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投资项目评估(精选9篇)
农业投资项目评估 篇1
对外援助是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接受前苏联的援助,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就是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成员国家 (OECD) 的最大援助对象之一。而现在的中国正以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身份, 在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对外援助体系中积极进行对外援助。中国的援助实践起步比援助理论的构建要早, 目前中国对世界上主要的第三世界国家都有援助, 但是援助的效果, 援助的影响, 援助的管理等等相关研究不多, 不利于提高援助的有效性, 更好地实现援助效果。因此, 本研究以中国对外援助的农业项目为切入点, 尝试探讨目前国内外对于农业项目、发展项目和援助项目评估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试图从中找到可以用以借鉴分析中国对外援助项目的方法。
一、农业项目评估方法
广义的农业投资项目评估是指在项目决策与实施活动过程中所开展的一系列分析与评价活动, 包括项目决策阶段对其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环境可行性和运行条件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工作。在项目实施前进行项目前评估, 其目的是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要对项目实施情况和未来发展所进行的跟踪评估, 其目的是对项目实际进展进行监督和跟踪检查;在项目完成以后一段时间里对项目进行后评估, 其目的是检查项目前期决策和调整未来项目决策标准和政策。现行的农业项目评估一般侧重于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估。普遍使用的方法有很多, 主要为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
(一) 成本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农业投资项目评估的一般方法。成本效益法广泛应用于公共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 成本效益法实质上是将项目效益与成本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量化, 进而将其进行对比, 以确定效益是否大于成本。
(二) 对比分析法 (有无对比法) 。
要对一个农业项目进行评估, 看其给项目区带来了哪些变化, 以及这些变化有多大, 一个通常且可行的办法就是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有两种, 一种是横向比, 即项目有无比;一种是纵向比, 即项目前中后比。通过纵向比, 我们能发现项目区的变化, 但这个变化究竟是不是由于项目作用引起的, 以及这种作用到底有多大, 并不能由此定论。我们还要进行项目有无比较, 即找一个参照对象进行比较, 这个参照对象的条件是:一是项目实施前与项目区的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一致;二是没有实施项目;三是没有受到该项目的影响。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 就能找出项目真正的“贡献”对比分析法直观、简单, 对于项目评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 综合分析法。
综合评价法一般用于项目决策之中, 这里用于项目的后评价中评价某指标、某一阶段工作完成状况以及整个项目成功度。对某些单个定性指标的评价, 如管理状况、决策状况、项目相关机构状况等, 要么用语言来描述, 要么就用一定的方法将其量化来评价, 量化的方法就可以用综合评价法。
不难看出目前对于农业项目的评估一般都基于本国国内的项目, 已经有一套相对成熟的评价方法, 但是仅限于经济效益的评估。对外援助作为一种发展项目, 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多方面因素, 比单纯的农业项目更为负责, 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更多, 需要作出的分析也更复杂, 因此与援助项目相结合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项挑战。农业固然是一种产业, 但是更是协调人力和自然资源的纽带, 对环境、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而评估中却鲜少涉及。而国外对于农业项目的评估不仅集中于经济层面的分析, 其强调项目周期, 项目过程的研究思路也值得借鉴。
二、发展项目评估方法
发展项目是项目的一种特殊类型, 是在二战结束后不久, 发达国家出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原因的考虑, 启动的一项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与商业项目和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 发展项目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 强调可持续性, 透明性和参与性, 以人为中心、从人的权利出发, 并具有社会性别敏感性。发展项目不仅关注财富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 还关注财富分配的公平性和增长的质量。发展项目评估用于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因为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时点、各个阶段都有进行评估的内容和必要。根据项目周期的不同阶段, 项目评估可分为项目前评估, 项目中评估和项目后评估。
(一) 前期评价。
主要评价立项是否正确, 决策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设计标准、定额是否合理等, 一般称为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评价或者项目前期评价。
(二) 过程评估。
在项目过程中进行项目活动和操作情况的评估, 也叫项目调整或项目监测, 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工具。具体而言, 就是对项目活动进行记录和分析, 可以为项目实施提供及时的反馈意见, 同时还为后面的发展项目完工评估提供依据。
(三) 实施阶段的评价。
主要评价施工准备、质量控制、建设工期、竣工验收、项目配套等内容有无变化, 项目实施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
(四) 项目后综合效益评价。
主要包括经济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和生态效益评价。采用实际监测和调查数据与项目设计数据进行比较, 分析项目建设的经济合理性程度, 以及对农业项目生存能力的影响和改变生态环境对社会的影响。西方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发展领域起步早, 指标体系相对成熟, 到目前为止, 各个机构已经有其相对固定的发展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如在农业领域, 就以亩产和农产品增加的附加值作为核心评估指标, 具体的评估指标还会根据项目内容有所不同, 核心的指标体系已经存在多年, 但是现在的指标都是通过项目不断检验之后留下来的, 保证能够更好地把握评估内容。这些指标可以直接用以评价项目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除了经济效益评估外, 影响评估中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也是发展项目中必不可少的, 影响评估就是讨论项目除了实现既定的目标之外, 是否对社会环境的干预发生了作用, 以及项目影响中是否包含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判断的方法包括请专家进行评估, 管理者影响评估和参与者判断等。
三、援助项目的监测评估
衡量援助的有效性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援助的效率, 以更少的成本来获得预计的援助效果, 千年发展目标、巴黎宣言、阿克拉行动计划和釜山合作宣言对提高援助有效性提出要求, 这四个文本连续提出虽然目前援助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有效性还不足, 援助需要向更高质量、更透明化、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 与时俱进地更新提升援助有效性的意义。
千年发展目标从官方援助的数量, 市场准入, 持续承受债务的能力, 获得基本药物, 获得新技术五个方面评价援助的有效性。巴黎宣言从国家所有权, 合作, 一致性, 结果管理和共同责任五个方面对援助效果作出展望。针对这两个文本提出的十个方面, 不同的学者又设计了不同的指标, 并对现有的援助数据对指标进行了验证。Easterly (2011) 从援助的透明性, 管理成本, 援助项目分散程度, 受援国的政策环境, 援助渠道五个角度衡量援助的有效性;Birdsall (2010) 从政策环境, 受援国与援助国的合作, 一致性以及项目分散程度四个角度衡量, 下设30个具体指标, 而每个指标的验证都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为支撑, 进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 以及某一个援助国不同时期内对外援助情况的纵向比较。
中国对外援助的实践已经很多, 但是对外援助的研究不多, 加上政府部门对于对外援助数据和政策的保密性, 中国对外援助仍是一个相对新兴和充满未知的研究领域。而中国对外援助有效性的研究更是稀少。由于数据的难以获得, 国外的学者也难以进行中国援助有效性的研究, 对中国对外援助的评价集中在透明性缺失的角度, 而鲜有其他研究。
四、结语
从操作性、全面性和针对性三个角度来看, 三种项目评估方法各有千秋, 农业项目评估方法可操作性强, 针对性强, 但是对于社会、环境效益考虑不足, 全面性不足;发展项目评估可操作性强, 全面性强, 但是对于农业项目的针对性不足。而援助有效性的评估是一种宏观的, 统计的分析方法, 必须建立在大量的数据之上。因此, 就目前情况而言, 中国对外援助项目的评估无法拓展到有效性层面进行讨论, 更应该在项目层面进行讨论, 从项目本身出发, 利用发展项目评估的方法和原则, 借鉴农业项目的衡量指标, 综合考虑技术层面和社会、环境等层面的因素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Birdsall, N., Kharas, H., &Mahgoub, A, Aquality of develop-ment assistance index.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 and the Wolfensohn Center for Development at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10
[2].Easterly, W., The white man’s burden:Why the west’s ef-forts to aid the rest have done so much ill and so little good, New York, NY:Penguin Press, 2006
[3].Easterly, W., Are aid agencies improving?Economic Policy, 22 (52) , pp.633~678, 2007
[4].Easterly, W., &Pfutze, T.Where does the money go?Best and worst practices in foreign aid.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2 (2) , 29~52, 2008
[5].Easterly, W., &Williamson C.R.Rhetoric versus reality:The best and worst of aid agency practices.World Development, 39 (11) , pp.1930~1949, 2011
[6].IMF and World Bank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2005: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From consensus to momentum.Washing-ton, DC:World Bank, 2005
[7].Jonathan Weston, Caitlin Campbell, and Katherine Koleski.China’s Foreign Assistance in Review: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2011
[8].World Bank, How We Measure Results,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2012
[9].杨秋林.农业项目投资评估[M].北京:农业出版社, 2002
[10].叶敬忠, 王伊欢编著.发展项目教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11].周焕.现行农业投资项目评估方法体系改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7
农业投资项目评估 篇2
报告目录第一章 农业保险基础概述1.1 农业保险阐述1.1.1 农业保险涵盖1.1.2 农业保险的特点1.1.3 农业保险的经营原则1.1.4 农业保险的实施方式1.2 农业保险类别与构成1.2.1 按农业种类1.2.2 按危险性质1.2.3 按保险责任范围1.2.4 按开办方式1.3 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的区别1.3.1 经营目标不同1.3.2 发展动力不同1.3.3 盈利能力不同1.3.4 外部性不同1.3.5 强制程度不同第二章 2010-2014年国外农业保险行业运行态势分析2.1 2010-2014年世界农业保险发展概况2.1.1 国外农业保险经营主要模式分析2.1.2 国外农业保险的发展特点2.1.3 国外政府对发展农业保险的干预2.1.4 国外农业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2.1.5 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2.2 美国2.2.1 美国农业保险的历史沿革2.2.2 美国农业保险的经营特征2.2.3 美国农业保险的主要险种2.2.4 美国农业保险政策及组织机构2.2.5 美国农业保险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2.3 日本2.3.1 日本农业保险发展概况2.3.2 日本农业保险发展特点及优势2.3.3 日本农业保险体系及运作机制2.3.4 日本发展农业保险的基本经验2.3.5 日本经验对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启示2.4 西班牙2.4.1 西班牙农业保险发展概况2.4.2 西班牙农业保险体系构成2.4.3 西班牙具有完备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2.4.4 西班牙政府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2.5.1 印度农业保险的发展背景2.5.2 印度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2.5.3 印度典型农业保险实例2.5.4 印度农业保险给中国的启示 第三章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运行环境解析3.1 2010-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3.1.1 中国GDP分析3.1.2 中国CPI分析3.1.3 中国农业相关数据分析3.1.4 存贷款利率变化3.1.5 财政收支状况3.1.6 殴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3.2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行业发展环境解析3.2.1 中国发展农业保险具有重要意义3.2.2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发展3.2.3 中国财产险业务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3.2.4 全国财产险市场秩序规范取得显著成效3.3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政策法规环境分析3.3.1 中国保监会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工作3.3.2 政策利好中国农业保险发展3.3.3 我国《农业保险统计制度》实施及影响分析3.3.4 农业保险立法的经营原则分析3.4 2010-2014年中国保险市场运行及影响分析3.4.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健康快速运行3.4.2 中国保险业平稳健康发展3.4.3 2014年我国保险业实现减亏增盈3.5 2010-2014年中国保险营销状况分析3.5.1 现行保险营销制度改革的分析与策略3.5.2 殴债危机下保险公司营销兵团逆市大扩军3.5.3 中国保险行业进入“后营销时代”的体现3.5.4 保险市场顾客生涯价值最大化营销模式分析3.5.5 关系营销在保险企业的应用分析 第四章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行业整体运行新形势透析4.1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现状综述4.1.1 中国农业保险业特点分析4.1.2 中国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4.1.3 中国农业保险试点已基本覆盖全国所有省区4.2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变迁与创新发展分析4.2.1 国家在农业保险制度变迁中的地位与作用4.2.2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发展变迁4.2.3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4.2.4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创新的路径分析4.3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的公私合作分析4.3.1 农业保险制度公私合作制
4.3.3 中国公私合作的农业保险制度存在问题4.3.4 中国公私合作的农业保险制度构想4.4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4.4.1 农业保险三大主体间利益冲突的成因分析4.4.2 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4.4.3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4.4.4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体系的主要问题4.5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业的发展策略分析4.5.1 开展农业保险的基本原则和思路4.5.2 中国发展农业保险的对策分析4.5.3 完善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配套措施4.5.4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建议4.5.5 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的建议 第五章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及模式解析5.1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发展分析5.1.1 中国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整体概况5.1.2 直接保险经营机构5.1.3 再保险经营机构5.1.4 保险经纪公司5.2 2010-2014年我国各地对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有益探索5.2.1 商业保险公司的准商业性经营模式5.2.2 商业保险公司和地方政府联合经营模式5.2.3 政府或政府部门的政策性经营5.2.4 农村保险相互会社的经营5.3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5.3.1 政策依赖性强5.3.2 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5.3.3 农业保险技术人才缺乏5.3.4 与有关部门有效衔接不够5.3.5 社会认同度差5.4 构建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发展机制的对策建议5.4.1 完善政府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支持机制5.4.2 加强建立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内部治理机制5.4.3 建立农业保险经营机构与有关各方的社会协同机制5.5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5.5.1 政府主导并由政府组织经营的模式5.5.2 政府支持下的农业保险互济合作社经营模式5.5.3 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保险公司经营模式5.5.4 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第六章 2010-2014年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探析6.1 政策性农业保险概述6.1.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性质6.1.2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意义6.2 2010-2014年中国政策性保险运行总况
6.2.2 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征6.2.3 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情况6.2.4 中国各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状6.3 政策性农业保险行为主体分析与政府作用研究6.3.1 中国农业保险市场有效需求及供给分析6.3.2 中国农业保险中农民主体行为分析6.3.3 中国农业保险中政府的行为分析6.3.4 分析得出的结论6.4 2010-2014年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贴的分析6.4.1 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6.4.2 补贴的原则6.4.3 补贴的范围6.4.4 补贴的方式6.4.5 补贴的对象6.5 2010-2014年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5.1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问题6.5.2 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5.3 推广与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对策6.5.4 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议 第七章 2010-2014年中国重点地区农业保险运行探析7.1 广东7.1.1 广东农业保险的发展概况7.1.2 广东省积极探索农业保险新模式7.1.3 广东农业保险经营的经济学分析7.1.4 广东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7.1.5 广东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7.2 浙江7.2.1 2014年浙江全面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7.2.2 2014年浙江省为农业保险定制气象理赔指数7.2.3 经济学视角下浙江农业保险发展模式选择分析7.2.4 浙江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概况7.3 福建7.3.1 福建积极推动农业保险发展7.3.2 福建省积极探索农业保险发展特色道路7.3.3 2014年福建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7.3.4 福建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保险7.4 湖南7.4.1 湖南农业保险高速发展7.4.2 湖南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分析7.4.3 湖南农业保险试点情况7.4.4 湖南建立现代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议7.5 西部地区7.5.1 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启示7.5.2 新疆农业保险发展位居全国前列
农业投资项目评估 篇3
(一) 我国财政支出项目的制度变迁
回顾我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估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 伴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 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效绩评估制度。特别是在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传入后, 我国便开始借鉴世界银行的做法, 着手开展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的评估工作。投资项目后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总结投资项目的决策、实施和运营情况, 分析项目的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影响, 为投资决策和项目管理提供经验教训, 改进并完善建成项目, 提高其可持续性。项目后评估的主要内容有项目目标、项目实施过程、项目效益、项目影响、项目持续性五类评估。
2000年以后, 财政部开展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的试点, 财政部统计评估司开始着手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的研究。2001年, 湖北省财政厅根据财政部的安排, 率先在该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选择了5个行政事业单位, 进行了评估试点。2002年, 湖北省又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扩大试点, 湖南、河北、福建等地也进行了小规模试点。通过试点, 摸索了一些经验, 取得了初步成效。
从2005年开始,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步入正轨。由于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政府投资权利与责任不对称, 容易造成一定的职能错位, 从而导致财政支出的越位, 财政部于2009年6月颁布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 强化支出责任,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体现政府公共服务目标, 完善绩效评价基本框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 (单位) 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 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对财政支出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绩效评价要遵循科学规范原则、公正公开原则、分级分类原则和绩效相关原则。绩效评价的对象包括部门 (单位) 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以现有中央和部分地方考评办法为基础, 结合近年绩效评价试点情况, 在评价框架体系上作了进一步完善, 与原有中央和地方绩效考评办法相比, 增加了“绩效目标”、“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两个部分, 内容上以绩效目标的设立为逻辑起点, 各部分之间在工作程序和概念关联方面的逻辑性较强, 引入更为合理, 体系更为完整。此外,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还明确绩效评价的主题是开展绩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落实绩效评价责任的基本要求;突出了绩效目标的重要性和操作性, 确认了绩效目标是绩效评价的核心和依据, 设立绩效目标是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和起点;强调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以项目支出为重点, 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以享受资金数额较多的地区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支出为评价重点。此外,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指出绩效评价指标由财政部门和部门 (单位) 分别或共同制定, 明确了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 规范了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和报告内容。
2011年4月, 财政部在2009年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上又颁布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财预[2011]285号) , 包括总则、绩效评价的对象和内容、绩效目标、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和工作程序、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结果及其应用、附则8章37条, 标志着我国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步入了与改革步伐相一致, 更合理、更科学的新阶段。
(二) 财政部关于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的意见和制度
十六大以来, 中央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并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策略, 中央连续九年发布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 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支农惠农政策。伴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 财政支农投人的力度也不断加大, 给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从总体上看, 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规范预算管理、探索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加强监督检查等, 在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取得了一定效果, 也探索了一些新思路、新举措。但是, 对支农资金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仍然存在, 违规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 部分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部门预算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项目交叉安排、分散使用的现象。
在上述背景下, 2007年财政部农业司开展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 并对部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重点抽查。2008年2月, 财政部就加强支农资金管理问题下发《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意见》, 以切实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意见》明确了进一步强化和规范支农资金管理十个方面的任务和要求。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 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牢固树立“抓资金管理就是抓资金投人、抓资金管理就是抓使用效益、抓资金管理就是抓资金安全”的理财观念, 把强化支农资金监管与扩大支农资金投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二是不断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 进一步突出支农投人重点, 增强各项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规范项目申报程序、积极创新项目立项机制、统筹研究建立支农工程项目建设与管护机制。四是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 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完善分配办法、规范支出行为、加快支出进度。五是继续抓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 进一步扩大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完善支农资金整合引导和激励机制、推行项目审批权限下放改革。六是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支出管理, 严格编制部门预算、严格控制设立专项, 强化预算约束力、合理解决支出进度慢和结余资金较多等问题。七是加强制度建设和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加强绩效考评, 创新财政支农资金规范监管机制, 将支农资金管理纳人法制化轨道。八是充分发挥基层财政部门的监管作用, 让基层财政更多地参与支农项目调研、评估、实施及监督检查等工作, 支持建立中央财政与基层财政信息对接和信息沟通机制。九是建立奖惩制度, 进一步严格监管奖惩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十是明确责任, 加强配合, 积极研究中央和地方支农投人责任, 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以及新闻媒体监督作用。
2011年4月财政部颁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后,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项目管理, 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部于2011年9月14日印发了《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办法》, 明确了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办法。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 是指财政 (务) 部门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和评价标准, 对中央财政安排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目标实现程度进行综合性的衡量和评价。绩效评价工作由财政部统一组织, 分级实施。财政部负责制定评价规则和标准, 落实奖惩措施, 并对省级财政 (务) 部门进行绩效评价。财政部的主要工作职责有: (1) 制定中央财政绩效评价办法; (2) 统一组织实施绩效评价工作; (3) 对省级财政 (务) 部门工作层面进行绩效评价; (4) 根据绩效评价结果, 落实相关奖惩措施; (5) 加强对省级财政 (务) 部门绩效评价工作指导。省级财政 (务) 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是: (1) 制定省级绩效评价实施细则; (2) 组织实施省级自评工作和对项目县的绩效评价工作; (3) 指导和督促项目县做好绩效评价相关工作; (4) 向财政部报送省级自评报告和对项目县的绩效评价结果; (5) 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认真研究并及时整改; (6) 及时向财政部反馈绩效评价经验总结等相关信息。
(三)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有关具体实践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后, 各地财政部门大力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方式的改革,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项目范围和数量不断拓展, 项目资金规模不断扩大, 增强了预算单位的支出责任意识和绩效观念, 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1、江西:从整合、制度、考评三方面综合提高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水平
江西省把抓资金绩效管理摆在财政支农工作的突出位置, 彻底摒弃重分配、轻管理、轻绩效的观念,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从整合、制度、考评三个方面形成合力, 全方位构建资金绩效管理体系, 确保支农资金充分发挥效益。
一是以整合求绩效。针对部分支农资金使用分散和交叉重复并存、使用绩效不高的问题, 江西省财政依托规划, 加大支农资金清理归并力度, 搭建整合平台, 逐步建立按规划统筹项目, 按项目安排资金的机制, 积极推进支农资金的有效整合。在组织上, 切实坚持“四个必须”, 即党政主要领导必须高度重视, 项目平台必须选定, 发展规划必须制定, 支持政策必须稳定;在机制保障上, 着力构建“五项机制”, 即上下联动机制、协调管理机制、绩效考评机制、资金监管机制、长效发展机制。在实际工作中, 围绕产业发展规划, 从区域产业、县域产业和乡村产业三个层面, 初步构建整合支农资金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成效显著。
二是以制度保绩效。为提高项目管理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江西省建立健全了现代农业、小农水重点县、扶贫等项目管理制度, 将项目的立项、实施、竣工、后续管理等各环节纳入有效监管, 大力推行“项目公示制、项目法人负责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制、项目建设监理制”等管理模式, 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同时, 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认真执行县级报账制, 对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实施监控, 确保项目资金落实及时、安全、有效, 实现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有效遏制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三是以考评促绩效。按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工作的意见》 (财农[2009]425号) 要求, 江西省全面构建了重点专项资金的绩效考评体系, 把各项资金的安排分配、使用管理、项目效益、建后管护等情况纳入考评内容, 量化指标;提高考评工作的透明度, 努力做到考核结果公开、公平、公正;将考评结果与资金分配直接挂钩, 对资金管理到位、使用绩效高的地方多安排资金, 对资金管理不到位、使用绩效低的地方少安排或不安排资金。
2、江苏:按照“四位一体”理念加强支农绩效考评力度
江苏财政按照“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理念,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一是健全支农财政预算体系。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落实财政支农投入政策。细化预算编制, 减少代编预算。按照“整合存量、优化增量、有进有退、突出重点”的要求,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注重运用监督检查及绩效考评的结果, 体现“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编制原则。
二是规范预算执行管理。严格执行批复的专项资金预算, 按规定的用途安排使用资金。科学拨款、用款, 加快支出进度。健全预算执行管理制度,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 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健全项目后续管理制度。
三是完善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日常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 政府审计与中介审计相结合, 加强事前和事中监督, 促进监督与管理有机融合。主动运用监督检查的结果, 作为分配资金和编制预算的重要依据。
四是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继续做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脱贫攻坚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等支农专项资金绩效考评的工作。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的制度建设, 完善绩效考评方式, 健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机制, 将考评结果与资金分配、部门预算挂钩, 奖优罚劣, 实现“问责”与“问效”有机结合。
3、云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四结合”应用机制
首先,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预算资金安排相结合。对绩效评价发现的问题, 预算部门 (单位) 要主动进行整改, 根据整改结果建立专项预算资金安排退出机制, 做到政策有进有退;对整改不到位或不按要求整改的, 将缓拨或停拨专项资金。
其次,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是与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相结合。对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导致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存在问题的, 应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 及时采取措施, 健全或完善相关制度、办法, 规范项目实施, 加强资金管理, 促进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
最后,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通报和公开、报告和公开相结合。财政部门依据绩效评价结果, 对取得的绩效、成功经验和做法、存在问题、意见建议, 向被评价部门进行通报, 并上报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相关领导, 供上级领导及时了解掌握财政支出项目实施的情况, 作为决策时的参考依据;按政务公开的相关规定, 绩效评价结果将在政府电子门户网站等媒体上向社会公开, 以提高绩效评价结果透明度,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4、天津:财政支出注重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
天津市2012年颁布的《天津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规定, 财政支出不仅需要公开透明, 还要实现支出的效果, 注重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如果某项财政支出达不到绩效目标或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 可能根据情况调整或调减预算, 甚至取消该项财政支出。
根据《天津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 绩效评价的对象是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管理的预算资金和市对区县转移支付资金。绩效评价以项目支出为重点, 重点评价财政预算安排金额达到500万元以上、与本部门职能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的项目。为使绩效评价客观公正, 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委托专家、中介机构等第三方实施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内容包括:1、绩效目标与全市及本部门发展规划的适应性;2、财政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财务管理状况和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3、为实现绩效目标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等;4、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效果;5、需要评价的其他内容。绩效评价一般以预算年度为周期。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应在预算年度结束后2个月内开展绩效评价工作, 并于项目结束后的6个月月底前完成。
办法对绩效评价的指标、标准和方法都进行了相关规定。绩效评价指标主要类型包括产出指标、效果指标、成本指标等, 其中也包括服务对象对财政支出的满意程度的指标。产出指标则细化为:数量指标, 反映根据既定绩效目标完成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数量;质量指标, 反映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达到的标准、水平和效果;时效指标, 反映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及时程度和效率情况。绩效评价将对项目的数量成果、质量情况和完成速度都进行考评。绩效评价指标实际数据的获取渠道除政府统计数据、部门工作记录外, 还有服务对象的跟踪调查、直接勘察、测验数据等。
天津市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要求必须依法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绩效评价的重要效力在于其评价结果将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天津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明确, 对绩效评价结果良好的, 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予以表扬或继续支持;对绩效评价发现问题、达不到绩效目标或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 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予以通报批评, 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不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 根据情况调整或调减预算, 直到取消该项财政支出。而且财政部门应将重大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定期向政府报告, 同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5、广西:规范程序内容增强可操作性
为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明确职责分工, 规范自治区本级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程序及内容, 增强试点工作的可操作性, 参考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规程 (试行) 的通知》 (财办预[2011]47号) , 广西自治区财政厅印发了《自治区本级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规程 (试行) 》。
根据《工作规程》的有关规定, 整个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过程分为三个部分:以20XX年预算年度为基准, 对20XX-1年绩效评价实施、20XX年绩效评价开展、20XX+1年绩效评价确认工作。同时, 分别明确了在开展工作过程中, 厅内有关处室和自治区本级预算单位应该履行的职责。
财政部门负责预算绩效管理的组织、协调、指导和实施工作。具体包括:负责制订预算绩效管理规章制度和相应的技术规范;组织、指导本级预算单位、下级财政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工作;统一制定绩效评价共性指标, 并指导预算单位制定个性指标;下达试点通知;审核、批复预算单位提出的绩效目标;对绩效目标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对绩效报告进行审核;负责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应用和宣传工作等。
预算单位负责本部门预算绩效管理试点项目的实施工作。具体包括:报送试点项目绩效目标;组织项目实施;对项目执行进行监控, 采取措施促进绩效目标的实现;编制项目绩效评价方案, 设计评价指标, 确定评价方法;对项目执行结果进行自评, 提交预算绩效报告;根据财政部门反馈的绩效评价结果改进管理措施等。
此外, 《工作规程》还对各阶段的工作任务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节点要求, 印制了时间节点图, 严格规定了各项绩效评价工作的完成时限。
(四) 我国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特点
随着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级各部门逐步完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主动研究事业发展经费的决策分配机制, 推进“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资金拨付方式, 探索财政资金绩效考评试点, 在规范资金管理的同时, 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但同时在改革和完善过程中, 仍存在一些问题, 资金到项目, 核算到项目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项目资金的使用如何跟踪如何问效等方法相对缺乏, 财政专项资金分配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我国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有关实践归纳有如下一些特点: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缺乏规范性
我国目前处于转轨经济时期, 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公共财政框架, 政府的职能界定不清晰、不全面, 既表现在政府与企业之间, 也表现在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财政支出的“缺位”与“越位”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使公共性支出不足, 支出结构调整缓慢。
西方许多国家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设有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机构, 制定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在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出台的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中, 不仅对绩效评价的要求不尽相同, 而且评价对象和内容、绩效指标和评价标准的设置、绩效评价工作的操作步骤等方面都没有详细规定, 影响了制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方法和工具,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各地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当地实际, 自行组织开展评价工作, 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 造成绩效评价制度不科学、标准不统一、工作不规范的困境。从评价主体上看, 缺乏一个权威的明确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机构, 绩效评价工作主要分散在各管理部门, 其采用的指标、方法和组织程序差异大, 难以形成统一、全面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从评价的对象和内容上, 评价对象主要局限在项目本身, 较少涉及项目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 更忽视对经常性支出绩效和部门绩效的评价;从评价的手段上看, 由于财政支出的范围非常广泛, 而财政支出的性质、领域和层级也非常复杂, 很难形成规范、统一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一个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综合、客观的反映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和公平性, 然而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绩效指标缺乏综合性。按照设计原则, 绩效指标体系应该是由绩效指标组成的多纬度的综合系统, 但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中, 比较关注的是投入类指标, 对其他方面的指标较少涉及。
二是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结构不合理。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都比较发达的OECD国家, 许多都在绩效指标体系当中大力推广定量指标, 而我国现在的指标体系中定性分析过多, 定量分析较少。过多的定性指标和投入指标很容易使绩效评价工作流于形式, 绩效评价很难反应评价对象真实的绩效水平。
三是投入指标过多, 产出或成果指标少, 没有突出最终要达到的结果, 而是更多地关注投入或者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中间产出。
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缺乏有效运用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是绩效评价体系得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也是绩效评价制度的重要运行机制之一。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持续生成绩效信息, 而是要为绩效信息寻找合适的运用渠道, 否则绩效信息就不能对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产生激励效果。在维持绩效评价体系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 该体系必将失去可持续性。我国刚刚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其评价结果还缺乏足够的可信度, 也使其运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部门内部可根据评价结果改善管理或支持决策, 但部门外部就很难使用, 特别是绩效评价信息共享机制的缺失, 更加剧了这种困难。
财政支农资金是财政支出的一部分, 我国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监管精细化、规范化程度还不够深入。一方面由于有关部门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 因自身财力有限, 存在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以及与自有资金相互调剂使用的情况, 专项资金管理相对比较混乱, 使用单位没有形成有效的专项资金管理体制;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以及商贸、支农等财政专项资金由各职能处 (科) 室分散管理时, 账户管理缺少统一的监管部门, 从表面看, 专款专户、管理方便, 但实际上财政专项资金从国库拨出后, 脱离了国库监督, 因此各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存在银行账户开设随意性较大、支票管理与资金拨付环节管理薄弱、会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 不利于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管理和控制, 资金监管不力也制约了财政支农项目的绩效评价的有效性。
二、我国利用国际金融贷款农业项目绩效评估的现状
国际金融贷款农业项目指财政部经国务院批准代表国家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欧洲投资银行等国际金融统一筹借并形成政府外债的贷款, 以及与上述贷款搭配使用的联合融资。我国主要是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来筹措国际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
(一) 国际金融机构对我国农业项目贷款历史及现状
世界银行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组成, 是联合国属下负责长期贷款的国际金融机构, 根据1944年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上通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成立的。其主要业务活动是:对发展中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 对成员国政府或经政府担保的私人企业提供贷款和技术援助, 资助他们兴建某些建设周期长、利润率偏低, 但又为该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建设项目。
亚洲开发银行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区域性政府间国际金融机构。1966年11月正式成立, 总部设在马尼拉。建立亚行的宗旨是通过向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 (地区) 提供项目贷款和技术援助, 促进和加速本区域的经济合作。亚行有来自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区域成员, 以及来自欧洲和北美洲的非区域成员。
我国农业利用国际金融机构, 主要是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关于1982年世行华北平原农业贷款项目。回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业与世行、亚行的合作, 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起步期、全面展开期、快速增长期、回落及转型期和新的历史时期。
1、起步期 (80年代中期之前)
在这一阶段, 世行与我国签约4个项目, 年贷款额低于1亿美元。这一阶段我国利用世行贷款额度小的主要原因是1980年我国刚刚恢复在世行的成员席位, 准备成熟的项目不多。此时也正值改革开放初期, 许多部门和单位对利用外资, 特别是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认知度非常有限。这一时期我国农业尚未开始与亚行的合作, 具体如表2-1所示。
资料来源:世行银行官方网站
2、全面发展期 (1985-1992年)
这一阶段世行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开发项目、农村信贷项目等全面展开, 年签约2-5个项目, 年均贷款额3.95亿美元, 其中1988年和1991年贷款额都超过了7亿美元。这期间农业利用世行贷款总的趋势是稳步上升、全面开展。这一时期我国与亚行签约了三个农业项目, 贷款额度达到1.55亿美元, 开始了全面合作时期, 如表2-2所示。
资料来源:世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官方网站
3、快速增长期 (1993-1999年)
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 农业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步伐也随之大大加快。期间我国与世行的年签约项目4-6个, 年均贷款额8.2亿美元, 其中1994和1997年为两个高峰年, 年贷款额分别达到了12.75亿美元和11.3亿美元。与亚行的合作也快速发展, 这一期间共签约项目7个, 其中1999年签约项目3个, 贷款额3.3亿美元, 是迄今为止年贷款额最高的年份, 见表2-3所示。
资料来源:世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官方网站
4、回落及转型期 (2000-2003年)
1999年后农业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规模下降。从1999年的年贷款承诺额5.3亿美元, 下降到2000年3亿美元, 2001、2002年萎缩到不足1亿美元。这一期间农业利用亚行贷款的总额仅与1999年一年的水平相当。2003年世行、亚行均无在华的农业项目。此间农业贷款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资本紧缺状况有所缓解, 国内贷款利率降低, 与此同时, 世行、亚行贷款成本则有所提高;二是到达还款高峰期, 项目省面临巨大还款压力, 如表2-4所示。
资料来源:世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官方网站
5、新的历史时期 (2004年-2012年)
在经历了回落和转型期之后, 从2004年开始至今, 我国农业利用世行、亚行贷款趋于正常, 并且在世行、亚行新的贷款政策下, 农业利用世行、亚行贷款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 如表2-5所示。
资料来源:世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官方网站
(二)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绩效评估方法
世界银行在项目贷款绩效评估方面有系统科学的一套管理体系。为了在评价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教训, 完善所执行的项目, 世界银行在总部成立了业务评价局 (Operations Evaluation Department, OED) , 后改名为独立评估局 (Independent Evaluation Group, IEG) , 负责包括项目绩效评估在内的绩效评估的组织实施。IEG (OED) 是世界银行集团的一个独立部门, 下设三个处, 是直接向世界银行董事会负责的独立评估机构。
自1998年实施《综合发展框架》以来, 世界银行进一步重视从其贷款项目对人群及其需求产生的影响角度对这些项目进行绩效评估。为此, 世界银行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制度, 规定采取多种方式对项目绩效进行评估。目前IEG (OED) 开展的绩效评估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单个项目绩效评价, 针对的是世界银行开展的各个项目的绩效;二是国家援助评价 (Country Assistance Evaluations, CAEs) , 其目的是评价世界银行在过去的四到五年时间里, 在某特定国家的工作绩效;三是部门与专题回顾 (Sector and Thematic Reviews) , 考察世界银行在过去的五到十年时间里, 在某个贷款部门 (如农业、交通等) 或专题领域 (如减贫、性别等) 中开展工作的绩效和经验;四是程序性回顾 (Process Reviews) , 每年对两到三个正在开展的项目过程的总体效率和成效以及是否符合既定目标进行考察。IEG (OED) 所进行的独立评估, 其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 为评估世界银行的工作业绩提供客观的依据, 在实现世界银行目标方面进行问责。此外, IEG (OED) 还总结交流经验教训, 根据评估结论提出建议, 从而改进世界银行集团的工作。
世界银行对于项目绩效评估的流程、方式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对于单个项目的绩效评估包括项目人员的自评、IEG (OED) 所进行的项目回顾 (Project Reviews) 和影响评价 (Impact Evaluation) 三个部分。在每个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支付期末 (支付期为1-10年不等) , 项目人员撰写实施完工报告 (Implementation Completion Report, ICR) , 对项目的绩效进行自评, 其内容包括所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吸取的经验教训。IEG (OED) 并非对世界银行的所有项目都进行绩效评估。在实施完工报告的基础上, IEG (OED) 相关人员挑选出那些绩效特别好或特别不好的项目进行项目回顾。
项目回顾是IEG (OED) 最经常采用的一种绩效评估方式, 每年大约有25%左右的已完工项目 (大约70个) 是通过此种方式由IEG (OED) 进行绩效评估的。IEG (OED) 的项目评价人员撰写项目绩效评估报告 (Project Performance Assessment Reports, PPAs) 对项目成果、成果的可持续性以及机构发展影响等进行评价 (在评价项目成果时要考虑项目的相关性、有效性和效率) 。在报告编写过程中, 一般要进行实地考察, 报告耗时约为六周。项目检查是IEG (OED) 最基本、最重要的评估方式, 其为范围更广的总结评估提供了基础。影响评估属于对项目进行的“二次评价”, 一般是在贷款关账后5-8年进行, 影响评价报告 (Impact Evaluation Report, IER) 重点评估项目的经济价值以及对人与环境的长期影响。
项目绩效评估结果直接上报世界银行董事会, 用于系统全面地总结其开发援助经验, 弄清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以改进世界银行对未来项目援助的决策和执行。同时也为世界银行向其成员国汇报工作业绩服务。
IEG (OED) 对项目的绩效评估采取目标导向, 即关注一个项目的实际成果是否达到了其预期的目标。同时, 其对项目的评价指标并不固定, 一般视项目不同而不同。指标大体围绕项目目标相关性 (Relevance of Objectives) 、项目有效性 (Efficacy) 、效率 (Efficiency) 、成果的可持续性 (Sustainability) 、制度建设的影响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Impact) 、项目产出 (Outcome) 、银行绩效 (Bank Performance) 、借款方绩效 (Borrower Performance) 八个方面设计。
1、项目目标相关性
项目目标相关性是指项目目标与受援助国目前优先发展的领域、世界银行在该国和地区援助战略以及共同目标的相关性。对于该指标的评价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评价项目某一目标的相关性;二是评价项目整体上目标的相关性。
2、项目有效性
项目有效性是指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 或预期的实现程度, 在具体评价中要考虑到不同目标的相对重要性。对于该指标的评价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评价项目某一目标的实现情况;二是评价项目整体的有效性。
3、效率
项目效率评估是衡量项目的投入产出情况, 评价项目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得到预期的产出水平, 或以既定的投入水平得到最大的产出效果。
4、成果的可持续性
项目的成果是否在未来可以继续发挥作用, 即项目的净收益是否会随时间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是衡量项目绩效的重要内容。项目成果的可持续性是指项目净收益应对未来风险的恢复能力, 对于此方面的评估包括以下九个因素:技术恢复力;金融恢复力 (包括成本恢复政策) ;经济恢复力;社会支持 (包括受安全政策影响的条件) ;环境恢复力;政府所有权 (包括中央政府和机构, 获得运行维护基金的可能性) ;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所有权 (包括地方参与、受益者激励、公民社会、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 ;制度支持 (包括提供相关支撑的法律规章框架, 组织管理成效) ;对外部影响的恢复力 (包括贸易、经济波动、地区政治和安全状况) 。
5、制度建设的影响
制度建设的影响是指项目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力, 使其更有效、更公平和持续地利用人力、财力和自然资源。以下两种方式都可以对制度产生影响:一是更加清晰、稳定、透明、可行并具有预见性的制度安排;二是合理安排计划任务, 增强机构管理能力, 根据规章制度提出各种要求。对于制度建设的影响可包括一个项目预期的和未预料到的影响效果。
6、项目产出
项目产出是指项目主要相关目标的已实现或预期实现情况。在评估产出标准时, 要考虑项目相关性, 对实施目标与受援助国目前优先发展的领域、世界银行在该国和地区援助战略以及共同目标的相关性进行考察。同时, 也要考虑项目有效性标准, 即考察项目的实施是否实现了其既定的目标。另外, 还要考虑项目的投入产出, 即效率情况。
7、银行绩效
对世界银行的绩效表现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在确保项目申报质量方面;二是在采取适当监管以支持项目顺利执行方面 (包括在项目日常实施过程中确保适当的安排上的变化) 。
8、借款方绩效
借款方绩效重点考察借款方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借款方为确保项目准备和执行质量所承担的责任情况;二是借款方遵守合同和协议的情况;三是为实现项目发展目标并保障成果的可持续性所做出的努力。
(三) 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项目绩效评估方法
以往亚洲开发银行对我国的贷款项目主要集中在交通行业, 但是近年亚行对中国农业项目的贷款额显著增加, 这些项目的绩效由亚行完备的项目绩效管理体系来进行评估。
项目绩效管理体系是发展结果导向管理在项目层面上的应用, 覆盖项目周期的各阶段。项目绩效管理体系为项目实施机构、亚行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对话工具和平台从项目设计, 实施和监测, 一直到项目完工后的评价。亚行项目绩效管理体系包含五个元素:项目设计与监测框架、项目绩效报告、项目执行机构/实施机构的监测和评价、项目完工报告、项目后评价报告。
1、项目设计与监测框架
设计与监测框架是项目绩效管理体系的核心。它主要在项目设计阶段完成, 是项目实施阶段的监测和评价的基础, 是项目完工后的评价依据。在专业技术人员对形势进行分析, 判处利害相关方和具体问题后选定项目, 对候选项目展开目标分析和替代方案选择分析, 最终制定出设计与检测框架。从形式上, 它是一包含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方向逻辑关系的表格, 内容上包含项目设计文件和用于项目检测和评价的主要数据源。设计概要包括项目将对行业/国家带来的中长期的影响、项目要完成的目标、完成项目目标所必需的实物和服务、实现产出必需的一系列任务和开展活动所需的主要资源。
2、项目绩效报告
项目绩效报告是用来监测实施进度和评估项目的产出和达到项目成果可能性的管理工具, 重点指出项目已完成的工作和对项目设计变更的必要性。它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是概要部分包含项目主要基本信息:基本数据, 财务计划, 贷款利用情况, 贷款协议遵守情况, 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采取的行动。第二是补充部分提供详细信息:项目影响和成果, 项目实施进度, 贷款协议的遵守, 项目的评级。
在项目绩效报告中, 对于项目成果和影响的监测和评价是核心, 因为成果和影响的表述来自于设计和监测框架, 而这些内容又是监测成果层面的指标、目标、风险和假设, 因此需要对对每一指标的目标的实现情况, 假设的存在性, 和风险的防范进行评级 (四级制) , 然后得出综合评价。
另外, 项目实施进度的监测和评价也是项目绩效报告的重要内容, 主要有对产出和投入层面的监测和评价, 对设计和监测框架中的产出和投入的指标和目标进行监测, 用7个指标对实施进度进行评价:延误、范围、实施安排、成本、配套资金、贷款协议和审计。
3、项目绩效的监测和评价
项目绩效的监测和评价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能否达到设计目标进行监测和评价, 从而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此外也对完工项目进行评价和总结。
项目绩效的监测和评价需要从项目的设计与监测框架入手, 对设计与监测框架的内容进行回顾、细化和分解。回顾的内容包括:绩效目标与指标、数据来源与报告机制、风险与假设、活动的里程碑;细化和分解工作包括:分解项目产出 (活动) 、细化指标与目标 (重点影响和成果层面) 、确定数据来源与报告机制。
在项目绩效的监测和评价过程中, 指标的选定非常重要, 特别是项目执行机构现有那些指标、过去用过那些指标去衡量类似的问题、其他机构所用的相关的指标、亚行和咨询专家的建议等指标都成为监测和评价的重点
项目绩效的监测和评价包含的主要内容是:项目绩效总体介绍;数据来源和报告机制;影响层面的目标和指标的监测和评价;成果层面的目标和指标的监测和评价;子项目范围的变更和对项目的影响;分项目实施计划和进度;项目的预算和成本;假设与风险的分析及风险管理;对项目范围和实施安排的建议。
4、项目完工报告
项目完工报告的目的是总结经验和教训, 以便对完工项目的绩效和成果进行评估。作用在于促进在建和将来项目的绩效, 衡量发展的效果, 为国别伙伴战略提供信息和反馈等。主要内容包括: (1) 项目的简要描述和基本数据; (2) 项目设计和实施的评价, 包括项目产出、成本、支付、进度、实施安排、合同和协议的履行、采购、咨询专家, 承包商和供应商的履约表现、借款人和执行机构的履约表现; (3) 执行绩效的评估; (4) 总体评价和建议。
项目完工报告一般在项目完工后的一年到两年内进行, 主要通过对完工项目进行抽样评估, 来对项目在影响层面做出评价, 完工报告由亚行执行评价局准备, 一般在项目完工后的三到五年内进行。
5、项目后评价报告
亚行在各国的项目, 项目所在国政府每年要写出项目执行情况综合评价报告, 由亚行当地办事处向亚行总部上报。亚行每年和项目所在国官员对项目评价报告进行评价。每一个项目都有专门的评估小组, 但政府只对总体项目做出评价报告。亚行对各国项目评价的重点要求是:首先要准备CPR背景资料, 主要是根据上一年度的CPR, 在新的年度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政府的评价报告与各项目评价报告执行情况的比较等。通过对政府项目评价报告的分析和比较, 能够及时了解所在国亚行项目建设的进展和投资使用情况, 从中发现问题并得到纠正。
(四) 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利用国际金融贷款绩效评价的制度分析
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改进公共支出管理的重要举措, 作为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由各级财政部门承担贷款担保或最终还款责任, 具有准公共财政资金的性质。不断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 努力提高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的绩效, 是各级财政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
2008年4月21日, 中国财政部发布了《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款项目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对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的实施和管理提出规范要求。《办法》明确了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涉及各方的职责, 并对评价准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实施程序、报告撰写和评价结果应用等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财政部国际司委托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 开展国际金融组织 (IFI) 贷款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主要包括绩效评价框架、关键评价问题、具体操作程序、绩效评价方法、评价质量控制等;并选取典型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点。在上述研究和试点基础上, 编写了《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操作指南》 (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指南”) 。
财政部国际司进行了绩效评价试点扩面, 组织27个省、市、自治区财政厅 (局) 开展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 提供反馈意见, 期间, 《指南》 (征求意见稿) 多次征求各国际金融组织的专家、国内指导委员会、地方十点财政部门和评价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在吸收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 2010年5月财政部最终公布了《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操作指南》 (以下简称“操作指南”) 。
《操作指南》从实际操作要求出发, 对绩效评价的基本框架、评价准则、核心内容、评价方法、实施程序、数据来源、报告格式、绩效评价评分系统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建立了以“相关性、效率、效果、可持续性”为评价准则、13个关键问题为基本评价内容的评价框架体系, 体现了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已成为各地开展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技术性指导文件, 《操作指南》框架如图2-1所示。
(五) 关于完善国际金融贷款项目绩效评估的政策建议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是中国政府主权外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贷款由各级财政部门承担贷款担保或最终还款责任, 因此由其资助的项目具有公共项目的性质。公共项目是体现政府基本职能的重要方面, 世界很多国家的政府都将执行和完成公共项目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公共项目绩效评估也成为政府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 我国各级政府并未对公共项目绩效评估给予应有的重视, 这种类型的评估通常仅局限于项目验收, 而不是对公共项目的预期绩效目标和实际绩效结果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 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国际金融贷款项目绩效评估体系。
首先, 构建国际金融贷款项目绩效评估的制度框架。虽然财政部和部分省市的财政部门出台了国际金融贷款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和规范, 但对绩效考评过程的监督检查及绩效信息管理等制度还处于缺失状态。世界银行对于项目绩效评估的流程、方式、标准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这为完善我国公共项目绩效评估的制度框架提供了借鉴。通过完善政策和立法, 将使得国际金融贷款项目绩效评估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道路。
其次, 成立独立的绩效评估机构。国际金融贷款项目绩效评估的主体对于绩效评估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只有保证评估主体的独立性, 评估主体才能客观、公正的对于项目最终绩效进行科学评价。借鉴世界银行IEG (OED) 在机构设置方面的经验, 可以根据项目类型、层次的不同, 成立包括各方面专家在内的独立绩效评估机构。为了保证评估机构可以独立地开展工作, 免受被评估部门的干扰, 保证评估结果真实客观, 评估机构直接向项目的投资主体负责, 评估机构的运行经费来自于投资主体, 即实行垂直管理。
农业示范园工程监理评估报告 篇4
质量评估报告
总监理工程师:赖彪
山西明源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中阳县梯田修复治理与培肥项目监理部
二0一一年十月
中阳县梯田修复治理与培肥项目
质量评估报告
(2011年10月)
一、工程概况
中阳县农业局梯田修复治理与培肥项目,项目类型为中央、地方、农民自筹梯田修复治理与培肥项目。
中阳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山脉西侧,晋陕黄土高原东缘,地处东经110°5′-110°20′,北纬37°03′-37°29′之间。东与汾阳、孝义为界、西与柳林毗邻,南与交口、石楼接壤,北与离石为邻。中阳县整个地形东南高,西北底,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47公里,境内山岭重叠,梁峁延绵,沟壑纵横。总面积1441.4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80%以上。项目区位置及规模:
项目区位于张子山乡的南焉村、后王社村、南则村,武家庄镇的福禄峪村、刘家庄村,宁乡镇的河底村,金罗镇的沟底村。本项目建设规模5130.5亩,全部为梯田修复治理与培肥。涉及中阳县4个乡7个行政村。
项目区5130.5亩梯田修复治理与培肥工程中,南焉村1416.3亩,后王社村580.7亩,南则村281.7亩,福禄峪村502亩,刘家庄村684.54亩,河底村771.3亩,沟底村894亩。
工程措施:田面平整3398亩共动土方量:186890m3。修筑地埂涉及田块规模2239亩,工程量40310延长米。田间道路3800米。
排水沟3600米。
农艺措施:玉米秸秆还田3399.2亩。加厚耕作层1731.3亩。增施精制有机肥182吨。施用硫酸亚铁土壤改良剂202吨。项目总投资:216.1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0万元,地方配套投资8.82万元,农民自筹7.37万元。施工单位分别是:
河南省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吕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中阳县华立路桥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中阳县富源水利水保有限责任公司; 中阳县诚信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中阳县世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中阳县拴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汾阳市金土地生物科技有机肥专业合作社。
2010年10月,中阳县梯田修复治理与培肥项目工程监理部进驻工地,对该工程实施工程监理。项目监理部在中阳县农业局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根据梯田修复治理工程要求,严格按照梯田修复治理验收规范、设计图纸及技术标准,履行施工合同,通过目标规划,动态控制及组织协调,使工程进度、质量、投资控制在限定的目标内,2011年10月圆满地完成了中阳县梯田修复治理与培肥项目建设监理任务。
二、单位、分部、分项预验收情况
中阳县梯田修复治理与培肥项目由平田整地工程、农艺工程等,质量评定将工程划分为1个综合项目,7个片区,27个检验批。
各承包单位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和完善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及考核办法,落实质量责任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检验工作,认真执行“三检制”,切实做好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经过施工承包人三检,监理复核,中阳县梯田修复治理与培肥项目工程所完成的7个片区,每个分部工程所含单元工程质量全部合格,且重要的隐蔽工程及关键部位的单元工程质量优良,且未发生过质量事故。
三、工程观感,质量情况
1、田面平整工程
通过测量放线,推土机推平土方,人工配合机械二次平整、平地机彻底平整局部回填、耕耙磨、地边田埂整理成形等六道工序,使田块填土层均匀,最大高差不大于20cm,覆土层厚度按设计要求,达到农作物耕作需要。
2、道路工程
通过定位放线、素土压实、平整等工序,使田间道路,路基压实、路面平整,符合设计要求质量合格。
3、排水沟工程
排水沟开挖的宽度、深度、排水坡向、边坡比等符合设计要求质量合格。
四、质量事故处理情况
为了中阳县梯田修复治理与培肥项目工程能够按期、保质、保量、安全地建设优良工程,项目监理部首先抓了施工单位质检机构、人员的落实情况,要求配有足够的专职人员,职责明确。其次,要求施工单位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要有施工守则,岗位目标责任制、考勤制度、安全施工条例等。同时要做好施工记录资料。第三,做好工程建设程序管理。在开工前,各施工单位首先上报《单位工程开工申请单》,内容有: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人员、材料、机械组织,重要施工工艺措施控制,工程进度计划。监理工程师满意后即可开工。否则,施工单位重新准备。施工开始后,施工单位必须做到班组初检、施工队复检质检处终检的“三检制”,并做好检测记录和填写《工序、质量验评表》。监理查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当一个单元工程全部完成后,签发《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表》。为了保证工程质量,监理做到不定时巡视检查,一天巡视次数不少于一次。关键工序做到旁站监理。第四,监理部不定期召开工程例会,总结前期工作,布置后期工作,提出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止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由于机构健全,措施得力,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共同努力,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未发生任何质量及安全事故。
五、工程资料核查情况
在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提供了工程承包合同和施工图纸,作为施工依据。各施工单位向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提供了企业资质证书,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合格证书,特殊工种人员上岗证,分部分项工程质量签证单,计量申请。同时详细如实地填写施工日记。
工程完工后,各施工单位进一步对工程资料核查,将资料整理成册,便于归档。
六、工程质量评估意见
中阳县梯田修复治理与培肥项目工程完成梯田修复治理与培肥总面积5130.5亩。其中,田面平整3398亩,共动土方量:186890m3。修筑地埂:40310米。3M宽田间道路:3800m。排水沟:3600米。秸秆还田:3399.2亩。加厚耕作层:1731.3亩。增施精致有机肥:182吨。土壤改良剂:202吨等。
综上所述,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1013---2000)及有关工程质量评定的标准,中阳县梯田修复治理与培肥项目工程,经监理评定为合格单位工程。
农业科技水平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篇5
关键词:农业,农业科技,科技评估
农业与畜牧业分工之后, 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 迎来了“刀耕火种”的农业时代, 农业开始成为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即使人类由农业时代进步到工业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农业仍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基础性地位。纵观农业发展的历史, 就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 农业科技的每一次突破和创新, 都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构建农业科技水平评估体系, 对于科学的测量农业科技水平, 采取恰当的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科技水平一级指标权重系数
根据农业科技的整个流程, 我们将农业科技水平评估定位为四个基本维度: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水平、农业科技开发水平, 并分别用字母A、B、C、D代替, 然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要求构造判断矩阵 (见表1) .
根据线性代数中的理论, 将上述判断结果作为一个矩阵, 然后求解最大特征根对应的有效特征向量, 对特征向量归一化处理, 就得到了指标的权重系数 (见表2) 。
二、一级指标的一致性检验
根据美国运筹学家萨蒂的一致性检验公式, 我们首先要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
当A具有完全一致性时, CI=0。在决策理论由最佳决策发展到满意决策这个阶段, 要求判断某个矩阵内的各个因素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的时候, 需要将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数RI进行比较, 计算满意一致性指标CR。对于1-9阶判断矩阵, 萨蒂给出了标准RI值 (见表3) 。
当CR=CI/RI<0.1时, 说明专家在对系统内各个因素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是正常的, 可以通过一致性检验。根据上述理论, 很容易计算出满意一致性指标CR= (4.0710-4) / (4-1) =0.0237
0.0237明显小于0.1, 因此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的计算通过了理论验证。
三、基于权值因子判断表法确定二级指标权重
由于层次分析法偏重于定性方面, 而且涉及到的数值比较少, 因此在二级指标权重系数的计算时, 大多采用权值因子判断表法。为了避免各个因子之间的差距过大, 我们采取通用的4分值标准。
为了保证判断结果的科学性, 我们总计邀请了10位专家进行权值因子判断, 以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水平为例, 判断结果 (见表4) 。
按照权值因子判断表法的程序, 对其余三个一级指标所属的二级指标进行判断, 最终构建了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评估体系 (见表5) 。
参考文献
[1]Paul Thompson.Philosophy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M].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2009.
[2]吕火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2) .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综述 篇6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风险分析在近20~30年来得到迅速发展, 并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技术应用和工程等领域。但针对某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较少, 现有的成果也不很完善。今后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 应该向哪个方面发展, 是从事这一方面研究的工作者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 笔者对前人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找出其优缺点, 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 扬长避短, 少走弯路, 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1 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1 国内研究现状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国内研究, 有李世奎、霍治国、王道龙等[1]主编的《中国农业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一书, 此书以风险分析技术为核心, 探讨了农业自然灾害分析的理论、概念、方法和模型。但是, 有关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理论的基础研究仍相当薄弱。邓国等[2]提出用解析概率密度曲线法估计粮食产量序列的风险概率, 对中国粮食产量不同风险类型进行了分区研究。薛昌颖等[3]利用河北及京津地区1949~2001年的冬小麦实际产量资料, 选取历年减产率的变异系数、历年平均减产率和减产率风险概率作为评价指标, 估算了干旱气候条件下河北及京津地区历年冬小麦产量灾损的风险水平。黄崇福等[4]针对湖南省各县市1979~1993年的灾情资料时间序列短、数量少的情况, 引入模糊数学方法, 对干旱等农业自然灾害进行了风险估算, 并通过专题图直观地展示了风险的分布及其空间变化趋势。经文献检索, 在风险评估方面,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标准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和实践检验, 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风险评价模型甚少。
朱自玺等[5]做了小麦干旱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他们从降水资料出发, 先按降水负距平绝对值的大小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干旱等级, 再求出不同干旱等级发生的概率, 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小麦气候干旱风险指数模型Ic=α1Is+α2Ie, 式中Is为全生育期风险指数, Ie为小麦拔节期风险指数, α1、α2分别为其权重系数。然后又从作物需水量和供水量出发, 按作物缺水程度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干旱等级, 算出不同干旱等级出现的概率, 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作物干旱风险指数模型Id=α1Is+α2Ie+α3Im, 其中Is、Ie和Im分别为小麦全生育期、拔节期和灌浆期的作物干旱风险指数, α1、α2和α3分别为其权重系数。最后在气候干旱模型和作物干旱模型的基础上, 建立了综合干旱风险指数模型I= (Ic+Id) /2, 其中Ic为气候干旱风险指数, Id为作物干旱风险指数, 并在此基础上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干旱风险进行了评估和区划。中国农业大学的王素艳[6]做了北方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及风险区划研究, 对北方冬小麦干旱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 以此为基础对北方地区的光温和气候生产力进行了评估, 建立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并进一步做了北方冬小麦干旱灾损风险区划, 这是对小麦干旱风险评估和区划的一次系统和详细的研究。
1.2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的风险评估研究中, 往往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将模型分为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环境风险、潜在风险及综合风险等类型, 各个类型内部又包含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多个估算模型。以社会风险为例, 所谓社会风险是指相对于某一给定的区域, 或某一给定的人群, 由某种灾害所引起的受损害的人数与其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常用FN伤亡频率图表示。至于其评估模型, 有Piers提出的AWR模型[7], Carter提出的SRI模型[8]及HSE提出的COMAH模型[9]等, 其中COMAH模型主要应用于土地利用与规划方面。美英等国是国际上最先提出风险理论和应用的国家。美国学者William J.Petak和Arthur A.Atkisson在《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对策》一书中对美国主要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该书总结了美国主要自然灾害的风险与损失期望值, 并在风险决策, 特别是灾害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减灾效益分析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但针对农业灾害的风险评估技术基本没有涉及[10]。日本继美英之后也比较注重风险评估和区划的研究, 其针对强, 注重实效,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日本于1998年建立了风险分析协会, 其研究重点在环境和环境恶化方面。他们认识到, 由于使用了现代科学技术, 使原本脆弱的环境更加恶化, 原本复杂的世界带来更多不确定性[10]。总体上, 国外学者在风险分析研究方面多侧重于经济领域, 对具体的某一种农业灾害风险分析的研究还不多见。
2 风险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2.1 风险评估指标中存在的问题
经文献检索, 在国内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面, 一般有干旱风险评估、涝洪风险评估、冻害风险评估等。但在风险评估指标上, 尤其是在干旱风险评估指标方面, 虽然指标很多, 但在评估中实用的指标很少, 几乎所有关于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文献中, 都用降水负距平作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指标, 即从某地某一时段 (作物一个生长周期、某一生长段、年、季、月、旬、周或规定的天数内) 的降雨量 (观测值或预报值) 与该地区该时段内的多年平均降雨量相比较而确定作物干旱程度,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作物产量灾损程度、作物干旱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和区划等一系列工作。用降水负距平作为作物干旱评估指标, 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作物干旱灾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作物田地土壤墒情的好坏、土壤性质、当地地下水位的高低、某一时期大气降水量的多少、人为水分补给量的多少、作物当时的表现症状等。其中跟作物干旱有最直接、最大关系的就是土壤墒情是否适宜, 即土壤含水量的多少。在短期内, 某一时段降水偏少, 如果前期降水量偏多, 则土壤墒情也会较好, 作物并不一定发生干旱;或者地下水位较高, 或者人为进行了灌溉, 作物地块土壤墒情也不会差, 作物也不会发生干旱。长时期的干旱, 是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 导致降水量偏少所致, 才有可能导致土壤干旱。因此用降水负距平作为作物干旱灾害评估指标, 干旱时期越长, 评估结果才会越准确。而对于短期干旱或干旱期间采取了灌溉措施, 用降水负距平作为作物干旱评估指标评估的结果准确性较低, 缺乏科学性。特别是近些年,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提高, 灌溉面积的增大, 再单纯的用降水负距平来评估作物干旱发生的风险情况, 则不但短期干旱评估不准确, 恐怕连长期干旱评估的结果都不可靠了。用土壤墒情作为作物干旱评估指标, 因为作物根系直接生活在土壤中, 是从土壤中而不是从大气中吸收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 土壤墒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状况。土壤墒情良好, 作物生长顺利, 表现较好;土壤墒情较差, 作物生长不良, 表现出干旱症状, 并进而影响产量。不管用何种方式补充土壤水分, 只要土壤墒情较好, 作物就不受干旱影响。因此, 用土壤墒情作为作物干旱灾害评估指标, 既克服了用降水负距平作为干旱评估指标的缺点, 又克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影响, 无论是对短期干旱或长期干旱评估都会较为准确。
2.2 风险评估及区划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面,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人们进行风险评估的内容大多集中在较大的方面, 如对中国的粮食产量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 对总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估算, 对华南南部的热带果树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风险评估等。这些风险评估的对象都是针对整体农作物和果树, 单一的对某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或某一种农作物的农业气象灾害, 或某一种果树的气象灾害进行系统化风险评估和区划的成果少之又少;且在对总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风险评估时, 所用的评估资料基本上都只是建立在粮食作物产量的基础上, 对影响粮食作物产量的气象要素考虑较少。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的研究成果方面, 所用的评估指标有待改进, 现有的成果也不很完善。
3 风险评估的发展方向
今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的方向, 应一步一步地向着精细化和实用性方面发展。在农业方面不仅要进行大区域、大范围总体的风险评估, 还要精细到对某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对某一种农作物或病虫害、对某一种果树甚至对某一种牧草进行风险评估和区划。在风险评估指标上, 在关键因子中要尽可能的体现多元化, 要充分考虑评估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风险评估和区划的目的是为农业生产服务, 所以风险评估和区划的成果还要充分在农业生产及服务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世奎, 霍治国, 王道龙, 等.中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9.
[2]邓国, 王昂生, 李世奎, 等.风险分析理论及方法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 (3) :221-226.
[3]XUE CHANGYING, HUO ZHIGUO, LI SHIKUI, et al.Risk assessmentof drought and yield losses of winter wheat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China[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2003, 12 (1) :131-139.
[4]HUANG CHONGFU, LIU XINLI, ZHOU GUOXIAN, et al.Agri-culture natur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disaster data[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1998, 7 (2) :1-9.
[5]朱自玺, 刘荣花, 方文松, 等.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评估指标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 2003, 12 (1) :145-151.
[6]王素艳.北方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及风险区划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4.
[7]PIERS M.Methods and models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ird party risk duetot aircraft accidents in the vicinity of airport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societal risk[C].Quantified Societal Risk and Policy Making.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8.
[8]WANG JIANLI, WEI HONG.Several comments 0n the ecological andenvironmental rehahilitation in southwestern China[J].Economic Geo-graphy, 2001, 21 (1) :16-18.
[9]CARTER D A.A worst case methodology for obtaining a rough butrapid indication of the societal risk from a major accident hazard install-ation[J].J Hazard Mater, 2002 (92) :223-237.
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成本法研究 篇7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农业科技成果是指在农业方面的科技成果, 即它也是科技成果的一种, 但是这种科技成果主要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部 (88) 农科字31号《农业科技成果鉴定办法 (试行) 》明确规定, 农业科技成果是指在农业各个领域内, 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 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 具有较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为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研究、开发、应用、推广以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 从而发展新产业的活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质就是将农业研究成果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最终提高农业生产率, 提高农产品产量, 提升农产品品质。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数量越来越多, 但转化率还不高, 还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2014年在全国科技成果中, 应用技术类的科技成果达到39, 218项, 占科技成果总数的88.71%, 其中农业科技成果只占15.73%。可见, 农业科技成果所占比重比较低, 这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目前, 科学技术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41%, 与20世纪70年代的27%相比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离预期目标50%还存在差距, 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80%, 日本也有70%, 西欧的一些国家为60%。
“十一五”期间, 我国每年大约有7, 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 但是转化率只达到40%左右, 还不到一半, 这不仅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 还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目前, 我国农业在很多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国家。首先, 农业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 而发达国家已超过70%;农业化肥有效利用率只有30%左右, 发达国家已然达到了50%~60%;农药的有效利用率30%左右, 发达国家达到了60%以上。灌溉、化肥、农药的利用效率低, 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化肥、农药超量使用, 最终导致水位下降、土壤板结、农产品品质下降、农药含量超标, 这些都对我国农业不利, 最终都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影响着我们生存安全。
如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这不仅关系着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还影响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对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 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成本法研究
通过评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价值评估, 体现出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价值评估的方法有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
采用成本法评估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 原理比较简单, 容易理解掌握,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农业科技成果价值=农业科技成果的重置成本× (1-农业科技成果的贬值率)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 要确定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 关键是确定农业科技成果的重置成本和贬值率。农业科技成果属于无形资产, 只有无形损耗, 即只需要计算经济性贬值和功能性贬值。如果是评估刚刚研究得出的农业科技成果, 技术上还处于先进水平, 就不需要计算贬值率。
(一) 重置成本确定。农业科技成果的重置成本, 是指现时市场条件下重新取得一项全新农业科技成果所耗费的全部货币总额。也就是说, 将农业科技成果研发过程中所有的耗费加起来就是其重置成本。农业科技成果有的是自行研制, 有的是从外部购买, 取得方式不同, 重置成本的构成也不同。
1、自创的农业科技成果。如果是自行研制开发的农业科技成果, 在研发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耗费, 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具体可以细分为以下项目, 如图1所示。 (图1)
虽然农业科技成果成本中包含的项目很清楚明晰, 但实际中确定起来存在较大难度。
(1) 价值与成本费用对应性弱。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过程比较漫长, 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很多费用, 却没有实现任何有价值的成果, 也可能有成果, 但是能不能转化也存在不确定性, 尤其是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有的研究费用不多, 却得到了一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有时可能在大量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出现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何向这些成果分配费用也比较困难。研究成果带来的预期效用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预期效用的多少与其研究费用的多少又没有必然的关系。
(2) 账面成本不完整。目前, 我国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研究阶段的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开发阶段的费用满足资本化的计入资产成本, 不满足资本化的计入管理费用。这样一来, 账上反映的农业科技成果成本就是不完整的。农业科技成果往往还存在大量的前期费用, 但这些都没有计入成本, 这导致账面成本不完整。
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账面成本不完整和价值与账面成本弱对应性这些特点, 对农业科技成果价值的评估时要区分其是否具有明确的账面价值, 从而采用不同的方法。
第一, 如果农业科技成果具有明确的账面价值, 可以运用价格指数法进行调整评估。运用成本法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价值评估, 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有农业科技成果账面价值;二是农业科技成果价格变动情况能够确定, 此时重置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
农业科技成果重置成本=农业科技成果的账面成本×价格指数
或者:
农业科技成果重置成本=农业科技成果的账面成本× (1+价格变动指数)
第二, 如果农业科技成果由于财会制度等方面的制约而没有账面价值, 则需要按成本的构成要素采用现行标准确定重置成本。现行标准包括消耗量标准和价格标准, 消耗量标准指的是现状重置的消耗量, 而不是原来实际消耗量, 价格标准指的是现行的价格水平, 也不是过去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下, 如果现在重新研制农业科技成果时发生的工资成本、材料成本、资金成本和设备折旧费等, 按现行费用标准和价格标准进行估算, 然后汇总, 就能求出重置成本。
2、外购的农业科技成果。从外面买来的农业科技成果一般都有明确的购置价格, 从而账上有原始成本, 这样确定其重置成本就比较简单。直接利用账面成本和价格指数就可以确定重置成本了。具体公式如下:
农业科技成果重置成本=农业科技成果的账面成本×价格指数
(二) 贬值率的计算。农业科技成果贬值率的计算一般是根据使用时间来确定, 计算公式为:
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时间一般是以“年”为时间单位。已使用时间是指从开始使用到现在所经历的时间, 尚可使用时间是将来还能用的时间。将来还能用多少年, 指的是农业科技成果还能实际发挥效用的时间, 并不是指法定有效时间。确定科技成果将来可使用的时间, 既要根据科技成果现在的情况, 还要考虑科技进步等因素, 尚可使用时间是估测出来的, 这需要利用评估人员的丰富评估经验。
参考文献
[1]王骞.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2.
[2]郭照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07.
农业投资项目评估 篇8
影响投资者持股周期长短的因素当然很多, 比如投资者资金来源决定了其资金可以使用期限从而决定了其投资周期的上限;投资者的投资心理的成熟程度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投资心理不成熟的投资者往往被自身情绪所俘获, 在恐惧和贪婪的驱动下不断的追涨杀跌, 投资期限自然不会长久, 而投资心理较成熟的投资者往往有自己的一套投资准则, 每次交易都会严格遵守自己的交易准则, 不会任由情绪控制自己的操作, 平均而言持股期限自然比心理不成熟者要长。但影响投资者持股周期长短的决定性的因素取决于他们的投资评估方法和评估周期。在这里投资评估方法是指当投资者建立起其投资部位之后, 他是如何评价他的这次投资是好还是不好并且决定下一步是卖出还是继续持有的方法。投资评估周期则是投资者建立起其投资头寸之后每隔多长时间进行一次投资评估。信奉不同投资理念的投资者进行投资评估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投资评估周期是完全不同的, 在进行证券分析时, 大致有两类方法, 分别是技术分析法和基本分析法, 以下分别对它们的投资评估方法和投资评估周期加以说明。
(一) 技术分析者的投资评估方法
正如著名的投机大师杰西·利佛莫尔的名言所表达的“太阳底下无新事”, 技术分析的假设前提是历史会一再的重复。技术分析者通过研究股票价格和股票成交量的历史记录, 试图找到各种所谓的历史股票价格波动模式, 在将来股票市场上出现类似的价格模式的时候, 他们按历史上同样模式的变动方向来预测股价的短期波动方向, 据此采取行动。技术分析只关心股价的变动而毫不关心造成价格波动的内在原因, 理论依据是任何会造成股价波动的原因, 如:企业的盈利超出市场的预期, 公司有重组的题材, 或者公司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等等, 都会通过股票的市场价格和成交量反映出来, 因此投资者只要研究股价和成交量的波动就可以预知未来股价的走向。当有许多投资者采用技术分析方法进行投资决策时, 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就成为了一种对别的投资者正在采取的行动的猜测, 投资行为成为一种投资者之间相互博弈的过程。很明显, 技术分析方法的内在逻辑基础是非常脆弱的。比如:许多技术分析方法确认的预示股价将会大幅上升的技术形态, 理性的投资者可以很容易就能找到相应的大量的反例。所以技术分析的特点是根据股价和成交量预测股价波动方向出错的概率是非常大的。对这一点技术分析者是非常清楚的, 解决的办法就是严格执行止损策略。投资者一旦建立起自己的头寸, 而市场波动的方向与其事先预测的方向相反时, 不要问是什么原因, 更不要有侥幸的心理, 按事先计划好的, 股价一到止损线就卖出。如果每次出错时都能及时将亏损控制在很小的金额上, 而在做对时赚得足够多就可以保证在总体上是盈利的。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投资大师巴鲁克曾说过:十次交易中即便只有3、4次正确, 如果对已出现失误的投资有快速止损的意识和行动, 投资者也能赚到很多钱, 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从以上对技术分析的介绍可以看出, 技术分析者的投资评估方法就是根据股票买入后的市场价格与买价对比, 如果买入后价格上升, 那么就是正确的投资继续持有, 反之, 如果买入后价格下降或横盘, 随时准备卖出止损, 结束这次交易, 绝对不可以在下跌时加仓摊低成本。买入后股票价格不是上升就是下降或者横盘, 因此投资评估总是很快就可以有结果, 由于高出错率, 技术分析者的交易频率是比较高的。绝大部分中国的股民采用的是技术分析方法, 加上投资心理极不成熟, 他们的行为表现为频繁交易和持股期限短就完全不奇怪了。
(二) 基本分析的投资评估方法
基本分析者认为股票都有一个内在价值, 短期内股票市场经常定价错误偏离合理的内在价值, 而在长期股票的价格向其内在价值回归。基本分析的鼻祖《证券分析》的作者格雷厄姆说过:短期内市场是一台投票机, 长期则是一架称重器。说的是股价在短期内由于投资者的心理和情绪波动而偏离内在价值, 而在长期则股价由公司的内在价值决定。基本分析投资者在详细分析公司基本面信息的基础上估算出股票的内在价值, 当市价明显低于内在价值时买入, 当市价高出内在价值时卖出。基本分析者买入股票后, 并不像技术分析者那样以短期股价波动为判断投资正确和错误的标准。如果买入后股价下跌, 投资者可能会买入更多, 因为此时股价相对内在价值的折扣更大了, 未来预期的收益会更大。基本分析者如何在买入后评估投资的正确和错误呢?基本分析者买入后会继续跟踪公司的基本面信息, 看公司的基本面信息是否如当初自己的判断那样, 如果结果是肯定的, 投资者对公司的内在价值的判断没有发生改变, 那么即使股价下跌投资者也会坚持持有甚至买入更多。反之, 如果买入后公司的基本面趋于恶化使得投资者对公司内在价值的判断发生变化, 比如公司的竞争优势趋于弱化, 公司的成长速度开始永久下降等等, 那么投资者也会毫不犹豫的将股票卖出。基本分析者是以公司基本面是否如预期作为判断投资是否正确的标准, 而非股价的短期波动为标准。由于公司的基本面变化比较缓慢, 而且投资者在买入前做足了功课, 所以基本分析者很少刚买入不久就改变对公司的基本面和内在价值的判断, 从而其持股期限一般较长, 极少出现频繁交易的情况。著名投资大师巴菲特对自己的投资的评估标准为:公司是否仍然维持其竞争优势?管理层表现是否依然优秀?财务上以公司每年的净资产增长是否如预期作为依据。传统的基金多完全根据基本分析进行买卖决策, 而近年来许多基金采用基本分析方法来选股, 用技术分析方法来决定买卖时机, 从而造成其持股期限越来越短期化。
(三) 投资评估周期对持股期限的影响
不同的投资分析方法投资评估周期差别很大, 投资评估周期对投资者的持股期限有重大影响。投资评估的越频繁, 投资者改变原有判断的可能性也越大。技术分析者的投资评估周期非常短, 以天甚至小时为单位, 一旦股价形态出现下跌的迹象或者股价跌破止损价位, 就准备卖出。技术分析者要不断的盯着股价的每一个大大小小的波动, 不停的据此作出决策。这种操作方法使得技术分析者很难坚持持有手中的股份。由于公司的基本面信息变化不是太频繁, 基本分析者大多以一个季度为评估周期 (季报公布的时间周期) , 通常基本分析者也不会以公司一两个季度表现不佳就改变对公司内在价值的判断, 因此基本分析者持股期限通常会比较长。
(四) 总结
不同的投资理念导致了投资评价方法和评价周期的巨大差别, 从而导致投资者行为上的极大差异。评估周期短, 以短期的市场价格涨跌为投资评估标准导致技术分析者频繁交易和较短的持股期限;较长的评估周期, 以基本面是否符合判断为评估标准的基本分析导致投资人有较少的交易和较长的持股周期。散户投资者大多是技术分析者, 所以持股期限短;价值投资者采用基本分析, 持股期限一般都较长;而许多自称是价值投资者的机构投资者其实是基本分析加技术分析的趋势跟随者, 持股期限介于前两者之间。
摘要:文章研究了不同的投资理念的投资评估方法和评估周期的差别如何决定投资者的投资期限。
关键词:投资评估,评估周期,技术分析,基本分析
参考文献
[1]威廉.夏普, 等.投资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乔齐姆.高德博格, 鲁迪格.冯.尼采.行为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迈克尔.莫布森.魔鬼投资学[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7.
农业投资项目评估 篇9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研究现状,发展方向
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非常大, 其属于重要灾害之一。农业气象灾害可以致使农作物的产量低下、质量差。在我国每年的农业气象灾害都会造成大面积的农作物受灾, 其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之多。由于全球气候都发生了改变, 因此农业气象灾害的频率在不断增减, 对于农作物的危害也在不断的加大。对于任何国家来说粮食都是国之根本, 若是粮食的产量和安全出现问题, 那么就会严重的影响农业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 在实际过程中进行农业气象灾害评估, 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提高对灾害的认识和了解、助于提高灾害意识, 还能够为今后的防灾活动以及救灾提供有利条件。现今, 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研究和发展已经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研究的概述
在农业生产中影响农业产量以及农作物产量最大的就是农业气象灾害, 因此对此项所造成伤害进行了农业气象灾害评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学者们对于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在进入到二十世纪之后, 一些学者为了收集和研究农业气象灾害评估, 特对一些守在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例如对一些人工控制条件的田地进行考察等。为了使气象灾害评估能够逐步成熟化, 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建立了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以及一些相关的数学模型。在农业气象灾害研究的过程中, 以洪涝、干旱、干旱、晚霜冻等多种自然情况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气象灾害研究的过程中, 主要是采用三种评估方法分别为:作物模型评估、综合模型评估以及灾害风险评估。以下就此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 作物模型评估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人们将信息技术与农业气象灾害研究进行了有效结合, 而且在农业气象灾害研究的过程中建立了作物模型进行定量评估。进行作物模型评估的好处是直观的看出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发育时期各个阶段的温度变化、对土壤进行分析以及降水量, 而且还可以对天气进行实时监管, 从这些优势中显现出其较强的机理性。
(二) 综合模型评估方法
综合模型评估方法就是综合受灾的程度、受灾的范围、抵抗能力、作物对灾害的敏感度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进行评估, 然后依据其建立灾害评估指标机制。在构建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综合模型评估进行定量、定性评估时, 可以结合模糊数学方法、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灰色聚类分析以及BP神经网络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定。一些学者在实际建立综合模型评估中采用了逐步筛选聚类分析法和产量逐级分离模拟的方法, 以便于其建立受灾等级查询和受灾程度分析。
(三) 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实施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对已存在的危险因子在一定年限内的可发生性以及危险程度进行预测, 这样就可以预知其危险程度、危害性的大小以及社会承受灾害的能力。在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灾害风险评估的同时还要实施灾害风险管理,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对以预测到的灾害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和处理, 将灾害的程度降低到最小化, 保证其在社会的承受范围之内。
二、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研究的现状
(一) 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不足
在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研究中会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这些数学模型通过自身的优势在农业气象灾害评估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在实际应用方面还有待加强。就以作物生长模型来说, 虽然其将信息技术与农业气象灾害研究相融合, 但是对于定量化的评估还是不够完善。不够完善的具体表现有在生理生态过程不成熟、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参数的获取方法存在问题、估算与计算的方法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许多方面还需要继续改进。
(二) 农业气象灾害评估中受到限制
在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研究中会受到时间变量、运行机理等多种方面的限制。就以综合模型评估中受到的限制来说, 经常会遇到样在生物学下的气候变量意义不明确、本采集量少等, 这些都会影响到受灾的程度、受灾的范围、抵抗能力、作物对灾害的敏感度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等评估的准确性。
三、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研究的发展方向
在今后的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作物模型的应用、增强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而且在进行综合模型评估时要加强其与地面监测和3S技术的有效结合。由于不同种类的气象灾害对农业有着不同的危害, 而在风险评估中也会起着不同的作用。由于现今我们身处在信息化时代, 我们更加应该利用好已有的信息技术与之相融合, 更好的为防灾减灾所服务。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人们对于农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农业中实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研究可以提前预测危险的程度。在实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时, 可以建立作物模型评估、综合模型评估方法、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在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不足、农业气象灾害评估中受到限制等问题。因此,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作物模型的应用、增强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 能够为今后对此项目研究的学者提供有力条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建平, 王春乙, 赵艳霞等.我国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评估方法研究[C].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气象学会, 2011.
[2]袭祝香, 刘实.吉林省洪涝造成农业损失的气象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估方法研究[J].吉林气象, 2011.
[3]刘伟东, 扈海波, 程丛兰等.灰色关联度方法在大风和暴雨灾害损失评估中的应用[J].气象科技,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