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修炼(通用12篇)
教师修炼 篇1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教师逐渐从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坛上跌落凡间, 其身份由神还原为人, 并且是凡人而不是圣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的社会功能得到了极致的彰显, 作为教育中的主体———教师被寄予了太多的角色期待, 人们希望教师无所不能, 无所不会, 恨不得能变成神!这一落一起, 一来一回, 矛盾的背后, 耐人寻味。但不管怎么说, 在今天谈论教育, 教师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 百年大计, 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 才有好的教育。社会对教育的期待越来越高, 教师面临的职场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当下, 做一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诚然, 教育不是万能的, 教师也不是全能的, 身处教育之外的人们, 在对教育理性关注的同时, 也应对教师多一份尊重, 多一点儿理解, 多一些等待, 不能把一切的成败得失都归咎于教师。当然, 身在教育其中的教师, 面对社会变革日趋加剧和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 也不能无动于衷, 放任自流, 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探索职业发展的路径, 实现专业发展的时代蜕变。
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是多种多样的, 总的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培训进修, 一方面是自身修炼。培训进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力量, 自身修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源泉。从大量优秀教师的成长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 外在力量是辅助的、短暂的, 内生力量才是根本的、长久的, 外在培训进修固不可少, 但内生自身修炼更为重要。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说到底, 主要依靠自身的进德修业。那么教师的自身修炼包括哪些方面呢?如何进行自身修炼呢?我们不妨走进《教师的20项修炼》一书, 去打开思想认识上的天窗, 为自己的专业起飞孕育希望。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具备从事教育专业生活必备的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专业观念和专业能力。书中主要从“修炼教师形象”、“精炼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等三个篇章二十个方面来厘定教师自身修炼的内容和途径, 点面结合, 条分缕析,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图景。
第一篇“修炼教师形象”, 作者从教师的服饰开始说起, 依次分别为教师的微笑、语言、习惯、宽容、德行、智慧和情感等八个方面, 由外表到内心, 从有形到无形, 对教师的职业形象给予一一着色, 教师的职业画像顷刻间跃然纸上。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以往我们谈起教师的职业形象更多的是关注其职业道德、品德修养, 而对教师的外在形象关注不多, 本篇章告诉我们其实教师的装束打扮、微笑也很重要。有调查发现, 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状态与教师的服饰打扮是有关联的, 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对教师服饰关注的人数及程度也在上升, 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修养, 而且与教师的外在形象也紧密相关。教师的穿着打扮不仅可以增强自信力, 而且可以增强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着装, 学会装扮自己。在大多数学生的印象当中, 教师似乎总是板着一副面孔, 不苟言笑, 难以靠近;作为教师, 在面对学生的时候, 我们也总是刻意地保持那份严肃的表情以此来掩饰内心的真实情感, 好像唯有如此, 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 才能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其实“微笑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 微笑不但能让我们自己身心和谐, 利于健康, 而且也能帮助我们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 影响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制约着彼此交往的程度和结果, 意义不可小觑。所以不要在学生的面前吝啬你的微笑, 让微笑改变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让微笑成为你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润滑剂。
教育是教师人生的存在样式, 也是实现教师生命价值的重要源泉。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一份职业, 更是其整个人生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的成就感来源于教育, 教师的幸福体验产生于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精炼教师的专业生活, 就是教师修炼自己的一门人生课程。在“精炼教师生活”一章里, 作者以对话、反问的方式引导我们从教师的规划、阅读、研究、反思、写作和教师的幸福等六个方面逐一进行探讨, 既有内容的阐述, 又有方法的说明;既有对现实的反思, 又有对未来的期待。在这六个方面中, “教师的幸福”是教师教育人生的最终指向,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 就必须要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设计, 要不断地读书, 不断进行专业研究和反思, 并尝试着去表达自己的教育体验。现实中有如此多的教师不能体验到作为教师的幸福, 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倦怠感, 与其思想认识和工作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 与以上诸多方面的缺失密不可分。作者在这里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教师要学会自主思考并规划教育人生, 要通过阅读来拯救自己, 要学会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 要反思教育生活, 要追求成就体验, 要学会释放压力, 要从教育中寻找快乐, 要珍爱身体, 要真正成为人师。”
具有专业的教育品格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品质,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锤炼自己的专业品格。锤炼自己的专业品格主要是“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 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育艺术”, “反思课程、教学、德育、管理, 形成自己的教育行为品质”。在本书的第三章里, 作者主要是立足教育理论的范畴, 就教师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教育理念、课程意识、知识观念、教学艺术、教育思想以及教育信仰等核心内容给予理论层面的剖析, 帮助教师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形成积极的教育影响力, 过上自己独特的教育专业生活。相对于前两章, 这一章的内容真正触及到教育教学的深水区, 理论性更强一些;而相对于其他的教育理论书籍, 这一章的内容又显得更为形象、易懂, 阅读起来, 比较亲切, 也更好理解和接受。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 作为教育活动的实施主体,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 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为了更好地达成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也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 教师必须要修炼自己。教师的修炼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活动, 是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径, 只有修炼好自己, 才能更好地成就他人。作为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的优秀教材和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必备读本, 《教师的20项修炼》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作者凝聚自己10年的教育人生积淀, 从小处、细节入手, 用温润的笔调, 诗性的语言阐述了教师自身修炼的方向及可行性策略, 书中既有大量的案例故事, 又有深入浅出的理论概括, 字字饱含着对教育的真挚情怀, 处处透露着对教育的真知灼见, 是有志于提升教育品位的从业者值得用一生去“读”的书。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专业发展一筹莫展, 不妨读一读这本书, 相信它会帮你构筑起全心的教育人生!
《教师的20项修炼》, 郭元祥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教师修炼 篇2
——读《教师的20项修炼》有感
有人把我们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种比喻中的社会角色期待,让人喜,更让人忧。我们不吝于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但是我们不愿意燃尽了自己,流尽了泪水,才照亮学生成长的一点点路程。
我们应该有燃不尽的力量,散不尽的光芒,可以在茫茫暗夜为行路者指点迷津,在知识的海洋为求知者指引航向,温暖地点亮一盏一盏新生命理想的灯。
有人把我们比作春蚕,吐丝不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钟。我不反对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但是别把我们比喻成一只无思想的虫,在闭锁的小小空间里傻傻蠕动。
我们当就要当叱咤风云的蛟龙,在思想火光的雨雷电中,用雨露甘泉滋润新生。
有人把我们比作泥土,比作人梯,说我们弯下腰身,成就另一些生命。谁说教育就一定意味着牺牲?我们无私地奉献,但是我们也是一个个精彩而独特的生命,我们陪伴学生成长,学生的灿烂和我们的光彩相互辉映。
“修炼”促进教师的成长 篇3
一、触及灵魂,铸就高尚的师德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的传道是指教师负有传递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的使命。然而,在应该教育的影响下,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唯分数是从,把分数当作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学生人格的教育。其实,若是撇开分数,每个人都明白:“立人”远比“立业”重要。教学生做人之道、求学之道、处世之道三者应放在同样重要的作用,且做人之道更应稍高于另外二者。在当前这样一个功利的社会中,教师更应守得住一颗安静的心,以高尚的情操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作用。行路难,但已有早行人!悬崖小学中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俩,舍下自己的孩子,去当悬崖小学孩子们的守望人。他们二人当选“2008感动中国人物”。当主持人问:你现在的工资是多少?善良的女教师说:“不少了,两百多了!”听了我的鼻子酸酸的。在我们这儿,两百多块够什么:一瓶酒?一条烟?还是一餐饭?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他们,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朴实的语言,还有一个没有蒙尘的灵魂。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应以他们的事例荡涤自己的灵魂,鞭策自己的行为。教师若不能回归一份淡定,坚守自己的岗位,而去奢谈自己的业务精湛,那不过是水中花、镜中月。
二、学习充电,丰富专业的学科素养
“授业”即教师把他掌握的,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他的学生。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霍尔姆斯小组着重讨论了教师专业的问题,明确地提出了:要确保教育的质量,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的重点乃是明确教师专业的知识基础。一名教师是否能真正出色地完成教学的任务,根本上还是看这个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然而有些教师认为,只要了解和掌握自己所要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就完全可以去教那些小小“蒙童”了。作为一个教师如果只有这样肤浅的认识,又如何能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因此要能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最为基础的要求就是认真学习,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
1.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传统“双基”中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后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维度,而且在三维目标中被列为首位,它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和依托。也就是说不能就知识教知识,而要在这个知识与技能的内容中蕴涵着一些经历、一份体验、一种方法、一场思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课改中重新定位,使得教师更应广泛而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熟练地运用基本的技能。例如小学数学的一线教师可以从每次任课的学科内容入手,先掌握本学期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而由本学期的知识与技能向上及向下延伸,了解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接着再向外自扩展。长时间的积累,自然能熟悉并掌握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自是能左右逢源,而不至于捉襟见肘。
2.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要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只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得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站在前人肩膀上,踏着前人的足迹,继续开创美好的未来。了解本学科中科学家的故事以及从他们的身上展现出来的科学精神与人格魅力,以此装点自己的教学人生,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使学生也感受到科学家身上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了解学科对推动社会发展意义及在社会生活与实践中重要的作用。就拿数学来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大千世界、天上人是,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
3.了解本学科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特点。不同的学科之间会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学习过程、学习体验等,但是不同学科之间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认知视角。比如说语文学科重在感性知识的体验,数学学科重在理性思维的开拓;语文学科重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了解人和事物所蕴涵的精神与意义,这门学科细腻而繁琐,但充满灵性,引导人感性地观察世界,体验人生!而数学学科重在引导学生从运用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它以简洁的线条、严谨的态度呈现在世人之前,引领世人对人和事物做出理性的分析与运用。
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事实上,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要把自己变成一潭“活水”常换常新,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方能应对当前的课堂与学生。
三、时刻关注,掌握精深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教育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我国全面而深入地掌握教育理念的那一群人是大学里面从事教育工作的教授、专家学者。他们为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而这样的理念要下达并非易事。一是下达的路径不是十分的顺畅。就拿农村小学的教师来说吧,他们中有几个能有幸聆听专家学者的引领?期间由一层又一层的培训机构下达的教育理念是不是真的被教师所理解并致力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二是学习的时间上没有保证。一线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日常的教学工作,这样的工作繁杂、琐碎。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还得配合各级各部门完成一些与教育有关的工作,因此理念学习的时间没有保证,又如何能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迅速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三是大学人员与小学教师之间的认知上产生的冲突也不容小视。大学人员重在理论的研读与解析,而中小学教师却更需要的是实践的指导和引领。困难重重!那么同样身处农村的我,又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抓住一切空余时间与培训机会,像一块海绵一样,只要一有机会便潜心学习,用心吸收。边看边记,边记边用,边用边教,边教边思。从古至今,从书上到网上,从国内到国外,时空交替,不掇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深刻地感受到在教学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大多的时候却无法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理论的依据,无法为之做出合理有力的解释,这也是促使我不懈努力学习的一个巨大的动力。我想,也只有经过努力,方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便自己的教学业务更为精湛。
四、实践运用,修炼课堂教学艺术
有人曾就课堂教学到底是一门技能还是一门艺术做过讨论,从教师成长的角度上看,刚任教时,总想着如何按照教案上的要求,一句不漏地念给学生听,这个阶段的课堂教学只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过程,课念完了,就纠结于学生作业反馈回来的情况不尽如人意,因此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恶补。教师活在一个不被认可的状态之下,不被领导认可,不被同行认可,不被学生认可,连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都没形成。这样的生存状态,促使教师开始关注本校一些好的教师,向他们学习,或者从光盘上、网络上向名师学习,按着他们的教学设计,甚至连他们的表情、动作、语言上加以模仿。可是他们却也疑惑:我照着名师的设计上课,为什么他们上得好,可到了我这儿效果却不大相同呢?长时间的模仿名师的课堂,广泛地接触好的教学案例,逐渐形成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技能,并掌握了一定的课堂教学技巧。因此也获得了外界的认同,有的甚至承担起了学校较为重要的公开课教学任务,参加过各种大大小小,规格不一的比赛。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视野逐渐扩大,与人的合作逐渐增多,与同行的交流逐渐加深,促使教师主动地学习、探究与教学有关的事物,大量掌握有关课堂教学的技能与方法。长时间的学习与积淀,教师把学习的内容与自己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转而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动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方面上,把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课堂教学转变为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解决的课堂教学。课堂成了对话的空间,成了思想的海洋。教师用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引领孩子们爱学、乐学、会学,向着更高的方向快乐前进。步入这个阶段的教师应该就是一个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业务精湛的好老师了!
五、努力提升,深化教学反思
“反思”一词在课程改革后常常被挂在教师、领导的嘴边,但是究竟什么才是“反思”呢?“反思”的含义是什么?舍恩曾说过:反思是一种“基于惊异”的思维活动。即在一般情况下,专业人员会采用惯熟的方式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观念、知识、技术手段等进行“反思”并作出必要的调整。教育界所倡导的教师反思或反思性教学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舍恩的影响。事实上,在一个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反思不必非得“基于惊异”而发生,它应作为教师一种自觉专业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作为一线的小学教师,磨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教学反思极其重要的过程。首先,选好课题,查阅资料,做好课前的预设。其次,在课堂中实施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导师、合作的同事,他们在这个听课的过程中关注不同的并做好听课的记录。接着,评课研讨,各就自己关注的问题提出来与授课的老师和其他听课者共同探讨。最后,授课的教师把各方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整理、融合、再建构,在这过程中,教师逐渐澄清课程改革中的理念,丰富自己的理解。如此周而复始,就构成了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阶梯,而一线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就不断地经由“反思”而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
总之,教师要使自己成长,须慢慢“修炼”,从向内关注自身,逐渐向外关注世界,内外兼修,成长方能飞速。
《教师的20项修炼》 篇4
内容简介:《教师的20项修炼》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郭元祥先生写的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本书率先提出了引领教师体悟“教育人生”的主张,从细节入手,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策略,解读了教师提升素质的有效途径,探讨了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新理念,描绘了有活力的教育生活方式。
推荐理由:教师的修炼,其实是教师的一种内在精神活动,是教师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径。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修炼。只有那些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景、不安于现状、富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用心体悟教育魅力的教师,才能真正通过修炼,感悟教育的真情与真谛,收获“教育人生”的幸福与快乐。要成为一名教育家型的教师,每个教师都应该想大问题,做小事情,都应该从教育信念到教育行为、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素养、从共同规范到个人风格,作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革新,从细节入手,逐步提升自我。这本书是有志于提升品位的教育从业者值得用一生去“读”的书。
读《教师20项修炼》有感 篇5
《教师的20项修炼》这本名著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化了整整的时间才写完。这本书提出了引领教师体悟“教育人生”的主张,从细节入手,里面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策略,解读了教师提升素质的有效途径,探讨了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新理念,描画了有活力的教育生活方式。我细读了这本书,使人受益匪浅,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总觉得应该用一生的时间去精读这本书。
当我读到书中的第一篇《修炼教师》时,我的内心深有感触,他讲述一个平时打扮朴素、穿着简单、非常不修边幅的中学老师,在一次上公开课的时候,她把自己打扮得简洁、庄重、明快得体,把平时很长的大褂换成了合体的短上衣,再系上一根亮丽的小丝巾,发型也整整齐,整个人透着一股令人愉悦的精气神,给学生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整堂课气氛活跃,效果特好。我想:我们幼儿园的.老师面对的对象是孩子,孩子一定更喜欢漂亮、青春的老师。假如孩子看到自己的老师整天把自己打扮得死气沉沉,孩子的心情也不会豁然开朗。
修炼教师形象的“奇理斯玛” 篇6
【关键词】教师形象 奇理斯玛 品质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96-02
“教师应为人师表”,“教师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世人的眼中,教师就应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只有“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的教师才是被人赞扬的教师,而那些范跑跑类、横穿马路、甚至衣着不得体的老师都会遭到鄙夷。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神圣的形象在人们心中的权威也受到了挑战,于是教师任何一个不得体的形象都会引起世人的愤怒,社会的愤怒。
一、学生赋予教师以独特价值
其实外界不需要给教师扣上“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这么多高帽子。教师只是一份普通的职业,而教师也只是普通的人,不是神,教师也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本能和权利,其不普通之处在于教师的对象是有意义的生命存在,所以是对象赋予了教师身份和职业的独特意义。而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学生的眼睛就像是一架架摄像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在其监督之下,所以教师今天的言行也许就是学生明天的表现,所以教师又需要关注自身的形象。
孟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书育人,首先要育人,育人才是教育的核心。“育人”过程与其说是“言教”还不如说是“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会教给学生书本上无法得到的东西。学生通常会无意识的模仿教师的行为模式,正如许多昆虫会呈现出与它们所吃树叶的颜色一样。因此,教师形象的影响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校教育就不能实现它的道德目的。教师若要有效发挥其“身教”作用,就需要修炼教师形象的“奇理斯玛”。
二、“奇理斯玛”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
“奇理斯玛”( Charismatic,意为“个人魅力”)有助于教师形象正功能的发挥,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学生受其师而乐于学,师生友好合作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形象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益终生的。但是“奇理斯玛”的魅力不是书教的好就能具备的,教师形象要想具备“奇理斯玛”的魅力需要修炼求真、向善、创美的品质,教师德育功能的实现离不开这些品质的作用。教师形象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实现“教师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的途径可能充满了苦涩,这是教师成为学生效仿和尊敬的楷模的一种“修炼”。
(一)求真明理,真心向生
教师授人知识,教人明理,为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学无止境,创新求实,教学相长,在不断给自己注满一桶水的过程中便是“真”的体现。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经验型的教书匠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教师若仅局限已取得的知识,因循守旧,终将会被时代抛弃。教书授业也不是教师唯一的任务,育人才是教育的核心。只有关爱学生、主动贴近学生的教师,才能在学生心底播下种子,而在播种施肥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学会耐心的倾听学生的心声,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和可信赖的形象,这是树立良好教师形象的重要条件。
(二)向善爱生,乐知善行
教育是引人向善的,师爱的无私性和教师行为的示范性,正是教师形象“善”的最好表征[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把人性归于善,教育就是扬善抑恶;荀子把人性归于恶,教育就是弃恶从善。修炼向“善”,教师首先应具有人性中的向善精神,包括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诚心与奉献精神[2],还需要一颗爱生之心,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得到最大发展,引导学生追求幸福。另外,教师向“善”的德性不能仅停留于师爱、无私、公正等抽象意义的层面上,向“善”德性还应落实到教学行为的层面上。教学是一门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唤醒、鼓舞。向“善”德性的教学行为还应该是讲究教学技巧、追求教学艺术和有较高效率的教学行为,教师把“善”的德性寓于教学行为之中,引导学生从善学习,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由“知”向“行”转变。
(三)创美人格,内外兼修
另外,教师还应该具备德育生活中的创“美”精神,散发内在美和外在美的魅力。教师职业的良心就是帮助、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注重人格和道德修养,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渊博的知识、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生活作风等内在素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榜样示范的力量。教师在不断追求内在美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只有二者兼备,教师的形象才会更完美。教师要为人师表,所以衣着整洁得体是必要的,这既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师形象的评价已经不仅局限于内在的知识素养,外在形象美也逐渐成为人们评价教师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师亲切的目光、温暖的微笑、从容的步履、得体的手势等,都能给学生以美的感染。教师的外在形象美是深厚内在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内在美的自然流露,不可忽视。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教师形象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是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镜子,其形象可以是“灯塔”、“人梯”,也可以是学生追求幸福、全面发展过程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其形象修炼的过程也许是艰难而苦涩的,但是教师在修炼“奇理斯玛”的过程中也实现了个人成长,学生在追求幸福的同时,也会使教师感受到育人的幸福和存在的满足,这就是教师创造的独特的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马焕兰.浅谈师道价值[J].教育与职业,2006,(6):71-72.
[2]王麗娟.何谓“师道”——对教师自我的诠释[J].中国教师,2010,(121).
作者简介:
“修炼”促进教师的成长 篇7
一、触及灵魂, 铸就高尚的师德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的传道是指教师负有传递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的使命。然而, 在应该教育的影响下,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 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唯分数是从, 把分数当作是评价的唯一标准, 忽略了学生人格的教育。其实, 若是撇开分数, 每个人都明白:“立人”远比“立业”重要。教学生做人之道、求学之道、处世之道三者应放在同样重要的作用, 且做人之道更应稍高于另外二者。在当前这样一个功利的社会中, 教师更应守得住一颗安静的心, 以高尚的情操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作用。行路难, 但已有早行人!悬崖小学中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俩, 舍下自己的孩子, 去当悬崖小学孩子们的守望人。他们二人当选“2008 感动中国人物”。当主持人问:你现在的工资是多少?善良的女教师说:“不少了, 两百多了!”听了我的鼻子酸酸的。在我们这儿, 两百多块够什么:一瓶酒?一条烟?还是一餐饭?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他们, 他们没有豪言壮语, 有的只是朴实的语言, 还有一个没有蒙尘的灵魂。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我们应以他们的事例荡涤自己的灵魂, 鞭策自己的行为。教师若不能回归一份淡定, 坚守自己的岗位, 而去奢谈自己的业务精湛, 那不过是水中花、镜中月。
二、学习充电, 丰富专业的学科素养
“授业”即教师把他掌握的, 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他的学生。20 世纪80 年代, 美国的霍尔姆斯小组着重讨论了教师专业的问题, 明确地提出了:要确保教育的质量, 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 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的重点乃是明确教师专业的知识基础。一名教师是否能真正出色地完成教学的任务, 根本上还是看这个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然而有些教师认为, 只要了解和掌握自己所要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就完全可以去教那些小小“蒙童”了。作为一个教师如果只有这样肤浅的认识, 又如何能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因此要能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 最为基础的要求就是认真学习, 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
1.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传统“双基”中的要求, 也是课程改革后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维度, 而且在三维目标中被列为首位, 它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和依托。也就是说不能就知识教知识, 而要在这个知识与技能的内容中蕴涵着一些经历、一份体验、一种方法、一场思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课改中重新定位, 使得教师更应广泛而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 熟练地运用基本的技能。例如小学数学的一线教师可以从每次任课的学科内容入手, 先掌握本学期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进而由本学期的知识与技能向上及向下延伸, 了解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接着再向外自扩展。长时间的积累, 自然能熟悉并掌握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在教学的过程中自是能左右逢源, 而不至于捉襟见肘。
2.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要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 只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得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引导学生站在前人肩膀上, 踏着前人的足迹, 继续开创美好的未来。了解本学科中科学家的故事以及从他们的身上展现出来的科学精神与人格魅力, 以此装点自己的教学人生,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 使学生也感受到科学家身上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了解学科对推动社会发展意义及在社会生活与实践中重要的作用。就拿数学来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大千世界、天上人是, 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
3.了解本学科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特点。不同的学科之间会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学习过程、学习体验等, 但是不同学科之间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认知视角。比如说语文学科重在感性知识的体验, 数学学科重在理性思维的开拓;语文学科重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了解人和事物所蕴涵的精神与意义, 这门学科细腻而繁琐, 但充满灵性, 引导人感性地观察世界, 体验人生!而数学学科重在引导学生从运用的角度去看待世界, 它以简洁的线条、严谨的态度呈现在世人之前, 引领世人对人和事物做出理性的分析与运用。
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事实上,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 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 要把自己变成一潭“活水”常换常新, 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方能应对当前的课堂与学生。
三、时刻关注, 掌握精深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教育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我国全面而深入地掌握教育理念的那一群人是大学里面从事教育工作的教授、专家学者。他们为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而这样的理念要下达并非易事。一是下达的路径不是十分的顺畅。就拿农村小学的教师来说吧, 他们中有几个能有幸聆听专家学者的引领?期间由一层又一层的培训机构下达的教育理念是不是真的被教师所理解并致力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二是学习的时间上没有保证。一线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日常的教学工作, 这样的工作繁杂、琐碎。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 还得配合各级各部门完成一些与教育有关的工作, 因此理念学习的时间没有保证, 又如何能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 迅速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三是大学人员与小学教师之间的认知上产生的冲突也不容小视。大学人员重在理论的研读与解析, 而中小学教师却更需要的是实践的指导和引领。困难重重!那么同样身处农村的我, 又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抓住一切空余时间与培训机会, 像一块海绵一样, 只要一有机会便潜心学习, 用心吸收。边看边记, 边记边用, 边用边教, 边教边思。从古至今, 从书上到网上, 从国内到国外, 时空交替, 不掇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深刻地感受到在教学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大多的时候却无法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理论的依据, 无法为之做出合理有力的解释, 这也是促使我不懈努力学习的一个巨大的动力。我想, 也只有经过努力, 方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便自己的教学业务更为精湛。
四、实践运用, 修炼课堂教学艺术
有人曾就课堂教学到底是一门技能还是一门艺术做过讨论, 从教师成长的角度上看, 刚任教时, 总想着如何按照教案上的要求, 一句不漏地念给学生听, 这个阶段的课堂教学只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过程, 课念完了, 就纠结于学生作业反馈回来的情况不尽如人意, 因此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恶补。教师活在一个不被认可的状态之下, 不被领导认可, 不被同行认可, 不被学生认可, 连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都没形成。这样的生存状态, 促使教师开始关注本校一些好的教师, 向他们学习, 或者从光盘上、网络上向名师学习, 按着他们的教学设计, 甚至连他们的表情、动作、语言上加以模仿。可是他们却也疑惑:我照着名师的设计上课, 为什么他们上得好, 可到了我这儿效果却不大相同呢?长时间的模仿名师的课堂, 广泛地接触好的教学案例, 逐渐形成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技能, 并掌握了一定的课堂教学技巧。因此也获得了外界的认同, 有的甚至承担起了学校较为重要的公开课教学任务, 参加过各种大大小小, 规格不一的比赛。在这样的过程中, 教师的视野逐渐扩大, 与人的合作逐渐增多, 与同行的交流逐渐加深, 促使教师主动地学习、探究与教学有关的事物, 大量掌握有关课堂教学的技能与方法。长时间的学习与积淀, 教师把学习的内容与自己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转而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动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方面上, 把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课堂教学转变为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 让学生自己去体验, 自己去探究, 自己去解决的课堂教学。课堂成了对话的空间, 成了思想的海洋。教师用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引领孩子们爱学、乐学、会学, 向着更高的方向快乐前进。步入这个阶段的教师应该就是一个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业务精湛的好老师了!
五、努力提升, 深化教学反思
“反思”一词在课程改革后常常被挂在教师、领导的嘴边, 但是究竟什么才是“反思”呢?“反思”的含义是什么?舍恩曾说过:反思是一种“基于惊异”的思维活动。即在一般情况下, 专业人员会采用惯熟的方式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观念、知识、技术手段等进行“反思”并作出必要的调整。教育界所倡导的教师反思或反思性教学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舍恩的影响。事实上, 在一个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学反思不必非得“基于惊异”而发生, 它应作为教师一种自觉专业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作为一线的小学教师, 磨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教学反思极其重要的过程。首先, 选好课题, 查阅资料, 做好课前的预设。其次, 在课堂中实施自己的教学任务, 而导师、合作的同事, 他们在这个听课的过程中关注不同的并做好听课的记录。接着, 评课研讨, 各就自己关注的问题提出来与授课的老师和其他听课者共同探讨。最后, 授课的教师把各方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整理、融合、再建构, 在这过程中, 教师逐渐澄清课程改革中的理念, 丰富自己的理解。如此周而复始, 就构成了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阶梯, 而一线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也就不断地经由“反思”而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
小学数学教师的素养修炼 篇8
一、教师的形象起着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的确, 良好的教师形象是美的化身, 是学生模仿、追求、敬重的对象。在我看来, 小学教师的个人形象礼仪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形象, 主要指衣着外貌、言谈举止;二是内在的形象, 主要指内在素养, 包括职业道德、文化素质、专业技能, 等等。
作为小学教师, 良好的外在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当你走进教室、踏上讲台时, 学生的目光都聚集在你的身上。老师有着什么样的穿着、什么样的发型, 都会成为学生视觉的焦点。这时的形象如何, 是这位老师在学生心中的权威和榜样的第一印象。小学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 正确把握自己的整体形象。鲁迅先生的文章《藤野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先生上课时忘记带领结, 学生们在下面唧唧喳喳议论”, 也说明了教师的衣着仪表足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行为方式以及对教师本人的态度。
二、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可忽略
数学与其它学科不同, 它有自己独特的三种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文字语言, 这些语言在应用过程中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一个数学教师, 要想应用好这些语言, 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性: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 在数学学科中, 一就是一, 二就是二, 来不得半点儿含糊。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确切地使用概念, 科学地进行判断, 逻辑地进行推理, 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很多数学概念往往是一字之差, 便有不同的含义。如“数”与“数字”、“增加”与“增加到”、“数位”与“位数”、“除”与“除以”, 等等。数学教师的语言应“像敲钉子——声声入耳”。
2.简约性:简约性是指教师要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语言的简约性体现在提问的次数不要过于频繁。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启发式教学, 就频繁地使用提问语, 因而使问题难易不当, 数量失控。如频繁地使用“你知道吗”“为什么”“怎么样”这类提问, 致使学生来不及思考, 教学效果当然不会好;过多地使用“对不对”“是不是”等选择问句, 因为太容易回答, 学生根本用不着思考。
3.启发性: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因为由“生疑”到“解疑”的过程, 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内容, 学生感到困惑、易错的地方, 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去启发。这时, 教师应注意开导学生的思路, 切不可越俎代庖, 先把结论交给学生;应鼓励学生见难解疑, 思索争辩, 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时教师要抓在关节处, 要善于点拨启发,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活跃思想、开拓思路及提升思维能力的目的。
4.趣味性:教学语言的对象是学生, 幽默、风趣的语言才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缺少幽默感和教育机智, 常会在师生之间筑起无法逾越的高墙。数学教师的语言如果能声情并茂、妙语连珠、妙趣横生, 一定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大凡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 都积极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充满趣味性的语言“激励、唤醒、鼓舞”学生, 使他们感到“学习乐”而又“乐于学”。没有幽默感的老师, 就像一尊雕像;没有幽默的生活, 则会变成一潭死水。对于枯燥的数学知识, 课堂教学中尤其需要幽默这一润滑剂。
三、数学课堂上教师的微笑必不可少
微笑即是在脸上露出愉快的表情, 是善良、友好、赞美的表示。世界上很多著名的企业家对微笑给予很高的评价, 甚至奉其为治店法宝、企业的成功之道。美国一家旅行社总裁曾告诫航空公司的空姐们:“Smile, Smile, Smile等于成功。”
在数学课堂上, 老师的一个微笑是对孩子面对困惑时的一个鼓励, 老师的一个微笑是对孩子勇于质疑问难的一个赞许, 老师的一个微笑是对孩子给出问题正确答案的一个肯定。因此, 数学课堂更离不开微笑, 学生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会察言观色, 并且常根据老师的表情来猜测老师对自己的感觉。如果老师带着自己的不愉快走进教室, 孩子会误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老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对学生经常微笑吧!那不仅是保持了教师的良好形象, 更显示了您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师专业发展要修炼“硬底气” 篇9
一、深入理解学科本质
学科本质并非课程标准上对各学科内涵的界定,而是教师个人对于自己所教学科内涵的解读。
那么,语文课的实质是什么?是语言教学、文字教学、文学阅读的简单叠加,还是知识背后所蕴涵的语文思维及素养?数学课的实质是什么?是学会解一道道具体的数学题,还是题目背后所蕴涵的数学思维及素养……这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少优秀教师在学科教学的第一课中,并不急于教授学科知识或提出学习要求,而是与学生交流对所授学科本质属性的理解。很难说哪一种对学科本质的理解是唯一的标准答案,但我们要有自己对本学科的理解与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充实、修正与完善。这些思考,最终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深度与厚度。
二、积极探索有效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它既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提升教师素养的修炼场。因此,积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成为所有教师的自觉追求。它一方面提升了教师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教师的学科素养,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
探索教学的有效性,应在学科教学的棘手问题上动脑筋、下工夫。就语文学科而言,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仍然存在不少亟待改进的地方。教师常常较多地关注文言文字、词、句的积累和主旨、写作手法的掌握,而较少关注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针对这样的现状,我曾尝试从学生“学”的视角出发,结合“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两条传统的解读路径,做教学研究。
例如,对于范仲淹抒发个人政治理想的名篇《岳阳楼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大多能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先忧后乐”的政治情怀,但对于文章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是不够的。有的学生会追问:“在范仲淹眼里滕子京属于‘古仁人’还是‘迁客骚人’?”“课文首段提到‘(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结尾说‘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其中到底在暗示什么?”学生在“以意逆志”的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猜测,但都缺乏足够的依据来说服彼此。此时,“知人论世”成了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据范公偁所写的《过庭录》所载:滕子京恃才傲物,被贬谪巴陵后,颇有不满之词。范仲淹与之交好,因此,趁着滕子京邀他写文的机会,在文中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劝勉友人。
以这段背景为支撑,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结论:作者的写作意图不仅在于抒发个人的政治情怀,还在于规劝故人滕子京不要因个人得失而迷失自己,同时也可以解决此前的问题,范仲淹认为滕子京目前还属于“迁客骚人”。此时再读作品,文中的一些蛛丝马迹,又能印证我们的判断——“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因此滕子京着手“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并让范仲淹撰文记录这件事。由此可见,滕子京虽才能出众,但毕竟还未达到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反思课堂推进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不是单向的思维过程。我们在“以意逆志”的过程中得出的猜测或推论,通过“知人论世”得以印证,在“知人论世”的辅助下再次“以意逆志”,又从文本中读出了新的内涵。教师将文本和背景作为彼此的印证,带着学生在“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之间反复“钩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也使教师在文本解读、教学设计、阅读积累等领域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
当然,积极探索有效教学,并不是在“故纸堆”中“闭门造车”。教学展示前的反复磨课,教研活动中的探讨交流,学科论坛中的思维碰撞等,都是提升专业素养的良好途径。
三、发展学科科研能力
如果说,教学实践是散点的尝试,那么在一定的散点尝试后,需要的是对经验的抽象,将之提升为理论,也就是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研究。
学科科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也正因其专业,它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实,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科研不是教学理论的实践化,而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
学科科研的关键在于选题。宏观而言,可以从教育发展的需求出发进行思考;微观而言,可以就教学实践中反映出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我在入职的第一年,就曾申报过区级一般课题并成功立项,而选题的来源就是自己的一次文言文教学实践。
教材中《<吕氏春秋>二则》是节选,而要了解这两则寓言(“引婴投江”与“刻舟求剑”)所传递出的内涵,就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因此我以作品的背景与内涵为两大关键词,申报了“初中文言散文中‘架构多元背景·挖掘多维内涵’的教学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
隔年,该课题又申报了上海市基础教育“三项评比”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并成功立项。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文献研究、教学实践(上文中《岳阳楼记》一课即为该课题的一个课例)、交流探讨、撰写文章,我的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该课题最终获得了2014年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成果鉴定二等奖。
当然,无论是探索教学有效性还是发展学科科研能力,都离不开大量的阅读。阅读,既是教学探索和学科科研所倚仗的重要方式,其本身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阅读大量与教学实践、科学研究相关的专业书籍。就语文学科而言,文史哲的经典著作、学科专家的个人文集、课程改革和科学研究的通识性作品等,这些都奠定并拓宽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底座。除专业类书籍外,那些滋养心灵的文学作品,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而言,也具有极高的价值。毕竟,教师的教学不是一门纯粹的“技术活”,它需要人文性与艺术性。
其实,教师的学科研究不一定要以立项课题的方式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现问题、尝试探索、总结经验、反复验证……在这些过程背后,本身就渗透着科研意识。积跬步以致千里,教学中的一个小小思考,经反复推敲、总结提升后,就可能成为教师的“看家本领”。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迸发出独具匠心的教学灵感,但如何将莫可名状的“灵感”可视化、路径化,在教学中能够推进,在同行中能够推广并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四、形成独特个人风格
我们常常对学生“千人一面”的现状发出喟叹。对于学生,我们希望他们有全面、个性的发展。而对于教师自身,也是如此。教师的教学风格背后,反映着他的教育思想、个性特点、学科功底、思维方式等,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趋于成熟的标志。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摸索并逐渐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是不可忽视的。这是一个“博观而约取”的过程。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这一点上,青年教师不妨从“模仿”开始。博观本学科领域内的名家课堂,选择与自己“意气相投”者予以深入学习研究。随着个人教学实践的不断开展、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科本质的不断明晰……所有这些与教师本人的个性特质、语言体系、思维方式相融合,最终形成了自身的教学风格。
我们发现理解学科本质、提升教学成效、发展科研能力、形成个人风格这四者不是线性发展的。它们是一个彼此渗透、互相促进的螺旋型上升的过程。对于学科本质的理解是“本元”,教师个人的风格是它的“表征”,而教学探索和科研发展则是具体“路径”,这些最终成为教师过硬的专业素养。
教师成长的三项修炼 篇10
关键词:教师成长,三项修炼
近期,一些教育同仁经常问我:是怎样从一名平凡而普通的村小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的。仔细回忆自己成长中走过的路、做过的事,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注重三项修炼:素养力修炼、教学力修炼和影响力修炼。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浅薄的认识。
一、素养力修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素养力是教师发展的立身之本,决定着教师教学的高度和厚度。教师只有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素养力,才能使自己成为底蕴丰厚、实力强大、情感丰富、眼光高远的人,在教育的沃土上绽放一树芬芳。
1. 丰厚的底蕴
“底蕴”如何,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有很大影响。教师的“底蕴”内涵丰富,包罗万象。概括地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高尚的师德。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强”。在物流横欲又浮躁漠然的教育大环境中,只有时刻把师德奉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忠贞不渝地坚守着“三爱”,即爱教育、爱学生、爱课堂,才能拒绝诱惑,修身养性,守住清贫,真正在思想和行为上筑起热爱教育的坚实屏障,从而成为优秀的教师,兑现最初的誓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如果你讨厌教育、嫌弃学生、厌恶课堂,则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2)渊博的学识。拥有渊博的学识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但这并不容易,因为这不仅需要智商,更需要汗水。所以,毫无疑问,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博古通今是需要毅力与时间相辅相成才可做到。而要做一名学识渊博的教师最直接的途径是读书。只有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涵养我们自身的气质,才能让我们成为优秀的教师。长期大量的实践证明,一个知识匮乏的人,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3)精湛的业务。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站稳三尺讲台,只有高尚的师德和渊博的学识远远不够,还须具备精湛的业务:备课出彩、上课精彩,这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和法宝。要得如此修行,必须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勤于反思、乐于笔耕。一个备不好课、上不好课,业务能力平平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2. 强大的实力
一名优秀教师的实力体现在听、说、读、写、做5个方面。
(1)善于倾听是基础。中国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说:“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对话,而关键在教师的耐心倾听。”倾听,能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内心需要,让学生觉得自己很重要;倾听,将为学生留下一片自由表达的空间,激发学生说的热情与欲望,想说、能说、会说;倾听,能唤醒学生说的兴趣和思维,说得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煽动性。因此,作为教师,要放下架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机会,倾听学生的妙想、倾听学生的童心、倾听学生的错误、倾听学生的离经叛道,并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爱。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2)能于表达是关键。众所周知,教师是靠“嘴皮子”吃饭的职业。因而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美好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纯净的心里。所以,任何时候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都是衡量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得好,学生听起课来就会兴致盎然、津津有味,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得不好,学生就会听得索然寡味、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势必不好。因此,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敢于表达、能于表达、善于表达,才能“以声传情,以情感人;以言动心,以心育人”,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诱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乐于读书是核心。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读书,是教师职业最起码的底线。没有高层次的阅读,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一名教师,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只能是空架子;如果读书破万卷,教学就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因此,教师要在岗位上成才,唯一的方法就是读书。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应该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结合本职工作认真地去读一些书,并能品出一些书味来。
乐于读书,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爱读,即具有内在的阅读需要和强烈的求知热情,能够不依靠外力驱动自觉支配自己的阅读行为,并在阅读时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全神贯注,心无旁骛。二是会读,即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往自己的头脑里输入信息,更重要的是会把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并与自己头脑里已经储存的信息相互聚合和重新组织。三是善读,即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及其相关的内容,敢于大胆提出疑问并反复论辩、主动探索。这点很重要。刘向说:“善读之可以医愚。”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因此,我们要学会有选择性的读。
(4)勤于写作是保障。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它的好处在于能促使我们阅读更好的书刊,查找更多的资料,求证更深的思考,静下心来把模糊变成清晰、感性变成理性、破碎变得完整、凌乱变得有条理,让我们飞向纵深的专业发展。然而纵观当今的教学现实,不管是评优、评先还是晋级、晋职,都对文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的教师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就是文章欠缺,多年来还徘徊在名优教师队伍的边缘。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重要的行动之一,就是把思想写出来,外化成字、成文乃至成书,让人阅读你的文字,领悟你的思想,感受你的魅力。
(5)勇于实践是根本。实践是提高本领的根本途径。知道得再多,想得再好,如果不去实践,不去行动,永远都只能原地踏步,不会有超越,更不会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大量事实表明,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践,即使有路,也不会到达路的那头。因此,我们不要做行动上的矮子,而要做行动上的巨人。有想法就付诸行动,才能创造新成绩,做出新贡献,成就新梦想,开启新境界。
3. 丰富的情感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比常人更加丰富的情感。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唤醒学生是教师的崇高使命。要唤醒学生,靠的不是强制和权威,而是激发兴趣,调动情感。所以,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学会以情激情,以情导行;以情育情,以情悟理。要做到这点,就要求教师和文本同语、和作者同心、和编者同路、和学生同行。
(1)和文本同语。就是要将自己视为一个读者,沉下心来细读文本,想方设法让自己读进去,读出真知灼见;想明白,优化教学策略;走出来,建构教学模式。
(2)和作者同心。这一点主要是针对语文教师。每篇文章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文本,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发出的疑问。答案在哪里?我想,一定在文本的本身。教参,只能是参阅。我们要从作者的角度去解读教材文本。
(3)和编者同路。就是要领悟编者的意图,不仅考虑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思考为什么要教这些、这样教。这是各学科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4)和学生同行。是指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心灵去亲近教材,用儿童的眼睛去发现教材中属于儿童文化创造的那些特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才能遵循教学最基本的规律。
4. 高远的眼光
眼光决定境界。只有眼光高远的人,才能在普通事物中看出价值连城的东西。作为一名教师,眼光越高远,视野就越开阔,成长也就越迅速。因此,要成为优秀的教师,就要学会用自己高远独特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工作,做好专业发展规划,突破职业生涯瓶颈。只有这样,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达到不教而教的高境界。
二、教学力修炼:传承中发展,创新中超越
教学力是教师发展的兴业之根,决定着教师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只有不断锤炼和提升自己的教学力,才能使自己成为教学有招、科研有法、管理有智、服务有心的人,在教学的天地里彰显个性创意。
1. 精心备课
备课是上课的基本前提。然而当下很多教师认为,备课就是写一份教案,或是化繁为简,抄一遍教材;或是不加思考,照抄名师教案;抑或是改头换面,重新整理旧教案。殊不知,这种不认真钻研课标要求和教材要点,不认真研究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而舍本逐末,把别人的教案一字不漏地照搬下来的做法,不但消耗了精力和时间,还忽视了备课的本质。
笔者认为,如果你把备课视为是一种任务,那么,它势必会成为你的一种负担;如果你把备课看作是一种历练,那么,它势必会成为提高你、成就你的一个载体,你不但会追求形式的新颖、内涵的丰富、环节的合理,还会追求思路的清晰、目标的准确、重点的突出、理念的体现。同样是备课,不同的态度和认识,却决定了不同的工作心境和生活情调,关键看你如何选择。
2. 精湛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然而长期以来,大家关注的大都是课怎么上,即课堂上如何实施教学方案,很少有人关注教学方案以外的东西。实践证明,要上好一节课,就必须突出“学习兴趣”“良好习惯”“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等主题词,把这些“基桩”立直了、立稳了,学生的学科基础才会牢靠。笔者认为,打基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浮躁。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知道,树木要长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离不开肥沃土壤的培养和科学的养护,还需要有一定的成长期和成熟期,任何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行为都只会破坏其生长规律,阻碍其生长为参天大树,人才成长亦是如此。二是必须舍得投入,投入时间,投入精力,投入爱心,投入耐心。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的精彩,既要有精心的预设、巧妙的生成,又离不开那些看似简单重复,甚至近乎机械呆板,但对夯实儿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所以,要永远保持良好心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
3. 精致说课
说课作为一种教研形式,正日渐成为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条便捷有效的途径。然而,很多教师却不重视这项工作,说课时往往七拼八凑、东抄西借。实践证明,良好的说课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它集备中说、说中评、评中研、研中学为一体,不仅能促使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也有利于听(评)课者更全面了解执教者的教学行为,正确评价其教学行为。所以,笔者认为应抓实说课的流程管理,科学指导说课的技巧,让说课突出一个“新”字、凸显一个“实”字、展现一个“准”字、彰显一个“精”字、体现一个“美”字。这样才能促使说课者说深教材、说实方法、说准学情、说精过程、说活习题、说妙板书。
4. 精妙评课
评课是教研活动最常见的形式。评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以利于当前新课程的教学。它集鉴定激励、诊断指导、管理调控、沟通反馈及科研为一体,是研究课堂教学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认真组织评课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还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群体的专业成长。但现实中往往是评议不着边际,不分主次,让人听了不知所云。笔者倡导,评课要做到“四个一”,即提出一个优点、指出一个缺点、给出一条建议、重构一个环节。只有做到了以上“四个一”,才能使评课活动深入、全面、扎实、有效,不走过场。
三、影响力修炼:改变学生命运,成就学生未来
影响力是教师发展的成长之梯,决定着教师教学的效度和信度。教师只有不断扩大和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才能使自己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同行敬佩、领导信任的人,在育人的百花园谱写绚丽华章。
1. 影响学生,改变学生
众所周知,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对学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当一个老师喜欢博览群书,那么他的学生很多是书虫;一个老师如果爱好写作,那么他的学生肯定有很多作品见诸报端;一个老师语言表达清晰,富有感召力,那么他的学生个个伶牙俐齿,能说会道。这就是影响的作用。当一个个学生因受你影响,而改变自己,必将铭记你于心中,作为教师,无疑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2. 塑造学生,成就学生
学生就像一张白纸,老师犹如画家,决定这幅画的“美与丑”。白纸都是一样的白纸,唯有画家不一样,只有画家素质的提升才能描绘出越来越优异的画卷。因此,教师要学会用心塑造学生,用爱成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一张张白纸变成五彩缤纷的图画,从我们的手里飞出去,构建出祖国的大好河山。
新时代教师的几项“修炼” 篇11
【关键词】时代 修炼
一、首先,教师要修炼“如海的情怀”。
做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处在信息化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高,社会在飞速变化。同时,国家、家庭、学校、学生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必须要有大情怀,心中既要有国家,又要有民众。既要能容天下事,又要能容身边人。做为一名现代教师,我们需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我们要接纳生命中真、善、美,同时也包容世上的假、丑、恶,并尽量将假、丑、恶变成真、善、美。
1.教师要懂得包容学生。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联合国秘书长曾向人们呼吁:“人类应当把最好的东西赋予给儿童。”懂得包容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必备的一种胸怀与气度。小学生是未成年人,身体正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时期,每一天对于孩子来说都非常珍贵。他们的心理上还非常稚嫩,不仅容易犯错,而且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作为教师,应当理智地看待每一个学生错误,科学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并且应当智慧地处理好与每一个学生关系。包容学生,既是对教师自身生命的一种尊重与保护,也是对学生稚嫩生命的一种尊重与保护。
2.教师要懂得接纳家长。
教师是学生生命中的奠基人,也是学生生命的引路者,但学生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师应该是家长。教师工作的成败,不单单取决于学生的各项表现,还取决于和家长的沟通相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信息量的增大,家长的素质在不断地提高,家长的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因此,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在一个班级里,会有形形色色的家长,他们拥有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学历,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性格,教师在与不同的家长相处时,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一定要具有接纳之心,接纳不同类型的家长,向优秀家长学习,从问题学生家长身上找出原因,对需要帮助的家长要给予真诚的帮助。
3.教师要懂得接受任务。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教育,一个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努力。相反,一个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学校的培养,一名卓越教育的成长也离不开国家的栽培。作为教师,不但要能够包容学生,接纳家长,同时要懂得与学校领导、同事相处。每一位教师要虚心向领导与同事学习,学人之长,容人之短,不断传播正能量。这样,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会更有幸福感与成就感。
作为教师,不单单要学会容人,也要学会容事。“教育无小事”。教师工作是一项极其繁琐极其复杂的工作。教师每一天要面对大量的工作,也就要懂得接受如何学校里各种任务,正确处理好工作与生活、家庭之间的关系。学校安排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经过教育教研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精心考虑过的。因此,教师面对各类工作任务时,与其用抱怨的态度去浪费时间,不如合理安排好时间努力去完成各项任务。
二、其次,教师要修炼“海量的知识”。
当今世界早已经过了“要教给孩子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年代,在这个信息量铺天盖地的互联网时代里,人人都是一条载着各种信息的“河流”。不说家长,现在的每一个孩子都不容小觑,你若是不相信,没准他哪天就给你来个“下马威”!教师唯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日日学,时时学,向书本学,向网络学,向家长学,向孩子学,乃至向身旁每一个人学习,向大自然学习,才能勉强暂时为师。教师该怎样追求“海量的知识”的呢?
1.善于学习。
(1)善于向书本学习。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本好书,必定是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一代又一代人的检验。有人说,教师应该是以读书为生的一种职业。社会在飞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不断的完善自我,就必须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内在知识,从而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高尚的智慧、情操。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也要成为“通才”,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全面的综合性人才奠定基础。
(2)善于向身边人学习
教师必须善于学习。“世事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随时像一块海绵一样善于汲取身边的水源,充实自己的内在。学习领导高超的管理艺术,学习同事精湛的教学技巧,学习学生天真的奇妙思维,并将学习到的运用到工作实践当中,长久坚持,必定取得很好的效果。
(3)善于利用现代化设备学习
教师应当有良好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接纳社会中的新鲜事物。社会在发展,利用现代化设备来学习,会使学习更加方便、快捷、有效。教师可以利用电脑、手机来学习,可以通过各类优秀的教育教学网站来寻找到有用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接收微信来了解世界最新信息。通过现代化设备学习,接受的信息量更大,接受信息的速度更快,学习的效率也随之更高。
2.善用时间。
教师平时的工作非常琐碎,学校有大量的工作,天真活泼的学生也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教师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既要用于教育学生,也要用于家庭生活,还要用于个人成长。有人说,一个人的成败就是看他是否能够合理运用时间。一个教师的工作成就的取得的大小,取决于他对时间的充分利用情况。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其中的一大习惯就是“要事第一”。教师也可以树立“要事第一”的观念,将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周、每一日的重要的事情罗列出来,并进行科学的分类,把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安排在首位来做,这样工作中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利用“零碎时间”。看似不经意的“零碎时间”,其实可以完成很多的事情。3.善于反思。
教师的职业是流动性的,要求教师必须有着高超的教育智慧。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况,要善于处理学生的问题,要善于捕捉恰当的教育时机,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反思。那怎样“反思”呢?教师对课堂教学要及时反思,将课堂上的成败得失记录下来,很快就能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与劣势。教师对教学语言也要及时反思,“一言以誤国,一言以兴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一定要谨慎地使用教育语言,一句有效的鼓励的话语会让学生终身铭记与感激;相反,一句消极的伤心的话语会让学生终身痛恨与伤心。
教师可以通过日记、随笔、博客、微信的方式随时随地地记录下自己的教育生活,对工作来讲会有很大的促进,于生活来说也是一份珍贵的记忆。
三、最后,教师需要修炼“如海的深度”。
教师也应如海一般,时而风平浪静,从海面升起一轮皎皎明月,让人赏心悦目;时而也应该下下狂风暴雨,让人们明白海的神秘莫测与巨大的气势。生活需要改变,有阳光有暴雨的日子才是丰富多彩的日子,若是日日晴天,世间也定会少了诸多乐趣。
1.让班主任工作富有深度。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一项非常重要工作,它直接影响一个班级的身心成长,学习生活。班主任工作应当有一定的深度。班主任工作既要富有爱心、耐心,更要运用智慧,民主管理,收到实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向各国领导人呼吁:“要为我们的孩子和他们的未来着想,高瞻远瞩、兑现承诺。”同理,班主任老师也要拓展视野,目光深远,用国际化的眼光与标准来培养学生,立足现在,放眼未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培养良好的中国公民,培养优秀的世界公民。
2.让教学工作富有深度。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每一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学工作是教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个优秀的专业教师,一定要有深厚的专业教学功底,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精炼的教学语言,高超的教学技巧,在每一堂课里,或带给学生深深的感动。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也曾说过:“課堂要有温度、广度与深度。”一节好课,必然能听到学生的生命拔节的生命,激荡灵魂,将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间,植根于学生的灵魂深处。
3.让职业规划富有深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之外,一定要重视自身的成长。一个教师的成长不单单属于个人,属于学校,更属于社会。不论处在哪一个时代,教师肩负的时代使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与民族的教育水平的高低。教师应当给自己做好职业规划。有了清楚了职业规划,教师就有了奋斗的动力;有了奋斗的动力,就有了努力的行动;有了努力的行动,就更加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教学成就。
教师是一个需要终身修炼的职业 篇12
教师的态度修炼
纠正学生错误需要教师有一贯的坚持性和洞察事物根源的慧眼。急躁的教师应改变易怒的特点, 培养和善、耐心的特性。如果教师遇到学生犯错误的第一反应就是发火, 这种愤怒的火焰会顷刻烧昏了自己, 同时也烧伤学生, 会在学生的心田留下难以平复的疤痕。它造成的隔膜会使师生之间立起一道厚重的墙, 阻碍了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久而久之, 会导致学生厌倦学习、教师厌倦工作。教师从爱护、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 应注意日常教学中自己的态度, 在学生懂得自己要求的合理性之后, 以和善、平静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建议。教师的沉着、自制和耐心是有效影响学生的重要品质。
围绕教育主题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的广泛兴趣有利于他们扩大视野, 进而获取广博的知识。但许多教师尽管业余生活兴趣广泛, 教学也勤奋努力, 但工作中仍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 时常被失败的痛苦所困扰, 久而久之失却理想, 随波逐流。其原因可能是兴趣与工作没有结合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 正如王小平在《本领恐慌》中所说, 避免工作失败、提升职业幸福感的根本方法是“工学和合”, 即工作与学习和谐、合一。学习以工作目标为转移, 既可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 又可在工作之中进行学习, 从而使工作与学习互相促进。“工学和合”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师的学习兴趣应首先围绕教育的主题进行。
教师要学习教育学。针对教师职业性质和特点, 首先应培养对所教学科和教学法的研究的兴趣, 努力钻研, 获得深厚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育艺术, 从而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一个教师如果对自己所教学科没有透彻的理解, 就很难对各种教学问题应对自如。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知识来源渠道多, 学生眼界开阔, 教师如果不勤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就很难应对学生的提问, 缺乏面对学生质疑的勇气。教师害怕学生质疑, 由此也能导致师生心灵之间的隔阂。
教师应学习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的原理。学习教育学能使教师避免盲目摸索, 心理学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学生。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尤其要仔细体味不同性格、性别学生的心理特点, 这是教学与教育工作的必要基础。
多读书、多写作。相关研究表明, 优秀的教师也是求知欲强的学习者。教与学, 要终身相伴而行。有选择、有侧重地读书, 可以帮助教师建构起有助教育教学工作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读书可以促进写作, 读书是知识的输入, 也是人生经历的输入。而写作可以视为很好的输出, 平时的教育随笔、教学日志、每学期期末书面的工作总结, 都可视为一种输出。学会总结经验, 善于总结经验, 才能把经验转化成为教学智慧。所以, 教师应该在读书的同时不忘锻炼写作能力。
意志与品格修炼
面对各种复杂的教育现象, 教师无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个意志坚强的教师, 遇到困难和障碍时, 不会退缩, 而会知难而进。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在意志方面修炼自己。
教师要学会有效与人沟通。教育是心灵之间的交流, 需要教师打开心门与学生真诚沟通。那些不会敞开心灵或不能完全打开心门的教师怎么能成为学生的知音?又如何能体会到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职业幸福感?所以, 提高自己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对教师来说也是必要的修炼。
【教师修炼】推荐阅读:
语文教师的自我修炼06-23
优秀语文教师的修炼08-04
读魅力教师的修炼有感07-05
教师的20项修炼三07-14
教师成长的三项修炼08-03
《教师的修炼之路》心得体会07-28
年轻教师的五项修炼08-17
魅力教师的修炼读后感11-03
教师18项修炼读后感11-11
教师的20项修炼读后感07-27