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指标监测

2024-12-07

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共7篇)

凝血功能指标监测 篇1

大的创伤或手术会严重破坏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 导致血液系统出现高凝, 甚至形成血栓[1]。尤其是大型手术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为血栓栓塞, 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 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所以, 术前、术后对凝血功能指标进行监测, 可以及时发现栓塞, 并且及时进行溶栓治疗, 从而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本研究中, 将2011年4月—2012年4月我院30例大手术患者和30例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于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对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纤维蛋白原 (FIB) 、D-二聚体 (DD) 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等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4月—2012年4月, 我院30例大手术患者和30例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研究对象。3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龄35.0岁~64.5岁;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5例, 女15例, 年龄35.5岁~65.0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血样采集

于术前1 d、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对2组研究对象进行采血, 使用0.109 mol/L柠檬酸钠进行抗凝处理, 离心后, 收集血浆待检。

1.3 检测指标和检测仪器

以0.109 mol/L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 通过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对PT、APTT、FIB、DD进行检测;根据血管血友病因子试剂盒说明书 (购自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 对v WF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术后第1天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升高 (P<0.01) ;术后第1天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P<0.01) ;术后第1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明显升高 (P<0.01)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术后第3天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有所下降, 但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术后第5天, 3个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没有明显改变,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t、P1是术后第1天与对照组比较检验值;t2、P2是术后第3天与对照组比较检验值, t3、P3是术后第5天与对照组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凝血酶原时间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指标,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作为内源性凝血系统重要指标, 对于手术等较大创伤的敏感性不是很高。本研究中,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没有明显改变, 也证实了上述观点。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的活性有着紧密的相关性, 是导致血栓栓塞的重要因素;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特有的降解产物, 能够相对比较准确地反映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状态, 成为纤溶亢进以及血液系统处于高凝状态的分子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作为一种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糖基化蛋白质, 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受损情况[3]。本研究中,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术后第1天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明显升高, 术后第3天上述指标有所下降, 在术后第5天均恢复至正常水平。

大型手术创伤可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严重的损伤, 相应的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凝血系统被激活, 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并且为了减少术后出血情况, 一般术前或者术后会给予相应的止血药物, 这也加重了机体的高凝状态。术后患者卧床休息, 血液循环相对缓慢, 也会形成术后高凝状态。上述几个方面综合作用, 都会导致术后患者血液系统的高凝状态, 甚至形成血栓[4]。如果术后对高凝状态甚至血栓栓塞没有足够的重视, 就可能会错过最佳溶栓时机, 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身心负担。所以, 术后应对凝血功能进行监测, 及时给予抗凝等预防性治疗, 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对于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我院30例大手术患者和30例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 对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纤维蛋白原 (FIB) 、D-二聚体 (DD) 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等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术后第1天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明显升高 (P<0.01) ;术后第3天, 上述指标有所下降 (P<0.05) , 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5天, 均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没有明显改变,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 应该对凝血功能进行监测, 及时给予抗凝等预防性治疗,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手术,凝血功能,监测,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派强.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32 (6) :102-103.

[2]刘书强.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及调控[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7, 19 (4) :270-271.

[3]王鸿利.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 2009, 84 (2) :171-173.

[4]卢小林.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 2010, 25 (1) :44-46.

凝血功能指标监测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2014年我院收治的不同体重、胎龄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记录胎儿出生日期并询问孕妇末次月经时间确定胎儿实际胎龄, 并进行分组:胎龄33w92例, 34w144例, 35w164例, 胎龄为34.18±0.35w。在出生后进行体重测量, 统计数据, 稍低体重儿173例, 低体重儿141例, 极低体重儿86例, 体重2105±506g。出生24h内进行凝血四项测量, 得出数据, 使早产儿的胎龄与体重分别能与凝血四项测量指标形成对比, 并对结果分析。

1.2 方法

400例早产儿出生后, 均采用相同的防护保护措施, 防止意外及其他客观影响因素。随后称量体重并确定胎龄, 出生后24h内抽取股静脉防凝血, 检测凝血四项指标, 记录数据, 统计并进行比较。

1.3 评价标准

每例早产儿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四项指标的测量, 统计并于其他例早产儿及标准值进行比较 (标准值PT11~15s, APTT24~36s, Fbg2~4g/L, TT14~21s) 。

1.4 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00例早产儿按胎龄分组时凝血四项指标数据结果

将400例早产儿按胎龄分组时凝血四项指标数据统计, 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 胎龄越小, PT、APTT、TT越长, 而Fbg降低越明显, 统计学计算后发现, 与足月新生儿凝血标准值比较,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400例早产儿按体重分组时凝血四项指标数据结果

将400例早产儿按体重分组是凝血四项指标数据统计, 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 早产儿体重越小, PT、APTT、TT越长, Fbg降低越快。统计计算后, 与足月新生儿凝血标准值比较,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由于早产儿自身器官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缺乏必须营养元素及酶系统发育不全, 会出现凝血因子活性不高, 缺乏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等, 易出现各种出血性疾病, 而早产儿自身身体素质较低, 因此其病患率及死亡率高居不下[4]。此次, 为了减少早产儿的死亡率, 更早更快更好的防治早产儿出血性疾病, 我们做了详尽的调查研究, 并分析逐渐得出结论。

首先我们根据早产儿的胎龄进行研究。通过表1可以看出, 胎龄越小, 凝血时间越长, 纤维蛋白原越少, 这就说明胎龄越小的早产儿凝血效果越不好, 更容易发生出血后的血液不凝集, 根据我们多年的临床经验, 认为这是由于肝酶系统发育不健全导致的凝血酶原数量不足, 这可能与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的不健全有关, 不能有效的调控和分泌凝血酶原, 反馈调节的障碍或不健全等因素[5]。同时, 也对早产儿的体重进行了调查, 发现体重越小, TT、ATPP、PT花费越长, Fbg含量减少明显, 我们同样认为是肝脏尚未发育成熟, 血液中的凝血酶原和维生素K含量极低, 延长凝血时间。总之, 早产儿的凝血机制不好原因是肝功能及酶系统发育不健全导致的凝血酶原、维生素K的缺乏, 可能与神经系统的支配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发挥有关, 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研究发现。

通过本次课题研究, 得出结论, 早产儿的体重、胎龄越小, 血液的APTT、PT、TT越长, Fbg减小越明显, 而有关的调查中, 我国约有11%的新生婴儿为早产儿, 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凝血异常的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 采取及时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减少早产儿的出血性死亡率, 降低对婴儿家庭和社会的损害。

摘要:目的 对早产儿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及凝血时间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方法 通过对我院2013年不同胎龄、体重出生的早产儿400例进行凝血四项检测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 , 出生后24h内抽取股静脉防凝血, 检测TT、APTT、PT、Fbg。按照胎龄分组, 分为胎龄33、34、35w以后三组;按体重分组, 1500g以下为极低体重儿, 15002000g为低体重儿, 20002500g为稍低体重儿。两次分组, 分析数据。结果 按胎龄分组, 胎龄33、34、35w以后早产儿的四项凝血检测发现TT、APTT、PT呈递增延长趋势, 而Fbg呈递减趋势, 与足月新生儿标准值比较,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按体重分组, 随着体重的递减, 早产儿的PT、APTT、TT延长, Fbg递减趋势, 与足月新生儿标准值比较,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产儿的胎龄、体重越低, 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越长, 纤维蛋白原降低越明显, 极易引起一系列出血性疾病。

关键词:早产儿,凝血功能,凝血时间,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蒙海强, 王玲, 莫坚, 等.围产期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医学临床研究, 2012, 29 (2) :220-222.

[2]许靖, 潘新年.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特征及诊断方法的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 2013, 51 (3) :227-230.

[3]刘汉起.早产儿凝血功能的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07 (15) :1565-1566.

[4]Ignjatovic V, Ilhan A, Monagle P.Evidence for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human fibrinogen[J].B1ood Coagul Fibrinolysis, 2011, 22 (2) :110-117.

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研究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3月至2010年10月来我院住院待产的妇女150例, 孕期38-40周, 年龄21~41岁, 平均年龄25.3岁。心、肝、肾功能正常, 无其它合并症。非孕对照组为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育龄妇女100例, 年龄19~38岁, 平均年龄23.7岁。根据病史、体格检查、物理诊断 (X线胸片、B超和心电图等) 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和尿常规等) 排除有慢性内科疾病的妇女。

1.2 标本采集

患者空腹, 标本采集时取坐位, 采用武汉致远公司0.13M枸橼酸钠抗凝, 静脉血与抗凝济之比9∶1的真空蓝头管采集静脉血, 以半径10~12cm, 4500转/分离心15min, 血浆于两小时内完成PT、INR、APTT、TT和Fib检测。非孕对照组妇女应避免在月经期间或口服避孕药期间采集上述静脉血标本。

1.3 凝血指标测定

采用德国BE公司生产的Compact-X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检测, 严格按照操作手册, 每日室内质控均在允许范围内。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均数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中PT、APTT、TT、Fib检测结果比较:实验组PT、INR, T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Fi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与APTT值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本实验中, 临产孕妇与健康育龄非孕妇女相比, PT, INR和TT值明显减少, Fib值明显增加。PT和INR主要反映外源凝血途径。Dalaker[1]发现胎盘磷脂和组织因子促进VII因子的形成。Cerneca[2]等也提出临产孕妇的PT值明显缩短, 但是Uchikova[3]等发现健康的临产孕妇的PT值比健康的非孕妇的PT值长, 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APTT主要反映内源凝血途径。本实验中, 临产孕妇与健康育龄非孕妇女的APTT值无明显的变化, 可能是由于Ⅷ、Ⅸ、Ⅺ因子异常的抗凝物升高不明显有关, 与王莉平[4]报道不同, 而在Uchikova等[3]的研究中, APTT值也无明显改变, 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实验中, 临产孕妇的Fib值几乎是育龄健康非孕妇女的两倍。有文献报道.临产孕妇的Fib值可达4~5.5g/L, 约为正常非妊娠者的1.5~2.5倍[5]。Fib值的增高可能阻止分娩中或分娩后过多的出血。

TT测定是反映在共同凝血途径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的抗凝。TT明显缩短与两个方面有关:一方面纤溶酶由于消耗减少而相对增多, 致使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有所增多, 另一方面妊娠后期凝血因子Ⅻ减少.非可溶性纤维蛋白难以形成, 而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极易被纤溶酶水解.致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

综上所述, 临产孕妇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凝血因子含量增加, 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 极易引发血栓形成, 因此, 通过凝血指标的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 预后, 治疗DIC等产科意外。

参考文献

[1]Dalaker K, Prydz H.The coagulation factor VII in pregnancy[J].BrJ Haematol, 1984, 56 (2) :233-241.

[2]Cerneca K, Ricci G, Simeone R, et al.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changes in normal pregnancy.Increased levels of procoagulantsand reduced levels of inhibitors during pregnancy induce a hype-rcoagulable state, combined with areactive fibrinolysis[J].Eur J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1997, 73 (1) :31–36.

[3]Uchikova EH, LedjevⅡ.Change in haemostasis during normalpregancy[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05, 119 (2) :185-188.

[4]王莉乎, 资捷.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与分析[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6, 46 (6) :152-153.

凝血功能指标监测 篇4

关键词:手术,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

手术治疗会破坏患者纤溶和凝血系统的平衡, 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进而增加血栓的发生概率。血栓和血栓栓塞是手术治疗后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并发症, 若治疗不当, 或治疗不及时, 都会对患者的预后和康复过程造成不良影响, 严重者还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因此, 对患者手术治疗前和手术实施后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接受手术的60例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 并将检测结果与正常体检者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60例手术患者作为试验对象, 并将入院进行体检的60例体检者设为对照组。男65例, 女55例, 患者年龄33岁~67岁, 平均年龄 (50.1±1.1) 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试剂和仪器

本次临床研究选用柠檬酸三钠0.109mol/L作为抗凝剂, 使用法国STAGO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作为检测仪器, 对患者的纤维蛋白原 (FIB) 、D-二聚体 (DD)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和凝血酶原时间 (PT) 等指标进行检测。选用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试剂盒作为试验试剂。

1.3 检测方法

在手术治疗前以及手术后第1、3、5天, 分别采血检测试验组患者的凝血功能, 选择柠檬酸三钠0.109 mo L/L进行1∶9的抗凝, 通过3 000转/min的速度进行离心处理, 离心处理15 min后, 收集血浆以备后续检测。对照组试验对象以同样的方法接受血浆检测。整个操作过程均根据说明书规范严格执行。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APTT和PT等凝血功能指标在手术第1, 3, 5天后无显著变化,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无显著差异 (P>0.05) 。试验组患者手术1 d后, vWF、DD、FIB等凝血功能指标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P<0.01) ;而手术3 d后逐渐下降, 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仍有显著差异 (P<0.05) ;手术5 d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

注:t、P是试验组手术前与对照组比较检验值;t1、P1是试验组术后第1天与对照组比较检验值;t2、P2是试验组术后第3天与对照组比较检验值;t3、P3是试验组术后第5天与对照组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手术治疗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 由于手术治疗会损伤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 且治疗时间较长,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也较大, 因而通常需要激活其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系统。为了避免术后出血问题的发生, 术后通常需要进行止血治疗, 同时实施促凝治疗[1]。患者术后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息, 因而会导致血流淤滞、缓慢, 进而发生血液的高凝状态, 严重者还会导致血栓的发生。由于临床医学工作者对于术后血栓栓塞问题尚未形成足够的重视, 因而, 一旦患者发生术后血栓栓塞, 很可能会错过最有利的治疗时机,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和身体痛苦, 同时会给治疗带来较大的难度[2]。

APTT、PT分别是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主要衡量指标[3]。DD作为交联纤维蛋白所独有的产物, 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出患者纤溶和凝血系统的活性, 因而可以作为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3]。人体内凝血活酶的活性与FIB含量有直接的联系, 是导致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v WF属于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糖基化蛋白质, 也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标志物。本研究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试验组患者的APTT、PT等凝血功能指标, 在手术第1, 3, 5天后未发生显著的变化, 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而在v WF、DD、FIB等凝血功能指标方面, 试验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 相比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1) , 表明患者体内的纤溶和凝血系统被激活, 处于纤溶和高凝亢进状态, 而术后第3天, 以上指标发生明显的降低, 术后第5天逐步恢复到正常范围或者术前状态, 这表明患者血液仍在高凝状态, 需接受凝血功能检测, 以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大鹏.骨科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等指标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军医杂志, 2010, 33 (1) :21.

[2]卢小林.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 2010, 25 (1) :44.

围术期患者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评估 篇5

1术前评估

术前凝血功能评估是围术期凝血功能监测的首要步骤。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常规的术前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患者是否存在可能增加围术期出血的相关疾病, 如血友病、罕见的凝血因子缺乏疾病等;是否存在药物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 如抗血小板药、维生素K拮抗剂及某些中药等。研究证实, 传统诊断方法 (采用常规凝血筛查检验) 不能诊断患者外科手术期间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 也不能预测并预防这些不良预后的发生[1]。

1.1 采集病史

对患者及家属病史的采集是术前评估最重要一项, 大多数有临床意义的出血紊乱都能在术前访视中发现。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出血史、出血的时间和频率、出血和外伤有无关系、有无出血性疾病的家族史、有无严重肝脏疾病史、有无严重营养障碍、有无长期服用抗凝药及某些中药、出血史及用药史, 对初步判断患者有无凝血功能的异常及这种异常是遗传性还是获得性有重要意义。有研究[2]表明, 某些中药 (如丹参、当归、银杏等) 具有抗凝作用, 会增加围术期出血的危险;此外, 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 会加重凝血功能的紊乱。标准化调查问卷[3]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病史, 其相关内容有:凝血异常的家族史;无明显原因的鼻出血;不明原因的淤点、血肿, 伤口愈合延迟;破损后、拔牙后出血时间长;既往术中或术后有异常出血;月经量过多;服用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药或影响凝血的中药等药物, 如患者其中一项回答“是”, 则定义为异常出血史。有研究[4]表明, 约11%的成年患者有异常出血史。

1.2 临床体格检查

术前体格检查也是术前凝血功能评估中重要的一项, 即使是无意识或不遵医行为者, 都可客观地显示淤点、淤斑、血肿或伤口愈合缺陷。创伤患者体表应着重检查皮肤、黏膜、伤口的出血情况, 是否存在广泛渗血, 伤口的再出血;深部应观察胃肠道、泌尿道、鼻咽部的出血情况, 有无黑便、血尿。全身情况应注意血压、脉搏、尿量的变化, 评估休克程度。同时由于病因不同可合并各种并发症:有无神志变化、黄疸等。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 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出血征, 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的缺陷:如患者有淤点说明血小板有异常, 或血管缺乏完整性;血友病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出血主要表现为创伤或术后出血, 皮肤黏膜出血, 严重者肌肉关节出血, 形成单个的深部血肿;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 常是联合因子缺乏, 出血以鼻部、牙龈、皮肤、消化道、泌尿道出血为主, 也可为肌肉血肿。

1.3 术前实验室检查

术前常规的凝血功能检查尽管阳性率较低, 但仍是必需的。如患者无异常的出血史, 行常规的实验室出凝血检查即可。如出血史异常, 需分阶段实施进一步实验室凝血检查。筛检试验包括常规凝血检测 (检查血浆凝血因子特征) 及原发性止血性能分析。对病理检查结果需进行深入思考、诊断, 确保治疗效果, 降低手术风险。

2术中凝血功能监测

术中凝血功能监测是整个围术期凝血功能管理的关键, 即时准确地监测可明确出血的病理机制并能迅速指导止血治疗。目前术中监测主要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室凝血检查, 后者包括常规凝血功能实验检查及床边体外诊断试验 (point-of-care, POC) 凝血功能监测。

2.1 临床观察

术中对术野进行观察以及与手术医师沟通, 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通过对创面出血范围、速度和血块形成情况的观察, 在早期常可对活动性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渗血做出初步判断。如术野出现弥漫性渗血, 虽通过电凝止血仍不能控制出血, 或原无出血部位出现出血倾向, 则提示凝血功能异常。

2.2 常规凝血试验及其在围术期的局限性

常规凝血试验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原时间 (PT) 、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纤维蛋白原 (FIB) 、血小板计数等。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和监测肝素抗凝, 对凝血因子 (Ⅷ、Ⅸ、Ⅺ、Ⅻ、Ⅴ、Ⅱ与Ⅰ) 、肝素、FIB降解产物、抑制剂、低体温与低纤维蛋白质症等敏感。新鲜冰冻血浆 (FFP) 或凝血酶原复合物 (PCC) 干预治疗的经验阈值为:APTT正常值的1.5~1.8倍 (>60s) 。PT主要用于检查患者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 监测患者口服抗凝治疗。该检测对凝血因子Ⅱ、Ⅶ、Ⅹ、Ⅴ与Ⅰ敏感。干预治疗 (FFP或PCC) 的经验阈值为PT<40%。血小板计数:使用自动化设备进行常规血小板计数。然而, 血小板数量并不能反映血小板功能。血小板输注的经验阈值为< (5~10) ×109/l。FIB在常规凝血检测 (如PT和APTT) 中起重要作用。该检测受肝素和FIB降解产物的影响。FIB含量<50~100mg/dl[5]时, 可导致大量失血。

常规凝血试验只能体现凝血机制的某一独立的方面, 不能反映凝血级联及凝血系统全过程中的内部反应情况。而围术期患者的凝血状况可随时、急剧发生变化, 需对主要潜在病理机制实施敏感的凝血监测策略[6]。然而, 医院中心实验室内所得常规凝血检查结果常推迟30~60min (其样本制备包括离心、添加缓冲液、血样转移与结果转移等) 。此外, 常规凝血检测的最大缺陷是不能区分创伤相关性凝血功能障碍或术中大量失血后复杂的病理机制。APTT延长的可能原因包括内源性凝血因子缺陷、FIB缺乏、低体温、肝素化或纤溶亢进。鉴别诊断错误将导致治疗意外。同时, 进行常规凝血检测时, 血浆孵育的标准温度为37℃, 不含血小板与其他血细胞。因此, 常规实验室检测无法评价体温低对凝血的影响。此外, 纤溶与血小板功能异常可导致诊断误差。损伤或手术止血反应涉及血浆蛋白、血小板与血管壁的复杂相互作用。根据当前公认的止血细胞模型, 不能通过血浆内检测进行止血应答测定。虽然APTT、PT、FIB浓度和血小板计数已得到公认, 但仍存在方法学问题, 如试剂敏感度不同、不同实验室和研究者所得结果差别较大及不够标准等。有研究[7]提示在输注胶体溶液的情况下, 传统的Clauss法测定FIB含量的错误率较高, 表现为FIB水平假性升高。常规检测可发现因单一或多重凝血因子缺陷所致的止血异常, 但不能逐一鉴别。PT与APTT仅可评价纤维蛋白链形成速率, 不能评价凝块的机械学与功能学特征。虽然FIB浓度正常, 但功能性纤维蛋白聚合仍可能受破坏。研究表明常规凝血检测不能有效检测出血与病死率[8]。这些局限性限制了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在围术期的使用价值。

2.3 POC凝血功能监测的临床运用

手术室内检测即时评估全血黏弹性的凝血功能检测设备的出现克服了常用凝血功能检测的诸多限制, 使血液分析可以及时、真实反映出来, 其临床使用价值日益受到重视。POC凝血功能监测装置能对全血的黏弹特性进行评估, 从而克服了常规凝血检测的一些局限性, 目前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围术期凝血功能的检测[9]。常用的POC装置包括血栓弹力图描记仪 (thrombelastography, TEG) 、旋转式血栓弹力监测仪 (ROTEM) 及Sonoclot分析仪。

2.3.1 TEG和ROTEM:

1948年, Hartert创立了黏弹性全血检测, 该技术已被美国麻醉学家学会纳入凝血实验室监测。TEG与ROTEM在低剪切力条件下进行非抗凝血或抗凝血诱导后的黏弹性特征检测。黏弹性模式变化反应血栓形成不同阶段的动力学 (R时间与K时间、CT与CFT) 、凝块的稳定性与硬度 (血小板纤维蛋白相互作用与纤维蛋白聚合作用) 及纤溶[10]。通过图片与数字信息解释TEG/ROTEM结果, 突出异常结果与轨迹计算机分析。目前TEG/ROTEM已广泛应用于心脏和肝脏手术及围术期高凝状态的评估。大量文献调查已经确定了TEG/ROTEM在管理原位肝移植手术患者中的价值[11,12], 能很好地评估手术的出血风险及预测手术后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13]。此外, ROTEM不但能为受损患者止血提供整体图片, 还可通过修改检测过程获取主要潜在凝血病病理机制的差异诊断。

2.3.2 ROTEM试验改进与出血差异诊断:

ROTEM试验添加不同凝血激活试剂和 (或) 血小板抑制剂可实现特定凝血缺陷的检测与定量, 如FIB缺乏 (早期现象) 与血小板减少症所致的血凝块硬度缺陷, 不同凝血因子缺陷或肝素所致的凝血延长, 及纤溶亢进与凝血因子XIII缺陷 (晚期现象) 所致的凝血稳定性受损[14]。

EXTEM是一种利用组织因子激活凝血过程的检测, FIBTEM检测采用细胞分裂抑素D (一种血小板抑制剂) 激活凝血过程。血凝块最大强度 (MCFEXTEM) 表示最高凝血强度与稳定性, 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血小板计数与纤维蛋白原水平。MCFFIBTEM表示纤维蛋白原对血凝块强度的影响。MCF阈值为试验开始后15min。MCFFIBTEM较低需调节纤维蛋白原浓度。MCFEXTEM (<50mm) 低且MCFFIBTEM (≥12mm) 正常表明需要进行血小板置换。因此, 比较MCFFIBTEM与MCFEXTEM可区分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或低纤维蛋白血症中的较低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 (CTEXTEM) 表明血凝块形成最初活化与动力学方面的信息, 因此可对凝血因子缺陷进行分析。检测开始100s后获得临界凝血时间阈值, 该值表明是否需要添加PCC或FFP。EXTEM可对纤溶亢进实施视觉诊断 (出现典型的渐细轨迹) 。此外, 含抑肽酶的样孔板 (APTEM) 可对纤溶进行定量检测, 并可对使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如氨甲环酸) 的效果进行评估。如在ROTEM或TEG内进行检测, 需先对纤溶亢进加以校正 (添加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 补充消耗的凝血因子。INTEM使用鞣花酸作为接触激活剂 (与APTT所用试剂类似) 分析大体凝血状态。含肝素酶的样孔板 (HEPTEM) 或Ecarin测定特定抗凝效应。

2.3.3 Sonoclot分析仪:

Sonoclot分析仪是于1975年由Kaulla等发明。Sonoclot分析仪采用黏弹性的方法对血液样本进行动态监测, 可提供全部止血过程的精确资料, 检测一系列的凝血性疾患, 包括血小板机能失调、凝血因子缺乏、抗凝血作用、高凝倾向及纤溶亢进, 同时预测术后出血、鉴别出血原因;指导治疗, 具有方便、可靠、迅速等优点。文献报道Sonoclot分析仪预测术后出血准确率达74%, 而常规凝血测试仅33%。这样Sonoclot分析仪可为合理使用血制品提供理论依据, 减少了并发症及两次手术风险率。有研究认为Sonoclot分析仪适用于肝脏移植术中监测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因子的变化。Kamada[15]推荐将Sonoclot凝血图作为心脏术后评价纤溶蛋白溶解状态的方法。Waters等[16]研究显示Sonoclot分析仪在监测被抑制的血小板激活方面比TEG要灵敏得多。而且在缺少基线值参考的情况下, Sonoclot分析仪信号图结构的变化比起TEG的轨迹变化对血小板功能障碍有更好的指导作用。但由于Sonoclot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受年龄、性别、血小板数量的影响而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另外, 研究显示某些监测变量的可重复性差, 尤其是凝血速率 (CR) 和血小板功能 (PF) [17]。因此, 与其他任何实验室检查一样, 不应将Sonoclot分析仪的结果做为诊断的惟一依据, 必须与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他检验结果综合考虑。

2.3.4 POC凝血功能监测的缺陷:

POC是未来检验仪器发展的一个方向,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其检测的是试管内血液静止状态时的凝血状态, 而不是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流动的血液 (体外血液静止) , 而体内凝血和体外凝血的巨大差别仍不能忽视, 因此这些设备检测的结果应该结合临床情况仔细分析。此外, POC凝血功能检测难于标准化, 血液采集部位, 样本处理过程, 患者年龄、性别都将明显影响检测结果[14]。而且, 所有仪器、活化剂及其他修正因子都将改变检测的特异性。因此, 分析结果时, 必须考虑所有这些因素, 而且在进行单一中心检测时, 必须将这些因素标准化[18]。再者, 对于所有的POC检测设备, 日常维护、管理及质量控制尚未形成常规。而且, 个人使用POC检测时, 如果未经过严格的培训, 很容易出错。因此POC设备仍需在简化样本处理、完全自动化、监测各种加入不同活化因子样本、整合分析等方面不断改进。

3术中肝素监测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 (ACT) 是目前手术过程中监测肝素抗凝的常用方法。目前存在多种ACT设备, 基本上以APTT检测原理为依据。ACT对低剂量肝素监测 (如血管吻合术内使用低剂量肝素实施血管保护) 不敏感。且术中有多种因素可影响其准确性, 如抑肽酶的应用、血液稀释、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及血小板功能障碍等都可使ACT延长, 另一方面由于麻醉变浅和手术应激反应使ACT缩短[19]。另外某些药物也影响ACT, 如地塞米松和硝酸甘油使ACT缩短, 鱼精蛋白过量使ACT延长。这些因素干扰了用ACT监测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的准确性。以致有时对手术后的ACT不能恢复正常, 难以鉴别其原因究竟是鱼精蛋白中和不足, 还是凝血因子、血小板功能障碍。而TEG/ROTEM在术中肝素监测准确性较高。肝素化、无肝素化的TEG/ROTEM分析 (HEPTEM检测) 可对高低浓度的肝素化效应进行定量, 并可通过比较CTINTEM与CTHEPTEM对实施鱼精蛋白拮抗的治疗获益进行评价, CTINTEM>240s与CTHEPTEM/CTINTEM比值低于0.66时, 需进行鱼精蛋白拮抗。Sonoclot分析仪目前也常用于心脏外科手术内ACT-肝素监测。甄宇等[20]研究显示Sonoclot能够在低剂量肝素 (0.8~1.0mg/kg) 时更敏感地监测ACT和CR。Furuhashi等[21]认为Sonoclot可很好地监测血液透析患者的凝血状态, 可据此调节肝素用量。针对围术期失血患者, 当前还未出现与FIBTEM、EXTEM与APTEM相媲美的产品, 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目标导向性管理程序的应用。

4血小板功能检测

随着心血管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使用, 使围术期失血风险明显提高[22]。血小板功能检测为阳性出血史患者术前评估的首要检测项目。如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存在遗传性或后天性血小板缺陷或实施体外循环等, 及因ROTEM与常规凝血检测不能检测出血相关的止血缺陷时, 血小板功能检测将作为活动性出血患者的二级检测项目。

当前出现很多符合临床需求的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可用以检测血小板对激动剂产生的应答。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FA-100 (Dade) 可对柠檬酸钠全血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该设备可在高剪切率条件下检测血小板功能, 将800μl全血加入一次性盒内的储存孔内, 在持续真空条件下, 设备通过毛细管与膜内的纤维小孔抽吸血样, 纤维小孔附有血小板激动剂、胶原和肾上腺素或腺苷二磷酸, 该操作可导致血小板吸附、活化与聚集, 形成栓塞。小孔阻塞所用的时间即为关闭时间, 表示血小板计数、活性、Willebrand因子活性与血细胞比容。该方法可在术前快速查明阿司匹林效应与血小板异常。因此, PFA-100在鉴别Willebrand综合征方面获得了认可。

光学、阻抗法血小板聚集试验分别通过添加血小板激动剂刺激后发光或阻抗变化分析血小板活性。光学血小板聚集试验是血小板功能检测的金标准。新的阻抗聚集Multiplate检测技术 (dynabyte) 克服了以往血小板聚集方法的诸多不足, 已成功应用于抗血小板药检测, 以及心脏手术后血小板功能变化。阻抗聚集试验可提供急性出血疾病循证治疗所需的POC差别诊断信息。但是, 尚未验证血小板计数较低时Multiplate分析的有效性。其在出血性血小板减少症方面的应用仍需测定。目前已存在其他评价血小板对不同激动剂应答的血小板监测计数, 如Hemostatus (medtronic) 、快速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ultegra, accumetrics) 、Clot Signature分析仪 (CSA, xylum) 、PlateletWorks (ICHOR, Helena Bio Sience) 、Hemodyne血小板分析系统 (Hemodyne有限公司) 、Platelet Mapping分析 (haemoscope) 与CPA分析仪。上述检测与流式细胞仪分析尚未在血小板相关围术期失血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凝血功能指标监测 篇6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凝血功能,免疫功能,意义

支原体感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呼吸道飞沫传播是该病原体主要传播途径,可导致支原体流行性或散发性呼吸道感染[1]。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当前支原体感染性肺炎发病率显著提升,年龄愈来愈小,且肺外并发症呈现多样化,成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2]。支原体感染性小儿肺炎可导致患儿凝血系统及免疫功能紊乱,使其抵抗力下降,危害其身体正常发育。掌握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相关指标变化可为临床病情判断、治疗等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其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41例;年龄7个月~11岁,平均(5.7±2.4)岁;治疗前肺炎病程2~15 d,平均(8.1±1.7)d,根据疾病类型分为间质肺炎组(45例)和大叶肺炎组(35例)。同时选取4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11个月~10岁;平均(5.2±2.1)岁。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肺炎组:①所有患儿均有刺激性咳嗽、高热等临床肺炎症状,听诊均有不同程度湿性啰音,胸部X线片检查肺部呈大片状、点网状及斑片状阴影;②所有患儿均行临床检查确诊,诊断及确诊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肺炎相应诊断标准[3];③发作均处于急性期;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①无慢性感染性及免疫系统性疾病史者;②近3个月内无发热、感染、咳嗽等疾病史者;③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1.2.2 排除标准

肺炎组:①其他原因造成的凝血及免疫系统功能异常;②其他病毒、细菌及衣原体感染者;③近期使用过免疫调节剂及免疫抑制剂者。对照组:神经功能及代谢功能紊乱者。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3.1 观察指标

两组受试儿童均抽取晨起空腹肘静脉血4 m L并送检,记录并观察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血浆D-二聚体(D-D)、凝血酶调节蛋白(TM)及免疫功能相关指标(CD4+、补体C3、补体C4、Ig M、Ig G、Ig A)等。

1.3.2 检测方法

①试剂与仪器:APTT检测试剂盒批号:国食药监械(进)字2012第241085号;血浆D-D检测试剂盒批号:国食药监械(进)字2013第2404270号,购自沃芬医疗设备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型号:ACL TOP700(美国);血清免疫蛋白检测试剂盒购自西门子公司,生产批号:国食药监械(进)字2007第2401875号,全自动蛋白分析仪购自西门子公司。

②凝血功能:PT、APTT、PTA、TT、INR及FIB等常规凝血指标采用凝固法检测,试剂盒操作步骤为:待测血浆与试剂盒中的抗凝剂枸橼酸钠混匀后,与3000 r/min离心5 min,收集上层血浆,同时以未离心前的血浆为对照,将试剂盒中白陶土-脑磷脂与待测血浆或对照血浆混匀后置于37℃水浴锅内,期间轻柔混匀数次,计加入25 mmol/L Ca Cl2,开始计时直到出现纤维蛋白丝,重复3次取平均值。

③免疫功能:应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补体C3、补体C4、Ig M、Ig G、Ig A等指标,操作步骤为:在反应孔加入稀释标准品、待测样品、生物素标记抗体各50μL,盖上膜板,轻轻混匀,37℃温育1 h,甩去孔内液体,用洗涤液洗涤,用吸水纸拍干,每孔加入80μL亲和链酶素-HRP,轻轻振荡混匀,37℃温育30 min,甩去孔内液体,用洗涤液洗涤,用吸水纸拍干。每孔加入显色底物A、B各50μL,轻轻振荡混匀,避免光照,37℃温育10 min。取出酶标板,迅速加入50μL终止液,加入终止液后应立即于450 nm波长处测定结果。细胞免疫指标CD4+送南京金域检测中心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受试儿童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间质肺炎组和大叶肺炎组PT、APTT均显著短于对照组,FIB、D-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三组TT、PTA及NIR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质肺炎组和大叶肺炎组PT、APTT、TT、PTA及INR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质肺炎组FIB、D-D显著低于大叶肺炎组(P<0.01)。见表1。

2.2 三组受试儿童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间质肺炎组和大叶肺炎组免疫功能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间质肺炎组Ig A、补体C3低于大叶肺炎组(P<0.05),Ig M、补体C4高于大叶肺炎组(P<0.05);间质肺炎组和大叶肺炎组Ig G、CD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大叶肺炎组比较,#P<0.01;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PTA:凝血酶原活动度;FIB:纤维蛋白原;INR:凝血酶原比值;D-D:血浆D-二聚体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大叶肺炎组比较,#P<0.05

3 讨论

支原体感染肺炎多发病于儿童和青少年,为临床常见呼吸道感染疾病。肺炎支原体可通过有毒代谢产物的释放损伤宿主和刺激免疫细胞产生自身抗体进而导致宿主抗原细胞结构改变,进而引起免疫系统的病理反应。多数学者认为,肺炎支原体的直接侵入、免疫功能异常及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功能等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原因[4,5]。也有许多文献报道,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脑梗死、下肢静脉血栓等疾病,提示支原体感染对患儿凝血功能有严重影响[6,7]。由此可见,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凝血功能及免疫系统功能能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数据。

免疫系统包括体液部分和机体细胞免疫系统两个部分,肺炎支原体感染能够造成两者损伤,导致免疫失衡,尤其是细胞免疫系统失衡更为明显[8]。其中细胞免疫指标CD4+的敏感性最强,这是因为其对细胞免疫应答具有调节功能,同时也存在制约性,在维持细胞免疫系统维持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9,10]。本研究间质肺炎组和大叶肺炎组患儿补体C3、补体C4、CD4+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此结果提示,亚细胞群各指标变化能够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异常,进而导致其免疫阻滞功能的消失,造成细胞毒性损伤,使免疫功能出现缺陷。体液免疫则是通过T淋巴细胞发挥作用,受到刺激后促进免疫球蛋白分泌并形成抗体,对免疫应答反应进行干预;然而支原体肺炎感染后能够造成抗体不能充分生成,造成获得性体液免疫[11,12,13]。本研究中间质肺炎组和大叶肺炎组患儿Ig M、Ig G、Ig 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此结果表明体液免疫功能降低与CD4+下降存在一定关系,使淋巴细胞功能及抗体产生量下降。

支原体肺炎可激活凝血系统和炎症系统,在炎症介质作用下炎症系统和凝血系统进行交叉对换,引起微血管功能异常,形成血栓,甚至器官功能衰竭[14]。D-D为特异性终末纤溶酶生成物,继发性纤溶酶活性增强时其水平明显上升,并提示患儿凝血处于高凝状态[15]。有资料显示,D-D在肿瘤、感染等疾病中,水平同样呈上升状态[16]。这可能是因为感染患者体内炎症因子被过度激活致内皮因子损伤,造成微循环血流缓慢,形成微血栓,因此导致D-D升高。本研究中间质肺炎组和大叶肺炎组D-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间质肺炎组显著低于大叶肺炎组,此结果提示,大叶肺炎组凝血功能失调更为严重,形成血栓的危险性较间质肺炎高。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内纤溶与凝血处于动态平衡,当状态失衡时,不能及时清除FIB,使凝血功能增强,有研究报道,FIB在急性肺炎等感染病的患者中水平较高[17,18],因此在感染性疾病中,FIB可以作为预测感染的指标并评估感染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间质肺炎组和大叶肺炎组患儿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间质肺炎组FIB显著低于大叶肺炎组,此结果提示,大叶肺炎组患儿凝血系统障碍更为严重,同时可将其作为区分两者的观察指标之一。PT用来检测外源性凝血功能,APTT检测内源性凝血功能,两者灵敏度较高[19],有研究表明,在凝血障碍患者中APTT、TT水平较健康者水平均升高,表明APTT、TT等指标在凝血纤溶状态异常中有重要的作用,能及早判定肺血管血栓前血液状态[20],本研究结果显示,间质肺炎组和大叶肺炎组PT及APT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间质肺炎组和大叶肺炎组患者出现凝血障碍,提示凝血指标的测定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凝血功能测定中起重要作用。

凝血功能指标监测 篇7

注:与治疗前相比t=5.63, *P=0.02;与对照组相比t=6.38, #P=0.01

注:与治疗前相比t=6.13, *P=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56例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 (研究组) , 与56例老年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 (对照组) 为研究对象。56例患者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修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肺源性心脏病的相关诊治标准[3];并且在入组接受治疗之前没有采用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 排除伴随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的患者。研究组:男33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70.5±9.9) 岁;对照组:男35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 (68.3±11.4)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入院之后均例行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血常规、电解质、全血黏度 (全血低/高切还原黏度) 、肝肾功能、动脉血气分析、血浆黏度、心肌酶学、肺部CT、血浆BNP、胸片、血CEA、血浆D-二聚体等各项相关指标。同时给予56例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舒张气道、低流量吸氧、祛痰以及抗感染等, 并依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实施无创机械通气, 以有效抑制患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1.3 评定指标

在治疗前14天、治疗后14天分别监测患者的动脉血气、血常规、凝血功能 (TT、APTT、PT) 、进行血气分析、血浆BNP、全血浆黏度 (全血高/低切还原粘度) 、心肌酶学、血浆D-二聚体等各项指标。并且分析比较治疗前后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20.0统计包统计分析本次研究所得数据, 用t检验计量资料, 用 (±s) 表示, 针对不同指标之间的联系用直线相关性分析方法, 以P<0.05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表2。在治疗之前, 老年肺心性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全血黏度 (高/低切还原黏度) 、BNP、Pa CO2以及D-二聚体水平、血浆黏度都处于较高水平, Pa O2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全血黏度 (高/低切还原黏度) 和Pa O2呈现负相关关系 (r=-0.59, P=0.03) ;而与Pa CO2呈现正相关关系 (r=0.58, P=0.04) 。血浆BNP和全血黏度 (高/低切还原黏度) 、D-二聚体水平以及血浆粘度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r=0.63, P=0.001) 。在治疗后患者的血浆粘度、D-二聚体水平、BNP、Pa CO2以及全血黏度 (高/低切还原黏度) 显著性降低, Pa O2显著性提高, 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t=5.63, P=0.02) 。但各项指标的正相关、负相关关系和治疗前相同。此外, 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 凝血功能 (TT、APTT、PT) 明显较短, 但是治疗以后数值明显延长, 治疗前后相比,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t=6.13, P=0.01) 。

3 讨论

3.1 老年肺心病概述

老年肺心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上, 且随着年龄的增加, 发病率逐渐提高。D-二聚体属于交联纤维蛋白原有特异性降解性产物, 患者血液中的D-二聚体是特异性反映其继发性纤溶亢进、体内高凝状态的主要标志之一[4]。该项指标的水平提高说明以后继发性纤溶亢进存在, 也间接说明凝血酶活性增强, 可有助于对患者的确诊, 疗效观察等[5]。肺心病患者由于肺血管收缩与重塑, 会形成微小动脉原位血栓, 血流变学的各项指标也可能发生异常, 全血黏度 (高/低切还原黏度) 、D-二聚体水平、血浆黏度都处于较高水平。通过研究发现, 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特别是恶化期极有可能会出现肺梗塞, 甚至直接导致死亡[6,7]。

3.2 研究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之前老年肺心性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全血黏度 (高/低切还原黏度) 、BNP、Pa CO2以及D-二聚体水平、血浆黏度都处于较高水平, Pa O2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全血黏度 (高/低切还原黏度) 和Pa O2呈现负相关关系 (r=-0.59, P=0.03) ;而与Pa CO2呈现正相关关系 (r=0.58, P=0.04) 。血浆BNP和全血黏度 (高/低切还原黏度) 、D-二聚体水平以及血浆粘度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r=0.63, P=0.001) 。在治疗后患者的血浆粘度、D-二聚体水平、BNP、Pa CO2以及全血黏度 (高/低切还原黏度) 显著性降低, Pa O2显著性提高, 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t=5.63, P=0.02) 。但各项指标的正相关、负相关关系和治疗前相同。说明了BNP可能参与了患者肺心脑右心室变化的病变过程。可将其作为判断老年肺心性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 也可当作疗效判定指标。此外, 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 凝血功能 (TT、APTT、PT) 明显较短, 但是治疗以后数值明显延长, 说明患者血液凝固状态有所改变。治疗前后相比,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t=6.13, P=0.01) 。这与杨澄清[8]研究结果相符。同时也说明血浆D-二聚体、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三项肺功能指标可作为评价老年肺心病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疗效的参考指标。

其中BNP在医学上又被称作“B型利钠肽”, 其不但对于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有一定的调节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还有排尿、排钠, 进一步舒张血管[9,10]。BNP作为一种从左心室分泌出来的肽类激素, 主要在张力增加、左心室室壁增加时分泌, 其在预测心血管疾病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刘艳红[11]通过研究发现:检测血浆BNP可以作为非侵入性早期诊断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指标, 其水平和右房压力、肺部循环血管阻力以及肺动脉的平均压力有正相关关系, 临床通常将其作为评价肺动脉高压的重要参数之一。

参考文献

[1]仇爱民, 陶章, 张海林.脑钠肽对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严重程度的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 2012;17 (4) :631~632

[2]胡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清脑钠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吉林医学, 2012;33 (3) :466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07年修订版) [S].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30 (1) :8~17

[4] SCRUTINIO D, AMMIRATI E, GUIDA P, et al.Clinical utility of 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Deriv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ADHF/NT-pro BNP risk score[J].Int J Cardiol, 2013;3 (6) :5167~5170

[5]刘亚男, 张会芳.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的临床分析[J].医学综述, 2013;19 (23) :145~146

[6]Torbicki A, Perrier A, Konstantinides S, et al.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J].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8;4 (5) :88

[7]V.Bernal, I.Pascual, P.Esquivias, A.et al.Simón.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s a Diagnostic Test in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J].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 2009;3 (3) :96

[8]杨澄清.脑钠肽在心血管及呼吸系统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综述, 2012;18 (15) :2364~2367

[9]张丽.慢性肺心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其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研究[J].淮海医药, 2012;30 (4) ;285~286

[10]宋雅君, 周哲慧, 柳耀康, 等.老年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 2011;16 (9) :1378~1380

上一篇:聚氨酯复合外墙下一篇:中餐烹饪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