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价值报告(精选12篇)
企业价值报告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企业面临的内外经营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转变、企业竞争范围的变化以及竞争内容的变化。注重对企业产品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管理及报告, 而对价值链上各个环节上发生的成本报告甚少是传统意义上成本报告的典型特征。传统意义上的成本报告仅仅披露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信息, 而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报告能够改进整个工作流, 借助价值管理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管理者虽然认识到成本的重要意义, 但是在实务当中, 目前的成本管理存在如忽视战略性成本分析、成本观念落后以及无视各项活动之间联系等诸多不足。笔者试图探讨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会计报告模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适应了成本发展的趋势, 改变了成本报告的观念, 便于企业更好地进行成本管理, 因而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价值链对企业成本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
价值链的概念是由美国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 他主张动用价值链来进行战略管理。这一理念使成本管理的内容进一步拓展, 进而对成本报告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具体来说, 价值链上的成本报告既包括生产环节上的成本报告, 也包括材料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等阶段的成本报告。但是, 目前企业成本报告仅仅为管理者提供生产环节上的信息, 忽视了其他环节上成本信息报告。总的来说,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报告具有一定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全局性、长期性、全面性以及全程性等。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报告服务于企业全局性的发展战略, 不仅分析如何做到成本最小化, 同时又克服一味追求成本最低化而造成的短视行为;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分析强调维持企业竞争力, 克服了有些成本降低会降低企业竞争力的行为, 鼓励了某些增加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行为;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分析, 将成本报告的范围延伸到产品的研发、产品的设计及售后服务等全过程, 因此具有很广的覆盖性;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报告内容既包括企业内部, 也包含产品供应者及消费者。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成本报告突出了“节流”, 而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突出了“开源”的重要性。
二、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会计报告模式特点
1.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报告的质量特征
满足企业管理者对整个企业成本状况的了解与控制管理是基于价值链企业成本报告的主要目标, 进而使管理者的成本管理观念超出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环节, 为管理者及时提供关于企业的科学全面的成本信息。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报告最关键的质量特征是信息的实用性, 也就是说, 信息对高层管理者决策是有用的, 能够为企业战略性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基于价值链成本报告的信息除了有用性, 还有相关性、可靠性以及可比性等特征。相关性是指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报告所提供的成本信息需要和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有一定的联系, 能够增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及预测能力,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信息的相关性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所要报告的信息还要有及时性、反馈性及控制性。反馈性、控制性与及时性一同从属于相关性, 三者之间关系是并列的;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报告信息的可靠性是指成本报告所提供的信息需要有足够的理由让决策者信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就要求所提供的成本信息真实地反映企业状况,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偏差或者错误。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信息具有完整性、可核性及准确性。完整性是指成本信息不能够遗漏, 要充分全面, 能够有效地满足决策者的实际需要。可核性是指信息能够重复验证。准确性是指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要与企业实际的情况相吻合。最后,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报告信息要具有可比性, 根据可比性, 可以对同一个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成本信息进行比对, 这样做可以发现差异, 进而做出决策判断。
2.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报告形式与时间
通常情况下, 报告一般采用图表、报表、数据分析以及文字说明等形式, 但在基于价值链成本报告中主要采用报表形式, 辅以附表并进行数据分析。报告的时间是指对企业成本信息所使用的管理者报告的次数, 在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报告中, 为了更好地满足高层管理者对信息及时性的需要, 通常把报告的时间设定为每月末进行, 这样高层管理者可以在所提供的信息基础上, 对企业成本状况做一个全面准确性地了解。
3. 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与价值链总成本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内部成本一般来说由研发成本、采购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售后成本等部分组成。研发成本是指企业在研发产品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 主要包括研发费用与产品成本, 其中研发费用包括开发费用、测试费用和人工费用等;采购成本是指采购产品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消耗, 主要包括材料成本、采购管理成本及存储成本;生产成本是指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 包括各项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等;销售成本是指在销售产品或者服务过程中所造成的利益损失, 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支出及其他业务支出两部分;售后服务成本是指企业在产品销售后为消费者提供的一定服务而发生的费用, 主要包括产品安装、调试费、顾客的培训费、介绍费以及产品售后一定时期的维修费与损失费等。基于价值链的成本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成本, 它是依据决策者需要构建的分层成本, 企业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获取各种相关的成本信息。价值链中不仅包括内部联系同时也涉及到外部联系, 也就是说, 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 也包括供应商与消费者价值链。为了企业更好的进行决策, 企业价值链总成本由企业供应商成本、企业内部成本以及企业销售商成本组成。因此, 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与价值链总成本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决策服务。
4.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会计信息的分析评价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报告把成本报告的范围向前细化到了研发阶段, 向后拓展到了售后服务阶段的成本报告。然而, 目前我国企业对研发成本只是作粗放式的管理, 对研发费用的报告不是很充分, 所以对研发费用进行单独分析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此外, 在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会计信息分析与评价中, 对每一个环节发生的成本与企业价值链的总体成本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企业研发成本信息的分析评价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成本会计报告只是在管理费用中反映研发费用, 不仅没有披露及分析研发费用在企业整个价值链上的影响及意义, 同时也未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作进一步的分析与评价, 研发活动由于其在性质上是一种长期资产, 所以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对研发费用进行分析。其中, 研发费用变化倍数等于本年研发费用与上年研发费用之比;研发费用率等于研发费用与年销售额之比;成本转化费用占年研发费用的比率等于研发成功的成本与年研发总成本之比。
在价值链上其他环节成本与总成本的分析评价方面, 首先采购费用的比率等于采购管理费用与采用总成本之比, 缺料成本比率等于缺料成本与采购总成本之比;生产环节的成本信息评价中, 主要原材料成本变动率等于实际采购成本与计划采购成本之比, 直接材料费用比重等于直接材料费用与产品成本之比;销售环节成本评价中, 销售环节成本变动率等于本期销售成本与上期销售成本差与上期销售成本之比, 销售收入成本比率等于销售成本与当期销售收入之比;售后服务成本评价中, 售后服务成本变化倍数等于本年售后服务成本与上年售后服务成本之比, 不良产品质量成本比率等于不良产品质量成本与总服务成本之比。虽然对每一个环节的活动进行成本分析是必要的, 但是要想对企业成本状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还需要分析各环节成本之间的联系以及各环节成本与价值链上总成本之间的关系。其中, 售后服务成本是基于企业价值链活动的综合性表现, 假如不能够及时有效地改进售后服务活动, 则不能实现企业价值链总成本的降低。因此, 企业要建立一个全流程的成本控制系统, 使企业的整体价值得以实现。
四、结论
总的来说,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会计报告具有传统成本会计报告所没有的显著优势, 主要表现在报告的内容、报告的时间以及报告的形式上, 它不仅包括生产环节的成本信息报告, 更重要的在于涵盖了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报告与企业价值链总成本报告, 报告的时间与形式更加灵活。因此,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会计报告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企业决策的需要, 使企业获取或者维持核心竞争力。
企业价值报告 篇2
【摘要】企业价值理念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文章对企业价值与财务报告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并从企业价值视角出发分析财务报告的重要性与意义。结合当前财务报告的现状与企业价值的要求,指出传统财务报告所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与思路。
【关键词】企业价值;财务报告;局限性
引言
在近年来国内企业上市融资步伐加快的背景下,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国内外财务分析主要集中于指标分析,且财务报表也主要体现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资金运营等三方面。但是,在企业价值、行为成本、人力资源等新会计理念的冲击下,传统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显示不够完善,传统的财务指标分析也具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对此,如何结合这些新会计理念,改进与完善现有的财务分析体系显得越发重要,对企业日常的财务管理、投资者与债权人的决策分析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企业价值与财务报告的含义
企业价值最初是一个金融学的专业术语,最早是由金融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它是指企业的价值应该是由该企业预期自由现金流量以其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作为贴现率,折现到现在的价值。其实,企业价值概念是引用了证券投资学中“股票内在价值”分析的原理,通过一定的贴现率折现到现在的价值,以判断其内在价值。企业价值与企业的财务决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它既在考虑时间因素背景下反映了企业的真正价值,也体现了企业存在的风险与其未来持续发展的潜力。
财务报告是指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等内容。一般而言,我们通常所指的财务报告即为财务报表。财务报表主要体现的是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的重要数据和指标,通过财务报表,投资者可以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发展潜力,债权人可以明白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而企业经营管理者可以知道企业的运转效率,并作出决策。
二、基于企业价值财务报告分析的意义
对于企业价值来说,有着历史价值、现有价值以及未来价值之分;而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往往要考虑到企业的现有价值与未来价值两方面因素。因此,对企业价值的合理分析就是在基于企业现有价值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未来价值进行合理的预测。当然,目前国内外企业会计的`计量方法还是以历史成本法为主,所编制的财务报表也是基于历史成本法而得出的,这对企业价值分析中的现有价值与未来价值显然是无法达到要求的。对此,基于企业价值下的财务报告分析是现在会计计量方法的发展趋势要求。
另一方面,基于企业价值下的财务报告分析也是满足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内部员工信息需求的目的。首先从投资者角度而言,投资者在做出投资政策时往往需要考虑企业现有的价值与未来的发展潜力,也就是企业的未来价值;若未来价值超过现在的购买价值,那么投资者就会做出购买的决策。其次从债权人角度而言,企业的债务一般都在1-5年左右,有的甚至更远,债权人在借贷给企业时,考虑的也不仅仅是企业目前的资金周转能力与偿债能力,它也需要结合其他因素预测企业未来的资金链问题。最后从企业内部员工的信息需求角度而言,现代用工制度是双方互选的机制,企业聘用员工的同时,员工也同样在“货比三家”。因此,员工的信息需求不仅仅是当前企业的经营现状,而且还包括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水平,基于企业价值下的财务报告分析显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三、当前财务分析报告的局限性与存在的问题
财务分析报告关系着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高低,财务信息质量越高,则做出的财务决策准确性也就越高。随着新会计科目、新计量方法的出现,使得当前财务分析报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反映在财务报表的局限性、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一)传统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传统财务报表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以企业财务为中心,以企业财务保值增值为目标建立起来的,其以历史成本为原则,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记账,并以货币进行计量。然而在信息技术与科技创新的带动下,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逐渐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原封不动的传统财务报表在知识经济的冲击下逐渐体现出了其应用过程中的一些局限性。
第一,历史成本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价格变化。随着知识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到来,各项资产的价格因市场供给与需求关系的不同而时刻变化,各项负债的成本也因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等因素而产生一定幅度的波动。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历史成本原则对企业所获得的各项资产与各项负债进行计价,显然暴露出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价格变化的局限性。随着市场投资环境的复杂化,投资者、债权人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对财务数据与信息的要求日益提高,特别是对企业未来盈利水平与发展潜力的财务信息,而历史成本计价显然无法满足投资者与债权人的这一要求。
第二,权责发生制在无形资产计量方面的局限。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品牌、商誉、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成为了企业塑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企业斥巨资去打造企业的品牌、培养企业的人才以及塑造企业良好的商誉,这时候,权责发生制“需实际发生而确认”的计量缺陷逐渐凸显出来。因为企业品牌、商誉、人力资本等这些无形资产基本上不会发生相应的交易活动,所以也就无法在财务分析报告中体现出来,这对于企业财务信息的披露是一大难题。
第三,货币计量对企业非货币财务信息的忽略。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许多与企业经营有关的经济事项是无法准确用货币进行计量的,而且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瞬息万变,以货币为载体的企业财务信息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决策者的信息要求。现阶段,企业决策者不仅要看到当前的利润水平与资金运营状况,而且还希望能获得更多反映企业未来发展潜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竞争能力等方面的财务信息。所以,现阶段对于企业财务信息来说,非常有必要去披露一些与企业经营环境、发展潜力等方面的非货币信息;而这些正是现行财务分析报告采用的货币计量原则所缺失与忽视的。
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 篇3
现代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人的思考与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其行为的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经济人”的本意。大多数企业家在创业之初只能称为“生意人”,目的也只是谋取个人利益。在这里,我们看不见企业的独立价值,因为它只是一种平台或工具,服务于主人的利益。
然而,当企业成长到一定的规模,越来越深的扎根于社会并对其产生影响时,它便会渐渐“生长出”自己的人格价值。此时,企业的“家长”——当初处于“经济理性”而创业的那个生意人,该如何面对自己一手栽培的这个孩子,又该如何处理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这个问题有一个标准答案——让企业拥有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然后服从于斯。因为承认企业文化,也就是承认企业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诉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员工一进企业就大搞培训,希望将他们锻造成为一颗颗高效的螺丝钉。然而,企业家自己却有意无意地游离(实质是凌驾)于企业文化,把企业办成了“家天下”,企业价值最终异化为家长意愿。
危险出现了。当这些名义上的“企业家”将其个人价值凌驾于企业价值之上时,他的眼中其实没有企业,只有自己。我相信,正是这一个区别,导致虽同是1987年起步、都做成了好几百亿元规模的企业,黄光裕倒下了,宗庆后还站着(P124)。即便如此,宗庆后仍没有最终完成“个人角色的转型”。他强大的个人领导力是否能发展成娃哈哈可持续的竞争力,能人企业在创始人离开之后能否基业长青?这不仅仅是拷问娃哈哈的问题。
本期封面专题讨论的公司政治,也关乎个人价值与公司价值的权衡。在花旗联合CEO的权力角逐中,里德认为“政治是丑恶的”,避免卷入权力争夺“恶”的表演中。这或许符合他个人价值的准则,却让权术派桑迪上位,而事实证明,桑迪的夺权阻碍了花旗的长远发展。这就是公司政治中,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纠结之处。
人们提到“公司政治”往往讳莫如深,认为无非是个人私利的角逐和不同派系的暗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未曾想去理顺并管理。然而,如果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出发,不可避免的公司政治不能被停留在个人私利的角逐层面,而应该重建一种更为理性和工具化的思维,为企业价值服务,这并非不可能(P56)。
企业价值报告 篇4
三年多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加剧了人们对现有企业报告价值的担忧,在信息超载的情况下居然缺乏金融危机预警的信息,企业无法完整地披露其运营全景,尤其是使诸如风险、机遇等关键性信息难以得到有效的整合,因此,改进企业报告体系已成刻不容缓之事。基于以上背景,国际会计界提出了“整合报告”(Integrated Reporting)的新概念,并于2010年8月成立了一个致力于发展“整合报告”框架及编制标准的国际机构———国际整合报告委员会(IIRC)。2011年9月,IIRC在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四大及各国企业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学术界、非营利组织的共同合作下,发布了一份关于整合报告的讨论稿“朝着整合报告发展:21世纪的价值传递”,并计划于2012年内正式发布该报告草案,该讨论稿赞同制定国际整合报告框架并首次提出了建立整合报告的一些设想及原则,编制整合报告被提到有助于企业价值创造和持续价值经营的高度。2011年10月底,IIRC正式宣布了40多家作为首批整合报告试点企业的名单(其中包括我国首家编制整合报告的企业———中电控股有限公司),这些企业将加入为期两年的项目并有机会利用新的企业报告形式展示自身的全球领导力。此外,IIRC还在2011年11月G20戛纳峰会上正式公布整合报告框架,并得到了G20的支持,同时更名为国际整合报告理事会,但仍然简称IIRC。基于此,企业编制整合报告已逐渐成为国际会计界一个具有前沿性、全局性的热点问题,但目前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可以预测在未来几年,整合报告数量将持续增长,也将会逐步引入我国。
追踪国际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整合报告的研究进展,不难发现他们都高度重视企业整合报告的目标,即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也为整合报告的编制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在后危机时代,国家、社会、企业都在调整战略,将企业的发展与战略定位等联系起来,旨在实现企业和社会共同的可持续发展。G20峰会和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此,企业整合报告的编制应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整合现有的复杂和重复信息,推动企业全面学习和创新,以披露综合信息的观点来看待企业利益如何与相关者利益相一致问题,最大限度的激发企业的综合价值创造潜力,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与企业整合报告的关联性
可持续发展理念向企业层面扩展和延伸应包含两方面:一是企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做的贡献,二是在前者框架下企业自身如何争取基业常青。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企业成长理论等基础上,通过合理利用内外部各种投入要素和发展条件,在实现企业可持续销售和盈利增长的基础上,持续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兼顾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经济、社会、环境目标的持续提高与改进,全面履行社会责任,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善财务业绩与环境绩效,创新并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大多数企业建立相应的可持续性战略,即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同时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而不是让他们承担过度的未知风险。由此可见,保护相关者利益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单纯依靠基于企业价值创造已有成果的财务报告披露企业财务信息难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企业综合社会责任报告观念形成的主要源泉,其核心思想在于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仅局限于对雇员、环境履行社会责任,而是要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许家林,2011)。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我国企业也日益重视社会责任和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但目前我国企业还没有发布综合的年度报告,因此,亟需一种新的报告模式以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基于此,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主要国家理论界与实务界开始积极探索一种新的报告模式——企业整合报告。整合报告(又称“统一报告”或“综合报告”)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不仅需要将其财务、环境、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报告体系进行整合,更需要企业在内部管理和运营中进行更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其前提也必然是企业能够将可持续战略融入整体发展战略中(I-IRC,2010),即整合报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能够保护投资者利益,也能为企业带来诸多好处,如Robert等(2010)研究发现,整合报告为企业提供了更为清晰明确的关系和责任、产生更好的决策、促进全体利益相关者更深入的参与以及降低声誉风险。可见,整合报告具有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与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的双重作用。在理论研究的同时,世界各主要组织也积极推行整合报告实践,如2010年11月马来西亚召开的第十八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推广整合报告框架成为会议的核心议题之一。威尔士亲王可持续性会计A4S项目执委会主席Charkham在大会中指出,应由传统的财务视角转向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的整合视角,报告应着眼于信息价值链,着眼于未来,注重灵活性、战略性及其公正性。编制企业整合报告首次被提到有助于企业价值创造的高度。随后,2011年1月,IIRC在北京召开会议,其代表来自全球企业界、会计界、监管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准则制定机构,财政部王军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审议了整合报告研究取得的重要成就,研究建立国际整合报告框架,探索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的路径。在这些会议讨论与研究的基础上,2011年10月IIRC在全球范围内组织了包括微软在内的大约40家企业编制整合报告,微软公司的财务总监Peter Klein(2011)指出,整合报告提供了改善财务报告的机制,即在报告财务信息的同时披露企业是如何创造和持续的经营价值。
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基础上,IIRC提出整合报告是将企业传统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结合起来,其中非财务信息可涉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方面。同时,GRI主席莫文?金(2010)也指出企业整合报告以可持续性作为决策基础,涵盖了财务报告及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报告。这些报告与企业可持续发展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体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宏观层面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良性互动”,兼顾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利益“三重底线”。“三重底线”概念较好地解释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即一个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将企业盈利、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有机的结合起来(Elkington,1997)。国家“十二五”规划深刻阐明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其主要目标中也强调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底线的平衡,这无疑会对中国企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发布整合报告提供了非常好的政策基础。首先,企业盈利和发展能力处于财务的核心,企业可持续发展最终将体现在企业财务能力的改善和提高。同时,企业财务能力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社会贡献能力、营运能力等,因此增强企业盈利和发展能力的披露,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企业积极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开展环境绩效评价,推进企业的绿色转变,提高社会对企业的评价及公众对企业的信心,其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之一;再次,由于企业的众多利益相关者都能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只有那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及时充分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才能获得众多利益相关者的认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树立市场信心,吸引潜在投资者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此外,公司治理结构和社会责任管理良好的公司会及时披露绩效信息,在追求自身经济业绩和具体政策的优化和调整的同时,充分考虑各相关者的利益,将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整合报告中各维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的贡献
在分析解释财务、环保质量、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方面信息时,学术界已从它们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因果关系统一的角度来研究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
(一)财务信息披露对提升企业价值的研究
有学者指出财务信息披露是影响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财务信息披露应引起企业管理层的重视,这将有利于促进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有效的沟通,降低资本成本,从而提升企业价值(陆正华和黄加瑶,2007)。又有学者认为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财务报告对于信息使用者评估上市公司的价值、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优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意义重大(黄娅,2003),但出于管理层的盈余操纵、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等原因,财务报告的质量往往并不是很高。因此,正确的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对于利益相关者获取真实信息,从侧面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二)环境保护信息披露对提升企业价值的研究
由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容量大,故通常难以显示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也不便于对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的深入展开,所以,本文建议将环境信息披露独立出来。Richardson等(1999)建立了一个反映企业环境行为和相关披露如何影响企业价值的模型,其中环境信息披露被看作企业从长期战略和生产系统的角度考虑环境问题而作出的一种承诺。田翠香(2010)指出企业所披露的环境绩效的优劣便会对企业价值产生直接影响。充分、及时与可靠的环境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社会对企业的评价及公众对企业的信心,使得企业出现为正评价的环境商誉,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邹立和汤亚莉,2006)。政府更应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的立法执法力度,以有利于国家和社会乃至于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提升企业价值的研究
沈洪涛等(2008)指出,在我国,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日益重视,其重要性也日益凸现,这将会影响到企业价值,通过对我国上市企业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与股票收益率的数据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和价值相关性都明显受到监管环境的影响。李新娥和彭华岗(2010)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其声誉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整体价值。作为信息的提供者,企业应积极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并不断提高披露质量,而作为信息的使用者应在传统的财务数据之外,重视社会责任信息并要善加分析。
(四)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对提升企业价值的研究
Gompers等(2003)构建了一个公司治理指数,结果显示公司治理水平越高,企业价值也越高。对新兴市场的研究也发现,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平能提高企业价值。目前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也证实良好的公司治理会使企业价值最大化(Black et al.,2006;白重恩等,2005;南开大学公司治理评价课题组,2003,2004,2006)。完善的公司治理能够理顺各种委托代理关系,保障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由于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初衷在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因此,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便越完善,从而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价值。
已有研究充分表明,财务信息、环境信息、社会责任信息和公司治理这四个维度的信息披露都能单独地提升企业价值,即这四个维度的信息都具有价值相关性,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充分的理论分析,又有大量实证证据的支持,从而为将这些信息纳入整合报告的框架提供依据。这也为进一步研究证实的整合报告所反映的信息含量是否比某一维度的信息反映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作了充分而有益的理论准备。
四、可持续发展、整合报告与企业价值的关联性
有价值的企业报告应将诸如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非财务信息与历史性原则下的财务信息整合起来反映企业综合价值驱动的全貌。南非公司治理金规则(2009)表明,整合报告体系使利益相关者能够对企业价值作出更基于事实的评估。金规则迅速成为南非企业采用整合报告的推动力。如图1所示,整合报告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为企业创造持久价值,而对于企业管理层则需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日常赢利统一起来,通过整合报告明确未来目标,规划出其认可的价值增长模式。根据KPMG(2011)最新调查,12%的G250企业(指全球500强企业中的前250家)认为编制整合报告的最主要动力在于提升自身综合价值。在我国,企业更需要全面地关注和披露除财务表现外在环境、社会责任和治理上的综合表现,这些将成为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价值提升的重要源泉(柴文静,2011)。随后,IIRC在2011年9月发布的整合报告讨论稿中表明,企业整合报告的主要目标在于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见图1。
金融危机已经证明,企业报告应更好地反映为企业创造长期价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执行情况。无疑,在社会性可持续发展理念支配下,整合报告的发布,将对企业长期的价值创造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前述及,整合报告发布的最终目标在于体现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有学者指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兼顾企业的经济、社会、环境目标的持续提高,持续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上说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整合报告的发布具有相同的目标———“企业价值创造”,两者存在着共性。在此共同目标下,企业整合报告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整合报告可以增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等信息披露的可读性和透明度,帮助利益相关者认识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从而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此外,企业整合报告中有包括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信息,而这两部分信息的理论基础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整合报告,企业可以更加明确可持续发展在自身战略中的定位,并制定出符合企业现状的阶段性目标和责任分配体系;通过整合报告,企业管理层可以随时关注可持续发展因素对企业日常运营中的影响,从而更大程度地提升可持续发展计划的执行力度。
基于我国的经济环境背景,笔者提倡我国上市公司整合报告内容框架的构建应逐渐增强价值创造过程和风险报告的披露。企业应将“可持续价值增量”作为整合报告的出发点,拓展了传统财务报告的视角,所构建的整合报告框架应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并且厘清环境、社会、公司治理和财务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综合价值之间的关系。综上所述,整合报告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桥梁,是企业实施的一种“整合战略”,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价值创造最好的报告方式,也是进行对外沟通的有效手段。
摘要:“整合报告”代表了企业报告发展的最新趋势。2010年8月,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与威尔士王子可持续会计项目(A4S)联合成立了国际整合报告委员会(IIRC),便旨在推动全球建立统一的整合报告框架,该框架建议企业提供一份将财务、环境、社会责任和治理信息经整合的报告,由此掀起了一场关注整合报告的热潮。本文另辟蹊径,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诠释了整合报告与企业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传导问题。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整合报告,价值创造,关联
参考文献
[1]KPMG,Integrated reporting:closing the loop of strategy,KPMG Romania SRL,2010
[2]Robert G.E.,P.K.Michael.One Report:IntegratedReporting for a Sustainable Strategy.John Wiley&Sons,Inc.,2010
[3]白重恩,刘俏,陆洲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2)
[4]柴文静.CSR报告应成为财报“强制性部分”么?[J].21世纪经济报道,2011(23)
[5]郭道扬.建立会计第二报告体系论纲[J].财会学习,2008(4)
[6]郭道扬.人类会计思想演进的历史起点[J].会计研究,2009(8)
[7]陆正华,黄加瑶.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对提升公司价值的影响——基于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验证[J].特区经济,2007(5)
[8]沈洪涛,杨熠.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08(3)
[9]田翠香.环境信息披露、环境绩效与企业价值[J].财会通讯,2010(19)
[10]汪祥耀.论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的国际化路径[J].会计之友,2010(12)
[11]许家林,徐荣.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的演变与现实选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5)
企业价值报告 篇5
2013-2018年电信软件企业专题趋势投资价
值评估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章:电信软件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 产品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产品行业现状
二、产品行业发展前景
三、产品商业零售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第二节 市场分析
一、目标市场
二、市场潜力
三、市场增长预测
四、市场份额
第三节 市场竞争及对策
一、市场竞争情况
二、竞争对策
第四节 电信软件定义及产业链分析
一、电信软件定义
二、电信软件产业链分析
三、产业链模型介绍
四、电信软件产业链模型分析
第五节 电信软件生产工艺技术进展及当前发展趋势
第二章:电信软件上游原材料供需评估 第一节 原材料
一、主要原材料
二、上游原材料供应现状剖析
三、原材料市场需求现状供应情况预测
四、原材料市场供需变动因素分析 第二节 主要原材料价格现状及预测
一、历年价格状况分析
二、未来价格预测分析
第三章:国内外电信软件生产消费情况分析 第一节 国内外产品产能及产量概况
一、国内产品产能及产量概况
二、国外产品产能及产量概况 第二节 国内外产品消费总体情况
一、国内产品消费总体情况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国外产品消费总体情况
第三节 国内外产品主要消费领域
一、国内产品主要消费领域
二、国外产品主要消费领域
第四节 国内外产品价格水平及其变动趋势
一、国内产品价格水平及其变动趋势
二、国外产品价格水平及其变动趋势 第五节 产品的经销模式
第六节 国内产品需求特点及地域分布分析 第七节 国内电信软件供需格局预测 第八节 产品市场盈利预测
第四章:国内外电信软件主要生产企业 第一节 国外主要生产企业
一、企业简介
二、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
三、企业总体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资产情况
2、盈利情况
3、投资情况
四、企业投资经营策略
1、市场营销策略
2、投资策略
3、近期投资项目及未来业务规划情况
五、企业电信软件产销量分析
六、企业电信软件产销量预测 第二节 国内主要生产企业
一、企业简介
二、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
三、企业总体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资产情况
2、盈利情况
3、投资情况
四、企业投资经营策略
1、市场营销策略
2、投资策略
3、近期投资项目及未来业务规划情况
五、电信软件企业产销量分析
六、电信软件企业产销量预测
第三节 国外产品生产消费情况的线性模型预测
第五章:电信软件国内产品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一节 国内产品历年价格回顾
第二节 国内产品当前市场价格及评述 第三节 国内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国内产品未来价格走势预测
第六章: 电信软件进出口市场分析
第一节 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市场分析 第二节 全球进出口市场价格互动机制研究 第三节 国内产品历年进出口数据分析 第四节 国内产品未来进出口情况预测
第七章:电信软件产业用户分析 第一节 电信软件产业用户认知程度 第二节 电信软件产业用户关注因素 第三节 用户的其它特性
第四节 产品新市场开发潜力分析
第八章:电信软件产业渠道分析 第一节 渠道格局 第二节 渠道形式
第三节 渠道要素对比较
第四节 各区域主要代理商情况 第五节 产业渠道定价策略
一、电信软件产品第一次定价策略
二、电信软件产品调价策略
第六节 产品生产及销售投资运作模式分析
一、国内生产企业投资运作模式
二、国内营销企业投资运作模式
三、外销与内销优势分析
第九章:低碳经济对电信软件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及概念 第二节 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第三节 低碳技术创新在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体现 第四节 “碳关税”对进出口企业的影响 第五节 “低碳认证”剖析
弟六节 中小企业应对“低碳经济”的策略 第七节 “低碳经济”产业政策与发展风险
第十章:我国电信软件产业发展市场研究模型分析 第一节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一、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三、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五、行业内竞争者竞争能力 第二节 SWOT模型分析
一、优势
二、劣势
三、机会
四、威胁
第十一章: 中国电信软件区域市场投资状况分析 第一节 华北市场
一、地区生产状况
二、地区经营状况
三、区域市场动态 第二节 华南市场
一、地区生产状况
二、地区经营状况
三、区域市场动态 第三节 华东市场
一、地区生产状况--
二、地区经营状况
三、区域市场动态 第四节 华中市场
一、地区生产状况
二、地区经营状况
三、区域市场动态 第五节 西南市场
一、地区生产状况
二、地区经营状况
三、区域市场动态
第十二章: 宏观产业政策及环保规定 第一节 国内相关产业政策 第二节 国外相关产业政策 第三节 国内相关环保规定 第四节 国外相关环保规定
第十三章:电信软件行业投资风险及对策分析 第一节 中国电信软件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市场风险
二、竞争风险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三、原材料价格变动风险
四、技术风险
五、经营管理风险
六、融资风险
第二节 电信软件行业投资风险对策分析
第十四章:电信软件行业项目可行性投资建议 第一节 建议项目规模 第二节 建议投资区域 第三节 投资策略
一、品牌策略
二、价格策略
三、服务市场定位与组合策略
四、销售方式与渠道营销策略
五、广告策略
六、促销策略
七、公关策略 第四节 发展战略
第十五章:项目投资注意事项分析 第一节 产品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第二节 项目投资注意事项 第三节 产品生产开发注意事项 第四节 产品销售注意事项 第五节 配套管理体制注意事项
图表详情见正文......网 址:
企业价值报告 篇6
为规范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行为,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在总结《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制定了《资产评估准则——企业价值》(以下简称“企业价值评估准则” 或“准则”),并于2012年7月1日起施行。企业价值评估是目前资产评估行业的一项重要业务,准则的出台必将对整个行业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随着企业价值评估准则的实施,将进一步规范企业价值评估执业行为,促进企业价值评估执业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提升整个评估行业的公信力,并对巩固拓展企业价值评估市场和服务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一、将指导意见修订上升为企业价值评估准则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指导意见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以来,为广大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提供了操作指南,为委托方和监管部门评价评估工作成果提供了客观标准,为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评估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已经由原先的资产基础法为主、收益法简单验证逐步过渡到目前资产基础法和收益法两种评估方法并重的格局,而且市场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可以说,指导意见实施7年来,绝大部分内容经实践检验是行之有效的。
七年来,我国评估准则体系基本建立,国内外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和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国内证券市场和产权市场逐步完善,评估实践对企业价值评估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指导意见的修订十分必要。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基本准则为导向,并注重与已颁布的其他评估准则的相互衔接。修订后,准则的整体框架、相关术语、披露内容等方面实现了与其他评估准则的协调。准则起草过程中也十分注意借鉴国际经验,力求使一些基本名词、概念、术语、方法与国际接轨,以利于促进资产评估行业的国际化。同时考虑我国评估准则体系是规范我国评估行业的,应立足于我国的经济与法律环境,准则的制定必须要考虑我国评估实践,兼顾稳健性与适度超前性,不能简单地模仿或照搬国外的条款。
如何有效地协调好操作性和原则性,是准则起草过程中一直在平衡的一个重要问题。准则起草过程遵循了“粗细结合”原则。修订后的企业价值评估准则,对市场法和收益法的具体运用提出了细化要求,对资产基础法进行了调整,对流动性溢折价的考虑、评估结论的形成方式等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对具有多种业务类型涉及多种行业的企业价值评估明确了技术路径,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对评估报告披露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
本次修订,对指导和规范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促进评估行业更好地服务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总结和固化了企业价值评估中通行有效的执业实践,有助于巩固评估行业的传统核心业务,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对评估专业服务的要求,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提升了对企业价值评估的要求,为评估师提供了较为超前的实践指引,有助于提升行业专业性;三是促进了评估理念和评估方法的国际接轨,增强了准则的国际趋同。
二、主要修订内容
(一)引导和规范市场法和收益法的运用
企业价值评估准则在条款数量和内容详细程度方面,加强了对运用市场法和收益法的指导。在第三章“操作要求”中对财务报表的分析调整,非经营性资产、负债和溢余资产的识别、分析和评估进行了规范,在第四章“评估方法”中丰富了两种方法的相关条款。在第五章“披露要求”中专门就运用收益法和市场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应当在评估报告中重点披露的内容进行了规范。
(二)对收益法的具体运用提出了细化要求
准则第四章“评估方法”中收益法共有10条。第二十三条主要讲收益法的定义及其适用性,第二十四、三十二条明确了收益法的具体方法。根据国外准则及我国评估界的执业实践,明确提出了股利折现法(DDM)和现金流量折现法(DCF)两种常用的具体方法。第二十五条对股利折现法的定义和应用范围做出规定,“通常适用于缺乏控制权的股东部分权益价值的评估”。现金流量折现法明确提出“通常包括企业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和股权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在准则第二十六条,对如何恰当选择两个现金流折现模型进行了规范。为了使准则具有可操作性,在准则第二十七至三十一条,对预期收益、收益期、预测期、折现率、预测期后的价值逐条进行了规范。
关于未来收益的预测,为明确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责任,提高评估行业公信力,将指导意见中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从委托方或相关当事方获取被评估企业未来经营状况和收益状况的预测,并进行必要的分析、判断和调整,确信相关预测的合理性”调整为“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充分分析被评估企业的资本结构、经营状况、历史业绩、发展前景,考虑宏观和区域经济因素、所在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对委托方或者相关当事方提供的企业未来收益预测进行必要的分析、判断和调整,在考虑未来各种可能性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评估假设,形成未来收益预测”,此外,对未来收益预测中的关注点在准则第二十七条第二款专门进行了提示。
(三)对市场法的具体运用提出了细化要求
准则第四章“评估方法”中市场法共有6条。准则在第三十五、三十六条对上市公司比较法和交易案例比较法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了规范。鉴于目前国有资产评估中上市公司国有股东股权比例变动不需要评估,评估实务操作中的评估对象基本为非上市公司,为提高上市公司比较法的可用性,在准则第三十五条,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比较法的评估结论应当考虑流动性对评估对象价值的影响。
市场法运用的关键在于可比企业的选择和价值比率的选择、计算和应用。准则第三十七条对可比企业的选择提出了标准和关注点,第三十八条将价值比率分成四类,并对价值比率的选择、计算和应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四)对资产基础法进行了调整,规避潜在的执业风险
准则第四章“评估方法”中资产基础法共有4条。第三十九条主要讲资产基础法的定义。为避免歧义并与基本准则相衔接,准则除在第二十二条中出现成本法的提法外,将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成本法统一称为资产基础法,并对资产基础法的定义进行了调整。指导意见中资产基础法“是指在合理评估企业各项资产价值和负债的基础上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注册资产评估师运用成本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应当考虑被评估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应当承担的负债。”从评估实践看,注册资产评估师很难考虑被评估企业所拥有的所有资产以及应当承担的负债,这导致准则条文与实际应用存在显著差异,为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执业埋下风险隐患。为此,准则提出“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资产基础法,是指以被评估企业评估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合理评估企业表内及表外各项资产、负债价值,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方法。”虽然从方法的内涵上看没有变化,但是操作上更为清晰。准则第四十条对注册资产评估师如何识别资产负债表表内及表外的各项资产、负债进行了规范,并且明确提出“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知晓并非每项资产和负债都可以被识别并用适当的方法单独评估。”
此外,运用资产基础法评估各项资产时,如机器设备、不动产、无形资产等,除应遵守相应的具体准则外,第四十一条特别强调“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知晓,在对持续经营前提下的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单项资产或者资产组合作为企业资产的组成部分,其价值通常受其对企业贡献程度的影响。”
(五)进一步强调三种方法的适用性
目前的评估实践,出现了不考虑评估方法的适用性,机械强调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运用的情况,以及简单、片面强调方法适用性而投机取巧选择性使用评估方法的情况。准则在指导意见收益法适用性的基础上增加了市场法和资产基础法的适用性条款。准则对指导意见第二十五条收益法的适用性条款进行了调整,对市场法的适用性规定为“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根据所获取可比企业经营和财务数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可收集到的可比企业数量,恰当考虑市场法的适用性。”对资产基础法的适用性规定为“当存在对评估对象价值有重大影响且难以识别和评估的资产或者负债时,应当考虑资产基础法的适用性。”“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资产基础法一般不应当作为惟一使用的评估方法。”
(六)进一步明确评估结论的形成方式
指导意见第三十八条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对同一评估对象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时,应当对形成的各种初步价值结论进行分析,在综合考虑不同评估方法和初步价值结论的合理性及所使用数据的质量和数量的基础上,形成合理评估结论。”这一规定,是对采用两种方法时确定评估结论依据的规范,并没有规范形成合理评估结论的具体方法。准则给出了确定方法,即定性和定量分析方式。评估实践中,既可以在两个评估结论中选其一作为最终评估结论,同时也允许采用定量分析方式形成最终评估结论。
(七)适度提高对流动性溢折价的考虑
准则第二十一条要求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结合所选择的评估方法关注流动性对评估对象价值的影响。无论采用何种评估方法,评估师都应尽到关注义务,关注的目的是要判断流动性对评估对象价值的影响。当流动性对评估对象价值有重大影响时,则应当予以恰当考虑。在准则第三十五条明确提出,上市公司比较法“形成的评估结论应当考虑流动性对评估对象价值的影响。”彼此遥相呼应。
(八)对具有多种业务类型涉及多种行业的企业价值评估明确了技术路径
对具有多种经营业务、涉及多种行业的企业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准则第十九条提出“业务单元”的概念,要求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根据业务关联性合理界定业务单元,并根据被评估企业和业务单元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财务数据口径进行评估。”在准则第四十二条还明确提出,“对专门从长期股权投资获取收益的控股型企业进行评估时,应当考虑控股型企业总部的成本和效益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九)对评估报告披露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
准则对评估报告的披露要求,除与《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衔接外,重点就采用收益法和市场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需要重点披露的内容做出了规范要求。在第四十七条至第五十一条逐条对“影响企业经营的宏观、区域经济因素、所在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企业的业务分析情况、企业的资产、财务分析和调整情况、评估方法的运用实施过程”进行了规范。同时,考虑到评估机构目前的执业现状,允许注册资产评估师根据评估对象的复杂程度、委托方要求,合理确定评估报告披露的详略程度。
三、认真学习,把握实质,提升企业价值评估执业水平
(一)加大宏观、区域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和企业业务分析的力度,不再拘泥于简单的财务报表分析,跳出评估看评估
指导意见施行以来,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呈现多样化特征,运用多种评估方法的比例逐年提升,而且以收益法和市场法评估结果作为最终评估结论的比例也有所提升。但从现有企业价值评估执业实践看,广大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执业过程中过分强调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缺乏对影响企业经营的宏观、区域经济因素、企业所在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企业业务的分析。
准则特别强调了影响企业经营的宏观、区域经济因素的分析、企业所在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企业业务的分析。任何被评估企业的价值必然受到其所处宏观、区域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其所在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对被评估企业的价值影响更为明显。当然,无论宏观、区域经济因素,还是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最终要通过被评估企业自身的业务情况体现,因此,注册资产评估师应特别注重企业业务的分析,包括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管理状况、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竞争优势及劣势、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经营策略等,企业业务分析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基础。我们要加大这三方面分析的力度,真正理解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遵循价值规律的本质特征,从评估结论为评估目的服务的角度去开展评估,充分维护价值规律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评估行业的公信力和专业性。
(二)加大对证券市场和产权市场的研究,提升方法应用的市场化程度
证券市场和产权市场是当前我国企业价值评估的主要服务市场。在指导意见颁布后的7年间,中国证券市场、产权市场、PE市场的快速发展,为资产评估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并对资产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市场真实需求为导向,提升方法应用过程中的市场化程度,是企业价值评估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企业价值评估的三种基本方法是从不同的价值衡量角度出发,反映不同的价值驱动因素。每种评估方法有各自的适用条件和假设前提,也有各自的优劣势。不同评估方法为交易方定价提供了全方位的价值尺度和定价依据。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信息积累逐渐丰富和收益法应用的技术手段渐趋完善、各项主要模型的应用和参数的确定方法逐步成熟,收益法广泛应用的条件逐步完善。特别在指导意见出台后,对于收益法大部分参数的确定,特别是通用性参数的确定已逐渐达成共识。评估机构对于预测假设、收益预测及各项参数的确定操作方法也与国际同行的主流做法一致。中国市场经济发展30余年,经济领域有效数据积累逐渐丰富;证券市场发展20余年,信息披露机制逐渐完善,这些都为市场法的运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市场法运用的外部条件正渐趋成熟。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交易更加市场化,市场化交易需求的本质决定了服务于最终定价的评估方法应用全过程必须市场化。除了评估方法的市场化外,还要求参数的选取必须市场化。而现阶段服务于证券市场的数据服务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市场法的推广应用和收益法的准确应用。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上市公司、交易案例的信息数据库,为收益法和市场法应用过程中可比公司的选择、通用性参数的确定、流动性溢折价、评估结论的合理性判断等提供依据。从评估行业而言,应加大两大方法研究的深度和力度,引导和规范两大方法的进一步应用,提高其市场化程度。
企业价值报告 篇7
(一) 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目标是指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 不断增加企业利润, 使利润达到最大。这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也是我国流传甚广的一种观点, 这个目标有其合理的一面,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 追逐利润已是企业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获取财富, 但是利润不等同于财富。其缺陷主要表现在:没有考虑企业规模、资金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 而且也没能有效地反映风险问题;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 往往会使企业只关心当前利润, 而忽视环境保护、产品研发、人本资源、履行社会责任等, 导致企业短期化行为, 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有时还会恶化企业的财务关系, 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和整个社会的利益。
(二) 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 采取科学的财务管理策略, 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前提下, 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 (王鑫, 2001) 。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 该目标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考虑了风险的因素, 克服了企业仅仅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 但其缺陷主要有:只适合上市公司, 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比例较低, 对于非上市公司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 很难适用;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处于起步阶段, 证券交易还不规范, 股票价格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并非都是企业所能控制的, 难以反映股票的真实价值, 不宜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该目标只考虑了股东的利益, 没有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忽视了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当前主流财务管理目标评价
(一) 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 采用合理的财务政策, 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 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该目标既考虑了利润最大的因素, 也考虑了风险的因素, 非上市公司也适合, 因此它克服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缺陷, 吸收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优点。但其也有一定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所有者的利益目标, 没有考虑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 更没有考虑全社会的利益, 如不能满足经营者的利润报酬, 不能满足员工和消费者的利益, 不能满足债权人的投资风险, 不能满足企业的社会责任等。
(二)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对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定义, 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观点, 主要有: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又称为公司财富最大化 (詹森Jensen, 2001) 是指在考虑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基础上增加企业长期总市场价值, 其中所指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顾客、政府、社会等利益受到企业经营的影响, 同时又通过特定手段影响着企业经营的主体。我国理论界关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定义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 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 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在保证企业长期最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财富达到最大 (袁水林、张利云, 2002)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将企业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纳入考虑的范围, 兼顾了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其也有一定的缺陷:首先该目标过于理想化, 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如怎样有效地衡量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其次由于考虑的对象繁多, 牵扯的面过广, 造成评价体系的核算模式过于繁琐, 很难在短时间内, 精确地计算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状况。另外, 由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 不同的企业根据其自身的情况, 所处的环境, 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 难以采用此评价系统对不同的企业进行横向比较。
当前主流财务管理目标的提出虽然克服了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的一些缺陷, 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目标是以考虑经济价值为中心的, 它们都忽视了企业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为社会创造价值, 这样的观点可能会导致企业可持续能力的丧失, 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即使持有这些观点的学者认为他们提出的观点中已包含对社会责任的考虑。但随着企业道德责任缺失现象的一再发生, 是否应该把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重要性提出来而不是仅被包含在某种观点中, 以至于很多企业都不够重视社会价值的创造。所以本文提出, 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应该是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以系统理论、财务目标理论、价值工程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 考虑了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同关系, 提出了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已逐步从一个“零和博弈”向“非零和博弈”转化的观点, 强调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合理构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最佳选择: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
(一) 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涵
企业价值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 在对企业进行评估时, 看重的不是企业已经获得的利润水平, 而是企业潜在的获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受企业风险水平的影响, 因此, 企业价值可表述为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函数。在有效市场条件下, 企业的价值体现在企业未来经济收益能力。
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观念起源于美国, 并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学术界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思想。Davis (1960) 从管理学的角度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 企业的商业决策和行为中至少有一部分不是出于直接的经济、技术利益的考虑。Carroll (1979) 将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解成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式定义虽多次讨论, 但仍莫衷一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概念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 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等。
(二) 企业财务导向——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关系
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 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协同的本质就是打破资源 (人、财、物、信息、流程) 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 使它们为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调的运作, 通过对各种资源最大的开发、利用和增值以充分达成一致的目标。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从企业财务导向分析: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对立统一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追求经济利益常常是一致的。企业实现了其经济价值, 增强了自身的获利能力, 就有更雄厚的财力进行社会责任投资, 为社会价值的实现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为全社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企业承担了社会责任, 实现了社会价值, 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则更有利于企业经济价值的实现, 提升企业的投资获利能力。尽管从局部和短期利益的角度看, 两者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因为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经济组织, 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资本的本质属性, 而在一定条件和时期内, 企业创造的财富总量是有限的, 企业有时为实现其经济价值可能会无视其社会价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意味着经济利益的部分丧失和让渡。但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看, 企业的目标是生存、发展、获利。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协同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与企业的总体目标一致的。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些行为虽然不能为企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 但会使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 从而为企业获取长期收益和长远发展准备了条件。而且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 会使企业因顾客的青睐而获得丰厚的利润。因此企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具有同一性, 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相互依存, 相互发展的。
(三) 以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为核心的财务导向的意义
具体如下: (1) 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是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 参与了社会资源的使用和分配, 也就有义务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的财务导向是以“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符合“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政治经济的理念和政策, 能促进现代企业的健康发展, 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成为优秀的企业公民, 与社会公民一起共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2) 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以人为本, 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企业应该充分考虑自身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而我国部分企业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 导致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自然资源消耗过重。因此提出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可以使企业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 而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环境行为负责, 保护环境,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从而降低了对社会有限资源的浪费, 节约了企业的资源成本, 形成良性循环, 营造企业更好的发展空间, 促使企业实现长远的、持续的、稳定的发展。 (3) 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为企业创造财富。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责任, 还是一种可持续增长的价值观念。普雷斯顿和奥班农得出对美国大公司而言, 企业社会表现和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企业社会责任投资不仅不会降低企业的经济价值, 而且还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 为企业持续创造财富。因此,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会给企业带来相应的回报, 这种回报不仅表现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长期利益的稳定增长, 而且还表现为企业、自然、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协调统一, 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 更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 (4) 有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提高企业的声誉和核心竞争力。著名战略学者迈克尔·波特 (Michael E.Poter) 在其重要著作《竞争论 (On Competition) 》中, 阐述了“以竞争力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观点, 指出了企业谋求自身利益与兼顾社会利益是一种双赢战略。因此, 这种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的理财理念不仅可以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提高企业的声誉, 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从而提升企业的长期竞争能力, 还能形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文化, 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凝聚力, 从而共同实现企业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首华、陆正飞、汤谷良:《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王化成:《财务管理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3]王化成:《财务管理目标的思索》, 《会计研究》1999年第10期。
[4]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5]程虹:《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迈克尔·波特:《竞争论》, 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会计价值与企业价值背离的思考 篇8
持续经营的企业,尤其是经营效益较好的企业,各方都反映会计对其价值低估了;而进入清算的企业,其资产价值又大大缩水,这一现象反映出会计计量的企业价值与企业自身的价值存在背离。笔者在此对会计价值、企业价值进行一些探讨。
会计价值背离企业价值的因素
会计价值与企业价值背离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涉及经济理论和会计理论两个方面。会计理论又可以分为会计基础理论及会计准则和制度。为了明晰易懂,下面就其三个方面:经济理论、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准则和制度进行叙述。
(一)经济理论方面
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商品价值反映的是商品中包含的人类劳动的货币表现,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经济理论对会计价值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货币的时间价值理论与投资理论。先来看一个例子,某人现在有100元钱,他可以花掉它,也可以将它存入银行,还可进行投资。假如此人选择存入银行,银行利率是10%,那么一年后,此人可从银行取出110元,与一年前相比,多出了10元钱,这10元钱是怎么多出来的呢?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货币时间价值。
根据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的变化形态是G-W-G。企业首先将一笔资金G投入生产,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等必需资源,产出产品后,将产品销售出去,最终获得资金G。在生产过程中,企业投入物力、财力等,它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并转换成产品价值的一部分。而且,工人除了创造了补偿其劳动消耗所必需的价值之外,还创造出了剩余价值,这部分价值使生产出的产品的价值(C+V+M)大于初始投入的价值(C+V),因此,销售产品所获得的资金G大于投入资金G。即货币如果闲置不用是没有时间价值的,只有当作资本投入生产和流通后才能增值,因为货币时间价值来源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如果闲置不用,也就是企业未将资金投入生产,没有必要的生产资源,工人怎么可能创造剩余价值,那怎么可能产生时间价值呢?由此可见,多出的十元钱是由于银行将其存款投入生产流通领域,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增值即货币时间价值。
2.同一资产的不同价。例如:假设分处于两个不同阶段的企业(一个为正常经营阶段的企业,一个为进入破产清算阶段的企业)在同一时点购入同一品牌同一价格的汽车。这两辆同款、同时、同价购入的车一年后的价值(会计价值)有什么不同吗?大家都很奇怪,按理说这两辆车的价值(市场价值)是没有差异的,这里还有什么疑问吗?但企业价值评估理论认为,企业的价值在其持续经营和破产的情况下是不等的,这是为什么呢?企业破产清算时的衡量标准是在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已丧失增值能力情况下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这时变卖汽车的收入是企业出现财务危机而导致破产或停业清算时,把企业中的实物资产逐个分离而单独出售得到的收入,这种方法未考虑目标企业持续经营的价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企业是由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三要素构成的,其价值也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持续经营企业的价值之所以高于破产企业的价值,根源在于持续经营企业有人的因素,新价值的创造源泉,而破产企业的价值仅剩实物资产的价值,所以是不等的。
(二)会计基础理论方面
企业的资产是支持企业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基础,现行会计制度、准则对企业资产价值的计量与其实际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会计理论、会计准则和制度所引起的,分述如下:
1.固定资产的折旧。固定资产是一种可供企业生产经营中多年使用,并提供大量服务的资产,折旧的计提、摊销是一种成本分摊的程序,而非一种资产评估手段,即用某种系统、合理的方法将长期资产的成本摊入各服务期间的一种程序。财务管理理论认为,固定资产使用初期运行费用较低,价值递减较快,以后随着设备逐渐陈旧,性能变差,维护费用、修理费用、能源消耗等逐步增加,运行成本与持有成本呈反方向变化,两者之和呈马鞍形,见图1。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固定资产价值变化是非线形变化的,但现行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直线法不能正确反映其价值变化的规律,加速折旧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总体情况与固定资产价值变化的趋势相符,但缺乏充分的理论支持,并在许多情况下被企业作为一种降低税负,减少现金流出的方法,向股东报告业绩时将会计报表中的折旧额调为直线法下计提的折旧额。
2.多种财务理念共同支持会计理论。资产的计价是以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但是企业清算时,其资产价值大量缩水,这从侧面反映出资产计价的基础理论存在不足。于是在会计中引入现代财务理论——货币的时间价值与投资的风险价值理论,用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观点计量、评价资产的价值,将未来现金流量的净现值低于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的净现值的部分确认为当期费用;并且公允价值、收付实现制也在部分财务事项的确认中使用,使会计核算成为以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未来现金流量的净现值、公允价值、收付实现制为修正,计提减值准备为补充的混合的理论体系。
(三)会计准则、制度方面
会计准则、制度是会计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是会计人员用于度量企业经济活动的工具。折旧的计提是一种成本分摊的程序。会计基础理论的混合性,决定了准则、制度的多样性,操作中的可选择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固定资产方面主要表现为:其一,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可选择性。其目的是为了企业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但已成为决策层规划利润的有效工具;其二,同一项固定资产的购建由于其资金来源不同、价格不同。使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利息可以资本化,自有资金购建的固定资产利息不予资本化,这就会出现同一项资产存在多个价格。
2.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在核算中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或同时可以选择几种用于发出存货的计价,这也为规划企业资产的价值和利润提供了合法的政策依据。
3.在无形资产方面主要表现为:其一,无形资产推销方法的可选择性。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推销方法,应当能够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并一致地运用于不同会计期间;无法可靠确定其预期实现方式的,应采用直线法进行推销。其二,同一项无形资产的购建由于其资金来源不同、价格不同。(与固定资产类似)
4.企业是由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力三要素构成的经济体,资产负债表对前两项进行了完整反映,而对劳动力只做了部分反映。劳动力在企业中是最具有活力的因素,是激活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唯一因素,而目前成本核算采用生产成本法,管理人员、销售人员、技术人员等以期间费用的形式反映,无法进入资产负债表。
5.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为了修正现行会计核算中的不足,对无法准确计量的资产,在期末依据该项资产未来现金净流量的折现值与成本价进行比对,高出部分不予反映,低于部分作为当期费用确认。这也从侧面说明现行会计制度、准则存在资产价值高估的空间。
6.资产价值的增量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土地的增值,土地随着周边基础设施的完善、政府对耕地工业化的限制,其存在或已经产生较大的升值空间,由于遵循历史成本原则、谨慎原则,无法对其增量价值上调,存在价格低估。其二,对一定区域矿产资源的买断,在勘探、开采过程中发现比过去的预测增加,引起增值。其三,通货膨胀引起企业实物资产价格上涨,由于遵循历史成本原则、谨慎原则,无法对其增量价值上调,存在价格低估。
会计价值计量、企业价值计算方法的探讨
从以上的分析反映出会计价值背离企业价值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有理论指导的偏差、会计准则制度选择多种计量标准的混合使用、企业要素计量的不完整三方面,我们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对企业确立一种正确的观念
1.人的生命周期经历幼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四个时期,在幼年期和青年期是一个纯消费的时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衣、食、住、行、教育等资金,为其进入社会储存体质和知识。企业也同人的生长过程一样,筹建期和开始运行的初期是一个不断投入的时期,社会对其所生产的产品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初期的大量投入,产品的销售不畅必将使其产生较大的亏损,这是一个正常的、也是必须经过的过程,会计核算强行调节企业的前期和初期的经营业绩,使其不亏损或少亏损,这是与事实不符的,也给社会一个错误的信号。
2.对会计价值与企业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会计核算是面向过去的,对已发生经济活动事项选择适当的时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是对过去经济决策行为实现程度的评价,因此,它是面向过去的,是一个绝对值;企业价值评价的着眼点是对企业未来创造价值能力的评价,更多关注的是企业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两者不是同一个概念,关注的对象不同,结果也不会相同。
(二)客观计量劳动力资源的价值
1.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是反映企业劳动者的两个方面,并不存在本质的区别。资产负债表中,人力资源以资产的形式反映在资产方,人力资本以资本的形式反映在权益方。
2.企业是由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力三要素构成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唯一的途径是充分使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调动全体劳动力的积极性,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工资(薪金)是通过市场公平交易的结果,一个账期(一个会计年度)应该支付的工资就是这一账期人力资本的成本,是与货币资本同质的资本,企业原始投入的股本是货币化的积累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一个动态的数据,不同的账期人力资本的金额是不同的。
4.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存在一定的区别,货币资本一般随企业而存在,没有增资、减资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变动;人力资本存在于劳动者自身,随劳动者进入企业而进入,随劳动者离开企业而离开。
5.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一定时点企业的成本价,评估的企业价值是该时点的企业的市价,即就像商品,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是它的成本价,评估企业需要的是市价。
(三)夯实资产,客观公正反映资产价值
1.组织会计、经济、统计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实践工作者对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实物、非实物资产中的各类资产,研究各类资产及每种资产的价值变化规律,探索科学、唯一的计量方法,客观公正地对其进行计量。
2.计算机和会计软件的广泛应用,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可以使会计核算走向精确计量,折旧的计提、存货成本的计算和结转等经济业务内容向一对一的个别计价法转变。
3.对于增量资产中的土地,采取表外披露,披露土地的面积、市场价格、总价格。
(四)企业价值计算方法的探讨
1.企业价值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企业实物资产的价值,另一部分是企业已实现或预计可实现利润按资本平均利润率或预计的资本平均利润率换算的价值。企业已实现或预计可实现利润的资本利润率采用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代表的是社会中所有企业的平均盈利水平。对企业价值评估采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为基础,依据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对其调整,企业创造的利润大于零时,企业的价值高于资产负债表反映的价值;小于零时,则企业的价值低于其资产负债表的价值。
2.计算办法为:企业价值=会计价值+本年度实现的净利润/资本社会平均利润率。会计价值指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资产总额。
企业是由股东和劳动者作为原始投资所组成的共同体,股东提供的资金只有劳动者的参与才是实现其价值增值的唯一源泉,股东的资金是劳动者创造价值的基础;劳动者的劳动可以创造高于、等于或小于工资的价值。企业的价值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值,决定市价高低关键的因素是利润和资本平均利润率。
持续经营的企业,都反映会计对其价值有所低估;进入清算的企业,其资产价值又大大缩水,这一现象反映出会计计量的企业价值(以下简称“会计价值”)与企业自身的价值(以下简称“企业价值”)存在背离,此原因是经济理论、 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准则和制度与经济规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企业由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三个因素构成,而我们在资产负债表中对劳动者这一因素只做了部分反映,对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计量也与其实际价值存在偏离。会计价值与企业价值存在差异有其客观的原因,也反映出会计计量手段的欠缺。认识差异的存在,不断进行研究,改进会计计量手段是不断努力的方向,使会计价值尽可能接近企业价值。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 篇9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最早源于美国。Bowen(1953)认为企业及其经营者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此后,研究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国外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研究。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正相关。例如,Lee(1971)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长期利益的最大化。Ruf(2001)等的研究也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存在正相关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反而会降低企业价值。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必然会发生成本,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企业价值降低。如Vance和Holman(1975)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越多,企业后期价值越低的结论。
国内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张建同(2007)等人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为企业带来利益。田虹(2009)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中国通信行业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分析了通信行业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张兆国(2013)等人以我国2007~2011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交互跨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滞后一期的社会责任对当期财务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钱瑜(2013)收集2006~201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石化及塑胶行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具有正相关性。
二、相关理论基础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有很多,但是学者们一般认为,最早系统性地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定义的是Bowen(1953)。他提出,商人的社会责任是指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所期望的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
美国管理学大师Stephen P.Robbins(2005)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社会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
我国的周三多教授(2005)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非强制性、非官方性、普适性、扬善性等特性,主要包括企业对环境、员工、顾客、竞争对手、投资者和所在社区的伦理行为,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仅能使企业自身效益得到提高,而且还能够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并且对企业所有者(即股东)负责的同时,企业还应该追求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企业不仅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还要积极承担对员工、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遵守社会伦理道德、行业准则、职业道德、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积极投身公益事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以实现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和长期绩效最大化。
三、现状分析
(一)相关研究评述。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时主要用评价企业赢利能力的财务指标来表明企业价值,如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资产净利润、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论主要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正相关、负相关和不相关三种关系。
1、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正相关。Griffin和Mahon(1997)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两者成正相关关系。原因在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虽然需要付出一定的资金成本,但是相对于这种行为的效果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责任行为的结果将使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到保护,使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得到各个方面的支持和援助,从而将从各个方面导致企业价值的上升。国内的李红玉将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联的人划分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并通过实证分别研究他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的不同利益主体都对企业绩效产生作用,各经济主体的利益与传统的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并不矛盾,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朱瑞雪(2004)等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强企业的差异化优势,提升企业的信誉度,有助于企业建立与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是正相关关系。李琦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企业理财目标具有影响,企业应该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最后指出企业责任是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一个约束条件,并指明二者之间的一致性。蒋红芸和景珊珊(2013)认为企业的一系列社会责任行为有助于自身获得更多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建立良好的社会声誉,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同时,由于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学者开始研究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交互跨期影响,张兆国、勒小翠和李庚秦(2013)运用CMM方法发现滞后一期的社会责任对当期财务绩效有显著正影响,当期财务绩效对当期社会责任有显著正向影响。
2、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负相关。Friedman(1989)认为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消耗了企业的资源,会导致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利润减少,与其他相对缺少企业社会责任的竞争对手相比就会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从而降低企业财务绩效。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是负相关关系。Vance(1975)在早期的研究中选取两个样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做得较好的公司,其股票市场价值低于对照样本,即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负相关。王建琼等以每股收益衡量企业价值,并分别研究其与政府、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政府呈正相关关系,而与供应商则相反。顾湘等选取沪市A股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依据报表数据,结合系统论、价值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价值与股东社会责任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而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呈负相关关系。李正(2006)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结果表明,从当期看,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企业价值越低;但从长期看,根据关键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会降低企业价值。林晓华、林俊钦和高燕(2012)实证检验发现企业价值与生态社会责任呈负相关关系。
3、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不相关。Alexander(1978)等人,借用前人的样本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股票市场回报与企业社会责任不相关。刘长翠(2006)等人,在样本的选择中考虑到行业的差异性,分行业进行研究,发现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与社会责任贡献率不相关。Soana(2011)单独以银行业为研究对象,验证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无显著相关性。
上述综述表明,研究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方法的不同以及绩效衡量指标存在差异性。虽然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仍有争议,但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倾向于认为二者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对社会责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关注,但是对于社会责任的理解仍然较为模糊,常常同可持续发展、绿色企业、企业公民义务等术语交替使用。多数企业管理者依然把经济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直接导致目前日益凸显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假冒伪劣产品的制售、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等。此外,许多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消耗了企业的资源,会导致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从而降低企业财务绩效,他们没有把社会责任和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甚至有些企业将承担社会责任狭隘地理解为慈善捐赠,导致捐赠的多少成为评判企业社会责任强弱的标准,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和压力。
2、企业社会责任法规不完善。目前,有关管理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法规还不够完善。政府现阶段在社会责任方面依然面临一些挑战,如完善相关法律文件和细则、健全相关标准、成立专门的推进机构、拟定系统可行的推进规划以及完善相关监督体系。不仅认识到对企业社会责任监督的重要性,还要从相关法律法规上整体进行推进,明确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责权界限,正确引导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完善建议
(一)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建设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将社会责任化作企业的内在资源,形成企业员工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和理念,并强化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通过健全企业社会责任制度,树立全体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改进企业经营和实践活动对各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建立正确的生产经营理念,企业从自身文化、管理、人事、制度、机制等方面转变和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形成和巩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股东及员工而言,要积极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把企业社会责任观视为企业核心价值及企业战略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争取在创造利润的过程中,全面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二)完善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的法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自身的行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也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可以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来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效果,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按照评价体系要求进行文明安全生产。这不仅仅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而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丰富人民生活,把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这其中需要政府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监督机制,建立专门的机构推进社会责任的可持续性,加强符合我国国情的体系建设和指标运作,通过政策支持和媒体宣传引导企业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活动,同时为企业提供培训,保障社会责任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国际和国内学术界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本文基于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主要观点,着重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企业更好地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价值,财务绩效
参考文献
[1]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交互跨期影响实证研究[J].企业研究,2013.8.
[2]钱瑜.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的典型相关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企业经济,2013.3.
企业价值报告 篇10
1、探索企业价值体系建设
企业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一是企业信念、愿景和使命, 体现企业对自身存在终极意义和发展目的的哲学思考;二是企业事业理论, 阐述企业目标和目的的关系, 体现企业发展理论的基本逻辑;三是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这是企业文化的双核, 是组织文化的内驱力;四是企业价值推论与分布, 它演化成企业经营理念、管理准则, 分布到各个管理模块、业务模块, 是制度与流程之源;五是员工行为规范、礼仪和形象文化, 体现员工的行为作风、职业素养和企业形象;六是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 体现为企业对社会、对自然、对竞争对手及利益相关者的态度。
企业价值体系建设是指在企业基本冲动、企业本性和人性假设的基础上, 如何整合、应用文化这个特种资源, 让价值定向、价值观在企业组织中有序渗透、聚拢、转化、强化、评估的过程, 也是价值观的选择、认知、认同、共享的过程, 也就是价值观管理的全过程。这是企业文化落地的根本, 也是文化建设的难点。价值体系建设就是要找到企业的精神指引, 在企业日常运行中作为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是企业大是大非的判断标准, 在企业逆境中的精神支柱, 是企业坚定的价值指南和保障, 更是企业道德力量、精神力量的展现, 是企业不跑偏的定位器, 是企业应该坚守的基本原则和隐规则, 也是企业人价值存在与人心安顿之所在。
当前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坚实的价值体系, 只有一部分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企业建立了完整的价值体系。企业文化资源是企业独特的和最有价值的一种战略资源, 企业的文化优势也构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现在, 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制高点, 制定企业文化战略, 实施企业文化工程, 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形成了很大气候。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不仅提高了企业管理效能, 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且也成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万科在董事长王石的设计与坚持下, 坚守核心价值观, 多少年来坚决不行贿不受贿, 坚持制度治企, 法治至上, 注重人的自由发展和职业化并重策略, 尊重人的隐私权、选择权, 强调生活与工作的平衡, 以人文关怀、自然环境关爱为抓手, 坚持未来意识。万科有三个“一票否决”制, 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工程程序等三个内容。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票否决制的具体内容是, 在上项目时, 只要人力资源部认为有管理疏忽, 可能导致员工犯罪, 就可以不同意, 一票否决。而质量方面的一票否决是平衡质量与速度、与成本、与利润的关系。万科坚持质量否决和道德否决。使企业不仅表现出价值观的强大力量, 而且使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的整个过程体现价值观的一致性, 坚守价值原则, 这是伟大公司的雏形, 也是公司受社会尊敬、被认同, 产生由内而外品牌美誉度的本源。
厘清企业价值结构体系, 形成企业文化深入发展的理论指导体系;怎样看待个体素质提升和企业素质提升的关系;如何运用有效、系统的管理工具, 使价值体系转化成管理行为和组织行为, 最终演化形成组织素质能力;通过企业文化力分布状况, 判断企业文化的类型及其阶段特征;探讨如何维护那些与组织成功相关的文化要素, 识别和改变一些功能失调的文化要素;探讨如何整合、调和各种亚文化等等。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2、推行企业价值观管理
企业价值观管理主要解决企业的价值定向、价值原则、价值凝聚、价值转化的意识和方法等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选择、判断和设计;二是围绕核心价值观进行推论、分解, 重点在价值转化和演化, 建立完整的企业价值体系;三是使价值体系干预企业运营, 影响组织、制度、流程和机制;四是推进企业价值观管理, 建设企业文化目标、传播、运行、保障体系, 形成企业文化管理系统, 实现企业价值管理的持续升级。
我们认为, 后天对人的影响成分很大。企业看到员工更多的是行为表象, 而员工在成长过程中内心潜藏的部分, 我们要重点思考:该用什么样的环境、管理模式、机制, 才能使员工理念与素质得到提升, 进而与企业组织价值的需要相兼容。
所以, 了解员工性格, 从多个方面测试员工价值排序和类型, 这是企业价值观管理的一个基础。有很多人第一次接触某种事物的时候留下初始印象特别重要, 这就是所谓的首因效应。为什么中国员工到跨国公司, 他去之前觉得跨国公司会比国内大多企业要好, 他接触到企业以后需要第一次验证, 比如招聘, 包括程序, 如进到企业的第一堂课, 看到企业的环境, 印象是刻下来了。所以, 所谓首因效应、晕轮效应、选择效应及刻板效应, 企业文化建设要大量应用心理学工具, 企业价值管理尤其要注意选择现代工具支持。
掌握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很多企业都在做, 有的企业已经做得比较深入了。中国惠普坚持对员工血型、性格的测试, 相应的岗位和职业生涯规划, 在十年前就开始做了。简单说影响员工满意度, 企业在环境、情感、经济和发展四个维度来提供总体的资源供给。所以, 企业资源供给和优化配置资源方式, 是企业文化发展的一个效率体现问题。企业文化首先要有一个好的结构体系, 其次是要有好的工具和方法。
推进企业文化管理, 建设企业价值体系, 跟前几年强调的东西不一样了。人是群居动物, 从生命意义的角度, 滴水都要回到大海里, 才能不干涸, 生命才能得以安顿。所以个体都渴望在一个池子里, 在一个群体里有他基本的位置, 有他的实现方式。融入群体, 是人的一种潜意识, 企业共有价值观培育更要把握个体的潜在的动机和需要。怎么把它激发出来, 这就是企业文化策略。
企业团队文化有个演变过程, 从组建期进入到磨合期、规范期和绩效期。大部分企业都是绩效导向, 但绩效导向重点做什么呢?就是规范化、制度化, 流程精细, 公平、透明是关键, 配套人性化建设, 加强交流沟通, 作好平衡性工作。
3、企业共有价值观带有时代烙印
企业共有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共性特征, 比如“诚信、人本、业绩、共享、创新”等, 作为社会思潮, 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元素, 越来越被中国企业共享。越来越多的企业度过利润驱动的第一阶段、竞争导向的第二阶段, 进入强调合作共享的新商业伦理时代。人本文化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各企业都在讲人本, 尊重人的生命, 树立生命本体意识, 如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尊重人格尊严, 强调个体价值, 并为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参与管理和分享发展成果创造条件。企业推进人本文化, 又以人的能力、贡献、价值为评价的基本依据, 即注重“能本”, 这是一种平衡, 是企业以人为本的真实含义。而文化建设要服务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妥善处理企业发展的重大关系, 继续深化企业改革, 完善体制机制等, 这些均带有时代的深深烙印。
有些东西一说大家就可以接受, 为什么?因为是公理。比如企业基本的伦理和道德, 可以超出国界, 超出企业边界, 所谓有共享的社会思潮, 社会要求你到这个程度, 应该有这样的一个价值理念, 有共享的基本价值, 企业才能被社会所接受。
企业重要的任务是要发展人性。文化讲究治心为上, 个体的人要做到不会轻易地为外界的东西而动容, 不会因为短期的利益, 也不会因为恐惧而动摇。人为什么想要这个、那个东西, 是因为天性里面有一种恐惧, 就是对安全的内在需要, 我们既要理解人性的趋利避害, 也要了解人心向善, 是理念的人。人的心力修炼到一定程度就会“明心见性”, 这是人之本性, 是人性的发展, 假设人自然向往更高的精神追求, 内心渴望被点燃, 也一定会被点燃, 这是人性的光辉。
所谓的人本, 就是在尊重生命、人格、尊严的基础上, 以人的能力、贡献和价值来评价。企业领导人要洞察人性、动机和基本需要, 这是潜藏在冰山下、水线以下的东西。
企业当然要有刚性的制度约束, 对于一个初级阶段的企业更是不可缺少。海尔的发展历程便是企业文化演变和进化的历史。海尔最早规定不能随地大小便, 用刚性制度约束, 用负激励来对应, 所以, 在早年, 我们看到海尔的6S是“黄脚印”, 每天做的最差的员工站上去检讨、去反省。后来才改为“绿脚印”, 让做得最好的员工站上去分享心得。负激励、制度规范是外力驱动, 还不是内省。中国文化的内核是内省和宽恕, 所以有人说东方文化还是倾向于人本, 是基于中国人的人性的。从人性发展理论来看, 我们要进一步思考, 哪些东西是中国企业普遍缺失的, 哪些东西是最稀缺的。
企业价值评估中企业收益的预测 篇11
2005年版的《国际评估准则——企业价值评估》、美国评估师协会的《企业价值评估规范》和《欧洲价值评估规范》中,均明确了收益现值法是企业价值评估项目最恰当、最理想的评估方法。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应用却很少,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就是企业收益的科学预测。企业收益的预测在理论和实践中有较多的方法,国内各种评估机构和评估师一般均是依据执业判断能力来选择的,所得出的预测结果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利益相关者对评估结果的质疑很多源于企业收益预测的准确性。
一、企业收益预测方法的选择
(一)我国企业收益预测方法的现状
为了深入研究收益现值法中企业收益预测的基本现状,笔者专门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国内资产评估中介机构为调查对象,问卷采用邮寄的方式或直接送发的方式,多数问卷以邮件形式寄回。全国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涉及到北京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陕西省、上海市、深圳市、辽宁省、新疆等十个省市,回收问卷230份。
从调查问卷的分析来看,各种收益预测方法的选用有很大的区别。问卷所列六种预测方法中,选时间趋势预测法的157位,占68.26%;选综合调整法的119位,占51.74%;选回归预测法的97位,占42.17%;选专家预测法的79位,占34.34%;选产品周期法的65位,占28.26%;选模型预测法的43位,占18.70%。具体选用哪一种方法要依据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和收益的变动趋势而定,哪一种方法适合就采用哪一种。当然,这也与评估师对预测方法的理解程度有直接关系。
在收益预测的计算工具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在调查问卷的回函中,选Excel的171位,占74.35%;选计算器的24位,占10.43%;选TSP的8位;选SPSS的6位;选SAS的1位;无人选用E-view软件。Excel是Office办公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人员对Excel比较熟悉;而有少部分的评估人员直接用计算器计算。TSP、SPSS、SAS软件比Excel的功能要强得多,而选用的却比较少。
问卷调查表明,目前具体的企业收益统计预测方法(数学方法)并不是制约收益法应用的首要问题。在企业收益预测方法中,评估人员考虑的重点是收益具体项目的预测难度,影响企业收益的各个项目预测适用哪一种方法,如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各项成本费用的变动趋势等。
(二)企业收益预测方法选择的策略与原则
在国外评估准则中,没有任何预测方法的限定。在国外评估理论研究文献中,对预测方法的研究也属少数。近几年,我国评估理论和实务界也有部分学术文章讨论收益的预测方法,如:曲线模型法、模糊预测、灰色预测法在资产评估中的应用等。
企业收益预测方法分析研究表明,时间趋势预测与各种简单的平均预测相比,得出的预测值相对更接近实际;各种曲线预测技术方法与直线回归预测方法相比,得出的预测值更准确、可靠;多因素预测与单因素预测相比,得出的预测值更接近实际或误差更小。然而,相对复杂的预测模型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
1.模型越复杂需要的数据越多,包括数据的变量个数和时间序列的长度;
2.随着预测期间的延长,预测结果的优越性却逐渐降低;
3.研究表明,在进行收益预测时,即使是最好的预测结果,最终也要服从专业分析师的主观判断。
可以说,相对复杂的预测技术需要更多的可靠数据,并且要应用更多的数学计算公式和计算机软件,这些条件实质上又制约着预测方法的应用。如果被评估企业有较长期的历史收益数据,如果相应的模型参数在长时期中没有明显的变化,时间序列模型可以得出较好的预测结果。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对于大多数企业和评估机构来说,应用复杂数学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其收益很可能会超过其代价和成本,在很多时候是得不偿失的。
从理论上讲,经济预测技术与方法均能应用于收益预测,在众多的预测方法中,要选出哪一个方法最科学、最理想是没有意义的,不同的方法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只要企业经营状况适合,最简单的方法也能得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值。
目前,以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企业相关会计资料、统计资料的可靠性来看,最现实的预测方法仍是以企业财务报表为基础,将企业收益或现金流量分解为销售收入、成本费用、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最后归结为净现金流量。要针对不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分析和做出单项预测,同一个企业的收入与费用可能会遵循不同的变动规律,可以采用不同的预测技术与方法。
二、企业收益预测期的划分
目前国内评估理论与实务界认可的收益现值法公式为,企业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分阶段收益模型的方法,也就是前期收益现值加后期收益额递增增长的收益现值,公式如下:
其中,Rt——第t年的收益额
i——资产的折现率
n——前期收益期间,常取5年
Rn+1——第n+1年当年的收益额,以后每年收益额将以g的速率递增
按照这个基本理论分析公式,可将企业价值分为两个部分:
企业价值=明确的预测期期间的现金流量现值+明确的预测期之后的现金流量现值
对于明确的预测期之后的企业价值,以企业持续稳定的效绩假设为前提,完全可以用简化的公式预测和计算。这种持续稳定的效绩假设就是要保持所有新投资都能取得稳定的收益率;企业投入的资本能取得稳定的收益率;企业能保持稳定的增长率,每年能拿出一定比例的营业利润作为再投资的资本。
明确的预测期间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长度,以便企业能够在此期间末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这个足够的时间长度到底应是多少,是评估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在国外的各种评估模式中,一般确定明确的预测期间为10-15年。在具体项目评估时一般很难做到这么长时期的预测,为了方便预测,并使预测误差更小,可将10-15年分为两个阶段。3-5年的详细预测阶段,制定完整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并尽量使之与单位产量和单位成本相关;其余年份为简单预测年份,只预测几个重点指标,如销售收入、利润、成本费用、资本周转率等。
在国内企业价值评估中,企业收益的预测一般分为近期预测(短期)与长期预测。近期预测的时限是由企业收益的变化趋势决定的,如果收益稳定,预测3-5年就可以反映企业的长期发展趋势。如果收益变化具有周期性,那么变化周期的长度就决定了预测的时限。预测时间越长误差越大,一般应为3-5年,最长不超过10年;而长期预测指对企业长远发展趋势的预测。在这里,近期预测就是明确的预测期间收益预测,而长期预测就是明确的预测期之后的收益预测。
在明确预测期间的具体时间段划分上,国内国外的看法基本一致。这里有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明确的预测期间越长,对企业价值的估价越准确。许多评估人员在收益预测中利用了这样的隐含假设,在明确的预测期之后,新资本收益率等于资本成本;而明确的预测期间,新资本收益率高于资本成本。因此,延长预测期间就等于延长了新资本收益率高于资本成本的时间段,也就导致了企业价值的增加。
而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是:只要明确的预测期间足够长,企业的经营状况就能在预测期末达到稳定状态。美国麦肯锡公司通过各种行业的企业资本收益率和增长率研究表明,公司极少能长期超过竞争对手,在投资资本收益率方面,能连续10年超过竞争对手的公司不到25%,能连续15年超过竞争对手的公司不到10%;行业的平均投资资本收益率和增长率与国民经济状况直接相关。汤姆·科普兰对某企业的价值评估后发现,不管明确的预测期间有多长,企业价值总是8.93亿美元,在预测期为5年的情况下,明确的预测期之后的现金流量现值占企业总价值的79%;在预测期为10年的情况下,明确的预测期之后的现金流量现值占企业总价值的60%。
从评估理论和评估实践来看,3-5年的详细预测期完全可以满足企业价值的估价需要,没有必要进行过长时间的预测,而且预测的时间越长,预测的误差就越大。
三、利用损益表综合调整进行预测
企业收益预测一般以前5年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实际经营业绩为基础。虽然可以不通过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就可以直接求得现金流量,但如果不建立资产负债表,就很容易忽略构成现金流量的各种不同项目,有可能以历年的数据预测得出未来的销售收入与筹资的数量有矛盾。资产负债表有助于平衡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均衡一个项目的变动与其他项目变动的关系。当然,建立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要进行前期的数据调整,也就是根据前面所述的收益界定进行调整,只有调整后的损益表才能用于收益预测。
在国内外评估领域,均以销售收入预测作为企业收益预测的出发点,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需求带动经济发展的体现,需求驱动预测从销售收入预测着手,而其他的指标和变量(成本、费用、流动资金等)都以销售预测为前提进行。预测一般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一)预测销售收入
预测销售收入应该以销售额的增长和主要产品的价格变化为基础,选用适用的预测数学模型。销售收入预测是企业收益预测的关键,以前述的企业经营战略分析、会计分析和财务分析为基础,并要注意与企业的以往表现、行业的历史情况相符合。从统计分析来看,很少有企业能较长期地在增长率上超过竞争者,并且大多数企业在较长期后销售增长率与行业增长率相接近。如果企业增长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很多,持续时间较长,就要注意进行合理性检验。这些既是预测过程中需要做的工作,也是在检查核对时的基本要点或出发点。
如果企业有新的开发项目,则需要特别谨慎,因为如企业能成功开发新产品,就使企业有了新的增长点,企业的增长率和投资收益率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如果企业新产品开发失败,就会降低销售增长率,也可能被淘汰出该行业。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是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设计出每种状态的可能性及其概率,综合估计企业的销售收入。
(二)预测营业项目
预测营业项目,如企业的营业成本、流动资金、土地、厂房和设备等。把这些项目与销售收入联系起来。销售收入的预测是其他营业项目预测的前提,因为其他流量都与销售量有关或依赖于销售量。比如,如果没有显著的资本支出和营运资本的大幅度增加,销售量的高速增长通常是难以实现的。成本的变化也和销售量的增长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目前的企业经营中,随着销售量的增长,单位产品的成本就随之下降的趋势假设并不见得正确,除非评估人员确实发现了有说服力的证据。在销售量增长的同时,单位产品的成本相同比例的下降,多数属于评估人员的假设或空想。通过企业经营情况的长期考察,评估人员会发现,土地、厂房和设备等固定资产与销售收入的比率是比较稳定的,从销售增长率完全可以推测土地、厂房和设备的净额。
(三)预测非营业项目
预测非营业项目,如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对非关联企业投资和利润。
(四)预测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应等于上一年的所有者权益加上净利润和发行的新股减去股利分配数额。
(五)报表内项目之间的关系验证
企业价值报告 篇12
企业价值评估是一种经济评估方法, 其以企业整体为对象, 判断企业整体价值的综合评估, 目的是分析和衡量企业的公平市场价值并提供有关信息, 以帮助投资人和管理当局改善决策。企业价值不是各项资产价值的简单相加, 价值评估作为价值管理的基础, 是对企业未来价值创造结果的度量。企业价值评估提供的信息不仅是企业整体价值的一个数字, 还包括评估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信息, 这些信息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外部影响因素是不可控的, 所以可暂不考虑, 主要是对可控的内部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和管理。可控的内部影响因素包括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将不可计量的无形资产连同报表中可确认的无形资产共同称之为“软”资产, 报表中反映的可确认的有形资产则可称之为“硬”资产。“硬”资产的价值可以通过财务指标加以准确计量, 而未在报表中反映的“软”资产由于其特殊性, 难以用财务指标准确计量其内在价值, 但不可否认的是企业价值是由软、硬资产共同驱动的。因此, 按可计量性又将价值影响因素分为财务影响因素和非财务影响因素。另外, 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不得不考虑无形资源对企业价值贡献的影响, 由于无形资产的计量结果难以准确化, 只能模糊计量其相对价值, 但不能因此而不进行评估, 应该对无形资源或非财务驱动要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基于价值管理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企业整体价值是由财务要素和非财务要素共同驱动的, 企业整体价值V*是在财务指标评估值V的基础上, 利用非财务指标评估得出的纠偏系数值β, 调整财务指标评估出的价值V。因此, 本文提出企业整体价值评估模型为:
企业整体价值=财务指标评估值× (1+纠偏系数)
其中:V*代表企业的整体价值;V代表企业财务指标评估值;β代表非财务评估的纠偏系数。
其一, 经济增加模型。常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主要有: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相对价值模型和经济利润模型, 本文主要选取经济利润模型评估企业的价值。经济利润模型是通过计算企业未来经济增加值的现值, 与期初投资资本相加计算企业价值的一种方法。与其他两类模型相比, 利用经济利润模型评估企业价值更有利于企业进行价值管理。经济利润, 又称经济增加值, 利用经济利润模型评估企业价值的公式如下:
企业价值 (V) =期初投资资本+预计经济利润现值
经济利润 (EVA) =期初投资资本× (期初投资资本报酬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期初投资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其中:NOPAT指调整后的税后净营业利润;TC指期初投资资本;WACC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其二, 模糊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 (F-AHP) 是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产物, 是通过构建模糊一致性矩阵对要素进行评价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化程度较高的评估方法, 该方法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估企业价值的步骤如下:一是建立因素集;二是建立评语集;三是进行单因素模糊评价;四是确定权重分配, 进行综合评价。
三、基于价值管理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应用
(一) 经济增加值模型的具体应用
从企业价值评估思路出发, 利用经济增加值模型评估企业价值的同时, 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出纠偏系数, 并对前者进行修正。下面分别举例说明两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假设某企业期初的投资资本为300万元,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12%, 企业预测期为五年, 前五年处于超常增长阶段, 预测期第一年的增长率为10%, 第二年的增长率为12%, 第三年的增长率为8%, 第四年的增长率为6%, 第五年的增长率为5%, 从第六年起企业处于永续增长阶段, 增长率保持在5%, 其他预测数据如下表1所示。
单位:万元
相关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期末投资资本=期初投资资本× (1+增长率)
投资资本回报率=税后营业净利润/期初投资资本
税后营业净利润=期初投资资本×投资资本回报率
资本费用=期初投资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经济增加值=税后营业净利润-资本费用
由于企业资料获取的有限性, 未对经济增加值进行调整, 本文仅介绍模型的应用。通过简单计算, 该企业利用财务指标计算出的企业价值V为310.3万元 (300+6.2+4.1) 。即:企业价值V=期初投资资本+预测期经济利润现值+后续期经济利润现值。
(二)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具体应用沿用上例, 为简化计算, 该企业的非财务指标的选取以表1为准, 具体评判步骤如下。
首先, 分配指标权重。非财务价值评估中最为重要的是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分配, 权重如何确定前己述及, 在此仅介绍模型的具体应用。经过计算, 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如下:
一级指标的权重分配为:W= (WA, WB, WC, WD) = (0.24, 0.27, 0.30, 0.19)
二级指标的权重分配分别为:
Ma= (Ma1, Ma2, Ma3, Ma4) = (0.31, 0.22, 0.24, 0.23)
Mb= (Mb1, Mb2, Mb3, Mb4) = (0.21, 0.32, 0.28, 0.19)
Mc= (Mc1, Mc2, Mc3, Mc4) = (0.35, 0.18, 0.14, 0.33)
Md= (Md1, Md2, Md3, Md4) = (0.18, 0.28, 0.33, 0.21)
其次, 通过专家对二级指标的评分和每一指标对应的权重相乘, 计算出一级指标的评判标准, 最后得到评判矩阵R。假设共有5个专家进行打分, m=5, 具体计算如下:
分别计算出Fa、Fb、Fc、Fd后, 得到评判矩阵R为:
最后, 综合一级指标权重, 得出综合评判矩阵:
专家评语集为:V= (非常好、很好、一般、差、极差) 五种水平。根据模糊数学中的最大隶属原则, 选择矩阵G中的最大值0.14547, 根据评语集得出该企业的非财务指标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处于比一般稍高的水平。由于不同的评估人员的知识水平、职业判断等有所不同, 针对不同评估人员的情况分别赋予权重, 得出纠偏系数为
可以认为, 企业的非财务价值驱动要素对价值的影响因子系数为0.1781, 根据纠偏系数调整企业的财务指标评估价值, 利用企业整体价值评估模型计算出该企业的整体价值为:
由于企业价值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数据, 所以企业整体价值评估值实质上是一个近似价值。
四、企业价值评估的效果分析
上例中, 从财务角度出发, 利用经济增加值模型评估出的企业价值为310.3万元, 在考虑非财务价值驱动要素对价值的影响情况下, 企业的价值则为353.46万元, 两者差异为43.16万元 (353.46-310.3) , 该差异为非财务价值驱动要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值。企业管理者在依据企业价值评估所提供的信息制定相应的决策时, 就会由于价值评估相对不准确而导致决策制定的偏差。根据该企业的纠偏系数, 分析出其非财务指标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比一般水平稍好, 即非财务驱动要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不是非常大。但是对于一个无形资源在企业要素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而言, 非财务要素对企业的价值影响系数将会较大, 如果利用财务指标评估出来的企业价值本身非常大, 非财务价值驱动要素对价值的影响是以财务指标评估值为基数的, 所以计算其价值的基数较大。因而, 较大的纠偏系数和较大的计算基数将会导致非财务要素对企业价值的修正值增加较大。此时, 若忽视了从非财务角度评估企业价值, 将会使企业整体价值产生一个较大的偏差, 这会对管理者的战略决策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 在以价值管理为目的, 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 仅利用财务指标“经济增加值模型”, 评估企业的价值是不够全面的, 忽略了非财务价值驱动要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将会对企业的战略规划、战略制定和实施以及治理结构的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消除企业价值评估所提供的信息不够充分和准确对价值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 就需要对非财务价值驱动要素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影响进行评估, 并以此调整财务指标价值评估值。通过利用非财务指标“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估出非财务要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因子或纠偏系数后, 对财务指标评估值进行修正, 则可以计算出企业的整体价值。通过利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综合评估企业价值, 将会产生更充分、更有用、更准确的信息, 从两个层面评估企业的价值, 其效果将会比单纯利用财务指标评估的效果更好, 也更加有利于企业的价值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S.戴维·扬、斯蒂芬·F·奥伯恩:《EVA与价值管理——实用指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