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防卫

2024-10-12

自我防卫(共11篇)

自我防卫 篇1

性自我防卫能力是指被害人对两性行为的社会意义、性质及其后果的理解能力和自卫、抗拒能力。性自我防卫能力司法鉴定在司法精神疾病鉴定实践中所占比例较大, 有报告占12%[1]。在性自我防卫能力司法精神鉴定中, 精神发育迟滞 (Mental Retardation, MR) 女性患者所占比例最大[2]。性自我防卫能力评定所占比例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为进一步掌握性自我防卫能力在鉴定实践中合理评定等级, 保护女性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合法的性权益, 本文对四川惠诚精神医学司法鉴定所49例性侵害案例进行研究分析, 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2~2007年四川惠诚精神医学司法鉴定所49例要求性自我防卫能力评定的性侵害案例为调查对象, 被性侵害者均为女性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诊断标准。

1.2 研究方法

所有案例均由3位鉴定医师共同完成 (至少2名副主任医师) , 以性侵害时被鉴定人的年龄、婚否、接受教育程度、所患疾病种类、性自我防卫能力等级、犯罪嫌疑人与被鉴定人的关系等因素编制调查表, 将其结果输入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

[例 (%) ]

注:χ2=7.171, P=0.028<0.05

[例 (%) ]

注:χ2=2.348, P=0.125>0.05, 无统计学意义

[例 (%) ]

注:χ2=24.335, P<0.001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被鉴定人均为女性, 年龄11~40岁, 其中<18岁25例 (51.02%) , 18~20岁11例 (22.45%) ;农民45例 (91.84%) ;婚姻状况:已婚15例 (30.61%) , 未婚34例 (69.39%) ;文化程度:文盲42例 (85.71%) , 小学5例 (10.20%) , 初中2例 (4.08%) , 其中3例为在校学生 (6.12%) ;家庭情况:父母为近亲结婚3例 (6.12%) , 家人智力低下3例 (6.12%) , 有精神病家族史1例 (2.04%) ;患病情况:幼时脑膜炎病史4例 (8.16%) , 出生时缺氧3例 (6.12%) , 聋哑、小儿麻痹、中毒、用药不当各1例 (各2.04%) ;伴脑电图异常5例 (10.20%) 。多次被性侵害的18例 (36.74%) 。

2.2 犯罪学资料

犯罪嫌疑人与被鉴定人同村的32例 (65.31%) , 其中2例 (4.08%) 为被鉴定人的亲属;采取食物、钱财引诱手段11例 (22.45%) ;强奸未遂1例 (2.04%) , 猥亵1例 (2.04%) ;被拐卖2例 (4.08%) , 收取财物3例 (6.12%) , 案发后要求赔偿3例 (6.12%) ;均未主动报案。

2.3 司法精神鉴定结果

诊断为轻度MR13例 (26.53%) , 中度MR18例 (36.74%) , 中-重度MR4例 (8.16%) , 重度MR13例 (26.53%) , 极重度MR1例 (2.04%) 。无性自我防卫能力36例 (73.47%) , 性自我防卫能力削弱13例 (26.53%) 。

2.4 是否成年与MR分级、性自我防卫能力关系

未成年组轻度和中度MR (80%) , 中度MR为多;成年组中度以上MR为多。未成年组性自我防卫能力削弱所占比例 (36%) 高于成年组。 (表1, 2)

2.5 MR分级与性自我防卫能力关系

中度以上MR患者全部为无性自我防卫能力, 中度MR患者, 以无性自我防卫能力为多, 轻度MR患者以性自我防卫能力削弱为多。 (表3)

3 讨论

49例司法精神鉴定中, 被鉴定人年龄在11~40岁, 其中11~20岁的女性MR患者36例, 占73.47%, 其中未成年占25例, 占50.02%, 与丁万涛等的报道基本一致[3], 表明青少年女性MR患者特别是未成年患者容易成为性侵犯对象, 可能是这个年龄段女性正值青春期萌动期, 多数闲散在家而家长监护不当, 又缺乏基本的两性知识且自我保护能力因疾病不同程度削弱的缘故。

司法精神鉴定中, 鉴定医师主要靠被鉴定人智力水平和对性行为的辨别、控制能力来判定其性自卫能力[4]。被鉴定人的性自我防卫能力与MR的严重程度相关。有文献报道MR患者性防卫能力鉴定中以轻度、中度为多, 轻度MR者以无性防卫能力的比例最高[5]。本调查中, 轻度和重度MR患者均占26.53%, MR中度患者所占比例相对高, 为36.74%。中度以上MR患者全部为无性自我防卫能力。中度MR患者, 以无性自我防卫能力为多 (83.33%) ;轻度MR患者以性自我防卫能力削弱为多 (76.92%) 。未成年组以轻度和中度MR为主, 占80%, 较成年组病情轻, 且性自我防卫能力削弱者所占比例达36%, 此类未成年MR患者若经过良好的两性教育, 极有可能避免遭遇性侵害。

被鉴定人与犯罪嫌疑人认识或熟悉占65.31%,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6], 表明嫌疑人对被鉴定人比较了解, 知道有机可乘, 本调查多次被性侵害者占36.74%, 这就要求家属或监护人加强对女性MR患者的监护, 着手预防性侵害案件发生, 避免给女性MR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再次伤害。未成年人所占比例较大, 曾有人提出建立以“家庭为中心, 学校配合, 社区协助”等多方参与的预防机制, 其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亲情关系, 决定了其对未成年女性被害预防教育的中心地位和义不容辞的职责[7]。本次调查中, 有的犯罪嫌疑人为被鉴定人堂兄、甚至父亲, 诸如此类亲属性侵犯女性MR患者案件屡有发生, 且近年有增加趋势, 因此单纯以家庭为中心的预防机制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社区或社会机构乃至国家机构的介入应及早, 以便更好地保护女性MR患者的人身权利以及性权利。与此同时受侵害后的援助工作进一步开展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郑瞻培, 胡珍玉, 马宁祥.性自我防卫能力评定在司法精神鉴定中的限制[J].上海精神医学, 2005, 17 (6) :375.

[2]张宝华, 张文兵, 张伟.158例性防卫能力司法鉴定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7, 22 (1) :53~54.

[3]丁万涛, 郭辉.精神发育迟滞397例司法精神病学鉴定资料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 2005, l7 (4) :203~205.

[4]李方敏.司法鉴定171例精神发育迟滞的资料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 2005, 18 (3) :176.

[5]王俊杰, 曹莉萍, 郭扬波, 等.广州地区女性精神障碍者被性侵害案鉴定特点分析[J].广州医药, 2008, 39 (1) :17~20.

[6]甄莉丽, 易峰, 刘晓伟.92例妇女性侵害司法鉴定调查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5, 5 (3) :218~219.

[7]管晓静.关于性侵害中未成年女性被害问题的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 2005, 17 (4) :73~75.

自我防卫 篇2

尊敬的三台电大各位老师、同学们,你们好!

我作为我们电大的法制副校长,今天应邀来参加学校举行的法制课和进行法律宣传,这是我的工作职责和义务,希望对你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知法、守法会有所帮助。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大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社会责任。2008年“5.12”地震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基础设施的灾后重建工作,为我们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崭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近几年特别是今年以来,侵害校园的案件呈上升趋势以及青少年学生犯罪现象日渐趋多,严重破坏了学校正常的学习、教学秩序。我们公安机关一方面对侵害校园的犯罪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的整治的工作,提高自我防范能力。今天我要讲的题目就是《严厉打击侵害校园犯罪,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那么,什么行为是犯罪的行为呢?要怎样才能远离犯罪,这是同学们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可能我们的老师都讲过,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集体所有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这些都叫犯罪,但是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一)犯罪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三)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今天在坐的都是中学生,也就是说你们都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是未成年人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下面我主要讲一下和我们学校有关的犯罪类型以及加强自我防卫的基本方法。

一、侵害校园犯罪的主要类型。

从近几年我县来发生的刑事案件来看,涉及到侵害校园的案件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一)盗窃罪。

所谓的盗窃罪的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秘密手段(比如采取爬窗入室、乘人不注意、熟睡之机或无人看守之机)盗取别人的财物,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小偷”、“扒手”等。依照我国刑法规定,盗窃数额较大的(1500元以上),要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或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15000元能以上),要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要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类犯罪最多,如:

1、蔡某某进入校园盗窃案。蔡某(男,1992年3月29日出生,住尤溪县洋中镇某村)由于长期迷恋于打游戏机,而产生盗窃三台县某中学电脑的邪念。2008年8月19日凌晨,被告人蔡某伙同蔡军携带二根钢筋及骑一辆三轮自行车窜到中学,两人翻墙进入校园内,尔后窜到学校教学楼三层电脑室,用钢筋撬电脑室的房门锁,未能撬开,被告人蔡某与蔡军勾邀住在学校的陈某参与作案,被告人蔡某与蔡军、陈某用钢筋合力撬开电脑室的房门锁,盗走室内“厦华”586型电脑一套(价值人民币13892.66元),并用三轮自行车将该套电脑运到蔡军家中藏匿。三台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蔡某伙同他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夜深人静之机,采取撬锁等手段,窃取本县某中学“厦华”586型电脑一套,价值计人民币13892.66元,盗窃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判处被告人蔡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年月,并处罚金人民币7000元。

2、陈某某用盗窃的钱财用于上网聊天案。陈某某,男,16岁,就读于三台县某中学,染上了吸烟、喝酒的不良习惯,且嗜好上网聊天,不但父母所给的零花钱使用殆尽,还向同学借钱,当被告人陈某某无法从父母取得更多的零花钱时,就起了盗窃他人财物,卖钱消费、还债的邪念,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2007年1月3日晚,被告人陈章惠窜至三台县北坝镇三台大酒店门前,将他人停放在该处的一辆“力帆”牌100型摩托车盗走,陈某某在骑车逃跑过程中被失主发现,被扭送至北坝派出所。2007年3月间的一天晚上,某某陈窜到三台县潼川镇新西街某小区陈学鹣的壳子房内,把陈学鹣的2扇铁门盗走,后被告人陈章惠把该所盗得的2扇铁门卖给北坝镇一处废品收购站,得款人民币50元。2007年6月间,陈某某多次窜到三台县北坝镇开发区陈学鹣的壳子房内,把陈学鹣的铝合金框8个(价值折合人民币1210元)盗走。被告人陈章惠先后将所盗得的铝合金框卖给北坝的两家废品收购站,得款人人民币470元。被告人陈章惠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秘密手段,盗窃他人的摩托车、铁门和铝合金框等财物价值折合人民币4510元,盗窃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被判处管制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四千元。

(二)抢劫罪

所谓的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抢劫罪的,要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具有以下几种情形的,要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入户抢劫、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冒充军警人员抢劫、持枪抢劫的、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涉及到侵害校园的主要有在校学生进行抢劫或者进入校园进行抢劫,如:

1、进入观桥中学生宿舍抢劫案。2009年9月2日,曾某某、陈某某、李某某到县城夜市喝酒,期间曾某某提议到观桥中学弄点钱花花。9月3日凌晨1时,曾某某等3人分乘二辆摩托车到观桥第四中学,从围墙断裂处进入该校学生宿舍楼。他们从该宿舍楼地下室取木棍上楼,李某某、陈某某将上衣脱下蒙住脸部,曾某某手持一条皮带,他们相继进入六间学生宿舍,对宿舍内的学生采取拳打脚踢、棒打等方法进行抢劫,李某某负责收钱,共抢得人民币250元、手提包1个、手表2块、衣服等。后他们分别被判处六年、四年、二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芦溪中学五学生入室抢劫案。陈某是芦溪初中二年级学生,他平时贪图享乐,时常乘芦溪市场里一开食杂店的名叫“王大”的人不注意之机,将小样食品偷来。后被“王大”发现,告诉了陈某的父亲。陈某的父亲为此对陈某进行严历的看管,放学回家后就不让陈某上街闲逛。陈某在家里却迷上了电视警匪片,模仿电视里不良的镜头。2007年间11月9日凌晨2点许,他携带一把水果刀和一块蓝布,窜至“王大”的食杂店,用蓝布蒙面,踢门入店,把正在熟睡的“王大”揪起来,把水果刀架在“王大”的脖子上,要“王大”拿出钱来。陈某抢得人民币155元。第二天,陈某把抢劫的事告诉了同学刘某、陈某、朱某和林某,并用抢来的钱买了鸭头、鸡爪和啤酒请刘某等四人。刘某等四人发现陈某得钱这么容易,于是四人就在2007年12月6日凌晨1时许,用黑布蒙面,携带二把水果刀,窜入“王大”的食杂店内,强行将“王大”按倒在床上,抢走人民币920元及验钞机1台、高梁酒2瓶、乘风牌香烟10包、富健牌香烟8包等。后这五个人因犯入室抢劫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六个月、八年、六个六个月并处罚金。

3、学校学生被社会青年勾邀进行抢劫犯罪案。陈某某和苏某某是三台县北坝某校学生,两人法制观念淡薄,经常逃学在外游玩。2009年10月、11月间,经社会青年郑某某的勾邀,连续抢劫作案三起。2009年10月27日,郑某某和苏某某骑摩托车经过三台县断石乡一公路段时,郑某某发现有一辆东风牌汽车往剑溪村方向行驶,即提出抢劫该车驾驶员财物的犯意,苏某某表示同意。郑某某和苏某某超过该车,把摩托车停在公路中间,拦下汽车,郑某某以要养路费为由和苏某某抢走该车司机人民币700元和手机一部。2009年11月3日晚,郑某某勾邀苏某某骑摩托车窜至断石乡玉溪村路段,拦下一辆永春的货车,郑某某以货车司机按喇叭不停,被水溅一身为由,对司机进行胁迫,要司机拿出钱来,两人共抢走人民币444元和车用收录机一台;2009年11月10日晚,郑某某勾邀苏某某和陈某某,三人携带木块、绳子,骑摩托车窜至尤溪县中仙乡剑溪村水库路段,拦下永春一辆货车。三人抢走司机人民币1100元、手机2部,三人还把司机的衣服脱光并将司机绑在公路附近的树头上。随后,郑某某提出抢走该货车,并驾驶该车准备往福清出卖被抓获。郑某某、苏某某、陈某某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五年和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

(三)故意伤害罪

所谓的故意伤害罪,是指侵害他人的身体健康,采用暴力殴打、用刀具器械砍刺等方法,造成他人轻伤、重伤、伤残等。根据我国的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发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刑徒刑或者死刑。案例有:

1、红星中学学生故意伤害案。2001年8月15日晚,红星中学学生李某某因手被纪某某划伤一事,把纪某某叫到该校学生宿舍背后的路上,向纪某某索赔医药费5元。因纪某某不肯赔偿,李某某便朝纪某某身上踢一脚,与李某某一起的严某某则从地上拾起一根木棍,朝纪某某的身上打去,打中纪某某的左腰部,致纪某某脾破裂,经法医鉴定,纪某某的伤属重伤。严某某构成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并和李某某共同赔偿人民币47369.55元。

2、刘营中学学生互殴过程中,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张某某是三台县刘营中学初二(2)班学生,成绩尚可,但张某某性格内向,平时爱玩刀具,且喜争强好胜。2005年9月中旬,被告人张某某因与同校的卓某某发生矛盾,便在放学途中殴打卓某某。9月21日下午,卓某某将被打之事告诉了同校的学生陈某某、苏某某、杨某某、姜某某、谢某某等人,并要求他们帮助殴打被告人张某某。次日晚自习第一节下课后,卓某某便带着姜某某等一帮人到被告人张某某的教室外进行挑衅,被告人张某某拿了一把水果刀准备打架,被同班同学劝止。晚自心第二节下课时,被告人张某某把有人要打他的情况向班主任反映,因不知卓某某等人的姓名及班级,未处理此事,仅交待班上的同学在放学后与被告人张某某结伴回家。晚自习放学时,被告人张某某把水果刀藏于口袋里,卓某某纠集了姜某某等人在校门外拦截被告人张某某。当被告人张某某走出校门时,卓某某便冲上前对被告人张某某进行殴打,姜某某等人见状也上前殴打张维华。被告人张某某边还手边往后退,并从口袋里拿出水果刀抵抗。在殴打中,姜某某被被告人张某某所持的水果刀刺中。谢某某见姜某某被刺,又冲上前殴打被告人张某某,后被人劝住,被告人张某某趁机逃脱。姜某某被刺后因失血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三台县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张某某以损害他人身体健康为目的,在与姜某某打斗过程中,故意用水果刀伤害姜某某的身体,致姜某某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四)寻衅滋事罪。

所谓的寻衅滋事罪,是指:在主观方面为故意,犯罪动机是为了逞强争霸,显示威风;有的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报复社会;有的是为了开心取乐,寻求精神刺激,获取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在客观上表现为:

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严恶劣的(多次随意殴打他人取乐,或者殴打他人致伤);

2、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多次追逐、拦截、辱骂他人,结伙、持械追逐、拦截他人,或者追逐、拦截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

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多次强拿硬要,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强拿、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

4、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一般是指造成商店、饭店、舞厅、影剧院等场所的营业不能正常进行,交通堵塞,公私财产受教育到损失等)。有上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案例有:向阳中学蒋某某寻衅滋事案。蒋某某寻衅滋事案。蒋某是个独生子,6岁那年因为淘气不小心从二楼摔至地上,造成头颅前骨破裂,经医院抢救,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头颅前骨不能硬化,该处颅骨软如皮肤、如豆腐,只要用手轻轻一按,则会陷及脑浆,因此蒋某成为残疾人。本来对蒋某非常疼爱的父母,此后对蒋某更是爱护有加。从小学到初中,同学、老师知道蒋某是残疾人,都让他三分,生怕不小心触及蒋某的豆腐头,惹祸上身。但蒋某却认为自己有威信,是“大哥”,经常在校园里滋事。冬天,他经常把学生宿舍的棉被抱到学校背后的山上,躺在棉被上晒太阳。2006年10月10日晚,蒋某骑着自行车经过校门口,该校一名白头发老师看蒋两眼,蒋某认为这个老师看不起他,于是就于次日晚23时邀集一名社会青年要找白头发老师算帐。在校门口遇到该校林老师,蒋某问林老师白头发老师在哪里,当林老师回答没看见时,蒋某就动手殴打林老师,被旁人劝住,林老师乘机避开。蒋某随后跑到校门前的饮食店里拿了一把柴刀,冲进学校找林老师算帐,柴刀被该校的陈老师抢下。蒋某某又找了一根木棍,冲到教师宿舍楼,就用脚踢坏教师宿舍门,用木棍打碎宿舍窗户玻璃。蒋某被当场抓获。2006年1月18日中午,蒋某某因不满后楼中学学生杨传园、杨为省骂他,就伙,林治祥在后楼操场拦截杨传园、杨为省,对他们进行殴打。蒋某因犯寻衅滋事罪,受到了刑罚制裁。

(五)敲勒索罪。

敲诈勒索是指以暴力胁迫、恐吓要挟的手段,使他人产生心理上的恐惧而交出财物或者财产上的利益的行为。我国刑法规定,敲诈勒索数额较大的(1000元到3000元为起点),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案例:2007年9月25日晚,被告人郑甲(男,1987年11月18日出生,住三台县向阳镇某村)以三台县向阳中学学生陈某某讲其坏话为由,勾邀被告人郑乙(男,1988年8月11日出生,住三台县向阳镇某村)要殴打陈某某。当晚,被告人郑甲、郑乙把陈某某叫到三台县向阳中学附近的一拖拉机修理店旁,共同对陈某某施以殴打。后经在场的学生劝解,并叫陈某某请被告人郑甲、郑乙吃饭了结此事。陈某某因害怕继续被打,只好许诺过三天给被告人郑甲、郑乙100元人民币。2007年9月28日晚,被告人郑甲、郑乙窜到三台县向阳中学,将正在晚自习的陈某某从教室里叫出,带到三台县向阳中学附近一拖拉机修理店旁,向陈某某索要同月25日陈天涟许诺给的100元钱,拿走陈某某身上仅有的5元人民币。被告人郑乙追问还有95元何时给,陈天涟答应等下个赶集日再给。被告人郑乙还威胁陈某某:“以后嘴巴封密。”当晚,被告人郑甲、郑乙用所索要的5元购买两包“富健”牌香烟。10月5日晚,被告人郑甲、郑乙窜到三台县向阳中学,将陈某某从教室叫到该校实验楼背后空地处,向陈某某索要前次答应给钱的余额部分。当陈某某说没钱时,被告人郑甲、郑乙各朝陈天涟的脸部打了一巴掌,被告人郑乙还逼使陈某某在5分钟内去借50元钱,送到向阳镇街道“三九”游戏机店,当晚8时许,陈某某到指定地点时,正好遇见同校学生郑某某,便把事情经过告诉郑某某。此时,已在指定地点等候的被告人郑甲、郑乙听到陈与郑的谈话,被告人郑甲、郑乙便对陈某某施以拳打脚踢,被告人郑乙还用烟头烫陈某某的脖子,并叫陈某某次日要给600元。10月6日晚,被告人郑甲、郑乙又窜到三台县向阳中学将陈某某从教室里叫出。在教学楼的楼梯口,被告人郑甲向陈某某要钱,陈某某因惧怕被打,便把身上的50元钱交给被告人郑甲。当晚,被告人郑甲、郑乙将所索取得50元人民币均分。后郑甲和郑乙构成敲诈勒索罪,被判处刑罚。

二、加强自我防卫能力:

(一)我国刑法鼓励公民积极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规定:

我国刑法第二十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锓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上述的规定是对正当防卫的规定,希望同学们能拿起正当防卫的武器,积极同犯罪分子作斗争。

(二)加强自我防卫能力的方法:

1、提高法律意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你们要多学点法律知识,弄明白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只有明白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才有可能自己不做违法犯罪的事,同时也有可能制止他人违法犯罪。

2、增强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为什么侵害校园犯罪屡禁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同学们没有团结起来,缺少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如刚才所举的犯罪分子侵入中学生宿舍抢劫的例子,二三十个学生面对三个犯罪分子的暴力威胁,竟然会束手无策,让他们得逞,原因是他们被犯罪分子的暴力所屈服。

3、掌握防卫方法。

一是要看好自家门,宿舍门要随时关好,钱财要妥善保管; 二是要及时报告。一旦你自己或者同学遇到被不法分子侵害,以及同学有什么不良的动向,要及时向学校老师或者学校保安报告,让老师介入处理;

三、外出要请假,夜行要结伴,让同学老师知道你去哪里,或者遇到问题有个照应,防止犯罪分子袭击。

人体的防卫系统 篇3

这里提到的白细胞及下面要提及的淋巴细胞,就是人体抵御疾病的防卫系统。那么人体防卫系统还有哪些组成部分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骨髓——人体免疫细胞的兵源

人体免疫细胞包括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其来源主要有三:胚胎时期的卵黄囊、肝脏,出生以后的骨髓。胚胎发育的第三周,胚胎卵黄囊壁中的成血管细胞就开始分化,外周部分进化为原始血管,这是以后全身血管的雏形,内部的细胞则分化为原始血细胞;胚胎的肝脏是产生大量造血细胞前体的第二大器官,在胎儿的肝脏中可观察到大量红细胞和白细胞;骨髓是人体第三大造血器官,出生以后,人类的造血任务主要由骨髓担任,包括生产免疫细胞。

胸腺——免疫细胞的学校

胸腺在妊娠第5周即开始发育,并逐渐长大,一直生长到青春期以后开始退化。胸腺可以说是免疫细胞的学校,由肝脏和骨髓生产出来的淋巴细胞需要在胸腺接受“教育”,学会识别“敌”(细菌、病毒、外来异物)“我”(自身的组织细胞)。具有认识敌、我功能的淋巴细胞就属成熟的淋巴细胞了,它们能对来犯之敌,如细菌、病毒等以及体内的叛变分子,如肿瘤细胞进行毫不留情的攻击,而对人体正常细胞则可和平共处。

脾脏及各种淋巴组织

——免疫细胞的兵站

由肝脏骨髓生产出来的淋巴细胞以及从胸腺毕业的成熟淋巴细胞,最后要通过血液输送到各个兵站去。

脾脏是最大的兵站,脾内有大量网状纤维及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位于脾的白髓内,而大量的红细胞位于脾的红髓内。当机体需要时,脾脏会向血液中释放各种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发挥免疫功能。

淋巴组织在人体内各处均有分布,在肠黏膜、呼吸道黏膜及皮肤真皮内有大量分散的淋巴细胞,这些“散兵游勇”是抵御入侵细菌、病毒的一线士兵。在人体某些部位,淋巴细胞比较集中,形成淋巴结。其实我们全身都分布有淋巴结,中间有淋巴管相连,大小不一。平素无病的时候,多触摸不到,一旦有病菌入侵,淋巴结就会肿大。

血管网——免疫细胞的运输线

血管网是人体免疫细胞的运输线,当机体遭到细菌入侵以后,骨髓会释放大量淋巴细胞及其他白细胞进入血液,并经血管网输送到病菌侵入部位,即“感染灶”,以清除入侵者。如果“寡不敌众”,细菌可通过血管网侵入全身,形成败血症,此时如果没有医药介入,恐怕就难以取胜了。

自我防卫 篇4

关键词:警察,执法,自我防卫,注意事项,分析研究

近年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但同时我国社会治安也面临严峻复杂的形势, 特别是挟持人质、持枪抢劫等暴力犯罪案件增多, 犯罪活动呈现越来越暴力化的趋势。警察在执法过程中, 经常遭遇袭击, 导致人员伤亡, 使得警察职业成为高危职业之一。为了避免自身伤亡, 警察应增强自我防卫意识, 查找自身防卫能力存在的不足, 加强训练, 提高心理素质, 确保在实战中能发挥出正常的技战术水平[1]。

一、警察自我防卫意识的作用

警察自我防卫意识的培养较为复杂, 在实战中用得上的也就一瞬间, 即警察自我防卫意识与临场突变挂钩。面对突发事件, 警察需要加以分析, 然后决定采取相应技术手段, 有效应对事件。根据实践, 在实战和突发事件处理中, 警察自我防卫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可减少警察伤亡。警务也要坚持以人为本, 尽可能降低警察在实战或遇袭中的伤亡率, 确保警察的人身安全。警察的安危, 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危, 为了更好维护自身的安全, 提高自我防卫意识, 及时察觉危险因素, 避免无谓牺牲, 是对警察的基本要求[2]。

二是确保执法的先决条件。执法过程中, 警察应明确自身为执法者, 执法要有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采取任何形式和方法, 皆为了圆满完成任务。而为了圆满完成任务, 警察需首先确保自身安全, 这就需要警察具备敏锐的自我防卫意识, 在危险来临之前, 做好应对危险的各项准备, 并客观判断自身能力, 不打无准备之仗。具备了自我防卫意识, 犯罪嫌疑人不敢轻易向前, 这样才能实现既打击犯罪, 又保护自我的目的。

二、有关警察执法遇袭自我防卫中问题的分析

( 一) 缺少敌情观念和自我防卫意识

近年来, 由于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一些犯罪分子心理严重失衡, 遇到偶然因素便铤而走险, 用极端的行为来报复社会、实施犯罪。在与这种穷凶极恶的歹徒进行抓捕的过程中, 由于动辄荷枪实弹、枪林弹雨, 以至于办案警察时时刻刻身处险境, 性命面临威胁。和平时期警察队伍牺牲是最大的。

但是即便是这种态势, 一些警察仍旧缺乏敌情观念、自我防卫和安全意识, 在战斗中盲目自信, 未对自身实力进行客观评估, 凭经验办案, 缺乏整体协作的意识, 一句话, 感性超过理性, 未能对敌我情势做客观评估, 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出现伤亡事故[3]。

( 二) 缺乏克敌制胜的过硬本领

据相关数据显示, 在每年牺牲的公安干警中, 约有1 /10警察死于由于查缉战术不当, 且大部分警察死于处置普通治安案件、交通违章事件中, 在自身毫无心理防备的情况下突遇当事人菜刀、木棍等袭击, 遇袭身亡。根据这一数据我们可知, 一些警察不但缺乏敌情观念和自我防卫意识, 并且在面临危险时还缺少克敌制胜的过硬本领, 以至于出现了过多的死亡。比如在面对持枪拒捕的犯罪分子时, 一些警察不善于利用现场地形、遮蔽物隐蔽自己、接近敌人, 而只是一味勇往直前, 并且对于已控制的犯罪分子, 不先行搜身, 而是直接上手铐带回公安机关。这些行为无疑都导致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另外, 在实战中, 一些警察没有熟练掌握防卫控制、实弹射击、现场急救等级基本的自我防卫和救护技能, 导致出现伤亡后无法及时施救, 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

( 三) 训练不系统, 保障机制不健全

警察自我防卫训练不系统、保障机制不健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职警察训练, 并未将警察自我防卫训练纳入到培训体系中, 导致警察自我防卫意识差。具体来说, 警务实战技能训练, 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警察自我防卫训练模式, 未设置独立、完整的训练方法和内容, 以至于在实战过程中, 警察的战斗能力不强, 自我防卫能力不高。在面临突发情况时, 一些警察不冷静、不理性, 多在情绪支配下以身犯险, 直接导致伤亡事件的发生。

二是作为执法者, 警务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 依法办事。当前, 一些警察并未意识到执行警务是法律规定的职责, 也未意识到法律与应用强制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现行法律规范理解的不透彻、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 在执法过程中, 也就是在警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一些警察采取“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态度, 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但这样一来, 就助长了警察依法维权的惰性, 也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以至于警务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三是在客观方面, 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尚未建立起保护警察合法权益的保障体系。在维护警察合法权益方面, 程序复杂、约束多, 且操作性差, 导致警察在行动中顾虑重重, 心理戒备大, 行动中畏手畏脚, 不利于自身防卫。《警察法》、《警械和武器条例》对于警察合法权益规定的过于笼统、可操作性差, 一旦出现情况, 不利于维护警察的合法权益。

三、警察执法遇袭自我防卫注意事项的分析

( 一) 树立敌对观念, 增强自我防卫意识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 互联网的普及, 社会观念的多元化, 导致我国信息传播快、影响光, 同时由于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等原因, 一些人在利益驱动下铤而走险, 整个社会的治安案件持续上升, 杀人、持枪抢劫、袭警等重大暴力案件多发, 社会治安面临巨大的压力, 警察遭遇的不确定危险更多。

新形势下, 作为警务人员, 首先要认清形势, 树立敌情意识, 在实战中增强自我防卫意识, 在实战中不能不冷静, 不能鲁莽行事, 不能逞强好胜, 避免出现“空手夺白刃”的情形, 避免无谓牺牲。作为有责任心的警察, 首先要保卫自身的安全, 在于犯罪分子斗争的过程中讲究防范技术, 有效保护自己, 通过巧妙设局来克敌制胜。

( 二) 加强技能训练, 规范执法行为

在做好自我防卫的同时有力打击犯罪, 需要警察强化自身技能训练。为此, 要求警察根据公安部要求, 做到“五掌握”, 包括盘查嫌疑人方法、车辆查控方法、警务战术基础动作, 以及犯罪嫌疑人抓捕方法、搜索建筑物方法等。同时, 做到“六会”, 学习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搜身带离、武器正确使用、通信联络和现场急救等。

对于警察警务实战来说, 查缉战术是制胜的法宝, 警察要做到学以致用, 做到动作规范、程序规范, 注意与犯罪嫌疑人保持安全距离, 注意用掩体掩护自己; 做到抢在手中, 随时用枪制服歹徒。另外, 警察机关要制定防袭警预案, 这对于提高警察自我防卫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三) 健全保障机制和法律法规

在警务训练中, 结合法律法规开展防卫技能训练, 保证警察了解和熟悉相关法律知识, 做到在实战中合理运用防卫技术。这对警察自身的权益是一种保护, 也是对嫌疑人权益的保护, 做到合法自我防卫、依法自我防卫。而在另外一方面, 也需要不断完善警察执法权益保障机制, 为了维护警察权威、增强社会的安全感, 在立法上要制定切实可操作的条文; 其次设立相应机构, 为维护警察权益、疏导警察心理等给予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是公安部门要加强宣传, 给予警察正确的舆论引导, 大力宣传警察的英雄事迹, 形成震慑力, 给予犯罪分子心理层面的打击。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执法过程中, 警察面临多种不确定性的危险, 经常遭遇突袭, 出现伤亡。而提高警察自我防卫意识, 对于减少警察伤亡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自我防卫意识的作用, 主要是减少警察伤亡, 然后分析了警察遇袭自我防卫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从加强训练、完善保障机制和加强宣传等方面来增强警察自我防卫能力, 减少警察遇袭伤亡率。

参考文献

[1]王朋涛.警察执法遇袭自我防卫议[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2, 04:154-156.

[2]高勇, 李宁, 沈明.论警察防卫意识的培养[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3, 02:118-122.

浅析偶然防卫 篇5

关键词:偶然防卫;认定指标

诚然,因偶然防卫的现实案例相对来说比较罕见进而导致偶然防卫相关理论在刑事实践方面的指导意义相对来说较薄弱,但从刑法保障人权的基本思想这一角度出发,即使生活中出现一个这样的案例也要给予行为人法的公平与正义,因此,研究偶然防卫是具有充分的理论研究及现实指导的意义。

一、偶然防卫的认定标准

(一)偶然防卫的概念

在目前的刑法理论研究中,偶然防卫存在着六种不同的定义,虽然持有各种不同观点的学者们对偶然防卫的定义各持己见,但经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对于偶然防卫的定义又存在着相互交叉又重叠的界限范围。因此,笔者认为:偶然防卫就是指不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防卫的意识,只要客观上的偶然防卫行为保全了正当的法益,阻止了对方的不法侵害即可。举个厉害来阐述,如甲蓄谋已久的想把乙杀死,而此时的丙正想杀死自己的妻子乙,丙拿起菜刀正向丙砍去而并不知情的甲正好将丙打死。分析此小案例不难发现,甲虽然杀死了丙却保护了丙的妻子乙的性命,甲对于自己强杀丙的行为并没有意识到是对乙的正当权益的保护,因此,此时此刻甲的偶然防卫没有主观上的防卫意识。

(二)偶然防卫的特征

偶然防卫的特征存在以下几点:第一,主观上,行为人并不具备防卫意识,若具有防卫意识无需考虑偶然防卫的问题,直接按正当防卫处理即可。第二,客观上,达到了与正当防卫相同的防卫效果。第三,防卫时间上,偶然防卫的偶然防卫行为与被防卫人的行为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第四,防卫限度上,偶然防卫与正当防卫在防卫限度上有相同性即均没有超过必要的限度。第五,防卫对象上,偶然防卫的防卫对象是正在实施侵害第三人法益的被防卫人。第六,实施偶然防卫的人在主观上对被方为人存在着故意或者过失。

二、偶然防卫性质认定域内外学说争议

(一)结果无价值的无罪说

结果无价值论者坚持防卫意识不要说,是指即使行为人有犯罪故意,但只要没有产生客观上侵害的结果,就不应当被认定为此行为具有违法性,违法的本质属性是法益侵害,而不是规范违反,更不是伦理违反等等,只要在合理的限度内,就意味着保护了更为优越或者至少同等的法益,因而违法性被阻却,因此,就不应该被认定为犯罪。

(二)结果无价值的未遂说

此种学说持有者的学者们认为偶然防卫虽然欠缺结果无价值,但其发生结果危险的可能性也是不容小觑的,即法益具有受到侵害的危险,因此存在未遂的结果无价值。

(三)结果无价值的二分说

由结果无价值还延伸出了偶然防卫二分论的理论,由此偶然防卫可以被分为自我防卫型的和紧急救助型的偶然防卫,后者所持的基本观点是尽可能排除主观违法要素的介入,因此保护第三人的偶然防卫行为不会构成犯罪,但是前者这种情况就会构成犯罪。偶然防卫二分说的结论还有待考量,因为行为人是否具备防卫意识并不会对行为违法性的判断有影响。如何认定的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讨论得出定论。

(四)行为无价值的既遂说

坚持行为无价值的既遂说的学者们认为,只要行为人实现了某一行为的主客观要件的统一,直接造成了符合构成要件的结果,就已经成立犯罪的既遂,从此排除了未遂的可能。以行为无价值为中心来理解违法性的本质,从而主张防卫意识必要说。

(五)行为无价值的未遂说

行为无价值论未遂说的提倡者们认为偶然防卫存在着行为无价值而缺乏结果无价值,故而成立犯罪未遂。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的根本理由在于:第一,成立犯罪必须存在保护法益的客观事实,第二,成立犯罪行为人应当首先对犯罪的事实有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实施相应行为。正当防卫之所以成立是不仅具备主观上的正当化事由,而且客观上缺乏结果无价值的社会效果。偶然防卫行为人主观上必然不存在正当化事由。

三、偶然防卫论断之我见

(一)偶然防卫不属于正当防卫

本文将偶然防卫与正当防卫加以区分的原因在于两者虽然具有正当防卫合法的外观的相似处,但是两者在主观上确存在着明显差别。究其本质而言,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的违法性排除事由属于一种正当的权利,然而,偶然防卫刑法并没有明文的规定,其也不能被认定为正当权利,只不过是一种巧合场景坏心办了好事的特殊情形,如果将两者完全的等同,那么便是对正当防卫本质属性的忽视。

(二)偶然防卫的处罚采取结果无价值论的理由

笔者坚持认为,违法性主要体现在法益的侵害上,并不是规范的违反,因此,主观上防卫意识并不会影响犯罪的违法性。正当防卫行为之所以会阻却违法性,就是因为它保护了更为优越或者至少同等的法益。从而得出,偶然防卫与正当防卫相类似,只要在必要的限度内,就意味没有造成更多的法益侵害,因而阻却违法性。总之,在偶然防卫的场合,如果采取事后法益侵害的判断标准,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肯定违法性。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2]張明楷.《刑法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陈兴良.《规范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德]约翰内斯·韦塞尔斯.《德国刑法总论》,李昌珂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自我防卫 篇6

关键词:特殊防卫,历史渊源,防卫限度,邓玉娇案,学理视角

一、邓玉娇故意伤害案

(一) 案件回顾

案件发生在2009年5月10日晚8时许, 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政府3名工作人员在该镇雄风宾馆梦幻城消费时, 对当时在该处做服务员的邓玉娇进行骚扰挑衅, 邓玉娇在“当时情形下” (由于任何事实的经过无法准确并真实的重现, 特别是在不法侵害人与邓本人纠缠不清的时候, 事后报道的真实性也是值得考证和判断的, 因此, 事后评论必然会带着个人主观上的因素, 这样的讨论是无谓的, 甚至可能会扭曲事实, 在此不具体展开讨论。) 用水果刀刺向两人, 其中一人被刺伤喉部、胸部, 经抢救无效死亡。邓玉娇当即拨打110报警。次日, 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对邓玉娇采取强制措施。死者名叫邓贵大, 今年44岁, 是野三关政府招商办公室主任;另一名伤者叫黄德智, 以前是该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

湖北省巴东县人民法院16日上午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邓玉娇案”, 并作出一审判决。巴东县人民法院认为, 邓玉娇在遭受邓贵大、黄德智“无理纠缠、拉扯推搡、言词侮辱”等不法侵害的情况下, 实施的反击行为具有防卫性质, 但超过了必要限度, 属于“防卫过当” (刑法理论上, 防卫过当是指行为人在于不法侵害人进行反抗时, 造成不法侵害人严重损伤或死亡的, 防卫手段和行为超过必要限度的。防卫过当不是具体罪名, 行为人防卫过当的, 可能构成故意或过失犯罪。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防卫行为与侵害行为不具有对等性或相当性) 认定被告人邓玉娇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案发后, 邓玉娇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 如实供述罪行, 构成自首。经法医鉴定, 邓玉娇为心境障碍 (双相) , 属部分 (限定) 刑事责任能力。据此, 依法判决对邓玉娇免予刑事处罚。

关于邓玉娇案件的争论, 社会上, 刑法学界主要集中在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邓玉娇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另一种意见是说邓玉娇的行为无过当之处, 属于正当防卫。虽然法院已经对此案作出判决, 但是此案对于讨论刑法理论上的特殊防卫问题有重要意义。笔者将从“特殊防卫权”司法实践脚步, 逐步发觉和洞察背后的立法目的。首先, 笔者想先介绍下我国古代有关“特殊防卫权”相似概念提法的历史记载。最后, 会结合作者的思路对邓案进行总体评析。

二、我国古代有关特殊防卫的历史渊源

在我国古代虽然无特殊防卫权之名, 但根据当时的法律规定却有特殊防卫权之实, 这可以从大量的历朝典律中得到证明。《礼记、秋官、朝士》规定“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其意是指, 在军、乡、邑以及人家进行盗窃、杀人者, 将他杀死不算犯罪, 《汉律》规定:“无故入人住宅者上人车船, 牵引人欲犯法者, 及时格杀之无罪。”意思是说, 没有正当理由, 未经主任同意进入室、宅、庐、舍、车、船这些居住的地方侵犯人身自由的, 当时打死是无罪的。我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法典《唐律疏义》也规定:“诸夜无故入人家者, 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 勿论。”意思是, 对夜里无故进入别人家院者应该处以笞刑四十, 如果主人立即将其杀死, 主人无罪。应该说, 唐律虽仅限对诸夜无故入家者实行正当防卫, 但已具备正当防卫法律制度的雏形。但在立法上实行的是以家族为本位的无限防卫权。这与唐律所规定的“十恶”、“八议”相辅相成, 国家为本。此外, 唐律对于不法侵害者的惩治, 似乎还有社会预防和义务本位的观念。它规定人们凡发现犯罪行为, 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 都有缉捕和救助的义务。例如, 《唐律疏议》指出:“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 告而不救助者, 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诸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 告道路行人, 其行人为能助而不助者, 杖八十, 势不得助者, 勿论。”“诸被人殴击折伤以上, 若盗及强奸, 虽傍人皆得捕系以送官司。”当然, 如果确系力所不能也不在处罚之列。这其中的积极意义仍值得我们借鉴。唐律承先启后, 影响深远, 直到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法典, 即《大清律》, 相互间陈陈相因, 具有十分清晰的沿革关系和内在联系。

总之, 封建社会的正当防卫蜕变于私刑, 为义而报仇和为制止盗贼而允许的私刑, 随着兵、刑脱离以及法、刑分离, 防卫的客体逐步清晰为“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 这部分私刑收归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 成为国家刑罚权的一部分。私刑已退隅于家族内部而且十分严酷。我国唐代以后, 都属于私刑的禁止时代。因此, 自唐朝以后形成的正当防卫制度, 不可避免地要实行以家族为本位的无限防卫权, 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三、关于特殊防卫权的定义争论

特殊防卫权是指公民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所实施的正当防卫行为, 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后果的, 不负刑事责任的情形。然而, 《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的性质如何界定, 在法学界存在争议。事实上, 称谓的不同, 反映了学者之间对这一规定的理解的不同。有的学者称为:“无过当防卫”, 如张明楷、陈兴良等学者, 有学者认为:“无限防卫权”。亦有学者对此做出犀利点评, 认为无限防卫权的提法不妥。另有学者称为“特殊防卫权”或“特别防卫权”。笔者赞成最后一种提法“特殊防卫权”这一称谓以示肯定。因为就“无限防卫权”来说, 这一称谓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无限”是指无限制, 还是无必要限度, 容易产生歧义, 事实上, 无论是“无过当防卫”还是“无限防卫权”都肯定了没有防卫限度的限制。这样的提法是很危险的, 太绝对化, 反过来, 法律还是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来满足最大化的需求。

笔者认为, 正当防卫制度设立的目的是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从而有效地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而这一点恰是预防违法犯罪的应有之意, 这样就难以体现《刑法》第20条第1款和第3款之间的区别。所以特殊防卫权这一概念就不同了, 它可以理解为正当防卫的一个特例, 有利于我们的掌握和理解。

四、从正当防卫到特殊防卫权转变以及两者联系

特殊防卫与一般的正当防卫有无关系?关系如何?直接牵涉到特殊防卫权的构成条件问题。如果否定他们之间的关系, 那么特殊防卫权的成立将不受普通的正当防卫某些成立条件的限制, 肯定则反之。特殊防卫是一种独立的防卫形式, 是普通正当防卫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它们之间既存在着联系, 也有着区别。

特殊防卫与普通的正当防卫的联系表现在:

1. 二者同属于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均不负刑事责任。

2. 二者的成立都要求非法侵害行为实际存在。

3. 两者成立都要求非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

4. 二者的成立都要求防卫人主观上具有正当防卫的意图。

5. 二者多成立都要求防卫行为必须针对非法侵害人本人实施。

总之, 特殊防卫权的成立需要具备普通的正当防卫的某些条件。它们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是灵活性和原则性的关系。当然特殊防卫权与一般防卫权不同在于:

1.防卫起因的特殊性。特殊防卫权只能针对实际存在的犯罪行为, 而不能针对一般违法的侵害行为。我国1979年刑法以及1997年刑法规定, 一般正当防卫起因条件是存在着不法侵害。根据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 不法侵害行为既包括犯罪行为, 也包括一般的违法行为。但是, 在20条第3款的规定中, 立法者用“对……犯罪, 采取防卫行为”的表述, 表明了特殊防卫权的立法意图是针对犯罪行为, 而不包括一般的违法行为。因而, 对于一般的违法行为, 不能行使特殊防卫权, 而只能行使一般正当防卫权予以反击。

2.保护权益的特殊性。特殊防卫权只能针对暴力犯罪行为而不能针对非暴力行为实施。对于一般防卫权来说, 防卫行为不仅可以针对暴力手段的不法侵害行为实施, 而且可以针对非暴力手段的侵害行为实施。在新刑法典修订草案的征求意见稿中, 曾经规定了可以对“破门撬锁……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非暴力行为实施无限度防卫的条文。但在新刑法中最终删去了这样的规定。从新刑法的有关规定看, 不仅明确列举了“杀人、抢劫、强奸、绑架”这四种典型的暴力犯罪, 而且还使用了概括性的语言“其他……暴力犯罪”。这些规定清楚的表明了特殊防卫权只能对暴力犯罪实施。因此, 对于非暴力犯罪行为以及暴力手段的一般不法侵害行为, 不能行使特殊防卫权。

3.防卫限度的特殊性。特殊防卫权比一般防卫权为宽, 但不能理解为完全不受限制。对于一般防卫权与特殊防卫权在限度条件上的关系, 尽管有不少学者认为特殊防卫权的实施不必受必要限度的限制, 但是根据前文对“无限度防卫权”与“特殊防卫权”称谓的比较, 笔者认为, 不能简单认为特殊防卫权没有必要限度, 而只能理解为它的限度条件要求比较低, 不能否定正当防卫行为限度条件的“基本适应说”与“客观需要说”相统一的“折衷说”。否则就割裂了正当防卫制度整体性。这说明了特殊防卫与普通的正当防卫的差别有着自己的特性。可以看出这种转变, 在立法上予以确认, 是不仅使刑法中正当防卫理论的重大进步, 在实践中也起到了保护刑法中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对象。

进一步看, 这样的转变, 引起对“特殊防卫权”有无防卫限度的争论。

五、特殊防卫仍存有防卫限度要求

防卫限度包含防卫的范围和防卫的强度两方面的内容。众所周知, 特殊防卫中的防卫范围即认为防卫对象, 只能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行为;但唯一处在不休的争论中的是“防卫强度”, 即防卫人是否可以以任何手段, 方法对抗不法侵害人。《刑法》第20条第3款既然规定了作为防卫前提的不法侵害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同时又规定了防卫的“限度”是“可以”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 显然限度是非常明确的。既不能认为是“可以”造成伤亡的就没有限度, 也不能认为造成“伤亡”是最高限度就不是限度。《刑法》第20条第3款只是规定不属于防卫过当的情形, 即是“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实行正当防卫的具体规定, 这本身就是正当防卫的一部分, 与第1、2款正当防卫的原理、原则完全一致, 受正当防卫构成条件的限制, 并不是“无限防卫”的规定。所以笔者认为《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精神, 在于鼓励公民与严重侵犯人身权利的暴力犯罪作斗争, 并非鼓励公民可以不加限制地行使防卫的权利。所以从实质上来讲, 它还是存在正当防卫所规定的必要限度这一要件的。运用体系解释方法, 可以得出, 通过联系上下条文之间的关系, 不难发现其实特殊防卫的限度同样是“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新增加第三款, 就是立法者的关于对正当防卫行为的重申和重视。

这种防卫限度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会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立法上也不能准确的界定这种界限, 一旦界定清楚, 同样也是很危险的。

六、立法意义兼评邓玉娇案件

特殊防卫权在新中国的刑法中从无到有无疑是立法上的一个进步, 它促进了法制的健全与发展, 使正当防卫理论得到补充, 有利于司法实践。并且改变了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理论的立法格局, 使正当防卫理论成为热点问题, 为正当防卫理论有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特殊防卫权是公民权利的一次进步。使公民在遭受外来侵害时可以积极应对, 而不是消极的逃避, 从而减少了遭受损坏的程度, 也制止了一部分暴力犯罪的发生。

第二, 特殊防卫权是公平正义原则的社会体现。侵害与被侵害是相对的, 但有些权利具有不可挽回性, 国家如果不给被侵害人及时的保护, 这将有失公平正义, 特殊防卫权理论正好弥补这一点。

第三, 特殊防卫权打击了一些严重暴力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使社会正气得到弘扬, 使社会道德健康发展。

一般来说, 国家的刑事司法力量是有限的, 难以控制所有的违法犯罪,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情况下, 在一定时期内危及财产和人身安全的违法还很猖獗。公民在进行正当防卫时不敢放心大胆同不法侵害进行斗争, 如何才能稳定社会秩序, 完全依靠国家的司法力量又不可能, 那特殊防卫权的设立正符合了社会的需要, 从而起到了其应有的社会作用。虽然, 历史上特殊防卫权有过被削弱、被禁止的时期, 但应该是犯罪相对稳定的时期。在犯罪势态严峻的情况下, 即使特殊权与刑罚存在着固有的矛盾, 但基于社会需要的根据, 仍然可以授予公民特殊防卫权。回过头来, 我们既从历史的角度来深层挖掘正当防卫的立法足迹, 又从社会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防卫行为。邓玉娇案发生后, 在各种舆论中, 最强烈的声音是主张邓玉娇案应该适用《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 认定邓玉娇的行为属于“特殊防卫”, 因而认定无罪。

就邓玉娇故意伤害案来看, 笔者认为, 我们并不了解真实的情况或现场具体情形如何, 无法判断情形是否到了“紧迫的”状态, 还是老老实实的根据公安机关掌握的各种证据资料来综合认定。但有一个细节是不能忽视的。即如果认定不法侵害人邓正贵对邓玉娇实施了暴力行为并有可能危及到邓的人身安全的, 显然, 不法侵害人是否实施了暴力“可能或现实且未结束”危及他人人身安全才是本案中的中心, 如果肯定存在这样的情形, 那么笔者认为邓的行为视为正当防卫。相反, 这种相反假设和法院的认定是一致的, 即不存在这样的情节, 视为防卫过当。当我们冷静下来, 特殊防卫权利弊各不同, 如果没有把握其立法目的, 即使身为一个法律人, 当自己身处紧急情形时, 认为严重侵犯到自身人身安全, 进而假象防卫的, 最终可能会走向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埋伏和陷阱, 为自己的盲目坚持埋单。最后, 笔者认为特殊防卫存在防卫限度的要求, 限度限制不单单凭个人主观判断, 应该综合各种因素来认定, 另外, 这种限度必要会随着历史的物质生活发生变化, 学者们应当把握的是这种动态。

参考文献

[1]蔡枢衡.中国法制史[M].广西人民出版社.[2 (]唐) 长孙无忌等:唐律疏义.中华书局, 1983.

[3]高铭暄, 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0, (1) .

[4]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 法律出版社, 2003-7, (一) .

[5]齐文远.刑法学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6]何萍.论特殊防卫中的犯罪侵害——兼评邓玉娇故意伤害案[J].法学2009, (8) .

[7]赵秉志, 田宏杰.特殊防卫权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9, (6) .

[8]陈兴良.论无过当之防卫[J].法学, 1998, (6) .

[9]刘艳红, 程红“.无限防卫权”的提法不妥当[J].法商研究, 1999, (4) .

浅谈无限防卫权 篇7

关键词:正当防卫,无限防卫,危害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一、无限防卫权的概述

(一) 无限防卫权的概念

对于无限防卫权的概念, 理论界大概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无限防卫权, 是指公民在某些情况下所实施的正当防卫行为, 没有必要限度的要求, 对其防卫行为的任何后果均不负刑事责任”;第二种观点认为:“无限防卫权实际上是权益人任意处置不法侵害人的权利”;第三种观点认为, “无限防卫权, 就是防卫人享有的对正当防卫的强度没有任何控制的权利。”

(二) 无限防卫权的特征

由于无限防卫权由其所具有的制止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使命以及立法者对于司法统一性的追求, 决定了其具有不同于正当防卫的共性特征的特殊属性。本文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法益保护的单一性。

1996年10月拟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草案》 (征求意见稿) 第18条就曾规定了“对于严重危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行为, 采取防卫行为, 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 不负刑事责任”。最后该条文并没有实施, 因为我国的无限防卫权是以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为前提, 对于危及社会、公共、国家的利益, 以及对于为了财产权益而进行的暴力犯罪, 仅仅能够行使正当防卫权, 对于无限防卫权的行使是不可以的。

2、无限防卫行为指向对象的特定性。

因为无限防卫权是防卫人针对侵害人对其人身的侵害而进行的自我保护所采取的反击行为, 所以无限行为的指向对象只有不法暴力侵害者人身, 侵害人和防卫人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面对面的直接对抗, 其防卫行为与侵害人人身受损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所以, 以损害财产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不应属于无限防卫的范畴, 无限行为的的指向对象只应有不法暴力侵害者人身。

3、无限防卫强度的控制无限性。

无限防卫权可以选择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给侵害人造成重伤和死亡的手段以及方法, 即使可以选择给侵害人造成伤害比较小的手段和方法。因为无限防卫权的控制具有无限性, 它并不等同于正当防卫权, 因为正当防卫权具有一个标准的必要限度。无限防卫权是只要出现用暴力行为危及防卫人的人身安全的行为, 我们就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制止其行为, 这都是法律予以允许的, 而且不承担刑事责任。

二、无限防卫权的缺陷

从具体方面来说, 我国1997年刑法有关无限防卫权即使弥补了1979年刑法的缺陷, 但是其在规定用词、人权保护, 逻辑和顺序上, 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容易造成歧义:

(一) “行凶”一词表意不清。

行凶的范围很广, 其中抢劫、暴力杀人等等都属于行凶行为, 行凶与其他犯罪不是种属关系, 行凶与这些犯罪是不同的, “行凶”一词表意不清, 而且不属于法律用语。如果说“伤亡”还可以理解为“伤害或死亡”, 那么“行凶”则无法加以解释。“行凶”是指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的行为, 而在条文中“行凶”和“杀人”并列, 表明杀人的行为是不包括在“行凶”里的, 那么这里的“行凶”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歧义。

(二) 第二十条各款的位置设定不合乎逻辑顺序。

第二十条各款的顺序是这样的, 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是正当防卫权。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即防卫过当的, 要负刑事责任。第三款规定的是特殊条件下的正当防卫权, 即无限防卫权, 两者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新刑法第二十条第一、二、三款分别规定的是正当防卫权、防卫过当、无限防卫权。很明显, 防卫过当不属于这一范围, 防卫过当, 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三) 有关防卫人的要求不健全。

有学者认为新刑法认为防卫人在受到暴力侵害时其防卫限度不受到限制, 这就实际上没有对防卫人进行要求。如果不对防卫人进行要求, 这使正当防卫成为私刑的借口, 不利于法制的统一。公民被赋予了为保护自己权益对严重暴力犯罪进行自我防卫可以采取致人伤亡并且不负刑事责任的权利, 司法机关在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时还要注意到各种量刑情节。

三、如何完善无限防卫权制度

(一) 应对“行凶”一词的含义做出明显界定。

因为“行凶”一词表意不清, 而且不属于法律用语。只有行为人手持凶器伤害他人或凭借拳脚重伤他人的行为, 才属“行凶”, 才能与杀人等暴力犯罪的危害性相当, 这是立法的初衷。因此, 条文中的“行凶”只能界定为故意重伤害行为。可以考虑直接删除“行凶”或“其他”等较为含混不清的用语。

(二) 防卫权条款的位置设置应符合逻辑顺序。

新刑法第二十条第一、二、三款分别规定的是正当防卫权、防卫过当、无限防卫权。我们应将其设定为正当防卫权, 无限防卫权, 防卫过当, 这样的设置符合逻辑顺序, 因为正当防卫与无限防卫权两者属于并列关系, 防卫过当则属于正当防卫的特殊情形。所以应该将正当防卫与无限防卫放在一二款, 防卫过当放在第三款, 对前两者做出限制。

(三) 有关防卫人和侵害人的要求应该进行完善。

最高司法机关应给防卫人设定一个举证义务, 是防卫人的权益得到合法保护。让防卫人自己可以证明由犯罪人的暴力犯罪行为不得已而为之的举证责任。以免使无限防卫使不轨之徒钻法律的空子, 歪曲利用无限防卫权以达到其不法目的。对于侵害人我们应该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实施侵害情形予以界定。

参考文献

[1]蒋涛:《罪刑法定下我国刑法司法解释的完善》, 《华东政法大学》, 2008年第2期。

局域网的安全防卫 篇8

关键词:局域网,安全策略,安全中心,访问权限,安全选项

局域网 (Local Area Network, LAN) 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在讨论局域网安全性方面不仅需要从管理方面着手, 更需要辅以维护措施, 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使局域网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

1 配置Windows安全中心

“Windows安全中心”是Microsoft公司从Windows XP2开始提供的一种电脑安全工具。合理配置“Windows安全中心”, 可以降低单台电脑受病毒攻击的机会和风险, 为整个局域网系统的安全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2 控制访问权限

3 设置IE的安全选项

IE是人们使用的最频繁但常受到网络攻击的网络浏览器。我们可以通过设置禁用“自动完成”功能、Cookie安全设置、分级审查设置和IE安全区域设置等项目, 最大限度地避免网络攻击。

4 杜绝恶意软件

恶意软件是对破坏系统正常运行的一类软件的统称。它往往会在没有经过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强行潜伏到系统中, 且无法正常卸载和删除, 强行删除后还会自动生成。可以借助“瑞星卡卡上往安全助手”、“金山毒霸系统清理专家”、“恶意软件清理助手”等恶意软件查杀工具来检测和清除它们。

5 修补单机系统漏洞

系统漏洞, 也叫系统安全缺陷, 是操作系统在逻辑设计上的缺陷或在编写程序时出现的错误, 这些错误或缺陷一旦被黑客利用, 就可能通过植入木马、病毒等方式来攻击或控制整个电脑, 从而窃取电脑中的重要资料和信息, 甚至破坏系统。为了增强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我们可以利用系统软件生产厂商对已发现的缺陷进行修补的补丁程序来堵住这些“漏洞”。

6 备份重要数据

6.1 备份用户文挡

用户文档是数据备份的重点, 它包括用户在工作过程中创建、编辑和保存的各种信息, 在默认情况下, 大多数用户的文档存放在“我的文档”文件夹中。但为了方便管理, 我们最后在系统盘之外指定专门的文件夹来分类保存各种用户文档, 并经常备份这些文档, 包括备份在网络驱动器或存储器中。

6.2 备份收藏夹

我们在上网浏览网页时, 可以将一些网站的网址添加到IE的收藏夹中, 下次打开这些站点时, 只需在收藏夹列表中选择相应的网站名称即可。在默认情况下, 收藏夹的保存路径是“C:Documents and Settings<登录用户名>Favorites”。重装系统前, 如果没有备份个人的收藏夹, 在安装后只有一个空的收藏夹。如果备份了收藏夹, 只需要将备份文件复制到收藏夹的保存路径下即可。

6.3 备份电子邮件和QQ信息

重装系统前, 我们应将邮箱地址和原来保存的邮件、QQ好友信息与聊天记录等备份下来, 以便在重装系统后进行恢复。

6.4 备份输入法词库

目前, 常用的输入法都有一定的智能特性, 可以自动或半自动地记忆用户形成的个性化词汇。重装系统时没有备份输入法用户词库, 系统重装完毕后, 个性化词汇的积累将从零开始。

6.5 备份驱动程序

虽然大多数驱动程序可以使用随机附送的驱动盘来安装, 多数驱动程序也可以从厂商的网站上下载, 但如果使用一些早期设备, 驱动程序可能无法下载, 驱动盘也有可能损毁。此时, 我们就必须在重装系统前, 将相应的驱动程序备份下来。

7 备份磁盘分区

8 设置强密码

密码是人们登陆电脑并且访问文件、程序及其他资源时使用的验证字符串。在Windows中, 密码由字母、数字、符号和空格组成, 而且区分大小写。通过使用密码, 我们可以确保未经授权的人不能访问系统、特定软件或文件。

9 加密文件和文件夹

电脑中的信息都是以文件形式存储的, 要保护重要文件内容和个人隐私, 我们可以利用EFS、工具软件和软件自身的加密功等方法能对文件或文件夹进行加密。加密后, 必须输入正确的密码才能打开文件。

1 0 清除使用痕迹

Windows操作系统和部分应用软件具有一定的自动记录功能。当我们进行文件编辑、输入密码、聊天和上网等操作时, 都将被系统自动记录下相应的信息, 这些信息很容易将我们的操作暴露给其他人。

电脑系统的使用痕迹主要包括Windows使用痕迹、IE使用痕迹和其他应用软件使用痕迹3大类。我们可以手工清除各种使用痕迹, 也可以使用痕迹清除器 (Eraser) 、Clean Space、Tracks Eraser等专门的工具软件来清除使用过的痕迹。

参考文献

[1]李军锋.基于局域网安全策略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报.2009 (08) .[1]李军锋.基于局域网安全策略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报.2009 (08) .

[2]徐诚.浅论局域网安全管理[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2010 (01) .[2]徐诚.浅论局域网安全管理[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2010 (01) .

正当防卫案例及分析 篇9

关键词:正当防卫,案例分析,构成要件,防卫过当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 属于正当防卫, 不负刑事责任。”从《刑法》对于正当防卫的定义可以看出, 正当防卫是行为人对抗或者制止侵害人针对其实施的侵害行为过程中, 而对侵害人造成实际损害, 其中包括对侵害人的人身损害也包括对他的财产等其他权利的损害。一方面, 单从外表结果上看, 正当防卫与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联系密切, 往往具备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犯罪如故意杀人罪或故意毁坏财物等罪的构成要件;另一方面,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采取正当行为的权利, 同时正当防卫也是每个公民制止不法侵害和犯罪, 同犯罪行为做斗争应尽的义务。因此如何认定正当防卫对于公民正确行使正当防卫权利, 制止不法侵害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4年的《高法公报》刊载了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查院诉吴某故意伤害案的案例。在这个案例中, 被告吴某来自内蒙古, 在北京一家饭店作服务员。案发当日2003年9月10日凌晨, 吴某与同一宿舍的尹某和石某正在睡梦中, 突然宿舍遭到本案被害人李某及其同案的孙某和张某三人强行闯入。其中, 孙某殴打了尹某, 撕扯尹某的睡衣, 并试图强行带走尹某。吴某在劝阻过程中也遭到孙某的殴打, 其睡衣被扯开, 导致胸部裸露。吴某在恐惧中顺手拿起一把水果刀, 孙某胳膊上挨了一刀后退出, 但李某却拿起一把铁锁向吴某身上砸去。慌乱中, 吴某下意识地向李某刺了一刀, 正好刺中李某的左胸, 李当即倒地, 后因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

警方随后在案发地点将吴某抓获归案。检察院认为, 吴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提请法院对被告人吴某定罪。而附带民事原告人李某的父母同时提出附带民事赔偿请求, 要求吴某赔偿丧葬费、抚养费、精神损失费共计22万多元。一审海淀区人民法院最后判决吴某无罪, 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1]。

在本案中, 吴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是定案的关键, 也是控辨双方争论的焦点。根据对吴行为的认定情况, 主要会有三种不同的结果:一, 如果吴某的行为被认定为正当防卫, 则她无罪, 对李某的死亡不用承担刑事责任, 同时也不用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二, 吴某的行为被认定属于防卫过当, 那么根据《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吴某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同时她需要承担对李某死亡的民事赔偿责任;三, 如果吴某的行为被认定为故意伤害 (致死) 罪, 则她应当负刑事责任, 同时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将被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另外, 她还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三种结果相差悬殊, 对吴某的命运的影响也是天差地别, 那么吴某的行为是不是正当防卫呢?

根据《刑法》第二十条, 正当防卫主要由五个要件构成, 下面将根据这五个要件逐一对本案吴某的行为作详细分析:

一、实际存在的不法侵害。不法侵害是正当防卫的起因, 没有不法侵害就没有正当防卫。作为防卫起因的不法侵害必须具备社会危害性和侵害紧迫性两个基本特征。[2]

本案中, 李某、孙某等人在深夜闯入吴某等人的宿舍, 对吴某同宿舍的尹某进行殴打, 在吴某去劝阻他们的时候, 又殴打吴某, 在吴某刺伤孙某后, 李某拿起一把铁锁砸向吴某。由此可见, 李某、孙某等人的行为已经构成非法侵入住宅罪及故意伤害罪, 侵害了吴某和尹某的人身权利和财产等合法权利, 同时他们的行为具有暴力性和破坏性。李某、孙某等人的不法侵害同时具备社会危害性和侵害紧迫性两个基本特征。

二、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正当防卫是为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反击行为, 不法侵害必须是已经发生但尚未结束。如果“防卫行为”发生在不法侵害之前或者在其结束以后, 就是所谓的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 都属于防卫不适时, 不得视为正当防卫, 如果其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侵害, 属于不法行为, 构成犯罪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本案中, 李某、孙某等人的不法侵害属于正在发生的行为, 而吴某反击侵害行为的目的正是为制止正在发生的对她和同宿舍其他人的不法侵害。

三、同犯罪区分开来, 正当防卫不具备社会危害性, 而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犯罪的概念中,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给国家、社会或者个人利益造成实际损害或者有造成实际损害的危险的属性[3]。正当防卫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因为正当防卫正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而采取的行动, 因此是要提倡的行为。

我国《刑法》第二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 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刑法在犯罪发生之前是禁止性规定;在犯罪之后, 则是处罚的依据。当犯罪正在发生的时候, 如果不赋予公民通过反击及时制止正在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权利, 则不但会使公民和国家等的利益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还会助长违反犯罪行为。

本案中, 吴某是在李某、孙某不法侵入其宿舍, 并对其殴打, 在其本人和同宿舍其他人的人身等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下, 为了免受侵害而采取的反击行为, 从而对李某和孙某造成了必要的损害。

四、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侵害人进行。正当防卫是为了使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因此必须针对侵害者本人展开, 包括针对其人身, 也包括针对其财产等权利展开。防卫第三者的行为不是正当防卫行为。

本案中, 被害人李某首先深夜非法闯入吴某的宿舍, 在吴某反抗殴打的过程中, 以铁锁砸向吴某, 导致吴在极度恐惧和慌乱中以水果刀刺中李某的左胸, 导致李某死亡。因此吴某的行为是针对不法侵害人李某本人的防卫行为, 而防卫行为造成李某死亡。

五、防卫行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造成重大损害。《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由此看来, 如果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并造成重大损害, 则属于防卫过当。防卫必要限度是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法律界限。

吴某一案中, 李某和孙某在深夜非法侵入吴等人的住宅, 在其完全无防备的情况下, 对其殴打, 并撕扯其胸衣, 使其裸露, 吴某在极度恐惧、屈辱和慌乱中, 下意识地反击, 她的反击行为应该属于为保护重大的权益-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财产权等, 而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在这几种法定情况下, 《刑法》允许正当防卫可以造成伤害和死亡的结果。本案中, 李某和孙某等人非法闯入吴等人的宿舍并对其殴打符合《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中的行凶暴力行为, 严重危及了吴某等人的人身安全, 因此吴某的防卫行为造成李某的死亡是在《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许可的范围内, 因此不属于防卫过当。

综上所述, 本案中吴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行为, 不存在防卫过当, 其防卫行为虽然造成了李某的死亡, 但是她是在面对将要严重危及自己人身和生命安全的暴力侵害情况下, 对李某进行的反击行为, 因此是属于具有无限防卫权的正当防卫行为, 没有超过必要限度, 因此不应负刑事责任, 也不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查院诉吴某故意伤害案[N].高法公报, 2004:338.

[2]曲新久等.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53.

夏日防卫战 篇10

DAILY CARE

日常护理

紫外线无所不在,无论留在室内、出门逛街或是上班,都要涂抹防晒产品。防晒产品并不是系数愈高就愈好,因为系数愈高的防晒产品,对肌肤的刺激度愈高。一般来说,平日涂搽 SPF15 至 SPF 35 的防晒产品已足够。

DOUBLE LAYERS双层防护

近年市场上推出了不少具有防晒成分的粉底或 BB / CC 霜,不少人以为单涂这些产品便足以对抗紫外线,可是皮肤科专科医生何家强说,女士们为求达致透薄自然的妆效,都不会涂上标准防晒分量(2mg/cm2,即1元硬币般大小)的底霜或 BB / CC 霜于脸上。可是使用量不足,就无法发挥防晒产品的防御效果。何医生建议使用含防晒成分的化妆底霜及矿物粉前,应先涂防晒霜作有效保护。

TOTAL PROTECTION全面防卫

何家强医生称,室内的照明(特别是射灯)、部分复印机的灯光、紫外线杀菌灯及捕蚊灯等都会释放出微量的紫外线,长年累月照射会对皮肤有影响。一些与皮肤有近距离接触的美甲灯机、照银纸灯等就更须加强防晒保护及尽量减少使用。此外,紫外线 A 的穿透力较强,会透过窗户照射入室内,因此无论室内或室外都应为皮肤提供适当的防晒保护。

户外防护

OIL CONTROL控油战

夏日炎炎,脸上难免会分泌过多油脂。何家强医生表示,过多油脂分泌会加快防晒产品流失,因此若属偏油肤质,可先涂上控油产品再涂防晒,尽量避免因防晒产品流失而缩短应有的防晒时间。

VITAMINS FIRST

补充维生素

紫外线是令肌肤提早老化的元凶,过去单纯的防晒产品已不再受宠,具功能性的防晒产品大行其道。品牌Dorissiderm的创办人Dr Kemdrick 说,防晒产品如加上维生素C 和 E 后,防晒密度会减低而影响防晒功能,如有需要使用抗氧化产品的女士,可先涂上维生素 C 和 E,然后才涂纯度较高而不含其他物质的物理性防晒产品,这样效果会比较好。

ANTIOXIDANT FOOD

抗氧化食物

要对抗紫外线,也要内外夹攻,每天涂抹防晒产品之余,平日也要多进食蔬菜水果,因为这些食物蕴含大量抗氧化元素,有助预防紫外线对肌肤所造成的破坏。另外,要戒掉吸烟饮酒等坏习惯,减少进食大量红肉或油炸食物,以减少游离基对皮肤所造成的伤害。

NEW TECHNOLOGY

新技术

美容产品日新月异,Dr Kemdrick表示,最新防晒产品都加入高密度物理性防晒成分,利用 Titanium Dioxide(TIO2)、Zinc Oxide(ZnO)小铁球反光原理。其质地虽较厚,但是防晒能力较强,持久度也较高。而小铁球更能直接折射紫外线,所以对 UVA 和 UVB 防御性都很高。这类防晒霜不易产生毛孔阻塞,医学界称为 non-comedogenic,适合易长青春痘或者是粉刺的肤质使用,尤其适合湿疹肌肤。

晒后护理

ROOM TEMPERATURE保湿

过度曝晒会令皮肤皮脂膜被破坏,减弱皮肤保护及锁水能力而出现干燥,甚至出现脱皮的现象。临床皮肤学硕士谢恺琪医生指出,曝晒后,不要用过热的水洁面或洗澡,避免令皮肤更加干燥。另外,亦要注重保湿,可多涂蕴含芦荟成分的产品以舒缓皮肤,而皮脂膜的磷脂质及天然保湿因子成分等,亦可形成如皮肤保护膜,避免皮肤水分进一步流失。

COOL DOWN降温

很多人爱用保湿喷雾、啫喱等轻盈质地的产品作为晒后护理的良品,谢恺琪医生指出这类产品水分含量高,容易被皮肤吸收,而且易于蒸发,能带来凉快感,适合晒后泛红时立即使用,而敷冰也可以降温,舒缓灼热感;然而晒后皮肤流失水分,当晚应使用油润且温和的面霜,为皮肤筑起保护膜,防止水分进一步流失。

GEL TEXTURE质地选择

啫喱状的产品水分含量高,容易被皮肤吸收,可以实时为皮肤提供水分,而且易于蒸发能带来凉快感,但真正舒缓皮肤的应该要选择霜状产品滋润皮肤。如出现脱皮情况,甚至应该使用膏状产品,以提升修护皮肤的功效。LEAD IN导入仪

选择了正确的保湿产品后,皮肤仍然觉得干燥?谢恺琪医生表示有可能是产品渗透不理想,或者皮肤的皮脂膜受到破坏,不能发挥应有的锁水能力。遇到这类情况,可以使用含天然保湿因子成分的产品,帮助皮肤锁紧水分,或可以作出进一步治疗,利用导入仪,令皮肤微细管道张开,以加强产品的渗透力。

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 篇11

一、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

关于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 我国刑法理论上基本是三种观点, 即“四点论、五点论和六点论”。首先, 作为基础的“四点论”为研究正当防卫学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不法侵害行为。2、正在进行的侵害。3、防卫只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4、防卫行为没有超过必要限度。五点论是在以上基础上增加了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要求, 简言之及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也要有防卫意识。而六点论更是在五点论的基础上增加了损害性的条件, 即防卫行为的产生一定是给不法侵害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的, 具有传统的实质意义。笔者还是比较认可五点论的, 因为它在基础认定的情况下, 对于主观意识和客观条件进行了统一, 视为比较全面妥当的说法, 而六点论在强调损害性加以说明, 反倒只是在强调正当防卫的必然属性, 混淆了概念且没有实际意义。

二、对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进行全面分析

根据我国《刑法》第20条规定, 正当防卫, 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采取的旨在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的人造成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损害的行为。

侵害的含义。侵害, 就是对某种权益的侵犯和损害, 或者说是对某种权利的攻击。有观点认为, 侵害包括合法的侵害和不法的侵害两种。我认为这种解释不符合常理。从字面意思上看, 侵害是贬义词, 只能是不法或不道德的评价对象。如罪犯非法拘禁他人, 我们说行为人的行为对他人是一种侵害, 但如果公安人员依法逮捕罪犯, 这虽然是剥夺罪犯人身自由的行为, 但我们就不能说公安人员对罪犯实施了侵害。也就是说, 侵害实际上就包括不法的内容在内。“不法”之所以加在侵害前面作限制词, 是为了同违反道德这类侵害加以区别。

三、对正当防卫未来的展望

(一) 术语表达的再思考

如何能让公民更好的适用正当防卫去维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 首先, 完善正当防卫的立法是必不可少的。在现行的刑法中, 关于正当防卫的立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则对《刑法》中的某些术语表达有些建议, 本文仅举刑法第20条第3款说明。

刑法第20条第3款中的, 关于特殊防卫条款的“行凶”一词, 如何来理解, 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的立场言论。行凶其实是个非法律术语, 在民俗中, 行凶可以理解为打架的。可以说, “行凶”是个没有确切的法律内涵的词, 如果在《刑法》中是用这个非专业术语, 理解上会产生很多歧义, 当然在之后的法律适用上产生更大影响。学者有称, 这是理论界所提及的需求语境主义, 要求人们在形成法律知识的同时, 要在需求上语境化。也许从现实意义上来, “行凶”一词在设立时是背负一种期待可能性的, 防卫人对于即将遭受的危害可能没法有个明确判断和预测, 这是“行凶”一词可以联想为“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更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既有各自体现的含义, 又有互相补充的意义。这样才能比较好的体现立法者最初的对于正当防卫的立法意图。

(二) 健全正当防卫司法

在身个法律体系和社会生活中, 正当防卫为解决社会冲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长期以来, 人们对于正当防卫这项权利的看待都有失偏颇。有很多学者夸大刑法第20条第3款中的作用, 强调正当防卫的社会效果, 并认为正当防卫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这是需要我们对正当防卫的立法价值作出重新的评析。从现实来看, 我国当前的社会治安并没有根本的好转, 恶性事件和犯罪还是不断发生。这是正当防卫权利的产生, 鼓励大家为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自身的人身财产, 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然而,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事况如何严重, 维护社会和公共安全的的主体永远都是国家, 行使强制措施的主体也是国家。“私权利”永远只能是“公权力”补充, 不能享有同等地位, 这是毋庸置疑的。通过比较笔者了解, 在多数英美法国家里, 正当防卫制度给予了诸多限制, 防卫是迫不得已的行为。防卫重心根本不是为了制止犯罪和防止侵害, 只为了逼于无法的个人权利。笔者认为, 随着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不断完善, 正当防卫的意义和价值也会更加的弱化, 人们对其从属性和补充性的内涵会更加清楚。

科学合理的正当防卫立法, 不仅要兼顾公民的合法权益, 也要防止公民的私权利滥用, 已达到公正和功力的有机结合。所以, 笔者认为, 在健全正当防卫权重给予多高的重视、多严苛的限制都不会觉得过分。

摘要:我国1979年刑法和1997年再次修订的刑法对正当防卫的概念、成立条件、防卫过当以及其刑事责任做出了明文的规定。但是, 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界围绕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问题依然存在着争论, 这种争论直接影响着司法的实践。因而, 在这种背景下, 为了适应全社会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需要, 为了使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 重新研究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 是有其必要性和正当性的。

关键词:正当防卫,前提条件,不法侵害

参考文献

[1]马克昌:《犯罪通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日]木村龟二:《刑法总论》, 有斐阁出版社, 1984年版。

[3]高格:《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福建社会科学》, 2001年第8期。

[4]陈明华:《刑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上一篇:三维应力分析下一篇:高校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