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模块

2024-11-05

公共模块(共6篇)

公共模块 篇1

摘要:以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英语模块教学试点为例, 本文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介绍了大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实施方案, 总结了模块式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主要优势, 旨在通过模块教学的实施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模块式教学

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10年6月下发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征求意见稿) 中明确提出:“高职英语课程要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 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然而, 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仍沿用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学科型教学模式, 其结果往往是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 学用脱节。高职模块式语言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 以培养学生语言实际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实用性, 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

生源基础逐年下降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和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的英语基础呈逐年下降趋势。以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生源主要有两类, 即普高生和“三校生”。在普高生中, 省外生源约占10%, “三校生”约占学生总人数的30%。从日常教学来看, 省外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略高于省内学生, 普高生的英语基础明显高于“三校生”。据对近三年普高生高考英语成绩的统计, 2009级平均成绩为71.14分, 2010级平均成绩为65.48分, 2011级平均成绩降到58.07分。大部分学生在入学以前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先天不足”, 具体表现在单词读写困难、读写能力提高缓慢、听说障碍明显。因此, 高职英语教学既要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开展, 又要补上英语基础的缺陷, 任务相当艰巨。

师资队伍教学水平不达标

高职院校的持续扩招致使许多院校面临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教学投入严重不足, 尤其是英语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广大英语教师不得不面对繁重的英语教学任务, 压力巨大, 很少有外出进修、学习深造的机会。因此, 在理论上提出的高职英语教师应注意提高语言能力、改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要求缺乏政策上的支撑。部分教师教学模式陈旧,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水平不达标。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没有动力和精力探索和研究英语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现行教材内容与实际执行力度难以统一

纵观现行的各种高职高专英语教材, 尽管都对英语教学的新理念进行了探索, 融合了交际性、实用性、趣味性和配套多样性, 但对英语基础差、学时短、生源复杂的高职学生而言, 很难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材的进度要求和学习目标, 结果多数学生仍然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 经过一年的学习仍然是听不懂、不会说、不能写, 很多学校也只能就所选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 结果导致英语教学支离破碎, 甚至流于形式、走过场。

模块教学的内涵

“模块”的概念, 最早是由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感知神经学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加扎尼加 (Michael Gazzaniga) 教授于1976年提出的。他认为:“脑是由在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上进行活动的子系统以模块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模块理论最早在工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是将具有同类功能的工具组合成模块, 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将模块理论应用于教学领域, 就是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简称MES (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 , 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 以现场教学为主、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是指对教材中共性的内容进行归类, 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 整合学生的经验和相关内容, 构成较大的模块, 每个模块又分为若干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学习单元, 所有的教学内容协同作用, 就能实现局部功能的最大化, 即实现该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

20世纪90年代初, 我国职业教育开始引进“模块”的概念, 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块教学经验, 于1993年开始应用于职业教育中, 职业教育课程以“模块”设置的形式出现, 关于模块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应用研究也应运而生。

模块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笔者的研究尝试打破传统的以教材为核心、以单元为顺序的授课模式, 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训练模块、听说模块、写译模块和综合模块 (如表1所示) , 通过分割模块培养学生的单项英语水平, 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基础训练模块

基础训练模块围绕阅读课程进行, 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集听、说、读、写、译等多种技能教学于一体, 所用教材为《新职业英语》 (第一册) 。在此模块中, 主要侧重于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帮助学生通过对教材精读和泛读课文的学习扩大词汇量, 巩固和梳理语法知识, 提高阅读技巧, 拓宽阅读面, 同时, 兼顾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

听说模块

听说模块贯穿于整个教学, 采取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 所用教材为《新职业英语交际手册》。课前10分钟要求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为了避免学生不自信及焦虑, 鼓励学生大胆开口, 在设置任务时, 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师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另外, 听说技能的训练要与课外英语活动进行有效衔接。在教师的指导下, 每学期由学生自己承办“英语之星”口语大赛、“英语风采大赛”, 为广大学生提供英语听说技能训练的舞台, 营造良好、轻松的英语学习氛围, 对课内教学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写译模块

在写作和翻译模块中实施集体讲授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首先, 教师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然后, 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写作和翻译训练, 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在此阶段, 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每组3~4人, 采用互补的方式组合开展活动, 教师只起监督和指导的作用。此举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针对高职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写作教学盲点, 笔者所在学校依据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大纲编写了写作教程, 采用模块化编排的理念, 将语言基础模块与职场交际、商务往来等模块有机地结合起来, 填补了模块教学中写作模块教材的空白, 突出了实用性和针对性, 对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进行书面交际的能力起到了积极指导的作用。

综合模块

综合模块结合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的要求, 在前两个模块教学的基础上, 展开听、说、读、写、译综合技能训练, 将各模块的要点再进行整合。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梳理和复习时, 注意强化对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高职英语实施模块教学的优势

笔者结合本校的实践经验, 相比传统的PPP (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 英语教学模式, 总结出实施模块教学的几点优势。

突出教学的灵活性

由于每个教学模块都围绕一个确定的教学目标和相关的语言知识, 学生学完一个模块, 就掌握了相应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操作技能。在实际教学中, 还可以对各模块进行灵活分解或修改, 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最大化地提高语言技能和英语应用能力, 也便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对各模块教学信息的反馈, 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 更加灵活有效地指导学生。而且教师可根据模块任务、学生基础、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差异,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如课堂讲授、情境教学、分组讨论、个体实践等, 形成多样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凸现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不在于完整地、一滴不漏地掌握英语语言的框架或整个科学体系, 而在于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模块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其模块构建不以学科为中心, 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而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相应的英语知识模块和应用模块, 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实用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 具备较强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 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在模块中, 由于知识点是同类的, 具有很好的共性, 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强化学生对某一模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教学效果明显, 更加体现了模块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尊重差异, 因材施教

传统的英语教学片面强调教师单方面的输入,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较为突出, 在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很难实现分层次教学。如果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 面对庞大的班级学生人数, 教师根本无法因材施教。模块式教学的宗旨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还学生以“学”,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基础上发挥潜能, 从而达到提升语言能力、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目的。

倡导合作学习

通过实践, 笔者发现在模块教学中可更多地采用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法与学法。在阅读、听说、写译教学模块中, 教师可以将学生3~4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 就某一特定教学目标开展活动, 教师只是适当地引导, 对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考核与检验, 并随时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合作性学习能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归属感, 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 每个组员的价值和重要性都能在小组成绩中得以体现, 学生面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中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坚定学习自尊心, 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激发学习兴趣。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是落实英语模块教学的可行途径。

落实“模块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高职英语教学要求》提出教学评价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以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为目的。以我院为例, 学生英语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由卷面成绩、平时成绩和技能考核三部分组成 (如表2所示) 。其中, 卷面成绩占40%, 平时成绩占30%, 技能考核占30%。平时成绩主要由学生的平时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第二课堂活动参与情况等构成,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参与各类英语活动、英语竞赛的情况, 在学期末总评成绩基础上适当加分。在每学期结束前对学生的听说技能进行考核, 其中, 听力占10%, 口语占20%, 体现了评价的全面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发展性。

高职英语模块式教学打破了传统英语教学中强调知识面面俱到、打牢基础的教学思想的束缚, 限定了英语的知识范围, 更加强调英语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实践性。需要注意的是, 模块的划分只是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即语言应用层面的分类, 而不是语言系统本身的分割。模块式教学目前还在实施探索期间, 我们还将对大学英语模块教学的具体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志鹏.面向新世纪搞好专科英语教学改革——普通高等专科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2.

[2]滕兆玮.关于高职英语模块化教学的思考[J].疯狂英语 (教师版) , 2010 (4) :105-107.

[3]张学仪.模块教学理论对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教论坛, 2008 (2) :112-114.

公共模块 篇2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的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制定实施国家教育战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教育重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1.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2.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3.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

4.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为什么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有哪些?

(一)为什么要提高教育质量:

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增强质量意识,在加快教育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并向高水平方向努力,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从而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

1.提高教育质量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环节。提高教育质量是面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新期盼的战略选择,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事业,才有一流的国家。

2.提高教育质量是新世纪世界教育总的价值取向,世界各国都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教育发展的首位。

3.提高教育质量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变革十分剧烈,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只有掌握人类创造的基本知识并不断更新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个人的才智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推进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教育质量是重点。无论是国计还是民生,提高质量都是当前教育战线最为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切实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

5.提高教育质量是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要求的关键。

因此,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教育事业的永恒主题,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

(二)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

1.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提高教育质量,就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规律,改革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改善教育教学方法,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修改发展的统一,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中心思想就是提高教育质量。

3.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树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4.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5.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6.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推动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实现“育人为本”?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教育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我校“以人为本,以管理为财富,以高质量的九年教育为孩子一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1.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校切实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保障德育管理体系完善机制管理畅通。发挥学生会、团委、大队部的作用,深化基础道德教育,整合德育、班团委、学生会、社会等多方资源,打造我校青少年形象(小学部“阳光少年”,中学部“博雅青年”)工程,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培养真正有教养的中学生,将礼仪习惯真正内化成为日常的行为。

2.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我校在日常工作中中,不仅开满、开足国家规定的各种课程,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且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我校还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投入10余万元资金建立了心理工作室,设置专职心理教师,提供专门场所,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训练、心理宣泄等途径,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心理困惑,促进学生在良好的心育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3.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倡导建立多元化课程体系,创新形式生动的课堂模式,对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断提升学生学校学习生活的幸福指数;进行有效教学研究,做好课堂教学改革,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思考,做感兴趣的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分化,在学习中了解自己,确立学习目标、生活目标,增加学习的内动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四、为什么要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大力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不仅是

社会公平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其他公平的前提和基础,是保障人的发展的起点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是体现社会公平的一面旗帜,没有教育公平,就谈不上社会公平。

1.教育公平对于推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作用。对个人来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基础。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经济公平、就业公平同样意义重大。通过教育可以提升人的生产能力,促进就业,带来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2.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核心环节。教育公平是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公共教育资源的一种权利和发展状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

3.教育公平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以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为重要基础和重要前提的。要振兴民族大业,建立和谐社会,教育公平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有了教育机会的均等,有了教育过程的公平,有了教育质量的公平,社会弱势群体才有可能与社会其他阶层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才有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

公共模块 篇3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模块化”教学模式;应用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20-0000-01

一、研究背景

(一)课程开设的性质和任务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作为大学生计算机教育的第一层次,是高校人才培养各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础。高校开设“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的任务是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日常事务和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剖析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一是不能脱离应用,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二是要恰当体现基础课教学的特征,这对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至关重要。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几年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大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应用软件升级速度也很快,教学要求也不断地提高。

2.“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使用的教材,理论内容偏多,有些内容难度太深,上机实验教材操作步骤显得粗略,综合应用方面的训练不够,教学理论脱离实际应用,无法达到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增多,但学时减少,新入学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按照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难以组织。

(四)解决办法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修改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在原有教学模式基础上推行“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利用一体化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按“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实操训练”的进程实施模块化教学。教学过程融“教学练”于一体,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紧密,学生能较快较好地实现从理性知识到感性认识的转移,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贯通,提高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建设措施

(一)模块化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内容

1.按照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分为十个模块,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应用、文字编辑与处理、电子表格与数据处理、演示文稿的制作与编辑、数据库设计与应用五个模块。下册包括: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图形图像处理、音视频信息的编辑与处理、网页设计与网站管理、办公自动化的常用设备五个模块。

2.自行编写教材,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够用为原则,分模块精选优秀教学案例,合理设计任务和作业,建设综合应用实训项目体系。

3.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任務驱动—案例教学—实操训练”为主线,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技能为核心展开教学。

4.改革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教学考核评分以平时成绩(包括作作业和考勤)、过程性模块测试、期末综合测试相结合。评价过程中尽可能寻找作品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开启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体系设置

教学内容划分为上、下两册,共十个模块。其中,以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为基础,夯实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围绕Internet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页设计制作,建立实验任务与综合应用实训项目体系,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考核要求

上册综合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作业15%+考勤5%)20%+模块考核测试成绩30%+期末考核测试成绩50%。

下册综合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作业15%+考勤5%)20%+模块考核测试成绩44%+期末考核测试成绩36%。

三、教学体系的组织与实施

模块化教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实验内容、综合应用一体化;二是理论、实践教学穿插进行。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实操训练”的教学方法,即每次课都给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基于案例,针对教学实训项目设计教学案例或任务,将所要学习的知识概念和技能蕴含在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中,案例具有代表性,能涵盖主要的知识点,并且从易到难符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特点。突出理论教学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发挥教学的应用功能,在案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上机实践——基于任务驱动,在每次课结束之前,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实验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各小节的上机任务,规定提交的时间,明确评定成绩的标准,完成上机任务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技能的掌握使其具有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四、改革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

教学考核评价以平时成绩、过程性模块测试、期末综合测试相结合,采用无纸化考核方式,最终按比例计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

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改变,使考核的重点驱向实践教学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学生的实践及应用能力成为此门课程成绩的主要衡量标准。增强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实践证明:教学模式中加强实践环节过程的考核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五、模块化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通过实施和完善,并在教学中执行重点趋于过程的考核,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施“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效果明显。

六、结束语

(一)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实践,更新考试观念,重视实践过程的考核,采用分级评价方法,在实践中考核,在实践中评价,在评价中提高,在评价中互学,使教师和学生都避免了为考试而考试的被动局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价值,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在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校“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公共模块 篇4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预防控制,现场装备,模块化

1 引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社会卫生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随着不确定性的增加,破坏性也随之增加,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演变成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乃至形成危机。SARS之后,我国利用5 a多的时间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编制工作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工作,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但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和处置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目前还有很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卫生应急装备模块化研究属于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1]。

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是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急先锋,其应急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效果的好坏[2]。通过近几年的疾控体系建设,疾控应急队伍在人员配置、专业技术水平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其装备,特别是模块化装备相对于其他行业显得落后。如何有效提升疾控应急队伍装备的模块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成为了目前亟须攻克的课题,而设计和开发公共卫生应急队伍的模块化装备是提升疾控应急队伍规范化、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2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现场装备模块化设计与开发的总体原则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原则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相应规范,并参照卫生部颁发的《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卫办应急发[2008]207号)中有关内容和要求,将公共卫生应急现场装备分为采样、现场快速检测、流行病学调查、消毒和个人防护等5个部分。从模块组合原理入手,确立模块的组成,使模块与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编组、人员编制相对应;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现场处置和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防护需求入手,确立各模块的功能和内装物品;并考虑人体工效学,确立适合开展现场工作的装具结构形式。各模块中的箱体结构均为铝合金,箱体长度均控制在60 cm以内,同时配置可以拆卸的运输拉杆车,以适应于运输和现场工作之需要。

3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现场装备模块化组成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现场装备模块化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

3.1 采样模块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不同,并结合现场处理的工作内容不同,采样模块可以分为生物样品采样箱、吸血双翅目昆虫采样箱、鼠类及蚤蜱螨类采样箱、空气微生物采样箱和环境样品采集箱。

3.1.1 生物样品采样箱

生物样品采样箱包含样品采集器械,主要用于现场采集血液、尿液、粪便和咽拭子等生物标本的采集。

箱体内主要配备血液采集试管、尿液采集试管、粪便采样管、病毒咽拭子采样管、呕吐物样本采样袋、可疑食物采样容器、组织样本容器、动物样本采集袋、植物样本采集盒和人乳样本采集管等。

3.1.2 吸血双翅目昆虫采样箱

主要用于蚊虫类媒介生物样品的采集。

箱体内主要配备电动吸蚊器、诱蚊灯、诱蝇笼、杀虫剂气雾罐、长吸管、吸头、水勺、白瓷盘、离心管、脱脂棉、变色硅胶、眼科镊、记号笔和记录纸等。

3.1.3 鼠类及蚤蜱螨类采样箱

主要用于鼠类及蚤、蜱、螨类媒介生物样品的采集。

箱体内主要配备鼠夹、鼠笼、鼠袋、采蜱布旗、采蚤布旗、布旗杆、离心管、记号笔、记录本、氯仿试剂瓶、碘酒、酒精瓶、冻存管、采血管、一次性采血针、白瓷盘、解剖器械包、大镊子、放大镜、签字笔、铅笔、橡皮膏、线绳、白寸带、手电、线手套、乳胶手套、一次性帽子、一次性口罩、棉花、标签、包装塑料袋、吸蚊器和驱避剂等。

3.1.4 空气微生物采样箱

主要用于空气微生物样品的采集。

箱体内主要配备六级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六级采样器三角架、主机三角架、方形主机铁托盘、采样器托盘、硅胶管、塑料平皿、微机控制充电器和外接电源线等。

3.1.5 环境样品采集箱

用于现场采集空气、土壤和水等样品。

箱体内主要配备气体采样泵(罐)、土壤收集袋、水收集试管(瓶)、残留物收集袋、气体收集袋、土壤采集器和水采样器等。

3.2 现场快速检测模块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现场快速检测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此快速检测模块分为病原微生物、食品、水质和有毒气体的快速检测等4类检测箱。

3.2.1 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箱

用于现场对可疑标本进行快速病原微生物初步筛检。箱体可单人携带,可检测多种病原微生物,检测时间不超过15 min。

箱内配置有各种快速检测试剂:鼠疫菌抗原、鼠疫菌抗体、土拉热菌抗原、土拉热菌抗体、炭疽杆菌抗原、炭疽杆菌抗体、布鲁氏菌抗原、布鲁氏菌抗体、鼻疽菌抗原、鼻疽菌抗体、类鼻疽菌抗原、类鼻疽菌抗体、A型肉毒毒素和B型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等。

3.2.2 食品快速检测箱

食品快速检测箱主要用于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检测,实现中毒原因的初步筛查等功能,根据食品检测的特点和携带的方便程度分为食品理化快速检测箱、食品细菌快速检测箱和食品细菌培养箱。

3.2.2. 1 食品理化快速检测箱

主要用于现场食品的快速检测。主要检测农药残留、亚硝酸盐、矿物元素、氰化物、吊白块、甲醛、非食用色素等至少60种常见化学性物质。检测时间不超过10 min,特殊项目检测时间不超过30 min。

箱体内主要配备农药残留速测仪、毒鼠强速测液、敌鼠钠盐定性试液包、鼠药安妥定性试纸、氟乙酰胺速测管、鼠药磷化锌筛查液、亚硝酸盐速测管、甲醇速测盒、砷、锑、铋、汞、氰化物检测试剂、食用油脂酸价、过氧化值速测卡、食用油中桐油速测鉴别试剂、食用油中大麻油速测鉴别试剂、食用油中巴豆油速测鉴别试剂、生熟豆浆速测液、二氧化硫速测管、吊白块甲醛速测管、瘦肉精速测卡、畜肉或水产品变质检测设备、水质净度检测设备、牛乳变质速测液、乳品蛋白质含量速测管、乳品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试盒、消毒液有效氯速测卡、有效氯和双氧水速测试纸、双通道计时定时器和车载电源转换器等。

3.2.2. 2 食品细菌快速检测箱

用于对食品进行微生物快速检验。箱体可单人携带,操作简易快速,检测项目包括:菌落总数、大肠杆菌、肠道致病菌(沙门氏菌属和志贺氏菌属)、葡萄球菌和嗜盐弧菌。

箱体内主要配备小称、移液管、移液管嘴、不锈钢小药勺、不锈钢药匙、接种环(针)、特种红铅笔、圆珠笔、试电笔、牙科镊、手术刀、手术剪、开罐器、具帽试管、具帽纳氏管、电热杯、乳钵、平皿、注射器、发酵盒、餐厨具细菌采样方格、增菌瓶、不锈钢杯、酒精灯、火柴、毛巾、生理盐水棉球、75%酒精棉球、p H试纸、载玻片、放大镜、不锈钢称量盘、营养琼脂、乳糖胆盐发酵琼脂、远滕氏琼脂、新型S-S增菌液、改良SS选择琼脂、克氏双糖铁琼脂、7.5%氯化钠增菌液、改良B-P氏琼脂、营养肉汤、TTC指示剂、无水碳酸钠、嗜盐性弧菌增菌液、嗜盐性弧菌选择琼脂、3%氢氧化钠溶液、血浆凝固酶试剂、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属凝集试剂和嗜盐性弧菌凝集试剂等。

3.2.2. 3 食品细菌培养箱

用于在现场条件对食品进行细菌学培养。箱体可单人携带,配交直流两用电源。培养箱具体技术参数如下:长度小于330 mm;温度显示范围:10~50℃;温度可调范围:25~45℃;温度波动:±0.5℃;温度均匀性:0.5℃;温室长度小于150 mm;质量小于8 kg。

3.2.3 水质快速检测箱

水质快速检测箱主要用于现场对水质进行定量、半定量或定性检测。根据水质指标的性质和携带的方便程度,分为水质理化快速检测箱和水质细菌快速检测箱。

3.2.3. 1 水质理化快速检测箱

用于水质理化指标的现场检测,检测操作简易快速,灵敏度高。

定性检测项目包括:温度、色度、臭、味、浑浊度、肉眼可见度、氨氮、亚硝酸盐氮、总硬度、总铁、氯化物、硫酸盐、漂白粉有效氯、总余氯、游离氯、结合氯、氟化物、六价铬、酚类、镉、钡、硼;定量检测项目包括:p H值、砷、汞、铅、氰化物。

箱体内主要配备参照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制的水质理化检验箱的配置,可在市场上购置。

3.2.3. 2 水质细菌快速检测箱

用于检测水中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部分肠道致病菌(志贺氏菌属和沙门氏菌属)。箱体可单人携带,操作简易快速,灵敏度高,24 h可报告结果。

箱体内主要配备参照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制的水质细菌检验箱的配置,可在市场上购置。

3.2.4 有毒气体检测装备箱

采用气体检测管法,用于化学中毒现场有毒气体采集和检测。

箱体内包含每种气体检测管各20支和手动气体采样器1套。检测的有毒气体主要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氯气、磷化氢、氨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苯和甲苯。

3.3 流行病学调查模块

流行病学调查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设计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作业箱用于现场调查使用。

箱体内主要配备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笔、GPS导航仪、风速仪、应急警示标志、应急手电、防护用品包(防护口罩、防护服、防护帽、医用乳胶手套等)、辅助工具用品包(包括注射器、采血针、采血管、止血带、直尖手术剪、敷料镊、消毒纸巾、医用橡皮膏、棉签、签字笔、记号笔等)、问卷式调查卡、数据采集文具和一套完整流行病学调查表(涉及30多种传染性疾病)等。

3.4 消毒模块

消毒是现场处理传染病流行的关键环节,设计的病原微生物消毒箱用于现场小范围的快速消毒。病原微生物消毒箱内配备消毒药品配置器械、消毒效果定量评价用品和生物防护装备。

箱体内主要配备全面具呼吸防护器、防护服、防毒靴套、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橡胶手套、采样拭子、试管架、敷料镊、横格本、计算器、消毒剂浓度试纸、压力蒸气灭菌化学指示卡、签字笔、垃圾袋、卷尺、量杯、方形机动瓶、天平、不锈钢药匙、卫生纸、防风打火机。

3.5 个人防护模块

个人有效的防护是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前提,以往疫情处理过程中就出现过医护人员感染的报道[3,4]。个人防护装备箱主要用于保护医务工作者现场工作的安全。

箱体内主要配备C级防护服、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护目镜、复合膜防护手套、防切割手套、乳胶手套、耐酸碱防护鞋、N95口罩和个体防护背囊等。

4 疾控队伍试用评价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现场装备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队伍提供了系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模块化装备,便于现场处置疫情,能满足各级疾控队伍现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求。

疾控人员试用期间模块化装备性能稳定,箱体无破损、抗摔打性、抗污性和防水性能优良,在运行和携行过程中安全可靠。

箱体外形设计合理,适合疫情现场开展作业,箱体内部配备物品适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模块设计合理,符合现场疾控队伍工作的要求。

5 讨论

通过应对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型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行政部门强化了卫生应急工作,如制订各种应急预案,配备卫生应急车辆,增加应急物资储备等[5,6,7]。目前缺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的模块化装备,本研究旨在解决此问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现场装备由采样、现场快速检测、流行病学调查、消毒和个人防护等5个模块组成,适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使用。5个模块均由不同的便携式箱体组成,箱体内配备了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必备物品,关于箱体内物品的数量和功能将另撰文详述。

模块化装备适合车载及人力步行使用。中长期放置外箱体不变形、不褪色,防水和抗污能力强,装备表面易洗消,受沾染后不影响装备内物品的使用。

本研究设计的模块化装备具备以下特点:(1)装备规范、专业。此模块化装备结合疾病预防控制的相应规范,可以确保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需要。(2)装备便捷、高效。将疾控队伍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物品进行模块化处理,物资储备更加便捷,可以为疾控应急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疫情现场提供有效的物资保证。(3)装备具有整体性、防止遗漏。模块化装备经过了专业人员的论证,其箱囊中包含的物品基本能够满足处理疫情的需要,具有良好的整体性,配备和储备方便,出现疫情后时不易遗漏。

随着应急装备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课题组将会不断引进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现场的模块化装备。

综上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现场模块化装备为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提供了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便携式装备,能极大提高疾控队伍应急现场处置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耿文奎,葛宪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及应急救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S].2004.

[3]姜素椿,魏华,王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医院感染的防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5):401-403.

[4]何耀,邢玉斌,钟光林,等.SARS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和预防控制措施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7):601-6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S].2006.

[6]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S].2003.

公共模块 篇5

城轨专业等级工入门考试大纲(公共模块部分)

一、考试性质与测试目的城轨专业上岗证入门考试是对申请参加城轨专业岗位培训资格认定的考试。该考试目的在于判断学员是否具备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知识,今后是否能够独立的从事岗位工作,具备较强心理素质,并且拥有正确的法律意识与思想道德取向等。

城轨专业上岗证入门考试分为公共模块和专业模块两大部分。其中公共模块占50%比重,专业模块占50%比重。

高级工入门考试:公共模块+专业模块(中级工的题库)

中级工入门考试:公共模块+专业模块(初级工的题库)

二、公共模块考试范围

公共模块考试范围由企业文化、安全生产与规章制度、城轨概论、职业道德四大部分组成。

三、考试方式与题型

城轨专业上岗证入门考试采用百分制计分,计算机机考,考试的题型为判断题和单选题。

四、考试大纲/ 6

1.企业文化

1.1 企业文化的定义

1.2 企业文化的作用

1.3 企业文化的特质

1.4 企业文化的要素

1.5 企业文化的产生

1.6 企业文化的类型

1.7 企业文化与员工的关系

1.8 申通地铁集团企业文化

1.9 申通地铁集团的共同使命

1.10 上海地铁的标志

1.11 申通地铁的吉祥物

1.12 员工行为准则

1.13 准军事化管理

1.14 核心价值观

1.15 申通地铁集团管理方针

1.16申通地铁集团管理目标

2.安全生产与规章制度

2.1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

2.2 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2.3 安全生产的基本概念

2.4 安全生产的定义

2.5 安全生产的目的2.6 安全生产的方针

2.7 安全生产原则

2.8 劳动保护的概念

2.9 劳动保护的基本内容

2.10 安全标志的组成2.11 安全标志的分类

2.12 安全标志的作用

2.13 消防安全基本知识

2.14 易燃易爆物品分类

2.15 手持式灭火器的使用

2.16火灾逃生常识

2.17 城轨交通公共安全的处置主体

2.18 轨道交通场所的特点

2.19 轨道交通安全防护距离

2.20 运营安全事故

2.21 轨道交通管理条例

2.22 轨道交通乘客守则

3.城轨概论

3.1 世界上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3.2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3.3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的概况

3.4 车站的定义和作用

3.5 车站的分类

3.6 车站的组成3.7 站台的类型

3.8 车站职责

3.9 客流概述

3.10 客流分类

3.11 客流的特征

3.12 断面客流量

3.13 客流组织原则

3.14 车站客运组织

3.15 客运组织工作的特点

3.16 车票的种类

3.17 票务处理

3.18 车站导向标志系统

3.19 乘客信息显示系统

3.20 车站广播系统

3.21 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

3.22 线路的铺设形式及其含义

3.23 正线的定义及作用

3.24 轨道的轨距

3.25 标准轨

3.26 列车运行自动控制(ATC)系统的组成3.27 站台紧急按钮的设置与作用

3.28 车辆的大小

3.29 车辆的编组

3.30 行车方向

3.3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

3.32 调度岗位工作

3.33 车站岗位工作

3.34 正常情况下的运营组织

3.35 非正常情况下的运营组织

4.职业道德

4.1 职业道德的定义

4.2 职业道德的特点

4.3 职业道德的作用

4.4 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4.5 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发展

4.6 职业道德的发展

4.7 职业道德的教育

4.8 职业道德与法律

4.9 职业道德与行业规范

4.10 职业道德与一般道德

4.11 个人职业道德

4.12 个人职业道德的养成4.13 个人职业道德操守

五、复习参考资料目录

1.企业文化

(1)《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员工手册》

(2)上海地铁官网

(3)http://baike.baidu.com/view/4152.htm(企业文化)

2.安全生产与规章制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http:///book/html/heji/42/11/01.htm

(3)上海地铁官网——文明乘车宣传栏目、法律法规栏目

3.城轨概论

(1)《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轨道交通培训中心编著,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ISBN9787113106782

4.职业道德

(1)《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员工手册》

公共模块 篇6

笔者通过对徐州师范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授课对象进行专业特点和学生来源分析, 并结合网络课程的建设, 认为可以对该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分专业模块化教学和考核, 以实现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一、先进教育观念为教育技术课带来思想和方法的变革

上世纪90年代风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 学习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而学习的重点是对其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在高校教育技术课上, 忽视个体差异, 不加选择地对所有学生都讲授同样的知识内容, 采用“大锅饭”的知识培养模式, 显然是不符合先进学习理论的要求的。因此, 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这门课的学生群, 而要看成是不同来源和去处, 不同专业和性别的个性化学习个体来进行教学设计。

2000年进入我国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倡导“知识模块化”和“问题化教学”,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问题设计情境下, 采用探究问题的方式选择知识模块主动学习, 鼓励学生利用数字化环境进行实践和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教育模式要求未来的教师要学会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 学会查找、处理和运用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 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 建立自己的学科资料库, 从而更高效地做好教学工作。

教育技术公共课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论, 面向未来的师范生从师技能课, 教师应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 及时吸取先进的教育经验和理念, 并将其融入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功能强大的网络教学平台结合起来, 实现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技术知识体系构建, 是行之有效的。

二、结合教育见习和实习, 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专业需求

高校师范类专业门类繁多, 学科特点大相径庭, 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有的注重矢量动态模拟, 有的注重声音媒体辅助教学, 有的注重视频综合处理。按照常规来说, 这些专业一般可以分为文科类、理科类和艺术师范类三大类, 其中艺术类又可以分为音乐、美术和体育教育类。这些学生既有共同的教育技术理论需求, 又有差异很大的软件、媒体知识模块需求。加之学生的毕业去向不同, 分布在从小学到高中甚至中职、高职学校和高校的较大范围, 因此即使是同一专业的学生, 对于教育技术知识模块的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 这一表现尤其体现在实践环节上。如果仍然按照常规的教学方式分班级和专业进行不同模块的讲授, 不但非常繁琐, 而且教师的大量时间都花在琐碎的重复问题处理上, 得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借助网络课程平台的强大功能, 将学生选修模块的一部分教考工作移植到网络辅助教学中去, 不失为一种可行之道。

教师要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模块, 首先要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徐州师范大学的本科师范类教育技术课开设在三年级上、下学期, 徐州工程学院的专科师范生则在二年级开设本课。在此阶段, 学生已经进行了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 并且进行了教育见习, 对自己将来所讲授内容的特点有一定了解, 因此能够描述出自己需要学习哪些实践技能模块。将学生的描述归纳起来, 再综合考虑学生所在院系学科教学法教师的建议和教育技术学科教师的经验、中小学校长的要求等重要因素, 教师可选择出适用的知识模块, 在进行授课之初向学生进行综合介绍, 让他们有一个更加清晰的全面印象。

三、利用网络课程平台, 建构分专业教育技术实践知识模块

随着科技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在高校教学工作中, 网络课程已经成为常规教学的重要开展方式。网络课程突破时空的限制, 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 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认知水平和学习状态, 选择与自己专业特点、学习内容相适应的学习资源, 自定步调地进行学习。有时候为了完成特定学习任务需要进行的协作化学习, 则能加强学习者之间的合作相处能力和探索精神, 对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目前很多高校由于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 购买了专业的网络课程建设平台, 如徐州师范大学使用的“天空教室”等。教师借助这些平台的强大功能, 能把不同专业的教育技术实践环节的教学视频、综合练习和其他资源整合到课程平台上, 让学生有更多灵活的时间进行和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模块的学习和训练。这样也能够把教师解放出来, 使教师更专心于课程本身的教学设计工作。借助网络课程的留言板、在线交流等互动版块, 学生不但可以实现任务驱动学习、小组协作学习, 和教师保持非面对面的更加自由的提问沟通, 而且对于网络资源的使用能更加熟悉。最后的考核环节使用和专业相关的形成性作品进行考核, 并计算权重后计入课程总分, 很好地让学生从一个个单独的知识模块学习, 到最后完成综合设计和处理, 又实现了教考结合。

采用该种教学方法, 教师要想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必须强化对于考核的评价, 特别是形成性评价环节。教师要在平时的实践课上加强学习过程的检查和辅导, 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缺点, 避免出现学习环节脱节和小组中分工不均匀, 个别组员分担大部分甚至全部工作的情况, 有效督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防止所有问题都堆积到考核环节。

四、师范类各专业教育技术实践知识模块划分方案简介

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涵盖中文、数理化、外语、史地生、政治和艺术类、信息技术等10多个不同门类, 学科种类众多, 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各不相同, 且教学对象跨越年龄阶段较大, 认知特征差别明显。要让学生喜欢教育技术课, 认为这门课程能够在自己将来的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之内选取最合适的内容进行讲授。

我们认为可以参照目前高校中学生选修课程制度, 把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实践环节划分为3大类知识模块:1.开发平台类, 包括Authorware、PowerPoint、方正奥思等;2.数字媒体编辑处理类, 包括OCR软件、Photoshop、Flash、超级解霸等;3.专业特色类, 包括几何画板、物理实验室、音乐大师、化学实验专家等。学习者在每个模块中可以选修其中一种以上进行学习, 考核时则主要对学生选择的环节进行形成性作品考核, 学生完成后获取相应分数。

以音乐教育专业为例, 主要考核学生对于声音媒体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适当考核学生在小学中选择和处理声音媒体的教学设计能力。学生可以选择PowerPoint、超级解霸和音乐大师的知识组合模块。考核时则由学生自己选择虚拟教学对象和内容, 使用麦克风录音、进行声音降噪处理和专业音源声轨合并, 进而整合到PowerPoint平台课件中。如果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 也可以适当学习Photoshop, 处理课件的背景、画面, 使其更加精美。如上, 数学专业可以制作几何画板小课件;美术专业可以使用Photoshop进行辅助绘图设计等。

目前国内高校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内容各不相同, 特别是在技术类模块的学习中更是种类繁杂, 版本众多。我们认为教师所讲授的实践环节的多少、讲授深度都应该根据学生的所处地区、知识水平和就业方向进行动态调整,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简单、实用, 不贪多、贪高等基本原则, 达到教育为社会需求服务的目的。

摘要:高校教育技术公共课应根据不同师范专业的特点, 在实践环节采取模块化考核的可行性和方案, 以促使学生在了解常规教学媒体的基础上, 强化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远程教育的实质性认识, 提高制作实用课件的能力, 并通过教考结合, 深化其对于本专业内涵的认识。

关键词:教育技术公共课,实践环节,模块化,考核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等.学校考试与命题管理运作全书.开明出版社, 1995.

[2]刘鹂.试论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若干问题.电化教育研究, 2001, (10) .

【公共模块】推荐阅读:

发电模块10-16

模块生产10-20

网络模块10-21

直流模块05-15

通用模块05-19

读写模块05-20

三模块05-21

数学模块05-25

通知模块06-09

网站模块06-13

上一篇:智能测试仪下一篇:负载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