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适用人才

2024-05-22

社会适用人才(通用7篇)

社会适用人才 篇1

近年来,独立学院凭借母体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灵活的市场运作取得了快速发展。当前,独立学院的发展也面临着市场和就业的压力,如何突破和化解这一瓶颈,培养出受到社会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日益成为独立学院发展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及存在问题

目前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一般是“社会适用型”[1]。因而,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从目前独立学院的教育发展情况看,存在问题主要有:一是师资建设需加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双师型人才较缺乏。二是在校生职业规划与指导未能形成体系,尤其是在大一至大四期间未能做好合理规划或指导。三是如何加强产学研结合,科学合理使用产学研基地,打破目前只停留在一般实习上的状况。

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措施

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即以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为目标,将课程与市场需求相衔接。抓好素质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三种“能力”的培养:一是创新能力;二是实践能力;三是创业能力。[2]

二是学练并重。学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练是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设计、拓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相关技能竞赛,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是加强产学研结合。拓宽产学研渠道,大力建设产学研基地,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平台。目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加大力度,多渠道、多层面建立了由产学研基地领导或主要业务骨干组成的校外导师团,不定期请导师团成员为学生做报告或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使学生获得前沿的社会知识或相应的实践技能,为实习和就业打下基础。还要争取地方政策的支持,使学院与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企业接收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就业,学院派出科技特派员,支持企业建设或发展。企业也抽调技术骨干到课堂举办讲座[3],与学生互动,最终达到双赢。

四是建立科学的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学生入校后,做到:大一树立学习就业的思想意识,大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找准就业定位,大三具备一定的创业或就业能力,大四为毕业生做好就业指导和教育,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宣讲、求职技巧、材料制作、就业观念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大学四年时间。

五是建立证书+职业资格模式。建立“过级证+毕业证和学位证+职业资格证”的模式,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

六是加强双师型人才培养。(1)对于理论课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或紧密型实训基地、产学研结合基地工作,提高实践教学技能;(2)重点对实验实训课进行理论培训,提高其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3)设置“三岗”,如培训岗、生产实践岗、科研技术服务岗等,以提高双师型人才培养水平。要规划好专任教师在这三类岗位之间的合理循环流动,促进双师型人才的培养。

七是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创建“红色家园”与“网上党校”,推进思政工作进公寓,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4],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课外素质教育,将一些课外教育环节纳入学分管理,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在北理工珠海学院教代会暨工会代表大会上,讨论通过了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把培养具有复合性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作为今后的培养目标。在2012年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和教学改革中,把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作为教改工作的立足点,学院将通过多种方式、多种形式和举措进行制度、教学、实践环境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和创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应国家及所在地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科学客观地规划和调整,形成优势、特色与品牌,是独立学院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摘要:在分析独立学院在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独立学院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的新思路,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学练并重,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建立证书+职业资格模式,加强双师型人才培养,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独立学院,社会适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参考文献

[1]杨玉海.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经济师,2008(7):111.

[2]周西安,吴麟麟.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07(1):167.

[3]蒋文新,张克军.独立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0(7):50.

[4]徐凯伦.培养多样化人才我省高校本科教学改革扫描[N].高教经纬,教育信息报,2005-01-29(3).

社会适用人才 篇2

一、与时俱进, 构造完善的德育工程体系

(一) 特色鲜明的“三、三、三、一”德育工程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已为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德育工作必须从随意性转向计划性, 从盲目性转向科学性, 从零散性转向系统性。因此, 德育工作应构建一套完整的工程体系。我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三、三、三、一”德育工程建设概念, 即“三种教育”、“三种文化”、“三道风景线”、“一篇德育论文”。

“三、三、三、一”德育工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立体工程建设, 它是我校德育工作的精髓。

1.“三种教育”:

人文教育、法制教育、创业教育。“人文教育”是我校特色鲜明的校本德育内容。所谓人文教育, 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它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提高品位。人文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人性教育, 它以探求真理、完善人格为宗旨, 思索与探讨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获得智慧, 提高修养, 进而抢占制高点, 完成对经典文化、不朽文明的传承和再造, 从而培养出具有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 学生思想意识的改变, 以往陈旧的说教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的思想教育,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健康加健全的人才, 重点是学生人格的培养。为此, 我校编写了人文教育的校本教材, 包括公德篇、责任篇、诚信篇等几个章节, 从学生的视角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并且通过升国旗、主题班会、校广播站、宣传栏和各类竞赛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良好的行为方式, 导之以行, 晓之以理, 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

法制教育是我校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新时期法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为了搞好依法治校工作, 我们着重抓三个“到位”。一是强化学习, 抓认识到位。我们分层次组织教职工学习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党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 并要求写出读书笔记, 引导大家深刻认识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 是实现依法治校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组织教职工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法制培训班的学习, 提高法律知识水平。二是健全组织, 抓责任到位。为了使法制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健全了以德育处、教务处为主体, 班主任、政治教师和党团组织为骨干的法制教育工作队伍, 制定了工作职责和工作计划, 在校内形成了层层有人抓、班班有人管的法制教育组织体系。为了使我校法制队伍进一步健全, 我校成立了法律顾问室, 聘请了法律顾问和法制副校长。三是完善制度, 抓管理到位。学校根据教育法第26条有关规定, 制定了《保定市第四职业中学章程》。为了使法制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便于考核, 对工作逐项量化, 实行目标管理, 明确责任, 落实到人, 从而在全校上下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制度管理, 我校还把法制教育纳入个人考核和班级考核中, 实行一票否决制。在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中, 我们坚持上好法制课, 系统传授法律知识, 并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 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各科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 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充分利用校园电视网、广播站、宣传栏等媒体, 运用影视、录像、图片等形式进行法制宣传。举办主题班会、模拟法庭, 进行社会调查, 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又增强了教育效果。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法制教育活动, 我校形成了一种“人人学法、知法, 个个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创业教育是我校又一德育特色。实施“准企业化”培养模式是我校在创业教育上的一大创新。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学校的办学也要迅速与市场接轨。如何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已经成为决定学校发展和命运的关键性问题。实施“准企业化”培养模式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准企业化”管理就是通过借鉴企业管理中的先进理念, 创造和模拟企业情境,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实现与企业技能和管理的零距离。在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经营哲学, 实行企业竞争机制, 加强对管理企业的理念培训, 并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推动这一培养模式的实施。实践证明, 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准企业化”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 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2.“三种文化”:

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我校极为重视隐性教育的开发。“让学校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 (苏霍姆林斯基) , 在美化、净化的基础上, 突出了主体空间的利用和环境建设, 使校内无德育空白, 处处都是育人场所。校园内随处可见温馨动人的文明标语;教学楼上悬挂有我校创业明星的画像;壁报、宣传栏内有反映党的教育方针、学生校园生活、卫生保健、体育竞技、国内外见闻等内容及自办的各类小报刊, 起到了美化心灵、启迪智慧、规范行为、提升境界的作用, 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教育部职教司黄尧司长到我校视察时, 对我校的校园文化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 并建议推广到其他职业学校。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是校园文化的精神体现。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 我们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 如校运会、篮球赛、跳绳比赛、技能大比武、“爱我中华、绿我河山”征文比赛及公民道德实践月活动, 使校园内随处都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要想使学生爱校如家, 必须给他们学习的教室、生活的宿舍营造一种“家”的氛围。因此我们大力建设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 在宿舍和教室内进行大胆构思, 巧妙布置, 讲韵味, 求气氛。这样既提高了同学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又提高了同学们主人翁的意识, 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三道风景线”:

干净的校园、整洁的宿舍内务、文明的校园用语。学校无小事, 处处是教育。我们的目标是:整洁就是纪律, 规范就是品格, 挖掘潜在的教育功能, 以严整的校园秩序教育人, 以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人, 以高雅的校园文化塑造人。为了使学生从点滴做起, 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校进行了三道风景线建设。要求学生每天做两次值日, 校园内的杂物随时清捡, 学生宿舍内务整理有专人随时检查, 每周都进行“精神文明示范宿舍”的评比, 对获奖宿舍颁发流动红旗及奖品。如今我校的宿舍管理已成为全市教育系统的学习样板, 每年都要接待数十所市内外兄弟学校来校参观学习, 教育部周济部长对我校的宿舍管理水平大加赞赏。走进四职的校园, 到处都可听到“老师好”、“您先请”、“谢谢您”等文明用语, 文明之花已经开遍四职的每一个角落。

4.“一篇德育论文”:

班主任每学年都要撰写一篇德育论文。我校非常注重班主任的理论学习, 给每位班主任都订了一份《班主任》杂志, 德育处订阅了《德育报》, 校阅览室购进了大量班主任理论方面的书籍、杂志供班主任借阅学习, 并要求每位班主任每学年都要撰写一篇德育论文。同时学校还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交流会, 给班主任开办各种讲座。为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学校制定了《班主任量化管理细则》。

(二) 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学校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各个层次的家长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长的参与使教师能够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及在校外的表现, 以减少教育工作的盲目性, 做到有的放矢。同时, 学校还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年新生入学, 我校就与每位学生家长建立联系, 将“学校———家长”连心卡发放到每位学生手中, 学校与家长通过“连心卡”不定期取得联系, 教师可随时掌握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 提高了教育实效, 从而将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消灭在萌芽中。

在实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同时, 我校还积极实施共建活动, 分别与66069部队、保定市青年路派出所建立共建关系, 并在校外建立了多个德育基地。

二、笃实求新, 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德育要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身上, 需要开展多层次, 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德育活动。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活动”。

1.道德教育活动。为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文明修养, 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和环保意识, 德育处开展了以“学《纲要》、见行动”为主题的系列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校德育活动的一个重点。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有针对性, 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个别差异, 以学生为主体。

当前, 很多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德育课题。我校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有效教育方法和手段, 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我校建立了“心语室”, 由两位专业心理教师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3.军训活动。实施军训是我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养成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每年我校都组织新生到部队进行全封闭培训。

4.文体活动。我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如田径运动会、篮球赛、拔河比赛、新年联欢会、“青春风采”系列大赛、板报大赛等。

以“三种教育”为主线, 以上述“四种活动”为载体, 我校制定了《德育活动制式管理方案》, 将德育活动细化到每个月、每一周, 让每位教师、每位学生都了解每月的教育主题及活动内容, 从而使学校德育活动更加规范化、系列化、科学化, 减少了盲目性。

三、我校在德育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经验

1.坚持德育工作的层次性。我校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高中学生成长规律, 以年级为教育实体, 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学习能力方面形成一定目标递进层次, 力戒“一刀切”和形式主义。

高一目标: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为人生的道德、理想、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重点:热爱专业的教育、文明规范教育。

高二目标: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保持良好的学习风尚, 立志成才, 为发展本专业而学好本领。

教育重点:艰苦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青春期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

高三目标:懂得职业理想与成才的关系, 初步确立高尚的职业理想, 树立为祖国建设而奋斗的社会理想。

教育重点:献身事业、立志成才的良好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和争做优秀毕业生教育。

2.坚持让学生成为德育工作的主体。提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在德育教育过程中, 我们尊重学生的自我需要、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主发展。对学生干部采取“多培养、多鼓励、搭舞台、压担子”的方法, 每学期学生会、团委、班级、团支部的工作计划, 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干部制定实施。班级、学校的常规管理都由学生干部检查评比, 校广播站、艺术团都由学生会、团委干部负责。在学习中, 各班成立学习研究小组。

3.坚持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德育的实效性即有效性, 它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我校力求经过三年的高中教育, 达到学生“人人成才”的目标, 即:使学生树立“一个理想” (社会主义理想) 、确立“两种意识” (成才意识、创新意识) 、培养“三种学力” (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 、提高“四种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 、实现五个学会 (学会知识、学会技能、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新) , 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技能得到培养和发挥, 成为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的职业高中毕业生, 为他们成为21世纪的合格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建筑学专业适用型人才培养初探 篇3

1998年以后,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加快, 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转变, 并成为世界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因此, 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针对严峻的现实, 高等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如何面对挑战, 如何创新都将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目前的建筑教育已从培养传统的建筑设计人才走向了培养合格的职业建筑师。同时, 兼顾建筑师人才广泛的社会需求, 使他们既能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又能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 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从培养复合型建筑人才出发, 考虑建筑学本身的复杂性,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是我们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 学制最长。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 贯穿二~五年级八个学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间之长, 内容之广, 非其他任何专业所能相比。在这五年之中, 建筑学专业教学内容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工程意识、审美意识、时代意识、环境意识、专业意识、实践环节等, 使学生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所需求的适用型专业人才。

一、建筑学专业现状问题

1. 专业规模扩大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招直接导致建筑学专业学生规模的增大, 导致传统建筑学教学模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怎么能快速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人才就成为建筑学人才培养亟需讨论的一个问题, 因此, 我们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

2. 人才培养方案方面

当今, 建筑学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并不仅局限于设计工作, 还有咨询岗位、建筑设计服务、房地产业技术岗位等。而我们的学校专业教育对设计能力的培养非常全面, 但缺少其他方面的适应知识,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这方面的课程不足。

3. 与建筑职业衔接问题

建筑学专业学生刚进入工作岗位时, 不能适应现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问题, 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做事态度、团结精神、前期能力、分析能力等, 这些问题说明学校专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如重视引导从平面到立体认识事物, 忽视引导学生全面地、正反视角看待事物;重视个性、个人能力的培养, 忽视全面能力 (合作、协作、组织能力) 的培养;重视形象设计能力的培养, 忽视分析研究能力、书面表述能力的培养等。

我国建筑老八校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都有自己的特色, 专业实力一流, 历史悠久, 师资力量雄厚, 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建筑学高层次人才。但绝大多数开设建筑学专业的学校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学校综合实力较弱, 设备、师资等实力不足, 这类建筑学专业应该致力于研究适应这类层次建筑学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 我国建筑学教育起步较晚, 存在的问题也较多, 成功办学的案例较少, 绝大学校并不具备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雄厚的实力和师资。那么, 这类年轻的建筑学专业应该如何发展?国外建筑学专业办学成功的案例很多, 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不到20年的时间就成为了世界知名的一流院校。她的开放式的教学, Vertical Studio教学模式十分有效, 我们可以借鉴学习。针对传统教学进行一些改革, 结合国外教学方法, 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教育模式, 培养社会需求的适用型人才。

在现今形势下, “学以致用”是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最实际的要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的观念在教育领域已获的普通认同。建筑学专业由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 综合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双重特点。面对社会发展和建筑职业提出的问题和要求, 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我国的建筑学传统教育十分注重设计能力的培养, 但忽视其他方面的能力

在人才培养计划中, 也应注重学生的人文意识和文化底蕴的培养。建筑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 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族、人文等方面内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十分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培养层次分明, 选修课的范围非常广泛, 课程设计要求严格, 具有良好的人文氛围。她的办学成功经验, 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2) 学校专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形象设计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建筑学学生对立面、图面表现、整体造型等方面的能力较强, 但对于功能、环境分析、平面及建筑与财力关系等方面能力较弱。此外, 专业教育中对分析研究能力培养不足, 反映在对书面表达训练的不足上。许多学校课程设计只交图面作业, 没有文字作业, 教师在评述时也只注重图面效果、图面成果, 这也是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欠缺所导致的结果。

(3) 高低年级结合,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前期工作能力

年轻的建筑学院校可以借鉴南加州建筑学院的教学模式, 让高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的学生组成设计小组。在课程设计中, 老师只给定题目, 由高年级同学带领学生进行调查、市场分析研究来提出设计任务书。任务书在经过讲述、讨论、修订后再进行课程设计,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前期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计算机制图能力的培养

我国传统建筑学教育注重手绘基本能力的培养, 对计算机绘图有一定的抵抗情绪。手工制图能力培养了学生扎实的基础能力, 对后期的设计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这一点我们不能忽视。但后期学习中, 大部分院校对计算机制图没有系统的培养计划, 导致学生电脑制图能力欠缺, 在实习和工作中十分不便。

二、结语

为社会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是高校的目标。从建筑职业的社会需求出发, 培养适应型建筑学专业人才才是当今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根本。我们存在很多的问题, 但同时这些问题也明确了我们努力发展的方向。建筑学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不断的实践、改正和完善, 要根据不同时代的要求, 培养适应社会的适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曹亮功.从建筑职业看建筑教育[J].建筑学报, 2005.

[2]刘显成.建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J].安徽建筑, 2007.

[3]薛芸.建筑学专业实践型教学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福建建筑, 2012.

[4]张衡宇.澳洲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对我们的启迪[J].重庆建筑, 2007.

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标准 篇4

法务会计是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会计学与法学相结合的新会计领域, 是接受委托或授权的特定主体, 以综合运用会计学、审计学、法学理论知识作为行为依据, 以法律法规和相关财经制度作为行为标准, 通过对经济业务运行过程中涉及的会计纠纷、法律诉讼的会计证据实施收集、专业判断并对会计事件进行专业鉴定, 进而根据收集的证据、专业判断和专业鉴定的结果发表专家性意见及提供诉讼证据支持等相关服务的一种中介活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法务会计这个专有名词才从美国传至我国, 进入了我国会计学者的研究视野。虽然我国对法务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我国法务会计研究学者尽职尽责, 凭借自己的努力对法务会计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很深层次的认识。总的来说, 我国对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掌握, 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首先, 我国的学术界对于法务会计的学科归属问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既可以把它定义在法律界, 也可以把它定义在会计界, 所以它的学科归属还不能确定;其次, 法务会计专业尚未被官方正式认可, 没有标准的教学模式, 开设此专业的院校较少, 因此导致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发展缓慢;再次, 法务会计课程设置还未形成完善、科学的知识体系, 由于法务会计的学科归属尚未确定, 致使教学方法、课程、思路、理念的不一致、不统一, 无法进行系统的教学, 不能确定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最后, 我国缺少合格的法务会计专业教师;合格的教师是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合格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到目前为止, 各个院校培养法务会计人才的教师或者是会计专业的教师或者是法学专业的教师, 而同时精通法学、会计学、证据学的复合型教师基本没有。

以上, 是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尽快解决, 并在解决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进步。

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适用性标准提出的必要性

标准, 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 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适用性, 是指一个能够有效完成既定目标、适用于预期环境、并可以进行采办和运行的系统。基于上述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要求我们必须提出一套统一的、完整的, 而且可行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标准。

从人才供给角度看, 随着法务会计日益被相关院校所重视, 在相关专业里开设此专业方向, 社会上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培训机构也开设了法务会计专业培训, 这就导致了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层次参差不齐, 这样的现状导致了法务会计专业人才的文化水平、受教育水平以及培养模式的不统一, 造成了法务会计人才混乱的局面。此外, 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方法不规范、课程不明确、学习内容杂乱等问题的存在也是提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适用性标准的的原因之一, 体现了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适用性标准提出的必要性。

从人才需求角度看, 我国经济发展急需法务会计人才, 比如说破产清算、保险理赔、海损事故损失分割、税收理算、侵占公司财产等问题都对法务会计人才有着很高的要求。而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更应该建立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适用性标准制度, 提高我国法务会计人员处理事务的能力, 为更好的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提供完备的方案, 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

三、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适用性标准的要求

(一) 原则要求

1、可靠性原则。可靠性是指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标准的提出需要有科学的原理、技术方法及相关的专业资料为依据, 这些依据一定要是真实可靠的, 不能具有不确定性及可能性, 必须是确定性的依据。就像我们在做数学证明题时, 要证明一个结论是否正确, 必须依据已经被证明了的正确的定理来推理,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结果具有可靠性。那么,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判断适用性标准可靠性:一是适用性标准所依据的原理、技术方法的来源是否可靠;二是所依据的相关的专业资料是否可靠。建立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统一适用性标准, 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这些依据必须是已经经过鉴定的、被专家及社会认同的科学知识、技术, 有了可靠的科学原理作为基础, 有了可靠的技术方法作为支撑,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法务会计然才培养适用性标准的可靠性。

2、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标准的制定必须符合所有法律法规的规定, 不能违背宪法和法律。

合法性原则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适用性标准的建立要符合法律的规定。要建立一种标准, 建立的原因以及目的必须是合法的, 是为了解决某项问题而建立的, 是被社会大众所认可的、可以被社会所接受的一项制度。所以标准的建立首先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二是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适用性标准的内容要合法;目前, 我国还没有关于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适用性标准的具体内容的规定,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会计行业的不断发展, 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适用性标准的概念将会很快提上日程,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其具体内容的确定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如有违背, 则不能使用, 应该立即更改。

因此, 建立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适用性标准也需具备合法性原则, 这也是为标准的建立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3、适用性原则。适用性原则是指能够通用的、能够有效完成既定目标并可以以其为一切活动的基础的要求。就像法律一样, 法律是评判一切行为是否违法的基础及标准, 人是否触犯了法律、触犯法律要受到什么样的刑罚以及要受到什么程度的刑罚, 都是由法律统一规定的, 法律是判别一切刑罚的标准, 不会产生任何争议。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适用性标准就是要建立一套像法律一样的, 可以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提供统一的方法、要求以及做法:即怎样培养法务会计人才、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怎样的, 及培养什么样的法务会计人才才符合社会的需要等等, 所有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都可以以其为依据的标准, 使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如果需要培养有针对性的法务会计人才, 则可以在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标准之上再进行相关的补充, 使其具有特殊性, 这会使人才培养的过程变得简单、规范而有条理性。

(二) 用人要求

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系统掌握法学以及会计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 灵活运用审计的技术方法, 熟悉证据规则以及法定程序, 还要熟悉国内外会计、财务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国际惯例, 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 富有创新精神, 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与分析、解决法务会计问题能力, 具备会计、税务、审计、鉴证等法务会计职业技能, 适应司法机关、中介组织、企事业单位等需求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这样的法务会计人才必将成为社会上各个企业相互竞争的重点之一而且各个企业要求法务会计人才所掌握的技能也各不相同。因此,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来建立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适用性标准的基本用人要求:一是所有法务会计人员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二是法务会计人才在不同的服务领域中所需具备的具体素质。

1、所有法务会计人员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首先, 要熟练掌握并精通会计及审计的基础知识;法务会计就是用会计的专业知识来解释法律问题, 所以对于法务会计人员来说, 必须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 能够掌握会计凭证及财务报表的来龙去脉;第二, 要善于运用审计方法及调查技术, 这样才能发现企业经济事项中的可疑点, 找出企业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第三, 要熟悉相关法律;全面的法律知识可以使法务会计人员将资料与要解决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可以促使问题得到最好的解决;第四, 要掌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具有一定的沟通技巧;法务会计人员要能够从谈话过程中得到与案件相关的信息, 发现疑点, 逐步解决问题;最后, 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法务会计人员要遵循保密、自律原则, 保持独立的、敬业的精神, 并保证其工作结果的客观行、公正性以及独立公允性。

2、法务会计人才在不同的服务领域中所需具备的具体素质。法务会计人员主要服务于三大领域:企事业单位, 司法机关、社会中介机构以及科研院所, 在不同的领域对法务会计人才的要求也就不同。

对企事业单位来说, 法务会计人员主要为其提供管理服务, 主要职能是使单位的经济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使单位的利益最大化, 同时可以运用法律进行外部交涉来维护单位的正当的权益。法务会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管理能力、控制能力以及预测能力。具体而言, 管理能力即要求法务会计人员在日常的活动中运用法律的方法管理会计问题, 使其能够正常进行各项工作;控制能力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了非正常的会计问题, 法务会计人员要利用其专业的知识与手段进行调查, 形成专家意见, 可以对上级权利机关的处理意见产生影响, 以减轻事态的严重程度, 维护单位的利益;预测能力, 即运用法务会计知识对可能发生的对公司产生不利的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洞察力, 从根本上避免非正常经济行为的发生, 以避免公司不必要的损失。

对司法机关、社会中介机构来说, 会计调查和诉讼支持是法务会计人员工作的主要内容, 这就要求法务会计人员具备更高水平的能力:其一, 调查取证能力, 即法务会计人员在调查中, 可以灵活的运用审计知识和调查技巧, 以合法的程序和规则获取有效的证据证明调查目的是否属实;其二, 表达能力, 是指法务会计人员作为案件事实的陈述者, 要对案件进行清晰的、明了的表达, 使之得到法院的认同;其三, 分析判断能力, 即法务会计人员对会计事项、经济行为等进行剖析、观察、研究和分辨的能力, 要求法务会计人员可以从容易疏忽的小事中找到违法乱纪的证据, 在纷繁错乱的证据中看到问题的实质等;其四, 沟通能力, 要求法务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可以自然的、有效的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 并在谈话中获得自己需要的证据, 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为案件的处理提供有用的证据;其五, 舞弊洞察能力, 要求法务会计人员可以对舞弊的预警信号有敏锐的洞察力, 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揭示舞弊行为。法务会计人员必须掌握舞弊的特征, 并且灵活运用所掌握的会计、审计和计算机技术, 对舞弊的蛛丝马迹进行追踪。

对科研院所来说, 法务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从事理论研究, 并且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提供专家咨询和开展后续培训等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法务会计人员就需要用所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难题, 则其必须具备研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就要求法务会计人员能够整理国内外对法务会计专业的研究成果, 通过比较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借鉴外国文献并找出中外在法务会计理论及实践方面的差别, 取长补短;创新能力则要求法务会计人员能够用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 不要总用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解决方法来面对问题, 要从与他人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寻找会计与法律的最佳契合点, 以促进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适用性标准的建立。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 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对法务会计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会不断提高, 所以, 我们需要逐步建立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标准, 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制度支持。

摘要:我国对法务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 在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方法、培养方案、培养层次等方面均没有统一的适用性标准, 不能按照一定的原则来评判对法务会计人员进行培养后是否适用于社会的需要, 文章即针对上述情况, 指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适用性标准提出的必要性及具体要求, 以期对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标准的建立有所助益。

关键词: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适用性标准

参考文献

[1]田园.关于我国培养法务会计人才的思考[J].商业会计, 2009 (3) [1]田园.关于我国培养法务会计人才的思考[J].商业会计, 2009 (3)

[2]王通、陈磊.法务会计鉴定意见的可采性规则研究[J].会计之友, 2012 (3) [2]王通、陈磊.法务会计鉴定意见的可采性规则研究[J].会计之友, 2012 (3)

社会适用人才 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适用性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培养技术专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这种新型的办学模式,主要针对中职学校实际工作技能进行培养,目的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自身优势,提升就业效率。大部分中职办学主体围绕育人的目的进行实践,但是在实践中还是遇到了诸多困难,影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序运行。因此,为了保障职业教学校企合作的有序运行,对校企合作的各项运行机制需要进行改革。

1 校企合作概述

1.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界定

人才培养是国家针对经济发展模式制定的相关教育技术,通过现代的教育手段,将学生培养成为思想成熟、专业知识扎实的应用型人才,在稳定的教学体系下,通过固定的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

校企合作是企业和学校合作培养学生的简称,主要是通过企业的介入将教学方式和学生管理方式进行革新,利用企业和学校的资源联合将学生专业技能进行调整,使得教学和工作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提升专业技能,将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处理,促进学生在工作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掌握工作技巧,保证整体教学的完整性,增加适用型人才数量,达到中职教学的目的。

1.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在职业教育中实施校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中职学校积极展开相关模式探索,将培养实践专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并将学校教育方针进行改进,积极寻找合作企业,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但是校企合作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主要问题包括:对于企业合作伙伴的寻找来讲缺乏针对性,本身企业合作伙伴就难以寻找,对于学校来讲专业性方面是忽视的,造成校方寻找合作企业存在困难,校企合作存在难题;校方与企业的合作难以达到共通,相互之间合作缺乏深入交流,企业对于合作的学校没有帮助,学校人才资源在企业得不到应用,造成相互之间的分歧,影响相合作关系;最后,在合作中,相互之间利益关系联系不密切,企业通常和学校进行的是短暂合作,长期进行合作的情况较少,这样校企合作就失去原有意义,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讲是不利的。因此,针对现阶段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后期的发展中需要进行改进,提升校企合作效率,保证校企合作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2 结合案例分析现阶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果的研究

2.1 案例

某职业学校是县内一所公办专业技术学校,主要开设财务相关课程和经济管理类课程,包括会计、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金融事务、工艺美术等11个专业,而会计是该校特色专业,从2008年至今,和一些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每年有大量的实习生进入到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对于学生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具体模式分析

2.2.1 教学内容改革

该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中的教材为通用中职教材,但是不适用于企业日常财务会计工作,因此在保持原始教材基础上将教材进行创新,进一步增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将学生学习技能进行提升,符合行业要求。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企业专业人员经常出现在教学课堂中,例如合作中财务经理经常将企业最新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相关财务专业人员也经常到课堂上进行课程讲解,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使用到教学中。同时,教师和合作企业财务人员共同商讨教程安排,将课程进行合理划分,保证课程实践性和专业性的融合,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优化。

2.2.2 教学方式改革

在进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企业提供了专门的实训场所和基地,对于学校来讲节省了实践教学资金投入。在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中,该校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专业的理论知识由学校教师教授,保证理论知识的专业性。而日常实践课程需要和企业结合,有企业专业人员讲授。当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按照要求进行实训课程,分批分班级进入到企业进行实训,这样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减少企业工作量,为企业财务工作减轻负担。

2.2.3 教学改革评价

该中职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成立专门校企合作委员会,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各项问题和摩擦进行沟通,实现了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岗位实训为辅助要素、学习任务为载体的现场教学与企业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按照财务日常工作流程进行现场教学,将实训延伸到企业工作中,带领学生真正了解自己今后的工作内容,并在考试中将理论知识的考察和实训结合进行学生成绩判定,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进行校企结合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自身能力,提升教学成果,同时为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人才储备。

3 结合案例,分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参与度存在问题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制定相关人才培养计划,但是实际工作中企业参与度与教学实训安排之间存在冲突,主要是因为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财务专业人员时间安排和日常工作的协调容易出现问题,使得企业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整体课程的安排,造成课程设计和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企业不能完全融入到教学实训中去,实训与专业课程冲突。在上述案例中职专业学校的实训中,企业财务工作具有明确的周期性,而教学计划需要和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周期相配合就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将教学顺序打乱重新分配,造成整体教学计划制定中工作量的增加。

3.2 企业投入成本较大

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中需要投入大量经费,建设相关的训练场地,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企业从自身经济条件考虑往往会放弃对于整体中职学生的投入,转而投资学校中的优秀学生,忽视对于技术人员的培养,使得联合办学出现偏差,导致企业对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够重视,影响学生实际能力培养。在上述案例中职学校中,企业因为建立实训基地前期投入过于巨大,转而将合作模式变为重点学生的培养,造成实训质量受到影响,学生在毕业后不能适应工作,影响今后发展。

3.3 缺乏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校方和企业之间共同的责任,但是从上述实训案例来分析,实训基地的主要投资还是依靠企业,或者是学校自筹资金的方式。但是企业从自身经济效益考虑,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这部分风险在政策方面不能得到相应赔偿,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因此,该专职学校实训基地达不到教学要求,不能按照实际需要展开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实训基地不仅需要场地设施,还需要专门技术培训人员。而企业员工日常工作本身繁琐,在工作之余担任培训人员职位就增加了工作量,影响员工权益。如果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实训,会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由此可见,实训基地的开发和建立需要进行科学的布局,显然现阶段进行校企合作过程中对这一方面关注度较少,影响相互之间合作积极性。

4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1 建立长效机制

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需要相应法律规范进行引导,政府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对校企合作进行支持,并在宏观政策上进行引导和调控,建立专门政策和制度,对矛盾问题进行引导。同时,建立专门财政基金,为校企合作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减轻企业和校方的负担。从企业角度来讲,明确培养学生的方式,通过“订单”的方式,促进学校和企业人才计划的深层次结合,进一步参与到教学全过程,进行课程的制定和考核方式的确定,建立整套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真正将企业专业设置和企业需求相结合,技术实训与理论知识对接,培养真正适合本企业的专业型人才。

4.2 重视课程体系建设

引入行业标准作为教学的目标,并将行业标准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去,根据行业的需要设置专业、改革课程。课程的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行业规范的变动进行课程调整,从人才培养角度,按照行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在进行学生课程安排时,需要以工作过程作为基本参照,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完善工作思维,让学生可以尽早进入工作状态。这样学习过程和岗位教学是统一的,更加适用于现阶段的就业要求,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结合,加深学习印象。

4.3 建立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取得好的效果除了课程安排之外需要建立一定的实训基地,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将同行业实训基地进行联合,同行业相关企业可以通过企业联合的方式建立实训基地,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同时,通过不同企业学校联合的方式建立实训基地,可以实现人才资源和行业资源的共享,保证实训效果的同时增加企业收益。

5 结语

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的学习拓宽了空间,增加了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为学生学习和实训提供了平台,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虽然现阶段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缺陷,但是通过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将该教学方式进行推广,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谢玲.中职学校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03).

[2]何熠.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05).

[3]徐理文.基于中职学校就业市场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01).

[4]栾坤.浅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职制药专业教学中的影响[J].决策与信息,2015(11).

社会适用人才 篇6

一优化体育教学的和谐环境

优化体育教育的环境应从调整教师、学生定位,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入手。体育教师应以积极心态, 重新认识和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要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出发, 把师生关系定位在融合上。在观念上, 要实现管理与服务的融合;在角色上, 要实现传授与引导的融合;在情感交流上, 要实现为父与为友的融合;在教学上, 要实现为师与为生的融合。

“教学相长”是教学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体育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 只要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但这并非是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反而更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要懂得在关键处点拨, 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及时扫清障碍, 为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去想、去练、去主动探索, 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要适当参与, 了解讨论的具体情况, 之后, 再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二构建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关键是自主学习, 而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与氛围。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 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这样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关注每一位学生,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让学生参与制订活动方式、方法, 最后要用心设计、改变教学组织形式。体育教师要有扎实的教育学、体育学、心理学基础, 要熟悉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的原则, 熟悉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体育教师应根据每单元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 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活动情境, 彻底将常规教学“一刀切”、“一把尺子”的统一练习、统一要求转换为适合学生发展的分层教学设计, 使不同生活经验、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学习的机会。

三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 正在改变着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不仅扩展了教学的范畴, 同时也对原有传授知识的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多年来, 体育专业课程的教师都在努力探索教学规律和方法、手段, 并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 但仍未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部分教学内容虽然也利用了声像技术, 如录像、幻灯、挂图等手段, 但这只能限制在一个平面、静止或单向的演示中, 对于大量的动态内容, 整体或局部现象, 则无法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加大了学生掌握知识和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磨合时间。因此, 我们应站在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 从教育发展的全局, 认识到在现代化社会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发展性和紧迫性。

当前, 打破传统的时空观, 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使世界由此进入一个人机交互的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 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实现任何信息的联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必将引发教育技术上一场新的革命, 使教学信息数字化教学媒体交互化、教学过程智能化、教学操作简便化、教学对象大众化、教学传播网络化、教学场所全球化等成为可能。

四体育比赛的欣赏提升

1. 体育比赛过程的欣赏

这是一种良好的情感体验, 通过体育比赛过程的欣赏可以和运动员共同感受胜利的喜悦, 可以在欣赏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释放情感, 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 同时, 由于体育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获得失败的打击刺激着人们对比赛胜负悬念的关注, 比赛过程是双方比技艺、比体力、比智力的抗衡, 紧张而激烈, 妙趣横生, 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的心理随着比分的起伏而变化,

2. 比赛结果欣赏

无论成功感还是失落感, 欣赏比赛的结果能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振奋作用, 如现代国际比赛规定颁奖时要升国旗、奏国歌, 当国歌奏响国旗升起时, 欣赏者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因此, 一场比赛的结果总是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当然取得胜利会使一个国家举国欢腾, 欢呼雀跃;同样, 失利了, 也会给一个国家带来很大的震撼当运动员以其娴熟优美的姿态冲击运动顶峰时, 观众会从心底发出一种宽慰的欢呼, 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升华。

3. 体育比赛精神欣赏

体育比赛精神包含拼搏精神、自我超越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等, 体育比赛的魅力在于不停的追求与超越, 它追求人类的健美、完善、聪慧、愉悦, 追求人类社会的友谊、和平、公正和进步, 它挑战人类的生理极限, 通过更快、更高、更强而不断实现人的自我超越。体育比赛的魅力还在于运动场上的团结协作和配合默契, 一个眼神、一种手势、一句简单的语言提示, 均可以使运动员之间的配合做到天衣无缝, 犹如行云流水, 从而达到最佳的境界。总之, 欣赏体育比赛应注意从多层次、多角度去感受、去体验体育的魅力。

摘要:全面认识体育课堂教学, 从而遵循教学规律,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中探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 更是建立在新课程改革基础上的健康教学理念, 本文将从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来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王林、崔浩澜.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7)

社会适用人才 篇7

一、目前农村卫生队伍状况

以连云港市东海县为例, 该县共有21个乡镇, 全县具有执业资质注册在村卫生室的人员1672人, 其中因各种原因不在岗人数为194人 (其中24人借用到乡卫生院) , 目前在岗正常执业人数1478人。

在全县1672名注册医生中, 中专以上学历1221人;451人没有经过正规系统学习, 占注册医生总数的27%。

在全县1478名在岗正常执业医生中, 男性年满60周岁 (1951年12月31日前出生) 以上193人;女性年满55周岁 (1956年12月31日前出生) 以上84人, 合计达退休年龄的为277人, 占在岗正常执业人员的19%。50岁以上的占50%, 40岁以下的不到20%, 人员年龄老化。

二、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情况

目前连云港市有卫生类高职校一所, 培养护理和药学类专科人才和护理、中药类中等专业人才, 没有临床专业。而其他城市的高校和高职校培养的临床专业卫生类专业人才, 农村要不来或留不住。东海县乡村医生面临断层。加快培养能进来又留得住的农村卫生人才已迫在眉睫。充分发挥县级卫生培训机构的培训职能, 为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的有利条件。

三、县级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概况

以东海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以下简称东海卫校) 为例, 该校自1958年成立以来, 至今已有长达54年的办学历史, 教学设施完善, 具备现代化教学手段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不断拓宽办学思路, 除中专学历教育外, 还与扬州大学医学院、江苏省职工医科大学、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联办护理和临床专科、专升本、高起本等学历证书教育, 并承担全县卫技人员的培训工作。曾被江苏省教委命名为“江苏省示范性成人中专校”, 被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

东海卫校新校区建成后, 教学设施完善, 有固定的教学场地, 有适应教学需要的实验室, 如护理示教室、解剖标本成列室、生理药理实验室、微寄病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解剖室等, 保证学生进行必要的实验。现有专任教师26人, 其中高级职称3人, 中级职称10人;兼职教师20人, 都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

在成人教育情况方面, 东海卫校通过省教育厅审查备案, 先后成为扬州大学医学院、江苏职工医科大学 (现为江苏建康职业学院)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站点, 招收临床医学和护理两个专业学员。已毕业的学员遍布东海县各医疗卫生单位, 并都是中层以上骨干力量, 有三分之二的学员都晋为高级职称。

在中专学历教育方面, 东海卫校开办了省统招、内招, 市统招、内招, 县内招生等多种形式的卫生保健医士、助产和护理中专学历班, 毕业生遍布江苏省各地医院, 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例如在东海县, 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医院的院长是该校毕业生。可见, 县级卫生职校对于当地的卫生事业发挥了极为主要的作用。

在转岗培训情况方面, 2006年至2009年, 东海卫校在东海县卫生局的指导下, 有计划地对全县乡村医生进行转岗培训, 培训学员参加省统考, 统考合格者发给由省卫生厅颁发的结业证书。2006年共有74人参加培训, 合格人数是70人, 合格率是95%;2007年共有790人参加培训, 合格人数是673人, 合格率是85.2%;2008年共有668人参加培训, 合格人数是635人, 合格率是95.1%;2009年共有151人参加培训, 合格人数是143人, 合格率是94.7%。合格率在连云港四县一市中连续四年排名第一, 有效地提高了全县乡村医生的专业水平。

在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方面, 2011年江苏省全省通过率平均不到50%, 而经过东海卫校辅导的学员510人, 参加考试通过334人, 通过率达65.5%, 在连云港市位居第二。

在继续教育培训情况方面, 东海卫校于2005年4月被东海县人事局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领导小组认定为继续教育培训点。从2005年开始, 学校每年都根据东海县卫生局和东海县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文的文件精神, 认真组织全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和认证工作。每年培训和认证人数分别是2005年1500人、2006年1510人、2007年1530人、2008年1560余人、2009年1600余人、2010年约1000人、2011年720人 (从2010年开始县医院独立培训) , 每年培训通过率都达100%。

上一篇:财务报告财务会计下一篇:语篇教学与英语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