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合格率(精选5篇)
免疫合格率 篇1
养殖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优势产业, 发展前景广阔。但是, 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 特别是2005年我国首次出现了人感染禽流感、2007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株病例的出现, 都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测算, 我国每年仅动物发病死亡造成的直接损失近400亿元, 相当于养殖业总产值增量的60%左右。因此, 党中央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十分重视, 出台了“政府保密度, 业务部门保质量”的防控工作总目标, 确保防控工作的全面完成。然而, 近几年来在预防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实践中, 仍然暴露出在防疫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与全面加强动物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建设和完善我国动物疫病防疫体系, 提高免疫力, 是实现我国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1 免疫总体方案及抗体标准
1.1 免疫总体要求
根据2006年国家发改委会同农业部、财政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林业局编制的《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要求。
1.1.1 高致病性禽流感
对所有家禽进行强制免疫, 免疫密度达到100%。存栏家禽的有效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 有效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
1.1.2 口蹄疫
对所有猪、牛、羊等家畜的O型口蹄疫以及所有牛、羊的亚洲Ⅰ型口蹄疫实行强制免疫, 免疫密度达到100%。存栏家畜的有效免疫抗体合格率要达到70%以上, 防止口蹄疫疫情发生。
1.1.3 猪瘟、新城疫
对所有猪、鸡分别实施猪瘟、新城疫的全面免疫, 规模化养殖场免疫密度达到100%, 免疫合格率达到70%以上;农村散养猪、鸡免疫密度要达到90%以上。
1.1.4 狂犬病、炭疽
狂犬病, 重点抓好人口密集区以及发生过疫情地区犬类的全面免疫工作;同时抓好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的免疫工作。炭疽, 对发生过疫情地区的牲畜进行免疫。
1.2 抗体标准
根据农业部2006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方案, 通过常规监测和随机抽检、集中监测相结合的办法, 对免疫抗体进行及时检测。
1.2.1 高致病性禽流感
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判定:商品代肉雏鸡免疫14天后, 进行免疫效果监测;商品代蛋雏鸡免疫21天后进行监测;其他成年鸡免疫14天后进行监测。
商品代肉雏鸡免疫抗体转阳率 (免疫抗体检测阳性的样本数/总抽检样本数×100%) ≥50%、成年鸡禽流感抗体血凝抑制试验抗体效价≥23为免疫合格。
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判定:所有家禽在免疫后21天进行抗体水平检测。
禽流感抗体血凝抑制试验抗体效价≥25为免疫合格。存栏禽群免疫抗体合格率必须≥70%。
1.2.2 口蹄疫
家畜免疫21天后, 进行免疫效果监测。
检测方法:亚洲Ⅰ型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O型口蹄疫: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或液相阻断ELISA。
免疫效果判定:牛、羊亚洲Ⅰ型液体阻断ELISA的抗体效价≥27判为合格;牛、羊、猪的O型抗体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的抗体效价≥25判为合格, 液相阻断ELISA的抗体效价≥26。存栏家畜免疫抗体合格率必须≥70%。
1.2.3 猪瘟、新城疫:畜禽免疫21天后, 进行免疫效果监测。
猪瘟抗体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抗体效价≥25判为合格;新城疫抗体血凝抑制试验抗体效价≥25判为合格。存栏家畜 (家禽) 免疫抗体合格率必须≥70%。
2 影响免疫合格率低的原因
2.1 流行毒株发生变异
近年来, 我国畜禽动物疫病毒株变异较快, 如猪瘟病毒流行毒与古典猪瘟病毒之间已有较大的差异, 核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2.2~84.3%和87.9~90%;禽流感也从致病性H9N2R-2型到高致病性H5N1Re-5株病毒型变异;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株的出现等, 这些变异都会导致免疫失败的原因。
2.2 不合理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不合理可能导致有免疫空档, 接种时间过早、过迟或2次免疫相隔时间不当, 母源抗体或原有抗体过高或过低, 均可导致免疫失败的原因。同时, 在免疫时几种疫苗同时注射, 容易造成疫苗间的互相干扰, 影响免疫效果。
2.3 疫苗的质量问题
同一种疫病有不同种类、不同厂家、不同批次, 在性能和质量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疫苗所含抗原的毒 (菌) 株或血清型与本地或本场不符, 疫苗毒力太强, 疫苗效价低或过期失效或受到污染, 保存期温度控制不好, 都可造成免疫力低的原因。
2.4 免疫的方法
注射前疫苗没有充分摇晃均匀, 注射部位不当, 注射时采用“飞针”法, 造成药液溢出, 剂量不够。另外, 接种技术免疫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 不换针头或疫苗稀释后时间过长, 也同样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
2.5 药物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使用弱毒疫苗前后一段时间, 不应使用抗菌药物。研究证明, 磺胺药、氟苯尼考、地塞米松、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对动物体内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或对T、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抑制作用,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对疫苗造成直接破坏。
2.6 免疫抑制性疾病
传染病是引起畜禽免疫力抑制的主要原因, 有些传染病的发生, 可使动物体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强, 对多种疫苗免疫力反应会下降, 甚至导致免疫失败。有些病毒直接侵袭动物体的淋巴器官, 诱导某些细胞因子的释放, 激活抑制性细胞,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2.7 饲料的因素
切实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 健康状况良好的猪群在免疫时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而体质虚弱、营养不良或患有慢性病的猪群免疫应答能力较差。因此, 应保证饲喂食粮的数量和质量。如:霉变饲料含有各种霉菌毒素, 可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坏死, 淋巴结出血、水肿, 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 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
2.8 其它因素的影响
如环境条件的变化, 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和气温骤变、长途运输等均可激发疾病的发生, 能使畜禽的免疫功能受体内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发生紊乱, 使畜禽免疫应答水平下降甚至出现免疫抑制。
3 如何提高免疫力的问题
3.1 加强领导, 措施到位
重大动物疫病严重危害养殖业和人体健康, 制约畜牧业发展, 影响农民增收。近年来, 中央政府把重大动物疫病的防疫工作纳入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求各地政府对防疫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求,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工作目标, 落实工作责任, 狠抓以免疫为主的各项综合性防控措施的落实, 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顺利进行。
3.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有条件的要定期进行抗体水平监测, 根据抗体水平的高低来制定程序, 拒绝几种疫苗一起打的不良习惯。养殖基地要确保无疫情, 二免或多免工作极为重要。二免或多免应在上次免疫抗体还没有降到最低时进行, 这样可使免疫抗体保持抗体处于较高的状态, 达到有效抵抗病源侵袭的抗体水平。活疫苗不能和灭活疫苗使用, 因灭活疫苗中有灭活剂, 可杀灭活疫苗中的病毒和细菌抗原。
3.3 疫苗运输与保管
疫苗的运输与保管是保证免疫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疫苗应在运输、储存设备完善的单位购买, 拒绝购买和使用过期、变质疫苗。在外界温度低于8℃时, 疫苗可按常规运输, 超过8℃时须冷藏、避光运输。活疫苗 (油乳剂疫苗和铝胶剂疫苗) 通常在2~8℃保存, 切忌反复冻融。冻干疫苗则需要在-5℃以下保存。
3.4 免疫注射需要注意的问题
下乡免疫时, 疫苗要放于容器内, 避免阳光照射或反复融冻, 以免造成疫苗效价降低, 使用不完时就不能再用。
在疫苗使用前, 首先要看疫苗是否为过期或变质疫苗, 过期和变质疫苗拒绝使用, 使用冻干疫苗前要将疫苗置于4~8℃冰箱预冷, 然后再稀释使用。
注射前要注意器械、注射部位的消毒工作, 严禁使用过大过小的针头和用“飞针”的打法, 以免药液溢出而造成药量不足。注射应避免血管多和脂肪厚的部位, 以免造成大出血和药液吸收不良而影响免疫效果。
3.5 建立免疫标识和养殖档案
按照农业部《养殖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规定, 结合动物疫病防疫的实际, 对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户进行入户调查、登记, 建立完整、详细的养殖档案, 为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3.6 加强饲养管理, 增强机体抵抗力
要强化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除了营养、管理、保健等防疫措施外, 还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或在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杜绝饲喂变质或霉变饲料, 始终保持健康的体质。
加强畜禽舍内外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控制好饲养密度、湿度、温度、光照。对病畜禽做好隔离和淘汰工作。
免疫合格率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疫苗
猪用O型口蹄疫浓缩灭活疫苗由农业部定点生物制药厂生产, 批号0901001和0904003;猪瘟活疫苗由农业部定点生物制药厂生产, 批号09880983。
1.1.2试验动物
试验用猪选自沈阳地区5家饲养管理正规、免疫规范的规模化猪场临床健康、营养良好、口蹄疫与猪瘟基础抗体水平相近的40日龄仔猪。
1.1.3诊断试剂
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液相阻断ELISA试剂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 批号为2009101901和2010030101;猪瘟IHA抗原 (批号090824) 、阳性血清 (批号090702) 、阴性血清 (批号090429) 、稀释液 (批号090715) 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
1.2方法
1.2.1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与猪瘟疫苗同步分点注射免疫的免疫程序
仔猪40日龄时于颈部两侧进行O型灭活疫苗与猪瘟疫苗同步分点免疫注射, 免疫剂量和免疫方法按说明书进行。间隔1个月进行1次强化免疫。
1.2.2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的免疫程序
仔猪40日龄时进行初免, 免疫剂量和免疫方法按说明书进行。间隔1个月进行1次强化免疫。
1.2.3猪瘟灭活疫苗的免疫程序
仔猪40日龄时进行初免, 免疫剂量和免疫方法按说明书进行。间隔1个月进行1次强化免疫。
1.2.4样品采集
各场选取O型口蹄疫和猪瘟基础抗体接近的40日龄仔猪30头份, 分为3组, 每组10头份。第1组按免疫程序进行O型口蹄疫疫苗与猪瘟疫苗同步分点免疫注射;第2组只进行O型口蹄疫疫苗免疫注射;第3组只进行猪瘟免疫注射。以上3组免疫方法均为肌肉注射, 免疫剂量按照说明书。分别于一次、二次免疫28 d后各采集10份血清样品, 共计240份血清样品, 应用O型口蹄疫液相阻断试验进行口蹄疫免疫抗体群体保护监测;应用猪瘟正向间接血凝试验进行猪瘟免疫抗体监测。
1.2.5检测方法
免疫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的猪血清样品采用O型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 (LPB-ELISA) 试验进行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监测;免疫猪瘟疫苗的猪血清样品应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IHA) 试验方法检测进行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监测。
1.2.6判定标准
O型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试验的抗体效价≥26时判定为合格;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的抗体效价≥25时判定为合格。
1.2.7分点免疫注射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与单独免疫注射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相关性分析
利用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配对样品T检验方法对分点免疫注射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与单独免疫注射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进行分析, 了解两者的相关性。
2 结果
O型口蹄疫疫苗与猪瘟疫苗同步免疫后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监测结果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以看出, 仔猪40日龄时进行O型口蹄疫疫苗与猪瘟疫苗同步分点免疫注射的组一免后28 d时O型口蹄疫平均抗体效价和抗体合格率分别为1:76.5和45.0%, 与只进行O型口蹄疫疫苗免疫注射的组平均抗体效价和抗体群体合格率经SPSS软件分析差异不显著 (P>0.05) ;仔猪70日龄时进行O型口蹄疫疫苗与猪瘟疫苗同步分点加强免疫注射的组二免后28 d时O型口蹄疫平均抗体效价和抗体群体合格率分别为1:221.7和90.0%, 与只进行O型口蹄疫疫苗免疫注射的组二免后平均抗体效价和抗体群体合格率经SPSS软件分析差异也不显著 (P>0.05) 。
从表2可以看出, 仔猪40日龄时进行O型口蹄疫疫苗与猪瘟疫苗同步分点免疫注射的组一免后28 d时猪瘟平均抗体效价和抗体合格率分别为6.7 log2和92.5%, 与只进行猪瘟活疫苗免疫注射的组平均抗体效价和抗体群体合格率经SPSS软件分析差异不显著 (P>0.05) ;仔猪70日龄时进行O型口蹄疫疫苗与猪瘟疫苗同步分点加强免疫注射的组二免后28 d时猪瘟平均抗体效价和抗体合格率分别为7.9 log2和100.0%, 与只进行猪瘟活疫苗免疫注射的组平均抗体效价和抗体群体合格率经SPSS软件分析差异也不显著 (P>0.05) 。
3 讨论
仔猪在40日龄时, 无论是单独注射口蹄疫浓缩灭活苗, 还是分点同时注射口蹄疫浓缩灭活苗和猪瘟活疫苗, 结果产生的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平均效价和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经生物统计分析差异均不显著。说明给仔猪同时分点注射猪口蹄疫浓缩灭活苗和猪瘟活疫苗, 不会影响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平均效价和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从口蹄疫防治方面来说可以采用口蹄疫浓缩灭活苗和猪瘟活疫苗同时分点注射免疫。
本研究中仔猪在40日龄时同时分点注射口蹄疫浓缩灭活苗和猪瘟活疫苗与单独注射猪瘟活疫苗, 结果产生的猪瘟免疫抗体平均效价和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 经生物统计分析, 差异不显著。说明给仔猪同时分点注射猪口蹄疫浓缩灭活苗和猪瘟活疫苗, 不会影响猪瘟免疫抗体平均效价和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
免疫合格率 篇3
注射口蹄疫疫苗是现阶段我国预防口蹄疫的重要手段之一,疫苗免疫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家畜是否能够有效抵御口蹄疫病毒的侵袭。免疫抗体的高低就是评价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理论依据。试验旨在研究密山地区口蹄疫A型疫苗免疫后抗体合格率与疫苗免疫注射次数的关系,进而摸索出一套适合密山地区的口蹄疫防疫程序。
1 材料与方法
1. 1 疫苗与试剂盒
口蹄疫疫苗采用国家指定的生产口蹄疫A型疫苗的厂家生产的疫苗( 批号为20120114) ,有效期12 个月。
口蹄疫A型抗体液相阻断ELISA检测试剂盒,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 批号为2013 /03 /01 /03) 。
1. 2 仪器与设备
酶标仪( DNM - 9602) 、洗板机( DNM - 9602) ,北京普朗新技术公司生产; 恒温培养箱( HPX -9162MBE) ,上海博实有限公司生产; 微量振荡器,微量移液器单道5 ~ 50 μL,微量移液器单道50 ~200 μL,微量移液器200 ~ 1 000 μL,微量移液器多道5 ~ 50 μL,微量移液器50 ~ 200 μL,微量移液器200 ~ 1 000 μL,市场采购; 超纯水器( pl - 5241 ) ,美国生产。
1. 3 试验的基本设计
选择密山地区规模化奶牛场的、健康的、饲养条件和机体条件相似的90 头奶牛作为监测对象。90 头奶牛平均分为3 组,采用不同的免疫方式进行免疫,注射疫苗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和方法进行。第1 组只进行一次免疫,为对照组; 第2 组在第1 次免疫后的第30 天进行1 次加强免疫,以后不再进行疫苗注射,为一次免疫加强组; 第3 组在第1 次免疫后的第30 天、60 天分别进行2 次加强免疫,为二次免疫加强组。首免时间为2013 年3 月20 日,采用肌肉注射方式。注射剂量: 成年牛每头2 m L,6 月龄以下牛每头1 m L。
3 个试验组在注射后分别进行抗体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分析免疫方法的免疫效果。
1. 4 抗体检测方法
试验应用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
1) 用包被缓冲液稀释A型口蹄疫病毒兔抗血清至工作浓度,在ELISA板上每孔加50 μL,振荡,封板或置室温内,室温过夜;
2) 抗原抗体反应( 2 ~ 8 ℃ 过夜) ;
3) 用洗涤液连续洗ELISA板5 次,在洗板纸上甩干,再将抗原抗体混合物从抗原抗体反应板上按次序转移至ELISA板上的相应孔,每孔50 μL,封板,37 ℃ 温育1 h;
4) 同上洗板5 次,甩干,用豚鼠抗血清稀释液稀释A型口蹄疫病毒至工作浓度,每孔加50 μL,封板,37 ℃ 温育1 h;
5) 同3) 洗板5 次,甩干,用1 × PBST液稀释兔抗豚鼠酶结合物至工作浓度,每孔加50 μL,封板,37 ℃温育1 h;
6) 同3) 洗板5 次,甩干,每孔加50 μL底物,底物务必加双氧水,37 ℃ 温育15 min,每孔再加入50 μL终止液终止反应,立即在酶标仪492 nm下读取吸光度值。
1. 5 结果判定
以病毒抗原对照孔的平均OD492值的50% 为临界值,被检血清稀释孔的OD492值> 临界值的孔为阴性,抗体不合格; 被检血清稀释孔的OD492值≤临界值的孔为阳性,抗体合格。血清阳性孔所对应的稀释度就为该被检血清的抗体效价,根据农业部的规定,口蹄疫A型免疫抗体的合格效价≥26( 64 倍) 为免疫合格,根据样品数和合格数计算合格率,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70% 判定为疫苗免疫合格。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以上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以上3 个试验组做了多次抗体检测,计算抗体合格率,见表1 和图1。
从表1 和图1 可以看出,A型口蹄疫疫苗免疫后抗体合格率变化情况: 对照组在免疫后60 天的合格率最高,为70% ,以后逐渐降低,免疫后100 天已经降到46. 7% ,180 天时已经降为0。 试验1 组经过1 次加强免疫,免疫合格率由60 天的66. 7% 增长到90天的90. 0% ,以后逐渐降低,150 天降到66. 7% ,180 天降到46. 7% 。而试验2 组经二次加强免疫后,抗体合格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180 天时为80. 0% 。
3 讨论
口蹄疫疫苗免疫是我国口蹄疫防控的重要手段,试验通过三种免疫方式进行免疫,测定抗体效价,计算抗体合格率,从而确定了在密山地区A型口蹄疫的最合适免疫方式。
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组( 试验1 组) 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免疫效果,一次免疫加强组( 试验2 组) 虽然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效果,但有效免疫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能维持在大约120 d( 4 个月) ,二次免疫加强组( 试组3 组) 免疫合格率在首次免疫后180 d时免疫抗体合格率仍然达到80% ,效果较好。
浅析口蹄疫免疫抗体不合格原因 篇4
1 疫苗
1.1 疫苗质量
疫苗的质量是决定口蹄疫免疫接种成败的关键因素, 目前市面上的口蹄疫疫苗生产厂家众多, 选择一种好的疫苗对口蹄疫的防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的养殖户一味贪图便宜, 选择一些价格低廉, 没有质量保证的疫苗, 直接导致接种动物得不到有效的抗体保护;研究证明, 目前国内生产的口蹄疫疫苗在生产工艺和检验技术方面都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 可能使接种动物得不到强的免疫保护力。
1.2 疫苗种类
疫苗种类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抗体免疫效果, 因为弱毒苗和灭活苗刺激机体产生坚实免疫力所需要的抗原量是不同的, 注射疫苗的血清型不同也会影响免疫效果, 口蹄疫病毒有7个血清型, 80多个亚型, 各血清型间互不交叉保护;另外, 即使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产品但批号不同的疫苗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免疫反应。
1.3 疫苗贮藏
疫苗作为一种生物制品, 必须在冷冻或冷藏条件下进行运输和贮藏, 目前我国使用的口蹄疫疫苗绝大多数是油乳剂型, 贮藏温度在2~8℃,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疫苗破乳分层, 降低口蹄疫疫苗的抗体效价。且在相同头份的情况下, 口蹄疫疫苗的贮藏容积是猪瘟苗的10倍。相较其它疫苗需要更多的冷藏资源。但是调查发现许多基层兽医站还不具备相应的冷藏条件, 疫苗质量得不到保障。
2 免疫操作
2.1 免疫前未对疫苗的外包装进行检查
一些农户和基层防疫人员在接种疫苗前没有意识到对疫苗外包装的检查, 如果存在疫苗外包装破损如瓶盖松动、真空状态破坏, 以及出现过期、失效等情况, 便进行注射, 势必会影响疫苗效价, 导致免疫失败。
2.2 免疫前未将疫苗充分摇匀
目前我们使用的口蹄疫疫苗绝大多数是油乳剂型, 在放置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分层沉淀, 若在注射疫苗之前不将疫苗充分摇匀, 则会因为疫苗的有效成分分布不均, 使注射疫苗的有效成分不足, 从而使免疫动物得不到有效的免疫保护力。
2.3 疫苗注射不到位
口蹄疫疫苗的正确接种部位应是深层肌肉, 禁止进行皮下注射和浅层肌肉注射;选用的针头不能过短或过粗的, 过短可能导致疫苗无法进入深层肌肉, 过粗可能会因为拔出针头时疫苗流出, 或是拔出针头的速度过快, 导致疫苗注射剂量不足, 影响免疫效果。
2.4 注射前未对针头消毒
如果在注射疫苗前没有对注射器械和注射部位进行消毒处理, 很容易造成其他疫病的交叉感染, 有些注射人员在注射疫苗时出现一个针头反复利用, 用剩下的注射器械和疫苗等违规行为, 无形中给口蹄疫的发生和传播埋下隐患。
2.5 免疫不健康动物
切忌对不健康的动物接种疫苗, 若被注射的动物处于病态或瘦弱、待产、哺乳期等状态下, 极易产生不良反应。有些动物处于隐形感染状态下, 注射疫苗后很可能导致疫病的发生。因此做好对易感动物免疫前的健康检查也是保证有效免疫的关键环节之一。
2.6 追赶免疫
动物在免疫时应该处于安静的状态下, 追赶免疫可能会造成动物出现严重的应激反应, 倒地抽搐、呼吸急促, 甚至是心力衰竭。
2.7 在免疫前后使用某些药物
在免疫前后使用抗病毒类、激素类、抗生素等药物, 不仅会引起疫苗的效价降低, 甚至会引起免疫的失败。
3 免疫程序的设计
口蹄疫的免疫程序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规定来设计, 除了国家推荐的免疫程序外, 还应该结合当地口蹄疫的流行情况, 制定出符合当地的口蹄疫免疫程序, 各个规模场也可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相应的免疫程序。
3.1 母源抗体的干扰
母源抗体对初生幼畜具有保护作用, 但也是干扰疫苗免疫的常见因素。在母源抗体处于高滴度状态下实施免疫接种, 母源抗体会中和接种的疫苗从而影响免疫应答的产生, 导致免疫失败。只有当母源抗体降到一定的水平, 使用疫苗才能充分发挥其免疫作用。
3.2 多种疫苗间的干扰
在接种多种疫苗时要注意疫苗间可能产生的干扰作用, 多种疫苗同时使用或是接种间隔时间太短都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有些养殖户为了怕麻烦, 几种疫苗同时注射, 很容易造成免疫失败。
4 动物自身
4.1 动物的营养状况
如果动物由于日粮中缺少某些维生素、氨基酸而导致动物出现营养不良, 免疫力下降, 蛋白质的缺乏等症状, 当接种疫苗后, 不利于免疫球蛋白的产生, 从而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保护。
4.2 环境影响
动物的饲料中若是长期添加有抗生素, 或是动物体内重金属 (如镉、镍、铅等) 超标, 或是微量元素过量等会造成动物出现慢性中毒和应激反应, 在接种疫苗后, 一般会出现免疫失败。另外, 如果饲养密度过大、湿度太高、通风不良等也可使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 导致动物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影响免疫效果。
4.3 其它疫病的干扰
当养殖场中存在某些免疫抑制性疾病感染, 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猪圆环病毒病时, 病原会侵入动物机体的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 造成免疫系统的损害, 从而抑制免疫应答反应的产生, 最终导致疫苗免疫失败。
5 小结
接种口蹄疫疫苗是目前防制口蹄疫发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口蹄疫的免疫失败势必会导致养殖业出现重大的经济损失, 而免疫失败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 把好免疫接种的每个环节, 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性, 规范免疫操作程序和方法, 避免口蹄疫的发生。
摘要:口蹄疫是目前危害全球养殖业发展最严重的疫病之一, 近年来, 口蹄疫在我国的传播形势非常严峻, 由于没有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对牲畜进行免疫接种成为防制本病的关键措施, 该病现已成为我国强制性免疫的传染病之一。
关键词: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原因
参考文献
[1]王艳, 杨洪.牲畜口蹄疫免疫抗体不达标原因分析.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09) :184.
[2]殷震, 刘景华.动物病毒学. (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
免疫合格率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7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
1.2 抽样方法
每年按照两阶段容量比例概率 (PPS) 抽样方法, 每个县抽取5个乡镇/街道, 每个乡镇街道按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6个村/社区, 每个村/社区随机抽取7名适龄儿童, 调查儿童接种日期、未种及不合格接种原因。
1.3 合格接种判定标准
有准确出生和接种日期记录, 免疫起始月龄不提前, 各剂次间隔不少于28天, 接种时间判定以证记录为准, 无证有卡者以卡为准, 无证无卡者视为未接种。同时在12月龄内完成BCG、OPV、DPT、MV/MR、HepB、JE的基础免疫接种;MenA疫苗1、2剂次间隔不少于3个月, 在18月龄内完成;HepA在24月龄内完成[1]。
1.4 统计方法
用EPIDATA录入数据, 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接种情况
2009-2012年接种率抽样调查16 940人, 基础五苗合格接种率依次为BCG 99.75%、OPV全程99.01%、DPT全程98.67%、MV/MR 97.47%、HepB全程98.96%, 四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为96.61%, HepB首针及时率为98.50%。MenA共调查14 529人, MenA1合格接种率为97.61%, MenA2合格接种率为92.56%。JE共调查14 520人, 合格接种率为94.00%。HepA共调查14 490人, 合格接种率为93.13%。
2.2 未种原因分析
2.2.1 疫苗未种人次数
2009-2012年共调查基础免疫未种1 491人 (1 654人次) , 未种人数占调查人数的8.80%。在未种人次数中, BCG未种24人次 (1.45%) , OPV未种32人次 (1.93%) , DPT未种55人次 (3.33%) , MV/MR未种84人次 (5.08%) , HepB未种86人次 (5.20%) , MenA未种782人次 (47.28%) , JE未种220人次 (13.30%) , HepA未种371人次 (22.43%) 。未种人次数最多的三种疫苗依次为MenA、HepA和JE, 其未种人次数占83.01%, 又以MenA的未种人次数最多。
2.2.2 未种原因分布
未种原因依次为其他595人次 (35.97%) , 儿童患病未去接种407人次 (24.61%) , 推迟到下次接种225人次 (13.60%) , 不知道要接种144人次 (8.71%) , 流动人口125人次 (7.56%) , 儿童患病医生不予接种72人次 (4.35%) , 怕接种反应48人次 (2.90%) , 对禁忌证理解错误24人次 (1.45%) , 超生儿童9人次 (0.54%) , 无证无卡1人次 (0.06%) 。除其他原因外, 儿童患病未去接种和推迟到下次接种也是疫苗未种的重要原因。福建省2004年的调查显示, 未种的主要原因也是其他 (67.95%) , 其次是不知道要接种 (14.67%) 和收费太贵 (11.07%) , 与此次调查结果有一定差别[2]。
2.2.3各年份比较
2009年未种40人次, 2010年未种739人次, 2011年544人次, 2012年331人次。可见, 刚刚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2009年调查到的未种人次数最少, 是由于未调查新增扩免疫苗的未种原因。而2010年开始调查新增扩免疫苗的未种原因之后, 未种人次数则增加到739人次, 其中MenA、HepA、JE三种疫苗的未种人次数占87.28%。与2010年的未种人次数相比, 2011年在逐年递减, 2012年已减少到331人次, 但MenA、HepA、JE三苗的未种人次数仍占79.76%。2009年流动人口、儿童患病未去接种和其他是主要的未种原因, 而将新增扩免疫苗的未种原因纳入调查之后, 其他、儿童患病未去接种、推迟到下次接种和不知道要接种则成了主要未种原因。 (表1)
2.3不合格原因分析
2.3.1各疫苗不合格人次数
2009-2012年共调查基础免疫不合格接种2 186人 (2 327人次) , 不合格接种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3.74%。在不合格接种人次数中, BCG 19人次 (0.82%) , OPV 182人次 (7.82%) , DPT241人次 (10.36%) , MV/MR 345人次 (14.83%) , HepB218人次 (9.37%) , MenA 529人次 (22.73%) , JE 444人次 (19.08%) , HepA 349人次 (15.00%) 。不合格接种人次数最多的依次为MenA、JE、HepA, 三种疫苗的不合格接种人次数占56.81%, 仍以MenA的不合格接种人次数最多。
2.3.2不合格接种原因分布
不合格接种原因依次为超期接种 (79.72%) 、初始接种提前 (11.09%) 、间隔不符 (6.53%) 、记录不清 (2.79%) , 超期接种为不合格接种的主要原因。而福建省2004年的调查显示不合格接种原因依次为提前接种 (39.15%) 、超期接种 (36.51%) 和接种间隔不符[2]。
2.3.3各年份比较
不合格接种2009年224人次, 2010年565人次, 2011年673人次, 2012年865人次, 不合格接种人次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每年的不合格接种原因里, 超期接种均为主要原因, 且占所有不合格接种原因的比例也从67.86%上升到89.13%。初始接种提前的比例则逐年下降, 从20.54%下降到6.82%;记录不清的比例则从4.91%下降到了0。 (表2)
3讨论
四川省2008年7月1日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以来, A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和甲肝疫苗变为国家常规免疫规划的免费疫苗, 其接种率逐年上升, 到2012年均已达到90%以上。但同原基础五苗的接种率相比, 还有一定差距。在未种人次数中80%以上的未种来源于以上三种疫苗, 可见要想减少未种人次, 就应着力提高A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和甲肝疫苗的接种率水平, 减少可避免的漏种。
未种原因中除了其他原因外, 儿童患病未去接种和推迟到下次接种成了重要原因。作为预防接种服务提供方, 无法避免儿童生病或家长因有事而推迟接种, 但可以加强对家长的告知和再次预约通知工作, 避免因家长遗忘而导致漏种或超期接种。
不合格接种原因中超期接种占79.72%, 且从2009年以来超期接种的人次数和其占不合格接种原因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可见, 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以来, 儿童需接种的疫苗剂次骤然增多, 预防接种门诊服务能力相对不足, 再加上儿童生病推迟接种等原因导致超期接种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要想提高合格接种率, 必须减少超期接种。除了增加预防接种门诊运转时间和增加预防接种人员, 还应该加强预约通知力度, 通过短信、电话、村医等多种方式提醒家长及时带孩子接种。同时预防接种门诊应合理安排每个儿童的接种时间, 避免因二类疫苗挤占一类疫苗接种时间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S].2005.
【免疫合格率】推荐阅读:
抗体合格率06-15
合格率教案05-26
《合格率》教学反思06-15
提高预埋板安装合格率05-31
提高安全教育合格率qc08-14
做合格党员合格干警演讲稿05-22
免疫与计划免疫练习09-07
质量合格08-19
合格材料08-30
党员合格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