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和本土化(共12篇)
国际化和本土化 篇1
摘要:本文从广告语言角度探讨了中文网络广告在加速“国际化”进程的同时,要立足“本土化”,考虑语言的规范、文化教育等非经济因素。本文融入了中文网络广告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中文网络广告语,国际化,本土化
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广告业将面临新的竞争与机遇,如何尽早实现中国广告的国际化是当务之急。可是有些广告公司却在追求国际化的时候忽略了本土化, 在产品包装、品牌命名等诸多方面均有向“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一派的“拿来主义”和“全盘西化”的做法。其实,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非绝对排斥和对立, 广告国际化的进程中实质上也包含了本土化。中国广告必须立足本土,最终实现国际化。现尝试以一个受众身份, 从广告语言的角度谈谈中文网络广告在加速“国际化”进程的同时 ,要立足“本土化”, 考虑到语言的规范、文化教育等非经济因素。
一、中文网络广告的分布情况
本次研究浏览了国内知名的9家中文网站,新浪、网易、搜狐、腾讯、广州视窗、云南信息港、空中网、博客、中华广告网,由于本次研究的目的仅在于考察中文网络广告语言使用的现状,所以在样本的年限上选取了最近的2013-2014年9家网站首页上所发布的中文网络广告, 最终选取的网络广告样本量为76条。从提取的样本广告类别的分布看,包括娱乐广告、电子产品广告、境内旅游广告、化妆品广告、汽车广告、医药广告、电信广告、饮食广告,等等,形式丰富多彩,涉及生活很多领域。
二、中文网络广告主要表现形式
从76条网络广告样本看, 中文网络广告的语言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中英文混杂形式
研究采集的76条广告中,中英文混杂的63条,占83%,其中英文的使用包括英文单词、英文短语、英文句子和英文缩写,下面请看几个例子:“参加One Show全球作品征集,请登录我们的网站”(广告作品参赛广告),“华人青年Flash设计大奖赛”。
2.全 英文形式
全英文形式的广告13条, 占17%, 这种形式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把中文广告翻译成英文,二是直接使用洋品牌的英文广告。
“Your top picks of 2005,CRI recipients Announced”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广告)
“Canon,delighting you always”(佳能数码影像新品广告最新口号)
三、广告语言创作的原则
要研究目前中文网络广告语言的使用情况,首先要研究广告语言创作的原则。据调查,日常生活中,我们接收到各种信息,其中视觉的有65%,听觉的有25%,其他感觉器官的则有1%。而广告的信息 ,可以用语言与图形表达 ,但语言是基础。没有语言, 便没有广告。广告语言的创作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则:一是目标对象的针对性,广告语言在用词上应该适应受众的需要,强化用词的针对性,应该高度重视对受众特性分析,以创作出符合受众需要的广告用语。二是信息的理解性,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 而传播必须依靠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均能理解的语言文字完成,广告语言必须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使诉求重点更容易理解、更令人信服。
四、从受众的角度分析中文网络广告语言创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 广告人在制作广告时要明确自己的广告是针对什么对象的, 广告的三个基本要素“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中,“对谁说”是排在首位的,只有先确定了广告的目标对象,才能制定广告策略与创意,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浏览的几大国内中文网站里,广告的受众是中国人,依据广告语言创作的目标对象的针对性原则看, 没有必要在中文广告中夹杂那么多英文, 更没有必要把中文广告翻译成英文或者是向中国人介绍洋品牌时直接使用英文。
其次,从广告信息的理解性看,中英文混杂形式或全英文形式的广告对中国受众来说, 信息的传播在语言文字上就构成了障碍。笔者从取样的中英文混杂的广告中发现,英文缩写占了很大比例, 笔者在浏览这些夹杂英文缩写的中文网络广告时,不时需要“扫盲”,我们可以想象不懂英文的受众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五、针对受众心理广告语言创作的几点建议
1.广告语言创作应该突出使用中文
广告能打动消费者,才能达到最佳广告效果。如果广告主题没有融入当地的文化背景中,就不能感动人。广告本土化能更贴近消费者,在情感诉求上能找到更多共鸣,因此本地化也是国际化进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这里的本土化,也包括广告语言的“本土化”。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根源。因此,广告创作者应该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正确选择某种语言锁定自己的客户群体。国内网站发布的广告主要受众是中国人, 广告语言应该突出使用中文,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受众由于语言障碍而产生的抱怨、反感的情绪,这种态度会严重影响受众对信息的处理,浅则影响对信息知觉过程的解释,深则让受众对信息的接受产生抵御,影响广告的效果。
2.规 范使用英文
中文广告应该规范英文的使用, 中国向西方取经的先驱者们从十八世纪末就开始接触西方事物, 他们在向中国介绍的时候,总是把英文译成中文,或意译或音译。中国人都认识了,接受了,就成了中文的一部分,中文因此丰富了,表现力也就增强了。广告创作者在向国内介绍洋品牌时,也应该使其“本土化”,把英文翻译成中文。如果有必要保留英文时,则应该用括号把它的汉语意思标注出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懂英语的访问者浏览广告时所遇到的语言障碍。对于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来说,看着全英文的广告,总会觉得跟自己没太大关系,至于品牌想要宣传什么理念,就更不得而知了。至于英文缩写就更不能滥用,西方报纸有一条规矩,缩写仅限于专名,而且一个专名即使是人人皆知,在一篇文章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必定用全称,缩写写在括号里,以后再出现这个名称的时候,才直接用缩写。要设想你的读者里有人对这个专名一无所知。滥用英文缩写,我们从这些中文网络广告里嗅出了炫耀的气息,有意无意炫耀自己的博学和前卫。消费者懂不懂,他们根本不关心,甚至可能觉得,只有别人不懂,才显出自己的懂来。炫耀是广告创作之大忌,更是广告语言创作的大忌。
“品牌的一半是文化”,中国有了不起的文化 ,唯有从自己的文化出发才会做出好广告。如果中国品牌不能立足本土化,加速“国际化”进程就不能获得支撑。
国际化和本土化 篇2
摘 要: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高等教育如何与世界一流大学展开竞争与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焦点问题,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是否能成功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深入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过程将有利于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程度已经达到12%左右。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1%,到为11.4%,从2%到8%仅用了时间,而西方按照正常的发展速度用了20到30年时间,我们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就势必造成了高等教育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在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涵义包括中等教育的大众化,而国内实际情况是中等教育完全被弱化了,失去了原有的作用,而高职、高专又收费太高,学生毕业以后完全靠自己找工作,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程度跟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有强大的关系,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济基础主要由两方面决定,一是国家整体经济实力雄厚;二是国民人均收入提高。个体经济较有保证,就是说百姓有较稳定的收入。而我们国家每年因拿不起学费而不能上大学的优秀学生不在少数,能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只占到贫困大学生20%左右。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下岗职工子女和农村子女的高等教育问题。
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发展展望
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对国外高等教育的学习和利用从来没有中断过,在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今后发展趋势时,有必要了解一下国外高等教育在我国洋为中用的历史。
1.借鉴历史,创新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第一个效仿的国家是日本,在清末民初,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移植到中国,逐渐替代了中国原有的高等教育体系。在1922年,中国高等教育从学习日本转向美国,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主要是培养学生个性自由和竞争意识。1927年,中国高等教育也曾经模仿法国的高等教育制度。50年代初,中国又开始全面学习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认为苏联高等教育在学生培养上和教学模式上都很先进,进行了全面地、大规模地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蔡元培先生领导的北京大学改革还是比较成功的,他反对机械模仿西方教育制度和方法,采取了“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北大精神,成功地将北京大学在很短的时间内挤进了世界一流大学之列,蔡元培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是将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模式本土化的成功典范,给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开端。
现在有一种思潮认为,西方的高等教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我国高等教育处于模仿阶段,因此大量引入和介绍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导致国内思想界充满了对西方教育的盲目崇拜,唯独忘了我们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中国的学术界和思想界应该改变这种认识,改变教育界的弱国心态,充分发挥我们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特长和优点,以史为鉴,为中国高等教育早日赶上发达国家水平注入动力。
2.改变守旧观念,树立国人信心
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有利于本国高等教育赶上发达国家教育水平,而且高等教育也在演变成一项产业。根据美国国际教育者协会(NAFSA)的报告,外国留学生在美国上学学费及生活费每年高达几百亿美元,高等教育国际化为美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美国第五大服务产业。中国是一个人才输出大国,但是外国留学生在华的人数非常少,我们国家的一流高校应该主动走出去,到国外举行中国高等教育巡回展,以吸引更多的.国外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在我们国家教育经费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利用外国留学生这一巨大的市场资源,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敢于创新,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高校产业相结合,办出中国自己特色的高等教育。要培养中国人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为中国在世界上和平崛起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
3.改变专业设置的不科学性,突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一批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的高级国际型人才,我们国家很多政府部门缺乏和国际打交道的人才。这样,中国加入WTO以后,很有可能因为不懂规则而造成国家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从近几年北京招收的公务员可以看出,国内缺乏大量高水平的专业性人才,国家专利局一次就招收公务员300名而且明年还要招500名,其他部委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这就要在大学设置与当前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前沿性专业,开展与国际上一流大学的合作。大力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坚持留学生的派遣和扩大接受留学生的规模,提高大学的学术研究水平,并使高等教育规章制度尽量与国际惯例接轨。“毕业即失业”,这是大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大学的持续扩招使得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有关专家说,大学生就业压力将会持续到。我们要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优势,按照国际人才培养标准来培养我们自己的大学生,并按国际通用标准和要求设置或完善相关专业,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兴趣,扩大对外合作交流的范围,降低学生出国留学的标准,使一部分学生能够到国外就业,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提高中国大学生在世界的竞争力,这也有利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功。
国际化与本土化 篇3
相比于欧美企业中国区掌门人的中国脸孔,日韩企业则在企业文化上将本土化进行到底,无论是佳能还是三星,无论是富士通还是LG,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宣传中都突出了“中国”因素。佳能一直强调中国的佳能,富士通强调是中国的富士通,三星亦是要成为中国的三星。这些日韩企业正在让中国的消费者意识到,他们已经拥有了一颗“中国心”。
无论是欧美企业重用中国人出任大中华区掌门,还是日韩企业着力塑造“中国情结”,这背后都折射出一个本质的问题:跨国公司已经深刻地意识到——国际化必然要求本土化。
作为一家国际化的公司,无疑在管理、人才、企业文化、公司制度等方面相比本地企业较成熟、较完善,然而,再先进的理念、制度,再宏伟的战略也需要人去执行、去落地生根。在对本国市场的熟悉程度、本土职员的沟通管理、企业文化的本土化改造方面,本土化人才都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否则只能深陷“睁眼瞎”、“指挥失灵”等水土不服症。
本期封面故事中的诸多中国企业正在越南成长,他们都曾经或者正在面临着本土化的困惑。当他们满心憧憬地来到这片投资的洼地准备大干一场时,却发现自己与当地人就像是来自两个星球,无论是思维习惯、行事方式还是企业文化,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劳资双方无法在企业中表现出应有的合力,而是彼此在较劲。问题的背后恰恰是我们没有真正把国际化认识到位。真正的国际化公司绝不是简单的复制,恰恰相反它是将已经形成的特有的企业文化与当地的人力资源、风俗文化习惯完美融合。正如TCL越南总经理王成所说:“TCL在这里就是越南的TCL,而不是中国的TCL。”
国际化和本土化 篇4
一、本土事务所国际化发展的SWOT分析
(一) 优势 (Strengths)
1.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 国家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明确提出重点扶持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跨国经营并提供综合服务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比如, 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时, 由国资委牵头, 通过招投标方式, 优先考虑本土所。同时, 我国政府也积极推动大型事务所的强强合并, 本土所逐渐步入规模化发展的良性循环。例如, 依据国家行政命令合并成的瑞华会计师事务所, 在中注协刚发布的2014年全国前百家会计师事务所排名中, 超过国际“四大”中的毕马威和安永, 排名第三。近年来前百家事务所的排名信息充分显示了我国本土所的走强趋势。
2. 客户群的跨国经营
本土事务所历经多年的发展, 与“走出去”企业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业务关系, 相互知晓彼此的工作模式、业务习惯, 这使得客户转换事务所的成本较高。更为重要的是, 本土事务所熟知中国国情和企业文化, 能够为中国跨国公司提供更具中国特色的会计服务,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提高了潜在进入者的进入门槛。
3. 人力成本较低, 收费低廉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 人力成本较低。相应的, 本土事务所的业务收费也比较低廉, 以同一个IPO项目为例, 中外合资事务所的收费一般是本土所的2~4倍, 本土所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4. 中国注册会计师具有勤奋的优秀品质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勤奋、坚韧的品格在当代中国注册会计师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无论是超严格的执业资格考试, 还是超常规的工作负荷, 中国注册会计师始终以一份坚韧、执着的精神来面对。
(二) 劣势 (Weaknesses)
1. 本土事务所品牌知名度不高
目前本土事务所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普遍不高, 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很难获得利益相关者的认可, 而想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客户, 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需要财务信息真实公允的心理偏好, 往往会雇佣声誉卓著的国际“四大”, 本土事务所很难争取到境外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
2. 对审计质量关注不够, 事务所核心文化缺失
审计质量是卓越品牌的根本保证, 是事务所维持和发展的灵魂所系。本土所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审计质量较低, 不利于其在国际市场上提升品牌, 发展客户。再者, 本土事务所的核心企业文化缺失严重。会计师事务所是典型的人合企业, 企业文化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目前大多数本土所把经营重心放在拉拢业务上,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企业的诚信文化建设等问题关注不够。
3. 缺乏国际化经验和国际化人才
我国注会行业短暂的发展历史直接造成了本土所缺乏国际化经验, 这使得本土所无法承接利润丰厚的境外上市业务。有时候为了争取和完成报酬丰厚的境外业务, 本土所不得不从海外中介机构高薪聘请高级财务人员, 这说明了本土所希望加快国际化发展的迫切愿景, 也反映出本土所国际化人才的缺乏。
4. 执业项目少, 业务领域单一
在我国, 本土所大部分收入来源于传统的审计业务, 业务品种单一。而国外成熟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产品种类丰富, 涵盖审计服务、税务筹划、管理咨询等业务, 且近年来构成了“轻审计、重咨询”的发展趋势。相比之下, 本土所业务领域单一, 利润增长空间有限。
5. 内部治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绝大部分的会计师事务所是有限责任公司制, 事务所的法律组织形式不完善, 不利于提高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另外, 本土所的晋升机制、薪酬体系等也不健全, 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而国际“四大”在全球市场上都有完善的校园招聘、培养机制等手段, 将大量人才收入囊中。
(三) 机会 (Opportunities)
1. 难得的市场发展机会
随着我国跨国公司的不断涌现, 以及我国事务所进入尚未被国际“四大”垄断的新兴市场 (东盟、拉丁美洲等) , 本土所面临着难得的市场发展机会。
2. 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与国际趋同
为了紧密配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制定和完善了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近年来, 新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逐渐运用到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中, 为本土所“走出去”奠定了理论基础。
3. 会计人才培养体制的逐步完善
近来中注协加强了对注册会计师专业技能的培训, 如加紧了审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学习交流;以国家会计学院为依衬, 加强提升注册会计师在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运用能力;鼓励扶持注册会计师参加不同国家的职业资格考试。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 为本土事务所跨国经营提供了人才支撑。
4. 业务范围扩大
现代企业管理的复杂性和信息化, 催生了对税务筹划、管理咨询等非鉴证业务的巨大需求, 非鉴证业务在我国经济市场上有很大的增长空间。2010年11月中注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将新业务拓展工作提升为行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 扩大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领域。
(四) 威胁 (Threats)
1. 国际“四大”扩张的威胁
自国际“四大”进入中国审计市场以来, 其凭借百年积累的品牌优势、人才优势等先天条件, 长期垄断我国的高端审计业务。随着我国经济日益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国际“四大”越发看好中国市场, 不断加强实施本土化策略, 本土所面临国际“四大”扩张的威胁。
2. 执业环境复杂多变
我国市场经济模式不完善, 造成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复杂多变。譬如, 行政干预突出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一大特色, 但行政干预过强会损害审计独立性;业内执业竞争不规范, 有些事务所不是依托服务质量、品牌优势争取客户, 而是变相降低业务价格, 甚者沦为客户用金钱驱使的工具, 严重损害行业的公信力。
3. 客户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土所面对各行各业的客户, 而不同客户具体适用的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可能大相径庭。例如, 工程项目的审计程序和国有银行的审计程序就是千差万别的, 这对于发展历史短暂的本土所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
4. 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威胁
当下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要求业务人员精通计算机审计技术、CAD制图程序等知识, 而我国目前尚没有一支成熟的人才队伍满足这些特殊领域审计工作的需要。很多时候注册会计师往往不如客户了解这些高新技术, 可能会迫于客户的压力而出具不当的审计报告, 提高执业风险。
综上所述, 通过对本土所国际化发展的SWOT分析发现, 本土所有着自己的优势和良好的机会 (参见图1) 。本土所需要选择科学的发展战略, 发挥自身优势, 克服劣势不足, 利用发展机会, 化解威胁因素, 才能成功实现国际化发展, 形成国际品牌。
二、本土事务所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建议
结合上文对本土所国际化发展的SWOT分析, 笔者认为本土事务所的国际化经营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一) 国家加大扶持力度
国家和政府要对有条件“走出去”的本土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本土所的国际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例如, 随着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力度和范围不断扩大, 政府应积极推动本土所为这些国有企业的境外子公司提供审计服务;国家还可以给予本土所在具体税收方面的优惠, 减少我国本土所在国际化初期的税负压力, 让本土所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稳步快速发展。
(二) 组织规模化战略
规模化战略是国际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业界应积极推动注会行业的收购兼并, 推行强强联合, 形成和提升事务所的地域品牌, 进而形成国际品牌。但值得注意的是, 事务所合并的关键不是形式上的合并, 而是实质上的合并, 要切实地整合、优化两个事务所的资源, 形成统一、协调的内部管理制度, 这样才能发挥合并后的协同效应和规模优势, 为国际化发展打好内涵基础。
(三) 业务多元化战略
税务筹划、管理咨询等非鉴证业务在我国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土所可以借鉴国外成熟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经验, 拓展业务种类, 重点开发税务筹划、管理咨询等尚未被国际“四大”垄断的业务市场, 扩大业务收入。并且, 为客户提供非鉴证业务还有助于加深事务所对客户的了解, 有利于提高鉴证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同时, 分散了执业风险, 提高了事务所的抗风险能力。
(四) 优化执业环境
如何整顿审计市场上的不良行为, 培育良好的执业环境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方面, 需要变革本土所的的法律组织形式, 由原先的有限责任公司制转制为有限责任合伙制, 建立健全注会行业的法律制度, 实现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 中注协要加强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比如, 加大每期对事务所质量检查的比例和审查力度, 从严处罚违规事务所, 对性质恶劣的, 吊销事务所执业执照、开处巨额罚单等, 塑造行业强大的公信力。
(五) 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
本土所要成为国际化的专业服务公司, 建立一支在质量和数量上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和资本市场认可的业务队伍是前提。人才培养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需要长期推进, 扎实落实。各本土所可加强对有潜力的员工在外语、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鼓励员工考取国际认可的执业资格证书;事务所还可以引进具有海外工作背景的会计人才和具有国外事务所工作经验的注册会计师, 为我国事务所“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持。
(六) 创建核心企业文化, 提升事务所品牌
首先, 事务所要树立以审计质量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凭借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来提升事务所品牌。国际“四大”自进入中国以来, 长期垄断高端审计业务, 主要是因为其卓越的品牌声誉, 这再一次证明了品牌声誉对事务所的重要性。其次, 要制定透明合理的晋升机制、薪酬机制等内部制度, 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七) 审慎选择国际化方式, 保护和发扬民族品牌
对于国际化的方式, 笔者认为, 无论是在境外设立分所、成员所, 还是加入国际网络, 我国都要保持自己的民族品牌。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我国的会计、审计发展状况及我国本土事务所发展历程有着自身的特点, 所以本土所跨国经营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情况的国际化模式。一味地照搬照抄别人的发展模式, 很可能沦为别人的复制品, 最终丧失自己的民族特色。所以, 中国本土事务所国际化发展, 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 宣扬中华民族文化。只有是民族的, 才可能是世界的。
摘要: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也是我国会计市场发展的现实选择。文章在对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发展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 在政府扶持、组织发展、业务结构、执业环境、人才培养、企业文化、品牌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战略建议。
关键词: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SWOT,建议
参考文献
[1]李长爱, 张呈.关于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发展的路径探讨[J].会计之友, 2013 (25) .
[2]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S].2009.
[3]张晓辉.中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SWOT分析[J].会计之友, 2012 (11) .
[4]张欣.注册会计师行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8 (05) .
国际化和本土化 篇5
本土专卖店硬件设施已经比较完善,豪华的门面奢华的柜台一流的形象,品牌越来越精环境越来越好,营业员越来越靓,表面的文章已经无可挑剔,但是软件方面却存在诸多的不足,专卖店无内涵有形无神不丰满,五星级的硬件大排档的软件,缺少文化积淀的店铺只能成为时代的产物,只能红火一时不能长远发展难以成为百年老店,
本土店铺在战略规化战略目标及发展方向,在管理模式与营销模式领域与国际巨头差距甚大,缺乏营销定位难以建立竞争优势,非常缺乏独家品牌极度匮乏核心利润品牌,本土店铺营销文化基本空白,八大要素左右店铺的发展,根本性问题不解决成功谈何容易。
外宣节目本土化向国际化的转变 篇6
1.信息爆炸的时代让外宣节目更具生命力
当今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微博的出现让一个事件在第一时间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所以有人有这样的论点:以前信息封闭,外界对中国不够了解,而现在信息全球化的进程已经让世界有了足够的途径去了解中国,那么外宣节目的重要性就会大打折扣。然而我以为,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越需要外宣节目。因为需要它去给人们剔除错误的信息,传递正确的信息。它的任务是帮助人们梳理和解读纷杂的信息,因此它更具有生命力,更具有重要性。
2.复杂的国际环境突出外宣节目的重要性
如今国际环境复杂,政治、经济、能源、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机遇和挑战。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其一举一动都对世界产生着影响,而这一点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表明中国的国力在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在提高,这是令人兴奋和为之骄傲的事情,但是另一方面也会让很多敌对势力把目光紧锁在中国,制造麻烦。因此,我们的外宣事业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电视节目这个软实力在整个外宣事业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互联网已经逐步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快捷途径,但是电视媒体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特别是中国的电视媒体是代表国家的,其权威性和导向性特别为国外所关注。北京电视台在与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有着近十年的合作,一直以来CNN没有放弃一贯的西方立场和对中国的固有偏见,但是却接纳了我们制作的数百条英语新闻,说明中国话题的巨大魅力。
二、外宣节目的受众分析
电视外宣的主要对象是外国主流社会,主方向是,重点做好北美、西欧、俄罗斯、日本以及周边国家、拉美国家的工作,逐步改善我们在这些地区的舆论环境,增进这些地区人们对我国的了解和友谊。此外总数5千万的海外华人华侨以及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士也是我们重要的受众对象。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生存环境、历史背景等原因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有研究者将他们大致划分为:东、西方文化。受众的这种差异影响着电视节目的接受效果。
1.文化背景带来思维方式不同
在东方,或者具体些说,在中国,人们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都围绕着一个纵向的轴,这个无形的却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轴,便是世代相传下来的父子关系—父子轴。在许多的文学、影视作品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由于这种大家族的聚居,便产生了复杂的婆媳关系、妯娌关系、姑嫂关系等等,这在西方人看来很难理解。
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一切的事物都是在围绕着一个横向的轴在运转,这便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夫妻轴。在多数情况下,家庭中只有一至两代人,已婚子女不再与父母一起居住。
在婚姻问题上,西方人只考虑夫妻双方是否合得来,很少考虑其他家庭因素。而很多东方人会因为怕孩子受到伤害而维系没有爱情的婚姻。
在制作外宣节目时,我们应该留意这些差别,尽量阐述清楚时间发生的原因,避免造成受众难以理解、甚至曲解创作意图的情况。
2.文化背景不同带来人际关系不同
在中国,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君臣、父子的尊卑观念根深蒂固,人们渴望有朝一日也能管理别人,说话算数。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谈话方式往往是教育式的;晚辈与长者之间为表示尊敬,不该平起平坐;对待孩子,家长往往是居高临下的发问。在一些节目中,也经常会察觉到有说教的口吻。
西方人提倡发挥个性,思想解放,没有条条框框,与人交往自然、平等,相互关系多为协作式的、朋友式的。
根据这个特点,外宣节目的制作就要斟酌表现手法了。
3.文化背景带来欣赏习惯不同
中国人讲究修身养性,生活节奏喜欢平稳、稍慢,不急不躁,看电视多半是为了休闲、消遣,因此不喜欢需要花大力气去琢磨节目。西方观众性情豪爽、独立性强,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探究的欲望和参与的冲动,他们在电视节目中寻找的是快节奏的、带有刺激性的感受。
北京电视台制作的专题片《五福临门》讲述的是一个五胞胎出生的前前后后发生的故事,该节目在国内很受关注。大家对于五胞胎这个相对新鲜的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该节目中有婴儿出生的场景,这在我国是允许播放的,但是在有些国家和地区是禁止的,因此这个节目作为外宣节目来播出时应该注意镜头的遮挡。
了解观众的欣赏习惯,就犹如了解食客的口味,只有针对不同的观众送上不同的“菜单”,并且能让观众选出对口味的“菜肴”,才是制作人(厨师)与受众(食客)的共同愿望,电视外宣节目才能完成它的使命。
三、外宣节目怎样做才能达到效果
在了解了外宣节目的必要性,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受众和收视习惯之后,随即而来的就是一个核心问题:怎么做?在制作了十几年的外宣节目后,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国际化。即国际化的视角、国际化的语言、国际化的镜头、国际化的制作。
1.用国际的视角看中国
一提到“外宣”在人们心目中总会有一个固有的感受,那就是这类节目一定是宣传和说教的口味浓厚,只说好事不说坏事等等这种强硬要求别人接受的节目。但是实际上,中国的外宣节目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中早已意识到了说教是不可能让西方观众接受的。在当今信息社会,只说好事不说坏事也只能适得其反。因此外宣节目的出路应该是把中国的客观现状正确地解读给世界观众。
对于外宣节目来说,选题得当,节目就成功了一半。从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在选取北京电视台制作的新闻播出来看,国际化题材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危机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危机的解释是“严重困难的关头”,这就是说,困难和问题已经产生,并且已经摆在了外人的面前,这就使我们必须以困难以问题为基础,正确处理信息的客观性来进行我们的报道。处理危机事件最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这也是外宣节目的一个重要机会,当然也是一把双刃剑。例如在非典时期我们的对外报道就是把数据及时准确地公布出去,告诉世界我们发生了什么,我们正在做些什么,我们的问题是什么,还有我们取得了哪些成绩等等。
社会热点问题是全世界目光的焦点,中国如今作为一个国际大国,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的反应和立场备受世界的瞩目。世界期待聆听中国的声音,因此对于外宣节目来说就要如实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美国CNN曾经采用了北京电视台制作的《朝核六方会谈》、《海地地震》等新闻。
2)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对外宣传节目选题方面,“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似乎是一条定律,但是如何运用好这一定律,颇值得思忖。在运用这一定律时应遵循“民族精神,世界眼光,传统精髓,现代意识”的原则。一味地暴露民族的落后面来赢得收视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报道要生活化,不要神秘化。《走进西藏》系列报道就没有刻意去展示西藏的神秘性,而是在报道市场经济对西藏普通人的影响。又例如,中医中药享有国际声誉,最具民族特色,是理想的外宣题材,而我们在做报道时,重点应该是中医中药如何走向世界,它所面临的挑战等。如果我们过分强调中医中药的独特疗效,甚至超过西医西药,其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外宣节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如何去创作文化类节目需要费番心机。像京剧,皮影,鬃人,剪纸等都是中国古老传统艺术形式的精髓,要展示它们其实并不是简单停留在介绍和欣赏的阶段。我们必须承认它们的辉煌已经过去,它们现在所面对的是层出不穷的新鲜刺激的现代艺术形式和娱乐方式的冲击,挣扎出自己的一片天空还是就此销声匿迹才是大家的关注点。英语新闻《京剧英语配音》告诉大家的就是中国的国粹也正在向国际化迈进;纪录片《白露过后的日子》讲述的是在当代经济的冲击下,一个农村皮影世家的第五代传人宁可去卖苦力也不愿意学习皮影表演的故事。故事通过这个家庭的生活琐事反应了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与现代文化氛围的强烈的矛盾冲突。而这一点也绝非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因此容易产生国外观众的共鸣。
3) 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关注
人权一直是中西方冲突的话题之一,如果只是单方面报道中国政府的观点,很难让西方观众信服。如果选用一些普通人和他们身上发生的真实故事作为线索来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效果就会好很多。纪录片《流动的监狱》讲述的是北京市公安局遣送处是如何将在京被判有罪的人员遣送到其他地区服刑的故事。片子跟踪拍摄了干警的一次遣送任务,记录下他们的工作场景以及罪犯的种种表现。整个过程都是真实的记录,让观众看到了犯罪人员并非西方某些媒体报道中所说的那样“受到的是非人性化”的待遇。整个节目没有几句解说词,完全通过镜头和人物的对话来表述,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其真实。
而纪录片《民政局里的林科长》客观的展示了一个中国农村基层民政干部在选举村长的过程中是如何与弄虚作假做斗争,坚持民主、透明、公平和公开的选举制度的故事。片子通过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反应的是中国民主选举制度的大问题。这个节目在海外播出时正直美国总统大选之际,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民主选举对比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兴趣。
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精彩,因此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已经成为当今电视节目采用最多的内容之一。《奶奶街舞团》、《农民发明家吴玉碌》、《比女人还美的李玉刚》的节目都被美国CNN 采用播出。
关于人性的选题,慈善是西方主流媒体新近关注度最高的内容。中国的慈善事业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也出现了像陈光标这样的焦点人物。真实客观的反应慈善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是外宣节目的任务和使命。
4) 能源环保,人类共同的话题
能源环保、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这些人类共同的话题最受西方观众欢迎,这些话题的节目也最能表现出中国是国际大家庭中的一部分。中国在这些方面也越来越重视,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虽然还有很多困难,但是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和探寻解决问题的出路已经是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做的事情。英语新闻《自行车的回归》被美国CNN播出多次。新闻讲述的是中国在经历了自行车王国、私家车暴增这些交通工具的历史变革后,为了环保,又骑起了自行车。虽然是短短的三分钟时间,但是故事以生活在北京的一位老人自己交通工具的改变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老百姓生活与观念的变化,蕴含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苏醒,揭示出自行车的回归其实是社会的明的回归,是一种回归式的进步。
2.语言的标准化和国际化
世界上讲英语的人有20亿,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电视对外宣传节目采用英语是最佳选择,一是表明节目的国际化特征,二是容易被外国人接受。任何一个外销产品都会印一个英文说明书,何况要说明一个国家,只用汉语自说自话,怎么能说得明白呢?
同时,再好的选题,如果没有表达好也是徒劳的,甚至会造成负面影响。在解说词的处理上,我们应该摒弃中文文章中的浮华辞藻,过多的形容词、虚词、泛词和宣传口号。特别是主观色彩浓重的词语和煽情的句子。语言要做到详细但不冗杂,生动但不显卖弄。充分而正确的说明问题,让观众明白节目要表达的意思是最关键的。
语言的标准化和国际化还体现在很多细致的方面。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我们的节目必定会涉及一些历史事件、民间传说和艺术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中国特有的东西,这些虽然我们很熟悉,但是对于外国观众过来就有些陌生了。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在一些文化类的节目中,经常要说明历史时间。如果是对内的节目我们完全可以使用诸如“清朝期间”、“战国时期”、“雍正年间”等的时间状语。但是如果是对外的节目,我们就应该说明公元某年某月。另外,像“农历”、“正月”这样的时间表达法要换成公历等等。当我们引用一些文学作品或者语言故事中的人物时,还要注意把人物的出处背景交代一下。
3.制作必须精良、国际化
相信所有看过西方国家制作的电视节目或者电影都会叹服于其独出心裁的包装设计、具有强大冲击力的视觉特效以及精良的制作水平。我们的节目要想在国际主流媒体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创作中与国际接轨。在采访、撰稿、编辑、配音和记者出镜等方面符合国际标准,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提高。
例如一条完整的包裹式新闻报道包括导语、解说、采访、现场声和记者出镜五个基本要素。外宣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应该尽量为广大外国观众考虑,少使用字幕的形式,多运用镜头和解说去表达。新颖现代的表现形式本身就达到了宣传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电视毕竟是声画合一的现代传媒,技术质量在传播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展国际化,首先要做好本土化 篇7
从美国人的言语中, 我们不难理解, 要把中国农机从制造转变成创造, 而不是低价围杀, 才算是真正的“走出去”。而其中关键, 就是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技术、人才和管理对企业国际化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少国内大企业想走出国门购买一些具有技术实力而经济规模不是很大的公司, 但大多都遭到了拒绝,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他们知道自己的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 是不卖的。
我国农机企业走向国际, 不能仅是国际化的扩张, 更多的应该是用产品让全世界了解我国农机制造水平, 我们坚持“走出去”, 不是说拿几十亿元到外面收购一个企业, 或者是收购一个工厂就是国际化, 真正的国际化是做出自己的品牌。
过去我们很多企业不懂, 什么产品都敢拿出去销售, 结果销售之后人家买了第一台就不敢买第二台, 因为没有很好的服务和支持体系, 再好的设备也要出问题, 如果出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服务的话, 对客户来说就是很痛苦的回忆。所以, 我国许多中小型农机企业, 在最初的出口过程中, 不但没有做好自己的海外市场, 还给外商留下了中国农机产品“低质”的印象。
我们在拓展海外市场的时候, 不能仅仅看到销量, 要以品牌优先, 一定要先建立好服务、配件的支持体系, 只有这个体系有了我们才销售产品。这就需要我国农机企业本土化的基础和经验。
国际化首先要考虑本土化, 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基础。本土化包括产品的本土化和人才的本土化, 甚至生产经营体系的本土化。只有本土化做得扎实了, 才能适应和应对国际化带来的变化。
以拖拉机为例, 在美国可能是用来种地, 而在印度可能用来做推土机, 即便机器相同, 但要求是不一样的, 并不是说在中国好销的产品在全世界都好销。国际化首先是要把中国市场做好, 如果说中国市场做不好, 那国际化之路也会异常艰辛。
一是因为中国市场机会很多, 机遇很多。现在全球最好的机会就在中国。我国虽然从数量上已经是世界第一农机生产大国, 年产值接近3 000亿元, 但生产总值在国际上的比例却非常低, 而且国内市场每年都在不断快速增长。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如果说企业在中国只有寥寥无几的份额的话, 是不能成为国际化品牌的。
二是因为国际化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国内就是市场经济, 有市场竞争, 最多也就再做一些周边的“公关”。但是, 走到国际市场之后就复杂化了, 国际化是国家意志的延伸, 代表了国家形象, 你出去的时候就扛上了中国的旗帜, 人家会考虑你的背景, 变数较多, 风险也相应增加。
此外, 农机事业都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蕴涵其中。我国农机企业一定要带着一种社会责任走向国际化, 我们国际化的目的是给别的国家带来福音, 改变他们的生活, 改善他们的环境, 这个品牌才是真正的一种价值。不能简单用一种模式来做国际化。
国际化和本土化 篇8
国际旅游发展形势对于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即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胸怀, 熟悉国际旅游惯例和规则, 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且熟练掌握旅游国际化知识和技能[1]。特别是要更加注重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切实将以往的知识型人才改变为实践型人才, 进一步增强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本土化特色, 突出知识技能型和实务型一线国际化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研究。在高校旅游教育实际工作中, 应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多方合作等多种培养模式和方式, 使得培养出来的新型人才能够更加的具有本土化特色, 并且与国际旅游发展形势相接轨, 以期能够有效实现国际化视野的旅游人才的大量培养。
1 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本土化特色培养研究的重要意义
注重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本土化特色培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国际化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 有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特别是将本土化特色培养模式与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所谓本土化, 实际上是一种文化选择的价值取向, 由这种价值取向必然带来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相应变化[2]。用张维迎教授的话说, 本土化“就是要用全人类通用的方法, 人类知识共同积累的那些方法去研究自身的问题, 然后还要走向世界”[3]。还有一种解释, 认为“本土化”也称为“在地化”, 是相对全球化而言的另一种趋势和潮流[4]。在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领域通常认为所谓的本土化具体是指用公认的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 充分吸收借鉴以往的经验和方法积累, 用来切实解决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对滞后, 国际化旅游人才的相对匮乏等一系列问题, 确保本土化特色旅游人才的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同时, 在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领域, 本土化与国际化也是相对的概念, 国际化更加强调的是培养的理念和方式方法更加倾向于采取全球化的模式, 将国际化的文化理念、消费理念、价值理念吸收借鉴, 而本土化更加坚持兼收并蓄, 倾向于将本地的资源和优势充分发挥, 此种方式能够有效确保通过本土化特色培养出来的国际化旅游人才更加具有兼容性, 因为外来的那些不合时宜的旅游人才培养标准和规则等都进行过选择性屏蔽了。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可以从本质上理解为一种价值取向和文化理念的选择。从事国际化旅游人才专业培养的教育机构本身具有着传承文化的重要理念, 能够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 有选择的进行本土化特色培养模式, 并且能够通过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和风格各异的表现内容进行选取和传承等工作, 进而培养出对于该旅游文化具有较强亲和力的传承者。结合当前对于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本土化特色的培养研究, 目前的各类高等院校的旅游教育应该更加的关注本土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着眼于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实际市场需求, 本着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目的, 进一步增强本土化国际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从实践的角度来说, 本土化特色旅游人才的培养重点应该放在更加关注并及时有效解决当地旅游事业发展严重缺乏国际化人才的问题方面。对于各类高等院校来说, 将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本土化特色上升为更加重要的位置, 是积极打造国际旅游文化特色和浓厚环境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 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加快培养对于高等院校其他学科专业来说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引起其他学科专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随着旅游业国际化趋势的明显, 以及对高层次国际化旅游专门人才需求量的持续增加, 结合长期以来的高等教育的扩招人数, 使得更多的高等院校积极设立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旅游专业学科。可以把培养能够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热爱所从事专业和献身旅游行业的本土化人才特别是文化传承人作为高等旅游院校本土化特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4]。
2 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本土化特色培养研究的重要原则
在加快国际化旅游人才本土化特色培养方面, 需要始终坚持一些基本的培养原则, 确保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得以顺利实施。首先, 要始终坚持国际化旅游人才本土化特色培养的以人为本原则。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旅游事业负责的态度, 着眼于尽快全方位提升本土化特色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确保培养出的各类旅游专业人才能够实现与市场需要无缝接轨。旅游行业属于特殊的行业, 旅游人才的本土化特色培养也必须采取超常规的培养方式和手段, 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围绕着全面提升国际化旅游人才更加广博的知识面和较为灵活的沟通交际能力的目的, 积极适应国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进一步优化旅游院校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方式。同时, 要注重加强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进一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加快培养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技能均比较高的国际化旅游专业人才[6]。其次, 要始终坚持国际化旅游人才本土化特色培养的适度超前原则。在以人为本的大前提下, 更加关注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本土化特色培养工作, 促进其尽快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旅游行业的竞争环境和趋势。因此, 在本土化特色培养的过程中, 需要认真遵循国际化旅游人才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重要特点, 特别需要进一步增强培养方式的前瞻性和超前性, 及时与市场对接各类国际化旅游人才的需要量和需求信息, 确保培养的思路和具体的培养措施符合当前的市场要求。第三, 要始终坚持国际化旅游人才本土化特色培养的合理安排原则。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有计划的安排国际化旅游人才本土化特色的教育和培训课程, 对于不同基础和层次的培训人员采取不同的培养手段和方式, 确保培养出的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符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努力实现国际化旅游业人力资源结构和外界旅游产业发展结构有机衔接。与此同时, 要严格落实培养发展规划, 制定相关课程。
3 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本土化特色培养研究的重要举措
3.1 全面加强国际化旅游人才本土化特色的综合素质培养
当前, 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已经逐渐呈现出要求越来越高、情况越来越复杂的情况, 以往那种单一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趋势。要坚持旅游人才培养以往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之上, 积极探寻新的国际旅游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充分吸收借鉴国际国内有关国际化旅游人才本土化特色培养的成熟模式。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本土化特色培养需要更加注重旅游学科的专业化进程, 并且将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作为相对独立的专业学科来学习和讲授。对于旅游专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结合当前现有旅游景点的发展情况, 围绕如何加强旅游人才在实现旅游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科学设置课程和专业。同时, 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旅游专业学科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 除了在全面掌握旅游专业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 还需要进行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等方面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 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式方法。根据国际旅游人才发展趋势和旅游管理对象的变化, 也需要相应打造一批综合性的旅游人才, 通过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为深厚的知识积累, 实现从事旅游工作的合理的旅游营销组合和英明的旅游分析策划, 共同实现更多的旅游者赴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和消费活动, 以期更好的实现旅游人才参与的旅游事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3.2 全面加强国际化旅游人才本土化特色的涉外素质培养
国际化旅游人才本土化特色培养需要具备与国际接轨的能力和素质, 特别需要加强国际语言的学习, 便于与国际旅游相衔接, 这也是与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我国旅游的大形势, 以及旅游国际化程度的显著提升的形势是相吻合的。当前, 我国旅游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结合程度日益紧密, 与国际的接触也是日益频繁和广泛, 深度和广度随之拓展。这种形势和情况之下, 更加需要熟知本地区、本民族历史与文化, 具备相当高水平的跨文化交流或文化创意、经营和沟通等较高综合素质的国际化旅游人才的积极参与。其中, 语言能力也逐渐放在突出的位置, 因为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建立双方之间无缝衔接和沟通的重要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在参与国际化旅游服务活动中, 才能够与外国游客良好沟通和交谈, 将当地的优质旅游资源对外国游客进行详细深入介绍, 由此可见旅游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对于国际旅游、国际礼仪方面的讲授, 对于外国游客来源国家的风俗习惯、饮食习惯、交往习惯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学习和培养, 进一步增强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国际化思维方式和能力。
3.3 全面加强国际化旅游人才本土化特色的创新素质培养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国际化旅游人才必须具备的独特品质, 创新型的人才也是本土化特色培养研究的重要方面。对于国际化旅游人才本土化特色的培养来说, 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创新旅游教育的基础理念, 在全面增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同时, 要更加自觉的将创新素质的提升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确保参与本土化特色培养出来的国际化旅游人才能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竞争实力。创新型国际化旅游人才本土化特色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 将来的旅游人才既能够很好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又能够具有持续学习、持续创新的思维习惯, 可以动态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调整和优化自身的旅游知识结构, 更好的满足国际旅游发展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强烈需求。创新型旅游人才的培养应当对于当前的高等院校的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旅游专业教育教学的体系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发展,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狠下功夫: (1) 加快旅游专业人才研究的创新, 在开展旅游专业学科教学过程中积极吸收借鉴其他专业学科的精华和教学模式, 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 实现旅游教学的创新发展。 (2) 对于旅游课程体系设计方面, 也要加大创新力度, 始终坚持以适应旅游市场为导向, 努力培养和造就适应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的各类国际化旅游人才。 (3) 要加快旅游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步伐, 积极采取多种多样的、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 努力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践经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本土化特色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 为了使快速发展的旅游业能够始终保持充足的人力资源, 必须坚持以国际化旅游市场发展形势为目标, 高度重视当前存在的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问题, 以培养符合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国际化旅游人才。长期以来, 国际化旅游人才本土化特色培养方面一直存在着供求不平衡的问题, 这也是国内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议瞄准国内旅游高等教育对于国际化旅游人才本土化特色培养目标要求, 深入研究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 及时调整旅游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等, 特别是需要进一步明确国际化旅游人才本土化特色的培养目标, 全面保障国际化旅游人才本土化特色教育改革取得完全成功。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对于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本土化特色培养的研究还仅仅是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 在下步该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 将密切关注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本土化特色培养的现实途径和创新模式。
摘要: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 国际化旅游业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点, 国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相应的需要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大量涌现。同时, 从本土化的角度加快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旅游行业专家关注的焦点和重点, 尤其是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旅游竞争之中, 如何进一步优化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本土化, 并且探索出最佳的本土化特色培养模式, 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本文试图通过简要分析当前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本土化特色培养, 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
参考文献
[1]张侨, 张睿, 朱海冰.国际化旅游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和产业, 2012, (03) :36-38.
[2]张博文, 涂运根.本土化视野下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以民族地区高等旅游院校特色发展为例[J].学园, 2009, (03) :75-79.
[3]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维基百科关于本土化条目的解释[EB/OL].http://zh.wikipedia.org/wiki/
[5]张博文.以本土化人才培养促进民族地区高等旅游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旅游论坛, 2009, (01) :149-154.
国际化和本土化 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本土化,对外交流合作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密切, 竞争日趋激烈, 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国只有适应全球化发展需要,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培养出一大批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才能争取主动, 应对挑战。高等教育国际化因此被各国教育学家认为是21世纪世界教育三大发展趋势 (终身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高等教育国际化) 之一, 必将持久地影响21世纪世界教育的变革走向, 影响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选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 也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适切性”、“质量”相并列, 认为它们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三个重要目标。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所属国际大学联合会 (IAU) 的定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 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 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 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 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据此, 高等教育国际化既可以是跨国、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 也可以是一个国家面向世界发展本国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国际化活动以及与他国开展的相互教育与合作。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与世界相结合的过程, 是实现教育观念国际化、培养目标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国际化的过程, 近年来呈加速发展趋势。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地方高校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入WTO之后,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更深层次的与国际接轨、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要求。我国是高等教育的大国, 但不是高等教育的强国, 要想建设全球一流大学, 培养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就必须要求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对世界各国开放交流, 通过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学生交流、教师交流, 充分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优质教育成果, 以培养适合新世纪社会发展趋势、具有全球公民意识和竞争力的未来一代, 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和教育成果具备国际竞争能力, 并被世界所认同。
相比较中央部委主管的国家级重点高校而言, 大多数地方高校, 尤其是处于非省会城市的地方高校, 由于受基础、规模、地域、资源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 普遍存在师资队伍力量不强、科研技术设备不足、学科发展参差不齐甚至滞后等问题, 导致学术水平不高, 整体实力不强, 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较弱, 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的发展, 在国内外强势高校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与发展压力。只有充分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内涵、发展趋势和所蕴机遇, 转变办学理念、培养目标, 立足本土、突出特色, 制定出切实可行又富有特色的国际化教育发展战略并积极付诸实践, 才能为地方高校拓展办学空间, 加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快捷有效地提升学校声望和综合实力, 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三、结合本土化特色, 发展国际化高等教育
1.转变思路、开拓视野——教育观念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是教育观念国际化, 即从全球的视角出发来认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 认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面对国内外强势高校的激烈竞争, 地方高校唯有转变思路, 将自身融入国际合作的潮流中, 用国际化的视野来要求、改革与发展自己, 才能逐步达到国际化标准;与国际化发展同步, 突出高校的国际化特征, 才能为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地方高校要有积极主动的教育开放心态。我国高校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不长, 各高校在这一点上差距并不明显, 这意味着地方高校只要有强烈的国际意识、危机意识与竞争意识, 就能抢抓国际交流合作的机遇, 逐步缩小与强势高校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差距。
2.兼容吸收、多元发展——课程建设国际化
课程建设国际化是指在课程中增加国际化的内容, 使学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面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从而提高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化文化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和竞争的能力。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对高校和学生群体的未来所产生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因而课程建设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性人才的基础工作。进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市场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事实上, 不仅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学习的过程已推进到课程层面, 即使发达国家也纷纷以国际化为导向对课程内容进行多方面调整。例如, 美国在普通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增加关于世界文明、世界史和外语的要求, 增设和加强地区研究和国际研究方面的主修、辅修和专攻计划;日本在课程国际化方面扩大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设置, 增大外语教学力度, 增设各种涉外专业等等。
我国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 必须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国际化。一是课程结构要实现国际化。要在国际化理念指导下, 调整优化现有课程结构, 淘汰陈旧落后的课程, 增开具有国际化内容的课程。例如, 在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修养课中开设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文化以及介绍外国历史、政治、地理、风俗等方面的课程, 以促使学生认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相互联系, 认识许多世界性问题的普遍性。二是课程内容要实现国际化。要在本专业、本学科已有课程中增加国际性的内容, 自编教材应及时吸纳国外同类教材中的优秀成分及世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 还可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或采用国外教材的中译本等, 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提升培养目标。三是要积极创造条件采用双语教学。四是在加强国际性课程建设的同时, 要加强课程评估, 并依据评估结果及时进行改革完善, 使课程建设收到实效, 在国际化进程中健康发展。只有切实加强课程建设的国际化, 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和办学目标的国际化。
3.多渠道、多形式——学术交流国际化
大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又一重要内容。这不仅对学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而且也有利于国际人才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提交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国际合作是世界学术界的共同目标, 而且还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高等教育已在知识的发展、转让和分享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 因而学术上的国际合作应为全面开发人类的潜力作出贡献。”目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有三种形式:一是国际合作项目的设立, 包括国际组织 (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 设立项目进行共同研究, 也包括校际之间组织的各种合作研究, 学生可以在参与合作研究的过程中, 接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思维方式的专家指点;二是进行研究人员的互访和交流, 如高校邀请国外学者、教授前来讲学等, 使学生能接触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三是通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推进交流, 目前许多国家都积极制定政策, 支持、鼓励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通过学术交流, 使不同的观点能互相交锋和碰撞。
地方高校要以学术交流为突破口, 创造条件承办、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 选派专家、教授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 进入学术体系的前沿和核心;选拔学术骨干主动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通过与国外有影响力同仁的沟通与协作, 积极抢占学术制高点, 开辟学科领域新的发展方向;建立国际间高校学术交流和互访机制, 通过学术交流、人员互访与培训, 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科研的国际化水平;通过不同国别、文化背景专家的短期讲学或来校任教, 改善和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只有以学术交流为突破口和发展国际化的契机, 一般地方高校才能在国际化进程中获取更大的发展机遇。
4.走出去、请进来——人员交流国际化
(1) 教师的国际交流。
教师的国际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核心部分, 也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一条捷径。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和国际经验的教师是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的最直接力量。对此, 地方高校一是“走出去”, 开辟更多渠道, 采取多种形式选派教师赴海外学术访问、进修、科研合作, 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海外学习和科研经历、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二是“请进来”, 加大海外“引智”力度, 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专家来华短期访问和讲学, 或聘请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 快速提高学校相关学科的学术水平。要注重“引智”的质量, 做好管理和评估工作, 提高聘请外籍专家、外籍教师的工作效益。教师队伍建设的国际化使教师队伍趋于国际化, 也使教育思想、观念、课程和教学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2) 学生的国际交流。
世界各国高校开展学生的国际交流, 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是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科技文化交流是一种双向交流, 通过国际交流, 不仅有助于各国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扩展课程内容的国际广度, 开展跨文化的研究与讨论, 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能够充分沟通思想, 着眼于国际社会和全球角度的广阔视野分析判断事物, 培养学生的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 我国地方高校应该大力发展双向留学生教育, 积极推动学生国际交流。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本校学生出国长短期留学, 充分利用外国的教育资源培养出适应经济全球化, 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及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改善办学条件, 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数量, 既可以为学校拓展海外留学教育市场, 扩大高等教育的对外贸易, 使学校获得更多的办学经费, 又可以对课程和师资提出更高要求, 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因此, 我国地方高校一是要迅速提高教育质量, 因为高质量的教育是参与国际留学生市场竞争的基础;二是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重点打造若干国际一流的学科专业或具有中华传统特色的优势学科 (例如汉语、中医药等) , 尽快推出一批对外有吸引力的大学品牌或学科专业品牌;三是要加强海外教育宣传营销, 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在境外宣传学校, 扩大影响力。
5.立足本土、突出特色, 办学方式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包含有多种多样具体活动的发展趋势, 其目的在于提供真正融合于全球意识环境中的教育体验, 因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办学方式应呈现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多途径的立体化发展模式, 构建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模式, 例如:教师/学生互派、学分互认、远程网络教学、学术文化交流、科研合作、包括“2+2”和“4+1”等项目的合作办学等。
在诸多国际化教育形式中, 合作办学是一种能较快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它能较快地了解、吸取并实践国际上先进的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经验成果, 实现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 使合作双方达到双赢。地方高校要积极争取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到国内合作办学, 引进外资、“外智”与外国原版教材, 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 实行不出国门的“留学”, 培养国际化人才。例如, 截至2007年, 浙江省已有10所地方高校与境外高校举办17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批准进行。这种在我国本土的合作办学, 能使我们以较低代价较快地掌握并实践国际上通行的办学模式和有益经验;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 一些有条件的地方高校还可以主动走出国门, 积极开拓境外的合作办学, 在海外树立我们的品牌和形象, “出口”我们的优质特色教育资源, 例如汉语、中医药、传统工艺、新兴学科等专业教育。通过在境外的合作办学, 将极大提升地方高校实力和知名度, 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地方高校在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 一定要立足本土, 突出本地、本校优势学科与特色文化, 将国外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与本校特色相结合, 使之本土化、民族化。从根本上讲, 国际化出发点和归宿是本土化, 也就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只有根植本土文化的高等教育才能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吸纳适合自身的人类文明。因此, 在地方高校的国际化进程中, 要善于发掘本地特色并使之国际化, 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要善于利用国外高校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改良来提升本校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真正形成国际品牌, 闯出适合自身的有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2]王革, 申纪云.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刘尧.占全国高校总数超过95%地方高校该奔向何方[N].中国教育报, 2007-05-21 (5) .
国际化和本土化 篇10
ESP是“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的英文缩写,一般被译为“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其隶属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畴。ESP是专供特定的社会群体所使用的语言,它的目标及功能在于培养学习者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活动和工作的能力。ESP需要适合特定人群的特殊语言需求,并且对于学习者使用英语的社会文化语境保持敏感度。
ESP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末,它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活动发展的浪潮,“科技”与“商业”的相互作用和发展带来了对国际化语言交流工具的需求;(2)与此同时,语言学界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语法式语言教学被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教学理念所取代,在对语言的研究方面,研究者更加注重对不同语境下的话语分析和对学习者语言学习需求的分析;(3)教育心理学的新发展也是ESP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英语教育更加强调学习者及其学习态度和学习心理的重要作用。[1]21世纪以来,ESP在全球的热度逐步提升,在英语母语国家如英国和美国,ESP教师的人数不断增加,英美等国的ESP教师主要教授新移民人口的职业非母语英语课程(VESL)以及职业英语(EOP)课程,其侧重点在于专业英语的和商务英语;在非英语母语国家,如日本、印度、迪拜、马来西亚等国也同样出现了ESP学习的热潮,在这些国家中有更多的学习者希望通过ESP课程的学习来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或者使自己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而能够在以英语为媒介的教育机构学习。[2]ESP是随着战后新世界对国际化语言的需求,语言学的革命以及学生中心论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它的发展是与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过程中学习者的语言需求的变化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国外对于ESP的研究始自上世纪60年代,在西方英语国家出现了一系列关于专门用途英语方面的论述和著作。1964年,Halliday与人合著并发表了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在此书中Halliday提到了ESP的概念,他指出:“专用英语的定义:公务员,警察,法律工作者,护士,农业专家,工程师等(专业人士)使用的英语被称为专门用途英语。”[3]。Halliday称:“每个具有特殊语言使用需要的人士在遇到合适的教学材料之前都需要在大量的所关注的特殊人群使用的语言样本的基础上对于限制性语言和特殊语域进行详细的研究。”[4]Halliday对于ESP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描述,对ESP语言使用主体的特殊性进行了限定,并提出了ESP语域分析的重要性。1969年Ewer和Laterre出版的《基础科技英语教程》是EST专业化教学的开山之作,而那一年也通常被认为是现代ESP教学的开端。上世纪70年代Strevens等人对ESP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他指出:“ESP课程是指那些具有确定的目标和内容,它们的目标和内容主要地或全部不是由普通教育(英语作为一门学校教学科目)的标准决定的,而是由学习者英语学习在功能性上或实用性上的要求决定的。”[5]Strevens更加强调了ESP的功能性和实用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ESP的研究开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出现了一系列的ESP研究论文和专著。此后,ESP的实践与研究的范围逐步扩大,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各大学及语言教育机构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ESP的课程体系,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ESP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内容。
1.1 国外ESP教学的基本类型及ESP课程的种类
1.1.1 国外ESP教学的基本类型
1)ESP作为非英语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之前的语言培训课程
很多在欧美国家进行专业学习的学生由于英语语言的障碍还不能够直接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需要进行集中的英语培训以通过相关英语水平测试。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大学的语言学习中心就为入学时未能通过英语水平测试的非英语母语学生提供了语言培训的服务,使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二学期经过ESP课程的培训和学习通过英语水平测试,之后学生便能够具备相应的语言水平来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英国的伦敦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London)的语言中心为学生提供了商务、艺术政策与管理以及工程方面的ESP课程。此外,英美国家大学的语言学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ESP短期课程,如美国的阿拉巴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的语言学院提供的EBP(English+Business Program)课程就是一种将英语和商务相结合的特殊用途英语短期课程。
2)ESP作为国际学者进行国际化学术研究交流的语言培训课程
美国的学术英语(EAP)中心是一个专门为成功的国际学者和研究人员设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学术英语中心设立的目的在于帮助从事相关专业研究的学者适应当今以英语为主要工作语言的国际学术界的国际化交流与研究活动。学术英语中心提供的课程会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专业需求进行量身定制,其教学时间的安排也十分弹性,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调整。该项目结合了个人语言指导和小型学术研讨的形式。中心为学习者提供以学术英语“加油站”的语言培训服务,为专业学者的国际学术访问或学术研究做准备,国际学者和研究人员还可以在学术英语中心一边进修语言一边开展专业研究。
3)ESP作为从事不同职业的专业人员的语言培训课程
作为世界旅游胜地的意大利,它的很多城市都有专门为旅游业白领提供的基于项目式的职业ESP培训课程。在美国,由于监狱服刑人员的增加,为了能够使得监狱人员在服刑期满出狱后能够从事相应的一些技术职业,监狱还提供电脑维修以及计算机其它方面的专业ESP培训。这就可见ESP在世界范围内和不同人群中的普遍适应性和需求范围的广泛性。美国许多的职业性的非母语英语课程(VESL)项目与美国的社会福利改革以及如“成人与家庭读写能力法”的基金机构的需求紧密相关,尽管这些项目并没有从这些机构得到直接的资金的支持,但是在政策导向方面都受到了积极的支持与扶持。[6]
1.1.2 国外ESP教学课程的种类
早在1987年,Hutchinson和Waters就对ESP进行了分类,Hutchinson和Waters依据学科门类的不同将ESP分为科技英语(EST),商贸英语(EBE)以及社科英语(ESS),在每个分支内又分为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这种ESP的分类方法一般被称为“三分法”;1997年,Jordan以学习者的最终语言使用的目的和语言环境为主线的提出了ESP的“两分法”(如图1所示),Jordan的“两分法”更加凸现了与职业相关的特殊用途英语以及学术英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严明对国外的ESP课程的统计研究,国外各大学及各教育机构开设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包括商务英语(English for Business)、教育英语(English for Education)、法律英语(English for Law)、艺术与设计英语(English for Art and design)、旅游英语(English for Tourism)、司法英语(Legal English)、保险英语(English for Insurance)、金融英语(English for Banking)、传媒英语(English for Media&Entertainment)、公共关系英语(English for Public Relations)、工程英语(English for Engineering)、餐饮英语(English for Catering)、酒店英语(English for Hotels)、海事英语(English for Maritime)、制造业英语(English for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tion)、财会英语(English for Accounting)、医药英语(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English)、建筑英语(English for Architecture)、市场与广告英语(English for Marketing and Advertising)、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秘书英语(English for Secretarial and office work)、体育英语(English for Sports)、雅思和托福英语(IELTS or TOEFL)等30多种[7]。由此可见,国外的ESP课程种类非常丰富,能够充分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目的和要求。
1.2 ESP教师的ESP培训及认证
国外有较成熟的ESP培训及认证的体系,如在英国和美国的一些大学开设有ESP硕士学位课程。学习者通过学习和考核便可获得ESP认证或ESP的硕士学位(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ESP,Post-graduate Diploma in ESP/Masters’Degree)。为了加强ESP的师资队伍建设,英语国家的教育学院或英语教育专业还为ESP教师及未来的ESP教师提供ESP本体教学(TESP)的课程教学。除此之外,还有专门为培训ESP教师而设立的ESP认证证书以提供ESP教师从事ESP教学的职业资质证明。此类证书包括:英国的INT ESOL以远程教学方式提供的ESP证书,美国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培训项目AECP(American English and Culture Program)提供的六个职业英语证书,分别是学术英语证书、美国文化研究证书、商业英语证书、交际英语证书、英语基础证书以及科学技术证书。
1.3 ESP国际化研究与合作
为了推动ESP的国际化研究和交流,国外还创办了专门的国际化ESP研究期刊,如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和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Newsletters。[8]比较有影响力的还有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几个独联体国家的大学于2002年共同创办的ESP的专业电子期刊esp-world,该电子杂志为全球的ESP教师提供了国际化的在线网络平台,专门探讨进行商务英语、专业英语、法律英语、医药英语、学术英语等ESP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他们还设立了ESP教学的跨国合作项目和ESP教师大型培训项目,以加强国际间ESP的研究与交流。
2 ESP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
ESP在我国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最初主要表现为本科院校及研究型大学的一股科技英语(EST)学习的热潮[9]。此后我国对于ESP理论的介绍和研究逐渐增多,很多高校教师和英语教学研究人员都投入到ESP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来,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拓展,国内的ESP研究和实践结合了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腾飞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在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ESP需求的多样化特色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教学。总体来看,ESP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70年代):ESP在中国的勃发与兴起以及ESP研究的起步
在中国,ESP的兴起离不开中国经济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我国千疮百孔的经济开始复苏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与国际间的科技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78年,中国高校英语教学的专业课设置仍以文学为主,兼有语言学、翻译课程及英文教学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以及中国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国际间的学术交往和技术交流日益增多,部分行业对学术英语(EAP)的需求开始逐渐凸现出来,与之相呼应的是在发达城市的高校,特别是理工科的高校设置的专门的科技英语专业教学单位开始出现并进行专门的科技英语人才的培养。1979年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率先设立了科技外语系,这是对科技英语的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初步尝试,据统计截至1988年,全国设有科技外语系的理工院校已经达到十余所之多。
在教育政策层面,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对于科技英语的支持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我国ESP的兴起和发展。中国教育部在1979年颁布的《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分别将科技英语列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明确了科技英语在英语专业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国内ESP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对国外ESP研究的发展的推介和借鉴的增多,对于ESP的理论探讨在我国也逐步展开。上世纪70年代末,杨惠中教授等学者和专家向中国外语界介绍了ESP的概念,他还向国内学界推荐了当时在国外流行的ESP教材。这一时期,与ESP教学相配套教材也因教学的需要而出版发行,在这部分教材中主要以科技英语类教材居多。
总之,上世纪70年代我国的ESP还处于初步勃发与兴起的阶段,这一阶段国内的ESP教学以科技英语为主,对于ESP的研究主要是对科技英语进行的语域分析研究,其教学法还仍然延续着普通英语(EGP)的讲读、翻译式的传统教学法,教学的侧重点也依然停留在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充分体现出ESP“以学生为中心”和对目标语境进行分析的特点。
2.2 第二阶段(80年代-90年代):ESP的多样化发展和ESP理论研究的深入
在此阶段,中国的外向经济的迅猛发展促发了中国商务英语与外贸英语的兴起和繁盛,单一的科技英语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因此,ESP的教学从单一的科技英语开始扩展到ESP教学的其它分支和领域,商贸英语、新闻英语、旅游英语、工程英语和材料英语等开始出现,在我国专门用途英语的重要地位逐步得以确立和明晰,其层次和内容也不断地丰富和多样化。
在政策层面,外语教学逐步走向多元,专门用途英语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1980年底,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专业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会议。会议提出中国的外语教育的科目应当多元化,使所培养的学生能够结合某一门专业学习外语而成为通晓外语的具有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1985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的本科专业目录开始进行修订,修订的结果是将外语学科分成了外国语言,外国语言文化,专门用途外语类和语言学四个大类。修订后专门用途英语中的科技英语、旅游英语、外贸英语、外事管理英语都被纳入到新的专业目录中来。在此次外语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动作的影响下,上海的复旦大学开始进行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从1987年该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开始招收2.5年制的ESP研究生,其目标主要在于培养能够担任高校特别是理工院校的高年级外语教学的教师或从事有关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在此次英语教学改革的推动下,有许多高校的英语专业开始增设如商贸英语、旅游英语、新闻英语等与职业相关的ESP课程。与此同时有很多高校的非英语专业除了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外还增开与其专业相关的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英语课程。其主要做法是针对理工科学生增开工程英语、材料英语,针对财经类学生增开财经英语,贸易英语等。为了适应社会人员对于ESP学习的需求,ESP成人英语培训班也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
在ESP的理论研究方面,我国ESP的理论研究在此阶段从单一的科技英语教学研究扩展到了整个ESP的教学研究领域。在介绍国外ESP的教学及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中国开始逐步根据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ESP教学。到了90年代初期,ESP研究者探讨了ESP存在的理据并开始进行某一特定的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研究等。这一阶段我国的ESP理论研究逐步确立了ESP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ESP的全面发展。
2.3 第三阶段(90年代末至今):ESP的全面发展和多层次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形成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期,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已经到来,我国的ESP教学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各大学、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了商务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金融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社会上的各类语言学校和语言培训机构也推出了类似的培训项目;企业为了实际工作的需要聘请语言专家和教师为员工开展专门特殊语言培训。在此阶段,随着我国ESP教学实践的广泛开展,ESP教学研究也在全面扩展和不断深入。
在政策层面,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明确规定:“英语专业ESP课程为必修课,安排在第5-7学期,学时不得少于100课时,第8学期还可安排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翻译,英文摘要写作等。”[10]修订后的大纲极大地推动了国内高校对于ESP教学的开展,各高校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增开专门用途类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必须的刚性要求。在此阶段,培养实用型的“英语+专业”的ESP“复合型人才”的口号成为我国教育界一个新的亮点和英语教学发展的新的潮流。在国内一些高校的外语院系增设了专门用途英语类的院系和专业,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于2008年建立了专门用途英语学院(简称专用英语学院),该学院承担了北外全校的非英语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提供专门用途英语选修课程。与此同时,该学院作为一个科研单位还开展了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研究,为培养复合型、复语型、国际化优秀外语人才提供坚实支撑。此外,我国的一些高校的外语院系还增设了商务英语、外贸英语、旅游英语等与行业紧密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应用型的英语人才。
ESP不仅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职业教育领域也促发了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改革的浪潮。20世纪90年代初期,教育部提出了高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应当贯彻“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方针。本世纪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后,应结合专业学习,开设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简称ESP),帮助学生逐步具备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某专业学科交流的能力和在职业范围内运用这门语言的能力”。该要求明确提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需进行ESP的教学。为了贯彻这一要求,我国的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ESP课程,以适应新形势下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推进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还进行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专项研究,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侧重职场环境下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11]。这一《要求》进一步凸显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职业性”特色,并逐渐与ESP教学理念发展融合而形成具有我国职业教育特色和适应我国高职培养要求的英语本土化教学。[12]
21世纪以来,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教学科研人员投入到ESP的教研活动中来,国内ESP的研究在此阶段已经跳出了仅在ESP概念、性质和特征的介绍的浅层阶段,而更多地将视角投向ESP特色教学法的探究、不同种类的ESP的课程(包括科技英语、计算机英语、医药英语、酒店英语、旅游英语、学术英语、工程英语、职业英语等)开发、ESP教材开发和ESP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实际的应用型问题。
在此阶段,我国以大学的专业英语、学术英语,职业院校的专业英语、职业英语和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的职业英语、职场英语的ESP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体系逐渐形成,其研究也拓展到ESP教学法、ESP课程开发、ESP教材开发、ESP教师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
3 ESP国际化发展对我国ESP本土化的启示
我国30余年的ESP教学的探索和尝试为我国ESP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ESP的国际化发展为我国ESP的本土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借鉴。归纳起来,ESP的国际化发展对我国的ESP本土化有以下四点启示。
3.1 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需求进行ESP的课程开发
“需求分析”是ESP理论的重点和精髓,国外的ESP课程都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而进行开发和设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ESP课程开发的始终。而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各学校在经济发展、教学水平、师资力量和学生素质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虽然国家教育部对于英语教学有统一规范的大纲,但是各地区、各学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特别是对于学生的专业需求需要在开始课程设计之前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深入调查、了解和分析并据此来进行课程内容的设定和课程进度和授课时数的确定。可见,我国的ESP课程需要进行国情、校情、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三个层次的考量,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进行ESP课程的开发和设计。
3.2 坚持因地制宜地进行ESP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
ESP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是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可以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允许一般用途英语与特殊用途英并存。这点可以借鉴日本,虽然日本的ESP教学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但EGP与ESP同时存在或相衔接的情况也还是普遍存在的。可见,ESP教学以何种形式,以多大的幅度和比例进行,既要进行需求分析也要进行可行性的分析,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ESP课程的设置和安排,这样才能保证ESP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3.3 建立ESP教师培训认证机制
ESP教师是ESP教学成败的关键,对于ESP教师的培训认证能够保证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规范教师队伍,保证教学质量。国外有较成熟的ESP培训及认证的体系,如在英国和美国的一些大学开设有ESP硕士学位课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因此,在国内设立专门的ESP的认证机构,建立ESP证书制度,加快ESP教师培养的步伐,完成ESP教师学术定位的转移,是ESP教师队伍规范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3.4 建立专业化、网络化ESP研究交流平台
国外建有专门的国际化ESP研究期刊及网络电子平台,为全球的ESP教师提供了国际化的网络交流服务,有利于世界各国ESP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的交流和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的提高。2010年,我国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专门用途英语学院、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创立了《中国ESP研究》期刊并创建了ESP教学与研究(www.espchina.com.cn)网站。但是从2010年-2013年该杂志只出版了三期,文章数目也并不多,该杂志并不被中国权威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所收录,杂志和网站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可见,我国专业化、网络化ESP研究互动交流平台的构建的功能还需继续完善以发挥其优势作用。
摘要:对于ESP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国际化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ESP国际化发展产生的原因,介绍了ESP全球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对于ESP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的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ESP的国际化发展对我国的ESP本土化的四点启示。
关键词:ESP,国际化,中国,本土化,研究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 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6-8.
[2][6]Johns A M,Price-Machado D.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Tailoring courses to student needs—and to the outside world[M]//CelceMurcia M,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3rd ed).Boston:Heinle&Heinle,2001:43-44,45.
[3][4]Halliday M A K,McIntosh A,Strevens P.The Linguistic Sci 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s,1964:86,190.
[5]Strevens P.New orientation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M].Ox 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92.
[7]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83.
[8]王蓓蕾.同济大学ESP教学情况调查[J].外语界,2004(1):35.
[9]Hui Sun.Reflection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SP Teaching in China[J].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2007,2(1):37.
[10]《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4.
[11]安晓灿,周龙.与时俱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研究报告[J].中国外语,2010(4):5.
国际化和本土化 篇11
关键词:经济学教育;国际化;本土化
F0-4
1.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经济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可以依附于“中为体而西为用”的原则。经济学教育及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处理国家经济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样是为了全面提高在社会生活中创业、在制度上创新、在社会发展中创造财富的管理人才。
我们所提及的国际化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结果,不过只有国际化才可以更好的促进市场经济,同时可以在国际经济领域迅速发展,让我们在国际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得到深化。而我们所提及的本土化也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因为在国际化发展的不同环节,一定要与本土化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可以更好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国际化只是我们所需要学习以及丰富市场经济知识的资源,若没有国际化就不可能构建与世界相匹配的市场经济。因此若没有本土化也就无法处理好国内经济实际问题。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命题是以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所以国内的经济学教育和研究要依附于国际化与本土化,而且国际化与本土化在市场经济构建的各个阶段中都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全面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相互作用的交点上找出发展方向。
2.实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策略.
2.1 与国际接轨,全面深化创新经济学教育管理体系.
现在国内的经济学教育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还有计划经济阶段的影子,而且与现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不相匹配。要深化国内经济学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一定要设计出与实际相匹配的教学监控体系与激励制度。在实际中我们可以规范课程的大纲,将课程要求具体化;引用一些较为前沿的教材;整合考核体制,进行全程式教育;完善助教机制,从根本深化教学有效率;加强教学中考核等。教学管理体系的革新是较为系统的工作,要通过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系统进行协同合作,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2.2 教师团队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及国际竞争力
引进一些在国外受过经济学系统训练的优秀人员,同时要为其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全面构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经济学教师团队,从根本加强国内经济学教学深度。同时要大力培养国内受教育以及训练的教师,尤其要以青年教师为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其送至国外研究机构予以深造,而且要鼓励他们多去参加一些国际学术合作,全面提升其业务能力与国际竞争力,这也是深化经济学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主要手段。
2.3 通过国际学术资源进行合作办学
一般来说开发教育资源是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目前很多国家都有非常丰富的教育以及学术资源,同时也有很多有国际化的需求及开发教育资源的意愿,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双赢的理念下,挖掘世界范围内的人力、物质以及信息等资源,从而进行跨越国界的资源共享及学习,全面探究各种类型的合作,将国际教育资源共享发挥到极致,因此来弥补国内高校经济学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这样可以全面推动国内经济学教育的进程。
3.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
伴随国外经济学的传播以及大量海外学者学成归来,我们对经济学教育意义及认识也逐渐变得统一,不过随着经济学教育与国际化进程速度的加快,我们也发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国内很多经济学教育都会将国际化模式直接应用于教育中。而国内经济学教育现代化并不需要全部依附于国际化内容,因为要实现国内经济学教育的现代化,我们就一定要强调本土化,要让国际化与本土化进行有机的结合,国际化只是一个先决条件,而本土化则是目的与最终寻求的结果,它们二者间要构建一种相互推动、有机结合的关系。
目前国情与本土化是相互作用的。而西方经济学构成的社会背景和国内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生搬硬套西方经济学理论不但不能很好的处理国内的实际问题,反之还可带来一些新的问题,而本土化就是要从国内的发展时期与实际情况出发,从而处理国内一系列的问题。本土化教学可以深化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会培养出中国所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而在经济学教学过程里,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去研究国内经济改革与未来的发展情况,从现状予以归纳,从而总结出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理论。只有将这些传授给学生,才可以深化学生独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兆国;尹开国;刘永丽;试论现代财务学的学科性质、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16(07):684-687
[2]米咏梅;王宪勇;供给冲击、财政冲击、货币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SVAR方法的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13(02):296-297
[3]Hossein Hossenni;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本土化(英文)[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2,18(01):102-104
[4]杨小微;美日教育本土化变革的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11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11,12(06);573-578
[5]朱富强;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学国际化现象——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之差异谈起[J];当代财经;2010,11(04):521-523
[6]巩芳;高磊;刘鑫;针对不同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05):616-619
国际化和本土化 篇12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趋势所然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让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得到了改变, 也推动了教学的改革, 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但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利有弊, 由于发展的环境、速度各不相同, 对各个高校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
首先, 从国际知识整个系统讲, 欧美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双向交流中占着主要地位。现代高等教育的知识结构都源于西方国家, 发展中国家只不过充当知识的消费者, 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英语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其次, 从人员的国际流动看, 当前大部分人才都是从发展中国家往发达国家流动, 这样的局面造成了发达国家人才资源丰富, 经济更加发达, 而发展中国家人才则大量流失, 经济发展步伐更加缓慢;再者, 从对文化影响方面看, 发达国家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充足的文化输出渠道, 让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成了西方国家的附庸, 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尽快和国际接轨, 过度模仿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因此, 为了避免一些不良情况发生, 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 我们更应该重视高等教育的本土化。而高等教育必须走向国际化概况起来主要是经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政治利益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等几方面的需求。
二、高等教育实施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内在需求
本土化是相对国际化概念来讲的, 它可具体到我国的每个区域, 教育的初衷是为个人及本土的发展提供服务的, 在经济化时代, 教育也必须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但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 必须将本土化融合在一起, 国际化应以本土化为基础, 而本土化又是国际化的内在需求。为了更深入地对这个问题加以理解, 我们必须探讨下经济全球化应该怎么去实施本土化。首先, 教育全球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得到发展的;其次, 教育是为了让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而提供服务的。也就是说, 必须做到全球化思考, 本土化行动。任何一个公司的成立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和资金, 尤其是知识资本。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必须依赖于本土化, 更进一步说明教育在国际化发展的同时, 更加要注重教育的本土化。教育本土化和教育国际化相同, 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经济的全球化离不开教育国际化的支持, 而经济全球化又要求本土化, 同样, 它也必须依赖于教育本土化的支持, 两者并不存在矛盾, 而是密不可分的。脱离我国教育的主要目的而盲目追求教育的国际化是一种非常不现实的行为。
因此, 我们应该以客观、健全的心态去吸取适合我国国情, 可促进教育事业的东西, 在看待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本土化时,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 解放思想, 改变观念, 对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进行吸取、改造及融合。一个国家要是闭关自守只会让自己更加落后, 如今国际上最激烈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又是教育的竞争, 在这样环境中, 我们就必须大胆走出国门, 和国外友人加强交流及合作, 借鉴他们先进的教育经验, 再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 才能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其次, 要加强重视我国教育本土化问题。不论哪种文化, 都要在本民族土壤中扎根, 不管历史如何变迁, 都离不开传统文化。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及发展, 要对高等教育进行深化改革, 不但要保留传统文化教育, 还要和现代教育互相结合, 脱离传统的本土文化教育, 那么,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将无法进行;最后, 要明确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 为了让教育事业得到更大发展, 为了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开辟新的道路是一种有效途径。因此, 要在高校课程中适当增加国际教育课程, 另外还可以采取合作办学的方式, 让我们多吸取国际上先进的办学模式,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等。
三、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校要走出一条具有个性化的办学之路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不但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及本土化, 而且还要求高校具有个性化, 也就是要求高校要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之路。高等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积极调动他们共同参与, 从各方面培养及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学科、专业设置的特色、培养方法及教学模式的特色、人才素质的特色、科学及研究成果转化的特色以及社会服务的特色。因此, 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 所处的地域环境, 再从企业、事业单位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从学生的兴趣、个性等出发, 采取正确、合理的办学方式, 培养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 为社会提供研究成果及服务, 才能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的效益。
四、结束语
大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本土化及高校的个性化, 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及改革的主要趋势, 只有将这三者相互融合、紧密联系, 才能让高校在激烈竞争中得以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秋.跨学科外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1 (12) :346-348
【国际化和本土化】推荐阅读:
国际化与本土化10-03
国际贸易和国际展会09-27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05-15
国际法碎片化和国际法体系的效力论文07-28
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05-25
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06-13
中国法和国际法论文06-13
国际贸易术语和报关流程内容06-04
国际贸易还盘和接受范文10-20
国际贸易部职责和管理制度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