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检验

2024-12-30

凝血功能检验(精选7篇)

凝血功能检验 篇1

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也是我国居民所面临的首要的健康问题, 临床科学有效的诊断是治疗的关键。临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治中采用凝血功能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1]。下面本研究主要对我院选取1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以此分析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 并将其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在我院治疗的心脑血管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56例, 女44例;年龄为42~75岁, 平均年龄为 (47.83±4.26) 岁, 根据患者入院后检测指标结果与正常值比较情况, 以≥3个指标较正常值升高或降低30%以上为明显变化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55例, 观察组患者45例, 两组患者各项资料对比情况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

临床对以上患者治疗中, 针对患者自身情况实施针对性性的治疗,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1.3 检测与评价指标

在所有患者入院时、出血后的48 h和96 h, 均对其空腹静脉血进行抽取, 以进行检验。其中检验仪器采用的是Rayto RF-6100酶标分析仪、Rayto RF-3100电脑洗板机, 美国雷度公司生产。其所采用的试剂为国Biomerica。酶联免疫法 (ELISA) 按照试剂说明及操作规范测定五个指标, 其指标分别为:血栓调节蛋白 (TM) 、抗凝血酶Ⅲ (AT-Ⅲ) 、D-二聚体 (D-dimer)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 (PAI-1) 以及内皮素-1 (ET-1) [2]。

1.4 统计学方法

在SPSS20.0统计学软件中录入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 然后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 用率 (%) 表示计数资料, 用χ2检验组间比较, 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为P<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和对照组相比较高, 其差异显著, 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如表2。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和对照组相比, 更加明显, 且在发病48 h其差异显著, 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同时间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通过对本组患者进行研究可以得知,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变化, 和对照组相比, 更显著, 同时其预后也比较差。其中脑出血发生时, 其血液中第一个被消耗的因子是AT-Ⅲ, 在这一因子被过度消耗的时候, 才会到引起患者血液出现高凝状态[3]。另外ET-1的主要功效是对血管具有强烈的收缩作用, 观察组患者中出现脑疝以及颅内压增高的患者比较多, 其原因就是ET-1所具有的收缩作用有所降低, 从而导致在毛细血管中滞留了大量的血液, 导致脑水肿的早期形成。PAI-1则为纤溶抑制物, 对血液内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激活作用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D-dimer则对纤溶活性可以进行反应, 在患者血液出现高凝状态的时候, 其自然就会升高。TM则是凝血酶受体, 其如果出现升高, 则其凝血功能就无法发挥, 从而加重患者的凝血状态[4,5]。由此可知, 以上各项指标变化, 均和患者的预后具有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 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中如果其各项指标变化较大, 则预示着患者的预后比较差。

摘要:目的 分析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并分析凝血功能检查在患者预后中的作用。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和对照组相比较高, 其差异显著, 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和对照组相比, 更加明显, 且在发病48 h其差异显著, 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指导临床应用。

关键词:凝血功能检验,心脑血管疾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林良山, 庄明华.影响脑血管凝血功能的基因变异研究述评[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0, 23 (5) :1025-1026.

[2]朱琳, 卡米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与肝病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 2010, 16 (2) :90-91.

[3]王兆铖.血栓与止血研究的最新进展, 第十九界国际血栓和止血大会简介[J].血栓与止血学, 2009, 9 (4) :189-191.

[4]Chung J, Suzuki H, Tabuchi N.Identification of tissue factor and platelet-derived particles on leukocytes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by flow cytometry and immunoelectron microscopy[J].Thromb Haemost, 2007, 98, (2) :123-125.

[5]何德, 马丽丽, 邢秀萍.进展性脑梗死急性期纤维蛋白原和纤溶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 2012, 9, (3) :129-130.

凝血功能检验 篇2

关键词: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对比研究,质量控制

血栓与止血试验的错误可影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血栓与止血试验结果错误的发生大多来自分析前, 因此保证止凝血试验标本的质量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住院并行凝血标本的患者共14例, 男8例, 6例, 年龄24~63岁, 平均年龄42.1岁。检验仪器、试剂与器材选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TAGO配套诊断试剂及3.2%枸橼酸钠负压储血管。

1.2 方法

由临床护士对14例患者进行抗凝血标本采集, 所采血样放入事先准备好的3.2%枸橼酸钠负压储血管内, 及时送到检验科采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检验。检验中, 如发现有APTT异常, 则要尽快通过了解患者的病情、检验目的等详细资料, 分析检验结果是否与临床诊断相一致, 如果存在差异, 立即通知重新采集静脉血, 并确保在采集后即可充分轻摇5~6次并送到检验室。所采样血应比例适当, 无可见凝块。调节离心半径为10cm, 转速为每分钟3000转, 时间10min, 分离血浆。所有血样均检验两次, 取平均值。

1.3 评价方法

记录首次测量结果及复查结果, 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单位以表示, 组间进行t检验, 计数单位以χ2检验,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4例患者的A P T T在复查前后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4例住院患者凝血标本APPT复查前后结果比较, 见表1。

3 讨论

由于分析仪器性能的大大改善及检测灵敏度的提高, 分析前变异目前已成为患者的检测结果不准确、影响出血与血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的主要误差来源。

3.1 采血的影响。

采血时, 患者应处于静息或抽血前有15~30min舒适的休息状态, 如果运动或锻炼可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 发生血栓。同时, 患者的采血姿态和体位要标准化, 以保证止凝血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采血中, 当压脉带时间超过1min, 一方面可使水和低分子量物质从血管内向血管外转移, 引起血细胞和血凝蛋白浓度增高;另一方面可引起血凝的激活。严重的穿刺伤和 (或) 采血时间过长可促进止血的启动和激活, 引起血凝因子和血小板的中度激活, 从而人为导致PT和APTT时间缩短[1]。所以, 对医护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同样, 采血困难或时间过长可激活血凝过程, 消耗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 致凝血时间延长。采集后, 应尽快将血液在含有抗凝剂的试管中颠倒混匀, 以保证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匀, 并阻止血液在试管中凝固。颠倒混匀的次数与方式是轻轻颠倒混匀3~4次, 颠倒混匀的次数太多或用力振摇会人为导致血小板激活和凝血时间 (CT) 缩短。

3.2 标本的运送和处理。

凝血因子中, 尤其以因子Ⅴ和Ⅷ在离体后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变性和失活。这种辅因子的失活可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速, 其可导致大多数标本因从采集到分析时间的延长而使PT和APTT时间延长[2]。除温度升高可引起因子Ⅴ和Ⅷ的降解外, 冷藏可引起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冷诱导内源凝血系统激活, 如使用未硅化的玻璃枸橼酸钠试管, 可使因子Ⅶ激活, 可人为造成PPT时间的缩短。

3.3 血凝管及抗凝剂的影响。

血凝管的使用一定要标准化, 即使用硅化玻璃试管, 可避免内源性接触途径的激活。普通玻璃试管收集血标本的因子Ⅷ活性比硅化玻璃试管的因子Ⅷ活性明显降低 (32%) 。普通的止凝血筛选试验、凝血因子检测或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时, 抗凝剂必须采用枸橼酸钠, 因为因子Ⅴ和Ⅷ在枸橼酸钠溶液中的稳定性比草酸盐溶液中好。

参考文献

[1]王金良.APTT、PT、Fib检验异常类型的分析研究[C].第三届华北三省两市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6:273-276.

凝血功能检验 篇3

关键词:凝血检验项目,影响因素,对策

凝血检验项目已具有标准化试剂、标准品与质控品, 实验室检验标准化程度与检验效率逐步提高, 但在临床中存在一系列因素对凝血检验项目造成一定影响[1]。本研究选取120例血液样本, 在不同条件下对其进行凝血检测, 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随机选自本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的血液检验样本120例, 血液样本均于患者空腹状态下抽取的静脉血, 均属于健康血液样本。受检者的性别、年龄、身高及体质量等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1.2方法:选用日本Sysmex CA60000全自动血凝仪, 检测试剂与指控用品均为仪器配套产品。血液样本均于空腹状态下采集, 置于真空采血管并贴上患者姓名与编号, 每一患者样本为多份5 m L健康血液, 采用0.109 mmol/L枸缘酸钠作为抗凝剂, 血抗凝剂与血液按1∶9的比例进行混合, 以3000 r/min的速度进行离心以除去血小板。所有样本均依据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别处理并检验凝血项目。

1.3影响因素:分析样本的放置时间、离心时间及是否出现溶血等对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

1.4统计学分析: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当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标本的放置时间对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标本放置1、2、4 h后PT、Fib值无明显差异 (P>0.05) , 而放置1 h的APTT值明显低于放置2、4 h的数值, TT值显著高于放置2、4 h数值, 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样本的离心时间对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血液样本进行5 min的3000 r/min的离心后, 其PT值与APTT值均明显低于离心10 min与15 min的数值,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不同离心时间的TT与Fib值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2。

2.3样本溶血与否对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样本溶血 (血红蛋白浓度达到4 g/L) 后的PT、APTT及Fib数值均明显高于溶血前的数据, TT低于溶血前数据, 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讨论

凝血项目检验主要应用于术前的常规检测、筛查血性疾病及检测溶栓与抗凝治疗等, 但因检验设施、操作等因素的影响, 凝血检验结果多出现较大误差, 对医师的疾病诊断造成严重影响[2]。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 血液样本的放置时间、离心时间及溶血与否等因素均对PT、TT、APTT及Fib等凝血检验项目均具有重要影响。标本的放置时间增长, 易造成APTT的测定时间增长, TT时间缩短, 但对Fib水平、PT数值无明显影响;同时血液样本的离心时间增长易致使PT时间与APTT测定时间的增长, 但不同离心时间对TT与Fib值无显著影响;此外血液样本溶血与否对凝血项目检测亦具有重要影响, 样本溶血后易导致PT、APTT的时间延长, TT时间缩短及Fib数值的增加, 对比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 影响凝血检测项目的因素较多, 与样本、仪器设备、试剂与技术等一系列因素相关, 其中每一点均对试验质量具有一定影响, 从而影响检验结果[3]。针对凝血检验结果的各项影响因素, 本研究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以保障各项凝血检验项目的准确性。

血液样本质量是保证凝血检测质量的基础, 为避免样本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医护人员应有意识地进行规范操作, 以确保样本质量, 包括采血前在贮血管上正确张贴患者姓名与编号, 并嘱患者于空腹、平静状态下采血, 避免患者因情绪紧张、饱食及进食油腻等因素干扰或激活凝血因子、血小板及纤溶成分, 从而影响检测结果, 并嘱患者检测前不能服用潘生丁与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同时采血应避免过度束缚止血带, 并良好控制血液的注入速度, 避免血液过度震荡;此外在严格消毒隔离措施下采血后, 需进行合理运输, 防止强烈震动、进入异物或阳光直射, 并进行妥当保存, 之后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尽量减少放置时间过长对血细胞的破坏[4]。同时研究结果表明样本的离心时间对检测结果具有一定影响, 提示应加强样本的专业性处理, 针对这一情况提出相应对策, 包括选择抗凝剂种类并控制其剂量, 本研究选用枸缘酸钠能阻止Ⅴ因子与Ⅷ因子作用, 并有效稀释血浆, 但使用中应严格按照9∶1的比例进行抗凝处理, 同时凝血实验尽量控制于2 h内完成;离心血清前需控制样本量, 分离时需控制离心机速度与离心时间, 血浆吸取时应采集离心血浆中1/3层, 避开含白细胞的下层血浆与含脂质的上层血浆。关于溶血现象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应加强血液样本采集、保存及离心过程的处理, 避免产生溶血现象, 检测前仔细检查样本, 对溶血、脂血、黄疸及存在凝血块的样本应弃用并进行重新采集, 从而避免溶血现象对PT、TT、APTT及Fib等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5]。

综上所述, 血液样本的放置时间、离心时间及溶血与否等因素凝血检验项目均具有重要影响, 因而医护人员应注意控制样本的采集于处理, 尽量避免众多因素对凝血检验项目准确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7 (30) :142-143.

[2]陈国, 梁荣伟.对比试验分析凝血四项项榆测的影响因素[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19) :11033-1034.

[3]韩作广.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5 (23) :11-12.

[4]贺华荣.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4) :396-397.

凝血功能检验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Advance2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三洋MDF-382低温冰箱。PT、APTT、TT、Fib试剂及配套校准品及质控品为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公司产品。BD公司的真空凝血试验采血管。

1.2 质控血浆的制备

选取20~50岁, 性别不限, 无贫血、溶血、黄疸。各项检验指标正常的健康体检者50人。平静状态下顺利静脉采血于BD真空采血管中, 立即颠倒混匀5次。将50份血浆置于干净的离心管中充分混匀, 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 取上清液加叠氮钠防腐 (使其浓度为5g/L) 。取2mL用于定值, 其余立即分装于塑料子弹头容器中, 置MDF-382低温冰箱中-35℃保存。

1.3 质控血浆的定值

先将Advance200血凝仪进行维护保养。参照试剂说明书, 严格按检验手册对PT、APTT、TT、Fib进行定标校准。取上述2mL血浆重复测定PT、APTT、TT、Fib各10次。根据所得结果, 算出各项目的平均值 (x-) 、标准差 (S) 作为预期靶值。

1.4 质控血浆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根据上述定值结果绘出质控图 (x-为基线, x-±2S作为上下失控线) 使用时, 从MDF-382冰箱中取出一支血浆, 立即放入37℃水浴中, 轻轻摇晃使其迅速融化, 然后和患者一起测定并将结果绘制在质控图上。

1.5 自制血浆的观察

(1) 效果观察:用自制血浆和配套定值质控连续测定1个月, 比较质控结果。 (2) 稳定性观察:以自制血浆质控结果的第1个月作为基准, 比较以后每月与第1个月的差异。

2 结果

2.1 自制室内质控血浆质控效果

同时用自制血浆和配套质控品进行室内质控, 并保证仪器的状态良好的情况下, 连续进行30d。对比数据发现质控效果与配套质控品无明显差异。能满足室内质控要求。

2.2 自制室内质控血浆的稳定性结果

(表1)

3 讨论

凝血检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某些因子易受干扰, 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较为完善的标准化, 规范化的管理尤为重要。而室内质量控制为凝血检测准确的重要手段。根据对自制质控血浆4个月的使用观察, 结果表明, 自制凝血试验质控血浆符合质控血浆的质控效果和质控血浆稳定性的要求, 与配套质控品具有相似的效果, 能满足室内质控的要求。

在使用过程中, 我们体会到自制血浆要注意 (1) 采集人数应尽量多, 不少于20人。要除去黄疸、贫血、脂血、溶血以及近期有服药史患者血浆, 特别是口服避孕药的正常女性血浆。 (2) 自制血浆不能反复冻融, 每支只使用1次。从冰箱中取出应迅速置于37℃水浴, 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 不能置于室温自然融化。

参考文献

[1]丛玉隆.积极开展血栓与止血实验室质量控制[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8, 21 (5) :261~262.

基于纵向序贯的孕期凝血指标检验 篇5

关键词:正常妊娠,参考值范围,孕周相关,常规凝血指标

1 材料和方法

正常妊娠妇女组 (Normal Pregnancy Women, NPW) 为2005~2008年孕周在10~14周间, 无分娩史的单胎孕妇作为候选研究对象。分别在孕10~14周 (I) 、20~24周 (II) 、30~34周 (III) 和产后12周 (IV) 进行产科门诊检查的同时行PT, INR, APTT, APTT比值、PLT, MPV, Fg和FDP等常规凝血指标的检测。所有孕妇均在本院住院分娩。分娩过程、分娩孕周、分娩方式、产时出血量、胎盘重量、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等临床资料均从患者住院病历中获得。孕妇完成对产后12周随访检测后, 将整个孕期、分娩及产后临床过程和新生儿均无异常的孕妇定义为正常妊娠妇女,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孕妇有64例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5例、妊娠合并糖尿病14例、妊娠期肝内胆汁癖积综合征15例、前置胎盘6例、畸胎瘤1例、甲状腺功能减低2例、胆结石1例、早产7例、低体重儿4例、巨大胎儿9例) 。最终以分娩结果 (孕妇和新生儿) 正常为纳入标准的正常妊娠妇女共155例。年龄22~42岁, 平均年龄29.5岁。

非孕对照组 (Non-pregnant Control Women, NCW) 选择同期来进行健康体检的育龄期妇女作为候选非孕对照组。共53例纳入, 年龄20~37岁, 平均年龄24.5岁。

患者应空腹, 标本采集时取坐位, 以BD紫头管为第一管, BD蓝头管为第二管的顺序采集静脉全血标本。分别于每种管子采集完成后, 立即轻轻颠倒混匀8次。紫头管于30min内完成PLT和MPV的检测;蓝头管2500xg离心10min后获得乏血小板血浆, 立即取0.5~1.0mL血浆于1.5mLependoff管内, -80℃低温冷冻保存, 用于FDP的检测。剩余血浆于2h内完成PT, INR, APTT, APTT比值和Fg的检测。所有数据的统计采用SPSS 13.0软件完成。所有常规凝血指标均非正态分布 (P<0.05) 。

2 结果

2.1 孕期相关PT和INR的变化

孕中期 (II) PT和INR较非孕对照组和孕早期 (I) 均显著缩短 (P<0.0 5, P<0.0 0 1) , 是孕期的最低点, 之后逐渐回升, 孕晚期 (II) 时已恢复到非孕对照组水平 (P>0.05) 。孕早、中和晚孕期的PT的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 1.8 (1 0.6~1 2.9) , 1 1.5 (1 0.5~1 2.5) 和1 1.6 (1 0.7~1 2.7) s;INR的参考值范围分别为0.94 (0.84~1.03) , 0.90 (0.82~1.00) 和0.91 (0.84~1.00) 。

2.2 孕期相关APTT和APTT比值的变化

与非孕对照组比较, 各孕期APTT随孕周的增加而逐渐缩短 (P<0.05) APTT比值逐渐降低, P<0.05) , 二者都于孕晚期 (III) 达最低 (P<0.05) ;产后12周时己恢复到非孕对照组水平 (P>0.05) 。早、中和晚孕期的APTT的参考值范围分别为28.7 (23.0~27.1) , 26.9 (22.9~33.4) 和26.7 (22.6~32.8) s;APTT比值的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01 (0.84~1.23) , 0.94 (0.82~1.14) 和0.91 (0.77~1.10) 。

2.3 孕期相关PLT和MPV的变化

各孕期PLT水平随孕期的增加有逐渐减少趋势, 但并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其早、中和晚孕期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51 (77~256) , 144 (73~255) 和138 (78~241) 109/L。各孕期及产后12周的MPV水平无明显变化 (P值均>0.05, 其早、中和晚孕期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2.6 (10.1~15.1) 、12.6 (9.7~14.5) 和12.6 (9.6~14.5) fL。

2.4 孕期相关Fg的变化

与非孕对照组比较, 各孕期血浆Fg水平随孕周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P<0.001) , 于孕晚期 (III) 达到最高 (P<0.05) , 产后12周时已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 (P>0.05) 。早、中和晚孕期的Fg的参考值范围分别为360 (274~515) , 368 (270~556) 和421 (271~598) mg/dL。

2.5 孕期相关FDP的变化

与非孕对照组比较, 血浆FDP水平从孕中期 (II) 开始随孕周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P<0.001) , 于孕晚期 (III) 达到最高 (P<0.001) , 产后12周时己恢复至非孕对照组水平 (P>0.05) 。早、中和晚孕期的FDP的参考值范围分别为2.76 (1.69~4.01) , 3.30 (2.02~6.21) 和4.35 (2.56~9.88) ug/mL。

3 结语

在所研究的常规凝血指标中, 只有Fg和FDP随孕期的变化不仅有统计学意义, 更有临床意义。PT, INR, APTT和APTT比值随孕期的变化虽有统计学意义, 但没有临床意义, PLT和MPV随孕期没有变化。

参考文献

[1]周坚, 妊娠妇女不同孕期凝血、纤溶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1082~1083.

凝血功能检验 篇6

1 血液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1. 1 患者知情研究过程中在对所有的样本进行信息采集之前, 相关的医护人员必须保证与患者进行耐心、细致、全面的沟通和交流, 使凝血试验研究的具体目的、相关收费标准、样本的采集方法等信息能够被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 从而保证每例患者对项目均能够知情且同意, 在缓解医患关系中十分有利, 且能够有效提高检验质量[2]。

1. 2 样本的采集在质控时, 重要且关键的环节为对研究的样本进行采集并做好准备工作, 患者年龄、性别、床号、样本采集时间等是必须进行详细记录的几项基本内容。同时, 应抚慰患者的情绪, 使紧张等不良情绪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有效缓解, 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两种物质在研究对象的体内得到充分的激活, 最终达到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的效果。需要注意, 研究样本的采集必须保证在患者晨起空腹状态下进行, 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餐后血液中的乳糜微粒会对测定结果产生干扰[3]。此外, 橘子中所含有的枸橼酸盐、茶叶中所含有的茶多酚、海带中的藻酸双酯钠等, 均会导致凝血的时间明显延长。青霉素类药物的大剂量应用,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水平会明显加大, 因此在必须禁食的时候一定要监督患者绝对禁食, 并说明原因, 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 同时, 还应该进一步做好服药的记录工作, 向医师进行如实的陈述, 保证样本合格。在样本采集时, 压脉带要松紧适度, 压迫的时间要适中, 若是压迫时间过长或压力过大, 则会造成局部的血液发生明显的浓缩, 内皮细胞也会由于该因素的影响, 进一步释放出大量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使纤溶生物活性明显增强, 最终对凝血试验的研究结果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4,5]。

1. 3 样本的处理与保存在样本采集工作全部完成后, 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 对样本实施血浆分离处理工作, 这一过程主要通过离心分离处理, 这一环节为标本处理的关键, 尽量将血浆中的血小板予以彻底的去除, 实现减少或是避免, 因血小板的实际数量、生理功能都会对试验研究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影响[6]。在对样本实施离心分离处理之后展开试验, 样本放置的时间应该尽可能短, 防止由于血浆的p H值水平异常升高, 对研究结果产生干扰。多数情况下, 样本在室温下2 h内完成各项相关检验工作, 如果样本的保存条件能够维持在2~8℃ , 则应该在样本采集和离心处理之后的4 h内完成所有的检验项目, 如果是样本的保存条件能够维持在-20℃ , 则应该在样本采集和离心处理之后2 周内完成各项检验工作, 样本需要在低温状态下进行保存, 在37℃恒温状态下进行解冻处理之后, 再展开其他各项检验, 从而有效避免对凝血因子造成不必要的消耗及对检测的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7]。

2 检测条件的质量要求

2. 1 试剂的质量为保证检验结果可靠的先决条件在应用试剂的过程中, 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 避免试剂瓶盖错盖、一个吸管或移液管操作、试剂标本交叉污染[8]。

2. 2 抗凝剂的选择将会对检测结果产生直接影响0.019 mol/l的枸橼酸钠为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 (ICTH)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 (ICSH) 抗凝剂。经真空静脉采血管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时, 抗凝剂多选择109 mmol/l枸橼酸钠, 1.8 ml血液标本需抗凝剂0.2 ml, 与血液标本比例为1∶9。静脉血采集量偏大、偏小均会导致APTT和PT检验的缩短、延长, 最终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9]。抗凝剂单纯对血浆产生作用, 在红细胞增多或贫血化浊中, 血液中血浆量发生巨大改变, 在血浆中抗凝剂绝对量也随之发生变化, 最终对试验结果造成干扰[10]。

3 小结

综上所述, 质量为检验结果的生命,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 应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 明确凝血试验重要性, 保证各环节质量, 妥善保管试剂, 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摘要:对凝血试验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从而能够保证临床的正确应用。本文从标本的来源、采集及处理、护理人员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 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凝血试验,检验结果,影响因素,临床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徐思莉.影响凝血试验结果的常规因素探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6 (24) :610-611.

[2]任俏梅.分析前因素对凝血酶原时间的影响.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1, 21 (1) :43-44.

[3]张静.在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时温度和时间的影响因素.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32 (32) :217.

[4]孙磊.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的问题.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5) :1262-1264.

[5]李晓梅, 田薇薇, 田敏丽, 等.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检测价值.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16 (10) :1109-1110.

[6]伍玉容, 李朝金, 张丽, 等.脑血管病患者血浆PT、APTT、Fg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1) :35-36.

[7]许慧.标本离心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 (PT) 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的影响.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6 (16) :235.

[8]李慧敏.200例足月妊娠妇女凝血功能的结果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10, 17 (16) :53-54.

[9]张力, 贺帅.月经周期凝血功能的临床观察.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 22 (3) :67-68.

凝血功能检验 篇7

1 DIC的诊断标准

目前DIC诊断缺乏国际统一标准, 但一般认为诊断DIC应具备以下三方面条件:

1.1 临床表现符合DIC

(1) 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2) 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a.多发性出血倾向;b.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c.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如皮肤、皮下、黏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d.抗凝治疗有效。

1.2 常用DIC的筛查与诊断试验异常

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实验诊断指标异常, 结合临床表现, 可以诊断DIC。

1.2.1 血小板计数 (PLT)

PLT常<100×109/L。由于个体之间血小板基数不同、骨髓代偿增生和释放血小板的情况各异, 血小板减低的程度有差别, 少数患者在高凝期时甚至可不减低, 必须动态观察。DIC时PLT呈进行性减低, 白血病或肝病时, PLT常<50×109/L。急性DIC时, 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88%~100%。或有下述2项以上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 血小板第4因子, 血浆血栓烷B2、CD62P。

1.2.2 凝血酶原时间 (PT) 测定

P T>对照3 s以上或呈进行性延长有病理意义, 不同患者或处于不同病程时可有显著差别。肝病并发DIC时, PT延长特别明显, 常>30s或更长。病理产科患者则可能延长不明显, 在妊娠中后期时, 各种凝血因子含量或活性均呈生理性增高, PT可短至8~9 s, 故D I C发生时可仍在参考范围之内或延长不明显。因此, P T结果必须密切结合临床分析并作动态观察。急性D I C时, P T延长的发生率为85%~100%。

1.2.3 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 含量测定

FIB<1.5g/L或呈进行性降低有病理意义。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并发DIC时, FIB<1.8g/L, 肝病并发DIC时, FIB<1.0g/L。在病理产科、大手术之后常见FIB升高, 此时虽已发生DIC, 一次检查可不见降低。肾病综合征并发DIC时, FIB降低也不明显。因此, 只有应动态观察FIB含量变化, 才不致于漏诊或误诊。急性DIC时, FIB减低的发生率为58.8%~68.8%。

1.2.4 纤维蛋白单体 (FM) 测定

DIC早期、中期时, 3P试验呈阳性。DIC晚期3P试验可呈阴性。急性DIC时, 3P试验阳性率为68.1%~78.9%。

1.2.5 纤维蛋白 (原) 降解产物 (FDP) 测定

血浆 (或血清) FDP>20mg/L (肝病时>60mg/L) , 并呈进行性增高有临床意义。急性DIC时, FDP增高的阳性率>98%以上。

1.2.6 D-二聚体 (DD) 测定

血浆DD>0.5 mg/L并呈进行性增高有临床意义。在手术后、慢性肝病、肾功能衰竭等患者, DD也可轻至中度增高, 但常<2 mg/L, 而DIC时, DD常>2 mg/L以上, 其阳性率>95%。

1.2.7 抗凝血酶Ⅲ (AT-Ⅲ) 测定

DIC时, 因AT-Ⅲ大量消耗而导致血浆AT-Ⅲ含量及活性降低。

1.2.8 纤溶酶原 (PLG) 测定

DIC时, 因PLG大量消耗而导致血浆PLG活性及含量降低。

1.2.9 血浆FⅧ:C测定

DIC时, 由于FⅧ:C消耗, 导致FⅧ:C常<50%。诊断肝病患者并发DIC时, 必须测定此项, 此时FⅧ:C常更低。

1.3 特殊的DIC诊断试验异常

对疑难病例, 应有下列1项以上异常。

1.3.1 凝血酶原片段1+2 (F1+2) 测定

DIC时, 凝血反应亢进, 凝血酶生成增多, 血浆F1+2含量明显增高。

1.3.2 凝血酶-抗凝血酶Ⅲ (TAT) 复合物测定

DIC时, AT-Ⅲ迅速灭活过多的凝血酶, TAT复合物生成增多。早期DIC时, 血浆TAT含量即可明显升高。

1.3.3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 (PAP) 复合物

DIC继发纤溶亢进时, 纤溶酶活性增高, α2抗纤溶酶可迅速将其灭活, 生成无活性PAP复合物, 故血浆PAP可明显增高。

1.3.4 FⅧ:C/v WF

Ag比值测定:DIC时, FⅧ:C因凝血过程中消耗而减低, v WF:Ag因血管内皮受损而增高, 故FⅧ:C/v WF:Ag比值减低。

1.3.5 血浆纤维蛋白肽A (FPA) 测定

FPA是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时, 首先从其分子的α链末端裂解下的1对小分子肽。FPA由α链未端的l~16位氨基酸组成, 半衰期仅为3~5min, 正常人血浆含量很低, 参考范围<3ng/m L。血浆中FPA增高反映凝血酶裂解纤维蛋白原增多,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之中。DIC时, 血浆和尿液中FPA的含量显著升高。

2 DIC实验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

DIC的诊断试验较多, 但并非每项试验均为必做, 应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选择与组合。DIC的筛查试验一般包括PLT、PT和FIB 3项, 但现在有资料表明APTT也可作为较敏感的筛查试验。DIC的诊断试验也并非DIC所特异, 因此不能单凭某项诊断试验确诊DIC。在应用DIC的试验时, 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1]。

2.1 FDP和DD联合运用已成为DIC的常规性检查项目。DIC时, FDP和DD均显著增高, 原发性纤溶亢进时, FDP增高, DD不增高, 故这两项试验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2.2 PLT、PT、FIB变化不明显, 且FDP和DD增高不显著时, 可检查有关分子标志物, 如F1+2、TAT、FPA、PAP等, 若明显增高, 有助于早期DIC的诊断。由于分子标志物增高也并非DIC所特有, 加之其试剂成本高、检查耗时长且操作复杂等, 不适合常规检查, 尤其是急性DIC的试验诊断。

2.3 3P试验的敏感度虽不高, 但若遇FDP和DD增高不显著时, 3P试验阳性有助于DIC诊断;但在DIC晚期, 3P试验可呈阴性, 故3P试验阴性并不能除外DIC。

2.4 AT-Ⅲ和PLG在DIC时常因消耗而减低, 这2项试验在其他试验结果变化不显著时有助于诊断。

2.5 临床常用DIC试验诊断组合试验

目前, 临床上DIC的实验诊断的常规组合试验为PLT、PT、FIB、FDP和DD含量 (或3P试验) 测定, 这5项试验结果, 尤其是动态变化观察, 对DIC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对部分患者诊断有困难时, 再加做其他诊断试验。

3 DIC的鉴别诊断

3.1 严重肝脏疾病

患者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和抗凝血物质减少, 灭活已活化凝血因子的功能减弱, 患者在不同疾病阶段可表现为出血或血栓形成。当患者并发DIC时, PLT<50×109/L, FIB<1.0g/L, PT延长5s以上或呈进行性延长, 3P试验阳性或FDP>60mg/L或DD显著升高, 更重要的是FⅧ:C<50%或更低, 而单纯肝病时FⅧ;C多正常。

3.2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

TTP虽属于全身广泛性微血管内的血栓形成性疾病, 但主要以血小板血栓形成为主, 凝血因子和纤溶系统并未明显激活。因此, 患者除血小板降低外, PT、APTT、FIB、FDP、DD多正常, 3P试验阴性, 有助于与DIC的鉴别。

3.3 原发性纤溶亢进症

由于患者仅有纤溶系统的激活, 无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激活, 因此持续PLT正常、DD正常、3P试验阴性, 但PT、APTT可延长、FIB降低, FDP增高显著升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企业税务会计报告研究下一篇:市容工程现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