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指标检测

2024-07-18

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共7篇)

凝血功能指标检测 篇1

妊娠晚期孕妇的血液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随着孕妇的孕周增长,孕妇体内的血液会呈现高凝现象,尤其是在妊娠晚期,孕妇体内的血液变化非常明显,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大量增加,同时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也会增加。抗凝血酶的活性以及的纤溶活性的下降[1]。妊娠晚期的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一方面是对孕妇的一种保护,能够有效的促进胎盘剥离,分娩后孕妇能够快速止血,另一方面高凝状态的血液也导致孕妇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几率增加,使孕妇出现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胎盘梗死等情况[2]。本文主要对研究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54例妊娠晚期妇女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54例健康妇女设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3~36(28.4±2.7)岁;孕周为31~37w;所有孕妇均无心、肝、肾等功能性疾病。对照组年龄22~44(34.2±2.9)岁;各项身体指标正常,无出血性疾病和血液性疾病。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

对患者的进行行凝血指标检测的仪器采用法国STA-R-EVOLUTION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并使用与试剂配套的的试剂盒,采用标准质控品,将每天的检测控制在可信的范围内。

1.2.2 检测方法

对两组妇女在清晨空腹状态下采取静脉血2ml,将受监测的血液放置于凝血功能检测的专用抗凝试管中,试管中的血液颠倒混匀,再使用2000r/min的速度对其离心10min,将血液中血浆分离出来。然后再使用STA-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样本中的部分活化凝血活酶的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国际化标准比值(INR),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为防止血液在检测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所有的检测均在采集后的2h内完成。

1.3 评定指标APTT的标准为20.0~35.0s,PT的标准为1 1.0~15.0s,FIB的标准为2.0~5.0g/L,TT的标准为16.0~1 9. 0 s,DD的标准为0~100μg/L,国际化标准比值(INR)的标准为0.8~1.2,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标准为0.500μg/L。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APTT、PT、FIB、TT的检测结果比较

经过两组之间的数据比较,观察组妇女的APTT、PT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的FIB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T相比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INR、DD、FDP的检测结果比较

经过两组之间的数据比较,观察组INR、DD、FDP都高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凝血和抗凝系统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血液在处于高凝状态,是因为血液中的凝血功能增强,导致血液的抗凝性能降低,血液的平衡性失调。由于处于妊娠晚期的孕妇,体内的各项指标都与妊娠之前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各项指标非常的敏感,身体上出现的一点变化就会导致很多体内的抗血抗凝系统以及纤溶功能出现一定的改变,体内的抗血凝因子含量升高,孕妇体内凝血功能增强[3]。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孕妇体内的血栓容易形成,且纤溶能力减弱,孕妇体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样的生理变化对孕妇分娩后快速止血非常有效,因此孕妇妊娠晚期的血液高凝状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同时也是产后止血的基础。但是这样的情况对孕妇来说也不是绝对的有利。

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出现高凝状态,情况严重的会使得孕妇产生一定的产科并发症,如: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胎盘梗死等情况,由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孕妇与胎儿不能够进行良好的物质沟通,就可能会导致孕妇流产、早产、死胎的现象,严重危害孕妇以及胎儿的安全。因此,在妊娠晚期孕妇临产前都要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及时对孕妇的血液变化情况进行关注,对治疗和预防孕妇在临产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异常出血进行关注是非常有必要的[4]。妊娠晚期的孕妇的血液高凝状态是妊娠期孕妇出现血栓性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妊娠晚期的妇女深静脉血栓疾病的发病率与同龄非妊娠期的妇女相比要高出很多,尤其是处在妊娠晚期的孕妇,发生深静脉血栓疾病的概率更高。这样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妊娠期孕妇出现妊高症、早产、胎盘早剥等疾病的直接原因,因此对妊娠晚期孕妇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各种并发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医学上常用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有关筛选中,能够反映凝血机制的主要包括APTT、PT、、FIB、TT以及FDP、DD,然而在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指标为APTT、PT、、FIB、TT这四种,但是由于这4种检测指标的特异性不高,在检测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差,而DD是纤维蛋白经过活化因子交联后的一种降解产物,能够直接反应体内的凝血以及纤溶激活,同时是反应纤溶活性的价值指标[5]。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妇女的APTT、PT、INR、DD、FDP,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的FIB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T相比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APTT、PT、INR、DD、FDP升高能够对妊娠晚期孕妇的血液产生凝血效果,降低孕妇身体内的抗凝性,根据两组的数据比较,DD的差距最大,同时也确定DD的检测是对血液高凝状态有效指标,该项指标与FIB相结合,能够有效的检测妊娠晚期孕妇血液的凝血功能。该研究结果与杨素娟[6]的研究结果几乎一致,同时也说明该结果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孕妇在妊娠晚期的凝血指标处于高凝状态,因此在孕妇分娩前需要对孕妇的凝血功能进行动态监测,做好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和抢救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保证孕妇分娩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胡志愿,郭璐娣,刘俊峰,等.临产孕妇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J].现代医院,2013,13(1):46-48.

[2]童兴梅.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浙江医学教育,2012,11(1):62-63.

[3]卢其明.凝血四项指标在妊娠晚期孕妇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4):413-414.

[4]陈静梅.妊娠晚期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监测的临床意义[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4,11(4):33-34.

[5]邹海珊.妊娠晚期妇女四项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12(2):58-59.

[6]杨素娟.妊娠晚期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内蒙古中医药,2012,22(2):73-74.

凝血功能指标检测 篇2

关键词:手术,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

手术治疗会破坏患者纤溶和凝血系统的平衡, 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进而增加血栓的发生概率。血栓和血栓栓塞是手术治疗后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并发症, 若治疗不当, 或治疗不及时, 都会对患者的预后和康复过程造成不良影响, 严重者还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因此, 对患者手术治疗前和手术实施后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接受手术的60例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 并将检测结果与正常体检者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60例手术患者作为试验对象, 并将入院进行体检的60例体检者设为对照组。男65例, 女55例, 患者年龄33岁~67岁, 平均年龄 (50.1±1.1) 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试剂和仪器

本次临床研究选用柠檬酸三钠0.109mol/L作为抗凝剂, 使用法国STAGO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作为检测仪器, 对患者的纤维蛋白原 (FIB) 、D-二聚体 (DD)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和凝血酶原时间 (PT) 等指标进行检测。选用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试剂盒作为试验试剂。

1.3 检测方法

在手术治疗前以及手术后第1、3、5天, 分别采血检测试验组患者的凝血功能, 选择柠檬酸三钠0.109 mo L/L进行1∶9的抗凝, 通过3 000转/min的速度进行离心处理, 离心处理15 min后, 收集血浆以备后续检测。对照组试验对象以同样的方法接受血浆检测。整个操作过程均根据说明书规范严格执行。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APTT和PT等凝血功能指标在手术第1, 3, 5天后无显著变化,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无显著差异 (P>0.05) 。试验组患者手术1 d后, vWF、DD、FIB等凝血功能指标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P<0.01) ;而手术3 d后逐渐下降, 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仍有显著差异 (P<0.05) ;手术5 d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

注:t、P是试验组手术前与对照组比较检验值;t1、P1是试验组术后第1天与对照组比较检验值;t2、P2是试验组术后第3天与对照组比较检验值;t3、P3是试验组术后第5天与对照组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手术治疗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 由于手术治疗会损伤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 且治疗时间较长,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也较大, 因而通常需要激活其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系统。为了避免术后出血问题的发生, 术后通常需要进行止血治疗, 同时实施促凝治疗[1]。患者术后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息, 因而会导致血流淤滞、缓慢, 进而发生血液的高凝状态, 严重者还会导致血栓的发生。由于临床医学工作者对于术后血栓栓塞问题尚未形成足够的重视, 因而, 一旦患者发生术后血栓栓塞, 很可能会错过最有利的治疗时机,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和身体痛苦, 同时会给治疗带来较大的难度[2]。

APTT、PT分别是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主要衡量指标[3]。DD作为交联纤维蛋白所独有的产物, 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出患者纤溶和凝血系统的活性, 因而可以作为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3]。人体内凝血活酶的活性与FIB含量有直接的联系, 是导致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v WF属于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糖基化蛋白质, 也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标志物。本研究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试验组患者的APTT、PT等凝血功能指标, 在手术第1, 3, 5天后未发生显著的变化, 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而在v WF、DD、FIB等凝血功能指标方面, 试验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 相比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1) , 表明患者体内的纤溶和凝血系统被激活, 处于纤溶和高凝亢进状态, 而术后第3天, 以上指标发生明显的降低, 术后第5天逐步恢复到正常范围或者术前状态, 这表明患者血液仍在高凝状态, 需接受凝血功能检测, 以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大鹏.骨科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等指标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军医杂志, 2010, 33 (1) :21.

[2]卢小林.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 2010, 25 (1) :44.

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研究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3月至2010年10月来我院住院待产的妇女150例, 孕期38-40周, 年龄21~41岁, 平均年龄25.3岁。心、肝、肾功能正常, 无其它合并症。非孕对照组为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育龄妇女100例, 年龄19~38岁, 平均年龄23.7岁。根据病史、体格检查、物理诊断 (X线胸片、B超和心电图等) 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和尿常规等) 排除有慢性内科疾病的妇女。

1.2 标本采集

患者空腹, 标本采集时取坐位, 采用武汉致远公司0.13M枸橼酸钠抗凝, 静脉血与抗凝济之比9∶1的真空蓝头管采集静脉血, 以半径10~12cm, 4500转/分离心15min, 血浆于两小时内完成PT、INR、APTT、TT和Fib检测。非孕对照组妇女应避免在月经期间或口服避孕药期间采集上述静脉血标本。

1.3 凝血指标测定

采用德国BE公司生产的Compact-X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检测, 严格按照操作手册, 每日室内质控均在允许范围内。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均数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中PT、APTT、TT、Fib检测结果比较:实验组PT、INR, T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Fi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与APTT值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本实验中, 临产孕妇与健康育龄非孕妇女相比, PT, INR和TT值明显减少, Fib值明显增加。PT和INR主要反映外源凝血途径。Dalaker[1]发现胎盘磷脂和组织因子促进VII因子的形成。Cerneca[2]等也提出临产孕妇的PT值明显缩短, 但是Uchikova[3]等发现健康的临产孕妇的PT值比健康的非孕妇的PT值长, 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APTT主要反映内源凝血途径。本实验中, 临产孕妇与健康育龄非孕妇女的APTT值无明显的变化, 可能是由于Ⅷ、Ⅸ、Ⅺ因子异常的抗凝物升高不明显有关, 与王莉平[4]报道不同, 而在Uchikova等[3]的研究中, APTT值也无明显改变, 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实验中, 临产孕妇的Fib值几乎是育龄健康非孕妇女的两倍。有文献报道.临产孕妇的Fib值可达4~5.5g/L, 约为正常非妊娠者的1.5~2.5倍[5]。Fib值的增高可能阻止分娩中或分娩后过多的出血。

TT测定是反映在共同凝血途径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的抗凝。TT明显缩短与两个方面有关:一方面纤溶酶由于消耗减少而相对增多, 致使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有所增多, 另一方面妊娠后期凝血因子Ⅻ减少.非可溶性纤维蛋白难以形成, 而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极易被纤溶酶水解.致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

综上所述, 临产孕妇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凝血因子含量增加, 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 极易引发血栓形成, 因此, 通过凝血指标的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 预后, 治疗DIC等产科意外。

参考文献

[1]Dalaker K, Prydz H.The coagulation factor VII in pregnancy[J].BrJ Haematol, 1984, 56 (2) :233-241.

[2]Cerneca K, Ricci G, Simeone R, et al.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changes in normal pregnancy.Increased levels of procoagulantsand reduced levels of inhibitors during pregnancy induce a hype-rcoagulable state, combined with areactive fibrinolysis[J].Eur J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1997, 73 (1) :31–36.

[3]Uchikova EH, LedjevⅡ.Change in haemostasis during normalpregancy[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05, 119 (2) :185-188.

[4]王莉乎, 资捷.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与分析[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6, 46 (6) :152-153.

凝血功能指标检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4月—2012年4月, 我院30例大手术患者和30例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研究对象。3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龄35.0岁~64.5岁;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5例, 女15例, 年龄35.5岁~65.0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血样采集

于术前1 d、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对2组研究对象进行采血, 使用0.109 mol/L柠檬酸钠进行抗凝处理, 离心后, 收集血浆待检。

1.3 检测指标和检测仪器

以0.109 mol/L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 通过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对PT、APTT、FIB、DD进行检测;根据血管血友病因子试剂盒说明书 (购自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 对v WF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术后第1天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升高 (P<0.01) ;术后第1天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P<0.01) ;术后第1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明显升高 (P<0.01)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术后第3天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有所下降, 但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术后第5天, 3个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没有明显改变,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t、P1是术后第1天与对照组比较检验值;t2、P2是术后第3天与对照组比较检验值, t3、P3是术后第5天与对照组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凝血酶原时间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指标,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作为内源性凝血系统重要指标, 对于手术等较大创伤的敏感性不是很高。本研究中,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没有明显改变, 也证实了上述观点。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的活性有着紧密的相关性, 是导致血栓栓塞的重要因素;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特有的降解产物, 能够相对比较准确地反映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状态, 成为纤溶亢进以及血液系统处于高凝状态的分子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作为一种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糖基化蛋白质, 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受损情况[3]。本研究中,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术后第1天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明显升高, 术后第3天上述指标有所下降, 在术后第5天均恢复至正常水平。

大型手术创伤可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严重的损伤, 相应的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凝血系统被激活, 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并且为了减少术后出血情况, 一般术前或者术后会给予相应的止血药物, 这也加重了机体的高凝状态。术后患者卧床休息, 血液循环相对缓慢, 也会形成术后高凝状态。上述几个方面综合作用, 都会导致术后患者血液系统的高凝状态, 甚至形成血栓[4]。如果术后对高凝状态甚至血栓栓塞没有足够的重视, 就可能会错过最佳溶栓时机, 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身心负担。所以, 术后应对凝血功能进行监测, 及时给予抗凝等预防性治疗, 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对于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我院30例大手术患者和30例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 对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纤维蛋白原 (FIB) 、D-二聚体 (DD) 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等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术后第1天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明显升高 (P<0.01) ;术后第3天, 上述指标有所下降 (P<0.05) , 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5天, 均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没有明显改变,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 应该对凝血功能进行监测, 及时给予抗凝等预防性治疗,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手术,凝血功能,监测,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派强.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32 (6) :102-103.

[2]刘书强.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及调控[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7, 19 (4) :270-271.

[3]王鸿利.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 2009, 84 (2) :171-173.

凝血功能指标检测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3~6月妇产科接收的正常待产孕妇230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4~34岁,平均年龄27.8岁,排除肝、肾、脑梗塞等凝血机制异常疾病及血液病患者,所有患者无合并症。同时,选择同期到我院进行身体健康体检并合格的非妊娠妇女23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8.2岁。两组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仪器与试剂

使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CL-7000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的试剂,严格按照操作手册进行PT、APTT、FIB、TT的检测。

1.3 标本采集

均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1.8ml,用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0.2ml抗凝,充分混合均匀,以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所有检测均在2h内完成[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构成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PT、APTT、FIB、TT的检测的结果比较:观察组PT、APTT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TT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孕妇晚期血液呈凝固性增高的倾向[5],可能是为了适应产后机体能快速而有效地止血而产生的代偿性措施,不会在外周血管内引起血栓形成,对机体具有保护性可有效防止大出血[6]。产前及时了解孕妇的基础凝血状态可为临床观察产科意外提供可靠的检验依据,产妇分娩过程如中有异常出血时,应高度重视[7],术前了解患者有无凝血功能的异常,作为病情变化的简单易行的监测指标和指导治疗,可以有效的防止在术中及术后出现出血不止等意外情况,从而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8],在临床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采用凝血指标检测作为判断出血性疾病的主要诊断指标,尤其能准确反应妊娠期间出凝血的功能特征。PT主要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监测PT可作为临床口服抗凝药物的监护[9]。APTT可作为肝素治疗的监护指标。FIB是体内分子量最大的一种凝血糖蛋白,能在凝血酶的水解下形成纤维蛋白止血,另外在血小板的凝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被激活聚集最后与纤维蛋白共同形成血栓,因此,FIB可作为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的重要指标。TT增高见于纤溶亢进期,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因此,TT可作为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的重要指标[10~12]。

在本案例中,观察组PT、APTT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TT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临床使用凝血四指标对孕妇体内的凝血情况进行检测对预防和治疗产中、产后大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能够降低孕妇的分娩风险,有助于保护母婴的健康,可以改善和提高孕妇产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钟向东,石丽娟.临产孕妇四项凝血指标检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9):143~145

[2]王莉,李耀军.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4):1581

[3]邵天波,余丽萍,梁少玲,等.318例临产孕妇凝血指标检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6):459~460

[4]赵波.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检测与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09;6(7):232~233

[5]刘仍海.临产妇凝血功能四项检测与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0;8(20):44~45

[6]甄锦壮,梁胡贞.妊娠期孕妇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河北医学,2011;17(4):500~502

[7]杨蕙,杨晓平,殷国栋.凝血功能检测对防治产科并发症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药杂志,2008;25(3):307~308

[8]牟小梅,陈长春.临产孕妇凝血指标检测临床意义探讨[J].医学影像与检验,2010;23(2):220

[9]谢荣章.孕妇产前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11):1916~1917

[10]张静,孟文杰,李希涛.160例孕妇PT、APTT、FIB、TT指标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27~128

[11]邓小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血小板及凝血指标的观察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9):84

凝血功能指标检测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临产孕妇75例 (观察组) , 均来自新邵县人民医院产科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正常临产孕妇, 年龄22~38岁, 平均年龄29.5岁。孕期37~40周, 经临床检查心、肝、肾功能均属正常。正常体检非孕妇妇女60例 (对照组) , 来自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在新邵县人民医院正常健康体检妇女, 年龄20~39岁, 平均年龄30岁, 经临床检查心、肝、肾功能正常, 凝血机制及血液系统均属正常。

1.2 方法

本次研究检测仪器为倍肯公司START 4半自动血凝仪, 检测时取患者静脉血1.8m L加入有枸橼酸钠抗凝 (1∶9) 剂试管内, 并充分混匀, 3000r/min离心15min, 取血浆按仪器操作规程分别对PT、APTT、TT及Fib测定 (血浆无脂血、溶血及黄疸, 采血后2h内检测完毕) [3]。

1.3 统计方法

本组结果数据采用χ—±s表示, 检验方法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及纤维蛋白原 (Fib) 的检测相比:观察组PT及APTT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Fib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 (P<0.01) 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TT相比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 讨论

妊娠是一种正常的特殊生理过程, 在此期间其机体的各项指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从而利于胎儿在体内的正常生长及分娩。妊娠妇女尤其是临产妇女凝血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纤溶系统也发生变化, 纤溶活性降低[2]。一般在正常情况下, 凝血和抗凝血均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 在妊娠晚期时机体则处于一种高凝状态[4], 这种妊娠期的高凝状态是生理性的, 它会随孕周增加而逐渐加剧, 是机体自身的一种自我保护的生理变化, 在孕妇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能起到迅速止血作用, 从而有效防止了产后的大出血[5]。

目前, 临床上采用凝血指标检测作为判断出血性疾病的主要诊断指标, 尤其能准确反应妊娠期间出凝血的功能特征。临床凝血四项指标中, PT能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 可准去反映体内因子Ⅰ、Ⅱ、Ⅴ、Ⅶ、Ⅹ的缺乏情况和引起的出血倾向。APTT能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Ⅷ、Ⅸ、Ⅺ因子的水平, 是非常敏感的指标和常用的筛查项目[6]。TT的测定能反映共同凝血途径中Fib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的抗凝现象。Fib为血浆中的一种糖蛋白, 对凝血途径有重要影响, 可作为血栓性疾病的一种临床诊断指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 (临产孕妇) PT、APTT较对照组 (正常非孕妇) 明显缩短, 两组相比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Fib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 (P<0.01) 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TT (凝血酶时间) 相比 (P>0.05) 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临产孕妇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凝血系统的变化是一种自我保护性的生理变化, 能保证孕妇分娩后机体有效地快速的止血。Fib的增高则有在胎盘剥离后形成血栓, 从而起到减少产后的出血, 但也因此导致母体的血液黏度增加, 使孕妇产后及易发生血栓。在分娩过程中, 孕妇血液处在高凝状态, 一旦诱发因素起作用, 及易导致组织损伤, 组织凝血活酶类促凝物进入血液, 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 引起凝血功能的障碍, 诱发DIC, 从而导致产妇意外死亡[7]。因此, 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检测能及时了解妊娠产妇的体内凝血状况, 对孕妇分娩过程中 (或产后) 大出血及其他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四相凝血指标检测在临产孕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新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正常临产孕妇 (观察组) 四项凝血指标的检测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于60例在非孕妇 (对照组) 凝血指标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四项凝血指标比较:观察组PT (凝血酶原时间) 、APTT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两组相比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Fib (纤维蛋白原)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 (P<0.01) 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TT (凝血酶时间) 相比 (P>0.05) 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检测能及时了解妊娠产妇的体内凝血状况, 对孕妇分娩过程中 (或产后) 大出血及其他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

参考文献

[1]Bacq Y, Zarka O, Brechot JF, et al.Liver function tests in normal-pregnancy:a prospective study of103pregnant women and103matched controls[J].Hepatology, 1996, 23 (5) :1030-1034.

[2]李家增, 贺石林, 王鸿利.血栓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284.

[3]Tay SP, Cheong SK, Boo NY.Circula tingtissue factor, tissue fapathway inhibitor and D-dimer in umbilical cord blood of norterm neonates and adult plasma[J].Blood Coagul Fibrin, 2003, 14 (2) :125-129.

[4]Borschneck C, DreyfusM, Bridey F, et al.Assay of products of fibrinand fibrinogen degradation in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s[J].Press Med, 1995, 24 (17) :799-802.

[5]Malida F, Paolo S, Sonia L, et al.Effect of deliverymodalities on thephysiologic inhibition system of coagulation of the neonate[J].Thromb Res, 2002, 105 (1) :15-18.

[6]谭齐贤.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92.

凝血功能指标检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为我院不同肝病住院患者, 共126例, 男74例, 女52例, 年龄6~76岁, 平均41岁。其中急性肝炎26例, 慢性肝炎 (轻度) 20例, 慢性肝炎 (中、重度) 30例, 肝硬化26例, 重型肝炎24例, 均按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术会修订的诊断和分型标准[2], 并排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对照组25例, 年龄18~60岁, 平均39岁, 为健康体检者。

1.2 主要仪器和方法

抽取静脉血1.8mL, 以枸椽酸钠抗凝混匀及时送检。采用半自动血凝仪检测, 仪器为德国生产的Coa DATA 4001半自动血凝仪, 试剂由菲舍尔诊断-太平洋凝血制品公司提供。严格规程操作, 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纤维蛋白原 (FIB) 。

1.3 统计学处理

检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差采用t检验。

2 结果

186例各类肝病患者和20例对照样本凝血4项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目前已知的血浆和组织的凝血因子有14种, 其中12个是由肝脏参与合成的, 因而肝脏在体内的止凝血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报道, 肝脏疾病时凝血因子水平的降低与肝病的严重性成正相关[3]。我们对不同肝病患者的4种常规凝血指标进行了检测, 结果表明, 在肝病患者中, 这四项凝血指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显著 (P<0.01) , 而且其异常程度与疾病的严重性呈正相关 (重型肝炎组这4项凝血指标与其他肝病组比较, 呈显著性差异, 经t检验, P<0.01。因此, 定期实时地对肝病患者的凝血指标进行检测, 对肝病患者的出血倾向的监测、治疗及预后, 尤其是对于肝硬化、重型肝炎等肝病患者, 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肝病患者的凝血指标变化。方法 测定我院不同肝病住院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纤维蛋白原 (FIB) 。共126例 (男74例, 女52例, 年龄676岁, 平均41岁) , 其中急性肝炎26例, 慢性肝炎 (轻度) 20例, 慢性肝炎 (中、重度) 30例, 肝硬化26例, 重型肝炎24例, 将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不同肝病患者的4项凝血指标结果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 。结论 凝血4项指标的实时检测, 对肝病的出血倾向的监测及肝病的治疗和预后, 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肝病,住院患者,凝血指标

参考文献

[1]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M].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99.

[2]彭文伟.传染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2-36.

上一篇:化肥与农业下一篇:高职院校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