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社团品牌建设(共5篇)
高校艺术社团品牌建设 篇1
高校的学生社团是学生锻炼自身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是学生踏出社会第一步的良好开端。在无数大学生的社团当中, 艺术类的社团的开展和活动进行的尤为火爆, 其受欢迎程度在各类社团中一直遥遥领先。在繁荣校园文化、培养人文精神、提升艺术修养、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等方面发挥着显而易见的作用。艺术社团不仅要建设, 而且要建设好, 需要品牌化建设。品牌是用以识别某个消费者或者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者服务, 并使之与竞争对手或产品的服务区别开来的名称及其标志。它是来源于商品生产流通领域的一个概念。在社团管理中, 品牌建设则是指社团利用自己的优势, 在完善社团常规的基础之上, 创造性的举办具有大学生社团特色的富有大学生发展时代特征的活动, 从而使社团得到推广并获得认可, 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发展品牌效应, 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建一个大学生社团容易, 但是要管理好社团则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推广。
一、高校艺术类社团的现状
1、艺术类社团在校园中的规模
艺术类社团一直高校中最受欢迎的社团群体之一。学生都愿意投入极大的热情去参加艺术性的活动, 就目前而言, 高校中有许多类型的艺术社团, 比如舞蹈社、吉他社, 民族歌舞社, 管弦社, 文学社, 摄影社, 动漫社等等。各类社团的活动都进行的如火如荼。每个社团里, 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莘莘学子组织到一起, 社团都是他们交友并学习的好去处。艺术类的社团在学生社团中占着相当的规模, 并且艺术类社团举办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 其艺术的吸引性对学生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每年的新生招新, 艺术类社团都不用为找不到新人而发愁, 恰恰相反, 只会因人数太多难以抉择而发愁。
2、艺术类社团的活动举办状况
艺术类社团活动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 其中以音乐社的活动做的尤为出彩和具有感染力。民族歌舞社团集中了一群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 爱好民族音乐的学生,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的丰富性、民族特色的独特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其极大的艺术性, 影响着众多学生。他们的活动不仅是对民族歌舞的学习和鉴赏, 对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他艺术类社团也通过热舞大赛、摄影展、民乐专场演出, 戏剧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大家展示艺术的魅力, 展示大学生的风采, 在普及艺术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成员的艺术修养、陶冶成员的情操、培养成员完美的人格。
3、艺术类社团的管理现状
艺术类社团开展的如火如荼, 与其良好的管理也是分不开的。社团的骨干成员不遗余力的进行宣传和举办活动。诚然, 表面上艺术社团非常火爆, 但是许多不足之处都被优点所掩盖。其中, 艺术类社团的品牌化是艺术社团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品牌化建设, 创立社团活动品牌, 这是社团吸引更多同学关注、加入社团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品牌活动, 就不可能在校园中树立形象、扩大知名度、增强影响力。如“阳光英语晨读”活动、“云力漫社万圣节舞会”活动、“博思羽协全校羽毛球团体赛”活动等都有较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 可谓“品牌活动”, 这也是他们能成为“品牌社团”的重要原因。规范化与多元化管理, 在高校现有的条件下, 学生人数毕竟有限, 有能力的人才也是有限的。因此, 社团与社团之间的人才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社团成员流动性强, 一学期到两学期就要更换许多新成员, 能不能持久吸引更多同学参与, 有效的管理就很重要。社团的管理思路应该增强成员的效率意识信誉意识和创新意识, 提高社团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的管理人才, 这样才能实现规范化与多元化管理。
二、高校艺术社团的品牌化建设之路
高校艺术社团的品牌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参与社团的每个成员个人或者群体能够最大程度的挖掘自身潜能, 提高终合素质, 为将来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满足其提高自身能力的欲望和需要。与其他社会组织不同的是, 社团是校园中因兴趣爱好相同, 趣味相投的一群学生达到一致性而组成的学生团体, 成员之间最大的特点是自愿、松散、流动, 它不像真正社会上的组织对成员有着强大的约束力。因而, 同学对社团目标、社团文化的认同是社团能否生存下去并壮大的前提。高校艺术类社团的品牌化建设是势在必行的工作。
1、建设品牌化社团的原则
目标性原则。在建设品牌社团过程中, 必须严格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只有以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主旨, 社团的品牌化建设才不会偏题, 从而走上正确的道路。
创新性原则。实践告诉我们, 创新则强, 守旧则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意味着活力, 创新孕育着发展。
协调性原则。社团的总部是在学校, 社团的发展应当遵循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它不能与学校的理念相悖。努力实现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和互动;注重社团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统一;同时, 学校的领导也应当重视社团品牌化的建设, 不仅要在财力上给予支持, 更应当给予社团成员指引一个好的方向。要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社团运行, 社团应当活而不乱, 应当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应当有一种活跃的局面。
开放性原则。学生社团要有开放意识, 不能把推广活动仅仅局限在校内, 应该放开去做, 不局限于学校, 地域。加强学生社团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积极进行跨校际交流活动, 实现资源共享, 互相勉励, 互相促进, 提高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范围。
2、艺术社团品牌化建设的方法
建设骨干力量。无论是什么组织, 都会有其重要的骨干成员, 他们在社团中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并领导, 带动社团的所有成员一起朝利于群体的方向奋斗。当然, 骨干群体不是一下就能去确定的, 而是经过严格地考验和筛选, 只有形成完善的骨干力量, 才能有后续的良好发展。就如同建造房子需要打好地基, 只有夯实基础, 才能建好房子, 否则, 一切都是空谈。
建立健全艺术社团的目标和价值观。每名社团成员都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明确分工、默契合作;共同支持社团、认同社团负责人的管理;并要有协同精神, 团结、协调、参与、敬业;还需有创新精神, 放飞创意, 解放思想。
在举行品牌活动的基础之上来建设。构建社团品牌要靠品牌活动来支撑, 社团的品牌活动不仅要多多举办, 并且要举办的有创意和新意, 只有创意和新意才能吸引人, 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如何有创意的策划艺术社团的活动呢?拿民谣社举例。社员可以不用传统的在学校里的局限性方式宣传。走街串巷就是一个有新意的过程, 这本是民间艺人歌手的一贯做法, 但我们的社员也可以使用, 拿着吉他深情弹唱, 既可让社团形象提升, 让观众感受到民谣音乐的魅力, 也可让社员在演唱的过程中体验漂泊艺人的艰辛, 感受到社会上的形形色色, 感受到生活的不易。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事情。有创意的组织和宣传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 对品牌化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铺垫作用。建设品牌化第一件事就是要得到认可。当然, 品牌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是要无数次努力推广才能够取得效果的。
创立一个社团的活动品牌。既然要建设品牌, 品牌的理念和形象的创立和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无论哪一个成功的品牌, 都是有着它独特的理念和标志的, 它通过自己的理念来打动人心, 一个成功的品牌并不仅仅是靠着宣传和推广而获得成功, 更重要的是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和思想。否则, 建设和推广都感觉像是空谈。要创立艺术社团的品牌, 首先就要确定社团的中心理念。比如民乐社团, 可以以繁荣、发展我国民族乐器为宗旨;吉他社团, 可以定义为追梦beyond, 旨在对beyond的坚守和怀念, 这样才能是社团的内容显得有深度, 从而逐渐演化成社团的文化。其次, 社团的形象设计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形象设计对于建设品牌社团有由表及里的作用, 是社团对外展示的窗口, 代表社团运作发展的思路。它能给人留下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的好坏有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是通过logo而定的。因此, 要在社团标识的设计、活动宣传的策划等方面考虑到社团长远利益和形象。我校各社团都有比较醒目的标识, 其中国旗护卫队、根与芽等社团的标志都很有代表性, 结合了社团的文化内涵极具特色。
三、艺术社团建设上值得注意的问题
高校的艺术社团毕竟还是校园里的社团, 品牌化建设也不能和真正的企业公司相比。其效果也无法与社会上的企业相提并论。在社团品牌化建设过程中, 有许多问题要引起社员的注意。
社团经费不足问题。社团里的社员都是学生, 当然,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赚钱, 学生的钱大多来自父母, 所能缴纳的社团经费也不会很充足, 作为社团的管理人员, 应该通过自身的能力去筹集经费。寻求学校的支持和与企业合作得到赞助费是两个很好的选择。当然, 经费也应当合理的应用管理。学生在使用经费的过程中不能使用在与社团活动毫无关系的事情上面。所以, 社团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监督机制也显得极为重要。只有监督到位, 才能管理好大家的共同经费, 从而更好的建立社团品牌化。
社团规模小的问题。有的艺术社团或许人数并不多, 得不到足够的注意。也许并不是管理不当的问题。此种情况则需要社员们投入更多的激情, 让同学们了解到社团的魅力。当然, 也会有社员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比如低年级同学多而高年级同学少的问题。这种情况则需要高年级的同学发挥热情给学弟学妹更多的身体力行的经验。
高校艺术社团的品牌化是基于大学生的共同爱好, 共同兴趣, 目标和理想而建设的。艺术类社团不仅仅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同时也能对学校的形象有着良好的提升作用。今天我以学校为荣, 明天学校以我们的社团为荣。高校学生社团是学校文化推进的重要阵地, 它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对于高校精神文化氛围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 将学生社团品牌化是很有远见的一项举措。结合学生和不同社团的特点, 把企业的管理经营推广模式运用到社团中, 加强对社团的建设, 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快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优秀的有素质有能力的新青年。
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 篇2
一艺术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05年,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 提出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的学生社团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断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 在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是凝聚学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 是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补充。它具有如下几方面作用:
1. 高校艺术社团对大学生个体成长具有特殊的功能意义
艺术是一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 主要是通过音乐、舞蹈、美术或其他艺术创作过程, 来表达学生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各种艺术形式成为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主要手段, 艺术技能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在社团的地位, 这就激发了社团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进来。在课余时间, 学生们还要自觉地查资料和总结经验, 以此来提升自己在社团的能力和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样,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情商, 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2. 高校艺术社团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社团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指导教师应尽可能地去提升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要让他们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操作的能力, 要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在实践中做理论总结,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次,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 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从小在家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 很少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个体服从大局的意识淡薄。通过在团队的磨炼, 会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从而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这样, 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 获得了较强的自我认同感, 并会让他们意识到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社团每一位成员辛勤付出的回报, 也为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3. 高校艺术社团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沟通交流技巧,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社团作为自发的学生组织, 其内部就好似一个小型社会, 在平等、合作、自由的氛围里, 每个成员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同时也促进了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 为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平台。高校艺术社团也是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建起来的, 他们能互相取长补短, 使不同专业之间相互融合, 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4. 高校艺术社团在引导学生思想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学生社团具有媒介功能、调节功能、服务和监督功能, 是学校管理学生的中间层次和衔接点, 可以发挥其双向服务作用。学生社团活动已成为高校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窗口, 这有利于真实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脉搏, 让教师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让工作更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
二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 伴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各大高校对艺术社团的发展与建设的关注程度正在逐步提高, 艺术类社团名目众多, 如动漫协会、舞蹈协会、摄影协会等等, 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势头。这些艺术社团不仅能使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还能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此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审美观, 也能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 加强自身责任感。
对于高校艺术社团来讲, 它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校园文化的进步。艺术社团的创建体现了时代性、参与性、表演性、竞争性, 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 与社团成员一起学习、培养兴趣、展示技能、完善知识结构, 还可以锻炼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但目前高校艺术社团仍存在以下问题:
1. 艺术社团缺乏新颖、独特的创新活动, 看似青春具有活力的社团背后呈现出萧条沉闷的气息
在社团成立之初, 学生们都秉承着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兴致极高地一起创建了社团, 并形成了社团成立的宗旨和格言。但一些陈旧、传统性的活动方式让社团成员兴趣剧减, 没有了积极性, 参与活动次数减少, 经常有迟到、缺席或请假等现象, 社团成员就以“为任务而完成任务”的理念, 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动力。这些现象的出现源自社团活动的单调、枯燥、乏味, 加上社团干部缺乏威信或是工作进度缓慢等问题, 从而失去了对社团成员的吸引力, 导致学生对艺术社团丧失信心, 认为自己无法从社团中学到知识, 导致退出社团的现象。
2. 艺术社团活动缺乏经费支持
一般的群众性社团, 如摄影协会、COSPLAY协会等, 是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社团, 但由于没有活动经费, 没有展示场所, 导致这些群众性社团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让学生无心经营社团, 导致失去人气, 也就没有了活动质量, 更达不到当初学生加入的目的。
3. 艺术社团缺乏优秀的指导教师, 社团管理制度混乱
一位优秀的艺术指导教师对一个艺术社团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大部分的学生加入艺术社团的目的是在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能学到一技之长, 若是指导教师不指导学生、不鼓励学生、不管理学生,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导致学生学不到知识, 失去信心, 这个艺术社团就是一盘散沙, 社团的管理、发展也就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指导, 这样就无法形成良性的循环发展机制。
三对高校艺术社团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高校艺术社团的建立, 提升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是学生展示才艺的梦想舞台。为使高校艺术社团在校园中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下面从建设和管理机制上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1. 艺术社团活动应与艺术公共选修课程相结合
艺术课程的学习和教育是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就要求艺术教育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这样学生才能在艺术公共选修课上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 课后学生才能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准确地运用到社团活动中去。进一步说, 也就提升了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水准。社团的良性发展也要求艺术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素质。这种艺术社团与艺术公共选修课有效结合的机制, 才能更好地发挥艺术课程对艺术社团的指导作用。
2. 艺术社团要注重引导与指导相结合
现代大学生都爱好自由, 不喜欢受家长和老师的束缚, 他们都爱好新鲜的事物, 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 就在充满好奇的过程中, 指导教师应注重正确的引导, 也应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指导, 既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口味, 也不能抹杀他们的创新思想。要注重引导与指导相结合, 只要方式和方法是正确的, 不管用哪种形式展示出来, 都应是合理的。
3. 学校应为社团活动提供一定的经费和场所
如果没有经费, 学生的活动就只能拘泥于嘴上的泛泛而谈, 并不能真正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长久下来, 学生也就对社团活动失去了兴趣。另外, 学校也应为社团活动提供相应的场所, 比如多功能教室、音乐厅、排练厅、电脑机房等。这样, 社团活动的进行才有施展的地方, 社员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爱好才有展示的舞台。
高校艺术社团作为活跃在校园里的一种组织形式, 越来越被大学生所认可和接受。大学生艺术社团从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也是提升校园精神文化和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桥梁, 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摘要:高校艺术社团作为当代高校学生兴趣爱好的主要阵地, 对挖掘学生艺术潜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陶冶学生情操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目前高校艺术社团的建设过程中存在活动乏新、管理混乱、经费缺乏等问题, 阻碍了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本文通过对高校艺术社团现状的分析, 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希望进一步发挥艺术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与管理探析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现状,重要意义,加强措施,工作机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艺术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中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 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是学生丰富校园生活, 培养兴趣爱好, 参与学校活动, 扩大求知领域, 增加交友范围, 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现状
高校学生艺术社团是指由有艺术特长或艺术兴趣的大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团体, 如合唱队、舞蹈队、器乐队、摄影协会、书画协会等。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 各普通高校对社团尤其是艺术社团的发展与建设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但除了一些重点高校的重点艺术团体, 如浙江大学黑白剧社、北京大学青年摄影协会、南京大学交响乐团、南京大学女子合唱团等外, 一般院校的艺术社团建设还带有很浓的“门面”色彩, 即把经费和建设重点放在可以为学校增光添彩的大型展示类艺术社团上。所以, 高校艺术类社团虽然名目繁多、数量不少, 但能用先进的文化、优秀的作品引导感染大学生, 真正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极少。
二、加强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是加强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体现。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使他们能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这其中赋予美育以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我们目前正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美育的途径和方法有许多, 其中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通过对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 使之提高文化品位, 增强审美情趣和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本质上看, 艺术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与创造性思维的教育与训练, 以及对学生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1]
从形式上看, 艺术教育的范围十分广泛, 它包括艺术课程的教学和艺术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课堂外审美活动等。高校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是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多彩的学生艺术社团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真正贯彻课内课外、课堂艺术教育与课外艺术教育相结合的一体化教育模式, 在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的同时, 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爱校爱国热情, 艺术社团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艺术社团既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高校艺术指导部门重点培育和建设的项目之一。经过长期的培养和积累, 一些富有特色的艺术团体从众多的学生社团中脱颖而出, 在同学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艺术社团的目标宗旨在于以精神之美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 以点带面, 最大限度地影响每一个人, 让高雅的艺术生活和校园生活融为一体。
(二) 加强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从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来看, 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学生艺术社团以其组织的自发性和活动的自主性, 在大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人格的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广阔舞台和自由选择的机会, 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兴趣的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的参与。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课余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 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去了解社会, 接触社会, 发挥个性, 提高个人能力, 提高审美水平、文化认识能力和艺术修养, 从而增加人文内涵,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为大学生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对促进形成高尚、健康的校园文化,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加强艺术社团建设正成为拓展高校共青团工作育人空间的重要手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 加强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高校学生艺术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 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当前, 在全国各大院校都活跃着相当数量的学生艺术社团, 主要包括歌舞团、合唱团、话剧团、礼仪团、铜管乐团、民族乐团、交响乐团、键盘乐团、辩论队等。此外, 不少大学里还有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的话剧社、摄影协会、美术协会、文学社、动漫社等学生社团组织。它们的存在为爱好艺术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与提升平台, 开展了一系列集文化性、娱乐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活动, 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艺术社团活动作为活跃在校园的一种独特风景, 正被越来越多的同学所认可和接受, 并逐渐融入大学校园文化中, 成为大学生校园课余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艺术社团的发展壮大, 使其在丰富校园生活, 参与学校管理, 扩大求知领域, 锻炼交往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的亮点。
三、加强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与管理的主要措施
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以“合理规划, 积极扶持, 正确引导, 科学管理”为指导思想, 以阵地化建设、制度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和社会化运作的“四化”为原则, 以“五个一” (即一部章程、一个挂靠单位、一名指导老师、一项特色活动、一个团支部) 为社团建设模式。[2]
(一)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规范完善管理办法。
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按照合理规划、积极扶持、正确引导、科学管理的原则, 建立健全一系列的学生艺术社团管理的规章制度, 为艺术社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制度基础。这些制度包括艺术社团的成立、年审注册、评估考核、奖惩机制、社团宣传、报刊管理、网页管理、活动审批、社团财务、监督及队伍建设等, 制度中要有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加以贯彻实施。
(二) 积极支持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开展活动。
支持和引导学生艺术社团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 按照各自《章程》, 独立自主地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通过每年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及单项艺术展演活动等方式, 鼓励和支持每个艺术社团一年举办一项特色活动。学生艺术团体也要走出去, 与其他兄弟高校加强交流合作, 既展示学校艺术社团, 提高艺术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又繁荣和发展学生艺术社团, 打造出学生艺术社团的品牌, 更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
(三) 加大对学生艺术社团的指导力度。
学校团委受学校党委委托对学生社团进行指导。加强对艺术社团工作的指导是推进社团正确、健康、积极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团委要指派专人负责学生艺术社团工作, 加强工作指导, 把握正确方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指导: (1) 加强政治指导, 在社团活动中融入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根据学生艺术社团的特点, 每个社团聘请一名有专业特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艺术社团的指导老师, 指导学生社团的建设。 (2) 对活动内容的指导, 给学生社团出谋划策, 规划一定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 加强活动审批环节, 确保学生艺术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 (3) 对社团骨干的指导。社团骨干是社团的“纲”, 在社团中发挥着传、帮、带的重要作用, 培养好社团骨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重视学生艺术社团骨干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学生艺术社团骨干队伍建设。选择素质高、能力强、有威信的同学担任学生艺术社团负责人, 建立学校艺术特长生人才库, 加强对艺术社团骨干队伍的培训, 不断提高艺术社团的水平。为了保证艺术社团的水平, 首先要加强学校艺术特长生的招生工作力度, 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吸引更多高水平的艺术特长生到高校学习。有些学校对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考取本校降低一档分数线录取, 提高本校的艺术团队组织里“特长者”、“爱好者”的水平,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其次要把艺术社团负责人和骨干人员的培训纳入团学干部体系、参与评优表彰及学生综合测评当中去。
(五) 增加对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投入。
不仅要为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活动和发展资金, 保证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 还要增加对学生艺术社团活动需要的设备、器具、场地等方面的阵地建设, 如建设一批具有艺术教育新理念的艺术活动场地和设施, 包括音乐教室、美术室、舞蹈练功房、排练场、影视放映厅、手工作坊, 等等。同时也可通过吸纳社会赞助和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募集活动资金的项目化推进和社会化运作方式增加对学生艺术社团的投入。
(六) 不断推动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工作创新。
在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上, 要积极探索, 大胆创新。首先要观念创新,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艺术社团成员为主体,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要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积极探索网上艺术社团活动、跨校艺术社团活动、艺术社团与其他学生组织关系、社团负责人培养、社团整体宏观调控、吸纳社会资源、考核奖惩机制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有新突破, 为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保驾护航, 适应学生需求, 增强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艺术社团发展壮大之路。
四、健全完善大学生艺术社团发展的工作机制
(一) 建立健全学生艺术社团的领导体制。
学生艺术社团的健康发展, 不单单是共青团组织可以完成的, 还应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之中。学校宣传、学生管理、教务、科研、有艺术系 (室) 的院 (系) 等都要参与到学生艺术社团的指导中, 给予支持、提供帮助, 形成党委领导、部门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的良好格局, 并探索和建立学生艺术社团指导体系, 加强对整个艺术社团组织的宏观管理、理论研究和工作保障。如充分利用高校相关艺术系 (室) 的专业教师资源, 将部分学生艺术社团与艺术系 (室) 挂靠共建, 建立合作培养体系。不断提高艺术社团的水平和质量, 增强艺术社团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保障艺术社团的持续健康发展。[3]
(二) 加强学生艺术社团的理论研究机制。
总结和把握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发展的规律, 为学生艺术团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学校需要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学生艺术社团?学校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管理学生艺术社团是最优化的?学生艺术社团如何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些都是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也是制约学生艺术社团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因素。因此, 需要专家学者、干部教师和学生骨干等结合学校实际关注和研究学生艺术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如每年举办一次学生艺术社团工作理论研讨会, 不断促进学生艺术社团的繁荣。
(三) 完善学生艺术社团的评价机制。
建立和完善高校学生艺术社团评估体系。把艺术社团建设纳入学校学生工作评估体系、教学评估体系, 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学校要统筹规划学生艺术社团建设, 完善评价体系, 加强学生艺术社团组织的年度考核。充分发挥学生艺术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发展。
(四) 完善学生艺术社团的激励机制。
学校可研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艺术社团稳定持续蓬勃发展。定期对表现优秀 (考核优秀) 的学生艺术社团、成效显著的艺术社团活动、工作出色的艺术社团负责人、积极参与艺术社团活动的学生、成绩突出的艺术社团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如对参加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的学生, 可给予相应的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同时, 对参加省部级艺术竞赛活动荣获等次奖的学生可分别给予校内相应等次的奖学金, 对参加全国竞赛取得名次的, 可相应提高一个档次进行奖励。对指导老师而言, 指导学生艺术社团活动应计算教学工作量, 给予相应的课酬;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及全国竞赛获得名次的, 可给予学生奖励额度的一半进行奖励等具体可行的奖励办法。
学生艺术社团的发展为广大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完善能力、加强修养提供了舞台, 是延伸德育工作手臂的重要载体, 是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形式。因此, 高校团组织应紧紧围绕高校“育人”这一中心, 以“让每一位同学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个艺术社团”为目标, 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各级各类艺术社团活动, 努力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切实加强学生艺术社团管理, 促进高校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朝健康、文明、向上的方向发展, 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优化育人环境, 充分发挥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强大作用。
(五) 合理规划社团每年的活动项目, 精心设计活动内容。
例如:每年三月份可以搞“社团巡礼”活动, 其活动项目可以形式多样, 不仅可以包括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而且可以进行一系列的社团各自品牌项目活动的巡展和巡演。四月份可以进行“社团学术月”的活动, 包括一些学术知识讲座、学术知识竞赛、学术征文比赛、环保绿色行等一些活动。五月份“社团体育管理中心”将全力辅助校运动会项目。同时, 也要积极进行“社团体育节”的活动, 其活动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到六月上旬。具体的活动项目包括:足协杯、棋类大赛、公寓杯乒乓球赛、羽毛球赛、跆拳道比赛、三人女子半场篮球赛、武术和散打的表演赛、男子三人篮球赛。在这些活动项目中可以穿插健身运动系列节目, 以作为祝彩。六月份可以举办“电影艺术节”。可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魅力电影展播, 基本上初定为八场不同类型、不同时代的电影和一次“影评征文”活动, 其中也要举办两到三次的电影知识的讲座 (包括与当地的媒体记者、编辑的见面会, 以及影评征文获奖者对电影的研讨会) 。七月至八月, 社团要广泛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三下乡”活动, 或是社团自发组织的志愿活动。九月份可以在校园内部进行全面的社团形象宣传, 为社团的招新做积极的准备工作, 通过乐队演唱会、社团晚会、一些服务活动来扩大社团的校园影响力, 并将海报、横幅作为一种随机的宣传方式, 结合针对新生入校而专设的“社团校园服务站”这种服务团体, 来进一步提升社团的整体形象。同时再结合社团宣传册和社团报纸的发行, 将社团在广大师生的心目中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十月份要广泛开展九月精心筹备的“社团文化艺术节”活动, 主要是一些艺术作品的巡展。并积极进行其他的活动, 包括:西域文化研究系列电影展播、创业演讲比赛、民族生演讲比赛、相声小品大赛、篮协杯、四人足球赛、爱国主义演讲比赛、英文卡拉OK大赛、征文比赛、羽毛球表演赛、棋类表演赛、科普知识竞赛、西域文化讲坛、英文成长培训教室、女性护理知识讲座、爱国主义电影展播、网页制作 (包括Flash) 知识讲座、街舞大赛等一些活动。[4]另外, 对于一些有发展商业活动价值的社团, 也可以对外进行适量的商业活动。他们在进行对外宣传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协会赚到了可观的活动经费, 不仅提高了协会的财力, 而且提高了其经济实力、活动能力。这里的商业活动前期可能主要是一些文艺演出, 后期可能会转向技术指导与辅助上, 并与商家达成一些长期合作的意项。要积极为本社团寻找赞助商家, 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建立默契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提高文化素质、培育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杜向民, 郭聪慧等著.“三个代表”与大学德育创新.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5.
论高校艺术社团的建设与管理 篇4
一、艺术社团的功能
艺术社团是以兴趣爱好或特长为结合点自发组织的学生团体, 除具备一般社团共有的示范功能、社会化功能之外, 艺术社团还具有审美功能、想象功能和创新功能。
(一) 审美功能
艺术社团的成员通过社团活动, 可以受到美的熏陶, 得到巨大的审美愉悦。
1、审美教育功能。
以情感人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艺术社团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 使广大成员不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从而使广大成员在思想上受到启迪, 在实践上找到榜样, 在认识上得到提高, 在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上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变化, 从而引导广大成员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审美愉悦功能。
艺术欣赏活动令人赏心悦目, 可以使人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并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艺术社团通过组织或举办文艺演出等活动, 使广大社团成员获得精神放松和审美愉悦, 有利于广大成员形成乐观的心态、健康的心境和高尚的人格, 成为一个不仅博学而且积极乐观的人。
(二) 想象功能
想象是一切艺术活动存在的前提, 想象是艺术的生命和灵魂。一切艺术形式均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想象的产物。艺术社团通过开展音乐鉴赏、美术作品展等诸多活动, 使社团成员在欣赏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想象力, 并在想象力的引导下去解读作品。同样, 艺术社团举办的文学创作、音乐创作、美术创作等艺术创作活动, 其各种艺术作品的产生也是充分调动社团成员想象力的结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 就不可能产生众多艺术作品, 诗歌、绘画、话剧等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创作者想象力与生活经历相结合的体现和结晶。可见, 无论是欣赏艺术作品, 还是创作艺术作品, 想象力都是贯穿其中的, 甚至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 也是彼此想象力之间的碰撞。
(三) 创新功能
在艺术鉴赏、艺术交流、艺术创作的过程中, 也存在着对社团成员创造力的培养。在各种艺术鉴赏活动中, 每个社团成员因其独特的审美体验, 会脱离艺术作品本身的单一的固定形象重新生成“自己”的独特艺术形象, 这就是鉴赏者二次创新的结果。在艺术社团举办的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中, 艺术交流往往产生碰撞的火花, 火花产生矛盾, 矛盾引发思考, 思考产生新的创造。艺术创造的过程, 就是创作主体把自身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作品之中的过程, 而只有当创作者调动他的创造力时, 才可能生产出优秀的感人的艺术作品。
二、艺术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 活动内容方面
素质教育是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提出的。应试教育过分重视智育, 忽视德育、体育和美育。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个性鲜明, 富于创造, 适应发展的人。其中“全面”是指做人和成才的基本素质要全面, 包括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科学文化素质、审美能力、身心健康等。艺术社团通过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可以达到普及艺术基本知识、提高成员的艺术修养、陶冶成员的情操、培养成员完美人格的目标。艺术社团这一目标不仅与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相吻合, 而且是素质教育目标中的核心内容, 因为只有一个身心健康, 对社会、人生充满情感的人, 才有可能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二) 功能目标方面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艺术社团的审美功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 有利于成员实践能力的提高。如在艺术创作中, 作品的创作是以创作者丰富的现实生活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的, 脱离创作者的自身实践和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只可能是苍白的、空洞的。同样, 在艺术鉴赏过程中, 艺术审美中美感的获得, 是以鉴赏者具备的丰富现实生活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前提的, 没有丰富的实践和生活知识, 也不可能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可见, 不管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还是艺术作品的鉴赏, 都需要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所开展的各项艺术实践活动, 有利于培养其成员的实践精神, 提高其实践能力。艺术社团所具备的想象功能与创造功能更是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创新精神完全吻合, 想象力是一切创造的源泉, 艺术社团的创新功能对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同样艺术社团所具备的审美功能,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社团成员的主观情感, 有利于促进社团成员个性健康发展。可见, 高校艺术社团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 对象方法方面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主动发展。在高校各类学生团体中, 没有哪一类团体能像艺术社团那样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高校学生社团中, 艺术社团数量最多、生命力最顽强、成员参与面最广, 不分系别、年级、性别, 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在艺术社团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找到抒发情感、塑造自我的平台。艺术社团参与对象的广泛性与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完全吻合。与传统应试教育的机械化、填充式和说教式的教育方法不同, 素质教育在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 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注重和风细雨、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而艺术社团教育成员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这正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精神完全契合。
三、艺术社团的建设与管理
目前高校艺术社团的发展来看, 艺术社团同其他类型学生社团一样, 还处于自发生存的状态, 社团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同时社团活动的开展还缺乏连贯性和计划性。在社团内部存在有成员入社动机不一、成员素质不齐、社团活动层次不高、社团组织松散等问题;在社团外部环境中, 存在高校对学生社团重视不够、指导不力、投入不足、社团缺乏政策保障和有效支持等问题。本文就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与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一) 统一全面化
充分认识艺术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真正理解艺术社团的意义、地位和作用。要正视艺术社团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把社团的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学校管理人员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 更要从实际行动中去鼓励、扶持艺术社团的发展, 促进艺术社团的繁荣。学校要将艺术社团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并纳入学校统一管理中, 把艺术社团活动计入素质学分, 鼓励更多学生参加艺术社团, 使艺术社团真正成为大学生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同时, 要考虑到艺术社团类型的全面性, 不能让社团类型太单一。
(二) 指导专业化
提高艺术社团活动的层次, 建设精品社团, 指导教师的专业性是社团上层次、上水平的关键所在。要在全校明确指导教师参与社团的相关规定;在制度上让专业指导教师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有保障, 如把专业教师指导社团与评优、职称评审、工作量等挂钩, 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保证有一支热心学生工作、业务水平较高的社团指导教师队伍。让艺术社团能得到长期的良性发展。此外, 构建以专家学者、指导教师和学生骨干为主体的研究队伍, 及时掌握艺术社团工作的动态信息, 把握艺术社团发展的规律, 关注和研究艺术社团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积极探索艺术社团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 努力为艺术社团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
(三) 制度化
一是在制度上完善社团管理。进一步健全艺术社团管理办法, 督促和指导各社团制定或修正相应的章程;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各类艺术实践活动, 拓展和丰富艺术社团活动的内容, 逐步建立和完善艺术社团自主管理与发展的运行机制。同时, 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完善注册管理登记制度和考核制度, 完善评比表彰制度, 建立社团评审制度, 开展社团评优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学生参与艺术社团活动情况的评价体系, 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相结合, 并纳入到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评价体系, 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二是学校在制度上保证, 规定每一个在校学生必须参加一种类型的艺术社团并且参与其中组织的相关活动, 否则不能予以毕业。那样才有可能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 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这同时也是对统一全面化的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书简[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2]、谭瑾.试析社团建设与高校建设的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0 (3) .
[3]、董来国.文学社团活动与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J].教研天地, 2001 (5) .
[4]、叶忠明.搞活文学社团提高学生素质[J].镇江高专学报, 2001 (2) .
高校艺术社团品牌建设 篇5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艺术社团,建设,价值
引言
“素质教育”一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被提出, 在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在《决定》中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随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中国的教育思想和体制慢慢地从应试教育开始向素质教育转变。当前,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当今被高度提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大学生艺术社团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它的出现也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 与之相辅相成的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开展。普通高校音乐公共课不仅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成为了当今素质教育改革的代表之一, 也为建设大学生艺术社团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为提高其质量起到了奠基作用。
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和高校艺术团的现状
(一)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含义和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 中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有了更广阔的发展, 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为高校音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目前, 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音乐、艺术院校里的专业音乐教育, 这一类音乐教育旨在培养音乐艺术领域里的专业技术和音乐理论人才, 例如钢琴演奏家、歌唱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的培养等;第二类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艺术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中的音乐学专业或是音乐教育专业, 这类音乐教育是培养学校音乐教师、从事音乐文化传播或管理等工作的人才, 例如中小学音乐教师、文化馆、群艺馆、青少年宫、唱片、演艺公司、艺术团体的工作者或管理者;第三类便是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 这一类音乐教育起步较晚但又比以上两类的音乐教育更为普及, 其作用和意义是拓展大学生的视野、提高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 陶冶他们的情操, 丰富他们的内心, 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 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课并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 而是以公共必修或选修课的形式来让学生认识和感受音乐。如今, 在大多数的普通高校中, 公共音乐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音乐的基本知识、音乐、戏曲及舞蹈作品的赏析, 部分高校还会开设如声乐、二胡、竹笛、萨克斯等音乐技能课。但不管是理论还是技能, 都是含带了解和感受性质的学习, 更多地是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面,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教育部办公厅也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摘要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 专科可参照执行。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至少要选修1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且通过考核;或者至少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在这种形势下, 更多的音乐工作者和音乐教师投入到这项大众音乐教育中, 使这门“年轻”的课程不断地朝着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然而也正是因为公共音乐教育体系的稚嫩, 暴露出了如课程专业单一、课堂教授刻板、专业教师缺乏或一肩多职等弊端, 这是我们应当不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除了公共音乐课, 高校还会开展许多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大学生艺术社团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
(二) 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现状和意义
在我国的高校中, 各类社团犹如雨后春笋, 又似百花齐放, 有艺术类的、语言类的、科技类的、体育类的等等。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一轮轮的音乐狂潮席卷着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音乐在人生活中的须臾不离的情况让许多音乐类的社团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同学们可以在这些社团里施展自己的才华, 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 挖掘自己的潜力, 同时这项活动也推动着当代大学生爱美、审美。因此, 国家教育部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从2005年至今已举办了两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 三年一次的大学生艺术盛宴成为了年轻人的聚会, 也给高校艺术社团一个更高、更大的展示和交流平台。从各类主题晚会到比赛, 从校内到校外, 广阔的的舞台带给当代青年人更多的机遇, 也让他们实现了许多儿时就怀揣着的音乐梦想。当下的艺术社团不仅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起到了丰富和宣传作用, 也锻炼着同学们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今后就业的竞争力, 为学生开拓了更广的发展前途。在我国现如今的艺术社团中, 声乐类、器乐类和舞蹈类的具有表演性质的团体成为了主力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些音乐创作类、戏曲、戏剧类的社团也开始走进了大学校园。艺术团的建设也由一开始学生自己策划、排练发展到现阶段音乐专业老师也介入并进行指导, 因而使艺术团的质量日益提高, 这一点在前两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让人瞠目结舌。大学生艺术社团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学校的重视, 它在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与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关系
(一) 公共音乐课是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基石
1.技能基石
大学生艺术社团是一个以实践为主要途径的学生文艺团体, 因此音乐、舞蹈等表演技能是组成一个文艺团体的必备条件。如果没有技能的展示, 一个艺术团也只是躯壳。然而普通高校的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大多数是没有音乐技能特长的, 大多数学生单纯地向往、渴望去学习表演一种音乐技能, 因此技能的基本学习和提高是艺术团建设的首要条件。由于大学繁忙的学业和课程的开设, 不可能让同学们像专业艺术团体那样去学习和训练, 因此公共音乐课这个第二课堂便担负起了重要的责任。专业音乐教师以几十人的大课、十几人的小组课和一对一的小课来传授音乐技能, 这种形式的教育和课程的设置为大学生艺术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非常便利的条件。这种教育模式改进了早期由学生纯粹地依托兴趣去自学、自排、自演的雏形, 使学生业余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有了一个专业的指导, 也推动了高校社团的建设逐渐趋向系统化、规范化。
2.理论基石
艺术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并都是以技术、技能为主要手段的, 但任何形式的表演如果只是单纯的炫技就变得单调乏味, 情感的表达才是艺术的灵魂, 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我们在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中也不能只注意表演技术、技能的培养, 而是始终围绕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 培养学生在艺术中表达自我情感、发掘自身的创造力、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因此需要我们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教育层面即理论和思想的教育层面。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设置中, 音乐欣赏、中西方音乐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等音乐理论课程向大学生传播了各种各样的音乐文化, 丰富了学生文化底蕴。我们只有了解音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才能够正确理解和表现各类音乐作品, 只有对音乐作品的含义和表演形式进行多方位的了解才能够在新时代下承前启后, 创造出大学生自己的优秀剧目和品牌社团。并且, 普通类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相对较高, 吸取新知识的欲望也比较强烈, 音乐理论课程不仅满足他们对知识拓展的要求, 也使艺术社团的成员们在训练音乐技术技巧的同时学习如何理解音乐语言, 为今后的表现、创造、欣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铺垫。
(二) 公共音乐课是大学生艺术社团质量提升的有利条件
在高校艺术社团活动参与的学生中, 有部分是曾经业余学过音乐等艺术技能的, 比如从小学过钢琴、器乐、声乐、舞蹈等。有些高校是招收艺术类特长生的, 因此给社团的组建和活动的展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然而, 这些特长生在业余学习艺术技能阶段所获取的知识总是不够完善的, 对提升大学生艺术团的质量和影响力的帮助几乎是微不足道的。当给社团的学生排练时发现, 在如今社会音乐水平考级现象普遍的大环境下, 多数学过音乐技能甚至有十年以上功底的学生仅是停留在音乐作品的表面上, 即便能够基本完成一部作品, 也并非能准确理解和诠释作品的含义。或者说一些学生只是在迷恋和炫耀基本技能, 而没有深入去分析和感受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如果我们仅限于作品的“复制”而没有在音乐表演中进行“第二创作”, 我们便无法在音乐海洋中寻找到自己的“欢乐岛”;没有音乐情感和心灵的沟通, 我们也无法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 也就更谈不上艺术审美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了。而公共音乐课的开设, 为这些音乐素质还不够全面的大学生补充了新的养分。在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赵弘光老师编著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音乐鉴赏》中, 我深深地感到音乐知识的全面和深入已经成为当今普通音乐公共教育的目标之一。教材以“中国篇”、“外国篇”为主要框架, 涵盖了音乐的起源、内容与功能、中外音乐家简介、民族民间音乐、中外器乐作品、中外声乐作品、中国外歌剧、中外舞剧、交响乐以及当前年轻人喜爱的流行音乐等内容。本书仅是当代中国高校普通公共音乐众多教材中的一个代表, 但书中丰富的音乐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当代大学生殷切的期望。尤其作为艺术社团中的表演者, 更应该了解相关的知识和背景。就如美国音乐家默赛尔所说:“音乐鉴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 是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出发和归宿”。我想, 通过以音乐欣赏为代表的理论课程的开设, 极有利地提高了艺术社团成员的音乐素质和能力, 从而稳固提高了社团的水平。另外, 技能类的公共音乐课在表演技术上也给学生们带来了提高。由于大学生多数是寄宿在学校, 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校外拜师提高技艺, 所以我们公共音乐课的老师们在这一点上也能给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
(三) 公共音乐课为丰富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内容开拓了新领域
当我们不断完善公共音乐课课程和教材的同时, 学生所接受到的信息量也在不断的聚增。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也激发了学生的灵感, 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近几年的公共音乐课音乐欣赏的教材中, 内容不断地丰富, 尤其是流行音乐的发展也被纳入了音乐教育的重点之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进步给学生们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空间, 广阔的音乐知识和文化也给社团建设带来了新的启迪。在课堂启发和社会影响下, 学校组建了一些新生的艺术社团, 在新民乐、街舞、音乐剧、乐队等领域都有了新的突破。甚至有些学生在吸收了古典音乐和戏曲知识后, 将其巧妙地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形成了新颖的表现形式。在我校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红色经典歌咏比赛活动中, 某学院的学生合唱团依据历史歌曲的背景和内容巧妙地将自编的情景剧和舞蹈融入了演唱当中, 将红色经典文化以新时代青年的理解更好地宣传和传承下来。九十年代, 中国内地校园民谣的创作便开始风行, 以高晓松创作的《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至今还回响在大学校园里。二十年过去了, 校园歌曲的创作有了飞速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生乐队组建起来, 乐器编配和作品内容创作也变得五花八门, 很多优秀的原创作品迎合了时代的主题, 展现了新世纪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在我校音乐社团的建设中, “音极社”以新颖的乐器配置、丰富的和声编配和良好的台风深受校内外大学生的喜爱。这不仅是当今媒体、网络传播影响的结果, 也是我们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和社团专业指导以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成果。
(四) 公共音乐课程体系在思想上引导学生科学地建设艺术社团
虽然大学生艺术社团是一个以兴趣爱好为基调的业余文艺团体, 但单纯凭借兴趣是不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 应该有专业的指导和系统的学习体系。更重要的是, 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的同时提高自己严谨治学的学术和管理思想, 要使学生明白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了提升综合素质;培养手段是兴趣式的, 但我们的培养模式和管理却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 是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下去的建立与时俱进的音乐教育体系;要养成规范学习的良好习惯。公共音乐课和其他相关课程的设置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大学生在建设艺术社团时有“法”可依, 树立了他们在社团建设甚至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和理论引导实践的思想。笔者在和学校新进合唱团成员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中的部分人一开始只是抱着娱乐的想法加入了合唱团, 因此难免有些学生在合唱中个性化较为突出。但当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尤其是在音乐公共课中了解到合唱及其他相关知识后, 他们深深地感到音乐也是有章法的, 合唱的宗旨是要相互协作寻找共性的。更可贵的是, 学生们渐渐理解到音乐课的教授和艺术团的实践是辩证统一的, 是具有科学性的一个完整体系。我们热忱地希望学生在社团中娱乐身心, 但更期望学生在娱乐身心之余能够快乐地去学习、去探索、去思考、去提高, 我想这也是我们教育者一直所追求的育人目标。
(五) 大学生艺术社团是公共音乐课的实践载体
在育人途径中, 我们始终将理论与实践并重。大学生艺术社团在高校校园里创造了一个综合发展的实践平台, 从设想、策划、组建、管理等各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并将这个平台延伸到了社会领域。实践性较强是艺术的一个特性, 学生在课堂上获取音乐知识技能后总是渴望一个锻炼和施展的舞台, 而音乐素养也是在实践的大力配合下慢慢提升的, 因此艺术社团不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也是有利的实践环节。同时, 音乐会、巡演等社团活动也是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成果的展示平台, 师生共建的绚丽舞台实现了音乐业余学习者的音乐梦想和成就感。
三、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与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现状的几点不足
(一) 公共音乐课设置与教学单一, 内容和体系需完善
目前我国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内容范围不够宽泛, 大都是以音乐欣赏课和音乐史论课为主, 内容也多以中外歌曲、器乐曲、交响曲、戏曲、歌剧、舞蹈等欣赏体裁为主, 较少地涉及到与时代相接轨的流行、电子音乐及音乐戏剧等更广泛的内容。由于每门课仅修满一学期便可结业, 更多内容和形式的音乐课程得不到拓展, 加上音乐理论和技术课程开设不全, 大多数的学生只是了解了“皮毛”, 没能深入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内涵。另外, 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多以讲授法为主, 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课堂。笔者认为, 教师可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优点, 在课堂上以互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 专业指导力量比较薄弱
虽然高校艺术社团是在校团委的组织管理下发展起来的, 但现如今社团的类别和内容更多是学生自发创建的, 因此社团的提高需要更多艺术专业的老师来指导。然而, 目前多数学生艺术社团主要是以兴趣爱好为主, 专业老师指导的力度相对薄弱, 并且由于师资有限, 有些具备单一技能的老师还要兼职其他类别的指导工作, 因此对艺术社团的进步和提高有一定的制约性。公共音乐课的教师也是身兼多职, 很多欣赏课的老师也要教授音乐技术课, 如此以来, 公共音乐教育很难形成一个较完整、系统的体系。除以上问题有待解决, 高校还应该加大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文艺交流的力度, 为学生创造广泛的艺术氛围, 并可以适当邀请一些艺术名家来做专业的指导。
(三) 公共音乐课与艺术社团建设相脱节
中国现阶段的普通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公共音乐选修或必修课, 艺术社团也相继被建立起来, 但仍有很多高校因师资、理念等原因将两者独立地发展或者仅建设其中之一者。尽管公共音乐课是一门学分制的课程, 艺术社团是学生组织, 但两者有必然的联系和互相促进的作用。若能将两者相结合去建设, 不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种科学的教育结构使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培养和提高, 同时也为公共音乐课的开设和艺术社团的建设开辟了新的道路。
最后, 作为从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和社团建设工作的笔者深感近几年中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突飞猛进, 还有更多的音乐艺术工作者将投身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中。当然, 更要感谢国家、政府、教育部门和校领导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正因为有了国家的政策和领导的大力支持, 教育工作者们才更应当严谨治学、拓展思路。虽然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但我们要将这个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构建得专业化、系统化, 时刻以学生为本, 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第一位, 并结合学生和教师自身与专业的特点去开创教育的新模式。
(本文2011年获得上海市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
参考文献
[1]赵鸿光.音乐鉴赏[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 2007.
[2]王晖.江苏省部分普通高校学生音乐社团现状与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9.
[3]张骞文, 黄牡丹.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思考[EB/OL].http://www.paper.edu.cn.
[4]詹怡秋.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之我见[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2001, (3) .
[5]林晖.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大学音乐课[J].现代教育教研, 2008,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