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题

2024-08-09

历史主题(精选12篇)

历史主题 篇1

单元主题是教材单元内容的主旨,也是教师进行复习教学的基本依据和教学目标。围绕单元主题开展专题复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内容的内在联系,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高历史复习课堂的思想内涵。因此,在专题复习课中,加强对单元主题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一、专题复习关注单元主题的必要性

一是从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的要求看。历史专题复习是在课时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强调课文专题内容的整合和单元基本思想的提炼。专题复习课应在单元主题的指导下,通过联系、对比、综合、分析等思维活动使学生理解历史知识间的关系,构建专题知识体系,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升华对专题知识的理性认识。并通过专题训练提升学生对单元主题的认识,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进而实现专题复习目标。所以,抓住单元主题是提高专题复习质量的必然要求。

二是从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思路来看。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把课时内容和单元内容结合起来,构成一个个学习专题,使同一专题内容集中于一个单元,便于体现历史的演变过程和反映专题知识的内在联系。每个单元的内容都反映了特定的主题,即本单元的核心思想。这一编排方式要求我们在专题复习中把握单元主题,并利用单元主题整合专题知识,挖掘专题内容的思想内涵,实现对课时内容复习的深化。所以,围绕单元主题复习是符合教材编写特点的。

三是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的特点来看。近年来,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的“主题”特征非常明显,试题的特点是以某个主题为中心,将主要考点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重组和建构,并围绕主题组织材料和确定设问,解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好试题的主题。如2014 年全国文综Ⅰ卷第41 题以“抗日战争为全民族的抗战”为主题,要求学生围绕主题对60 年代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目录提出修改意见和理由,让学生用正确的史观去认识七十年前这段抗战史;又如2015 年高考天津卷第12 题以“人类不同文明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为主题,将古代中国和希腊、罗马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对比,要求学生运用全球史观的理念和方法去探究问题。从“主题创设”的特点来看,开展主题教学是适应高考发展趋势的。

二、单元主题确定的主要依据

单元主题的确定,既要体现本单元学科内容的学术性,符合学科特点,更要遵循新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教育的价值。“主题的确定是一个从历史材料到历史认识的归纳、提炼过程,也是在旧认识基础上的再认识的过程,它包含对教师教育思想、历史认识、史料积累、思维论证等多方面能力的考验。”[1]那么,如何确定单元主题?如何围绕单元主题开展专题复习?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单元《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为例进行说明。

(一)基于模块主题挖掘单元主题

新课标历史教材分成若干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主题是各模块的“灵魂”。在模块教学下,每一单元主题的确定都必须完全服从于实现模块学习目标的需要,并上升到模块主题的高度。必修二教材主要反映人类经济文明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不断创新。所以,以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是人类经济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艰难与智慧,也由此而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我们应从经济文明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这场经济政策的调整。

(二)基于课程标准要求提炼单元主题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习要求反映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和应实现的教育目标。我们可从课标的要求出发,分析提炼专题内容的学习主题。围绕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我们可以把课标的总体学习要求理解为:明确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应适时进行调整,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重点理解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经济新体制形成和完善的历史性贡献。

(三)基于课文内容剖析单元主题

“教学主题是否突出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度解读和对教学文本的合理再造。”[2]我们应立足本专题的核心思想,审视该教学内容中所渗透出来的独特价值和内涵特征。从教材单元导言和主旨内容中可认识到本单元的内容核心是国家对经济政策的干预;本质是政府通过法律的手段,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深刻改造;内涵是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使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其意义在于不仅使美国资本主义制度获得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而且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范例。

(四)基于现实生活发现单元主题

以史为鉴,服务现实社会是历史教育价值之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题定位,同样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角度。作为经济现代化探索中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体制。在这一新体制下,不再使经济放任自流,不再让社会缺乏保障,而是让国家充分担负起调节经济、安定社会的责任。探讨历史上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和变化,对于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通过深化改革以促发展、惠民生具有借鉴意义。

据上分析,本单元的主题可以归纳为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罗斯福通过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促使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新政的实施是人类经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阶段,我们应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罗斯福新政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

三、单元主题在专题复习课上的运用

“单元主题的确定仅仅是进行专题复习的基础和前提,单元主题的呈现与引导才是实现主题教学的主干和关键。”[3]通过单元主题的呈现与引导加深学生对专题内容的感悟,以期专题复习目标的实现。

(一)围绕单元主题确定复习目标

历史专题复习就是要围绕单元主题从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中获得独特的历史感悟,提升对单元内容内涵的认识。所以,我们要结合单元主题,提出富有学科价值的核心目标。依据本单元的主题我们确定了如下复习目标: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制度与政策原因;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分析理解罗斯福调节生产与市场关系的改革机理,认识罗斯福新政对人类经济文明发展的贡献;梳理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演变趋势;认识罗斯福新政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借鉴作用。

(二)围绕单元主题构建知识体系

复习目标确定后,就要围绕目标选择主要内容来支撑、演绎单元主题,所选择的内容要明确而集中地体现并服务于单元主题。在选择内容时,要深入理解主题立意的核心观点,选择能有效阐释和佐证主题立意的主干知识,以突出单元主题;要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对教材内容有取有舍、有详有略;要适当拓展教材内容,深挖教学内容的内在特征;注重专题内各课内容之间和专题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实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总之,要站在用主题构建整体课堂的高度,围绕特定主题组织、整合相关教学内容,使“历史教学内容都能够串联起来,成为有迁移力量的知识群,形成宏观、思辨和开放的大历史”[4]。

就本专题而言,我们要紧扣课文中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个核心要素进行知识整合,将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包括金融、贸易体系的建立整合到专题知识体系中。围绕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梳理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拓展对罗斯福新政影响的认识,并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等纳入到知识体系中来。在专题复习的基础上再围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跨时代的纵向整合,梳理出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通过跨地域的横向整合,对比资本主义的美国和社会主义的苏联、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说明人类经济体制的多元化特征,反映人类的经济活动应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三)围绕单元主题进行问题探究

对单元主题的正确认识是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主动思考和分析而形成的。为了提升学生对单元主题的认识,我们应围绕单元主题选取恰当的史料,并立足这些史料,设置可探究的又能体现单元主题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让有效的史料演绎单元主题,用可探究的问题彰显单元主题。如围绕罗斯福新政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应从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这一主题,设置如下一组材料供学生阅读和思考。

材料一 经过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间里的高速发展和改革,资本主义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列宁指出的垂死的、腐朽的状态,重新恢复了生机。……阶级矛盾缓和,社会相对稳定。这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历史性进步,是资本主义的一个部分的但是重要的质变,标志从传统资本主义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5]。

材料二 其意义是消灭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列为政府职责和社会的目标,帮助“不幸者”是全社会的责任。例如传统的观念是,只有资本家认为有利可图时才雇用工人,这是天经地义的;现在规定了最低工资福利,不仅是从法律观念出发,而且是一种公认的正义的观念[6]。

材料三 尽管罗斯福新政距今已经近70年了,但对我们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迪作用。

我国现在进行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竞争必须在公平的环境下进行。在市场经济中,真正公平的竞争环境,是不能由市场机制自我生成的,而需要由政府来调节,罗斯福新政时期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措施仍有存在的必要[7]。

各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对罗斯福新政意义的分析都局限在对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恢复的作用上,我们如何拓展对罗斯福新政意义的认识呢?上述材料是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罗斯福新政所做的种种评价。材料一从制度革新的角度,突出罗斯福新政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史上的地位;材料二从民主政治的视角来评判新政,肯定了罗斯福新政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行为;材料三则点明了罗斯福新政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通过对以上材料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新政的积极效应不仅在于经济方面,还有其政治意义;不仅超越了时空,也超越了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所以,通过提供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问题,不仅训练了学生灵活而开放的思维能力,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认识视野,提升了学生对罗斯福新政价值的认知水平,使学生认识到新政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意义,深化了学生对单元主题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黄永友.浅谈主题教学与高考备考[J].中学历史教学,2012(9):50.

[2]朱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如何提升教学立意[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3(11):23.

[3]王继平.论历史科“主题化”课堂教学[J].历史教学问题,2012(3):121.

[4]陈春露.关于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实施主题教学的思考[J].历史教学,2010(12):18.

[5]陈启懋.罗斯福新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J].美国研究,2006(2):142.

[6]资中筠.20世纪的美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06.

[7]李君.罗斯福新政及其启示[J].前沿,2006(3):168.

历史主题 篇2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没有强的国,哪有富的家!”一首动人心魄的歌曲唱出了爱国思想的重要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以往为了追求高效的课堂效率,提升升学率,盲目要求学生记忆历史年代以及发生的事件、事件所产生的种种影响等,而忽视了历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点———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以下就结合爱国主义情感渗透的重要性,简要分析几点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期望通过高中历史教学,在提升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能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让素质教育走在教学的最前沿。

关键词:

爱国情感;历史教学;有效渗透

本文认为,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十分必要,并且也切实可行。因为,历史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部朝代更替、时间流淌的故事总集,基于前车之鉴,后人可以从前人的经历中汲取成果和教训,可以说历史学科为爱国主义情感的教学渗透提供了天然的便利,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以此为抓手,培养高中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使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一切力量。

一、渗透爱国主义情感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从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教育相关部门对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分析,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多是由大量的历史事件以一条时间线串联而成,而在历史事件中又涌现出了很多的著名人物,他们的光荣事迹便是爱国情感的体现,因此,可以说历史这一学科为实施爱国情感教育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再次,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促进我国发展的推动力。国家在为人民提供优质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的同时,自然也需要广大的人民群众支持,而这些支持就主要来自爱国主义思想的构建和培养,高中生是我国未来科学和经济发展的后备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不可或缺。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情感的具体办法

(一)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以往我们在教育学生历史知识时,往往只能查阅到一些文献资料,再丰富、可靠一些的就是历史图片,但是这些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过程相当复杂和漫长,教师需要先确定材料搜集的主题,然后借阅大量的书籍,并且通过多个参考文献分析出可信度最高的资料教导学生,否则,历史教学一旦出错,将会对学生造成认知性的错误,这种方法效率低且容易出错。在科技如此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来达到我们想要的教学目的,从而使学生看到更加真实、可信的历史,激发高中生的爱国热情。比如,在教导学生学习“抗日战争”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爱国题材的历史影片:《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此外,我们还可以在网上检索相关的新闻,披露日军当年侵我中华所犯下的种种罪行,让学生铭记这血的耻辱。

(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因此,在教学历史时,我们可以借助我国悠久灿烂的文明,向高中生主张爱国情感,使学生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指南针;又如,经过了历朝历代不断翻修而有今天如此规模的长城;再如,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留下的书画、篆刻等等,让高中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优秀文明,灿烂文化,对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分析历史代表性人物,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如何确定历史活动课主题 篇3

关键词:历史;活动课;主题;

在历史活动课教学过程中,如何确定历史活动课主题,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从课本内容中选活动主题

每种版本教材都设计了4~5节活动课,如,人教版七年级实验教材共设计了9节活动课,上册有寻找历史、编写历史小故事、秦始皇功与过的辩论、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下册有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历史知识竞赛、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同时,教材还附有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要求、活动提示以及参考资料。这些活动课类型丰富,有竞赛式、辩论式、历史学法等方面的内容,并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基本是同步的,给我们的活动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组织好这些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校本等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开发社区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利用当地的旅游原始生态等历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指导,如,集安市区东4公里外的禹山脚下,为高句丽第19代王“好太王”的墓碑。好太王碑建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是用一整块角砾凝灰岩稍加修凿而成,略呈方柱形。这种石料多见于集安的良民和上下活龙一带的鸭绿江边。好太王碑高6.39米,幅面宽1.34~2.0米不等。高句丽工匠们修凿成形以后,将它立起来,然后书写、镌刻。

三、结合时政热点和焦点问题确定活动主题

“以史为鉴”,历史使人明智,通过历史学习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

四、学生感兴趣或者是学生认为是难点的内容作为活动主题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充分尊重学生。因此,教师在选择活动主题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学生这一主体,不要凭教师的好恶选择内容,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都可以作为活动课的内容。

总之,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就能找出符合学生实际认知能力,又能服务于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活动主题。

如何确定历史活动课主题 篇4

关键词:历史,活动课,主题,资源

在历史活动课教学过程中, 如何确定历史活动课主题, 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从课本内容中选活动主题

每种版本教材都设计了4~5节活动课, 如, 人教版七年级实验教材共设计了9节活动课, 上册有寻找历史、编写历史小故事、秦始皇功与过的辩论、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下册有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历史知识竞赛、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同时, 教材还附有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要求、活动提示以及参考资料。这些活动课类型丰富, 有竞赛式、辩论式、历史学法等方面的内容, 并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基本是同步的, 给我们的活动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认真组织好这些活动课,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校本等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开发社区的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利用当地的旅游原始生态等历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指导, 如, 集安市区东4公里外的禹山脚下, 为高句丽第19代王“好太王”的墓碑。好太王碑建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 (公元414年) , 是用一整块角砾凝灰岩稍加修凿而成, 略呈方柱形。这种石料多见于集安的良民和上下活龙一带的鸭绿江边。好太王碑高6.39米, 幅面宽1.34~2.0米不等。高句丽工匠们修凿成形以后, 将它立起来, 然后书写、镌刻。

三、结合时政热点和焦点问题确定活动主题

“以史为鉴”, 历史使人明智, 通过历史学习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

四、学生感兴趣或者是学生认为是难点的内容作为活动主题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要充分尊重学生。因此, 教师在选择活动主题的时候, 一定不要忽视学生这一主体, 不要凭教师的好恶选择内容, 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 都可以作为活动课的内容。

铭记历史迎接挑战主题征文 篇5

请铭记,英雄儿女擎起的艰苦奋战的勇毅之炬。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290万雄赳赳、气昂昂的志愿军战士依然义无反顾地跨过鸭绿江,在美军密集的炮火下以血肉之躯毅然冲锋。看,在这290万把勇毅之炬的光焰中,有怀抱炸药包冲向敌阵的“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杨根思,有用自己的胸膛挡住敌人枪口的“黄沙百战穿金甲”的黄继光,有忍受着浑身烈火仍纹丝不动的“死节从来岂顾勋”的邱少云……凭一腔勇毅,对万马千军,只为祖国金瓯不缺、寸土不夺,这些艰苦奋战的志愿军,是我们永远铭记的最可爱的人。

请铭记,祖国人民负上的奉献互助的团结之薪。身在安全国土,心系沙场同胞,在前线激战之时,祖国人民纷纷自愿捐献,以源源不断的团结之薪助前线炬火不灭。于是,那些运向前线的物资中,有农民不给自家留余粮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援赠,有工人勒紧腰带献工资的“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捐助,有老兵毁家纾难保后勤的“尚思为国戍轮台”的付出。“岂曰无衣,与子同泽。”那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体现的正是值得铭记的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一致的精神。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铭记历史,在抗美援朝精神中,有艰苦奋战,有奉献互助,而这些精神,也将助我们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以当前疫情为例,挑战在前,我们既有钟南山、李兰娟、陈薇等院士在抗疫一线横刀奋戟、擎勇毅之炬冷对肆虐病魔,也有无数交警、教师、快递员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负团结之薪助力民族抗疫。每一个面对挑战不曾屈服的炎黄子孙携手并肩,筑起的便是任谁都无法撼动的钢铁长城。

那一夜,鸭绿江畔,峭风掠过;那一夜,上甘岭顶,寒雪飘落。当朝鲜半岛被烽烟笼罩,那些擎炬渡江、负薪援夜的华夏儿女以艰苦奋战的勇毅和奉献互助的团结护卫着国家绝徼,终令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而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也会写在民族的星空中,被我们永恒铭记,并指引着我们走向未来,迎接挑战,以更加刚健的身姿去迎接那些危险而迷人的梳骨寒风、扑面霜雪。

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路径和方法 篇6

历史教学主题设计除了具备一般历史教学设计的共同特点之外,它还有鲜明的自身特点。一般来说,历史教学主题设计都有视角新颖的主题名称和有利于主题思想等呈现的内容,而且主题呈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基本观点和基本思想十分明确,主题的教育意义突出。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主题注重历史的演进和变迁,历史、现实和未来三者的结合度较高。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内容和材料往往会越出教材范围,但这恰恰是对教材的必要补充,它更能让学生知道历史的演化进程,认识变迁的内在规律,从而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发现主题思想、确定主题名称、探索主题范围、丰富主题内容、选择主题材料、解决主题问题、获得主题认识等构成了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基本路径和方法。以上五个方面的基本路径和方法并不完全是按时序进行的,在我们思路还不太明确的时候,以上步骤的顺序可能会先后颠倒或相互交叉,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下,教师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历史教学主题设计工作。

一、发现主题思想

决定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生命价值的关键是历史主题思想,而历史主题思想的价值源自主题内容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历史发展中已经获得的重要规律和认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启示,这些都是历史教学主题设计中主题思想的本源,专家、学者、教研人员、教师的专业研究书籍和文章中总结出来的认识,广大历史命题工作者的劳动成果,教师个人和集体教研中的智慧生成,这些都是历史教学主题设计中主题思想的来源。多读书、多吸收,这是教师获得和运用历史教学主题设计主题思想的最佳途径。如“追求公平与效益的平衡是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主题思想就是笔者通过阅读后获得的。[2]

二、确定主题名称

既然是历史教学主题设计,就必须要有主题名称。主题涉及的时间有长短之差,范围有宽窄之分,内容有轻重之别,意义有大小之异,这就决定了主题名称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裁定,可以以一个名称涵盖之,可以是总分关系之下的并列关系式命名,也可以像历史非选择题前的具有引言式、带有启发性、伴有结论性的一段简单叙述。不管字数有多少,主题名称一定要触及主题本质或关键,具有在涵盖所有内容基础上的高度概括性。如根据以上主题思想,笔者确定以“从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来看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变化”作为主题名称。通过这一主题名称,把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这一重点内容与追求“公平和效率”这一主题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从另辟蹊径的新视角中感悟历史的价值和魅力。

三、限定主题范围

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主题范围有宽有窄,大多天成,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文明史观”指导下的教学范围肯定要比“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指导下的教学范围广得多。教学作为一个培育人的工作,其中倾注着教学设计者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时代要求等来灵活限定主题设计的内容范围,注意主题的相对完整性,突出历史主题的教学价值和教学意义。如上“公平与效益”这一主题,探索的范围自然很广,以“工业革命以来”来限定它的范围,且与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结合,自然会收到范围明确、阶段清晰、重点突出、材料丰富、意义非凡的效果。

四、丰富主题内容

有了主题思想,进行历史教学主题设计就有了方向和灵魂,但光有主题思想而没有丰富的主题内容,历史教学主题设计就没有丰满的血肉,历史的主题思想就会剩下一个空壳,没有生命的灵魂就只能在无穷的天空漫天地飘荡。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主题内容应该尽量完整、系统、生动和典型,以便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整地、系统地、生动地感受历史,从而在全面、系统、生动的基础上获得科学、准确和丰富的历史认识。如要获得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影响了经济发展的“效率”、二战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得益于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某种平衡、基于“效率”的经济发展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基础、过分强调社会“公平”也会制约经济发展的效率这些既体现历史规律、又切中时代实际、更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主题认识,没有多角度、多层次的主题内容作为铺垫是不可能做到的。

五、选择主题材料

历史研究的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过去发生的人和事已经不可能完全重复出现,我们研究和教学历史只能依靠过去和现在留下的历史材料。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结论不能凭空臆造,也不能强行灌输和死记硬背,只有根据直接和间接的、第一手和第二手的历史材料,我们才能进行历史研究和教学,史证意识是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必备的意识。所谓“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孤证不立”就是史证意识的反映。在进行历史教学主题设计时,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教师不可能呈现出与主题有关的所有内容。教师应在不改变材料原貌、原意和整体性基础上,对材料进行精心选择和优化组合,通过能全面说明问题的典型材料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便是笔者在进行主题设计时对材料的重新组合:

材料一 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

——孟庆鹏《孙中山文集》

材料二 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胡适文存》

材料三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六、解决主题问题

有效设计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有效问题的设计,结合主题材料即历史情景材料,教师通过基础性问题、拓展性问题、反思性问题等问题支架,通过问题的逐步、多次解决,帮助学生超越“最近发展区”,到达“下一发展区”。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教师可设计如下三个问题:

(1)材料一、二中的“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有何区别?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近代人文思潮与西方人文精神的不同之处。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在“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你有何认识?

七、获得主题认识

主题认识本质上是对主题思想的还原、理解、拓展和深化,但主题认识的获得、加深和巩固必须依托主题材料的呈现和主题问题的解决。如果没有以上有关“国家自由”和“个人自由”方面主题材料的呈现和铺垫,一些重要的认识就很难自然获得。无“物”就不能“格物”,不能“格物”就不能“致知”。有了以上第一个问题的解决,第二个问题即主题认识问题才会迎刃而解。情景帮助下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体意识的调动是历史主题认识获得的最佳方法之一。对以上第三个问题的认识有:“个人自由”是“国家自由”的基础,“国家自由”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个人自由”和“国家自由”应调节到平衡的状态才是最佳的状态;“个人自由”和“国家自由”孰轻孰重,取决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各国的国情;“个人自由”和“国家自由”孰轻孰重,一切应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适时而变和与时俱进。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或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就很难获得以上认识。

通过对某一历史主题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深入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利于开辟历史教学的新视角,有利于实现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有利于现代公民意识和必备素养的培养。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路径和方法只能是一种大致的规划,一切应服务于历史教学的宗旨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春利,傅敏.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路径与方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2(3).

[2]徐金超.也谈“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王叶军《人民版“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材分析》的一些补充[J].历史教学,2012(1).

对高中历史实施主题教学的思考 篇7

一、正确理解“主题教学”的含义

“主题教学”就是要以鲜明的教学主题来统领全部教学内容, 实施课堂教学。正如写文章必须具备中心思想来反映作者的写作意图一样, 一节课也需要有中心思想来明确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中心思想就是教学主题。合理的“教学主题”能够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整合, 提高课堂教学的思想内涵, 增强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在这一过程中, 确定“教学主题”至关重要, 它是教师构思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意图, 是教学目标最主要的体现, 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

从教学目的上说, 开展主题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 要求学生围绕教学主题运用多种学习资源展开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从教学内容上说, 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设计主题, 能够摆脱传统书本内容的束缚, 使得教师设计的、主题内容成为教与学的中心内容。从教学方式上说, 主题式教学是指教师确定一个或多个教学的主题, 学生围绕老师设计的结构化主题而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可见, 根据特定的“教学主题”进行主题教学是必需的, 方法也是多样的, 体现的是一节教材范围内知识内容的主题整合的教学思路。

二、“主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设计时的定题不准。

为进一步推动新课程下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理论测试”主要是结合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设置, 重在考查选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以此测试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素养, 了解老师对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主题的把握。其中第一问是:您为自己的参评课题所确定的主题是什么?请简述理由。您是如何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教学设计的?评卷过程中, 我们发现有多位参赛选手缺乏对参评课主题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2. 课堂教学中的主题偏离。主题偏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 无主题。无主题即主题缺失, 整堂课只是历史知识的解释和堆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落实上, “照本宣科”, 没有对各知识要点进行整合和链接, 更没有挖掘历史背景和提升思想内涵。学生最后获得的只是孤立的知识, 单一的技能, 而不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

第二, 偏主题。偏主题就是偏离模块主题, 甚至走向反面。

第三, 多主题。多主题即主题交叉、模糊。没有注意理解课程标准的体系和模块主题的变化, 仍然按传统教学大纲的旧思路来处理新课程的教学内容, 导致一堂课中反复出现模块主题的交叉。

三、“主题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

1. 准确定题——基于模块主题, 确定教学主题。高中历史每一模块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主题是模块的“灵魂”。模块教学下, 每一节课教学主题的确定都必须完全服从于实现模块学习目标的需要。

2. 精当选材——选择有效的拓展材料, 服务教学主题。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共确定了三个必修模块, 包含25个专题。每个专题都围绕某个涵盖面广、聚合力强的主题展开。但是,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往往需要教师围绕主题进行必要的拓展, 使历史教学内容能够串联组合起来, 成为有迁移力量的知识群, 形成宏观、思辨和开放式的大历史。教师应该依据历史课程标准, 围绕总体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扬弃, 有意识地将有助于主题教学的知识、思维、情感等纳入开放的教学目标中, 有关的教学细节紧紧围绕教学主题来安排, 每一项教学内容都明确而集中地体现和服务于教学的主题, 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让主题探究成为历史课堂的灵魂 篇8

关键词:历史课堂,主题探究,贴近教学,贴近学生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主题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合作与交流,主动获取知识,共同探索学习的过程。

一、主题探究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运用主题探究的模式进行合作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主题探究使得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内容更系统。主题探究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落实“主题探究”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是十分必要的。

历史教学的主题探究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感知历史。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不仅注重让学生了解史实,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主题探究教学模式的侧重点是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生成,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联系密切。而历史课堂主题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了解历史、感知历史、感悟历史的 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发挥教学智慧的过程。如果探究活动没有主题,历史课堂会显得杂乱无章,学生则是“无帅之兵”。因此,历史课堂中的合作探究活动以主题探究的模式进行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通过主题探究,将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升华教学内容,让主题探究成为历史课的灵魂。

二、主题探究的实施方略

要使主题探究具有高效性,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首先,主题的设计不能脱离教学内 容,否则探究 没有意义。所探究的主题要贯穿史实,是教学的 起点,也是教学的终点。主题探究是根据课程标准,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的,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却不能脱离教材、背离历史教学的主旨,否则将无法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例如,高中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中《辛亥革命》一课,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对基本的史实已经了解,如果教师仍然按照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进行教学,学生难免失去兴趣。所以在设计教案时,笔者确定了探究主题———选择 的智慧。通过 革命者在 危机下的选择、博弈中的选择以及选择后的成效三个步骤进行探究。危机下的选 择———将辛亥革 命背景从 另一个角 度去解读;博弈中的选择———讲述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颁布的始末;选择后的成效———对辛亥革命成败的评价。整个主题设计都是源于课文中的基本史实,同时又引发了学生对“选择的智慧”的思考,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史实,而且体会到资产阶级在实现“共和梦”的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智慧。

其次,主题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 密切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历史教学实践表明,单纯讲述历史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他们对那些能够产生心灵共鸣、与他们的生活有着某种联系的知识更感兴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课程标准学习基本的史实,对历史有 了大致的 了解。在主题 探究环节中,教师精心设计的主题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主题与学生的生活没有任何交集,便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都将事倍功半。而如果主题的设计从现实出发,将历史感与现实感进行有机结合,以古鉴今,贴近学生生活,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辛亥革命》这一课的探 究主题“选择 的智慧”其实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的一生中要面临很多的 选择,正在上课中学生精神状态不佳,特别想睡觉,但是课程内容又很重要,该怎样选择?高考结束后,志愿该如何选择?大学毕业后,工作该如何选择?……学生围绕“选择”这个探究主题,探究资产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在选择过程中体现了怎样的政治智慧。这样的探究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探究中积极性会更高些。

主题探究要与培 养学生情 感态度、价值 观结合起来,主题的设计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运用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主题 篇9

一、准确定位, 合理设计教学主题

主题型教学策略的关键与核心部分就是教学主题的定位及选取, 高中历史教师要对教材中每一单元与模块的主要教学内容有深刻理解及把握。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每一个教学模块中都有明确主题。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政治制度的特点, 明确由专制到民主的整个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及其历史意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明确有关经济制度的历史问题, 能够对世界各国不同的经济体制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与认识, 并且掌握自然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与特点。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则主要使学生明确人类历史的文化方面, 能够准确把握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以及不同国家文化各自具有不同影响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活动时, 要根据各个单元不同的教学要求与主题特点进行教学内容主题的确定, 根据总体的模块特点进行具体的主题定位与创设。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辛亥革命》的教学时, 由于其源于政治制度的单元模块, 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要求学生明确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与特点。辛亥革命是近代追求民主反对侵略的主题内容教学课程。基于课程大纲的要求, 教师就应当对此进行准确的定位与主题的确定, 即为:辛亥革命是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有效动力, 是中国建设新型国家的重要起点,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二、巧设主线, 有效梳理教学线索

准确进行教学主题的创设与确定后,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巧妙设计教学过程的主线及线索, 清晰明确地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线索, 以教学主题为教学核心, 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积极性与热情。教学线索的有效梳理能够使学生明确教师教学的具体思路, 并且能够使学生保持较高的专注度并及时有效地进行课堂思考。例如在进行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课《开辟新航路》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将哥伦布的航海日记作为此节课程的教学主题, 以“哥伦布为人们留下了什么? ”为教学线索, 同时呈现哥伦布留下的新航路、新世界、精神财富与时代印记这些内容, 巧妙地将教材的知识内容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并思考新航路带来的历史影响。

又如在必修三《探索生命起源之谜》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应当以进化论为教学主题, 同时梳理出以进化论的出现与传播过程为主线的教学线索, 在课堂教学之中逐步引出课堂教学主题。例如询问学生物种起源的著名观点或是达尔文何以能够完成这部巨作等, 力求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最终揭示主题。

三、合理选取拓展内容, 促进主题型教学

在主题型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还要合理地进行拓展资料与内容的选取及确定, 以做到为教学主题服务, 实现主题型的价值。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内容知识的主题型教学时, 不仅要做到准确选取主题与合理梳理线索, 还要做到准确而全面地体现教学的主题。因而教师必须进行课外知识内容的拓展, 使学生能够真实准确地感受到历史情景与画面。教师在进行拓展内容的选取时, 避免使用分散与无序的内容选取形式, 避免错误拓展或是拓展不力等情况的发生。高中历史教师要以教学的主题为主要的拓展内容选取核心, 力求有深度有质量。主题型教学策略的完美实施应当是课内教学内容与课外拓展资料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采取主题的顺延, 或者历史资料的搜集与补充, 或者历史资料的综合运用, 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与课程标准, 进行教学活动过程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 做到拓展资料的去粗取精, 有效进行主题教学的内容拓展, 实现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罗斯福新政》的主题型教学时, 教材中的有关知识与内容并不能够很好地呈现与表达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历史背景。比如罗斯福在新政中采取的毁掉农田及销毁粮食等做法, 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其做法有何益处。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呈现有关拓展资料, 使学生了解此举的历史意义及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对于缓解经济危机的意义与作用。学生通过拓展的漫画与资料可以了解到供需矛盾的解决与农业措施手段的直接关系, 认识到罗斯福新政对缓解国家经济危机的益处。

四、结语

主题型的教学策略实施能够显著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效。恰当的教学主题的选取能够使历史教学的目标显而易见, 同时能够使教学体系完善、知识内容丰富, 有效体现主题型教学策略实践的优势所在。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内容、合理梳理教学内容线索、明确历史学科教学精神、明确主题型教学策略实施技巧, 真正从根本上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乔仪晴.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探索[J].教学研究, 2012 (2) :45.

[2]陈健敏, 吴小明.浅谈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实施策略[J].教育战线, 2011 (2) :167.

[3]王玉英.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的收获与困惑[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9) :89.

历史主题 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心理,历史主题活动课,作用

一、高中生历史学习心理分析

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历史教材编排不适当、历史教师素质不高、学校生源和现行教育体制存在问题等。相比而言, 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高于高中学生。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 并不断地向抽象思维方向发展, 表现为分散性和孤立性, 学习方法以机械记忆为主;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特点以抽象思维为主, 但也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着形象思维的特点;学习方法以理解记忆为主。

整体来讲, 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开始由感性思维转向了理性思维, 且在初中学习了一些历史基础知识, 对高中阶段学习的历史知识能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对一些复杂的历史现象能做出一定的理性分析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而开展历史主题课是培养高中生历史学习自主性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具体而言, 进行学情分析还应考虑以下两点:

1. 高中生个体的差异性

同一个班上的学生, 有的来自城市, 有的来自农村, 他们的性格迥异, 其历史知识储备量也是不同的, 学习能力必然也会存在差异性, 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是各不相同, 致使学生个体综合能力出现差异性。正所谓“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 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因此, 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主题活动课时要做到尊重差异, 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任务, 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历史主题活动课中, 做到兼顾所有的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发展。

2. 高中生学习的阶段性

在高中时期的不同年级段,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所差异, 例如, 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二年级的学生、高三年级的学生对学习的激情呈递减的趋势,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高三阶段的学生, 绝大程度上是为了高考而辛苦学习, 倍感疲惫, 因而对学习充满激情的学生却不多见。虽然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有注意到这一现象, 但却并未引起大多数历史教师的足够的重视, 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同一个学期, 学生在开学之初、期中、期末的学习状态也存在差异。通常情况下, 高中生在学期初的学习状态较好, 在期中时感到一定的学习疲劳, 学习状态较差, 快期末时, 因为期末考试的原因, 学习状态有一定好转。因此,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高中生的学习状态对高中历史课堂做适当的调整。

可见, 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不仅要在宏观上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还应在微观上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通过了解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心理, 高中历史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之后, 在适当的时机开展历史主题活动课, 可以较为有效地提高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和保护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二、开展将“博物馆文物请进课堂”的历史主题活动课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实验) 》要要求,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基本历史知识, 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 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要认识到学习历史需要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 在此基础上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同时需要主动参与、学会学习。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 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 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其中, 开展历史主题活动课就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增强合作与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主题式历史教学设计就是以文字、图片、音乐、视频、实物教具等创设情景, 依据某个主题进行整合教学内容, 以学习任务来驱动学习,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 开展什么形式的历史主题活动课才能激发学生, 尤其是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才能把学生更好地动员起来,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而, 选题很重要。胡适曾说:“历史就像一个姑娘, 就看你如何去打扮她”。同时, 主题的选择与设计必须要符合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 不能与之脱节, 更要符合学生的需要。新的课程理念里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在历史主题式活动课中, 一切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选好主题后, 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探究原因、得出结论。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历史主题活动课开展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 开展历史博物馆文物主题活动课——将“博物馆文物请进课堂”就是一种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功能的重要活动课模式。

高中历史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博物馆参观的机会较少, 即使有机会, 也是就近选择博物馆进行参观, 而带领学生参观省外的博物馆, 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比如说, 在成都城区的学校, 高中历史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的事例还是有, 但并不多见。究其原因, 一是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 学习时间紧张, 没有充足的时间参观更多的博物馆, 二是外出参观博物馆, 高中历史教师要承担学生的安全责任。基于以上两个原因, 很多高中历史教师不会经常带领学生参观更多的博物馆, 更别说带领学生参观省外的博物馆了。

虽然部分博物馆也有开展送博物馆到学校、社区的活动, 但对于中国广大市县等地区, 这也是很不足的。

因此, 在这样的背景下, 将“博物馆文物请进课堂”, 利用博物馆文物展品的图像, 开展历史主题活动课, 这相对于高中历史教师带领学生外出参观博物馆而言, 即节约了时间, 规避了安全问题, 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将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请进课堂, 甚至将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请进课堂,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例如:开展“梦回秦朝”历史主题活动课的主要步骤:

1. 将全班学生分为2组, 每组由组员推选一名组长, 教师对2 名组长进行指导, 由组长分配组内成员的具体任务;每组需推选一名代表讲述本组的成果;

2. 指导高中生收集博物馆

文物展品中关于秦朝的历史图片和文字介绍, 包括在博物馆网站下载、教师前往博物馆收集等多种途径收集资料;

3. 将收集到的关于秦朝的资料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4. 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 制作成PPT课件, 配上合适优美的背景音乐;

5. 教师组织学生, 开展历史主题活动课, 由每组推选的学生代表讲述本组的成果。

三、开展历史主题活动课对促进高中生历史学习的作用

开展历史主题活动课对于高中生历史学习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利于促进高中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实验) 》的课程理念中提到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方式, 倡导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梦回秦朝”历史主题活动课的活动步骤中对学生进行分组, 并由组长分配组内成员的具体任务, 整个活动由学生自己相互合作完成, 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同时也践行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念。

2. 有利于提升高中生的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实验) 》要求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培养高中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高中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梦回秦朝”历史主题活动课的活动步骤中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收集历史材料, 并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 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还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历史的教学活动中。

3. 有利于增强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要多提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从“梦回秦朝”历史主题活动课的活动步骤中可以看出, 此次历史主题活动课由学生自主合作进行主题课的资料收集、分类归纳整理和PPT设计, 并让学生担任此次历史主题活动课的主讲, 让学生成为一名“小专家”。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调动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和历史教学活动的参与性, 不仅有利于增进师生情感,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历史主题式活动课的开展, 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 结构的设计要新颖独特, 最重要的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潜在欲望, 从而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历史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朱汉国, 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3]王向军.浅析中学生历史学习心理及对策[J].成功 (教育) , 2008 (01) .

[4]陈健敏, 吴小明.浅谈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实施策略[J].才智, 2011 (16) .

[5]何建立.穿破历史的迷雾——如何上好一堂历史主题活动课[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3 (2) .

历史主题 篇11

该剧描写的题材并不新鲜:1948年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的故事。同类题材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仅近期就有《战北平》、《北平往事》、《北平1949》……但这部叫做《北平战与和》的电视剧却与众不同。

什么是“符合历史真实”

《北平战与和》最为观者称道的一点是,人物塑造符合历史真实。剧中无论国共两党的高层领袖,还是贩夫走卒,言谈举止都出自个人立场逻辑。

吊诡的是,长期以来,“符合历史真实”这一基本要求,却是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中难以突破的瓶颈。

原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杜高说,以往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里,“敌方永远是愚蠢冒进的,战争的结果则往往是彻底实现了我方的战略意图”,但此剧“绝不让历史服从于鲜艳的政治主题,国民党没有被妖魔化,共产党也没被刻意美化。”

“创作是否动人,要看你对剧中人物有多少深度的理解,情感上是否与这段历史产生共鸣。”该剧编剧李汀说。他用三年时间创作此剧,三次采访傅作义之女傅冬菊。

李汀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在这个央视最大的制作单位担任电视剧制作、审查工作十几年,他对历史分寸感已有很好的把握。但他更关注如何追求重大历史题材剧的创新,更有深度和艺术化地表现历史真实。

转换了审视历史的视角

与诸多同类题材的影视作品相比,((北平战与和》第一次选取敌方阵营的高级将领为主人公,共产党高层领袖、地下党员成为配角。

“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自信。只要客观忠实地将历史的复杂性表现出来,就不会出问题。”李汀说,剧本送到“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后,专家讨论后认同傅作义作为男一号,只是提出要强化某些方面,比如共产党的作用。

转换了审视历史的视角,令观众们品出不同的滋味。以往将北平和平解放简单理解为傅作义畏于解放军强大攻势的人们发现,原来历史的复杂远非想象那样简单。

“以前只知道傅作义要打西柏坡,毛泽东唱了一出空城计,还把敌人的作战计划通过电台广播出来。现在看了电视剧才知道,这里面有地下党情报人员的功劳。”杜高举例道。

在真实的历史中,在傅作义集团周围,有来自中共各个系统的工作人员,包括他的大女儿傅冬菊,以及其最信任的新闻处长、机要秘书阎又文。傅作义控制的《平明日报》中,先后曾有20多位中共地下党员工作过。

谈判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最初傅作义有和谈倾向,通过地下党向中共发电报,但毛泽东等认为要看清楚他是否有诚意,于是一面打,一面谈和。

畢业于历史专业的李汀,对于历史进程及结论的复杂性尤为着迷。“近些年没人重大题材的创作,深入阅读和研究大量资料,你会发现历史并不是你以为的那种概念的、缺乏感人细节的东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30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各种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献礼”纪念”的名义纷纷亮相。

所谓“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也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样式。最初起源于“文革”后的话剧。上世纪80年代起,此类影视作品慢慢出现,如今已成为主流之一,包括曾带来近两亿元广告收益的《长征》。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准说,如何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关系,成为这类题材的重要问题。

李汀认为,用唯物史观去把握历史很重要。在他的剧本中,他坦然地让林彪与罗荣桓等中共高级将领一同意气风发地出现,让江青在西柏坡的出场十分自然,这都被看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突破。

李汀觉得,外人看我们创作重大历史题材束缚多,以为是带着镣铐跳舞,事实上这里面空间不小,审查也不会带来太大影响,关键还是看自己下多少功夫。

他说,目前建党初期的一些领袖还没有好的剧目表现过,“实际上这里面精彩的故事有多少啊!”

历史主题 篇12

一、历史课堂主题活动的设想

1.历史课堂主题活动的背景

2011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课程理念之一是要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 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现实原因,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仍很普遍, 教学方式墨守成规, 师生在教与学中表现出急进、浮躁和功利主义态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我们要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喜 欢的展示自己才能、见识的舞台, 改变历史课程实施中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 是笔者经常思考的问题。适逢所在学校展开了“活动单”教学模式的研究活动, 笔者尝试着开始了历史课堂主题活动的探究。

2.历史课堂主题活动开展的必要性

为了让课堂主题活动的开展具有针对性, 笔者首先在本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抽取200份进行统计 (其中教师50份, 学生150份) 。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教师认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探究能力的发展, 历史课堂不能成为学生自我展示、主动参与的学习平台;初中一节课45分钟, 26%的学生注意力只能在25分钟以内保持集中, 66%的学生在25~35分钟以内保持集中, 只有8%的学生注意力能集中35~45分钟。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 思维活跃, 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充分利用好45分钟, 笔者尝试以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题材为主题, 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既要动脑动口, 还要动手全程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二、历史课堂主题活动的实践

三维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的讲授和引导, 如果再加上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主生成会事半功倍。由于课时的限制, 在45分钟课堂中, 主题活动一般要控制在20分钟以内, 主题切入口一般都要小而精。

如七年级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活动主题是“模拟古代活字印刷法”。实施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集思广益, 用肥皂、萝卜、橡皮泥、橡皮、木块等各种材料篆刻, 涂抹墨汁后印刷在纸上。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一个活字模块的制作, 小组内先完成一句简短的宋词, 然后小组间再合作, 看看能否再拼成新的诗句。学生体验了古代印刷的快乐, 领略了宋词的风采, 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八年级上册第十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活动主题“五四运动新闻采访”,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有北大学子、工商界人士, 还有北洋政府代表曹汝霖。要进行角色扮演, 学生必须查阅资料去了解当时这些人物或群体的所言所行, 从而了解到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以及结果, 体会工人阶级发挥的主力军作用, 基础知识如“润物细无声”般自主生成。学生在角色扮演时发挥了充分合理的想象, 体会了当时北大学生, 以及全国工商界人士的爱国之情。

八年级下册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活动主题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微型展览”, 由学生搜集资料布置展板, 并进行解说。学生根据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设计了三个展厅, 设计过程中学生还参观了南通博物院, 充分利用了南通乡土资源。活动过程让学生掌握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表现以及原因。本节课学生在多媒体制作、口头表达、搜集 资料等方面展示了其能力。

三、历史课堂主题活动实践的效果

1.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学生眼里的历史总是一门“副科”, 多认为背背记记就可以了, 历史主题活动的开展活化了历史, 使学生身临其境, 由“局外人”变成了“局内人”, 课堂不再是专属于教师的, 更是学生自我展示、主动参与的平台。不少学生开始喜欢历史课, 甚至期盼历史课。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 如搜集资料的方法。他们上网查找、阅读书籍, 参观博物馆查找乡土历史资料, 向身边老人了解家乡的历史。同时, 分析概括、口头表达、组织合作等能力均在主题活动中大大提高, 很多同学在主题活动中表现得落落大方, 伶牙俐齿, 充满自信, 成为课堂的明星。

3.增进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感情

历史教师一般由于班级多课时少, 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不多, 主题活动的开展使师生间增加了课外交流的时间, 教师全面了解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不再单一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小组成员间交流与合作, 相互取长补短, 形成了良性竞争, 增进了友谊

四、历史课堂主题活动的反思

上一篇:改编电影下一篇:A、B级英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