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合格率(精选4篇)
抗体合格率 篇1
口蹄疫( FMD) 是由口蹄疫病毒( FMDV) 引起的主要侵害偶蹄动物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发病率高,传播快,传播途径广,病原复杂多变。口蹄疫病毒共分为7 个血清型( O型、A型、C型、亚洲I型、南非1 型、南非2 型、南非3 型) ,一旦发生会给养殖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我国已经把口蹄疫列为重大动物疫病,可见我国非常重视口蹄疫的预防。
注射口蹄疫疫苗是现阶段我国预防口蹄疫的重要手段之一,疫苗免疫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家畜是否能够有效抵御口蹄疫病毒的侵袭。免疫抗体的高低就是评价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理论依据。试验旨在研究密山地区口蹄疫A型疫苗免疫后抗体合格率与疫苗免疫注射次数的关系,进而摸索出一套适合密山地区的口蹄疫防疫程序。
1 材料与方法
1. 1 疫苗与试剂盒
口蹄疫疫苗采用国家指定的生产口蹄疫A型疫苗的厂家生产的疫苗( 批号为20120114) ,有效期12 个月。
口蹄疫A型抗体液相阻断ELISA检测试剂盒,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 批号为2013 /03 /01 /03) 。
1. 2 仪器与设备
酶标仪( DNM - 9602) 、洗板机( DNM - 9602) ,北京普朗新技术公司生产; 恒温培养箱( HPX -9162MBE) ,上海博实有限公司生产; 微量振荡器,微量移液器单道5 ~ 50 μL,微量移液器单道50 ~200 μL,微量移液器200 ~ 1 000 μL,微量移液器多道5 ~ 50 μL,微量移液器50 ~ 200 μL,微量移液器200 ~ 1 000 μL,市场采购; 超纯水器( pl - 5241 ) ,美国生产。
1. 3 试验的基本设计
选择密山地区规模化奶牛场的、健康的、饲养条件和机体条件相似的90 头奶牛作为监测对象。90 头奶牛平均分为3 组,采用不同的免疫方式进行免疫,注射疫苗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和方法进行。第1 组只进行一次免疫,为对照组; 第2 组在第1 次免疫后的第30 天进行1 次加强免疫,以后不再进行疫苗注射,为一次免疫加强组; 第3 组在第1 次免疫后的第30 天、60 天分别进行2 次加强免疫,为二次免疫加强组。首免时间为2013 年3 月20 日,采用肌肉注射方式。注射剂量: 成年牛每头2 m L,6 月龄以下牛每头1 m L。
3 个试验组在注射后分别进行抗体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分析免疫方法的免疫效果。
1. 4 抗体检测方法
试验应用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
1) 用包被缓冲液稀释A型口蹄疫病毒兔抗血清至工作浓度,在ELISA板上每孔加50 μL,振荡,封板或置室温内,室温过夜;
2) 抗原抗体反应( 2 ~ 8 ℃ 过夜) ;
3) 用洗涤液连续洗ELISA板5 次,在洗板纸上甩干,再将抗原抗体混合物从抗原抗体反应板上按次序转移至ELISA板上的相应孔,每孔50 μL,封板,37 ℃ 温育1 h;
4) 同上洗板5 次,甩干,用豚鼠抗血清稀释液稀释A型口蹄疫病毒至工作浓度,每孔加50 μL,封板,37 ℃ 温育1 h;
5) 同3) 洗板5 次,甩干,用1 × PBST液稀释兔抗豚鼠酶结合物至工作浓度,每孔加50 μL,封板,37 ℃温育1 h;
6) 同3) 洗板5 次,甩干,每孔加50 μL底物,底物务必加双氧水,37 ℃ 温育15 min,每孔再加入50 μL终止液终止反应,立即在酶标仪492 nm下读取吸光度值。
1. 5 结果判定
以病毒抗原对照孔的平均OD492值的50% 为临界值,被检血清稀释孔的OD492值> 临界值的孔为阴性,抗体不合格; 被检血清稀释孔的OD492值≤临界值的孔为阳性,抗体合格。血清阳性孔所对应的稀释度就为该被检血清的抗体效价,根据农业部的规定,口蹄疫A型免疫抗体的合格效价≥26( 64 倍) 为免疫合格,根据样品数和合格数计算合格率,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70% 判定为疫苗免疫合格。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以上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以上3 个试验组做了多次抗体检测,计算抗体合格率,见表1 和图1。
从表1 和图1 可以看出,A型口蹄疫疫苗免疫后抗体合格率变化情况: 对照组在免疫后60 天的合格率最高,为70% ,以后逐渐降低,免疫后100 天已经降到46. 7% ,180 天时已经降为0。 试验1 组经过1 次加强免疫,免疫合格率由60 天的66. 7% 增长到90天的90. 0% ,以后逐渐降低,150 天降到66. 7% ,180 天降到46. 7% 。而试验2 组经二次加强免疫后,抗体合格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180 天时为80. 0% 。
3 讨论
口蹄疫疫苗免疫是我国口蹄疫防控的重要手段,试验通过三种免疫方式进行免疫,测定抗体效价,计算抗体合格率,从而确定了在密山地区A型口蹄疫的最合适免疫方式。
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组( 试验1 组) 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免疫效果,一次免疫加强组( 试验2 组) 虽然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效果,但有效免疫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能维持在大约120 d( 4 个月) ,二次免疫加强组( 试组3 组) 免疫合格率在首次免疫后180 d时免疫抗体合格率仍然达到80% ,效果较好。
在密山地区,每年的口蹄疫免疫的次数是按照上级的统筹安排进行的,一般每年进行二次免疫,免疫有效持续时间短,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根据本次试验数据分析,A型口蹄疫疫苗的免疫应该采取在首次免疫30 天后进行第一次加强免疫,在首次免疫60 天后进行第二次加强免疫,疫苗剂量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使用,这样有效免疫持续时间至少保持在6 个月以上。
浅析口蹄疫免疫抗体不合格原因 篇2
1 疫苗
1.1 疫苗质量
疫苗的质量是决定口蹄疫免疫接种成败的关键因素, 目前市面上的口蹄疫疫苗生产厂家众多, 选择一种好的疫苗对口蹄疫的防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的养殖户一味贪图便宜, 选择一些价格低廉, 没有质量保证的疫苗, 直接导致接种动物得不到有效的抗体保护;研究证明, 目前国内生产的口蹄疫疫苗在生产工艺和检验技术方面都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 可能使接种动物得不到强的免疫保护力。
1.2 疫苗种类
疫苗种类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抗体免疫效果, 因为弱毒苗和灭活苗刺激机体产生坚实免疫力所需要的抗原量是不同的, 注射疫苗的血清型不同也会影响免疫效果, 口蹄疫病毒有7个血清型, 80多个亚型, 各血清型间互不交叉保护;另外, 即使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产品但批号不同的疫苗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免疫反应。
1.3 疫苗贮藏
疫苗作为一种生物制品, 必须在冷冻或冷藏条件下进行运输和贮藏, 目前我国使用的口蹄疫疫苗绝大多数是油乳剂型, 贮藏温度在2~8℃,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疫苗破乳分层, 降低口蹄疫疫苗的抗体效价。且在相同头份的情况下, 口蹄疫疫苗的贮藏容积是猪瘟苗的10倍。相较其它疫苗需要更多的冷藏资源。但是调查发现许多基层兽医站还不具备相应的冷藏条件, 疫苗质量得不到保障。
2 免疫操作
2.1 免疫前未对疫苗的外包装进行检查
一些农户和基层防疫人员在接种疫苗前没有意识到对疫苗外包装的检查, 如果存在疫苗外包装破损如瓶盖松动、真空状态破坏, 以及出现过期、失效等情况, 便进行注射, 势必会影响疫苗效价, 导致免疫失败。
2.2 免疫前未将疫苗充分摇匀
目前我们使用的口蹄疫疫苗绝大多数是油乳剂型, 在放置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分层沉淀, 若在注射疫苗之前不将疫苗充分摇匀, 则会因为疫苗的有效成分分布不均, 使注射疫苗的有效成分不足, 从而使免疫动物得不到有效的免疫保护力。
2.3 疫苗注射不到位
口蹄疫疫苗的正确接种部位应是深层肌肉, 禁止进行皮下注射和浅层肌肉注射;选用的针头不能过短或过粗的, 过短可能导致疫苗无法进入深层肌肉, 过粗可能会因为拔出针头时疫苗流出, 或是拔出针头的速度过快, 导致疫苗注射剂量不足, 影响免疫效果。
2.4 注射前未对针头消毒
如果在注射疫苗前没有对注射器械和注射部位进行消毒处理, 很容易造成其他疫病的交叉感染, 有些注射人员在注射疫苗时出现一个针头反复利用, 用剩下的注射器械和疫苗等违规行为, 无形中给口蹄疫的发生和传播埋下隐患。
2.5 免疫不健康动物
切忌对不健康的动物接种疫苗, 若被注射的动物处于病态或瘦弱、待产、哺乳期等状态下, 极易产生不良反应。有些动物处于隐形感染状态下, 注射疫苗后很可能导致疫病的发生。因此做好对易感动物免疫前的健康检查也是保证有效免疫的关键环节之一。
2.6 追赶免疫
动物在免疫时应该处于安静的状态下, 追赶免疫可能会造成动物出现严重的应激反应, 倒地抽搐、呼吸急促, 甚至是心力衰竭。
2.7 在免疫前后使用某些药物
在免疫前后使用抗病毒类、激素类、抗生素等药物, 不仅会引起疫苗的效价降低, 甚至会引起免疫的失败。
3 免疫程序的设计
口蹄疫的免疫程序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规定来设计, 除了国家推荐的免疫程序外, 还应该结合当地口蹄疫的流行情况, 制定出符合当地的口蹄疫免疫程序, 各个规模场也可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相应的免疫程序。
3.1 母源抗体的干扰
母源抗体对初生幼畜具有保护作用, 但也是干扰疫苗免疫的常见因素。在母源抗体处于高滴度状态下实施免疫接种, 母源抗体会中和接种的疫苗从而影响免疫应答的产生, 导致免疫失败。只有当母源抗体降到一定的水平, 使用疫苗才能充分发挥其免疫作用。
3.2 多种疫苗间的干扰
在接种多种疫苗时要注意疫苗间可能产生的干扰作用, 多种疫苗同时使用或是接种间隔时间太短都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有些养殖户为了怕麻烦, 几种疫苗同时注射, 很容易造成免疫失败。
4 动物自身
4.1 动物的营养状况
如果动物由于日粮中缺少某些维生素、氨基酸而导致动物出现营养不良, 免疫力下降, 蛋白质的缺乏等症状, 当接种疫苗后, 不利于免疫球蛋白的产生, 从而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保护。
4.2 环境影响
动物的饲料中若是长期添加有抗生素, 或是动物体内重金属 (如镉、镍、铅等) 超标, 或是微量元素过量等会造成动物出现慢性中毒和应激反应, 在接种疫苗后, 一般会出现免疫失败。另外, 如果饲养密度过大、湿度太高、通风不良等也可使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 导致动物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影响免疫效果。
4.3 其它疫病的干扰
当养殖场中存在某些免疫抑制性疾病感染, 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猪圆环病毒病时, 病原会侵入动物机体的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 造成免疫系统的损害, 从而抑制免疫应答反应的产生, 最终导致疫苗免疫失败。
5 小结
接种口蹄疫疫苗是目前防制口蹄疫发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口蹄疫的免疫失败势必会导致养殖业出现重大的经济损失, 而免疫失败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 把好免疫接种的每个环节, 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性, 规范免疫操作程序和方法, 避免口蹄疫的发生。
摘要:口蹄疫是目前危害全球养殖业发展最严重的疫病之一, 近年来, 口蹄疫在我国的传播形势非常严峻, 由于没有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对牲畜进行免疫接种成为防制本病的关键措施, 该病现已成为我国强制性免疫的传染病之一。
关键词: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原因
参考文献
[1]王艳, 杨洪.牲畜口蹄疫免疫抗体不达标原因分析.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09) :184.
[2]殷震, 刘景华.动物病毒学. (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
抗体合格率 篇3
关键词:口蹄疫,免疫次数,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牛
我国常用的牛口蹄疫疫苗有牛口蹄疫O型灭活苗,牛羊口蹄疫O型、亚洲Ⅰ型二价灭活疫苗等。其中,因为牛羊口蹄疫O型、亚洲Ⅰ型二价灭活苗可同时预防O型和亚洲Ⅰ型口蹄疫,减少免疫操作强度而被我国大部分地区广泛应用。以往关于牛免疫效果的研究多集中于探讨疫苗免疫后免疫抗体高低,对牛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研究的较少。
本研究采用O型、亚洲Ⅰ型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方法对牛O型、亚洲Ⅰ型口蹄疫疫苗不同免疫次数免疫后群体抗体合格率进行监测,以期摸索出沈阳地区牛口蹄疫疫苗免疫抗体群体保护率产生规律,对沈阳地区有效预防牲畜口蹄疫的暴发和流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疫苗
牛羊口蹄疫O型、亚洲Ⅰ型二价灭活疫苗由农业部定点某生物制药厂生产,批号为0911004和1006001。
1.1.2 试验动物
试验用的牛选自沈阳地区5家饲养管理正规、免疫规范的规模化牛场临床健康、营养良好未接种过口蹄疫疫苗的犊牛。
1.1.3 诊断试剂
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液相阻断ELISA试剂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批号为2010030101、2010070601、2010091001、2011040601。亚洲Ⅰ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液相阻断ELISA试剂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批号为2010030102、2010042102、2010070602、2010100802、2011033102。
1.2 方法
1.2.1 血清样品的采集
每场选取90日龄的牛30头份,分为3组,每组10头份,3组在相同饲养条件下分别按免疫程序进行O型、亚洲Ⅰ型口蹄疫疫苗一次、二次、三次免疫,免疫方法及免疫剂量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分别于末次免疫后28、60、80、100、120 d各采集血样,制备血清样品,共计600份。
1.2.2 试验牛免疫程序
试验牛分组及免疫程序详见表1。
1.2.3 检测方法
O型口蹄疫母源抗体监测采用O型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LPB-ELISA)试验进行抗体群体合格率监测;亚洲Ⅰ型口蹄疫母源抗体监测采用亚洲Ⅰ型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LPB-ELISA)试验进行抗体群体合格率监测。
注:N表示未免
1.2.4 判定标准
O型口蹄疫LPB-ELISA试验的抗体效价≥26时判定为合格;亚洲I型口蹄疫LPB-ELISA试验的抗体效价≥26(1:64)时判定为合格。存栏家畜的抗体合格率≥70%时判定为群体免疫合格(按农业部文件农医发[2011]6号《2011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2 结果与分析
2.1 牛O型口蹄疫疫苗不同免疫次数免疫后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监测结果
牛O型口蹄疫不同免疫次数免疫后一定日龄范围内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监测结果见表2~4。
从表2~4可以看出,仅进行一次O型口蹄疫疫苗免疫的组,在免疫后28 d时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平均可达到82.5%,但个别场的群体合格率仅为70%,刚刚达到农业部规定的标准;进行二次O型口蹄疫免疫的组,在免疫后28 d时,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能达100%,远远高于农业部要求的群体合格率达70%标准。进行三次O型口蹄疫免疫的组,在免疫后28 d,其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也达100%,群体抗体水平完全能够达保护。
从表2~4可知,28日龄时3组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均达到或接近高峰,仅进行一次免疫的组免后28 d时免疫抗体平均效价和群体合格率虽能达到农业部规定的标准,但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下降速度较快,一免后60 d时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降到72.5%,临近农业部规定标准的临界值,到免疫后80 d时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已降到47.5%,免疫抗体已无法确实保护牛群了。进行二次以上免疫的组不仅口蹄疫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高,而且持续时间也长;三次免疫的组到末次免疫后120 d时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依然为77.5%,高于农业部规定标准的临界值水平。
2.2 牛亚洲牛亚洲Ⅰ型口蹄疫疫苗不同免疫次数免疫后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监测结果
牛亚洲Ⅰ型口蹄疫不同免疫次数免疫后一定日龄范围内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监测结果见表5~7。
从表5~7可以看出,仅进行一次亚洲Ⅰ型口蹄疫免疫的组,在疫苗免疫后28 d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仅为57.5%,低于农业部规定的群体合格率达70%的标准;进行二次亚洲Ⅰ型口蹄疫疫苗免疫的组,在疫苗免疫28 d后其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迅速上升达97.5%,远远超过农业部规定的标准;进行二次亚洲Ⅰ型口蹄疫免疫的组,在疫苗免疫后28 d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也高达97.5%。
从表5~7可知,免疫后28 d时3组亚洲Ⅰ型口蹄疫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均达到或接近高峰,但仅进行一次免疫的组不仅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只有57.5%,而且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下降速度较快,免疫后80 d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仅有12.5%;进行二次以上免疫的组口蹄疫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在120 d范围内均比仅进行一次免疫的组高,且抗体持续时间也长,二次免疫后到120 d免疫抗体平均效价可达224.2,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接近70%;三次免疫的牛到未次免疫后120 d时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依然维持在75%左右,高于农业部规定标准的临界值水平。
3 讨论
无论是O型还是亚洲Ⅰ型口蹄疫进行一次口蹄疫疫苗免疫的组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均低于二次以上免疫组,特别是亚洲Ⅰ型口蹄疫只进行一次免疫的组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不能达到农业部规定的标准,这可能与犊牛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等因素有关,但首免后可以诱导免疫动物对抗原产生免疫记忆,再次进行免疫时动物体内的记忆细胞会被迅速激活,从而诱导机体产生高效的Ig G抗体。所以一免后只有及时进行加强免疫才能保证牛群口蹄疫抗体群体合格率超过农业部规定标准。
牛群一免后60 d时尽管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仍高于农业部规定标准,但亚洲Ⅰ型口蹄疫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在一免后28 d时已低于农业部规定标准,所以牛首次应用二价灭活苗免疫后应在30日龄左右及时加强免疫,以免产生亚洲Ⅰ型口蹄疫免疫空白期。本研究表明,牛群3个月时首免牛羊口蹄疫O型,亚洲Ⅰ型二价灭活疫苗,30 d后加强免疫,4个月后第三次免疫,可以保证牛群的O型和亚洲Ⅰ型口蹄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牛免疫牛羊口蹄疫O型、亚洲Ⅰ型二价灭活疫苗后产生的O型口蹄疫平均效价和群体合格率与亚洲Ⅰ型总体上呈正相关,说明用二价苗进行免疫时,可以使牛同时获得O型和亚洲Ⅰ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所以在生产实际中应用二价灭活苗能够很好地预防口蹄疫。
本研究中,各场抗体平均效价和群体合格率存在差异,这种现象可能与各场的饲养管理及免疫接种的操作环节不尽相同有关,这也说明同一免疫程序在不同场(户)应用时产生的免疫效果可能不同,所以在生产实际中各饲养场(户)要想取得理想的口蹄疫免疫效果必须加强免疫后抗体的跟踪监测力度,并根据免疫抗体的动态变化及时加强免疫,这样才能保证牛群有效杜绝O型和亚洲Ⅰ型口蹄疫的发生。
不论是O型口蹄疫还是亚洲Ⅰ型口蹄疫免疫,牛群在进行2次以上强化免疫后,免疫抗体平均效价和群体合格率不但高而且维持的时间长、整齐度好,说明对牛群每年进行3次强化免疫,可以使免疫抗体平均效价高而且维持时间长。因此沈阳地区牛群应推行合理的口蹄疫免疫程序。制定适合本地的免疫程序时应结合牛口蹄疫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的监测结果、疫情流行动向、疫苗效价及场(户)自身防疫条件等多种因素。
抗体合格率 篇4
1 散养畜禽免疫抗体检测不合格的原因
1.1 冷链体系不健全
最基层村级防疫员没有冰箱和冰柜, 现在防疫冷链体系是乡站根据饲养动物的饲养量从县站提取各种疫苗按照要求存放在冰箱和冰柜中, 县乡两级的冷链是规范的。而村级防疫员从乡站提取疫苗后, 虽然有疫苗冷藏箱运输到家但没有冰箱和冰柜存放疫苗, 疫苗质量不能保证是造成免疫抗体水平达不到要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村级防疫员的素质较低, 事业心不强
由于村级防疫员的地位较低, 工资待遇不高, 没有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 造成防疫员队伍文化水平不高, 人员老化, 有些年龄较大的防疫员不思进取, 事业心不强。在免疫过程中, 猪和羊抗体水平低的原因是, 羊只由于毛厚, 注射部位不准确, 疫苗注射剂量不够, 造成抗体水平不达标;生猪则是由于保定难, 常常出现打飞针的现象, 没有保证疫苗注射到生猪体内, 造成抗体水平不达标。
1.3 缺乏设施, 疫苗质量不能保证
由于村级防疫员没有冰箱和冰柜, 再加之疫苗冷藏箱较小。现各疫苗生产厂家的疫苗瓶装剂量过大, 特别适合于规模场和专业户, 但是对千家万户的散户养殖, 村级防疫员对剂量大的疫苗保存和使用出现问题, 夏天高温季节效价降低, 寒冷的冬季疫苗冻结, 造成免疫失败。
1.4 免疫相隔时间过长
每种疫苗免疫相隔时间都有一定的规定, 超过规定时间间隔而没有及时进行加强或维持免疫, 免疫水平下降了就收不到正常免疫效果。
1.5 疫苗接种后至抽样检测的间隔时间不足
禽流感、新城疫、猪瘟、口蹄疫 (猪除外) 要求免疫接种21 d后抽样检测, 猪口蹄疫免疫接种28 d后抽样检测才能正常反映免疫抗体水平。
1.6 免疫程序不合理
在免疫过程中, 很多疫苗需要2次加强免疫才能达到正常免疫水平, 并且在饲养过程中每相隔一定的时间就进行1次维持免疫才能维持正常的免疫水平。例如禽流感疫苗的初次免疫一般为10日龄, 3~4周后进行2次加强免疫。为达到稳定的免疫效果, 以后每4~6个月需要进行1次维持免疫;新城疫疫苗必须进行基础免疫后, 才能进行加强免疫, 否则就达不到免疫效果。特别在使用灭活苗时, 一定要按免疫程序进行加强和维持免疫。
1.7 畜禽健康状况不良
畜禽的健康状况与免疫效果息息相关, 免疫应选择整群畜禽在健康状况下进行, 否则很难达到正常免疫效果。
1.8 免疫干扰
一些疫苗、药物或疫病对产生免疫抗体有干扰作用, 多种疫苗混合接种时也会发生互相干扰作用, 每次疫苗接种应尽量接种单种疫苗。为了方便, 就算使用多种疫苗混合接种也要选择互相干扰作用小的疫苗, 接种疫苗时尽量不同时使用药物。
1.9 使用过期疫苗
使用过期、效价降低或无效的疫苗, 溶剂使用不当、注射剂量不足或接种方法不当都不能达到免疫效果。
1.1 0 应激反应
在疫苗接种时应尽量避免应激反应, 如分群、迁栏、断喙、去势、改变饲料、高温环境和气候突然变化等。
2 提高免疫抗体水平的措施
2.1 加强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村级防疫员的培训, 提高业务技能加强管理, 增强工作责任心。
2.2 加强冷链体系建设, 保证基层防疫员都有冰箱和冰柜。
2.3 加强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村级防疫员的培训, 提高业务技能加强管理, 增强工作责任心。
2.4 加强冷链体系建设, 保证基层防疫员都有冰箱和冰柜。
2.5 建议生物制品厂家生产瓶装剂量较小适合农村散养户规格包装的疫苗。猪、羊苗20头份, 牛10份, 家禽50头份为宜, 既可保证免疫质量, 又可避免疫苗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