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新体系

2024-11-28

德育新体系(共12篇)

德育新体系 篇1

筅浙江省上虞市春晖外国语学校丁飞标郑国民

生活德育, 是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 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有利资源开展德育工作, 这就回归到德育的本源思考和实践。陶行知说过,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也就是明确地提醒教育工作者, 不要将德育工作做成空中楼阁, 真正的道德水平的提升是需要有丰厚的生活土壤作为基础的, 在生活中学习, 在生活中成长, 在生活中感受道德的力量, 是德育工作的灵魂, 是教育的落脚点。

实施生活德育工程强调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和营造道德生活的能力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在方式上强调通过生活实践进行教育, 强调学生道德情感、认知、行为发展的整合性;在内容上强调以学生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 即强调德育内容的生活性;在评价上强调开放性, 即每个人的道德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 道德教育不应该以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

新课程的德育观也要求德育方式要富有生活意义, 要重视行为实践与心灵体验的统一, 从泛化的“说教式”、“标签式”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也就是说, 生活德育的开展符合新课程理念, 而新课程已经带给教师很多的新的理念和新的方式方法, 生活德育能让更多的新方法融合到教育中去。

春晖外国语学校作为一所全寄宿制初级中学, 作为一所集聚了本市较多优秀生的品牌初中, 实施生活德育的研究和实践,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有广阔的实践前景。实施生活德育工程, 是学校打造新型德育体系, 展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教有方法, 教无定法, 这是一条教育工作者认同的规律, 对德育方式同样适用, 如果我们一成不变地沿用着老式的方法对现代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说不定会产生负面效果, 或者事倍功半。德育方式上要与时俱进, 与学生同步, 就是在继续保持好的传统方式的基础上, 创新创优, 开创德育新局面。道德的本质在于体验, 体验通过实践得到。首先, 从德育目标看, 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 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 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 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 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 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第三, 德育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 所以, 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创建特色学校的个性化社团活动都与实践体验密切相关, 正好可以通过生活德育这个平台把学校工作全面统一起来, 把综合实践活动和个性化社团建设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一、“生活德育”的重心所在:习惯教育

威灵顿说, 习惯十倍于自然, 苏格拉底也讲过, 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一切优良品格的外显最后都定格为生活中的习惯, 而习惯的自然化培养, 就是生活德育的实践重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 习惯的培养效果成就生活德育的实践成果。我校根据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 有针对性地实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思想习惯的全方位教育。每年初一新生入学第一课进行军事训练, 旨在通过体质训练、意志磨练, 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让学生进一步树立规范意识、纪律意识, 成才先成人是我校培养学生的首要前提。每学期, 以《春晖外国语学校学生手册》为主要学习内容, 认真有效地开展期初始业教育, 做到教育有纲, 评价有则, 使学生直观领会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精神, 从而更好监督自己的言行, 通过内省升华意识, 培养习惯。以强化文明班级评比为着力点, 进一步落实《春晖外国语学校学生一日常规》。以开展学生文明形象检查为突破口, 倡导生活礼仪教育, 营造校园文明友善之风。以加强学生公寓内务管理为重点, 突出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以文明班级评比、文明寝室评比、示范寝室评比为抓手, 积极开展文明创建系列活动。以“礼行天下, 文明一家”活动为载体, 由校园到家庭, 由学校到社会, 充分发挥文明辐射作用。文明是习惯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拥有了文明的行为习惯, 道德教育才有了真正的支撑和成效, 才能实现生活德育的目标。

二、“生活德育”的有效途径:活动育人

学校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 德育活动的创新需要管理者积极地拓展思维, 在抓实常规管理措施的基础上, 开辟特色发展的途径。注重以活动为载体, 开展文化精神家园建设, 是实施生活德育工程的有效途径。学校每月的主题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思想受到感化, 行动得到优化, 境界得到提升。三月份开展文明新风月活动, 四月份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月活动, 五月份开展民族精神月活动, 六月份开展健康教育月活动, 暑期开展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活动, 九月份开展“传播生态文明, 共建和谐校园”活动, 十月举行旨在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全校运动会, 十一月开展“讲述我身边的德育故事”征文比赛, 十二月举行校文化艺术节暨迎新庆祝活动。通过开展系列特色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让生活德育从理念走向实践, 让生活德育的光辉在多样的主题活动中闪光。此外, 学校还积极开展如“我们在一起———爱心捐赠”、“一起打造书香校园———学生图书捐赠”、“请带走你的餐盘———细节教育”、“让我们做大写的人———诚信考试签名”等学生群体性活动, 开展“我是校园新闻眼”活动, 充分挖掘学校宣传资源。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十佳春晖之星”评比活动, 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弘扬校园正气。总之, 学校以丰富的活动来塑造高素质、高品位的学子形象, 活动育人, 是最佳的实践途径, 也是学生最喜爱的德育载体。

三、“生活德育”的精神沉淀:校园文化

德育工程的精神内核与校园文化相互交融, 互为辉映, 某种程度上说, 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便是“生活德育”实践的精神沉淀, 是学校德育工作成败的重要表现。我校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上, 努力凸现“恬静雅致、润物无声”的教育魅力, 积极探索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同步建设的实践模式。一直以来, 学校在实现“从‘春晖’大视野出发, 传承和宏扬‘春晖’文化”目标的基础上, 大胆创新我校的环境文化建设, 努力拓展“春晖”文化的德育价值和人文内涵, 在校园环境、整体格局、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等方面均凸现“恬静雅致、润物无声”的教育魅力。在积极创建优美的校园德育硬环境的基础上, 以丰富学生艺术素养为突破口, 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如:学校在命名“听松园”、“景行楼”、“行之楼”、“时旸楼”、“新月楼”等蕴涵“春晖”文化特质、浸润浓厚文化气息的园名、楼名前, 通过宣传板报, 让学生体会、理解其内涵;学生的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及“春晖”百年文化精华装扮校园, 丰富校园走廊文化和室内文化。以美术作品展览一角为窗口, 定期举办师生艺术作品展览。加强学校宣传阵地建设, 充分利用学校电视台、广播台、宣传窗、黑板报等阵地, 宣传先进文化, 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办好校园网站, 让网站成为学校对外、对内宣传的重要窗口。

四、“生活德育”的重要辅翼:体育艺术

从泛化的“说教式”、“标签式”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 根本在于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的创新, 在走传统德育路子的基础上, 如何保证德育形式的与时俱进、寓教于乐, 这就需要拓展校园德育生活实践的辅助手段。我校在认真开展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有效开课的基础上, 积极开辟途径, 培养学生的体艺素养。认真组织开展体育课外活动, 加强眼保健操、课间操管理。认真开展体育业余训练课间操活动。组织开展小型群众性体育活动, 丰富师生体育生活, 扎实开好每年一度的大型运动会, 使之成为学校的亮丽风景和生活盛宴。组织开展艺术社团活动, 让艺术社团真正成为学生学艺成才的有效场所。每年举办的“文化艺术节”, 全面地展示了学校特色教育的创作成果, 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 学生在参与中愉悦了身心, 锤炼了能力, 培养了素质。这一系列活动陶冶学生情操, 保持健康心态,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为健康和谐校园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生活德育”的价值体现:社会实践

构建激扬学生生命活力的生活家园, 不仅局限课堂, 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是一个生活学习的大课堂, 是一个能力锻炼的大课堂, 是一个智慧增长的大课堂, 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融入社会、感悟社会, 这才是生活德育的价值体现, 才是生活德育对于学生全面成长的研究和实践价值。

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但是如果学生不去参与, 或有所见闻却没有深刻感悟, 学校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仍旧不能上升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学校每年寒暑假及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 让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 体验社会、感悟社会, 让学生从校园的“小学校”走向社会的“大学校”, 把自己的所学、所想带入社会, 开阔学生的视角, 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真正实践学以致用的教育原则。在走进现实的过程中, 学生了解、接触社会问题, 自我思考、自我分析, 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 这对学生的一生成长将获益匪浅。至今学校已经根据实践活动的成果, 编辑出刊《白马湖畔, 我们在成长》社会实践活动成果集6本。2009年,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作品荣获第二十四届绍兴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团体二等奖;2010年, 本市电视台播出我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报道, 引起社会良好的反响。这样既增进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活就是教育的起点, 也是教育的归宿。杜威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参加社会生活出发, 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 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 也没有什么目的。的确, 对初中生而言, 德育实践是使学生走向成熟的唯一途径, 而实践就意味着无数次的尝试, 无数次的经历, 以及由此积累起来的无数次的失败与成功。如果我们的德育工作能够让孩子们多一些尝试和品味, 多一些经历, 在面对风雨的时候他们必然会多一份从容与豁达, 多一份智慧与信心。因此, 我们坚信, 把丰富生动的生活看成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德育课堂, 大力倡导”生活德育”, 一定能够铸就学生优良的品行、扎实的学力、健康的身心、多彩的能力, 我们的中学生将因“生活”的精彩而成才, 更好地报效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上海:东方出版社, 1996.

[3]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德育新体系 篇2

论文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管理体系的构建是新课改推进中的一个重要话题,面对新形势我们要首先研究、界定新课改背景下德育观的内涵:新的德育主体观、德育核心地位观、学生主导观、德育整体观及大德育观。在此基础上构建有效的德育管理系统,它包含学校行政管理体系、各学科综合渗透体系、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和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监督参与体系,并通过一系列德育活动彰显德育体系的功能。

论文关键词:德育管理体系新课改德育工作

高邮市临泽中学座落于高宝兴三县市交界处,建校近五十年,努力提升学生德育素养,坚持以“一年明理,二年成人,三年成才”为办学目标。先后两次被授予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称号,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临泽中学德育体系。面对新课改的形势,如何进一步充实德育内容,构建新的德育体系、以德育为抓手统领学校的全面发展呢?笔者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1.确立新的德育观。新课程需要新的德育观,新德育观引领新课程的成长壮大。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有利于激发德育工作的热情,提高德育管理行为的科学化程度,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益,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在实践中,学校通过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了解新的教育动态,研究我校的校情,探索形成如下德育观:

1、1树立全员参与,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主体观。以政教处主任、政治教师、团委书记、班主任、班长、团支部书记为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动员全体教师、职工参加,全体学生参与,使德育工作渗透到每个学科、每个细节、每位同学,努力达成“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目标。

1.2确立德育工作的核心地位,形成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核心观。本次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标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的重要思想,这充分理解德育在关系到学生成长、关系到国家发展、全民素质提高方面的突出作用,必须确定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核心地位。

1.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样也是德育活动的主人,确立德育中学生主导现。德育工作要根据学生需求,研究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他们在德育中学会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使之自觉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德育活动中寓学生德育素养的提高于学生的自觉行动之中。

1.4树立德育工作的整体观。德育工作是学校全面工作的重要内容,不只是一个部门、几个人的事,提高德育实效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要发挥德育在学校各部门、人员及各种活动中引领功能,在各项管理中体现德育要求,在各种活动中活化德育内容,形成整体的德育观。

1.5要确立大德育观。德育工作关系到学生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还要考虑德育工作与社会、家庭对德育实效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坚持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确立学校、家庭、社会联动观。对于全方位持久地提高德育工作效益和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建立德育管理系统。建立了新的德育观,要更好地达成“一年明理,二年成人,三年成才”的德育目标,必须建立相应德育管理系统,才能保证德育工作到位。

2.1学校行政管理体系:学校实行四级制行政管理体系,党支部、校长室领导下,设立校级德育管理职能机构――政教处,班级作德育工作的基层单位,在校班之间设立年级组,统管本年级的德育工作,形成校、政教处、年级组、班四级管理,即党支部、校长室一政教处(包括团委)一年级组一班主任管理体系。党支部、校长室制定德育目标,政教处形成实施细则,年级组制订相关实施计划,由班主任落实到位。班主任承担着大量德育任务的落实工作,学校选择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组织水平高的同志担任班主任,努力使德育工作抓实到位。

2.2各学科综合渗透体系:校长室牵头组织教务处、教科室同志对照新课标,对照新教材,对照新的德育观,归纳出各科各章节德育“渗透点”,特别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明确追求科学崇高真善美、探究精神、人格养成、责任感培养等方面要求,供教师集体备课、上课等教学环节中参照执行,教学中把是否渗透德育要求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落实课堂教学的德育目标。

2.3学生自我管理体系: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学校通过搭建自我管理舞台,依托体育运动会、校际各项竞赛活动、参与学校总值日、艺术节等常规教育月活动等平台,让学生在独立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健全人格,养成独立思考的品质,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班级依托有政教处领导下的团支部,落实德育任务,成为最具活力的基层组织力量,在宿舍有隶属政教处指导下的团小组长,成为生活中德育最有影响力的基层领导力量。

2.4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监督、参与体系:德育工作除了校内德育组织机构外,还形成社会(社区)教育委员会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一家长学校一家长委员会为纽带的德育体系,在校内外形成一种沟通机制,实现校内外联动的德育格局,学生通过家务劳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凸现校内德育思想的落实,凸显学生教养,让社会、家庭检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同时,使他们在家庭、社会的呵护下进一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健全自我。

3.开展德育活动,强化德育任务的落实。新课改背景下的现代德育特别注重人的道德自主性、自觉性、自律性、创造性培养,重视体现人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由此我们开展如下可行德育活动,落实德育目标。

3.1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内容包括升旗、唱国歌、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升旗讲话等。

3.2每年9月份,进行理想教育,配合教师节、国庆节、“九一八”纪念日,开展尊师重教、爱国主义教育等。

3.3每年l0月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有针对性的常规教育月活动,主题因时因人确定,如“摒陋习、讲文明、树形象”等活动。

3.4每年l1月举行体育运动会、小型运动会,落实集体主义教育。

3.5每年12月举行元旦艺术节,包括集体大合唱、集体联欢、精彩节目展示等培养自我完善、敢于表现自我的意识。

3.6每年寒假布置学生举办参加2―3次社会活动,写l~2篇体现在实践中锻炼意志、提高能力、健全人格为主旨的文章。

通过可行特色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了人生观、价值观,体现了德育内涵,使德育工作有抓手,德育活动有落实,使德育工作不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而是时时有德育,事事有德育,处处有德育,真正落实德育工作在学校中的核心地位。

4.加强德育科研。如何提高德育质量,我们认为只有加强德育科研,才能深化德育内涵,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写一篇德育心得,使德育经验在实践中常总结,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提升德育品位。

德育新体系 篇3

【摘要】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全面深入,为高职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正式转向内涵建设。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的提升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两大主线,提升综合素养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德智体美劳,德育为先。高职德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成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高职院校;德育;创新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其职业道德风险的客观存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文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素质要求愈益提高:不仅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我国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不但能深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使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帮助他们以后更顺利地走向成才和社会建设之路,而且也能提高社会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使整个社会职业活动中的矛盾得到有效调节,促进社会关系的融洽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加强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职业道德教育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同时亦应看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的需求。

一、新形势下高职德育体系的构建现状

前总理温家宝同志曾经不无感慨的说: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重视德育工作,改变道德现状刻不容缓。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德育工作理应是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核心,但在高职教育实际中却远非如此:部分院校存在着“重技能、轻文化”的教育偏向,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职学校虽然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教育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存在教育的浅化、泛化,与现实要求相脱节等问题,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总之,要改变目前的德育不能满足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现状,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创新德育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二、建立德育体系的新模式

我们现有的传统的德育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轻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强调教师课堂理论教学,而忽视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道德行为体验,加上教学内容与现实联系较少,教学方法仍停留在“灌输式教育”,导致德育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要从根本上改变德育教育的现状,就要不断地从主体、内容和手段上深化德育模式改革,就高职院校而言,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深入挖掘企业的德育资源,不断丰富与完善德育教学内容和方式,通过建立“校-企-生互动”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参与企业德育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高职院校要对学生有效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明确高职层面学生德育工作的理念问题。相当长时间以来,高职院校往往比较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更新高职德育理念的第一步便是重视德育工作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将“立德树人”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在此基础上,扩充德育阵地,树立“大德育”理念。“大德育”理念就是要改变以往高职德育工作对传统德育课堂的依赖,利用好顶岗实习的实践机遇,开辟企业和行业等多个校外德育阵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中,要突出德育内容,单独安排德育相关课程。德育课程内容主要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同时辅之与行业和专业相关的职业道德,例如职业道德规范、行业道德规范和企业文化等内容,尤其要将有说服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实践案例等资源引入德育教育过程。

三、完善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创新建设的措施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德育途径与德育方法的突破和创新。传统的高职德育工作往往主要依托于德育课堂相关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途径与方法较为单一。尽管近年来有学者已经开始进行各种德育教学途径与方法的探索,但是专门针对高职层面的探索尚较为笼统,不够细致,缺少可操作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可以将企业纳入学校的德育过程,可以尝试突破单一的课堂灌输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引入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职业人士现身说法,企业顶岗实习过程,学生可以提前接触到有关行业规范、职业道德、操作纪律、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德育的成效。

德育本身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企业的参与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高校德育资源不足,信息滞后、课程内容落后的现状:首先,高校一直被称为“象牙塔”,这座塔里最缺少的便是社会环境与社会实践,而企业处于社会大环境中,能够提供高职学生在学校体会不到的环境与实践优势,帮助学生增强道德意识与觉悟;其次,企业一般处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前沿,面对的是时代最新潮、最先进的信息,与时代对接的最紧密,对时代要求把握的最准确,与高校相比,企业掌握更多信息,更能读懂时代的要求;同时,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独有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形象等的总和,它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是企业存在、競争、发展的灵魂,每个企业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当中包含着许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可以为德育提供丰富的内容。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关键在于要打造一支爱岗敬业、以身作则、具有高尚师德素养的师资队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理想、原则、信念、兴致、趣味、好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取得和谐一致,这是吸引青少年心灵中的火花”,教师在现实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的都会影响到学生,所以提升师资水平是变革德育模式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教师定期深人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提升教师德育的实践体验,避免教学环节的空洞枯燥,脱离实际。另外,高职院校也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聘请相关企业的道德模范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以其切身体会和感悟来教育和引导学生。

四、建立高职特色德育考核与评估体系

有效的评估,不仅有利于学生明确对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锤炼道德素养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高职院校改善德育的条件和环境,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的成效。德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工作,它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内容,在评价德育的效果时不能只关注理论知识层面的内容,更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行为和实践及其效果。因此,高职院校改进德育模式,必须构建起以促进学生内在道德素养发展为目标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坚持考核与评价标准的全面、多元、系统、实效原则,既要考察学生对书本和课堂道德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在实践活动和具体道德问题中进行价值和行为的考核与评判,并将考核与评估的结果纳入整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以考评促发展、出实效。

五、建立创新高职德育体系的意义

1.顺应高职德育对象

德育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教育,也就是把某一时代或社会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德育对象内在品质的教育影响过程,德育应当随着时代和对象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当前,高职的德育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单一强制灌输式的德育模式为主。这种德育模式并不符合现在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学生主要是90后的一代,他们的自我意识、个性意识比较强,不愿接受老师和德育工作者的指令,再加上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因高考分数较低,就业岗位大多面向一线,往往在心理上比较自卑,因此,他们叛逆心理较强,对传统的德育模式极易产生抵触。因此,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把德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渗透到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通过顶岗实习过程的德育实践,调整德育认知,才能更好地对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德育工作。

2.适应高职德育环境

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对人的道德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环境的道德教育不可能到人们头脑中直接作业,它是通过说理、形象感染、社会交往这些外在形式在人们心田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耕耘的一种特殊活动。在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使得原本单一的德育环境走向多样,学生在学校、企业交替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变换频繁。与此同时,高职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环节并不像在学校学习环节一样便于组织和集中,而是按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零星分散在不同企业的不同工作岗位参与工作实践,对德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这种顶岗实习期间德育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德育模式的新变化,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德育模式开展德育工作,就会固步自封,陷入墨守陈规的境地。

总之,意识形态的教育往往具有见效慢、可操作性差等问题,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就是要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双方的资源优势,进行有效的优化整合,从课程、教材、师资、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深入发掘企业资源优势,重点是吸收和利用企业的资源参与学生德育教育过程,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创造力和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勇治强.论高职院校和谐德育体系之构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3)

[2]袁力,何艺新,董庆佳.高校“和谐德育”理论体系建构[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6(04)

[3]于和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高校德育工作[J].经济师.2006(06)

[4]罗群英.谈和谐社会理念视角下的高校德育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08)

[5]林韧卒.高职院校德育体系整合创新[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6]彭友良.高职院校德育实效研究[D].湖南大学,2013.

[7]李义丰.高职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创新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8:74-76.

[8]彭红兵.系统构建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德育新体系 篇4

一、反思现行激励举措, 萌生“文明券”教育设想

现行的针对学生的激励方式大多数是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文明小标兵”等, 激励的周期一般是一学年一次。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评选的第一标准, 成为众多成绩平平的学生一个不可逾越的高门槛。久而久之, 熄灭了众多孩子渴望争取荣誉的热情, 导致这种激励方式如同虚设。再者评选的周期过长, 没有及时的评价、激励, 导致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缺乏一个正确的引导, 且现行的激励方式目标单一, 决定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行为习惯被忽视了, 追求的只是面上的东西, 忽略了本质的东西。因此, 我萌生了“文明券”的教育设想。

二、凸显多元和谐原则, 精心设计制作“文明券”

“文明券”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发展性与个体性差异, 注重记录评估学生每个阶段的行为习惯发展情况, 让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比较, 达到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的目的, 激发其兴趣和动机, 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最棒的。

为了让文明券更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 文明券的版面设计也成为活动成功开展的重要范畴。为此, 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精心设计了一组激励性升级券, 以红、黄、蓝三色为底色, 分别代表高、中、初三个级别。此组券的正面主体画面印有可爱显眼的“文明券”三个字, 左上角是学校的校徽。背面是以一个大大的奖字为背景的颁奖感言框, 用以记录孩子获得文明券的原因和大家对他的肯定和鼓励。鲜艳的红黄蓝底色、温馨的颁奖感言, 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三、依托活动载体, 实行多举授予机制

我们围绕“争文明券, 做好少年”这一主题活动, 实行文明券的周授予制、随机授予制、积分制、兑换制。“文明券”中蓝券是基础券, 采用每周授予的形式, 以表彰班级中本周习惯养成方面有进步的学生。班主任利用每周的班会课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推荐和评选, 推荐采取自我推荐、生生互荐、教师推荐、家长推荐等方式进行, 评选充分发扬民主, 要获得班级半数以上同学的认可才能获得“蓝券”。获得奖券的学生将张榜公布在班级“文明礼仪伴我行”荣誉榜上。

文明券中“黄券”比“蓝券”更高一个级别。当学生的“蓝券”达到10张时, 就可以到班主任处换取一张“黄券”, 班级会举行隆重的“授星”仪式, 授予该学生“班级文明之星”称号, 并在班级的“文明之星”光荣榜中粘贴他的照片, 宣传他的事迹, 鼓励他继续前进, 向着“红券”迈进。

“红券”是文明券中级别最高的奖券。每10张“黄券”才可以换取一张“红券”, 并被授予“学校文明之星”称号。文明券评价的最高级别为“学校文明之星”, 由学校在升旗仪式上颁发“文明之星”证书, 再宣读颁奖词并张榜公布。学校每学年的“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的候选人将从荣获“学校文明之星”的同学中推荐。

“文明券”激励机制中还有一项重要的方式就是“随机授予机制”, 即校长室、导护师、文明礼仪督导队在平时学校巡查过程中, 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当场授予“蓝券”。这一授予机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树立“习惯决定性格、性格成就人生”的成长理念。

四、解剖“文明券”承载优势, 收获学生成长果实

(1) 完善了德育评价的机制。“文明券”评价体系是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突破口和着力点, 是一种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方式。它改变了以往“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只针对优等生的评价体系, 做到了面向全体, 让每个学生都觉得成功是可望又可及的, 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2) 活动成了教师教育管理的好帮手。教师与少先队队员一起制定的切合实际的争券方案, 可以让学生心中有明确的努力目标, 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 教育教学管理也就能够事半功倍。

(3) 活动促进了家校合力, 为学生的成长导航。“文明券”激励评价主体的拓宽, 改变了以往由教师评价的单一模式, 有效地整合了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 形成了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和谐。

李庄小学德育体系建设 篇5

一、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文件精神和意见要求,根据学生思想实际和学生年龄特征,整体构建小学阶段德育体系,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合理设置德育目标内容,努力拓展德育渠道,科学实施德育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校德育更具科学性,更富实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我校重点突出养成教育,学习和践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纪校规为重点的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开展以中华传统美德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了解乡土文化,热爱祖国文化,逐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1、具体德育模式:

学校实施“一二一分步式”德育模式下的德育教学。即:一个中心--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两个方面:学校和家庭教育;一个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人。学校采用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每个年级组制定自己授课计划和配档表,规定在一定时间段的完成目标,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台阶式提高。

我校德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德育课程和其他学科教学、班队会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2、德育课程建设: 德育课程的开设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就学生成长而言,在德育方面需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以达到国家提出的德育工作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在目前国家开设的课程中,小学只有“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属德育课程,这两门课程在内容、途径和方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德育发展的需求。

我们坚持以德育创新发展为主线,在全面实施国家德育课程的同时,根据本校学生现状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层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采取“一二一分步式”德育教育模式,开发并实施了每周一课时的德育校本课程,学校组建了由课程部牵头的德育校本课程研发小组,制定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各班主任教师根据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研发原则,针对学校、学生及教师自身实际,提交课程专题及研发设想,然后由政教处组织研发小组进行选题,细化了对德育活动的综合设计,力求做到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使每一节特色德育课都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富有弹性的教育空间,使学生的道德发展成为了一种自然、愉快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在教师的关爱中健全人格,在课程化的德育课堂与系列化的德育活动中学会做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整体性和针对性,解决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随意性问题,构建了以拓展性实践活动为主,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系统而又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学校以教学为主,因此通过德育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最经常的、最基本的途径。

语文课中,通过分析课文中事物和人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的感染和教育。音乐、美术课通过艺术形象使学生受到美好道德情操的熏陶。传统文化课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人民的好教材。数学、科学课可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教育。

4、加强家校联系,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一是通过学生的德育课前置作业,需要家长的协助完成,不但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和亲近,而且让家长了解了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而促进家长配合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二是为家长发放家庭教育的资料,或者对家长进行专题讲座。让家长知晓家庭教育的知识,加大对学生的家庭教育。以家长委员会为依托,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强化家庭的育人功能,纠正家庭教育的一些失误,为孩子的学习、成长及良好品德的养成营造最佳环境。

5、做好德育教育评价。我校推行综合素质评价,其结果以“综合性评语+等级”的方式呈现。

(1)评价个人。表彰类型有:礼仪之星、服务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互助之星、诚信之星、纪律之星、勤俭之星等。每班级每种奖项限1人,减少重复,扩大表彰面。受表彰同学的《个人成长档案》中有比较详细的记录,在本班级本项目表现突出,得到大家的认可,推荐到级部,要接受考核,考核合格的方被表彰。

(2)评价集体。评选文明班级。开展争创“文明班级”活动。每学期末,由学校政教处统一组织,依据少先队大中队委的执勤情况对各班德育量化累计结果,作为评选优秀班级的首要指标。

二、全面开展学校主题教育

1、“开学安全第一课”活动

在开学伊始,我校切实上好“开学安全教育第一课”,迎接新学期的到来。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会课等渠道,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饮食卫生等教育。通过观看《小学生安全教育》视频,了解到上下楼梯等校园内安全、饮食卫生、如何和陌生人打交道、马路上的安全、遇到火灾怎么办,如何防洪水、防涝、防雷雨、防电等安全知识。安全第一课活动,确保了学校开学工作有序、顺利进行,使学生在开学第一天就能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促进了新学期的校园安全、和谐。

2、重阳节孝老敬亲活动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们通过实际行动,学会尊敬老人、孝敬双亲。在重阳节到来之际,我校举行了“孝老敬亲”活动。

重阳节前后,我校举办了以“重阳节孝老敬亲”为主题的手抄报、班队会、为家中老人做一件事等系列活动。全校师生情绪高涨,积极响应,效果明显。手抄报上,学生们用精美的图画,优美的文字表达着对长辈的感恩之情;班队会中,师生用激昂的语言抒发着对老人的爱;为家中老人做一件事的行动中,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老人为家里的人付出的艰辛劳动,并把这种感受记录到自己的成长日记中。通过这次活动,全校师生的心灵从不同层次上都得到了提升,进行了一次很好的传统美德教育。

3、少先队建队日活动

我校结合本校实际,认真开展好一年一度的建队日纪念活动,隆重庆祝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通过丰富的教育活动,引导队员继承和弘扬少先队的光荣传统,增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自豪感。(1)重温《少年先锋队队歌》,学唱《红领巾心向党》歌曲。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大队部利用学校广播站播放路队曲,重温《少年先锋队队歌》,学唱《红领巾心向党》,学生边排路队边唱着队歌,营造了庆祝建队节的气氛。

(2)“喜迎少先队员自已的节日”为题的国旗下讲话。周一的的升旗仪式,四(3)班的国旗演讲人以介绍了建队节的来历,红领巾的由来,对学生进行爱少先队组织,爱红领巾的教育。(3)各班召开“红领巾心向党”“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主题中队会

少先队员们开展了重温入队誓词、讲红色故事、唱红色童谣、少先队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队员们既温习了队的知识,了解了红领巾的意义,又激发了队员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建队日庆祝活动的开展,激励教育了少先队员努力学习,培养创新能力,锻炼实践能力,立志终身学习的精神,明确了奋斗目标,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自己成为新世纪祖国建设需要的栋梁之材,勇敢地担负起新世纪的重托。

4、消防安全教育活动

为进一步维护学校消防安全环境,结合当前开展的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为依据,以坚决消除火灾隐患、预防群死群伤火灾、人人了解消防知识为目标,我校积极开展防火减灾主题活动,使全校师生成为消防宣传员,为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创造良好安全的环境,同时通过学生将消防意识辐射到各个家庭。

一是在“119”消防宣传活动期间,为提高消防安全意识,我校全面动员、全员参与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在周一升旗仪式上对全体师生进行消防安全知识教育,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校消防知识宣传教育氛围。

二是更新学校电子屏内容及布置宣传板报,把有关“消防”的宣传知识标识到宣传报上,及时让广大师生了解火灾的危害,懂得怎样去预防。

三是开展一次全校性的消防安全大检查。学校深入细致地开展了一次消防安全大检查,发现隐患,马上整改;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安全工作体系,不断加强学校安全防范意识和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进一步消除学校内部各种设施的安全隐患,确保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四是向全校师生发放一份消防知识宣传材料。四是观看一次消防逃生专题片,上一堂消防安全知识课。主要内容有:如何预防火灾的发生、初期火灾的扑救及消防器材的运用、火灾发生时的逃生方法。

五是每班进行一次以消防为主题的班队会。六是进行一次火灾疏散演习。七是举行一次消防知识小报制作竞赛。

通过参加此项活动,让中小学生真正认识到了“走进消防,了解消防,人人参与消防”工作的重要性,时刻牢记“消防安全、警钟常鸣”,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我校以“核心价值观记心中”为主题,围绕如何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

1、突出主题,着力宣传。我校将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基本内容,通过学校电子屏幕、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活动展板等形式,广泛传播和宣传,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全校师生中形成浓厚的氛围。

2、整体推进,步步实践。发动全校师生以主题班队会、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积极参与活动,提倡每个人选择一项或几项核心价值观内容,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结合自身经历和体会,写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感悟。在我校校园网站平台上开设“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专栏,持续展播师生参与活动的内容,挖掘师生中能够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要求的典型代表,通过典型事迹展播、分享宣讲等形式,更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影响。

3、深入开展、扩大影响。我校还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利用校门口电子屏幕,向社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积极运用各媒体渠道传播活动信息,扩大了本项活动的范围和成效。

四、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管理之中,对未成年人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前干预、教育与有效引导,有利于杜绝不良行为发生,净化学风校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校园。

根据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要求,以及学校实际情况,我们的实施途径要关键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专职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全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增强班主任心理教育意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2、开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及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学、游戏、辅导、活动等途径,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开展小组与团体心理辅导;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班集体,在班集体中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

4、建立心理咨询室,做好个别心理咨询;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5、通过班风定期调查与比较分析,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文化,为学生营造一个精神家园,为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提高班级生活质量提供发展条件。

6、办好家长学校,做好家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配合。对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了团体培训,引导家长“要当好自己孩子的心理医生”。

此外,我们利用网络、QQ、手机、电话等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网络的形式,传送心理辅导资料,让孩子们和家长一起聆听亲子教育专家的教诲,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带着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五、认真做好“三爱”教育

“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是动员和鼓舞青少年刻苦学习,奋发成才的一面旗帜,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途径。我校通过以下活动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

1、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最好时机,高唱国歌,国旗下演讲,充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三爱”教育。

2、制作黑板报、手抄报各一期。

3、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向学生介绍伟人故事,讲述伟人事迹。

4、利用班队会对学生进行教育,把“三爱”教育和小公民教育相结合,将“三爱”的教育内容渗透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通过“三爱”的教育,多渠道引导全体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为祖国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的志向。

六、交通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建设

我校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日常安全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把交通安全教育编入到校本教材之中,定期为学生讲授交通安全常识。并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悬挂标语、校园广播等宣传方式,大力宣传文明交通行动的重要意义,使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积极投入到文明交通行动中,成为文明出行的宣传者、示范者和实践者。围绕“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

学校按照“以校园影响社会、以学校辐射家庭、以学生带动家长”的思路,着力开展各类活动,通过举办文明交通征文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组织开展“书写平安家书”、学生家长共答题、“学生交通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不断深化交通安全“小手拉大手”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推动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趣味化、特色化,将文明交通宣传纳入“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中。充分利用班队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校园网络等多种方式,利用“安全教育日”、“防灾减灾周”、“学校安全月”、“交通安全月”等活动,对学生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的主题教育。深入开展“文明交通安全学校”创建活动。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交通安全创建活动,组织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文明交通知识教育培训,推进“交通安全学校”建设,开展争当“文明交通宣传员”活动。

强化校园周边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大力宣传学生出行安全常识和文明礼仪,努力为青少年儿童铺设一条安全保障线。在上学、放学期间,组织教职员工在门前路口开展文明劝导和学生上学、放学护送活动,保障学生交通安全,维护校园门前道路交通秩序。强化学校组织校外大型活动的交通安全防护工作,建立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共建共管的护学模式。

打造“红色”德育体系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30-01

创建学校特色,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自2010年10月学校参与“校长管理能力提升”子项目以来,我们在探索学校特色创建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成长的快乐。

一、拨云见日明特色

学校特色建设初定为:科学发展,打造德育及科研特色建设。北京市光明小学原校长、北师大客座教授、校长项目负责人刘永胜亲临我校诊断指导,充分肯定方案好的方面,指出不足的地方,建议要学会取舍,根据学校所处地理优势特点,选题不要过大,应以科研为载体,突出德育优先,可考虑以“红色德育”建设为学校特色创建主题。在此基础上,我校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发言讨论并确定了这一主题。正是有了项目组的指导,我们的特色建设定位才能拨云见日,全校师生达成一致目标。

二、稳扎稳打见成效

(一)完善机制协调促进活动开展。学校成立了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把学校特色建设按计划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层层抓落实。建立了特色检查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对特色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不断完善和丰富活动内容。制定了特色建设考评方案,对参与活动的教师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考评,并把考评结果与评先评优、职务晋升挂钩,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在构建的德育体系框架下,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通过设立“百色精神奖章”,创立红星积分评价体系,解决德育评价问题。

(二)卓有成效构建“红色”德育体系。学校构建了“以德励志,以德育行,以德陶美,以德欢心,以德健体,以德育智”的德育体系,始终围绕“爱国,诚信,责任,自信,敬重,公德”加以落实。

1.红色德育理念。我校在百色起义红色环境背景下建设好以“百色精神”为主题的学校文化,校园礼堂内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各中队以革命先烈名字命名,出版了多期弘扬优秀革命传统的墙报,让学生在先烈们的革命意志熏陶下茁壮成长。同时,我们建设了以儒学精髓为主流的校园文化,建起了《弟子规》名言文化长廊,大力打造“书香校园”,创建“书香文化德育”。通过主题队日活动和“百色市首届十强女孩”评选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儒学的“孝、义、礼、信”等思想的要义,学会感恩,学会自尊、自重、自律、自强。学校积极组织参与和开展以“让历史选择”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通过举办读“红书”演讲、看“红人”故事读书笔记、重走“红军路”有感征文评比等活动,使爱读书、读好书内化为师生的习惯行为,使校园洋溢着浓浓书韵。

2.红色德育内容。学校确立了学生德育的目标和内容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优良革命传统,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以这三项内容为基础,形成了我校“红色德育”为基本框架的“三位一体”的主题德育目标,为我校的思想道德建设确立了鲜明的主题,为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德育素质指明了鲜明的方向。

自2010年下半年起,我校以“真情德育”为主线,主张德育回归生活的本真,把握“近、小、新、实”的德育工作思路。“近”就是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如举办“文明守纪之星”的评比等。“小”就是从细小的地方着眼,开展养成教育。如学生的站(坐)姿,安静进入食堂用餐、整理书包、课前准备、列队、仪表等,一周一训,周周达标。“新”就是创新德育活动,根据每个月的主题,设计灵活多样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于乐。如文明习惯的养成可以通过“故事屋——用小故事引出好习惯”,“练兵场——通过生活中的小事件来让学生明辨是非”,“金点子——告诉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习惯”,“快乐果——对于班级中行为习惯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奖励”。“实”就是要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工作,例如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开展“文明大使就是你和我”等系列活动。

3.红色德育活动。学校将各项德育实践活动常规化,开展“清风楼前入队宣誓”、“重走红军路”、“体验雷锋行动”、“网上祭先烈”等一系列红色主题道德体验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促成长。我校延续了清明节期间祭扫烈士陵园、祭拜先烈、少先队员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宣誓等优良传统,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百色精神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光辉历程,激发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让德育实践内化为学生的认识,陶冶他们的情感,磨砺他们的意志。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生活,在活动中学习,在过程中成长,在体悟中进步,获得知、情、意、行的全方位和谐发展。

德育新体系 篇7

一、德育组织层级化———优化组织管理,提升德育实效

1. 实施层级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进一步明晰“校长室———教导处———德育中心组———德育年级组———班级共同体”的德育网络,使德育工作层层负责,落实到位。在学校加强年级组建设的基础上,推行年级组长负责制。明确年级组长的职责,德育管理将作为年级组长对本年段负责的重要内容之一,负责本年级段的班级活动和日常的管理,协调和落实教导处及其他科室的相关任务,反馈一线教师的意见建议,提升各项活动的有效性。逐渐突出年级德育特点,打造班级特色文化。

2. 发挥骨干作用,引领全员参与

重视德育体系中心环节建设,组建“骨干”团队,打造“领军”人才,发挥先进的引领示范作用。借助学校年级组管理模式,为每个年级配备一位“德育骨干”,提高他们德育的责任意识与自主策划、落实本年级成员工作的能力,发挥每一位年级组长的主观能动性。把德育工作作为本年级组各项工作的基础,进行思考与策划,全面推进全员德育和全程德育。

3. 关注对青年班主任的培养,提高班级管理能力

充分利用优秀班主任、特色班主任、先进德育工作者等平台,关注对青年班主任的培养,推行班主任师徒结对活动,让青年班主任有样可循,在工作中少走弯路。举行青年班主任沙龙活动,通过学习夕会设计、开展“德育无小事”的德育故事研讨等活动,提升青年班主任对德育课堂的把握能力和对养成教育的认识,激励青年班主任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促使他们迅速成长。

二、德育活动课程化———坚持活动育人,丰富德育活动

1. 学校系列活动———以主题教育促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可以结合生命成长、传统节日、仪式活动、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节设计学校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月为周期,形成主题教育月:常规教育月、生命教育月、红色教育月、情感教育月、公民教育月。让德育教育有章可循,力争活动德育化,以德育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组织大型校级活动,如,校园吉尼斯、科技节、艺术节,为学生展示“生命成长”风采提供机会,搭建舞台。

2. 年级自主活动———以自主活动增荷韵文化亮点

根据学校德育课程制定活动方案,结合红领巾电视、道德讲堂、班队课多种形式落实德育教育。要突出班队课的作用,将生命成长系列、节日系列、岗位系列、生活系列作为班队专题设计依据。年级组根据年段学生特点进行班队教学设计,班主任根据班级自主安排,保证每个班级的班队课既有内容,又有实效,并能初步建立学校班队课的基本模式,让学校的各项德育课程的实施在班队课中得到保证。

3. 班级特色活动———以特色活动扬生命个性精彩

在落实年级组自主活动的基础上,以“特色班级”建设为契机,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兴趣爱好,根据班主任性格特点和能力特点,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开展班级特色活动,开辟个性化的班级展示墙,展示班级成长的足迹。在丰富的活动形式中特别关注各类动的规范性,发挥活动育人功能。以特色活动扬生命个性精彩。

三、德育阵地立体化———拓展德育教育阵地,追求德育生活化

1. 把德育教育渗入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但课堂不能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贯彻德育,不要忘记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育人。课堂德育的主渠道,是育人的核心和关键环节。课堂中德育的目的是育人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养成教育、培养健全人格是课堂德育渗透的关键内容。养成教育主要是培养、训练,以至于成为学生的习惯;健全人格主要靠培养和熏陶,以至于成为学生的道德和品质、健全人格。它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它要贯彻于每一学科,贯彻在每一节课堂中,贯彻在每一个课堂的始终。

2. 把德育教育迁入班队

班队活动课是班主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沟通、心灵对话的纽带,也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一次精心设计的班队活动所起的作用远胜于一百次空洞的说教。为促使班主任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次班队活动课,就要一如既往地将班队活动课的研究与讨论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

3. 把德育教育纳入夕会

通过组织培训学习,让班主任认识到“夕会课”重要性,了解“夕会课”基本内容和基本教授形式,提高教师利用“夕会课”的教育能力。少先队大队部成员带领红领巾值岗人员对学生一日常规养成进行检查,夕会课利用红领巾广播向全校公开播报,班主任要结合广播内容对班级问题进行处理,并进行总结教育。

4. 把德育教育引向校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探究性等特点,为我们展示的社会背景是广阔的,为我们提供的德育资源是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为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样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学生不仅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而且真正提高了自我教育的能力。所以,在学校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如,清明祭扫、敬老行动、春游等,教师要有德育教育敏感性,认识到它的德育教育功能。

四、德育评价多元化———完善德育评价机制,以评促改促建

1. 文明班级评选

根据第一学期细化出台的“文明班级评比细则”,进一步深化学生常规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每月一评,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的质量,促进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期末根据月评选考评出年度“年度文明中队”,逐步引领班级从外在习惯养成到内在文化塑造的发展。

2. 特色班级评选

特色班级的建设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特色班级的打造上,要打破常规思维,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环保特色班级,利用班队课欣赏一些用废物做成的物品,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很多东西可以变废为宝,既环保又省钱还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你们想不想亲自来变废为宝?讨论家里有哪些废物?哪些是可利用的废物?他们分别可以变成什么宝贝呢?瓶瓶罐罐变成花瓶、笔筒、盆栽盒等,旧衣服可以做抱枕、包包、笔袋,旧衣服上的纽扣可以做装饰画,鞋盒可以做收纳盒、首饰盒。具体的制作过程可以在家里完成,完成后到学校里来分类交流讨论,讨论怎么想到的点子。怎么完成的。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最后评出最佳创意奖,最有使用价值奖……接下来,可以讨论如何处理我们的作品?用我们的作品来美化我们的教室,也可以作为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的礼物,更可以义卖,卖得钱捐给有需要的学生,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一些适合老年人的物品,送去敬老院。

3. 特色评价体系

可针对学校实际推出特色评价措施。通过特色评价体系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意识,能从学习、纪律、劳动、文明等方面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地发展。

五、德育方阵结合化———凝聚家校合力,统一培养目标

1. 重视家校的密切联系

充分利用好校信通平台,做好家校联系工作,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交流等各方面的情况,也可以给家长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深入开展好“爱生1+1”结对活动,针对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要特别注意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做好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主题家长会,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家校互访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家教质量。鼓励教师上门家访,并将家访情况认真填写在《班队工作手册》。

2. 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监督管理作用

通过发放民意测试卷、座谈会、邀请家长到校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等途径,认真听取家长委员会成员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成员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监督、评价作用,推进学校民主管理的进程。

3. 推进德育基地活动,尝试开发社区德育资源

德育新体系 篇8

关键词:德育体系,德育方法,德育实效

近年来, 丹东市振兴区在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进程中始终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 特别是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实施以来, 我区从实际出发, 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不断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德育工作向着德育特色、德育实效的方向不断前进。

一、倾力协调四种关系, 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主动性

一是德育工作与全面管理的关系。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管理不到位, 德育工作难有成效。我区要求各校把德育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 融入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落实到每一个人和每一桩事、每一件物上, 按照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育人的目标, 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促使学校德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是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关系。

加强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是关键, 家庭是基础, 社会是保障。但长期以来三者脱节, 找不到最佳结合点及长效机制。以致出现“5+2=0”的悖论, 即学校5天的正面教育抵不过社会2天的负面影响。因此, 我区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 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和机制, 明确职责, 重新整合各方面的德育资源, 着力优化校内外育人环境, 共同致力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是整体规划与循序渐进的关系。

德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 必须从长计议、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长期以来, 我区从全局考虑, 做好德育工作规划, 确定合理、科学的目标任务, 制订行之有效的方法步骤, 明确职责措施, 使德育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动真格、实实在在的硬指标。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确定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 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 通过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日积月累的长期教育过程, 逐步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

四是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学校德育工作应当是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区倡导教师、学校、家庭、社区个个层面的人群要平等对待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全社会的关爱, 从而激发起好学上进的欲望, 积极主动与教师密切配合, 促进教学相长。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 学生的发展也不可能齐头并进, 这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因此, 我区各校还采取因材施教策略, 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既要锦上添花, 又要雪中送炭, 不能仅仅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优秀学生身上, 忽视、冷遇甚至排斥“后进生”, 把受教育者推向对立面, 人为地加大德育工作的难度。

二、着力抓好五个关键, 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针对性

一是抓培训, 重示范。

德育工作必须要坚持全员性、系统性, 要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要加大全员育人力度, 加快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建设水平。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我区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势, 善于统筹德育资源, 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首先, 树立本土师德标兵, 强化全员育人机制。其次, 建章立制, 实施班主任工作等级评价。再次, 加强“家长学校”建设, 构建德育网络。

二是抓常规, 促养成。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常规是德育实效实现的主要途径。几年来, 我区着力抓规范———培养行为习惯, 要求各学校要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 加强行为习惯的训练。把规范细化为校纪校规、班纪班规, 贯穿于教学、日常生活、学习、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明确学生一日常规, 包括进校、离校、集会等校园规范, 起床、用餐、就寝等家庭规范, 上学、放学、行路途中的交通规范。要求教导处、团委、学生会每学期组织多次全校性的检查, 通过对学生仪表仪容的检查, 规范学生的穿戴, 体现中学生的精神面貌。新生报到注册后要组织学习《学生手册》, 开展遵守《学生手册》的教育活动。总之, 在抓规范的落实过程中, 既从大处着眼, 又从小处着手, 力求让学生做到在学校是个好学生, 在家庭是个好孩子, 在社会是个好公民。

三是抓活动, 强体验。

通过活动创设德育情境是我区在全市首开先河发起的倡议。系列体验活动层出不穷, 广泛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诚信教育活动、德育共建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主题班会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求学校建立专项活动档案,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作为改革学生评价的重要内容备查。

四是抓共建, 建网络。

育人资源不只局限于学校内部, 要更加充分挖掘校外育人资源。学校与社区紧密联系, 实现教育资源整合, 有利于拓展教育空间, 促进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 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我区共有45个社区, 教育系统联动社区以“五老” (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 、“十大员” (思想道德报告员、优良传统宣传员、校外活动辅导员、净化环境监督员、法制心理咨询员、科学文化传授员、脱贫致富帮扶员、家庭教育指导员、捐资助学协调员、失足劣迹帮教员) 为代表, 全面加强专业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及青少年宫、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类文化教育阵地辅导员队伍, 以及了解青少年、德艺双馨的青少年文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 并明确每支队伍的相应职责和任务, 每年对其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讲评, 注重激发专兼职人员的工作热情。

五是抓考评, 创和谐。

加强督导评估, 确保德育工作健康发展, 我区把德育工作纳为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 既在对学校和校长的综合评估中考核德育工作, 又开展单项的德育检查活动。评估结果要作为学校评优的重要依据, 引导学校重视并抓好德育工作, 建立并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德育评估、奖励机制, 形成育人合力。

三、竭力达成六大特色, 进一步凸显德育工作实效性

一是环境渗透化。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我区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的过程中, 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感染渗透。“勤思好问炼求真品质, 谦恭礼让展文雅风范”是我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与行为规范要求的体现。通过对人渗透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终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培养人格、升华人生的目的。

二是媒介可视化。

2008年初, 我区建立了振兴教育信息网, 为振兴区教育系统的各个层面人员, 提供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 高质量、高水平、全方位地展现新德育、新教育、新振兴, 形成宣传强势;报纸通过“系统导航”“互动平台”“小荷初绽”“成长雨露”等版块, “德育大家谈”“老师信箱”等德育专栏, 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肩负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养成教育提供最直接的德育服务, 深受好评。

三是活动实效化。

我区遵循学生良好习惯和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体验活动中实现的教育原则, 十分重视通过实践体验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每次突出一个主题, 学生个个有收益, 人人有提高。同时充分利用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便利条件, 积极开展针对学生的体验教育。围绕团队精神的培养、合作意识的形成、体能素质的增强、生活经验的丰富等主题, 广泛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

四是师表导行化。

我区许多学校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 即任课教师必须于课前两分钟站到教室门口, 等候上课。每到上课前, 教师们都整整齐齐地站在各自的教室门口, 就像等候发车的列车员。教师应该在学识和品行上成为表率, 这是我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像这样的规定还有很多, 如教师间操带操, 与学生同操, 与学生同走队列, 每天放学把学生送出校门外等。实践说明, 教师的行为表率是对学生进行经常性养成教育的有效方式。因此, 我区在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同时, 重点强调教师的以身作则。特别在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遵纪守法、爱护学生等方面, 明确提出“教师忌事忌语‘八不准’”, 而且列入检查、考评的内容。

五是内容课程化。

好习惯升级评价、文明礼仪、物放有序等细则、做法, 已经编成校本教材, 成为德育课程。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行为等方面的不良习惯, 我区提出了“学生要努力养成10个好习惯”的要求。通过实践, 我们发现, 一旦成功地改掉第一个坏习惯后, 再改掉其他坏习惯就变得越来越容易。事实上, 随着一个个坏习惯被好习惯逐个取代, 学生将变得越来越善于改变自己的习惯。也就是说, 学生已经在开始养成“改掉坏习惯”的习惯。一旦这样的习惯养成, 他们便会像一列运动着的火车那样, 不断地追逐着自己的理想。

六是德育特色化。

德育内容的拓展、德育形式的创新, 使道德教育得以内化, 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道德思维与能力全面提高, 使其在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和自主发展过程中践行健康的、文明的、正确的道德行为。学校有特色才有出路, 教师有特点才有魅力, 学生有特长才有发展。我区从2002年起, 积极开展德育特色的创建活动, 发挥各校的优势, 形成各校独有的文化个性。德育特色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营造了和谐的教育环境。

如何构建整体德育体系 篇9

有些人认为:学校是教育人的专门机构, 孩子上了学, 孩子的教育就交给了学校, 与他人没有任何的关系。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功能是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十分重视的, 而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往往被忽视, 人们在强调其作用和功能时往往存在认识上的两个误区或偏差:一是忽视了不良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二是忽视了社会对学生德育教育功能, 忽视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影响的一面。因此, 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6+1=0”或“5+2=0”。

“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社会环境因素构成一个人教育影响的全部源泉。”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 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 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 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 家庭的教育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 在现实生活中, 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 对子女百依百顺, 娇生惯养, 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 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拔苗助长, 过分溺爱子女, 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 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 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由此可见,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另外改革开放经济转型, 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一种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形成。在这种多元化的文化体系之下, 社会道德也必然是多元化的。虽然主流道德仍然是共产主义道德, 但和它并存的有全人类的普遍道德、西方的个人主义道德、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以及各种宗教道德等。这种多元化道德的并存状态, 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是无法改变的, 是由社会经济体系和格局决定的。德育只有形成开放体系, 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让道德教育思想与学生的思想产生互动, 才能保证德育的发展, 也才能发挥德育的作用。现代社会,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信息科技高度发达, 各种思想文化交互作用, 学生的思想也体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如果我们的德育停留在过去那种封闭的、灌输式的、简单的说教模式上, 就很难奏效, 甚至是沙上建筑, 经不起时间和生活实际的考验。从整体教育体系看,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都不容忽视。忽视任何一个环节, 都有可能影响教育工作的整体效应, 就不能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体系, 会严重影响整个教育体系作用的发挥, 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联系

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个方面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形式占据了学生的整个生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无论哪一个方面出现空白, 都将使学生的各种教育无法有机地衔接起来, 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 从而为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乘机渗入提供机会。例如有些学生旷课, 或者利用放学后的空余时间去网吧、游戏室等。作为家长要掌握好学生的作息时间, 尽可能地控制子女的空余时间。社会应规范管理, 禁止学生进入这些场所。在学校, 有学校的规章的约束;在家庭, 有家长的督促;在社会, 有良好的社会风尚的熏陶。因此, 搞好三种教育的衔接, 是整体化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思想教育, 在校外会被某个家长或朋友的几句话冲得一干二净。例如有些学生上课迟到, 家长却帮学生找理由或者自己包揽责任。如果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方向上不能保持高度一致, 那么他们各自的作用不仅会互相抵消, 还会给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的混乱。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 家长对子女溺爱的现象也日益突出, 特别是在我们农村中学中, 问题学生很多, 这些或多或少与家庭教育和社会不良风气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这更加要求增强社会各方面的责任感, 统一组织搞好社会教育工作, 提高家长的素质, 从而切实地做好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在方向上协调一致的工作。

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

合, 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 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不仅在时空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也有各自的特点。在家庭教育中, 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一种亲密的血缘关系, 因此在教育中常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学校教育具有统一性、系统性等特点, 它有利于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实用性、及时性和补偿性的特点, 所以采用的教育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 这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和社会, 也有利于他们培养不同兴趣爱好。

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 篇10

一是融入课堂教学。全面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涵的德育资源, 强调把学知识技能与学做人做事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实施“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方案, 构建目标明确、内容科学、结构合理、学段衔接、循序渐进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体系。启动语文、德育、历史3科统一教材的编写, 系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开展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交流和展示活动, 推广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

二是融入社会实践。联合有关部委和行业主管机构, 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等, 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践基地。第一批联合8个部委建立了71个中小学主题社会实践基地。制订具有行业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标准和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引导广大学生走出校园, 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 开展学雷锋活动, 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

三是融入校园文化。组织“永远跟党走”庆祝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以“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命名中小学班集体活动, 截至目前已命名128个班集体, 覆盖全国各省份。每年秋季开学与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全国“开学第一课”, 以“爱国”、“梦想”、“幸福”等为主题, 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制定《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 制作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动漫视频, 开展一系列生动形象的礼仪教育活动。

四是融入学校管理。推动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分别制定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进一步明确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和能力要求。组织制定《中小学管理工作规程》, 建立健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长效机制。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征集班主任工作细节案例, 纳入培训教材, 引导中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 参与学校管理, 形成育人合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 教育部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指导纲要》, 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进一步开发德育资源、突出实践环节、营造文化氛围, 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 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协作的教育网络。

德育新体系 篇11

富裕县教育局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不断加大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力度,努力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在体系构建、活动模式、德育培训、科研引领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全面整合德育资源,建立有效的德育工作运行机制

1.启动三个保障系统,为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提供支持

(1)组织保障系统。我们成立了富裕县德育工作三级管理机构。第一级为行政领导组,即由教育局主管德育的副局长担任主任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办公室”,作为管理机构,提供政策咨询和行政支持;第二级为业务指导组,由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德育部教研员组成,提供理论支持和业务指导;第三级为实践工作组,由全县中小学德育副校长、家长代表和社区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各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及家庭、社会德育工作的管理与落实。三级组织机构的成立,为我县德育工作的整体推进、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2)社会保障系统。主要是由新闻媒体、教育信息网、家长代表、专家组成。富裕报、富裕电视台、富裕教育信息网具体负责我县德育工作的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两年来,我县有十余篇德育工作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齐齐哈尔教育信息网、齐齐哈尔日报、东北网等多家媒体报道200余条。家长学校负责协调家庭及社区工作,沟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教育局每年定时开展“优秀家长评比”“亲子诵读大赛”“优秀家长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为我县家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评价保障系统。教育局出台了《富裕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意见》,由行政部门、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成效与成绩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评价方式,对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评价。制定了《富裕县德育工作奖励办法》,分学校奖项、教师奖项、学生奖项三大板块,年初下发相关的评比标准,年末进行验收评比,每两年进行一次总结表彰。

2.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制度

(1)实行德育工作局务会议制。在年初专门召开一次局务会议,研究全县的德育工作,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德育工作的总体任务、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工作做法。

(2)实行德育工作例会制。教育局每年召开两次全县中小学校主管德育工作领导的会议。第一次是二月下旬,总结上一年的工作,公布工作计划,部署全年德育工作。第二次是在八月上旬,总结上学期的工作,安排、强调本学期的德育工作。

(3)实行德育工作总结、表彰制。我们每两年举行一次全县德育工作会议,对两年来的德育工作进行总结、表彰。

(4)实行德育工作检查、指导、监督制。教育局每年进行两次期初视导,检查、指导、监督各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

3.实施五项德育工程,为构建德育运行机制提供保障

富裕县教育局负责制定《富裕县德育工作三年发展规划》《富裕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统筹规划全县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通过实施德育“五项工程”,全方位落实,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

(1)活动育人工程。通过开展“四三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常规主题教育”、“特色系列教育”、“书香校园·亲子诵读”等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通过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来激发学生的仁爱情怀。

(2)阵地育人工程。精心打造四大基地,即青少年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社区活动基地,定期开展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能力,使学生知道感恩,学会奉献。

(3)学校文化建设工程。以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综合素质为宗旨,挖掘学校文化资源,整体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努力构建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浓厚、文化底蕴丰厚、各项制度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促进学校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4)德育特色项目工程。通过“一校一品”的打造,彰显学校的育人特色。

(5)精细化管理工程。通过强化过程管理、考核评价,促进全县德育工作整体升位。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升德育工作质量

我们采用了分层落实、并行推进的方法,在学校、家长、社区三个层面,开展了培训学习,从而使我县的德育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

1.加强教师培训,打造一流队伍

一是校长培训,注重思想引导、理论提升,组织进行了《校长办学理念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大教育观》《办学方略》等专题讲座、论坛;二是德育副校长培训,注重实践操作、流程管理,组织召开了“德育及教学工作会议”“德育特色展示会”等大型活动;通过对德育工作领导者多角度、多形式的培训,更新了观念、开启了智慧,一些学校重新确定了办学理念、调整了育人目标、确立了德育特色项目,推动了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的进程;三是班主任、教师培训,注重观念更新、方法传授,采取专题讲座与经验交流相结合、个别指导与普遍培训相结合等方法,对班主任、教师实行县级统一轮训,全县两年共轮训德育教师1000余人。通过举办“班主任综合素质大赛”“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我的教育故事征集”等活动,搭建了德育教师展示的平台,激发了德育教师的工作热情,掌握了德育工作方法,提升了德育工作质量。

2.办好家长学校,推动家庭教育

全县各中小学校均已开办家长学校。各家长学校系统地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已轮训过的德育教师做辅导员,采取集中授课的方法,分年段对家长进行培训,唤起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增长了家长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教育局邀请专家到各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我们还组织开展“家长开放日”“家长咨询日”“家校直通车”和“校讯通”活动,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融洽亲子关系,创建和谐家庭;学校每学期组织家长随堂听课,看校容校貌,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提意见建议,了解学校教育目标及办学宗旨,密切了家校关系。富裕实验小学领导班子和家长委员会一同探讨学校的办学特色、谋划学校的发展;励志民族中学请农民家长参与教育活动全程,使他们目睹孩子的综合表现,亲耳聆听教师的精彩教学,亲身感受学校的精细化管理,赢得了家长们的普遍赞誉。我县每年进行“优秀家长评比”,邀请家长代表做家庭教育经验和体会的报告,使家庭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逐年提升。

3.发挥自身优势,为社区教育提供服务

社区设有家庭教育办公室,有专职、兼职家教顾问,开通了家教热线,随时为社区家长提供教育咨询、答疑解难服务。县教育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由学校德育副校长、有辅导经验教师等组成家庭教育讲师团,定期组织专、兼职家教顾问培训;定期组织专、兼职家教顾问经验交流;定期深入社区,开展专题讲座,举办培训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我县的德育工作真正根植于社区,贴近于家庭,服务于家长。

三、创新德育工作载体,丰富德育工作内容

为扎实、有效地做好全县学校德育工作,我们始终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着眼德育工作的前沿领域,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的位置上,不断创新德育工作载体,丰富德育工作内容。

1.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搭建学生体验平台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的工作意见》,县教育局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成功对青少年活动中心管理权限进行扩展,购置了大量的器材。同时把学生的校外活动纳入到学校课时计划,每周利用固定时间,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学生体验活动,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参加,实现了校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学生快乐体验的平台,发挥了学生校外活动基地的作用,促进了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2007年,富裕三馆落成,展馆融富裕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经济状况为一体,运用高科技手段,展示了富裕发展史、酿酒工业史和民族特色,是青少年不可多得的爱祖国、爱家乡、爱科学的教育基地。2010年10月,我们将富裕三馆等确立为富裕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教育基地”,并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展馆,进行参观,充实了学生的头脑、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增加了广大青少年的责任意识、科技意识和爱国情怀,为我县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深入开展中小学生“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拓展学生课外空间

按照市教育局统一部署,全县中小学校深入开展“一比一访三走进”活动。我县结合实际,在假期里免费对社区内的学生全天候开放图书室、乒乓球室、健身设施、文化广场,聘请有教育经验的退休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在职的德育校长、大队辅导员为学生社区活动志愿者,全程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度过有计划、有组织、充实、快乐的假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带领学生走进农村、工厂,了解工厂的变迁、服务农村,为家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工厂发展变化调查报告。此项活动的开展,科学地整合了教育资源,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使更多的学生明白了自己既是家庭的主人、学校的主人,也是社区的主人,唤起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各级领导对此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3.指导学校积极开展警校共建、军校共建活动

每年定期组织中小学生走进军营,体验军营生活,使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和谐共进,形成教育合力。

4.充分发挥“关工委”的作用,开展好“五个一”活动

针对学生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优良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教育,启迪学生转变观念,从而达到转变思想的目的。

四、深化德育科学研究,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

1.以德育科研为先导,带动和谐德育深入开展

多年来,我县先后参加了中央教科所“十五”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黑龙江省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

全县所有中小学校作为子课题组承担了18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经过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实现了由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构成的横向系统“六要素”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构成的纵向系统“四学段”的大德育体系框架的和谐。

教育局每年编辑出版《全县德育经验材料汇编》《学生事迹材料汇编》《德育案例汇编》等20余册;全县广大教师获优秀科研成果奖300余项;有12所学校被评为优秀科研实验校。

2.以校本教材为主线,促进德育特色项目形成

各中小学校根据校本实际,努力挖掘地方德育资源,编写德育校本教材25套,共124册。形成了具体化、特色化、可操作性强的校本德育体系,对德育精品项目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实验小学按年级编写了《礼仪教育》《快乐伴我行》《储蓄好习惯》等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诚实守信、责任义务、环境保护、安全常识等方面的教育,从而达到珍爱生命、为精彩人生奠基的目的,促进了德育精品项目“生命教育”的形成;励志民族中学德育精品项目是传承满族文化和励志教育,分别编撰了《满乡文化》《满乡艺术》《满乡满语》《满乡风情》《满族史话》等校本教材,让孩子了解满族文化、历史、民俗、风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通过校本教材的使用,各学校从学情、校情入手,将德育目标、内容具体化,使德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融入学生生活,突显德育特色。

德育新体系 篇12

一、我们对生活德育的理解

生活德育就是让每一个老师都学会从身边发生的事去寻找德育的内容, 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中了解道德的价值,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判断和选择, 忍让和坚持。

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1. 德育不仅要使个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 还要帮助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因此德育要为人的生命发展服务。2. 要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紧密相连, 要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3. 德育的方法要体现实践性,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各种具体的生活场景中, 通过亲身体验逐渐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 形成对人生和对生活的道德信仰。

二、我们对“德育活动化, 活动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1.面向多彩生活, 礼仪回归真实

礼仪教育要“生活化”, 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 尽量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提高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小学生由于主要生活在家庭和学校等场所, 接触外界人士的机会不多, 许多生活常识都不了解, 而礼仪教育就可以使小学生懂得更多生活常识, 通过学习进餐礼仪、仪表仪态礼仪、行走礼仪、交往礼仪, 小学生能够懂得如何称呼别人, 问候他人, 怎样待客, 怎样与别人交谈等方面的生活常识。

2.融入生活, 体验情感, 让“主题活动”充满生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 需要生活的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生活的教育, 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我校的“生活德育”就植根于学生的生活, 教育的材料和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比如, 我校开展了“爱护家乡环境”的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展开, 学生通过走访、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形式, 了解家乡环境的状况。在此基础上通过书信、绘画、作文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环境的看法。这一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兴趣;活动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从活动的结果来看, 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同学们反映家乡环境的信件寄到了当地的环保部门, 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切实改变了城市环境。

主题教育活动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才能在活动中教育人、影响人。脱离了学生生活的活动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3.心怀梦想, 立志创造, 让智慧改变未来生活

“德育活动化, 活动生活化”, 要构建生活化的德育体系, 学校必须营造德育的生活氛围, 目前我校整个德育工作都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中心, 注重从学生生活中寻找教育的内容, 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起到教育人、感化人、提高人、塑造人的作用。教师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得到了转变, 更多教师在工作的同时享受着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学校的德育课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课”, “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实现了具体、丰富的道德训练, 在真实的实践中激活了思维, 实现了自我发展和完善的目标, 为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我们的反思

上一篇:有限元件下一篇:电网调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