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和定位

2024-12-10

内涵和定位(共10篇)

内涵和定位 篇1

一、辅导员核心职业能力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所担当的角色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大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大学生生活的关爱者、大学生就业的指导者、大学生心理的疏导者和大学生活动的组织者。辅导员的能力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辅导员专业地位;二是辅导员专业能力。高校辅导员在高校中具有多重身份: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 , 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1、优秀的人格魅力

优秀的人格魅力,是辅导员知情意行的综合体现,包括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强烈的责任心,真诚的爱心和不息的进取心;良好的威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扎实的工作技能等,具有人格感染力、自我教育力和示范力。辅导员高尚完美的人格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组织、动员和教育学生时会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先进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方式。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现实需求,对学生也最具有影响力。因而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具备先进的、被实践证明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唯有如此才能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符合人才的成长规律。

3、创新能力

高校辅导员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及学生工作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途径。

4、持续的学习研究能力

高校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选择一个学生工作的具体方向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探索,掌握该研究方向的理论、方法,成为此方向学生工作的专家。

二、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特征

职业能力直接决定了辅导员职业化水平,建立健全的辅导员的选聘、考核、管理、激励与淘汰等一系列机制,有利于高校准确界定辅导员岗位职责。其次,职业能力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必然趋势。辅导员专业化要有科学的知识积累和学术、学科的支撑。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辅导员要掌握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选择一个固定的研究领域,进行持续而深入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其职业能力。最后,职业能力是辅导员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辅导员日常工作纷繁复杂,要走出“万金油”、“保姆型”辅导员的误区,只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职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努力,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辅导员应努力成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并在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多方面的专家型人才。

三、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位

高校的辅导员角色具有特殊性,它在国家和学生之间,学校和学生之间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促进辅导员个人素养和工作能力的提升,我们需要在了解党中央相关政策、当前教育环境和学生成长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位。

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

高校辅导员是国家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根据高校教育大纲的要求,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高校应当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大学生党建工作又是高校党建中最基层最直接最大量的工作,广大辅导员正处于这项工作的最前沿,他们多数还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等职务。我国高校由于师资配备的问题,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往往以大课的方式进行讲授,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讨论交流,使得教师不能很好的根据学生个体的情况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切实的思想教育。为此,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尤其深入到新生中,早宣传、早教育、早选苗、早培养,把广大学生吸引到党组织的周围,不断壮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和培养考察对象比例,鼓励并培养优秀学生,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组织和教育广大入党积极分子努力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学校的各项活动为抓手,自觉地在党支部建设中锻炼成才。

2、学校政策事务的传达者

高校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协调者和沟通者。一方面,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学安排和组织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辅导员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辅导员在安排和组织的过程中也需要聆听学生的意见和看法。高校辅导员要把学校的考虑按照学生们能深刻理解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同时,将学生们的一些反应和看法及时反映给学校,让学校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态度,从而在政策制定和学校规划上更好的贯彻尊重学生和以人为本的教学办学理念。

3、学生大学生活的指导者

目前90后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的主体。首先,这部分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在生活上缺乏自主安排和独立管理的能力,在人际关系上缺乏沟通和协调的能力。其次,由于高考竞争的压力,很多学生在高中时便产生了厌学的倾向,对学习与生活缺乏合理的计划。为此,作为学生生活指导人的高校辅导员应当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学习上,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个人生活上,及时发现学生集体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沟通交流,准确的找出问题的原因,并督促其改正。经常深入寝室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积极引导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寝室氛围和寝室文化。

4、学生心理成长的指路人

本科学生,特别是大一大二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阶段,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加之,高校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和开放的世界,在经历了初期的新鲜后,很多学生会在爱情、学习和未来的生活上产生迷茫或疑惑,一些外在的不良诱惑和生活中的坎坷往往会让学生心理出现起伏。为此,高校辅导员应当掌握青少年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和积极的爱情观、事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出现波动的学生以积极地态度去疏导和指引。此外,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升学压力也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也要对同学未来的职业规划给予适当指导。

参考文献

[1]孙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及发展研究[J].才智,2012(22).

[2]杨进,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问题探析[J].科技资讯,2012(26):236.

[3]杜鹏.浅析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改革与开放,2011(12).

[4]张文强.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5]刘静怡.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3):17-19.

内涵和定位 篇2

作业题目:餐厅的企业文化内涵与定位

提纲(目录)

摘要和关键词

一、前言

二、餐饮业的市场现状

餐饮市场竞争激烈

餐饮的流行趋势

带动餐饮发展的动力

三、醉江南的文化内涵与定位

醉江南的企业发展目标

醉江南的装修风格与文化元素醉江南的菜品和服务创新醉江南的企业管理

四、结语

参考书目

致 谢 词

醉江南的企业文化内涵与定位

摘要:现代餐饮市场种目繁多,而餐饮市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在餐饮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群体的消费要求也整体上升,所以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改革也势在必行。醉江南针对大众的餐饮企业在特色上提升自己,丰富餐厅的企业文化,成功定位。

关键词:醉江南,文化内涵,定位,市场竞争力,特色经营

Abstract: The current food and drink market is enormous.While the market competition of restaurants has become even more intense and the food industry is developing rapidl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sumer groups have an overall rise in consumer demands.So the reform brought by fierc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is imperative.As a public catering enterprise, Zuijiangnan enhanced features, enriched its culture and succeeded on a right position.Key words: Zuijiangnan, cultural connotation, positioning, market competitiveness, characteristic operation

一、前言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餐饮企业也面对着激烈的竞争,要在众多的餐饮企业中独树一帜立于不败之地,餐饮企业就要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当前餐饮市场中经营的餐厅众多,有各种名目的,像西餐厅,中餐厅,小吃店等等,有的生意非常好,有的经营惨淡,艰难支撑。生意火爆的餐厅,其必具备独有的特色,吸引众多的消费者,生意惨淡的餐厅或许有好的方面,但是未成形的企业文化或是没有实施行之有效的营销计划,从而导致了它的经营失败。

二、餐厅的市场现状

现代餐厅的经营者应该将目光聚焦在消费者身上,聚焦在餐厅自身的企业文化上,具备优秀的企业文化内涵将引导餐饮企业的发展,推动餐饮企业本身的成长。现代餐饮市场里消费者占主要地位,因此餐厅的服务宗旨体现了消费潮流,新兴的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饮食环境与饮食文化,这也为新兴的餐厅提供契机,从而引导餐饮市场的发展。

饮食在社会的普遍性正因为它的必须性,社会离不开饮食,如果能做到让人们满足食欲的同时又可以获得其他的感官享受,必然将创造出许多额外的财富,从而带动一部分人致富。基于这个目的,现代餐厅林立于世,各有特色,吸引众多消费者的目光。笔者试以醉江南为例浅谈餐饮企业文化内涵与定位。醉江南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明确的企业发展目标:

1)成为大众消费者的首选目标;

2)能给消费者带来全身心的视觉加感官的享受;

3)企业员工众众一心,企业文化氛围浓厚;

它的餐厅内部的装修都采用了民族风,墙壁以竹为背景,是翠竹立于斑驳的石头群中。取竹坚韧不拔的个性,屹立不倒的风姿也彰显了竹的君子形象。餐厅的主要用餐区大厅则采用了墙壁彩绘的手法,白墙绘以绛红色的国花国鸟——牡丹和喜鹊,给人以一种富贵祥和的的感觉,一面墙上再装上镜子,明亮的灯光让用餐者走进餐厅就感觉空间宽广,视觉效果极佳。当然,餐厅的包房布置得也相当典雅,小包房内部的墙壁是柔软的丝绸,摸起来手感极强,仿佛抚过江南的江水,让人爱不释手,黄色的丝绸墙壁看起来明亮欢快,心情飞扬。大包房则是另一种风格,木质地板及四周墙壁上由照射灯把灯光打定,显出形状,是蝴蝶的样子,翩然起舞的蝴蝶宛若贪恋花丛而不舍离去,蝴蝶成群而舞,用餐者置身于一个蝴蝶的世界。宴会厅布置得也别有风味,中间是宴会长桌,两侧右侧摆放的是仿古董,青花瓷错落有序的摆放在柜子上,左侧则摆放了一幅江南刺绣——清明上河图。长长地画图静静地展放在宴会厅中,与右侧的古董交相辉映,会场布置不乏商业的凌厉气势,却也让与会者在典雅的中国文化中品味一番。宴会厅的主色调

以白色为主。它的灯是莲花吊灯,层层铺展的灯光辉映整个宴会厅,明亮柔和。

三、醉江南的文化内涵与定位

醉江南的民族风设计将中国古老的文化元素融合到餐饮中来,而新时期的中国餐饮的新发展凸显在它的设计理念,中国风浓厚又不缺乏现代美,最好的就是两者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独有的特色是竞争的有利条件,而这将在餐饮中体现,在了解到这个事实以后,醉江南的领导阶层便做出了决定,要走出醉江南自己的风格,成就醉江南人自己的品牌。

市场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就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稍有不慎便会错失商机,造成经济损失。市场竞争的主要动力便是经济效益,在效益的推动下,醉江南推出它的优惠菜单,针对青年大众喜爱的川味菜,在口味上有所调整和改良,适合普遍消费者,尤其深受青年一族的喜爱。醉江南在菜品上追求卓越,每一道菜都选料优良,经过厨师的筛选,烹饪后的菜不管菜色还是口味都是一流,并且定期举行试菜会,请社会人士进行品评。在网上开立了网站,欢迎到店进餐的顾客对餐厅的服务和环境进行评价,这也是与顾客交流的一种好方式,针对顾客的评价对服务做出一些调整。这些方面便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利因素。市场竞争力的决定要素在于企业文化,优良的企业文化犹如掌舵的舵手,支撑整个企业的发展。醉江南的企业文化重视民族特色,它也在吸取西方的设计理念,有中国特色的餐厅加上清新,让人耳目一新的用餐环境,高服务水平和高素质的员工更是增添了餐厅的竞争魅力。企业的核心要素是竞争,竞争使企业处于不断提高不断作出努力,经营状况最好。当然餐厅的核心就是它的品牌菜,醉江南的菜品出品在创出自己的特色后,得到就餐者的认可,推广之后,再加上市场效应,已经开创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服务员在为客人点菜时,品牌菜是最佳卖点。

企业文化内涵是伴随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也因为企业员工的个性发挥而有所修改完善。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是不存在的,醉江南就在变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员工是企业的支柱,再好的领导决策没有员工的执行也将变成废纸,醉江南对员工的培训严抓,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引进监督,评比制度,力争使

每位员工都达到最优服务水平。管理人员在管理上严格要求员工要勤恳认真工作,明确岗位责任制;思想上帮助员工树立正确对待工作的态度,不能带自身情绪到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使消费者满意。同时,员工在付出服务后,企业就要给员工相应的回报,薪金和奖金制度的执行。形成稳定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企业内部也自然而然的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经营者把握市场动向,随时跟进市场的发展趋势,反馈信息到员工的手里,这样使员工的观念更新,使员工的适应能力更强。鼓励员工的一些发明创造,在工作时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畅所欲言,使餐厅的在透明,和谐的环境中经营发展,而这种信念和价值体系便成为醉江南的企业文化精髓。

企业的文化内涵是企业的力量源泉,是企业的灵魂,完备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实现的重要思想保障,而员工的活力至关重要。现代社会的竞争点在于企业文化,在于企业的凝聚力,群体的智慧,相互协作的精神,鲜活的活力,具备如此条件使餐饮企业装上了一台大功率的发动机,为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醉江南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始终坚持文化创新的观点,这也是非常新的创新理念,它使餐厅的经营模式趋于新型化。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也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调整经营计划,提高竞争力。

好的企业文化需更要好的领导,正确的经营决策攸关企业的生死问题。这对经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工作的领导者,还要是企业员工行为的引导者和示范者,这这才能形成一个团结一心的合作集体。醉江南的领导层多数都从开始做起,致力于在工作中提高员工的实力,在员工中选拔优秀人才,它的中层领导及一些高层领导都是有非常丰富的经验的,这样一支团队是很有号召力的。

四、结语

企业文化的定位之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企业的灵魂和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企业的文化内涵的定位是企业文化的切实体现,恰当的定位便是确立了自己的市场竞争地位,再纵观市场的发展趋势准确做出判断,领导员工做好工作,这样一个团队便是实力强劲的团队,而企业也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董全,陈字道.餐饮人必读.[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1

[2]白正军.餐饮企业经营管理一本通.[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05

[3]刘致良,冼锋.餐饮企业绿色营销管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03.01

[4]俞仲文,周宇.餐饮企业管理与运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

致 谢 词

内涵和定位 篇3

关键词:德育现状;政治课堂;德育教育

一、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當今世界处于一个飞速变革发展的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日新月异地变革着。在这样一个变革与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中学生的思想也在经受着巨大的考验,同时也考验着教师的德育教育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十分突出了。

1.各种不良思想严重冲击着中学生群体并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国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导致了当今社会价值观复杂多样。这些不良的价值观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

2.当今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的发达,让学生接收到的信息量较之以前有大幅度的增加。而有些媒体和网络也存在着不负责任的行为,大量充斥着低俗、不健康的信息。这些低俗信息的影响会对中学生有巨大的危害。

3.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现在的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易受外界影响,同时自主意识、模仿意识、叛逆心理都比较强,而且90后的中学生所受的家庭过度溺爱也使他们更以自我为中心。

4.教师为了追求学科成绩而忽视课堂的德育教育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所有的这些因素在影响着当今的中学生,也给我们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政治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二、思想政治课的责任

各个学科的课堂都肩负着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责任,而对于政治课堂来说则应尤为突出德育功能,政治课堂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战场。思想政治课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进行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总之,德育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责无旁贷的责任。

三、操作建议

(一)更新观念,切实把德育目标当作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

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人的行为是在观念的支配下进行的,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作为政治教师应把德育教育放在与传授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一个人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有可能为社会做贡献,这应是教育的首要目标。否则一个人的学识越多、能力越强有可能他对社会的危害反而越大。简言之,对学生教育要“先成人,再成才”。作为学校德育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堂如果只注重对考点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德育教育,绝对是不合格的课堂。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应切实地把握住思想政治课的内涵,全面深刻地理解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协调统一到课堂当中,真正做到教学目标的三维统一。

(二)更新方法,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作为新时代的政治教师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陈旧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改变以往把让学生乖乖听话为目标,以枯燥的理论为内容进行简单、机械的说教进行德育教育。时代环境在变,学生在变,倘若教师还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及方法进行德育教育,那注定是吸引不了学生的,效果当然也就不明显。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认真研读、挖掘教材,找到适当的德育切入点。高中政治课堂毕竟不是纯粹的德育课堂,因此德育教育必须结合教材,在教材中寻找适当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教育。巧妙的切入点可以让德育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果只是把德育生硬地镶嵌到课堂上会显得别扭,效果自然不好。例如在《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中,笔者在讲授“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 时就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了诚信教育,且并非是简单说教。结合教材的案例,给学生简单拓展了当前我国正在进行诚信体系建设,从当时课堂学生的反应来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构建和谐课堂,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状态,也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目标,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展示其个性,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要使我们的政治课堂有一定的自由度,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目的是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感。

3.激发、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地位以实现自我教育。根据新课改的精神,课堂要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同样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在方向上给学生以把握和点拨,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完成自我教育。学生在彼此的启发甚至争辩中完成的自我教育比教师枯燥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4.把德育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衔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社会上的很多不良现象很容易侵蚀中学生的思想。这时就需要我们的德育教育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这些不良现象。德育教育要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并能用正确的观点看待。只有让学生了解现实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点,只有让正确的观点占领了学生的头脑,才能让学生自觉地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

四、需注意的问题

在政治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政治课堂还有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需要完成,所以必须处理好德育教育与知识、能力教育的关系。在课堂德育教学目标的把握方面注意“度”的问题,既不能忽视德育教育,同时又不能影响知识、能力教育。

总之,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如何将德育教育更巧妙地融入政治知识的教学中是我们今后应该不断探讨和尝试的方向。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对德育教育工作投入更大的激情,在潜心研读、挖掘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创新方式方法,就一定能感染学生,营造出富有德育教育功能的政治课堂。

内涵和定位 篇4

科技平台概念源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工具环境。科技平台狭义是指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主要包括实验和试验场地、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有形资源;广义是指包括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在内的人才、信息、制度、环境等有形和无形资源。

科技平台还可以分为软件平台和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可理解为人才平台即科研人力资源的配置,信息平台即科技信息的交流、手机、分析和应用,环境平台即科研氛围、学术氛围和制度平台即政策、规章制度。硬件平台可理解为设备平台、实验平台、图书资料和科研经费的支撑程度。具体的构成要素如图1、图2所示。

按照研究类型,科技平台可分为3种:基础研究平台、应用研究平台、发展研究平台。

2. 科研平台的相关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可以视为科研平台建设运行的“法律法规”。很多研究者认为,在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时要十分注重平台管理制度的创新,并分别从平台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创新、教职工聘用制度创新、平台制度体系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可以将平台的制度建设总结为2个方面。

(1)人事制度建设。

它是整个科研平台运行机制的关键环节, 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 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建设一支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 对于提高科研平台的发展水平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管理制度建设。

它决定科技创新的发展,实行固定岗、流动岗相结合的人员准入和退出流动模式, 建立统一标准和制度约束下以研究开发为主体的科研动态联盟体系强化平台团队研究成果分配制度的建设, 在人员编制、岗位设计等方面做到权力、责任、利益明晰, 解决好分配制度问题。

3. 高等学校科技平台的功能定位

高等院校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是高校的广大科研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培育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科研与教学有机互动的结合点。它是一个高校人才培养、学科融合、资源整合和面向服务的平台,他促进了科技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教师以科技平台为载体,通过把在承担的科研项目中收集的素材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解决了学生所学知识与现代科技前沿、社会实践隔膜的弊病,实现了“创造产出的科研条件资源”和“培养人才的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4. 高校科技平台的建设现状分析

图3高校科技平台的功能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为了将学科、人才与科技统一起来,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继而形成一种新的、交叉的、重要的科研组织运行模式。我国高校,特别是学科较为齐全的高等院校依托多学科优势,及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向学科的科技创新中具有的明显优势,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已经初具雏形。这些平台较以往高校科研团体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以高水平实验室为主要载体。把一些科研合作团体集结在一起,增强了科研合作意识,提高了学校争取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其二、以多学科交叉汇聚为目标手段。打破原有老学科的局限,进行探索型和创新型的研究,从而促进和开拓了新兴领域以及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其三、以大学科技园为重要载体。大学科技园以其特有的属性、管理机制和功能定位,在提高高校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融基础性、综合性、国际性、共享性为一体,代表某一领域的国家水平,能够围绕国家重大的基础理论展开原创性、前瞻性的创新研究,能够承担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

我国目前的科技平台发展呈如下一种态势:一是顶层设计的综合性国家实验室,政府所有,高校代管;二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包括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高校自己建立的各类归地方政府管理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四是高校与其他机构联合建立的研究中心;五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虚拟科研平台。我国61.9%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1.8%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都建在高校中。

5.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众所周知,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人才培养。高校人才培养即培养出社会急需,能推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较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中尖端人才。科技平台确是把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统一起来的互动结合点,它将学科建设、人才建设与科技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继而形成一种新的、交叉的、重要的科研组织运行模式。笔者结合在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 认为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 须围绕如下5个方面开展工作。

(1)把平台开放作为平台建设的基本属性。

科技创新平台的特性在于它的集成性和核心性, 不同的项目需要整合不同的学科和不同方向上的力量。平台负责人必须具备开拓创新观念, 置局部利益于整体利益之中。只有具宽广的胸怀才能高瞻远瞩;只有对外开放的平台才能引聚创新的人才。

(2)把创新平台经营、管理结合起来。

经营与管理是两种运行质态。经营则反映出市场理念,而管理更多体现出计划行为。管理讲效率, 经营讲效益。管理平台的核心是提高平台和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经营平台的核心是提高平台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经营是创意、是策划、是方向、是灵魂;管理是实施、是实践、是操作、是执行。要真正实行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仅依赖平台领导班子的团队的精神境界,更重要的是其是否真正具备创新的管理和经营理念。

(3)注重科学决策,杜绝个人“英明”。

科学的决策机制是创新平台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根本, 要杜绝依赖领导者的“英明”。要提高决策质量, 保证决策效率, 关键在于坚持并加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建立并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没有程序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就难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程序在创新平台上显得尤为重要。

(4)选准突破点是创新平台建设的关键。

创新平台在选择突破点的时候, 平台的定位不能脱离实际, 应抓住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机遇, 围绕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 根据自身优势, 与企业、研究院所及其他创新平台形成优势互补, 成为战略伙伴, 以争取重大重点项目, 追求创造性而非对抗性, 在市场中求共追求创造性而非对抗性, 在市场中求共存。创新过程中应该更多地注重原创性、前瞻性的创新活动。要强化平台的“自我造血”功能, 提高进行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 从而全面提升、推进平台的跨越式发展。

(5)视学科建设为创新平台建设的有力支撑。

创新平台离开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撑就会失去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和源泉。科研项目具有短期的属性, 基地建设则具有中长期的特点, 而学科建设是一个大学教学科研实体 (学院、研究院) 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是凝聚人才的基石。创新平台建设的成效最终必将反映在学科建设的水平上。创新平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凝聚人才和形成团队, 必须要把学科建设作为其支撑。同时, 学校对科技创新平台进行了大量投入, 平台也应担负相关学科建设的重任, 并做出应有贡献。总之, 创新平台建设不能脱离学科建设, 否则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摘要:文章从科技平台的多重性理解入手, 研究科技平台的制度建设, 分析高校科技平台的功能定位、现状, 重点从5个方面对高校科技平台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技平台,高校,定位,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忠.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

[2]杨琪.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平台建设研究——以麻省理工学院 (MIT) 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7.

内涵和定位 篇5

——第四届中国农资发展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中国新型肥料网讯:以开启农资大企业时代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农资发展论坛,于2012年12月22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2号楼举行,本次论坛由农资导报主办,山东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各行业部门主要领导与农资企业领军人物共200余人参会,中国新型肥料网记者来到论坛现场,从会议规格与参会人员身份来看,本次会议在农资行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农资界贯彻“十八大”精神,探寻农资行业发展方向的一次高端盛会。

“十八大精神需要深入领会和学习”,在本届论坛主持人农资导报总编辑张健秋的介绍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率先致辞,并指出,今年是学习十八大精神重要的一年,明年则是切实贯彻十八大精神重要的一年,明年也是“十二五”期间关键性的一年,所以包括本次论坛在内,大家都在学习。

围绕贯彻“十八大精神”,李会长对农资行业发展提出要求,他强调,农资行业要以十八大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继续抓好节能减排,提升肥料企业的使命感,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力打好行业调整攻坚战,迎接农资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随后,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李晓妮女士、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武希彦先生、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刘淑

兰女士、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正先先生、中国无机盐行业协会钾盐行业分会常务副秘书长亓昭英女士、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经济法专家吴庆宝、企业战略与管理专家周永亮、晋城煤业集团煤化工产业发展局副局长李占良、山东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解永军,分别就农资行业发展,进行深入剖析,确立了产业战略转型开启农资大企业时代的观点。

对于农资行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性,农资企业有着深刻认识,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解永军在发言中指出,近几年我国农资行业发展迅猛,但同时产能过剩,在行业发展陷入低迷,肥料行业利润下滑的背景下,肥料行业的投资热度并没有减弱,导致供需严重失衡,低水平重复建设已无益于行业的健康发展,行业整合与转型势在必行。

据中国新型肥料网记者了解到,作为第二届、第三届、和本届中国农资发展论坛的协办单位,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直热心关切农资行业,热衷于推动农资行业发展,协办此次高端论坛,旨在为农资行业领导部门与农资企业搭建互相对话平台,为农资行业出谋划策,以提升农资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对于农资企业如何响应党中央的“十八大”精神,如何做好产品结构调整升级,如何选择资源整合,农资企业有着自己的见解,施可丰董事长解永军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科学技术为手段,集合自身特点,进行企业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

在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方面,施可丰坚持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导向,指导产品的生产方向。据了解,施可丰非常重视产品结构的优化,为

了提升和巩固产品品质,施可丰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中科院以及22家科研院校合作,先后推出一系列具有长效、高吸收、高稳定、环保、绿色的新型肥料,并在山东、江苏、安徽等9省开展新型肥料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市场反应良好。

对于产品结构调整的效果,解永军说,“今年,在肥料行情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施可丰新型肥料的产销量不但不降,反而增长,企业百分之八十的利润主要来源于新型肥料。”

在如何选择资源整合的问题上,施可丰一直有着自己鲜明的方向,施可丰加强资源整合,强化上游资源掌控力度,建立一体化的产业链,施可丰董事长解永军指出,基于对复合肥行业的深刻理解,施可丰在本世纪初,就坚定了加强资源整合,强化上有资源掌控力度,建立了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发展思路,重点加快复合肥上游资源的整合。

原料将成为制约肥料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拥有上游资源及原料,是公司持续生存、发展、壮大的基础,解永军随后举例说道:“施可丰总投资13.6亿元,在四川雷波收购了30平方公里,储量2亿多吨的磷矿2座,新上100万吨自营精细化项目,并配备专用码头,铁路专线,在复合肥上游产品中,确立肥料的综合竞争优势。”

对于“开启大企业时代”的主题,施可丰董事长解永军表示:“衷心希望通过本届中国农资发展论坛,大家深入分析农资行情,现状、探索未来农资发展之道,找出找到对策与良策,化解不利影响,迎接

内涵和定位 篇6

关键词 高校 教学干事 职能定位 实践

在全面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的背景下,如何使其走向内涵发展的道路,已成为每位高校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从现有文献资料的记述中可知,同行普遍关注于一线教师岗位意识的增强,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如教学干事。

关于界定教学干事的工作内容是十分困难的,这不仅受到各高校教学章程的影响,也来自于该岗位工作实践中的反馈。然而,其在联系教学、布置教学等方面的职能地位却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可以用“小角色、大人物”来形容教学干事。正因如此,将其纳入高校内涵发展的大环境下来重新认识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对高校内涵发展的认识

不可否认,对于高校内涵发展的认识可以从许多方面展开,如教学、内部运转,乃至财务管理等。但结合本文主题,以下将围绕教学运行来认识内涵发展。

具体而言,可归纳为三个方面:①教学运行的精确性。在系的层面来考察教学运行,其尽管表现出程序性和流程性的特点,但如何做到精确则需要花些工夫。诸如怎样确保新生在军训结束后能顺利走进课堂等。②教学运行的高效性。系室在面对程序性决策的同时,也时常面临着非程序性决策。包括毕业论文的撰写、补考(重修)科目的考试,都需要借助教学干事这一中介在教务处、系、毕业学生这三者间建立联系。从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的态度来看,惟有建立高效的教学运行模式才能减轻毕业学生的各种负担。③教学运行的稳定性。维系教学运行的稳定性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学生家长负责。那么如何理解教学运行的稳定性呢。其中一方面就在于,应针对目前出现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及时处理。

二、认识基础上的教学干事职能定位

这里需要明确笔者的观点,本文所指的教学干事应理解为一个岗位,而不特指该岗位上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谈及所谓的职能定位。在对系(院)层面内涵发展认识的基础上,以下从三个方面建立教学干事的职能定位。

(1)联系职能。关于联系职能而言,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正是通过教学干事的联系职能,才能使系、教务处、学生三者间形成一线;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教学干事的工作内容极为烦琐。尽管目前在推行办公无纸化和信息化后,信息传递借助网络传输显著减轻了教学干事的工作强度。但在系与系、系与教务处、系与学生,以及针对系内教师之间的沟通中,仍依赖于教学干事本身的联系职能。实践表明,各高校在对教学干事进行岗位培训时,也强调其中的联系职能。

(2)实施职能。凡事亲力亲为,这是笔者对教学干事工作的真实反映,也是教学干事难以承受之重的真实写照。因此,笔者将这种现状称为“实施职能”。从系的层面来看,实施职能的对象可以包括:上报本系教师的任课安排、负责本系学生的到校注册的统计与汇报,以及制定本系期末考试的课程和监考教师安排等。由此可见,实施职能成为了教学干事的主要工作内容,其也是支撑联系职能的重要工作基础。

(3)反馈职能。因各高校对教学干事的岗位职责规定不同,在是否发挥反馈职能上也表现出差异化现状。那么反馈职能的工作内容又是哪些呢。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监督(抽查)教师的上课情况、反馈学生的状况(也可以由辅导员负责)等。因此,通过反馈——联系——实施这样的三步曲,实则就把该三种职能串联了起来。从而也给予我们启示,即教学干事的工作在时间上体现为三种职能的相互替代,而在内容上则体现为三种职能的融合。

三、职能定位下的实践模式构建

结合上文所述并在职能定位下,教学干事的工作模式可构建如下。

(1)联系职能上的实践模式。在高校内涵发展的精确性、高效性和稳定性的要求下,教学干事在实施联系职能时也应努力做到这一点。但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样,教学干事成为了三者联系的中枢,导致仅靠个体将难以持续实现以上要求,再说部分教学干事还有教学任务。因此,在提升信息化办公程度的同时,应在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上减轻教学干事的负担。

(2)实施职能上的实践模式。与许多事业单位一样,高校在强调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的同时,却是在放大岗位职责或是模糊岗位职责上兜圈子。无论是放大还是模糊,都将无故增加教学干事的工作内容,毕竟教学系中的教师以教学为主,这一岗位职责是明确的。因此,教学系应将诸多繁重的教学管理事项进行分割,部分交由辅导员处理(如新生或毕业生事项),部分由主管教学的部门负责人牵头处理(如教师排课)。这样一来,就在事项的分割下减轻了教学干事的工作强度,也就提升了工作效率。

(3)反馈职能上的实践模式。应在增强教学干事的反馈职能上下工夫,这不仅是其职能范围的合理延伸,也是新时期高校内涵发展的需要。首先,教学干事的反馈职能的发挥需要得到系负责人的授权,在此基础上应遵循有度、有节的要求来反馈教师的教学状态,以及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这样一来,就改变了教学系开会强调教学,而事后缺乏监管的制度缺失。

四、小结

本文认为,在职能定位上遵循对内涵发展的认识,可从联系职能、实施职能、反馈职能等三个方面进行。在此基础上,实践内容也应包括这三个职能。最后需要强调,教学干事的工作在时间上体现为三种职能的相互替代,而在内容上则体现为三种职能的融合。

參考文献:

[1]查旺斯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3).

[2]黄鹤.关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2012(2).

[3]温会敏.浅析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J]. 金田,2011(12).

内涵和定位 篇7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全球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趋势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和威胁。传统的教育模式一定程度上已滞后于当今形势的发展, 亟待创新和发展。同时, 新形势新任务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维护高校校园环境稳定, 促进社会健康平稳发展的进程中,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发挥了其应有的职能。但随着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强, 经济和文化的多元化必然对青年学生, 尤其是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思维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正在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和挑战, 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所受的冲击。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有效性遭到质疑。

(二) 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新的机遇

新形势新任务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新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新的形势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宽松的环境和难得的机遇。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出台了16号文件及l7个相关的配套文件。这一方面显示了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 同时也为我们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①

二、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内涵建设, 是切实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新的必要条件

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内涵建设, 就要在原有基础上扩充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范围, 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上起到更为重要和突出的作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内涵建设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和作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内涵建设首先要实现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体现形式也随之扩展开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坚持倡导马克思主流思想意识的前提下, 应采取多种有效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工作内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正确的分析和引导高校学生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形势。同时, 还要根据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内涵建设, 还要注重手段和机制的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即可以理解为进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我们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就在于采取何种手段能够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佳化。

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要完善组织领导, 形成领导重视, 职能部门积极配合, 形成完整协调的工作体系。其次要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与教工人员的奖励制度建立相应的联系, 实现工作优秀有奖励的激励机制, 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实行奖励, 提高教职工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对工作成果的考评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要实现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的相结合。

三、找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功能定位, 是真正做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新的价值指引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定位, 就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 引导广大在校学生积极围绕在党中央周围, 向党组织靠拢, 听党指挥、响应党号召,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功能定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居于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 要始终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主导、引领和整合多元化的社会思潮。②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是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支撑, 也是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的重要理论指引。

(三)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诠释, 准确地阐述了从古自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传承的精神支撑, 是当代中国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

(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新时期社会道德新风尚的集中体现和价值指引, 是要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的必要条件, 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自觉践行的道德准则。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新既要注重其内涵建设, 也要兼顾功能定位,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 用于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实践, 才能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伟大工程, 具有自身复杂的特点。只有从实际出发, 不断地在实践的基础上摸索,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不断创新, 探索适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思路, 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1《继续教育研究》, 王西阁, 2009年第5期.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涵及定位 篇8

2014年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几年特别注重一些地区小的战略规划,但是今年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可以用五个更加注重来表现。第一,更注重东中西沿海和内地的联动发展;第二,更注重沿着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发展,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增长带;第三,更注重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协同发展,促进资源自由流通和高效配置;第四,注重促进国际和国内的合作发展;第五,更注重区域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国土空间开发的科学性。今年以来有几个热点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一路一带、丝绸之路。这些提法不仅反映了国内区域发展战略,实际上也表现出中国在未来服务全球过程中的发展战略和思想,比如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具有世界意义,一路一带不仅是中国的国内区域发展,也能融入全球,引领全球一些规制的建立和实现。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过去经常讲区域协调发展、均衡发展,但是这次不同于过去的协调发展,更强调各个经济主体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区域的协同发展可以简单的用五个一体化来表现,一是政策协调机制的一体化,包括建立一体化的合作协调机制,制定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建立有效的城市群的治理机制;二是商品和要素配置的一体化,全球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自动流动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包括交通基础设施、清洁和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入水和谐的水利工程和更加高效便捷的信息网络;四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包括要逐步缩小区域内不同地区、城乡和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别;五是生态环保一体化,逐步实现环境保护的规划编制,环境和质量的监测和法规都要一体化。在协同发展过程中间,政府起的作用还是非常关键的,当然,政府做好一体化以后,市场会起到更好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京津冀地区总体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该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的城市群,世界级城市群有这么几个含义:第一,城市群的核心必须是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商品流和技术流的交汇点;第二,核心区和周边地区有垂直分工的联系;第三,世界型城市群必须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从这样几个标准来看,这个地区确实应定位于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第二个定位,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区域。必须建立一个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国家的重要创新高地和创新技术的辐射源。第三个定位,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区。按照中央的要求,通过财政体制和政令考核体制等改革来实现上述五个一体化,通过五个一体化实现区域内部的均衡发展。第四个定位,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的示范区。通过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健全包括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机制,扩大清洁能源供应的规模,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革命,尽快在大气污染方面提供一些积极的经验,成为类似地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今后的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可以对全国其他地区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整体定位条件下,北京、天津、河北应按照不同的优势实现自己的定位,北京的定位就是大家熟知的四个中心,包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天津是北方的经济中心、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金融创新应用的示范区;河北省的定位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地、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示范区、北方重要的航运和物流基地以及京津冀生态环境的支撑区。定位即体现了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又注重了互补性和互利共盈。

内涵和定位 篇9

1 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辨析

要探析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 首先我们需要对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1.1 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

从概念的范畴来看, 农村职业教育是属于农村教育一个方面。农村教育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 现有的一般观点可以归结为:“一般把发生在农村、以农村人口为对象并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称之为农村教育。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 农村教育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出现城市与农村二元社会、农民处于不利条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旨在使农村人口获取知识和劳动技能、现代公民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教育”。[1]农村是一个和城市相对应的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是指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的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认为, 农村教育是指“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 包括有文凭的全日制正规学习和非正规的成人扫盲学习以及技能培训。”还有的学者把农村教育归纳为“由扫盲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所组成的为农村发展服务的综合化体系。”从农村的地域概念来讲, 农村教育一般被认为是县以下地区包括农村小城镇的教育。[2]通过对许多关于农村教育概念阐述的分析, 我们认为农村教育是为农村地区发展服务的, 以农村人口为教育对象的, 旨在提高农民素质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

从另一个角度, 也不难理解农村职业教育是属于职业教育类型的。何为职业教育?职业, 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的种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条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发展职业教育,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教育百科辞典》认为“职业教育指在一定文化和专业基础上给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专门化教育。目标是培养实践应用型专门人才, 即各行各业所需的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城乡劳动者, 其内容包括文化和专业知识教育, 职业技术技能教育、职业管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简明教育辞典》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给予学生从事某件职业和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对以上关于职业教育概念理解的基础上, 我国许多学者对职业教育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职业教育就是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 对社会各种职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和从业者所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业教育和职后培训, 使其成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 从而适应就业的个人要求和客观岗位需要, 推动生产力发展”。[3]这里还需指出的是, 本文所指的职业教育是等同于国外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之和, 即包括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

综合以上关于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阐述, 我们可以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进行一些探讨。

1.2 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

农村职业教育, 现在一般将其理解为:发生在农村地区, 以农村人口为对象, 对农村社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进行教育和培训, 从而服务于农村社会发展的教育[4]。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一概念的表述已经不能准确表达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 农村职业教育是工业化社会发展和不断进步的产物, 并且这一教育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外延和内涵的扩张。在创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背景和政策环境下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这一教育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甚至包括文化功能。必须从农业“内”和“外”两方面来理解, 不仅要从农村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来考虑还要从社会大的环境和整体社会的发展角度来考虑, 笔者认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理解:

1.2.1 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生地来看, 农村职业教育虽然服务于农村, 但不一定发生在农村。事实上, 大部分农业中专都办在城市。因此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应机械的认为只有发生在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方可纳入农村职业教育范畴。

1.2.2 从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对象来看, 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培训对象的确为农村人口。但将培训对象界定为有志于服务农村、从事与农相关行业的职业者, 似乎更为妥当。

1.2.3 从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来看, 其不应局限于“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 而应跳出农业, 将教育内容扩展到“加工、运输、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只要是有利于农村社会发展的、与农有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都可以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

1.2.4 从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来看, 服务农村发展是农村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 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应始终围绕的主题。对农村职业教育内涵的理解应该在坚持这个目标的基础上更加灵活、务实。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 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条件下, 我们应更多的从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去考虑, 是农村职业教育这一历史概念具备更大的现实意义。

2 农村职业教育的特征分析

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农村教育的一般属性, 对于农村教育的一般属性这里不再赘述, 本文主要对农村职业教育所具有的一些特殊属性进行研究。

2.1 分散性。

这一点从前文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分析中可以获得一些启发, 例如地域的分散性等等。主要体现于教育活动主体分散性, 教育活动的主体从教育的一般意义上主要包括:教育者、教育媒介及受教育者;首先农村职业教育的教育者除了一部分农村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外, 许多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的人员是在某一行业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 尤其是在城镇进行的许多农民工培训等;其次可利用的用于进行农村职业教育的媒介或者说是教育资源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分散性, 不同于普通教育机构有固定场所和固定的教育资源 (例如书本和实验室等) , 一般需要利用当时当地对职业的具体要求和当地所能提供的条件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 从某种程度上是利用各种分散的资源根据需要进行利用;再者从受教育者来说, 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除了部分职业农村职业高中和农村职业中专的学生外, 大部分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人员都是在从事与“农”相关的行业过程中为适应行业和技能发展的要求进行的培训和学习, 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

2.2 多样性。

农村职业教育的多样性, 主要体现在办学主体的多样化和办学层次的多样性等方面。办学主体的多样化表现在承担农村职业教育的除政府这一行为主体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是自发于农村和农民中间的以及由许多企业实体根据行业发展需要进行教育的行为。例如许多在农村进行个体经商的农民自助式地接受教育以及许多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为农民工进行的教育等。办学层次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 农村职业教育贯穿于初等教育至高等教育整个过程, 在农村的职业高中教育之外, 普通农村小学和中学也开始提倡在普通教育过程中逐渐培养孩子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 逐渐培养一些基本的从业技能;最近又有学者提出要逐步发展农村的高等教育, 提出“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学制将会逐渐提高到以高中毕业为起点的职业技术教育, 即向中等教育后层次高移, 甚至培养‘高级农民’、‘农民研究生’、‘农民学者’”[5]另外农村职业教育的多样性更多地体现在许多学校学制教育之外的短期职业培训教育方面;也就是说农村职业教育涵盖了正规的职前、职后职业教育, 非正规的各种培训等正式的职业教育以及非正式的职业教育。

2.3 特定的收益性。

经济学认为, 在技术系数不变的条件下, 生产中某一要素投入达到一定程度后, 会出现收益递减的趋势;而作为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一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通过教育 (包括在职教育、自学等) 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 从而增加个人收入并推动经济增长, 在人力资本形成的各种途径中, 教育是一条最重要的途径[6]。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生产一线要求的一种实用型教育, 通过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却具有收益递增的特征。农村职业教育的特定收益性在于相比于其他教育形式, 其收益性更为直接和快速, 主要因为农村职业教育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的需要, 一般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另一方面在于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比较有效地促进劳动力的转移, 在教育经济学看来, 迁移是实现劳动力有效配置的重要途径, 通过劳动力的迁移, 可以实现部门间、地域间和国家间劳动力的余缺调剂;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很快许多行业正在消失和萎缩, 又有许多新兴行业兴起的形势下, 劳动力也必须随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 不断学习与新行业相适应的技能;农村职业教育在这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不仅是人力资本中的经济收益问题, 而且具有更深远的社会结构调整和促进社会经济整体水平发展的作用。

3 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

发展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题, 在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时要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必须对整个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有新的战略定位。何谓战略定位?战略的原意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决定指导某一全局的规划和策略。所谓某一全局, 可视为社会大系统中任何一个不同层次—宏观、中观、微观, 以及不同范围、区域内的社会群体组织, 如企业、学校、事业单位, 或各级地方政府与部门、军营、社会团体等。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指的就是承担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及与其相关的各个社会组织 (包括政府部门) 在某一发展阶段的一系列发展规划和策略。本文拟从以下方面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进行阐述。

3.1 指导思想的定位

作为引导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级政府部门要真正采取措施转变轻视农村教育的观念。我国由于近代经济欠发达, 加上传统文化的影响, 普通民众尤其是农民对职业教育缺乏认识。要进一步改革, 发展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 就必须从政策上加以引导。这种指导思想的定位依赖于政府职能部门正确的政策导向, 以培养新型农民的理念来确定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和策略。这种指导思想大概可以这样来阐述:农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是实现有志于从事农村事业发展的人们获得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教育, 是培育新型农民和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农村职业教育是面向农村事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更新知识和技能的需要、服务于农民的教育, 也是实现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各级政府应把农村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一项工程来确实加以实施, 并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

3.2 办学思想的定位

办学思想的定位主要是指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资源的获取和分配及承担办学的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

国家农调总队有一项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近85%未经任何专业技能培训。[7]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 生源困难。如何来解决农民对职业教育存在巨大潜在需求和职业学校却“等米下锅”这样一对矛盾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一大难题, 要解决这一大难题必须首先做好办学思想的定位。第一, 必须打破职业教育的城乡分割局面, 所有职业学校都可以面向农村, 不再把农村职业教育限于县及县以下职业高中和农林专业学校的狭隘范畴, 而要使所有职业学校都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二, 在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制方面应该进行改革, 例如当前我国的中职教育处于低谷时期其主要原因很大方面在于其专业设置不符合市场需求, 职业学校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尤其是自身专业设置如何更好地符合农民就业的需要。

3.3 办学主体的定位

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不明确并且单一, 不明确在于进行农村职业教育的主体并不真正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 并没把自己当成农村职业教育的承担者。有的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了应有的地位, 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并且现有的一些农村职业教育的机构都集中在农村职业高中和农村中专学校, 这些学校的办学大部分都是各级政府。但是我国的现状却表明单纯依靠政府是无法承担我国巨大数额的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的, 开拓不同的办学主体是缓解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缺乏问题的关键, 必须调动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到农村职业教育当中来, 现有的一些企业对外来打工农民进行的一些培训就是很好的举措, 但要将这些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行为进行规范并形成一定的规模还有待于在办学主体的战略定位上进行研究。例如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劳动准入制度, 尽快完善各行业、各工种职业资格标准, 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对非法雇佣不具备职业资格人员的企业实行各种制裁。把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标准相挂钩, 使雇佣者和被雇佣者都能自觉地接受职业教育。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中的“谁受益谁支出”的原则确定用人单位在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责任承担者的角色。形成以企业和社会力量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体系, 并依据各地特色创办适合各地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 企业实体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做到教学内容规范、灵活, 适合从事各层次工作的人群以更利于农村劳动力在外就业和在本地致富。

参考文献

[1]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2]杜育红.农村转型与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新华文摘, 2005.

[3]刘春生, 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4]刘春生, 刘永川.“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内涵探析[J].职教通讯, 2005 (9) .

[5]余永德.农村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6]曲恒昌, 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内涵和定位 篇10

一、学科内涵

1、信息科学的内涵

信息科学, 就是以信息以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目前在理论界, 对于信息的定义还没有一个完全标准的定义, 但是信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信息是一个独立的科学概念, 同时是一个区别于物质和能量, 同时又相互联系的概念。第二, 对于信息的研究应当分清层次和领域, 不能简单笼统的进行概括。第三, 信息具有为主题减少或者消除各种不确定性的作用, 信息所减少或者消除的不定性越多, 则说明主题受到的信息量越大。这几个特点是信息概念的实质。

信息科学的产生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而信息技术的作用, 被人们定位为“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新技术”。人的信息器官, 主要包括感觉器官、传导器官、思维器官和效应器官四大类型, 对应的功能主要是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 (控制) , 因而信息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施用技术通常被认为是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感测与识别技术包括信息识别和信息检测等, 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信息识别模式;而信息传输技术则主要用来实现信息安全、快速的传递, 同时记录和存储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则是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 利用更加深层次的技术进行分析, 进而形成决策信息, 也就是信息的再生, 信息的处理和再生都是现代计算机科学发展形成的功能, 这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标准和代表;信息使用技术中包括控制技术和显示技术。除了上述四种技术外, 信息科学也逐渐衍生出很多高阶逻辑技术, 利用遥感技术, 多媒体技术等等, 这些都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拓展。总之, 我们将信息科学的内涵总结为:以信息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以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核心的基础性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信息的概念和本质, 信息的提取方法以及传递规律等等。

2、计算科学的内涵

计算科学是数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产生分化的分界线是在上世纪40年代,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以及广泛的应用。在没有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学计算之前, 人们都是通过理论的推导和演算来进行科学求解和工程计算, 而且要伴随着大量的数学实验。但是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十分有限, 对于天文计算等方面无法进行准确的计算。计算机的出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准确和高效的计算工具, 使很多计算问题都迎刃而解, 计算科学也就应运而生并且成为了数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计算科学也叫数值计算方法或者数值分析, 主要以如何通过计算机进行相关的数学逻辑和运算作为研究对象和内容, 其中主要包括各种方程式以及函数等。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定位研究

1、专业定位

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内容和研究范畴中可以看出, 其是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工程等学科的交叉, 已经远远超出了计算机或者数学等一门单独的学科的范畴。但是作为数学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信息与计算科学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与运用现代计算工具高效求解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数学理论与方法, 简单的表述也就是:信息与计算科学是研究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的一个数学理论基础, 而该理论定位显然高于单独的计算机科学或者信息工程科学等内容, 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核心内容由信息处理和计算智能等方面构成。

2、人才培养理念的定位

根据上述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定位, 以及其自身的特点,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定位于强调基础, 重视实践, 拓宽口径等方面。强调基础, 主要是强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应当着重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积累, 这既是该专业区别于信息工程专业和数学专业的主要特征, 同时也是本专业学生近年来受到市场和用人企业欢迎的主要原因。重视实践主要强调的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自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在进行专业建设, 以及学科发展等方面都应当紧密联系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实际, 尤其是与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实际相适应。拓宽口径则主要指的是在专业的设置过程中不能过分的专门化, 适当进行领域的拓宽, 这也是符合当前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办学理念。另外, 应当加强对学生构建数学模型, 应用数学软件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习计算机编程以及系统开发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 应当避免面面俱到式的人才培养方式, 应当在加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融合上, 侧重于该专业的某一个方向或者某几个方向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向, 其目的在于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的合理运用的能力, 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课程设置上, 还应当注重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充分发挥学校自己的优势, 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在开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中办出特色。

3、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较高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能够运用信息与计算科学的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该专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后, 能够在科技、数学以及通信领域内进行工作, 也能够继续攻读研究生专业等。该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与当前课程改革中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也是未来人才发展的主流方向。

三、结束语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一门新兴的专业, 我国各高校在专业建设以及专业定位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高校课程设置也必将逐渐趋于完善, 以市场需求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定位也必将成为高校未来办学的一个重要标准。本文从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学科内涵角度出发, 对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专业定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以期为该专业的相关研究以及其专业定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家军, 张香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06) .

[2]方贤文, 许志才, 许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 2006, (03) .

[3]吴爱弟, 何文章, 赵小山.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现代技能开发, 2003, (05) .

[4]李晓峰, 陈日新, 王建君.地方型新建本科高校工程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07) .

[5]唐晓静.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大学数学, 2007, (01) .

[6]高胜哲, 董宇峰.加强实践环节研究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J].大学数学, 2007, (01) .

上一篇:工业过程控制下一篇:天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