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特点

2024-08-04

适用特点(精选7篇)

适用特点 篇1

塑料管与传统金属管道相比, 具有多种优点, 为此, 许多发达国家塑料制品商与管道工程界进行广泛的合作, 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全方位的开发研究, 使原料合成生产、管材管件制造技术、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等方面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促使塑料管在管道工程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并形成一种势不可当的发展趋势。

1 硬聚氯乙烯管 (UPVC)

在世界范围内, 硬聚氯乙烯管道 (UPVC) 是各种塑料管道中消费量最大的品种, 亦是目前国内外都在大力发展的新型化学建材。采用这种管材, 可对我国钢材紧缺、能源不足的局面起到积极的缓解作用, 经济效益显著。

(1) 特点:化学腐蚀性好, 不生锈;具有自熄性和阻燃性;耐老化性好, 可在-15~60℃之间使用20~50年;内壁光滑, 内壁表面张力很难形成水垢, 流体输送能力比铸铁管高43.7%;质量轻, 易扩口、粘接、弯曲、焊接, 安装工作量仅为钢管的1/2, 劳动强度低、工期短;阻电性能良好, 体积电阻 (1~3) ×105Ω·cm, 击穿电压23k V/mm;价格低廉;节约金属资源;韧性低, 线膨胀系数大, 使用温度范围窄。

(2) 主要应用领域:建筑给排水管道系统、建筑雨水系统、建筑电气配线用管、空调冷凝水系统。

2 芯层发泡管 (PS P)

芯层发泡管是采用三层共挤出工艺生产的, 内外两层与普通UPVC相同, 中间是相对密度为0.7~0.9低发泡层的一种新型管材。由于在结构上利用了材料力学中Ⅰ型结构原理, 并具有吸能隔声效果的发泡芯层, 所以逐渐成为取代铸铁管、硬质PVC实壁管等的一种塑料管材。

(1) 特点:抗冲击强度显著提高:其环向刚性为普通UPVC管的8倍;使用范围宽广:可以在-30~100℃下使用, 而且在温度变化时尺寸稳定性好;发泡芯层能有效阻隔噪声传播, 更利于高层建筑排水系统;隔热性好, 比不发泡的实壁管材传热效率低35%;发泡芯层使其内壁抗压能力大大提高;较实壁管材可节省原料25%以上, 口径愈大时节省原料更多;管材较轻, 便于运输和安装;在弯折状态下的使用寿命比实壁管材要长十年以上。

(2) 主要应用领域:民用建筑的排水系统、工业防护及输送液体、农业微孔灌溉、排灌、电力及通讯电缆导管。

3 硬聚氯乙烯消音管

硬聚氯乙烯消音管是韩国于20世纪70年代初研制开发的一种新型的建筑排水管材, 已取得日、德、法、瑞等国专利, 1990年获中国专利。UPVC消音管内壁带有六条三角凸形螺旋线, 使下水沿着管内壁自由连续呈螺旋状流动, 将排水旋转形成最佳排水条件, 从而在立管底部起到良好的消能作用, 降低噪声。同时, 消音管的独特结构可以使空气在管中央形成气柱直接排出, 没有必要像以往那样另外设置专用通气管, 使高层建筑排水通气能力提高10倍, 排水量增加6倍, 噪声比普通UPVC排水管和铸铁管低30~40d B。UPVC消音管与消音管件配套使用时, 排水效果良好。

(1) 硬聚氯乙烯消音管在具备UPV特点的同时还兼有以下特点:通水能力、流体输送能力高;通气能力高, 消音隔声;经济、节省能源;施工、维修便易;能承受温度及建筑物的沉降变形;不用设伸缩节。

(2) 硬聚氯乙烯消音管主要用于排水管道系统, 特别是高层建筑排水管道系统。

4 塑料波纹管

塑料波纹管在结构设计上采用特殊的“环形槽”式异形断面形式。这种管材设计新颖、结构合理, 突破了普通管材的“板式”传统结构, 使管材具有足够的抗压和抗冲击强度, 又具有良好的柔韧性。根据成型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单劈波纹管、双壁波纹管。

(1) 特点:刚柔兼备, 既具有足够的力学性能, 又兼备优异的柔韧性;与板式管材相比, 单位长度的波纹管具有质量轻、省材料、降能耗、价格便宜;内壁光滑的波纹管能减少液体在管内流动阻力, 进一步提高输送能力;耐化学腐蚀性强, 可承受土壤中酸碱的影响;波纹形状能加强管道对土壤的负荷抵抗力, 又不增加它的曲挠性, 以便于连续敷设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接口方便且密封性能好, 搬运容易, 安装方便, 减轻劳动强度, 缩短工期;使用温度范围宽、阻燃、自熄、使用安全;电气绝缘性能好, 是电线套管的理想材料。

(2) 主要应用领域:市政给排水管道系统、建筑电气电线配管、农业灌溉、汽车输油管的配管。

5 铝塑复合管 (PAP)

铝塑复合管 (PAP) 是一种集金属与塑料优点为一体的新型管材。铝塑复合管由五层组成, 外壁和内壁为化学交联聚乙烯, 中间为一层约0.3mm薄铝板焊接管;铝管与内外层聚乙烯之间各有一层粘合剂牢固粘接。铝塑复合管的结构决定了这种管材兼有塑料管与金属管的特点。化学性能稳定的化学交联聚乙烯在与外界接触的内层与外层, 避免了金属铝层与外界的接触;而塑料在外层及强度较好的金属层在中间位置, 一方面保护外界的腐蚀, 另一方面增强管材的强度和塑性。

(1) 铝塑复合管和其它塑料管道的最大差别是它结合了塑料和金属的长处, 具有独特的优点:机械性能优越, 耐压较高;采用交联工艺处理的交联聚乙烯 (PEX) 做的铝塑复合管, 耐温较高, 可以长期在95℃下使用, 可用于建筑内部热水和暖气管道;抗气体的渗透;热膨胀系数低等。

但铝塑复合管与其他管材一样, 也有其缺点和局限性, 在认识铝塑复合管优点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其在应用中的不利因素, 例如:铝塑复合管的连接不能用熔接和粘接, 必须使用专用的金属管件 (国外要求用高强度黄铜镀镍) , 把铝塑复合管套入管件后径向加压锁住;铝塑复合管不能回收重做;铝塑复合管的直径范围限于较小的范围。目前国内生产的最大直径是62mm, 国外也主要用于小直径。铝塑复合管生产的工艺和设备比较复杂 (譬如铝塑复合管要用于热水时聚乙烯层还要进行交联, 一般都用二步法) ;铝塑复合管成本难以降低 (不能回收就要加上废品损失) , 铝塑复合管的价格要高于交联聚乙烯PEX管 (尤其是用一步法生产的PEX管) 和三型聚丙烯PP-R管。室内供水管道需要比较多的管件, 铝塑复合管用的金属管件价格高于PP-R等用的塑料管件 (尤其在较大直径) 。

(2) 主要应用领域:煤气、天然气及管道石油气室内输送用管;化工:各种酸、碱溶液的输送;医药:各种气、液体输送;石化;煤油、汽油等流体的输送;船用管材:水上运输工具内各种管路系统用管;食品工业:输送酒、饮料等;空调管道系统等;压缩空气等工业气体的输送。

6 无规共聚聚丙烯管 (PP-R)

聚丙烯可分为均聚丙烯和共聚聚丙烯。共聚聚丙烯又分为分嵌段共聚聚丙烯 (PPC) 和无规共聚聚丙烯 (PP-R) 。无规共聚聚丙烯, 又称三型聚丙烯, 是主链上无规则地分布着丙烯及其它共聚单体链段的共聚物。无规共聚聚丙烯管是欧洲新近开发出来的新型塑料管道产品, PP-R原料属聚烯烃, 其分子中仅有碳、氢元素, 无毒性、卫生性能可靠。

PP-R在原料生产、制品加工、使用及废弃全过程均不会对人体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与交联聚乙烯管材同辈成为绿色建材。

(1) PP-R管除具有一般塑料管材质量轻、强度好、耐腐蚀、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外, 还有以下特点:无毒卫生: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耐热保温:PP-R管维卡软化点为131.3℃, 最高使用温度为95℃, 长期使用温度为70℃;其导热系数为0.21W/m·℃, 仅为钢管的1/200, 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连接安装简单可靠:PP-R管具有良好的热熔焊接性能, 管材与管件连接部位的强度大于管材本身的强度, 无须考虑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连接处是否会渗漏;弹性好、防冻裂:PP-R材料优良的弹性使得管材和管件可防冻胀的液体一起膨胀, 从而不会被冻胀的液体胀裂;环保性能好;线膨胀系数较大, 为0.14~0.16mm/m·k;抗紫外线性能差:在阳光的长期直接照射下容易老化。

(2) 主要应用领域:公共及民用建筑用于输送冷热水、采暖系统;工业建筑和设施中, 用于输送日常用水、油或腐蚀性液体;由于对盐水的耐腐蚀性能, 用于海边设施中的给水管道;空调管道系统;农业灌溉系统。

7 结语

传统的镀锌钢管和普通排水铸铁管由于易锈蚀、自重大、运输施工不便等原因被取而代之。目前, 塑料管以其自重轻、耐腐蚀、耐压强度高、卫生安全、水流阻力小、节约能源、节省金属、改善生活环境、使用寿命长、安装方便等特点, 近些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适用特点 篇2

(一)求职信的适用范围

求职信是欲就业或欲转新岗位的人向用人单位申请职业的信件。一般来说,它适用于这样一些情况:用人单位发布出信息欲招收职员。用人单位由于工作需要招收新的职工或负责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欲应聘的人员可根据用人单位发布的用人信息,对照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向该单位申请就职。这种情况下所写的求职信往往目的性强,只要有符合条件的人员均可前往应聘。求职者无明确的用人单位,而只是根据自己的特长而求职的。这样的求职也只是适用于那些有意招收员工的用人单位。这就应该写一封无特定职位的试探性求职信。

(二)求职信的特点

求职信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1.自我推荐的特性

求职信是写给可能招收自己成为其中一员的单位的。其目的就是推荐自己,以期成功地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岗位,所以从这一角度讲,求职信同推荐信是相同的,那就是要阐明自己的专长和技能,向用人单位推荐自我。写一份完美的求职信

2.个人对单位、组织的行文关系

适用特点 篇3

摘 要:基层检察院处于打击犯罪第一线,掌握着办理普通刑事案件的第一手资料。以北京市L县检察院近五年审查起诉的案件进行统计数据为例,研究多发刑事案件的特点及在审查起诉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适用问题,可以为办理类似案件提供a借鉴,亦可为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乃至立法提供依据。

关键词:基层检察院;多发刑事案件;法律适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D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131-02

审查起诉工作是连接侦查活动与审判活动的必经程序,其中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精髓,以审查起诉案件为对象研究普通刑事案件法律适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L县检察院属于北京西北部远郊区县基层检察院,所在辖区农村人口占70%,外来人口较少,当地产业以绿色农业和旅游业为主。这些地域、经济特色决定了各类多发刑事案件所具有的特点。

一、近五年L县检察院办理的审查起诉案件及类罪名统计

L县检察院2007年至2011年办理的刑事案件中,提起公诉的有1 186件,涉及被告人1 850人,罪名分布在《刑法》分则第二、三、四、五、六、八、九章。

表1 2007年至2011年L县检察院起诉的被告人涉嫌罪名分布(单位:件,人)

按具体罪名分,案件多为侵犯财产类犯罪和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类犯罪案件。

表2 五年间涉嫌犯罪的被告人数量在20人次以上的具体罪名分布

以涉嫌犯罪的人次多寡作为发案率高低的标准,从上表中可以看出L县检察院近年来办理的审查起诉案件中发案率最高的五个罪名分别是盗窃罪、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抢劫罪和交通肇事罪。

二、各类多发刑事案件的特点及发案规律分析

对涉嫌上述五个罪名的案情进行书面调研,其案件特点及发案规律总结如下。

(一)故意伤害案件特点及发案规律

发生在熟人或邻里之间的故意伤害案件居多;多为出于激愤而实施的伤害行为,属临时起意;容易引发涉法信访案件。

(二)盗窃、抢劫等侵财类案件特点及发案规律

入户盗窃频发;单次盗窃数额不大但盗窃次数较多;被告人呈现年轻化趋势。

(三)寻衅滋事罪案件特点及发案规律

寻衅滋事犯罪呈团伙犯罪趋势;被告人多为本地农民;被告人受教育程度偏低;寻衅滋事犯罪多发生在城区。

三、主要多发刑事案件法律适用重点及难点

(一)伤害类案件法律适用重点及难点

1.故意伤害的行为方式问题

该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非法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具体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表现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故意伤害罪多数是通过犯罪人的作为形式表现出来。但有的伤害案件也可以不作为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饲养的狗咬伤路人,主人在旁视而不见,其行为就是不作为的伤害行为。

2.故意伤害的行为后果问题

就伤害结果的严重程度而言,共有3种形态,即轻伤、重伤或死亡。如果没有造成轻伤以上的伤害结果,则不能以故意伤害罪论处。判断伤害程度要以法医学鉴定为依据。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人事先对于自己的行为能给被害人造成何种程度的伤害,不一定有明确的认识,但是无论给被害人造成何种程度的伤害结果均在其主观认识之内。

3.故意伤害罪与其他罪的区别

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二者的区别在于行为人故意的内容。如果行为人明知行为会造成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即使没有造成死亡结果,应定故意杀人罪;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伤害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伤害结果的发生,即使由于伤势过重,出乎其意外地导致死亡的仍应定故意伤害罪。

故意伤害罪与寻衅滋事罪的界限。二罪的界定,主要有二:一是侵犯的客体不同。寻衅滋事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社会公共秩序,故意伤害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二是主观故意和行为动机不同。寻衅滋事罪在主观上只能是直接故意。故意伤害罪在主观上既包括直接故意,也包括间接故意,其动机有的是出于报复,有的是出于一时激愤等。实践中,如果行为人一开始就是蛮横无理,以强欺弱,可定寻衅滋事;如果是由于民间纠纷引发或者确实事出有因,则不应定寻衅滋事,构成轻伤的,应定故意伤害罪。

(二)“两抢一盗”等侵财类案件法律适用重难点

根据最高法的统计,财产型犯罪案件在实践中最为常见。“两抢一盗”是典型的占有型财产犯罪,也是L县最为常见的刑事案件。

1.抢劫罪的犯罪构成及与定罪量刑相关的问题

对抢劫罪的客观方面构成要件要掌握三个方面。一是必备的强制手段。即行为人必须是对人实施暴力或威胁,且达到足以压制对方无以反抗的程度。二是当场实施当场取财。即整体上实施暴力或胁迫与取得财物在时间、空间上未间断。三是强制手段与取财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抢劫罪的客体为复杂客体,包括公私财产所有权制度和他人的人身权利。对“公私财产所有权”的理解,只要实质上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制度,实质性地影响到财产的所有权人实现其所有权的,都可以认为已经侵犯到公私财产所有权制度。

关于转化型抢劫罪的认定。刑法第269条规定了转化型抢劫罪,该条从法理上看属于法律拟制。构成转化型抢劫罪,应具有以下条件,一是起因条件。即先行行为构成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的基本本犯,且已达既遂标准,根据最高法“两抢意见”第5条规定,行为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未达到“数额较大”,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情节较轻、危害不大的,一般不以犯罪论处。二是时间条件。即先行行为刚刚结束,尚未完全结束,时间、空间尚未隔断。三是主观条件或者目的条件。即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实施暴力或威胁,如果是出于取得财物的目的而实施则可能构成一般抢劫或抢夺罪。

2.抢夺罪与抢劫罪的区别

抢夺罪与抢劫罪二者都是行为人明知被害人知道,仍公然实施取得财物的行为。两者不同之处较明显:一是抢夺罪的客体为单一客体,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抢劫罪的客体为复杂客体,包括公私财产所有权和他人的人身权利。二是犯罪的客观方面不同,即暴力所针对的对象不同。抢劫罪针对人身,抢夺罪针对财物。

3.盗窃罪概念的理解及既未遂问题

对盗窃罪概念的把握。有学者认为如果将盗窃限定为秘密窃取,则必然存在处罚上的空隙,事实上完全存在公开盗窃的情况,进而认为盗窃行为并不限于秘密窃取。但传统观点认为,“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自认为不使他人发觉的方法占有他人财物,进而言之,只要行为人主观上是意图秘密窃取,即使客观上已经被他人发觉,也属于秘密窃取。但该观点尚不能很好地解决“公然盗窃”的问题。

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关于盗窃罪的既遂标准,理论上有接触说、转移说、失控说等。可以确定的是只要行为人改变了财物的占有事实,就是盗窃既遂,但是不能将取得理解为行为人转移了财物的场所或行为人藏匿了财物,而应理解为物主或原占有人丧失了对物的控制。例如行为人入户盗窃将大宗家电从阳台缒到楼下,尚未运走即被捡破烂的捡走,该种情况仍应认定行为人的盗窃行为已既遂。

(三)强奸及猥亵类案件法律适用重点及难点

1.与强奸罪犯罪构成相关的问题

强奸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

对“违背妇女意志”的理解和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违背妇女的意志必须是在性交当时,虽然事先有通奸关系但后来女方不同意保持关系又强行与之发生性行为的也是违背妇女意志。二是妇女不同意的意思表示不限于明显的反抗,只要不是明示的同意,即使是半推半就,也是不同意。三是是否同意只有作为被害人的妇女本人有决定权,与之有特定关系的人同意或默认无效。

对“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的理解和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暴力或胁迫等手段的目的是使被害人不敢反抗或不能反抗。二是胁迫手段较为多样,但其效果在于达到对被害人精神上的强制,以迫使被害人与行为人发生性关系。三是胁迫手段直接作用的对象可以是对与被害妇女有利害关系的人。四是其他手段可以是强制性的也可以是非强制的,如迷奸、骗奸,趁被害妇女熟睡或病重之机奸淫等。

对本罪犯罪主体要件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女性不能单独构成本罪,但可以成为本罪的教唆犯或帮助犯。二是婚姻存续期间,丈夫原则上不能成为本罪主体,但在婚姻关系已进入法定解除程序后,如离婚诉讼期间,丈夫就可以成为本罪主体。

2.强奸罪的共同犯罪问题

强奸罪的共同犯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共犯,即实行犯只有一个,其他人以非实行行为的方式提供帮助;另一种是共同实行的共犯,即轮奸。轮奸也是强奸罪的加重情节。把握强奸罪的共同犯罪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强奸罪的共犯不一定是轮奸,轮奸一定是共同的强奸。二是轮奸是强奸罪的共同正犯的唯一形式,而不是一种独立犯罪。三是轮奸无所谓既遂或未遂。四是构成轮奸情节的主体一定是年满14周岁的男性,非实行行为的共犯可以是14周岁以上女性。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727.

U900特点及适用场景探讨 篇4

中国联通3G网络经过多年的建设,逐步覆盖了市区、县城、乡镇等区域,用户逐步增多,但城市内的深度覆盖和农村的广度覆盖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城市内GSM用户的减少、广大农村3G用户的增多,这两个问题日渐突出,使用GSM占用的900M频段来运营3G成为解决此问题的一个办法(GSM900简称G900,GSM1800简称G1800,UMTS900简称U900,UMTS2100简称U2100)。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决定了载波频率越低,无线信号绕射能力越强,传播越远,根据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f单位为MHz,d单位为km。

由此可以分析900MHz和2100MHz无线电波在自由空间的衰耗对比,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在0.5和5公里处,900MHz频段电波路径损耗要比2100MHz频段电波小7个dB左右,测试标明,要达到同样的网络水平,U900站点只需要U2100站点的一半,同时U900还可以共用G900的天馈系统,从而可以降低成本和运营费用。

1 U900国内外发展情况

3GPP在2005年12月完成了U900技术的研究并发布了TR25.816规范,U900的工作频段上行为880~915 MHz,下行为925~960MHz。截至2014年2月,U900已在世界53个国家共80个运营商开通网络,全球已发布近2000款支持U900的终端。

中国联通在2012年开始在部分省市内开展试验网工程,主要是解决农村广覆盖问题。

2 U900组网模式

由于900M频率资源宝贵,多数运营商没有完整的5MHz来运营UMTS;同时,大量用户仍然在使用现有的G900网络,G900网络仍然是运营商重要的利润来源,于是,业界提出了GSM/UMTS900M频率重用(Refarming)解决方案,实现UMTS和GSM的联合组网,并保证GSM网络的容量和业务质量;如果部分发达城市3G用户比例很高且G1800网络完善,也可以考虑将G900退网,使用G1800来承载所有的GSM用户。

中国联通G900只有6M带宽,在这种情况下,有3种方案:

(1)UMTS占用中间频段,带宽4.2M,如图1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UMTS占用4.2M带宽,基本能保证U900的容量,但GSM仅剩8个频点,不能实现S111组网要求。

(2)UMTS占用中间频段,带宽3.8M,如图2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UMTS占用3.8M带宽,U900的容量有少量影响,但GSM剩10个频点,能实现S111组网要求。

(3)UMTS占用所有频带,带宽5M

在G900退网的情况下,UMTS可占用5M带宽,完全不影响U900的容量。

综上所述,中国联通如果采用G/U900共站,采用第2种方案才是合理的,如果部分区域G900退网,则可以采用方案3。

3 U900特点

(1)覆盖有优势

U900和U2100的损耗对比如表2。

U900工作在900M频段,采用Okumura-Hata模型,其基本形式如下:

根据损耗和链路预算,U900和U2100的覆盖距离对比如表3。

根据中兴测试,在所有网络空载情况下:

U900语音良好覆盖(RSCP>-95dBm)下,覆盖距离能到达19公里;

G900语音良好覆盖(RxLevel>-95dBm)下,覆盖距离能到达17.9公里;

U900语音良好覆盖(RSCP>-95dBm)下,覆盖距离能到达10公里;

U900的HSDPA平均大于384kbit/s的覆盖距离约为20公里;

U2100的HSDPA平均大于384kbit/s的覆盖距离为11.5公里。

由以上对比可以看出,U900的覆盖距离大约是U2100的1.8倍。

(2)与G900干扰严重

U900挤占有限的GSM频率资源,当UMTS和GSM两种系统同频覆盖时,一个系统的基站或终端的信号会落在另一个系统的基站或终端的接收带内,而且这种干扰不能通过接收滤波器来抑制,只能在两个同频系统间留出适当的保护区距离,增加干扰信号的衰减,以保障两个系统都能正常的工作。

G900与U900之间的干扰,可以分为4种,如图3所示。

(1)G900基站下行对U900终端(U900基站下行)的干扰:此项为主要干扰,将检测到的G900导频大于-100dBm以上小区纳入保护带;

(2)G900终端上行对U900基站(U900基站上行)的干扰;

(3)U900基站下行对G900终端(G900基站下行)的干扰;

(4)U900终端上行对G900基站(G900基站上行)的干扰。

(3)解决干扰的方式

解决干扰的主要方法是要设立缓冲区,如果在平原地区,缓冲区可能超过10公里,如果在山区,可以合理利用山体阻挡等,减小缓冲区的范围,如图4所示。

根据测试结果,G900翻频和U900网络开通之后,通过优化,网络KPI指标有所下降,但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4)可利用现网站址及配套

U900可以利用现有GSM基站的站址和天馈,仅在机房内新增室内单元即可,如果采用GU双模基站,还可以共用传输设备,从而降低网络建设、运营成本,缩短部署时间,如图5所示。

4 U900适用场景分析

(1)广度覆盖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U900胜任广度覆盖没有问题,同时还有2个问题要解决:

第一个问题是与G900的干扰问题,可以通过合理设置缓冲区来解决,同时,也可以扩大U900的连片覆盖范围,降低缓冲区基站与U900基站的比例。

第二个问题是必须解决现网G900话务量高的问题,可以通过开通半速率、少量增加G1800基站来解决;如果话务量超高,则可以动态分析用户终端支持U900的比例,保证在开通U900基站后,吸收支持U900终端的用户话务的前提下,G900能够有效吸收剩余话务量。

(2)深度覆盖

由于900M频段的优势,使用U900来加强市区的3G深度覆盖,从技术层面来说,是可行的,即可以采用G/U900共址建设,也可以采用G900退网,单独建设U900的模式,但有2个前提:

第一个前提是市区GSM用户出现下降趋势,或者是这些GSM用户使用3G终端的比例较大,业务可以承载于U2100或者U900中;

第二个前提是近期要使用U900来加强深度覆盖的话,必须要保证目前GSM用户的业务不受太大影响。如果采用G900退网,则要求要有比较完善的G1800网络;如果采用G/U900共址建设,则要求G900降频之后与G1800能够共同承担目前GSM用户业务。

5 U900场景使用建议

城市、郊区及县城内,随着GSM网用户的减少,可将G900基站退网,仅保留G1800基站保证所有GSM用户的业务,单独建设U900网络,也可以采用G/U900共址建设,加强市区、县城的深度覆盖;

乡镇:采用GU双模基站,U900采用3.8M带宽,G900采用S111进行薄覆盖,乡镇同时采用U2100进行覆盖,根据数据需求量决定是否建设LTE;

农村:采用GU双模基站,U900采用3.8M带宽,G900采用S111进行薄覆盖,根据数据需求量决定是否建设U2100和LTE。

具体情况如图6所示。

由于各个区域用户发展的不均衡,可以采用不同的网络覆盖方式,同时结合用户移网的时间的不同,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网络覆盖策略。

参考文献

[1]樊学宝,刘丽娴,吴梓颖,《UMTS900M技术在WCDMA3G网络中的应用》;互联网天地,2013年6月

[2]郭希蕊,聂昌,毕猛,《中国联通U900/G900网络缓冲区规划研究》;无线通信,2014年5月

适用特点 篇5

相对不起诉制度是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权力,也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载体。近日,四川省资阳市两级检察院对2006年以来办理交通肇事案件适用相对不起诉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2006年1月至2008年9月,全市检察机关受理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交通肇事案件361件362人,审查后提起公诉318件319人,不起诉30件30人,其中相对不起诉29件29人。主要特点有:一是案件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全市检察机关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的交通肇事案件2006年为5件5人、2007年为8件8人、2008年截止9月底为16件16人。二是采取羁押强制措施比率较低。2006以来受理审查起诉的交通肇事嫌疑人362人,其中批准逮捕的70人,被采取羁押强制措施的仅占19.34%。三是相对不诉率与缓刑率反差较大。2006年以来交通肇事案件中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的29件29人,占案件总数的8%。而同期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交通肇事案件判处缓刑的304件305人,占案件总数的95.6%。四是适用相对不诉对象均具备自首和积极施救等情节,并且经济赔偿到位,取得被害人家属的谅解。所办理的相对不起诉的交通肇事案件中,被不起诉人在交通肇事后都能积极实施抢救,并拨打“110”投案自首,具有法定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情节。同时积极给予被害人家庭经济赔偿,而且赔偿额度大大超过了死亡赔偿金的额度,从心理和经济上进行双重慰籍,取得了被害人家属的谅解。

二、存在的问题

1、执法观念相对滞后。长期以来,由于落后执法观念的影响和“严打”从重从快的惯性思维,使一些办案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宁“严”勿“宽”、“求稳怕错”,未能充分认识到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作用,未能认识到不起诉所具有的提高诉讼效率、化解矛盾纠纷、教育感化挽救犯罪嫌疑人、减少社会对抗等特点,对于可诉可不诉的案件,大多不愿提出相对不起诉的意见,往往是一诉了之、方便省事。

2、心存顾虑不敢大胆适用。目前,办案中一般把犯罪情节较轻、主观恶性小、积极认罪悔过、主动赔偿损失并得到被害人谅解、双方达成和解并切实履行等作为交通肇事案件不起诉的重要条件,一些办案人员担心人民群众会产生交通肇事可以“花钱恕罪”的质疑;同时近年来交通肇事案件发案率越来越高,从2006年以来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案件看,交通肇事案件数量仅次于盗窃、抢劫和故意伤害案件,而其中符合上述条件的案件呈越来越多的趋势,一些办案人员担心如果大量对此类案件作不起诉处理,会被认为打击不力放纵犯罪,被怀疑徇私枉法,从而不敢大胆适用相对不起诉。

3、适用标准难以准确把握。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犯罪情节轻微”的案件作不起诉决定,最高检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中提出“可诉可不诉的不诉”,但办案实践中如何理解把握“犯罪情节轻微”、“可诉可不诉的不诉”分歧较大。尽管最高检在修改不起诉案件标准时提出了不起诉五种情形,四川省检察院对相对不起诉的条件规定了十三种情形,但均未包括过失犯罪。那么对犯罪情节较轻,犯罪嫌疑人主观恶性小,认罪悔过、积极赔偿损失并得到被害人谅解,双方达成和解并切实履行,社会危害不大的交通肇事案件能否适用不起诉,检察机关内部以及与侦查、审判等机关之间认识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易导致执法随意性,造成宽严不一,甚至对不起诉决定产生抵触。

4、外部监督机制缺位。检察机关作不起诉决定是集控诉、裁判一体,但目前检察机关对交通肇事案件的不起诉,大多仅由检委会研究决定、报上级检察院备案,公安机关、被害人、被不起诉人主要通过事后监督,尚无其他外部监督方式对相对不起诉决定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

5、对听取被害人意见重视不够。按有关规定,检察机关对存在较大争议并且在当地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案件,拟作不起诉进行公开审查时应听取被害人的意见,但一般交通肇事案件并不属此列;尽管法律规定被害人不服不起诉决定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但对被害人能否参与到作出不起诉决定的过程中没有相关规定,这就使得实践中大多数的相对不起诉案件并未认真听取被害人的意见,即使听取了也未充分予以考虑。

三、对策建议

1、转变执法观念。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办案意识,充分认识交通肇事犯罪属于过失犯罪,大多数肇事者只是由于一时疏忽而造成事故,其主观恶性不深,在处理这类案件过程中,依法适当地进行轻缓化处理,不仅能使受害人家属及时得到经济赔偿,心理上得到安慰,避免了起诉后经济赔偿执行难的问题,对犯罪嫌疑人既体现惩罚与宽大、打击与挽救的刑事政策,又可以避免嫌疑人被关押而“交叉感染”,减少社会对立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还可提高办案效率,降低诉讼成本,节省司法资源。

2、明确适用标准。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细则,明确适用的范围、程序和宽严标准,增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适用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在政策执行上出现随意性。检察机关与公安、法院加强联系沟通,统一认识,针对交通肇事案件轻缓化处理出台可操作性强的统一标准,避免执法随意性,确保宽严有度。

3、规范适用程序。一是严格决定程序。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承办人提出、主诉检察官会议认真讨论研究、提出意见呈检察长或检委会决定、公开宣布等相对不起诉程序。二是充分听取被害人及家属的意见。规定认真核实被害人及其家属所书写请求书的真伪以及书写的内容是否真实意思的表示,赔偿款项是否已经足额到位,被害人及其家属是否内心确以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予以谅解,对适用相对不起诉所产生的法律后果被害人及其家属是否接受。三是正确使用自由裁量权,依法提出量刑建议。对于达成刑事和解的案件并不必然作出相对不起诉处理决定,而是根据该类案件的具体情况、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认罪悔罪表现、损害程度等方面综合权衡,从而分别作出不起诉处理决定或依法起诉到法院后在量刑建议中发表从宽意见。四是强化对被不起诉人的后续监督管理。探索对相对不起诉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积极引导被不起诉人回归社会后遵纪守法,以达到办案的最佳社会效果。

4、引入外部监督。在加强本院纪检监察、案件考评或案件督导组定期对相对不起诉的交通肇事案件进行复查等内部监督的同时,可以尝试邀请人民监督员列席检察委员会或引入人民监督员对此类案件的决定过程进行外部监督,明确人民监督员对拟作不起诉的交通肇事案件有不同意见的,检察机关应当认真进行复议复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公正实效。

适用特点 篇6

企业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所作的综合性评价, 它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不同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会引导管理者和员工不同的行为, 给企业带来不同的管理效益差异;另一方面, 同一企业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 也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论。因此, 企业绩效评价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

一、关键绩效指标法 (KPI法)

企业关键绩效指标 (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 简称KPI) 法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 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 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 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这种方法自企业的战略目标出发, 通过分析企业的价值链, 确定企业关键成果领域和关键绩效指标, 并层层分解, 直至形成企业、部门和岗位三级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确定KPI主要有三种方法, 即标杆基准法, 成功关键分析法和策略目标分解法。

KPI法指出, 企业在确定关键指标时应当遵循SMART原则, 即满足“具体 (Specific) ”“可度量 (Measurable) ”“可实现 (Attainable) ”“现实性 (Relevant) ”和“有时限 (Time-bound) ”5项要求, 它是随企业战略不同和具体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的。

KPI法的优点:KPI的目标明确, 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层层分解, 通过对KPI指标的统一规划和有效控制, 使员工绩效行为与企业目标要求的行为相一致合, 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KPI提出了客户价值理念, 它提倡实现企业内外部客户价值, 对企业的经营思想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KPI通过对指标策略性地分解, 使公司战略目标成了个人绩效目标, 员工在实现个人绩效目标的同时, 也是在实现公司总体的战略目标, 达到两者利益一致, 最终实现共赢的局面。

KPI法的缺点:KPI指标更多是倾向于定量, 但它并没有提供一套完整的、具有具体的可操作指导意义的指标框架体系;过分地依赖考核指标, 人为因素和弹性因素都没有考虑, 会使考核者误入机械的考核方式, 进而产生一些考核上的异议;并不是针对所有岗位都适用。

实施KPI法对企业的要求:企业要有清晰的战略目标, 绩效指标的设计是从战略目标延伸出来的;企业文化要以绩效为导向, 建立相应组织氛围, 通过企业文化化解绩效评价过程中的矛盾, 形成与企业核心价值观一致的企业文化;企业各级主管人员要肩负绩效管理任务, 各级主管要有一定的先进管理水平和分解与制定关键绩效指标的能力;企业要重视绩效沟通制度建设, 关键绩效指标建立与落实是一个自上而下、至下而上的制度化过程, 指标的分解与制定要有良好的沟通制度作保证, 才能保证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具有实效性和挑战性。

二、平衡计分卡法 (BSC法)

平衡计分卡 (Balanced Score Card, 简称BSC) 法从着眼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建立未来竞争优势的企业战略出发, 选择了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关键的战略维度设计出一整套系统的企业绩效测评指标体系, 它是由Robert Kaplan与David Norton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的。

BSC法的优点:BSC法关注的是企业未来价值增长的驱动因素, 这些因素有财务指标也有非财务指标, 既关键又比较全面, 因此, 它作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也是企业战略管理体系, 具有企业诊断功能;将企业战略目标具体化, 使内部所有员工都能很好地理解公司战略, 有利于沟通、协调和集中精力;有利于组织和员工的学习成长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BSC法的缺点:强调的四个战略维度指标权重的分配比较困难, 权重的制定没有一个客观标准, 评价结果有失实际;指标数量过多, 实施难度大,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对中高层管理者的素质要求高;财务、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三个维度都是与企业内部评价有关, 对企业外部的评价不足;非财务指标的量化工作困难, 无法避免主观评价的因素。

实施BSC法对企业的要求:企业要有清晰的战略目标和规划, 明确的战略目标、清晰的战略规划是平衡计分卡实施的前提;BSC法的实施需要构建相应的基础设施, 推行的管理成本高, 企业的经济基础要扎实, 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持, 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和成本管理体系;企业要有以战略为导向的企业管理和组织结构;企业要有先进管理理念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三、360度绩效考评法

360度绩效考评也叫多视角考评或多个考核者考评, 考核者可以是被考核者的上级、下属、同级和外部考核者, 如供应商和客户等。可以说, 考核的主体是很全面的, 通过考核, 形成定性和定量化的考核结果, 积极地反馈至相关部门和被考核者, 来达到改变行为、改善绩效的目的。

360度绩效考评法的优点:考核主体是多元化的, 在考核结果上显得相对公平, 同时员工也容易接受, 可以减少考核误差, 考核结果相对有效;人员参与度高, 多个主体参与考核, 调动人员和资源多, 从整体绩效管理推动力来讲, 可以让员工感觉企业很重视绩效管理;考核要素是多元化的, 对员工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 有助于促进组织成员的自我加压, 同时促进成员间的沟通与互动, 提高团队凝聚力与工作效率, 促进企业人力资源整体水平的提高。

360度绩效考评法的缺点:整个考核牵涉到的人力资源和其它资源较多, 周期较长, 时间成本和工作损失也必然存在, 总体成本较高, 大多数企业为了图省事, 都不愿意采用;侧重综合考核, 定性成分高, 定量成分少, 定性化的考核带有很大主观性, 无法进行有效评价, 有失公平;员工关注与其他相关岗位的沟通及关系, 不利于个人业务及能力的持续提高。

实施360度绩效考评法对企业的要求:企业的战略、组织架构、人员要相对稳定, 成长型企业无法实现360度绩效考评法, 成熟期的企业可以应用;行政人员或研发人员占多数的企业比较适合使用, 而生产型和销售型企业, 由于指标比较清晰, 没有必要采用此方法;企业人数要达到一定规模, 一般适合500人以上的大公司。

以上三种常用绩效评价理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评价指标的设计提倡改进, 始终强调与企业目标、战略保持动态平衡;二是非财务指标比以往受到更多重视, 更能体现对企业核心能力、战略目标的评价要求;三是员工参与度高;四是不仅重视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 还重视整个经营管理的过程监控。

除了上述三种常用绩效评价方法以外, 绩效考核方法还包括主观工作行为评价法和客观工作行为评价法。主观工作行为评价法主要是指在对员工进行相互比较的基础上对员工作进行排序, 提供一个员工工作的相对优劣的评价结果, 主要方法包括简单排序法、交错排序法、成对比较法和强制分布法。

客观工作行为评价法是指根据客观标准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评价的方法, 主要方法包括关键事件法、行为对照表法、等级鉴定法和行为锚定法。

主观工作行为评价法方法比较简单, 易于操作、时间成本较低, 但只适合用于人数较少的评价需求, 且评价结果往往带有个人主观色彩, 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进行评价会有不同的结果, 说服力不强。客观工作行为评价法大多数是对员工的行为按照评价标准给出一个量化的分数线, 对员工在各个方面的得分进行加总, 得到一个员工业绩的综合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比较客观, 说服力较强, 但方法比较简单, 一般只适合用于人数较少的业绩考核。

四、结语

适用特点 篇7

一、相关概念界定

博士生培养模式从培养制度上可以分为贯通式和分段式两种。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是指把硕士生阶段和博士生阶段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 包括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简称提前攻博) 、硕士博士学位连读 (简称硕博连读) 、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简称直接攻博) 三种培养模式[1]。提前攻博是指招生单位从完成硕士课程学习并且成绩优异、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尚未进入论文阶段或正在进行论文工作的在学硕士生中选拔出博士生, 进入博士生阶段进行培养的方式。硕博连读是指招生单位从新入学的硕士生中遴选出具备硕博连读条件的学生, 在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并通过博士生资格考核后, 确定为博士生, 进入博士生阶段进行培养的方式。直接攻博是指在特定学科和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选拔出博士生, 进入博士生阶段进行培养的方式。

我国实行三级学位制度, 硕士学位作为一级独立的学位而存在, 所以,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主体中, 硕士生教育、博士生教育是分阶段进行并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与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相对应, 把硕士生阶段与博士生阶段相对独立的博士生培养模式称之为分段式博士生培养模式。

二、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追溯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发展历程, 最早出现的是分段式博士生培养模式 (1981年) , 然后有提前攻博 (1984年) , 再有硕博连读 (1986年) , 最后产生直接攻博 (1991年) [2]。从培养过程上看, 分段式博士生经历了硕士生入学考试→硕士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生入学考试→博士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全过程, 即分段式博士生培养模式有两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培养过程周期:入学考试→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位论文。提前攻博相比分段式少了硕士学位论文阶段, 硕博连读相比提前攻博少了硕士生阶段的科研过程。分段式、提前攻博、硕博连读都有硕士生阶段和博士生阶段, 主要区别在于硕士生阶段的完整程度不一样。直接攻博只有博士生阶段, 没有硕士生阶段, 只有一个培养周期, 即入学考试→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位论文。

纵观博士生培养模式演变过程, 分段式→提前攻博→硕博连读→直接攻博, 是博士生培养模式的产生顺序, 实质上也是硕士生阶段与博士生阶段培养过程逐步贯通的顺序, 即培养过程不贯通→部分贯通→大部分贯通→全部贯通, 是对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认识的层层深化及实践的步步推进。因此, 可以认为, 分段式博士生培养模式是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不贯通的极限状态, 直接攻博是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全部贯通的极限状态, 直接攻博是分段式培养过程周期的一半, 但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了重点加强。直接攻博是分段式培养模式的简化和强化, 是完整意义上的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

从培养过程和培养周期来看, 分段式博士生培养模式将以攻读博士学位为目标的学习者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分割为两部分, 但为学生亲历不同的学术环境创造了条件, 并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选择机会。比如, 本科毕业生可以先选择攻读硕士学位, 硕士毕业后可以选择就业或者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多年的硕士也可以选择分段式博士生培养模式来继续求学梦想。而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统筹安排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以及学位论文, 缩短了以取得博士学位为学习目标的学生的培养周期, 学生熟悉学校 (包括环境、制度、人际关系等) , 完成学业的人际磨合度降低, 为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学生长时间在一个单位学习容易产生惰性和封闭等思想问题, 学生选择的余地受到一定限制。

根据以上分析认为, 贯通和简约是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贯通是指把硕士生阶段和博士生阶段两个阶段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位论文贯通起来, 每个培养环节综合了硕士生阶段和博士生阶段两个阶段的相关环节;简约是两个培养阶段合并成一个阶段通盘考虑, 从整体上节省了部分研究生培养环节。提前攻博、硕博连读、直接攻博作为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 这三种培养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培养过程贯通和简约的程度不同, 但与分段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相比均具有贯通和简约的特征。

贯通的特点符合现代高层次人才要具有知识层次和科学研究连续性高积累的要求, 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人才及提高培养质量。贯通式培养将硕士生和博士生两个培养阶段打通, 统筹安排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以及学位论文的写作,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的重复, 为出高水平的博士学位论文及研究成果提供了充裕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时间, 保证了研究工作的连续性和持久深入。贯通式博士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博士论文和科学研究, 可以选择一些周期长、难度大、意义重要的实验和科研项目, 为博士生做出高质量、高创造性的科研成果和学位论文创造了条件。连续的时间安排, 有利于交叉学科和跨学科培养博士生, 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创造了条件, 使联合培养博士生、博士生国内外访学制度的实施有了时间支撑。贯通式培养博士生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必然对提高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 不仅可以从培养过程来分析, 还可以从培养结果 (如学位论文) 上来验证, 很多单位的实践已证明[3,4]。再如, 上海交通大学2007—2008学年共盲审博士生学位论文497篇, 其中分段式博士生学位论文405篇, 平均成绩为86.77分;贯通式博士生学位论文92篇, 平均成绩为87.58分。因为全校的评分依据相同, 并且盲审成绩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和公正, 一定程度上, 学位论文盲审成绩代表了学位论文的水平。所以, 从整体上看, 贯通式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要高于分段式博士生。

简约的特点说明贯通式培养博士生避免了部分培养环节的重复, 可以减少学生从硕士生阶段过渡到博士生阶段因硕士毕业、找工作、准备博士生入学考试等过程花费的大量时间, 一般可以为以攻读博士学位为目标的本科毕业生节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在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 节省了在校时间, 也就节约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科研经费, 尤其是在目前研究生大量扩招的情况下。贯通式培养模式可以缩短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培养时间, 降低高层次人才培养成本, 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效率。

三、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适用范围

在大多数英美国家, 硕士学位只是高层次学术型人才培养中的过渡性学位和安慰性学位, 只要拥有学士学位, 就能直接攻读博士, 硕士学位只是授予那些在攻读博士过程中决定不再攻读博士学位的人。这说明国外很多国家喜欢硕博贯通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实践证明, 培养出来的博士生质量是很高的。一些先进国家博士生培养理念为提高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启迪。虽然我国和国外一些国家的学位体系有所不同, 但20多年的实践已证明, 我国实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也是可行的。随着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与国际的接轨, 我国实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将大有可为。

当然, 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并不是万能的, 并不是所有培养单位的所有学科都适合。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和分段式博士生培养模式没有优劣之分, 只有合适与否, 不同培养单位、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群体可以有选择性地采用合适的博士生培养模式。这样, 科学定位、各具特色, 促进两种博士生培养模式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1. 适用的培养单位。

根据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 培养单位要培养博士生, 首先必须取得博士学位授权点。取得较长时间的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选用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比较适合, 也就是说, 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主要适用范围是具有丰富分段式博士生培养经验的培养单位。其原因在于:第一, 这些单位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经过长期的分段式博士生培养, 培养单位掌握了博士学位的授予标准, 容易掌控博士生的培养环节, 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博士生培养制度。这些单位也具有丰富的硕士生教育经验。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结合了分段式博士生培养模式与硕士生培养模式, 所以, 具有分段式博士生培养模式及硕士生培养模式成功经验的培养单位有利于推行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 有利于监控贯通式博士生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第二, 这些单位具有较多的博士生招生计划。我国的博士生招生计划是国家下达并严格控制的, 培养博士生历史悠久的培养单位相对来讲博士生招生计划是较多的, 可以拿出部分名额用于培养贯通式博士生, 其余名额用于公开招考分段式博士生, 这样既可以保证教育的公平, 又促进了两种培养模式的协调发展。

“具有丰富分段式博士生培养经验的培养单位”只是一个定性描述, “丰富”的标准很难定量化。一般情况下, 应该培养出分段式博士生至少三届以上的毕业生, 这样可以根据毕业博士生的发展状况、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培养实践, 积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2. 适用的学科。

基础学科是指旨意高远、博大精深的文、史、哲类和那些对深化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具有深远影响的数、理、化等学科。基础学科理论性强, 基础性强, 通识性强, 创新性强, 学术性浓, 取得原创性研究成果较难, 对人才素质要求很高。要求博士生在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学习上有很强的连续性, 较长的知识积累周期。

农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农学博士生主要以生物为研究对象, 生物有机体自身的生长发育有一个周期, 一般一个免疫期、饲养期或作物生长期都要好几个月, 特别是一些生物的生长发育还受到季节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科研实验周期长, 一个完整的实验周期需要2年左右时间, 有些农学博士生的试验 (或科研) 甚至需要2到3个实验周期。由于农学的大多数学科完成一个完整的科研循环需要很长的时间, 这样完成一个博士生培养周期也就需要较长的时间。大部分生命学科和一些工学学科与农学学科有着类似的特点和要求。

医学是具有系统理论的学科, 同时也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学, 尤其是临床医学, 不仅要培养博士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思维方式和严格的科学实验能力, 而且要培养其医学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能力。临床医学的本质是实践医学, 是一种职业性很强的专业, 由于个人风格、技能性很强, 要求技能和感觉的熟练、稳固和精细, 需要持续不断的实际操作训练。临床能力是在大量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所以, 需要对博士生进行长期规范的临床培训, 从而保证临床能力训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医学学科培养学生的难度很大, 所需周期长。艺术学中的一些学科与医学有着类似的特点和要求。

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适应了对知识学习有很强连续性要求的基础学科、实践性强的医学和艺术学、实验周期长的农学、生命学科、工学等学科博士生成长特点和规律的要求。所以, 这些学科比较适合贯通式培养博士生。但是, 并不是排斥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适用的学科不能采用分段式博士生培养模式, 而是说明这些学科应以贯通式培养博士生为主。和适用的培养单位理由一样, 具有丰富分段式博士生培养经验的这些学科, 采取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比较适宜。

3. 适用的学生群体。

讨论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适用的学生群体, 关键是要清楚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既是其自身属性的反映,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 (2002-2010) 提出我国的博士研究生一般以攻读学术型学位为主, 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学术型人才, 兼顾其他行业的需要[5]。它为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结合贯通式博士生的实际情况, 可以认为, 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人才。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适用对象。立志从事学术研究, 以取得博士学位为目标的本科毕业生, 适宜选择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 这不仅可以节约时间, 还有利于学术的积累和爆发。

摘要: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是一种重要的博士生培养模式, 具有贯通和简约的特点, 贯通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 简约有利于提高培养效率。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适用于具有丰富分段式博士生培养经验的培养单位, 适用于对知识学习有很强连续性要求的基础学科、实践性强的医学和艺术学、实验周期长的农学、生命学科、工学等学科。

关键词: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特点,适用范围

参考文献

[1]张国栋, 吴松.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02) .

[2]张国栋, 吴松.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发展轨迹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 (04) .

[3]孙炘.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博士生培养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 1999 (24) .

[4]卢晓东, 王小玥.变革双重低效率的博士生学制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02) .

上一篇:开发机制下一篇:免疫合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