量

参考文献

[1]刑玉荣, 尹惠卿.体检标本采集中的常见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5 (10) :2260-2261.

[2]刘婷, 张圣坚.影响血液学一般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医学检验与临床, 2006, 17 (3) :89-90.

[3]张新春, 李永伟, 王春霞.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医学信息, 2005, 11 (11) :1563-1564.

实验室质量控制 篇5

关键词:纺织品;实验室;化学检测领域;内部质量;控制

纺织品实验室化学检测领域内部质量控制主要是对应用统计技术分析,检测过程中各个环节中的误差,将检测误差控制在允许区间内,使检测结果准确度能够得到保障。期间,结合《实验室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对纺织品化学检测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做全方位划分,确保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效果能够充分体现。

1纺织品实验室化学检测领域内部质量控制规划分析

构建纺织品实验室化学检测领域内部质量控制规划,来确保并证明整个检测过程受控性,以此有效开展对检测结果准确性及真实性的全面评价。这个过程中,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可从空白分析、重复检测、比对、加标、控制样品分析方面出发,对规划期间包含内部质量控制频率、规定限值、超出规定限值所采取措施做好标准设定,以对应纺织品实验室化学检测领域内部质量控制效果能够完全得以体现[1]。

2控制图的实现和运用

纺织品实验室化学检测领域内部质量控制以控制图在体现时,先要明确控制图制作的科学合理性,通常控制图制作按照平均值选取一个相对含量稳定、样品基本均匀、便于保存控制样为基础,来以相同的测试条件进行连续N次的测定,通常整个测试次数可控制在22次左右,按照每X次进行两个平行样测定,以平行样平均值作为子组平均值,计算对应总体平均值X、标准差S,同时以X为中心线(CL)以X±2.659S为上下控制线(UCL、LCL)来做对应控制图制作,以此使整个控制图可靠性和专业性能够完全得到保障。对所制作控制图进行全面分析,观察分析其是否存在有GB/T4091―20xx所提及质控点落在控制限外。这个过程中如果连续9点落在同一侧便存在偏差现象,而连续6点出现递增或递减,连续14点呈现相邻2点交替,即存在飘移现象,而连续3点中如果有2点落在控制图中心线同一侧警戒线外,连续5点中有4点在中心线同一标准偏差外等现象,都表明检测期间存在异常。这时便要做全面分析,排除异常原因后重新进行对应检测,确保制作控制图质量能够完全达标。控制图运用作为纺织品实验室化学检测领域内部质量控制关键,在实际实践期间必须根据相应检测项目分析频率以及分析人员技术水平,每间隔适当时间来取两份平行控制样品进行测试样品的同步测定。此期间,需要注重对应操作技术较为有限人员以及测定频率较低项目时,确保每次都应同时测定控制样品。针对控制样品测定结果做好实时分析,明确其测定结果在上下警告限区间内其测定过程为控制状态,说明本次测试样品分析结果有效,如果控制样品测定结果超出上下警告限区间,但其仍在上下控制限区域内,表明分析质量存在变劣甚至失控迹象,此时应做好及时检查采取相应校正措施,对控制样品测定结果在上下控制限外说明测定过程失控,这时要第一时间进行全方位的原因检查,及时予以修正来确保测定质量。

3空白实验要点及运用

空白实验即在不加样品前提下,按照样品分析条件以及相应操作步骤开展进行分析实验,所得结果为空白实验值。主要是用于修正对应样品测定值,实现试剂、仪器、滴定终点等误差下降的目的。结合实际来看,空白实验值本身大小集齐分散程度能够充分反映对应实验室和相应分析工作人员的实际水平,同时对实验用水、化学剂纯度、玻璃容器洁净度、分析仪器性能、实验室内部环境污染状况等方面也有直观反应。实际实践过程中,试剂空白主要指包含全部处理过程测定值,以此反应实际过程污染状况和对应方法的检出能力,对纺织品实验室化学检测领域内部质量控制工作效益的提升作用明显。空白实验在不同检测方法确认时运用也存在一定差异性,比如在对相应样品分析物浓度或含量进行检测时,先要做好对实验值的收集整理,通常收集20个空白实验值计算出标准偏差及方法检测限,此期间将20次平行测定空白样品所得平均信号值进行平行测定值标准偏差3倍相加,以此得出对应样品分析物浓度或含量。利用分光光度法进行对应作业时,要以扣除空白值后与0.01吸光度相对应浓度值为检测限,开展进行对应作业。而色谱分析检测限系指检测器能够产生与噪声相区别响应信号,这个过程中将其定为3倍信噪比响应值对应的样品分析物浓度或含量。在实际实践期间,空白实验与样品测定是同时进行,通常没制备批样品或每20个样品进行以此空白实验,且每次要测2个平行样,2个平行空白的相对偏差要不超过50%。若试剂空白小于规定方法计算检出限,可直接忽略试剂空白对检测结果影响,试剂空白值稳定则可重复20次来进行平均值计算,检测结果用空白实验结果做实时校正。如果试剂空白平行测定相对偏差超过50%,此时则表明相应分析样品收到污染,检测结果不能接收,要及时查找原因重新开展测定工作,确保内部质量控制完全得以保障[2]。

4加标回收及结果评价分析

4.1加标回收分析

纺织品实验室化学检测领域内部质量控制过程中,注重加标回收工作的专业性和时效性。通常加标回收实验即在待测样品中进行一定量待测组分标准物质加入,以此使其与待测样品同步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测定,并结合实际进行对照实验,观察所加入标准物质质量定量回收状态。加标回收作为一种检查系统误差的普遍技术方法,可直接反映出测定是否存在干扰因素,继而判定所选用方法对相应样品测定准确性和适用性。在分析样品前要做好加标工作,基本加标应按照至少每植被批样品、每个基体类型、每20个样品做一次的原则进行,期间添加物浓度水平必须保障接近分析物浓度或在校准曲线中间范围浓度内部,同时,所加入添加物总量不应存在明显改变样品基体状态的情况。对应加标物形态要与待测物形态具有一致性[3],加标量尽可能要与样品待测组分含量相等,注重样品容积影响,在样品中待测组分含量接近方法检出限时对应加标量应控制在校准曲线下限或低浓度范围,而样品中待测组分含量超过校准曲线中间值时对应加标量应控制在带测值一半用量,而样品中待测组分含量较高时,对应加标后测定值应低于超出方法测定上限90%。与此同时,相应纺织品禁用物质化学检测内部质量控制可按照《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理化检测》相关要求进行相应检测实验,确保内部质量能够完全得到保障。

4.2结果评价分析

纺织品实验室化学检测领域内部质量控制中,对结果评价工作的合理开展进行也是重要质控手段。这个过程中,主要以比对实验与重复检测体现,从比对实验角度出发,通常,实验室内部比对方法包含盲样检测、留样再测、标准物质、人员比对、设备比对、方法比对。其中,比对结果主要采用再现评价、En评价、t检验法评价、Z比分数法评价来展现。针对重复样品通常要对至少每制备批样品或每个基体类型或每20个样品做一定检测,以此使人和时间两个主要因素影响能够完全得以反映,此类重复检测主要是用来观察测定对应系统的偶然误差性,一般重复检测次数最少为6次,确保重复检测结果能够完全达到实验室内变异系数控制要求。重复检测是监测结果精密度能够得到有效管控的关键。

5纺织品实验室化学检测领域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合理划分实验室内化学检测各环节质量控制指标,最大限度采用控制图分析来发现趋势使整个内部质量预防效果能够充分得到展现。注重体系所应具有的能力验证,测量审核、实验室间比对等质量控制使系统误差能够尽早被发现并予以及时修正改进。明确化学检测结果质量控制必须根据实际检测工作量,通过认可检测能力范围、检测技术类型、检测过程关键日傲剑变化等确定方式和频次,在进行精密度控制评价时结合内部比对、重复检测、留样再测等方法,使整个评价准确度和真实度能够得到保障。同时,对全过程进行评价时可采用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不确定度评定、盲样测试等方法开展进行相应作业,而空白实验、质控样品、加标回收等则可采取质控方式来完成,以确保对应纺织品实验室化学检测领域内部质量控制效果,能够完全达到预期要求[4]。

6结语

实验前质量控制 篇6

【摘要】分析前质量控制是保障临床检验结果的前提,分析前过程是指从医师选择项目开出检测申请单,直至将检测标本送到实验室的过程,分析前质量控制潜在影响质控的因素比较多且很复杂,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最容易被忽视,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对各种影响因素全面地系统地了解,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检验和对检验结果的准确评价,因此,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管理至关重要

【关键词】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临床检验结果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02-01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从病人准备抽取标本到送至检验科这一段的质量控制,随着自动化的仪器越来越先进,样本在此阶段停留时间相对延长,有人统计约占整个分析过程的57.3%[1]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其核心就是加强实验室的全面质量管理。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按系统论的原理建立一个体系,使在实验过程中所有影响实验室结果的要素和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协调和统一,确保实验结果的始终可靠。目前,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通过卫生部及各省市临床检验中心的监督,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得到广泛的重视。但对分析前过程的质量控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对提高检验质量非常重要,现笔者就医学实验工作的特点和潜在影响因素;分析前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管理等,谈谈个人的见解,旨在与临床医护人员一起探讨实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医学实验管理的特点和潜在影响因素,根据检验科的工作特点,实验室质量管理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三个过程。分析前过程是指从医师选择项目开出检测申请单,直至将检测标本送到实验室的过程;分析中过程是指标本在实验室被运转、保存、检测的过程;分析后过程是指检测结果报告发出直至临床应用的过程,分析前过程涉及面比较广,参与人员比较多,所以分析前质量控制潜在影响质控的因素比较多且复杂,归纳起来有医护人员,有病人本身,也有转运工人;有人为因素,也有环境因素;涉及的部门和人员多,这些问题多数是试验室外的环节,不是检验人员所能完全控制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精密自动化设备的引进,新的检测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绝大多数检测都依靠仪器来完成。但是任何先进的设备和精确的检测方法及质量控制物,都不可能弥补和监控由非疾病因素而导致检验误差或错误。由于影響因素的复杂性和缺陷的隐蔽性,往往很难确定出现问题的责任人,容易造成在检测结果出现偏差时互相埋怨,推诿责任。因此认为,实验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最容易被忽视,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对各种影响因素全面地系统地了解,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检验和对检验结果的准确评价,分析前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按照时间的顺序,检验前的步骤包括临床医生开出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进行传输等环节,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下面对影响标本室前指控的主要因素分析如下:

1.医护及标本转运人员对影响实验室检验结果的相关知识缺乏全面的认识,长期以来,临床科室对检验结果的偏差习惯把责任归咎于检验科,很少从自身查找原因,检验科本身也没有重视室内和室间的质评,对检验结果心中底气不足,不敢理直气壮的跟临床沟通,默默的承受着临床科室的谴责

2.临床医师不能正确选择检验项目及合理开出LIS系统的申请单,有些临床医生没有掌握不同检验项目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实验原理、临床意义及应用指征,不能合理的选择检验项目;检验科的技术人员没有按照循证检验医学的要求,在给临床医师提供检验结果的同时,解释结果的意义,帮助他们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及其组合,合理的利用实验室资源

3.患者准备和标本采集不符合要求以及保存传送不当机体代谢变化处于动态过程中,其标本中任何物质的含量与功效也随时间、运动、情绪等的不同而变化。采集标本之前医护人员没有对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状况、生理状况、病理变化、治疗措施等对影响检测结果的一切行为进行了解,不按要求叮嘱病人做好准备,造成人为因素影响标本质量,从而影响检验结果。标本的采集是分析前误差的关键因素,包括采集时间、采血姿势、止血带的使用、容器的使用、标本量与抗凝剂或防腐剂的应用等,标本采集不按规范要求进行,就会影响检验结果。医院检验科管理层人员必须根据自己所开展项目的情况,认真编写检验手册,将手册作为临床医师、护士及相关工作人员培训的教材。当前医学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技术分工也起来越细,临床医生、护士很难对检验医学有全方位的了解,这就要求检验工作者与临床医务人员多沟通多交流,医院管理层也要重视这项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存在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3.1.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

3.2开放实验室让更多的人了解其工作流程

3.3全方位向病人宣传教育

3.4积极开展检验与临床的双向互动

3.5完善分析前质量控制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制定标本收集、运送、保存等管理制度

总之,全面质量管理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从病人准备、取得标本到标本送达实验室实验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容易被忽视却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学者对发生在不同阶段的误差发生率进行了调查,发现由于分析前因素导致的误差占总误差的46%~68.2%。这就要求临床医生、护士及检验工作者对分析前的各种影响因素有全面的了解,利用检验手册强化培训,完善各项制度,按规范化要求严格控制好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为提高检验质量提供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血液标本检测前的质量控制 篇7

1运动

剧烈运动使血管内外的体液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大量汗水的挥发, 以及激素含量的变化 (如肾上腺激素类分泌增加, 胰岛素分泌减少) , 致使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发生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血中丙酮酸、乳酸、肌酸激酶 (CK) 、乳酸脱氢酶 (LDH) 等增高, 碳酸氢根减少。因此, 一般应在安静状态或正常活动下采血, 采血前15 min宜休息。

2饮食

大多数血液检验项目采血前应禁食8~12 h左右。食物被吸收后引起血液浑浊, 同时食物成分也可改变血液成分, 这将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高脂、高糖饮食后, 三酰甘油、血糖、尿糖等均比空腹结果约高数倍。另外, 如让患者饥饿时间过长 (超过16 h) , 也会使血清中的清蛋白、补体C3、转铁蛋白、葡萄糖 (Glu) 含量下降。饮酒后血中乳酸、尿酸盐、乙醛、乙酸盐等增加, 会引起血脂及某些血清酶结果升高, 甚至出现血清浑浊, 影响整个检验结果[1]。吸烟使烟草中所含有的烟碱直接影响到血氧饱和度, 导致人体内物质代谢功能改变, 使检测结果异常[2]。

3药物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会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方面的变化, 以及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与检验试剂发生作用也会引起物理化学变化, 这些变化有时会造成检验结果失真。如芬太尼、吗啡、哌替啶、阿司匹林等使肝酶升高, 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维生素可使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头孢类抗生素可引起血小板降低、白细胞减少、溶血等[3]。维生素A、维生素D、口服避孕药、睾丸素、糖皮质激素、吩噻嗪类利尿药、甲状腺素、对乙酰氨基水杨酸等可对血脂检验结果产生干扰[4]。因此, 检验工作人员应加强与临床医师和药师的联系, 尽量减少或避免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4采血部位

静脉采血常在肘部、腕部或手背部, 婴幼儿可在颈外侧静脉。采集血标本时应避免在静脉输注的同侧部位采血, 禁止在输注静脉的近心端采血或从输液针中直接采血。采集血液标本更忌同侧或边输液边采血, 否则会造成血液稀释, 抗体效价降低, 凝集反应不明显, 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而采集末梢血的部位成人以左手无名指为宜, 半岁以下婴儿通常自拇指或足跟采血。采血时应避开冻疮、发炎、水肿等部位, 且不能用力挤压采血部位。

5采血时间

采集血液标本时要注意正确的采血时间。用作生化、免疫、凝血功能等检测的血液都应该在早上或上午采集空腹静脉血。患者最好每次在同一时间采集标本, 可对每次结果进行比较, 以减少由于不同时间采集标本所造成的结果波动。血培养标本的采集应该在使用抗生素之前, 在估计寒战或体温高峰来临之前采集, 因为细菌进入血流与寒战发作通常相隔1 h。服用药物之后应在药物的稳定期 (即药物5个半衰期左右) 采血[5]。

参考文献

[1]张保刚.采集血液标本应注意的护理要点.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 (8) :1561-1562.

[2]闫丽杰.临床血液标本的准备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中外健康文摘影像检验, 2008, 5 (6) :192-193.

[3]孔戴艳, 戴晓莉.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1, 21 (8) :511.

[4]张丽.应警惕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中国药业, 2007, 16 (3) :44-45.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 篇8

1 患者准备时的质量控制

标本来自从患者体内抽取的静脉血, 其准备显然是分析前阶段质量管理的重点。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患者因素主要包括:

1.1 机体状态

采集血液标本时要求患者应在平静休息的状态下。但由于患者就医时往往存在紧张、激动、恐惧、兴奋等心理变化, 可能影响到某些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运动后, 消耗了一定的能量, 丢失了一定数量的体液, 许多检验项目可能出现与正常状态下不同的结果, 如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等可出现暂时性升高, 血中钙、钠、白蛋白、血糖等成分亦会发生一定变比。

1.2 饮食因素

因为饮食中的不同成分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因此, 多项检验项目要求采集标本前应禁食12h。研究表明, 一顿标准餐后采集血液标本检测甘油三脂和血糖可分别升高50%和15%, 原因在于此时血清常呈现乳糜状, 许多检测项目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另外, 一些含咖啡因饮料可提高淀粉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等测定值。空腹采血是可以避免饮食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但时间必须适当。如果间隔时间过长, 会降低血糖、蛋白质的测定值, 提高胆红素的测定值, 误导疾病诊治。

1.3 药物因素

几乎所有的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某些检验项目的测定值[2]。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治疗药物甲状腺制剂, 但它能使糖吸收加快, 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增加, 提高了生理状态下血糖的检测值;其次, 药物一般具有损害肝、肾功能的毒副作用, 干扰相关指标检测值的准确性。为避免药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在检测前应按规定暂停使用各种药物, 出于疾病治疗需要不可停用, 应予以说明, 以便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准确评估患者情况。

1.4 采集时间

为避免饮食、机体状态以及昼夜节律对检验项目的影响, 原则上选择晨起空腹时采集的血液标本为宜。

在选择采集血液标本最佳时机时, 还应注意: (1) 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时间, 如尽可能在抗菌药物使用前和发热前寒战期采集血液标本用于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2) 对诊断最有价值的时间, 如测定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指标CTNT, 采集血液标本应选择在发病后4~6h较好。 (3) 考虑采血个体的生物节律性, 尤其是在分析激素水平时更应注意, 如采血测定女性生殖激素时, 应询问月经周期情况。

2 标本采集时的质量控制

这是是保证分析前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血液标本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实验数据是否正确可靠。这要求医院必须根据相关规范建立一套完整的静脉血采集质量控制体系, 包括无菌操作的执行、采血程序的规范以及正确应用压脉带、选择抗凝管, 同时考虑输液的影响, 采取防溶血防污染等一系列措施, 切实保证所采集的血液标本达到检验项目的质量要求, 确保检验数值可靠准确[3]。

2.1 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和采血程序

采血时必须严格遵守并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和采血程序, 采用真空采血管, 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带一垫, 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采血部位的选择。将被采血者手臂或其他部位充分暴露并查看静脉分布, 选择比较有把握顺利抽取血液的肘静脉或其他静脉 (婴幼儿可选颈静脉) 作为采血点。

以适当的力量将脉带扎在被采血者穿刺点上方约6cm处, 嘱其握拳充盈静脉。为避免溶血的产生, 采血前不得拍打采血部位。对穿刺部位用0.5%碘伏液, 由内向外在约5cm范围内常规消毒。连接旋紧采血针与持针器, 一手固定皮肤, 一手持采血针, 进针时要求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20°迅速扎进静脉内, 之后将采血管接上抽取适当血液留作检验, 然后嘱其松拳、松压脉带, 穿刺点用棉签按压, 迅速拔出针头。整个过程要迅速, 所用时间越短越好, 一般要求在1min内完成。为避免采集的抗凝血凝固, 应将采血管颠倒6~8次以上将其混匀, 以备检验之用。

2.2 正确掌握压脉带的压迫时间

压脉带压迫时间过长时, 可改变所采集静脉血中的各种血液成分含量。在3min以上时, 静脉扩张瘀血后, 组织间隙内水分得以增加, 血液逐渐浓缩, 提高了血清钾、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的含量。因此, 采血时应将压迫时间缩短, 最好在1min内完成。当重复采血时, 最好换用对侧手臂。

2.3 抗凝剂的正确选择和用量

标本需要抗凝时, 必须根据要求选择抗凝剂, 用量要适当。采集血标本后, 必须将二者颠倒充分混匀, 同时避免强烈震荡溶血, 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4 输液的影响

输液过程中, 不能采集血液标本。因为输液稀释血液, 而且输入的葡萄糖、蛋白质、电解质等成分会干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如果必须采集血液标本, 输液结束1h后适用于输入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电解质的患者, 8h后适用于输入脂肪乳剂的患者。

2.5 采取防溶血防污染的措施

血液标本出现溶血、脂血、黄疸等现象, 均可影响检验结果, 最为显著的是溶血[4]。标本溶血后, 血清内含有血细胞内含量高的物质, 可出现假阳性的检测结果。采集血液标本时, 可造成溶血的机会包括不顺利的穿刺、拍打采血部位、压脉带应用过久等, 故采血时正确选择静脉使血液能够自然流出。为防止标本被污染, 应避免选择有炎症、化脓等变化皮肤损害部位的静脉。

3 标本运送时的质量控制

标本采集后送达检验室过程中, 应做到密闭、防漏、防震、防污染, 并及时按常规及时处理, 尽快检验。急诊标本检测血常规、血氨、血凝时应及时处理, 每1h运送1次生化、免疫、血流变等血液标本, 对合格的标本接收后应做好签收记录。对不合格的血液标本, 应通知相关部门重新采集合格血液标本送检。对不能及时检验的血液标本, 依据不同的检验项目予以预处理, 以备检验之用。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板社, 2006:39.

[2]赵建宏, 戴二黑, 张振国, 等.医学检验标本留取及收集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9.

[3]戴宝珍, 余剑珍.临宋护理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21.

实验前质量控制 篇9

尿液分析在分析前要经历申请、标本留取、储存、传送和交接等过程。这些过程中任一环节处理不好, 都会造成不合格标本[4]。为加强尿液分析的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管理, 我们对本院不合格尿液分析标本进行了统计、调查和分析, 从理论上探讨如何加强尿液分析的分析前质量管理。

1 我院不合格尿液分析标本情况

1.1 根据统计, 2010年7~9月我院门诊接收尿液分析标本12840例,

其中, 肉眼可见不合格标本 (标本量少、申请单填写不完整、标本污染、容器错误、超时送检等) 257例, 占标本总数2%。同期住院标本5839例, 不合格标本467例, 占标本总数8%。临床科室也对部分尿液分析结果产生疑问, 我们认为可能还有很多肉眼不能分辨的不合格标本对检测结果造成了影响。

1.2 我们对造成本院不合格尿液分析标本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针对性地制定了规范化尿液分析的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 并对措施实施后的情况进行了调查。2010年10~12月, 我院门诊尿液分析标本11998例, 其中不合格标本117例, 占标本总数0.98%。同期住院标本5110例, 不合格标本130例, 占标本总数2.5%。

根据统计, 在措施实施后, 门诊和住院患者尿液分析标本不合格率明显下降, 临床科室对结果的满意度也大为提高。说明我们的措施对减少不合格标本, 提高检测质量有很大的帮助。我院住院尿液分析标本不合格率明显比门诊同期要高, 说明住院患者尿液分析的分析前质量控制更难, 值得我们重视。

2 分析与改进措施

2.1 尿液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2.1.1 规范化使用一次性带盖尿杯

我院住院患者以前使用自来水清洗后的空药瓶当尿杯, 这种空瓶不能保证是否洗净, 残留物可与尿液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结果, 而且空药瓶的使用还存在院内感染的问题。

2.1.2 规范标本留取时间

晨尿中各种化学成分较恒定浓缩, 适合做尿液分析和尿沉渣检查;随机尿多用于急诊患者或餐后测尿糖。住院患者最好留取清晨的第一次中段尿, 门诊和急诊病人可留取随机尿, 并保证足够的尿量。尿液标本从留取到检测应在30min内完成, 最迟不宜超过2h, 否则可使标本内细菌繁殖、蛋白变性、细胞和管型溶解, 影响亚硝酸盐、尿糖、尿蛋白等有形成份的检测。标本放置过长, 还可使标本pH值下降, 酮体呈假阴性。医护人员应通知病人在护工收取标本的时间段留取标本, 不可过早或提前。相对来说, 住院患者的标本留取时间较难控制。

2.1.3 患者注意事项

患者留取标本前应清洗尿道口或采集中段尿, 避免经血、阴道分泌物、精液、前列腺液、粪便和其它化学物质的污染。经血可使红细胞和潜血呈假阳性, 精液和前列腺液可使尿蛋白呈假阳性。患者留取标本前如进食过多的高蛋白、剧烈运动、饥饿、出汗后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增加, 尿pH值下降;而进食过多的蔬菜、水果等含碱性物质较多的食品, 尿pH值增高, 呈碱性。

2.1.4 药物和化学干扰因素[5,6]

药物和化学因素对住院患者的结果影响相对大一些, 医生应正确看待和分析检测结果。

2.1.4. 1 pH值

服用氯化钙、氯化钠、氯化钾等可使尿液酸化, 尿pH值下降;服用小苏打、碳酸钾、酵母制剂、利尿剂等可使尿液pH值增高。

2.1.4. 2 尿蛋白

使用大量青霉素、标本内含有本周氏蛋白、粘蛋白、或尿p H值小于3.0时, 可使尿蛋白呈假阴性;服用奎宁、奎宁丁和嘧啶等药物引起的强碱尿 (pH≥9.0) 、季胺盐时, 或尿内含高浓度尿酸、草酸盐、有机碘造影剂 (如胆影葡胺) 等, 可使尿蛋白呈假阳性。

2.1.4. 3 潜血

高比重尿 (>1.020) 、高蛋白尿、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还原型谷胱甘肽、硫代硫酸钠等, 可使潜血呈假阴性;尿内含有过氧化氢酶类、甲醛、碘化物、漂白粉或细菌污染等, 可使潜血呈假阳性。

2.1.4. 4 白细胞

甲醛、高浓度草酸、大剂量的庆大或头孢酶素, 可使白细胞出现假阴性;肌红蛋白尿、胆红素尿、服用呋喃坦定, 可使白细胞呈假阳性。

2.1.4. 5 尿糖

尿液含有高浓度酮体、维生素C (>750mg/dl) 、乙酰乙酸 (>400mg/dl) 、大剂量的青霉素、阿斯匹林, 长期服用左旋多巴, 使用氟化钠、标本久置, 高比重尿 (>1.020) 可致尿糖结果呈假阴性;尿标本容器残留有双氧水、漂白粉、次亚氯酸或使用链霉素等, 可致尿糖结果呈假阳性。

2.1.4. 6 酮体服用左旋多巴、头孢类抗生素、BSP等易造成假阳性。

2.1.4. 7 胆红素

阳光照射、维生素C (>250mg/dl) 可造成假阴性;服用大剂量的氯丙嗪可造成假阳性。

2.1.4. 8 尿胆原

服用PAS, 阳光照射可造成假阴性;服用胆红素、吩噻顺利等可造成假阳性。

2.1.4. 9 亚硝酸盐

尿量过多、维生素C浓度过高、葡萄球菌感染、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短等可造成假阴性;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标本受硝酸盐或偶氮染料污染、食入富含亚硝酸盐食物过多等造成假阳性。

2.1.5 标本运送

这个过程是现有制度中管理最薄弱的环节, 标本运送人员复杂, 难以控制。应加强这个环节的管理, 住院标本要指定专人及时送检, 尽量缩短标本储存和送检时间, 减少中间环节。运送过程中要避免标本污染和丢失, 注意生物安全, 所有标本均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条例》中相关要求安全送检, 防止差错事故和意外发生。

2.2 实验室的标本接收

实验室应制定规范的标本接收制度, 实验人员在接收标本时, 要核对标本和申请单, 检查标本量, 标本是否污染, 容器使用是否正确, 容器是否密封, 申请单是否填写正确, 询问标本采集时间等, 对不合格标本应注明不合格原因后拒收。

2.3 加强实验室、医护人员和病人的相互沟通

实验室、医护人员和病人相互沟通的重要性已有文献做过专门探讨[7]。

2.3.1 实验室编写标本留取指南

实验室要编写《尿液分析标本留取指南》并发放到各临床科室。内容应包括检验申请单的正确填写、临床意义、病人注意事项、标本量、标本采集和保存方法、价格、标本收集时间等。

2.3.2 实验室和医护人员的参与

实验室和医护人员要按指南上要求主动指导病人留取标本, 医生要完整填写检验申请单, 内容至少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病历号、申请医生姓名、检查项目、标本种类和初步临床诊断。护士应在尿杯上注明病人姓名、科室、床号、病历号、验单号或条码和标本留取时间, 采集后盖好尿杯, 以保证标本运送的安全。

3 讨论

尿液分析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医学检验方法之一, 是患者诊疗和健康人群体检的必查项目。长期以来, 由于尿液分析标本留取容易、标本量大、收费便宜, 尿液分析的分析前质量控制没有得到重视。实验室和医护人员很少参与标本分析前过程, 尿液分析标本的留取、储存、传送和交接等过程都是由患者和护工等非专业人员来完成, 整个过程缺少规范化的质量保证措施, 造成很多不合格标本被送进实验室检测, 影响了检测结果, 导致误诊、漏诊, 甚至医疗事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 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 并由医疗机构组织实施[8]。

随着尿液分析仪的普及, 我们不仅要加强仪器的保养和质控, 更不能忽视尿液分析的分析前质量控制。如何加强尿液分析的分析前质量控制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我们应尽快制定相关的标准操作规程, 对尿液分析的分析前质量控制进行规范化指导, 为患者和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准确的检测结果。

参考文献

[1]曾洁, 赵海舰, 张传宝, 等.19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分析前变异和个体内的生物学变异[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3 (8) :777.

[2]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39.

[3]郑铁生.临床生物化学和系列化生物化学检验[M].镇江:江苏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2002:72.

[4]郭芳.实验室检测前的影响因素[J].临床检验及实验室设备, 2007, 9 (1) :33-34.

[5]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84-189.

[6]张婵, 江晓春.对尿液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7, 28 (2) :222-223.

[7]尚丽霞, 李炳强.加强检验科、临床及患者间沟通的重要性[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1 (5) :515-516.

医院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篇10

临床检验分析分为3个步骤:一是采集标本, 二是进行分析, 三是结果报告。关键是标本, 如果标本不准确, 其他两步都是途劳的。相反还会给临床诊断造成误导。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摆在我们各级医院面前的一道难题, 分析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到认真、细腻。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门诊患者由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和患者共同实施, 住院患者由住院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实施。实施的结果如何就看我们的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如何。

检验项目的选择

检验项目的选择, 主要取决于医生的思路。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和医学的进步, 各种先进仪器的不断问世, 一些陈旧的设备相继被淘汰。而作为临床医生, 要对这些仪器的更新换代有着清醒的认识, 并对医院新进仪器的使用范围熟练掌握, 以便在临床工作中, 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选择恰当的检测手段, 做到充分高效地使用各种临床检测仪器来诊治疾病, 在选择检测项目的过程中, 临床医生要遵循有效性、经济性等原则。为达到以上目的, 就要不断地对医生进行继续医学教育, 使他们不断地了解国内外医学发展的新动向、新的仪器、新的治疗方法等。要求临床医生要主动及时了解本院检验科新开展的检测项目, 开出合理的检测申请单。

采集标本前的准备

医患沟通:医护人员要向患者交代清楚采集标本的时间及注意事项, 如检测肝功能及血糖、血脂需空腹时采血, 要告诉患者采血后才能进食, 尿样为晨尿。向患者说明的同时, 要说明原因, 引起患者及家属的足够重视, 得到良好的配合。对于住院患者, 主治医生和主管护士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十分重要。医护人员要对自己主管的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生理状况、病情变化、治疗方案及用药情况了如指掌。熟知各种干扰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排除干扰。医护人员要勤说、勤问。通知患者做检测之前的注意事项, 采集前要询问关联事宜。

医护与重患家属的沟通:对重患和老年患者, 医护人员要和家属及护理员进行随时有效的沟通。

患者的状态:在安静状态下采集标本, 因运动会影响检测结果。同一个人, 在不同状态下采集的标本, 结果是不同的。

标本的采集环境与检测结果

采血的体位与检测结果:在采血的过程中, 患者采用何种体位对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不同体位下, 一些检查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与卧位相比, 当患者采用坐立位时, 其静脉渗透压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此时, 会有一定量的水分转移到间质中去, 从而使心血管系统内的水分减少。研究发现, 与处于卧位时相比, 当人体采取直立位时, 其血浆总量会大大降低, 一般会降低12%左右。而在血液中有大量直径>4 nm的成分, 这些物质无法穿透血管壁, 从而不能够进入间质, 由于体位的变化使水分进入间质后, 使血浆内的含量升高5%~15%, 所以会造成数据的较大差异。

止血带的使用与检测结果:在临床工作中, 止血带有着广泛的使用, 而它的使用会导致静脉压力的改变, 从而也会引起一些检测指标的变化。有学者研究了使用止血带2 min和1 min后的血液中各物质的改变, 结果发现, 使用2 min与使用1 min相比, 能够同蛋白质结合的物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升高, 如总蛋白上升5%, AST上升10%等。如果压迫时间继续增加, >3 min, 则此时静脉会进一步扩张瘀血, 大量的水分转移到间质内, 导致血管内的血液大大浓缩, 氧消耗增加, 无氧酵解加强, 从而使乳酸升高, p H降低, K+和Ca2+升高。止血带的正确使用一般不超过1 min, 使用止血带的时间越短越好, 如果血管不明显, 需使用止血带时间较长时, 可以间歇使用。

避免溶血的发生:当护士对患者抽取血液样本时, 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针筒, 在抽血操作时, 还要注意抽血的速度和方式, 速度不宜过快, 当把血液注入试管时, 要把针头拔去, 缓慢推入, 防止将泡沫推入到试管内。如果试管内加有抗凝剂, 则要注意不能放入较多的血液标本, 应该适量加入, 并且将血液和试管内的抗凝剂摇匀, 在运送标本的过程中要防止剧烈震荡。消毒剂消毒后略停片刻, 待干后进行穿刺, 否则容易造成溶血。

输液对标本的影响:如果患者在采集血液标本前接受了静脉输液治疗, 则其血液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稀释, 使血液内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 此外, 静脉输液输入的物质本身也会对一些生化指标产生影响, 尤其是糖和电解质。

采血量不足导致结果不准确:采血人员对检验项目所需血量了解不够, 标本过少, 使实验所需血清量不够, 实验室反复离心会使细胞内成分溢出, 导致结果不准确。

标本的运送

标本采集后要尽量做到及时送检。要用指定的送检箱, 固定标本, 保证标本不外溢、不污染。由专业护理人员送达。

检验人员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标本确认:首先是对当前的工作对象标本进行确认。对标本上的姓名、标本号与申请单是否一致, 要进行认真的复核。如标本量不足, 或有其他情况, 如溶血等现象, 应在检验单上注明, 并视为不合格标本, 马上电话告知临床医生或护士。

仪器调试:检验人员, 每天开机工作前对仪器进行检查, 根据每天的工作量加足试剂, 保证满足当天的工作量, 按规定做标本之前, 做好室内质控, 结果无误后, 才可工作。所有的仪器都要严格按仪器操作做好周保养、月保养、季保养、年保养, 并做好登记。配件的工作状态要有记录, 以便及时更换。更换部件要做好记录, 以备查询。室温度及湿度以及室内卫生要达标, 使仪器正常运转, 避免检验分析误差的出现。要根据室内质控的情况进行项目校准。同时在仪器的维护使用权限上设立厂家指导维护和厂家维护相结合, 检验人员使用仪器应固定操作人员, 避免由于人员较多, 业务熟练程度不同造成仪器的不当操作。

我院认真 贯彻卫生 部关于印 发《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通知 , 我们根据 通知精神 ,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 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 并由医疗机构组织实施。”我院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医院临床检验结果的正确率[1]。

医院临床检验分析的质量管理, 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标本的正确采集及采集前的准备工作上。只有在标准的标本上, 才能检测出正确的检验结果。在医院, 由于医护人员与检验人员工作性质的不同, 临床医生和护士对一些影响检验工作质量的相关因素有的了解的不透彻, 有的不甚了解, 在主观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是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中最薄弱的环节, 加强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要定期与医务科、护理部、临床科室联系, 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 举办相关的业务讲座, 在医务人员的头脑中要牢固地树 立起“患 者至上 , 质量第一” 的意识 , 标本能一 次采集到 位的, 决不采集二次, 减轻患者痛苦, 快速准确地报告检测结果, 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断治疗依据。

总之, 医务人员要对检验技术有更深的了解, 如各项指标的误差范围与误差来源, 标本的正确采集等, 完善各项制度, 重视检验各环节质量管理, 达到预防和控制检验误差的目的。

参考文献

质检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研究 篇11

关键词:质量控制 实验室 质检机构

近年来,随着质检机构的实验室检测样品与项目的日趋复杂,采用质量控制确保实验室处于可控状态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质检机构的特点,着重介绍实验室内、外部的质量控制。

1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1.1人员的质量控制。质验机构中的实验室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是保证实验室检测质量的重要条件。(1)人员要求:检验人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判断能力,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2)人员培训:检验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相应的培训,上岗后定期进行人员比对工作,用于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定期的对相应人员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检验水平。(3)人员考核: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进行相应的专业技术考核,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操作人员应进行相关的使用知识、技能考核,合格者持证上岗。

1.2测量仪器和设备的质量控制。测量仪器和设备是检验工作中最基本的工具,仪器与设备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1)检定:测量仪器和设备的检定是指查明和确认测量仪器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对于强制检定的测量仪器和设备需定期到相应部门进行计量。(2)校准:在规定的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其测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对于非强制检定的测量仪器和设备可以通过校准达到统一量值的目的。(3)建立设备档案、作业指导书及记录:建立仪器设备档案,设备使用、维护、核查作业指导书以及设备使用、维护、核查记录制度,这样可以及时而有效的发现检测过程中仪器设备出现的问题。

1.3实验耗材的质量控制。实验耗材是整个检测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检测工作质量。(1)供应商的选定及管理:为了购买到优质的实验耗材,应选择有资质和能力的供货商,并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定,采取动态管理。(2)实验耗材的管理:实验中耗材的采购、验收、使用、贮存、量值溯源、期间核查、报废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控制,使实验耗材始终处于受控条件下,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有效。

1.4实验方法的质量控制。实验方法是检验工作中对应某个检验分析的唯一依据,选择的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1)标准的管理:实验室应制定标准收集、发放、备案、跟踪制度。(2)标准的采用:实验室在选择标准方法时,优先采用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发布的方法,或有知名的技术组织、科学书籍、期刊公布的,或有设备制造商指定的方法。实验室制定的或采用的方法,应首先征得客户同意,经过适当的确认后才能使用。(3)实验过程的管理:整个实验过程从样品的接受到出具检验报告,都要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规定执行。实验的检测限、线性范围、回收率、准确度和精密度等要符合标准的要求。可以通过绘制质量控制图、人员比对、留样复检、平行样测定、加标回收率等多种控制方法,对分析过程进行控制,从而提高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可靠性。

1.5实验室环境的质量控制。(1)实验室装备:实验室根据实验的要求配备相应的实验台面、橱柜等,化学实验室还需配备灭火器、洗眼、喷淋装置,以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2)实验环境:实验环境(包括水、电、气瓶、通风等等)需符合实验的要求,对于可能影响检测的环境因素需进行有效的控制、记录,确保实验环境满足检验需求,并保证实验室安全。例如物理实验室需考虑湿度、温度、电磁干扰等影响;微生物实验室需设置污染区、非污染区、缓冲区等区域并标识;化学实验室应考虑实验废气、废水和废渣的处理等等。

1.6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1)采用统计过程控制:统计过程控制一种以预防为主的质量控制方法,实验室采用统计过程控制主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实验过程是否稳定,二是过程能力是否充足。例如可采用控制图,如果控制图中的点子异常,就要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异常产生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以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2)空白试验、平行测试:根据所开展的实验室检验工作的类型和工作量,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空白试验(阴性对照试验)、阳性对照试验、平行样测试、加标回收试验、对有证标物的检测、保留样品的再测试、工作曲线的核查、分析样品的不同特性的相关性、实验室人员比对和方法的比对,仪器设备的定期检定或校准以及期间核查等手段,而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

1.7按计划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1)内部审核:实验室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一段时间后,应组织内审员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持。内审发现的不符合项须落实到人,纠正措施要进行跟踪审核。内审是实验室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机制的一种重要手段,实验室应每年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坚持实施内部审核。(2)管理评审:在内审的基础上,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应就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的管理评审,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2 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

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是在实验室认真执行内部质量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其目的是评价实验室间是否存在明显的系统误差,以提高实验室间测定结果的可比性。

2.1比对实验。实验室间比对是指与同级或以上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比对和参加上级检验机构组织的区域范围内的考核。实验室间比对有助于消除实验室的系统误差。从而分析发生偏差的原因,并及时纠正、改进。

2.2实验室能力验证。实验室能力验证,是指实验室间通过权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指定的检测数据的比对,从而确定实验室具备从事特定测试活动的技术能力的活动。实验室可以通过利用能力验证这种外部质量保证工具,识别与同行机构之间的差异,补充其内部质量控制技术,为自身的持续改进和质量管理提供信息。

3 结束语

探讨血气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6091例患者均系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男3 320例,女2 771例,年龄0岁~85岁。

1.2 标本采集

所有标本均由临床护士采集后送检验科分析。

1.3 仪器与试剂

采用美国I-STAT手持血气分析仪及其配套的G3+干片。

1.4 方法

对6 091例血气标本与临床的符合率进行分析,回顾分析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及相关情况,数据输入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见表1、表2。

3 讨论

由表2可以看出,有70%以上的不合格标本均发生在分析前。分析前质量控制是血气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前提条件,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检验信息正确有效的先决条件。而分析前的误差主要是在标本采集过程中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采血部位的选择

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氧分压相差较大,静脉血气的正常值不如动脉血稳定,因此临床上进行血气分析时均不采用静脉血。理论上从全身任何动脉采集的动脉血都能用于血气分析,而较为理想的部位则是血管表浅易触及、穿刺方便的部位,桡动脉是最为理想的采血部位。如果全身的动脉如有输液,就可能发生溶血及稀释,影响结果。如误采为静脉血,结果将会有明显的差异。

3.2 抗凝剂用量与浓度的选择

肝素抗凝剂的浓度与血液标本的比例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王冬梅等研究得出:每1 mL血标本肝素含量10 U时血气分析测定结果较准确[2]。如果肝素液过多或标本过少(<1 mL)均会造成稀释性误差,肝素液量太少,会造成血液凝固。

3.3 标本存放时间

采集后保证标本在15 min内送检,以免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在继续进行,不断消耗O2,并产生CO2,使p H和Pa O2下降,Pa CO2升高,存放时间越长改变越明显,使检验结果出现误差。若不能立即检测,应置4℃以下保存,不宜超过1 h。因为4℃保存时Pa O2仍下降,30 min内下降2%,60 min后下降8%,Pa O2越高下降越明显。

3.4 标本脂浊

对一些危重患者正在输注脂肪乳剂时,应等一会再抽血,因为有文献报道[3]20%的长链脂肪乳剂250 m L输注时间需4 h,而大多数患者血清脂肪廓清时间为5 h~6 h,所以从开始输注至清除干净需9 h~10 h。

3.5 血标本中混入气泡以及与空气接触的影响

因为空气中PaO2高于动脉血,PaCO2低于动脉血,一旦血液标本与空气或与混在血中气泡接触,大气中O2会从高压的空气中进入血液,造成PaO2高而PaCO2降低。所以采血后应完全隔绝空气,若有气泡,即刻排出,针头插入橡皮塞中,密闭空针立即送检。

3.6 操作前患者准备

临床中患者对动脉穿刺了解甚少,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所以在抽血前应耐心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消除其紧张情绪,避免各种因素致呼吸过度或憋气而引起的误差。因为瞬间屏气会使pH和PaO2下降,PaCO2增加;反之,呼吸急促可引起pH和PaO2增加,PaCO2减少。

3.7 注射器的选择

做血气分析时,不同质地的注射器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对其结果有明显影响。有资料报道[4]塑料注射器抽血后存放15 min后其PaCO2就开始下降,且pH值无明显差异,故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采集血液标本后,应立即送检。

3.8 患者体温的影响

患者体温高于37℃,每增加1℃,PaO2将增加7.2%,PaCO2增加4.4%,p H降低0.015。体温低于37℃,对pH和PaO2影响不明显,但对PaCO2影响较大,体温每降低1℃,PaCO2降低7.2%。故检测仪器的温度设定应与患者的实际温度相一致,这样测定结果才会准确。

3.9 代谢条件

在取样时,患者必须处于稳定状态,以不卧床患者为例,取样前至少应平躺3 min~5 min。因为吸氧以及吸氧的浓度对氧分压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采血前应停止吸氧。如遇病情不允许的患者采血时应注明吸氧浓度,以识别当前患者PaO2、PaCO2值的临床意义。

3.10 药物的影响

静脉使用酸碱类药物输入体内后会在短期内引起酸碱平衡暂时变化,掩盖体内实际酸碱紊乱情况而造成误差,故最好避开使用这些药物后抽取血标本。

3.11 测试片的保存

测试片放在2~8℃的冰箱内,当从冰箱中取出后一定要在14 d内使用完毕。

3.12 仪器的使用规范

血气分析仪是精密电子仪器,为了确保仪器的正常工作,放置仪器的试验台要稳固,工作环境要清洁,要防潮、防晒。严格的操作规程是质量的保证。

总之,以上各种因素均是造成血气检验测定误差的主要原因,可导致检验值失准,影响医生的诊断治疗,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患纠纷的概率。由表1可以看出血气标本的不合格率在逐年降低。由表2中可以看出,血气抽静脉血、标本有凝块、有气泡也是造成血气不合格标本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由检验科对临床医生、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把分析前的一切影响因素降到最小,从而提高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和血液标本的合格率,保证检验标本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临床提供准确、可信的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骆文婷,官俊杰.桡动脉采血技术的护理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2):1572.

[2]王冬梅.肝素浓度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9):1010-1011.

[3]赵承芳,任巧花,贾元青,等.危重病人长链脂肪乳输注时间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5):462-463.

上一篇:自主作业三部曲下一篇:档案信息服务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