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产前凝血功能检测

2024-08-16

孕妇产前凝血功能检测(共4篇)

孕妇产前凝血功能检测 篇1

妊娠时期, 孕妇机体内的纤溶系统经常发生改变, 处于生理性高凝状态, 其作用是有利于产后止血, 但过度高凝状态也容易产生血栓, 引起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等疾病。血浆中D-二聚体 (D-D) 水平的变化可直接反映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和纤溶酶活体的性质, 是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 凝血4项亦是目前临床上用于判断出血性疾病广泛采用的检验指标。本文通过对妊娠妇女和非妊娠妇女D-D及凝血4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5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302例妊娠妇女作为妊娠组, 年龄23~40 (25.3±2.7) 岁, 孕周为36.5~40.0 (38.1±1.3) 周。另选择同期在门诊就诊的非妊娠健康妇女274例作为对照组, 年龄22~41 (23.6±3.5) 岁。2组均排除心、肝、肾功能不全及血液系统疾病, 且年龄、体质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采用日本SYSMEX全自动血凝仪550, 试剂和校准物、质控物均为配套试剂。所用仪器运行良好, 每日质控结果可靠。

1.2.2 检测方法:于清晨抽取受试者空腹静脉血3ml, 置于109mmol/L的枸橼酸钠抗凝管中, 室温下以3r/min (离心半径为15cm) 离心10min, 分离血浆, 于1h内完成D-D及凝血4项的检测, 凝血4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纤维蛋白原 (Fb) 。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妊娠组D-DFb水平高于对照组, PTTT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2组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 论

正常情况下, 人体内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功能处于一个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状态。当妊娠时, 特别是妊娠晚期及分娩期, 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水平均增加, 使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这种高凝状态的改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改变的一种复杂生理过程。

目前, 凝血4项是临床上采用的最为普遍的判断出血性疾病的主要诊断指标, 其临床意义已经被临床医师和检验工作者所熟知。但对于D-D的检测, 目前一些基层医院尚未开展或者刚刚开展, 因此部分临床医师和检验工作者对其临床意义尚未熟知。D-D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凝血因子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降解产物, 是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和纤溶酶被激活的标志。D-D血浆浓度升高反映了体内有血栓形成或处于高凝状态, 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严海燕等[1]研究认为, 孕妇的年龄、孕周、FDP、流产次数与D-D异常有关, FbD-D升高呈正相关。赵义刚等[2]报道, 妊娠期与孕前期D-D差异明显, 并随妊娠期逐渐升高。袁筑华等[3]研究表明, D-D参与了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的发病过程, 且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升高, 并与血液黏度增高的变化相关。本文未对流产次数、妊高征等与D-D异常的关系进行研究, 但研究结果显示妊娠组D-DFb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表明孕妇机体的高凝状态可引起血管内凝血, 在凝血的同时, 开始继发性纤溶活动, 可导致D-DFb含量明显升高。本文结果还显示, 妊娠组PT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但2组APTT指标改变不明显, 表明妊娠对凝血时间影响不大, 这对产后迅速止血非常重要[4]。妊娠期的高凝状态对于维持纤维蛋白沉积于动脉以及子宫壁和胎盘绒毛间是必要的, D-DFb的适度增高, 适度的高凝状态可使分娩后胎盘剥离的创面迅速愈合, 防止大出血的发生。但孕妇在分娩过程中,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有时会有出现一些意外, 如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 可造成组织损伤, 释放组织因子, 破坏体内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 引起产科DIC[5]。因此, 孕妇产前进行D-D与凝血4项的动态检测, 对治疗和预防出血、避免DIC发生、确保妊娠期及分娩期安全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D-二聚体 (D-D) 及凝血4项检测在孕妇产前安全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302例妊娠孕妇作为妊娠组, 另将274例非妊娠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D-D及凝血4项[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纤维蛋白原 (Fb) ]。结果 妊娠组D-D、Fb水平高于对照组, PT、TT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2组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妊娠期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产前进行D-D与凝血4项的动态检测, 对治疗和预防出血、避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确保妊娠期及分娩期安全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D-二聚体,凝血4项,孕妇,产前体检,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严海燕, 周晖, 曾华, 等.早期妊娠D-二聚体异常的临床关联因素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21) :2341-2342.

[2]赵义刚, 戴晓宁.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动态检测在妊娠安全监测中的价值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 2009, 11 (7) :93-94.

[3]袁筑华, 袁凤琼, 陈淼鑫, 等.妊娠高血压孕妇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9, 34 (2) :173-174.

[4]杨政安, 周芸竹.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检测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师, 2010, 48 (1) :126-127.

[5]刘泽霖.DIC的研究进展—诊断标准的探讨[J].血栓与止血学, 2001, 7 (2) :93-96.

孕妇产前凝血功能检测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组528例临产孕妇均来自我院妇产科病房,即2009年2~7月住院病人,受检者肝肾功能均正常,无急性脑颅外伤和继往出血史。年龄20~41岁,平均27.7岁,孕周37~42周。对照组为来自我院健康体检中心未婚和非孕女性125例,年龄22~39岁,平均29.2岁体检各项指标正常,无出血性疾病及血栓性疾病史。

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采用德国BE公司生产的Compact X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试剂与质控品均为随机原装配套试剂。

1.3 方法

采集受检者清晨空腹静脉血1.8mL,置于真空专用抗凝管(血液与109mmol/L枸橼酸钠溶液的比例为9∶1),立即混匀,充分抗凝后以39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血浆无脂血、溶血及黄疸现象。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分别测定PT、APTT、TT及Fib,质控品随检测标本一同测定,全部检测均在采血后2h内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测定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临产孕妇与对照组健康非孕妇女的PT、APTT、TT、Fib检测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临产孕妇PT、INR、APT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Fi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T值2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3 讨论

正常人体內凝血与抗凝血呈动态平衡,使血液在人体血管内顺利流淌。妊娠妇女体内大多数凝血因子如因子Ⅴ、Ⅶ、Ⅷ、Ⅸ、Ⅹ、Ⅶ的浓度增加,且其活性增强[2],导致机体凝血功能增强,这是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作用,有利于分娩时胎盘剥离面的止血及子宫内膜的再生和修复。但这种高凝状态又可引起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DIC、产后血栓、早产、死胎等多种产科并发症。

PT和APTT分别反应人体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功能,PT反应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水平,为外源性凝血因子和相关因子抑制物的筛选试验;APTT用于内源性凝血因子Ⅶ、Ⅷ、Ⅸ、Ⅵ、高分子量激肽原、激肽释放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的筛选试验;TT测定主要反应凝血共同途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血液中是否含有肝素类抗凝物质[3];Fib是一种糖蛋白,通过凝血酶的水解,以形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而止血,同时参与血小板的聚集,形成血栓。

本试验结果表明:临产组PT、APTT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盛玉君等报道[4]不一致。其中PT、APTT缩短与孕期凝血因子浓度增加有关,表明孕妇处于高凝状态。结果还显示:临产组的Fib值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以往文献报道都相同。Fi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女性,可达4.0~5.5g/L,约为正常非妊娠者的1.5~2.5倍,是由于临产孕妇机体保护性反应,代偿性地纤维蛋白原合成增加所致,血浆Fib的升高,可使血液黏度增高,红细胞聚集增高,血小板聚集增高。这种高凝状态对于维持纤维蛋白沉积于动脉以及子宫壁和胎盘绒毛间是必要的,这有助于维持胎盘的完整性[5],也有利于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迅速止血、有效地防止大出血,但也应该警惕产科并发症。

综上所述,临产孕妇进院都应普查凝血五项,特别对产科妊娠高血压、剖宫产手术中出血、合并羊水栓塞、产后出血DIC等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敏,杨艳,许吟,等.妊娠期妇女3项指标实验室检测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8):2192~2193.

[2]Donohoe S,Quenby S,Mackie I,et al.Fluctuations in levels of antipholipid antibodies and increased coagulation activation mark-ers in normal and heparintreated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pregnancies[J].Lupus,2002,11(1):11~20.

[3]熊立凡,李树仁.临床检验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8~93.

[4]盛玉君,胡艳文.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临床意义[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7(23):2131~2132.

孕妇产前凝血功能检测 篇3

1.1 一般资料

(1) 正常非孕妇女40例, 年龄20~45岁, 来山东省潍坊昌邑市人民医院体检正常的妇女, 且近期未服用任何药物。 (2) 产科门诊来山东省潍坊昌邑市人民医院产检的孕妇100例, 孕周 (32~40周) 既往无任何病史。

1.2 仪器与试剂

美国太平洋凝血制品有限公司ThromboScreen200半自动血凝仪, 试剂、质控品均由该公司提供。

1.3 实验方法

0.109mol/L枸橼酸钠真空管按1∶9比例抽取静脉血1.8mL, 充分混匀, 3000r/min离心15min, 半小时内测试完毕。

2 结果

各项检验结果见表1。

注:晚妊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妊娠虽是一种生理过程, 但随着孕周的逐渐增加, 体内会出现一些生理、病理变化。凝血部分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改变就是其中之一, 并由此会导致在妊娠期, 特别是中、晚期或在分娩前后发生某些出血性、血栓性疾病。

由表1得知, 晚妊组与对照组相比, PT、APTT、TT均明显缩短, Fib含量明显增

高, 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0.01) , 本实验结果晚孕期妇女Fib高达5.1~6.4g/L, 说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极易导致血栓形成, 临床对高于5.8g/l以上者应密切注意血栓前状态的出现, 给予恰当治疗, 有效防止血栓性疾病发生[1]。另外, 此时当某些诱因存在时, 使血管内产生广泛微血栓, 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及血小板, 极易诱发弥慢性血管内凝血, 导致全身性出血, 危及产妇生命。

因此对于妊娠期特别是妊娠晚期妇女凝血功能的检查, 意义非常重大, 应高度重视, 以确保产妇及胎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孕妇产前凝血功能检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妊娠期高血压孕妇60例为研究组, 平均年龄 (26.9±3.5) 岁;平均孕周 (35.6±6.1) 周;均无肾脏、肝脏、心脏以及血压性系统疾病, 近期不曾服用纤溶活性、对凝血有影响的药物。患者中重度子痫前期14例, 轻度子痫前期46例。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的60名正常孕妇为对照组, 平均年龄 (37.1±2.6) 岁;平均孕周 (38.4±1.3) 周;无其他妊娠合并症。两组孕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所选仪器:贝克曼CX5型生化分析仪和贝克曼DXC800生化仪, 其质控品与试剂均为美国Insrtumentation Laboratory Company生产。通过专用血凝真空管来测定APTT、PT以及Fib含量, 受检者在空腹情况下采集静脉血1.8ml, 和枸橼酸钠 (109mmol/L) 以9∶1的比例混合, 同时及时颠倒混匀, 离心10min, 3000r/min, 30min内完成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的APTT、PT短于对照组, Fib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此外研究组中重度子痫前期的APTT、PT短于轻度子痫前期, Fib高于轻度子痫前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轻度子痫前期比较, *P<0.05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 正常机体的抗凝血功能与凝血功能基本上处于动态平衡, 如果凝血功能减弱或者增强, 就会造成此类平衡失调, 进而导致孕妇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此外, 妊娠期体内凝血因子与血浆纤维蛋白原Ⅶ、Ⅷ、Ⅸ、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 就某种程度而言, 凝血因子的上升会造成机体凝血功能的加强[1]。APTT与PT下降表明, 孕妇体内血液呈现出高凝状态。Fib含量和产妇体内凝血酶活性存在很大联系, 同时也是形成血栓的关键性因素, 如果Fib含量在孕妇血浆中上升, 那么其机体就会有形成血栓的可能。

可以将孕妇在妊娠期间APTT、PT出现某种程度的缩短及Fib水平明显上升视为产妇机体的自我保护型变化, 能对孕妇生产过程中的出血倾向进行有效预防, 加速止血。在增强其凝血功能的同时, 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强其继发性纤溶功能, 对清除孕妇静脉窦内与子宫螺旋动脉血栓非常有利[2]。加速子宫内膜修复与再生, 对生产后产妇机体恢复极为有利, 孕妇在出现妊娠期高血压时, 从根本上打破了孕妇纤溶系统和凝血系统平衡, 所以, 妊娠期高血压孕妇体内更具形成血栓的可能性。在本研究中, 对60例对照组孕妇与60例研究组孕妇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后发现, 研究组的APTT、PT等缩短比较明显, 而且Fib水平明显处于上升趋势, 差异性比较明显。此外, 由于研究组病情的加重, 其凝血功能也呈现出高凝状态。这种凝血因子水平的改变和孕妇病情发展情况具有平行性, 研究结果显示, 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的情况下, 如果孕妇Fib水平明显处于上升, APTT、PT等明显缩短, 那么充分说明孕妇病情加重, 机体为形成血栓前状态, 必须警惕发生子痫。

作为内外源性血途径中具有最高含量的凝血子, Fib被称为形成血栓的重要原因, Fib水平上升会导致孕妇血液呈现高凝状态: (1) 孕妇生理性合成上升, 有利于分娩过程中机体消耗; (2)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量降低, 使得纤溶活性下降, 这种高凝状态对去除孕妇静脉窦内与子宫螺旋动脉血栓非常有利, 加速子宫内膜修复与再生[3]。可以对维持胎盘完整性与产后出血进行有效预防, 通常维持时间至产后4d方可恢复正常。因此, 动态监测妇女妊娠期内特别是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妊娠期间凝血功能变化, 对避免发生栓塞性疾病与急性DIC等极具有重要意义[4]。

综上所述, 对孕妇进行凝血功能动态监测, 尤其对妊娠期高血压孕妇, 观察其纤溶功能与凝血变化情况, 对辅助诊断、病情检测以及预后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宝生, 李红梅.61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J].预防医学论坛, 2008, 11 (7) :152-153.

[2] 梅桂, 朱立新, 陈雪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痫前期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12 (8) :185-186.

[3] 吴扬, 唐晓鸿.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预后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3, 25 (8) :185-186.

上一篇:夜间行车需求论文下一篇:总线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