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课题

2024-11-07

科学小课题(精选12篇)

科学小课题 篇1

“小课题研究”是科学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 是立足学生的经验, 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展开的研究活动。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 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发现、自主探究与科学研究等认识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要做到“四性统一”, 即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相统一, 让小课题研究活动成为放飞学生潜能的天空。

一、贴近生活, “活”中发现

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研究的小课题。我们遵循自主选择性、实践应用性、主体性、开放性的原则, 组织学生从平时的生活、学习、活动中, 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 提出身边和周围环境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学科拓展方面———蚕宝宝存活率低的原因调查、家乡的植物种类调查研究;环境领域方面———关于家乡水质情况的调查研究;社会领域方面———社会调查活动“家乡的变化”等。

小课题研究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近———贴近生活、贴近现实。

小课题研究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 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来认识生活的本来面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探究课题, 找到科学研究与社会现实的最佳结合点, 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对生活中许多问题的正确认识。

2. 小———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

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小事情、小现象折射出的却是大问题、大观念。如, “农村百姓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看出人们文明礼貌、生活观念的转变;“关于家乡水质情况的调查研究”折射出的是环保问题。这些小问题、小现象清新自然, 往往使孩子童趣盎然, 符合孩子乐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天性。

3. 实———实在、具体、可操作。

小课题从内容上、研究策略上, 有很多操作的余地。只要很好地利用主客观条件, 就能得出研究结果。这往往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让参与研究的学生感到快乐。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选题的过程, 是学生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 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非都是值得研究的, 所以还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筛选。

二、联系实际, “学”中设计

研究课题确定之后, 需要指导学生做好研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论证, 使学生在设计和论证过程中对整个探究活动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

1. 研究分工要实际。既要考虑每一个成员的兴趣, 又要考虑他在课题组内分工负责的研究任务。

2. 研究过程要严谨。

要考虑全面, 提高效率。在方案制订完成后要组织论证。通过论证, 可以继续完善方案, 还使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把握了方案设计的要求, 提高了参与热情和关注程度。

3. 研究方法要科学。

要考虑参与学生的能力水平, 要联系小组成员的物质条件, 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重视体验, “行”中探索

小课题研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进步。各研究小组依据自己的方案, 在课余按照预计的分工分头行动, 在活动中学习、探索。学生有的收集资料, 有的做实验, 有的开展社会调查……各负其责, 互相配合, 体现分工与合作的统一。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 运用自己的创造想象, 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同时也注意积累资料, 随时记下数据或感受、体会等, 像记研究日记、写实验报告、写过程体会等, 提高了学生研究的效能。

如六 (1) 班吴双双等同学开展的“家乡水质情况调查”的小课题研究, 各成员去了工业开发区、居民生活区, 开展调查、访问、观测等实践活动, 回到学校后, 学生又上网、上图书馆进一步查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资料, 相继开展了“这水能不能用来洗衣服”“这水能不能用来养鱼”“这水能不能用来灌溉农田”等实验, 学生在参观、调查、访问、实验的过程中, 懂得了许多关于水资源保护的知识, 从中深深感受到水资源保护的迫切性, 由衷地产生了要保护环境的强烈感情。

学生独立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 开始时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 并成为活动深入进行的障碍, 加上科学实践活动重在过程与体验学习, 所以教师要加强过程指导和评价激励。在适当的时候“架”上“一个梯子”, 使学生多掌握一种探究的工具, 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投身于探究实践。

四、创设平台, “乐”中交流

1. 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

小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与思维的空间, 学生在这里通过自身的尝试与体验, 不断地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在此基础上举行的交流活动, 能进一步激发起思维的火花。通过交流, 可以在资料的收集和在对研究问题的认识上相互补充, 加以丰富;通过补充, 可以激发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永不满足, 将正在研究的课题尽可能深入地进行下去;通过激烈的争论,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在成果鉴定会中完善成果的表达。

在对探究成果进行评价时, 我们要求重点是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 其中包括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成果表达等, 大家可以提出看法或进行辩论, 而不是简单地用等第或分数来评价。必要时, 我们也组织“专家组”对成果进行鉴定, 具体做法是:先将成果发给“专家”, 在学生主持下, 由课题组组长介绍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过程, 特别是介绍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过程, 并要介绍研究态度、合作精神、研究结论、对策建议、研究体会等;之后由“专家组”对学生介绍的内容进行质疑, 同时学生进行答辩;最后由“专家组”代表对成果给予评价。这样,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技能的运用更加熟练, 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大量源自生活的研究课题, 激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关心和热爱, 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赋予了学生崭新的学习内容, 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 实现了学生的自我价值。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己的生命历程。

科学小课题 篇2

——科学科组小课题总结

【内容摘要】记录是一种最常见的科学探究方法,也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但是目前的小学生科学记录还存在着记录要求模糊、记录形式单

一、记录分工不明、记录交流随意、记录评价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科学教师应探求科学记录指导策略的改进,引导学生作好科学记录前的自主准备,丰富记录的表达形式与方法,强调小组记录中的人人参与,加强交流后的记录整理与完善,增加记录完成后的评价跟进等,从而提高记录指导的有效性。

【关键词】记录指导策略有效改进

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多次提到与记录相关的内容,如“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在我们的科学课中,记录是一种最常见的科学探究方法与必要的环节,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之

一。有效的科学记录可以使课堂探究活动更加完善,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积累,将学生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图画形式与口头语言,发展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注重证据、不断反思的科学素养,为终身学习服务,同时也使学生学业评价更趋完善。但是,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记录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科学教师改变自己的观念,尝试新的指导策略,并在探索中不断完善。

一、科学探究活动记录低效现象分析

(一)记录要求模糊

有些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考虑学生该什么时候去作记录;有的教师设计的探究记录过于繁琐、复杂,记录冗长无味;有的教师设计的探究记录要求过于笼统、简单,让学生无从下手。因此出现有的学生在记录时并没有按要求记;有的学生记录时间花得很少;有的学生记录的与观察实验的结果不一致;甚至,有的学生面对记录单不知该填什么。因此,学生在交流学习结果时,只有寥寥数语,显得单调无力。

(二)记录形式单一

课堂探究活动的记录一般以表格为主,由老师根据教学预设设计、准备,往

往以一纸了事。学生缺少自己主动准备的记录本,因此课内的一些活动记录与课外的相关内容摘记无法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容易产生脱节与孤立,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而且,在学生完成记录之后,也是一页纸夹在书里,时间一长也就散落,不易保存。同时,在记录时使用的大部分是文字,花费时间较多,有时课堂时间不允许,就成为走过场了。

(三)记录分工不明

在科学课堂上探究活动中,学习小组成员往往进行相应分工,记录工作就由小组记录员来完成,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实验时兴趣盎然,但轻于记录,因此,记录常常成了记录员个人的事,其他成员参与太少。长此以往,学生将会漠视记录,懒于动笔,在对待科学问题上容易轻信他人,记录员记错、记漏也得不到及时纠正。

(四)记录交流随意

很多时候,学生探究活动记录的交流与展示过程简单、无序,缺少事先的精心设计,汇报后教师也很少对学生的记录作出具体的指导,大部分学生的记录没有拿出来展示过,也经常没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再对记录进行修改充实。学生爱写多少就写多少,好像记录是装装样子的,没有发挥记录对探究活动应有的促进作用,也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记录水平。

(五)记录评价缺失

一些科学老师不但舍不得花课堂内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记录,更是缺少对学生记录纸的评价,在课后总是把记录纸不当回事,随便学生怎么对记录纸进行处理,常常有听课活动结束后记录纸遗忘在桌上或扔进了垃圾桶,无法真正体现出记录的价值所在,缺失了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评价。长此以往,学生对记录的兴趣与主动性会逐渐消失。

二、科学探究活动有效记录指导的优化策略

(一)作好科学记录前的自主准备

在探究活动前,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深层参与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把握学习进度。在猜测探究结果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思维运动,彼此的想法在激烈地碰撞着,都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不是有道理、有结果,如果他们的猜测与实际科学探究结果相

同或类似,将产生探究活动的巨大动力。更重要的另一方面,猜测时学生进行的思考与交流的语言,也对学生填写活动记录表的文字表述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特别是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

在探究过程中,设计探究过程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导向,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回答面临的一些科学问题,用理性的思维去整理感性的材料,从而选择方法、确定步骤。科学(3-6年级)课标在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指出: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内容作出书面计划。对于每一种探究方法,都应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弄清研究什么问题、如何选择变量、怎样控制条件、如何进行操作等,使探究活动方法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过程更科学,活动的记录也会随之明朗化。

在学习《口腔里的变化》时,教师先出示《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记录表》,让学生根据生活实践猜测一小块馒头在经过短时间咀嚼、较长时间咀嚼、长时间咀嚼后发生的变化。学生说:“短时间咀嚼后馒头会变成一小块一小块,较长时间咀嚼后会成为湿湿的一团,长时间会变成粉状或糊状。”也有学生说:“咬了10多下,馒头就可能变成糊了。”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探究过程,说说实验有哪些要求与注意事项,然后再进行综合与引导。有了在探究前的充分准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观察前已经有了记录的语言范畴,观察时已有了一定的目标与顺序,记录时的规范性、准确性、积极性将大大提高。

(二)丰富记录的表达形式与方法

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在一开始学习记录的时候,不必让他们过多地使用文字,在记录时应考虑儿童特点,符合儿童趣味,在记录时可用直观形象的简笔画、表现学生个性的符号、简单的话、关键词、甚至贴上剪下来的图片、标本等多种形式来记录,尽可能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形式,不要强调千篇一律。只有记录方式符合儿童趣味,学生记录的热情才高,才乐于记录,同时记录速度较快,更好地发挥记录的实效性。在记录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学探究上,要求学生学会长话短说,抓住“关键”字和“核心”内容精缩语言,做到严谨简练,把意思表达得清楚准确。当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也可以用符号或图画代替,但老师要注意提醒,并引导学生课后纠正。在抓住了要点之后,当学生翻阅自己的记录表时,可以在头脑中再现许多相关知识,利于

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能精心设计记录单,这是好事,但如花去大量的时间,不利于长时间的课堂教学。因此,也可设计一种非常简单的记录表,拿一本笔记本,把一页对折一下,或者用其它方式折画一下,再添上个别提示语,就变成一份简单的记录表。记录表的产生本来就是一张白纸,教师无需画蛇添足,只求图个方便,便于查看。简练的格式让师生看上去一目了然,突出每一个细节,需要查看资料的时候,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

如《种子的萌发》一课中蚕豆发芽的观察记录,教师布置学生在不同时间段进行观察记录,从没浸水前、浸水几小时后、第二天,一直到第六、七天,学生既可以用观察日记形式,也可用表格形式进行记录,重点对种皮、胚芽等观察;又如《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中进行石头的收集与观察记录,教师给学生的观察要点为收集地点、观察(眼睛、手)、分类判断三个方面;这些记录设计,形式多样,给予学生较大的观察空间,自主性与选择性强,操作起来也比较简便。

(三)强调小组记录中的人人参与

既然培养科学记录也是科学课学习的目标,那么记录就不是个别人的事,而是每个人的事,应该人人都来动手记录。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使之成为了可能。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观察结果、实验现象、课堂笔记、资料收集都记在记录本,使人人须记笔记,人人有信息可记。

在科学课堂上,小组分工固然重要,但绝不是机械的操作,需要有机的结合。因而,在一个学习小组中仅设一名记录员是不够的,更是不妥的。教师应注意定期调整组员分工,一般以半个学期为佳,一学年下来,小组的每位成员都有机会担任小组记录员,记录就不会再成为小组里个别人的事了。很多时候,每个小组只能得到一份实验记录表,在三、四年级时,由于学生记录水平还比较弱,教师应考虑小组成员每人发一张,但在课堂上由记录员来完成其中一张,其它成员在课后把自己的那张填好;

五、六年级学生的记录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加之节约纸张成本考虑,可每小组发一张,由记录员完成,其它成员在课后把记录表内容抄在自己的记录本上。

在探究活动中,提倡人人记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学习小组组长组织,在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后形成研究记录的过程中,对各人的见解进行充

分的交流与探讨,达到信息与思维共享。鼓励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把自己独有的观点亮在各自的记录单上。当每名学生记录完成之后,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记录任务就结束了,还需要在小组内深入地探讨,大胆地质疑,从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保留某些个人见解。当全班性的探讨展开之后,学生进入了第二次交流碰撞,并再次修正自己的记录表,也适当保留个人见解。这样,一份份各有个性的科学记录表便产生了。

(四)加强交流后的记录整理与完善

培根说过:“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只是收集;也不要像蜘蛛只从自己肚中取丝;而应该像蜜蜂,既收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科学记录也需要在整理与完善中提升效果。

在探究活动的交流阶段,教师应及时展示学生记录方法好、记录有创新、记录整洁、记录合理的优秀记录,对不够完善的记录进行点评,并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记录进行充实、更正,以点带面,纠正学生记录中出现的问题与缺陷,从而提高学生记录的整体水平。

科学记录本上所记的内容不能只是忠实地记录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是简单地抄写一遍,而应学会加以整理,使它变为自己的知识。教师指导学生作记录,更应该教会他们整理记录。引导学生在课余对当天的记录本加以整理,这样不仅能起到消化并理解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科学概念与规律的理解。

为了避免学生的智慧与科学的证据一丢了之,可采用把分散的记录表转化成活页记录本的方法,让每组或每个学生都有一本活页记录本,而且与课本配套使用,方便学生的记录,使得学生能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次研究记录。学生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做各种各样的科学记录,或把一些记录表粘贴在记录本中,完成之后也可以很方便地收藏保存,有效避免遗失。当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遇到了与以前类似的问题或需要以前的证据时,也便于查找;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在不同时期所作的实验记录和当时的想法,引起他们不断的反思。学生对数据资料的记录和整理完善,渗透着记录的重要性,正是体现了尊重事实,尊重证据,以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

(五)增加记录完成后的评价跟进

在学生科学素养评价中,需要兼顾评价的全面性,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并且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所以不能以一张试卷简单了事。把学生的记录本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一部分,让有效的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记录成为学生科学能力评价的主要依据,通过对科学记录的不同形式评价,使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更加科学准确,让学生在记录的同时获得激励,体验记录的成功,拥有记录的自信心。在学生记录评价中,可根据学生的记录了解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学生的观察是否全面,实验是否正确,测量是否准确;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是否实事求是,能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等等。在每周或每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应当检查学生记录本,查找亮点与问题,根据这些信息及时纠正错误或者改变指导策略,并评定相应等级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另外,科学教师在课堂中要及时强化对学生科学记录的激励性、指导性评价;还可通过优秀记录展出、学期评比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在学生的成长记录中,突出学生的记录效果,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不仅增强他们学好科学的信心,而且还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过程性与形成性评价,是体现学生学习过程、记录生命体验的较好方式。

小课题破解大问题 篇3

毋庸讳言,目前很多学校的教研课题都是眼光向上,目标瞄准各类资助和高等级奖项。对这类“为校争光”的活动,学校也往往选择大型选题,集中骨干教师,辅以资源倾斜,以期取得重点突破。这种方式的弊端是,大部分老师注定游离在教研之外,教研成为少数人的游戏。

山东邹城第一中学用小课题来破解大问题,也破解了教研中长期存在的这个怪圈。

中国教育报的记者在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看到,教师黄绢正忙着做开题报告。他和同事共同研究了近两年的小课题“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及应用能力的研究”被市教科所立项。据了解,该校今年有30多项申报课题入围,而此前每年都只有几项。这得益于学校广泛开展的小课题研究。

把着眼点放在小问题上,使每位教师都参与。从去年开始,邹城一中推出了20个与教学方法、学习质量提升紧密联系的选题方向,让教师结合专业背景自主确立研究题目。在人人参与的小课题研究中,许多教师不但在实践中解决了真问题,提升了教学水平,而且找到了做科研的方法和自信。

“小课题研究是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研究活动,它要解决的是教师科研参与率不高,即使参与也多浅尝辄止的大问题。”校长吴继峰说。

就这样,“设计问题驱动学生思维”、“教学背景对学生学习的作用”、“优秀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作用的发挥”等课题都成了教师在教学中用心研究和探索的“大题目”。这些问题有的由一位教师实施,有的由几位教师合作共同研究。由于问题连着课堂、教学,教师们感觉这样的课题研究有用、可操作。

虽然强调以教师的自主研究为主,但为了推动研究深入,学校每学期会举办两到三次专题讨论会,从研究方法到研究步骤,教研部门都会跟踪指导。

南京市教科所所长刘永和:

这篇报道有可圈可点,也可以发展的地方。

一是它的问题性。邹城一中开展的研究源于问题,源于基层学校、一线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真问题。

二是它的实践性。这里没有高深的理论研究,没有课题的学院气派,有的是贴近教育教学的指导。

三是它的操作性。小课题因为面广量大,涉及很多方面,因而给课题研究的指导带来许多挑战。因此,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历来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邹城一中的解决方案值得借鉴。“学校每学期会举办两到三次专题讨论会,从研究方法到研究步骤,教研部门都会跟踪指导。”

四是它的校本性。校本研修自从被引入中国,列入课改,却一直成为一个难点。理念虽好,操作困难。邹城一中则通过“小课题”研究实现了校本研修的目的。

编辑 张 良

科学小课题 篇4

作为教研员, 我经常下学校听课, 与老师们一起研讨。2009年秋遇到的一堂课, 令我震惊。

那位教师教学的是语文S版二上《动物过冬》, 文中出现如“鹊、鹂、鹃、燕”等生字, 教师让学生观察, 学生很快发现这些字都与“鸟”有关。我很高兴, 教师充分相信学生, 引导其观察、发现、归纳, 而不是直接告诉。这就让学生亲历了学习发现、思考的过程, 很好!

突然, 有个小男孩问道:“‘燕子’也是鸟, 为什么‘燕’字不带‘鸟’呢?”听此发问, 我为之一怔。是呀, “燕”字为什么不带“鸟”?说实话, 我也不知道。于是, 我为这位教师捏了一把汗, 更希望这位教师能够讲清楚。

这位教师解释道:“我们的汉字有些是形声字, 有些不是。”但小男孩并不满足, 追问道:“那‘燕’是独体字吗?”教师说:“不是, 是合体字。”说完就再也无法解释了。小男孩意犹未尽地坐下了, 小声嘀咕:“是合体字?”遗憾的是我也不知道“燕”字到底是象形字还是会意字, 或是其他?研讨时, 我向在场的所有教师们请教, 更遗憾的是他们也不知道。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知识真是欠缺啊!

查了《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 没能找到满意答案。因为这二“典”只释字词义, 不分析字形。于是, 我向集美大学教育学院的金文伟老师求教, 他的回复令我豁然开朗。

原来“燕”字是象形字, 像燕子的形状, 上面是不是“艹”, 是燕子的口 (如“革”的上部指兽的口, 代表头) ;下面四点, 不是“火”, 而是燕尾形的变体 (同“鱼”的繁体字“魚”) 。

随后, 金老师还寄给我释“燕”字的图文:

金老师的释“燕”, 让我再次深深感到, 汉字蕴涵着丰厚的文化, 同我们的识字教学、教师的语文素养密切相关。同时也认识到金老师当时在做的实验———识字教学科学化研究的意义。

课题的诞生

“燕”字的教学让我有种紧迫感。2010年春, 金老师为泉州市的省、市级课改基地校的代表做了《科学识字与汉字科学》的专题报告。金老师在讲座中谈到“汉字学”在古代称“小学”, 是专门教儿童识字的。这使我意识到,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汉字学的有关知识, 既然之前没学过, 就应该在教学中弥补, 在研究中积累。

带着对教学的思考与知识的渴求, 2010年12月, 我参加了在厦门市集美小学举办的福建省小语会“汉字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讨活动。活动中应用汉字学教学的四节精彩课例让我看到了汉字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看到了小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研究汉语、汉字的构成规律和系统, 研究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与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以及发展学生思维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

作为“汉字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子课题, “基于汉语汉字科学的小语教学科学化研究”就在这不断的思考、学习、论证中产生了。这里之所以提“科学化”, 在于小语教学多年的各种改革, 几乎难有成效, 究其关键, 乃是没有真正遵循教育科学。

“基于汉语汉字科学的小语教学科学化研究”这个课题的确大而难!但是, 凭着对汉语言文字学习的直觉和兴趣, 以及准备在研究中不断学习、运用、提升的朴素想法, 我们上路了……

课题的实践

一、理论研究成果

该课题比较大, 所以我们从识字教学研究切入, 兼顾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研究。目前, 识字教学在理论研究层面已探及了一些规律, 阅读教学也有所突破。

(一) 识字教学

我们总结出了基于汉字科学的识字教学应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和几种方法。

1.遵循汉字特点, 形音义结合识字。

多年来的汉字教法, 主要是拼读字音, 描摹字形, 很少讲解形音义的关系, 这是拼音文字的教法, 没有“关注到汉字的特点”。汉字具有“因义 (音) 构形”的特点。许多错别字的产生, 就是因为初教时学生没有理解字的形音义关系。比如, 学生常将“游”的右旁写成“攵”, “隹”旁写作“佳、住”, 甚至“身”“犭”旁也常写错。实验中, 课题组教师尽量将汉字的形音义联系起来教学。如, 讲“游”字时通过图文对照, 让学生明白右旁“斿”从 (旗帜) 从“子”, 甲骨文写作, 意为有人持旗起舞, 在“游”中做声符兼意符。讲清生字的音形义关系, 还能引起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汉字的极大兴趣, 尤其是在教师展示汉字的演变和相应的图片时。经常有学生自觉地预习生字, 通过上网查阅, 提前了解生字的字理、字形演变情况, 还有些学生喜欢把古文字“画”下来。运用汉字科学识字, 借助每一个汉字里蕴涵的传统文化信息, “润物细无声”地弘扬了中华汉字文化, 使识字教学既有趣又有效。

不过, 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 有些教师解析生字时, 过于喜欢溯源分析, 于是我们总结出:溯源分析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汉字的构形原理, 如果能直接讲清汉字形音义的就不要溯源, 实在讲不清的才用。溯源分析也要视情况确定溯源到哪一级, 从繁体字到古文字, 选出一个最易理解的即可, 不必罗列古文字的各种形体。

2.遵循汉字特点, 系统组块式识字。

汉字的形音义关系引发出了汉字的其他特点, 重要的有“系统特点”, 体现着汉字几千年来科学的构形体系。比如形音义是统一体, 但其中又存在着字“形”系统和字“音”系统。如“工”系统有“功、巧、功、攻、空、红、虹、左、巩、贡、汞、邛”等字。“工”是带柄的铲刀, 本义是工具, 音gōng。掌握了“工”的形音义, 就容易理解和掌握带“工”的字的形音义。这在汉字学中叫作“系统识字”, 在心理学上叫作“组块记忆”, 具有以简驭繁的识字效果。

教学时, 我们的实验教师遵循汉字科学, 把握汉字的“系统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实现了学习“一字、一偏旁”, 认识“一串、一家族”。这样不仅把识字的“钥匙”交给了学生, 使他们迅速提高了识字效率, 而且使其产生了继续探究汉字规律的浓厚兴趣与强烈愿望。

对于如何进行系统组块式识字, 我们主要采用以下两个基本方法。

(1) 部首带字法。

这里所说的部首, 属据形立部。讲清一个部首的形音义, 使学生明白一串带有该部的字。如, 教学北师大版二上《丁丁冬冬学识字 (一) 》, 将带“穴”旁的字串归类, 先学习部首“穴”, 引导学生观察到“穴”的图片和金文, 像石崖所构成的石洞, 两个“口”形是石褶, 说明远古先民以穴为屋。此时教师归纳点拨:“穴”指洞窟、土室, 现也泛指有顶棚的形似房屋的建筑物。接着出示楷书“穴”, 说明为了书写方便写成“宀”和“八”, 石洞形状消失。最后出示带有“穴”的字词“洞穴、鸟窝、窗帘、天空”等, 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窝、窗、帘、空”用“穴”旁, 以此理解字词义和记住字形。

其中, 理解“天空”一词与“穴”的关系, 学生有难度, 教师再作点拨:空, “工”表声, “穴”表义, 表示巨大洞穴了无一物, “天空”即像巨大的洞穴。

以上教学根据汉字构字系统特点, 引导学生了解造字规律, 明白部首的本义及引申义, 再带出一串字词, 大大降低了识字难度, 既提高了识字效率, 也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 可谓“教好一个, 学会一串”。

“部首带字法”的教学基本操作程序为:A.追本溯源, 学习部首;B.点明规律, 学习字串;C.拓展举例, 指导书写。

(2) 基本字带字法。

这里的“基本字”主要指根据汉字外形结构分析作为一串字的偏旁的那个字, 由“基本字”带出的字, 多为形声字或形声兼会意字。教学时, 我们要充分利用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 帮助学生建立起音、形、义联系, 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培养识字能力。如教学“丁”时, 先创设情境:有个汉字家族叫“丁字族”, 成员由“丁”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 你们认识“丁字族”的哪些成员呢?学生纷纷说出“盯、叮、钉、订、顶……”教师依次板书, 让学生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说说怎么掌握这些字的音、形、义。

另一种是“基本字间接带字法”。如教学北师大版一下《问银河》时, “银”字可以分别以“金”或“艮”为基本字, “金”字较好理解, 我们就重点讲“艮”的知识。先让学生明白“艮”音gèn, 甲骨文写作, 像人扭头向后怒目而视 (字的形义引起学生极大兴趣, 许多学生模仿扭头怒视的样子) 。教师再引导:“艮”在字族里, 大都表声兼表义, 表睁大眼睛之义。在“银”里表音, 所以“银”是前鼻音。再请学生说出“艮”家族的其他成员, 也就是给“银”换上不同的偏旁, 从而“间接带出”“很、狠、恨、跟、根、眼、恳……”, 再适当结合“很、眼、恨、狠”等字说明“艮”的表义作用。这样, 掌握一个基本字就可以认识一串字。

把握汉字构字的“系统特点”, 讲对一字一偏旁, 就能化繁为简, 以简驭繁。掌握汉字的“系统”越多, 识字效率就越高, 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就越容易培养。

“基本字带字法”的教学基本操作程序为:A. 创境激趣, 学习基本字;B.加换偏旁, 拓展积累;C.发现规律, 迁移识记。

(二) 阅读教学

学生阅读由汉字承载的文本, 无论是提取信息还是理解意义, 都建立在理解汉语汉字关键字义基础上。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古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汉字的形音义统一, 其“义”就是汉语的词素或词, 但词本义又产生出一些引申义, 构成一字多义。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初步总结了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的方法, 主要有:

1.解析关键字, 辨析近义词, 体会用词准确。

准确掌握字义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 包括阅读和写作 (写作强调“用词准确”) 。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抓住关键字来解析, 从而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 准确辨析词义的微妙差异。

如北师大版四下《七子之歌 (澳门) 》中有“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之句, 泉州师院附小吴友钧老师执教时, 巧妙解析“掳”字。她先引导学生区分“掳、抢、抓、夺”几个近义词, 思考作者为何独选“掳”字, 再适时讲解:“掳”是“扌”“虏”结合的会意字。“虏”的繁体“虜”是会意兼形声字, 从虍从力从毌, “毌”是古代用绳索穿钱形, 这里表示用绳索拘捕;“虍、力”表示像虎兽强行用绳索拘捕之意。“虏”后来作了名词, 用绳索拘捕义就加“扌”造“掳”来表示。简化字“掳”也保留有像虎兽强行拘捕的意思。学生准确理解了字义, 再次朗读诗句, 脑海中就有了形象的画面, 感受到了汉字的细腻微妙, 也懂得了阅读要仔细体会近义词的不同和作者用词之匠心。

2.探究字本义, 明白引申义, 准确理解文本。

词义的引申促进了汉语语义的丰富, 但都产生于本义。阅读中, 如果教师不清楚, 引导不当, 就会造成学生理解错误。如人教版二上《从现在开始》中有个句子写猫头鹰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后神气极了, 课后“读读写写”中也安排了“神气极了/可怕极了/极了”的拓展练习。有教师教学时问学生“神气极了”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说很神气、非常神气、十分神气等。教师表扬学生会用近义词来理解, 然后让学生们来表演。其实这样理解“神气极了”是不对的, 须知“极”“很”“非常”“十分”这几个近义词有程度不同之别。这里的“极”, 本义是房屋正梁、即脊檩, 因处在房屋的最高处而引申为顶点、尽头。“神气极了”就是神气到了顶点、无以复加了。显然, “十分”“非常”“很”都达不到这个程度。本来, 教师理应引导学生比较“神气极了”与几个近义词的差别, 体会作者用词准确之妙, 体会作品人物形象之生动, 甚至由此讲解“极”的本义及引申义, 可惜, 因为执教者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而无法施教。

对于字词教学, 教师应该能讲清词语中关键字的字义, 使学生准确理解词义。如, 金波先生的儿童诗《信》里有这样一节:替花给蜜蜂写, /赶快来采蜜。/花已姹紫嫣红。不少教师解释“姹紫嫣红”时, 将五颜六色的一片片花海的图片通过课件展示给学生。其实, “姹紫嫣红”形容的是一个个单株花的姿态美丽, 颜色娇艳, 其中“姹”字从女, 宅声, 本义是美女, 引申为艳丽;“嫣”字从女, 焉声, 本义是指女子身材颀长而美丽, 引申为笑容美好, 进而引申指颜色浓艳。课题组教师在教这个词语时, 没有让学生替换近义词, 也没有展示各色花海, 而是在讲清关键字义后, 展示了一株株美丽的花朵,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 学生豁然开朗。

二、实践研究成果

(一)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基于汉语汉字科学的小语教学科学化研究”课题首先要求成员们掌握汉语汉字科学的有关知识。但是小学语文教师大都没有系统学习过语言学、汉字学, 无法开展科研。于是, 我们邀请金文伟老师对课题实验教师进行了系列学科知识讲座。在一次次培训会上, 老师们吃惊地发现, 原来自己平时教的很多知识是不准确的, 有的甚至是伪科学知识。如有一位教师曾将“鹅”字解说成“我的鸟”, 讲“娥”字引导学生用“我的女人”来记忆, 这样的解析与“鹅、娥”的词义毫无关系, 是将“我”为声旁的形声字讲成会意字的典型错误案例。有的教师曾认为这样教学生容易记忆, 将其奉为得意妙法。现在老师们认识到, 这种违背科学的教法, 干扰了学生对汉字科学系统的认识, 不利于学生掌握字义, 也不利于后续学习, 更不利于学生思维逻辑的健康发展, 危害很大。

正因为本课题实验研究始终将教师的学科培训、研修作为重中之重, 课题各实验学校、子课题实验校在参加总课题组集中研训后再组织二级校本研训, 课题负责人、特聘专家通过邮箱、QQ群等加强与各校的沟通、联系, 有力地指导了实验研究。所以课题实验教师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 学科专业知识, 尤其是汉字学知识持续增加, 教学观念逐渐转变, 特别是将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来将语文教学法放在第一位的观念转变为语言文字第一位。老师们深切体会到, 语文知识欠缺, 汉字知识不懂, 教学方法再好, 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所以, 课题组教师备课, 先对所教的语文知识勤问细查, 慎重研究, 查清问明后再设计如何教。老师们对学生易错、难学的字词不再随意编造顺口溜或故事, 而是根据汉字科学, 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讲解。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好表现。这种表现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效率比较高、效果比较好。比如, 泉州师院附小的吴友钧老师执教北师大版一下《竹乡之歌》一课, 不仅顺利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 还通过溯源引导学生了解了“竹”字象形字的特点和字形演变, 由此拓展认识了“简、篮、竿、筷、箱、笋、笼”7个字;学习了“饣 (食) ”旁, 并在学习“饭”字的基础上拓展认识了“饥、饿、饱、饺、饼、馆”6个字。

(二) 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科学小课题 篇5

顾晖(浦明师范附属小学)

摘要:

科学活动,内容包罗万象,综合实践性强,是非常适合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进行有效探究,培养他们关心自然万物的途径,现在教师所关注的教学教育目标不再是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知识,训练基本的技能技巧,而是发展学生创造性自主性的学习。课题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细胞,通过指导学生选择课题、论证课题、实施与结果评价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活动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关键词:

小学生课题研究可持续发展

21世纪的科学教育是要“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科学的经历和过程,从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也有专家曾强调:“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教育并不是靠教师去说教,而是让孩子记住有意义的典型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从中感受和体验。”而我们的科学活动,内容包罗万象,综合实践性强,是非常适合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进行有效探究,培养他们关心自然万物,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和科学动态的。但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如性别、年龄、兴趣、特长等和发展个性过程中表现的自主性,如果把学生放在同一标准上去一刀切地进行教育,显然是效果甚微的。从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出发,教师所关注的主要目标将不是教学生掌握系统化的知识,训练基本的技能技巧,而是发展挖掘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达到目标的素质,才能把教学转化为有拓展空间的活动,以创造动态开放的、自主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特经验及个性特殊性,引导其自主学习的动机,让整个学习过程充满合作精神,体现学生、师生等对话交流沟通特性,最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科技活动中有效引进“课题研究”这一新颖而富有时代气息的创新活动形式,以开发和利用周围教学资源为起点,以“课题研究”为重点,以学生课外的自主性研究为落脚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途径,使学习活动多元化,自主化、深入化、科学化。而且课题研究能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探索精神和成就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能促使学生进行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活动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一般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活动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

一、思考

1.课题研究活动的目标

科学小课题研究活动有着自己特定的目标,这些目标由以下二个方面组成:

第一,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探索精神和成就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进行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

第二,进行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活动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活动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

2.小课题选定要遵循的原则

发展是人类历史的主题,也是21世纪的主题之一。面对日益变更的世界,教师只有以发展的眼光,用适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启发引导发展中的学生,才能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研究”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活动方式,是指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在师生的共同策划下,当然也可以由学生自主策划进行,围绕一些与科技内容相关或社会、自身相联的小型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自由组队的合作形式,发现与提出问题,确立研究课题——设计研究计划——收集与处理信息——观察分析与推理,动手操作实验——表达交流与评议,最后在整合的过程中获得课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或儿童式的科学探究。

课题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细胞,科学家们总是通过一个又一个课题的研究来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实现着人类认识世界的理想。作为准科学研究的活动,我校成立少年科学院进行科学小课题研究活动,以“课题”作为活动的细胞,通过指导学生合理地选择课题、严密地论证课题、科学地组织课题研究的实施与结果评价等过程中,形成科学的研究态度,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爱因斯坦认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让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选择研究课题。因为选题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全新的课题,也可以是前人或者别人已研究过的课题,但两者都强调课题研究本身的新颖性——要么取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要么采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要么提出一个新的观点„„,例如,学生研究肚脐眼,有的学生不研究人的而提出研究鱼的,鱼有肚脐眼吗?有的话有什么用处?等,与众不同。然后,让每位同学向全体同学简单介绍自己选择的课题,从创新的角度谈谈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最后教师组织同学们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做认真分析,帮助每位同学确定一个有一定的新颖性、可行性强、适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课题,并鼓励若干同学共同合作研究同一个课题。学生的课题研究虽小,但是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提出的,在研究过程中使学生在知识、心理、能力、情感等各方面不断地交流,而达到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发展。

2、我们的学生适合研究怎样的课题

1)开发与现实性:课题的选择应来源于学生的学习或生活实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一个好课题应能让不同学生在比较自由和谐的团队环境中朝不同的方向展开研究,获得个性化的思考。如现在电器在每家都很普遍,电器大多都需要电池,而且电池的消耗非常大,对环境的危害也很大。学生们就开展了行动起来,阻止废电池带来的危害课题研究,为了研究废旧电池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自发成立了课题小组,对电池在家庭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废电池对动植物、环境的潜在危害性作了探究性实验,获取了大量的数据及感性材料,形象地证明了废旧电池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具有很大的危害。笔、铅笔盒、尺等等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学习用具,但是现在社会上学生的学习用具式样很多,有的非常新颖奇巧,吸引了很多学生的眼睛,让家长出钱购买,而且价钱不菲,学生就提出是不是学习用具一定要做得这样?这些新颖奇巧的学具是不是给学习带来益处?学生对此进行大量的调查。

2)童趣性:小学生进行课外小课题研究,更在乎的是个体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的新鲜、好奇、刺激,研究的结果则是激励鼓舞他们朝更高目标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研究内容对学生而言应该是新颖、生动,充满诱惑力并富有童趣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活动中来,如有个学生的课题尤富童真童趣有一次,他提出“冬天的蚂蚁在洞里干什么?”蚂蚁是小学生最喜欢研究的一种动物,当这个课题被提出后,学生的兴致非常高。这样前后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写出的综合性研究报告,有目录,有章节,里面配有大量的照片、表格及文字材料,图文并茂,简直就是一本精美的教材。

3)实宜性:课题选材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应相对适合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需求焦点,兴趣热点,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也有利于拓展科学探究的空间。我们学校虽然地处陆家嘴金融中心,呈现的是繁华与拥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市区的动植物基地、生态园、等课外活动场所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界的怀抱。学生生活在大自然这个天然的“实验室”里,有着开展科学探究的广阔空间。如探索西瓜虫的奥秘课题小组的同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西瓜虫养殖实验,有的通过实验证明了西瓜虫眼睛构造,但是它的眼睛对光是不是有反应,研究它为什么会卷缩起来?它吃什么?为什么叫它西瓜虫?通过一个个实验记录、一篇篇体验日记,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了可贵的科学精神。

二、实践

1、确立研究课题

一个合适的好课题,往往是小课题成功的开始。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引导学生从如下方面进行寻找: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来自科普读物中现成研究课题;学科中出现但挖掘不深的内容;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多种信息渠道收集资料,作为选题参考。

当然,从课题思路的初步确定到最后课题成型,这中间需要师生共同对课题的可行性,前瞻性

及研究价值等作出进一步的探讨论证,以便尽快确立好合适的研究课题。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有探索的欲望。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自己准备各种实验材料,自主进行科学实验,总结研究成果,在探究活动中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又突破了教材和课堂的局限,拓展了学生科学研究的时空。结合“张家浜整治”工程,学生提出了张家浜河道的未来问题的课题研究,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查询资料,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学生是主体,在活动中体验着过程。

2、制定研究计划

当正式确立课题后,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研究计划是致关重要的事了。这时教师要引导启发帮助学生明确“研究的目标与对象是什么?该围绕哪些问题展开具体研究?如何获取必要信息资料?”等。在学生自主选题的基础上,个人课题内容相近的同学自愿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合作小组,小组自行产生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以及与指导老师的聘请、联络工作。成立小组后,要求每一个研究小组认真讨论,共同拟订整个研究活动的计划,形成具体完整的研究方案。在低年级开展课题研究首先要给学生一个方向,因为学生还太小,放他们自己一味地去查找资料会如同大雾天里找东西——可能会找到很多东西,但是找到的不一定是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有时在开展活动前,要让学生沐浴在阳光下,让他们看清眼前的东西,知道可以从那几个方面去研究,并且对研究的事物感兴趣。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助手,伙伴,学生是研究主体,他们充分体验着分析问题,形成假设,独立判断的过程。

3、组织课题实施

这是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真正从事研究活动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将他们组织为若干个研究小组,然后根据研究计划,分组展开研究。如“上海的湿地情况”这一课题,有的小组专门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有的小组走访有关专家,获得相关图片数据;有的翻阅书籍;也有的小组自己在老师同学中广泛征答,以期获得更为全面的信息反馈;同时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发表评伦,呼吁大家保护上海的湿地,保护地球。研究中引导学生围绕所研究的课题,通过调查、采访、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广泛积累原始资料,为撰写结题报告打下了基础。在研究过程中,孩子们有新奇、惊喜和赞叹,更多的则是疑惑不解,这些都促使学生们不断地刨根问底,探究根源。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应始终参与队员们的每一个研究过程,并对他们的研究进程及时进行调控、指导,在他们遇到困难,挫折时给予帮助,在他们研究走投无路时给予启发、点拨„„从而保证每一小队基本上都能完成其所负责的研究任务。

4、组织交流评价

课题研究结束后,指导学生对各种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形成对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客观、科学的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客观规律,得出科学结论,并进行课题报告。作为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对于学生的研究成果应及时组织他们进行观摩、交流与评价。每学期都组织一次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会,展示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放手引导学生大胆地畅谈研究过程中的所做、所感、所思,尤其是研究过程中遇到难题及处理办法,让学生们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分享并丰富各自的研究经验。而且现在的学生很善于从一个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能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使自己的调查资料与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深刻,答案也越来越充实。

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要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有思想品德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能力发展水平评价等等,评价的方法也有多种多样,如测验法、档案袋评定法、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等,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可以采取相应的内容和方法,通过生生互评、师生对评、学生自己评定等形式,让学生在评定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为今后的研究活动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师始终站在鼓励、欣赏的角度,客观肯定,中肯指出不足之处,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到自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从而积淀起进一步研究的信心与动力。我们还组织课题研究展示,每个课题小组推荐学生解说、演示,并接受同学和老师的现场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共同探讨该课题的价值,研究成功之处、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最后,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评委评出各组的一、二、三等奖。凡是参加汇报、答辩的成果均能获奖,并颁发精美的荣誉证书,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加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一如既往地继续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三、困难与困惑

陶行知先生就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在上课时,经常听学生问:“老师,这节课上什么?”很少会主动地说:“我发现某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一起研究好吗?”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关注周围的事物,自己提出问题,并坚持不懈地去解决,即强化一种科学的问题意识、执着的干劲是首要考虑解决的。

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的魅力在于超越单一学科,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集资发现问题,在激发所有知识和技能储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充分的科学探索和人际交往的体验。但是,现在,学生的研究课题“高精尖”的走向正向将研究性课程引入学科化的歧途。原本面向所有学生的研究性课程变为针对少数尖子学生的精英教育。有人曾说,只要学生是自由的,他们就会创造,展示个人独特的光芒。我们在小课题研究活动中,正是强调了主体参与,注重过程展开,使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得发挥,自发地投入生命热情,认识到、感受到、体验到科学活动的过程,去询问、去探索、去欣赏,从而发现问题,发现真知,更会发现自己!黄全愈博士编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也写到: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独立探究能力,要给独立探究、独立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

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小课题研究活动正是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我们的宗旨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常识教学大纲》1992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01年7月 人民教育出版社

感悟英语小课题研究 篇6

一、小题研的特点

“小课题”研究是相对于 “大课题”研究而言的,课题的设置相对简单而且具体,短期内易见成效。小课题主要由三个基本环节组成,即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课题,收集、整理并归纳信息,展示研究成果。进行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符合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客观需要,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利于改进学习方式和方法,也能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

二、课题的选择

1.学科特点。笔者所在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英语课基础相对较差,英语课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不浓。英语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过程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目的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经验知识为主要内容,以传授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局面。

2.选择研究内容。英语谚语、俚语等特殊句式,简洁精练,语法结构正确、规范严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将所教的语法、句式结构等通过这些特殊句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对知识一目了然,学习兴趣盎然,又便于记忆。如:学习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状语从句时,我们可以引入这些英语谚语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语法规则。He who makes no mistakes makes nothing. H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n’t a true man.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Don't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should be done today. Don't trouble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While there' s life, there's hope.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也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生活中使用英语将越来越普遍。但是,美国俚语在常规学习的过程中却不能从普通学生课本中学到,这就形成了“小矛盾”。中学生时代是学习的好时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生活英语知识应该是中学英语教师的研究课题。 美国俚语都比较形象,幽默风趣,如果应用得当,可以很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比如一个小伙了长得很帅,通常大家会用handsome之类的词来形容。但语lady-killer显然要形象得多,也能体现说话者的幽默。试想这个小伙了长得都能把女士迷死了,那得帅到什么程度啊。

三、达到的课堂目标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不知不觉中发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丰富了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适时穿插介绍一些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活跃课堂气氛的例子,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其次是强化了师生关系。把握良机,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上课是英语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任务基本上靠上课完成。因此,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时间里,如何安排好教学步骤,选择生动有趣的例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平淡无奇、呆板无味的教学方法只会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能使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去学习。这些特殊句式,充当了调味料的作用,使学生在有趣的语言环境中积极地发掘自我,尽情地、自然地、最大限度地获得语言能力。

第三是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实践经验证明:采用生动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中学生好奇性强,专注程度欠佳。 俚语的精彩在于它能舒服传达所表达的意思,学习一些俚语等特殊句式之后,会在阅读文章中找到快乐,并享受阅读带来的愉快。课题组教师抓住了这一特点,并加以正确引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一点是让学生获得成功,发展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兴趣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情感会逐步加深。特别是在活动中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会使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其动力就会越来越大。学生的点滴进步有时自己是觉察不到的,课题组老师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表扬,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更加发愤的学习,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对这一学科产生学习兴趣。

四、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特别句式的应用,明显有两方面的收获。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提高。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有语出惊人之妙,结合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例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愿意学,教师愿意教,达到教与学的“双赢”。 改变过去那种英语学习中“听起来云里雾里,说起来一塌糊涂,读起来磕磕碰碰,写起来缩手缩脚,译起来一瘸一拐。”的尴尬局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科学小课题 篇7

2009年秋,在经历了漫长而不平凡的六年时间后,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过程中,我市小学阶段语文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已经完成,初中阶段语文第二轮实验亦画上句号。回顾六年来的课改实践,应该说语文课改的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主流,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特别注意到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少语文教师面对与时俱进的课改新理念无所适从,语文教师队伍老龄化,教学观念陈旧,教学信息闭塞,教学方法单一……这些问题导致农村语文课改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屡见不鲜。尽管经历了新课改的洗礼,但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并未有质的飞跃。下一步应该怎样走?课改之路又在何方?如何针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将课改引向深入?这些新矛盾、新问题又成为制约课改的新瓶颈。

为摆脱这种困局,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盖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在新课改理念支配下,在充分论证、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市农村中小学语文课改的实际,提出了“以课题牵动课改,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课改新方略,力争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到以科研为龙头,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从而掀起了一场向科研要质量的课改高潮。于是,经过对比筛选,学校研训部门将目光瞄准了既小巧又灵活、既简约又实用的小课题研究上。

二、基本做法

(一)明确目标

“小课题研究”,顾名思义,主要突出一个“小”字。即课题的确立力争做到研究范围小,涉及人员少,研究周期短,应用价值高。诸如入学教育、课前导入、课堂提问、兴趣培养、作业设计、习作训练等都可直接入题。研究的课题其重点及目标主要放在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上,以探索和积累农村中小学新课改语文教学规律为目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质量为归宿,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致力提高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进而大面积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确定课题

问题不是课题,但是课题是由问题转化而来的。一旦教师追踪某个教学问题,或借鉴他人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时,这个问题就成了课题,这个过程也就是小课题研究的过程。那么,挖掘课题的途径在哪儿?小课题又是怎样确定的呢?

1. 在教学反思中筛选、提炼课题。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见,教师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唤醒自我,检验自我。我们认为,教师认真思考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抓住其实质,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就能抓住课题研究的着力点。可以说,小课题提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反思以往、总结得失、发现问题的过程。

2. 在听、评课的过程中筛选、提炼课题。

听、评课是学校经常性的一种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通过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极易发现教学中的某些问题和不足,将那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确定为研究的“小课题”,不仅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对解决教学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也极为重要。

3. 从语文学科教学特点中筛选、提炼课题。

听、说、读、写通常被看做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板块,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规律,因此,“小课题”的筛选、确定又可根据听、说、读、写等在各学年段教学的重点及学生情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提出。如针对一、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提出“在入学教育中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培养小学生写字兴趣”的课题;针对中学生读写训练的重点,可提出“在阅读中加强积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研究等等。“小课题”的挖掘、筛选及确定的途径办法有许多,我们的原则是,只要有利于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都可入题。

(三)实施研究

完成课题的筛选、确定后,“小课题”进入实施阶段。此阶段我们的做法大致为:

1. 学习充电,理论指导。

我们认为,有针对性的学习是研究的奠基阶段。这期间,每一位实验教师都要认真查找对自己所定课题有帮助的相关资料,学习那些与课题接近的理论及经验,做好自我充电,并将自己的课题放到相应的理论中去思考,为自己所研究的课题寻找理论支持。

2. 制定计划,科学发展。

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要求教师通盘考虑自己所研究课题的意义和价值、重点和难点、研究步骤、研究需要的条件、需要查询的资料、实施方法、预期成果等等,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研究的自觉性和实效性,使研究既科学又可持续。

3. 立足课堂,实践探索。

我们认为,“小课题研究”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个渠道来完成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的课题论点变为课堂教学的观点,并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实践、探索。

4. 总结归纳,提炼升华。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在每完成一个阶段后都要对自己以前的实验进行剖析,得出成功的做法,找出失误及不足。这样,既可对以前取得的经验在理论上获得升华,也能及时发现问题,为下一步实验预设解决的措施,完善已获成果。待整个实验完成一个周期后,要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通过实践论证,将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交流,以经验共享。

三、案例剖析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多的“小课题研究”活动已取得初步效果,一批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和应用,极大地助推了我市农村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举两例析之:

[课题名称Ⅰ]在入学教育中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语文学习的习惯。

[课题背景]我市大部分农村地处偏远山区,人文环境相对落后,农村学生家长素质较低,村级小学生的学前教育比较落后,早期教育明显欠缺,有些偏远山区的孩子甚至连学前班都未上过。因此,大部分孩子在起步阶段各种学习习惯均未养成。刚入学的孩子,学校生活陌生,学习兴趣不浓,有的孩子甚至因认生而拒绝上学。为解决上述问题,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提出该课题。

[课题评点]据调查,在农村,小学生的入学教育基本是被遗忘的角落,已成为盲区。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为例,由四幅图画组成,以“欢迎新同学”、“学习语文很快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主题,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的“入学教育”已成摆设。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看一下图,蜻蜓点水般地一翻而过,使教材中入学教育的内容完全没有落实。而“在入学教育中激发学语文的兴趣,培养学语文的习惯”这一“小课题研究”,则直击这个软肋。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将激发小学生学语文兴趣及习惯培养放在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进行,从小对学生灌输爱语文、学语文的思想,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无疑是奠基之举。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课题名称Ⅱ]培养学生观察力,在广阔天地中搜集作文素材。

[课题背景]农村中小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空、假现象,缺乏素材、言之无物,大部分学生苦于“无米之炊”。究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学生缺乏发现意识和自主观察能力,没有积累素材的习惯;其二,学习资料匮乏,课外读物奇缺,导致学生知识面窄,词语贫乏;其三,学生不会利用农村广阔天地中的习作资源。

[课题评点]打开农村中小学生的作文,你会发现,内容空洞、情节虚假的比比皆是,而医治这种弊病的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使学生学会自主观察并养成观察的好习惯,打开多元视角,开辟多种途径,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发现、搜集作文素材。围绕农村天广地阔这一自然优势,让学生走进美丽自然,走进农家生活,践行农村生活,感受农村变化,体验民俗民风,深入社区各角落,寻找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的作文必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四、几点收获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农村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实施“小课题研究”是行之有效的,其务实、开拓的研究作风带动了全市各学校教科研活动的开展,一批小课题已具规模,成果初显。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研究,通过示范课、观摩课的形式,在全市进行了展示并推广,极大地助推了我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为农村基础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盘点收获,大致有六:

收获一: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农村,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篇课文一节课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的“主导”几乎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学生的行为受到限制,学生的意见和思想被完全封杀。如今,小课题研究使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行为正逐步形成,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努力使自己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并转化到自觉的教学行为中。教师在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正在由“教师为主体,单向灌输”向“以学生为主体,自由探究”转变。

收获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引发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更加趋于民主,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已从过去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的训练中解放出来,更加主动学习,更加勤于思考,更加乐于探究,更加大胆质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逐渐走进课堂。

收获三:营造了宽容的课堂氛围。

下表是笔者根据近几年听课笔记整理而成,表中所反映的情况可窥课堂教学之一斑。“问答式”是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40分钟一节课就是在师生这简单的一问一答中度过。教学中,问者表情严肃,答者神色紧张,课堂气氛凝重而沉闷。如今,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轻松、宽容。那种师生一问一答、死气呆板的课堂教学已不多见,人们看到最多的是教师的微笑和孩子们求真的眼神,听到最多的是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和孩子们得到尊重后发自心底的欢笑。学生体验最多的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宽容、亲情与关爱,感受最多的是激励、鞭策、鼓舞、感化,课堂上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

收获四:开发了语文课程资源。

“小课题研究”牵动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大批与“小课题”相关联以及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如配合“阅读经典作品、弘扬传统美德”、“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小课题”编写的《唐宋诗词诵读及赏析》、《小学古诗助读》、《名著导读》、《农村实用应用文文体写作》等一批校本教材,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根据家乡故事传说、民俗民风、英雄人物等开展的中小学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更是有声有色,扎实有效,极大地拓宽了农村学校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学生们在广泛搜集有关主题内容的同时,通过说与写的形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充分地表达出来,有力地提升了语文综合素质。

收获五:凸显了学校办学特色。

大凡到过农村中小学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学校与学校之间除校名不同以外,你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差别,可谓千校一面,缺乏特色。如今,因人、因校而设题,优势就在于培养了学生的特长,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使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脱颖而出。如长征小学通过“写好汉字,发扬传统”的“小课题”研究,将写好汉字与学好书法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中掀起了学书法的高潮。全校1~6年级学生人人拥有学校统一编印的硬笔书法教材,全校有150余名学生参加软笔书法小组活动。两年来,有近300余名学生的书法作品在各级大赛或书画刊物上获奖、刊登。

收获六: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小课题研究”自开展以来便呈现出了良好的势头,有力地促进了区域间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均衡发展。

其一,研究成果相互借鉴,共同分享。

在研究中,当某一个“小课题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可行时,该研究成果便会在校、乡(镇)、中心教研组或全市范围内或以经验介绍、或以示范观摩课等不同形式进行展示、推广,使广大教师共同分享。如以“爱家乡,赞家乡”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以家乡的民俗民风、故事传说、英雄人物为题材,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习作等不同方式,抒发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意,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深受广大中小学师生的喜爱,开拓了广大教师的视野,又拓宽了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广为教师所效仿。

其二:同类课题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小课题研究”打破了班与班、校与校之间的界限,凡内容相近或相关的课题相互间均可牵手实验。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质量,而且,教师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班级间、校际间语文教育的均衡发展。

五、回顾反思

反思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小课题研究”的开展,在农村中小学语文课改中彰显了四大作用:

其一,有利于改进语文课堂教学。

小课题研究的直接作用,就是解决课堂教学所产生的问题。由于研究的课题具有针对性强、目的性明确的特点,整个研究过程亦是教师探索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因此,“小课题研究”使广大农村的课堂教学有了改进,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其二,有利于校本教研的开展。

“小课题研究”使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有了明确的方向,从而避免了随意性、盲目性。学校的教研活动逐渐向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并形成相应的研究机制。

其三,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

“小课题研究”来自于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每位教师都可围绕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展开,因此,不同层次的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自身的专业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教师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阅读书报,通过反思、总结,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借鉴、交流,主动地走向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其四,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小课题研究”涉及的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针对的是日常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存在的困惑或疑难。因此,教师和学生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研究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学习,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取得了双赢的效果,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小课题选题例谈 篇8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教学中的问题具有即时性、即发性、不可控性、原生态性等特点。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要善于观察、收集、审视、整理, 归类、提升, 并将其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如, 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一味的表扬, 没有纠错、批评, 缺少客观性、针对性和导向性, 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针对这种现状, 确立了《小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策略研究》的课题, 并提出了要解决的三个层面问题:1.探讨小学生体育学习评价运用的时机;2.探究小学生体育学习评价运用的策略;3.探索小学生体育学习评价运用的价值。

把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 对症下药, 逐个突破, 探寻出了解决策略。既提高了教师评价能力, 又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从授课对象中选题

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与许多不确定因素, 同一技术动作在同一个班级或同一个年级进行授课, 其掌握程度是参差不齐的, 基于授课对象的角度进行小课题选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如, 一年级学生学跳短绳时, 有的学生跳绳速度不稳定, 忽快忽慢;有的学生上下肢配合不协调, 失误较多;有的学生两脚依次跨过绳, 动作不连贯;还有的学生由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 导致练习兴趣不高, 一会跳一会又不跳等。抓住这些典型的个案, 以《一年级学生学跳短绳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作为小课题, 从中分析影响学生掌握跳绳技巧的问题成因, 并针对问题实施有效的教学, 这样低年级学生原地跳短绳的积极性及跳短绳的质量就会显著提高。

教学中, 我们要结合课堂教学细心观察、研究学生个例, 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去分析典型案例, 把小问题转化成小课题, 认真实践、反思、提升, 即从授课对象中来, 再回到有效解决其问题中去, 形成良性的循环。

三、从教研活动中选题

目前, 同课异构、实验课、研讨课、示范课、网络课等教研活动形式新颖、丰富多彩, 为小课题的选题又搭建了一个平台。

作为一线教师应珍惜并借助这样的平台, 带着问题参与研讨, 从新的视角去挖掘问题, 提出不同的见解, 将问题转化成课题, 并在研究中进行论证、修正、验证, 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如, 我校体育教研组开展了“以学讲方式进课堂为主题”的同课异构活动, 上课教师针对自己的授课班级分别进行备课、上课, 在“自主学习”环节, 有的教师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学生选择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去练习, 学习效果较好;有的教师没有给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效果相对弱些。针对此问题, 教研组在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 对“自主先学”环节应该先学什么?怎样先学?如何进行自主学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并以《体育教学中自主先学的方法研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对于学讲方式中的“小组讨论”环节, 讨论什么?如何讨论?等, 又以《体育教学中小组讨论的策略研究》为题进行研究。

实践表明, 借助教研平台, 集结教师智慧, 探讨教学问题, 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教育理念, 是引领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强大动力来源。

四、从大课间活动中选题

面对学生多, 场地小的现状, 针对如何组织与管理大课间、如何创新大课间活动内容与形式、如何根据不同水平段的学生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与形式、如何进行监督与评价等问题, 都可以将其作为小课题研究的突破口。

笔者结合本校大课间活动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了以《大课间跑操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并确立本课题的研究内容:1.大课间跑操现状的调查研究;2.影响大课间跑操质量的因素研究;3.提高大课间跑操质量的策略研究。

科学小课题 篇9

关键词:校本小课题研究,有效研究,行动中反思,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小课题研究是校本研培的一种新形式。它是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和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的整合发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研修活动。校本小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调立足学校, 从学校实际出发, 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同时更强调学校对这项研究工作的全面管理。

“小”并不是说研究的问题无足轻重、不关痛痒, 恰恰相反, 小课题研究应该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如新时期教学工作面临的种种问题, 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学生学习品质培养、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等。这些问题都是关键问题, 也是大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 要结合实际、自己的特长及兴趣, 寻找“小”的切入点, 从而在实践中, 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学校实际出发, 教师把教育教学中真实的、具体的问题, 转化为课题加以研究的活动。它具有短、平、快的特点。从研究的对象上看, 可分为教育问题研究和教学问题研究;从课题的来源上, 可分为实践中具体问题的研究、总课题分解出的子课题的研究等等。

一、校本小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往课题研究中, 一提到研究, 教师就望而却步。其实我们所倡导的小课题研究, 是围绕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 做一番学习、设计、思考和总结, 这其实就是研究, 并且是最真实的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研究能力自然得以提升。有些教师, 一提到课题, 首先就有一种畏难情绪, 认为缺乏研究水平, 无法进行课题研究。从另一角度说, 也正因为我们“缺乏”研究水平, 我们才要组织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二、校本小课题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问题涉及德育工作中的问题、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等;教学问题涉及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问题, 如情境创设的问题、板书设计艺术性的问题、提高提问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性的问题、练习及评价有效性的问题等等。有效的问题研究, 才能支持并生发出有效的教育教学。教师通过小课题研究, 有助于澄清自身课堂所遮蔽的种种问题, 并做出及时、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如何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 包括选题、学习、设计、实验、总结等基本环节。这个过程也正是行动研究的过程, 即在行动中反思和学习, 为了行动而研究。这个过程中“选题”是研究的起始, 也是决定研究质量的关键。选题的来源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原有研究课题的分解, 二是教育教学中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实践证明, 要想把大课题落到实处, 必须细化目标, 明确分工。而教师根据实际, 确立相应的具体的子课题, 并把这些子课题作为校本小课题去研究, 是最具有成效的。

“小课题式”语文学习 篇10

专题研究类小课题,推进阅读深度

对于写人、记事类的文章,我们可以以某一个专题作为研究对象,如故事情节、人物品评等。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人物专题研究:

在研读中,学生切入的角度不同,有孤独的鲁滨孙、强者鲁滨孙、博学的鲁滨孙等。各个小组努力从课文中寻找佐证片段,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勾画出了每个学生心中不同的“鲁滨孙”。

品评鉴赏类小课题,提升阅读高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展开研究,如语言特点、写作手法、叙述方法、表达方式、蕴含情感等,让学生经历一场品评鉴赏的发现之旅。

如林海音的《冬日·童年·骆驼队》一文,作者的感情多融在纯朴的语言中。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课题的形式体味文章的语言,从而感受作品的语言特色及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沟通了自我视野与文本视野,引发了学生对文本意蕴的高度敏感,在思维交锋中,在智慧碰撞中,一步步地走向作者所描绘的精彩世界。

互文阅读类小课题,拓宽阅读广度

让学生展开互文阅读式小课题研究,使不同文本之间形成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张力,对话时既立足于当下文本,又着眼于该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多种联系,从而建立起一种跨文本的文化解读与对话,使文本解读获得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当然这种阅读可以是同一主题不同作品的互文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互文比较,也可以是改写版与原著的互文比较等等。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以“走进《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主题让学生写一写小课题,可以是自己的不同观点,可以是与自身生活的对比等等。

学生们兴趣很高,组建小组,分工合作,找资料、筛选整理资料,动笔写文章。一星期后,学生们的努力有了回报:有论文形式的汇报《小女孩的生活悲惨在哪里?》《小女孩其实是幸福的》,有图文结合式的展示《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有根据课文改编的剧本表演《小女孩对奶奶的述说》等。

矛盾辩证类小课题,开放阅读角度

有些观点比较鲜明的课文,可以由教师或学生提炼出富有辩证意味的问题,让学生搜集资料,寻找答案,进行论证。在教学《乌塔》时,我并没有满足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学完课文后向学生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们对课文的主人公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行为是赞同还是反对?请选择自己的观点,并从文中、生活中、课外资料中寻找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写一写小课题。”

科研课题档案科学化管理初探 篇11

关键词:科研课题;科学化;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179-03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科研日益成为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的必要条件。在我校,随着创建国家中职示范校工作的不断深入,领导和教师都越来越重视将科研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建设示范性的现代化学校。学校教育科研水平已成为当前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教育科研资料在研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科研课题档案的科学化管理已迫在眉睫。

一、加强科研课题档案管理的意义

(一)帮助研究者了解有关研究领域的动态

观今宜鉴古。为了便于学校领导、各部门以及全员查考、研究学校的组织机构、人员变化的历史情况,以便今后有的放矢地对师生进行校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为有关部门研究各种机构的发展史、编修地方史志积累系统的史料,我校编制了《组织沿革》。《组织沿革》系统地记述了学校体制、职能等基本状况变迁过程,这份档案资料汇聚了许多老前辈的心血。每当课题研究或撰写汇报材料遇到困惑时,翻一翻这本资料定会“柳暗花明”。可以说,正是随着这些第一手的珍贵资料的不断积累充实,学校的科研课题才得以在高起点上开展。

(二)为研究者提供事实依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能详尽地说出25年中对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所作的艰苦教育工作及学生曲折的成长过程,他对3700名学生做了个案记录,可以说,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理论正是产生于这些研究资料之中。研究问题——积累资料——提炼总结,这正是一个教师通过教育科研最终成为教育家的途径。

我校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任务书》的有关要求,为了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让优秀班主任脱颖而出,树立典型,2013年,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十佳班主任”评选活动。通过全校动员、个人申报、综合测评、评委复评、结果公示等五个阶段,评选出我校首届“十佳班主任”。在评选过程中,这10位候选人须撰写先进事迹材料通过述职与全体教师分享,他们的事迹材料都是在担任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亲身体会,非常感人。这些事迹材料编印成册,班主任人手一册,以便借鉴经验,开辟新思路,开创新局面。这册资料无疑是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宝贵财富。

(三)帮助研究者提升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有的部门档案资料比较多,但总结工作时却是条理不明,特色不突出,说明这样的总结未能清晰地回顾工作,找出规律。但有的部门不是这样,今年做了工作,积累了档案资料,明年再查,档案资料更丰富了、更完善了,工作总结也更新了,更有特色了。如我校梁远榕校长主持的“中职学生规范管理与学生自主发展的研究”这一课题,第一阶段研究如何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第二阶段就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第三阶段研究如何结合学生个性和特长组织开展社团活动,让孩子像野花一样成长。这个课题研究做到系统化,科学化,帮助研究者明确方向,开拓思路,加大深度,一步步地撷取研究成果。

(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汇聚正能量

充分发挥科研课题档案的承前启后作用,加强规划是重要的,相应的资料搜集与整理也同样非常重要。一所办校历史较长的学校,领导人员不断变更,领导思路也不尽相同,这是很正常的,但学校经过有效规划与发展之后,各项工作均已走上正轨,实现有章可依、有史可循时,哪一位领导都可以按照规律来办学,把工作做深做实,那么受益者将是整间学校以及整个教师队伍。如此,学校就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进程中,档案资料所产生的重大意义是功不可没的。

科学研究过程就是对科研资料的搜集、使用和再创造的过程。如何科学地建立教育科研课题档案、如何科学地对课题档案进行管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加强科研课题档案的科学化管理

(一)科研课题档案的积累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相关信息、资料都属于科研课题档案收集的范围。如按课题研究的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可把相关档案资料分为策划性、创建性和总结性等三类。

1.策划性资料

指课题研究准备阶段所得到的资料,主要包括:课题立项申请书、课题研究计划、课题立项批准书(就是任务通知书)、课题实施方案、课题论证书、开题报告、调查问卷与测试题、观察表及所做的文献综述等。

2.创建性资料

指课题开题后到实施结束这一过程中所搜集的原始资料。主要包括:重要的活动记录,咨询、观察、实验、分析、研讨、交流、展示等与课题研究有关活动所形成的数据、文字、录音、照片、录像、光盘等资料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3.总结性资料

指课题研究总结阶段所得到的资料。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报告、结题验收申请报告、最终研究结果、结题验收鉴定书及其他研究成果(调查结论、经验总结、典型设计、论文、专著、课件、音像制品等)、各类获奖证书、有价值的学生作品、社会各界人士(包括专家、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和新闻媒体对课题研究的直接或间接的评价、研究活动大事记、鉴定推广材料等。

每个课题都建立“课题资料档案袋”,如用活页表格及时记录相关事件的过程及启示,在每个研究阶段结束时进行整理。课题组可指定专人保管和填写,同时用电子稿备份,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散失。

·教学管理·科研课题档案科学化管理初探(二)科研课题档案的管理

科研课题档案与科研课题研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要形成一个有序、可用的科研课题档案,必须要认真及时地对科研材料进行鉴别筛选、认真整理和妥善保存。

1.鉴别筛选

对原始资料收集的地点、时间、提供者是否符合要求以及真实性进行考究,摒弃虚假资料,保证资料的真实可靠,对不足的资料要充实完善。在大量的原始资料中筛选出真实、典型、有用的资料,及时归档,才能为课题研究得出科学结论打下良好基础。

2.认真整理

(1)按照事物或问题的内在联系来分类排列。随着研究的深化,科研课题研究凸现出一条以主干问题、分枝问题、绿叶问题为线索的问题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则表现出“同源映射”,即把一个主题的研究转化成不同层次和相互串联的问题的解决过程。按问题链梳理一个课题的资料,就可构建起与成果形式相一致的“大树型”或“家族式”的档案体系。这一体系便于窥视课题研究的内涵、脉络和逻辑关系。这种构建方式适宜于较宏观的课题,如以各类系列丛书为成果的档案资料的整理。

(2)按照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发展过程整合。中职学校教师的课题大多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的中微观课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这类课题的研究主要依托行动研究,其成果要体现出过程性特点。可见,这类课题的过程资料相当珍贵,有较高的保存价值,特别是反映课题研究过程的事件记录、形象性描述和研究设计的得失反思等内容的材料。因为记录和描述事件及其背景可给档案添加活生生的东西,理性思考可以弥补记录和描述的缺失。因此,按“成果主体+过程资料(附件)”方式建构课题档案,既可更好地凸现课题研究的成果、轨迹和过程价值,也有利于借鉴和学习。

3.妥善保存

(1)独立建档,实行一题一档制。这是构建独立完整的教育科研课题档案体系的基础。课题档案应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档案分离。

(2)成果主体和附件分卷编目。成果主体主要是研究报告和工作总结,附件是支撑成果主体的相关材料和阶段性成果。附件整理要有序排列,体现资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和结构上的隶属关系。

(3)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一并归档保存。归档工作要及时,在分期整理的基础上,到课题研究结束时统一调整、组档,力求全部课题资料完整、有序归档,并做到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同时保存。电子档案的特性不同于纸质挡案,要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合乎逻辑和原始真实性。

(4)专人保管。科研课题档案是学校一笔寄存精神产品的宝贵财产,要交托给有责任心又专业的教师保管好。

(三)科研课题档案的开发利用

1.加强对科研骨干教师的管理

将科研骨干教师备案注册,建立学校科研骨干教师的管理档案。定期对其发展进行考核并登记备案,同时加强培养培训工作,创造条件支持其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2.实现科研课题档案管理力度的现代化

将科研课题档案和综合档案的重要内容输入计算机,实现网络化管理,从而开发利用档案资料。学校开发科研网页,促进科研管理的现代化。

3.加强对课题相关信息的搜集,建立科研信息中心,应集中对学校内部各类型资料和信息的集中管理。科研信息中心的工作应包含以下几个模块: 项目获奖信息、知识产权管理(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域名)、论文论著管理、标准组工作管理、供应商管理等。

科研课题档案管理,是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记载了一个科研课题从策划、立项、研究到最后结题的全过程,它不仅是课题成果的佐证材料、课题验收的重要依据,而且是教育课题研究的基础和依据,是实践升华为理论的中介。材料的真实、客观、可靠程度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结论和成果的质量。因此,科研课题档案的科学化管理是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李平.课题制背景下的科研档案管理[J].中国档案,2013(5).

生活小细节 德育大课题 篇12

一、生活德育不容忽视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很多年, 我们在教育教学当中也常常把此挂在嘴边, 但是因为各门学科的成绩考核, 以及中考升学所带来的压力, 致使我们在平日里不自觉地就把教学精力偏向于文化知识方面的传授,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生活道德教育。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也往往变成了成绩作为衡量的最主要标准。周而复始, 致使成绩好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各个教师的宠儿, 捧在手中, 含在嘴里;而成绩差的学生, 往往成了奚落的对象, 教师之间相互抱怨的话题。长此以往, 在环境的熏陶下, 成绩好的就愈发地优秀, 而成绩差的则是越来越离谱, 其实这已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初衷, 也就更突出地暴露出了我们教育方向和教育体制上的种种问题。

只要我们大家都仔细地观察和留意一下学生, 你就会发现很多让人吃惊的问题:打架骂仗、抽烟喝酒、比吃比穿、不思进取、玩物丧志、不讲卫生、浪费成风、道德败坏、没有明确的人生观等等。这些现象存在于成绩差的学生中, 同样存在于成绩好的学生中, 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 作为班主任, 有时候静下心想想, 我很惊心与震撼, 并强烈地意识到,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诚然,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 但学生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生活。我们传授学生文化知识, 让他们积累着“才”富, 但“有才无德非君子”啊!我们不能让人才留有道德上的缺失。更何况, 结合农村中学的现状与实际, 更多的学生因为家庭环境、所处的社会环境、教学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影响, 整体素质比起城市学生来说是有所欠缺的。在升学时, 我们没能力把他们送入高一级的学校去深造, 但我们绝对有责任把一群道德高尚的孩子输送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二、用爱心浇灌学生的心灵

有人说:“要给人阳光, 你心中必须有太阳。”这也是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爱心是学生成长的动力, 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 是照亮学生未来的灯塔, 大凡有卓识的教育家, 往往注重在教学工作中一种平等的心态, 授之以爱心, 以激励、鼓舞和感化学生。人常说,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 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教师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把自己塑造成“神”, 这个“神”我想应该指的是广大学生及家长、社会的普遍舆论对我们的信任、信赖、支持与尊重!

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当我们付出真情的时候, 孩子们会敏感地感觉得到, 会由衷地信赖我们, 进而由“亲其师”而“信其道”, 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育。

三、尊重学生

受到来自于别人的尊重, 根据马斯洛的金字塔理论来说, 是解决温饱和最基本的安全生存条件外的最基本一条, 哪怕我们认为只是孩子的初中学生, 他们同样有着受到尊重的心理需求。

孩子的世界相对的单纯, 脆弱, 我们要放下身段, 以孩子的眼光, 踏入孩子的心灵世界, 放弃我们的漠视和讥讽, 换之以理解和尊重, 鼓励和安慰, 用一种温和而尊重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我相信没有哪一个孩子会拒绝这样的教师。

刚开学时候, 我们班有个叫王聪的学生, 烟瘾特重, 而且肆无忌惮地不怕老师发现, 我当面批评过他, 但不起效果, 让我很苦恼。我并不想放弃, 后来我听男教师介绍说早上容易患烟瘾, 针对这种情况, 早操后, 我放了块巧克力在王聪的文具盒里, 并附一纸条“王聪, 老师希望你可以去品尝到糖的滋味”, 每天如此。其实在第二天我就发现他上课的时候老实了很多, 一个星期后, 他塞给我一张纸条“老师, 谢谢你的宽容、理解和尊重, 我已经决心不再抽烟了, 我想还是糖的味道更好一点”。现在的他与开学的时候截然不同, 为此, 欣喜的家长特地到学校来感谢我, 从这件事我也深刻地知道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尊重显得很重要。

四、对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严于律己, 目必须要宽容待人。对于前面提到的种种不良现象, 在农村中学的确存在, 而且具有一定的“保有量”。是简单的暴风骤雨, 穷追猛打, 还是和风细雨般的言传身教, 这涉及一个教师自身的胸襟和修养问题, 同时更是涉及对教育工作的真正理解和热爱的问题。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也是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雨果说, 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教师会因为宽容而更具威信, 反之, 平庸的教师也不会因为粗暴而平添威严。

上一篇:分流管理下一篇:小学语文如何把握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