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信息

2024-06-03

历史信息(精选12篇)

历史信息 篇1

摘要:知识、能力、创新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 能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 能力与创新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历史教学,网络环境,知能整合

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深入,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界逐渐盛行, 促使教学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使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成为可能。历史学科其特性在于内容丰富, 涉猎领域广泛, 而网络资源的丰富快捷和多样性的特点非常适合学生的学习的思维方式, 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 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我尝试着针对《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一堂教学课, 对现代教学作了一些探究。本节课改变了以往的计算机演示教学内容的方法, 设法让学生主动接受信息, 具体表现在: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创设教学情景, 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 使干巴巴的历史概念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本课开始, 我没有去讲太多的知识, 而是用当时热播的电视剧《郑和下西洋》的视频作为开场, 学生看完之后不仅对本课知识有了大致了解, 而且通过看教材对郑和下西洋这一问题的要点及答案都能整理出来。学生不仅会思考问题, 还能根据所看内容发现问题并且主动解决问题。

二、运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历史的含义本身非常丰富, 而传统历史教学却淡化了历史的多重意义, 使历史课变成一种简单的价值判断或说教。网络教学极大地克服了历史教学上的这一缺陷, 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学生看书思考阶段, 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海上航行会遇到哪些问题?我们应该事先做哪些准备呢?这一问题一提出, 立刻把学生的思绪放飞到了茫茫的大海上, 学生各显神通, 给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答案。我又不失时机地点拨, 学生顿时领悟到郑和的伟大、我国航海技术的进步, 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情感渗透

使学生在情感震撼中, 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新课程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方面, 特别强调, 教师需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 采取一切有效手段, 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 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 使学生独立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在讲对外冲突时, 讲到了澳门问题, 我在课件中插入动画歌曲《七子之歌》, 大屏幕一显示, 稚嫩的童声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音乐结束, 老师紧接着提问:澳门为什么被称作“妈港”?等学生弄明白之后, 再问, 我国的统一大业实现了没有?层层提问不仅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识难度, 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 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使本节课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四、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更好地突破难点

历史学习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 仅凭教师的讲解, 学生很难直接理解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学生没有任何直接经验的历史概念, 仅凭死记硬背不仅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而且还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运用多媒体会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以往在讲郑和航行路线时, 学生由于对地理知识一知半解, 所以讲半天也弄不明白, 这次在制作课件时, 我运用FLASH设计制作了一幅地图, 然后画了一艘小船, 让小船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航行, 并且标出了所到地点。这样, 学生在了解郑和下西洋路线的同时, 自己也几乎成为一名航海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也就发现了进行学习的新方法。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生独立性充分施展的过程中, 便会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

五、知能整合

知识、能力、创新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 能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 能力与创新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新课程要求, 不仅要关注结果, 更要关注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在关注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中, 就是要把能力和创新体现出来。在学生学完本课内容后引导学生归纳: (1) 明朝前期是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一, 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 属于友好交往; (2) 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 倭寇入侵, 倭患猖獗, 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 并取得了胜利, 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 于是就有了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 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 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然后运用示意图的形式对本课进行小结, 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系统, 从而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整体发展历史。

历史信息 篇2

上海市重点中学资深王牌历史辅导教师 ***

2012届上海市高考历史变动情况说明

(内部会议整理稿)

2012.3.11.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杨老师发布

一、客观题与主观题的题量与分值变动:

客观题共35题,其中3分题共5题,分值共计75分。主观题的题量(六道)有可能减少,难度有所上升(主观题中第一问的基础知识考试部分删除,放到客观题中考查)。

二、主观题突出“组织性”的回答(有条理,有逻辑,语句完整);同时注意核心知识的运用,边缘知识不得分。

三、SOLO题的评分要求做了较大的调整:

1、删除了五个层次的“视角”提炼得分。删除理由:这种评分要求已经造成思维的僵化、模式化;学生重视视角的提炼,而轻视论证的过程。如大部分学生的论点很好,但是论述过程如同流水帐,不伦不类。调整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把观点论证好。

(个人观感:请关注以前的论述题,尤其是以前的材料结构分析题或小论文题的赋分要求!)

2、今年评分重视四个方面的要求: ⑴、依据材料提出观点(3分)要求:①与材料相关度; ②概括或完整的提炼程度; ②新颖或深刻程度。

⑵、材料与史实的运用程度(4分)

【得教材者得天下,上海名校历史名师帮您解读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绝对超凡的历史学习体验,弥补您此生没遇到顶尖名师的缺憾!请联系杜老师:***】

非著名历史高级教师

上海市重点中学资深王牌历史辅导教师 ***

要求:①是否运用了材料,使用其它材料是否匹配 ②引用材料属于核心史实,还是边缘史实 ③举例的完整度,比较全面还是某一方面 ⑶、论述(5分)

要求:①论证过程具有逻辑性、完整性;还是紊乱的、跳跃的。②论证过程所使用的史实与观点是否对应,还是两张皮。③有史有论,史论结合。⑷、组织(3分)

要求:①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②表述连贯;不是列举的方式 ③历史术语是否准确。补充说明:

1、学生只有观点和论述,没有史实,一分不给。(见到史实才评分);

2、小论文表达要具有历史感,不能用其它学科(如政治)等术语;

3、观点立意宏大,达到哲学的超时空高度,大讲道理等,对得分无益;

4、历史注重向后看,而非向前看(看未来)。一谈历史问题,总是要联系现在、展望未来等,这种思路对高分同学不利。

5、不要停留在逻辑推理的层面去演绎,要注重在历史过程中去展开(不要写成时政文体或政论文体)。

【得教材者得天下,上海名校历史名师帮您解读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绝对超凡的历史学习体验,弥补您此生没遇到顶尖名师的缺憾!请联系杜老师:***】

非著名历史高级教师

上海市重点中学资深王牌历史辅导教师 ***

6、一般来说,观点是多元的。只要学生把材料看清楚,从材料中形成观点,论述过程自圆其说即可。例如:2011历史高考。39.(4)(15分)

答案l: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材料进行论述。(13—15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抽象视角,如工业革命与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工业革命的双重后果。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纬度的解释。(3—7分)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2分)

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0分)

【得教材者得天下,上海名校历史名师帮您解读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绝对超凡的历史学习体验,弥补您此生没遇到顶尖名师的缺憾!请联系杜老师:***】

非著名历史高级教师

上海市重点中学资深王牌历史辅导教师 ***

【长期在重点中学高三历史教学一线工作,能教善研。善于调动学生与激励学生,思想前卫观点先进教法超前,精通上海高考考点与上海历史教材,方向准,方法精,效果佳。以谈话与研讨方式专家级教学,超一流的教学与辅导水平,绝对杜绝死灌、死背书式的陈旧教学模式。一轮复习一般只用十二次完成,二轮十次左右。曾在上海某著名机构辅导过上海中学文科实验班石同学2011年成功保荐清华大学。绝对高端超一流的历史一对一辅导!】

【沪上家教吧倾情推荐,名校名师名家教强强联手打造高端家教一对一旗舰!请联系杜老师:***】

历史信息 篇3

关键词:历史题材影视信息;中学历史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341-01

历史题材影视信息对中学历史教學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时代发展的特征决定的。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在这个时代,以互联网、电视、电影等为代表的大众传媒高速发展,影视信息充斥整个社会。影视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二是影视信息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电影因其图像和感情而比任何纸面上的事实更具感染力。”这说明它可以在大众中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影视信息中的重要一员的历史题材影视信息,可以在人们历史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题材的影视信息这一资源若能好好利用,它们将可以成为历史课堂里迷人的风景。三是影视史学发展的影响。“影视史学”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提出。1988年,海登·怀特在《美国厉害死学评论》上发表《书写史学和影视史学》(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一文中称可以“以影视的方式传达历史以及我们对历史的见解。”发展至今,“影视史学”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成的体系,但在史学界也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充分的重视。在其发展影响下,大量反映历史史实的影视资料纷纷问世。四是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发展迅速,这一技术在各中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历史题材影视信息也出现在了历史课堂中,这对中学历史教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历史题材影视信息对中学历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运用历史题材影视信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圣人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历史课堂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 “影视史学改变了以往静态的历史教学方式,使其成为生动活泼、丰富有趣的动态传授。”在这种动态传授中,学生如身临其境,在体验中感悟历史,学生自然会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爱上这样的历史课。有了情就会有兴趣,让学生动了情这节课就成功了。

二、运用历史题材影视信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具有用历史的眼光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反思的能力。比如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电影《辛德勒名单》的片段,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反思战争,反思人性。学生在对战争的反思中可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会更珍爱今天的和平。具有历史思维能力的人会自觉地从历史的角度反思现实,会更正确地解决现实问题,会总结经验教训,在以后的生活中尽力避免犯相同的错误。这就是历史思维能力的价值。

三、运用历史题材影视信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是指人们对待历史的看法或者说历史给予人们的启示。”“包括全球意识、国际意识、多元意识、社会意识、环境意识、责任意识等” “它是一种跨越时空审视历史与社会问题的思维观念与方法。而且,它不仅仅体现为思维观念的方法,还是一种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社会行为进行反省、诠释的综合能力的表现,能对个人产生认同,对集体产生归属感,因此它还包括历史认识、历史情感、历史态度、历史认同以及历史反思等诸多方面,进而能形成对自身、民族、国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它能够使人们用变化的眼光看待历史、深刻认识到在历史的发展中人的作用,能够提高自我判断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历史意识是人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历史题材影视信息在培养学生历史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历史题材影视信息可以直观地反映历史史实,易于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引起学生的思考,在思考中形成认识。

四、运用历史题材影视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1世纪是个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对人类的新要求。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也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懂得如何获得信息,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获得的信息;具备在处理信息的基础上生成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的效益,运用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等。历史题材影视信息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且信息容量极大。在课前准备中教师可引导学习通过网络、报刊、影视剧等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由学生自己处理收集到的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教师预设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影视信息拓展学生的信息,解决历史问题。比如学习《祖国统一大业》中的香港回归这一内容时,可以播放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现场直播的视频,然后提问:“这段视频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都有怎样的表情?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假如你在现场,你会做什么呢?为什么?”以问题呈现的形式引导学生从视频中收集信息,运用信息回答,并创设新的情境、创造新的信息。

历史信息 篇4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及, 人类社会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生产、学习、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 以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也不例外, 它在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帮助和便捷的同时, 也暴露出了很多弊端, 例如有的学生沉迷于游戏、网络不能自拔, 有的学生经不起不良信息的诱惑, 误入歧途, 荒废学业, 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特网上一项针对我国中学生上网目的的调查研究显示:用于玩游戏占48%, 用于聊天占24%, 用于学习、查找资料占16%, 用于其他方面占12%;而美国的调查研究显示他们的青少年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进行研究和创造性活动占了67%。相比较之下, 我国学生所缺乏的不是需求, 而是如何消除因特网的负面因素, 如何用好互联网, 使因特网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的有效工具。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信息素养

思考以往传统的课堂, 我们只是注重知识的重要性, 一味地强调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技术性, 从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 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上网, 但由于疏忽了对他们的引导, 他们的注意力往往被网络游戏、娱乐信息、聊天交友等吸引了过去, 以至学校的微机房竟被部分学生理解为了新型网吧, 这正是我们学生缺乏信息素养的表现。

信息素养是指个体成员 (人) 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处理、利用等方面的能力。具体要求中学生能达到: (1) 能够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2) 能够熟练地甄别评价信息; (3) 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4) 能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那么, 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三、构想与实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开发者、组织者、指导者、欣赏者。在引导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 同样应该遵循该原则, 教师创设情景, 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探究, 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体会、领悟。我们以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作为切入点, 它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或开放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与历史老师合作, 以高中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为主题, 开展了四课时进行实验教学, 按照“确定主题-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交流分享成果”的流程进行。整个过程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 采用开放的课堂, 具体过程如下:教师根据主题提炼出一系列子问题, 例如:“查阅有关明朝建立初期的社会资料, 思考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和目的”、“查阅有关明内阁设立的材料, 理解分析明内阁制设立的原因及影响”、“清雍正帝为何要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演变情况是怎么样的”、“查阅、理解宰相制度被废除的前因后果”等等小问题, 学生自主选择研究主题, 分组制定研究计划, 利用课堂、课余时间到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 制作研究成果演示文稿, 教师组织集中汇报交流, 最后一起建构归纳出“明清君主是如何加强专制统治”的蓝图。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 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 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一项活动, 同学们明显感觉到和以往的课堂相比, 整合后的历史课堂更加生动、丰富了, 同时也感觉到不如以前听课那么轻松了, 现在上课变得很“忙碌”, 因为以前只要坐在下面聆听老师已经“咀嚼”好的知识, 而现在什么都需要自己去研究解决, 但是通过自己的实际参与, 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了, 记得更牢了。

通过和对照班 (传统教学) 的比较, 实验班的学生掌握了更多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途径, 遇到问题时不再是一味地以老师的讲解为权威, 他们知道通过网络、图书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通过自己的分析、判别来解决问题, 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有助于他们创造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信息素养的提高, 这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理念。

四、思考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给老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老师的博学在网络面前尤如荧火之光, 老师研究的已经不再仅仅只是知识本身, 而更关键的是研究学习知识的方法, 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课程被国家教育部规定为综合性必修课程后, 学法的探讨更是势在必行, 教师引领学生开展专题研究,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使学生真正有所受益, 终身受用。

问题二:网络广告泛滥成灾, 大量网站内容粗糙, 不健康的信息充斥网络, 严峻的事实逼迫老师、学生不得不利用大量的时间在互联网海量的良莠不齐的信息中搜寻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考虑去建立一个支撑教学的信息技术资源平台, 而这需要教育专家、计算机技术人员、教学设计专家等的共同合作努力, 从而让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更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给学生、教师带来一个崭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但同时也应看到,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还是一个新兴事物, 有许多问题急待我们去思考、研究、探索。相信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必将迎来灿烂的春天。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及, 人类社会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生产、学习、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 以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也不例外, 它在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和便捷的同时, 也暴露出了很多弊端, 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扬长避短, 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正是需要我们迫切思考、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课程整合,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杨开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清除IE中的历史信息 篇5

可是,如果有时您并不希望别人了解自己访问过哪些站点,怎么办呢?通过下面的操作,可以清除保存在历史记录中的信息,

执行菜单命令“工具/Internet选项”,打开“ Internet选项”对话框,在“常规”卡片中的“历史记录”区域中,点击‘清除历史记录”命令按钮,出现提示对话枢,单击“是”按钮,即可清除所有保存在历史记录中的地址; 清除完毕,按“确定”按钮返回浏览器。

信息技术让历史课堂“活”了 篇6

一、信息技术让教学情境“活”了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知识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去性,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虽不可重复历史,但可以再现历史。利用影视资料、文物图片等,创设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历史学科有了兴趣,才能品味历史、掌握历史知识。

如在执教《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一课时,利用网络技术将战争形势图以及林肯图像、生平介绍等资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创设一种近似真实的历史情境,缩短了学生和这段历史的时空距离,学生很快被这种情境所吸引,融进了这段历史当中。如在讲授《秦帝国的兴亡》这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多幅秦朝残暴统治的图片,由此导入新课,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感到历史就像昨天刚发生的事,历历在目。

二、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官“活”了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达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对基本史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达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等,可以在网站上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组织。这种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达到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我在讲授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时,为了更好地表达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之艰辛、情节之感人,在讲解漠西蒙古与中央关系的文字中间链接了一个视频,是节选的马景涛版本的《东归英雄传》,其中浩浩荡荡的队伍,衣衫褴褛的人民回家的迫切心情,和主人公脍炙人口的台词,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有种跨越时空、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与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忧,大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

三、信息技术让德育功能“活”了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的永恒主题。学习历史,能够增强民族意志,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信心。比如在讲到《南京大屠杀》时,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素材,用一个个血淋淋的画面在课堂上的展示,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爱国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这是单靠语言描述的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若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则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为历史课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信息技术让学生思维“活”了

学习历史的目的不在于单纯地记忆一些历史知识,知道一些表面现象,而在于通过资料、证据和推理,形成综合、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意识。这种能力的形成,仅靠薄薄的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现代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个目的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讲《三国鼎立》内容时,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断,把学生带入历史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走进那充满了硝烟、智谋和英雄的年代。短短几个镜头,让学生和历史进行了亲密的接触,曹操、诸葛亮、孙权、刘备、周瑜、袁绍,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好像从历史的尘埃中重新站立起来,用他们惊心动魄的一生,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成就事业,应该如何吸取惨痛的教训,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信息技术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工作伙伴。它使得历史教师在深刻领会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超越教材,增加教学的激情。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能有效地弥补传统历史教学的不足,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活”了。

借助历史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篇7

心理学理论指出, 教育不仅应使学生获得知识, 形成智慧技能, 而且应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学习, 其核心是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获得与提高。信息能力指的是个体在主动选择和运用信息及传授手段的基本素质, 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 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这要求在近几年的高考卷中得到充分体现, 命题的信息量不断增加, 设计更加精美完善, 从题型看, 从文字信息发展到地图信信息、实物资料信息。从题目的内涵看, 命题设计更加注重视角的转换和逻辑的推理。因此, 应注重培养及提高学生信息能力, 可从几个方面实践。

一、课前预习, 重视资料信息的获取, 促进学生正确认知。

学生学习历史, 开始于对历史信息的获取。广泛地搜集、占有材料, 解读、整理、运用材料得出正确结论, 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为此, 教学中应适时地提供一些预习提纲及有关补充资料, 指导学生看书, 找出重点, 采用圈、点、评、注等不同方法, 用自己所熟悉的语言或符号对预习情况作记录, 消化基础知识、重点内容, 找出理解上的难点, 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前, 预先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 (1) 概括指出英国、法国、美国、德意志、俄日工业革命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2) 自行设计2-3道思考题以供课堂上讨论。 (3) 请用200字左右描述“工业革命”状况。学生通过整理知识结构, 探究解答问题, 基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历史问题, 并逐步体会到如何利用教材和提供的资料, 达到在没有外来指导的情况下阅读教材、收集有关资料, 使自己的认知活动达到有意识的和自我可控制的, 完成认知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 重视对信息的分析比较,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历史教学的系统论认为, 历史信息的获取的优劣, 主要取决于信息接收的水平和效率的高低。在教学中经常进行知识间的分析比较, 既可使学生不仅增加信息量, 更可在质上提高信息理解能力, 从而纳入学生自身的知识系统。在分析比较中, 由于学生积极地参与信息获得的过程, 认知的积极性高, 意向性强, 可有效地提高信息接收的质量。新课标要求“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 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知识过程中, 教师尤其要注意结合历史知识的讲授进行技能和思维的训练, 适时向学生传授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传授一些归纳、比较、分析和判断等逻辑推理的常识。

三、课后练习, 重视采用科学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与运用能力。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 是指注重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个性需求, 从而把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着眼点和目标。在一个班上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学习方法、习惯、能力等。因此, 面对学生差异, 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并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中。如在教学中根据“面向全体, 分类指导, 分档推进”的教学思路, 采用布置分类作业的方式, 将课外作业分为A、B、C三类, A类为必做题, 要求所有学生完成;B类为提高运用型题, C类为选作题,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完成。并利用自修课等课余时间进行讨论, 着重由学生谈思考方法和进行课题研究等。

四、知识拓展延伸,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 增强信息处理能力。

课后知识的拓展延伸, 是教学过程中知识巩固和应用必需的重要环节。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可利用电脑或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进行新信息的搜集、归纳、整理、分析和讨论, 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 将知识从课内迁移到课外, 进一步巩固、应用和发展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技术如何优化历史教学 篇8

历史是已凝固的现实, 现实是正在流动的历史, 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既有叱咤风云的英雄, 也有面目可憎的小丑;既能表现人类深刻的思维能力, 也能展现出人类丰厚的文化遗产。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形象、生动、活泼,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历史学科的文科性质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阐述史实、史料分析、逻辑上的推理等。但常规的历史教学往往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写板书、看课文、画重点上。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历史教育也不能只培养学生“copy”知识的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师教学重点转移到加深对知识的挖掘上来。可以节省大量板书时间, 同时容纳大量史料, 做到知识重点清晰。

加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

每个学科面临的首要问题都是让学生产生兴趣, 因此不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 一味空泛的讲述, 对于高考的文科生和会考的理科生都是不行的, 会片面地将历史理解为只是“背”。中学历史的教学要适应青少年有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抽象思维占优势发展的趋势, 虽然教育理论流派纷呈, 但在重视教材的可视性、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丰富多彩的素材的认识上, 却是趋于一致的。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大有裨益。利用VCD、录像片、幻灯片展示各种图片, 如人物像、地图、路线图、文物、古墓遗址等, 同时可以听到各种语音、音乐、音响效果的声音信息, 将不变的史实转化为影视录像等动态情形。这样突出的形象教学, 有利于扩展学生视野。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1.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

其内涵是技术工具与课程的整合, 目的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历史课程的教育。其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其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使学生能够清楚地意识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

2.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关键是要构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

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资源共享;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不能以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功能, 更不能认为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师把教学内容制成课件, 教学时把自己当作“放映员”。

3. 教师要有正确的整合理念。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

的主要障碍是陈旧的教育观念, 在加快信息化环境教和建设中, 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不亚于硬件建设。因此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指导,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必须树立新课程改革所体现的知识观、人才观、师生观、教学观。

4. 正确理解教师的信息素养。

随着网络技术在学生和教师中的不断普及, 特别是我校非常重视硬件建设, 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每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 技术层面的问题已基本不再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障碍。教师的信息素养对学生的影响, 对课堂教学效益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是信息技术的掌握, 更要注意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人格力量, 它将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决定因素。

网络信息与中学历史教学 篇9

●运用网络信息进行历史教学, 具有以下特点

1.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传统的历史教学, 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 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从而容易养成思维惰性, 以致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叶圣陶说过:“最要紧的是看学生, 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 而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个人的自主学习, 小组的合作学习, 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 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 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2.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充分开放

中学阶段, 学生的理论思维开始形成, 他们能够尝试利用各种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因而, 中学历史教学就应该给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利用网络中丰富的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为中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学习资源, 鼓励学生对一些尚无定论的问题进行讨论, 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学过程也由传统的单一的传授知识过程转变为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的开放性的教学过程, 以探究质疑、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开放式教学为基本形式。这样,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丰富的信息, 扩大了视野, 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3.学生探究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历史的多姿多彩, 为学生提供了极其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历史探究性学习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器, 而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与知识获取过程的人, 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强调的是如何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以教材为依据, 要求学生自己组成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分小组、分专题进行, 再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 以网页的形式完成。在此过程中, 培养了他们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获得的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究历史的情感体验, 做到了以史为鉴, 学有所得。

●运用网络进行历史教学, 遇到的一些问题

尽管网络教学有诸多优势, 但并非用了现代化手段就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网络进行历史教学, 同样遇到了一些问题。

1.网络的自主性很大, 内容纷繁芜杂, 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容易被精彩纷呈的内容所干扰而分散学习精力。在网络环境下学习, 对学生自控性的要求更高, 否则会出现上网玩游戏、上网聊天等不良现象。

2. 学生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学的模式, 以听教师的讲解为主, 因此, 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 在网络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合理安排时间, 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 这与网络资源和教师的准备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3.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不仅需要教师对历史学科有宏观的掌握, 而且要熟悉网络环境下如何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结合起来, 这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不断地总结。

4. 正确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必须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需要而定, 否则易造成为多媒体教学而教学, 形成教师、学生围着软件转的被动局面。一堂历史课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 不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完善, 而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理解历史知识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上, 目的是使学生更为主动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果, 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

5. 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相当多的优点, 但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不应被忽视。如果应用不当, 同样会产生负面影响。如过多使用图片或播放视频资料, 只能使学生眼花缭乱, 而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另外, 所选资料要服务于教学, 应分清主次, 否则会得不偿失。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历史教学 篇10

●●为优化历史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合成性、交互性、智能化、网络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使它在历史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有利于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的情境, 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 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因此, 我积极参加学校对教师进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如Power Point、Authorware、Flash5、Outlook、Intel未来教育等, 自觉利用校本培训和自主化学习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我不但能较熟练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硬件, 还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及网上学习资源的搜集和下载方法等, 有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自己的历史教学。

●●为优化历史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构造了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学习环境, 利于历史教师突破以书本知识为单一来源的限制, 自主地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疑难困惑或者是感兴趣的方面, 进行学习和研究。而且它便于历史教师迅速地把最前沿的知识吸收进来, 既丰富了教师广博的文化素养, 又提高了教师对教育问题的敏感性, 促使教师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 还可以大量节约教师为获取各种历史信息而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为优化历史教学加强课堂的信息技术含量

历史的学科具有强烈的个性和不可重复的特点, 它是已发生的现象或过程, 它在时间上有已逝性, 在空间上有不可接近性。而传统的历史教学仅靠一本书, 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 教师一张嘴, 偶尔加上一两件教具的手段, 教师再好的表达能力, 也不可能把这些全部直观地搬到历史课堂中, 造成了历史教学与历史内容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但信息技术手段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新机会和新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图、文、声、像和动态的视频、动画等视听效果把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教学现象和过程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 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信息传递立体化。例如, 《工业革命》一课, 我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了学习目标幻灯片、工业革命概念幻灯片、工业革命条件幻灯片等并辅以彩色插图和Flash动画来呈现生动、直观、真实而且绚丽多姿的画卷, 运用文字、图像和音响来展示历史风云变幻, 突飞猛进的精彩斑斓, 让学生在历史学习时爱读、爱看也爱听, 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 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情感和思维达到最佳状态, 从而激发求知的主动性, 产生如闻其声, 亲临其境的感受, 促进教学的高质量。

●●为优化历史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交流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 也是一种出色的交流中介, 它拓宽了交流的范围和空间, 为历史教师创设了一个共同参与的、互动的、合作的、交流的平台。历史教师通过交流可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思想, 使自己的思想认识更深入、更彻底。英国作家肖伯纳曾说过, 两个人各自拿着一个苹果, 互相交换, 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各自拥有一个思想, 互相交换, 每个人就拥有两个思想。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交流, 利于历史教师突破学科的限制、学校的限制和地区的限制, 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区间。如此, 教师会拥有两个思想, 甚至是更多。教师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表见解和主张, 既利于交流各方经验的共享, 又有助于彼此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火花的捕捉。那么, 教师就可以弥补自己由于已有经验、思维水平的差异, 造成对问题思考理解的片面性, 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对自己的历史教学进行加工、重组和创新。例如, 通过交流, 一些教师较深刻地懂得了:1.历史教学中维持严格的课堂秩序不如创设轻松、快乐的教学气氛。2.课堂教学中依靠奖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不如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3.教学中课件的运用不是为了追求形式的好看, 而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充分理解与最佳发展……

信息技术助力历史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1-096-1一、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是在其主动参与中。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从而激活思维,发挥其最大的能动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清晰的图象信息、丰富的声音素材、形象生动的动态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使其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讲“科索沃战争”的内容时,先利用多媒体呈现美国轰炸南联盟、袭击中国驻南大使馆,造成大量军人和平民伤亡的记录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什么要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发动科索沃战争?如何看待美国打出的“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强烈的音画冲击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一个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体验。

二、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过程基本上是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过程,是学生将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结重组的过程,学生能否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关键在于他们将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如何。

传统的历史课堂中,只能依赖一本被精而又精、简而又简的教科书,它不可能全面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亦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信息技术以其集图、文、声、像、动画于一体,资料详实、线索清晰、操作简便等特点,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恰当地将反映教材内容的背景资料展示出来,精心设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合理优化教学环节,学生就会主动地将头脑中已形成的认识与新知识加以对比、分析、判断和重组,形成新的知识。

三、用信息技术交流研究成果,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历史教学的功能是让学生从历史学习中增长见识,吸取智慧,养成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意识。这就必须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信息的处理能力、历史材料的辨别能力、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等各种能力。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例如,为了让学生搞清“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的提出及其伟大实践,坚定和平统一祖国、反对台独分裂的信念。在学习《海峡两岸的交流》一课时,我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收集有关台湾问题的知识:(1)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2)台湾不容分割的法理依据。(3)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对台政策的演变过程。(4)海峡两岸人民对和平统一的愿景。信息技术以其巨大的信息存储能力和方便快捷的文件检索功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学生利用网络从不同资源中收集相关信息,并在课堂上交流其研究成果,不仅让大家共享了许多从来没有了解过的台湾问题信息,扩展了学习成果,提高了学习效益,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用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

历史课程标准构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历史教学在给学生输入知识信息的同时也给学生输入情感信息,历史教育就是要通过历史的学习,关注人的心灵,升华人的情感。历史教学的内容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素,历史教师有责任通过这些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新教材图文并茂、新颖多彩,如果利用计算机将这些抽象、静态的信息符号转换为清晰、形象、生动的图象声音符号,再现历史场景,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对学生的感染力会更强。

例如,学习《香港、澳门的回归》,我利用多媒体再现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当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全场肃立,无数双眼睛向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行注目礼的时候,教室里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和着乐曲唱起了国歌,一种愉悦、自豪、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五、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新教材最突出的变化是确立主题学习体系,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性,每个学习主题的内容相对独立。初中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如何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并从中汲取智慧,历史教师要敢于创新,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使整个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更加系统、科学、有效。传统的历史线索图、知识树等过于单调、枯燥,利用信息技术,图文结合、形象具体,能产生较强的视觉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习印象。

例如,《钢铁长城》一课,以主题“钢铁长城”为中心,涉及海、陆、空三个军种以及从中衍生出来的新编制——海军陆战队、空降兵部队、海军航空兵等。课前利用网络收集各兵种的图文资料,再用多媒体制成概念图在课堂上展示,以呈现我国国防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完善和壮大的事实,使学生在强化学习印象的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了“钢铁长城”的深刻内涵。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历史教学 篇12

思维导图, 是一种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放射性思维能力。

现行初中历史教材受教学课时所限, 呈现出来的知识点往往只是历史进程中的主要人物、事件。使用思维导图, 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在历史学习, 特别是综合复习阶段, 让学生学会用思维导图建构历史知识体系框架, 可以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线索, 理清史实间的内在联系。笔者在组织初三学生历史综合复习的过程中, 指导学生按不同时代、不同事件、不同专题梳理知识结构, 将各种历史事件进行综合整理, 做成思维导图, 运用右脑强大的图形思考能力瞬间记忆所学历史事件, 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为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眼球, 每一个分支都可配以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符号、文字, 来加深对教材关键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 如制作“汉武帝的大一统”思维导图:在纸张的中心位置画框填写主题名称“汉武帝的大一统”, 为了能够突出主题, 要把主题加大加粗再配上汉武帝头像。在此基础上画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五个子主题, 在每个子主题下再填上下级子主题, 概括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在复习中, 也可以通过打乱章节和课题顺序来确定思维导图的主题, 如在专题复习时, 笔者和学生一起设计了“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几次重大转折”、“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等主题学习, 突破了学习的重难点。

2 视频教学形象再现历史知识

《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 要“合理利用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视频资料的运用可以增强历史的直观性, 用图像、语音表述出更逼真更形象的内容, 有效地解决了历史知识枯燥乏味的问题, 在充分调动不同感官参与的同时, 发展了学生的多种思维。学生在观看相关视频时, 得到的是直观的、立体的感受, 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思考, 这样得出的结论, 比传统的记笔记、做练习效果要好得多, 印象也更为深刻。

例如, 学习中国历史《抗日战争》一课时, 笔者播放有关潘家峪惨案和日本在我国东北成立的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七三一部队”史实的视频, 再现日本法西斯对我国同胞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学生通过血淋淋的场景, 认识到战争的狞狰和侵略者的罪恶, 以及法西斯势力对人类生命权的蔑视和对民主自由的践踏。以史鉴今是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之一, 讲到战争, 自然少不了联系现实, 为此, 笔者又剪辑了新闻资料中有关日本右翼组织矢口否认侵略中国, 叫嚣“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 甚至篡改教科书, 故意挑起钓鱼岛争端,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公然参拜供奉战争罪犯灵位的靖国神社的一段相关视频。短短的时间内, 实现了时间、空间上的大跨越, 体现了视频教学的优越性。

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视频资料都可以不加甄别、拿来就用的。一般来说, 历史文献纪录片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 刻画某些历史人物, 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 其可信度高, 是应重点利用的视频资源。但是热播的古装剧、历史剧虽然以其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的鲜活生动、画面的唯美壮观而颇受包括学生在内的一大部分人的喜爱和推崇, 但笔者认为, 这些影视剧往往以商业盈利为目的, 迎合一部分人的欣赏口味, 肆无忌惮地虚构历史, 篡改真实, 极易造成误导。

视频资料只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辅助手段, 一般以不超过十分钟为宜。这就需要教师学会视频的下载和剪辑, 要熟悉维棠、快播、格式工厂、狸窝等软件的使用。

3 组建QQ群开辟历史第二课堂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学习工具,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腾讯QQ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网络通讯工具之一, 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和接受。

笔者在实践中, 通过组建QQ群这种学生喜爱和乐于接受的方式, 开辟了历史学习的第二课堂。对于一些有“网络游戏上瘾”的学生, 首要的任务是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防止这类学生利用QQ群来沉溺计算机网络或者做其他对学习无益的事情。为此, 师生共同订立了详细的“群规”供大家遵守, 要求学生用“班级 + 姓名”为备注名实名加入QQ群, 杜绝“灌水”等与学习无关的发言等, 让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为“管理员”, 协助教师管好QQ群。在利用QQ群开展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创建不同主题的群讨论组让学生参与, 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例如, 在学习完中国古代史之后, 笔者在群里组织了一次“我心目中的封建帝王”的大讨论, 学生结合教材中学过的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 对古代帝王的功过是非品头论足, 各抒己见, 在辩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了对问题本质的认识, 树立了用辩证的、历史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QQ群成员把搜集并整理后的学习资料全部上传到群共享里。这样, 即使偶尔错过某次QQ群内学习交流的学生, 也可以随时下载、浏览和使用资源, 得到共同提高。

在历史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 不仅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了解了更多的历史知识,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加快了课堂节奏, 增大了课堂容量, 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效衔接。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 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教学领域方面的一个热点课题。信息技术把这些媒体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有机地整合起来, 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 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它能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内容,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上一篇:中石油职工培训下一篇:把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