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卫技术

2024-09-18

防卫技术(共12篇)

防卫技术 篇1

摘要:网络安全主动防卫是指在增强和保证本地网络安全性的同时, 还要及时发现正在遭受的攻击并及时采取各种措施使攻击者不能达到其目的, 使己方的损失降到最低。

关键词:网络安全,主动防卫,技术研究

1 网络安全主动防卫的概念

主动的网络安全防卫技术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1.1 以入侵检测为代表的各种动态网络安全技术

此类技术主要包括各种漏洞检测技术、数据鉴别技术、流量分析技术、日志审计技术等。入侵检测技术可以在入侵者正在进行攻击和攻击之后及时发现攻击行为的存在, 调整安全策略, 实施主动防卫。

1.2 以入侵诱控为代表的各种主动网络安全技术

入侵诱控技术是一种更加主动的防卫技术, 这种防卫技术是在入侵者没有实施攻击和破坏之前, 就主动的设置了一些欺骗环境, 通过这些欺骗环境可以混淆入侵者的视线, 使其对受保护的目标不能采取正确的攻击手段和攻击方法, 或者将那些正在寻找目标的入侵者吸引到欺骗环境中, 或者通过对入侵行为实施主动控制将其重定向到欺骗环境, 然后在欺骗环境中对入侵者进行监控, 对入侵行为进行分析, 不断获取入侵者的信息, 为研究破解入侵技术积累资料, 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对入侵者进行警告, 甚至进行反击。

2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 (Intrusion Detection) 即是指对入侵行为的发觉, 它通过从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的关键点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 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已有的入侵检测系统按其输入数据的来源可以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Host Based IDS, HIDS) 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Network Based IDS, NIDS) 两大类。

2.1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常常与操作系统紧密集成在一起, 直接监视其所处的计算机系统, 通常安装在被重点检测的主机之上, 主要是对该主机的网络实时连接以及系统审计日志进行智能分析和判断。其优点是:检测效率高, 分析代价小, 分析速度快, 并可以结合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行为特征对入侵进行进一步分析。它存在的问题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系统的可靠性, 要求系统本身应该具备基本的安全功能并进行了合理的设置, 然后才能提取入侵信息。即使进行了正确的设置, 对操作系统熟悉的入侵者也有可能在入侵行为完成后及时地将系统日志清除, 从而不被发现。并且主机的日志能够提供的信息有限, 有的入侵手段和途径不会在日志中有所反映, 例如利用网络协议栈的漏洞进行的攻击, 或是利用ARP欺骗来伪装成其他主机进行通信, 这些手段都不会被高层的日志系统记录下来。在数据提取的实时性、充分性、可靠性方面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做得也不够好。

2.2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通过监听网络数据包来获取检测所需的输入数据。通常部署在网络的关键节点上, 对所有流经该关键点的数据包或可疑数据包进行特征分析, 如果数据包与其内置的某些规则吻合,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就会发出警报甚至直接切断网络连接。其优点是:理论上可以获取所有的网络信息数据, 不改变系统和网络的工作模式, 不影响主机性能和网络性能, 处于被动接收方式, 很难被入侵者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面对的监听流量过于庞大, 难以结合操作系统特征来对网络行为进行准确的判断等。对各种事件进行分析, 从中发现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是入侵检测技术的核心。现阶段, 入侵检测技术中用来分析事件、检测入侵行为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误用检测的目标是发现已知的入侵模式, 而异常检测则试图检测出系统行为的异常模式。两种分析方法各有自己的优缺点。

2.2.1 误用检测 (Misuse Detection)

误用检测是指运用已知的攻击方法, 根据已定义好的入侵模式, 通过判断这些入侵模式是否出现来检测入侵。这种方法由于依据具体特征库进行判断, 所以检测准确度很高, 并且因为检测结果有明确的参照, 也为系统管理员制定相应措施提供了方便。主要缺陷在于只能检测已知的攻击模式, 当出现针对新漏洞的攻击手段或针对旧漏洞的新攻击方式时, 需要由人工或者其它机器学习系统得出新攻击的特征模式, 添加到误用模式库中, 才能使系统具备检测新的攻击手段的能力。

2.2.2 异常检测 (Anomaly Detection)

异常检测是指根据使用者的行为或资源使用情况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入侵, 而不依赖于具体行为是否出现来判断, 所以也被称为基于行为的检测。异常检测基于统计方法, 使用系统或用户的活动轮廓 (Activity Profile) 来检测入侵活动。活动轮廓由一组统计参数组成, 通常包括CPU和I/O利用率、文件访问、出错率、网络连接等。采用异常检测方法的入侵检测系统先产生主体的活动轮廓, 系统运行时, 异常检测程序产生当前活动轮廓并同原始轮廓比较, 同时更新原始轮廓, 当发生显著偏离时即认为是入侵。由于基于行为的检测与系统相对无关, 所以通用性较强, 甚至有可能检测出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攻击方法, 不像基于知识的检测那样受已知脆弱性的限制。但因为不可能对整个系统内的所有用户行为进行全面的描述, 况且每个用户的行为是经常改变的, 所以它的主要缺陷在于误检率很高。尤其在用户数目众多, 或工作目的经常改变的环境中。其次由于统计简表要不断更新, 入侵者如果知道某系统在检测器的监视之下, 他们能慢慢地训练检测系统, 以至于最初认为是异常的行为, 经一段时间训练后也认为是正常的了。

3 入侵诱控技术

入侵诱控, 顾名思义, 就是通过诱导、欺骗的方式对入侵行为进行牵制、转移甚至控制。入侵诱控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从原理上讲, 每个有价值的网络系统都存在安全弱点, 而且这些弱点都有可能被入侵者所利用, 而入侵诱控技术则能够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网络的安全性:

3.1 影响入侵者使之按照防卫者的意志进行选择

入侵诱控技术产生之前, 入侵者面对的都是真实的系统, 能够直接探测到目标系统的漏洞并进行入侵;入侵诱控技术产生后, 防卫者可以通过有效的方式将网络系统部署成虚实结合, 影响甚至控制入侵者的选择。

3.2 迅速检测到入侵者的入侵行为并获知其攻击技术和意图

在应用入侵诱控技术的网络环境中, 网络流量被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到达受保护系统, 另一部分到达诱骗环境, 因为所有进出诱骗环境的行为都是可疑的, 所以在其上进行入侵分析所需处理的信息量将大大减少, 可以大大降低误报率。

3.3 消耗入侵者的资源

面对入侵诱控技术的产生, 入侵者必须投入一定的资源来分析所收集的目标系统信息, 辨别信息的真伪, 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将大量甚至全部资源用于攻击诱骗环境。从而为受保护系统修补漏洞、制定新的入侵响应策略争取到宝贵时间。入侵诱控技术充分体现了网络安全主动防卫的思想, 为网络安全研究增加了一个利器, 使传统网络安全防卫技术面临的被动挨打局面得以扭转, 因此, 在网络安全研究深入开展的过程中, 离不开入侵诱控技术的研究。

防卫技术 篇2

XXXX XX 授课教师:XXX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案例:

被告人李某于1999年7月2日,为防止他人在自己饲养的鱼塘内偷鱼,就在鱼塘的四周架设了电网,并写上“偷鱼者防电”字样。夜晚,李某离开鱼棚到家中睡觉。当日夜晚,王某携带偷鱼工具到李某鱼塘内偷鱼,手刚一触到电网,当即倒地身亡。次日晨,李某听说王某触电后,即先到鱼棚内切断电源,而后对王某进行了人工呼吸,但无效果。为掩盖自己的罪责,李某将鱼棚四周的电网全部拆除,而后伪造了王某自己用电偷鱼不慎死亡的现场。

看了这个案例,我们可能想知道到底李某为防止盗窃私设电网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答案是否定的,李某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已经算是防卫过当了。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正当防卫包括以防卫装置进行防卫的情形。在本案例中,李某为了使自己的财产权利免受不法侵害,而私设了电网,其目的是为了防盗。虽然防卫装置是预先设定的,防卫效果是在不法侵害发生时产生的,所以也符合防卫适时性的要求。当然,以防卫装置进行防卫也存在防卫过当和因故障而防卫不适时的情况。因此,对于因防盗而非法设置电网的行为,不能否认行为人主观上存在防卫的意图,客观上具备一定的防卫性,但是由于防盗而造成偷鱼者死亡,则属于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是防卫过当。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案例:

李某在某市场以卖水果为生。2007年1月15日,李某守在水果摊前卖水果。王某要买水果,于是过来询问价格,感觉价格合适并买了5斤水果。傍晚王某来到李某的摊位前,说是因为水果不好吃想退掉已买的水果,李某不同意。于是王某拿起水果扔向李某,李某随即躲闪没有打到李某。王某因为水果没有打到李某,更加愤怒,于是上去朝李某的脸部打了两拳,因李某长得瘦小,王某长得高大,不敢还手,还是躲闪。王某于是上去掐住李某的脖子朝其腹部用脚猛踢。李某想跑,王某拽住他继续殴打。李某情急之下拿起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朝王某腹部刺去,王某倒地。李某拨打了110与120,王某经鉴定构成重伤。

在本案例中,被告人李某在遭到王某的不法侵害时,一度采取了克制与躲避的态度。后为避免自己的人身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被迫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王某刺伤。李某将王某刺伤后没有继续刺伤王某,而是拨打了110与120。其防卫程度与不法侵害的性质与程度相适应,没有超过必要的限度,其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以上两个案例是防卫过当还是正当防卫,稍微利用法律的知识就可以明了地分辨出来,那有没有既可以认为是正当防卫,也可以认为是防卫过当的时候呢?

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经典的案例:

被告人张津龙,男,29岁,河北省新乐县人,系个体业主。2000年某日下午3时许,被告人张津龙在某市场卖布。刚饮过酒的被害人李志泉走过来指着一块布要张拿给他,张某问明情况将布拿给李某。李某接过布简单看了一下,嫌布小,即扔到张某的脸上,张某拿过布也抽了李某的面部一下,双方发生口角,后经他人劝开。张某为避免事态扩大,急忙收拾部分布离开市场。当日下午5时许,张某返回市场收拾余下的布时,被等候多时的李某发现。李某即追上去用拳头击打张某的面部。将张某的近视眼镜打碎落地,眼镜碎片划破了张某的眼皮,但张某没有还手。接着李某又用右臂夹住张某的颈部,继续殴打张某。由于李某身高体壮,张某身体瘦小,张某挣脱不开。张某为逃脱挨打,情急之下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朝着李某乱捅,将李某的右手臂捅伤,但李某仍未停止对张某的殴打,张某又将李某的左腹部捅伤,李某才将张放开,张某也没有再捅李某。李某的腹部伤,经法医鉴定为重伤。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对被告人张津龙的行为属于防卫性质没有异议,但对其行为是否超过必要限度,构成防卫过当,有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张津龙的行为过了必要限度,属于防卫过当,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理由是:被害人李志泉的侵害只是使用拳击,并未使用凶器,而张津龙却用水果刀对李志泉乱捅,按照防卫的手段、强度相适应的标准来衡量,张津龙的防卫行为显然超过了必要限度。同时,李志泉的侵害行为尚未达到对张津龙的生命构成威胁的程度,张津龙却使用凶器进行还击,致使李志泉重伤。从这个角度看,张的防卫行为也是超过了必要限度,应承担刑事责任。

第二种意见认为,张津龙的行为是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理由是:只要防卫行为是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要的,非此不可,无论使用什么手段,也无论造成的损害是轻是重,防卫都是适当的。李志泉一只手夹住张津龙的颈部,另一只手用拳猛击张的头部,致使张无力反抗,挣脱不得,身体受到严重的威胁。李身强体壮,张身体瘦小,张是为了摆脱李的不法侵害才用水果刀乱捅的。乱捅中,李的手臂被划伤,但仍未停止侵害,直到腹部被刺中,李才松手,张也随即停止了反击行为。由此可见,张津龙的防卫行为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要的,并未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近代刑法理论认为,正当防卫是将本来应由法律保护的利益在法力所不能及的紧急情况下,赋与公民奋起自卫的一项正当权利,它本身意味着对国家刑罚权的一种补充。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但这是有条件的。我国刑法理论对正当防卫行为的构成条件作了必要的限制,即在主观方面特别强调正当防卫行为人的防卫意识,并通过刑法中“错误理论”中的认识错误来区别“正当防卫”与“假想防卫”的构成要件,通过其防卫意识判决行为的合法性,区别“挑拨防卫”与“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在客观方面特别强调行为人行使正当防卫行为时的时间与方法,以及对抗程度的适度性,恰当性。以“正在进行”(即紧迫性)限制其正当防卫的时机,区别“正当防卫”与“防卫不适时”(事前防卫与事后防卫)的构成要件。通过其方法与程度“大体相当”的判断,限制其行为“防卫过当”。

本案例中之所以产生以上不同意见,究其原因,是基于对以下问题理解不同所致。其一,关于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其二,关于无限度防卫的范围。

一、准确理解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即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起始时间。不法侵害开始的把握。在理论上存在两类观点:

一是单一标准说。如着手说(即不法行为的开始就是不法行为的“着手”)、进入现场说(即只要不法侵害者进入侵害现场,侵害的危险就己存在,就是不法侵害的开始)。在实践中广为接受的为着手说。

二是双重标准说。双重标准说采用一般与特殊两种标准确定不法行为的起始时间。一般标准为着手说,即着手就是不法侵害开始实行之时,特殊标准为紧迫标准,即对于那些严重危害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等暴力行为,虽然尚未着手实行,而只要临近着手,由于其己使合法权益面临着遭受不法侵害的紧迫危险性,就应将其视为不法侵害的开始。例如杀人、抢劫、强奸、伤害等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严重暴力侵害行为,从犯罪未遂说来讲尽管未达到着手的程度。但是,由于其给公民的人身权利造成的威胁迫在眉睫,亦应视为不法行为己经开始,可以对其实行正当防卫。

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开始,应当是指不法侵害行为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其己经开始实施,并且使其侵害对象受到直接威胁,如不采取防卫行为,将会受到侵害的。因而,其特点为:

其一,客观方面不法侵害有一定积极的作为,且己经开始,因而不同于犯罪未遂的着手。

其二,从侵害行为的程度上看,该侵害行为的对象己经受到现实直接的迫在眉睫的威胁,达到了如果无防卫措施,受害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将会受到损害的程度,对这一标准可简称为危险紧迫说。就本案来说,张津龙在李志泉打碎张的眼镜,碎片划破了张的眼皮,李又用右臂来住张的颈部,继续殴打张,张挣脱不开时,即侵害行为的对象己经受到现实直接的迫在眉睫的威胁,张为逃脱挨打,才掏出水果刀朝李乱捅,也即如果无防卫措施,受害人的人身权利将会受到损害。因而本案被告人采取防卫行为是符合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要求的,即:侵害行为己经开始,且人身危险己经直接迫近。

论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 篇3

关键词:正当防卫;防卫过当;防卫必要性

一、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概念

所谓正当防卫是指对危害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正在实施侵害的行为采取不超过必要限度的制止性的损害行为。正当防卫是国家法律赋予公民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所为的一种保护性的权利。正当防卫是组却违法的事由,故对其适用法律上有严格的限制,具体来说,构成正当防卫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是起因条件,即存在不法侵害,且有危害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的现实性;其次是时间要件,正当防卫针对的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亦即该不法行为已经开始尚未结束;对象要件,该正当防卫行为需要针对不法侵害人实施,而不能针对第三人或者其他财物;主观要件为正当防卫行为的目的是为了阻止不法侵害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的实施人本身必须不具备犯罪的目的,否则为假借正当防卫之名实施的故意犯罪;最后为限度条件,亦即正当防卫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而给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失,否则构成防卫过当。

二、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案件审理

(一)正当防卫案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人民检察院于1994年1月25日向长春市南关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南关区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害人李**要与朱**谈恋爱,遭拒绝后竟进行威胁恐吓,并伺机报复。1993年9月9日20时许,李**携刀强行进入朱**家,与朱**的母亲刘**口角撕打起来,被告人朱**进入屋内,见李**正用刀刺向其母亲,刘**用手电筒将李**手中的水果刀打落在地。朱书丰抢刀在手,李**又与朱**夺刀、撕打。在撕打过程中,朱**刺中李**的胸部和腹部多处。经法医鉴定:李**系右肺、肝脏受锐器刺伤,造成血气胸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案发后,朱书丰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本案经审理判决如下:南关区人民法院于1994年3月5日判决:被告人朱**无罪。

因为被害人亦即不法侵害人实施的伤害行为属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行为,针对此种人身攻击性极强的暴力犯罪行为,法律赋予了防卫人以无限防卫权,故被告人在其与母亲的生命安全遭到严重威胁时,为了制止该行为的继续而将不法侵害人刺死,行为的性质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构成防卫过当。故被告人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二)防卫过当案

2005年12月15日凌晨1时许,赵某(男,24岁)下夜班后独自回家,路遇从网吧出来的张某、李某等五名男少年。张某等人即预谋向赵某索要财物,随后,李某故意上前与赵某相撞,张某等人借口李某被撞而拦住赵某,先以言语要胁,要求赵某将李某送去医院检查。当赵某道歉后继续前行时,张某、李某等人又从背后围追上来,欲殴打赵某劫取钱财。赵某遂用随身携带的菜刀挥舞两下,将冲在前面的张某砍中。后张某被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张某等人具有谋取财物的不法行为,被告人赵某面对不法侵害而挥舞随身携带的菜刀具有防卫的性质,但防卫过当,其行为明显超出必要的限度,已构成故意伤害罪。但应减轻处罚。最后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赵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现实生活中的,防卫形式千姿百态,面对不同的不法侵害情形,如何准确认定正当防卫及其他非正当防卫行为,司法实践及刑法理论界存在较大争议。因此,现实中同类案件却存在不同的处理结果,影响了司法统一性及法律的权威性,对此类案件进行必要的探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赵某的行为是防卫过当。我国刑法第20条共有3款,其中第1款规定了正当防卫,又称为一般防卫,第2款规定了防卫过当,而第3款则规定了特殊防卫,也称为无限防卫。对于一般防卫而言,存在防卫过当的情形,而对于特殊防卫而言,则不存在防卫过当的情形。防卫过当具有正当防卫的大部分特征,只是在防卫强度上超出必要限度,从而应对其造成的重大损害承担刑事责任。本案中,赵某的行为是防卫过当。

三、正當防卫与防卫过当的本质区别

上述两个案例中,虽然都是行为人在遭受不法侵害的时候予以还击的行为,并都造成了被害人的死亡。但是案件的审理结果却分别是有罪与无罪,天壤之别。

但是,我国客观上是绝对不能超过必要限度并且造成重大损害相比,它更加考虑了防卫人当时的处境。从我国刑法第20条规定中可以看出被侵害者的防卫行为与侵害者的侵害行为并不要求完全的等价相当,在一般正当防卫中,只有被侵害者的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且造成重大损害的,才是防卫过当;而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则给予了防卫人特殊防卫的权利。但在必要限度的判断标准上,我国刑法对防卫限度的判断标准采用客观说,包括三种观点:必需说、基本相适应说以及必要说。

正当防卫作为一项最古老的辩护制度,历来是世界各国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法理论关注的焦点。通过对不法侵害的判断标准、防卫主观、防卫限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规定与英美法系中的正当防卫制度存在的差别及互补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之长,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防卫过当制度的司法理论与实践。

关于网络安全防卫技术的探讨 篇4

1 网络攻击的新趋势

1.1 攻击人群扩大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系复杂, 各种新形式的黑客技术大量出现于网络系统中, 在网络技术刚刚起步的阶段, 从事网络破坏的仅仅是具有较高水平网络技术的核心人员, 现阶段, 随着各种黑客工具的产生, 任何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技术, 懂得一定计算机程序理论的人群均可以通过黑客工具, 对计算机网络发起攻击, 扰乱网络秩序, 危害网络安全, 网络破坏人群的扩大, 给维护网络安全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1.2 攻击速度快

网络上已经出现了分布式的网络攻击工具, 对网络实施干扰、破坏的攻击者可以将网路中已经部署完毕的大量攻击工具同时利用, 以最快速度对网络进行破坏,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 这种攻击工具是危害效果最明显、且最快速的一种攻击方式, 它同时能够发现一些潜在的攻击目标, 对某些防护能力较差的网络系统进行干扰。

1.3 攻击手段多样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种形式的应用也得到了大力的开发, 相应的网络攻击者也会利用这些应用中, 程序设计上存在的一定漏洞, 将其中的编译语言加以篡改, 改变原有应用的功能, 造成乱码或计算机瘫痪等现象出现, 计算机技术的上升, 也就意味着攻击者对于漏洞的利用机会越多, 不同形式的攻击手段层出不穷, 网络的破坏手段是随着起到积极作用的网络应用而逐渐变化的。

2 网络安全防卫技术

当今社会的网络形势已经不容乐观, 面对各种类型的攻击方法和手段, 需要网络维护的技术人员加强对网络安全系统的建设, 对于我国现阶段网络的发展状况, 网络防卫技术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种:即传统防卫技术和主动防卫技术, 具体内容如下:

2.1 传统防卫技术

2.1.1 防火墙技术

所谓防火墙技术实际上是指由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相互配合共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防卫系统, 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可信网络以及某些不可信网络之间一些网络信息的访问权限的控制, 防火墙的功能主要是防止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传递病毒等有害信息, 成为内外网络之间的一种保护屏障, 有效防止外部网络中存在的任何恶意的病毒的渗入。

防火墙主要由分组过滤和代理服务这两部分核心技术组成, 前者主要是与路由器的使用有关, IP地址可以根据分组过滤器作出合理选择, 产生的结果有允许和拒绝两种情况, 过滤时, 筛选的条件主要有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以及目的端口。所谓代理服务技术是指由一个复杂的高级应用组件构成的代理服务器, 以此来连接来自外部应用的请求, 在对其安全性进行准确判断, 将安全的应用与网络应用服务器相连接, 最终做到将外部的应用在可控的范围下享受内部网络的服务。

2.1.2 认证技术

对网络系统中的信息进行仔细认证可以有效防止恶意攻击的出现, 是一种较为重要的防护技术, 主要适用于各种开放性环境中的网络系统, 当前阶段使用较多的认证技术主要包括消息认证、身份认证以及数字签名等。前两种认证的方式有利的保护了联系双方的利害关系, 最大限度的避免了第三方的欺骗问题。数字签名可以防止他人以本人名义对验证信息进行发送或者接收。信息认证的目的主要在于对验证信息的合法性作出准确判断, 同时检验验证信息是否保持完整, 有无被篡改、延迟等问题存在。

2.2 主动防御技术

2.2.1 入侵防护技术

前面已经介绍了防火墙的作用, 其主要是用于实施访问控制的一种网络防卫技术, 将检测出的不合格的数据文件加以拦截, 入侵检测技术则主要凭借对系统资源采取网络监视, 深度检测不符合安全策略规定的行为, 或者受到外部攻击的痕迹, 同时及时发出警报。在传统的防护技术中, , 大多技术都是较为被动的, 也就是说只有当网络攻击真正发生时, 防卫系统才能做出警报提示。而入侵防护系统则是一种较为主动的防护技术, 它的功能主要是对入侵的病毒或者恶意软件在传输过程中及时发出警报, 而不是在整个数据传输完毕之后才发现病毒, 再做出警报提示。

2.2.2 蜜罐和蜜网技术

这种网络防卫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安全技术, 蜜罐实际上是指安全的资源, 主要作用在于可以对信息来源进行扫描, 监视攻击活动和攻陷活动做好全方位的监察, 同时配合进行检测与分析。蜜罐可以将入侵者的行为精确记录, 了解并掌握攻击者的手段、目的等有价值的信息, 达到搜集信息的目的。对于已掌握的信息, 研究者可以具有针对性的进行防卫, 虽然其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防卫技术, 但是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完善与进步, 可以具有更加强大的功能。

3 结束语

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 网络技术的普及对于维护网络安全来说具有较大的困难, 网络上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担忧的重点问题, 因此需要对网络防卫技术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 网络系统需要加强对入侵病毒的检测, 防止病毒潜入计算机系统内部, 以至于对整个网络系统构成威胁, 想要有效控制病毒的破坏, 就要从多个角度入手, 打破传统的防卫手段, 采用主动防卫的技术, 保证网络运行的安全, 让计算机网络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摘要:近年来, 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计算机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可谓是越来越广泛, 计算机作为企业办公的重要工具之一, 支撑着企业的运营, 关乎到企业的发展, 使得各种对企业自身有利的网络资源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共享与使用, 网络系统在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 一些违法人员有的通过网络的漏洞, 影响、干扰网络系统的正常工作, 网络的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 为此, 本篇文章分析了未来网络攻击的新趋势, 并对网络安全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 最终提出几点保证网络安全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网络安全,入侵,防卫技术

参考文献

[1]应向荣.网络攻击新趋势下主动防御系统的重要性[J].计算机安全, 2003.

论正当防卫 篇5

论正当防卫

摘要:1 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意义 1.1正当防卫的.概念 根据刑法第20条的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不法侵害,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损害的方法,口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作 者:王hh 作者单位:期 刊:中国科技博览 Journal: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年,卷(期):,“”(19)分类号:X2

“龌龊”的防卫手段 篇6

刺中要害

用防御性武器刺杀敌人是一种久经考验的战略,难怪成千上万种动植物都浑身长刺、长角。那些试图把刺梨或刺猬当做美食的家伙不会不知道要吃这些东西可不是件容易事。不过,要是没有刺或角,动物又该怎么办?30厘米长的尖肋蝾螈看上去不堪一击,但科学家在进行多年研究后,于2010年发表报告证实,这种蝾螈携带着一种秘密武器——尖锐的肋骨。每当受到威胁时,它们就会拱起背部,让尖肋刺破皮肤伸出来,于是尖肋就变成了刺刀。此外,就像它们的许多亲戚一样,尖肋蝾螈能从体内释放一种奶状毒液到自己的皮肤上。因此,当尖肋蝾螈的尖肋刺破皮肤伸出来时,上面覆满毒液。对掠食者来说,这种刺刀具有双重危险:不仅尖利,而且有毒。

喀麦隆毛蛙也采用类似的计谋。与猫很相似,这种蛙在其后肢上长着可以伸缩的爪子。这些爪子由骨骼构成,通过一小片骨胶原附着在蛙趾头的顶端。通常情况下,这些爪子安全地藏匿在蛙脚内部。一旦受到致命威胁,爪子就从脚尖猛然折断,并随着一阵强烈的肌肉收缩穿皮而出。假如掠食者还不撒手,毛蛙便拼命踢腿挣扎,用自己临时制造的爪子猛抓敌人。

生化战是绝大多数人所坚决反对的,但对于某些动物来说,生化战却是它们最惯常的防御手段。许多种动物都仿效南美箭毒蛙,在体内装满致命的毒液。它们通过明亮的色彩(通常是黄色和黑色)来对自己的致命性危险广而告之,使掠食者避开它们。

如果能在远处吓退掠食者岂不更好?这就需要动物们多少“懂”一点弹道学知识了,呵呵。像上一期的《米粉们必知的冷知识》这篇文章中我们提到的气步甲,就把这种技能发挥到了极致。对了,气步甲在发射这些生化“武器”时还会发出“砰”的声响。

气步甲堪称神枪手,能以极高精度进行瞄准。不过,气步甲的沸腾“导弹”还不是最令动物厌恶的,最让动物厌恶的非角蜥莫属。角蜥是唯一一种把自己的血液喷向掠食者的脊椎动物。得克萨斯角蜥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依赖伪装和长刺的皮肤来保护自己,但情况危急之下它们也会从自己的眼睛喷出毒血(这种蜥蜴以毒蚁为食,并将猎物的毒素大量积累在自己的血液中)来自卫。这种防御方式听起来够恐怖了吧?可实际上它并非那么有效——这些蜥蜴经常被嗜血的老鼠吃掉。

不过,“最恶心的防卫者”这种头衔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赐给角蜥的,比如土耳其秃鹫就是这一“光荣”称号的有力竞争者。它们击退掠食者的手法是:吐出半消化的腐肉。这些腐肉的气味是自然界最难闻的臭味之一,科学家认为秃鹫吐出腐肉的目的除了吓退掠食者,可能还包括为掠食者提供替代食品,或者减轻体重以便飞逃。

可是,如果想以臭味胜出的话,还是先问问臭鼬的意见吧。如果敌人靠得太近,臭鼬会低下头来,竖起尾巴,用前爪跺地发出警告。如果这样的警告未被理睬,臭鼬便会转过身,向敌人喷射一种恶臭的液体。这种液体是由尾巴旁的腺体分泌出来的。在3.5米距离内,臭鼬一般不会错过目标。这种液体会导致被击中者短时间失明,其强烈的臭味在约800米的范围内都可以闻到。所以,绝大部分掠食者,比如美洲野猫、美洲豹,除非它们非常饥饿,一般都会避开臭鼬。

“我会叫我大哥来收拾你”“我老爸可是比你老爸要凶得多哦”,这些孩子气的威胁有时候还真管用,在自然界中更是司空见惯。一些动植物自己无法战胜掠食者,找帮手对它们来说不失为好的策略。

植物看起来很被动,因为它们永远都不能挪步,不过,一些植物也进化出了防御功能。当素食动物开始咀嚼叶子时,一些植物就会向周围空气中释放被称为“绿叶挥发物”的化合物。烟草在这方面尤其狡猾,一旦遭到烟草天蛾毛虫攻击,烟草就会释放绿叶挥发物来吸引一种叫做大眼虫的昆虫,后者会立即飞过来吃掉不走运的毛虫。

单细胞海洋动物腰鞭毛虫的招数更厉害:当掠食者靠近时,它们就发光。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自杀性策略,因为这更容易暴露腰鞭毛虫自身,但实际上,腰鞭毛虫有时只是短暂闪光以惊吓掠食者,有时则持续闪光,这样做的目的是引来更大的掠食者,这些掠食者很可能会袭击腰鞭毛虫的掠食者而非腰鞭毛虫自己。不管是哪一种情形,掠食者往往都会马上撤离。

这种生存策略在自然界并不鲜见。主动丢掉肢体或尾巴是一些动物在遭遇掠食者时常常采用的一种自保手段,在科学术语上,这叫“自割”或“自切”。在多数情况下,动物丢掉的肢体或尾巴会重新长出来。

蜥蜴和蛇是最有名的自切动物,自切对于它们来说是家常便饭。西班牙梯蛇可以通过猛烈摆动和旋转身体来切断自己的尾巴。科学家于2010年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多达20%的成年西班牙梯蛇都没有尾巴。而有些种类的蜥蜴则走得更远,它们色彩亮丽的尾巴在脱离身体后仍然能继续摇摆,它们这样做的目的被认为是为了分散天敌的注意力。五线石龙子(一种小蜥蜴)是这方面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其铁蓝色的尾巴同黄黑斑纹的身体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蜥蜴和蛇还算不上自切动物中的极端者,章鱼、螃蟹和蜘蛛也能丢弃自己的肢体,而真正的自切冠军则是海参。海参居住在海底,是海星的亲戚。在受到惊吓时,海参会把构成自己呼吸道的管子从其尾端喷射出来,有时甚至还将消化道也喷射出来。这些黏性很强的管状物能缠住掠食者。这听起来很像是一种自杀性防御,但事实上,海参只需几星期就能重新长出这些管子。

说到伪装,人们常会联想到皮毛花纹精致的老虎或那些把自己装扮成鸟粪的昆虫。但在这方面,加利福尼亚地松鼠的伪装手段堪称一绝。

为防御天敌响尾蛇,这种地松鼠的雌鼠所采取的伪装策略竟然是嚼响尾蛇蜕下的蛇皮。在猛嚼一番蛇皮后,地松鼠会使劲舔自己和幼鼠,在自己和幼鼠身上涂抹上响尾蛇的体味。 不久前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响尾蛇对混合了蛇和松鼠体味的滤纸片确实不那么感兴趣,这暗示地松鼠的这种伪装行为确实奏效。调查还显示,花栗鼠、老鼠等也会采用类似的伪装。

科学家希望进一步查明这种奇怪的行为究竟是如何演化出来的。一种说法是,某种啮齿类祖先或许在不经意间将天敌的味道抹到了自己的皮毛上,阴差阳错地成功自卫,后来这个行为就代代相传,最终便演化成为今天所见的涂抹行为。

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炸掉自己,虽然这对于你的生存毫无意义,但却有可能帮助你的亲人。这种自杀现象常见于成群居住的社会性动物,蜜蜂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它们叮入侵者以拯救同伴,却常常因此失去内脏器官而送命。

蚂蚁也是社会性的群居动物,在一个群体中,许许多多不生育的工蚁支持着一只可以进行生育的蚁后。为了保卫蚁后和蚁群,有多种蚂蚁都采用了一种爆炸性的自杀策略,木蚁是其中的极端者。木蚁的工蚁长着大得夸张的腺体,当它们遭遇攻击时这些腺体就会爆炸,并向攻击者喷出黏稠的液体物质,以此阻碍攻击者,这些液体还会将后者的颚粘在一起。此外,黏稠液体中还包含具有刺激性和腐蚀性的化合物。引爆自己的工蚁常常会毙命,但蚁群却因此被保全。

白蚁也是勇于自我牺牲者。生活在南亚地区的一种白蚁的兵蚁被称为“自杀特工队”。这种白蚁拥有很大的唾液腺,在遭遇攻击时会产生一种黄色液体,能迅速地将入侵者粘住。有时它们甚至会采取极端行为:猛烈收缩身体,然后炸开体表,向对手喷射液体。

论正当防卫中的防卫意识 篇7

国外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规定, 大多表述为“为了排除……”或者“为了保护……”等, 体现了主观要素的要求。但刑法理论上对防卫意识是否必要仍存在激烈争论。必要说认为, 行为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防卫行为亦如此, 如果没有防卫意识就不成立正当防卫;不要说认为, 只要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客观条件, 即使行为人没有防卫意识, 也不成立犯罪。我国刑法研究通说认为, 正当防卫也是主客观统一的行为, 具有防卫意识的, 才可能成立正当防卫。因此, 防卫意识对于正当防卫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防卫意识的界定

现实的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 就可以实施正当防卫。但一般认为, 具有防卫意识时, 才可能成立正当防卫。

1、防卫意识的含义

所谓防卫意识, 是指防卫人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为了保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 而决意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心理状态。因此, 防卫意识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对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认识, 即正当防卫的认识因素。第二, 对于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决意, 即正当防卫的意志因素。

然而我们应该注意, 防卫意识作为人的一种主观思维, 具有隐蔽性的特征, 有时防卫人的客观行为会将其防卫意识表现得非常明确, 但有时则不那么明了。某些行为从形式上似乎符合正当防卫的客观条件, 但由于主观上不具备防卫意图, 因此, 不能视为正当防卫。

2、随身携带凶器能否成立正当防卫?

某些案件里, 防卫人随身携带凶器, 在遇不法侵害时便加以使用, 尤其是给对方造成了较重的人身伤亡时, 能否成立防卫意图?笔者以为, 防卫意图不体现为是否带有凶器, 而应主要看其凶器的使用, 即行为人在什么情形下使用携带的凶器。如果行为人随身携带凶器, 故意挑逗、引诱对方进行不法侵害, 或者一遇轻微的侵害, 便使用凶器进行还击, 则不成立正当防卫。而如果是在遇害、情况紧急时被迫举刀自卫则成立正当防卫。因为不同的情况反映了行为人不同的主观心理状态, 在最后一种情形下动刀自卫是防卫人防卫意图的体现。因此, 不能因随身携带凶器而排除其拥有正当防卫的权利。另外, 如屠户基于其职业而带刀在身, 当他人对其进行暴力侵害时, 屠户被迫进行防卫而造成死伤应该成立正当防卫。仅因随身携带凶器而排除其拥有正当防卫的权利, 于理不合。

二、依据防卫意识不成立正当防卫的几种情形

1、防卫挑拨

防卫挑拨是故意挑逗、引诱对方进行不法侵害而借机对对方进行加害的行为。在防卫挑拨中, 存在着一定的不法侵害, 挑拨人也实行了所谓的正当防卫, 形式上符合正当防卫的客观条件。这种情况下区分正当防卫防卫意图和防卫挑拨伤害对方的犯罪意图有一定的困难。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是要查明客观的预谋和挑逗、引诱行为的有无。防卫挑拨不能构成正当防卫, 是因为挑拨人故意诱发不法侵害而借机加害于对方, 主观上具有伤害对方的犯罪意图而非防卫意图。通常预谋可以作为防卫挑拨案件的情节, 是因为预谋的内容反映了伤害对方的犯罪意图。

2、相互斗殴

所谓相互斗殴, 是指参与者在其主观上都在不法侵害故意的支配下, 客观上也实施了连续的互相侵害的行为。一般认为, 相互斗殴不存在正当防卫问题, 因为斗殴双方主观上都具有伤害对方的目的而不具有防卫意图。如果确实参与斗殴, 不得主张正当防卫权利。本文认为当行为人一方已经明确放弃斗殴的行为, 而且在逃跑中或求饶而另一方依然穷追不舍, 逃跑或求饶的一方应该有自卫的权利。因为已经没有连续的互相侵害的行为, 也没有侵害的意图。如果参与斗殴, 不得主张正当防卫权利, 就不能起到犯意中止和保护作用。还有如果虽在斗殴现场, 与斗殴事件有一定联系, 而确实没有参与斗殴, 客观上无殴打对方或指挥殴打对方的行为, 主观上无斗殴意图, 在遇多人围攻并有可能受到伤害的情形下, 也应该有正当防卫的权利。

3、偶然防卫

偶然防卫, 是指故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巧合了正当防卫的其他条件。如甲故意用枪射击乙时, 乙刚好在持枪瞄准丙实行故意杀人行为, 但甲对乙的行为一无所知。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认为, 甲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

摘要: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重要权利和手段。而防卫意识是正当防卫的重要构成条件之一, 也是分析某一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的重要依据。是否具有正当防卫意识关系到公民能否充分行使正当防卫权。为此, 本文将着重对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中的防卫意识进行探讨。

关键词:正当防卫,防卫意识

参考文献

[1]周国钧等著:《正当防卫的理论与实践》。

[2]游伟:《防卫权、正当性及其限度——对正当防卫问题的研究》。

[3]赵秉志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

防卫技术 篇8

关键词:特殊防卫,历史渊源,防卫限度,邓玉娇案,学理视角

一、邓玉娇故意伤害案

(一) 案件回顾

案件发生在2009年5月10日晚8时许, 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政府3名工作人员在该镇雄风宾馆梦幻城消费时, 对当时在该处做服务员的邓玉娇进行骚扰挑衅, 邓玉娇在“当时情形下” (由于任何事实的经过无法准确并真实的重现, 特别是在不法侵害人与邓本人纠缠不清的时候, 事后报道的真实性也是值得考证和判断的, 因此, 事后评论必然会带着个人主观上的因素, 这样的讨论是无谓的, 甚至可能会扭曲事实, 在此不具体展开讨论。) 用水果刀刺向两人, 其中一人被刺伤喉部、胸部, 经抢救无效死亡。邓玉娇当即拨打110报警。次日, 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对邓玉娇采取强制措施。死者名叫邓贵大, 今年44岁, 是野三关政府招商办公室主任;另一名伤者叫黄德智, 以前是该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

湖北省巴东县人民法院16日上午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邓玉娇案”, 并作出一审判决。巴东县人民法院认为, 邓玉娇在遭受邓贵大、黄德智“无理纠缠、拉扯推搡、言词侮辱”等不法侵害的情况下, 实施的反击行为具有防卫性质, 但超过了必要限度, 属于“防卫过当” (刑法理论上, 防卫过当是指行为人在于不法侵害人进行反抗时, 造成不法侵害人严重损伤或死亡的, 防卫手段和行为超过必要限度的。防卫过当不是具体罪名, 行为人防卫过当的, 可能构成故意或过失犯罪。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防卫行为与侵害行为不具有对等性或相当性) 认定被告人邓玉娇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案发后, 邓玉娇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 如实供述罪行, 构成自首。经法医鉴定, 邓玉娇为心境障碍 (双相) , 属部分 (限定) 刑事责任能力。据此, 依法判决对邓玉娇免予刑事处罚。

关于邓玉娇案件的争论, 社会上, 刑法学界主要集中在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邓玉娇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另一种意见是说邓玉娇的行为无过当之处, 属于正当防卫。虽然法院已经对此案作出判决, 但是此案对于讨论刑法理论上的特殊防卫问题有重要意义。笔者将从“特殊防卫权”司法实践脚步, 逐步发觉和洞察背后的立法目的。首先, 笔者想先介绍下我国古代有关“特殊防卫权”相似概念提法的历史记载。最后, 会结合作者的思路对邓案进行总体评析。

二、我国古代有关特殊防卫的历史渊源

在我国古代虽然无特殊防卫权之名, 但根据当时的法律规定却有特殊防卫权之实, 这可以从大量的历朝典律中得到证明。《礼记、秋官、朝士》规定“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其意是指, 在军、乡、邑以及人家进行盗窃、杀人者, 将他杀死不算犯罪, 《汉律》规定:“无故入人住宅者上人车船, 牵引人欲犯法者, 及时格杀之无罪。”意思是说, 没有正当理由, 未经主任同意进入室、宅、庐、舍、车、船这些居住的地方侵犯人身自由的, 当时打死是无罪的。我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法典《唐律疏义》也规定:“诸夜无故入人家者, 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 勿论。”意思是, 对夜里无故进入别人家院者应该处以笞刑四十, 如果主人立即将其杀死, 主人无罪。应该说, 唐律虽仅限对诸夜无故入家者实行正当防卫, 但已具备正当防卫法律制度的雏形。但在立法上实行的是以家族为本位的无限防卫权。这与唐律所规定的“十恶”、“八议”相辅相成, 国家为本。此外, 唐律对于不法侵害者的惩治, 似乎还有社会预防和义务本位的观念。它规定人们凡发现犯罪行为, 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 都有缉捕和救助的义务。例如, 《唐律疏议》指出:“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 告而不救助者, 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诸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 告道路行人, 其行人为能助而不助者, 杖八十, 势不得助者, 勿论。”“诸被人殴击折伤以上, 若盗及强奸, 虽傍人皆得捕系以送官司。”当然, 如果确系力所不能也不在处罚之列。这其中的积极意义仍值得我们借鉴。唐律承先启后, 影响深远, 直到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法典, 即《大清律》, 相互间陈陈相因, 具有十分清晰的沿革关系和内在联系。

总之, 封建社会的正当防卫蜕变于私刑, 为义而报仇和为制止盗贼而允许的私刑, 随着兵、刑脱离以及法、刑分离, 防卫的客体逐步清晰为“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 这部分私刑收归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 成为国家刑罚权的一部分。私刑已退隅于家族内部而且十分严酷。我国唐代以后, 都属于私刑的禁止时代。因此, 自唐朝以后形成的正当防卫制度, 不可避免地要实行以家族为本位的无限防卫权, 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三、关于特殊防卫权的定义争论

特殊防卫权是指公民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所实施的正当防卫行为, 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后果的, 不负刑事责任的情形。然而, 《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的性质如何界定, 在法学界存在争议。事实上, 称谓的不同, 反映了学者之间对这一规定的理解的不同。有的学者称为:“无过当防卫”, 如张明楷、陈兴良等学者, 有学者认为:“无限防卫权”。亦有学者对此做出犀利点评, 认为无限防卫权的提法不妥。另有学者称为“特殊防卫权”或“特别防卫权”。笔者赞成最后一种提法“特殊防卫权”这一称谓以示肯定。因为就“无限防卫权”来说, 这一称谓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无限”是指无限制, 还是无必要限度, 容易产生歧义, 事实上, 无论是“无过当防卫”还是“无限防卫权”都肯定了没有防卫限度的限制。这样的提法是很危险的, 太绝对化, 反过来, 法律还是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来满足最大化的需求。

笔者认为, 正当防卫制度设立的目的是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从而有效地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而这一点恰是预防违法犯罪的应有之意, 这样就难以体现《刑法》第20条第1款和第3款之间的区别。所以特殊防卫权这一概念就不同了, 它可以理解为正当防卫的一个特例, 有利于我们的掌握和理解。

四、从正当防卫到特殊防卫权转变以及两者联系

特殊防卫与一般的正当防卫有无关系?关系如何?直接牵涉到特殊防卫权的构成条件问题。如果否定他们之间的关系, 那么特殊防卫权的成立将不受普通的正当防卫某些成立条件的限制, 肯定则反之。特殊防卫是一种独立的防卫形式, 是普通正当防卫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它们之间既存在着联系, 也有着区别。

特殊防卫与普通的正当防卫的联系表现在:

1. 二者同属于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均不负刑事责任。

2. 二者的成立都要求非法侵害行为实际存在。

3. 两者成立都要求非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

4. 二者的成立都要求防卫人主观上具有正当防卫的意图。

5. 二者多成立都要求防卫行为必须针对非法侵害人本人实施。

总之, 特殊防卫权的成立需要具备普通的正当防卫的某些条件。它们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是灵活性和原则性的关系。当然特殊防卫权与一般防卫权不同在于:

1.防卫起因的特殊性。特殊防卫权只能针对实际存在的犯罪行为, 而不能针对一般违法的侵害行为。我国1979年刑法以及1997年刑法规定, 一般正当防卫起因条件是存在着不法侵害。根据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 不法侵害行为既包括犯罪行为, 也包括一般的违法行为。但是, 在20条第3款的规定中, 立法者用“对……犯罪, 采取防卫行为”的表述, 表明了特殊防卫权的立法意图是针对犯罪行为, 而不包括一般的违法行为。因而, 对于一般的违法行为, 不能行使特殊防卫权, 而只能行使一般正当防卫权予以反击。

2.保护权益的特殊性。特殊防卫权只能针对暴力犯罪行为而不能针对非暴力行为实施。对于一般防卫权来说, 防卫行为不仅可以针对暴力手段的不法侵害行为实施, 而且可以针对非暴力手段的侵害行为实施。在新刑法典修订草案的征求意见稿中, 曾经规定了可以对“破门撬锁……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非暴力行为实施无限度防卫的条文。但在新刑法中最终删去了这样的规定。从新刑法的有关规定看, 不仅明确列举了“杀人、抢劫、强奸、绑架”这四种典型的暴力犯罪, 而且还使用了概括性的语言“其他……暴力犯罪”。这些规定清楚的表明了特殊防卫权只能对暴力犯罪实施。因此, 对于非暴力犯罪行为以及暴力手段的一般不法侵害行为, 不能行使特殊防卫权。

3.防卫限度的特殊性。特殊防卫权比一般防卫权为宽, 但不能理解为完全不受限制。对于一般防卫权与特殊防卫权在限度条件上的关系, 尽管有不少学者认为特殊防卫权的实施不必受必要限度的限制, 但是根据前文对“无限度防卫权”与“特殊防卫权”称谓的比较, 笔者认为, 不能简单认为特殊防卫权没有必要限度, 而只能理解为它的限度条件要求比较低, 不能否定正当防卫行为限度条件的“基本适应说”与“客观需要说”相统一的“折衷说”。否则就割裂了正当防卫制度整体性。这说明了特殊防卫与普通的正当防卫的差别有着自己的特性。可以看出这种转变, 在立法上予以确认, 是不仅使刑法中正当防卫理论的重大进步, 在实践中也起到了保护刑法中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对象。

进一步看, 这样的转变, 引起对“特殊防卫权”有无防卫限度的争论。

五、特殊防卫仍存有防卫限度要求

防卫限度包含防卫的范围和防卫的强度两方面的内容。众所周知, 特殊防卫中的防卫范围即认为防卫对象, 只能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行为;但唯一处在不休的争论中的是“防卫强度”, 即防卫人是否可以以任何手段, 方法对抗不法侵害人。《刑法》第20条第3款既然规定了作为防卫前提的不法侵害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同时又规定了防卫的“限度”是“可以”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 显然限度是非常明确的。既不能认为是“可以”造成伤亡的就没有限度, 也不能认为造成“伤亡”是最高限度就不是限度。《刑法》第20条第3款只是规定不属于防卫过当的情形, 即是“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实行正当防卫的具体规定, 这本身就是正当防卫的一部分, 与第1、2款正当防卫的原理、原则完全一致, 受正当防卫构成条件的限制, 并不是“无限防卫”的规定。所以笔者认为《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精神, 在于鼓励公民与严重侵犯人身权利的暴力犯罪作斗争, 并非鼓励公民可以不加限制地行使防卫的权利。所以从实质上来讲, 它还是存在正当防卫所规定的必要限度这一要件的。运用体系解释方法, 可以得出, 通过联系上下条文之间的关系, 不难发现其实特殊防卫的限度同样是“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新增加第三款, 就是立法者的关于对正当防卫行为的重申和重视。

这种防卫限度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会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立法上也不能准确的界定这种界限, 一旦界定清楚, 同样也是很危险的。

六、立法意义兼评邓玉娇案件

特殊防卫权在新中国的刑法中从无到有无疑是立法上的一个进步, 它促进了法制的健全与发展, 使正当防卫理论得到补充, 有利于司法实践。并且改变了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理论的立法格局, 使正当防卫理论成为热点问题, 为正当防卫理论有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特殊防卫权是公民权利的一次进步。使公民在遭受外来侵害时可以积极应对, 而不是消极的逃避, 从而减少了遭受损坏的程度, 也制止了一部分暴力犯罪的发生。

第二, 特殊防卫权是公平正义原则的社会体现。侵害与被侵害是相对的, 但有些权利具有不可挽回性, 国家如果不给被侵害人及时的保护, 这将有失公平正义, 特殊防卫权理论正好弥补这一点。

第三, 特殊防卫权打击了一些严重暴力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使社会正气得到弘扬, 使社会道德健康发展。

一般来说, 国家的刑事司法力量是有限的, 难以控制所有的违法犯罪,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情况下, 在一定时期内危及财产和人身安全的违法还很猖獗。公民在进行正当防卫时不敢放心大胆同不法侵害进行斗争, 如何才能稳定社会秩序, 完全依靠国家的司法力量又不可能, 那特殊防卫权的设立正符合了社会的需要, 从而起到了其应有的社会作用。虽然, 历史上特殊防卫权有过被削弱、被禁止的时期, 但应该是犯罪相对稳定的时期。在犯罪势态严峻的情况下, 即使特殊权与刑罚存在着固有的矛盾, 但基于社会需要的根据, 仍然可以授予公民特殊防卫权。回过头来, 我们既从历史的角度来深层挖掘正当防卫的立法足迹, 又从社会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防卫行为。邓玉娇案发生后, 在各种舆论中, 最强烈的声音是主张邓玉娇案应该适用《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 认定邓玉娇的行为属于“特殊防卫”, 因而认定无罪。

就邓玉娇故意伤害案来看, 笔者认为, 我们并不了解真实的情况或现场具体情形如何, 无法判断情形是否到了“紧迫的”状态, 还是老老实实的根据公安机关掌握的各种证据资料来综合认定。但有一个细节是不能忽视的。即如果认定不法侵害人邓正贵对邓玉娇实施了暴力行为并有可能危及到邓的人身安全的, 显然, 不法侵害人是否实施了暴力“可能或现实且未结束”危及他人人身安全才是本案中的中心, 如果肯定存在这样的情形, 那么笔者认为邓的行为视为正当防卫。相反, 这种相反假设和法院的认定是一致的, 即不存在这样的情节, 视为防卫过当。当我们冷静下来, 特殊防卫权利弊各不同, 如果没有把握其立法目的, 即使身为一个法律人, 当自己身处紧急情形时, 认为严重侵犯到自身人身安全, 进而假象防卫的, 最终可能会走向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埋伏和陷阱, 为自己的盲目坚持埋单。最后, 笔者认为特殊防卫存在防卫限度的要求, 限度限制不单单凭个人主观判断, 应该综合各种因素来认定, 另外, 这种限度必要会随着历史的物质生活发生变化, 学者们应当把握的是这种动态。

参考文献

[1]蔡枢衡.中国法制史[M].广西人民出版社.[2 (]唐) 长孙无忌等:唐律疏义.中华书局, 1983.

[3]高铭暄, 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0, (1) .

[4]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 法律出版社, 2003-7, (一) .

[5]齐文远.刑法学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6]何萍.论特殊防卫中的犯罪侵害——兼评邓玉娇故意伤害案[J].法学2009, (8) .

[7]赵秉志, 田宏杰.特殊防卫权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9, (6) .

[8]陈兴良.论无过当之防卫[J].法学, 1998, (6) .

[9]刘艳红, 程红“.无限防卫权”的提法不妥当[J].法商研究, 1999, (4) .

浅论正当防卫 篇9

关键词:正当防卫,特殊防卫,不法侵害,防卫过当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

正当防卫属于正当行为中之一种, 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 属于正当防卫, 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是刑法理论中违法性阻却事由之一, 我国刑法学界将这类形式上符合犯罪构成要件, 但实质上不具备社会危害性, 也不具备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称作“排除危害性行为”、“排除违法性行为”或者“排除犯罪性行为”。但是行为人所实施的正当防卫行为不得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因此对于正当防卫防卫概念的正确理解有助于我们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我们自己的合法权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法律意义.对正当防卫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应从以下几点把握:

(1)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任何公民在面对公共利益、公民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遭受到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 均有权对不法侵害予以必要的损害。正当防卫作为公民的权利, 并不是制止不法侵害的最后手段, 即使在公民有条件躲避非法侵害或求助于司法机关的情况下, 公民仍有权实施正当防卫。换言之, 我国刑法上的正当防卫并不仅仅是一种“不得已”的应急措施, 而是鼓励公民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一种积极手段。

(2) 正当防卫是针对不法侵害实施的正当、合法行为。它不仅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反而对社会有益, 因而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支持和鼓励。

(3) 正当防卫除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伤亡不属于超过必要限度外, 一般情况下对不法侵害者的损害都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因此, 公民在行使正当防卫权时, 都必须符合法定条件, 不允许超过必要的限度, 不允许滥用防卫权利。

二、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为避免正当防卫被利用作为免除刑事责任的借口, 对正当防卫的成立做了严格的限定条件。其中包括起因条件, 时间条件, 对象条件, 主观条件, 及限度条件。在此只分析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和限度条件。

(一) 时间条件。

正当防卫只能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行。所谓正在进行, 是指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1. 对不法侵害的开始, 我国理论和实践中均有较大争议, 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 进入侵害现场说。此说认为, 侵害者进入侵害现场即为不法侵害已经开始。

(2) 着手说。此说认为, 不法侵害行为的开始就是不法行为的“着手”, 正当防卫在不法侵害着手时进行的。

(3) 直接面临危险说。此说认为, 不法侵害的开始应该指合法权益已经直接面临不法侵害的侵害危险。具体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着手进行, 合法权益正在遭受不法侵害;二是不法侵害的实行迫在眉睫, 合法权益将要遭受不法侵害。

(4) 综合说。此说认为, 一般应以不法侵害着手实施为不法侵害的开始, 但在不法侵害的现实威胁已十分明显, 不实行正当防卫就会立即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时, 也应认为不法侵害已经开始。

以上四种观点, 综合说是最为全面, 最接近于正当防卫的立法宗旨, 最有利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

2. 不法侵害尚未结束, 应在实践中作具体分析, 可以是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中, 也可以是行为已经结束而其导致的危险状态尚在继续中, 但是有些情况下, 虽不法侵害所导致的危险状态尚在继续中, 但正当防卫行为并不能将其排除, 则应视为不法侵害已经结束。

正当防卫的结束, 可以是不法侵害人自动停止或不可能继续进行, 也可以是不法侵害已经既遂且不能及时挽回不法侵害造成的损失。在不法侵害尚未开始前或结束后进行的防卫行为则是不适时的。

(二) 限度条件。指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对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何谓必要限度, 有三种观点:

1. 基本相适应说。

认为所谓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就是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行为在性质、手段、强度和后果上要基本相适应。

2. 需要说。

认为所谓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就是防卫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限度只要所造成的损害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 不如此就不足以制止不法侵害, 即使防卫在强度、后果等方面超过对方可能造成的侵害, 也不能认为是超出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3. 相当说。

认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在原则上应以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为标准, 同时要求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行为在手段、强度等方面, 不存在过于悬殊的差异。

上述三种观点中, 基本适应说提出了必要限度的特征, 即承认相适应不是绝地等同, 而是可以超过, 但同时又强调不能明显超过, 差距过大, 此种学说有利于保障公民正当卫权的行使, 也能防止防卫者滥用权利, 故而有其合理之处。但它仅从防卫和侵害两方面的性质、强度等客观特征上加以权衡, 没有考察防卫者的主观目的, 因而缺乏考察问题的高度, 有可能导致将那些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虽然基本相适应, 但却非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情况作为正当防卫处理, 从而会不适当地扩大正当防卫的范围。而客观需要说以防卫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作为必要限度的标准, 强调了防卫目的的正当性, 因而抓住了理解必要限度之关键。但是这种观点过分强调客观需要, 而完全忽视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的相当性, 没有对防卫者设定必要的约束, 有可能导致防卫者滥用防卫权, 从而给不法侵害人造成不适当的损害。上述相当说实际上是客观需要说与基本适应说的有机结合, 既抓住了理解必要限度的本质的、关键的特征, 有利于鼓励公民实行正当防卫, 又提出了对防卫者的必要约束, 有利于保障正当防卫的正确行使, 从而汲取了基本适应说与客观需要说的合理之处, 避免了两者之不足, 可谓是合理而可取的主张。鉴于此, 相当说后来逐渐成为我国刑法理论上的通说和指导刑事司法实践的主导理论。

应当注意的是,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损害”, 实质是正当防卫限度条件的一体两面。“造成重大损害”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具体表现;“超过必要限度”是“造成重大损害”判断标准。也就是说, “并不存在所谓的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但没有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况, 换言之, 只是在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况下, 才存在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问题;不存在所谓的‘手段过当’而‘结果不过当’或者相反的现象”。对正当防卫加以限度条件是否会使防卫人在防卫时考虑到自身行为是否过度而影响其权利, 刑法典规定了对某些不法侵害可实行无限防卫权。

三、特殊防卫

新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首次规定了针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可以采取无限度的防卫, 即使造成了不法侵略者的损害后果也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二十条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采取防卫行为, 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 不属于防卫过当, 不负刑事责任。”在刑法理论界上有学者称, 此款规定是我国的无限防卫权, 或特别防卫权, 或无过当之防卫等。据此规定, “对正在进行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实行正当防卫, 不存在过当情形”, 这一规定是我国刑法在正当防卫制度上的一个重要突破, 开创了我国无限防卫权刑事立法化的先河。它的立法用意, 主要是为了纠正过去司法实践在处理防卫过当案件时普遍存在的一种偏严的倾向, 使公民在受到正在进行的暴力犯罪时, 能够站出来进行英勇的反击, 不至于因过多地考虑防卫过当责任而畏首畏尾, 不能适时制服犯罪, 鼓励公民更好地利用防卫权, 以保护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秩序。无过当防卫赋予了防卫人无限的防卫权, 因此也必须对无过当防卫的使用严格掌握, 以免滥用, 使得防卫权蜕变为私刑权, 造成社会混乱。必须明确无限防卫是正当防卫的一种。但是同一般防卫一样, 如果以防卫是否受到不法侵害为标准, 可将特殊防卫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直接受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侵害的受害人实施的防卫, 即自我防卫;一类是未直接受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侵害的非受害人实施的防卫, 即防卫他人。由于没有将受害人和非受害人予以区分, 将使特殊防卫适用的范围过于宽泛, 从而造成对不法侵害人应有合法权益保护的漠视。

局域网的安全防卫 篇10

关键词:局域网,安全策略,安全中心,访问权限,安全选项

局域网 (Local Area Network, LAN) 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在讨论局域网安全性方面不仅需要从管理方面着手, 更需要辅以维护措施, 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使局域网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

1 配置Windows安全中心

“Windows安全中心”是Microsoft公司从Windows XP2开始提供的一种电脑安全工具。合理配置“Windows安全中心”, 可以降低单台电脑受病毒攻击的机会和风险, 为整个局域网系统的安全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2 控制访问权限

3 设置IE的安全选项

IE是人们使用的最频繁但常受到网络攻击的网络浏览器。我们可以通过设置禁用“自动完成”功能、Cookie安全设置、分级审查设置和IE安全区域设置等项目, 最大限度地避免网络攻击。

4 杜绝恶意软件

恶意软件是对破坏系统正常运行的一类软件的统称。它往往会在没有经过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强行潜伏到系统中, 且无法正常卸载和删除, 强行删除后还会自动生成。可以借助“瑞星卡卡上往安全助手”、“金山毒霸系统清理专家”、“恶意软件清理助手”等恶意软件查杀工具来检测和清除它们。

5 修补单机系统漏洞

系统漏洞, 也叫系统安全缺陷, 是操作系统在逻辑设计上的缺陷或在编写程序时出现的错误, 这些错误或缺陷一旦被黑客利用, 就可能通过植入木马、病毒等方式来攻击或控制整个电脑, 从而窃取电脑中的重要资料和信息, 甚至破坏系统。为了增强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我们可以利用系统软件生产厂商对已发现的缺陷进行修补的补丁程序来堵住这些“漏洞”。

6 备份重要数据

6.1 备份用户文挡

用户文档是数据备份的重点, 它包括用户在工作过程中创建、编辑和保存的各种信息, 在默认情况下, 大多数用户的文档存放在“我的文档”文件夹中。但为了方便管理, 我们最后在系统盘之外指定专门的文件夹来分类保存各种用户文档, 并经常备份这些文档, 包括备份在网络驱动器或存储器中。

6.2 备份收藏夹

我们在上网浏览网页时, 可以将一些网站的网址添加到IE的收藏夹中, 下次打开这些站点时, 只需在收藏夹列表中选择相应的网站名称即可。在默认情况下, 收藏夹的保存路径是“C:Documents and Settings<登录用户名>Favorites”。重装系统前, 如果没有备份个人的收藏夹, 在安装后只有一个空的收藏夹。如果备份了收藏夹, 只需要将备份文件复制到收藏夹的保存路径下即可。

6.3 备份电子邮件和QQ信息

重装系统前, 我们应将邮箱地址和原来保存的邮件、QQ好友信息与聊天记录等备份下来, 以便在重装系统后进行恢复。

6.4 备份输入法词库

目前, 常用的输入法都有一定的智能特性, 可以自动或半自动地记忆用户形成的个性化词汇。重装系统时没有备份输入法用户词库, 系统重装完毕后, 个性化词汇的积累将从零开始。

6.5 备份驱动程序

虽然大多数驱动程序可以使用随机附送的驱动盘来安装, 多数驱动程序也可以从厂商的网站上下载, 但如果使用一些早期设备, 驱动程序可能无法下载, 驱动盘也有可能损毁。此时, 我们就必须在重装系统前, 将相应的驱动程序备份下来。

7 备份磁盘分区

8 设置强密码

密码是人们登陆电脑并且访问文件、程序及其他资源时使用的验证字符串。在Windows中, 密码由字母、数字、符号和空格组成, 而且区分大小写。通过使用密码, 我们可以确保未经授权的人不能访问系统、特定软件或文件。

9 加密文件和文件夹

电脑中的信息都是以文件形式存储的, 要保护重要文件内容和个人隐私, 我们可以利用EFS、工具软件和软件自身的加密功等方法能对文件或文件夹进行加密。加密后, 必须输入正确的密码才能打开文件。

1 0 清除使用痕迹

Windows操作系统和部分应用软件具有一定的自动记录功能。当我们进行文件编辑、输入密码、聊天和上网等操作时, 都将被系统自动记录下相应的信息, 这些信息很容易将我们的操作暴露给其他人。

电脑系统的使用痕迹主要包括Windows使用痕迹、IE使用痕迹和其他应用软件使用痕迹3大类。我们可以手工清除各种使用痕迹, 也可以使用痕迹清除器 (Eraser) 、Clean Space、Tracks Eraser等专门的工具软件来清除使用过的痕迹。

参考文献

[1]李军锋.基于局域网安全策略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报.2009 (08) .[1]李军锋.基于局域网安全策略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报.2009 (08) .

[2]徐诚.浅论局域网安全管理[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2010 (01) .[2]徐诚.浅论局域网安全管理[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2010 (01) .

浅谈假想防卫 篇11

关键词:假想防卫;法律责任;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DF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51-01

一、假想防卫的概念和特征

(一)假想防卫的概念。

假想防卫是指本来不存在不法侵害行为只是由于行为人认识上的错误,误以为存在不法侵害行为,对自己假想的侵害者实行的造成了他人无辜损害的一种自以为是正当防卫的行为。假想防卫由于不存在正当防卫的前提,所以不属于正当防卫范畴。按照公认的观点,对于假想防卫人来说,根据其是否具有罪过,要么负刑事责任,要么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所针对的不法侵害必须是现实存在的,而不是虚幻或想象的。

(二)假想防卫的特征。

第一、现实中上并不存在不法侵害行为。这不仅仅是假想防卫成立的重要条件,更是假想防卫区分假想和正当防卫的关键所在。

第二、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防卫意图。这种防止意图来源于行为人主观上的错误认识。

第三、行为人实施了所谓的防卫行为,假想防卫人实施的所谓防卫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其错误认识而引起。

第四、行为人“防卫”行为对无辜者造成了损害。正是由于误认他人的行为是不法侵害行为,才使其作出无辜损害,从而导致不应有的危害结果的发生。

二、假想防卫的构要件

根据假想防卫的概念和特征我们可以总结出假想防卫的构成要件有以下四点:

(1)必须是在行为人对事实发生错误认识即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的情况下,才构成假想防卫,这是区分假想防卫、正当防卫和故意犯罪的关键。

(2)必须是出于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的目的。

(3)假想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假想防卫的目的也是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

(4)假想防卫必须是针对正在进行的所谓“不法侵害人”实施。假想防卫的目的是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这就必然要求假想防卫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所谓不法浸害人实施。

三、假想防卫的范围

目前,刑法理论上关于假想防卫的范围存在很大的争议,理论界对此还没有一致的意見。我国刑法学界对于假想防卫范围的理解有不同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狭义说,认为假想防卫仅限于“对不法侵害的认识错误”这一种情形。

(二)二分说,主张假想防卫存在于如下两种情况:

(a)不法侵害的错误;

(b)防卫对象的错误。这种观点得到我国刑法学者的普遍认可。

(三)三分说,主张假想防卫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a)对不法侵害认识错误的假想防卫;

(b)对象错误的假想防卫;

(c)事后的假想防卫。

(四)最广义说,根据行为人认识错误的不同,将假想防卫分为三类:

(a)对事的假想防卫;

(b)对时的假想防卫;

(c)对人的假想防卫。

四、假想防卫的法律责任

假想防卫造成危害后果应否负法律责任的问题。在实践中应依据对事实认识错误处理原则及主客观要件相统一的原则来分析断案。下面笔者就假想防卫的法律责任问题进行论述。

(一)假想防卫不可能构成故意犯罪不负法律责任的情况。

假想防卫的行为的故意是建立在对客观事实错误认识的基础上的,假想防卫的行为人自以为对不法侵害实行正当防卫,行为人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且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法的、正当的,而犯罪故意则以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为前提。因此,假想防卫的故意只有心理学上的意义,不具有刑法上的意义,不能把它和犯罪故意混为一谈。所以,行为人不负法律责任。

(二)假想防卫人负责过失责任的情况。

假想防卫是由于假想防卫人的过失心理造成,当假想是基于认识错误,而根据当时情况本来不应该发生此类错误,而是因为假想防卫人疏忽大意的过失才造成的,那么应负过失责任。

在假想防卫的情况下,如果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行为人根本不可能预见到不法侵害的不存在或者无法确定对方不是不法侵害人,行为人主观上没有罪过,危害结果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应该按刑法中的意外事件处理,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

我国海洋开发与防卫探讨 篇12

关键词:海洋开发,海洋防卫,海洋保护与管理,海军建设

1 海洋开发

人类与海洋的关系, 应该说是甚为密切的, 在科学界有种说法, 那就是人类起源于海洋。当然, 这一理论还并未完全成为共识。不过, 要说人类文化是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结晶, 却是毫无疑问的。古人择水而居, 例如埃及的尼罗河、中国的长江黄河、印度的恒河, 还有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都诞生了伟大而神秘的文明。古人亲水的居住习惯, 不仅是因为交通的便利, 更是因为被神秘所吸引, 继而在生活中孜孜不倦的探寻未知。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 有一位风砂氏, 教导人民煮海水取盐———或许,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见于典籍的, 有关海洋开发的记载。

人类社会的车轮总是在不断前行。较之于原始社会, 封建社会的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 自然是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层面。帝王和贵族们, 在那时就已经把海洋当做了聚宝盆和摇钱树。例如, 西汉时发动七国之乱的吴王刘濞, 他就仗着自己的封国紧靠海洋, 从而煮盐和提取矿物, 大发横财, 国力堪与中央匹敌;又如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 其国王钱镠, 大兴海洋建设, 造福一方———和李煜一样, 留名青史不是因为治国理政。钱镠因为“治海伟业”, 被后人称为“海龙王”, 这也算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海洋开发史上的一个小小趣事吧。

比起旧社会, 进入新时期的现代中国, 对海洋的开发也达到了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适应着海洋开发的需要, 学者们也对“怎样更好的开发海洋”这个课题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翁震平, 谢俊元基于我国严峻的资源供应形势和海洋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态势, 揭示了我国海洋开发的重要性;结合对发展海洋经济与管理机制体制的突出矛盾以及深远海装备技术创新研究投入力度等层面存在问题的探讨, 从海洋开发的法律法规和机制体制、宏观战略研究和顶层指导、自主创新、资源开发利用及安全保障建设等层面阐述了加强海洋开发战略研究的目的意义。基于当前国际海洋装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分析了我国海洋装备在发展水平、设计建造能力、基础科学研究与自主创新和前沿技术研究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阐述了加快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他们提出并阐明了创新发展深海工作站和海上浮动基地对于维护国家海洋资源权益、尤其是提升南海深水资源开发国际竞争力方面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

潘新春, 张继承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对我国海洋开发与管理问题进行分析, 归纳总结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三种文明形态主导的海洋发展理念的变迁。我国海洋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为, 传统农业社会重陆轻海观念影响下的海洋农业理念与工业社会中的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理念相冲突。对当前海洋开发和管理进行思考, 实现生态文明理念下人与海洋和谐发展, 是我国海洋可持续开发和有序管理的必然要求。

陈炷响, 蔡勤禹认为, 海洋开发使中华民族与海洋的关系交融和谐, 密不可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形成了不同的海洋观念。现代海洋观念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在海洋开发实践中, 人们形成了海洋价值观、海洋政治观、海洋权益观和海洋国土观等现代海洋观念。现代海洋观念的形成, 有助于人们合理有序地开发和利用海洋, 造福人类。

金永明首先分析了实施海洋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次, 考量了国际国内海洋开发法律制度, 他指出, 我国不但要合理利用国际、区域 (双边) 法律制度, 而且应重点健全国内法制, 以保障国家海洋开发战略实施;同时, 他阐述了完善我国海洋开发制度的政策建议。最后, 他提出了具体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及其规划的内涵与措施及其步骤。

综合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 我认为, 要做好我国的海洋开发工作, 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 加强科技建设。没有金刚钻, 就揽不了瓷器活, 现代社会的各项事业, 都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海洋是一片未知的神秘世界———迄今为止, 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 还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既然如此, 对海洋的探索开发, 就更应该建立在先进的科技基础之上, 否则, 探索和开发大海就成为了空中楼阁, 即便蛮干, 也无法最大限度发挥海洋的效能, 甚至可能危害到生态平衡。

(2) 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 使海洋的探索开发效能提升。我们常说企业单位需要管理, 否则很有可能因为管理不善而导致经营不善, 最后企业就会破损倒闭。其实对于海洋开发也是一样, 管理不到位或不科学, 都会导致时间、人力和金钱的无端耗费, 反而对国计民生不利, 违背了开发海洋的初衷。

(3) 完善海洋保护法律。非法捕捞、过分捕捞、非法开采一直是海洋保护问题的重中之重。这样的行为严重危害生态平衡, 甚至会危及到人类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我们必须教育国民, 爱护海洋, 适度捕捞, 并完善教育与惩戒机制, 使国民了解海洋开采权属于国家, 私自开采海洋是违法行为, 而且必将受到严惩。

(4) 不闭门开发海洋, 而积极联合伙伴。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一个国家也是如此。面对浩瀚神秘的海洋, 一个国家的科技无论多么先进, 都总是显得势单力薄, 无论是从技术还是经济角度, 多国合作开发海洋都是比较科学明智的选择。不过, 合作伙伴们或许多少会觊觎我国海疆所能带来的利益, 该如何确保我对我海疆行使主权?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我国的海洋防卫。

2 海洋防卫

海洋的开发是诱人的, 对于国计民生是重要的, 但是, 如果不能确保对我海疆权益的保护, 那么, 海洋开发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甚至是辛辛苦苦的开发白白为他人做了嫁妆。现阶段我国海洋的防卫问题 (特别是南海) 不可谓不严重, 这事还要慢慢讲来。

提到我国的海洋防卫问题, 以及我国近现代史的海洋问题, 我觉得离不开两个词:白眉初、九段线。1936年, 地理学者白眉初所著《中华建设新图》, 用一条实线将西沙、南沙 (即现中沙) 、团沙 (即现南沙) 群岛围合。这是第一次在地图上用一条完整、连续、封闭的线条将南海诸岛包括进来。这就是后来的U形线, 今天九段线的雏形。1947年4月, 国民政府内政部出版《南海诸岛位置略图》, 标示了南海诸岛名称, 并首次出现了11条断续线, 代替了白眉初的封闭海疆线。1953年, 11条断续线变为9条, 各位置有所变动, 自1962年最终确定, 并延续至今。

还不仅如此。按史料记载, 只有中国人最早有能力航行在南海;只有中国人能最早发现南海这些珊瑚礁岛屿;也只有中国人最早有能力在此生存下来。早在宋元时代, 中国的商船就已经出现在南海周边各个港口, 中国人已经移民到南海周边各个地区。那时的南海, 其实是“中国湖”。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 引入“历史性水域”的概念:“沿岸国清楚、有效、继续不停地, 并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 对一水域行使主权权利而受到国际社会成员的默认”由此, 我们可以得知, 南海诸岛即为中国海疆。

但可谓“成也《公约》, 败也《公约》”, 《公约》的出台对我国海洋防卫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按《公约》的规定, 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附带的, 这些区域就可以获得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或更广阔的大陆架。但是一旦这个岛屿没有露出水面, 就什么也得不到, 因为, 这不是一个岛屿。而在南海, 我国岛礁多为珊瑚岛, 珊瑚岛是不能露出水面的水下岛, 所以, 得不到公约的承认。这非常不公平。南海周边诸国历史上从来都是默认或公开承认九段线, 承认中国对南海无可争辩的主权, 现在却为了获得经济区和毗连区而上蹿下跳。但是, 新法如何断的了旧案?新的权力怎能否认旧的权力呢?我们感到不公, 但要反抗这种不公是极其困难的。但是, 不管多么困难, 也一定要奋起抗争奋起维权, 哪怕, 用战争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我很赞赏杨世幸、董金康、施平安、李保国几位先生的思想。他们认为, 我国有广阔的“海洋国土”和漫长的海岸线, 海洋维系着中华民族崛起的诸多重大安全和发展利益。进入21世纪, 争夺海洋战略地位与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 我国在海洋开发利用和海洋防卫上的能力还不够强, 海上维权力度不够, 海洋权益面临严峻形势。海军是国家海上力量的主体, 捍卫领海主权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是海军的神圣使命, 海军必须适应国家战略利益空间不断拓展的现实需要, 建设一支强大的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海军, 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确实, 要维护海洋权益, 不仅要依靠法律, 更要依靠国家实力。也就是说, 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是捍卫本国海洋权益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在历史上, 我们可以看到, 老一代的葡萄牙西班牙, 新一代的荷兰英国, 以及二战中崛起, 后来虽遭惨败但贼心不死的日本, 无一不重视海军。二战时的三大海军院校:英国布列塔尼亚海军学校、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日本江田岛海军兵学院 (即现在海上自卫队第一术科学校暨干部候补生学校) 所输出的人才, 对战争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不该忘记, 纳粹德国一艘超级战舰“俾斯麦”让骄傲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如何焦头烂额。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 应有几所知名的海军院校, 几艘扬名世界的战舰。

早在20世纪50年代, 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就曾提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人民海军”, 时至今日, 我觉得依然有必要提及。并不是我在鼓吹战争, 而是我们必须看到, 就国际形势而言, 日本一直没有放松对中国的“挤压式打法”, 步步紧逼, 因为它知道这个强大的邻居曾遭受过它的欺负, 一旦让邻居觉醒, 对它的打击将是极为可怕的;菲律宾、美国等相互利用, 不择手段地篡夺本不该属于它们的资源和权力。就国内而言, 我国民众和平久矣, 早就忘记了居安思危, 根本就不打算面对战争, 不过, 若是海对岸的邻居选择明天作战, 我们是否做好了如果战争在明天的准备呢?我们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保卫海疆, 保卫祖国。我认为我们应做到如下几点:

(1) 加强理论建设。

(2) 加强军备武器 (具体就是作战舰艇) 建设。

(3) 加强人员培养。

最后, 我想说的是,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 但是为了保卫和平, 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和平科学的开发海洋,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我们也希望中国和世界各国一道, 借着海洋开发, 奔向幸福美好的未来。但若是遭遇侵略的黑手, 也断无退让之理!

参考文献

[1]陈炷响, 蔡勤禹.海洋开发与现代海洋观念[J].合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2]金永明.海洋开发政策与法治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 2007, (9) .

[3]翁震平, 谢俊元.重视海洋开发战略研究强化海洋装备创新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 (1) .

[4]潘新春, 张继承.我国海洋开发和管理理念的变迁与思考[J].太平洋学报, 2012, (2) .

[5]杨世幸, 董金康, 施平安, 等.国家海洋权益与海军使命[J].珠江水运, 2007, (5) .

上一篇:旅游淡季下一篇:生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