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

2024-08-15

未成年犯(共12篇)

未成年犯 篇1

刑法的本质在于预防犯罪, 由于社区矫正相对于监狱执行以及监狱改造所具有的优势, 《刑法修正案 (八) 》中明确规定对某些犯罪分子实行社区矫正。未成年矫正对象在广州市萝岗区司法局是社区矫正的重点关注对象, 其作为矫正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为了有效遏制并防止未成年矫正对象犯罪行为的继续发生与扩大, 以及有效开展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改造”工作, 就十分有必要在理论上结合未成年犯罪的原因与特点, 深入探讨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工作, 在加强思想和法律教育, 保护其合法权利的同时, 创新社会管理, 探索具体可行的措施, 以期更好地达到矫正的目的。

一、当前广州市萝岗区未成年矫正对象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问题

广州市萝岗区进行社区矫正工作起步较晚, 但学习先进制度并探讨制度与当地本土化的意识比较强烈。自2010年广州市萝岗区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以来, 在试点地区取得了一些成效与经验。如把未成年矫正对象列为广州市萝岗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的重点关注对象, 对矫正人员运用社会力量, 通过组织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等创新方法, 大胆尝试并具体实施社区矫正的措施, 取得良好的效果, 逐步形成“萝岗特色”。通过近几年来的社区矫正实践来看, 社区矫正工作有效提高了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改造质量, 有效遏制了社区服刑人员的脱管失控现象, 有效增强了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并且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如力争领导重视, 健全组织机构, 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制定规章制度, 明确工作职责, 形成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合力, 探索矫正方法。 (1) 然而, 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尚面临一些问题, 在社区矫正制度与具体措施尚没有完全建立之时, 专门性的针对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制度与具体措施就更是问题了。结合广州市萝岗区的实践, 目前社区矫正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 专项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社区矫正是一项由国外引进的改造犯罪人的措施, 其作为监禁刑的替代措施, 虽然有利于犯罪人重返社会和节约司法经费, 但像其他制度一样, 也存在着本土化的问题。尤其是对未成年矫正对象进行社区矫正, 更需要理论上的研究与探索。

在社区中, 国人深受重刑思想影响, 且“天理循环报应”观念仍扎根于国人心中, 这就导致了部分社区矫正人员与群众对刑罚功能与目的认识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观念认识滞后;其在实践中的表现便是不能深刻理解对未成年矫正对象司法政策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价值取向, 使得矫正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就目前的理论研讨模式而言, 其研究方法也存在问题, 如很多理论学者对实务了解不多, 以致做研究时, 只能以假想的问题为靶子, 研究主要关注应然, 不太关注实然或可转化问题, 且认识不统一、不够深入实践具体情况等, 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工作在理论上的探究未能深入。

(二) 实践中具体矫正措施不够专业、不够精深

广州市萝岗区司法局自2010年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以来, 社区矫正案件202宗, 而未成年矫正对象约有8宗左右, 约占5.5%。未成年矫正对象在整体矫正对象中不是规模最大的群体, 且分散在各个街道司法所管辖执行, 具体到某个司法所时, 具体人数有时还不到一人。由于未成年矫正案件数量不多, 专业的研究机构和人员没有相应配备, 多由司法所人员兼管。

虽然最新修正的《刑法》与《刑事诉讼法》都规定了某些犯罪由“社区矫正”机构执行, 而“社区矫正”机构究竟是种什么样的机构, 其性质为何, 如何运作等具体问题, 尚无权威的规范性文件加以明确, 甚至可以说, 目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缺乏专门的社区矫正机关”。 (2) 而在广州市萝岗区, 更多地是由司法局主要承担矫正工作。

目前我国社区矫正人员多是一些非专业人员, 由于司法所人员在数量、专业素质上均与矫治要求不相符, 尤其是对未成年犯的矫正, 更需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犯罪学和法学知识的人员来进行, 缺之会致使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矫正质量和效果不理想。

此外, 广州市萝岗区作为经济开发区, 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近些年出现的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日益严重, 考虑到城郊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以及农村人员外流等现状, 在城郊农村建立社区矫正机构以及农村的犯罪预防如何开展, 也成为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不得不面对的困难, 而当前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社区矫正方法过于简略, 效果难以保障, 易流于形式。

二、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必要性

(一) 对未成年犯进行社区矫正是法律之规定

我国《刑法修正案 (八) 》 (修正后的刑法第38条、第76条和第85条) 规定了判处管制、宣告缓刑以及假释的犯罪分子, 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这是第一次在国家的基本法律中对社区矫正加以明确规定。第二次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八条也规定:“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这就在刑事实体法和刑事诉讼法中, 均对社区矫正加以明确的规定, 并确定了适用社区矫正的对象。刑事司法实践中, 由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 采取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要贯彻和缓原则, 且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这样一来, 使得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更可能被判处管制, 更可能被决定缓期执行, 未成年犯也更可能获得假释的机会, 也就更有可能接触社区矫正。因此, 对未成年犯的刑罚而言, 交由社区矫正机构执行, 并由社区矫正机构对其进行社区矫正, 是法律的明确要求。

(二) 对未成年犯进行社区矫正是由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特点所决定

未成年人犯罪除了可适用于一般犯罪发生的原因之外, 由于未成年人身心特点所决定, 还有一些特殊的原因。

1.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简析

任何犯罪都是人的行为, 行为人自身的原因是其产生犯罪行为的内因, 对于未成年犯也不例外。但由于未成年人心智不完全, 且易受外界影响等原因, 使得未成年人自身之外的原因, 诸如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 成为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外因。

(1) 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

对于处于过渡期的未成年人来说, 身体条件的变化, 以及叛逆心理的出现, 使其渴望冲破各种管束, 或是通过一些途径, 表达自己强烈的愿望, 或是希望通过一些非常途径, 彰显自己的存在, 未成年人的行为深受其“同伴”群体的影响又由于模仿心理鼓动加之以难辨是非善恶而随从违法犯罪之人的行为等等原因, 导致未成年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一些犯罪活动。从未成年犯的心理特点来看, 这些影响是他们难以抗拒的, 从而可转化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因。

(2) 未成年人自身之外的原因

从对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来看, 环境因素、文化因素、犯罪者个人因素、家庭因素、被害人因素等, 对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影响。如:不良的家庭环境造成未成年人的畸形心理, 从而促使他们走向犯罪之路;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又有不同的表现, 有教养方式的不当, 家庭关系的不融洽或是家庭结构的不健全等。比如娇惯的教养方式可能让未成年人养成自私、贪婪之心, 在其对金钱、物质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 极易产生犯罪行为;而父母关系不和谐以及对孩子常有虐待行为的家庭, 较之于正常家庭的未成年人而言, 较易产生一些行为问题等。又如:学校教育的缺陷, 由于其在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也是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现实中的情况来看, 学校是校内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场所, 在校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又多受其他未成年犯的影响, 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现象。另外, 负面的社会信息也起到推波助澜之用, 对辨别与控制、抵抗能力较低的未成年人而言, 无异于将其置于鸩毒之中, 使更多的人进行犯罪模仿, 导致更多的犯罪的产生。” (3) 尤其是当今社会媒体的多样化, 以及人们接触传媒的容易性, 与未成年人相结合, 便更容易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

这些原因决定着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与矫正, 要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各种因素, 在消除或减轻这些因素的影响下, 矫正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并使矫正的成果得以维系。

2.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根据有关司法统计, 20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数值逐年增长, (4) 并且出现了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在拥有大量数据的基础上, 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就比较具有可信度。根据美国犯罪学家科恩的少年犯罪亚文化理论, 其将少年犯罪的文化特征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少年犯罪的目的并非为了获取某种利益, 而在于犯罪活动本身的“非功利性”;其具有将享受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将欢乐建立在违反禁忌之上的“恶意性”;其有一套有别于甚至冲突于成年社会规范的行为规则, 对社会主文化进行否定的“负面性”;少年犯罪帮伙的犯罪活动不具有专业性, 具有从事各种不同犯罪行为的“多样性”;其对长远目标、活动计划、时间安排以及需要知识和技术的获得漠不关心, 体现出“即时享乐主义”特点;以及强调除了来自于少年犯罪帮伙本身的限制以外, 不接受任何其他的制约的“群体自治”特点。 (5) 从未成年人的犯罪文化出发, 结合我国对未成年犯罪的研究, 可以发现,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方式团伙化以及犯罪性质暴力化等特点。根据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类型划分, 可以视未成年人的行为主要是种非理性的“情感行动”, 其犯罪类型也可认为是一种为了满足生理或心理上的即时需要而做出的情感冲动型犯罪, 也就是激情型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决定着对未成年人的惩罚与矫正工作不同于成年人。结合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 对未成年犯的矫正工作, 更容易开展和推进, 并更易取得相应的成效, 充分体现出社区矫正对犯罪人复归社会的作用。

(三) 对未成年犯进行社区矫正是适应刑罚目的与功能转变之需要

随着刑罚理论、犯罪学、司法实践以及人权理念等的发展, 刑罚的目的, 渐渐从报应犯罪者转到预防犯罪。由于预防的对象不同, 故把刑罚的目的区分为防止犯罪人重新犯罪的特殊预防和防止尚未犯罪的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一般预防。对于未成年犯而言, 相较于成年犯, 其人身危险性较小, 可塑性强, 而且往往属于偶犯、感情冲动刑犯罪, 故而对其应侧重于一般预防。而且, 在法治背景下, 对一般预防维护法律秩序所要实现的价值判断, 要受到法对公民权利保护这一实质特征的影响。 (6) 对于刑罚的功能, 在惩罚犯罪人之外, 人们更加侧重于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 以使其复归社会。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大力提倡教育刑论, 认为:“刑事政策并非对社会的, 而是对个人的……是以个人的改善教育为其任务”。 (7) 他“强调犯罪人的复归社会, 并确信犯罪是可以预防的, 主张通过变更导致犯罪发生的社会关系, 改善犯罪人的特殊性格, 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8) 通过对未成年犯进行社区矫正, 体现教育刑的要求, 也是适应刑罚目的与功能转变的需要。社区矫正机构除了对犯罪人进行矫正之外, 还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社区环境, 预防犯罪。而社区预防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犯罪对策, 并通盘安排, 通过各部门相互配合, 抑制产生犯罪的因素和条件。 (9) 对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 恰也顺应社区预防犯罪的要求。

(四) 对未成年犯进行社区矫正是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政策所要求

《刑事诉讼法》第二次修正之后, 对未成年犯规定了相应的特别处理制度, 如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指定辩护制度、讯问未成年犯时合适成年人在场、不公开审判制度、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专人办理未成年犯罪案件制度、对未成年犯以教育感化为原则等规定, 突出了处理未成年犯的宗旨: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未成年犯的矫正重点是促进其复归社会, 促进其亲社会性情感的养成, 并最终成为对社会有贡献之人。在这样的理念下, 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工作才有目的性的指导, 并据此设计合适的制度, 完成这样的事业。

三、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社区矫正的工作的完善

(一) 推进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社区矫正理论研究工作

社区矫正既是实践活动, 其对理论也有严格的要求。没有理论的铺垫与指导, 难以解释其“所以然”的问题。在我国, 开展对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理论研究工作, 可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 有利于帮助人们确立清晰、科学的理念并始终坚持

(1) 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 (第二次修正) 均明确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刑罚的执行上, 社区矫正制度的规定正是对人权原则的实施措施。而我国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各法律均对未成年人权益作了特殊的规定, 人权原则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 更是应当始终坚持的。

(2) 再一次修正的《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 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一原则也应贯穿于对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工作中。

(3)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特点和未成年犯的心理特点, 并结合人权原则和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原则规定, 还应当确立并坚持“福利”和“干预”原则。亦即“要打通影响少年出现问题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各个环节, 真正建立起反映犯罪预防与权利保护逻辑关系的权利保护机制”, 是为“福利”;干预, 就是要通过社会服务让影响少年的风险因素化解, 而非通过惩罚少年本身来实现。 (10)

2. 有利于指导各种具体的针对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实践活动

对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良性互动是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常青法宝。对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理论研究的深入, 可以结合未成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实施更具针对性的矫正措施。在引进国外有关制度之后, 研究其适用的环境与社会条件, 可以促成社区矫正制度与我国本土环境相契合;在认识本国现状之后, 开展对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工作, 会使其更有可能发挥效用。理论探索者在接触、选择某一陌生的制度时, 会产生两个问题, 其一为探索者本身是否接受这个理念并为之奋斗, 其二是他们如何说服决策者和民众接受这个理念。当理论研究者接受并完全理解某一制度之后, 通过理论的探究与宣传, 提高社区矫正人员的认识水平, 纠正大众错误的刑罚观念, 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对开展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将会大有助益。尤其是在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不健全, 实践中的问题层出不穷, 各项具体措施还不完善之时, 对理论研究的需要就显得尤为迫切。通过对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工作的理论研究, 积极应对实践教训, 总结并推进经验交流, 探索更为完善的社区矫正模式, 以发展我国未成年人的事业。

(二) 完善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设计

社区矫正是一个体系化的工程, 而非简简单单的一些单位的组合, 一些政府或是部门的规章办法, 一些随随便便的人员组合在一起便可以开展并承担起该项重任的。现有的以试点方式进行的社区矫正活动, 已不能适应新法的要求;而社区矫正的实践发展, 又需要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 对社区矫正活动加以规范。对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的制度设计, 应该体现“三专”思路, 即要有专门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法或是在社区矫正法中对未成年犯社区矫正进行专门规定, 要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并要有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矫正机构, 要由专业的人士对未成年人进行矫正。

首先, 法律是行为的前提。对于机构的设置而言, 应当是根据法律的规定, 设置相应的机构, 并由这样的机构, 实现法律的目的。法律不仅是进行社区矫正工作的依据, 而且也可以指导具体的社区矫正活动, 并确立各种相关的标准。另外, 鉴于我国社区矫正机构性质不明、机构不完整的现状, 法律也可以赋予其明确的法律地位, 并通过规定其权利义务以实现对社区矫正机构的规制。由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特殊性, 需要有专门的规范未成年矫正对象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以具体地指导、规范和评价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社区矫正工作。新修正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将社区矫正纳入其中, 为制定一部完整的社区矫正法创造了契机, 也指明了社区矫正法制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发展方向。根据《北京规则》 (11) 第2.3条的要求, “应努力在每个国家司法管辖权范围内制定一套专门适用于少年犯的法律、规则和规定, 并建立授权实施少年司法的机构和机关”。另据儿童权利委员会于2007年举行的第四十四届会议通过的《第10号一般性意见》可知, 少年司法所强调的是“尤其应推行运用诸如转化和恢复性司法替代措施, 将为缔约国提供处置触法儿童可采用的有效方式, 不仅有助于触法儿童的最佳利益, 而且有利于广大社会的长、短期利益。”这其中所谓的专门机构、恢复性司法替代措施, 便包括建立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机构并对未成年犯进行社区矫正。

其次, 机构专门化、人员专业化对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也为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所确认, 该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承办”。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实行“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原则, 这样就要求对需要进行社区矫正的未成年犯, 要对其“分别矫正、分别教育”。专门的矫正机构和专业的人员, 是将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理念与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必要途径, 也是特别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 在社区矫正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方面, 需要有专业人员依据专门的程序在专门的场合, 对未成年犯进行社区矫正, 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矫正与教育, 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并最终复归社会。

(三) 细化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具体工作

1. 家庭、学校、社区矫正机构相互配合

“家庭是促使儿童初步社会化的之中心环节”, 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环节。家庭的参与、学校的配合以及社会有关人士如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志愿者的参与, 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并与之相互配合, 对于矫正、教育未成年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贯彻未成年矫正对象社区矫正中的教育功能, 需要在社区中, 树立社区矫正的理念:即在社区中充分利用社区的现有软硬件社会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来预防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 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服务。

在社区矫正机构不明晰, 或缺乏三专配备的情况下, 至少可以在现有的社区矫正从业人员中指定专人负责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矫正工作, 或聘请心理、法学、社会学专业的教师、法官、心理医生等担任矫正专家组与司法所专职人员一同联合对未成年矫正对象进行矫正, 将执法主体和矫正工作主体适度分离, 提高矫正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 选择适宜的教育矫治内容

对未成年犯而言, 选择适宜的教育矫治内容, 决定着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社区矫正工作能否取得应有的效果。未成年人可能由于家庭的不和谐、学校教育的混乱或是接触了不当的社会信息而产生不良行为, 鉴于此, 便需精心选择矫治的内容, 以适宜于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但由于社区矫正并不仅是种教育措施, 其在对未成年犯进行特殊的教育时, 也要体现出对其不良行为的矫正和对恶害心理或是反社会心理的感化并引导其向善。比方说对于因好逸恶劳而抢人财物或是窃人财物的未成年犯, 可以社区服务为矫治内容, 并在其为社区提供服务时, 提供适当的报酬, 以使其养成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习惯。对于在其他未成年人引诱或是唆使下犯罪的未成年人, 为其改变学习环境;对于不喜欢在学校上课的未成年犯, 可以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为其提供一些教学服务等。

3. 采取个别化的教育矫正方式

针对未成年矫正对象个案的个别特征与重新犯罪行为相关的可能因素, 如冲动性、较差的自控能力, 较弱的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较差的家庭关系和学校表现等, 采取具体的个别化的教育矫正方式, 对其设计并执行个别化干预计划, 包括进行深度个性化交流、集体活动、助人行为等, 其中, 深度个性化交流必须有深度, 要深入到矫正对象日常生活、教育、家庭、交友的经历, 与家庭、社区的关系, 与同辈群体的交往情况, 人生规划和目标等。从矫正对象成长经历上掌握未成年社区矫正的对象的服务需求特征, 从而准确地定位对其进行矫正的方向, 这些方式, 都需要与其他人员互动或是参与到其他社会组织之中。

例如, 可以定期在社区开展公益法律咨询和婚姻家庭法律宣传和家庭教育讲座, 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营造良好的育人学习氛围, 更新人们的重刑及报应观念。通过对未成年矫正对象进行深入彻底的需求调查, 帮助未成年矫正对象家庭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如定期开展社交技巧分享、愤怒控制技巧、思维模式改善方面的家庭讲座及训练。高校可以发挥服务地方的社会服务功能, 继续加大社区矫正志愿者的专项服务, 增强师资和高素质学生的参与度。开展适合未成年矫正对象矫正活动的项目, 让未成年矫正对象参与社区活动的策划、分工、筹划工作, 赋予其责任和能力,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去完成某些任务, 从而提高自信心、参与的积极性和社会交往能力。在社区活动中, 通过增强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与社区居民的交流接触, 使他们感受到社区的善意和对他们的重新接纳, 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 从而有利于复归社会。

摘要:广州市萝岗区积极探索未成年矫正对象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本土化发展,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而现实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尚需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完善未成年矫正对象社区矫正的制度设计, 并细化各项配套的未成年矫正对象矫正内容和方式方法, 从而促进未成年矫正对象复归社会。

关键词:社区矫正,未成年矫正对象,复归社会

未成年犯 篇2

参观未成年犯管教所心得体会

奉献社会 与爱同行

孩提时代学校组织看了一部电影《少年犯》,虽然对电影的具体记忆已经消退,但“少年犯”三个字却牢牢地烙印在心灵深处。*年3月20日,我跟随班主任从晓君老师、张红玲老师,参加了第7期处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组织的集体活动,调研了*未成年犯管教所。这次活动再一次撩拨起童年的心弦,深深触动了已长大成人、为人母、为人师的我。

罪之源:少管所的警察在我说完那些女少年犯很可怜后,补了一句话,“看完卷宗后,你会觉得很可恨”。少年犯曾经的天真、心中的友爱是怎样一点点抹去?他们为什么会变得那样自私、冷酷、残忍?他们如何从自由的世界一步步走入封闭的高墙?追问罪之源的目的是避免让更多的孩子落入人生的“沼泽地”。少教所的徐政委介绍了未成年犯罪的几个多:有家庭缺陷的多,很多孩子单亲或没有父母,健全得大都由爷爷奶奶带大;农村孩子多及农民工二代三代多;文化程度低得多,很多处于文盲与半文盲状态„„可见,这是一群大都处于社会边缘被忽视的孩子。他们渴盼父母厚重的亲情,但父母远在异乡打工苦钱;他们需要老师的谆谆教诲,但很多老师功于考试排名,对他们反感加厌恶;他们无比崇尚丰裕的物质生活,但日子却在现实的贫寒中度过。厌学、贪欲、躁动、叛逆、仇恨、暴力与缺乏自律、没有法律意识的结合,导致了小小的年龄闯了大大的祸,犯了重重的罪。

囚之苦:高高的围墙、森严的大门、超高压的电网把这里与外面的世界彻底隔离。少管所旁那郁郁葱葱的树木、小桥流水的景致,那飘动的油菜花,斗艳的红梅花,和他们隔得那么近,但又离得那么远。光光的头、整齐的衣、稚嫩的脸,匆匆一见,不忍再看。豆蔻的年华、美妙的青春本应自由地飞扬,但却被囚禁在那狭小的空间。这是一种何等的残酷。短短一个月的坐月子的“囚禁”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自由的弥足珍贵。正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由权的丧失是他们为自己的犯罪付出的最大的代价,这是一种苦涩不堪的味道。鸟儿失去了飞翔的翅膀就不能飞翔,人失去了自由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有生以来第一次参观了关押犯人的神秘地方,近距离地看了那一张张统一表情的脸,我深深感慨自由之于人之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让领导干部经常有组织地参观,警钟长鸣,可以起到一定警示的作用。

教之义:少年犯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处于人生的转型时期,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还处于心智不太成熟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他们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不抛弃、不放弃,摔了一跤、扶他一把,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少管所承载的功能、内蕴的意义重大。*未成年犯管教所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好。少管所认真贯彻执行“安全为铁、教育为本”的理念,实行科学、文明的教育管理,依靠社会力量、集聚各种资源,对少年犯进行基础知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像父母对待孩子,像老师对待学生,像医生对待病人”,掷地有声,落实有效。让他们在阅览室与飘逸的书香结缘,让他们在运动场把团结拼搏的精神挥洒,让他们在插花、理发、缝纫中学习一技之长,让他们在文艺精品的赏析中丰厚心灵„„徐政委指出,在少管所严格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十四至十六岁的少年犯全天上课,十六至十八岁的少年犯半天上课。应当讲,少管所进行的这种“补课式”教育对少年犯意义很大。

爱之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关注青少年的现在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如何预防和防止更多的青少年“步入高墙”,如何让经改造的青少年“枯枝发新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互相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共同营造一个让曾陷迷途的青少年重返社会的优良环境。我想,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有一点是不可缺失的,即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爱”。家庭应给予孩子最温暖的爱,这爱是预防犯罪和防止再次犯罪的第一道屏障。父母尽可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摒弃专横、粗暴的教育方法,承担起为人父母的教养责任。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与预防犯罪的重要环节。教师在传播文化,讲授知识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德育工作,把培养学生做人放在第一位,改变“以分论人”的不良倾向,平等地关爱每个孩子。社会应努力消除精神“污染源”,让孩子在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对重返社会的失足青年不应歧视,更不应设置就业障碍,而应跟踪帮教、拓宽一些就业渠道,让他们有尊严、有希望地生活。

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主体研究 篇3

关键词:社区矫正人员;职权;地位;队伍建设

一、我国若干社区矫正试点地区矫正工作主体的特点、不足及原因

(一)北京、上海等试点地区社区矫正工作主体的特点

(1)北京建立了“专群结合”的模式。北京模式是指由北京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社区矫正工作试点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符合国情、符合首都实际情况的工作模式,该模式是对原有的由公安机关作为执行主体的社会服务型工作的继承和完善。其特点为:第一、在实际工作中,“以政法委统一领导,司法局组织实施,法院、检察、公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司法所具体执行。”第二、重视专业矫正人员,具体是由司法所干部,抽调的监狱劳教警察组成专业的社区矫正人员执行矫正、管理、监督、教育工作。第三、在当地社区中选聘一些人员作为协管员,协助专业矫正人员进行与矫正有关的辅助性工作。第四、充分动用社会力量,一些法学家、知名学者、退休干部、高校学生都纷纷加入到社区矫正的队伍中,作为志愿者为被矫正人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与北京模式相比较,上海的社区矫正工作更注重运用社区的力量,主要是在“政府主导推动下,社团自主运行,社会多方参与”的思路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进行的。上海市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探索出了社区矫正“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的适度分离运作模式,执法主体由监狱、公安系统的干警、司法所的干部组成,专职从事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而工作主体则以面向社会招聘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为矫正的主体,以民间社会团体的形式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具体的社区矫正工作由这些与政府签订协议的社会非营利社团的工作人员去做。依据《小康社会:从目标到模式——2004年上海社会发展蓝皮书》的理论,上海在2004年1月正式注册成立了“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并聘用了专业化的社工队伍,正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这些受雇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取得了社区服刑人员的广泛认可,他们主要提供一些有关教育、心理及政府政策信息咨询等帮教服务,新航社区服务总站的设立标志着具有上海特色的社区矫正工作模式的初步形成。同时,上海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中也有大量志愿者人员的加入,志愿者主要是从事社会帮教工作,为被矫正者提供服务。

(二)我国若干试行社区矫正地区社区矫正工作主体的不足、原因及启示

北京的社区矫正队伍在工作中主要依靠司法所干部、抽调的监狱劳教干警等人员担任专业的矫正工作,只强调了执行主体并无专业性的工作主体。由于这些人员平时的工作性质特殊,不熟悉未成年犯的生活环境,所以并不能够很好的和社区的有利因素结合。特别是监狱干警,他们常年从事的是监禁方式的监督、管理、教育,对于被矫正人员及其原本生活的社区并不了解,与社区有关组织未必能进行很好的沟通,社会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

上海在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构建方面的尝试是很前卫的,它积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突出了社区矫正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的本源性。社工队伍社会化运作的模式,整合了社会的各种人才,体现了社区矫正的内在要求与特色,有利于与被矫正人员进行互动沟通,可以帮助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但是上海主要靠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行政执法味道浓厚。未成年人本来就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好奇心强烈,学习、效仿的能力也很强,上海在进行社区矫正工作中大量的吸收社会人士,其组成人员比较混杂,且素质参差不齐。这类人员通常只是短期的受雇于政府,并没有长期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职业规划,这种工作人员的不稳定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 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主体的任职与管理

(一)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主体的组成

(1)专业的执法人员。在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中必然应该有专业的执法人员從事一些宏观方面的工作,笔者将这类人员归入国家公务员队伍行列。这些人员都可称作社区矫正官员,他们都是国家公务人员。所以笔者建议应结合我国的政治体制,将未成年犯社区矫正专业执法人员定位为国家公务人员,视为监狱系统普通科员。将这类工作者归入监狱社区矫正办公室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小组,主要负责有关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程序性工作,所以对于专业执法人员的录用条件就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的规定来严格要求,按照《公务员法》第二十一条,对他们进行录用时应有严格的程序,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2)帮教人员。帮教人员担任社区矫正教育的中坚力量,是矫正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帮教人员应采取公立学校在编教师的组织形式,以教师队伍为主。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条的规定,招聘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大专及以上学历,有教育教学能力并且取得中学教师资格的人员。因为他们并不是国家公务员,所以应当根据各地方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的招考要求,参加学校招聘教师的考试,按照各地方招聘简章要求的规定,一般考教育学、心理学、新课改、教育法规等内容,其他科目与技能视要求而定。

(3)志愿人员。各行各业的人员都可以为社区矫正工作出力尽责,共同维护社区安宁,促进社区繁荣发展和文明进步。志愿者是社会工作的主力军,我们鼓励社区力量积极的投入到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工作。但是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志愿服务不能流于形式,就连志愿者人员也需要进行认真选择,并不是所有具有爱心、热心的人士都能对未成年犯进行帮助。

nlc202309040838

(二)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主体的素质要求

(1)执法人员,对于执法人员来说法律赋予了他们一定的权力。因为他们担任的是国家公务人员的角色,负责矫正工作的程序性以及矫正方案的制定等工作,所以对于这类人员的素质要求更严格。他们从事的是涉及未成年犯的工作,所以不能采取先统招再集中培训的方法,应当在报考公告中载明:报考人员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有社会学、教育学、法学等专业知识;从事过社区矫正的个案经验;品德优秀身体健康;无犯罪前科等。除应具备一般刑事执法者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外,笔者认为要从事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工作还应具备以下素质:掌握在社区中执法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把握在社区中对未成年犯进行矫正的特点与规律;学会一般社会工作者具有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结合具体情况制定与改进符合未成年犯特点的矫正方案;学会不断提高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创新意识。

(2)帮教人员,帮教人员是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中坚力量,对他们的素质要求要高于志愿人员。在职业技能方面:要热爱社区矫正工作,具有奉献的精神,对待问题青少年能够给予尊重,用自己的坦诚去换取未成年犯的以诚相待。要求对所教学科具有系统的、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教学经验丰富,并做出显著成绩。善于根据未成年犯的特殊心理进行品德教育,并且有参与过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个案经验,懂得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内容。能够综合的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法律的知识耐心的对待未成年犯提出的问题,不从事对未成年犯不利的行为。能够及时地与执法人员进行交流,向执法人员汇报被矫正对象的情况,与执法人员一起努力帮助未成年犯早日完成矫正,重归社会。

(3)志愿人员,志愿者在未成年犯社区矫正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因为是无偿的提供帮助,所以对于这类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于执法人员与帮教人员较低。但是他们也应时刻谨记未成年犯是个特殊的群体,需要的是帮助,是平等的对待而不是束缚与管教。要能保持工作的热情,具有高度的奉献精神。最好能有从事过社会公益事业的经验,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处理纠纷的能力、熟悉相关法律知识。能在工作中不断充实、增强自己并有不断创新的意识。

(二)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主体的考核

考核是指对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主体在工作业绩、政治思想素质等方面进行考察与评价,考核应当遵循:“公平公正、注重实绩、平时与定期相结合的原则”。帮助提高工作主体人员的工作水平、工作成绩、和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以求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效果的早日实现。

(1)专业执法人员,因其是国家公务人员,所以应当按照《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公务员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对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主要分为两种,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定期考核要以平时考核为基础,定期考核的结果应当以书面形式进行公布,并作为对其职务、级别、工资等进行调整的依据。

(2)帮教人员,因其是受雇于教育局的人员,受教育局的领导,所以对于帮教人员的考核主要由教育局来进行。可以参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的相关规定,重点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由教育局领导结合其工作性质与实际情况进行。同样,考核的结果也应作为对帮教人员进行奖励与惩戒的标准。

(3)志愿人员,志愿者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意愿,并不是其职责所在。虽然他们并不属于哪一特定的机关或部门,但他们是在社区委员会进行登记的人员,所以对于志愿人员的考核就应当由当地的社区委员会进行,当然对于他们的考核相比较专业执法人员与教养人员,考核的要求會低很多,主要依照社区委员会制定的《社区志愿者协议》进行考核。将考核的结果作为测评志愿人员工作能力,及对其进行一定奖励的标准。

(三)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主体的责任认定

(1)执法人员,执法人员是国家公务人员,所以对于执法人员的奖惩就应按照《公务员法》第八章与第九章的规定来进行。对于在工作中表现突出者、有杰出贡献者都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坚持神精奖励与物质奖励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对于在工作中失职、违规违纪、侵害未成年犯合法权益者,视情节给予相应的惩处,并追究民事、刑事责任。惩戒是管理的必要手段,有利于约束工作主体的行为,保障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序进行。

(2)帮教人员,帮教人员的工作受教育局的领导,就应当遵守所属教育局对于人事考核、奖惩的规定。对于工作中表现出众,成绩优秀者,给予相当于本单位职员同样的奖励,也应当以精神奖励为主。同样地,若其在工作中有违规违纪的行为,可以酌情给予相应的处分,情节严重者教育局可以单方解除聘用合同,并追究其民事、刑事责任。

(3)志愿人员,志愿者虽是自愿从事社区服务的人员,不隶属于国家行政的管理,但对于在工作中表现良好者,按照《社区志愿者协议》都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带动其工作的积极性,更好的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帮助。当然若其不遵守《社区志愿者协议》的规定,给社区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者就应当将其剔除出志愿者名单,情节严重者追究其相应民事、刑事责任。

(四)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主体的奖励

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执法人员与帮教人员,专职于矫正工作。付出劳动的同时,理应获得相应的报酬,所以建立完善的薪酬制度,对于主体更好的开展工作也是很重要的。

(1)执法人员,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执法人员属于一般公务人员,其薪酬只需严格按照《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通常能够获得保障。当然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也应考虑具体情形,给予基本工资以外的津贴、补贴和奖金。

(2)帮教人员,帮教人员通过与教育局签订雇佣合同进行工作,所以对于他们的薪酬理应由教育局领导结合其工作量的大小、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灵活确定。薪酬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3)志愿人员,志愿者是无偿的提供帮助,所以不必给付其相应的劳动报酬。但是志愿者在进行工作的时候难免有必要的开支,那么当地政府、社区委员会应当对这一部分开支进行报销。对于志愿者虽然不需要支付相应的薪酬,但并不代表着对于工作表现突出者不能给予适量的补贴与奖励,如:通讯费、交通费、伙食费、津贴等。同时还需要政府与社区委员会制定科学合理的报销、补助费用制度,并严格执行,避免不法之人假借志愿工作之名寻求财富的捷径。

浅论未成年犯的教育矫治 篇4

一、对未成年犯采取特殊的教育矫治方式的必要性

由于未成年人属于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无论是在教育还是社会福利等方面, 社会都给予未成年人一定范围的特殊待遇。而对于那些犯罪的未成年人来说, 给予其区别于成年人的刑罚及教育矫治, 能够更好地帮助其重新开始人生。

(一) 由未成年犯的特性决定

未成年犯从生理方面来说, 尚处于生长发育期间, 对于身体的控制能力较弱。而从心理方面来说, 则处在心智不成熟的时期, 考虑事物更容易从主观方面出发, 易冲动。这便共同决定了其行为与性格上的可塑性强, 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特征。由于未成年人对于善恶的分辨还不是很清晰, 对于事物的价值判断极易出现偏差, 认识事物存在较强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易受到不良的影响, 许多犯罪行为便是发生在这些情况之下。

(二) 由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方面决定

一个人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 其犯罪原因绝大部分表现为在心智尚不成熟之时, 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实施犯罪行为。近年来,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 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与思考, 如我国的教育体制问题, 教育内容缺陷的存在, 道德、信念观念在未成年人思想中的缺乏, 对于心态、情绪控制方法的缺憾等。

二、未成年犯的教育矫治

每一个未成年犯都有着其独有的个性, 犯罪原因也因人而异, 其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期间, 如何针对每一个未成年人的特性, 采取适当的教育矫治方案, 以达到最佳的教育矫治效果, 是极为关键的。

(一) 教育矫治的内容

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及职业教育等方面, 通过这些教育, 使得未成年人能够丰富其精神世界, 并由此塑造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同时, 掌握生存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二) 教育矫治的方法

对未成年犯的教育, 一般应采取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育与辅助教育相结合, 所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1]而每种方法所关注的重点与得到的效果均有不同之处, 下列所述几种方法均为笔者略有所感而论。

1.个别化教育矫治与阶段化教育矫治相结合

笔者认为, 采取个别化的教育矫治与阶段化的教育矫治相结合的方式, 其共同发挥作用。

个别化教育矫治主要指在未成年犯服刑期间, 以法律法规为立足点, 根据未成年犯个人的情况, 包括生理、心理, 社会危害性及再社会化几个方面, 而采取不同的矫治方法。阶段化教育矫治可分为新收监阶段、服刑阶段、释前阶段, 每一阶段对未成年犯的矫治重点应有所不同, 在此基础上, 将个别化教育矫治融入其中便形成以下总体的教育矫治方向:

在新收监阶段, 针对每一个未成年犯从生理、心理、犯罪原因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综合分析, 形成一个初步的分类。根据分类结果, 初步制定教育矫治方案。这个方案应当包括多个方面, 如必要的文化知识、思想道德教育, 心理咨询以及有区别的职业教育等。

在服刑阶段, 应对未成年犯的矫治进程进行密切关注, 根据在矫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成果, 不断对矫治方案进行修正。在这个过程中, 应当对未成年犯的心理方面重点关注, 心理问题的安定与否会左右整个矫治的成功与否, 以及其本人对待自己生活的态度。

在释前阶段, 根据之前阶段的教育矫治成果, 在进一步强化的基础上, 针对每一个未成年人, 为其释后的学习、生活提出建议, 为其再社会化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方向。

在进行教育矫治的过程中, 还应当注意几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 在教育矫治的过程中可形成一个针对个人的矫治档案, 此档案可为未成年犯管教所进一步研究、调整教育矫治方案提供借鉴。另一方面, 虽然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针对未成年犯的前科消灭制度, 但这已是一个国际趋势, 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一制度, 未成年犯在管教所内的教育矫治档案, 可以作为其前科消灭的一份参考资料, 对评估其是否具备条件起借鉴作用。

第二, 由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 进行教育矫治应配备专业人员, 尤其是心理咨询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矫治未成年服刑人员违法犯罪的重要治本措施。[2]由于未成年人处于情绪多变, 心理不安定的时期, 若不能恰当地处理其心理问题, 很可能造成矫治进程困难, 以至矫治失败, 配备专业人员是保证矫治成功的因素之一。目前未成年犯管教所内进行心理矫治的主要是接受了心理咨询方面培训的民警, 以及一些外聘的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 为使心理矫治的效果更为明显, 有条件的机关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心理矫治的队伍, 这样可以避免心理矫治人员因缺失或流动而带来的问题, 稳定的心理咨询师也能让未成年人在接受心理矫治时获得安定的心绪。

2.家庭、学校、社会对教育矫治的协助

教育作用一致原则, 是指在对未成年犯教育中, 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要步调一致, 前后一贯, 形成总体效应的教育合力。[3]未成年犯在服刑中不仅要承担犯罪带来的压力, 其对自己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及未来生活所怀有的恐惧感, 更易造成其心理的不安定。这时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怀与管教所的努力相结合便能发挥特殊的作用。

从家庭方面来说, 家庭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可以是其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来自家庭的关怀更容易使未成年人有一种归属感, 在体会到家人的支持与关爱之后, 对于其教育矫治的成果也有更明显的作用。为此, 管教所应当提供较多的机会让未成年犯能与家人相会, 如增加会面机会等, 使未成年人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防止自暴自弃。

从学校方面来说, 对于仍处在学习中的未成年人来说, 学校对于人生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在其犯罪之后, 若是能得到来自学校的宽容, 对于其对日后生活的希望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从社会方面来讲, 社会大众对于未成年犯的关怀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一些没有家庭或是不能入学的未成年人的缺憾, 让他们能感受到社会对于他们的关注, 以其减少孤独感及对立感。在这个方面, 可以与社会福利组织, 志愿者组织等形成联系, 为未成年犯提供一定的帮助。

三、未成年犯释后的帮助教育

对未成年犯来说, 其离开管教所后的帮助教育, 监督, 对巩固其在狱内的教育矫治成果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管教所内外的生活存在很大区别, 各种现实生活的压力会真正地一起袭来, 如果这个时候不对其及时跟进, 进行鼓励与监督, 极易造成未成年人出狱前后生活与心理上的脱节, 教育矫治成果很容易便会前功尽弃。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 罪犯出狱后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对于社会大众来说, 曾经犯过罪的人是社会的另类, 大众的防备心理与敌视心理表现得更为严重。其中最主要的, 便是社会大众对罪犯、前科人员的歧视, 这种歧视同样存在于未成年犯身上。如标签理论所述, 社会为未成年人贴上犯罪者的标签, 使其在学习、工作, 以至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长期下去, 被贴标签者便会认可这种标签, 进而实施更加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最终成为职业犯。[4]社会大众对犯罪者的歧视, 这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 有着其深厚的历史、社会与心理原因, 非一朝一日之力可以改变,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坐视这种情况。未成年人在社会中是特殊的弱势群体, 社会大众对其能抱有较多的同情心与宽容心, 相比于成年人, 能够给予其更多的改过自新的机会。

对于未成年犯在释后, 家庭、学校及社会上应给予的帮助教育, 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在条件允许的地区, 未成年犯管教所或是政府可以积极争取与地方上企业、工厂的“联合”, 安置释后不能进入学校的未成年犯在职业教育基础上进行长期或临时就业, 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释后的生活经济来源, 防止其因生活所迫而再次犯罪。

其次, 对于释后仍可继续入学的未成人, 未成年犯管教所可协助家庭与学校进行协商, 消除入学歧视, 保证未成年犯从在学习方面少受歧视与不公正待遇, 同时学校对于这些未成年人应当给予更多的保护与关注, 在校园内防止歧视与不公平待遇的出现。

最后, 在有条件的地区, 可以对释后未成年犯进行长期关注, 这主要依靠家庭与社区矫正的力量, 对于一些没有家庭的未成年犯可以依靠社区矫正的协助, 了解关注未成年犯释后矫治的发展方向, 必要时提供适当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夏宗素.监狱学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235.

[2]魏荣艳.罪犯教育学[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1:169.

[3]金鉴主编.监狱学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677.

未成年犯 篇5

在路上的心情是轻松的,但真的进入监狱A、B门之后,就开始感觉到高墙铁网的压抑,与世隔绝的苦闷。陕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王东娥主任为我们作了精彩而又震动人心报告,让我深切感受了身上的责任,身边的危险,今后一定要防微杜渐,警钟长鸣。随后,狱方安排了犯人现身说法对我们进行警示教育。介绍他当初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犯罪的道路。坎坷的经历,令我震惊,让我惋惜,犯罪的历程,令人深思,让人警醒。这位犯罪人员,他是国家干部,曾有较好的工作环境、较高的收入、幸福的家庭,曾经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过突出的工作成绩、深受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而被委以重任,党和人民对他赋予了崇高的荣誉和信任,但贪婪、不知足使得他终究抵抗不住金钱的诱惑,放松了警惕和思想改造,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航道。往日西装革履,今日粗布囚衣,昔日众星捧月、风光无限,而今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如此大的反差,令人深思。

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心灵的洗涤,这是一次精神上的警示,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以及自由的可贵。其实监狱之门离我们每一个人并不遥远,关键就在于自己怎样把握。作为一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比起普通百姓,我们会面对更多的诱惑。因此,更应当引以为戒。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觉得自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筑牢防线:一是必须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历史证明,树立了牢固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能抵制诱惑,拒腐防变。二是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牢记宗旨,用权为民。要正确认识我们手中权力的性质,明白权力来自人民、属于人民的道理,信守权力为民的原则。三是必须严格自律,经受住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诱惑的考验。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严格自律。要耐得住清贫,顶得住歪风,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四是必须自觉地接受监督。要始终把自己置于领导和广大师生的监督之下,始终约束自己。作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我们在服务师生时要严格按照业务流程,更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增强原则性,积极预防职务犯罪。

论未成年犯适用罚金刑的探究 篇6

关键词:未成年犯;罚金刑;财产刑

一、未成年犯适用罚金刑的相关规定

犯罪低龄化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根据笔者所在单位业务统计,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在侵犯财产罪行上,如盗窃、抢劫、伤害等犯罪行为,对绑架、敲诈勒索、强奸等也不在少数。

《刑法》第52条仅对罚金数额的裁量作了原则规定。具体适用罚金刑的规定主要有二个法律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条第2款明确指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判处罚金。”同时第4条规定:“犯罪时不满18周岁,犯罪情节较轻,适用单处罚金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单处罚金。”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规定:“对未成年犯罪实施刑法规定的‘并处’没收财产或者罚金的犯罪,应当依法判处相应的财产刑;对未成年犯罪实施刑法规定的‘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或者罚金的犯罪,一般不判处财产刑。对未成年罪犯判处罚金刑时,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判处,并根据犯罪情节,综合考虑其缴纳罚金的能力,确定罚金数额。但罚金的最低数额不得少于五百人民币。对被判处罚金刑的未成年罪犯,其监护人或者其他人自愿代为垫付罚金的,人民法院应当允许。”

二、对未成年犯是否适用罚金刑

理论和实务界对未成年犯是否适用罚金刑主要有二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对未成年犯不宜适用罚金刑,其理由有三点:一是绝大多数未成年犯并无固定收入和财产来源,罚金必由近亲属承担,有悖于罪责自负不株连他人的原则。二是罚金刑以剥夺犯罪人金钱的方式出现,因而容易使社会公众产生以钱赎罪、以罚代刑的印象,从而滋长未成年人金钱万能的观念。三是对于判处较大罚金无法支付的未成年犯,增加自暴自弃、放任自流的心态,有悖刑罚的目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对未成年犯可以适用罚金刑,其理由是:①适用罚金刑可以减少未成年犯的收监关押,有利于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有利于感化、挽救犯罪的未成年人。②未成年犯父母或监护人代缴罚金后,会因此而加强他们管教孩子的责任感。③我国刑法规定的适用罚金刑的犯罪主体是已满14周岁的自然人和单位,根据刑罚法定,未成年人犯罪应当适用罚金刑。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对未成年犯可以适用罚金刑。对未成年犯不宜适用或限制适用罚金刑的观点,理由侧重于未成年犯有无个人财产作为是否应该适用罚金的标准。对未所年犯适用罚金刑,《刑法》有明确规定,而且对未成年人适用罚金刑时可以适当按照未成年犯的情况和具体犯罪情节,确定罚金的大小,对于确实是有困难的可以减免,可以更好的帮助保护未年人。具体的理由有:

(1)部分未成年人犯罪时没有工作和固定的收入,被判处的罚金只能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法定监护人代为缴纳,但这并非是变相株连,这是因为未成年的父母或者法定监护人没有履行好对子女的管教责任,而这个责任需要通过具体的行为来体现,暂且我们把为未成年子女的犯罪代缴罚金视作所负法律责任的体现。

(2)罚金刑罚的犯罪动机大多是贪财图利,故对于贪利性未成年人处以罚金刑可以打击其冒险的心理,产生威慑,并向其喻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利益,即使得到了也会丧失,甚至得不偿失。从而使其认真考虑犯罪成本。这样就可以从根源上减少犯罪的诱惑力,达到自由刑所不能实现的刑罚效果。其次未成年人处于成长期,思想容易接受教育,可塑性较大,改正错误容易,对未成年人适用罚金刑正是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再次在社会上单处罚金刑并不算是一种刑罚,对未成年的心理影响也较小,可以增强改过自新的信心,认真接受社会的改造。

(3)根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刑罚法定原则,罚金刑当然适用于未成年人。如果因为未成年人对罚金刑欠缺必要的履行能力,而获得一种豁免权,这显然有悖于法律公正、平等的价值理念。现在我们要解决的是,如何适用这一刑罚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罚金刑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积极作用,如何去完善这一特殊的制度。

三、完善未成年犯适用罚金刑之制度对策

1.应当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未成年犯适用罚金刑制度

对《刑法》中有关未成年人法律的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可单设未成年犯罪的刑罚专章,以此来规定未成年人在犯罪时具体适用的刑罚种类和具体量刑标准。在完善刑事法的基础上,按照当前国际通行做法,结合我国实际,在条件成熟时,加强特别法的建设,如制定《未成年人刑法》等。通过专门立法,规定专门的刑法制度,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犯罪后受到法律追诉、审判和实施监管的规定区别开来,以期收到最好的立法和司法效果。

另外,为突破罚金刑单科制适用的规定,扩大罚金刑的单科制范围,可以使罚金刑的单科制与选科制、复合制、并科制相结合,构成罚金刑适用方式的多元化体系,可以便充分发挥罚金刑的遏制作用,改变罚金刑适用率偏低的状况。近年来,我国刑法理论界对罚金刑有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日额罚金制,日额金制是按照确定缴罚金的天数和每天应当缴纳的罚金数额逐日交付罚金的制度,以犯罪轻重确定日数,以犯罪人的经济状况确定所要缴纳的罚金数额。日额罚金制大大考虑即未成年人的经济能力又便于罚金刑如数执行。维持了行为责任制的原则,克服了相同罚金对经济背景完全不同的人效果完全不同的不平等现象,真正达到了从经济上打击犯罪分子的刑罚目的,现在将其导入我国未成年刑法不无意义。

2.建立罚金刑缓刑制度

未成年人犯罪时可能确实没有属于自己的财产,在一段时间内无法缴纳。但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会逐步迈入社会从事工作,开始有个人收入和个人财产。基于此情况,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未成年人无个人财产的状况,判令其暂缓缴纳罚金刑。如果未成年人在缓刑考验期问表现良好,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情况下,就可以减少罚金或者不再执行罚金刑;反之,则撤销缓刑,追缴其罚金,亦可以适当加大罚金数额。未成年人罚金刑缓刑制度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司法实践中罚金刑执行难的压力,是一种可行的问题解决方式。

未成年犯 篇7

两少年犯死亡

两名在服刑期间死亡的少年犯是肖海兴和邱小龙。

肖海兴出生于1990年4月11日, 湖南长沙市雨花区洞井镇白田村人。2007年1月因犯入户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刑期至2012年2月3日, 死亡前在湖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五管区服刑。

邱小龙出生于1991年5月12日, 湖南郴州市永兴县高亭乡联合村人。2007年因在网吧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半, 刑期至2009年10月24日, 死亡前在湖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二管区服刑。

对于两名犯人的死亡经过, 管教所方面称:肖海兴服刑期间, 性格孤僻, 沉默寡言, 很少与其他犯人交流, 个人卫生情况较差。肖海兴经常出现间歇性答非所问, 精神恍惚。2008年11月开始, 出现尿失禁现象。从9月8日到2009年3月2日, 管教所安排警察带其到所内和所外医院就诊治疗共计22次。3月2日晚, 在湘雅附三医院, 肖海兴出现一次心跳停止, 经抢救恢复心跳, 3月3日19时左右出现第二次心跳停止, 经医生抢救半小时后无效, 于19时34分宣布死亡。

邱小龙因患气喘、消瘦病于2009年2月16日送湖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医院检查并住院, 3月2日医院通知出院, 此后一直休息。3月6日早7时许, 同组服刑人犯叫邱小龙起床时发现没反应, 管教所立即将邱送至航天医院抢救。7时30分经抢救无效死亡。

家人质疑死因

肖海兴的家人亲属都在长沙, 3月2日接到病危消息后, 有100多人赶到湘雅附三医院。

对于弟弟的离去, 肖嘉兴无法接受, 认为其中有冤情。

3月4日下午, 肖海兴亲属10多人在太平间用数码相机对尸体照相, 此后通过网络进行传播, 希望引起社会关注。

邱小龙死亡后, 其父邱赛光、大哥邱大龙等家属先后从郴州、广东惠州赶到长沙, 因怀疑其死因, 家属也对尸体进行了拍照。

对于两人的死亡原因, 星城地区检察院委托有关部门进行尸检, 根据长检技鉴 (2009) 3号与长检技鉴文书, 法医学尸表检验报告分别称, “死者邱小龙全身无致命伤及中毒症状, 可以排除暴力及中毒死亡。”“邱小龙因疾病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肖海兴生前患有较大面积皮肤病 (疥疮类) , 且时间较长。因皮肤长期反复感染不愈, 导致身体重要生命器官功能衰竭, 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尸表检验, 未发现致命性外伤体征, 可排除外伤致死因素。建议作尸体解剖查明死亡原因。”此后, 湖南省湘雅司法鉴定中心蔡继峰博士等5人作尸体系统解剖。

邱小龙家属对“尸表检验报告书”不认可, 管教所告知其家属有权提出尸体解剖司法鉴定, 并可由他们指定具有资质的司法鉴定所和法医, 但家属始终不予主张。在这种情况下, 管教所以死者监护方的身份向星城检察院提出司法鉴定申请, 检察院3月11日下午对邱小龙的尸体进行解剖。

管教所法制科副科长李云龙说, 法医鉴定保留了部分器官和组织, 这些东西要保存数十年的, 家属如果对鉴定有异议, 还可以自己找有资质部门来鉴定。这些证据需要保全, 否则将来说不清。

处置难达成

肖海兴的哥哥肖嘉兴说, 赔偿是肯定的, 但他暂还没有提出这方面的具体要求, 他认为, 最重要的是查清死亡原因, 要一个公道。

对于死亡原因的调查, 湖南未成年犯管教所所长彭四清提出, 为了一个公正的结果, 请求法医做尸体解剖。他说, 湖南省监狱管理局纪委、湖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纪委联合调查组在调查中没有发现管教所存在过失。他说, 如果存在警察渎职、殴打犯人情况, 一定会严肃处理。

湖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有2000多名犯人。目前管教所医院尚有31名住院病人, 住院病人中有癔病、肺结核、皮肤病等患者, 2008年医疗花费55万元。

记者获悉, 长沙市星城地区检察院、长沙市岳麓区检察院已介入调查。肖海兴、邱小龙家属已经同检察人员多次接触。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 目前检察机关除了提供上文中两份尸表检验报告书, 并没有公布其他具体情况。尸体解剖后, 其结果需要30多天才能获取。

过程中, 管教所接待、安排肖海兴、邱小龙家属的开支不菲, 截至3月15日, 已经分别达到48000元、25000元。

邱小龙死亡后, 其父邱赛光对管教所提出9万元丧葬费的要求, 后降到5万元。对于邱赛光的要求, 管教所表示正常死亡的犯人尚无如此高的补助先例, 需请示上级部门。3月14日上午, 邱赛光给管教所送了一份书面意见, 要求赔偿40万元人民币, 并表示不管是病死还是暴力致死, 再不追究责任。

对于邱赛光的赔偿要求, 监狱局一位干部说, 每年监狱、管教所都有自然死亡、因工死亡, 赔偿只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

专家:法律手段解决

湖南省一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说, 对于此类事件宜通过正常法律手段解决, 否则解决的社会成本会增加, 并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这位律师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规定:罪犯在服刑期间死亡的, 监狱应当立即通知罪犯家属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罪犯因病死亡的, 由监狱作出医疗鉴定, 人民检察院对监狱的医疗鉴定有疑义的, 可以重新对死亡原因作鉴定。

未成年犯 篇8

关键词:图书馆,未成年人,教育,引导,作用

一、未成年人的思想状况分析

在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3.67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28%。据中国心理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 全国有约四千万的未成年处于心里亚健康状态, 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21.60%~32%。现实中的未成年思想压力过重, 常常陷入精神迷茫虚无, 对生活未来处于懵懂模糊状态, 思想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儿童从小就有了思想压力, 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望子成名”的心情急切。从依依学语便要求孩子开始背英语单词, 读唐诗、宋词;个子没有乐器高, 家长就给孩子聘请教师辅导乐器, 上特长课;有的家庭不惜代价让小宝贝2岁起就穿着舞蹈服走进舞蹈场参加舞蹈美体训练, 宝贝出了幼儿园就进培训班, 比大人时间要紧张。刚踏进校门的小学生, 背不动沉重的书包, 只好天天由爷爷奶奶、父母背上书包来回接送家中的“龙子龙孙”, 直到上初、高中, 一二十斤的书包仍要一天三次背个来回, 压的学生们挺不直腰。教育部门一再提出对中小学生减负, 提倡素质教育。近日北京市教委又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 出台八条具体措施, 落实学生“减负”。但高考制度改不了, 学生家长、教师就一句话, 从小学习基础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 将来上不了好大学, 就没有好前途。成绩、分数似乎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只能拼命学, 才可能有出路, 才可能有望成气候, 而严重忽视了去引导未成年人的思想素质教育和身心健康。

二、张掖甘州区图书馆对未成年人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针对未成年人现存的问题, 张掖甘州区图书馆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 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阅读环境建设

甘州区图书馆是国家地、县一级图书馆, 馆藏各类图刊读物20.2万册, 有图书借阅室、期刊借阅室、电子阅览室、儿童阅览室等6个窗口。其中儿童图书室拥有书刊2万多册。50多平方的少儿阅览室, 2万多册书刊吸引着未成年人的小读者。儿童阅览室内布置彰显了少年儿童的特点, 室内整洁雅致的墙面布置不仅能使人心情愉悦、舒畅, 还有助于小读者审美意识的培养和生活情趣的熏陶;一点小小的装饰如一盆植物, 会无声地告诉小读者:它的成长不仅需要水和阳光, 更需要具有爱的品质的人来呵护。馆员和读者之间以及读者与读者之间为着相同的目的而密切地交往和广泛的接触, 双方彼此努力而创造出一种团结、友爱而又积极向上的宽松的阅读氛围, 这种阅读氛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以至于小读者一进入图书室, 就会产生一种学无止境的心态、一种想要投入其间的冲动。儿童室“热情、和谐”的阅读氛围远比”勤奋、竞争”的氛围更易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更易使人养成健康的品格和丰满的人性。

(二) 科学合理调整图书馆藏书结构

甘州区图书馆树立了“育人为本, 素质第一”的观念, 在理清思路、确立目标的基础上, 逐步走上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素质教育为目的的业务工作轨道。在购置书方面配合未成年人的爱好、兴趣, 科学合理调整藏书结构。一是注重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图书的比例;二是针对学龄前儿童订购《儿童漫画》、《童话故事》等读物, 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 在快乐的童年乐园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三是针对未成年素质教育注重配置思想性、愉悦性于一体的书刊, 向雷锋叔叔学习及英雄人物、事迹和好少年等书刊;四是配合高考生课程, 订购了《求学》《视听英语》等资料, 鼓励学生掌握更多、更好的知识, 增加应变能力;五是主动了解学校教学进度, 对每学期各阶段安排的学科、数量、内容等细致地掌握了解, 合理规划, 搜集图书资料;六是主动积极配合学校教学, 配备职业道德优秀、业务技术精良的图书辅导员, 以他们的身传言教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三) 充分展现图书馆少儿书刊魅力

甘州区图书馆充分展现图书馆书刊魅力, 千方百计加快少儿书刊的流通。馆藏儿童刊物2万多册, 儿童读物百余种, 儿童阅览室工作人员积极发掘刊物资源, 精心分类, 引导小读者阅览, 扩大阅读面, 自2012年至今, 共接待读者4万人次、40894万册次。其中小读者借阅:I文学类 (儿童文学、阿凡提、幽默与笑话、等) 接待读者为22370册次, 占总册次的54%;J艺术类 (孙子兵法连环画、中国通史连环画、儿童画报等) 接待读者为6642册次, 占总册次16%;N自然科学类 (科幻大王、小哥白尼、神秘现象等) 接待读者为2119册次, 占总册次5%。这3类书刊最受小读者的欢迎, 且小读者借阅量年年递增, 仅2012小读者的借阅册次, 比2010年增长了9%。

(四) 关注培养未成年人的阅读活动兴趣

一是合理安排阅览时间。合理调配时间, 节假日、星期六、星期天给中小学生一个丰富课余生活的最佳去处, 家长也能放心放手孩子进图书馆, 这是多少学生家长梦想培养的业余爱好。

二是积极开展读书引导。积极配合城区小学, 开展“怎样读一本书”为题的读书活动, 在活动中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辅导, 把读好书作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充实头脑, 辩别是非, 树立正确人生理想的措施, 充分发挥馆藏优势为学生提供中外名著、优秀作文、杂文、散文等好书刊, 让好书籍陪伴学生的课余生活, 让知识的雨露润泽学生的心田。

三是发挥电子阅览室作用。将计算机作为未成年人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让未成年人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和兴趣。少儿上机开阔视野, 广泛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 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

(五) 结合喜庆节日, 开展教育活动

一是坚持每年结合“图书服务周”、“读书月、世界读书日”。从张掖的中心广场为活动中心, 延续到城区小学。在马神庙小学每年都要举办“世界读书日”活动,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在甘州区图书馆二楼多媒体室民族小学的孩子们, 各个精神饱满, 用甜美的声音演讲着各自的读书后感和美好的向往。“让我们在读书中一起成长”演讲比赛圆满成功。

二是开展亲子联谊活动。多年来甘州区图书馆在儿童阅览室与城区名族小学、西街小学等坚持开展亲子联谊活动, 使孩子~图书馆~家长三者相互联系, 互为促进。为了使孩子们轻松愉快展示出自己才华, 儿童室经常利用星期天举办“亲自子联谊活动”, 组织孩子及家长来到图书馆, 座谈讨论、学习交流、唱歌跳舞、写字绘画、表演节目, 在家长的配合下, 孩子们无拘无束, 展现童心, 既展示了孩子们的特长, 又得到了家长的参与, 增近了图书馆与孩子及家长的距离, 使孩子们喜爱图书馆, 在一片快乐的天地里, 使未成年人的思想得到了熏陶、升华。

综上所述, 图书馆散发的浓郁书香, 无所不在的发挥着辐射作用, 发挥着教育功能, 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运用多种方式, 开展未成年人思想素质教育, 配合未成年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是公共图书馆工作的基本职责, 也是应进的社会职责。“育人为本, 服务第一”, 永远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武冰.浅谈在少先队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DB/OL].伊春区教育网, 2012, 2:09.

[2]张嗨翎.推崇少儿“无压力阅读”的尝试与思考[DB/OL].中国知网, 2012.3.

[3]李莉.北京8条措施为学生减负[M].北京晚报, 2013.02.25.

未成年犯罪的预防 篇9

在我国, 法律意义上的未成年人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处在这个年龄段上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即属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虽然同属犯罪行为, 但是由于未成年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与成年人相比是不成熟的, 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些不完整的因素必然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目的、方法、后果等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只能说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只具有外在的或社会危害上的相似性, 而内在本质则是不完全相同的, 对他们的司法处理切不可照搬成年人的模式。可以说, 对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 惩罚打击只是作为最后的手段, 教育改造才是最终目的。

一、根据调查问卷以及社会走访我们总结出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些显著特征

(一) 从作案人员构成上来看, 未成年犯罪向低龄化转变, 尤其是接受教育期间失学、辍学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

(二) 从所触及刑事罪名来看, 侵犯财产犯罪占据绝对比例, 抢劫、抢夺作案人数增势明显。据不完全统计, 从2001年至20011年, 公安机关抓获的侵犯财产类刑事案件未成年人作案人数占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作案人员总数的比例均在80%以上。

(三) 从接受教育改造上来看, 教育改造后具有很强的反复性特点, 再次犯罪情况不断增加。很多少年犯第一次犯罪只是涉及一个刑事类犯罪, 然而从改造场所出来后, 后罪牵扯面反而变广, 所犯新罪的社会危害性往往比以前所犯严重得多, 并且犯罪类型也有扩展的趋势。

(四) 从犯罪诱因上来看, 首先, 不良家庭是青少年心理扭曲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 这些孩子的性格多存在自卑、孤僻、胆小、不爱与人沟通或性格暴躁、易怒、好打架、攻击性强等特点。学习成绩也大多不理想。有的还有撒谎及逃课等恶劣行为。其次, 暴力游戏也成为毒害青少年身心的另一主导因素。据了解, 目前80%的游戏软件产品来自境外, 很多涉及暴力、色情等, 在游戏玩家中青少年是主体。最后, 校园周边环境也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可忽视的一大原因。很多社会闲散人员, 无业游民, 甚至黑社会成员在校园周围游荡, 青少年由于社会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极易被此类人员引诱, 恐吓从而越陷越深走上一条不归路。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因素

(一) 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

1.未成年人的自我发展特征

在这一时期, 是未成年人心理塑造的时期, 他们的心理具有很强的塑造性但是又是极其容易波动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于社会视角已经从形象的认识发展到抽象认识, 已经开始把外部摄取到的知识经过片面的总结形成自我的内在知识, 然后去分析接触社会, 从而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这就造成一个问题, 未成年人的内在知识毕竟是浅显的, 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 还有些学习到的知识和看法是错误的。对于一些问题, 他们通过自己的独特判断就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认识。然而一旦是从错误的观点出发, 家长, 老师去教育纠正的时候, 就会遭到他们强烈的抵制, 反而会加深自我内心的判断, 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2.未成年人的情感的特征

未成年人的感情体验相对成年人来说是丰富的, 但是动荡性大, 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未成年人的世界处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交叉地带, 处在这个时期和位置, 对于社会的每一次接触都会使他们感到新奇而又陌生。他们希望去了解和融入社会, 但是社会是复杂的, 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 在监督和保护不到位, 同时未成年人自我控制能力薄弱, 缺乏应有的理智, 遇到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时就容易情绪激动从而犯错误。在这一时期, 细致的调查结果显示, 男性未成年人与女性未成年人相比更容易受自身情绪波动的影响, 并且男性自尊使得他们不会轻易寻求父母帮助, 所以男性犯罪比率大大高于女性。

3.未成年人意志特征

在未成年人身体特征在急速发展的这一时期, 他们的身心也在急速的变化, 他们的意志和性格在这一时期得到最大的塑造。但是好的精神意志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不断的塑造成型, 所以, 绝大多数未成年人的优秀坚定的意志是未成熟, 未定型的。而在他们接近社会的过程中, 坏的方面往往一次影响, 就起到很大的塑造作用, 容易使的未成年人变的堕落, 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二) 影响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三大因素

人生观就是对于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每个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堕落的总根源都能从他们的人生观那里找到答案, 人生观最终起着决定性作用。

1.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由来已久, 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与外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广。在带来先进的知识和科技的同时, 外国资本主义本身带来的一些腐朽而又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渐渗透到中国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广大身心未塑造完全的未成年人, 他们意志往往不够坚定, 有时甚至很难区分事物的好坏以及隐含在事物本身的内在品质。因此, 一部分思想意识不健康的未成年人狂热的追求物质享受, 爱慕虚荣。为此不计后果。在统计的案例中因受享乐主义而犯罪的占22.7%。

2.拜金主义

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的构建只有短短的几十年, 有相当多的地方不够合理, 由此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在未成年人的交际中, 由于家庭条件的不同, 同学之间和朋友之间所支配的金钱也是不尽相同。在一些青少年看来, 支配的金钱多, 才可以购买许多需要一定基础才能得到的奢饰品, 从而在同学朋友间多了炫耀的资本, 获得他们崇拜羡慕的眼光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这就导致了金钱万能论, 当他们满足不了对金钱的欲望时, 他们就去盗窃、抢劫, 所以在犯罪案件中盗窃、抢劫的比例是非常高的。盗窃占案件总数的45.4%, 抢劫、抢夺占案件总数的34.3%。

3.哥们义气, 拉帮结派

在未成年人的发展过程中, 他们极其渴望获得同龄人的尊重和赞同。为此容易形成哥们义气情节, 为此导致善恶不分, 一切都是义气优先, 导致很多惨剧发生。笔者曾经调查很多此类案例, 当问及为何不顾受害方生命安全而随意殴打对方时, 一些未成年犯回答几乎一致:没想那么多, 只是感觉自己朋友受到侮辱, 就出手了!

三、完善我国未成年犯罪的几点建议

首先:我们应该从家庭出发, 注重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作用。很多家长总是忙于工作, 很少和孩子一起交流, 更不用说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有益活动, 加深彼此的交流了。往往等孩子在学校或者校外发生了违法犯罪活动, 家长才会幡然醒悟自己对孩子关心太少。可是这时的未成年人身心已经扭曲, 家长去努力纠正的时候为时已晚。现在的城市家庭彼此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 除了偶尔在节假日亲戚之间有交流之外, 和自己邻里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 未成年人就像封锁在笼子中的鸟雀, 没有同龄人之间的互动。因此他们往往把自己沉迷于网络之中, 在这里寻找自己的天地。但是网络游戏中有很多暴力和色情的内容, 由此导致未成年人内心变的歪曲, 走向犯罪。这就要求父母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多多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邻里朋友亲戚等不同家庭的交流, 让在相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学校之外的时间有自己可以交流倾诉的对象。减少孩子沉迷网络的现象。

其次:对于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需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定期清理, 设置流动或者固定治安巡查亭净化学校外部空间。有可以实现的情况下, 禁止网吧等不良营业场所开放在学校周围。加大对周边网吧场所的突击检查, 严厉查处无证经营网吧和容留未成年上网的网吧。对于违反规定的给予严厉处罚。

最后:对于未成年初次犯罪, 应该按照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罚。未成年管教所并不是对于未成年人适用的唯一场所。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实现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改造。比如社区固定时间劳动制度, 对于一些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处罚的未成年犯罪案件, 可以在每周抽取固定时间, 使未成年人为一些社区服务, 通过社区服务来达到教育纠正的目的。另外, 以不同地区为单位, 组建统一的针对未成年人的非政府组织。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 简称NGO。这种非政府组织为未成年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和组织各种活动, 向政府反映未成年人关心的问题, 监督政府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政策与法律的实施, 并鼓励在社区水平上的差异交往的解决。非政府组织所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包括公民教育, 职业教育、卫生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教育、法制教育、亲情教育、生命教育、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艺术教育、安全教育以及补充教育。[1]通过讨论、参观、实践以及听从讲解等方式开展的上述丰富多彩的活动, 未成年人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的状况自然更能够得到明显的改观, 未成年人的正常生活方式也能够得到有力的维护, 未成年人实施社会不良行为和犯罪情况必然能够得到有力的控制和预防。

绪论, 未成年犯罪预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它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达到最优化的配置, 三者任何一个环节都是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课题库基础目录[DB/OL].http://learningsohu.com, 2005-06-06.

[2]赵福江, 潘洁, 杨红梅.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社会调查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3]陈如, 朱考金, 张曙.家庭因素与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9 (2) .

论未成年女性犯罪 篇10

关键词:未成年女性,犯罪成因,犯罪特点,预防对策

一、未成年女性犯罪的特点

(一) 共同犯罪比较突出。

由于未成年女性自身的生理、心理、体力和智力等方面的特点限制, 她们绝大多数以共同犯罪的形式出现。在男女混杂的团伙里, 女孩子们往往是犯罪团伙的头头。她们加入团伙一般是被迫的, 但是一旦加入, 却使这种团伙更加牢固, 有时甚至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她们与团伙的核心人员抱成一团, 而且以性伙伴关系相处, 难舍难分, 她们在团伙内部不讲任何道德规范, 经常更换性伙伴, 有的堕落成为妓女。

(二) 作案手段带有较强的欺骗性、狡猾性。

女孩子天生柔弱, 是受社会保护的对象。因此, 人们一般对女孩的戒备心理低于男性, 这就使得未成年女性的一些犯罪行为具有极大的欺骗性, 也就较容易取得成功。未成年女性侵犯他人财产的犯罪, 直接实施暴力行为的很少, 以色相引诱实施犯罪的居多, 且得逞率较高, 作案手段带有较强的狡猾性。一方面, 这些未成年女性往往利用自己的年轻美貌、温文尔雅去麻痹受害人, 使其丧失警惕, 趁其不备, 将财物窃去;另一方面, 她们利用被害人的弱势, 估计他们会权衡利弊、隐忍不报, 专门偷窃、抢劫这类男性的东西;另外还在机关、企业伺机行窃。如以色相引诱, 并以假名、假地址相骗与男性混熟取得信任后, 趁男性外出或者熟睡时盗其钱物;或者与他人共谋, 由未成年女性将男性骗上床, 由其他人员入房进行盗窃。犯敲诈勒索罪的一些未成年女性都是利用其年轻美貌勾引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男性陷入色情陷阱, 由其他人员偷摄下淫乱镜头, 以此为把柄敲诈勒索对方高额现金犯罪的, 将对方约出见面, 把事先已放入麻醉药品的饮料给对方喝, 致对方昏迷后抢劫的。这些犯罪都是以色相引诱或麻醉手段, 侵犯他人财产的犯罪, 带有较强的狡猾性、欺骗性。

(三) 未成年女性的情绪波动大, 易冲动。

由于犯罪未成年女性情绪波动大, 认识范围狭窄等特征, 当面对一些情境时, 有的仅仅是为了争口气, 换回面子;有的是为了不值一提的小事, 却异常冲动, 缺乏自制力, 在强烈欲望的驱使下选择了犯罪。

(四) 未成年女性犯罪大多起源于性罪错。

这些未成年女性罪犯早期涉及性行为现象较严重, 她们中不少人生活态度轻率, 道德品质差, 她们往往一经搭识, 便愿随你后, 只要有点“小恩小惠”, 便可随你需要。所以她们中大多自十二、三岁儿童时期就开始流氓淫乱活动, 甚至发生两性关系。

二、未成年女性犯罪的原因

(一) 自身因素。

1.生理发育的因素。

青春期也称性的成熟期, 在这个时期, 人从儿童逐渐变成性成熟的青年。女少年性成熟一般比男少年早一至一年半。整个青春期的变化时间约二至四年。一般女孩子成长到十三四岁, 开始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生理、心理变化。在生理变化上, 乳房逐渐增大, 骨盆变大, 皮下脂肪增厚, 月经开始出现等等。这些第二性征的出现, 表明女孩子在生理上趋于成熟, 使她们产生一些模糊的性意识, 对异性的好奇、爱慕、向往, 并渴望探索两性关系的秘密。此时, 若能对女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进行必要的生理卫生和性爱的教育, 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性爱观念, 形成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 便能很好的预防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实施犯罪。相反, 如果此时不能很好的引导女孩子, 当其性爱心理产生畸变, 形成超越社会规范的异常性爱心理, 在异常的性爱心理的驱使下, 她们开始性犯罪活动。而这些性犯罪活动又强化了她们的异常的性爱心理, 致使性犯罪活动越演越烈。另外, 女孩子在月经期间会出现植物神经紊乱, 大脑皮层失调, 心烦易躁, 情绪失控等现象, 如果有不良刺激和诱因, 容易越轨。学者K.DALTON (1986) 指出, 经前紧张使女孩子更容易激怒或懒散而实施越轨行为。女孩子在月经前期通常会出现“经前期综合症”, 即月经前3至4天内有情绪紧张的表现。如忧郁、焦虑不安、烦躁易怒及信心低等等, 正是由于这些心理的消极变化, 使女孩子陷入犯罪的危险性较大。

2.性别差异。

女孩子的生物基因决定了她们在体能和心理上天生地弱于男孩, 表现为娇小柔弱、胆小、性格温和柔顺等。这种身心差异便决定了女孩子的情感较幼稚、意志较薄弱, 因此容易被人唆使或受诱骗。所以说, 生理因素并不可以单独对形成犯罪心理起决定作用, 而是与其他社会因素综合而成的犯罪心理。

3.爱慕虚荣的心理。

“虚荣心”, 《辞海》解释为:表现的荣耀、虚假的荣誉。心理学上认为, 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 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从物质或精神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虚荣心是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 追求个人英雄主义、名利地位等的一种心理意识。虚荣心与正常的荣誉感不同, 它所追求的荣耀是一种虚幻狭隘的、暂时的荣耀。虚荣心既不属于道德范畴, 也不属于健康的心理结构, 没有正直的价值观, 常常会把人引入歧途。法学哲学家柏洛森说:“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 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着虚荣心而生, 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爱慕虚荣是许多女性犯罪的共同特点, 也是导致未成年女性犯罪的致命弱点。

4.法制观念淡薄, 文化素质低下。

许多未成年女性初中便辍学, 对文化知识知之甚少, 更谈不上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由于缺乏应有的法制观念和文化知识, 势必影响她们的观察力、判断力, 使她们在认识事物时受到限制, 缺乏科学的分析能力, 面对别人的教唆诱惑, 不能明辨是非、善恶, 容易被人威逼、利用, 误入歧途, 而在处理问题时, 由于缺乏知识, 不懂法律, 往往感情用事, 走极端, 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以符合法律的要求, 从而导致了犯罪行为产生。

5.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以自我为中心”这种心理敏感性极高, 对社会对他人极度依赖与索取, 而不具备社会价值取向, 是对他人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就未成年女性而言, 其生理上的原因及大脑皮层发育的特点决定了她们的敏感倾向, 故她们平时对各种事和人较敏感, 而且其行为前具有动机确定的冲动性、目的选择的盲目性和行为中自我控制的失当性。这些特征都易造成未成年女性在过度的情感化的敏感状态中, 做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不顾一切”的行为。

(二) 外界因素。

1.家庭因素。

(1) 家庭教育的不当。古人曰“养不教, 父之过”, 但是“教”也要讲究一个方法, 只有采用科学的教育女儿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家教效果。有一些未成年女性犯罪案件中, 有的父母平时放纵女儿, 一旦发现女儿有越轨行为, 便打骂、体罚, 教育方法粗暴生硬, 使女儿的心灵遭到创伤, 产生恐惧心理, 增大与父母心理隔阂, 有的女孩子就到家庭外寻求同情和温暖;有的家庭因为种种原因对女儿放弃教育, 他们让女儿过早脱离自己, 从而放弃了与女儿共同生活, 培养感情, 施以教育的责任, 导致女儿产生被冷漠感, 得不到自己所渴望的抚爱和温暖, 产生对父母、家庭的背离倾向, 甚至离家出走, 一旦交友不慎便易误入歧途;有个别家庭过分溺爱娇纵女儿。现在的少女是第一批踏上社会的独生子女, 个别父母将女儿视为掌上明珠百般宠爱, 甚至于“望女成凤”, 在物质生活方面对于提出的任何要求往往一味地, 无原则地给予满足, 但是没有在塑造女儿品质、人格上下功夫, 使她们怯于吃苦和奋斗, 依赖性强, 贪图享乐, 爱慕虚荣, 唯我至上, 骄横任性, 生活中一旦发生挫折, 显得非常脆弱, 焦躁, 甚至悲观绝望, 怨天尤人, 很容易在外界不良影响下步入极端。 (2) 家庭构成的缺陷, 教育职能削弱, 感情发育不良。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观念的变革, 人口流动等种种因素, 使我国不少家庭出现变迁、离异、分居、再婚等情况, 成为特殊家庭。在这种家庭中, 由于父母很少过问女儿的事情, 使女儿缺乏家长在思想上、行为上的关心和指导, 甚至有的被看成是父母追求新生活的累赘, 以至于女儿不能得到健全的爱和教育, 使女儿的成长和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家庭构成的缺陷, 一方面, 导致家庭教育职能的削弱;另一方面, 生活在这种特殊家庭中的女儿感情发育不健全, 因为家庭情况的新变化, 造成人为地斩断亲情, 生活方式的剧变, 交往空间的改变, 以及新的人际关系的复杂化, 家庭的破碎、震荡、不和谐, 使女儿的情感处于压抑和矛盾的氛围中, 影响了女儿和家庭其他亲人之间的感情联络, 使少女失去了实际的家庭温暖感, 甚至于产生厌恶感。由于少女对家庭的依赖性强决定了她们情感上的失落感也就越强, 她们害怕孤独, 害怕被冷落, 出于情感上的畸形发展和荒芜状态, 于是她们投向扑朔迷离的社会怀抱, 寻找所谓的“知心朋友”, 来得到情感的慰藉, 爱的补偿。 (3) 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是非观, 以及他们对生活目的的理解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女儿, 尤其是母亲的行为对女儿的影响最大。如果母亲的生活不检点, 爱占小便宜, 小偷小摸, 好吃懒做, 酗酒, 打麻将, 花钱如流水, 她的女儿通常都会效仿, 而且家庭气氛越是不健康, 女孩子走上不道德和违法的道路的速度也就越快。

2.学校因素。

学校是未成年女性成长的主战场。在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第一, 许多学校片面追求高分数, 高升学率, 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 造成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不求上进;再者, 有些老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对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放任不管或予以歧视。第二,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青少年早熟现象明显, 而且目前中小学开设的生理卫生课, 主要是人体的构造, 而对青少年出现的各种生理、心理特点, 各种困惑的问题解答很少, 对性知识采取封闭形式, 造成少女对性知识的无知, 而学校对中学生恋爱很敏感, 用堵塞法, 最终适得其反。第三, 学校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上级领导检查时就上法制课, 平时不检查根本就不上。个别学校为了避免受到“犯罪率”的影响, 一旦出现学生违纪违法问题就建议家长给孩子办理停学、退学或转学, 导致学生辍学。

3.社会因素。

(1) 消费水平上升的影响。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水平也不断上升, 一些娱乐行业逐渐兴起, 溜冰场、KTV、台球厅、网吧等在城市里星罗棋布。未成年女性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她们经常流连于这些娱乐场所, 尽情享受。但由于她们没有成年, 没有经济来源, 父母不可能给他们更多的钱, 于是向同龄或低龄的女孩子抢钱或进行盗窃, 在某种程度上, 成为她们维持娱乐生活的经济来源。 (2) 西方一些腐朽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大量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的同时, 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也涌进国门, 强调自我, 以一己私利为中心, 用金钱来衡量人的价值, 强调不受道德约束的自由、民主、崇尚性解放、性自由等等, 已经成为部分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和行为准则。在这些腐朽文化的冲击下, 人们迷恋于灯红酒绿, 享乐腐化, 出现了反传统、反社会的叛逆心理, 给社会安定带来严重危害。 (3) 社会上一些不良伙伴的相互影响。未成年人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和交际要求, 未成年女性由于生理、心理处于发展阶段, 有较强的依赖性, 她们中离开学校后没有家长管教, 有相似生活经历的人便会聚集在一起, 形成相对固定的小团伙。团伙中有过抢劫、盗窃、诈骗劣迹的人又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别人, 使更多的未成年女性走上犯罪道路。

三、未成年女性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 把好家庭第一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对未成年女性来说, 是生活的第一场所, 学习的第一所在。家庭环境的好坏, 对未成年女性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女孩的启蒙老师, 其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规范对女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 作为父母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作到以身作则, 为女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给女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 父母也应该认真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 并应用于实践, 以努力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对于那些单亲家庭来说, 不能因为家庭的解体就对未成年人的管理失去控制, 这样会给未成年人尤其是女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 应该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未成年人法定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 追究家长相应的责任, 以此强制法定监护人履行教育监护责任, 使未成年人得到应有的关心、教育。

(二) 树立未成年女性良好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

学校应当履行管理教育职责, 使德、智、体、美、劳教育不仅表现在书面宣传上, 而且真正贯彻在教育教学中, 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规范和督促学生,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 分阶段, 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预防犯罪。同时法制教育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不应流于形式, 应当根据学校各年龄段的特点介绍一些民事、刑事、行政、经济等法律知识, 同时还应该介绍诉讼法的有关知识, 让她们了解解决民事争议, 行政争议等途径和方法。

(三) 加强对未成年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未成年女性发育提前的情况, 及时对其进行生理卫生教育, 以使她们提前认识自己身体的特点, 解除好奇心, 神秘感等, 增强自控能力。同时, 学校可以设立悄悄话信箱, 让知心姐姐倾听大家的苦恼, 对未成年女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并通过聊天、交友、写信等方法帮助大家尽快走出烦恼的沼泽地, 也可引导学生上专业心理辅导网站。今后条件许可的学校可以设立内部夜间电话心理咨询, 进行专业心理疏导。

(四) 净化社会环境

要认真检查、监督对未成年女性特殊保护法律和政策的落实, 坚决打击制造、销售和经营各种危害未成年女性身心健康的活动, 多为未成年女性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健康的活动场所, 尤其要加强对“黄、赌、毒”的打击力度, 净化文化和音像出版市场, 禁止未成年女性出入歌舞厅、电子游戏场所, 禁止影视剧目, 通过网络中出现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内容, 此外, 要加强群众监督、舆论监督, 为未成年女性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结语

未成年女性犯罪现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问题。预防和控制未成年女性犯罪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要通过各种渠道, 采取多种措施, 调动各种因素, 形成全社会的力量, 多方面全方位的紧密配合, 使全社会形成关爱未成年女性、呵护未成年女性、保护未成年女性的好氛围, 好风尚。同时未成年女性自身也要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用合乎道德、法律的方式去创造自己的幸福、快乐、美丽、健康、向上的好生活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高铭暄.刑法学原理 (第三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2].罗宁.青少年女性犯罪不容忽视[N].http://www.cqvip.com, 2005

[3].肖兴政, 郝志伦.犯罪心理学[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1

[4].魏平雄, 赵宝成, 王顺安.犯罪学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7

[5].[英]Ronald Blackbum.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未成年犯 篇11

关键词:未成年犯;应付方式;心理健康水平

一、引言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危害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三大不安定因素,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以往大量的研究集中在探讨未成年犯罪的成因上,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未成年自身方面的因素。而有关探讨未成年犯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且缺乏针对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因素的研究。

应付(coping)亦称应对,是指个体处于应激环境或遭受应激事件时,为了解应激事件或应激环境带来的行为问题,或为了平衡因应激事件或环境带来的情绪问题,而采取的种种对付办法和策略的活动[1]。应付方式是在应对过程中,继认知评价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是影响个体环境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2]。以往的研究发现,大部分未成年犯或多或少地遭受过应激事件,而对这些应激事件的不当处理可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良的应付方式对未成年犯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以期为改善未成年犯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教育改造质量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方法

1.被试

随机选取成都未成年犯管教所男性未成年犯125名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5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犯罪青少年平均年龄16.01±1.71岁,入所一年以下66人,占调查样本比例的55%,入所一年以上54人,占调查样本比例的45%。

2.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本量表包括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3]。主要评估受试者的心理症状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4],各症状效度系数0.77~0.99。

(2)应付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CSQ)。该问卷由肖计划等人编制[1],包括62道题目,分为6个因子,分别为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6个因子对应6种常用的应对方式,用于评估个体的应付方式特点。“求助”和“解决问题”属于比较成熟的应对方式,“自责”“幻想”“退避”属于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合理化”属于混合型,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该问卷适用于年龄在14岁以上的个体,包括各种心理障碍患者(痴呆和重性精神病除外)。

3.数据分析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我们比较了犯罪青少年SCL-90得分与全国常模分的差异,对其SCL-90的各项因子分与应付方式的分问卷进行了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应付方式对SCL-90总分的回归分析。

三、.结果

1.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表1 显示,与1986年全国常模和1999年修正后的常模相比,犯罪组SCL- 90 总均分和其他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

为了进一步剖析入所时间对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比较了入所不到一年与入所一年以上的未成年犯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两组在总均分上临界显著差异(p=0.07)。在各因子分上,两组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和偏执上达到显著差异,入所一年以上比一年以下的未成年犯的得分更低,分数越低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结果详见表2。

表2.入所一年以下与一年以上的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

水平比较

SCL-90项目

入所时间

人数

平均数

标准差

t值

p值

躯体化

一年以下

66

1.63

0.44

0.34

0.74

一年以上

54

1.60

0.59

强迫

一年以下

66

2.08

0.51

2.01

0.05

一年以上

54

1.87

0.61

人际关系

一年以下

66

1.96

0.65

2.08

0.04

一年以上

54

1.73

0.54

抑郁

一年以下

66

1.85

0.62

2.11

0.04

一年以上

54

1.63

0.54

焦虑

一年以下

66

1.85

0.62

1.29

0.20

一年以上

54

1.71

0.58

敌对

一年以下

66

2.12

0.80

1.56

0.12

一年以上

54

1.89

0.80

恐怖

一年以下

66

1.37

0.40

0.54

0.59

一年以上

54

1.33

0.41

偏执

一年以下

66

2.07

0.71

2.70

0.01

一年以上

54

1.76

0.56

精神病性

一年以下

66

1.79

0.53

1.13

0.26

一年以上

54

1.68

0.53

总症状

一年以下

66

1.86

0.47

1.84

0.07

一年以上

54

1.69

0.48

2.犯罪青少年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应付方式量表中的自责、幻想与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除与躯体化相关不显著外,合理化与SCL-90总分及其他因子显著正相关,退避与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和偏执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而解决问题、求助的应付方式与SCL-90总分和大部分因子分呈负相关,且相关不显著。相关结果详见表3。

为了进一步阐释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不同应付方式对心理健康总分的线性回归分析,并控制了年龄和入监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年龄和入监时间变量后,不同的应付方式能够解释心理健康总分的41.7%,且模型的F值达到了显著水平(p<0.001)。各回归系数的t检验表明,自责(t=4.389, p=0.001)和幻想(t=2.935, p=0.004)的应付方式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他因素的回归系数没有达到显著性,结果详见表4。

四、讨论

1.未成年犯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的对比

本研究发现男性未成年犯的心理健康水平与1986年全国常模和1999年修正后的常模相比,犯罪组SCL-90 总均分和其他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这与王玲等人[5]1995年调查的广东少管所罪犯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是一致的。除此之外,王玲等人还发现入狱时间一年以上的犯罪青少年比一年之内者有更强的抑郁倾向,在其他因子上无显著差异。而我们的研究却发现入狱一年以上的犯罪青少年在抑郁、强迫、人际关系和偏执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入狱一年之内的(分数越低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监狱科学化管理的深入开展,监狱环境在不断改善,因此,未成年犯逐渐把监狱看成是学习和改造的地方,摒弃了以往对监狱阴森恐怖的认识;其次,长期以来,成都未成年犯管教所深入实践,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重视对未成年犯的心理疏导和矫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未成年犯的抑郁和强迫等症状得到了很好的缓解。

2.未成年犯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应付方式反映了个体在处理问题时较稳定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方式,对行为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赵山明等人(2007)的研究也发现相对于普通青少年,犯罪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较多的负性应激事件,较少运用成熟的应付方式(如积极面对解决问题、求助等)来缓解压力,更多地采取幻想、自责等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寻求暂时性逃避[6]。这与本研究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

应付方式是影响个体环境适应性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2]。应付方式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于保护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7]。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男性未成年犯不良的应付方式(比如自责、幻想以及合理化)与其SCL-90各因子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成熟的应付方式(比如解决问题、求助)则与SCL-90各因子分呈负相关,且相关不显著。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不同的应付方式能够显著地预测男性未成年犯的心理健康水平,解释率达到41.7%,其中自责和幻想的应付方式达到了显著水平。这说明,在面对生活中的应激事件时,未成年犯主要采用的是不成熟应付方式(比如自责、幻想等),而不是诸如求助和解决问题的成熟应付方式,这严重影响了其心理健康。以上结果也表明,通过改善未成年犯在应对生活中应激事件时的不良应付方式,能够提升其心理健康

水平。

五、对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建议

1.通过消除未成年犯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培养其成熟的应付方式来提升未成年犯的心理健康水平

与普通青少年相比,犯罪青少年在生活中经历了更多的负性事件,遭遇不良应激时更容易采取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去处理问题,这极易挫伤其自信心,进而增加消极的情绪体验,这不仅不利于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反而会加剧对应激事件的主观感受,降低其自尊心,进一步加深其无助、无望感。因此,在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过程中,基层一线民警要注重对他们应付方式的指导,使他们逐渐学会运用一些积极的、成熟的应付方式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进一步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形成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行为方式,从源头上遏制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在培养未成年犯成熟的应付方式,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方面,我们除了可以采用个别谈话、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方法外,还可以开展一些文艺活动,比如运动会、歌咏比赛、心理剧等,让其在活动中,改善与其他服刑人员的人际关系,增进情感上的交流,学会与人合作,增强团队意识,进而逐步提升未成年犯科学合理地应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重视并加强对未成年犯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心理矫治力度

心理矫治可以分为多个层次和种类,主要包括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在对未成年犯进行教育改造过程中,我们应该侧重于对其进行心理矫治,消除心理障碍,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达到恢复和重塑健康心理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从心理矫治工作队伍建设和心理矫治硬性设施建设几个方面

入手。

首先,加强队伍建设,引进专业化人才,提高心理矫治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深入开展心理矫治工作提供人员保障;其次,继续完善心理矫治的硬性设施建设,为顺利开展心理矫治工作提供设备保障,主要包括沙盘游戏室、心理放松室以及心理督导室建设等;再次,提高未成年犯的主动求询意识,加强未成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治的意义的宣传,疏通申请心理矫治的渠道,这将有助于更多的未成年犯积极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来;最后,心理矫治与其说是一种手段,不如说是一种思想和观念,需要每一位民警在对未成年犯的日常教育改造过程中贯彻和践行。

[1]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2]梁宝勇.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J].心理学报,2002,34(6):643-650.

[3]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 36.

[4]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19-21.

[5]王玲,袁章玲,刘宝松.少管所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青年问题,1995,3:41-42.

[6]赵山明,赵汗青,张喜转.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的特征[J].中国组织工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7):3300-3302.

[7]于守臣,宋彦.1414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1):7-8.

栏目编辑 / 任玉丹.终校 / 黄才玲

表1.犯罪青少年SCL-90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x±s)

SCL-90项目

犯罪青少年

1986年全国常模

t值

p值

1999年修正常模

t值

p值

躯体化

1.61±0.51

1.37±0.48

5.41

0.001

1.40±0.40

5.13

0.001

强迫

1.99±0.57

1.62±0.58

7.02

0.001

1.49±0.54

9.84

0.001

人际关系

1.86±0.61

1.65±0.51

4.02

0.001

1.45±0.52

7.86

0.001

抑郁

1.75±0.59

1.50±0.59

4.67

0.001

1.42±0.49

6.69

0.002

焦虑

1.78±0.60

1.39±0.43

8.23

0.001

1.31±0.42

9.98

0.001

敌对

2.02±0.81

1.48±0.56

8.50

0.001

1.37±0.50

10.59

0.001

恐怖

1.35±0.40

1.23±0.41

3.16

0.002

1.25±0.40

2.66

0.01

偏执

1.93±0.67

1.43±0.57

8.87

0.001

1.35±0.49

10.90

0.001

精神病性

1.74±0.53

1.29±0.42

10.32

0.001

1.22±0.37

12.48

0.001

总症状

1.78±0.48

1.44±0.43

8.23

0.001

-

-

-

表3.未成年犯SCL-90得分与应付方式得分的相关分析

应付方式

SCL-90

躯体化

强迫

人际关系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总症状

解决问题

-0.052

-0.091

-0.132

-0.140

-0.064

-0.051

-0.040

-0.125

-0.174

-0.105

自责

0.294**

0.547**

0.530**

0.608**

0.525**

0.445**

0.552**

0.483**

0.563**

0.585**

求助

-0.035

-0.125

-0.067

-0.076

0.001

-0.150

-0.004

-0.133

-0.122

-0.094

幻想

0.340**

0.435**

0.475**

0.516**

0.478**

0.444**

0.463**

0.499**

0.393**

0.520**

退避

0.041

0.173

0.317**

0.304**

0.211*

0.167

0.237**

0.251**

0.169

0.235**

合理化

0.124

0.289**

0.275**

0.346**

0.281**

0.280**

0.291**

0.288**

0.328**

0.319**

注:**p<0.01.

表4.不同应付方式对心理健康总分的回归分析

变量

标准化Beta

t值

显著性

R2

R2变化

F值变化

F值变化的显著性

模型1

年龄

-0.127

-0.585

0.560

0.031

0.031

1.874

0.158

入监时间

0.053

0.246

0.806

模型2

年龄

-0.144

-0.822

0.413

0.417

0.386

12.260

0.000

入监时间

0.003

0.018

0.986

解决问题

0.094

1.064

0.290

自责

0.445

4.389

0.001

求助

-0.125

-1.487

0.140

幻想

0.287

2.935

0.004

退避

-0.118

-1.37

0.174

合理化

0.024

0.271

如何防范未成年人犯罪 篇12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原因

(一)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未成年人作案一般是共同犯罪, 他们的自控能力不高, 容易被其他人感染而结成团伙, 多见于盗窃或者是抢劫的案件当中。未成年人的犯罪没有周密的计划, 一般都是突发奇想, 冲动而犯罪, 不想犯罪的后果如何。一些有预谋的犯罪主要是他们模仿电视中的黑社会, 手段相当残忍。青少年犯罪中, 大概80%的案件都是抢劫和盗窃, 但是金额有很少能超过300元的案件。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当中, 多数都是使用语言来吓唬别人, 如果被害人交出钱, 那么就结束;如果不交钱, 那么就威胁被害人交出钱, 还有的会用凶器来伤害被害人。未成年人的犯罪地点一般都是在学校或者是网吧附近, 而且被害人一般都是弱小的低年级学生, 所以作案很容易得逞。未成年人多数是中小学生, 他们的法律意识太淡薄, 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

(二)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心理因素, 一切的犯罪都是经过心理的支配的, 虽然未成年人的心理不成熟, 但是也是受到心理支配才有作案的动机和犯罪的行为的。未成年人的精力很充沛, 但是他们的调节能力很低, 所以, 常常会把这些过剩的精力放在不正确的地方, 抢劫和盗窃就是他们精力充沛、但是调节能力低的表现。青少年的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 这很容易产生冲动的行为, 出现冲动性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有很强烈的好奇心, 但是却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们对所有事物都感觉很新鲜, 对不了解的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 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很欠缺, 对社会的很多现象还没有自己的观点, 而是去模仿, 看问题的时候很固执, 只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导致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而让他们有了犯罪的行为。未成年人要去能够独立生活, 摆脱家长的束缚, 但是他们没有经济来源, 没有独自生活的经验, 更不可能适应这个社会, 这种矛盾的心理让家长与孩子之间产生了代沟, 并且产生了很多的冲突, 导致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社会因素, 未成年人处于一个特定的阶段, 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犯罪的心理, 他们容易受到家庭的影响, 如果他们处于不好的家庭环境, 就肯定会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家庭的缺陷能够促进未成年人犯罪, 如果夫妻关系破裂, 家庭不再完整, 在这样的单亲家庭里, 生活水平降低, 加上对孩子不能很好地管理, 导致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还有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正确, 父母对孩子溺爱, 对孩子的错误包庇, 让孩子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者是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误, 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孩子打骂, 这很容易让未成年人养成粗暴的性格。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 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太严格, 这让孩子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和逆反心理, 如果这些压力达到了他们的极限, 就会让他们产生冲动的行为。

二、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

(一) 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

少年时期是未成年人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时期, 这段时期所形成的习惯对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他们缺乏法制观念, 就很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所以要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引导, 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的教育, 培养他们懂法、守法的习惯, 这是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的最根本的方法。所以, 我们要依靠社会的力量, 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氛围, 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 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加强家庭公德教育

一个人的性格、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 都与他从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有关。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并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气氛, 能够培养孩子正常健康的性格气质、人生观和道德观, 较有效地预防和制止个人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特别是对于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要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的教育, 不断防止和克服青少年沾染上违反道德的坏意识、坏习惯、坏毛病, 使青少年安全地度过人生的“危险期”。家庭教育作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每个家庭、家长都要重在教子做人, 同时要做好青少年自我防范的教育, 避免误入歧途。

总之,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 无论是家庭、学校、社区, 还是司法机关, 都要从培养、教育和挽救出发, 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促进他们走上良性成长轨道。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任重而道远, 需要全社会参与。

摘要: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 我国未成年人教育的情况还是不错的, 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心下, 未成年人在健康成长。但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越来越多, 应该引起社会的注意。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决定了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很多, 很复杂。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来防范未成年人犯罪。

关键词:防范,未成年人,犯罪

参考文献

[1]刘明华, 张吉清.关于济南市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2 (04) .

[2]白广勇.社会弊病及人性的割裂——当代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根源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3) .

[3]陈剑旄.论青少年犯罪与道德教育[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5) .

[4]金显跃.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5) .

上一篇:高校二级学院下一篇:工商管理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