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对措施

2024-10-12

高校应对措施(精选12篇)

高校应对措施 篇1

1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征

1.1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舆情, 舆者, 舆论也;情者, 情况矣。网络舆情, 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高校网络舆情则是指高校师生在互联网上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特定价值观、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1.2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高校网络舆论的主体是思维敏捷活跃的大学生, 他们通过网络密切关注校园内外的热点事件, 往往围绕这些热点问题在网络上形成巨大的舆论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校园舆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达空间。由于舆论发布主体的特殊性, 使得高校网络舆情既有着普通网络舆情的广泛性、匿名性、突发性、分散性等基本特征, 又有着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第一, 主体行为的张扬性。

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舆论的控制和信息的垄断, 使得普通大众也享有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信息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权利。而“90后”大学生生活在开明自由的环境中, 思想更为开放、自信、易于接受新事物, 对于热点问题更加敏感, 他们正处于思维和情感都十分活跃的年龄阶段, 在网络舆论中表现出较之其他群体更为活跃的思维, 更张扬的个性和独立的主体意识。

第二, 舆论领袖的少数性。

高校网络舆论一般是以校园BBS论坛、帖吧、博客、播客等为主要场所, 由校内热点事件或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及其他社会突发事件等引发的, 当评论类信息发展到一定阶段, 就会形成网络舆论。其制造主体一般是由网络上的活跃分子群体或者与舆论客体有着密切关系的大学生群体组成。2003年、2004年在清华大学的两次问卷调查中显示, 在校园BBS论坛上, 那些最喜欢“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学生只有18.4%, “自己发文章引发讨论”的只有3.1%, 而“只浏览文章”的人却占64.1%。2010年上半年在我校学生问卷调查中, 喜欢上网发表言论的仅占19.7%, 自己发文章引发讨论的仅有2.1%。这些数据表明在校园BBS论坛、贴吧上真正引导舆论的只占到了很少的一部分, 他们往往充当了舆论领袖的角色。

第三, 舆论传播的爆发性。

校园网络舆论具有形成快速, 思想观点分散而多元化的特点。在校大学生对网络上的消息和热点舆论保持着高度的关注, 对于兴趣不大的问题只是选择性阅读, 对于感兴趣的问题则会各抒己见, 而且讨论会很快在校园BBS、贴吧上传播开来, 再加上同学之间口口相传, 会引发相当数量或相当规模的网上发帖参与讨论和相当数量的浏览者, 在反复地转帖和跟帖中逐渐形成主导性意见, 形成舆论。因此, 在网络上一旦形成了某一观点, 那么这个观点或意见将会在高校由点到面, 由小到大, 呈发散式的爆发状态, 显现出极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第四, 舆论的非理性、情绪化。

校园网络舆论空间的开放性, 使得过去在传统媒体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得以充分展现, 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嬉笑怒骂, 摆脱了传统道德的束缚, 感性多于理性, 情绪化现象明显。大学生对焦点热点的问题探讨大多停留在表面上, 仅仅是沟通、交流和传播信息而已。大多数观点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且话题转化十分频繁, 很难有统一的意见。语言表达上口语化、非逻辑化, 批评的言论多、赞扬的言论少。

2 高校网络舆情对学生工作的影响

2.1 高校网络舆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晴雨表

舆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现象, 它以意见体现的方式反映人们的思想状况, 构成意见表达的渠道。因此, 舆论被视为人们思想的“晴雨表”, 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校舆情则是学生思想的直接体现, 学生思想的激进程度, 对现实的批判、排斥程度, 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学生思想的特点、变化、个人的需求以及价值观都会通过网络舆论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些网络舆论不仅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2.2 高校网络舆情给学生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第一, 由于高校学生的个性发展过程中, 激情与理性、国家与民族等价值观并不成熟, 往往形成激情有余理智不足的爱国与民族情结。当这种不成熟的爱国与民族情结主导了高校网络舆论, 会给校园的稳定乃至社会的稳定带来很大的冲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不理智行为往往被社会不良人员利用, 2010年发生在西安、成都等大城市的大学生涉日事件便是证明。第二, 网络信息庞杂, 良莠不齐, 既有进步的、健康的;也有反动的、迷信的、消极的。大学生甄别能力限制, 使他们往往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形成思想的偏离甚至是错误的人生观或价值观。网络中某些不良信息在校园舆论中爆发后, 甚至会导致行为效仿, 特别是大学生自杀现象, 极易引起连锁反应, 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事关学生重大利益问题上由于透明度、公正性的缺失或决策取向的偏离, 容易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 这种不满极易通过校园舆论发散开来, 导致学生采取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三, 在互联网上不同国家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突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境内外的敌对势力也从未放弃这块阵地, 他们利用网络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 给高校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3 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

3.1 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发布警告的制度”。预警机制是指由能灵敏、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 并能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构成的预警系统, 其作用在于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 打信息安全的主动仗。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则是指防范、遏制各种网络舆论问题产生的制度、措施和方法的总称。它是针对网络舆论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各种问题苗头进行预先防范和警示的一种机制, 其目的是及早发现问题, 及早处理, 或者做好提前预防, 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舆论问题带来的损失。主要包括:

(1) 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制度。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是网络舆情预警制度的基础。学校应成立从校级到院 (系) 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小组, 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网络信息管理、突发事件上报制度。信息收集小组可以由辅导员、学生干部组成, 在学生活动相对集中的贴吧、论坛、QQ群等网络平台上广泛收集信息, 力求真实和全面。在节假日和敏感日子要有针对性地布置网络信息收集的重点、内容和任务, 及时跟踪网络舆情。将网络舆情中可能影响安全稳定的潜在性、苗头性信息和重大、突发事件第一时间报告给学校分管学生工作领导、学生工作部等相关部门。

(2) 网络舆情研判制度。网络舆情研判是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对信息的研判主要是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及时识别不良言论和敏感信息, 分析其倾向性和发展趋势。要把从各方面获得的零散、孤立的网络信息分门别类进行加工处理。要整理存储分析处理过的信息, 把各种网络舆情信息按一定的主题分类, 判断舆情发展趋势, 制定预警方案。

(3) 网络舆情的处理。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 要在第一时间启动预警方案, 采取有效措施, 主动引导舆情方向, 避免事态扩大。在校园网外的贴吧、论坛、QQ群等网络平台上出现与学校相关的负面信息时, 要及时进行舆论引导;在校内网页上出现负面信息时, 要进行技术干预, 必要时屏蔽相关信息, 分类别、分对象、分轻重缓急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信息处理工作, 特别是要积极疏导负面情绪, 防止由个体情绪发展为群体情绪。要充分借助校园宣传阵地的渗透力, 进行主流话语的发布, 引导舆论, 化解矛盾。

(4) 网络舆情的跟踪反馈。对网络舆情要持续跟踪关注, 随时了解舆情的新情况、新动态, 掌握舆情的预警、处理情况和效果, 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纠正。要做好舆情的反馈工作, 把对舆情的处理意见、处理理由以及整改措施等反馈给学生, 有效化解学生们存在的疑惑与困惑。

3.2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舆论中的引导作用

如何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予以正确引导?那就必须主动出击。特别是对国内外的一些重大事件、敏感事件, 要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 可以请有关专家、学校领导、两课教师在网上做出评论, 及时让主流意识占领高校舆论阵地, 孤立偏激的不良信息。网民一般对网上的信息持怀疑态度, 但是对权威人士或是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还是比较认同。

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通过创建具有特色的学生网上精神家园、网络博客等形式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以平等的沟通交流取代一味的说教,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寓教于网, 成为大学生展示风采的窗口和服务学生的平台, 引领学生舆论方向,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完成网络条件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的光荣使命。

3.3 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 以自律的方式引导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的始作俑者是“人”, 因此, 加强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应从根本做起, 提升网民素质, 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通过构建主流网站、网页开设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讨论专栏、加强网上互动、思想交流, 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 高尚的情操, 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在德育中要注意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 教育学生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要有网络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在网络上甄别信息要有政治意识、安全意识。

3.4 强化现代技术对大学生舆情研判的支持服务功能

高校技术部门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技术和网络信息挖掘技术, 通过网页内容的自动采集处理、敏感词过滤、智能聚类分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统计分析, 实现各单位对自己相关网络舆情监督管理的需要, 最终形成舆情简报、舆情专报、分析报告、移动快报, 为决策层全面掌握舆情动态, 做出正确舆论引导, 提供分析依据。在技术上对各种校园信息区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覆盖, 一旦发现问题, 立即采取技术手段控制信息传播和舆论的散播。另外还要加强技术队伍建设, 提高对网络的安全应急处理能力, 尤其是对聊天室和BBS区要加强监管力度, 防止有害信息上传和扩散, 确保校园安全。

高校应对措施 篇2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物业管理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如何进一步使得高校物业管理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找准当前高校物业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改变传统思路和观念,积极应对,主动适应市场的检验,不断深化改革,加速发展自身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品牌化的适应能力。

一、高校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业管理模式落后

当前,多数高校物业管理单位作为高校所属单位,单位负责人、编制、管理权限、经费均由高校以行政式确定,必然要受到各种制约。高校物业产权基本上属于国家所有,相比社会型物业企业,高校物业的属性决定了物业管理有特殊的性质和特点。以我省为例,目前很多高校物业管理中普遍采用的是甲、乙方运行机制,由学校内部各部门齐管共管的模式。学校后勤处或其他部门代表学校作为甲方行使后勤管理的职能,各物业管理单位作为乙方承接物业管理工作任务,但主要是针对校内物业管理,“市场化”的概念不明显。

(二)制度建设欠缺

当前,国家或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制定出专门规范高校物业管理的政策法规,而指导社会物业企业工作的《物业管理条例》在高校这一具有特殊性质背景的实体中,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各高校基本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工作要求和内容,这就导致制度建设 有很大的欠缺,不能建立制度支撑,导致物业管理不规范。虽然目前各高校物业管理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包括员工岗位职责、质量标准、程序流程等一系列内部工作制度,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也制定了一些章程、质量参考标准,但不够充实完善,约束力不强,落实也不尽如人意。(三)专业化程度低

目前高校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多为高校原后勤职工以及社会外聘人员,而物业管理中绿化、维修等岗位的要求是必须有较强的专业性及操作证、上岗证。甚至普遍认为技术含量低的保安、保洁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专业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许多高校物业管理单位在这方面不断努力,增强专业性人员的聘用,在岗员工的培训,但因高校物业管理外聘人员的工资水平无法和社会专业性人员相比,即使通过“二次培训”现有员工,专业知识技能也相对缺乏,专业化要求无法很好实现。

(四)物业管理经费短缺

作为高校所属单位,注定要“吃皇粮”,这样必然导致物业管理经费不能很充足地保障工作所需支出,加之高校的各项物业、设施设备使用率高,维护难度大,致使物业管理中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多。与此同时,业主对物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诸如消防、监控安防、出入门禁、车辆管理等高技术自动化设备需要逐渐配套完善,这些仅靠高校行政拨款和少量的物业收费根本无法满足实际所需资金,物业管理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越加明显,严重制约物业管理工作 的质量。

(五)工作范围内容单一

高校物业管理作为高校工作的一部分,同样肩负着“三服务、两育人”的责任和义务,但目前因前面所提的几点存在问题,导致物业管理单位工作范围、内容较为单一。教学区域、家属社区的物业管理往往只限于简单的保洁、绿化、设施设备维护,为师生员工、家属服务项目不全面,服务内容不充实,服务理念不到位,物业管理中的人文化、人性化建设不完善,无法满足业主日益对物业管理的新要求。

二、应把握的几点应对措施

高校物业管理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竞争力,必须要想法设法克服制约发展的困难和存在问题,做好以下几个应对措施:

(一)、改变物业管理经营模式

高校物业管理单位必须要转变经营模式,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去运作,要脱离原来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自身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从职能型管理转变到经营型管理,走市场化道路。具体来说,必须实行企业化管理,要引入市场核算机制,实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和监控,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使物业管理单位产生健康的市场和竞争意识,在管理成本和服务质量上多思考、多下功夫,并依据工作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加强物业管理水平,通过以管理制度化驱动,以服务规范化带动、以质量标准化推动,强化“标准、质量、成效”三结合的落实,逐步适应物业管理社 会化、市场化的检验。用市场的杠杆检验工作质量和能力,参与校内外物业管理项目竞标,按照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这样,虽然增加了物业管理单位和员工的压力,但更为积极的意义是,增强了物业管理单位和员工能动力、上进力、创造力,克服了以往那些吃大锅饭和“旱涝保收”的消极思想,建立绩效优先,市场效益与物业管理单位、员工的自身利益想挂钩的分配机制,既保证和提升了高校物业管理质量,又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瞄准市场定位

高校物业管理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去运作,建立自身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从职能型管理转到经营型管理,走市场化道路。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经营服务,科学规范的进行管理,保证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逐渐引导从业者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根本宗旨,为业主不断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服务。全面营造文明向上、环境优美、舒适、服务周到、经营有序的良好的校园环境,业主的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高,相应地服务领域、服务项目就会得到扩大。由此可见,只要把业主的需求作为高校物业管理的首要关注点,观念的实现根本性转变,才能树立起市场取向的服务观念。

(三)、坚持规范化发展

高校物业管理单位要注意坚持规范化发展,尤其是要逐步建立完整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和服务程序,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进一步提升管理的 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使管理方法更科学、管理过程更规范、管理目标更明确,有效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组织效能。作为高校的后勤部门,其公司运作模式和社会型专业物业管理企业是有很大差别的。譬如,原来作为高校后勤部门,没有生存压力,员工工资福利主要由高校发放,而一旦改制为专业物业服务企业,就必须努力提高物业服务质量,获得业主认可,以全额收取物业费,否则将面临生存压力。当然,规范化发展不仅仅表现在企业自身的运作模式上,更表现在企业要遵守物业管理行业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

(四)、树立市场观念和服务意识

高校物业管理单位必须树立市场观念,要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革除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后勤服务部门时期的观念,以市场化企业的心态和姿态去主动服务业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高服务质量赢得业主的认可,并进而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时必须要树立严格的质量意识,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打造品牌,以服务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

(五)、尝试走管作分离的形式

高校物业管理项目有很多的专业性要求,为保证物业管理水平,高校物业管理单位必须勇于尝试走管作分离的道路,大胆将一些工作委托给分包商来做,这也是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和行业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比如绿化和大型维修,社会型物业管理公司或专业分包公司的介入,一方面可以为高校带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理念,使学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成本投入得到降低,另一方面还为高校 引进了竞争机制,增进了高校物业管理市场的活力。

(六)、打造品牌,迎战市场

高校物业管理单位要在不断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必须要打造树立品牌形象,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参与竞争的实力。同时必须要扩大规模,走向社会市场。当然,前提是要稳固自身发展的基础——原有高校,高校市场是高校物业管理公司的生存之本,只有切实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优价的服务,才能在此基础上扩大规模,谋求更大的发展。此外,高校物业管理单位在开拓市场时要充分利用高校优势,抓住机遇,走向社会参与到校外物业项目管理中,夯实自身实力,争取和创造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高校辅导员处理突发事件应对措施 篇3

(1)做为高校的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应对处理学生工作的突发事情。虽然我们作为辅导员都不希望遇到这种紧急的突发事情,特别是突发事情具有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处理的非常规性,所以要求我们所有的辅导员都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事情发生之后,都能够以较好的心理状态来解决问题。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很大一部分辅导员的心理素质还需要亟待提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我们才能临危不惧,处乱不惊,才能冷静的思考问题,积极地寻找对策,化解矛盾。

(2)解决突发事情应该有针对性,不能盲目,应积极地了解情况,深入分析,对症下药,不能盲动。古语说,“谋定而后动。”我们辅导员一般都是在第一时间接到通知的,大部分也会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的,在接到消息的那一刻起,就应该详细地了解情况,分析问题,全面认真细致的掌握实际情况,才能成功的掌控全局。决不能错误估计形势,想当然地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作为辅导员应全面了解情况,不能乱动、不能瞎动,稍微一盲目,或是不了解情况做错了事情或是说错了话,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容易加剧矛盾的演化,使问题雪上加霜,非常棘手,难以解决。

(3)在突发事情的处理上,辅导员应培养实际过程中自身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不断地积累经验。我们平时学了很多学生突发事情处理的知识,接受了很多辅导员专题培训,可是真正面临突发事情的事情,我们仍旧会显得六神无主,没了分寸。因此辅导员针对突发事情的处理上应不断提升自身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时时地积累经验,不断增加自己的阅历,同时更要注重实际过程中的灵活运用,切记纸上谈兵。

(4)在突发事情的处理上,应量力而行,懂得利用学校、学院和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突发事情紧急性强,事态影响比较大,处理不好后果会非常严重,所以我们辅导员在勇于承担自身责任的同时,更要努力寻求借助大家的力量形成合力来解决问题,而不至于孤军奋战,单打独斗。毕竟我们从事辅导员积累的经历尚浅,阅历也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应积极的向他人寻求帮助和意见,特别事情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个人解决的范围和职责。在接到消息后,就应该及时和学院其他领导、老师一起解决问题,共同处理,尽力化解矛盾,及时解决问题,尽早把事情处理在萌芽状态,以至于事态的恶意扩大。接到消息后就应该及时和院里领导沟通,特别是事件的处理关系到学生的生命安危,而且事件的发展如果已经超出了辅导员个人的资源调动能力与决断能力,必须尽快请示上级领导。

(5)辅导员应掌握应对突发事情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作为高校的辅导员,在面对突发事情时,应审时度势,注意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技巧。必须注意下面几点:①面对家长时,应有礼有节。注意和家长说话的态度。一定要注意语气,不能随便答应或是承诺什么。要尽量和学生家长搞好关系,争取家长的认同。②要正确的分析形势,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③某种程度上,要学会妥协。④注意利用学生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学生干部包括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我们要知人善用,注意利用学生干部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⑤要用好法律的武器。法律可以被人用来向我们申述他们的权益,也可以被我们用来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在超出学校管辖的范围内,要懂得依靠法律的手段来解决问题。⑥将矛盾尽可能控制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但不是“往下压”、“使劲捂”、“用力盖”,一味地遮掩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甚至会加剧矛盾,使问题扩大化。⑦对学生要做好养成教育。

(6)注意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学生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做人的工作,而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了,我们只能主动面对,不埋怨,不推卸,积极想办法,寻找帮助进行最有效的救助。要勇于承担责任,该你承担的不能退缩。换位思考,真心相助。再多的语言也比不上一次实际的行动,再多的安慰也不如一点实实在在的帮助,再有力的劝说也不如一个感人心肺的动作。

(7)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地了解情况。要有危机的处理意识,预防为主。作为辅导员,应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取得学生思想工作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和学生平时的沟通和交流一定要彻底,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痛不痒,不见收效。我们更是不能对学生身上出現的问题忽视或是麻痹大意。一定要对学生的问题慎重对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正确合理的分析问题,审视地估计形势,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对潜在的危机一定要防微杜渐,以预防为主,把各项工作走在前面,有危机的处理意识,保持高度的警惕。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 篇4

一、高校财务管理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一) 成就

高校财务管理在学校的整个日常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且随着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以及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实施, 高校财务管理机制得到了转换, 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也日渐完善, 并逐步显示出自身所独有的特点。

1. 财务管理地位在高校管理系统中的提升。

由于以往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致使财务管理部门常常被许多人当作是一个学校的后勤部门, 财务工作仅停留在报账、记账、算账上, 这极大地弱化了财务部门的管理职能, 同时也缺乏理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 财务部门已成为高校决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管理亦成为学校各项事务管理的中心内容之一, 各学校的财务部门内部也都设立了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 还普遍成立了内部结算中心。可见, 财务管理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已得到了提升。

2. 高校财务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财务管理地位的提升以及相应改革制度的出台, 使得高校财务内部的机构设置与职责权限得到重新的定位与划分, 财务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优化, 财务部分业务水平也有所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电算化、网络化、信息化, 这极大地改变了财务工作的手段, 简化了财务工作的内容, 提高了财务工作的效率。

(二) 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但由于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及种种原因的存在, 如政府监管乏力, 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内控机制不完善, 高校财务的预算软约束机制等, 致使目前财务管理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

1. 资金使用问题。

高校在资金使用上, 往往缺乏计划性, 致使资金使用效益不尽人意。一是高校办学经费主要依赖于国家的财政拨款, 每年上级主管部门的专项经费、公用经费拨款数目有限, 到位时间又常常偏迟, 致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项目的及时、正常运行;二是预算的编制内容不够具体、详尽、合理, 学校整体预算与各系部门预算之间不够统一、不平衡, 缺乏严肃性, 造成经费的使用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缺乏统筹安排, 进而出现资金浪费和经费紧张共存的现象;三是学校新生招收、物资采购、基建项目发包等帐外资金创收存在的问题多、违纪的数额大、涉及的部门广、发展的速度快、诱发的案件多、危害的程度深, 这不但造成学校收入流失, 而且严重地影响到学校内部各项改革的进程及整体发展。

2. 风险意识问题。

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实行, 学校办学起点的升格, 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 如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信用等级下降等风险。然而, 各高校对这些风险所预含的危害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缺乏风险意识。没有考虑高校自身的还贷能力而盲目贷款, 造成了高校过多举债且无力偿还债务;没有考虑学校自身的资金实力而过量投资, 加剧了学校资金短期流动的风险;没有考虑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而做出不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经营决策, 影响了高校教学、科研等发展费用的正常支出。以上这些不正确举措, 则直接影响到高校的信用等级和公众对其的印象与评价, 进而大大降低了各种渠道中现金流入的可能性, 从而不断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高校的发展因缺乏资金而举步维艰。

3. 管理制度问题。

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 然而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完善, 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是内部控制范围不够广泛, 二是内部控制内容不够全面, 三是内部控制对象不够具体, 四是内部控制执行不够严格, 五是内部控制公开不够彻底, 六是内部控制监督不够规范, 以上种种因素的存在, 致使高校收支不实问题普遍存在、违规收费现象比较严重、对外投资决策失误频频增多, 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

财务管理现状的不容乐观以及不确定性, 容易使高校在发展、经营的过程中蒙受损失, 造成其不能充分承担高校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在此情况下, 如何有目的、有计划地将高校有限的资金进行合理安排使用, 保证其使用结构达到最优状态;如何正确地处理好学校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如何更好地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则成为高校财务部门应重点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 转变观念、准确定位

长期以来, 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等院校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致使其一直属于从属地位, 即一般被定位为服务、保障部门, 这直接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功能的发挥。新形势下, 鉴于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高校应改变财务工作是“二线工作”的思想观念, 强化财务管理意识、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将财务管理置于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 加强领导、集中管理

为更好地规范财务管理, 高校应建立“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相结合的责任体制, 并辅之于一定的奖惩措施, 这样有助于明确各部门及各级领导、财务人员的责任, 加大对其权利的制约, 进而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工作中可能存在和出现的问题, 保证其对有限资金的运用能够做出科学的决策, 保证财务审批工作的合理化。

(三) 注重学习、提高素质

高素质的人员是保证高水平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条件。一方面, 要不断加强领导班子财经法纪和财务规章制度的学习, 在使其具备依法、科学、民主理财观念的同时, 加深其财经责任意识, 保证认识、管理、执行到位。另一方面, 要定期组织财会人员学习党和国家的财经法规及有关方针政策, 以保证其在具备娴熟业务能力及丰富财务知识的同时, 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财务环境。同时, 财务人员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品质, 以及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

(四) 提高意识、规避风险

针对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风险意识不强、风险控制薄弱的现状, 高校财务部门和监督部门应提高市场风险意识, 联合构建立体型风险防范体系, 合理规避市场风险。可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财务分析、做好财务规划、加强贷款资金管理、强化项目责任制、建立预警体系、增强学校综合实力等科学手段来强化风险控制工作。

(五) 拓宽渠道、依法筹资

目前, 各高校内部办学形式多样化和筹资形式多元化活动不断开展, 高校经费多元化格局日渐形成。在各高校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的进程中, 应遵循国家有关政策、法规,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 选择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 依法筹集资本 (吸引外资办学、创新对欠费处理方式、举办各类教育与培训、加强校际联系等) , 以减少国家负担。

(六) 完善预算、严格执行

预算管理作为一项系统, 是学校整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预算:一要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和资金来源渠道及总体发展规划来进行编制, 二要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 三要加强预算实行过程中的控制和监督以保证财务运行的透明度, 四要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以确保年度预算的均衡完成, 五要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以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惩戒。

(七) 健全制度、提高管理

为了控制学校内部的一切经济业务都能严格按照计划规定的预期目标进行, 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 保证学校预定计划的顺利完成, 建立健全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在财务管理中, 只有坚持以预防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 才能更好地保证财务各项工作的有效运行。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经济业务不断增多, 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作为在财务管理上与一般的企业单位有很大区别的事业单位—高校, 其财务管理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为更好地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提高高校教育经费的效益性, 有效保护好国有资产的安全, 针对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已是刻不容缓。

关键词:学校,财务管理,问题,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广东.浅谈学校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创新[J].现代商业, 2007 (8) .

[2]王微微.浅谈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性[J].财经界, 2010 (1) .

[3]于志红.学校财务管理实际工作中应解决的问题[J].新科教, 2009 (11) .

[4]吴满云.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内涝积水应对措施 篇5

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底楼层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积水触电伤人。

家中积水较深、已危及人身安全时,应迅速向屋顶、高楼等处转移,找到被困地的制高点站立,等待救援;如果被洪水围困,寻找门板、洗衣盆、衣柜等作为逃生用具;如果无法逃脱,将手机集中起来,只留一个开机,等待救援,这样能尽可能长时间的寻求外界救援。如果当时通讯工具无法正常使用,应该使用烟火、光照、燃烧衣物等方法,让救援人员知道你的所在地。

暴雨天驾车遇内涝

暴雨天驾车出行应避开以往容易积水的地区和路段,市民因对容易积水的地方提前了解,绕行为好,以免碰到积水造成的交通拥堵或车辆死火。驾车市民应避开傍晚下班交通高峰时段,并慎重考虑晚上的出行计划。连续暴雨天气,地下停车场可能淹水,请特别注意。

1、切勿盲目驶入未知深度积水中。在经由积水路段时,驾驶员本能反应是加大油门涉水通过,在不知道前方积水深度的情况下这么做会带来极大的风险,当积水淹没进气口导致熄火或淹没分电器导致全车断电时,车内人员将会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2、切勿驶入急流中,即使水深不足半米。某些路段因为地势的原因,积水可能会在路面以较快速度流动,这种路面急流即使水深尚浅,也不要随意驶入。有实验证明,水深超过30cm时大部分民用车辆会丧失抓地力,超过60cm时,车辆很容易就会被冲走,危险状况与车辆类型无关。

3、如果已经驶入积水应先解锁车门打开车窗。如果已经驶入积水区域,并且车辆拥堵无法前进时,降下车窗,防止分电器被水淹之后雨刷停止工作而观察不到外界情况,解锁车门,尝试车门是否能够打开。多观察水线位置和前车情况,准备逃离。

被积水围困不要轻易采取转移行动

当遭受内涝形成的积水围困时,能否脱离险境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是否具备较充分的防灾知识及相应准备;二是是否能保持冷静,避免盲目行动。

一般情况下,生活在积水危险区域的居民应当密切注意内涝的发展态势,服从当地救援指挥部门的统一安排,及时避难。但是一些居住分散的居民或是外出的行人有可能被突发的内涝围困,这时,首先要保持冷静情绪,防止恐惧心理,避免由于精神崩溃而造成混乱。

接着,要判断有无可能采取措施转移到安全地带,在做出这个决定时要特别慎重,在没有足够的安全措施,如有可靠的船只、非常熟悉水的深浅和习性,不要轻易采取转移行动。

如果决定原地待救,应主要采取登高避难的方式,如基础牢固的屋顶,大树上筑棚或将几棵树相互连接,在树上设避难台等。然后发出等待救援信号,如柴烟、高处悬挂彩布、各种声响等,或者利用和保存各种尚能使用的通讯设施,如电话、电台、对讲机等,尽早发出求援信号并保持联系。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也可利用身边的可用物品扎制木排或逃生阀等逃生用品,同时要注意保存火种、医药等物品,安置好老弱病残等人员。

尽管水火无情,只要冷静沉着,采取自我保护措施,是可以脱险的。

内涝的防范与自救:尽量向高处转移

内涝初期防范要点

1、暴雨来临前请找好一个安全的地方,并停留至暴雨结束为止。暴雨中的安全地方是指牢固的建筑物,地势较高的建筑物。

2、如果暴雨已经开始,自己所处位置危险,尽可能联络家人,告知你的具体位置,以在出现突发情况时方便救援。

3、如果路面开始水浸,请不要贸然涉水,部分井盖被掀起但行人难以察觉,宁愿停在路中淋雨也不要试图过水。

内涝形成后的自救方法

1、受到内涝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向楼顶、站台等高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千万不要单身游水转移。

高校应对措施 篇6

关键词:选拔机制;政治素养;协调能力;措施

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已成为当今高校改革的主旋律。高校的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成绩突出,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学校各个教育和管理环节的参与者和实施者,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干部,如何全面提升学生干部的综合素养,是适应新形势的一项尤为重要的工作。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机制陈旧,缺乏系统考核

首先,选拔机制缺乏规范性。学生干部的选拔过程应该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德才兼备人才观的过程。但是,目前一些高校在学生干部选拔中却背离了这一宗旨,选拔缺乏必要的程序,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不能做到公平公开,打击了学生参选的积极性;其次,激励机制缺乏教育性。有些评选表彰的方式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忽视了对优秀学生干部先进事迹的深度宣传和榜样的教育作用;最后,考核缺乏科学性。考核指标不够系统,考核内容不够全面,难以客观地做出公正的评判。

2.注重能力提升,缺乏品德修养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风气吹进了校园,高校学生干部中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倾向,认为工作能力提高是关键,理论学习和政治素质提高是软条件,把对工作能力的锻炼提高到非常突出的地位,忽视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和科学理论对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从而出现了个别学生干部耍威风、摆架子,维护小团体利益,缺乏大局意识,官僚化明显,于自己无益的事情从不愿多做等现象。

3.管理使用不当,缺乏系统培训

学生干部在高校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学校的各项活动和基础管理中都有学生干部的积极参与,但是在工作中存在着学校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不够重视的现象。一是表现在缺乏对学生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培训,使学生干部在开展工作中仅凭感觉和经验进行工作,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二是在一些学生干部的培训中,流于形式,培训方式单一,仅仅停留在统一的讲座、培训课或拓展训练上,缺乏针对性和实际意义,无法让学生干部从中切实得到提高。

二、加强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具体措施

1.完善管理机制

(1)公平合理的选拔机制

完善的选拔机制是培养高效精干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重要前提和保证。选拔的过程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干部有足夠的群众基础和威信;同时要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有德有才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可以培养使用,无德有才坚决不能使用。因此,对学生干部的选拔要综合考虑品德、能力、群众基础等因素。

(2)提升效能的激励机制

学生干部在工作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需要用适当的激励措施进行奖励。在实施奖励时要注重物质和精神相结合、过程和结果相结合。对于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独特工作方法、创新的工作思路、细致的工作过程以及显著的工作成果,都要给予适时的激励,同时要将物质激励(如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活动组织先进个人奖金等)和精神激励(如推荐先进评选、就业优先推荐等)并行。

(3)定向引导的考核机制

对于学生干部的工作表现应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考核应根据具体的工作细则制定出科学合理、可量化操作的评价标准,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按比例进行综合得分。考核情况要及时进行公布,对于考核不称职的学生干部要进行诫勉谈话,有必要的话还要及时地进行调整,考核结果还应记入学生档案。

2.注重品质和能力并举

(1)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作为高校学生干部,政治素质必须过硬,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因此就需要加强对其基本政治理论的学习培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干部积极向上、锐意进取和大胆创新的时代意识,乐于奉献、公正无私的优良品质,以及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可以利用团校、党校、培训班、网络、报纸等多种阵地定期对学生干部进行指导教育,还可以通过谈心、深入学生生活等多种途径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从而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2)管理协调能力的培养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组织的领导者,是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因此,作为高校学生干部要努力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在各项工作中,要学会协调同学之间、班级之间等诸多关系,在协调过程中,要有原则性,考虑事情要周全、缜密,做到大公无私,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除了此之外,还可以走出校园,走入社会,通过一些拓展专题训练来提升学生干部的管理协调能力,积累社会工作经验。

3.科学培训管理

(1)注重学生干部的培训

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工作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相关,学校除了注重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之外,更应当重视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注重学生干部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干部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实现全员培养模式,建立完善长效的学生干部培养机制,切实做好学生培训工作。

(2)科学进行学生干部培训

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开展培训工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干部开展差异化的培训和教育,注重培训形式多样化,如:开展综合培训、集中培训、常规化培、专项培训、定期培训等,根据不同需要开展各项培训。不断拓展培养的有效途径,加强学生干部培养的效果,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总之,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支不可忽视的主力军,具有很大的潜在能量,也是高校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认真探索学生干部的培养之路,以期在今后的德育工作中使学生干部队伍发挥出更大的效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刚.浅谈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11(9):251.

[2]郑丽琳.试论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J].新西部,2011:35-36.

[3]胡斌.论高校学生干部的作用、选拔与培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52-53.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 篇7

一、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 高校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扩招, 给高校后勤工作提供更多的机遇, 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受到管理体制的影响, 高校后前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严重影响着高校的正常发展。

1. 整体核算体系有待完善

在实际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过程中, 由于相关的财务管理标准不完善, 使得财务管理人员在具体问题过程中, 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 最终使核算方法也就不同。有的高校后勤部门在转接科目余额, 编制财务报表以及折旧固定财产过程中, 缺乏必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这与高校后勤财务核算体系不完善有着很大的关系。

2. 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高校后勤部门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 受到原来体制的影响, 在采购和核算过程中, 对投资的成本管理不重视, 同时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整个管理监督体系不完善, 导致后勤管理的成本不断增加, 出现了不真实的情况, 整体的管理效益非常效益, 使得各种经济物质资源配置不合理, 不利于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良性运行。

3. 财务分析不合理

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给学校的后勤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财务管理不再是简单的进行账务的管理、记录以及核算, 而是采用当前先进的技术和手段, 对财务管理的数据和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透视, 从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真实客观的财务信息资料和依据。但是就目前而言, 许多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部门财务分析分析滞后, 存在很多的问题, 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难度, 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 资金控制存在问题

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过程中, 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很难对后勤的资金使用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约束, 使得具体的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 资金的去向不明确, 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非常低, 甚至有的资金进行重复投资或者出现了资金滥用的情况。如恶化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保证资金的流动性, 不断增加资金的附加值, 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是每个高校后勤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

5.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有的后勤财务管理的人员素质较低, 整体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在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中, 存在很强随意性, 同时没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和原则, 法制观念比较差, 也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约束, 使得实际的财务管理不规范、不合理,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后勤财务管理的严肃性, 不能充分发挥后勤财务管理的作用。

二、加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保证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效果, 就要掌握好财务的状况, 对具体的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控制, 采用严格的账务管理核算方式, 建立多个级别, 从根本上解决多帐套的问题。

1. 采用合理的管理模式

在进行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 要建立一级的财务管理中心, 对后勤的支出进行必要的预算审批、账目管理以及费用结算等, 然后建立二级财务管理中心, 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同时高效的总部财务管理部门要对后勤的财务状况进行严格的审核, 采用统一管理的方式, 不断完善财务的管理和核算工作。同时还要做好全面合理的预算, 就是高校后勤部门根据高校制定的各项任务和规划, 对后勤的支出做出合理的预算, 同时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调整, 避免出现充分投资的情况, 对各种经济资源和资产进行优化和重新整合, 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同时还要建立严格跟踪和考核制度, 保证资金能够得到高效利用。

2. 树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的

为了保证后勤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后勤部门要不断对财务的结算程序进行规范, 可以设置核算计算中心和财务管理中心。进行后勤财会管理中心的目的, 就是资金的使用和流向提供必要的依据, 做好具体的财务核算、报表和凭证管理工作;同时合理的财务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使用率, 防范不必要的风险, 做好内部的资金的结算工作, 对资金进行有效的调控。

3. 加强对后勤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

在实际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过程中, 涉及很多的管理和资产问题, 由于受到体制因素的影响, 存在管理混乱的局面, 同时后勤部门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 使得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比较低, 导致财务管理的效率十分低下。因此,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部门, 要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培训, 不断丰富他们的业务知识;同时作为管理人员要加强自我的学习和提高, 从根本上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做好后勤工作, 更好的为学校发展服务。

综上所述, 在进行高校后勤财务过程中, 针对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结合高校发展的特点, 不断改革管理体制, 采用合理的管理模式, 树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的, 加强对后前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 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有效免除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李萌.我国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J].会计之友, 2012, (13) :116-118.

[2]周远青.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相关问题及应对策略[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4, (2) :86-87.

[3]张瑞芸.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16) :2-3.

[4]董延春.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 2006.

[5]姚小菊, 张文惠.关于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河北企业, 2013, (5) :46.

[6]庄阳霞.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14-17, 22.

高校网络舆情与辅导员应对措施 篇8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点

1. 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

高校网络舆情, 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对国内外热点问题、校园突发事件和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相关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倾向性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的总和。

2.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除了具有一般舆情的规律、特点之外, 因其发生在高校这个开放性相对较强的文化氛围下, 显示出自身独特的特点: (1) 突发性与直接性并存。就是指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发表意见的直接性。 (2) 外显性与隐匿性相伴。表现为舆情信息的外显性和信息发布者的隐匿性。 (3) 实时性与互动性同行。在互联网上, 在校大学生表现出极强的参与意识, 在对舆情热点问题的讨论, 既是实时的又是互动的。 (4) 丰富性与偏差性交叉。高校网络舆情内容丰富、包容万象, 既有积极健康的情绪表达, 又有缺乏理性的消极、庸俗、灰色的言论。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运行过程

通常情况下, 高校网络舆情的运行过程可以划分为:酝酿潜伏期、萌芽起始期、扩散传播期和混乱整合期。 (1) 潜伏酝酿期。当某个热点事件被强烈关注和报道后, 便会迅速形成一股潜在的力量在网络平台中积聚潜伏, 于无形之中慢慢地酝酿。 (2) 萌芽起始期。大学生通过新闻跟帖、论坛等形式对热点事件发表的意见相互碰撞之后, 容易形成规模较大的复杂多样的舆论圈, 最终形成舆论。 (3) 扩散传播期。随着舆论的形成, 其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影响越来越大, 舆论圈像滚雪球般也越来越大, 最终使得高校网络舆情进一步传播扩散。 (4) 混乱整合期。经过一定时间的传播扩散, 需要随时关注舆情的变化与走向, 及时引导和整合混乱复杂的观点, 保障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

三、高校网络舆情中辅导员的应对措施

针对问题日益凸显的高校网络舆情, 辅导员应该在实际工作中明确自身作为“方向标”“催化剂”“传声筒”“服务员”的角色定位, 采取相应的预防应对措施, 逐渐形成正确的预防应对机制, 形成干预和引导网络舆情发展的合力, 保障网络舆情发展的良好走向。

1. 建立高校网上思政教育基地, 树立辅导员的“方向标”形象。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的作用日益凸显, 让我们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可能游离于网络之外, 甚至需要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在广阔的网络信息平台上, 我们可以听到多种声音:慷慨激昂的、振聋发聩的、微言大义的、至情至性的。而网络的宽容性使得网上的言论多样化, 有善意的, 也有恶意的, 有负责任的, 也有不负责任的。那么, 具体到辅导员工作中, 就是要求辅导员高度重视网络舆情, 精心设计一批有特点、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校园主题教育网站, 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把握网络舆情的导向。热点焦点问题, 往往是舆论的聚焦中心和率先发难点。因此, 在对待时效性极强的热点焦点问题时, 要求辅导员具有敏感的嗅觉, 在舆情的潜伏酝酿期把握舆情的根本性质, 对过热的舆情进行冷化处理, 在第一时间树立好自己的“方向标”形象。

2. 把握高校网络舆情运行过程, 发挥辅导员的“催化剂”作用。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 要求我们必须密切关注校园网络中出现的复杂多样的各种舆论, 及时灵敏地捕捉群体性问题的苗头, 把握好各个阶段的发展态势, 开渠引流, 进而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早在19世纪末, 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便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论证, 在群情汹涌时, 简单武断、情绪化的言论更易战胜理性客观的言论, 表象总是掩盖真相。专业精英尚且不能在舆论漩涡中站住脚跟, 心智不成熟、思维方式相对简单的大学生更难辨清其中曲折, 对复杂的问题喜欢用简单的是非标准来判断, 观点难免有失偏颇。因此,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有力的执行者, 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和运行过程, 寻求有效的引导方法和手段, 准确掌握学生对焦点问题、敏感问题的关注规律和心态历程, 从多元化的舆论中简化难点、寻找共同点, 发现积极因素并进行强化刺激, 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引导过程中的“催化剂”作用。

3. 加强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建设, 重视辅导员的“传声筒”效果。

高校要利用好网络舆情, 最主要的是培养一支从专家教授、专职工作人员、辅导员到学生的完整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而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属于随波逐流型, 无坚定立场, 面对社会问题表现出诸多困惑与迷茫。此时辅导员的“传声筒”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即要重视自身作为“传声筒”的角色定位和影响效果, 建立学生网络信息员队伍及时传达主流言论, 引导网络理性讨论, 化解学生疑点、回击偏激观点、解释相关政策、消除负面影响、维护学校形象。尤其是在化解学生疑点时需注意两点: (1) 全方位扫描社会舆情、深入浅出地阐述疑点, 而不是单靠训导方式。 (2) 从为学生排忧解难的角度出发, 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加强沟通, 耐心分析现状, 传达有用信息。

4. 培养高校网络舆情“意见领袖”, 诠释辅导员的“服务员”角色。

2010年10月16日的“我爸是李刚”一石激起千层浪, 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各种评论, 其中某些评论甚至引起了“官二代、富二代”全盘否定的抨击。这些网络舆论并没有指向事件本身, 却更多地体现出了对肇事者身份、背景的极大兴趣。针对此类事件, 高校辅导员应该在引导过程中找准核心和聚焦点, 第一时间树立自己“意见领袖”的形象, 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最真实的第一手信息, 引导网络讨论理性化、正常化发展。大学固定课堂概念的不断弱化, 信息网络成为了大学生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要想在高校网络环境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就必须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网络舆情“意见领袖”进行话题引导和舆论方向控制, 在进行正面教育的同时, 利用自己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树立网络威信, 为高校营造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设氛围。尤其是在引导舆情时要满腔热情, 入情入理地疏导交流, 寓事于理地细雨滋润, 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不断创新辅导员工作方式, 诚恳待人、服务至上, 认真诠释辅导员的“服务员”角色, 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为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务。

高校网络舆情是维护和确保当前高校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 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引导规范高校网络舆情发展上的突出优势, 不仅有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还有益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促其早日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汤力峰, 赵昕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4) .

[2]郭志伟.高校网络舆情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世纪桥, 2010, (7) .

[3]周岚峰.大学生网络舆情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10) .

[4]陈力丹.舆论——感觉周围的精神世界[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

高校应对措施 篇9

收录日期:2013年1月2日

语言是以人的内部思想作为表达对象, 通过声音传播唤起接受者内部思想世界共识的意识内容, 从而达到表达自我意图的目的和作用。由于人的内部思想世界的诸多不确定因素, 故而在管理过程中, 馆员和读者之间经常出现由于语言运用不当造成彼此之间的误会、摩擦、乃至争执, 引起图书馆日常管理中的矛盾纷繁。因此, 有必要对高校图书馆馆员与读者, 尤其是学生读者之间的语言陷阱进行分析, 通过行之有效的对策, 有针对性地定期培训员工, 并在入馆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者, 从而提升图书馆书库馆员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动权, 有目的地引导读者清晰地表达自我思想, 促进图书馆的和谐发展。

一、语言陷阱的涵义

人脑中内部世界是人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和认识外部世界的结果。语言正是以这样一个内部世界作为自己的表达对象, 利用意识焦点的融合作用使内部世界的内容和语言形式相结合, 通过语言唤起接受者内部世界中相似的意识感觉内容, 从而达到表达的目的。但是由于说话者与听话者内部世界的不同, 以至于说话者表达的信息到听话者那里有了很大的偏差, 也就出现了所谓的“语言陷阱”现象。

二、高校图书馆存在各种语言陷阱现象

1、称谓混乱现象。

在高校图书馆, 女性馆员常常被学生称呼为“阿姨”, 而少数学生则把男性馆员称为“师傅”。图书馆员则普遍把女学生称呼为“姑娘”、“女子”、“娃”等, 把男学生称呼为“小伙子”、“年轻人”等。还有个别馆员把学生读者统一称呼为“学生”、“大学生”。在我们国家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陌生人或者熟悉的人之间常常根据年龄、性别、辈分、职务等区别称呼彼此为大哥小弟、大姐小妹、叔叔阿姨、科长、处长等等, 不一而足。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称呼并不符合正式场合礼仪规范的称谓。也就是说, 这些看似习以为常的称谓若无意使用于正式工作场合。由于语言环境的变化, 这些原本在正常不过的称谓就会变成语言陷阱, 引起接受者思想不悦、反感、嫌恶、乃至抗拒。人们普遍把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统称为教师。处于学校接受教育阶段的人统称为学生。在图书馆正常工作运行的状态下, 学生把馆员称谓“老师”, 馆员把学生称呼为“同学”才是正确的、规范的称谓。可见, 上述日常生活的称谓并不适合日常的工作环境。然而, 在图书馆现实环境中, 这种混乱的、人尽皆知的称谓却司空见惯。之所以说这种混乱的称谓是错误的, 就在于它的不规范, 不科学。举例来说, 如果馆员称呼学生读者为“学生”, 则表明馆员处于强势地位, 学生处于弱势地位, 不能体现“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馆员称呼学生为“同学”, 则体现了尊重是前提, 爱护是根本, 以及“师生平等”、“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里所讲的“师生平等”, 指馆员与学生人格平等, 而非指个人地位、年龄、性别、职位等其他方面。

2、无称谓现象。

在馆员和学生读者最初的交流过程中, 往往会以茫然、不知所措, 或以自然之声引起对方注意。比如, 学生常常使用“哎”、“喂”等词语引起馆员注意, 或者缺乏铺垫, 直接而生硬地表达自我意愿, “我要借一本书。”“我想进书库。”在面对入库的学生时, 一些书库馆员在表达自我意识时往往比较生硬, 直白地质问读者, “你要干什么?”这种现象表明, 两者都缺乏基本的礼仪训练, 在客观表达自我意愿时显得不够尊重对方, 陷入语言陷阱。在不了解交流对象个人信息的前提条件下, 具有礼仪训练的人往往表现得神态自然、灵活、放松、友好, 并以柔和的目光目视交流对象片刻, 微微点头, 然后耐心询问, “同学, 需要帮助吗?”学生则回答, “老师, 您好。我需要帮助。”自然、得体的公共语言规范表现出交流过程的主动意识, 不仅体现了馆员和学生双方对公共语言规范把握、运用的熟练程度, 也很容易产生彼此之间的信赖效应。

3、交流恐惧现象。

交流恐惧现象是由于语词表达能力有限, 缺乏训练的结果。这些现象不仅出现在学生读者一方, 还出现在文化程度较低, 个人综合素养不高的馆员一方。笔者常常观察到, 一些馆员对学生读者的询问, 尤其是知识性询问、咨询, 往往表现出低头、走开、不应答等恐惧、退缩现象。一部分学生读者在出现违反管理制度等问题时, 面对馆员并不高明的、甚至粗鲁的质询, 则表现为怒目而视、不应答、走开、逃跑等恐惧退缩现象。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一些馆员个人综合素养不高, 缺乏礼仪常识、管理能力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这些现象也说明, 图书馆普遍缺乏对馆员的公关培训、语言能力培训、综合素质培训, 对学生的入馆教育也存在简单的、应付了事的倾向。

4、交流过程的摩擦现象。

馆员与学生读者进行交流时, 两方面都表现出对语言把控的非理性现象。比如, 肢体僵直, 情绪无把控, 声音高亢, 引起学生反感, 从而导致摩擦。例如, 图书馆馆员常常出现的一些比较常用的语言, “你在说什么?”“我听不懂。”“不要问我。”“我不知道。”“这不是我管的事。”等等。这些语言陷阱大都是无意识的应激反应, 即不是馆员内心的真实意图, 但却导致馆员与读者摩擦不断。在得不到满意服务的时候, 学生读者往往质问馆员, “你是干什么吃的?”或者“如果你不知道, 为什么要在图书馆工作?”“你不配当一个称职的馆员。”这些由于语言不当, 或者陷入语言陷阱而引起图书馆馆员与读者之间摩擦现象非常普遍, 却很少引起管理层的足够重视, 更缺乏具体的应对之策。

三、图书馆语言陷阱的危害性及其成因

1、危害性。

其一, 语言陷阱造成馆员与学生彼此之间缺乏互相尊重、互不信任的局面;其二, 语言陷阱导致馆员严重的工作倦怠现象, 与读者之间的零对话现象。这些现象已在很多文章中论及, 在此不再赘述;其三, 语言陷阱引起读者得不到完美的服务, 对图书馆的本质和图书馆员的工作能力产生误解, 导致图书馆社会形象受损。

2、语言陷阱形成的原因。

首先, 人的内部思想世界外化的局限性引起语言陷阱。人类利用多种感觉器官从多方面来内化外部世界, 这样得到的内部世界肯定是丰富多彩的, 但人在外化内部世界时却只有语言这一种介质, 这种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一些馆员和读者常常由于语言的局限性, 不能够完全清晰地表达内部世界的意图, 引起语言陷阱;其次, 内部世界的信息差异引起语言陷阱。不同的生存环境、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等都是引起内部世界信息差异的成因;第三, 内部世界意识焦点融合的内容与形式差别引起的语言陷阱。人的意识焦点会把不同的内容与语音形式连接起来, 并融合在一起。但是在不同的内部世界中相同的语音形式可能会和不同的内容联接融合在一起, 或者相同的内容会和不同的语音形式联接融合在一起。这种联接融合之间的区别也导致语言陷阱;第四, 内部世界中意识焦点所关注的对象区别引起语言陷阱。不同的内部世界对于同一种语言信息的意识焦点关注的对象是有区别的, 有时候是根本区别。商贩们在买卖过程中往往巧妙运用意识焦点, 引起不同的商业效果。比如, “四斤橘子十块钱。”与“十块钱四斤橘子。”的意识焦点运用就不同, 前者的焦点在于橘子多钱少, 后者的焦点在于钱多橘子少。

四、预防语言陷阱的思路与措施

1、提高对“语言陷阱”危害性的认识。

应从提高服务质量, 维护图书馆社会形象为高度, 认识预防“语言陷阱”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建立图书馆员工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提高规范性语言的表达能力。

建立健全图书馆制度, 防止语言陷阱的侵害, 着力培养馆员和学生读者相沟通的语言能力, 促进馆员在管理过程中赢得主动权, 预防语言陷阱引起的矛盾纠葛。制定处置突发事件的预案。着力于培养馆员沉着、从容、练达、稳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以便在出现诸如语言陷阱等现象时, 以包容的胸怀, 理解态度对待, 赢得读者的信赖, 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纠葛。

3、加强对学生的入馆教育, 并使学生在图书馆的教育工作常态化。

目前, 我国的大学生基本都处于从学校到学校的现状下, 个性独特, 我行我素, 学业负担重, 又缺乏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和能力, 对社会规范把握不到位, 理解偏差现象严重。因此, 图书馆急需聘请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专业人士, 定期培训员工。

摘要:科学分析高校图书馆馆员与读者, 尤其是学生读者之间存在各种语言陷阱现象、形态及其危害和成因, 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有利于提升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管理能力, 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整体社会形象, 促进图书馆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员,馆员,学生读者,语言陷阱,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高校应对措施 篇10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功能、层次、使用范围上存在不同的差异, 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由于不同的高校其能力范围和技术不同, 所以各高校的管理系统也不同, 关于信息的应用方面也存在差异。由于信息管理系统技术的不全面,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政管理。

第二, 由于各个高校教育资金投入不同, 规划的目标、部署的不同, 也造成了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方面的差异。

第三, 首先, 由于校内各部门发展不均衡, 想法的不同, 没有使用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从而出现很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其次, 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缺少共享的构架, 造成了信息流动的阻滞问题, 影响了信息的共享和开发。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水平, 高校信息化的瓶颈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滞后造成的。

二高校信息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我国在校园网的建设方面, 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网络的稳定运行、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在不断的升级中, 开发的软件业随之增加。但高校的信息系统存在极易入侵的现象, 受到非法入侵、攻击等, 不仅破坏了内部资料, 而且影响了日常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有人故意运用自己的资源滥用网络, 很大程度上使工作管理陷入混乱局面。为了更好地建设校园管理系统, 找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应从信息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入手。

第一, 首先, 影响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主要是管理人员的意识存在差异, 一些管理者本身对规章制度的了解不全面, 也不重视, 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在学校的管理造成了影响。其次, 管理者在对信息的理解上也有所不同, 只了解外表, 并没有深入了解信息化, 在建立初期没有明确的目标。至于最终要建设成什么样的校园、实现什么的目标, 没有准确的定位。

第二, 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存在裂缝, 没有统一的认识, 不仅增加了工作量, 而且没能达到目的, 是管理的弊病所在。此外, 管理的决策方面、支持力的不足也是造成影响的所在。

第三, 管理系统无法满足所有管理人员的需求。不同的学校存在不同的运行模式, 所以在各个管理层面都存在差别, 而且管理人员也受到系统的限制, 造成了操作中的矛盾, 由于不同的高校之间存在的不同问题, 出发点也不同, 所以, 分析问题时, 也存在不同, 对此应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

第四, 在处理不同的数据时, 信息的管理系统不能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所使用, 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在对原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时, 需要处理很多遍, 所以大大提高了成本, 而且错误的几率也随之增加。

第五, 还有一些外在因素, 如非法的入侵者会对管理系统产生影响, 同时管理系统也会受到病毒的攻击, 因此要定期对软件进行更新维护。

三信息管理的应对措施

为了改变管理的本质, 使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首先应改变原有的信息管理系统人员, 对旧方面进行改革, 与科学的管理方式相结合。在以后的发展上向新型的管理靠近, 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

第一, 信息的管理系统是由高校的技术人员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而特别订制的, 应用于本校的实际情况, 所以管理的效果与高校的需求是相互照应的, 而且在实际的应用之中, 还要根据学校的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 使其更加适合本校的需求。

第二, 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根据学校的需求不断的补充和修订, 实施及时的监管措施, 完善学校的管理系统, 树立榜样, 提高管理人员的意识。

第三, 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 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 各大高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 各部门的合作也随之增多, 人员的应用也逐步增加, 所以在管理工作中, 应及时与科学的管理系统相结合, 将科学的管理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实现管理的自动化, 提高管理的水平, 使其更加规范、科学。

第四, 强化管理者的素质, 培养管理人员的意识, 这是尤为重要的, 不仅可以全面增加管理人员对业务的熟悉程度, 而且也可以提高办事效率, 在管理水平上可以上一个很大的台阶, 在管理中, 也可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不仅可以增加实际的运用能力, 而且还可以增强对操作的熟练程度, 拓宽管理人员的知识面, 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第五, 在高校的管理平台上要有强有力的系统平台做支撑, 在管理层面上保证有效果, 把科学的方法渗透到实际当中, 为了保持实际与科学的方法相结合, 同时也要制定统一的标准, 在实际过程中, 保证高校的信息建设在最小的方面取得最大的成效。

第六, 对于恶意入侵现象、外来的非法入侵、攻击等行为, 会破坏内部的资料, 因此, 要建立合法的实名认证, 防止非法入侵, 提高高校的信息管理安全, 减少了不必要的工作, 从源头上制止恶意入侵。在软件运用方面也应注意它的兼容性, 实现在不同的部门中应用, 对于重要的数据要及时备份, 防止在受到非法的入侵时, 造成数据丢失。

第七, 网络的访问也存在问题, 所以在管理上, 应时刻保持警惕, 保障其数据的安全性,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要警惕黑客的攻击。应不定期地对其管理的系统进行维护, 及时更新管理软件, 因为旧的管理系统存在许多隐患。例如, 由于其版本速度慢, 不能充分发挥其特点, 给入侵者提供了方便, 从而导致了管理中的麻烦, 因此, 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在管理的核心位置, 其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要有良好的环境做保证, 要有健全的管理机制, 控制访问, 定期地对管理的系统维护, 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 对重要的数据要加密处理, 保证其安全性。

四结束语

高校的信息管理, 是一个艰巨而又长远的工作, 不仅需要耐心, 而且需要强有力的科学管理做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应对突发性的问题, 对于理论的认识尤为重要;同时对于管理工作者的素质也有一方面的原因, 要对管理具有一定的责任心, 高尚的职业道德, 只有这样才能把日常的管理工作做好;再一个就是要有敬业精神, 在实践中不断地吸取教训, 对教训的总结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保证了任务的完成, 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勇.基于J2EE的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2)

高校应对措施 篇11

关键词:高校助学贷款 违约情况 应对措施

引言: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推出的教育资助政策,自1999年高校实施助学贷款政策以来,至2013年底,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已帮助千万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并最终走向工作岗位。受益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春风的大学生在毕业后理应按期还本付息,回馈社会,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们违约情况时有发生,国家助学贷款一直受到“高违约率”的困扰,对社会、学校、学生本人以及后续的助学贷款申请者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从事物的内因和外因的角度,对高校助学贷款违约情况进行剖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高违约率的应对措施。

一、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基本情况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而推出的一项惠民政策,和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一起构筑起国家层面上对贫困大学生的励志、帮扶政策。高校助学贷款是一种信用、无抵押风险贷款,并且贷款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政府补贴,大学毕业后才开始由贷款人还本付息的贷款政策。据统计,到目前为止,高校助学贷款已资助千万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大学梦想。然而,一部分大学生在得到国家资助,顺利完成学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在还本付息时却出现违约现象,并且违约率居高不下,远大于银行其它贷款的不到1%违约率,直接导致银行对高校助学贷款信心不足。

二、高校助学贷款违约原因剖析

1、高校助学贷款还款违约的内因

内因即来自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这其中主要包括大学生毕业后客观收入水平低,还贷能力弱的情况,也包括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主观还款意愿低等二个方面。

(1) 大学生毕业后客观收入水平偏低,还贷能力弱。

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大学生毕业后还款能力的高低,目前我们大学生毕业后普通收入水平在1500~2500元左右,加上大学生毕业后即会面临结婚、买房、育儿的等现金问题,生活、生存压力很大,而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共计可贷款24000元,按最长六年计算,每月还本付息约400元,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月薪平约2000元,要应付解决租房、吃饭和还贷非常不容易,相比国外的还贷收入比普遍在5%一15%之间,我国却在20%,是国外的两倍。如果遇到毕业后找工作不顺利、疾病、灾害等境况,违约概率就很高。

(2)诚信道德教育缺失,主观还款意愿不高。

有少数贷款学生是自贷款开始就抱有沾国家便宜思想,在填写贷款表格时故意错填或不提供家庭固话、错填家庭地址,到还款时就开始玩失踪,手机联系不上,家里电话停机,

QQ联系也不回复,造成贷款银行、老师也无法有效催贷的情况,形成违约。这种故意违约的贷款生所占比例较小,一般不超过5%。

2、 高校助学贷款还款违约的外因

(1)国家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国家做为助学贷款的最大受益者,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而事实上,一方面没有全力推进“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另一方面在面对助学贷款违约风险时设立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专项资金”时将风险都推给高校和银行。而高校对贷款违约学生又没有强有力的措施来督促违约学生,只能通过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人文方式来施加影响,当碰到一些恶意违约时显得力不从心,而风险压力偏大,影响高校参与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银行也有他的难言之隐,高校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无抵押物,违约时没法封存,并且这种违约情况有数量多,而单笔金额小的特点,银行拿不出大量的人员来做这项工作形成,形成“鸡肋”现象。

(2)社会舆论监督有限。社会舆论本应是一个很好的监督形式,然而现实情况是社会对个人诚信的宣传很少,对欠贷学生的行为视而不见,社会道德监督根本不起作用。当学校与用人单位或学生家长联系时,50%的单位以不知道,不清楚,人在外地等理由推搪,而学生家长很多时候也帮着学生隐瞒,使本已艰难的助学贷款追讨工作步履艰难。

(3)学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够。学校也是助学贷款的受益方之一,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高校很少对学生的诚信意识进行宣传教育,在宣核贷款资料时把关不严,对于追踪贷款更是认为这是银行的事情,因而对银行的追贷配合工作没有足夠的重视。

三、 解决高违约率的措施

通过对助学贷款违约原因的分析,我们看到,高校学生助学贷款违约即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即与学生本人有关,还与学校、银行、甚至国家、社会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所以解决高校助学贷款违约率高的问题,需要与之相关的各方加强沟通、协调、合作,力争使高校大学生在到了还本付息时做到:想还贷、能还贷、不违约。积极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形成学生、学校,银行、国家等各方共赢的局面。

1、高校作为大学生和银行之间的第三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完善自己的工作。

(1)高校应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使助贷学生能体会到国家对他们的关心与

关爱,使之从内心深处形成感恩、报恩的想法。

高校应本着对国家、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全方位,多途径的向助贷学生积极开展各类感恩教育,使大学生们能知恩图报,从心理上认同毕业后必须积极还贷的思想。同时高校还应大力加强诚信教育。应该让大学生知道信用记录对自己终生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履行自己对银行的还贷承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大学生。

(2)高校应尽快建立健全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方便银行对申请贷款学生的信用记录进行了解。

高校应配合银行建立起大学生在校表现的个人信用记录,内容可以包括大学生在校时的各个方面。可以包括学校后勤部门对学生消费刷卡的记录;教务系统部门对学生考试过程中有无作弊记录,财务部门有无恶意拖欠学费记录,学生部门中有无故意缺勤旷课记录,图书馆中有无超期记录等等,有了这些记录,基本就可以看出一个大学生诚信情况,以此作为是否发放贷款的重要依据,使那些个人信用不良的大学生无法获得贷款,降低违约风险。

(3)高校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强助贷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助贷大学生就业后的还款能力。

有一部分助贷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在学习时容易出現自卑、自信心不足、沟通能力弱等问题,高校应该对这些学生在专业技能和就业技巧方面加强培养,增加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还可以在就业推荐时作重点推荐,帮助他们成功就业,增强还款能力。

2、国家做为助学贷款的发起人和受益人,可以从建立风险分担机制、还贷奖惩机制入手,作好高校助学贷款工作的制度保障。

(1)国家应协调高校、学生、银行三者的利益关系,必须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担保机制。

2004年9月出台的助学贷款新政策,根据“风险分担”原则,首次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该政策规定,“由财政和普通高校按贷款当年发生额的一定比例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

金,给予经办银行适当补偿。专项资金由财政和普通高校各承担50%;每所普通高校承担的部分与该校毕业学生的还款情况挂钩。”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高风险,高违约率的性质,因此新实施的助学贷款政策虽然分担了银行的部分风险,但并不能从源头上遏制借款人违约行为。而建立助学贷款担保制度可以有效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贷款的担保人可以是借款人的学校。可以是借款人的家长、亲属,可以是借款人的同学,也可以是借款人就业以后的雇主;同时借款人也可以采取实物质押的方式取得贷款的使用权。建立担保制度可以有效.分散转移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加对借款人违约行为的约束。

(2)国家应建立有效的国家助学贷款还款奖惩机制,加强制度约束。

一方面可以对守约学生进行奖励,同进可以考虑对提前还款的学生给予一定幅度的贷款利率优惠。在守信学生升学、就业时高校优先推荐。另一方面,对违约学生进行严厉的惩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违约行为学生的信用记录计入国家助学贷款信息中心,并直接与其个人档案挂钩,使其违约的成本远远大于其守约的成本。定期在高校中、媒体上、网络上对违约学生进行曝光,起到对违约行为进行社会监督的作用。教育部门、银行共同对违约学生的个人消费进行限制,如违约学生不得再申请个人消费贷款、不能办信用卡等。尽快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加强为违约行为的约束,以法律手段对违约行为进行惩罚。

3.银行需加强贷后管理,健全法律保障。

银行在借款人毕业后要进行严格的贷后跟踪,对学生在毕业后的去向有严格的审查和规范的记录,发现贷款学生不及时还款或不联系银行时,应及时追债。对于贷款的追讨,银行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落实到责任人,甚至可以成立专门的追债部门,由专人、专门机构进行追债,减少贷款损失,降低违约率。

银行在联系不到学生本人的情况下可联系其毕业前就读的高校、现所在单位或者其家人督促其还款,必要时可借鉴国外在助学贷款偿还的办法,由其雇主、家人代其偿还。同时,高校、学生毕业后的用人单位应积极配合银行做好贷后跟踪工作,承担一定的追债跟踪、追债任务,在社会上形成多方联合跟踪、追债体系。在上述办法都不能促其还款情况下,可以运用法律手段强制其还款。

4、助贷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信用习惯,按时足额还本付息,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大学生。

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应该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有正确的认识,心存感激之情,倍加珍惜,好好学习,学有所成,不辜负国家和家人的期待,同时也需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并做到按期还款。

四、结论

高校助学贷款由于涉及到国家、银行、高校、学生四个方面,在其高违约的肯后,有我国现行大学生信用体制不健全,大学生在就业后工资待遇比较低、还款压力大,大学生诚信观念缺失,社会舆论监督有限等各方面造成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与之相关的各方加强沟通、协调、合作,力争使其在毕业后需要还贷时,想还贷、能还贷,积极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形成国家、银行、学校、学生等各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潘光才.高校毕业生助学贷款违约现象分析 [J].安顺学院学报,2010,12 (1).

[2]陈竹林.新形势下高校助学贷款违约原因及对策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7).

高校应对措施 篇12

一、高校实施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预算管理对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教育投入产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预算调节机制,高校可以对行政部门、教学、教辅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或指导,使其更加合理有序、规范高效。一方面,预算管理不但可以反映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直观地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明确高校各部门的年度财务工作目标,而且使得学校行政管理部门、教学教辅部门、科研部门的工作内容、教学目标、科研成果与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联系更紧密,有利于学校形成与财务目标衔接的长期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预算管理与学校政策、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学校财务收支计划从侧面体现着学校的教育指导方针和发展计划,可以直观表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进度情况,反映着各个部门、集体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发展,有助于学校拉近各个部门间的关系,保证各项教育工作稳步进行,还有助于推动完善监督机制的监督职能。此外,高校通过预算管理,可以推动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的完善,提升财务工作效率,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促进各部门间的沟通协作,不断提升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高校进行的财务预算管理,不但可以使学校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避免造成浪费,促进教育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保证学校的发展目标稳步实现,而且可为学校制定发展战略、决策目标、方针政策提供可靠依据,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稳定与发展。

二、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模式不科学

当前,大部分高校采用的预算管理模式不科学。其一,财务预算管理结构单一,学校财务中心一般负责全校所有经费的预算和管理,使得财务部门的工作地位尴尬,上有学校领导的政策方针指示,下有各处室主管部门及院系资金申请,财务预算透明度不高,遇到难题时不利于沟通协调。此外,大部分学校没有分别设置预算委员处、管理审批委员处、监督执行人员,导致财务部门编制的预算方案缺乏科学合理性,预算流于形式,预算执行不甚理想,预算的监督职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方案设定后不能将实际收支与预算收支进行全面详细的对比,不利于经验总结,进而优化财务预算管理和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从业水平;其二,大部分高校采用基数增长法设定本年度财务的预算方案,依据前一年的收支状况作为参考数据,一方面容易忽视经费支出的需求,部分经费并非每年都需要支出,容易影响预算的准确性,致使预算过大造成浪费,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容易忽略学校机构的变化、人员的变化和政策变动因素,或容易忽略把财务预算管理与学校的长期发展目标、教学目标相结合,致使不能合理预算规划,导致控制预算的执行力低,不能合理分配资金。

2、资金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由于高校的财务收支渠道多样化,高校的收支管理应分门别类进行记账,尽量做到收支分类细化,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才有助于科学合理的分配资金。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做好财务收支的细化记账,高校内申请的项目资金越来越多,容易导致收支不平衡,甚至支出未记账或重复记账的问题出现。高校内的院系众多,学生会团体众多,活动项目、类型众多,细化到班级数量更多,这些集体进行活动除学生在外拉赞助外也需要进行资金申请,团体间容易出现为了自身利益隐瞒所得资金数额,不上交资金或随意夸大活动的支出,造假数据,以便获得高校更多的资金支持。财务预算管理部门不细化管理,不容易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容易导致收支不对应,无法做出科学合理的支出预算方案,不利于规范高校的经济管理秩序,也不利于高校的教育发展。

3、财务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在高校的预算管理中,管理是使预算方案进行有效实施的关键,而管理意识决定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能否进行科学、合理预算方案的设定。目前,大部分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人员对资金妥善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受传统观念、思想影响,对资金预算、管理的作用及重要性没有正确的意识,进而在预算和管理工作中容易形成偏差,造成资金不能合理分配或分配不公,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致使本该加大投入预算的项目发生资金短缺或本可以减少资金投入的项目有资金浪费的现象发生。究其原因,还是预算管理人员严格执行科学、合理分配资金计划的意识不强,一方面相关人员可以随意调整预算,没有维护预算的严肃性,一方面大量预算资金结余留用,没有收回统筹安排,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

4、相关部门缺乏监督力度

只有财务部门与预算执行部门建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才能促进高校建立合理、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当前,大部分高校的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其一,在各部门执行预算方案、进行财务支出后,学校财务部门没有跟踪考评,比如预算执行是否合理,资金活动是否规范,是否存在浪费等,导致财务预算方案在执行后缺少客观的评价,难以发现预算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其二,在项目的施行中,由于评审制度的缺失和监督力度的薄弱,导致项目完结后的资金结余没有相应的监督管理。循环反复,不但使高校财务预算功能被极大地弱化,预算方案的执行效率低下,资金得不到合理分配,而且会导致学校年前、年中不断增加预算,到了年尾出现财政赤字或资金严重超出预算的情况,使得财务管理功能弱化,预算严肃性得不到保证。

三、高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设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高校预算管理是为保证资金得到合理利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应设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短期战略目标,两者相结合。如:财务部门预算管理人员结合学校相关的发展目标、学校机构配置、政府部门的政策指导方针制定学校财务五年规划,在大方向的指引下,仔细研究上年度学校预算方案数据是否具备可行性,有选择性地参考,进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年度发展目标,制定年度财务预算管理方案和详细资金支出计划。又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长远目光应放在打造学校品牌、树立良好的声誉和口碑形象、建造雄厚的师资力量上,财务预算管理的长期目标应放在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目的在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扩大学生的来源;短期目标应放在完善实验室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校园文化活动上,目的在于改善教学资源,改善科研环境。

2、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财务收支计划与高校各部门息息相关,因此高校预算管理需要全校各部门的配合。高校领导人员应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财务预算申报制度,明确各部门在财务预算管理执行中的职责,指明妨碍财务预算管理实施应承担的责任或破坏财务制度时应受的惩罚。如:高校某院系提出某主题的科研实践研究经费申请时,申请人员必须列出各项经费支出的环节,由科研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审核把关,学校财务预算管理人员可以不考虑以往在这个科研主题支出的任何经费,着重考虑分析进行科研时应当需要的每一项支出及其必要性,在较为关键的项目环节上适当加大预算,这样不但可以使经费用到实处,避免不必要的支出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方案在施行过程中支出不断要求增加的现象发生,而且可以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大化。项目实施完成后,项目实施部门还应将财务数据清单列表上交财务管理人员处,以便落实预算资金的去向,以及为评价预算方案实施效果提供依据。另外,在跟踪调查预算管理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如发现违反财务制度的应及时给予惩处,并责令其改正。学校还应建立健全风险规避制度,在进行财务预算前考虑实施方案存在的风险性,在重要性不大但风险大的环节减少资金的投入。

3、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要提高预算管理水平,首先,财务人员应当正确认识预算和管理的重要性,明确其岗位的工作职责及承担的相应责任后果。高校的预算管理水平不但反映着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而且反映着资金的合理分配,是保证教学、科研等各方面有效进行和顺利发展的保证。其次,预算管理不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职责,更与学校内各部门息息相关,相关领导人员应当给予协助。如: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强化财务知识,提升预算管理意识和分析处理能力,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出对加强预算管理有所帮助的建设性意见。财务人员之间多进行工作交流,针对工作中有所失误的预算方案进行探讨,以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可以通过报纸、书刊学习先进的预算管理理念,通过网络或参加教研活动学习讲座精神或业务技能,紧跟时代发展。另外,相关领导人员还可以通过在大会上安排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财务预算管理知识的讲解,明确指出可以给予资金支持的项目预算指标,提高部门负责人或团队集体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有助于调动各相关成员配合预算管理方案有效实施的积极性,防止部门间为其利益谎报支出而增大财务部门的预算,妨碍财务部门做出科学合理的预算数据。这样不但可以保证财务预算管理真实客观地反映学校收支状况,而且有助于实现设定的短期战略目标,进而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4、强化监督管理力度

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有利于促进资金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助于促进财务部门设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方案,避免出现资金分配不均衡现象。一方面,相关监督部门应对财务预算按照规定进行审计,对各项预算指标进行分析,并对资金预算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做出科学的判断,如存在不可行因素应加以纠正。另一方面,相关监督部门应对高校内其他部门或集体申报预算后进行的活动实行监督,发现可以更合理支配资金的环节应及时指出,为部门或集体提供有效的可行性意见。如:监督部门可将监督职责落实到个人,高校制定政策鼓励部门之间、财务人员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此外,监督部门在收到财务部门的预算方案后应及时进行公开审查,确保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学校内进行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大的经济活动和项目实施时,应对资金分配的具体计划进行指导。学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各部门或集体的详细资金支付计划和实际支付明细,不但让其他人员对各部门或集体的活动进行监督,加大监督力度,而且可以为其他部门或集体节约活动经费提供参考数据。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人才的摇篮,预算管理的好坏影响着高校实验条件的改善、教育资源的优化、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方方面面,从而影响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多渠道的资金来源能否得到合理分配、高效利用,最大化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其多样化的财务支出能否有效进行管理,合理节约资金、保证资金利用效率,都与高校预算管理息息相关。为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保证资源优化配置,实现高校长远发展目标,进而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应当重视当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注重设定财务预算管理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短期实现战略目标,加快完善资金管理制度的步伐,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和水平,强化实施预算管理方案编制和实施的监督管理,这样才能使高校内的各项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高校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口碑。

摘要:随着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高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育资金的来源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这对于高校财务管理既是新的机遇也是极大的挑战,也对高校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预算管理普遍存在管理模式不科学,预算执行监督不力等问题,若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将影响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制约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校,预算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易旺宏:地方高校项目预算及执行控制研究——以桂林H高校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2014(3).

[2]任小东:高校全面预算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四川XX学院为例[J].西南财经大学,2013(10).

[3]王萍:我国公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江西财经大学,2013(10).

[4]王倩倩:高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以S大学为例[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5).

上一篇:自我防卫下一篇:军用软件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